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一年級語文下冊《小猴子下山》教案多篇

一年級語文下冊《小猴子下山》教案多篇

一年級語文下冊《小猴子下山》教案多篇

《小猴子下山》優秀的教學設計 篇一

一、教學目標:

1、藉助朗讀,認識“猴、結”等12個生字,利用範讀及例句比較等方式讀準多音字“結、只、空”的字音。通過範寫、臨摹寫“塊、常”等7個生字。

2、朗讀課文,圖文對照,讀懂前四個自然段中相同相異的部分,利用表格,提取整合導致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主要信息,進行簡單推斷,並通過此過程理解“掰、扛”等動詞的意思。

3、仿照課文形式,説説小猴子如果第二次下山會怎樣,並適當運用所學動詞。

二、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語境中識字寫字。

三、教學難點:

從反覆的結構中,能推斷出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原因。

四、教學過程:

(一)出示謎語,導入新課。

1、爬杆上樹是高手,愛吃香蕉和桃子,家裏沒有山上有。

(1)板書課題,讀準課題。

(2)舌前舌後音要讀標準,認識猴子的猴,侯爵的候,時候的候。反犬旁還有哪些字?豬·狗·貓等,和動物有關。

(二)朗讀課文,識字。

(1)範讀課文,請認真聽準每個音。

(2)圈出生字,藉助拼音讀生字。學生朗讀課文,注意不多字,不少字,不錯字。

(3)出示字卡,粘貼到白板上。

①帶拼音讀三遍。

②去掉拼音讀三遍。

第一句中的“空”是《要下雨了》一課中的,讀knɡ,猜一猜,第二句中的“空”是什麼讀音?

①玉米結(jiē)得又大又多。

②小猴子下山來,最後的結(jié)果是空手而歸。

這兩句話中的“結”讀音不同,想想課文中的`“結”是什麼意思,你還能説這樣的句子嗎?

(4)仔細看課後第3題的插圖,先讀準字音,再做一做動作。

(5)認讀其他生字,組詞鞏固。男女生讀詞,開火車讀詞。

(三)朗讀課文,瞭解內容。

1、同桌帶動作朗讀課文,瞭解動詞意思,體會小猴子的情感變化。

2、圖文結合,朗讀彙報,再結合課後第3題的插圖,説説這些動作都與身體的哪個部位有關,哪個動作是這幾次中都有的。

3、結合課文最後一幅插圖,比較句子,想一想句子中的為什麼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4、你想對小猴子説什麼?

(四)情境創設,信息整合,簡單推斷。

小猴子知錯就改,以後會怎麼樣呢?

(五)生字書寫。

重點指導“空”字和“常”字的中心對稱。

(六)作業設計。

1、背誦課文。

2、情境延伸:第二天,小猴子又下山了,他會做什麼,想些什麼?畫一畫,寫一寫,如果能用上幾個剛剛學過的表示動作的詞語就更好了。

五、教後反思。

1、通過朗讀,識字釋詞示意。

學習朗讀是通過朗讀可以識字學詞,可以理解內容,也可以學習語用。所以,本課的教學任務主要是通過朗讀的學習來完成。學生初讀,圈畫生字,藉助拼音讀準字音。教師範讀,不但要求學生聽準字音,初步感知內容及反覆的結構。通過朗讀理解內容,體會結構特點。達到正確流利朗讀的程度。加上表情和動作,使學生自主完成對人物心情的體會、對動詞意思的理解。正是通過多次朗讀,學生在朗讀中多次感受相似的做法和相似的心情。也正是在多次朗讀的過程中,生字多次“復現”,建立了音、形、義三者的聯繫。多音字的學習,在語境中據意辨音,使得朗讀的學習和字詞學習、閲讀理解有機結合。

2、調整視角,使推斷有跡可循。

呼應單元語文要素,本課要整合信息,作簡單推斷。在小猴子下山空手而歸的結果已然明確的前提下,推斷就要由果溯因。所以,將課後第2題調整為: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他會想到些什麼?

3、藉助插圖,情境延伸,思維和語言相互促進。

語言的學習、思維的發展都要在語言實踐中進行,而且要注意學用結合。考慮到一年級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讀圖和説圖的能力,課文的每幅插圖又情趣盎然,因此課始就讓學生看圖按“小猴子看到了什麼,做了什麼,最後怎麼樣”的句式,大體説一説圖的內容;結合單元課文,試着再運用“要是……就……”的句式,建立結果和行為之間的聯繫;表格中重點詞語、動作詞語的選擇填空;情境延伸出小猴子第二天又下山了,他會怎樣做,怎樣想。這些環節的設計都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教材的特點,使學練結合,語言和思維相互促進和提升。

因為本課要承擔“信息整合,簡單推斷”訓練,所以,在朗讀課文、內容理解上,教師引導得相對較多。實際教學時,面對不同的學情,可採用不同的策略,減少教的成分,增加學的分量,使教學更有效。

一年級語文下冊《小猴子下山》教案 篇二

陝西省西安市大雁塔國小 米金梅

實錄

師:同學們,這一單元的生字,上一節課我們已經集中學完了。

現在,我們複習幾個生字(老師先拿出一課中的生字卡片進行演示,讓學生集中讀、個別讀、再對比較難的字進行分析。)

同學們,誰會分析“掰”字的字形結構?

生:(一個學生髮言説)“掰”字是左中右結構,兩手中間一分開,就是“掰”字。(這個學生還用兩隻小手做了一個“掰”的動作。)

〔分析準確,比畫得當,動作示義,一目瞭然。〕

師:好!(老師接着問)蹦蹦跳跳的“蹦”字的字形結構誰會分析?

生:(一個男孩舉手,大聲説)“蹦”字是左右結構,山下有個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老師表揚同學們把生字記得牢固)

〔根據字形結構特點,把一些筆畫多的生字化整為零,編成簡短的口訣,形象有趣,幫助學生識記,這也是一種識字方法,這樣做,國小生對所學的生字,想起口訣會認,揹着口訣能寫。〕

師:現在,老師給同學們講一個的故事,好不好?

生:(學生齊聲回答)好!

(教師板書課題)

(老師一邊講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一邊演示幻燈片,彩色的小猴子動來動去,同學們仔細地看着畫片、聚精會神地聽老師講故事。)

師:這一課的生字我們學過了,老師又把這個故事講了一遍,現在請同學們把課文讀一遍。想一想,小猴子下山後都幹了些什麼?

(學生打開課本,先小聲預讀課文,然後集體大聲朗讀了一遍課文。)

師:同學們讀得很好。現在我們一起來分析這篇課文。

大家看,這隻小猴子從山上下來後,先到哪裏?

生:(學生齊聲回答)走到一塊玉米地裏。

(老師把彩色玉米圖片掛在黑板的第一條線繩上)

師:玉米結得怎麼樣?

生:(齊答)玉米結得又大又多。

(老師指導學生看課文中第一幅圖畫,再把詞語卡片“又大又多”也掛在第一條線繩上。)

師:小猴子看見又大又多的玉米,它是怎樣想的?又是怎麼做的?

生:小猴子心裏非常高興,就掰了一個玉米,扛着往前走。

(老師把“非常高興”的詞語卡片豎掛在黑板上的線繩上,把“就”字的卡片掛在“非常高興”的右面的中間線繩上。接着在第一條線繩的右端掛上“掰”、“扛”的卡片。)

師:小猴子走到玉米地裏後,又到了什麼地方?你們按小黑板上提出的幾個問題,邊看圖、邊思考,自學下面幾段課文。(老師同時掛上小黑板後,請一名學生念一遍問題。)

生:(念題)小猴子到了什麼地方?看見了什麼?怎麼想的?怎麼做的?

(學生唸完後,同學們小聲讀起課文,同桌互相討論,氣氛比較熱烈。)

師:誰先回答?

生: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樹下,看到又大又紅的桃子,心裏非常高興。小猴子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生:小猴子捧着幾個桃子,又走到一片瓜地裏。看到又大又圓的西瓜,心裏非常高興,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生:小猴子抱着西瓜往回走。看見一隻蹦蹦跳跳的小兔子,非常高興,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

師:結果,小猴子得到什麼?

生:小猴子沒有追上兔子,結果一樣東西也沒有得到,所以只好空着手回去了。

〔由於課文第二、三、四、五段有共同的構段方式,老師重點指導第一段,其餘幾段通過引導學生自學來理解課文,從小培養了學生的閲讀能力。〕

黑板的板書如下:

〔老師將課文裏的關鍵詞語,用圖片、字卡展示,予以巧妙組合:橫觀為段,豎顯特點,連接起來,全文可見,使故事內容提綱挈領,條分縷析,對於幫助學生理清層次、把握重點、概括大意、歸納中心,定有裨益。〕

師:同學們,我們學完了課文,知道了小猴子下山後,做了四件事。

(老師讓學生看着黑板上的圖片、字卡,複述課文。幾個同學都很流利地複述課文。這時,老師便趁熱打鐵,及時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師:同學們,這隻小猴子下山後看見了許多可愛的東西。它扔了這個抓那個,結果什麼也沒得到,一件事也沒做好。

現在大家想一想,你們平時做事情時,有沒有像小猴子一樣的做法呢?

(國小生一下子活躍起來,小聲嘀咕,互相議論,小手都舉起來了。)

生:我預習生字時,拿字典查字,有時第一個字沒查出,就去查第二個字,第二個字沒記住,又急着學第三個字,結果沒有預習好。

生:我打掃衞生也和小猴子一樣,地沒掃完,就去搶着擦桌子,桌子沒擦完,又去掃院子,結果人家把教室打掃乾淨了,自己一件事也沒做好。

師:同學們聯繫小猴子的做法,檢查自己,這很好。今後我們小朋友做事可不能像小猴子那樣,扔了這個去抓那個,結果什麼也沒做好。我們不論作什麼事情,都要有始有終,認認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這樣才能有收穫。

〔老師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先將小猴子的行為與國小生的實際掛鈎,這種由物及人,從課文內容到生活實際的過渡,是同一現象的類比,屬生動直觀的感性認識,易被學生接受。再引導學生把感性認識昇華為理性認識,從中悟出一個道理,實現了認識過程中的第一次飛躍。然後,用“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始有終,認認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這樣才能有收穫”的哲理指導學生日常行為。這一教學過程 既體現了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又進行了思想教育。〕

師:同學們,我們再看看黑板上這些圖畫,畫的是什麼?(老師用教杆反映着四張圖畫)

生:畫的是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師:這些詞屬於什麼詞呢?(教師以前曾初步講過識別幾種常用實詞的方法。)

生:是名詞。

師:對這些表示事物名稱的詞叫名詞。

(老師用教杆指着詞語卡片中的“大”、“多”、“紅”、“圓”等詞)這些詞是什麼詞呢?

生:是形容詞。

師:對!這些説明事物、描寫事物樣子、好壞的詞叫形容詞。誰能用這些詞造句呢?(學生爭着發言)

生:冬於,王奶奶買的蘿蔔又大又多。

生:農民伯伯種的玉米又大又多。

生:學校裏種的西紅柿又大又多。

生:我家有個又大又紅的氣球。

生:正月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圓。

師:同學們這些句子造得都比較好。

(老師用教杆指着卡片的“扛、捧、抱、掰、摘、扔、追”等詞,讓學生讀。有的學生還邊讀邊做動作。“扛”,兩手舉起往肩上一放;“捧”,兩手在胸前做捧的動作;“抱”兩手抱成一個大圓形……)

〔一般為説,表示相近動作的詞語,其細微區別,國小生不易掌握。然而,他們能夠比畫出不同動詞所表示的不同動作,可見學生對詞義理解得透徹。〕

師:這些詞的名字叫什麼呢?

生:動詞。

師:對!同學們再想一想,表示動作的動詞,哪些部首最多?

生:因為手腳和“動”最有關係,所以提手旁、走字旁、足字旁的部首最多。

(老師表揚了這個同學會想問題。接着又引導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才”、“辶”、“足”偏旁部首的動詞。學生議論。老師用幻燈片打出學過的帶“扌”、“辶”、“足”部首的動詞進行復習。)

師:(老師小結)形容詞和動詞都能用在名詞的前面,表示事物的樣子、動作,可以把事物説得更具體、更形象、更生動。現在我們做一個填空練習,老師用幻燈片打出來,看誰能填上適當的形容詞或動詞。

(同學們舉手發言,填詞)

(又酸又甜)的桃子 (又大又白)的兔子

(又紅又沙)的西瓜 (又大又黃)的桔子

(為了加深對形容詞的理解,教師用幻燈又打出一組題來。同學們爭着填詞。)

(火紅的)太陽 (紅紅的)果子 (勇敢的)戰士

(綠色的)森林 (粉紅的)桃花 (親密的)朋友

(温暖的)春天 (又大又圓的)西瓜 (天真活潑的)孩子

〔低年級語文在進行識字教學的同時,重視詞和句的訓練,無疑應予肯定。老師採取組詞、造句,填空練習等方式,有益於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詞或詞語。至於幾種常用實詞的定義及基本特徵,學生掌握得如何,仍需教學實踐的再檢驗。〕

一年級語文下冊《小猴子下山》教案 篇三

陝西省西安市大雁塔國小 米金梅

(上課鈴響了,老師走進教室,師生互相問好後,學生坐下)

師:同學們,這一單元的生字,上一節課我們已經集中學完了。

現在,我們複習幾個生字(老師先拿出《小猴子下山》一課中的生字卡片進行演示,讓學生集中讀、個別讀、再對比較難的字進行分析。)

同學們,誰會分析“掰”字的字形結構?

生:(一個學生髮言説)“掰”字是左中右結構,兩手中間一分開,就是“掰”字。(這個學生還用兩隻小手做了一個“掰”的動作。)

〔分析準確,比畫得當,動作示義,一目瞭然。〕

師:好!(老師接着問)蹦蹦跳跳的“蹦”字的字形結構誰會分析?

生:(一個男孩舉手,大聲説)“蹦”字是左右結構,山下有個小朋友,正在踢足球,就是“蹦”字。(老師表揚同學們把生字記得牢固)

〔根據字形結構特點,把一些筆畫多的生字化整為零,編成簡短的口訣,形象有趣,幫助學生識記,這也是一種識字方法,這樣做,國小生對所學的生字,想起口訣會認,揹着口訣能寫。〕

師:現在,老師給同學們講一個《小猴子下山》的故事,好不好?

生:(學生齊聲回答)好!

(教師板書課題)

(老師一邊講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一邊演示幻燈片,彩色的小猴子動來動去,同學們仔細地看着畫片、聚精會神地聽老師講故事。)

師:這一課的生字我們學過了,老師又把這個故事講了一遍,現在請同學們把課文讀一遍。想一想,小猴子下山後都幹了些什麼?

(學生打開課本,先小聲預讀課文,然後集體大聲朗讀了一遍課文。)

師:同學們讀得很好。現在我們一起來分析這篇課文。

大家看,這隻小猴子從山上下來後,先到哪裏?

生:(學生齊聲回答)走到一塊玉米地裏。

(老師把彩色玉米圖片掛在黑板的第一條線繩上)

師:玉米結得怎麼樣?

生:(齊答)玉米結得又大又多。

(老師指導學生看課文中第一幅圖畫,再把詞語卡片“又大又多”也掛在第一條線繩上。)

師:小猴子看見又大又多的玉米,它是怎樣想的?又是怎麼做的?

生:小猴子心裏非常高興,就掰了一個玉米,扛着往前走。

(老師把“非常高興”的詞語卡片豎掛在黑板上的線繩上,把“就”字的卡片掛在“非常高興”的右面的中間線繩上。接着在第一條線繩的右端掛上“掰”、“扛”的卡片。)

師:小猴子走到玉米地裏後,又到了什麼地方?你們按小黑板上提出的幾個問題,邊看圖、邊思考,自學下面幾段課文。(老師同時掛上小黑板後,請一名學生念一遍問題。)

生:(念題)小猴子到了什麼地方?看見了什麼?怎麼想的?怎麼做的?

(學生唸完後,同學們小聲讀起課文,同桌互相討論,氣氛比較熱烈。)

師:誰先回答?

生: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樹下,看到又大又紅的桃子,心裏非常高興。小猴子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生:小猴子捧着幾個桃子,又走到一片瓜地裏。看到又大又圓的西瓜,心裏非常高興,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

生:小猴子抱着西瓜往回走。看見一隻蹦蹦跳跳的小兔子,非常高興,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

師:結果,小猴子得到什麼?

生:小猴子沒有追上兔子,結果一樣東西也沒有得到,所以只好空着手回去了。

〔由於課文第二、三、四、五段有共同的構段方式,老師重點指導第一段,其餘幾段通過引導學生自學來理解課文,從小培養了學生的閲讀能力。〕

黑板的板書如下:

〔老師將課文裏的關鍵詞語,用圖片、字卡展示,予以巧妙組合:橫觀為段,豎顯特點,連接起來,全文可見,使故事內容提綱挈領,條分縷析,對於幫助學生理清層次、把握重點、概括大意、歸納中心,定有裨益。〕

師:同學們,我們學完了課文,知道了小猴子下山後,做了四件事。

(老師讓學生看着黑板上的圖片、字卡,複述課文。幾個同學都很流利地複述課文。這時,老師便趁熱打鐵,及時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師:同學們,這隻小猴子下山後看見了許多可愛的東西。它扔了這個抓那個,結果什麼也沒得到,一件事也沒做好。

現在大家想一想,你們平時做事情時,有沒有像小猴子一樣的做法呢?

(國小生一下子活躍起來,小聲嘀咕,互相議論,小手都舉起來了。)

生:我預習生字時,拿字典查字,有時第一個字沒查出,就去查第二個字,第二個字沒記住,又急着學第三個字,結果沒有預習好。

生:我打掃衞生也和小猴子一樣,地沒掃完,就去搶着擦桌子,桌子沒擦完,又去掃院子,結果人家把教室打掃乾淨了,自己一件事也沒做好。

師:同學們聯繫小猴子的做法,檢查自己,這很好。今後我們小朋友做事可不能像小猴子那樣,扔了這個去抓那個,結果什麼也沒做好。我們不論作什麼事情,都要有始有終,認認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這樣才能有收穫。

〔老師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先將小猴子的行為與國小生的實際掛鈎,這種由物及人,從課文內容到生活實際的過渡,是同一現象的類比,屬生動直觀的感性認識,易被學生接受。再引導學生把感性認識昇華為理性認識,從中悟出一個道理,實現了認識過程中的第一次飛躍。然後,用“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始有終,認認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這樣才能有收穫”的哲理指導學生日常行為。這一教學過程 既體現了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又進行了思想教育。〕

師:同學們,我們再看看黑板上這些圖畫,畫的是什麼?(老師用教杆反映着四張圖畫)

生:畫的是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師:這些詞屬於什麼詞呢?(教師以前曾初步講過識別幾種常用實詞的方法。)

生:是名詞。

師:對這些表示事物名稱的詞叫名詞。

(老師用教杆指着詞語卡片中的“大”、“多”、“紅”、“圓”等詞)這些詞是什麼詞呢?

生:是形容詞。

師:對!這些説明事物、描寫事物樣子、好壞的詞叫形容詞。誰能用這些詞造句呢?(學生爭着發言)

生:冬於,王奶奶買的蘿蔔又大又多。

生:農民伯伯種的玉米又大又多。

生:學校裏種的西紅柿又大又多。

生:我家有個又大又紅的氣球。

生:正月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圓。

師:同學們這些句子造得都比較好。

(老師用教杆指着卡片的“扛、捧、抱、掰、摘、扔、追”等詞,讓學生讀。有的學生還邊讀邊做動作。“扛”,兩手舉起往肩上一放;“捧”,兩手在胸前做捧的動作;“抱”兩手抱成一個大圓形……)

〔一般為説,表示相近動作的詞語,其細微區別,國小生不易掌握。然而,他們能夠比畫出不同動詞所表示的不同動作,可見學生對詞義理解得透徹。〕

師:這些詞的名字叫什麼呢?

生:動詞。

師:對!同學們再想一想,表示動作的動詞,哪些部首最多?

生:因為手腳和“動”最有關係,所以提手旁、走字旁、足字旁的部首最多。

(老師表揚了這個同學會想問題。接着又引導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才”、“辶”、“足”偏旁部首的動詞。學生議論。老師用幻燈片打出學過的帶“扌”、“辶”、“足”部首的動詞進行復習。)

師:(老師小結)形容詞和動詞都能用在名詞的前面,表示事物的樣子、動作,可以把事物説得更具體、更形象、更生動。現在我們做一個填空練習,老師用幻燈片打出來,看誰能填上適當的形容詞或動詞。

(同學們舉手發言,填詞)

(又酸又甜)的桃子(又大又白)的兔子

(又紅又沙)的西瓜(又大又黃)的桔子

(為了加深對形容詞的理解,教師用幻燈又打出一組題來。同學們爭着填詞。)

(火紅的)太陽(紅紅的)果子(勇敢的)戰士

(綠色的)森林(粉紅的)桃花(親密的)朋友

(温暖的)春天(又大又圓的)西瓜(天真活潑的)孩子

〔低年級語文在進行識字教學的同時,重視詞和句的訓練,無疑應予肯定。老師採取組詞、造句,填空練習等方式,有益於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詞或詞語。至於幾種常用實詞的定義及基本特徵,學生掌握得如何,仍需教學實踐的再檢驗。〕

(學生做完練習,鈴聲響了,下課。)

從小、求實、創新

——《小猴子下山》課堂教學評析

陝西省教育科學研究所齊文華

本課為“集中識字、分步讀寫”實驗第三輪一年級的一節閲讀課。此項實驗以統編教材為基本內容,把國小語文教學劃分為兩個階段:即前兩年集中識字,讀寫啟蒙;後三年讀寫並重,全面提高。

僅就本節課而言,至少具有“從小、求實、創新”之特點。

對於剛剛步入一年級的國小生來説,閲讀課如何進行?把握他們的年齡特徵,知識水平、接受能力至關重要。米老師採取編口訣記難字,以動作示詞義,用圖片、幻燈等手段輔助於教學,兒童化的語言,這些做法都是服從兒童實際,體現了一個“小”字。

從實際出發,利用課文結構特點安排教學。小猴子下山,做四件事,其表達方式基本相同。米老師在教學中透過課文形式的特點、抓住主要內容,較好地處理了課文形式和內容的關係。對於課文第一件事詳講,其餘引導學生自學。抓住關鍵詞語不放,提出恰當的問題思考,聯繫學生實際正面誘導。注意讓國小生從主要詞語中尋找問題的答案。這樣的訓練,不只使低年級以詞句訓練為重點的教學要求落到實處,有益於學生了解課文的意思,而且對學生以後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為進行篇的理解的訓練奠定的基礎。再者,米老師在教學中,還利用本課圖文對應的編排特點,以具體的畫面形象,幫助國小生理解抽象的語言文字,又以抽象的語言文字,促進學生加深對具體形象的畫面的認識,圖文密切配合。這樣做,把學生觀察和學習表達聯繫起來,把發展思維和發展語言結合起來,無疑,促進了學生智力水平的提高。

識字教學,全國兩大流派,一是分散識字,一是集中識字。平心而論,各有所長,各有其短。實驗力圖兼蓄所長,補其所短。於是,將教材每單元課文中出現的生字集中起來,以類相聚、分類相比,按形聲字、同音字、基本字帶字,偏旁部首歸類等方式組合,循其特點,教一個字,學一批字。謂之曰,小單元集中歸類識字。小單元集中歸類識字,從識字角度看,由於每單元閲讀課文均在本單元分組集中識字之後,因而使剛剛學過的生字在閲讀課文時得到復現,從新的角度予以重視,在新的情境中獲得鞏固。從閲讀角度看,為國小生獨立閲讀課文掃除了生字障礙,易於喚起閲讀興趣,利於理解課文內容,促進學生早閲讀多看書,益於發展學生的閲讀能力。

《小猴子下山》教案 篇四

第一課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一隻小猴子下山來了,一路上,它看見山下有又大又多的玉米、又大又紅的桃子、又大又圓的西瓜、可愛的小兔子,感到非常高興。可是當它回家的時候,卻是兩手空空。這是怎麼一回事呢?讓我們跟着這隻小猴子來看看吧。

≤≥二、字詞學習,基礎積累

1、教師範讀課文,重點指導“一塊”“非常”“往前”“西瓜”“蹦蹦跳跳”等生詞的讀音。

2、學生自讀課文,圈畫生字詞,藉助字典解決生字詞。

3、檢查自學情況,理解詞語的意思。

(1)教讀生字並組詞造句。學習“猴、瓜”這些生字時,可以結合圖片理解;學習“掰、扛、扔、摘、捧、抱、蹦、追”這些生字時,可以採用動作表演的方法;學習“塊、常、往”這些生字時,可以採用形近字比較的方法。

形近字示例:

塊(石塊)--快(快樂)--訣(口訣)

常(經常)--賞(欣賞)--裳(衣裳)

往(來往)--駐(駐足)--炷(一炷香)

(2)對要求會寫的字進行書寫指導。

書寫指導:

“地”“土”作部首時,末橫變提。

“非”橫間距均勻,兩邊最下橫稍長。

“常”上寬下窄,“巾”的豎在豎中線上。

“往”“主”的三橫長短不一。

“瓜”第一畫是短撇,要寫得平一些。

“進”寫“辶”的捺時,要寫成平捺,托住被包部分。

“空”““稍扁一些,”工“的上橫短、下橫長。

易錯提示:

“往”左部是“彳”,不要寫成“亻”。

“瓜”不要漏寫點,不要寫成“爪”。

“空”上部是““,不要寫成”宀“。

(3)歸類識字。

部首歸類示例:

土:地(土地)--場(場面)--壞(壞人)

扌:扛(扛起)--扔(扔掉)--摘(採摘)--捧(吹捧)--抱(擁抱)

彳:往(嚮往)--行(行走)--街(街道)

量詞歸類示例:

塊:一塊玉米地一塊糖一塊石頭

棵:一棵桃樹一棵青松一棵白菜

片:一片瓜地一片樹葉一片月光

只:一隻兔子一隻襪子一隻小船

(4)書寫練習:巡視指導,並糾正握筆姿勢、筆順和坐姿。

三、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小猴子下山,先後去了哪些地方?

明確:玉米地裏、桃樹下、西瓜地裏。

2、小猴子這一路上看見了哪些東西?

明確:玉米、桃子、西瓜、兔子。

四、課堂小結,效果強化

又大又多的玉米、又大又紅的桃子、又大又圓的西瓜、蹦蹦跳跳的小兔子,這可都是好東西!可是,小猴子不僅沒有滿載而歸,反而一無所獲。同學們,你們知道原因是什麼嗎?我們下節課再來尋找答案。

五、練習設計,鞏固提升

請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gzw87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