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工作總結精選 >

國小數學知識點總結【通用多篇】

國小數學知識點總結【通用多篇】

國小數學知識點總結【通用多篇】

國小數學總結 篇一

我們丹江口市官山九年制學校國小數學教研組在市教育局"課內比教學“活動方針宏觀指引下,在校領導的正確組織下,在各位老師的大力合作下,我們圍繞“課內比教學”這一主題進行了一週期的教研活動。我們從內心體會到“課內比教學”活動的魅力,必須從教師的基本功開始教學。”高超的教學藝術,是經過教師精心設計的通向優良教學情境的開門鑰匙,它可以起到先聲奪人、引人入勝的效果,為整堂課的進行做好鋪墊。因此在教研過程中我們通過實踐總結出多種教學新課的方法,我們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根本,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積極實施新課程教育,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通過紮實的教研活動,為圓滿地完成了本學期的教學教研工作奠定基礎。下面我們回顧一下我們的活動過程和總結一下我們的研究成果。

【活動過程】

一、抓常規工作的落實,每位教師心中有教研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這一學期我們根據學校的教研主題,認真學習其精神,制定符合我校實際情況的教研計劃,並通過教研日曆的形式將計劃細分到每週、每天。,通知到每個人,我們教研組共有6人,做到人人瞭解工作計劃,個個知道自己常規工作。

課堂是老師的立身之地,是教學的主戰場,是切實提高教學效果的最有效的途徑。踏實有效地教好每節課,是每一位數學教師的份內之事,我們要求每一位老師認真備好每一節課,紮實做好“教學五環節”,尤其注重備課、上課、反思三環節。

1、以本為本,深入鑽研教材。

每一節課要精心備課,確定每一課時的教學目標,重、難、疑點,精心地構思教學的五個環節。把培養學生的能力作為主要目的,選擇有效方法上好新課,讓孩子上課伊始就主動學習數學

2、以學生為本,培養學生的能力。

課堂中,以學生為主體,重在充實調動學生積極性,數學教學要求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學習應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繫,在實際情境下進行教學,可以使學生利用原有知識和經驗同化當前要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的新知識,不但便於保持,而且容易進入遷移創新的情境中去。提倡老師在教學中運用綠色語言,讓學生在温和、寧靜的情感中學習,使學生喜歡上數學。

3、課後反思,受益無窮。

每一節課後或者每一次聽課之後,要有一個交流反思的時間。這有時比上一堂課帶給教師的感受更多,我們教研組在這一點上做得很好,每一次活動之後,在校領導的帶領下各位教師各抒己見,有爭執,有交流並能及時反思,寫好聽課反思,我們更為關注課堂效果是否恰到好處,是否抓住學生的心,這樣可以更好提高自己。

4、共同合作,集思廣益。

我們組以教研組為單位定時定期進行集體備課,重點研究創教學方法,。我們組6個人討論教學中的一些教法問題,統一思想、討論最佳教學設計方案,反思教學得失。儘可能多地從網絡上、書本上擴充信息,不斷充實、完善各課資料,力爭向每一個四十分鐘的前五分要更高的質量。集體備課常規化,做到有中心議題,中心發言人,並記錄彙總。

二、認真落實教研活動,確保教研圓滿成功。

1、理論學習是推動教師成長的有效手段。

我們進行《以生為本》理論的再學習,領悟課內比教學的精髓;,我們進行專題輔導,專題研討,通過做讀書筆記、心得的方式,讓老師明確上好一節新課的策略,提升老師的理論水平;。理論的提升,促進大家理念的更新,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

2、專題教研活動走理論聯繫實踐的道路,為老師提供解決問題的鑰匙。

我們進行專題教研活動:對老師在教學中出現的集中問題進行研討,集思廣益,高效解決,起到立竿見影的成效。

3、紮實開展公開課教學,為教研提供了最好的範本。

我們針對本教研主題開展了電教課和常態課教學,在公開課活動中,我們採用專題評課方法,大家以誠相待,就公開課中集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研討,力圖通過研討、示範,解決大家工作中的困惑,讓課教的踏實、樸實,讓學生學的紮實,真正學有所獲,從而達到全面提升老師的業務素養的作用。

【年組成員】

劉家均 劉登強 劉富雲朱豔梅 胡開月 胡萬合我們各位老師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先各自闡述自己對所教課的內容進行新課實施的方案設計;然後,每人講授這節內容。課後教師在反思,在實踐中,注意及時收集有關材料,如:教學案例、課後反思、説課稿、論文等,利用教研活動的機會及時與大家交流彙報,同時,研究活動中的困惑。就這樣大家邊實踐,邊研究,探索出以生為本成熟的經驗和方法。最後,讓我們把這些成熟的經驗拿出來與同行交流,希望大家給以指導。

【活動結論】

通過“課內比教學”活動,誘發了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濃厚興趣,開啟了學生思維的閥門,使原來枯燥的、抽象的數學變得生動形象、饒有興趣。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提升了自己的業務水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淨化教師思想,鍛鍊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增強了教師的責任感。教師提高了教學的認識,達到錘鍊教師設計一節優質課的能力。真正做到以生為本的理念進行教學。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出發,在教學過程中,準確、鮮明、形象、生動、適時地創設出符合教育規律和兒童認識規律的導入情境來,以利於扣擊學生情感的閘門,激趣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與情感共鳴,激活學生的思維。

國小數學知識點總結 篇二

1、線

⑴直線

直線沒有端點;長度無限;過一點可以畫無數條,過兩點只能畫一條直線。

⑵射線

射線只有一個端點;長度無限。

⑶線段

線段有兩個端點,它是直線的一部分;長度有限;兩點的連線中,線段為最短。

兩點之間線段的長度就是兩點間的距離。

直線射線線段的聯繫:都是直的,射線和線段都是直線的一部分。

⑷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有平行和相交兩種。

⑸平行線

【定義】在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直線a平行於b,直線b也平行於a。

【性質】過直線外一點只能畫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平行。

兩條平行線之間的垂直線段有無數條,長度都相等。平行線間垂直線段處處相等。

【畫法】一合,二靠,三移,四畫。

⑹垂線

【定義】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時,這兩條直線叫做互相垂直,其中一條直線叫做另一條直線的垂線,相交的點叫做垂足。

【性質】

過一點(直線上或直線外)只能畫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垂直。

從直線外一點到這條直線所畫的垂直線段最短,它的長度叫做點到直線的距離

【畫法】一合,二過,三畫,四標。

2、角

(1)角的定義從一點引出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叫做角。這個點叫做角的頂點,這兩條射線叫做角的邊。

(2)角的度量角的計量單位是"度",用符號"°"表示。把半圓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對的角的大小是1度。記作"1°"。

(3)角的大小比較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畫出的長短沒有關係。角的大小要看兩條邊叉開的大小,叉開得越大,角越大。

(4)角的畫法一畫線,二量角,三連線,四標註。一副三角板可以畫出的角的度數是15的倍數。

國小數學總結 篇三

為了使下一階段的工作更順利地開展,現對本學期的工作情況作出總結,希望能發揚優點,克服不足,總結經驗教訓,促進教學工作更上一層樓。

一、加強業務學習,切實轉變教育教學觀念,不斷完善教學思想 ,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實踐水平。

一個工作者有什麼樣的工作思想和教育理念,會直接體現在一切工作之中,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不斷接受新觀念,充實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學思想,才能有不竭的動力和創新的源泉。新的國家課程標準體現鮮明的時代氣息,它的應運而生,為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機。為此,我把學習新課程標準作為本學期業務學習的一項重要內容,經常閲讀書籍報刊雜誌,不斷地學習新的現代化教學方法,通過學習,不斷充實自己,樹立新的教學觀念,積極探索新的教學路子,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二、以課堂教學為載體,實施新課程標準精神。

1、備課認真仔細,盡力做到科學、準確、嚴密。

備課時力求深入理解教材,準確把握重點和難點。認真編寫教案,力爭突出新教材、新思路、新方法。

2、教學工作中,我立足於課堂,努力將新課標的精神體現於每節課中。

(1)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以啟發式教學為主,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路,針對不同的數學內容和孩子的年齡特點,靈活設計教法,積極引導學生在主動探究、合作交流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領悟和掌握數學思想方法,注重對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發揮學生的獨創性。獨創往往藴含於求異與發散之中,經常誘導學生思維發散,才有可能出現超出常規的獨創;反之,獨創性又豐富了發散思維,促使思維不斷地向橫向與縱向發展。

(2)創設生活情境,激發探究慾望

教學中始終圍繞學生的日常生活,創設大家熟悉的情境:如:在教學時、分、秒時,讓學生用自己生活中經歷的一些事來描述一下多長時間為一時、一分、一秒?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回答出了許多不同的答案。

這樣消除了學生對知識的陌生感,讓他們感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激起他們學數學的慾望。

三、教學管理系統化,學生每單元的測試成績及一些重要的能力指標都及時加以記錄,並對學生的知識的掌握和能力提高進行理性的分析,得出更合理的數據。對所教的班的每次測試成績也記錄,並進行分析。從數據分析,本學期學生數學基礎知識與計算能力有較大幅度的上升,而邏輯思維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進步,數學發散思維能力還比較薄弱。

四、加強作業完成的管理,每組設數學小組長一名,負責檢查、指導、督促本行同學完成作業。在每次作業批改中,均對存在問題進行記錄,針對學生的薄弱環節進行輔導。

五、加強與家長的聯繫,及時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

總之,本人教學態度認真,任勞任怨,不早退、不遲到,能認真落實學校對備、教、批、輔各教學環節的規定,努力向課堂要質量。當然也有許多值得改進的地方和值得吸取的教訓,如:如何拓寬向經驗豐富的老師學習的渠道;如何注意平時積累自己的教學資料;如何創造性地開展各項工作等等都是我要努力的方向。今後我會努力學習,積極實踐,勤於積累,爭取不斷地超越自己。

國小數學知識點總結 篇四

(一)分數乘法意義:

1、分數乘整數的意義與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就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

“分數乘整數”指的是第二個因數必須是整數,不能是分數。

2、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就是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一個數乘分數”指的是第二個因數必須是分數,不能是整數。(第一個因數是什麼都可以)

(二)分數乘法計算法則:

1、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用分子乘整數的積作分子,分母不變。能約分的可以先約分,再計算。

(1)為了計算簡便能約分的可先約分再計算。(整數和分母約分)

(2)約分是用整數和下面的分母約掉公因數。(整數千萬不能與分母相乘,計算結果必須是最簡分數)。

2、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是:用分子相乘的積做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積作分母。(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1)如果分數乘法算式中含有帶分數,要先把帶分數化成假分數再計算。

(2)分數化簡的方法是:分子、分母同時除以它們的公因數。

(3)在乘的過程中約分,是把分子、分母中,兩個可以約分的數先劃去,再分別在它們的上、下方寫出約分後的數。(約分後分子和分母必須不再含有公因數,這樣計算後的結果才是最簡單分數)。

(4)分數的基本性質:分子、分母同時乘或者除以一個相同的數(0除外),分數的大小不變。

(三)積與因數的關係:

一個數(0除外)乘大於1的數,積大於這個數。a×b=c,當b>1時,c>a。

一個數(0除外)乘小於1的數,積小於這個數。a×b=c,當b<1時,c

一個數(0除外)乘等於1的數,積等於這個數。a×b=c,當b=1時,c=a。

在進行因數與積的大小比較時,要注意因數為0時的特殊情況。

(四)分數混合運算

1、分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與整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相同,先算乘法,後算加減法,有括號的先算括號裏面的,再算括號外面的。

2、整數乘法運算定律對分數乘法同樣適用;運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計算簡便。

乘法交換律:a×b=b×a乘法結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五)分數乘法應用題——用分數乘法解決問題

1、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

已知單位“1”的量,求單位“1”的量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用單位“1”的量與分數相乘。

2、巧找單位“1”的量:在含有分數(分率)的語句中,分率前面的量就是單位“1”對應的量,或者“佔”“是”“比”字後面的量是單位“1”。

3、求比一個數多(或少)幾分之幾的數是多少的解題方法

(1)單位“1”的量+(-)單位“1”的量×這個數量比單位“1”的量多(或少)的幾分之幾=這個數量;

(2)單位“1”的量×[1+這個數量比單位“1”的量多(或少)的幾分之幾]=這個數量。

國小數學總結 篇五

學習《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解讀》,使我對新課標的要求有了新的認識和體會。我想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我們教師應給學生充分發揮的空間,讓學生在教學情境中體驗數學的趣味,在生活實踐中體驗數學的價值,在自主合作中體驗數學的探索,從而真正享受到數學帶來的快樂。下面談一談本次學習的收穫:

一、聯繫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數感

國小一至三年級,學生將學習萬以內的數,簡單的分數和小數見的量,體會數和運算的意義,掌握數的基本運算,探索並理解簡單的數量關係。 愛因斯坦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聯繫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感受數的意義,體會數用來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使學生把學習作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一種渴望,積極參與數學活動。本學段,學生語言是思維的外在表現,語言的發展和思維的發展密切相關,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能促進他們思維的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圖啟發學生説,首先鼓勵每一位學生試説,並且不作統要求,讓每個學生把自己所觀察到的説出來,接着再同桌互相説,這樣學生對內容的理解也了一步。

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新課標指出:學生能通過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獲得數學猜想,並進一步尋求證據,給出證明。低年級學生年齡小,閲歷淺,無意注意佔主導,觀察能力有限。他們最初的觀是無目的、無順序的,只是對教材中的插圖、人物、顏色等感興趣,不能領悟其中藴藏的數學知識。在教學中我們要尊重他們的興趣,先給他們一定的時間看,接着,再一步一步引導他們觀察,將他們的注意引入正題,按一定的規律去觀察,從而認識簡單的幾何體和平面圖形,感受簡單的幾何現象,進行簡單的測量,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三、做中學

《數學課程標準解讀》指出:“提倡讓學生在做中學”。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力求領悟教材的編寫意圖,把握教材的知識要求,充分利用學具,讓學生多動手操作,手腦並用,養技能、技巧,發揮學生的創造性。通過摸一摸、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做一做等活動使學生獲得數學知識,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進行發現和創造。因此我教學時必須緊密聯繫實際,注重對數學事實的體驗,讓學生在生活中,實踐中學習數學,從而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用數學、理解數學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數學學科的快樂”且快樂地學數學。我將在課標的指引下,儘自己最大所能,完成好本學期的教學任務。

國小數學學習總結 篇六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自主參與能力的主陣地,因此應以“喚起學生的自主意識;教會學生確立自主目標;獲得自學能力;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為目標。那麼,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參與”的能力呢?筆者以為,要在以下四方面落實:徹底改變“師主”的課堂教學機制;建立自主學習的評價;在教學設計中落實“學生自主參與”的理念;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精心組織學生自主參與教學活動。

經過了一年多的系統觀察和實驗研究,課題組完成了課題實驗中的各項任務,達到了預期的實驗效果。下面就課題實驗的基本情況作綜合報告。

A、研究背景、內容及意義

課題提出的背景:傳統的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師與文本發生意義關係,學生處於一種被動接受狀態,機械性的理解接受。這種做法,與教育發展趨勢相悖,這已成為非常嚴峻的現實擺在我們學科教育工作者的面前。那就是如何針對具體問題,根據當今信息時代對人才的要求,改革傳統閲讀教學模式,適應當今社會的需要。長期以來,教師偏重於“滿堂灌”教學,“保姆式”教學,總是攙扶着學生“摘果子”,隨着近年來的課堂教學改革,培養學生自主意識、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重視。如何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主人?我們認為,在教學中,教師應真正做到“導學”“互動”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放在首位,讓學生的認知結構與文本發生直接的,有意義的聯繫,從學生已有的認知興趣出發,把學生置於一個興味盎然的氣氛中。由此,只要我們充分認識到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在教學中勇於改革,就能夠探索出一條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路子來。

主要研究內容:堅持教學不再只是學生學會知識,而是要教學生學會求知,使之成為發現問題的探索者,知識信息的反饋者,學習目標的實現者和成功者。以數學課堂教學為擴散點,積極創造條件開展學生的自主學習,並採取多種形式交流學生在進行自主學習時的心得體會

目標、意義:防止學生的自主學習浮於表面,在教與學中,確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觀念,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獨立性與創造性,讓學生明確自主學習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教師把握自主學習的時機,加強自主學習的指導和監控,使自主學習成為一種有效的課堂學習方法。

一、課堂教學現狀及原因簡析

值得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學習自主性的缺失往往是從基礎教育開始的。自主參與落實得不盡人意的原因是很複雜的,歸納起來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基礎教育擺脱不了應試教育的束縛

素質教育在學校轟轟烈烈地喊了多年,但不可否認,現階段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應試教育依然佔據着重要的地位。

2、教師未能從舊觀念中擺脱出來

應該承認,當今教壇上,還有不少教師在潛意識中仍存在“教學教學,我教你學”、“傳道授業”、“師道尊嚴”這些狹隘的傳統觀念。其主要表現是:教學目標是片面的——片面追求分數,而忽視素質發展的多元建構;教學過程是單向的——由教師向學生、由媒體到學生,而忽視了課堂教學還需要由學生對教師的反饋、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教學任務是單一的——單純傳授知識,狹隘地詮釋能力,就算是一些被炒得很熱的“學習能力”,其本質上也無非是訓練學生解題的熟練程度,“唯手熟爾”;

3、老師未摸索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門道、掌握適當的方寸現在,許多教師都希望在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之間取得平衡,力求在提高學生考試成績的同時,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培養。於是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嘗試,希望藉助各種教學手段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但在缺乏具體指導和系統、有效方法的情況下,往往收效甚微:講少了,既怕被批為放羊式,又怕學生不懂,應付不了考試;講多了,則被告知“方法陳舊”、“滿堂灌”,不能達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初衷。可以説,許多老師都無法掌握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尺度,總是感到有心無力、事倍功半。

二、課堂教學的實質與“學生自主學習”的內涵

新課程標準實施至今,大部分教師都知道教學過程不再單純是關注知識與技能、關注學習成績;而應關注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相統一的人的發展。當前,在現實的教育教學環境中,應如何將新課程中“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一核心理念轉化成教師的教學行動呢?下面談談筆者個人的一些看法。

㈠對“課堂教學的實質”應該有新的認識

課堂教學,“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學校教育工作的最基本的形式”,是所有的教學活動中最關鍵、最活躍的場所,也是不同時代教學改革的核心內容。美國教育學家彼得克來恩説:“學習的三大要素是接觸、綜合分析、實際參與。”參與是學生要實現主動發展最基本的保證條件,也是高效率課堂教學的前提。課堂教學要求學生參與,且是主動參與,而不是被動參與。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

㈡學生“自主學習”的內涵

學生的學習,應該是一種自主性學習,是學生自主進行知識構建,體悟科學方法,而不是單純記憶、複製知識的過程。要讓學生自主開展學習活動,必須具備自主學習的方法,“集中體現在學生個體有明確的目標意識,能自覺地確定學習目標,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自我調控學習過程,自主評價、反思自己的學習結果,從而保證學習目標的實現”。

三、“學生自主學習”的實施

㈠徹底改變“師主”的課堂教學機制

目前的課堂教學中,有兩種現象比較突出:一是學生整堂課都在教師組織的活動中“忙碌”,交流、彙報、表演、操作、檢查,忙個不停,卻很難看到學生靜靜地進行個體思考,“師主”跡象明顯;二是有的課堂淡化教師的主導作用,一切讓學生自己説了算,在沒有充分引導、創設情境的情況下讓學生“想學啥就學啥”,“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交流學習感受”,而教師又不能及時發揮主導作用,其結果是不少學生無所適從、無從下手,表面上獲得了自由,實際上卻是“放羊式”的任之自流。

對此,許多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都感到無所適從。實踐證明,只有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才能有效的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這就意味着教師要扮演一種全新的角色——設計者、指導者、促進者、組織者和學習的夥伴。

1、以目標指導預習

課前預習是上好課的基礎和準備。搞好課前預習不僅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教學,而且有利於自學能力,尤其是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在講新課前,首先要讓學生明確預習目的和任務,並向學生提出具體要求,以語文閲讀課為例:

⑴初讀課文,瞭解基本內容和思路;

⑵能借助字典,自學生字新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為學習新課文掃清障礙;

⑶找出本課的重點、難點,挑出不理解的地方,準備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解來解決。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就抓住了聽課的主動權,才能抓住聽課重點、難點、疑點,輕鬆掌握所學的新課內容,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

2、落實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作為教學評價的最終目標,把個人之間的競爭變為小組間的競爭,形成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格局。在這種目標結構中,小組成員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標定向,“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改變了單純的“輸——贏”關係,極大地消除了對於競爭失敗的恐懼,增強了“利益共同體”的集體榮譽感,從而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樂於學習的興趣和動機,為他們主體性的培養與發展提供了無窮的動力。

㈡建立自主學習的評價

生本教育觀認為: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優秀的,他們都具有個別的、有潛在價值的思維個性,都存在着經過自主努力達到掌握的學習潛能,在今天的學習生活中藴藏着日後走向發展獲得成功的可能性。因此,教師應該改變以往以一張試卷來評價學生的片面、單一的做法,堅持對學生進行發展性評價。

1、既關注結果,也重視過程

隨着信息時代的來臨,知識論也發生了變化,知識已被視為一個過程,而不是單指結果。只有關注教學過程和學生的學習過程,才能使學生形成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在傳統的評價中,往往只關注教學活動的結果,而對活動過程很少關注。例如,在課堂提問中,只要求學生提供問題的答案,而對學生如何獲得答案,卻無任何要求,實際上是把學生獲得答案的推理過程、思考性質等對學生髮展而言至關重要的東西都被擯棄於評價的視野之外。

這種做法會不利於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形成,而且會限制學生對思維樂趣的深刻體驗,進而抑制學生解決問題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同時,這種做法也使得教師進行鍼對性教學失去了一個良好的依據。

2、既關注知識,也重視方法

葉聖陶認為:“教是為了不教”。達爾文曾經説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德國萊因蘭——法爾茨州教育部提出“學生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識更重要。”因此新課程中提出關注“過程與方法”,就是要求我們的教學要從單純地關注知識的傳授轉向關注引導學生掌握合理的、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科學習方法本身就是一個大系統,老師要善於結合日常的教學、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細水長流地加以評價引導;通過教師評價引導,學生掌握合理的、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並習以為慣,使之成為一種學習習慣。

3、既關注能力,也重視情感

新課程將學生的感受納入課程評價的範圍,這其中包含學生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

教師不但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評價要向情感目標延伸,即關注學生的狀態、反應,使學生從被動的學習局面中走出來,在學習中煥發新的生命。每一個賞識的目光、每一句鼓勵的語言,都是師生情感溝通的催化劑,將激起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教師要使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學習氣氛、良好的學習心境,要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4、既關注終結評價,也重視形成評價

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都是必要的,但應加強形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的目的在於區分學生的優劣程度,並以分等鑑定為標誌;在終結性評價中,教師是考官,目的是為了選拔和甄別,師生難以交流,看到的只是學習結果。而形成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師觀察、學生自評、互評等形式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和合作精神等進行的持續性評價。它是在一種開放、寬鬆和非正式的氛圍中進行的,評價結果可採用描述性評價、等級評價或評分等形式來體現。如一個學生的朗讀情況我們就可以採用形成性評價,這個學生每次朗讀後,老師、同學都進行評價,肯定優點、指出存在的問題,一段時間後,老師採用文字描述的方式對該學生的朗讀能力做出評價。目的是激勵學生學習,增強其自信心;幫助學生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提高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只有關注每一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才能徹底改變過去那種只重視終結性評價而忽視形成性評價的做法。

㈢在教學設計中落實“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

“學科教學設計”是“教學設計”中的一項內容。什麼是學科教學設計?周慶元同志認為:“學科教學設計就是學科教師根據正確的教育思想和學科教育原理,按照一定的教學目的和要求,針對具體的教學對象和教材,對於學科教學的整體程序及其具體環節、總體結構及其有關層面所作出的預期的行之有效的策劃”。而“學科課堂教學設計”則偏重於學科課每一課時的課堂教學策劃。

1、吃透教材,找準讓學生自主學習的“生長點”

教師在備課時對教材必須有透徹的理解,這是課堂教學的前提。我們要了解學科知識內在的規律和系統的知識結構,明瞭課本上體現出來的知識點及發展變化,且形成一套可操作的、能讓學生迅速建立這種知識體系的運作策略;除此之外,瞭解學科知識與現實生活、學生經驗的結合點,即問題情境。許多教師只會教教材而不會用教材教的主要原因就在於找不到生長點。一個教師如果只會教,甚至只會按課本順序講一遍課本內容,舉一些課本和教參上的例子,而不會結合學生的實際舉一些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不會設計一些問題情境引發學生認知上的衝突進而激發學生的興趣,那麼就不會引起學生的積極參與,也就沒有了交流、互動,課程的動態生成就成為一句空話。可以説:教師課前的準備越充分,學生的學習效果就。

2、目標制訂、練習設計要留有餘地

新課程標準在教學過程中強調課堂的動態生成,但這並不意味着可以“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到哪”。教師要想在教學過程中能恰當處理意外問題,起關鍵作用的還是備課環節,體現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它要求教師從教材特點、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創造性地選擇、組合教學方法,為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創設條件。

3、要保證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

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學生在課堂上往往處於被動的“靜聽”狀態,他們幾乎沒有活動的餘地和自己的經驗,大部分時間花在了師生問答的環節裏,學生基本是被動地接受,所以老師們要努力改變這種狀態。要知道,我們的學生是一個個具有個性的活生生的人,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注重學生髮展的潛在性、主動性和差異性,在課堂上保證學生有自主表現和發展的空間,為每個學生提供積極參與課堂學習的機會。筆者近幾年來聽了相當數量的學科課,發現比較成功的課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充分,參與率高、參與度深、參與面廣。因此,老師在教學設計中就要為學生的主動參與留出時間與空間,在實施時保證學生在課堂內獨立思考、自主有效活動的時間不少於課時的三分之二,讓學生充分地思考、討論、評價。

㈣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精心組織學生自主參與教學活動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都遇到過這樣的問題:用某一個特級教師的教學設計在自己的班裏上課,可是效果迥然不同,感覺完全變了味。為什麼?原因很簡單。對於教師來説,光有教學設計還不夠,成功有效地課堂教學是由教師精心組織的。

四、效果與存在問題

㈠效果

1、初見活潑的、開放性的課堂

開展研究以來,教師通過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的創設,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的有效開展,形成氣氛輕鬆活躍、師生互動、平等參與、自主開放、凸顯個性的生動課堂,學生的學習更加主動了,興趣更高了,參與意識很強,學習方式也更加多樣了,學生的課堂教學更加有效。

2、學生自信心增強,自主參與學習

如果有人問我們:“開展課題研究以來,學生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我們可以一口氣回答:“學生的膽子大了,變得自信了,敢提問題了,而且問題特別多;課堂上,他們顯得特別活躍,好像眼睛特別亮;學生變得聰明又能幹,有了課前預習和學習資源包,他們有備而來,總是能主動提出問題,積極地討論問題,大膽地進行質疑;過去上課,學生主要是聽,現在,學生要想、要動、要做……”可以説,學生的生存狀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再是“配角”,而是課堂的“主體”。學生喜歡學習,喜歡討論,喜歡合作;教師引導學生去發現、探索知識,課堂上呈現的不是“教”而是“學”的課堂場景,是一個師生互動、生生互教互學的生機勃勃的學習場面,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發生了質的飛躍。

3、促進教師的發展

所謂“教學相長”,科研課題的開展,不僅學生有了可喜的變化也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我們努力提高自身素質。課前:重視教學設計,為了上好一節課,教師往往要花很多的時間去備課、上網、去圖書館、到所有能尋找到資料的地方。

課堂上:教師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時間和空間;教師不再高高在上,經常有對學生真誠的讚賞;在注重預先設計的同時,更注重把握課上生成的知識,珍視學生獨特的見解,抓住契機引導、拓展。

課後:及時地進行課後反思,不斷提高處理教材的能力。

㈡存在問題

在課題實施的過程中,教師也遇到了不少問題。如部分學科老師都要擔任班主任,周課時排得很滿,平時零碎的雜務使得沒有更多的時間去查閲資料;大班額與學生自主式教學之間存在矛盾;應試教育依然佔據着重要的地位……

五、結語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的一段話最能深入淺出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承擔的任務:“教師的工作不是‘教給’學生什麼,而是努力構建學生的知識結構,並用種種方法刺激學生的慾望。這樣,學習對於學生來説,就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gongzuojingxuan/1prem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