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論文模板 >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目錄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第一篇:國小教學論文第二篇:國小教學論文第三篇:實驗國小2014教學論文格式規範第四篇:國小語文教學論文-淺談國小作文教學第五篇:國小語文有效教學論文《淺談國小作文教學》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國小教學論文

淺談語文教學中的開放識字

一、開發資源,生活中識字。

生活中藴涵着豐富的教育因素,學生的校內外生活是學校教育資源開發的重要領域。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樹立“大語文”觀,加強書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的整合,走出語文課只叫“語文書”的怪圈,有針對性地將語文學習引向生活。學生在生活環境中,可以接觸到很多漢字,如我校學生有部分來自農村,家長多做些小生意,門面裏有許多物品包裝袋、廣告紙以及商店的招牌等,引導學生平時留心觀察,注意收集,隨時隨地進行識字訓練。當學生能夠正確地認讀出生活環境中的字時,會有多麼高興啊!因此,學生樂此不疲,有時還把一些“字”帶到學校來,互相考一考,真是“樂在其中”!這樣,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材料,利用學生生活經驗進行識字,擴大識字量。

二、寓認於玩,活動中識字。

教育心理學認為,保持和再現,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有關的心理活動。因此根據國小生長於形象思維的特點,用“趣”構建識字教學的組織形式,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通過編兒歌、講故事、猜字謎等,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漢字,如教學 “喜”字,用猜謎語的形式出現,老師出示謎面“一口吃掉十顆豆豆”,學生在桌子上用手寫一寫,猜出謎底的同時也記住了這個字。在課堂上,老師要引導學生為生字編字謎、編兒歌,這既是對生字的鞏固,也培養了學生正確拆分字形、正確認識漢字形體特點的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如在教學“趴”時,一名學生説他可以編個字謎“八隻腳”。整個課堂形成一種和諧、輕鬆的氣氛,學生在平等、愉悦的情感狀態中學習,其樂無窮。

三、識用結合,練習中識字。

新課標指出六年制國小課外閲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要達到這一目標,必須提早進行閲讀。三年級的學生識字量以達到兩千餘字。教師結合學校的校本課程《文學欣賞》,開設適合低年級學生年齡特點的《兒歌、故事欣賞與創作》,如讓學生閲讀注音讀物的童話故事、兒歌、古詩等,加大學生的課外閲讀量,讓學生在閲讀中識字,在創作中用字,從而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優美。

國小語文教學方法探索----優化閲讀方法,提高閲讀能力

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閲讀能

力。從宏觀而言,閲讀和寫作一樣是沒有“定法”的;但從微觀來講,學生閲讀課文也和作文起步一樣,又確實有“法”可依。下面就優化方法,提高能力,結合教學的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一、比較性閲讀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説過:“此較是一切理解發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從語文教學方面看,比較法是整個學習過程中不可忽視的方法。比較可以使學生在學新課時聯繫舊課,實現學習過程的正遷移,收互開闊視野,啟發思路的效果。在國小語文教材中,體裁相同而主題不同的文章,主題相同而體裁不同的文章,同一體裁、主題而選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過比較性閲讀來了解其內容,揣摩其技巧。學生在比較中學會辨別,在比較中抓住特點,在比較中培養了能力,可謂收益不少。

二、求解性閲讀

教師根據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學生明確提出若干個帶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以自讀的形式循文求義:從課文中尋找答案,劃出要點,以便在課堂中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是求解性閲讀。這種閲讀關鍵在於教師提出問題的難易程度。過易,缺乏思考性;學生往往會覺得“易如反掌”;過難,思而不得,讀而不知所措,學生會產生畏難情緒,喪失自讀的信心。因此,一定要掌握難易程度。如果課文確實較難理解,則可以提出幾個階梯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尋求正確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學生對問題產生興趣,似有所悟,躍躍欲試,甚至自發展開討論,這就更能促進求解性閲讀的自覺進行。

三、質疑性閲讀

國小生經過幾年的啟蒙教育,已經走出了思維的沙漠和智能的荒原,他們不僅有了完全屬於他們自己的思維的綠洲,智能的園圃,而且具有一定的質疑問難的基本素質和判斷是非的能力。因此,我們每一位教師都具有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想方設法提高學生質疑問難的自學性的科學性。開始,學生可能地提法出什麼問題,教師可作示範性提問;當他們能提一些問題時,應積極鼓勵,決不以笑其膚淺、簡單簡挫傷了他們的自讀質疑的積極性。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如果能提出一些質量較高的問題時,那就是“水到渠成”了。

抓住年級特點、開展語文實踐活動

新課標強調了語文教學的實踐性,社會性,力圖改變多年形成的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脱離社會、脱離現實、脱離生活的封閉教學模式。在貫徹、執行新課標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拋開那些陳舊觀念的禁錮,重視語文實踐活動的開展,重新構建語文教學的新體系。

一、 語文實踐活動及內容。

我認為在進行語文實踐活動之前,教師應該非常明確進行語文實踐活動的目的。課標中已經非常明確地指出:"聯繫學生現實生活,加強語文實踐"是"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可見語文實踐活動不是簡單意義上的遊戲,不能只滿足於表面上的熱鬧,更不能單憑教師一時心血來潮,盲目、隨意地進行。語文實踐活動是將已有的語文知識技能在實踐中應用,又在應用中獲得新知,提高能力的過程。

二、抓住年級特點,設計語文實踐活動。

語文實踐活動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怎樣才能選擇出恰當的語文實踐活動達到學語文、用語文、豐富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呢?我認為,應該抓住不同年級的特點,設計語文實踐活動,進行有的放矢的訓練。在設計語文實踐活動的內容時教師應根據低、中、高三個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設定不同的培養目標,選定不同的活動內容。考慮到我所教的三年級學生處於由低年級向高年級過渡的中年級階段所以我首先明確了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穩定性,以技能演練為主的目標。 培養目標確定後,要根據目標及所教班級學生特點,選擇具體的活動進行指導。

三、抓住年級特點,課內外結合開展活動。

語文實踐活動作為教學活動的一部分可以在課內進行,生動有趣的活動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與課堂教學相輔相成。由於受知識能力的限制,二年級的學生頭一次接觸手抄報信心不足,更達不到自己獨立完成的水平,所以在製作這期手抄報之前我充分肯定了他們的能力和水平,幫助他們樹立信心,並在網上下載了許多優秀手抄報範例供他們參考,還專門邀請了在新華社工作的家長講解了有關的知識。這樣的要求對於剛接觸手抄報的學生來説既給出了具體可行的安排不會使他們茫然不知所措,又發揮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還充分體現了語文實踐活動與課堂教學的聯繫。

語文實踐活動還包括很多種形式,我只是根據二年級學生的特點嘗試了其中一種並有所收穫,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會不斷探索,根據學生的特點開展更為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廣闊的空間裏學語文、用語文,豐富知識,提高能力。

如何訓練國小生的數學語言

語言與思維有着密切的關係,正確的語言是進行正確的數學思維的基本前提,它直接影響着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影響着課堂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對學生進行數學語言的訓練。

一、給學生提供語言訓練的機會。

心理學認為: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思維是語言的“內核”,兩者相互依存。國小生數學思維的形成與發展是藉助語言來實現的,而思維的發展又能促進語言能力的提高。所以,在課堂上要讓每個學生都有説話的機會。可採取:個人小聲獨立説,同桌互相説,小組內輪流説等形式。

二、教師示範,讓學生知道怎麼説。

在教學中,教師要有目的地為學生提供準確的語言模式,讓學生知道應該怎樣有條理地説。如:我在教學第一冊“9加幾”時,在引導學生明確算理、算法後,根據學生的思維過程,讓學生敍述自己的思維過程。比如:説説怎樣計算“9+2”,可分三個層次訓練。

第一層:先讓學生觀察,教師邊演示、邊敍述:(盒裏共有10個小格,盒裏有 9個皮球,盒外有2個皮球)計算9+2,先把2分成1和1,1和(格子裏的)9湊成10,10再加(格子外面的)l得

11。接着讓學生學着老師的説法,自己試着説一説,然後找表述能力較強的學生説給大家聽。再讓學生互相説説,檢查對錯。

第二層:教師根據學生形象的思維過程,設計好板書,為學生提供思維圖式:

第三層:脱離各種模式,藉助表象進行思維。讓學生看到“9+2”就能説出得數和計算過程。

通過以上由具體到抽象,循序漸進的有層次的訓練,既讓兒童的數學語言逐步形成,又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也促進了思維的發展。

三、動手操作,發展兒童的數學語言。

動手操作是發展思維,培養學生數學能力最有效的途徑之一。低年級兒童的思維是直觀性占主導地位,主要是形象思維活動。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兒童這一思維活動特點,充分利用直觀教具的演示和學具的操作這—外部活動,來發展兒童的數學語言。

總之,兒童數學語言的培養是教學工作中一項長期的任務、在教學中,必須根據兒童的認識規律和思維特點,進行有計劃、有目的、有層次的訓練,逐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水平。

淺析---興趣·情感·意志

數學課堂教學要在遵循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練習為主線的原則基礎上,只有根據學生的心理要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喚醒他們的情感,發展他們的個性,鍛鍊他們的意志,才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健康發展,達到全面素質的提高。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兒童認識需要的情趣表現,是兒童主動探索知識的心理基礎,更是注意的重要源泉。教師要把學生引入所提問題的情境之中,觸發學生產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願望,誘發出探索性思維活動。設計有新意、有趣味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點燃學生探索的熱情,變被動學習為主動獲取,從而促進學生的認知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諧、穩定地發展。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情感。

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教師要從實際出發,要對每個學生的基礎、觀察、記憶和思維等特點和學習現狀瞭如指掌,在教學中,採用全班教學、分組教學與個別輔導相結合的形式,讓全體學生達到共同要求。同時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有針對性的措施,有微小的進步,都要給予肯定和鼓動,使每個學生形成巨大的內動力,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

面向全體,讓每個學生都積極思考,參與實踐活動。教學過程中每個學生的思維品質、能力都處在發展之中,這不僅要做到因材施教,還要因時施教,學習興趣是在教與學的實踐中發展的。每一節課都給學困生創造發言的機會,及時鼓勵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不僅在學習上有興趣,還有求知的慾望。新穎的教學內容和方法能使學生聚精會神、興致勃勃地去學習、探索和研究。

3.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

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説過,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説,只需一句話,就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由於數學自身固有的特點,學生在學習中遇到一些這樣或那樣的困難,意志頑強的人會知難而進,而意志薄弱者會知難而退。因此必須加強對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用名人的事蹟激勵學生正確對待學習中的困難,講愛迪生刻苦鑽研,潛心發明創造的故事;講華羅庚成為數學家的歷程,培養學生刻苦學習的意志。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富於啟發、嚴格要求。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有效陣地,採用有力手段,使學生的認知活動伴隨着豐富的情感,愉快的情緒,強烈的求知慾望而變得感知敏鋭、想象豐富、思維活躍,達到全面素質的提高。

國小數學教學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體會到,凡是能積極、主動地參與獲取知識過程的學生,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濃厚,求知願望強烈,數學素質會得到較快發展。因此數學教學正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情感入手,使學生由機械、被動學習轉變為創造、主動學習。結合本人實踐,淺談幾點體會:

一、深入鑽研教學藝術,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是課堂心理環境的直接創設者。教師“導”入的語言、方法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其探索知識的慾望。因此教師導入語言必須適合國小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提高語言的藝術性,只有這樣,上課伊始,教學便儘可能快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集中精力、全神貫注地投人到學習的整個過程中。

二、重視啟發、誘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主體作用

啟發學生主動去思考,合理運用教學手段,讓學生願意去嘗試、探索,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整個過程。

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一節時,用直觀教學引入——建立數學概念——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1.運用遷移規律出示一個長方形,指出哪一部分是它的周長,並讓學生計算長方形周長。

2.出示“圓”導入新課,先讓學生找出哪一部分是圓的周長,然後讓學生拿出自己製作的圓,用手指出圓周。

3.讓學生動手演示,感知“圓的周長是直徑的三倍多一點”,介紹圓周率,理解π的意義,掌握π的數值。

4.師生共同推導出圓的周長公式:c=πd或 c=2πr,最後舉例一是求圓的周長,二是求圓的直徑。

三、掌握學生認識規律,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國小生年齡比較小,正處在心理和生理髮展初級階段,思維水平比較低,對事物認識只能憑藉直觀,從簡單逐漸到複雜,由個別到一般。理解問題的程度、水平有較大差別。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用其認識方法去取代學生的認識過程。

四、善於創設問題增境,調動學生積極動腦思考

要想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教師就要善於創設問題情境,就必須在課堂教學上使學生有效地把耳、目、腦、口充分運用起來調動學生進行積極思考。

總之,教學要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他們積極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全過程,讓他們識到數學的價值,生活中離不開數學,使他們喜歡數學,樂學數學。

第二篇:國小教學論文

關於農村國小語文現狀的透析

從2014年的教育整頓開始,直到2014年,新課改在廣西的不同城市,各級縣和鄉鎮統一開展實施。教育改革的本質就是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來實現發達教育的時代推移,改革的方式就是通過教材改編,教師隊伍素質提升,教育方式的轉變,提倡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教育要從小抓起,國小教育是兒童的啟蒙教育。因此,國小語文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傳遞火炬,教材反映了中國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和底藴,展現了民族的各族風情,瞭解古代的生活習俗。

針對鄉村的落後學前教育現象,農村的交通道路問題成為這些兒童到城鎮上接受更好地教育的一個阻礙,導致農村教育發展極為不平衡,並且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低,有些貧困的家庭無法負擔得起這些孩子的教育重擔,導致一些兒童不能正常上學接受教育。就我們城鎮的國小教育問題而言,為了緩解教育發展不平衡,當地教育局採取了集中性教學,就是鄉村國小隻能承辦當地的4年級以下的教育教學,5年級和6年級實行統一上課地點和統一的教學方式和環境。這個方法的確使這些鄉村兒童得到更好地教育,同時,也存在相當大的安全隱患和家長更大的負擔,對於這些十一二歲的青少年兒童,求學路途遙遠,還是花朵一樣的他們,就要離

開父母的懷抱和呵護,進入住校的生活,這樣對這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為了平衡教育發展和安全落實農村文化教育,政府方面要加大力度扶持農村的教學教育活動,拉近城鄉差距,保障青少年兒童接受教育的合法權益。因此,政府應更多關注農村教師的素質,鼓勵更多的高素質教師走進鄉村,走進各個角落,同時,也要對這些樂於奉獻自己的教師進行更好地補償。實行教師換崗上任也是發展平衡教育的一關鍵方式,每3-5年實行一次換崗行動,也有利於教師更加了解自身,善於發揮自己的長處,避免自己的不足。同時也保證人才的不流失,走的路越長,看的越透徹,對教師的身心素質也有一定的提升。 實行可持續教育發展方針,新課題的提出是針對國小教育要為學生的未來打好基礎,全面提高學生的素養,為今後可持續學習奠定基礎,要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就得高度重視課堂教學質量,並按科學的規律和方法系統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培養青山年兒童的語文閲讀能力和理解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國小語文課程標準以貫徹素質教育為宗旨,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都明確提出:注重培養學生的再造想象思維和終身學習能力。這不僅顯示了新時代教育的基本特徵,也是教育現代化工程及素質教育的要求。因此,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教學質量,成為教師隊伍面臨的重大難題。

一、 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習動機 提高國小語文課堂效率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是一項需要學生與教師共同參與的雙邊動態性互動活動,同時也是一門藝術,而且它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但是無論用什麼方式表達,有效地提高國小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是我們共同追求的目標。尤其是低年級的國小語文課堂,青少年兒童自制力差,活潑好動,注意力保持時間短暫,教學效果常常大打折扣。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也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育家杜威曾説:“教師的首要任務在於喚起學生理智的興趣,激發對探究的熱情。”因此,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引發學生的濃厚的學習興趣,需要教師的正確指引。對於農村學生而言,參與學習意識能力和自控學習能力差,學習興趣不高,其學習動機需要教師激發和調動,所以教師要為學生創設熟悉與感興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擁有學習的主動權。農村的每一樣事物,都可以深深地融入到語文課堂中,教師可以舉例教學,引領學生的理解能力。對於農村學生無法見到的,可以通過網絡圖片和視頻,情景結合地教學生理解新事物。以德育人,從小開始,國小教育就是他們學習做人做事的開始,因此,從事例開始,告訴學生要做個誠實孝順,懂禮儀懂禮貌,刻苦勤奮的學生,從小形成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二.依託教學資源的豐富性

教材是教學的基礎,是實現素質教育的根本。生活是教學的開始,是教育的靈魂。從教材裏可以學習新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領悟人生哲理。用生活的點滴感化學生,深入靈魂地教育中國的悠久歷史文化和傳統的人生道德哲理。隨着語文教學的改革,新教材的運用為教師增加了創新的空間,所以,教師在語文教學的時候可以根據題材而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應用。例如《爺爺和小樹》這篇課文,是以一個兒童的口吻生動地説出人和樹的關係:人類保護樹木,樹木為人類造福。教師在教授課文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可以課前蒐集有關的人類環保的資料與信息,利用豐富的生活教學資源。例如收集有關“樹木為人類做貢獻,人類為保護樹林做了哪些事”的資料,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爺爺愛護小樹的行為的感染,從小養成愛護花草樹木的意識。

在生活中,松樹在農村是隨處可見的,但是很多人卻不知道它有什麼特性,此時,教師就是學生的學習知識的引領人,教師結合古往今來的詩人對於松樹的看法,深入指引學生利用自身的想象能力,假設性地結合生活中的所見所聞,總結出松樹一年四季長春,在風雨的洗禮中保持着自身的傲氣,這同時也是指引學生,告訴學生一個道理,在人生道路

上,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和挫折,都要像松樹一樣堅韌,經得起生活的挑戰,才能屹立長春。如何做一個像松樹一樣堅強的人,擁有像松樹一樣的品質,這就需要教師的正確指導和教育。

三.運用形式多變的課堂活動

枯燥的課堂學習導致一些學生開始厭學,特別是農村的孩子,逐漸出現有的學生逃學的現象。因此,運用多變的課堂活動能調動課堂氣氛並起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小遊戲、小表演、猜謎語等方式,例如,在國小一年級剛上課的時候會向學生講授人的五官,老師就可以用語言描述來形容出五官,然後由學生相應的指出自己的五官。這樣的學習方法可以提高學生事物的認知能力,增強他們的學習興趣,還可以鍛煉出學生的反應能力,進而調動課堂氣氛。此外,在課堂進程中還可以做做體操,如,讓孩子們邊拍手活動活動筋骨邊念兒歌——“點一點,搖一搖,拍一拍,扭一扭,笑一笑,哈哈哈,坐坐好。”小朋友對“笑一笑,哈哈哈”特別感興趣,當説“坐坐好”時,就讓他們都坐好。

四.強調課堂紀律的調控(請繼續關注)

死板的課堂命令對於學生來説,會產生不好的影響,助長學生的叛逆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紀律要求

不能太過強硬。這時,就可以用兒歌的方式來委婉的表達,如:要講授課堂教學中的重點了,可為了強調這些重難點,集中孩子們的注意力,老師可以會説:“神耳朵?”孩子們便緊接着説:“豎起來!”“小眼睛”——“亮起來!”接着學生便真的盯着老師,還做出認真傾聽的樣子,聽好老師説的每一句話並牢記在心。就這樣,無須喊無須嚷,我們的孩子們會緊緊跟着我的腳步往前走,開心又快樂!

五、營造和諧氣氛,激發學習興趣

和諧的課堂氣氛將課堂中的各種因素相互協調以形成完美的教學氛圍。所以,為了形成和諧的課堂氣氛就要設計、生成好的問題來帶動國小語文課。在目前實行的課程改革中,對課堂的動態生成給以了充分的重視,主要原因是教學自身就是一個動態的生成過程,正是教學中存在着各種不確定因素,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和諧的教學過程。

第三篇:實驗國小2014教學論文格式規範

實驗國小2014教學論文格式規範(電子稿)

一、word格式,a4標準頁面,光潔乾淨。頁邊距上下2.54,左右3.14,勿設置“頁眉、頁腳”。統一採用白底黑字,勿在行文中穿插其它顏色的文字或背景。

正文行距:除一級標題外,均用小四號字體,1.5倍行距。

二、論文題目、正文:

主標題:三號黑體字,居中,勿“加粗”。勿隨意將標題作傾斜效果處理或添加底紋。副標題:四號黑體字,居中,勿“加粗”。

【內容摘要】與【關鍵詞】,小四號仿宋體字。

一、級標題:四號黑體字,勿要“加粗”,段落設置:段前為“自動”,段後為“0.5行”。起行空兩格,用漢字一配頓號“一、”,標題末尾勿加標點。用漢字數字作標題序號,其後是頓號。(二)級標題:小四號宋體字,加粗,段前設“0.5行”,用漢字一加括號“(一)”,標題末尾勿加標點。

3.級標題:小四號宋體字,加粗,用半角數字一加全角圓點“1.”,切勿用頓號!用阿拉伯數字作標題序號,其後是圓點。

(4)級標題:小四號宋體字,加粗自定,用數字一加括號“(1)”。⑤級標題:可用“①”(建議一般不採用如此多層級標題)

注:單獨成行的標題必須空兩格,末尾勿要加標點。

行文中若引用成段文字(如課例等),應用小四號楷體字呈現。勿隨意在段落中加粗、變斜、加下劃線或着重號。

一般不採用隨頁註釋的格式。末尾的參考文獻註釋部分,用五號仿宋體字,1.25倍行距。

語文論文儘可能用純文字呈現。行文中只可插入word格式的圖表,若確實需要照片及其他格式的圖表之類材料,另作附件隨後,並標註清楚與行文中一致的圖片説明(包括序號)。

第四篇:國小語文教學論文-淺談國小作文教學

淺談國小作文教學

牙城中心國小楊書芳

作文一直是令我校師生頭痛的事。在教學中教師花了大量的心血指導作文,費了大量的精力批改作文,可學生卻是怕上作文課,也怕寫作文。作文教學水平不高已成了長期困擾我校作文教學的嚴重問題。於是我校針對這個問題,成立課題實驗小組,制定實驗方案,認真組織語文組全體教師認真開展實驗,並在貴陽市白雲區教研室專家的指導下,通過將近六年的辛勤實驗。總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學方法,現總結匯報如下:

一、立足於學生的個性心理差異,對學生進行作文教學

立足於學生的個性進心理差異對學生進行作文教學,是國小生根據自己在社會生活實際中不同的具體經歷,用書面語言積極、真實、客觀地反映自己的情感和體驗的形式。在訓練過程中充分反映出教師尊重兒童,相信兒童的自主意識,在評價上充分發揮激勵機制的積極作用,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所發展。它符合《語文課題程標準》中提倡作文講真話,述真事,抒真情的精神,對提高國小生的語文素養有一定的現實指導意義。

作文要“寫自己想説的話”,“自由表達”作文內容,“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為了實現這個培養目標,我們採取了以下措施:

1、培養學生“寫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所經歷

國小作文教學一直被限制在“師授作文”的狹小天地中,無疑是對學生智慧的禁錮和個性的扼殺。培養學生寫寫“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所經歷”,就是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使作文呈現個性風格。老師應大力倡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尊重學生的選擇,尊重學生的表達,甚至寬容學生的一些毛病,一些不成熟的缺點,讓他們自己去克服,讓他們自我成長,從而使學生個性在文章中日益張揚起來,讓一個個不同的“我”在作文中活靈活現、充分展現。

2、培養學生寫真情實感的作文

真情實感是作文個性化的基礎。在作文訓練過程中,我們要主張寫真實的生活、真實的情感、真實的思想。在訓練方法上應強調:(1)只定範圍不命題。讓學生有話好説,有話要説,鼓勵學生在一個範圍內,從生活中找素材,寫出真情;(2)重視表達方式,但不限文體。鼓勵學生突破常用文體的模式,不拘一格,不落俗套表露自己鮮活的思想;(3)不限篇幅和篇數;(4)強調寫真情實感,但不限於寫真人真事。

3、培養學生作文有新意

個性化作文不但要有自己的生活體驗,有真情實感,還要有自己獨特的感悟,將身邊的瑣事寫出“典型”、寫出新意來。因此要求學生在生活中做有心人,時時處處留意生活,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對生活的感悟需要長時間逐漸培養,老師要結合實際,適當加以引導。學生一旦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他們就會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理感悟生活。引導學生將自己不同於別人的感受寫出來,作文就不愁沒有新意。

二、立足於學生的身心特點,通過寫童話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激發學生展開想像和幻想,鼓勵學生寫想像中的事物。”國小生的想像能力發展較早,他們常藉助幻想的方式來觀察理解和解釋他們生活世界中的事物。童話作文可以用其所長,把學生潛在的想像力激發出來。因此,訓練學生寫童話,既符合當前落實新課標的形勢,也順應了他們心理髮展的規律,對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大有幫助。

兒童是天生的“浪漫主義”的“童話作家”,童話化作文的訓練就是要放飛他們的想像,讓他們猶如翱翔於藍天的芻鷹;遨遊於大海的魚兒!充分享受作文課帶來的快樂。為了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我們採取了以下做法:

1、提供想像條件,鼓勵大膽幻想。

童話作文的內容,涵蓋了學生的一切生活和空間。生活中所發生的一切事情,都能在童話中得到映照;學生的喜怒哀樂,也能在童話中得以體現。我們積極鼓勵學生説自己想説的話,寫自己想寫的東西,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去選材。在訓練中我們要給他們提供自由想像、獨立思考的情景條件,鼓勵他們大膽幻想。有了自由馳騁的空間,就再也沒有那麼多條條框框的限制,學生才得以充分的發展。

2、教會構思方法,提倡個性表達。

童話往往以引人入勝的情節吸引人們,所以在訓練學生寫童話時得講究巧妙的構思。同樣一個富有新意的題材,構思不好,它也不會吸引人。童話語言獨具特色,寫童話比寫一般記敍文在發展學生的語言方面具有優勢。學生具有廣闊的表現空間,可以綜合運用多種表現手法。其次,童話是學生內心思想情感真實的反映,它折射出學生的性格、興趣、愛好,這使得學生在語言表達上富有個性化。

3、注意立足現實,要求合理想像。

一旦兒童思緒揚起,往往又會乘着興致,漫無邊際的想像開去。因此,我們要向學生提出想像合理的要求。因為,只有想像合理,才有意義。是合理還是不合理,兒童往往把握不住,僅是概念地提出要求,兒童並不能掌握要領。教師的作用,在於適時發掘學生的心靈火花,讓學生立足現實,合理想像。

三、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對學生開展作文教學

作文是生活之反映,為生活而作,因生活的需要而作,離開了生活便沒有了作文。生活化作文的訓練是在作文教學領域對生活教育的理論借鑑和實踐探索。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寫作是作文當前教學的需要。從教學對象來看,學生虛假作文的現象很嚴重,仿寫、甚至抄襲現象還較普遍,從文中所反映的學生認識生活的水平與能力還較弱;從作文教學過程來看,教學過程與學生生活脱節,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氣息。為了使學生能寫自己豐富多彩的生活,能及時的把自己感興趣的事物表達出來,我們主要採取了以下措施。

1、教會學生觀察生活。

作文訓練中的即興觀察或有意觀察,都是認識生活、獲取作文材料的常用方法。平時我們要教給學生觀察方法並有意引導學生去觀察周圍美好的人和事。如觀察鄉村、街道的重大建設與細微變化,觀察社會各階層人物的工作表現,觀察大自然的樹木花草、日月星空??

通過觀察,激起學生的作文興趣,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陶冶學生的情操。

2、組織學生參與生活。

有意識組織活動,使學生有可能積累較典型的寫作材料。這不僅關係到作文教學的成功與否,也關係到能否在引導學生認識生活的過程中,深化作文主題。如組織學生開展“他真行”等演講形式的主題活動,配合重大節日組織學生舉辦聯歡會,平時組織學生郊遊、參觀工廠、深入農村,定期舉行校園文化藝術節??這樣,可以激起學生表達的慾望,產生作文興趣。

3、引導學生體驗生活。

實踐出真知。我們從作文訓練的需要出發,有計劃地引導學生為積累作文材料而進行社會生活實踐。如種植花草樹木,讓他們瞭解植物的生長過程;飼養蟲魚鳥獸,瞭解動物的生活習性;參與家務勞動及公益勞動,體驗勞動的滋味;考察鄉生態環境的變化,從而懂得保護環境??在實踐過程中,我們要注重引導學生體會實踐的感受,引導學生善於把這一切所見所感裝進自己的“素材庫”。

4、指導學生描繪生活。

學生掌握了基本的表達方法之後,我們要讓學生自由表達,不受課本的要求限制,不為教師的指定所左右,題目可自擬,體裁可自定,內容可自選,做到形式多樣化,取材生活化,語言兒童化,讓作文成為學生傳情達意的工具,讓寫作成為學生生活的需要四、立足於信息技術,充分利用網絡、遠程教育資源、多媒體課件,對學生進行作文教學。

第五篇:國小語文有效教學論文《淺談國小作文教學》

淺談國小作文教學

語文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聽説是基礎,讀寫是目標,是根本。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一環。語文老師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寫作樂趣,提高寫作能力。下面談一談我在國小作文教學中的做法:

一、巧引妙滲

《語文教學大綱》中説:“國小生作文就是練習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可國小低年級的學生自覺動腦、動手能力差,還不知道有意識地去看、去聽、去想,這就需要老師去引導,去滲透。引導學生積極地去觀察、分析周圍的人、事、物。結合實際教學中學生的知識反饋的情況,及時地適當地滲透一些新知識。比如:我在二年級教學以樹的名稱歸類識字這一課時,滲透了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知識。學完課中的字詞,我提出下列問題:“咱們這兒都有哪些樹?”“哪些樹最常見?”“那些常見的樹各是什麼樣?(幹、枝、花、果等怎樣?)“它們各自的生長特點怎樣?(什麼時間發芽、開花、結果??)”讓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去看、去想、去問、去聽,然後回到課堂上再説。沒想到,學生們説出了許多生動的句子,比如:“楊樹長着許多隻大眼睛,每天都在看着我們呢?”“楊花像一條條毛毛蟲,一撮一撮地掛在樹上。”“楊葉像五指併攏的手掌,片片向上。”??就這樣學生一一回答了上列問題。我聽後非常高興,又興奮地引導他們把這些問

題連起來説一説。“剛才咱們説的話是介紹什麼的?”學生齊聲回答:“是介紹有關樹的知識。”抓住機會,興致勃勃地進行了小結:“同學們,你們真棒!你們已經會作文章了。剛才你們説的話就是一篇介紹樹的知識的好文章。回答前兩個問題的話是一個自然段,回答後兩個問題中每種樹的樣子、生長特點的話分別是一個自然段,把這些話連起來,就是一篇文章。這就是説,把幾個意思相關的句子按順序連起來就是一段話;把幾個意思相關的段按順序連起來就是一篇文章。你們寫作文時可不要忘記呀。”同學們個個點頭。

二、有話可寫

有些學生非常怕寫作文,作文課時拿着筆冥思苦想一節課也寫不出幾個字。何故?生曰:“無話可寫。”針對這一情況,這就需要老師引導學生去捕捉寫作的素材。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捕捉材料則是寫好文章的重要一環。要引導學生去細緻地觀察生活、認識生活、分析生活,學會在生活中捕捉材料。如:

(1)班會課是捕捉材料的一個窗口。老師批評了誰,表揚了誰,這些內容都可以以日記的形式寫成不同性質的文章。(2)每週一升旗時校長總結一週情況時所講的話要應注意聽講,講話的內容是小練筆的好素材。(3)家庭生活中的一些變化,如生活條件、人與人的關係發生變化等。(4)和周圍人交往時,對這些人的看法或從這些人口中瞭解到的一些事情,都是寫作的素材。(5)學了一篇文章後自己的感受以及想對主人公説的話等等。

學生積累了大量寫作的材料之後,自然會有感而發,再加上適當的指

導,學生就能寫出具有真情實感而不是空洞、無病呻吟的文章了。

三、起好題目

一篇文章的題目起得好,會給文章大增光彩,就如一部電影劇名起得好,就能吸引觀眾,就能喧傳觀眾,就能給這齣劇目以強大的生命力,因此,命題是一門藝術。就拿2000年大學聯考的命題來説吧,作文給出的題材是“誠信”,許多考生就乾脆都以“誠信”作為了文章的題目,千篇一律,怎能引起考官興趣?而有些同學就在命題上下了功夫,如:“《7-1=0》、《誠信·人生》??”一看題目便讓人耳目一新。

根據國小生理解能力差,想象力豐富的特點,作文時不僅要要求明確,還要留給學生充分發揮的餘地,讓學生自己為自己的文章起名字,有意識地去鍛鍊學生的命題能力。即在每節非命題作文時,抽出一定的時間,以小組為單位在班裏進行命題比賽。

“萬事開頭難”,設想一個拿着筆不知道寫什麼題目的學生,他怎麼會寫出好的文章來呢?事實證明,只有名字起好了,學生才能由此而產生聯想,從而進入構思,寫出內容豐富,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來。

毛澤東説過“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依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通過自己的外因作用促使學生的內因發生變化。訓練學生獲得作文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所以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紮實實的訓練中下功夫,逐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本網推薦其他範文:

國小美術教學論文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範文

國小語文教學論文

國小英語教學論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38z8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