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教學論文模板 >

閲讀教學中有效提問摭談

閲讀教學中有效提問摭談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下面簡稱為“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確立新的閲讀教學過程觀,即變“傳話”教學為“對話”教學。我們知道,要使對話有成效,提問是關鍵。提問是使學生參與對話的最直接、最本質的方式。實踐表明:教師提問效果的好壞,往往成為一堂課成敗的關鍵。要進行有效閲讀教學,就必須從有效課堂提問開始。

閲讀教學中有效提問摭談
閲讀教學中有效提問摭談

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提問不僅僅是激發學生興趣、調節教學進度、加深理解課文、促進學生思維發展,還是師生雙方共同提出問題和解答問題,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文本之間形成一種對話。因此,教師應根據“課情”、“學情”,因勢利導找準切入點,提出有啟發性的思考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刺激學生的求知慾,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使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

然而,根據筆者觀察,目前在閲讀教學中,課堂提問存在着不少弊端,主要表現為:1、提問過於簡單,沒有思考價值。有些教師喜歡問“是不是”、“好不好”、“對不對”等,這樣的提問毫無價值,只會讓學生的思維得不到訓練。2、提問沒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問,“文章可分幾段?”、“各段大意是什麼?”、“文章中心是什麼?”,長此以往,讓學生生厭。3、提出的問題空泛、難度大,讓學生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如一開篇就問學生“課文寫的是什麼?”、“寫作特色是什麼?”,對學生只能啟而不發,因為他們對課文內容還沒有感性的全面的認識,怎麼能回答上呢?4、提問對象過於集中,只顧優秀生,忽略學困生,很容易挫傷學困生的積極性。5、提問急於求成。有些教師發問後,還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就要求立刻作答,這樣只會壓抑學生的思維訓練。以上種種提問的做法,都是不科學的,它不僅收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還會扼殺學生學習積極性,更不用説鍛鍊思維能力。顯然,提高閲讀教學提問的有效性,是新課程改革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那麼,如何提高閲讀教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呢?

一、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緊握提問原則,有的放矢提問。

新課標下的閲讀教學,課堂提問應體現“一味”、“二度”、“三性”的原則。

1、散發濃厚的語文味。《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劉勰《文心雕龍》有言:“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而入情”。語文課堂要體現語文的特色與魅力。我們的提問要從文本出發,激發學生思考文本寫了什麼,怎樣寫的,為什麼這樣寫。或者從課堂目標的三個維度出發,即從“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設計問題。然而,有些語文教師為“拓展”、“探究”教材而不加節制地提問,將語文課上成了“綜合課”或“品德課”,失去了語文味。如一位教師教學《三峽》時,不在疏通文意、品味語言、寫景方法上花時間,而是給學生提出了諸如“在三峽地區我們國家正在建設一個什麼工程?”等所謂“開放”的問題讓學生“探究”,擅自將語文教學“改名換姓”了。

2、把握適宜的難度。根據最近發展區教育原理,教師應尋找“已知區”與“未知區”的“增長點”,準確把握難易深淺的尺度,提出的問題應是班中大多數學生經過主觀努力之後能夠回答的。為了做到難易適中,要避免兩種傾向。一種是問題過大、過深、過難。如有位教師在總結《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藝術特色時,提問:“杜甫的作品和我們學過的李白作品在思想內容上有何區別?他們的作品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地位怎樣?”這是一個深奧的難題,並非三言兩語就能回答。相反,問題過小、過淺、過易也是不可取的。這類問題沒有思考價值,不僅無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鍛鍊,還會使學生養成淺嘗輒止的不良習慣。

3、體現一定的梯度。《禮記·學記》上説:“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説以解”。意思是指問題的提出猶如伐木一樣,要由表及裏,由淺入深,體現知識結構的嚴密性、科學性、條理性,從而給學生清晰的層次感,使學生在教師提問的誘導下,循序漸進,紮紮實實地掌握課文。如教學《桃花源記》一文,我們可把文章的中心思想這個高難度的問題首先拋出來,在學生覺得沒有頭緒的時候再把“寫作本文的社會背景、人們的美好願望和桃花源裏存在着而現實社會不存在的東西是什麼”等問題依次提出來,讓學生各個擊破,最終解決了大問題。

4、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指要因“材”而問,即符合教材實際,緊扣教學目標,突破重點難點;因“才”而問,即符合學生特點,猶如打靶要瞄準靶心,又似投石激浪要選準所投之石。如有位教師在教《故鄉》時有意設疑:“閏土説,種出東西來不去賣,又只能爛掉,你有什麼辦法幫他處理嗎?”雖然不少學生開動腦筋想了許多辦法,可惜問題已“遊離”於文本,教師的“投石”將學生的思維引向了歧途。

5、具有適度的開放性。《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人們常説“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的提問要注意體現開放性,讓學生從多種角度去思考,尋求答案。這樣的探究活動,學生均能暢所欲言,為自己所持的觀點尋找理由,從而深刻地、多角度地理解“文本”。

6、充滿探究的趣味性。即指教師設計提問的內容力求新穎別緻,使學生聽後有“跳起來摘蘋果”的興趣,激起探究的慾望。對於學生熟知的內容,要注意變換角度,使之有新鮮感。

二、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選準提問方式,激發學生思維。

提問是一種藝術。呂叔湘説:“教師提問一定要做到能發能收,運用自如;學生髮問離題,教師要能夠因勢利導,納入正軌。”教師要善於尋求學生興趣與課堂深度的契合點,抓住學生最感興趣而又同文章重點、難點有着緊密聯繫的問題,選準方式進行提問,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引導式提問。它是最具啟發性的提問,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引起新舊知識的聯繫,逐步提高學生思辨能力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於漪老師教學《孔乙己》時提問:“凡是讀過魯迅小説的人,沒有不知道孔乙己的,魯迅先生在他所寫的小説中最喜歡孔乙己。他為什麼最喜歡呢?他是怎樣以成功之筆來塑造這個藝術形象的?”這樣提問使學生形成“急盼”、“渴求”的心理狀態,孜孜以求,加速思維。

2、曲折式提問。即“問在此而意在彼”,讓學生開動腦筋,激起學生思維浪花,產生“投石擊破水底天”的效果。錢夢龍老師在教《愚公移山》時,檢查學生是否理解“孀妻”與“遺男”兩個詞,他沒有直解其意,而是“曲問”:“鄰居小孩去幫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嗎?”這樣會使“孀妻”“遺男”兩個詞之義迎刃而解。如果説學生掌握知識的最佳動力是興趣,那麼曲問便是巧妙撩撥學生興趣的藝術魔棒,通過它,產生了“錯綜見意,曲折生姿”的功效。

3、拓展式提問。在文本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加深與拓寬,對課文中的人物、情景、場景、論據進行補充擴展。教學《愛蓮説》時,我們可問學生:“蓮”的精神品質可與社會上哪些人聯繫起來?這樣的問題源於課文又高於課文,很能引發學生興趣,鍛鍊學生思維。

4、逆向式提問。教師在閲讀教學中故意提出與課文觀點不一致的問題,以造成矛盾,促使學生思維。如教學《愚公移山》時,我們可問:“有人説愚公若沒有神的幫助,不知要多少代人才能挖空太行、王屋兩座山,他為什麼不搬家?這不是名副其實的‘愚公’嗎?談談你的觀點。”問題提出後,學生討論氣氛熱烈,各抒己見。象這樣可以引起激烈爭論的提問,可以鍛鍊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創造性,有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5、選擇式提問。教師將一個問題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答案告訴學生,讓其自己比較分析,選擇優劣,找出最佳答案,它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的準確性。如教學《沁園春·雪》這首詞“惜秦皇漢武......只識彎弓射大雕。”教師可問道:“這七句是作者對歷史上有代表性的帝王的評價,作者持肯定還是否定的態度,還是既肯定又否定的態度?”通過引導,使學生懂得毛主席既肯定其歷史功績,又指出其不足,為下文對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歌頌作了有力的鋪墊。

三、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引導學生“樂問”,培養創新精神。

布魯巴克説:“讓學生自己提問題,是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教師應鼓勵學生勇當課堂的“紅花”,引導學生“敢問”、“善問”、“樂問”,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1、敢問——更新觀念是前提。

傳統教育使學生的思維普遍處於懶惰的狀態,迷信權威,不敢提問。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大膽質疑的觀念。例如,我在教學《三峽》時,有學生對“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的書中註釋提出:“雪白的急流,怎能倒映着各種景物的影子?碧綠的潭水,又怎能迴旋着清波呢?”。很顯然,此句應註釋為“雪白的急流,迴旋着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着各種景物的影子。”我及時表揚了該同學,並鼓勵大家學習這種敢於向教材質疑的精神。

2、善問——保障時空是關鍵。

首先,要留給學生更多的提問時間,讓學生充分思考。其次,要給學生一定的資料,擴展想象的空間,才能思考存在什麼問題。再者,運用分組學習、小組討論、教師參與等多種方法,加大信息交流的空間,增強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互相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交流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又產生新的問題。另外,我們還應根據學生的反應,隨時調整發問角度,或化整為零化難為易;或避開“陡坡”,迂迴前進。比如在《口技》一文教學中,我曾在總結時提問:“這篇文章採用了什麼寫法?”但學生面面相覷,顯然被這種問法難住了。我看到這一情況,迅速改變提問角度,依次提出瞭如下問題:(1)、課文哪幾節是寫口技表演內容的?(二至四節)(2)、這幾節除寫口技表演內容外,還寫什麼?(聽眾的反應)(3)、那麼,作者以寫什麼為主呢?(口技表演內容)寫聽眾的反應又是起什麼作用呢?(烘托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藝)到這時候,再回到原先的問題,學生紛紛搶答道:“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3、樂問——掌握方法是根本。

教師要做好提問示範,教學生緊扣文章重點難點提問。可從字詞認讀和難句理解上提問,如教學《岳陽樓記》,可問:“銜遠山,吞長江”,用“連”、“接”替換“銜”、“吞”,好嗎?還可從文章內容、寫法、寫作意圖上提問:①本文主要寫什麼?(內容)②怎樣寫?(寫法)③為什麼這樣寫?(寫作意圖)④還能不能寫得更好些?這樣通過多次的訓練,學生就能模仿老師的方法自己提問,自己解決問題。

著名教育家顧明遠説:“不會提問的學生不是好學生。”課堂提問質量直接影響着課堂效率。為了打造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師要不斷鑽研提問的藝術,使問題成為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維的“催化劑”或“導航羅盤”。同時,教師還要調動自己的教學智慧,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主動提問的慾望,達到師生互問、師生共享真正“對話”的理想境界。

標籤: 閲讀教學 提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aoxue/g8n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