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哲學小論文多篇

哲學小論文多篇

哲學小論文多篇

哲學小論文 篇一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表現形式;問題;思考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發展一直以來是社會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隨着歷史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也經歷了上百年的歷程,得出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和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是實踐”的重要理論,推動了我國現代化政治和經濟建設的發展。同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所以能夠被中華民族所認同和接受,其主要的原因就是以中國的國情和實際情況為基礎來構建的哲學理論。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概述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理論最早是在1938年10月舉行的中共六屆六中全會所提出的,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上,以中國國情和實際情況為出發點所提出的重要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則具有四個特徵:第一,針對事情本身;第二,對時代精神的表達;第三;具有特定時空性;第四,不斷地被本土化。根據馬克思的構成和特徵,從而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就是一個不斷被深化的過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這一概念最先是由艾思奇等所提出的,主要是講利用辯證唯物論對中國通俗化和現實化問題的處理,與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內涵有着一定的聯繫,同時這一理論已經成功運用到科學、經濟、政治以及社會歷史領域中。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相結合,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成果相結合,在內容上加以充實和豐富,在表現形式上形成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除了上述“一般涵義”,還包含具體化、民族化、通俗化的“特殊涵義”。所謂具體化,就是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經驗進行哲學概括,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具體化為具有中國特色的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所謂民族化,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場、觀點、方法批判繼承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總結中國人民奮鬥的實踐經驗,賦予馬克思主義哲學以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所謂通俗化,就是用人民羣眾通俗易懂的語言、喜聞樂見的形式表達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範疇、原理,實現哲學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功能。有學者指出,特別需要在哲學範疇、語言的選擇與創造上下功夫,使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嚴謹、規範、富於論證性的學術品格。

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之間不僅存在聯繫,同時還有一定的區別。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理論更為複雜一點,具有民族化、通俗化以及具體化等特殊內涵。其中民族化是指利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方法以及立場對中國的哲學遺產和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批判和繼承,結合實際經驗,使其具有中國派和中國作風,同時還具備精神風韻、哲學原理以及價值取向等內容。通俗化則是指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範疇和原理的表達,在語言文字上必須要採用人民羣眾通俗易懂和喜聞樂見的形式來表達,使哲學掙脱書本和課堂的束縛,真正實現人們對哲學的理解,有效地利用理論知識來認識和改造世界。而具體化則是指對中國歷史的經驗和馬克思哲學理論進行哲學概括,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具體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歷史辯證唯物論,促進中國改革建設的發展。

對於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必然性,必須要把握好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近代中國的革命必須得有科學的方法論和世界觀;第二,針對當前社會的不同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可以算得上是一種科學合理的方法論和哲學論。通俗地講,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必然性來源於其在中國的實踐,是近代中國革命所必須的。曾經説過:“馬克思列寧主義之之所以能夠在中國發揮這麼大作用,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近代中國革命需要這種理論知識,具備這種條件,符合中國的實際國情,能夠更好地被中國人民所利用。”在長期的革命實踐和各種思想理論的比較過程中,慢慢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地位,逐漸演變為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俗稱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發展的相關問題

目前,我國學者對於馬克思哲學中國化都抱有不同的看法,其中主要有現實和理論之爭,部分學者為了超越這種概念,走上了現實與理論相結合的道路,大力倡導在實行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時候,必須具備一定的學術視野和現實眼光,同時還要有自己的政治立場,具備獨立思考的空間,並保持清醒和理性的狀態。這種理論雖然目前很受大家推行,但是其自身還是存在很多的弊端。比如,正確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理論是根據中國的實際問題所提出的一種哲學理論,而這種“結合論”的哲學理論在形態上還是比較模糊,從文化學基礎上來講的話,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就是將中國的傳統文化結合馬克思主義哲學文化;從哲學的現實性意義上來講,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就是將中國的現實問題融入到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去。根據以上所講的內容來看,目前馬克思主義哲學所體現的結構特徵主要有現實性的堅持和理論性的保持。

我國實行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主要在中國現代性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的哲學理論,在特定的時代解決其實際問題,要想其理論更好地在一個國家實現,其主要前提是這個理論是否符合這個國家的需要。中國共產黨,這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敏鋭的捕捉到了時代的特殊,準確的在1938年10月舉行的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而這一理論的提出者――也深刻的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並非是聖旨,並非是一成不變的。早在1930年5月就已經寫出了《反對本本主義》,明確的提出:“中國革命鬥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瞭解中國國情”,“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只有將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的基本國情相融合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是不斷變化的、是具有時代特徵的,也正因為這一點同志在解放戰爭時期和新中國成立以後,進一步的提出了人民民主理論、社會主義改造和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方略,提出了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怎麼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的任務,並將黨的工作的重心從農村向城市轉移,由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到建設社會主義社會上來。這是一次思想,或者説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一次艱辛探索,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繼續和發展。

隨着經濟的發展,歷史車輪的行進,黨的工作在指導方針上出現了嚴重失誤,社會主義事業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過程,“”的錯誤理論、方針和政策給廣大幹部、羣眾,甚至是整個國家都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而此時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同志,雖然在粉碎“”,開展揭批“”運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他僵化的的堅持“凡是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必須擁護;凡是的指示,我們要始終不渝地遵循”的錯誤方針,使得徹底糾正“”錯誤的要求和願望遭到了嚴重的阻礙,黨和國家在工作上出現了徘徊的局面。此時已經恢復黨內工作的鄧小平同志為了徹底打破“兩個凡是”的思想束縛,鄧小平同志提出要完整地,準確地理解思想的科學性,強調了思想的精髓是“實事求是”,旗幟鮮明地指出了“兩個凡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由此黨內開始一場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這場討論是繼之後有一場馬克思主義思想的解放運動。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閉幕式上,鄧小平同志作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徹底否定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衝破了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更進一步否定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指導思想高度評價了之前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提出了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上來,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中“實事求是”的思想精華。而這一次的變革,不僅僅是鄧小平新的理論的提出,更是一次“原”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理論與現實之間的結合,證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時代、歷史的產物。

馬克思主義哲學化之所以要中國化,除了解決中國實際性問題以外,還有一個就是要形成具有中國特色、民族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避免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知識阻礙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根據中國的國情來講,西方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也只適合西方國家,並不適用於中國,如果將其直接照搬的話,很容易阻礙中國的發展,並且不容易在中國環境下形成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但是要如何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時代性和民族性,也是當前我國面臨的一個巨大問題,從全球的文化形態來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就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本身就具有世界和中國的“時代性”。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表現形式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理論不單單只是一種精神上的辯證活動,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兩種哲學形態之間的轉化。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發展的過程其實就是通過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來對中國的革命、建設以及改革進行指導的過程,並不是説全部用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語言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重新編制和表述。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就是結合中國革命、建設以及改革的實際情況,使馬克思主義哲學更加的具體化,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形式。

針對我國的現實情況,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表現形式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具有哲學化,根據中國建設、革命以及改革的實際情況,有效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入研究中國的發展,並在此基礎上,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中國特色。比如,在中國民主革命的時候,曾提出“實踐論”和“矛盾論”兩大理論,以及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時所提出的“兩類矛盾”理論和關於社會主義發展的基本理論,這些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其中“實踐論”和“矛盾論”兩大理論對於中國的發展產生了巨大作用。第二,方法化,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轉化為在實際工作中的領導方法、思想方法以及工作方法,使其成為方法論和世界觀的統一體。其中實際工作方法就是對世界觀的應用和體現,將科學的世界觀轉變成實際工作中的領導方法、思想方法以及工作方法,屬於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比較突出的一個表現形式,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第三,羣眾化,簡而言之就是指馬克思主義哲學能夠被人民羣眾很好地接受和掌握,成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武器。要使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真正被人們所接受,必須加強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育和宣傳,加大對客觀世界的改造作用。第四,實踐化,將理論知識有效地運用到實際情況中去,使馬克思主義哲學符合中國國情,根據中國的特點將馬克思主義哲學變成現實,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基本要求和最高表現形式就是實踐化。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表現形式,具有一定的實踐和理論意義,從而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發展。

四、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發展的思考

21世紀的到來,國際的局勢在不斷變幻,世界已經從單純的兩極對抗,變成了多極化發展的趨勢,南北合作,資本主義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合作發展,已經成為了世界的必然。如何掌握與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知識已經成為了當下中國整個時代的任務,而作為一名新時代的大學生更應該很好的去學習與實踐。年輕的我雖然思想稚嫩,但我也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發展有一些思想,我覺得:

(一)認識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並結合實際情況

通過歷史經驗可以看出,我國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的發展,其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具備一個正確的思想路線。隨着時代的發展,一些原有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知識已經不能滿足當前社會的發展。對此,必須要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進行不斷地改革和創新,使其更加符合時代的需求,同時還要結合中國的實際國情,制定具體的理論基礎,促進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

(二)正確認識文化的多樣性與指導思想,正確批判和繼承傳統和外來文化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主要是以中國的文化為基礎的,同時還與其他國家的文化是相互聯繫的,從而推動我國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文化的多樣性是我國社會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徵,在一定程度上開拓了人們的視野,豐富了其社會生活,但是在目前經濟條件下,由於處在一種多樣文化環境中,其思想領域經常會受到其他外來文化的影響。對此,對中外文化的優秀內容要進行有效地批判和繼承,並且不斷地進行創新,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三)大力宣傳和教育馬克思主義哲學

中國是一個歷史比較悠久的國家,其哲學傳統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發展的過程中,必須要大力宣傳和教育馬克思主義哲學,加強人們的思想教育,積極開展思想教育活動,促進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結束語

綜上所述,要想推動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發展,不僅要做好理論知識的教育工作,同時還要結合本國國情和實際情況,更深層次地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理論,抓好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實質內容,使其更符合中國特色發展,從而推動中國社會的發展,使中國的明天更加燦爛輝煌!(作者單位:吉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

[1]尹軼。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發展的新階段[J].齊齊哈爾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1)

[2]王桂泉。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中的文本解讀與形態創建[J].黨政幹部學刊,2011,(12)

[3]李巖,田飛。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實質[J].雞西大學學報,2011,11(3)

[4]李成旺。歷程、效應與展望: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再考察[J].學習與探索,2010,(5)

[5]於偉迪。淺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發展的歷史進程[J].大觀週刊,2012,(23)

哲學小論文 篇二

(一)確立科學的論文寫作理念

馬哲認為,矛盾既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源泉,也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動力。這就啟示人們,論文寫作作為一個針對社會生活中存在的矛盾或問題而試圖對其給出科學認識或合理解決問題的活動,無疑須將“及時發現問題、深刻揭示問題和完美解決問題”視為寫作者應該確立的寫作理念。該理念表明,論文寫作既要正視和分析問題,更應探索問題的妥善解決方式,因為任何不能在及時發現和揭示問題的基礎上去完美解決問題的論文寫作,即使它創造性地揭示了問題的本質及規律,但如果此寫作活動只是片面地追求合規律性的科技價值而不追求合目的性的人文價值,該寫作活動就會因背離了“在發現和解決問題中促進人類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這一寫作的真實追求,而難以成為人們普遍認可和欣賞的高質量論文。

(二)提供必要的論文寫作方法

論文寫作方法是為完成論文寫作目標所採用的方式或程序。在論文寫作中,儘管寫作者會採用一些具體的寫作方法譬如分析與綜合、想象等,但由於一些作者受形而上學思維的影響,這些方法在寫作中的運用往往呈現出單一化或固定化的傾向。而馬哲思維強調用整體、聯繫、系統和變化發展的視野來對待寫作,可以為寫作者提供必要的寫作方法。

(三)指明具體的論文寫作路徑

首先,馬哲的唯實思維和辯證思維為論文寫作指明瞭寫作的前提和基礎──實事求是,也指明瞭寫作的根本方法——辯證思維方法。唯實思維提醒人們,論文寫作只有在尊重論文創作基本條件的基礎上,才能得以順利展開。辯證思維則告訴人們,論文寫作只有運用辯證思維,突破單一性,實現多樣性,突破孤立性,實現整體性,才能達到寫作目的。其次,馬哲的實踐思維為人們標識出了一條“在寫作實踐與寫作計劃辯證關係的展開中完成寫作”的路徑。論文寫作是一個“寫作實踐—寫作計劃—寫作實踐”多次反覆的過程,人們只有沿着這一寫作路徑,才能逐漸接近寫作目標。

(四)激發積極的論文寫作精神

首先,馬哲的實踐思維和唯實思維,能夠讓論文寫作者在尊重實踐的基礎上擁有求真務實、實事求是的寫作精神,使寫作者避免陷入不切實際的空想和臆想之中。其次,馬哲的矛盾思維能讓論文寫作者在承認、分析和解決矛盾的過程中擁有尋根究底、勇對困難的開拓精神,使寫作者能夠把那些人們不大追究的問題作為“問題”進行大膽的懷疑和追問,為設計新的寫作方案找到突破口。最後,馬哲的批判思維和反思思維能讓寫作者擁有對其寫作的前提、基礎、方法、過程或結論等進行批判和反思的精神,而這種精神正是寫作者以獨立思考取代人云亦云、以自主建構取代依葫蘆畫瓢所必需的。

(五)促成有獨創的論文寫作成果

馬哲本質上是一種創新哲學,其思維特徵與致力於形成獨創性學術理論成果的論文寫作,在尊重實踐、注重批判及反思等方面是一致的,這使得馬哲思維一旦融入論文寫作中,就會讓寫作者在立足實踐的同時,一方面能夠展現自覺進取的意識和追求卓越的價值取向,將自己置於寫作主體的地位,另一方面能夠以實事求是、批判反思的態度去盡力發揮其作為寫作主體的創新能動性,使論文寫作目標由可能變為現實。這對於提升論文寫作者的能動性並促其形成富有獨創性的論文成果,無疑具有現實的積極影響。

大學生論文寫作中的哲學思維缺失狀況分析

為了解大學生在論文寫作中的馬哲思維運用狀況,筆者經過對湖南理工學院365名大學生的論文分析及問卷調查,發現大學生在論文寫作中存在“馬哲思維貧困”的現象,馬哲思維的缺失狀況令人擔憂。

(一)大學生論文寫作中馬哲思維的缺失種類較多、缺失程度較大

實踐思維、唯實思維、辯證思維、批判思維和反思思維是五種常見的馬哲思維。為測定大學生在論文寫作中運用這五種思維的程度,筆者將它們被運用的程度設定為四個可參考的項,即“運用很充分”“運用比較充分”“運用不大充分”“運用毫不充分”,並分別記4、3、2、1分。按照這種方法對大學生論文進行分析,結果表明,這五種馬哲思維在論文中運用程度的平均數值分別為2.89、2.90、3.08、1.10、1.00,其均值大多處於1分至3分之間。這説明大學生論文寫作中馬哲思維的缺失種類較多,而且馬哲思維的運用程度都欠充分。

(二)大學生論文寫作中馬哲思維缺失的根本原因是缺少有效的馬哲思維教育

筆者在問卷調查中給每一個影響馬哲思維教育的因素子項列出了四個可選答的項“很認可”“比較認可”“有點認可”“不認可”,並分別記4、3、2、1分。調查結果顯示,影響馬哲思維有效教育的因素按程度大小排列,依次體現為:(1)教師因素,包括馬哲思維教育內容缺乏,馬哲思維教育方法不當,馬哲思維教育與論文寫作教育脱節等,影響均值為3.54分;(2)學生因素,包括學習馬哲思維無興趣,不用心把握馬哲思維,不主動在論文寫作中運用馬哲思維等,影響均值為3.52分;(3)學校因素,如不重視馬哲思維教育在論文寫作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影響均值為3.39分。如果各因素分值在3分以上的為影響大,4分以上的為影響很大,那麼可以看出,這三大影響因素的均值都處於影響大和影響很大之間,説明教師、學生、學校都是影響馬哲思維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這就告訴我們,如果馬哲教師只是一味強化其教育的德育功能而疏忽其論文寫作的教育功能,或者大學生學習馬哲思維態度不積極,或者高校不善於處理馬哲思維教育與論文寫作教育之間的關係,那麼都將極大削弱馬哲思維教育培養大學生論文寫作能力的功效。

以提升大學生論文寫作能力為導向的培養對策

上述調查結果表明,培養大學生的馬哲思維以提升其論文寫作能力,對於高校來説,已迫在眉睫。恩格斯曾經告誡人們:“哲學思維必須加以發展和鍛鍊,而為了這種鍛鍊,除了學習以往的哲學,直到現在還沒有別的手段。”[2]465問題是,我們在加強馬哲思維教學的同時,切忌泛泛而談,而須在培養內容和培養方法上採取切實可行的對策。

(一)有針對性地安排馬哲思維培養內容

這主要是針對一些大學生在論文寫作中存在的諸如自以為是、探究問題能力不足、滿足於即時求解等問題,藉助相關的馬哲思維教學,讓大學生把握論文寫作的技巧。其一,學會對論文寫作的正本清源。馬哲的唯實思維和實踐思維主張人的思維必須與客觀實際保持一致,並且強調實踐是認識產生和發展的唯一活水源頭,為人們寫作論文給出了“本”“源”問題上的答案。所以,在馬哲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揭示唯實思維和實踐思維的科學性、客觀基礎和必要性,引導大學生在論文寫作中尊重客觀實際和實踐,自覺摒棄神祕主義、先驗主義和經驗主義,以確保自己的寫作活動能夠立於可靠之本、始於本來之源。其二,擅長對論文寫作對象的窮根究底,即將寫作對象所涉及的問題及其產生的根本原因或第一原因發掘出來,以促進問題的有效解決。為此,教師可以運用馬哲的辯證思維,如整體思維、聯繫思維和矛盾思維啟發學生。其三,在論文寫作中展示具體理性。為了幫助大學生揭示論文寫作對象的本質和規律,教師應特別向大學生闡明馬哲在揭示自然界、人的認識、人類社會的本質和規律時是如何運用“從抽象到具體”這一辯證邏輯思維的,使大學生面對論文寫作對象時能夠從對該對象的感性認識出發,經抽象思維,形成對其某一特性的簡單理性認識,再通過拓展和深化,達到對該對象諸多特性乃至本質或規律的複雜理性認識。實踐證明,大學生只有經常接受辯證邏輯思維的訓練,其在論文寫作中才能不為細枝末節所惑,而在反覆的思維訓練中求解出寫作對象的本質與規律。其四,精於對論文參考文獻的理性批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教育學生敢於對參考文獻予以理性的質疑和評判,既善於發現其不足,又要確保其合理性,使大學生自覺擺脱落後觀念的束縛,培養其運用參考文獻的能力。而為了培養大學生的這一能力,教師有必要向他們闡釋馬哲是如何運用實踐的武器對唯心主義、舊唯物主義等哲學思想進行深刻批判的,使他們在領悟馬哲的卓越批判能力之後,也能精於對參考文獻的理性批判。其五,反思。對基於批判他人文獻而形成的論文,作者要進行合規律與合目的的自我批判,自我反思,以進一步完善論文思想。

哲學小論文 篇三

關鍵詞:;哲學;世界

中圖分類號:B0-0

馬克思哲學是一個氣勢恢弘、博大精深、睿智通達的思想體系。它站在人類文明制高點,是人類思想寶庫中的瑰寶。在講授這個思想體系時,筆者有以下若干感受。

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卓越的傳承者、發展者是。在中國共產黨內,就是“哲學之王”,“辯證法大師”。的“兩論”“正處”等著作對中國社會矛盾和革命與建設的經驗,進行了哲學上的昇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識論、辯證法、歷史唯物主義都作出了極為傑出的貢獻。哲學具有理論上的高遠的氣度,高明的識度,更帶有鮮明的實踐哲學的特點。一方面通過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具體實踐的總結,凝鍊了哲學的一般原理;另一方面,又通過實踐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最基本原理轉化為具體的政治哲學、軍事哲學、經濟哲學與思想與工作方法。

二、

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問,嚴格地講是一門觀世界的學問,怎樣來觀察世界的學問。

證偽主義哲學家波普爾認為世界分為三個世界:物質世界、精神世界、思想世界。

從當代人文與自然科學發展的角度來看,世界可分為由相對論、宇宙學所研究的極大的宏觀世界;以分子生物學、量子力學所研究的極小的微觀世界;以複雜系統理論所研究的極其複雜的世界(如人類社會、生態系統、思維繫統)。

從學科角度來看,有神話的世界(對自然世界的超越),宗教世界(對世俗世界的超越),藝術世界(對無情世界的超越),科學的世界(對經驗世界的超越),倫理的世界(對小我世界的超越),哲學的世界(對有限世界的超越)。

哲學不僅是世界觀,也是方法論,能指導我們“正確地做正確的事情”。哲學也是時代精神,它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哲學也是智慧之學,如馬克思所言“來世的智慧即宗教”,“人世的智慧即哲學”。哲學也是自由之學,是爭取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思想武器。哲學也是生活的藝術,使人的生活境界超越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達到天地境界,即一個精神上高度自由、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使人生成為一種“詩意的棲息”。哲學也是一種批判的武器,對理論進行批判、對實踐進行批判、對自我進行批判、對批判進行批判;哲學也是一種文化,一個國家若沒有哲學,恰像客廳沒有字畫一樣,不免降低了這個國家的文化品格和地位。沒有哲學的人民,不論做什麼事情,都不免流於淺薄和粗俗。哲學也是一種學科,當代哲學已經形成相應的一系列“部門哲學”,“應用哲學”。如科學哲學、人本主義哲學;政治哲學、經濟哲學、文化哲學、管理哲學、藝術哲學、法哲學;技術哲學、工程哲學、建築美學等。

綜上所述,世界是五光十色的,不是單一色調的。哲學作為一種不能顧名思義,始終處於未完成狀態的學科,對它的解釋應採取多解論,不應採用一解論與無解論。

三、

現代科學的一個重要思想成果,就是不再簡單地將規律分為自然規律與社會規律,而在各個學科領域中發現了不同於經典科學所揭示的客觀規律,並把規律分為動力學規律(根據牛頓力學的方程,系統的初始狀態能單值地決定系統以後狀態)和統計性規律(大數目現象整體表現出的帶有概率性的本質聯繫)。當代混沌理論還揭示事物的發展不僅具有規律性,而且存在不確定性、分岔性。“條條道路通羅馬”,可能有的道路通往火星。若事物發展處於混沌區域,會存在“蝴蝶效應”(巴西一隻蝴蝶扇動翅膀,在美國加州可能引起龍捲風)。事物的發展是規律性與混沌性的統一。

鄧小平同志講“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2)從鄧小平同志的論述中可見對外開放是中國現代化建設從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的關鍵因素。而不象有的教科書講的,外因對事物發展只起加速或延緩作用。即不對外開放,只是一個加速或延緩現代化建設的問題。誠然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複雜系統理論告訴我們一個系統必須由系統的子要素的非線性相互作用、協同作用才能形成有序結構。但一個有序系統必須是一個開放系統,必須向外部環境開放,從外部吸收能量和信息,抵消內部的熵增,才能使系統從平衡到不平衡;系統間相互作用從線性走向非線性,從不相干走向協同,從微漲落到巨漲落,從無序到有序。可見外因它能直接參與與決定事物的發展趨向和方向的,並不是對事物發展只起延緩或加速作用。內因決定了事物發展的可能性,某些重大的外因是使這種可能性轉變為現實的先決條件和至關重要的因素。

當代自然科學的成就,如相對論、量子力學、基本粒子理論、分子生物學、現代宇宙學,極大地豐富了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觀、意識觀、時空觀、運動觀。信息科學、生態學、複雜性科學使人的思維方式從簡單走向複雜,從線性走向非線性,從一元走向多元,從封閉走向開放,從機械決定論走向辯證決定論,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辯證唯物主義的普遍規律和基本範疇。正如恩格斯所説“隨着自然科學領域中的每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唯物主義也必然要改變自己的形式。”(3)我們應當學習和吸收科技革命最新成果,對之進行總結和概括,促進馬克思哲學的時代化。

參考文獻

[1]文集(上下合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794(同民建與工商聯負責人的談話)

哲學小論文 篇四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哲學基礎;和諧社會建設

[中圖分類號]B0-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2426(2010)03-0008-0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建設哲學的中國形態。提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並不是要創造一個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相對立的思想體系,而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宏大背景下,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關於建設新世界的哲學突出出來,並使其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一個整體,革命是破,建設是立,破和立不可分,破是為了建設新世界,而新世界的建設不是空中樓閣,馬克思是在對舊世界的批判中闡明未來原理的。鬥爭哲學和建設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發展的兩個方面。舊社會的發展中就藴含着新世界的萌芽,破和立是辯證的。因而,提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的新形態,主要是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時代要求,建立一種有效指導其實踐的思想體系。因此,基本的方法論依然是馬克思主義的,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一、破和立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發展的兩個方面

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是適應時展提出的任務而產生的。隨着時代的變遷,哲學必然發生研究主題、研究重心、研究內容、研究方式和理論形態的轉換。一個時代的哲學不過是哲學家對他所處的那個特定時代所面臨的“問題”作出的一種迴應。哲學形態是哲學的理論內容與形式結構的動態有機統一,一定哲學必然以其理論形式提升當時的時代精神,融成具有時代特色的哲學形態,並隨着時代的變遷和哲學思維的發展而處於動態演進歷程之中。[1]對此恩格斯曾在《〈反杜林論〉舊序》論辯證法一節中指出:“每一時代的理論思維,從而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2]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其他任何科學一樣,都是一種歷史的科學,關於人的思維的歷史發展的科學,同樣也會隨着時代主題的轉換、不同民族的具體社會實踐而發生哲學主題的轉換,即隨着時代的主題由戰爭與革命轉變為今天的和平與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題也必然要求由革命哲學向建設哲學轉變,並彰顯其指導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功能。

馬克思主義哲學誕生的19世紀40年代,時代的主題是戰爭與革命。作為一種歷史的產物,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在分析當時的時代性問題過程中確立起來的,且主要是通過革命和批判的手段來實現其哲學的功能,因而帶有濃厚的革命哲學的色彩。19世紀資本主義發展中的人道主義理想的失落和社會生活中的非人現實,是促使馬克思和恩格斯進行思想探索和現實批判的深層原因。[3]反思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馬克思主義並不是直接從現實出發去解答時代課題,而是通過對哲學的批判改造返歸現實,從而解答時代課題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對黑格爾的辯證法和整個哲學的批判”、“對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對法國唯物主義的批判”、“對黑格爾以後的哲學形式的批判”……馬克思主義在對哲學和現實的批判反思中產生,同時馬克思主義也是在與國際工人運動中形形的機會主義思潮的批判和鬥爭中實現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創立後與普魯東主義、巴枯寧主義、杜林主義、拉薩爾主義、經濟主義等一系列非馬克思主義或反馬克思主義的鬥爭,彰顯了其革命和批判的哲學功能。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用來指導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事業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其整個哲學理論體系中,既包含指導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方法論,也包含建設政權的科學理論。在馬克思主義發展的過程中,各國的馬克思主義者都是從自己的實際需要出發來理解和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運動表現為無產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以及革命成功以後的社會主義建設。不同的實踐需要使得各國的馬克思主義者選擇了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中的不同內容,即長期的革命實踐使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革命和批判的哲學形態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和完善,而由於社會主義國家建設實踐的短暫和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整體性的認識的不足,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建設性形態沒有得到足夠的發揮。從歷史上看,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致力於無產階級解放事業,致力於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制度,這一事實造成了人們普遍強調鬥爭哲學。因為鬥爭哲學是革命的哲學,是質變的哲學。正是在鬥爭哲學的指引下,俄國革命和中國革命取得了徹底的勝利。同時,也在無形之中,馬克思恩格斯思想中的和諧因素被“長期遮蔽”,人們錯誤地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鬥爭哲學之間畫上了等號。[4]但是,並不能就此説,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不存在建設哲學。

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進程中,由於生產力的發展而使一種社會制度成為社會進步的桎梏,必須用一種更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新的社會制度來取代它時,革命成為必要,革命哲學順勢而行。當新的生產關係和社會制度確立後,通過協調和處理各種社會關係和社會矛盾以建設和維護這種制度為必要,因而需要建設哲學。我們以馬克思主義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就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同時又是一種建設哲學。人們之所以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否包含社會主義建設哲學進行爭論,就是因為在過去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由於歷史發展的特定原因,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有關社會建設、社會關係協調發展等內容被人們所忽視,為革命的批判的內容所掩蓋。從在馬克思主義階級鬥爭理論指導下建立的第一個社會主義政權開始,建設社會主義政權的實踐課題就提出了,但從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包括中國1949到1978年的社會主義實踐證明,雖然用建設哲學指導實踐的任務已經提出,但是社會主義建設哲學並沒有形成。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以敏鋭的眼光看世界,提出了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構建以各國具體實踐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建設哲學成為馬克思主義建設和發展的新任務和新方向,即“我們要跳出鬥爭絕對性主導支配同一性的思維模式,將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從被遮蔽的和諧思維向度中澄清出來。”[5]

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突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建設的方面

哲學與實踐應該是對應的,哲學來源於實踐,並指導實踐。由於我們黨有豐富的社會主義建設哲學,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正是由於我們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敍述形態的社會主義建設哲學,中國社會主義在現代化建設中又不可避免地呈現出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的提出,既是這種哲學滯後的原因,又為這種哲學的構建提供了機遇。

1.新世紀新階段的階段性特徵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現實依據。矛盾的提出和解決是事物辯證發展的根據,矛盾的存在是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前提。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一系列階段性特徵,總體表現為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具體表現為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醫療、住房、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關係羣眾切身利益方面的問題比較突出;體制機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還不健全;一些社會成員誠信缺失、道德失範,一些領導幹部的素質、能力和作風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還不適應;一些領域的腐敗現象仍然比較嚴重;敵對勢力的滲透破環活動危及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這些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嚴重影響社會和諧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局。這是我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最重要原因。

2.意識形態改革的滯後性是造成構建和諧社會任務的哲學依據。事實上,30年改革開放,意識形態改革是相對滯後的。傳統的陳舊的意識形態不僅不能完全解釋當今的社會現實,反而加深了社會矛盾和衝突,意識形態必須忠實於客觀實踐的發展。從哲學的具體形態來講,就是這三十年來我們在積極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過程中,鬥爭的思維依然在起作用,完善的社會主義建設哲學並沒有形成。意識形態改革不到位,理論創新不到位,理論提升跟不上,更深層次的改革就不可能深入,改革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和問題就難以解決。革命勝利後,當無產階級政黨代表人民大眾執掌全國政權成為執政黨,這時指導思想就應該隨着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即從主要是打破舊世界到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建設新世界的轉變,實現由革命哲學到建設哲學的轉變。

3.經過三十年改革發展,社會主義建設哲學沒有最終形成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直接原因。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在哲學上,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批判了各種“左”的與右的錯誤思潮,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提出了哲學主題轉向的任務。“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新確立,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即哲學思維方式和哲學思維路徑發生了根本轉變的關節點。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是這樣一種建設哲學。由於在哲學思維方式上的革命性變革,改革開放的三十年,中國發展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但是經過理論提升的、有意識地建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形態並沒有形成,鬥爭哲學還自覺不自覺地在實踐中發揮作用。鬥爭哲學把“一分為二”的矛盾觀作為普遍方法論觀察判斷萬物之間多維的、全面的、活生生的聯繫,本質上還是形而上學的,它在不相容的兩極對立中思維。儘管在依具體對象的性質而展開的領域中可能是合理的,甚至是必要的,但是它每一次都有一個界限,一旦超過這個界限,它就會變成片面的、狹隘的、抽象的。鬥爭哲學片面地強調“發展是對立面的鬥爭”,由此機械地把自然矛盾運動與人類社會運動混為一談,把社會對立面的鬥爭作為推動歷史進步的固定模式和唯一動力,習慣於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各個領域尋找對立面,習慣於用鬥爭乃至對抗的方式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於是,鬥爭成為目的,運動成為一切,而人則成為革命運動和經濟發展的手段和工具。在發展的名義下,人的價值、人的需要、人的享受被漠視,從而使社會進步與人的發展相對立,使人的政治利益與人的經濟、文化利益相對立,使每個人的發展與一切人的發展相對立。

這實際上也是一個哲學思維轉換的問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一個階段,也是其發展的目標。建設的實踐需要建設的哲學、建設的思維為指導,中央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既是長期以來我們沒有形成系統的建設哲學形態、沒有完全實現建設思維轉換的結果,更為我們突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建設方面、構建一個適合中國情況的建設哲學提供了深刻的實踐基礎和機遇。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的發展與構建

哲學主題的轉換,與社會實踐主題的變化密不可分。哲學形態從革命哲學向建設哲學轉換的過程,就是建設哲學大眾化的過程。建設哲學大眾化的過程就是哲學工作者理論提升和哲學建構的過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不是任何意義上的建設哲學,而是社會主義建設哲學,也不是一般科學社會主義或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建設哲學,而是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本質和規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的發展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改革開放前30年,革命哲學為主,有建設哲學。社會主義改造時期,我們實行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建設與革命同時並舉,它們是“一體兩翼”的關係,很難説誰最重要,只能説誰都離不開誰,但指導思想上革命的思維佔主導,儘管是和平的革命。1956年以“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為標誌的社會主義革命時期的結束,我國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這是歷史發展的重要轉折時期,這一歷史形態和實踐主題的根本性轉變,要求反映和適應這一轉變需要的哲學也要隨之發生變化,歷史發展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建設哲學的要求。然而哲學界對於哲學主題的轉換缺乏自覺的和明確的意識。事實上中國共產黨曾多次努力實現這種轉變,但轉了幾次沒有成功。這一轉變多次被兩個階級、兩條道路、兩條路線的鬥爭打斷。我們的實踐的哲學仍停留在革命時期的哲學上,繼續沿用革命哲學的思路和方法去處理和解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新矛盾、新問題,即“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鬥爭哲學,註定了20年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發展。

第二階段:改革開放30年,革命哲學向建設哲學轉變,以建設哲學為主,但革命哲學仍起作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在哲學上,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提出了哲學主題轉向的任務。“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新確立,是中國共產黨的哲學指導思想,即哲學思維方式和哲學思維路徑發生根本轉變的關節點。那些人們早已習慣了的革命思維框架被打碎,那些曾經被普遍使用的階級鬥爭的手段,逐漸被建設哲學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所取代。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從總體上説,所體現的哲學思想是建設性的。但是改革開放的30年,這種哲學並沒有最終形成。非此即彼、運動思維、戰爭思維、政治化思維,在改革開放的30年從來沒有停止起作用。如鄧小平多次講改革也是一場革命,我們動輒就説要打好××的攻堅戰等。這些提法表明,共產黨人的思維還沒有從根本上從革命哲學的思維框架中徹底擺脱出來。

第三階段: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提出後,標誌着黨在指導思想上明確提出了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的宏大任務,科學發展觀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的新形態。樑樹發教授指出,科學發展觀以其特有的理論內容和邏輯形式,向我們傳遞了一種明確的信息,即一種關於建設的哲學,一種社會主義建設哲學,一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在成熟的意義上已經形成。“以人為本”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的科學的人學基礎,既表明了發展的根本目的,又表明了發展的本質和內涵,即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的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從而體現了社會主義建設哲學的科學意義和價值意義的統一。科學發展觀的實質是實現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的發展,即要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體現發展的質和量的統一。[6]

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發展的歷程看,社會主義建設哲學有兩種形態:一是泛哲學意義的,指的是執政黨的指導思想,這種哲學已經存在,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二是經過理論提升的、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本質和規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如何構建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相適應的建設哲學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哲學家們進行了探索。韓慶祥教授認為,新時期哲學理論要發揮對時代變遷的引領作用,就必須在塑造和引領新的時代精神方面有所作為。總體來講,建構建設範式的哲學,應在理清哲學主題、基本問題、研究方式、分析框架和核心理念等方面下工夫。[7]樑樹發教授對“構建以和諧思維為主導的社會主義建設哲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指出社會主義建設哲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本質和規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是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本質和規律的學説。[8]

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哲學首要的任務,是哲學家所進行的理論提升,即實現從文本形態的社會主義建設哲學向敍述形態建設哲學的躍升。這些文本形態的社會主義建設哲學,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建設哲學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即馬克思主義建設哲學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也就是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中客觀存在的社會主義建設哲學的文本形態,這些哲學思想主要藴含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具體理論體系的各種具體問題的具體論述中。因此,哲學家有三項最基本的工作要做,一是首先實現社會主義建設哲學思想的剝離;二是進行理論綜合;三是進行理論體系的建構。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包含豐富的社會主義建設哲學思想,但這些思想主要的存在方式是附着、藴含、體現,它需要理論家的認知、理解並解構。進行剝離後的建設哲學是凌亂的、不成體系的,需要進行綜合和建構。同時由於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理論主題和在實踐中所解決的任務的不同,決定了鄧小平理論的建設哲學不同於“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時也不同於科學發展觀,但是,我們認為在關於對社會主義本質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的探索方面,根本的東西是一致的,理論家的任務就是實現這些最一般的東西的綜合建構。建構的任務最複雜,畢竟敍述形態不同於文本形態,它需要抽象,需要理論提升,需要建立起具有基本概念、範疇、基本原理、體系等理論特徵的建設哲學體系,任務的艱鉅性就在於此。

參考文獻:

[1]韓慶祥,張豔濤。時代變遷與哲學範式轉換――從革命哲學到建設哲學[J].北方論叢,2007,(1).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5.

[3]安啟念。新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3.

[4]楊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發展――從鬥爭哲學到和諧哲學[J].唯實,2007,(5).

[5]熊進,李志潔。和諧哲學思維方式研究――從唯物辯證法思維的實質談起[J].唯實,2009,(5).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yjpdg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