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伶 官 傳 序 篇一

教學設計示例(一)

教學目標 

1.瞭解史論的一般特點。

2.學習根據史料提煉出觀點的方法。

3.認識“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等觀點的深刻含義及其對人生的啟示。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國中時我們已經學過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很多詩文,今天我們一起再來學習他的一篇史論。

二、簡介作者及時代背景

1.作者

歐陽修,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晚年號六一居士,卒諡文忠。吉州永豐(今江西省永豐縣)人。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

歐陽修是北宋中葉的文壇領袖,詩文革新運動的倡導人。大力提倡古文,並且提拔和獎勵後進。著名的古文家三蘇父子、曾鞏、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門下。他在散文、詩詞創作和史傳編寫、詩文評論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詣最高。後人把他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著有《新五代史》、《歐陽文忠公文集》,又與宋祁等合修《新唐書》。

2.時代背景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間的五個封建王朝,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是我國歷史上的動盪時期。在這53年間,先後換過四姓十四君,篡弒相尋,戰亂頻起,後唐莊宗就是被弒的一個。莊宗稱帝后,迷戀伶人,“常身與俳優雜戲於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敗政亂國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包圍。莊宗同光四年(926)貝州將領皇甫暉兵變,叛亂四起,擁有兵權的史彥瓊拒不發兵,旋又單騎逃逸,導致亂軍大敗。莊宗親征敗回,眾叛親離,郭從謙又乘危作亂,用亂箭射死莊宗。100多年後歐陽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發出感想,借事論理,指出封建王朝的興亡不在“天命”,主要在於“人事”。

歐陽修寫《伶官傳》並冠以短序,是為了告誡當時北宋王朝執政者:應該吸取歷史的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應滿足於表面的繁榮。

三、整體把握

1.學生自讀課文正音。

2.找出文中名句。

①滿招損,謙得益。

②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③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

3.找出文中觀點。

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4.熟讀課文。

四、掌握重點詞語及語言現象和句式特點。

1.補充註釋

①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②函樑君臣之首。

函,原指木匣子,這裏作動詞,用木匣子裝。

2.詞類活用:

①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興,使……興,動詞→使動。

亡,使……亡,動詞→使動。

②一夫夜呼。

夜,在夜裏,名→狀語。

③倉皇東出。

東,向東,名→狀語。

3.句式(被動句)

①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為天下笑”,即被天下人嘲笑。

②智勇多困於所溺。

人的才智、勇氣往往被他溺愛的事物困擾。

五、佈置作業

1.課後練習四。

2.聯繫已經學過的《六國論》,想想史記的特點是什麼。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

解答課後練習四。

二、分析論證結構。

文章開篇就提出了“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的論點。之後引史論史,在敍事中融入自己的議論分析,對史實進行評論,從中總結歷史教訓,以古諷今。

先寫晉王臨終遺囑,莊宗恪守義命,出兵報仇,終於凱旋,有“系燕父子以組,函樑君臣之首”的壯舉,從而表明“成則由人”的道理。然後寫莊宗大功告成之後不思進取,寵信伶官,國家由盛而衰,最終眾叛親離,被亂箭射死的慘狀,證明“敗亦由人”的道理。文筆酣暢,波瀾起伏,引人深思。

三、分析史論的特點。

任何一種文體都會不斷髮展變化,史記也是如此。最早的史論,指史家在史傳後所寫的一段評論性文學,如《史記》中的“太史公曰”,《漢中》中的“贊曰”等。後來慢慢擴大到凡是就史實生髮議論的,文章均稱為史論。

從本文及以前學過的《六國論》等文可看出史論的特點:

1.從史實中提煉觀點。

2.介紹史實的目的是以史實做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

3.敍述史實一般比較概括簡練。

4.常採用借古諷今的寫法。

四、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第3段

2.積累相關詞語。

附:板書設計 

教學設計示例(二)

教學目標 

1.積累掌握“與、歸、易、告、雖”等詞的意義和用法。

2.學習通過正反説理突出中心論點的寫作方法。

3.理解“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等警語的深刻含義及其對人生的啟示。

教學過程 

一、導入  :

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有一首詩《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首詩讚歎項羽是個英雄,寧死也不願苟且偷生。項羽這個人,由西楚霸王到烏江自刎,他這一生,是引起後人的許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這樣一句話總結自己的慘敗----“天亡我也”。那麼項羽由盛而衰,由興而亡,是天亡他麼?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歎。今天我們就由此來學習一篇探討“盛衰興亡之理”是在人還是在天的文章——。

二、釋題:

伶,樂工,藝人。伶官,樂工作了官。《伶官傳》記敍了五代時期後唐莊宗李存勖寵幸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亂政誤國的史實。莊宗喜好音樂戲曲,寵愛伶人,封許多伶人做了官,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壞,後發生**,伶官郭從謙帶人圍困莊宗並將他亂箭射死,李克用謫親子孫全被誅殺。本文就是基於這樣的史實而寫的序。

三、範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思考本文體裁。

學生質疑。師答疑,或請學習較好的學生幫助答疑。

四、講析課文:

1.通過剛才的閲讀,請同學們判斷一下本文的體裁?(一篇史論)

2.本文的論點是什麼:用課文的原話回答。

明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找學生翻譯此句並用現代漢語概括這一句話。

概括:盛衰在於人事。

3.由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將運用什麼論證方法?作者立論的依據是什麼?

明確:例證法    依據:“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寫史論一般都要使用例證法,以論帶史,以史證論。 如果我們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來應該寫什麼內賓呢?

明確:寫莊宗如何得天下與如何失天下的內容。

4.讀課文二三段及註釋,篩選下列信息:

莊宗李存勖父親晉王李克用去世時是908年,課下注釋中還有三處時間912年,923年,926年,參看註釋,回答,在這幾年裏,在李存勖身上發生了什麼事。請同學們用課文中的話概括。(邊講邊譯,將翻譯融入講析中)

明確:908年,“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繼父遺命。三支箭分別代表他的三個仇敵,一個是樑,一個是燕,一個是契丹。

912年,滅燕,“系燕父子以組。”

923年,滅樑,“函樑君臣之首”,建立後唐。翻譯,強調“函”詞類活用,名詞活用作動詞,譯為“用木匣子裝……”

926年,後唐亡,“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5.莊宗得天下用了十幾年的時間,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認為莊宗的“盛”是由於什麼原因,“衰”又是由於什麼原因呢?用課文中的話來回答。

明確:“盛”——“憂勞可以興國”

“衰”——“逸豫可以亡身” 。

找同學翻譯。強調“興”“亡”使動用法。

6.課文是如何表現他的“憂勞”的呢?

明確:“其後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每次出師征戰都要“負而前驅”,用三支箭激勵自己,表明其復報的決心和意志。 這段記敍寫得較細,有何作用?

明確:目的是説他的成功與其不斷的努力分不開。這裏突出強調了“人事”的作用。

7.從極盛到極衰,作者運用了什麼寫法?

明確:對比的論證方法。

找出課文中運用對比進行論證的部分。

明確:第三段的前兩個大句子,和第四段開頭兩個句子。

(讀這兩個句子,體會一揚一抑的寫法。讀出語氣,一讚一歎。)

8.由極盛到極衰,作者在感歎之餘發出這樣的疑問:“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此句話是什麼意思?(翻譯)

明確:前一句是反問句,意思與字面相反,意為“不是得之難而失之易”。第二句,意為“還是説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蹟,都是由於人事呢?”迴應論點。(強調“抑”,“本”字義)

9.小結:這一部分作者採用對比論證(極盛與極衰)和例證法(李存勖的成敗)。

10.學生齊讀第四段,第四段進一步論證了論點。

“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哉?”翻譯。結尾一句,以問句結束有何作用?

明確:引人深思,強調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限於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於聲色犬馬的逸樂之中,忘記憂勞興的治理,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啟發人們通過歷史看到現實,告誡北宋統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

五、總結:

全文圍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一句來談,因此這句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

六、本文是從序文的角度命題的,《六國論》《過秦論》是從史論的角度命題的,如果也從史論的角度給本文命題,而且也有一個“論”字,怎樣改好?

如:《興亡論》等。

七、本文語言特點。

本文的語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揚頓挫的筆法。以第三段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問句,有歎句,有駢句,有散句,有長句,有短句,讀起來就有了抑揚頓挫的效果。從內容上看前一個大句子寫的是“盛”後一個大句子寫的是“衰”,讀時注意語氣。 問句讀上揚調,歎句讀下降調。

八、佈置作業

1.背誦第三段。

2.課後練習題四

《伶官傳序》教學設計 篇二

伶 官 傳 序

歐陽修

[教學目標 ]

理解“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等警語的深刻含義及其對人生的啟示。

[教學重點]

品味本文抑揚頓挫的語言特色。

[教學難點 ]

理解“興亡之理在於人事”的辯證歷史唯物主義思想。

[媒體設計]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預習以下問題

1,908年、912年、923年、926年主人公李存勖分別多少歲?

提示:課下注釋生卒年(24、28、39、42歲)

2,在這幾年,在李存勖身上分別發生了什麼事?儘量用原句回答。

24歲:接受三矢,繼父遺志“其後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一個胸懷大志,雄姿英發的少年統帥。

28歲:滅燕“系燕父子以組”

39歲:亡樑“函樑君臣之首”,後建立的後唐。

但,莊宗寵信伶人,使朝廷上下離心。42歲時“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朗讀:“及仇讎已滅……何其衰也”

3,靜思想象:君臣悽然相向、淚下如雨——金戈鐵馬、氣吞萬里

生生死死、盛盛衰衰中的哲理

問:李存勖從滅敵到立國用了15年,由盛到衰只有三年,一盛一衰的關鍵是什麼?

“盛衰之事,豈非人事哉”“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4,莊宗盛也人事,衰也人事,然而作者在100多年後 的宋代中葉重提舊事,他要人們記取什麼教訓呢?

“夫禍患積於忽微,而智勇多於所溺,豈獨伶人哉?”

板書設計 :

時間         事件                    結論

(得)908年   接受三矢,繼父遺志

912年      系燕父子以組           憂勞可以興國

923年      函樑君臣之首

身死國滅

衰(失)926年  (一夫夜呼……         逸豫可以亡身

泣下沾襟,數十伶人困之)

歷史教訓:“夫禍患積於忽微,而智勇多於所溺,豈獨伶人哉?”

二,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晚年自號六一居士,曰:吾《集古錄》一千卷,藏書一萬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吾老於其間,是為六一。(《三朝言行錄》)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天聖進士。官館閣校勘,因直言論事貶知夷陵。慶曆中任諫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誣貶知滁州。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時,對青苗法有所批評。諡文忠。主張文章應“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靡麗、險怪的文風表示不滿,並積極培養後進,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説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餘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對宋代金石學頗有影響。有《歐陽文忠集》。(《辭海》1989年版)

課文第二段"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樑,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樑。此三者,吾遺恨也。"'文中提到晉王、莊宗、樑、燕王、契丹、有的是王名(指人),有的是國名(也暗指人)

三。時代背景簡介:

五代(907-960年),指唐宋之間的五個封建王朝,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是我國曆史上的動盪時期。在這53年間,先後換過四姓十四君,篡弒相尋,戰亂頻起,後唐莊宗就是被弒的一個。莊宗稱帝后,迷戀伶人,"常身與徘優(p[]ái yōu,雜耍藝人)雜戲於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敗政亂國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包圍。莊宗同光四年(926年)貝州將領皇甫暉兵變,叛亂四起,擁有兵權的史彥瓊拒不發兵,旋又單騎逃逸,導致亂軍大敗。莊宗親征敗回,眾叛親離,郭從謙又乘危作亂,用亂箭射死莊宗。100多年後歐陽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發出感想,借事論理,指出封建王朝的興亡不在"天命",主要在於"人事"。文中最後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即指此事。

四,重點

1,欲抑先揚

課文先講得天下的過程,李存勖得天下時的態度。

找出體現憂勞的詞,突出人事的作用。

2,失天下以敍代議其失,後轉入議論,説明盛衰異時,截然相反,本源在於人事。

《伶官傳序》 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本文的字、詞、句的意義及用法。

2、學習本文嚴謹的議論結構。

3、學習本文佈局謀篇的特點。

4、本文是史論,是借古諷今之作,理解文中闡發的“盛”“衰”;“得”“失”;“成”“敗”;“損”“益”;“興”“亡”的道理。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閲讀理解能力。理解文章的思路,學習本文的論證法:例證法,正反對比論證法。

德育目標:

1、明白“憂勞興國,逸豫之身”的道理。

2、理解“謙受益,滿招損”“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義的啟示。

教學重點:

1、文中關鍵字、詞、句。

2、文章議論思路。

3、如何通過正反説理突出中心論點。

教學難點:理解本文內容與題目之間的關係。

教學方法:誦讀法,探究引申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舉出所學過的歐陽修的文章。(《醉翁亭記》)。

2、與《醉翁亭記》對比導出《伶官傳序》(如果説《醉翁亭記》通過寫醉翁亭的秀麗風光,通過勾勒太守與民同樂的畫面來抒發作者的政治理想的話,那《伶官傳序》則是通過寫後唐莊宗接受和執行其父親遺命等一串故事,通過總結寵幸伶人這一教訓,表達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我們就來學習歐陽修的《伶官傳序》。)

3、由學生介紹歐陽修。

4、關於序。

5、背景介紹。

二、學習新課。

1、朗讀課文:學生朗讀,教師正音。

2、共同研討:共同翻譯全文,解釋個別詞,字義,説明特殊用法,疏通文意。

3、再次齊讀課文,教師指導:

①讀出重音,體現這種強調的意義來。(豈非人事哉,“得失”“人事”等)

②讀出節奏,體現出文氣的急切舒緩來。(“方其”領起下面分句一氣貫通,有聲勢,不可一世的氣概。)

③讀出對比,體現出文章的抑揚變化來。

④讀出玉器,體現出作者的感情傾向來。

三、研討本文嚴謹的思維線索。

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並用現代漢語表述。(雖由天命,豈非人事哉?——盛衰成敗,由於人事。)

2、為了證明中心論點,作者採用了什麼論據?怎樣過度到分析中去的?(論據:莊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實。過度:莊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

3、簡述莊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實。

4、作者從論證角度看,採用了什麼論證方法?(正反對比論證)

5、作者從莊宗得天下的史實中得到了怎樣的結論?(“皆自於人”,“憂勞興國,逸豫之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

6、用現代漢語將作者的這些結論説説。(“謙受益,滿招損”,“防微杜漸”“以史為鑑”“力戒驕奢”“勵精圖治”“居安思危”)

7、小結:本文在論證結構上有一條嚴謹的思維線索,它按照“提出論點——例證分析——得出結論”的方式進行議論,中心突出,結構嚴謹。

8、處於北宋時期的歐陽修,為何要寫《伶官傳》呢?並冠以短序?

9、師結:以古喻今,告戒當時的統治者,要汲取歷史的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應滿足於表面的繁榮。

四、課堂延伸:

1、思考:你學了這篇課文後,從莊宗這一史實和作者這篇文章中受到了什麼樣的啟發?(小事不小,玩物喪志,事在人為,以古為鏡)

2、總結:古人説得好:以銅味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歷史的教訓不能忘,要謹記:憂勞興國,逸豫之身的道理,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再重複古人的悲劇!

3、課後作業:

①掌握課文中特殊的文言句式。

②掌握關鍵字、詞。

③背誦此文。

教學反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d84ww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