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民族調研報告多篇

民族調研報告多篇

民族調研報告多篇

【第1篇】少數民族欠發達地區發展現狀調研報告

“郡縣治,天下安”。內蒙古自治區**市莫力達瓦達斡爾自治旗是全國唯一的達斡爾族自治旗,是國家重點扶持的少數民族地區。作為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莫旗農業比重大、農村人口多,是**市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點地區之一。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內蒙古自治區和**市兩級黨委、政府堅持“以農牧民為本”,重點扶持欠發達農牧區,積極發揮政策的主導性,充分調動旗市的主動性,突出優勢產業,明確特色定位,採取各項有效措施,推動以莫旗為代表的農牧業旗縣向多元型、創新型、特色型的發展目標邁進,有力促進了區域經濟協調健康發展。

一、堅持政策主導,為欠發達地區實現科學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欠發達地區要擺脱落後的局面,不能僅僅依靠市場機制的作用,必須充分發揮上級政策的主導性,利用好國家優惠政策、爭取國家投入和外部援助,拉動經濟快速發展。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在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的同時,結合國家產業佈局和地區發展規劃,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政策傾斜力度,優化區域經濟佈局,通過一系列重大建設項目安排和合理積極的轉移支付,逐步縮小欠發達地區的發展差距。xx年啟動“三少”民族危草房改造工程,累計投資1.37億元,改造危草房5482棟。xx年組織18個廳局單位對莫旗進行重點幫扶,實施了一批農牧林水、教育衞生和城鄉基礎設施項目。xx年已落實幫扶資金5734萬元。同時,積極發展民族經濟,實施標準化養殖小區、草原圍欄、安全飲水等基礎設施項目和“千村扶貧開發”、“整村推進”等扶貧工作,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條件不斷改善,發展信心進一步增強。**市堅持統籌制定區域發展規劃,努力為莫旗創造更多的發展空間。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把嶺西煤炭資源向莫旗遠程配置,xx年重點實施2×2.5萬千瓦背壓機組熱電聯產項目,加快推進2×30萬千瓦熱電聯產項目報批立項,積極做好華潤風能20萬千瓦風電項目的前期工作。構建立體交通網絡。組織申報阿—莫鐵路項目,圍繞尼爾基湖建立水上航線。調整**支線機場建設規劃,將莫旗納入規劃範圍,積極爭取立項實施。xx年,加大公路建設力度,累計完成總投資2.7億元,修路573公里。xx年,積極爭取尼爾基至騰克公路項目、111線至李屯大橋公路工程、111線那吉屯至尼爾基鎮升級一級公路項目,力爭早日立項開工。

二、堅持發揮優勢,為欠發達地區實現科學發展培育內在源泉

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受資源、技術、市場、人才等制約,欠發達地區不能照搬沿海地區工業化發展模式,也不能在低水平、低層次上承接產業轉移,更不能全面開花,四面出擊。必須牢牢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優勢、發揮特色,圍繞重點領域、核心產業,引入先進技術和工藝,努力培育區域品牌,使優勢產業在地區經濟總量中的比重不斷提高。莫旗()擁有**面積最大的耕地資源和最豐富的水資源,長期以來,這兩個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卻沒有實現優化配置。今後一個時期,**將支持莫旗進一步轉變發展方式、整合優勢生產要素資源,切實改變“種植業靠天吃飯、過境水浪費流失”的不利局面。

(一)依託豐富的耕地資源,做好“土地”文章

莫旗擁有耕地面積669萬畝,人均20畝,是全國人均1.4畝的14倍。要實現長期、可持續的發展,必須作好“土地”這篇大文章。一是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集中各級農業開發、以工代賑、水利基金、扶貧等各渠道的農田水利項目,整合資金,統一使用,連片實施,整體推進,切實改變水利基礎設施落後的面貌。二是抓好農業結構調整。大力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進一步穩定豆、薯、米等傳統糧食作物,鞏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地位。大力發展菇娘、黃煙、中草藥等特色經濟作物,積極引進新型節水、抗旱品種。三是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走農牧結合型發展道路。繼續保持“南乳北肉”的發展格局,加快種畜改良步伐,優化畜種結構,大力推行舍飼半舍飼養殖方式。四是加快土地有序流轉,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成立精幹高效的工作部門,積極探索推進大户經營、股份制經營、合作社經營、企業經營等多種模式,促進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二)依託豐富的水資源,做好“水”文章

莫旗擁有大小河流56條,地表水資源總量144億立方米,佔**市水資源總量的60%,水能藴藏量達66.6萬千瓦。其中,尼爾基湖總庫容86億立方米,水面面積近510平方公里,是莫旗未來發展的重要資源基礎。一是加快從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的戰略性轉變,適應水資源分佈特點,進一步優化產業佈局、調整農牧林結構,積極發展節水型農牧林業。依託豐富的地表水資源,大力發展北部山區節水農業、節水灌溉。重點抓好下游30萬畝灌區工程審查立項工作,力爭早日開工建設。二是依託尼爾基湖豐富的水資源,積極發展多

元生態循環經濟,大力發展湖區漁業經濟和民俗生態旅遊。進一步完善規劃、包裝項目,爭取資金支持。積極發展湖區漁業經濟,科學制定《尼爾基湖漁業發展規劃》,防控源頭污染,加強漁業管理,完善服務體系,成立專業化公司,建設漁業生產設施,適度發展湖中網箱養殖,打造綠色有機品牌,推進漁業產業化、集團化發展。三是依託豐富的生態旅遊資源,引入大型旅遊

集團,着力構建民族民俗遊、綠色生態遊、環湖水上游、休閒度假遊、冰雪達鄉遊的大旅遊格局,建好中國達斡爾民族園,打造國內知名民俗生態旅遊勝地。努力爭取額爾和那日鬆蒙古部落景區二期開發項目落地建設,繼續全面打造騰克霍日裏綽羅達斡爾部落景區。積極做好大型旅遊活動。全面籌劃湖區野外冬釣活動,爭取在xx年舉辦中國首屆野外“冬釣節”。四是進一步保護現有林地資源,規劃建設綠化隔離帶和生態保護帶。大力推進湖區上游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着力構建湖區源頭優美和諧的生態屏障。

三、堅持實事求是,科學發展的工作重心要向農畜產品加工業轉變

農業是莫旗的優勢主導產業。依託豐富的土地資源和農畜產品資源,已經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農畜產品加工業體系。18家規模以上企業中有9家農畜產品加工企業,佔企業總數的50%。一是堅持以內源型增長為主,依託現有產業基礎,大力發展以綠色農畜產品加工業為核心的特色工業。大力引進先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全力做好大豆加工、畜禽加工及中藥飲片等產業。繼續支持華潤雪花、草原清江、蒙鵝工貿、富達藥業、京達米業等企業,打出品牌、做大規模。二是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推進集羣化發展。發揮大豆資源優勢,加快鑫豆都等企業的重組整合步伐。圍繞華潤雪花公司,積極引進麥芽廠,培育大麥種植基地,努力破解“有基地無企業、有企業無基地”的矛盾。

四、堅持解放思想,科學發展的產業格局要向多元型、外向型轉變

產業結構單一、相對封閉保守是欠發達地區發展緩慢的重要制()約因素。欠發達地區要樹立“開放、合作、共贏”的理念,在強化地域分工、明確區域定位的基礎上,突出地區民族特色,發揮多元文化優勢,將欠發達地區的低成本優勢和發達地區的資本、技術和市場優勢結合起來,形成優勢互補、區域聯動和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莫旗距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僅170公里,位於哈大齊2小時經濟圈以內,是**對接黑龍江省的東大門。xx年招商引資37個項目,其中來自東三省25個項目,佔全部項目的67%,資金佔41%,資金額為39836萬元。**市積極支持莫旗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進一步加強跨行政區域的產業合作,積極融入哈大齊工業走廊,整合生產要素,加強產業協作,構建全方位開放合作的新格局。在鞏固農業基礎地位,抓好農畜產品加工業的同時,加快推進工業園區建設,緊密結合哈大齊工業走廊農牧業、綠色食品加工業、現代中藥業等重點產業,主動對接、聯合協作、共創品牌,建設生態型綠色產業開發基地,實現“借船出海”。繼續支持大慶隆赫達集團番茄醬項目,落實原料基地建設。圍繞糧食、石材、肉類等優勢產品,積極引進商貿物流企業,主動對接黑龍江省鄰近縣市,建立商貿聯繫、打造合作平台,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發揮“民族之鄉”、“歌舞之鄉”的傳統優勢,大力發展以旅遊為先導的第三產業。依託特有的民族文化資源,深入挖掘民俗特色文化,努力提升斡包節和昆米勒文化藝術節、民族風達鄉情等文化旅遊活動的知名度。努力擴大“曲棍球之鄉”在全國的影響力,積極承辦曲棍球、水上、冰上等體育賽事。

五、堅持夯實基礎,把提高全民素質放在實現科學發展的優先位置

提高全民綜合素質,增強勞動力就業能力,是促進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的根本途徑。**市全力支持莫旗實施“科教興旗”戰略,實施“全民素質提升行動”,確保教育優先發展,重點發展民族教育,鞏固“兩基”達標成果,提高義務教育水平。圍繞農、工、旅、貿多元產業格局,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為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提供人才儲備。加大科技推廣力度,推廣農業科技大集等好經驗、好做法。加大智力支持力度,選聘大中專畢業生和科技特派員,推進新農村建設。進一步提升農牧民素質,整合城鄉黨建、農牧、科技、教育、就業等各類資源,實施專業化、訂單式培訓。牽頭組建“**百萬農民創業先導團”,增強創業意識,傳授創業經驗,提升創業水平,強化技能培訓,增強致富能力。進一步提升黨員幹部素質,在發達地區建立培訓基地,提高理論修養,拓寬工作視野,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帶領羣眾增收致富的戰鬥堡壘。

【第2篇】鄉鎮協調民族關係工作調研報告

鄉鎮協調民族關係工作調研報告

根據迪民宗發[20xx]2號《關於開展民族團結穩定工作專項調研的通知》精神,按照有關要求,_____縣民委於20xx年2月19日至29日在_____縣_____鎮開展了關於回族居民在協調民族關係方面的社會調研,此次調研以深入實地、走訪羣眾等方式進行,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_____鎮回民基本情況

_____鎮地處青藏高原南緣橫斷山脈腹地的高山峽谷區。東南部與本縣羊拉鄉、奔子欄鎮相鄰,西部接雲嶺鄉、西北連佛山鄉、西藏自治區芒康縣,東西靠雲嶺山脈,是一個典型的雪山峽谷鎮。_____鎮轄墩合和阿墩子兩個社區,巨水、阿東兩個村委會,37個村民(居民)小組,67個自然村。總人口為7886人,_____鎮的回族都居住在阿墩子社區,共36户,173人。長期以來,_____鎮的回族居民雖然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他們與當地的藏族羣眾和諧相處,已經形成了一種團結、和睦、互助的民族關係。

二、_____鎮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居民歷史淵源

在走訪當地回族居民的過程中,據介紹,_____縣_____鎮附近,於清朝雍正年間,發現銅礦及銀礦。山西、陝西、雲南大理等地的人,前來採礦冶煉。後來,礦洞倒塌,死傷多人,這些採礦人大部分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有些人就在_____鎮定居下來,伊斯蘭教就在這時傳入_____。_____*鎮的回族主要有馬姓、海姓、楊姓、蔣姓。每年陰曆正月,_____鎮的回族同胞,都要到鎮北部的馬鹿場銀礦遺址,進行祭弔。由此可以看出,_____的伊斯蘭教,是從漢地傳入的。_____縣_____鎮有一座清真寺,是迪慶州最古老的一所伊斯蘭教活動場所。據説,在清朝雍正年間,定居_____鎮的回民,在古城址(鋪子農)有一處伊斯蘭教活動場所,後被山洪沖毀。現存清真寺,始建於清雍正末年至乾隆初年。據史料記載,清咸豐年間回民起義失敗後,_____回民鐵朝貴等人,於咸豐十年(1860年)呈清真寺樓房三間給地方頭人,以示歸順,經_____鎮回民歷次維修擴建,至民國年間,清真寺有木結構樓房一院,內有經堂、阿訇居室及活動室。寺內有雕樑畫棟,是_____縣寶貴的建築文化遺產,民國末年多次被佔用、毀壞。至“文革”期間,遭到徹底毀壞。1987年,經迪慶州人民政府批准,_____縣人民政府撥出專款進行維修,並退還信教羣眾。

三、_____鎮回民的風俗習慣

_____縣_____鎮回族的遷入,使他們融入到了當地主體民族藏族的生活中,生產、服飾及語言均與藏族相同。雖然如此,但他們至今保留着不食豬肉、講究清潔、喪事不鋪張的傳統習俗。當地的回族羣眾雖然與藏族在生產、服飾及語言上相同,但喪事與其它民族有不同之處,土葬時,棺材在屍首入土前安裝,用白布裹屍平放於細土上,周圍用木材搭成棺材,壘石成墓。

四、_____鎮回族居民的宗教活動

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羣眾,日常宗教活動都在_____鎮的清真寺進行。清真寺的宗教活動,民國時期有住寺“阿訇”,負責寺內的教務,並教授伊斯蘭教經典及阿拉伯文。1987年,恢復宗教活動以後,每年開展三次宗教活動。按照伊斯蘭教歷,每年的陰曆正月前後,舉辦“開齋節”;陰曆五月前後為“古爾邦節”;陰曆七月前後為“聖誕節”。_____的伊斯蘭教信徒由於長期和藏族人民和睦相處,所以也尊重藏傳佛教,也參加藏傳佛教的一些宗教活動。

總之,_____縣_____鎮的回族居民,從遷入到_____以來,世代與_____的藏族和其他民族的人民和睦相處,他們尊重其他民族的風俗習慣,為民族團結、宗教有序、社會穩定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第3篇】民族文化基本狀況調研報告

民族文化基本狀況調研報告

_____彝族苗族鄉位於隆陽區西北部,怒江東岸。東與雲龍縣漕澗接壤南同板橋鎮楊柳鄉毗鄰,西與芒寬鄉隔江相望,北同瓦馬鄉相連。東西長21公里,南北寬18公里,國土面積300平方公里,林地佔有面積2.4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34.7%。全鄉轄19個村委會,115個自然村,175個村民小組,31698人,以彝、白族為主的少數民族12026人,佔全鄉總人口的37.9%。

_____彝族苗族鄉是古西南絲綢之路的驛站,有廣闊的土地,燦爛的歷史文化及勤勞智慧的人民。自然神韻,奇特環境,賦予了_____“搬不完的糧倉、歌舞的海洋,古墓的展廳,天然的氧吧,民族民間藝術之寶庫”的美譽。

_____純樸、善良的彝鄉苗家人民歷來重視文化教育的發展。其基本情況如下:

(一)民族文化方面

一、_____鄉民族文化基本情況

_____鄉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民族民間文化源遠流長,文化遺產遍佈廣泛,其中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形態有着極高的歷史價值和優秀的藝術創造力。典型的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彝族的《擦大鈸》和苗族的《蘆笙》。它們深深植根於民間,為各族人民羣眾喜聞樂見。在民間應用非常廣泛,當地羣眾討親嫁女、户建喬遷,老人去世、超度亡靈、二月初八“姑娘節”等喜慶節日都要請“擦大鈸”或“蘆笙”班子表演,它們已成為我鄉十分珍貴的文化遺產和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

近年來,在鄉黨委、政府的領導、重視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我們在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中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擦大鈸》地實地考察指導、挖掘。

二、非物質文化產業“擦大鈸”

“擦大鈸”彝語稱“大鈸聚自得兒”,是流傳在隆陽區_____彝族苗族鄉徐掌、白龍井、四棵樹、梅蘭山等彝族聚居村寨的一種集體舞蹈、武術、雜耍、打擊樂演奏於一身的非常優秀的彝族民間舞蹈,曾有省內外文藝界人士把“擦大鈸”與“威風鑼鼓”相提並論,譽為“南鈸北鼓”之稱。

關於“擦大鈸”的起源,史志文獻中無記載,民間也沒有可靠的説法。據藝人們講“擦大鈸”的真正來歷並不知道,只知道是老一輩子傳下來的。目前,徐掌村“擦大鈸”的藝人們公認的老師傅叫茶在(1957年去世),茶在傳授給茶苗興(已去世),茶苗興又傳授給兒子茶發金等一班人,目前已有下一代的年輕人開始學習此項技藝。在徐掌村彝族“擦大鈸”藝人當中,數茶發金掌握技藝最全面,表演水平最高,也是“擦大鈸”的重要傳承人之一,茶發金曾在20xx年5月被省文化廳、省民委命名為“雲南民族民間舞蹈藝人”。

“擦大鈸”現在在_____鄉徐掌、白龍井、梅蘭山三個彝族寨子,有三支完整的擦鈸隊伍,還有多隻不太完整的活躍在民間,大鈸班子一般由8至10人組成,全是男性。“擦大鈸”的步法以馬步、踏步、蹲步、弓箭步、跳踢步、摸跳步、蹉步、矮樁步為主,鈸位有正鈸、側鈸、胸前鈸、胯下鈸、蓋鈸、潑水鈸、拋鈸、點擦鈸、揉擦鈸等多種擊鈸方式。步法和擦鈸的鈸位、技法,在舞蹈中靈活多變,交織運用,套路有5個,包括“長板、紗帽頂、串花、蒼蠅搓腳、拳打”。表演的時候表演者在保持基本動作風格的基礎上,加入花哨的即興動作,富有逗鬧、嬉戲的情調,使表演更加精彩迷人。

“擦大鈸”除主要演奏樂器大鈸外,常用大鼓、小紅鼓、大鑼、小鈸、嗩吶、大號等作為伴奏樂器。每次表演,都以長號吹長音三起三落開場,緊接着,明亮的嗩吶曲調和熱鬧的鈸鼓打頭引出大鈸鼓舞者的精彩表演。

“擦大鈸”妙在能以一付音色單調的普通大鈸,通過表演者採用不同的鈸位,不同手法和擊鈸的輕重,以強勁而優美的身段動作打出特殊的聲響和韻味,整個舞蹈花樣翻新,生動活潑,自然流暢,真可謂是陽剛之美與陰柔之美和諧統一的藝術整體。於20xx年“擦大鈸”被列入保山市非物質文化保護名錄。“擦大鈸”還多次參加大型文藝節目表演,受到高度讚揚和節目獎勵。

徐掌村“擦大鈸”獲獎情況:

一 1991年參加雲南省首屆民族民間舞蹈比賽獲表演一等獎。

二 1992年參加了在昆明舉辦的“第三屆中國藝術節”中“永昌鈸舞”榮獲組委會頒發的“表演綜合一等獎”和“組織一等獎”。

三 1998年9月參加保山市(小市)豐收50年“擦大鈸”舞台表演榮獲三等獎和組織獎。

四 20xx年至20xx年6月兩年參加保山啤酒狂歡節“彝家鈸舞”獲表演節目獎。

五 20xx年參加隆陽區舉辦的新農村文藝匯演“彝家鈸舞”榮獲組委會頒發的“表演二等獎”。

三、存在問題

一是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

多年來,我鄉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得到了縣、鄉領導的高度重視,給予了大力支持,組織了自己的民間文化表演隊伍,較好地促進了當地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全面深 入開展。但少數村組幹部對這項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或者認識膚淺,導致一切與民族文化遺產保護相關的工作、活動都難以開展或沒有成效。由於宣傳不夠,引導不深,受益不多,廣大羣眾參與保護民間文化的熱情不高,未能積極主動地加入到保護行動中來。民間自發和政府自覺的保護沒有融為一體,文化遺產的保護還未成為全體公民的自覺行為。

二是部分民族民間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

調查發現,由於社會加速轉型和激烈變革,民間文化的傳承條件發生了變化,現存的一些極具歷史、文化價值的珍貴實物與資料遭到譭棄,珍稀罕見的的民俗技藝和文化門類隨着生存土壤和文化生態的變遷而日漸埋沒消亡。

三是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弘揚機制尚需完善。

首先是投入機制,民族文化遺產保護是社會公益事業,政府投入的民族經費大多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對民族文化的研究、繼承與發揚方面投入相對較少。同時由於很多人對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認識還不夠深刻,認為文化發展都是耗錢的工作,而不能對社會產生增值。其次是獎勵機制,傳承保護民族文化遺產是需要大量的人來實施的,需要對民間藝人給予補貼,需要對從事民族文化搶救、挖掘、整理、研究、傳承有一定貢獻的社會有識之士和文藝工作者給予獎勵。

四是民族民間文化後繼乏人。

原有的一些老藝人相繼去世,現存的許多民間藝人年邁體衰,無法繼續從藝或傳藝;如今的大批年輕人不愛學習,紛紛出門打工。一些老藝人開始擔憂,一旦他們去世,他們會的民間藝術或擅長的絕活就將帶入墳墓。因此,民間文化的傳承隊伍正在萎縮。

四、今後努力方向

一是提高民族文化工作的認識

我鄉豐厚的民族文化資源,正是我們突出的優勢資源。濃郁的民族特色,可以使民族文化產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競爭力。要用科學的發展觀看待本土的民族文化。調查中我們也看到,多數村組領導幹部充分認識到民族文化對於促進經濟建設、鼓舞、凝聚人心的重大意義,十分重視本地區的民族文化工作,親自抓或專人抓,利用有限的資金來保障該項工作的運行,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也有少數村組領導把經濟與民族文化脱離開來,對本地區民族文化漠不關心或知之甚少。所以,提高民族文化工作的認識非常重要。

二是構建民族文化工作政策和機制

根據黨的民族政策和我鄉實際,制定一系列具有強制性的具體的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政策,特別是對文化產業,要制定優惠的扶持政策,發揮民族文化的載體作用。另一方面要制定出相應的民族文化制度,包括民族民間文化研究成果評估制度、民族文化人才培養機制、民間絕藝傳承機制、有關部門合作、互動、交流機制、優秀民族文化工作者和優秀民族文藝作品成果獎勵機制,等等。儘快建立和完善_____鄉民族民間文化挖掘、保護、利用和監督、獎罰機制,使民族民間文化的發展步入健康的軌道。

三是加大對民族文化工作經費投入

民族文化事業發展和民族民間文化保護,面臨的首要問題是資金問題。首先,在今後的民族文化工作中,每年安排一定的民族文化遺產保護經費,用於普查、民間藝術蒐集、整理、挖掘、加工、提高、文藝集成出版、民間藝人補貼、文藝調演等常規性工作。其次,要投入專項資金,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實施精品打造工程,使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更加健康穩定,更加的凸顯_____鄉的民族特色。最後,結合我想實際,配合旅遊開發,積極爭取項目,通過招商引資,共同促進我鄉民族文化的繁榮。

(二)民族教育方面

一、學校基本情況

_____人民歷來重視教育的發展,具有悠久的辦學歷史,早在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就開始聘師開辦第一所私塾學校(浪嘎)。全鄉現有國小49所,其中完小19所,村級教學點1所,兩師一校教學點4所,一師一校26所。全鄉國小共有140個教學班(其中複式班13個),在校學生3093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1301人(彝族897人、白族177人、傣族3人、苗族38人、傈僳族31人、景頗族4人、阿昌族2人、滿族59人)。寄宿制學生1034人,全鄉國小有11校辦有寄宿制班,均辦有寄宿制學生集體食堂。

國小現有在編在職教職工179人,其中專任教師174人,合同制職工5人。另外聘請代課教師11人,學生集體食堂臨時工8人。

我鄉原有初級中學1所,於20xx年9月申辦為完全中學——西山民族職業技術中學。_____中學創建於1977年,經過30多年的發展,現佔地71.8畝,建築面積6741平方米 。學校現有教學班21個,其中國中教學班16個,普高教學班3個,職高教學班2個。20xx年在校學1143人,少數民族學生人數為394人,佔學生總數的34.47%,有教師62人,少數民族教師14人,佔總數的22.58%。

二、適齡兒童和少年入學、鞏固、完學率情況

1、全鄉7—12歲適齡兒童總數2968人,已入學2968人,入學率100%。

2、全鄉學齡殘疾兒童1人,已入學1人,入學率100%。

3、20xx年9月國小在校學生3182人,20xx年8月在校生3182人,輟學率為0。

4、15週歲人口472人,受完初等教育472人,完學率100%。

5、全鄉13—15週歲適齡少年1456人,在國小就讀42人,在國中讀書1210人 在高中就讀41人,國中畢業回家163人。

6、17週歲人口440人,完成初等教育437人,完學率99.3%。

7、小升中情況

20xx年國小畢業517人,升入國中508人,其中外地就讀180人(保山民族中學11人;汶上中學169人),在_____中學就讀328人,升學率98.3%。

8、中學向外輸送人才情況

20xx年,中學向外輸送高一級學生91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36人,佔總人數的39.56%。

三、辦學條件

1、全鄉現有國小49所,其中完小18所,村級教學點1所,兩師一校教學點4所,一師一校26所。佔地面積84531平方米,生均佔有校園面積約27.3平方米;建築面積18818平方米,生均佔有校舍面積6平方米 。現存d級危房5831平方米,危房率31%。在建排危項目有油房國小的明德項目,投資130多萬;_____中心國小的教師宿舍樓建設項目,投資約50萬。

2、完全中學一所,佔地面積47896平方米,生均佔有校園面積約42平方米;建築面積6741平方米,生均佔有校舍面積約6平方米,現存d級危房249平方米。危房率3.7%。在建排危項目有學生宿舍樓和學生食堂,投資約150多萬元。

四、工作措施及成效

(一)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教育

1、強化工作責任,一如既往地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近年來,鄉黨委、政府把發展教育一直襬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加以落實。每年召開一次全鄉性教育工作會,簽訂教育工作目標管理責任書,表彰教育工作政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由於一把手以身作則,親歷親為,強化了我鄉教育工作優先發展的責任,依法治教、尊師重教、全民興教的意識在全鄉不斷增強。

2、健全保障機制,在財政運轉十分艱難的狀況下,儘可能調擠資金全力改善辦學條件。堅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教。教育收費制度規範,學校實行收費、政務公開,嚴格執行收費標準,沒有教育亂收費行為。“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和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不斷得到完善。教育經費專款專用,教育轉移支付資金、排危專款、扶貧助學資金、半寄宿制經費全部專款專用,沒有佔用、挪用的現象。

我鄉是隆陽區貧困鄉,財政是“吃飯財政”,運轉十分困難。但是,鄉黨委、政府提出“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千方百計保證並逐步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打開思路,廣開門路,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強了學校基本建設。“普九”以來,在各級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鄉黨委、政府多方籌措經費,加大對教育經費的投入,“普九”以來先後爭取上級項目資金進行危房改造,投入資金約1000多萬萬元,實施了辦學校點的改擴建或易地新建項目工程。新建_____中學綜合樓1幢、教師宿舍樓2幢、教學大樓1幢、學生宿舍樓一幢;新建村完小教學樓6幢、教師學生宿舍樓1幢,易地新建村完小教學樓5幢。在爭取上級資金的同時,鄉村也多方籌措資金,先後籌措經費30多萬元用於改善辦學條件。同時把教育轉移支付資金合理用於我鄉改善教學環境,專款專用。與“普九”前相比較,我鄉的教學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19個村完小僅有6家無水泥教學樓。

(二)加大空輟保學力度,鞏固提高“兩基”水平

自九八年“普九”驗收以來,我鄉一直把“兩基”鞏固提高工作放在中心地位來抓,國小入學、鞏固基本上能保持“普九”驗收標準,對於因地方經濟落後,羣眾生活困難,無力支持子女上學等多方面的原因導致國中生入學率不高、而流失率過大的實情,鄉黨委、政府及學校歷來高度重視,並採取了相應的措施,動員學生入學、復學。把“控輟保學”工作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加大了工作力度。

(三)採取措施,抓好本鄉義務教育、學前教育發展規劃

以鄧小平理論和黨的十七大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加大義務教育、學前教育改革創新力度,拓展優質學前教育資源,推進教育均衡協調發展,提升學前教育質量,辦好人民滿意教育。根據《隆陽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認真做好隆陽區中國小“十一五”校舍建設規劃的通知》精神,認真抓好本鄉義務教育、學前教育發展規劃。

1、_____鄉成立了以鄉長為組長的“十一五”校園規劃領導小組。制定了《隆陽區_____鄉中心學校發展規劃(20xx—20xx)》。

2、規劃本着集中半學而達到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使投入效益最大化,辦學規模化的目標,根據_____鄉20xx年0—15歲人口統計表及20xx—20xx年出生人口預測表,到20xx年按每個村委會辦一所國小的佈局思想,結合當地自然因素,合理規劃校點佈局。

(1)繼續走集中辦學的路子,力爭到20xx年大多數村委會只辦一所學校。

(2)辦好西山民族中學,實施普高和職業高中教育。

(3)辦好一所幼兒學校。

(4)逐步將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管理。

3、貧困學生補助情況

(1)國小對到學校寄宿就讀的學生每月發放生活補助50元。

(2)中學對住校的貧困學生每年有750元的生活補助。

三、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_____鄉是隆陽區的貧困鄉之一,由於地方經濟落後,羣眾生活普遍困難,部分學校硬件設施還不完善,房屋擁擠破舊。當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問題突出表現為:

1、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改善辦學條件舉步維艱,_____鄉中國小校自然損壞面大,特別是國小部份,危房建築仍然在觀察使用,近幾年以來,在上級部門的關心和支持下,很程度上加大了危房改造力度,但從貧困山區的實際情況看,還需進一步加大學校危房改造工程的力度。

2、國小教學點分散,單小教學點就有30個。不利於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學校管理。需進一步加大全鄉校點佈局規劃調整的實施力度。充分發揮集中辦學的優勢。

3、學生課桌凳破損嚴重,教學裝備、儀器落後,不能隨時代的發展補充和更新教學裝備、儀器、圖書等教學設施。難以適應素質教育發展的要求。

4、學校的改建和排危工程實施困難。學校的每一項改建排危項目都須要地方配套資金,但我鄉沒有任何支柱產業和企業,完全靠財政補貼,配套資金難以籌措。

5、西山民族完中的建設進度緩慢。今年新招兩個高中班,原來學生宿舍就比較擁擠,而新宿舍樓又尚未完工,部分學生寄宿在親戚家中,大多數學生住在教學用房內,以致佔用了學校的一幢教學樓,使學校教學用房十分緊張。

6、教師缺編較大,學科搭配不均勻。

四、今後努力的方向

1、認真貫徹《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決定》精神,全面推進我鄉素質教育的發展。鞏固“普九”成果,提高“兩基”水平,“控輟保學”工作常抓不懈。加強學校內部管理,建立健全各類管理檔案,逐步實現學校管理的制度化、規範化。

2、依靠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採取措施,努力爭取上級的支持不斷增加教育投入,逐步改善辦學條件和育人環境。提高“普九”水平。

3、爭取多渠道助學資金,更進一步解決貧困生的學習和衣食住行,使其全部都能順利完成學業。

4、切實抓好我鄉“十一五”教育發展規劃,按規劃逐年實施,全面推進我鄉基礎教育、學前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全面發展。

【第4篇】少數民族人民調解工作狀況調研報告

少數民族人民調解工作狀況調研報告

一、基本情況

_____鄉毗鄰_____鎮,轄14個村委會,總面積 233平方公里,總人口 40309 萬人,有鄉調委會1個,村調委會14個、有調解小組 152個,調解主任15人,糾紛信息員153 人,聘請人大、政協委員為兼職調解員62人。自20xx年以來,共舉辦調解員培訓5 次,到村調委會現場指導60多次。共調處糾紛362件,成功調處351件,調處率達100%,調處成功率達95%以上。

二、主要做法和主要成效

(一)提高思想認識,健全人民調解工作機制

人民調解工作是化解矛盾糾紛的第一道防線。因此,_____鄉黨委、政府一直高度重視人民調解工作,在工作中努力做到了“五個到位”:

一是領導到位。多年來,_____鄉始終把人民調解工作擺上全鄉的重要議事日程,將其作為保障和促進全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基礎性的工作來抓,為加強對人民調解工作的領導,調整充實了以黨委書記為組長,鄉長、分管領導為副組長,部門領導、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村委會主任為成員共37人組成的普法依法治理領導小組和以黨委書記為主任、分管領導為副主任共36人組成的鄉人民調解委員會人員,各村委會也相繼調整充實了人民調解委員會人員,建立健全了鄉、村、組三級調解網絡。為進一步加強對全鄉人民調解工作的領導,經常召開普法依法治理領導小組和人民調解委員會成員工作會議,對普法依法治理和人民調解工作進行研究、分析、部署和檢查總結。由此,在全鄉作到了機構長抓常設、隊伍常在、工作常抓,形成了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重點抓、各村委會、各鄉直單位具體抓,層層有組織、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人民調解工作格局,為人民調解工作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

二是認識到位。做好人民調解工作,對於及時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穩定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我們通過組織調解人員進行業務培訓、現場進行業務指導等形式,教育和引導鄉、村、組幹部,特別是人民調解員要深刻認識搞好人民調解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樹立崇高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不斷努力、踏實工作,積極參與各種糾紛的處理和化解,最大限度地解決矛盾,調處糾紛,維護穩定。

三是指導到位。近年來,_____鄉從提高人民調解隊伍業務素質入手,不斷加大了對調解人員的業務指導。成立了由分管領導、司法所所長、法律服務所主任和部分業務精通、調解經驗豐富的司法行政幹警和法律服務工作者參加的業務指導小組,定期組織村組幹部和調解人員進行調解業務培訓,每季度進行調解工作檢查督促,總結調解經驗,實行分類指導,幫助調解人員合情、合理、合法進行調解。

四是措施到位。20xx年至今,_____鄉相繼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以確保人民調解工作切實落到實處。如在選配調解主任時,要求把政治堅定、作風過硬,國中以上文化程度,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識水平的優秀青年選為專職調解主任,調解主任要求人員要相對固定;我鄉強化調解主任管理制度,分別制定出台了《_____鄉調解員、治保員管理辦法》和《_____鄉調解員、治保員管理辦法》,由鄉“創安”辦對調解員、治保員工作情況進行考核,對考核不稱職的調解員予以辭退,使人民調解工作逐步邁入規範化管理軌道。

五是監督到位。_____鄉在人民調解工作中自覺、積極、主動爭取和接受鄉人大、政協及有關部門的監督,除定期不定期向人大報告工作外,鄉人大經常組織人大代表對人民調解工作進行調研、監督和檢查,每年區政法委、區司法局都組織人員到我鄉對法治村建設和人民調解工作進行檢查和調研,各調研檢查組對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鄉“創安”辦每年組織司法所、派出所等單位工作人員對各村調委會工作進行檢查考核,對工作優秀的調委會和個人進行獎勵,對工作流於形式、敷衍塞責的調委會和個人在全鄉進行通報,同時嚴肅追究村主要領導的責任,增強各調委會抓好調解工作的責任感和事業心。同時,為加強對人民調解工作的監督,今年又聘請了58位鄉人大代表和 4位區政協委員為村人民調解委員會兼職調解員,參與人民調解工作,為我鄉順利開展人民調解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制理論和組織保障,保證了我鄉人民調解工作的順利實施。

六是經費到位。強化監督檢查,嚴格責任追究,確保了人民調解工作的為了加強人民調解工作,充分調動村調解主任的工作積極性,_____鄉在鄉財政比較困難的情況下,將村調解主任的工資列入了鄉財政預算,村調解主任工資做到按月發放,實現了每個村的調解主任每月不低於300元的工資報酬。此外,鄉里撥出專項經費30000餘元,改善了村級調委會的辦公條件,真正把調處室建設成了“庭室”調處室,真正作到了“五有”“四落實”。加大對司法所、法律服務所的投入力度,在司法所建蓋辦公用房的基礎上,鄉黨委、政府無償劃撥建設用地442.205平方米,政府還將支持建設資金60000元,目前正在建設中。

(二)強化工作措施,促進人 民調解工作健康發展

在加強人民調解工作的基礎上,_____鄉不斷加大了對人民調解工作的指導力度,先後建立了聯繫制度、培訓制度、矛盾排查和信息反饋制度、疑難糾紛討論等制度,有效地推動了人民調解工作的開展。

一是建立聯繫制度。司法所和法律服務所的7位工作人員分別聯繫兩個調委會,規定每名聯繫人員每月到所聯繫的調委會開展工作不得少於1次,在指導業務工作的同時,積極開展指導人民調解工作,有效促進了人民調解工作的開展。

二是建立了培訓制度。為提高調解員、村“兩委”幹部的法律素質和業務水平,我鄉堅持每年組織調解員和村“兩委”幹部進行法制和業務培訓2次,由區司法局、司法所、法律服務所工作人員對他們進行培訓,使他們掌握調解工作的方法、技巧和途徑,由調解主任再對調解小組人員進行培訓,從而形成了指導人民調解工作的組織網絡。

三是建立了矛盾糾紛排查和信息反饋制度。將各村調解小組明確為兼職糾紛信息員,對有矛盾激化苗頭或其他糾紛情況,由信息員及時處理並向相關部門報告。

四是建立了疑難糾紛討論制度。在處理疑難糾紛,信訪案件時都要召開專題研究會,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處理意見和處理方案按步驟進行調解。同時,我鄉每年對轄區內的矛盾糾紛都要開展集中排查與調處工作。通過我鄉的不懈努力,大多數糾紛被及時地化解在了萌芽狀態,從而確保了全鄉社會的穩定

(三)調解普法兩結合,標本兼治見效果

通過工作實踐,我鄉深刻地體會到,領導重視是做好人民調解工作的前提,建立健全人民調解組織機構是做好人民調解工作的保證,加強調解隊伍培訓,提高業務能力,是搞好人民調解工作的基礎,做好民間糾紛調解,及時化解人民內部矛盾,是做好人民調解工作的關鍵,但更深刻地認識到:調處已發生的矛盾和糾紛,調解工作只是治“標”,更重要的是治“本”工作,則要通過抓好公民的普法學習教育來提高公民學法、知法、用法、守法的自覺性,從而更加有效地避免或減少人民內部矛盾和糾紛的發生,因此,我鄉在開展好人民調解工作的同時,積極開展了普法教育工作:

一是從司法所、派出所幹警聘請了法制副校長,常年堅持到學校作法律知識講座,以案釋法,利用中國小生身邊的案例解釋法律,紮實開展“小手拉大手”活動,讓學生帶法回家向家長宣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利用多種形式進行法制宣傳。在每年法制宣傳月活動中,都由分管政法的鄉黨委副書記領頭,由司法所具體負責,成立活動領導小組,橫掛大幅橫額,張貼標語,開展法律諮詢,發放宣傳單、利用牆報、版板、廣播等形式,大力宣傳與羣眾息息相關的法律知識。特別是宣傳土地承包法、婚姻法、交通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有效提高了公民遵紀守法、依法辦事和誠信待人的意識,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農村矛盾糾紛、勞資糾紛的發生和羣眾集體上訪,有效地維護了我鄉的社會穩定,促進了經濟和社會各項工作的協調發展。

(四)把握有利時機,及時化解矛盾

人民調解工作是一項艱苦細緻的工作,為將“調防結合,以防為主”工作方針落到實處,我鄉堅持每季度組織各村調解工作領導召開一次會議,及時做好各時期農村矛盾糾紛的排查工作,對排查出的糾紛苗頭,及時組織有關部門進行化解。對排查出或已發生的糾紛案情複雜且涉及人數較多的,及時介入調解糾紛,使大量的糾紛化解在了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有力的維護了社會穩定,切止去年,民間糾紛明顯減少,社會治安明顯好轉,深受上級部門和羣眾的好評,為此,20xx年新光村人民調解委員會被評為全省優秀人民調解委員會,20xx年被評為全市“創安”工作先進集體。在調處矛盾糾紛時,我們做到了以下幾點 :

一是將調查瞭解、做糾紛當事人的思想工作貫穿於調解始終。在具體糾紛的處理上,注重將調查瞭解、做糾紛當事人的思想工作貫穿於調解的全過程和各個調解階段,在調解糾紛前,要求調解員作好現場調查,廣泛聽取當地羣眾的意見,靠前做雙方當事人的思想工作,避免矛盾激化等工作,適時組織調解,調解結束後,要作好回訪工作,進一步做好糾紛當事人的思想工作,促進雙方當事人和諧相處。

二是在調解過程中用好了“四心”。即對當事人“説服教育要耐心,觀察糾紛發展動態要細心,排憂解難要誠心,評説非要公心”。

三是充分利用“三情”做調解工作。注重利用親情、友情及人情,真正體現“以法服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工作思路,通過聘請駐地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參加調解外,還要聘請知名人士作為人民陪調員,充分發揮他們在當地德高望重的優勢參與調解,使家庭、鄰里糾紛通過以上途徑得到調解處理。

四是充分利用村幹部、基層調解人員和廣大人民羣眾瞭解案情,樂於調和的有利因素以及節省當事人時間、節約車旅費為出發點,到糾紛地就地進行調解,調動了羣眾的積極性,配合調委會搞好調解工作。

五是運用“調解十一法”,提高了調解成功率。近年來,在具體調解中,經過不斷探索,系統地總結出九種行之有效的調解方法,即思想教育、趁熱打鐵、聯合調處、典型調解、情法交融、褒揚激勵、析錯、冷處理、單獨談話、喚起舊情、輿論監督等十一種調解法,在具體糾紛中,我鄉注重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針對不同糾紛的實際及當事人的特點,綜合運用“十一種調解方法”有針對性地開展調解,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使全鄉糾紛調解成功率達到了95%以上,有力的維護了社會的穩定。

總之,我鄉的人民調解工作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在人大、政協的監督下,切實做到了“四有四突破”、“四管四強化”、“五抓五到位”,“四有”是有機構、有制度、有措施、有經費。“四突破”是從源頭上化解矛盾糾紛有突破,從建立“庭式”調處室上有突破,從創新機制上有突破,從解決調解員工資上有突破。業務管理方面真正做到了“四管四強化”,真抓實管,強化領導;齊抓共管,強化調處;自防自管,強化培訓;羣防羣管,強化教育。工作中做到了“五抓五到位”,抓教育宣傳到位,抓協調服務到位,抓機制管理到位,抓調處責任到位,抓督察落實到位,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夯實基礎、完善機制、加強管理、暢通渠道、上下聯動、形成合力”,為維護社會穩定、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三、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在新形勢下,我們清醒的認識到依法治國方略的實現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必須充分認識人民調解工作的長期性和艱鉅性,回顧近幾年的人民調解工作,我鄉的人民調解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市、區有關部門的充分肯定,同樣也存在着不足,主要表現在:

一是調解員整體文化素質偏低,法律知識、業務知識有待於進一步提高。

二是人民調解工作發展不平衡,部分單位領導沒有從根本上重視人民調解工作,在工作中還存在着流於形式的現象。

三是經費不足,難以保障人民調解工作的需要。我鄉雖然已經將調解員工資列入財政預算,但從建立人民調解工作的“大調解”格局的實際來看,辦公經費明顯不足,難於開展多方位的調解工作和法制宣傳活動。

四、今後的工作打算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將按照市、區及有關部門的要求,堅持以法治村和新農村建設為契機,以司法所、創安辦、法律服務所、派出所、各調委會為陣地,以壯大調解隊伍,強化業務培訓、健全完善制度、改善辦公條件、強化工作措施為突破口,認真落實完成人民調解各項工作任務。以抓好人民調解工作為手段來促進全鄉社會的穩定,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立制度,聯合互動。為使人民調解工作做到上下之間、部門之間協商運作、工作互動,我們將進一步討論制定《人民調解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工作目標責任制度》等,通過制度規範運作,使部門工作與人民調解工作做到有機結合。

(二)明確任務、落實責任。人民調解工作聯席會議要每季度召開一次,主要任務是互相交流工作體會,總結經驗教訓,安排指導工作。建立聯繫制度,聯繫人要經常深入調委會,面對面的指導人民調解工作,提高調解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在具體工作運行中,分別由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重點抓、各村委會、各鄉直單位具體抓,明確任務,落實責任,從而實現依法行政工作和人民調解工作得到有序開展。

(三)強化培訓、抓好隊伍,進一步提高人民調解員素質。人民調解工作面臨一個最大的問題是人民調解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就目前來看,許多人民調解員的文化素質較低,法律文書製作不夠規範,掌握法律法規和政策水平偏低,還不能很好的運用法律法規和政策控制人民調解工作,調處工作業務技能不高,調解工作不能得心應手。所以,培養造就一支懂法律、懂政策,掌握調解工作程序和技能,並熱愛人民調解工作高素質的人民調解員隊伍,是擺在各級司法行政機關一項艱鉅而緊迫的任務,為此,我鄉將開展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把好入口關、選配好人員

人民調解員工作相對艱苦,人員不穩定、待遇偏低、工作環境較差,這就給用人帶來了諸多不利因素,所以我鄉嚴把用人關,在選人問題上,必須站在對黨和人民負責的高度去把好關口,本着廣攬賢才的精神,從規範管理,服務社會的大局出發,把那些有一定科學文化知識、有一定法律法規知識和政策水平、掌握一定的調解程序技能,並且熱愛調解工作的人選任到調解員隊伍中來。村、組的調解人員要由過去的資歷威望型向素質業務型轉變,條件允許的地方可選聘一些德高望重的離退休老警察、老司法、老法官、老檢察官到人民調解隊伍中來;也可選聘一些懂法律專業的老教師或畢業學生到人民調解委員會做兼職調解員,以此加強充實我們的調解員隊伍。

2、強化業務培訓、不斷提高調解員素質

強化業務培訓工作對人民調解隊伍建設顯得尤為重要,我鄉將加大力度開展培訓工作,培訓工作做到有組織、有計劃,力求做到內容有針對性,方法多樣性,並且做到集中培訓與鼓勵自學相結合,辦班培訓與以會代訓相結,;政策法律法規知識培訓與文化知識培訓相結合,專業知識培訓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培訓之後要進行必要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和專業技能考試考核,合格者頒發證書持證上崗,以此來提高人民調解的素質。

3、嚴格自律、強化監督

人民調解組織是一個社會性、自律性、羣眾性的組織,擔負着調解民間糾紛,防止矛盾激化,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職責,這就決定了它不是一個鬆散的民間組織,應是一個組織嚴密、嚴格自律、奉獻社會,誠信為民的羣眾性組織,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將嚴格進行管理,強化監督:

一是嚴格管理。為避免發展的盲目性、隨意性,我鄉將從政治上、業務上加強對人民調解工作的管理和指導,幫助建章立制,解決實際困難,協調好各方面關係,防止出現工作上的偏差,除了加強業務管理外,還要加強對人、財、物的管理,嚴格執行管理制度,責任落實到人。

二是強化監督和責任追究。我鄉將進一步建立和實行首問責任制、首辦責任制、服務承諾制、責任追究制。為了強化監督,我們在今年聘請了58位人大代表和4位政協委員作為義務調解員,除參加調解工作外,還對人民調解工作進行監督,對羣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及時進行報告,對不重視、沒有及時給羣眾滿意答覆的責任人,根據責任追究制度予以處罰。

(四)政策扶持、保障經費,使人民調解持續健康發展。

穩定的社會治安環境,良好的寬鬆氛圍,是發展經濟的重要保障,人民調解工作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建立並完善了各項工作制度,積累了比較豐富的實踐經驗,但就人民調解工作的發展進程、經費保障和人員落實等方面仍然比較滯後,所以,我鄉將切實加強對人民調解工作的領導和指導,認真研究解決調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為調解工作的順利開展和改革發展創造有利條件,關心人民調解員的疾苦,從政策措施、人力、物力和財力上給與支持,積極協調解決他們工作中的困難,大力表彰人民調解工作先進集體和個人,對工作突出的將及時給予獎勵和宣傳,激發他們的榮譽感和自豪感,從而使人民調解持續健康發展。

人民調解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系統工程,我們將按照省、市、區的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加強領導,狠抓落實,使人民調解工作再上新的台階,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營造和諧穩定的法治環境,為推進_____各民族的團結打下了基礎。

【第5篇】2022關於全市民族村少數民族經濟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今年4月份,濱州市民宗局對全市民族村少數民族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系統深入地專題調研,同時,組織部分民族工作幹部到煙台、威海兩市認真學習先進經驗。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市民族村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

我市是少數民族散雜居地區,全市現有39個少數民族成份,少數民族人口2萬餘人,佔全市總人口的5.5‰。其中回族人口1.8萬餘人,佔全市少數民族總人口的88%,主要分佈在陽信、無棣兩縣的26個民族村。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國家民委、省民委的大力支持下,民族工作重點縣及鄉鎮黨委、政府牢牢把握“兩個共同”的民族工作主題,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認真實施民族工作的法律法規,採取多種有力措施扶持少數民族發展經濟,少數民族羣眾充分發揮自身內力,埋頭苦幹,勤勞致富,生產生活水平實現了大幅度提高。

(一)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改善。近年來,我市大力實施少數民族幫扶工程,通過民族事務協調委員會、新農村建設協調領導小組等多種有效載體,積極幫助民族村解決路、水、電、氣、醫、學等基礎設施建設難題。市裏通過爭取上級資金扶持、下撥本市項目資金,累計投入xx餘萬元,全部用於民族村居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少數民族經濟發展。陽信縣籌資xx萬元為15個民族村修建了柏油路,通上了自來水、安裝了有線電視;籌資1500萬元為温店鎮新建回民海爾希望國小一處,為劉廟中學新建教學樓兩座;配齊完善了3個少數民族工作重點鄉鎮的衞生院和15個民族村的衞生室。無棣縣投資500萬元完成了五營六個村道路、路燈照明、電網改造等新農村建設項目;為五營社區配套了幼兒園、老年公寓、民族醫院、超市等基礎設施;爭取上級無償資金100餘萬元,為該社區配套建設了13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氣池;投資200餘萬元,為五營回民學校建設教學樓、教職工宿舍及綠化、硬化等配套設施工程。民族村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為少數民族經濟的快速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力度加大。各民族村立足村情,發揮優勢,調整種植結構,變單一糧食生產為多種經營,改良種植品種,大力發展高效農業。無棣縣郭辛店、新立村已形成總計600餘畝的冬棗園,段家村、範家村的經濟林達1000餘畝,五營後村的旱地養藕示範點已取得成功,畝產可達4000公斤,成為民族村農業發展的新亮點。

(三) 傳統養殖產業優勢明顯。陽信縣河流鎮劉廟街等10個民族村與鄰近的50多個漢民村形成“放小收大、訂單養殖”的養牛聯合體。1萬多户漢民家庭在劉廟賒養肉牛2萬多頭,户年均增加收入3000元。無棣縣民族村30頭以上的規模養牛户40餘户,50只以上的規模養羊户20餘户。五營中村建起了佔地20餘畝的牛羊交易市場,吸引了秦皇島、唐山、濟南等地客商彙集,日交易量200頭只。同時,在國家扶持政策的積極鼓勵下,我市少數民族肉牛養殖合作社逐步興起,目前,全市民族村有12家肉牛養殖合作社,吸引4000餘名回漢羣眾加入合作社,合作社成員出資總額達1億多元,少數民族合作社日益成為推動我市傳統優勢產業發展壯大的一支重要骨幹力量。

(四)民族企業不斷做大做強。陽信縣民族村少數民族羣眾把肉牛產業作為主導產業,重點發展肉牛養殖、屠宰和深加工產業,積極打造魯北乃至全國最大的肉牛養殖基地、流通基地、深加工基地。目前,該縣少數民族羣眾投資興建的肉牛加工企業已達70餘家,牛羊肉產品佔到天津清真市場份額的50%、北京清真市場份額的30%以上。同時,注重實施品牌戰略,廣富畜產品有限公司等3家公司被評為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鴻安肥牛、立輝肥牛、億利源肥牛、華陽肥牛、廣營肥牛等5個品牌肥牛獲得了國家a級綠色食品認證;華勝、福安2個品牌獲得了無公害畜產品認證;億利源、廣富、鑫源、華勝源等4個牛肉品牌獲得全國優秀牛肉品牌稱號。無棣縣民族村現已發展民族企業30多家。德寶皮革有限公司、鑫合皮業有限公司集皮革加工、購銷為一體,年產值分別達3億元、2.5億元。華興畜牧有限公司現已發展為集養殖、屠宰、加工、銷售為一體的規模化龍頭企業,不僅促進了當地畜牧業的發展,而且帶動了當地少數民族羣眾的就業。

(五)第三產業發展勢頭強勁。近年來,我市民族村少數民族羣眾不斷拓寬致富門路,從事多種經營,餐飲、客運等第三產業的業户數不斷增加。僅陽信、無棣兩縣少數民族羣眾經營的餐館、店鋪等就已發展到100餘家,以肥牛、手抓羊肉、特色燒烤等為代表的民族特色食品成為當地的知名餐飲品牌。同時,少數民族羣眾積極發展以客運為主的交通服務業。目前,全市民族村擁有客車100餘輛,年均收入達4萬元。陽信縣流坡塢鎮南街村充分利用其便利的交通樞紐優勢,少數民族羣眾擁有客運車輛50餘輛,成為全縣最大的公路客運專業村。

(六)羣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市民族村大部分少數民族家庭實現了電器化,大部分住房為磚瓦結構,部分羣眾蓋起了樓房。無棣縣五營中村建成了配套設施齊全的農村社區---“伊安小區”,成為全市民族村居新農村建設的樣板工程。各民族村擁有運營車和家用轎車近2500輛,僅陽信縣劉廟10個村就擁有寶馬等各型家用轎車近300輛,並且劉廟村人均純收入由xx年的3500元提高到現在的11000元,人均純收入、固定資產投資、經濟增長速度三項指標均高於全縣平均水平。

二、民族村經濟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市民族村的經濟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少數民族羣眾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但民族村經濟發展仍然存在着許多困難和問題,主要有:

(一)民族村之間經濟發展很不平衡。由於民族村之間基礎設施、經濟基礎、區位交通、經營習慣、羣眾思想解放程度等諸多歷史淵源和現實因素的影響,民族村之間經濟發展很不平衡。以陽信縣大營村和劉廟村為例,大營村地處偏遠,交通不便,以傳統農業生產為主,少數民族羣眾思想解放程度低,xx年人均純收入在7000元左右;劉廟村交通便利,少數民族羣眾思想活躍,經商意識強,主要從事肉牛養殖和深加工產業,xx年人均純收入在11000元左右。

(二)民族企業發展面臨嚴峻挑戰。我市的民族企業產業種類單一,80%以上民族企業經營肉牛養殖和深加工產業,對市場依賴度高,一旦市場行情有較大波動,民族企業發展就嚴重受挫。多數民族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方式落後,企業生產效率低下,經營生產經營成本居高不下。企業產品種類較少,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市場競爭力差,抗市場風險能力低。企業流動資金短缺、用地緊張,發展後勁不足。諸多因素的合成制約,使民族企業的發展面臨着嚴峻挑戰。

(三)村級集體經濟非常薄弱。民族村村級政權組織基本上無經濟收入,大多是“空殼村”,這既受國家政策體制的影響,更是部分民族村班子戰鬥堡壘作用發揮不夠,缺少創新發展思路,帶領羣眾致富能力弱,部分少數民族羣眾主動發展動力不足等自身原因造成的。民族村集體經濟的薄弱,較大程度上制約了民族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推進,民族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各項社會事業的長足進步。

(四)富餘勞動力就業難度較大。由於民族村少數民族羣眾綜合素質較低,缺乏外出務工就業必需的職業技能,受清真飲食習慣制約,使得有些務工單位不願接收少數民族人員。同時,部分少數民族勞動力在本地轉產就業缺乏必需的資金,致使少數民族富餘勞動力就業困難重重。

三、加快民族村經濟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一)切實提高思想認識,不斷增強做好民族村經濟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各級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要站在戰略和全局的高度,緊緊圍繞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利用各種宣傳手段,多渠道多方式地在各級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中,不斷強化黨和國家民族政策和有關法律法規的學習、教育和宣傳,使其深刻認識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提高貫徹執行民族政策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自覺性和有效性,做到自覺維護少數民族羣眾合法權益,關心、關注少數民族羣眾的民生事業,大力支持和幫助發展民族經濟。少數民族幹部羣眾也要擺脱“等”、“靠”、“要”的思想,實現“要我富”到“我要富”的觀念轉變,深刻認識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各部門的重視和扶持畢竟是外因,民族村幹部羣眾的自力更生、自我發展和艱辛努力才是內因,“輸血”只能解決燃眉之急,“造血”才是長遠發展之本,幹事創業、發展經濟的重任責無旁貸。

(二)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進一步加強對民族村經濟工作的組織領導。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把加快民族村經濟發展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每年要召開專題會議安排部署民族工作,定期聽取有關部門的工作情況彙報,研究解決加快民族村經濟發展的實際困難和問題。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力度,不斷提高少數民族發展資金數量,以“生態文明村”建設、“第一書記”駐村任職、對口定點幫扶等為抓手,幫助民族村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民族經濟加快發展。各級領導要經常深入民族村進行調查研究,瞭解經濟發展情況,以便研究制定科學合理的扶持政策,採取切實有效的工作舉措,幫助民族村逐步縮小彼此之間的經濟差距,力求做到平衡發展、協調發展。

(三)有關部門協調配合,不斷加大對民族村經濟發展的扶持力度。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各有關部門在安排農業、交通、水利、教育、衞生等事業發展資金時,重點向民族村傾斜;在項目立項、開發、推廣等方面優先考慮民族村。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門儘量放寬對民族企業貸款的門檻限制,為民族企業營造良好的融資環境,推動其不斷做大做強。工商部門在民族企業、少數民族合作社、個體工商户註冊登記、生產經營時,提供優質、高效、便利的服務。土地部門和各有關鄉鎮採取靈活有效的形式,幫助民族企業和少數民族合作社解決生產經營項目用地、減免税費等問題。民族、民政部門可借鑑煙台市的經驗做法,引導民族企業、少數民族合作社成立少數民族經濟發展促進會,凝聚力量,團結一致,抵禦市場風險。農業、畜牧、人保等部門在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和種植養殖實用技術培訓時,優先安排少數民族羣眾參加培訓,使他們掌握一技之長,同時,及時為少數民族勞動力提供當地就業和外出務工信息,並採取各種措施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此外,對願意回鄉創業的外出務工人員和當地就業人員,為他們提供優惠政策,甚至資金技術支持,以此提高富餘少數民族勞動力的就業和創業機會。

(四)民族村自立自強,不斷增強自我發展的能力和本領。民族村要切實加強兩委班子建設,在上級黨委政府有關部門的指導下,選擇黨性觀念強、羣眾威信高、致富門路多、帶頭作用發揮好的少數民族幹部羣眾,及時調整充實到村兩委班子中,不斷增強村兩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戰鬥力。村兩委班子要創新思路,強化措施,立足實際,藉助外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帶領少數民族羣眾共同致富。民族企業、少數民族合作社要樹立正確、寬廣的“人才觀”、“用人觀”,學會現代經營理念,聘用高級專業人才抓好經生產營管理,建立起科學規範的現代生產經營管理機制,同時,不斷增強自我創新能力,以提升產品的附加值,拓展民族企業、合作社的市場競爭力和發展空間,增強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少數民族富餘勞動力要立足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和種植養殖實用技術培訓掌握更多實用的技能和本領,不斷蒐集就業信息,積極探索致富門路,從而提升自身的就業、創業能力和機會。

【第6篇】關於民族團結示範縣創建工作情況調研報告

縣人大常委會:

根據《xx縣人大常委會2022年監督工作計劃》,經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研究決定,組織部分人大代表和相關單位人員成立調研組,開展xx縣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專題調研活動。調研組於2022年11月14日至12月1日,深入江西坡、龍吟等7個鄉鎮(街道辦),細寨、紅寨等4個村(社區),民宗局、創建辦等11個黨政機關,高棉中學等4所學校和青山清真寺開展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工作情況

xx縣位於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部,國土面積1453平方公里,轄12個鄉鎮(街道)90個村(社區),總人口34萬人,其中漢族24萬人,佔71%,少數民族10萬人,佔29%。人口超過7000人的少數民族有:布依族3.28萬人;苗族3.29萬人;回族7800人;黎族1.90萬人;彝族1.14萬人等。

中國共產黨xx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工作,根據州委辦字(2022)165號文件,及時研究制定印發《xx縣2022—20xx年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活動實施方案》,成立縣委書記、縣長任組長的xx縣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工作領導小組,創建工作總體上與州委、州政府安排同步,堅持“一年強基礎,兩年創示範,三年鞏固提高”。

2022年,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工作啟動後,全縣各級各部門迅速開展集中宣傳學習教育活動。12月30日,縣委、縣政府召開創建工作推進會,縣政府與各鄉鎮(街道)、縣直各部門簽訂了“xx縣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責任狀》,全面安排部署創建工作。

2022年2月16日,縣人民政府召開了“全縣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工作專題會議”,再安排、再部署創建工作。2022年7月7日,縣委、縣政府召開“全縣創建工作促進會”,掀起了創建工作高潮。一是利用“民族團結宣傳月”開展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民族團結教育活動;二是向廣大羣眾發放宣傳手冊5000餘份,發放宣傳圍裙5000餘條,發放宣傳手袋5000餘個;三是開闢民族團結宣傳欄58個,安置燈箱廣告宣傳200個,製作大型宣傳拱門1個,懸掛大型宣傳橫幅95幅;四是利用新聞媒體宣傳、製作宣傳片在電視台黃金時段播放;五是開展民族團結進步進機關、進鄉鎮(街道)、進村(社區)、進企事業單位、進學校、進軍警、進宗教場所“七進”示範活動;六是開展創建工作的督查督導。抽調縣委、政府督查室和民建辦人員組成三個督查組對全縣104個簽訂責任狀的創建單位開展督查督導,對創建工作現場評分,對存在的問題限期整改,通過督查推進了創建工作。

通過一年的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產業發展實現新突破,民生保障特別是扶貧工作有了新進展,社會發展綜合實力不斷增強,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得到全面發展。

(一)不斷夯實基礎,助推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跨越發展

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工作啟動以來,縣委、縣政府緊緊抓住項目建設,切實做好國家省、州扶持少數民族地區項目,加大項目資金配套力度,不斷夯實基礎,兩年來,僅民宗口共爭取到上級民族事務部門項目資金462萬元,縣級財政配套195萬元,整合縣級部門其它資金500萬元,截止2022年11月底,累計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投資243.5萬元,具體實施了 34個建設項目,同時整合一批與各族羣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工程項目,極大地改善了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基礎設施條件,夯實了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跨越發展的基礎。

(二)大力培育特色產業,加快增收致富步伐

兩年來,xx縣立足自身資源優勢,不斷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出台“五大”特色產業扶持政策,持之以恆培育特色產業,成立各種以產業分類的專業合作社、協會等服務組織,引進龍頭企業,推動烤煙、茶葉、生態畜牧養殖、核桃、芭蕉芋等五大產業以及中藥材、果蔬、鄉村旅遊等產業朝着規模化、生態化、產業化發展,產業培育取得新突破,特色產業逐步形成,一批企業逐步發展壯大,如:宏鑫茶業、現代生態養豬、欣欣生物白及產業、新大德信兔業、布依茶葉合作社等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不僅促進了產業發展,而且加快了民族地區羣眾增收脱貧的步伐。

(三)全面落實民族政策,促進民族團結

縣委、縣政府牢牢把握“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牢記“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的要求,全面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民族工作政策。一是重視少數民族人才隊伍建設,少數民族幹部在培養和使用方面力度不斷加大,少數民族專業技術人才在各行各業中發揮着骨幹作用,少數民族學生在升學就業中得到政策優惠,各族羣眾充分享受了民族政策帶來的紅利;二是重視民族地區各項事業發展,教育事業不斷優先發展,醫療衞生事業得到改善,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宜居宜業的生態環境建設步伐加快,整個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各級黨委、政府在教育、醫療、出行、社會養老等更寬更廣的領域為各族羣眾謀到更多福祉,縮小了差距;三是各族羣眾宗教信仰自由得到保障,全縣宗教和順、民族團結、社會穩定。

(四)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共建民族精神家園

我縣享有“中國古茶樹之鄉”、“中國苗族第一鎮”、“中國茶文化之鄉”的美譽,優秀民族文化積澱深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滋養着xx一方水土、一方人民,近年來,縣委、縣政府不斷加大投入、着力加強文化陣地建設,為開展各族羣眾文化提供了舞台。世界茶源文化廣場、南山步道、國際自行車賽道、清真寺、鄉鎮文化站、村(社區)書屋、布依小打音樂隊、苗族多聲部合唱團、蘆笙舞、彝族阿妹戚託、海馬舞、火把舞等發揮了重要的文化宣傳陣地作用,着力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培養工作,積極申報國家、省、州級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截止2022年底,我縣有1項國家級非遺項目8項省、州級非遺項目,培養了一批國家級、省級、州級、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重點打造苗族、布依族、彝族、回族文化和茶文化。重點支持“八月八”、“三月三”、“同心節”、“開齋節”等節慶活動。加快崧巋寺、九峯寺等文物申報和搶救性修繕保護工作。注重語言文化、民間傳統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的傳承創新發展,我縣集地理風情和民族風情相融會的多元文化在促進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民族團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深入開展民族團結步進“七進”活動,營造民族團結氛圍

在民族團結示範創建工作中,我縣按照“全覆蓋、常態化、抓規範、出典型”的目標,細化創建指標,以“制定一個創建工作方案、成立一個創建工作領導小組、一年至少召開一次研究民族工作會議、一年至少開展一次民族團結創建活動、製作一塊民族團結宣傳欄和標語、健全一套民族工作檔案和民族團結與單位職能相結合、與單位文化建設相結合”的“六個一、兩結合”為創建載體,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在全州率先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七進”活動全覆蓋工作。在創建活動中,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加強領導,縣委、政府督查室和縣創建辦強化督查和指導,各創建單位認真落實創建主體責任,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促進了部門工作創新發展。湧現出了文體廣電旅遊局、高棉中學、南湖民族國小、龍吟鎮政府、江西坡鎮政府、才華手袋廠、青山清真寺、細寨村、聯盟村、公安局等一大批創建示範典型,達到了以政策宣傳教育人、以創建活動凝聚人、以模範典型帶動人的目標,鞏固和發展了我縣各族羣眾和衷共濟、和睦相處、和諧發展的大好局面。

二、創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基礎設施建設任務仍然繁重,創建工作力度仍需加強。我縣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建設任務較重的少數民族地區大多地處與外縣結合的山區、半山區,自然條件較差、自身底子薄、基礎設施滯後,建設的任務依然較為繁重,原來實施過的一些項目投資小、投資散、建設時間跨度大、上級配套資金不到位、項目整合難度大,項目實施後發展環境雖然得到了一些改善,但離羣眾加快脱貧步伐的實際需求還有很大差距。

(二)部分單位和領導幹部對民族團結示範區創建工作認識不到位、重視不夠。多數幹部忽視了我們是一個多民族的縣份、是一個民族自治州的大背景,在主觀上都認為我們不是民族工作重點縣、自己單位不是民族工作部門,自己的工作與民族工作聯繫少、交叉少,對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創建工作的重要意義、對創建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主動參與創建意識不強,再加上沒有專門的創建工作經費,要持續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創建工作還需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

(三)壯大特色產業任重道遠。我縣現有的一些特色產業基地小、產業發展起步較晚,產量小、產值低、產業弱、企業少,缺乏龍頭企業的帶動。特別是在當前全球經濟下行壓力下,不可估計的市場風險較大,我縣這些小企業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不足,要走出一條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特色產業之路任重道遠。

(四)優秀民族文化傳承保護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民族的精神家園,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軟實力。保護好優秀民族文化,充分利用優秀民族文化來促進我縣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有待進一步加強。對民風民俗、文物建築等一些優秀民族傳統文化亟待深度挖掘整理、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

三、創建工作的建議

(一)要提高思想認識,加強組織領導。縣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工作領導小組要加強對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工作重要性的再認識,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積極引導全縣各級領導幹部樹立正確的民族觀,認真貫徹落實好“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政策。各級要加大對民族政策、民族理論、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工作要求的宣傳力度,在全縣營造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建設的大格局、大環境,進一步增強各級幹部做好民族工作的信心和能力,充分發揮好各族幹部羣眾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主人翁精神,進一步增強“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信念,建立創建活動的長效機制,持續有力的推進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發展。

(二)要把精準扶貧工作與示範區建設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共同推進、共同落實。當前正在實施的脱貧攻堅工作與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建設目標要求一脈相承,在脱貧攻堅總攬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提下,所涉及民族團結示範建設內容的區域要把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思想、創建目標要求整合在精準扶貧工作中國共產黨同謀劃、共同落實,讓各族羣眾成為創建民族團結示範和脱貧攻堅的主力軍,趁勢而上,加快步伐,如期完成脱貧攻堅任務和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建設任務。

(三)要繼續依託項目,增強發展後勁。民族團結示範縣建設主陣地總體基礎設施條件依然較差,發展後勁依然不足,要繼續以項目為抓手,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以項目強基礎,加大整合精準扶貧、美麗鄉村、整鄉整村推進、農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貧搬遷、民族文化搶救保護、民族團結進步示範鄉村(社區)、特色村寨建設、路網、水網、電網、信息網等項目,在頂層設計上做好項目組合文章,紮實抓好項目建設,切實增強發展後勁。

(四)要依託金融扶貧,突破產業發展瓶勁。要充分利用資源優勢,藉助外力,激發內生動力,依託金融扶貧,重點在特色種養殖業、土地流轉、生態農業、鄉村旅遊業等方面扶持發展一批發展後勁強、帶動致富效果明顯的特色產業。同時各級政府要及時幫助企業解決好發展中的困難,在融資過程中、信貸扶貧支持中公正公平的調節金融方與企業方的關係,不僅在大政策層面上給予支持,而且在落細落小方面做實做細,不斷壯大產業基地,扶持壯大龍頭企業。建議設立小微企業幫扶基金,並籌融資500萬元——1000萬元,對區域內具有市場前景好、能帶動羣眾增收的小微企業進行點對點的幫扶,促進特色產業快速發展。

(五)要繼續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示範“七進”創建活動全覆蓋工作。繼續動員全社會各方力量不斷探索和拓展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建設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舉措,深入持久的開展好“七進”創建活動,讓“民族平等、民族團結”等黨的民族工作方針、政策深入人心,不斷強化全縣各族羣眾“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意識,繼續鞏固發展我縣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創建各項工作成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

【第7篇】民族風情特色文化建設調研報告

民族風情特色文化建設調研報告

眾所周知,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過巨大貢獻。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人類文明及農耕文明發祥地之一。中國古代科技曾經長期領先於世界,還曾創造出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和城市文明,創造出世界上獨具特色的文學藝術、哲學、史學、教育等精神文明成果。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生命力最強、曾經最發達的文明,在整個世界文明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

_____縣是_____西北部邊境_____縣,草原文化古蹟大縣,也是_____等遊牧民族生息繁衍之地,歷史悠久。這裏地形地貌複雜,擁有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如草原神石城、木斯島冰川、紅山湖、雅丹地貌神祕大峽谷等,旅遊資源極為豐富。_____*位於_____地區_____縣境內,距_____縣城18公里,_____的柏油路與著名景區喀納斯湖相通,西聯哈國齋桑縣,交通十分便利,這裏的_____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他們的民族餐飲、服飾、民族歌舞、婚娶節慶文化等獨具特色,具有濃厚的民族丰韻和文化參考價值,這裏有較多的文化古蹟,開發文化旅遊潛力巨大,這些種種的資源和_____文化古蹟就形成了獨具_____特色的_____文化。近年來,_____縣委、政府加大對人文文化和文化古蹟的開發力度,做強本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把_____縣的文化建設當成一項重要的工程來抓,取得了矚目可喜的成績。目前,在縣域經濟發展的大環境下,我縣的文化建設,我認為應該主要側重於五個方面:突出一個重點;建設兩個基地;打造三個品牌;堅持以人為本;開發文化旅遊景點。

一、突出一個重點。

重點就是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越是民族的東西,越是世界的東西。20xx年10月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公約》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涵蓋五個方面的項目:〈1〉口頭傳説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風俗、禮儀、節慶;〈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的手工藝技能。並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中的非物質性涵義,是與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質生產相對而言的,是指以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為目的的精神生產這層涵義上的非物質性。

所謂非物質性,並不是與物質絕緣,而是指其偏重於以非物質心態存在的精神領域的創造活動及其結晶。它的方針: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工作原則: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20xx年5月24日,在成都召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論壇上,數10位國內外專家發表世界上首個國際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宣言——《成都宣言》,以喚起全世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保護和促進世界文化的多樣性。37位專家共同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着現代文明衝擊和被世人遺忘的嚴峻形勢。宣言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每個民族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基因,是確定文化特性,激發人類創造力的重要因素。雖然,我國的非物質文化起步晚,但動作大,影響大,投資力度大。我縣也不例外,在縣委、縣政府的重視下,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力度較大。

20xx年5月20日,國務院公佈的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伊犁_____自治州的“_____族阿依特斯”被錄入。我縣在現有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_____族動物模擬舞阿尤畢”。為此,我們不能停留在取得的成績上而應更加加倍努力,積極工作。根據《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通知》(國發[20xx]42號)、《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20xx年4月26日)和《關於加強我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xx]18號)的文件精神,提高認識,明確指導思想;強化責任,加強領導;加大力度,全面管理。政府要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列入重要的議事日程,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文化旅遊發展計劃,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廣泛吸納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開展保護工作;要加大保護工作的經費投入,人才培養,切實認識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認識指導思想、基本方針和總體目標,解決突出問題。在保護的基礎上,正確利用和開發,不斷提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推動我縣各項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建立兩個基地。

(一)以五鄉兩鎮為中心建立_____族民俗風情文化基地。

_____縣的五鄉兩鎮有_____族獨有的民俗活動。41個行政村都有各自不同的習俗、禮儀、節慶、節令並且正在形成與現代文明相融合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地域文化。除已經由自治區級批准公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外,還有許許多多民族民間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存。如歷經九代、傳承千年的_____族民間舞蹈“哈熊舞”,“黑走馬”等,這些民間民俗活動至今仍留存於鄉村,並代代傳承。此外,包括民間的一些傳統民俗文化遺產應有盡有,在外人看來,_____族人民 天天跳舞,月月過節,年年喜慶,一波接一波。而內涵豐富的民俗文化已經逐漸引起全國文人墨客的重視和參與。所以,搶救、挖掘、整理、保護、傳承和開發民間民俗文化是我們工作的當務之急。從以上內容來看,這裏基本上形成了一個民俗活動基地,有着建立_____*族民俗風情文化基地足夠成熟的條件,我們要抓住機遇,千萬不能錯失良機。

(二)以_____為中心建立旅遊休閒度假文化基地。

_____*地處中國_____縣與_____斯坦國交界處,距_____縣城18公里,號稱“_____西北對哈第一大門”。_____的柏油路與著名景區喀納斯湖相通,西聯哈國齋桑縣,交通十分便利。國門景區地勢平坦,草木茂盛,界河兩岸生長着茂密的白楊、絮柳等,景色宜人,國門構成_____景區獨有的風景。遊人來到此處觀光,可清新感受到異國風光;通過_____還可以清楚的看到鄰近哈國齋桑縣風景,齋桑縣境內風光旖旎,旅遊資源豐富,擁有美麗的齋桑湖,湖邊沙灘與有名的庫爾勒“黃金海岸”相比毫不遜色。遊客既能欣賞誘人心醉的異國風光,又能領略哈國獨特的亞歐交融自然生態和民俗風情。_____在秦漢時,呼揭、匈奴相繼駐牧於此。魏晉南北朝時為柔然、突厥薛延陀部等民族駐牧。隋唐之際,為西突厥葛邏祿牧地。唐王朝先後設大漠、陰山、金山都護府管轄其地。五代宋、遼時期,克烈、乃蠻等部在此遊牧。西遼曾在此設西部招討司。公元1204年,蒙古鐵木真征服乃蠻,乃蠻西遷,斡亦刺惕部崛起,本地為窩闊台封地,設尚書省、行省,公元1762年,清設“總統伊犁等處將軍”,統轄天山南北路,本地屬將軍治下塔爾巴哈台參贊大臣管理,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_____縣佐,1930年,_____縣佐升格為縣,屬阿山道管轄,1954年_____隸屬_____地區。無論是歷史文化、商業文化、古道文化,還是大眾教育文化以及以文學和傳統書畫藝術為主體的高雅文化,各種形態的民間文化,已形成多元文化基因和恆久的生命力,當屬文化之鄉的行列。總之,這裏的交通、飲食、通訊等等已具備建立文化基地的條件。

三、打造三個文化品牌。

(一)打造“_____歷史古蹟”文化品牌。

_____縣是_____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名勝古蹟、歷史文化眾多。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森塔斯石人像以及託海闊拉斯巖畫,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在歷史的長河中,_____族人民及其先民們在草原上創造了燦爛的牧業文明,他們留在巖石上的巖畫,留在荒蔓草地上的遺址及遺物記載了人類的繁衍,敍述着他們的歷經滄桑,不斷戰勝自然、創造古代文明的過程。已發現的巖畫可分為敲鑿、磨刻、彩繪數種,其中敲鑿畫最多,盛行於青銅及鐵器時代。_____喀爾交牧場的克孜爾庫拉地方的巖畫面積較大。巖畫處於懸崖陡壁之上,採用陰刻手法,題材廣泛,刻有黃羊、狐狸、大頭羊、駱駝、馬、牛、犬、射弓箭的人物等。是人類生殖、狩獵、勞動、征戰、娛樂及其他各種活動的真實紀錄。加克別依特古墓:位於_____縣城南部,距託普鐵熱克鄉12千米,地處拉斯特河灘,是古墓遺址,周圍樹木成蔭,夏季風景秀麗。佔地面積24平方米,高3.5米,用鐵皮做成半球型墓頂,有月牙標誌。加克,清官吏,死於1914年。此墓當年6月開始興建,10月竣工,十年**中被破壞,現僅存遺址。經恩斯汗別依特古墓:位於託斯特鄉政府東南9千米的一山谷內,地勢平坦,四周有圍牆,形如氈房(蒙古包),經恩斯汗是清末地方官吏,艾林郡王之父,王公銜,1910年去世。經恩斯汗墓建於1913年,12柱土塊結構,內葬經恩斯汗公爵和其長女帕孜依。1969年秋,在_____縣拉斯特(什汗塔勒)挖掘渠道時發現文物,據初步考證,屬1883左右蒙古親王(_____稱“薩爾王”)的墳墓中的殉葬品,共22件。1986年,地區檔案處拿走了一部分文物。據推測,這些由黃泥、酥油拌和,通過模範刻製出來的模塊,主要內容是佛像、經幢、錢幣等類物品。因為蒙古族信奉藏傳佛教或喇嘛教,這些物品可能是有祭祀意義的殉葬品。這些文化遺產和歷史遺物真正打造出了“_____歷史古蹟”在_____的文化品牌。確認歷史遺留古蹟,打造“_____歷史古蹟”文化品牌,不但對豐富我縣的文化內涵有積極作用,而且對全世界展示邊境遊牧民族文化有積極意義;不但對推動全縣旅遊業的發展有積極作用,而且對推動我縣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二)打造“_____族動物模擬舞阿尤畢”文化品牌。

“_____族動物模擬舞阿尤畢”是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阿尤畢是_____族獨有的民俗活動,其中的儺文化現象引起多方的關注。他們用舞蹈來表達思想,抒發感情,具有濃郁的草原民族生活特點,其中有模擬動物動態特徵和生活習性的舞蹈(又稱似獸舞蹈),比如熊舞(阿尤畢)刻畫着狗熊的動態,黑走馬(卡拉角勒哈)表現草原上駿馬的矯健,還有天鵝舞、山羊舞、鷹舞等。這都是能歌善舞的_____人結合牧區生活和勞動生產創造的舞蹈。“阿尤畢”當年實際上就是_____在託依(聚會)時“逗樂子”的一個活動。為了製造喜慶的氛圍,人們模仿熊的步態、捕食、睡覺等動作而創造了這種舞蹈,因為表演者特殊的化粧和詼諧的的動作贏得了大家的喜愛。作為一種民間舞蹈,“阿尤畢”的奇特之處在於它是模仿動物的舞蹈,尤其是模仿哈熊。追溯_____傳統,狩獵曾是一項重要的任務。_____獵人過去常年遊走在哈熊等獵物出沒的地方,經常觀察熊的各種習性特徵,積累了豐富的狩獵經驗。為了歡慶捕獵的勝利,獵手們模仿着熊的各種動作,把狩獵的情景編成了“阿尤畢”(即哈熊舞),一代一代地傳了下來。“阿尤畢”在形勢規模上既有延續性,又有羣眾參與的廣泛性。表演有一定的節奏和順序,參與羣眾十分虔誠和踴躍,與鄉村文化、生活時序緊密結合,有明顯的動物模仿功能。內容豐富多彩,極富民族地方特色,其藝術內涵、音樂、表情、頌詞、服飾、禮儀等特色鮮明。即表現了_____族的文化個性,又體現了多元文化共生共榮,相互影響、交融的民族和諧現象。通過打造“_____族動物模擬舞阿尤畢”品牌,可以帶動當地民間傳統舞蹈,_____族飲食,民居等文化和其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也可以推動_____族阿依特斯文化的開發和建設。

(三)打造“自然風光度假旅遊”文化品牌。

_____地形地貌複雜,擁有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如烏拉斯特河谷避暑療養度假村、草原神石城、木斯島冰川、紅山湖、雅丹地貌神祕大峽谷等;這些自然景點可以作為象徵_____縣旅遊文化的形象品牌,由縣委、政府擴大_____草原休閒度假、旅遊觀光的影響力、宣傳力和透明度,在現有的初級規模的基礎上再次提升,與周圍的文化景區、文化中心點、農家園(樂)等有機的結合起來,上下連動,共同開發,點面結合,齊抓共管,真正打造出自治區較有影響的而且輻射面較廣的“自然風光度假旅遊”文化品牌。

四、堅持以人為本。

堅持社會主義的科學發展觀,建設文明和諧富裕的新_____,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人的因素是幹好工作的第一要素,沒有強有力的文化旅遊幹部隊伍那就是竹籠子裏打水——一場空,根本上還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目前,我縣文化旅遊隊伍人員現狀的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化隊伍年齡過大,專業人員缺乏,現有工作人員對現代化信息知識瞭解度欠缺,而且專業水平不高,文字功底較底,社會實踐經驗不足,加上業務經費少,辦公條件較差,沒有室內活動場所、參觀展廳等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的制約,使文化工作遇到很多棘手的難於開展工作的局面和問題,建議縣委、縣政府認真研究和考慮此問題。改變調入不能調出、有編制不能進、長期有病不能退的現象,加大文化體制改革力度,真正把會管理、懂專業、善思考、有魄力的適用在合適的崗位上。説實話,我們的文化隊伍也處於瀕危狀態,工作分工,任務明確,但不能按期完成。所以,我們幹好工作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該增的增,該減的減,該上的上,該下的下,向年輕化、專業化、知識化轉變,轉變用人理念。

五、開發旅遊景點。

隨着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旅遊業以不斷增長的勢頭迅速發展。我國旅遊業自1986年正式納入國民經濟計劃,已20多年;1998年12月國家已將旅遊業列為經濟發展的龍頭或支柱產業予以優先發展。旅遊景點(區)作為旅遊吸引物,是遊客外出旅遊的主要動機所在。旅遊景點(區)所依託資源的價值大小、景點接待服務質量的高低等,直接影響着遊客外出旅遊過程中的整體感受。旅遊景點有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資源、文物、森林園區。觀光旅遊、度假旅遊、生態旅遊是旅遊資源開發的三大領域。我縣可以開發的而且條件較成熟的旅遊景點有_____族民俗風情(熊舞阿尤畢)、邊境自然景區、歷史文化古蹟、邊陲國門觀光、_____*跨國旅遊等。根據以上景點,我縣以建設五個_____為主線,可以做大做強文化旅遊文章,要總體設計,儘快規劃全縣旅遊線路。線路就是產品。

總之,文化旅遊業是全社會的事業,不是單靠旅遊部門來實現來解決的問題,所以,要統籌安排,共同協作,齊抓共管是最關鍵的環節。

【第8篇】地區少數民族社會事業基本情況調研的報告

地區少數民族社會事業基本情況調研的報告

根據省民委文件要求,我局組織人員深入基層開展調研,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教育調研情況

近年來,大興安嶺地區各級黨委、政府對少數民族地區科學、教育、文化事業十分重視。兩縣政府切實加強對民族教育工作的領導,把民族教育列入政府工作重要日程,認真貫徹執行《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及省、地政府制訂的相關條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全面落實省、地民族教育工作會議精神,使民族教育質量不斷得到提高,確保了民族教育的優先發展。

(一)基本情況

呼瑪縣白銀納鄂倫春族鄉,20xx年新建並投入使用2800平方米的綜合教學樓;目前,鄉中心校共有在校學生347人,其中,國小生227人,國中120人,少數民族學生共有55人,佔總學生數的16。白銀納鄂倫春族鄉中心校,通了省“普九”驗收和20xx年“普九”複檢,辦學條件不斷改善,教學質量逐步提高,現已被確定為地級合格學校。全校共有教職工31人,其中任課教師27人,有7人為中專學歷,12人為大專學歷,3人為大學本科學歷。專任教師學歷全部達標,合格率為100。教師月工資足額發放。呼瑪縣白銀納鄂倫春族鄉兒童入學率為100,中國小生畢業率為100,中學升學率為75。中心校配備有41台微機,擁有圖書3000冊。平均9人擁有一台微機,每個學生擁有9冊圖書。20xx年中心校開辦了雙語班,抽調會講本民族語言的教師開展語言會話課,為加快民族教育的發展,呼瑪縣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利用省、地、縣投入大量的資金改善了辦學條件,增添了新的教學用具,安裝了現代化的網絡管理系統,教學環境的不斷改善,為控制學生流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塔河縣十八站鄂倫春族鄉20xx年建起了2964平方米的新教學樓,目前,在校學生653人,其中,國小387人,高中266人,少數民族學生86人,佔總學生數的13。十八站鄂倫春族鄉中心校1997年通過國家“普九”驗收,20xx年又通過省政府複檢,辦學條件逐年改善,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現已被確定為地級合格學校。全校教職工65人,共中任課教師55人,10人為中專學歷,36人為大專學歷,9人為大學本科學歷,專任教師學歷全部達標,達標率為100。教師月工資足額發放。塔河縣十八站鄂倫春族鄉兒童入學率100,中國小生畢業率100,中學升學率為80。中心校配備有47台微機,擁有圖書10646冊,平均14人擁有一台微機,每個學生擁有16冊圖書。20xx年,中心校成立了雙語班,抽調能用鄂倫春族語會話的鄂倫春族教師對鄂倫春族學生開展本民族語言會話課。為了改善民族教育的辦學環境,省、地、縣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加大了對民族教育的投入,並實施新課實驗,取得較好的成績,不斷地改善辦學條件,控制學生流失。

十八站鄉中心校鄂倫春族寄宿班創建於1989年,學校配備了一名領導主管寄宿班,做到寄宿班的各項工作有人管,現在寄宿班人數為45名,佔全校鄂倫春族學生人數的50,從1989年起,每年縣財政為鄂倫春寄宿班投入13萬元,用以保證鄂倫春族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支出。

(二)發展民族教育的做法和取得的成績

呼瑪縣白銀納鄂倫春族鄉經過不斷的努力,學校根據有關文件的規定,對鄂倫春族等幾個少數民族學生實行免收學雜費政策,同時還將鄂倫春族學生的助學金分別提高到每年國小生120元,中學生160元,對孤兒採取免費入學,併發放生活費、衣物和學習用品並且在冬季免收取暖費。鄉黨委、政府為鼓勵鄂倫春族學生早日成材,規定並實施了鄂倫春族學生考取本科一次性獎勵3000元,考取大專一次性獎勵20xx元,考取中專和重點高中獎勵1000元,並且報銷學生假期往返學校的交通費。20xx年,大興安嶺地委做出決定(大發[20xx]12號)普通高中招生,鄂倫春族學生全部錄取,重點高中招生降50分錄取。

近三年來,初步統計,共向上級學校輸送大學生、大、中專、高中畢業生29名,其中鄂倫春族學生11名。

塔河縣十八站鄂倫春族鄉始終把民族教育事業當作大事來抓,鄉黨委、政府依據相關法規對鄂倫春族等幾個少數民族學生實行免收學雜費,並相繼調整了六個人口較少民族學生助學金,將鄂倫春族助學金提高到,中學生每年290元,國小生每年210元;塔河縣政府每年還拿出6萬元作為教育助學專項資金,對考取大學本科的鄂倫春族學生一次性獎勵3000元,考取大、中專的鄂倫春族學生一次性獎勵20xx元,孤兒考取的大中專的學生每人每年解決5000元的生活費和學雜費。並且塔河縣普通高中招生對鄂倫春族學生實行免費上高中。

(三)民族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建議

1、教師隊伍專業性不強,教師業務水平不十分過硬。現在急需業務精、專業性強的新生力量來充實兩鄉教師隊伍,更需要對現有教師進行知識結構、教育理念的更新。

針對存在的問題,我們建議,應首先對現有教師進行業務知識培訓,調動教師的積極 性進行新教法、新思路的學習。主動與外校建立聯合,進行教師交流,送我們的教師走出去學習、觀摩、實踐,引進外地優秀教師或是高等學府的大學生志願者,為我們進行新知識、新思想的交流,使我們教師的知識和思想與時代同步,使新鮮血液充實到我們的教師隊伍中。

2、由於鄂倫春族鄉村經濟比較落後,一些鄂倫春族學生家庭貧困,考取高等學府後難以承受高額的學雜費,造成輟學。

針對存在的問題,我們建議:建立民族教育發展基金,為貧困的鄂倫春族學生提供獎學金、助學貸款或是借鑑國家建立“西藏班”、“新疆班”的辦法,建立“鄂倫春班”,為幫助鄂倫春族貧困學生、孤兒等弱勢鄂倫春族學生或其它較少民族貧困學生,應採取這樣的形式為他們提供完成學業的保證。

3、兩鄉的鄂倫春雙語班的教師,語言發音夠不規範,授課比較困難。教師的發音帶有較重的個人習慣,不能達到授課的標準,對學生學習規範的語言發音造成困難。

針對存在的問題,我們建議:儘快對雙語教學的教師進行培訓,學習國際標準音標,並建議撥付培訓專款,以滿足雙語教學培訓的需要,同時設立民族教育專項資金,用於支持民族雙語教學的發展。

二、文化調研情況

大興安嶺地區對民族鄉的文化發展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為促進民族文化事業蓬勃發展,提供了經濟上的保證。

(一)基本情況

呼瑪縣白銀納鄂倫春族鄉文化站,佔地600平方米,設有一個鄂倫春族陳列室,展廳面積100平方米,館藏文物有58件,均以鄂倫春族傳統生產生活用具為主。設有一個劇場,面積為380平方米,排練廳面積為80平方米,辦公室面積40平方米,白銀納鄉文化站業餘藝術團在職人員1人,演員50人,其中,少數民族45人,編劇人員8人,服裝50套,年演場次達到15場,活動經費全部由政府撥付。曾多次參加文藝演出,都獲了不錯的成績。

塔河縣十八站鄂倫春族鄉文化站佔地400平方米,在職人員4人,鄉文化站沒有建立展覽館和文藝隊,文化活動主要靠組織羣眾進行廣場文藝演出,活動經費全部由財政撥付。這些由業餘演員參加的大型文藝演出活動,都取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第9篇】旅遊局民族文化生態發展狀況的調研報告

一、概述

縣委、縣政府和縣旅遊局領導在進行旅遊資源開發之初就充分認識到我縣的銅鼓文化,壯族歌舞戲曲文化,苗、瑤、彝等民族風情等民族文化必將成為我縣的主要優勢旅遊資源之一。結合我縣實際,縣委、縣政府確立了“以開發奇特自然風光項目為支撐,挖掘、展示我縣豐富多彩的原生態民族文化資源為靈魂”的旅遊發展戰略;確定了我縣的民族文化生態旅遊精品發展方向是:以蓮城歷史文化名城為中心,以“世外桃源”壩美景區為龍頭,沿西西線、邱廣線和縣境內衡昆高速公路兩則重點打造和開發部分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生態旅遊村寨,為將來的三省五地州旅遊聯合開發和州內旅遊線路聯合開發奠定基礎。

二、開發現狀

經過近十年來對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不斷宣傳與挖掘,不僅使古老純樸的壯族文化內涵與奇特自然景觀相結合使“世外桃源”壩美景區在極短的兩三年內名聞全國,壯族三月花街節、壯鄉禮樂等民族文化旅遊資源也逐步成為我縣對外宣傳的亮麗品牌。

到今年,我縣已逐步開發和向上級申報的民族文化特色生態旅遊村共有:壩美鎮村壩美村、八寶鎮三臘村、舊莫鄉昔板生態村、舊莫鄉的板榔村、蓮城鎮的法棚村、蓮城鎮冷水溝村、者兔鄉的西牙村等7個景點。壩美村特色以壯族古老的水車灌溉、牛耕、民族服飾織染加工、藤竹木石生活用具展示等勞作文化展示為主,三臘村特色以瀑布景觀、古驛道馬幫遺存文化和壯族傳統文化為主,法棚村特色以傳統的壯族山歌、岜夯雞、千層粑、粽子等風味食品展示及農家樂為主,昔板村特色以壯族的杆欄建築和秀麗田園風光為主,板榔特色村以河流、泉水、瀑布等山水風光和鬥雞、鬥牛行等民俗活動體驗為主,西牙村特色以原始壯族杆欄民居和傳統的銅鼓舞、牛頭舞、手巾舞等傳統文化為主,冷水溝村特色以新型壯族民居風格、河流及泉水風光為主。

三、宣傳促銷措施

我縣利用舉辦各種節慶活動和全國公共長假期景區活動安排等機會,把它們推向更廣闊的旅遊市場,使它們在豐富我縣旅遊活動內容中實現保護與開發的良性發展。

一是在我縣舉辦的七屆“昆明國際旅遊節**分會場”活動中,我們把有特色的各族歌舞藝術等集中在活動期間展示,或在“五一”、“國慶”、“春節”三個黃金週期間邀請民間文藝隊到壩美景區進行展演。如壯族的跑馬、放河燈、沙戲、手巾舞、龍牙歪(牛頭舞)、紙馬舞、兵器舞、銅鼓舞和民歌,苗族的蘆笙舞、爬花杆、射駑、吹槍,彝族的銅鼓舞、弦子舞、長笙舞等,省內外的遊客在短暫旅程中對我縣的獨特民間藝術有了較全面的瞭解,感到十分新奇和高興。

二是把有特色的壯族三月三趕花街、四月接皇姑、七月半放河燈等民族節日向外界宣傳,並靈活調整“昆明國際旅遊節**分會場”的舉辦日期,使之與傳統節日同時進行,維持民族節日的原生態性。

三是加大對優勢民族文化旅遊資源的提升與保護力度,提高我縣民族文化在省內外的知名度。

主要措施有:

1、新建銅鼓廣場、民族博物館和柯仲平紀念館等人文景點,

2、改建或擴建蓮湖公園、皇姑廟和馬蹄井等古蹟,

3、修復儂氏土司衙署、文廟、護國寺、萬壽寺、昊天閣、都天閣等古蹟,

4、對原有的壯族民間洞經音樂進行編排、整理、創新,組建“壯鄉禮樂演奏團”投入旅遊市場,5、在部分重大節假日期間,組織我縣最具特色的銅鼓舞、手巾舞等民間文藝隊到**民族村壯族村進行展演,鍛鍊其市場適應能力。12旅遊局民族文化生態發展狀況調研報告

四是在我縣組織**支部生活攝影協會會員採風、華文作家筆會會員採風、國內百名記者“世外桃源”採風、全省道德研究會會員採風、全國稻作文化研究會員採風、“麗哉,孟僚”壯族文化專題片拍攝等活動,深度挖掘我縣各民族的稻作、銅鼓、服飾、民歌、樂器、舞蹈等古老文化,使它們在國內外的知名度進一步提高。

四、取得的成效

我縣十年來的民族文化旅遊資源挖掘工作不僅得到省、州政府領導的肯定,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一是我縣編導的《壯鄉禮樂》在**省第四屆民間歌、舞、樂展演賽中獲得“彩雲金獎”,xx年9月《壯鄉禮樂》獲得**省首屆“石寶山杯”洞經音樂邀請賽金獎;

二是峯巖洞村人類洞穴居文化被載入上海吉尼斯紀錄;

三是**縣城被批准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四是壩美景區建設項目在xx年被列為全省72個重點建項目之一;五是我縣被列為全省首批文化產業特色試點縣;六是我縣被批准為**民族體育特色縣。

民族文化因旅遊發展得到重生,旅遊因民族文化的加入而更具魅力,我們深信**獨特的民族文化潛力會隨着旅遊業的不斷髮展和縣委、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將擁有更加燦爛而美好的明天。

【第10篇】民族文化建設工作調研報告

為加快我縣文化事業建設,加大文化產業開發,推動我縣民族文化產業培育、發展壯大,實現文化強縣的戰略目標,我縣的文化工作始終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以彝族文化為主打,努力實施“民族文化工程”、“精品工程”,在遵循藝術規律和市場規律,打破地域界限,優化組合藝術生產要素,提高精神產品生產能力和水平的同時,逐步完善運作機制,加快人才培養,挖掘本土文化,保護、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使全縣民族民間文化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10月8日,縣人大常委會民工委、財工委在時副主任的帶領下,到縣文化體育局進行了關於瀘西縣民族文化建設工作的調研。

一、近年來民族文化工作基本情況

(1)挖掘、整理、保護、傳承我縣傳統民族文化。

我縣的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千百年的生產生活中不斷沉澱、積累起來的智慧和結晶,涵蓋在生活習慣、風俗觀念、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生產技術和工藝技能等方方面面。為傳承、保護、繁榮和發展民族文化,打造“阿廬文藝”精品,我縣曾組建了彝族“羊頭鼓舞”大型廣場文藝表演隊、壯族“蟲繭巴烏”演奏隊和“洞經音樂”演奏團,成立了“城子古村”開發領導小組。同時,以“阿廬文化中心”建設為契機,成立了“阿廬文化”研究會,收集、整理、研究並編輯出版了《阿廬文化》刊物;並以省、州、縣的大型文化活動為契機,以民族文化為基礎,組織開展民族文化藝術創作和排練演出,邀請省、州專家進行指導包裝,在一定程度上使民族文化得以傳承。

(2)圍繞中心工作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今年縣文體局充分發揮文化部門職能作用,針對土地開展整理中存在的問題,組織文藝隊下鄉演出,宣傳相關政策。此外,為推進煙農文化學校建設,我縣文化館組織開展了文藝進村演出活動,並創作了四口快板《説説煙農學校》、小品《煙嫂煙哥哥》等文藝節目,將烤煙生產和煙農文化學校建設的互惠互利,用文藝形式活靈活現地展現出來。積極向上級爭取資金和項目,加快民族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00萬元在午街鋪鎮鳳舞村和山林哨建蓋了民族文化培訓室、活動室和陳列室,投資90萬元即將開工建設永寧、舊城、三河文化站,投資40萬元建設舊城村民族文化廣場,投資26.4萬元在午街鋪鎮11個村委會建設了11個籃球場。縣文化館還充分利用阿廬文化中心、秀山休閒廣場等條件較好,人口集中的地方,積極組織各種豐富多彩的廣場文娛活動,受到羣眾的好評。

二、主要存在問題

調研組在認真聽取了縣文化體育局的工作彙報和走訪了各鄉鎮和各相關部門之後,一致認為:當前我縣的民族文化工作在縣委、縣人民政府的重視之下,緊緊圍繞滿足廣大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成就,在人才培養,本土文化的挖掘、保護、傳承和羣眾性文化活動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成績,但是,由於一些客觀條件的制約和束縛,我縣民族文化工作依然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1)資金投入不足制約了文化工作的開展。

建設的投入總量偏少、比例偏低。近年來,在縣委,縣人民政府對文化工作的重視下,也千方百計投入了一定的資金進行了羣眾文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取得了許多一些有目共睹的成績,但是,由於各種原因,一些文化建設大項目,大資金無法落户我縣,使我縣缺少建設民族文化的大手筆,給文化工作建設帶來了極大的制約和困擾。再者由於各級財政尚有不少迫在眉睫的民-生問題都無法解決,根本不可能充分顧及到看似只有投入沒有產出的文化事業,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文化工作愛談不愛投的局面。

(2)基層文化工作開展困難。

許多鄉鎮由於工作格局的實際情況和對文化工作的重視不夠,基層文化工作仍然存在説起來重要,忙起來不要,檢查時要,不檢查時不要的現象,基層文化工作僅限於鄉鎮機關內打場球,搞場文娛表演。全盤研究、部署、檢查基層文化工作不夠,幫助文化部門解決實際問題少,文化工作在基層服務發展,傳承文明,更新觀念的作用沒有得到重視和發揮。

三、工作建議

(1)建議縣人民政府加大對文化事業的資金投入。

一是各級政府要加大對基層文化事業的投入,按照國家規定的“各級財政對文化事業經費的投入增長不低於當年財政收入的增長幅度”要求,在財政支出中確定對文化投入的具體比例;二是各級政府應在挖掘、蒐集、整理、研究上投入必要的專項經費進行搶救性保護。扶持措施,保護好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優秀項目;三是政府對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生產、經營單位和個人給予必要的政策傾斜。對優秀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傳承、創作、研究、傳播人員在生產、經營等方面給予適當的政策傾斜等;四是運用市場機制,拓寬投資渠道,建立科學的籌資機制,大力提倡社會投資辦文化。採取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創建一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發展基金會,積極吸引國內外企業、機構和社會各界人士的資助。

(2)繼續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民族傳統文化活動,滿足羣眾精神生活需求。

各鄉鎮、各有關職能部門要積極搭建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宣傳、交流平台,讓更多的人知道和喜歡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加強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教育,讓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後繼有人。要充分挖掘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潛力,廣泛開展羣眾文化活動。在傳統民俗、節日慶典文化活動中,充分整合、利用瀘西現有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資源,努力開展有價值的羣眾性文娛活動,使廣大老百姓在吃飽穿暖之餘玩得瀟灑、過得愉快,遠離一些低級趣味的娛樂活動。

(3)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傳媒手段宣傳,打造我縣民族文化形象。

要充分利用網絡、廣播、影視劇等現代信息傳媒手段宣傳、打造、炒作我縣歷史、人文地理、民族文化方面一些較有特色的東西,促使外界關注瀘縣、對瀘西感興趣、想到瀘西走一走、看一看,提升瀘縣人氣、匯攏四方賓客,從而達到最終服務於地方經濟建設的目的、為此,建議縣人民政府重啟《黑虎將軍》、《馬纓花》兩部本土影視劇的拍攝籌備工作。

(4)建議縣人民政府重建阿廬藝術團。

目前的縣級藝術團隊還是要以政府扶持為主,形成以政府為主導的民族文藝團隊,廣泛網羅各類突出的文藝人才,並解決其後顧之憂,以藝術團為基地,收集整理我縣各類音樂、舞蹈、器樂、戲劇等傳統民族文化形式並進行藝術加工創作、宣傳展示和重點打造,宣傳瀘西,宣傳阿廬古洞,在此基礎上再來逐步尋求民族文化市場化運作和樹立瀘西民族文化品牌之路。

【第11篇】民族文化建設調研報告

民族文化建設調研報告

為加快我縣文化事業建設,加大文化產業開發,推動我縣民族文化產業培育、發展壯大,實現文化強縣的戰略目標,日,縣人大常委會民工委、財工委在時副主任的帶領下,到縣文化體育局進行了關於瀘西縣民族文化建設工作的調研。

一、近年來民族文化工作基本情況

我縣的文化工作始終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以彝族文化為主打,努力實施“民族文化工程”、“精品工程”,在遵循藝術規律和市場規律,打破地域界限,優化組合藝術生產要素,提高精神產品生產能力和水平的同時,逐步完善運作機制,加快人才培養,挖掘本土文化,保護、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使全縣民族民間文化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一)挖掘、整理、保護、傳承我縣傳統民族文化。

我縣的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千百年的生產生活中不斷沉澱、積累起來的智慧和結晶,涵蓋在生活習慣、風俗觀念、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生產技術和工藝技能等方方面面。為傳承、保護、繁榮和發展民族文化,打造“阿廬文藝”精品,我縣曾組建了彝族“羊頭鼓舞”大型廣場文藝表演隊、壯族“蟲繭巴烏”演奏隊和“洞經音樂”演奏團,成立了“城子古村”開發領導小組。同時,以“阿廬文化中心”建設為契機,成立了“阿廬文化”研究會,收集、整理、研究並編輯出版了《阿廬文化》刊物;並以省、州、縣的大型文化活動為契機,以民族文化為基礎,組織開展民族文化藝術創作和排練演出,邀請省、州專家進行指導包裝,在一定程度上使民族文化得以傳承。

根據《雲省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和《雲南省民族傳統文化普查實施方案》等相關文件的要求,我縣開展了民族民間文化普查工作,並報請州政府審批,將“瀘西縣永寧鄉城子村漢族傳統文化保護區”等四類17個項目公佈為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項目。其中,傳統文化保護區1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之鄉3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傳承人7人,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項目6個。今年還爭取資金2.1萬元對7個文化傳承人進行了補助。在17個項目中,重點對向陽鄉阿烏族的“古代兵器舞”和“瀘西木雕”進行了深挖。其中,把《瀘西木雕》的製作技藝和工藝製成光碟,形成書面材料上報省文化廳,申報省級民族傳統文化保護項目。20xx年,我縣投資70餘萬元修復了西寺,投資90餘萬元對逸圃、石洞村漢代文化進行考古發掘,使我縣悠久的民族文化資源得到傳承和保護。

在開展“瀘西縣民族文化普查”和“阿廬文化”重點片區調查的基礎上,挖掘、整理和編輯了《瀘西縣文化藝術志》、《民歌集成》、《民舞集成》、《民間器樂集成》和民間傳説《飛鶴集》等書冊。編纂保存了一些民間歌曲、故事、諺語、歌謠、戲曲、曲藝音樂、舞蹈、器樂等文化形式,同時,編輯出版了近16萬字的《瀘西阿廬文化調查》一書,以及40萬餘字的《阿廬文化》系列從書,投資17萬元出版了《菊譜新詩》、5萬元出版了《石洞·逸圃考古發掘》,創作了《阿廬文化》雜誌,完成了13萬字的《話説紅河·瀘西篇》編撰工作。這些資料全面反映了阿廬風光、風情、傳説、工藝和飲食,以及阿廬由來、阿廬方言、阿廬文物等9個方面的內容,並在縣文化館建立了保護名錄檔案。

(二)圍繞中心工作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今年縣文體局充分發揮文化部門職能作用,針對土地開展整理中存在的問題,組織文藝隊下鄉演出,宣傳相關政策。此外,為推進煙農文化學校建設,我縣文化館組織開展了文藝進村演出活動,並創作了四口快板《説説煙農學校》、小品《煙嫂煙哥哥》等文藝節目,將烤煙生產和煙農文化學校建設的互惠互利,用文藝形式活靈活現地展現出來。積極向上級爭取資金和項目,加快民族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00萬元在午街鋪鎮鳳舞村和山林哨建蓋了民族文化培訓室、活動室和陳列室,投資90萬元即將開工建設永寧、舊城、三河文化站,投資40萬元建設舊城村民族文化廣場,投資26.4萬元在午街鋪鎮11個村委會建設了11個籃球場。縣文化館還充分利用阿廬文化中心、秀山休閒廣場等條件較好,人口集中的地方,積極組織各種豐富多彩的廣場文娛活動,受到羣眾的好評。

二、存在問題

調研組在認真聽取了縣文化體育局的工作彙報和走訪了各鄉鎮和各相關部門之後,一致認為:當前我縣的民族文化工作在縣委、縣人民政府的重視之下,緊緊圍繞滿足廣大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成就,在人才培養,本土文化的挖掘、保護、傳承和羣眾性文化活動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成績,但是,由於一些客觀條件的制約和束縛,我縣民族文化工作依然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資金投入不足制約了文化工作的開展。

由於我縣本身就屬於經濟欠發達地區、財政收支較難平衡,建設和吃飯的予盾十分突出,各級財政對民族文化 建設的投入總量偏少、比例偏低。近年來,在縣委,縣人民政府對文化工作的重視下,也千方百計投入了一定的資金進行了羣眾文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取得了許多一些有目共睹的成績,但是,由於各種原因,一些文化建設大項目,大資金無法落户我縣,使我縣缺少建設民族文化的大手筆,給文化工作建設帶來了極大的制約和困擾。再者由於各級財政尚有不少迫在眉睫的民生問題都無法解決,根本不可能充分顧及到看似只有投入沒有產出的文化事業,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文化工作愛談不愛投的局面。

【第12篇】關於少數民族學生基本情況的調研報告

為了全面掌握我省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特別是清真飲食習慣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況,進一步加強少數民族學生工作,積極營造和諧穩定的校園環境,根據省領導的有關批示精神,今年,省教育廳會同省民族宗教事務局聯合在全省高校開展少數民族學生基本情況調研。調研採取書面調查和實地調研相結合的方式,在書面對全省66所高校的少數民族學生基本情況進行調研的基礎上,組成了聯合調研組到少數民族學生人數較多、清真飲食習慣比較集中的贛江職業技術學院、南昌大學、江西財經大學、華東交通大學進行了實地調研。實地調研中,我們聽取了學校關於少數民族學生情況和清真食堂建設方面的情況介紹,察看了學校的清真食堂,召集了少數民族學生代表進行座談,並向學校反饋了調研情況及意見。同時,對一些少數民族學生反映的問題,進行了核實和督導整改。

一、我省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基本狀況

1、我省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基本情況。我省高校少數民族在校學生近幾年來呈較快增長趨勢,但總體比例較小。全省66所高校都有少數民族學生,其中45所學校有清真飲食習俗的民族學生。全省64萬餘在校學生中(06級學生未入校時的統計數據),少數民族學生17928人,佔在校人數的2.87%,有清真飲食習俗的學生2566人,佔全部學生的0.4%,佔少數民族學生數的14.3%。少數民族學生較多的學校是贛江職業技術學院。該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國民族預科教育基地,擔負43所部屬、地方院校的預科生培訓任務,同時該校還擔負為西北地區培養語文、英語師資力量的任務,並通過已培訓的學員在新疆、甘肅、寧夏等地招收大量的高職學生。江西財經大學、南昌航空工業學院、江西中醫學院、江西科技師範學院、九江學院也相繼開辦了民族班,擔負了為民族地區培養專業人才的任務。

2、高校配備清真飲食設施情況。全省高校共設立清真食堂26個,清真灶33個,建築面積11393平方米,平常用餐人數3639人,配備專門廚師118 人。其中少數民族學生比較集中的贛江職業技術學院在校生12159人,少數民族學生2281人,佔在校生的18.75%,共有45種民族成分,有清真飲食習俗的學生997人,清真食堂建築面積7064平方米。

3、少數民族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我省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思想總體穩定,絕大多數少數民族學生思想主流積極向上,能做到遵紀守法,學習認真刻苦,學習生活已經能夠融入校園大環境中。大多數少數民族學生出於自身的民族感情和民族習慣,有本民族意識,但能理性地看待本民族的意識,他們認為自己所認同的傳統民族意識在個人實際生活中的影響不大,參加民族風俗活動僅僅是出於遵從民族風俗習慣去做,並不過分渲染本民族的民族意識,基本能與同學和睦相處。但同時,也有一些少數民族學生特別是從民族集居地來的少數民族學生,由於地緣、年齡、閲歷等因素的影響,有的聽不太懂老師授課,主要靠自學來完成學業;有的難以和周圍人交流,產生孤獨和戒備心理;還有的來自偏遠經濟欠發達地區,承受着較大的經濟壓力。此外,還有些學生在思想認識、價值觀、道德素質、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一些非主流觀念。這些問題都給學校教育教學、思想政治教育和後勤工作提出了新的課題和要求。

二、我省高校針對少數民族學生開展工作情況從調研的情況看,各高校對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生活比較重視和關注,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採取了一系列工作舉措,特別是對具有清真飲食習俗的學生給予了更多的關心和幫助,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

1、尊重少數民族學生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積極引導少數民族學生融入到民族大環境中。每逢少數民族重大節日,各校或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慶祝節日,或給少數民族學生髮放餐費補貼等,充分尊重了少數民族學生的民族情感,建立了與少數民族學生溝通的橋樑。如南昌工程學院校領導每年2月28日都要與藏族學生一起歡度藏族傳統節日“古圖”;贛江職業技術學院、江西中醫學院在每年伊斯蘭教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開齋節,都要給少數民族學生髮放餐費補貼。每年回族的古爾幫節、壯族的“三月三”對歌節等,一些學校還要舉辦慶祝活動。針對10個信奉伊斯蘭教少數民族的飲食習俗問題,清真飲食習俗學生比較集中的學校,目前基本上都開辦了清真食堂或窗口。贛江職業技術學院特地從新疆、寧夏等地聘請廚師,現已投入運行的清真食堂可供xx多人同時就餐;江西財經大學有清真飲食習俗的學生20多人,學校專門聘請一名回族廚師做飯,劃出一間80多平方的房間作為食堂,對遠離校本部不能到清真食堂吃飯的學生給予每月200元的伙食補助。南昌大學醫學院前湖校區在省民族宗教事務局和省教育廳督促下,為滿足學生清真飲食要求,專門聘請回族廚師,劃出50平方米作為餐廳,減免相關費用2萬元。該食堂已於10月8日開業。隨着各高校西北學生生源的增多,各校都在陸續增建清真餐廳。

2、積極幫助少數民族貧困學生減輕經濟壓力和學業負擔。大多數少數民族學生來自偏遠地區,多數為貧困學生。在求學過程中,他們承受着經濟以及由此而產生的自卑和自尊交織的矛盾心理的雙重壓力。為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各校除了常規“獎、貸、減、免、勤、資、補”等七位一體的助學體系、新生入學“綠色通道” 外,還在評選各項獎學金和安排勤工助學崗位時,適當向經濟困難的少數民族學生傾斜,緩解了他們的經濟壓力。有的學校專門制定了相關的規章制度,在經濟上給予支持,江西財經大學對新疆的少數民族學生補助人均達到xx多元。在學業上,針對部分少數民族學生由於漢語基礎差,聽不太懂老師授課,許多課程跟不上教學的情況,許多學校組織少數民族學生與漢族學生結對進行互幫互學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提高語言交流能力,並在學分上採取與漢族學生有差別的方式給予照顧。

3、認真做好少數民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引導工作。少數民族學生,尤其是數量多且集中的預科班學生,是學生中的特殊羣體,既有普通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引導工作要做,又有特別需要重視的民族團結進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引導工作要做。對此,大部分高校都給予了高度重視,遵照少數民族的習慣開展了針對性的工作。一是按照少數民族學生比例配備了政治輔導員,建立了班主任下社區等各項工作制度;二是建立了少數民族學生信息庫,詳實記錄了少數民族學生的個人檔案,及時瞭解掌握他們的生活學習情況和思想狀況;三是積極組織少數民族學生參加各種健康有益的文體活動,給少數民族學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四是注重培養和選任少數民族學生幹部,鼓勵他們追求上進,引導他們自覺地融入到社會主義民族大家庭中;五是做好少數民族學生黨員發展工作,對於他們當中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的優秀分子,積極做好發展工作。從調研的情況來看,目前我省高校已有部分少數民族學生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4、積極做好少數民族學生的統戰工作。從調查的情況來看,有26所高校成立了專門機構,並配有專門的工作人員,或指定工作機構負責少數民族學生統戰工作。學校統戰部和學生工作部定期召開少數民族學生座談會,徵求並聽取他們對學校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幫助他們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三、當前少數民族學生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問卷調查和實地調研的情況看,各高校認真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在加強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和培養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隨着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和少數民族學生的增多,少數民族學生工作也存在着一些問題。

主要表現在:1、部分院校對少數民族學生工作程度不同存在重視不夠的問題。部分少數民族學生較少的高校未設立相關工作部門或專門的民族工作人員;有的高校雖然配備了專職人員,但不具備必須的業務水平,一些工作往往落不到實處;少數民族學生反映,有困難不知向哪裏報告,有意見不知找誰溝通,等等。

2、一些來自少數民族集居地的學生對本民族風俗習慣是否被別人尊重比較敏感。xx年,贛江職業技術學院兩名學生在xx市公安系統打擊黑社會性質犯罪團伙“阿里巴巴”時被公安機關問訊,第二天查清身份後被學校派人領回;另有一次該校兩名維吾爾族學生上街買東西時,遭受店員的無理驅趕。這兩件事均引發該學院維吾爾族學生在校內聚集,並醖釀上街遊行抗議,後經有關部門和學校及時工作,事態得以平息。隨着少數民族學生人數的增長和他們之間聯絡的增多,一些一般性的矛盾糾紛和案件一旦處理不當,可能誘發少數民族學生的誤解,或被人利用帶來不良的後果。

3、部分高校在清真飲食問題上不夠重視。一是有的學校清真餐廳做得不符合清真要求,使有清真飲食習慣的學生看不慣。調研組在實地查看時,發現個別食堂內賣酒賣煙,有違清真戒律。二是在普通食堂開設清真窗口,餐具不分,使得清真學生不敢就餐。三是將清真食堂外包,使得食物價格偏高,加重學生負擔。

四、進一步做好我省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的工作建議

1、加強民族團結的宣傳教育工作。要結合新的形勢和實際,在高校師生員工中開展經常性的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和黨的民族政策、民族知識的宣傳教育工作,幫助他們瞭解和掌握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增加相互間的瞭解和尊重,自覺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特別是重點了解和尊重穆斯林羣眾的飲食習慣和宗教禁忌等,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2、健全相應工作機構,加強工作隊伍建設。各高校要落實和完善統戰工作部門的機構和人員,尤其是少數民族學生較多的高校,應儘快成立民族工作的專門機構,配齊配強工作人員。對擔負民族預科生和民族班培訓任務的高校應配備少數民族的班主任或輔導員。高校要有計劃引進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和相關民族政策專業的畢業生擔任專職統戰委員或專職學生工作幹部,定期對高校專職幹部進行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的培訓。要針對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經常組織學生工作幹部學習培訓,使他們掌握一定的少數民族知識,瞭解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以便正確、及時處理學生中出現的民族和宗教問題。

3、加強清真飲食的管理,暢通清真飲食的供應。對於招收了有清真飲食習俗的少數民族學生的院校,應設立清真食堂(灶),清真飲食及其供應要按《江西省城市民族工作辦法》和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務局、江西省教育廳聯合下發的《關於加強我省院校清真飲食管理工作的通知》(贛民宗字[xx]131號)的規定執行。各高校在開辦清真餐廳時,應採取補貼或微利的政策。清真餐廳要聘請有清真飲食習慣的人員,不能與其它食堂合設,更不能將食堂轉包或由漢族人員承包。

4、採取切實措施,解決少數民族學生的實際困難。各高校對少數民族學生特別是漢語交流有困難的學生,要利用課餘時間進行漢語補課,針對不同的專業課程和專業術語要細心解説。在配置老師時,民族班的老師要求普通話準、語速慢、無明顯地方方言。學校要定期採取補助以及減免學雜費等手段幫助少數民族貧困學生順利完成學業;要針對少數民族學生大多來自邊遠欠發達地區、與外界交往少、文化基礎相對薄弱的特點,積極引導他們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文體活動,增進相互間的瞭解,消除心理障礙。同時,根據他們的教育背景和實際情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給予關注。

【第13篇】加強少數民族地區法律援助工作調研報告

重慶市渝東南民族地區屬武陵山區,是一塊嵌入湖北、湖南和貴州三省之間的三角地帶,包含黔江區(原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武隆縣、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一區五縣,地理位置上以黔江區為中心,東連湖北省恩施州和湖南省的湘西州,南與貴州省銅仁地區接壤,西接貴州省的遵義地區和重慶市涪陵區,北瀕長江與萬州相鄰。東西寬147公里,南北長264公里,片區總面積為16936平方公里,總人口300餘萬人。作為一個少數民族集居區,聚居着土家族、苗族、侗族、仡佬族及蒙古族等14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200餘萬人,佔渝東南地區總人口的66.1%以上。長期以來,人們在生活習性、受教育程度、教育方式、對事物的認識接受等方面受民族習俗的影響很大。這使得渝東南民族地區法律援助工作面臨的大背景與工作開展狀況與我市其他區縣相比,具有自己獨特的特點,主要表現在:

----受民族習俗影響較深。由於受傳統民族習俗影響,羣眾重男輕女思想根深蒂固,宗族思想較嚴重,特別是在幾個姓雜居的地方,人們發生矛盾糾紛常常依靠宗族勢力解決,大姓欺負小姓,小姓口服心不服,時常發生宗族械鬥,死人傷人的事時有發生,婦女合法權益受侵害,老人無人贍養等問題突出。

----羣眾解決問題講武力,法制觀念淡薄。渝東南地區民族成分複雜,受自然地理條件的限制和歷史等原因,羣眾法制觀念淡薄,解決問題常常依靠武力,加之涉交界地眾多,“插花地”、“三不管地”實質存在,糾紛多,械鬥多,刑案多,社會治安狀況複雜,據近三年統計,在渝東南片區的一區五縣內違法犯罪人員共達5000人以上,年均1500—人。每年的違法犯罪人員有增無減,呈上升趨勢。民間糾紛更是頻頻發生,僅去年黔江區各級人民調解組織就調解糾紛5100多件,平均每天達14件。違法犯罪和糾紛的另一面往往就是弱者的合法權益受侵犯。

受封建迷信思想影響較深。由於科學思想在民族地區不夠普及,封建迷信思想盛行,部分少數民族羣眾相信命運、相信神靈,算命先生、巫婆、神漢、江湖郎中在民族地區大量存在,羣眾有病不上醫院,不請醫生,而是請巫婆、神漢“作法”、“驅鬼”,或者請江湖郎中或土醫生用土辦法、偏方醫治,常常貽誤病情,或致傷致殘致死,往往引發人身傷害矛盾糾紛。

羣眾居住較分散,交通不便,尋求法律援助十分不便。民族地區大多系邊遠山區,羣眾分散居住在大山溝裏,山高路遠,交通十分不便,有的地方至今仍未通車,靠馬幫運輸,最遠的從家裏到鄉場要一天,從鄉場到城區要一天,往返就要4天,農村弱勢羣體尋求法律援助十分不便。

經濟落後,民生困難,無錢打官司。民族地區往往都是窮地區,經濟落後,羣眾收入不高,往往靠外出務工掙錢養家餬口,黔江區52萬人口中,外出務工人員近12萬人。統計資料顯示,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僅2828元,其中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即達2721元,除去生活支出,所剩無幾,連尋求法律援助的交通費用都支付不起,有的在合法權益受侵害後不得不放棄法律援助,把苦水往肚子裏吞。

弱勢羣體數量龐大。以黔江區為例,除近12萬人外出務工外,還有殘疾人3.02萬人,未成年人6.8萬人,老年人5.9萬人,絕對貧困人口30761人,城鎮低保對象11211人,其合法權益受侵犯案件時有發生,法律援助工作量大,實現“應援盡援”目標任務重,壓力大。

法律援助工作受經費等因素制約,舉步維艱。民族地區由於其“邊、山、窮”等共性,財政困難,人才難引進,法律援助工作受經費、編制、人員素質等因素影響,開展十分困難。黔江區法律援助中心僅有4名編制(實際在編2人,均為管理人員,另2名編制正在向全市公招專業人員),沒有專職律師,沒有交通工具,也沒有獨立的辦公場所,其設置與業務發展極不適應。由於經費不足,辦理的法律援助案件遠遠不能滿足需求量,供需矛盾突出。

針對這些特點,筆者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一)加大對民族地區法律援助事業支持力度,幫助民族地區建立法律援助經費保障機制

民族地區由於財政困難,經費不足,中央和市上應加大對民族地區法律援助事業的支持力度,幫助民族地區建立“一元為主,多元結合”的經費保障機制。“一元為主”就是要建立以中央、市財政撥款為主的經費保障制度,建議中央、市對民族地區法律援助經費按照人平1元的標準納入財政預算,並隨着經濟社會發展而逐步增加法援資金的投入,以保證少數民族享有國家規定的最低標準的法律援助服務。“多元結合”就是在政府財政撥款上堅持中央財政和各級地方財政撥款相結合,要求地方政府給予相應比例配套,以此調動地方財政投入法律援助經費的積極性。

(二)加強法律援助中心三大建設

一 是網絡建設,在各鎮鄉建立援助站,村設援助點,在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老齡委分別設立職工、未成年人、婦女、殘疾人、老年人法律援助工作站,在主要勞務輸出基地設立外出務工人員法律援助工作站。二是隊伍建設,各援助站落實1—2名工作人員,保證正常工作開展。援助中心增編至10人,面向社會公招具有律師資格的執業人員專職從事法律援助工作和法律援助管理工作。三是基礎設施建設,各援助站配齊辦公用房和必要的辦公設施,援助中心建設獨立的辦公房,配置交通工具,確保工作開展需要。

(三)推行法律援助網上審批,方便羣眾申請法律援助

黔江區司法局投入10萬元自主研發了法律援助網上審批系統,5月上旬正式投入運行以來,效果良好,法律援助辦事效率大大提高,羣眾申請法律援助更加方便,法律援助審批更加公開正,法律援助信息管理更加科學,法律援助監督渠道更加暢通。事實證明,這是解決民族地區困難羣眾申請法律援助難的最好辦法。下一步,該局一方面推進網上審批的全覆蓋,另一方面,藉助電腦的普及進一步完善網絡審批系統,讓有電腦的城鎮弱勢羣體在家也可以網上申請法律援助,農村(社區)弱勢羣體申請法律援助不出村(社區)。

(四)放寬民族地區法律援助條件,擴大民族地區法律援助範圍

1、現行《法律援助條例》主要針對老年人、婦女、未成年人、殘疾人,在民族地區,可以考慮把患重大疾病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人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受侵犯納入援助範圍。

2、由於受封建傳統思想的影響,在少數民族地區重男輕女的現象特別嚴重,建議將民族地區婦女申請法律援助條件放寬,不用審查經濟狀況。

3、少數民族地區羣眾涉嫌家庭暴力的,無論男女都應提供法律援助。

4、少數民族地區農民家庭財產權利受侵害,如高速公路、鐵路、水電站等國家重點工程建設中損壞農民家庭財產的,免費提供法律援助。

(五)加大普法、科普宣傳教育力度,讓法律、科學的陽光照耀民族地區

要不斷探索新時期民族地區法制宣傳教育的有效途徑。在內容上要突出新穎性,使少數民族羣眾易於接受,學得懂、記得牢;在形式上要突出多樣性,要根據不同的對象、不同的年齡段有針對性地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充分利用有效載體,充分發揮大眾傳媒如電視、報刊、網絡等優勢作用,播放法制宣傳片、開闢以案説法、法律問答、維權服務等欄目,以此解決少數民族羣眾集中組織學法難的問題。廣泛開展以“學法律、講權利、講義務、講責任”為主要內容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推進法律知識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單位,通過加大普法宣傳教育力度,用法律滌盪封建宗法勢力和重男輕女封建思想,用法律制止宗族械鬥,提高羣眾的法律知識和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意識,從根本上減少侵犯弱勢羣體合法權益的案件。同時,大力宣傳普及科學思想,幫助少數民族羣眾破除封建迷信,弘揚科學精神。

市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情況調研報告

【第14篇】小數民族風俗習慣調研報告

青海省樂都縣地處祁連山支脈達阪山東南麓和崑崙山系餘脈日月山以東,黃土高原向青藏高原過渡一帶,自古以來便是由內地進入藏區的咽喉要道;青海重要水系“湟水”橫穿境內,使該縣成為青海省重要的農業區;轄區內居住有漢、蒙、藏、土、回等名組。這些均使樂都縣成為一個文化底藴豐厚,地方特色濃郁,對青海各族文化風俗兼收幷蓄、兼容幷包同時又具有自身獨特魅力的大美之地。縣政府所在地碾伯鎮文物古蹟頗多。特被是東關街的西來寺,創建於16xx年。寺院規模宏大,佔地2100多平方米,山門、金剛殿、關聖殿、正中大殿、觀音殿等,都無不宏偉壯觀。

樂都以田園景色而久已着名。清代文人寫下了大量描寫郊野風景的佳作。所謂“東溪春色”是碾伯鎮八景之一,府志稱“春時小橋流水,花發鳥鳴,亦可遊賞。”由於樂都比西寧海拔低,温度高,山鄉風光幽美。大概正因為山鄉氣候好風景秀,所以《穆天子傳》上叫做“温谷樂都”的吧。

樂都温潤的氣候也適宜於水果生長。每當秋季,碾伯鎮上水果豐富,價格便宜,質量上乘。其中“樂都的沙果子”是早已遠近聞名的,外地人甚至以“沙果子”代指樂都人。樂都沙果子是梨的一種,色豔多汁,香酥脆甜,是青海的名特產之一。還有一種“軟兒梨”也很有名,其吃法很特別。一般是放置到嚴冬,待凍成冰梨,吃時放在涼水中融解,食之酸甜可口。如果自然解凍,果皮呈黑色,拿起一吸,便可盡食其肉,香甜如蜜,所以叫做“糖包”。

彩陶文化是青海原始文化的代表之一,而以樂都柳灣出土的彩陶數量居多。

柳灣在樂都縣東高廟鎮。鎮東兩公里處有一個村莊,就是柳灣村。十幾年前,這裏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村子,村北那東西走向的旱台,也從來沒有外地人光顧過。1974年春,考古工作者在這裏發現了一個埋藏在地下幾千年前的世界。於是,青海省文物考古隊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青海隊的工作者,在這裏紮下根來發掘。他們勤奮工作了6年,1980年宣告發掘結束。他們在這裏清理了1700餘座原始墓,出土了35,000多件文物,而彩陶多達15000件。一個彩陶世界清理出來了,考古工作者將它命名為柳灣原始社會氏族公共墓地,後來又創辦了柳灣彩陶研究中心。厚厚的兩大本《青海柳灣》在全國發行。“柳灣”從此出名,為國內外文化、學術界所關注,遊人也從此摩肩接踵,前來觀賞。

柳灣墓地是新石器時期的。從考古文化分期講,出土的文物有馬家窯文化的半山類型和馬廠類型,也有齊家文化的類型,其中以馬廠類型的數量多。

彩陶是原始先民們的生活用具。先民們不僅講究實用,而且講究美觀。在陶器上繪有大量精美而神祕的花紋圖案,底色與花紋顏色搭配得當,相得益彰。彩陶上還有大量類似十、○、、工、×之類的符號,有人認為是最早的文字,也有人認為是數學代碼,還有人説是氏族的徽號。

彩陶中最引人注目的還是那件“陰陽合體壺”。陶壺頸腹部塑有一個全裸的人像,下邊又以誇張的手法突出了性器官。可是性器官是兩性的,既有男陽又有女陰,很難説人像是男還是女。搞原始文化的學者對此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其實,這件彩陶的價值恐怕在於反映了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環節,即由女性崇拜走向男性崇拜的過渡階段——男女性同時崇拜。

在柳灣墓地附近還出土了一件彩陶靴。質地為夾砂紅陶,表面為紫紅色,並繪有條紋、回紋、三角紋等黑彩,線條流暢,紋路清晰,造型與現代長統靴相似。這種陶靴在中國還是首次出土,距今已有3000多年。它形象地説明了早在青銅器時代,青海高原上的先民們已經會製作和穿用長統靴子了。

柳灣彩陶中精品眾多,每一件都會使人發現一個新的問題,讓人看到原始文化的一個方面。如果要想感受一下原始文化,莫過於親自到柳灣彩陶世界裏漫遊一番。

青海有句諺語:“去了瞿曇寺,北京再別去。”意思是看一看瞿曇寺的建築,就可以想象出北京紫禁城的樣式。這自然有些誇張,但瞿曇寺的殿堂建築的確有點像故宮,據説當初就是仿照故宮修建的,所以又有“小故宮”之稱。尤其可喜的是,青海的古老建築羣在歷代劫火中屢遭焚燬,能完整地保留下來的極少,而瞿曇寺是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築羣。

瞿曇寺在樂都縣城南17公里的瞿曇鄉。鄉以寺名,足見寺院之影響。

寺的周圍羣山圍繞,近處林木葱蘢,鬱郁蒼蒼,流水潺潺,鳥語花香;遠處樂都南山終年積雪,寒光逼日,“皎潔凌空似玉山”,“影射長天迷素鶴,光浮淺水失羣鷳”便是真實的寫照。在雪嶺翠山的映照下,瞿曇寺更加幽靜壯麗,古香古色。從山門而入,迎面就是高大的金剛殿,穿過金剛殿,即是瞿曇寺殿和寶光殿;左右兩邊殿堂眾多。依次而進,後邊是最宏偉的隆國殿。從高處看,主要的大殿與山門對齊,建在一條線上。

隆國殿是寺院的主體建築之一,建於1427年 (明宣德二年)。大殿面積為912平方米,高築坡台之上,飛檐翹角,畫粱雕棟,高大雄偉,富麗堂皇。殿內還有一座高達3米的泉神堂,堂中有一眼泉水,人稱瞿曇池,據説是神泉,飲之聰明倍加。大殿兩邊廊房相連,渾然一體,人們稱之為“七十二間走水廳”。在兩廊牆壁上佛畫如長卷,粗粗看一遍也得半個小時。

二、樂都縣春節風俗介紹

湟水千年流,唯富南涼都(樂都縣在十六國時為南涼國都城),富饒的物產藴育了發達的鄉土文化。同時,來自互助的青稞酒文化、源於牧區的藏文化、紮根於本地世居漢族羣眾並吸收了甘肅、陝西風格的青海東部文化及祖國民間藝術中的一支奇葩——河湟花兒,共同藴育出了樂都縣獨具特色的春節風俗。

進入臘月,各家各户便開始忙於為過年做準備,到處都瀰漫着節日將至的喜慶氣氛。

在縣城地區,人們早早便忙着大掃除,採辦年貨,準備過節食品了。年貨主要是各類食品、煙酒、蔬菜和肉類及走親戚時的禮品。過去的禮品主要為茯茶、酒等,農家則或捎些自家炸的油餅,或帶點自家田地裏產的東西。現在市面上各種禮盒為拜年禮物提供了更多的選擇。過節食品主要是炸油餅、炸麻花、饊子等麪食及炸丸子、滷肉等肉類。饊子是青海特有的一種油炸麪食,形如一盤線,粗細如同筷子。滷肉種類很多,豬肉、豬蹄、牛肉、雞等均可滷製作為過年食品。

而在農村,幾乎家家户户都養着一頭“年豬”,用一年的時間精心飼養,為過春節做準備。進入臘月,家裏的男人們便會選定一個好日子,起柴架鍋殺豬,程序極為乾淨利落;而主婦們則將豬肉仔細清洗,然後將一部分肉以滷、炒等方式製成各種美味,邀請左鄰右舍來自家做客。這也同時增進了鄰里之間的感情,成為一個固定的習俗。

品嚐着鮮美的肉食,佐以青海特有的青稞酒,真是——

朋酒思鄉,曰殺牛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到了除夕這一天,家家户户一早便忙碌起來,貼對聯,進行年前最後一次清掃,到了下午,便開始準備年夜飯,餃子是永遠的經典。和麪,剁陷,包餃子,油潑辣子,熗蒜泥,一切都準備停當。而在年夜飯之前,還有一項重要的活動——祭祀祖先。

傳統信仰相信,人死了仍會在“陰間”“活着”,因此,這裏的祭祀活動便帶上了一層濃濃的迷信色彩,祭祀時,攜帶各類食品、“紙錢”等物品到祖先墳前焚燒,俗稱“燒紙”,人們認為通過這種方式祖先便能吃到子孫孝敬的食物,收到能在“陰間”通用的“紙錢”。最後再澆上“奠茶”和酒。在縣城裏的居民因老家較遠而選擇到路邊或郊外的田地進行祭祀。樂都縣屬城鄉結合地區,一直保留着傳統的喪葬祭祀方式。筆者在調查過程中,發現路邊被焚燒過後留下的痕跡破壞了環境青海,同時,這種方式也存在着一定隱患。然而幾百年傳下來的風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更改的,因此筆者希望這種傳統的祭祀方式能漸漸朝着文明、環抱的方向發展,同時呼籲政府主管部門加強引導和對火災隱患的防預。

【第15篇】2022關於城市民族工作的調研報告【最新】

海陵區全區面積203.5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23.7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6.1萬人,常住少數民族584人,分回、滿、蒙古等29族別;隨着我區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高速發展,各民族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不斷增加,我區外來經商人員日益增多,流動少數民族人口日漸增多,主要來源於新疆、青海、甘肅等地區,年流動人口近1000人,族別構成複雜,其中以回、維吾爾族少數民族為主。全區現有清真網點30多處。

近幾年來,在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及有關部門積極支持下,區民宗局把做好散居少數民族工作作為整個民族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來抓,在認真貫徹落實民族政策和法律的同時,結合本地實際,切實加大對少數民族扶持力度,幫助少數民族羣眾加快經濟社會發展。

一、城市民族工作基本情況

1、建立健全組織和信息網絡,為城市民族工作開展創造有利條件。為推進我區民族團結發展,區委、區政府成立了民宗工作領導小組,定期召開民族宗教工作領導小組會議,研究並解決了涉及民族宗教工作的一些疑難、重大問題。區民宗局圍繞工作重點,健全信息網絡,建立協調城市民族關係新體制,加強街道民宗助理、社區民宗信息員建設,建立協調聯動機制,及時與信訪、公安、國保等部門聯繫,互通情況,化解矛盾。為了進一步強化對少數民族的管理,根據我區務工的少數民族人員構成情況,按照不同省份、地區明確少數民族召集人,組織他們學習有關文件及相關法律法規,第一時間瞭解少數民族情況,遇到突發事件,通過他們做好各自老鄉們的工作。

2、發揮社區和基層羣眾組織的作用,為城市民族工作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城市民族工作的基礎在社區,在基層。社區和基層羣眾組織在聯繫少數民族羣眾、維護民族團結、化解民族矛盾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和難以替代的作用。一是加大推進民族工作進社區力度。xx年,區民宗局開展了民族工作進社區工作,在少數民族羣眾較多的社區多次舉辦漢民與少數民族羣眾、學生一起的聯誼活動,促進民族團結,密切鄰里關係,營造和諧社區的生活氛圍。城東街道春暉社區、試採社區民族工作被省民委表彰為民族工作示範社區。二是對少數民族困難家庭、流動少數民族經營生活中遇到困難開展幫扶。區民宗局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經費用於少數民族困難户的幫扶,針對生活困難且因病、災等加重經濟負擔的少數民族家庭,積極爭取區委區政府的政策扶持,幫助少數民族困難家庭落實最低生活保障。

3、加大《城市民族工作條例》貫徹力度,為城市民族工作開展提供根本保證。一是加大《條例》的宣傳力度,每年我們都舉辦少數民族法制培訓班,請少數民族羣眾來聽法律講座,宣傳《江蘇省少數民族權益保障條例》、《江蘇省清真食品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引導他們依法開展活動。二是支持伊斯蘭信教羣眾開展宗教活動。我局撥出專項資金支持少數民族羣眾過開齋節等宗教節日費用,保證他們在泰能過上正常的宗教生活。為尊重少數民族特殊喪葬習俗,我區提供專門的回民公墓。三是為少數民族羣眾辦實事,做好事。針對少數民族在我區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我們認真辦理恢復和更改民族成份、為少數民族考生辦理加分審核等手續,少數民族經商人員子女上學遇到的種種問題與教育局以及相關學校聯繫對接,均得到圓滿解決。在對清真網點調查中,我們發現不少清真餐飲店經營證照不全,管理中時有矛盾發生,在加強對清真餐飲業主宣傳教育的同時,主動與衞生、工商等部門協調,優惠為他們辦好相關手續,使清真店做到了合法經營、放心經營。四是培育民族經濟健康成長。在泰州市創建國家優秀旅遊城市過程中,對泰州市主城區唯一一家清真館的易地擴大規模重新營業爭取了5萬元三產扶持引導資金,解決了清真食品供應點建設問題。

4、努力維護民族團結,為城市民族工作開展營造良好的環境。一是深入開展民族團結宣傳活動。區民宗局將民族政策法律法規印成傳單,到市中心進行發放,向廣大市民宣傳民族政策。區各街道、社區精心組織廣大少數民族羣眾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活動,如召開民族工作座談會,舉辦元宵聯誼會,近期舉辦了端午包粽子比賽等;通過全區上下不懈努力,黨的民族政策更加深入人心,遵守民族政策的自覺性進一步提高,在全區形成維護民族團結、關注民族發展的良好氛圍。二是及時妥善處理民族問題突發事件。黨政領導高度重視涉及民族方面的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民宗部門及時介入,相關部門通力合作,少數民族人士積極發揮作用,確保將矛盾糾紛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去年,我區先後妥善處理6起涉及民族方面的矛盾糾紛,促進了民族團結,維護了社會穩定。

二、主要特點

我區城市少數民族有以下特點:

1、小聚居,大分散。城區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城東地區,社區內少數民族羣眾和學生較多,其他各個街道也都有少數民族羣眾分佈;

2、民族成分較多,其中回族佔絕大部分,其他民族較少;

3、少數民族幹部、知識分子佔少數民族人口比重較小;

4、少數民族的民族意識較強,對涉及本民族的榮辱、利益等方面的問題較敏感。

三、存在問題

我區的城市民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清真食品需要規範化、科學化的經營管理。雖然在城市民族管理中我們對清真餐飲店政策扶持,主動與衞生、工商等部門協調,減免相關費用為他們辦好各類證照,但仍有不少清真餐飲店未領取營業證照,處於非法經營狀態;一些個體工商户亂打“清真”招牌,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存在“清真不清”的現象,回族羣眾對此反映比較強烈;我區唯一一家清真食品供應點雖然經過政府資金扶持,但由於經營理念陳舊,生產經營處於虧損狀態,需要對企業發展各方面加大支持。

2、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管理難度加大。由於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居住分散,流動性大,加上一些人員主動接受管理的意識不強,使得户籍管理等有關部門對其情況難以掌握,在管理和服務上難度加大;隨着外來經商的少數民族人員的逐年增多,其風俗習慣得不到本地漢族羣眾的尊重和理解,一些侵害少數民族羣眾利益的行為時有發生,導致突發事件增多;在城市管理綜合執法中,外來經商少數民族人員違反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的行為也成日益增多的趨勢;不同省別、族別的少數民族人員在經營範圍等方面矛盾也時有發生。

3、民族經濟發展水平滯後。清真食品行業是城市民族經濟的主導行業,雖然近年來得到一些發展,但規模小、基礎條件差、生產形式單一、增收渠道狹窄等問題仍是制約民族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四、對策及建議

1、通過多種方式加大民族政策的宣傳力度,普及民族知識,增進漢族對少數民族生活風俗、宗教信仰、飲食習慣等方面的瞭解和尊重,增強相關部門對少數民族服務的意思。

2、全面推廣民族工作進社區活動,在少數民族聚居的社區廣泛調動少數民族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熱情。

3、進一步加大少數民族幹部、優秀人才的培養、使用力度,充分發揮他們在發展民族經濟社會、鞏固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中的獨特優勢和作用。

4、設立城市民族工作“110”。一是經營“110”,對清真網點科學引導,培育他們健康成長;加強清真食品生產經營人員的教育培訓,推廣清真標誌掛牌工作,遏制亂打“清真”牌現象;加大對重點清真企業的扶持力度,針對清真企業的虧損狀態,對企業負責人進行專業培訓,經營理念更新,着力培養少數民族優秀管理人才。二是幫扶“110”,對少數民族困難家庭、流動少數民族經營生活中遇到種種困難開展幫扶。三是突發事件“110”,在做好排查民族領域不穩定因素的基礎上,以民族召集人為工作抓手,大力開展民族領域維護穩定工作。一有突發事件,第一時間趕到現場,與有關部門溝通,將事件處理在萌芽狀態,保證民族關係的和諧穩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zjkp7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