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經驗交流材料 >

語文課堂教學經驗材料

語文課堂教學經驗材料

第一篇:語文課堂教學經驗材料

語文課堂教學經驗材料

課堂是學生學習,展示自我的一個舞台,特別是語文的課堂教學,語文不僅是一門有活力的基礎工具學科,而且是教與學雙向性很強的學科,它的知識面特別廣,既要求老師的教學方法得當,又要求學生的學習方法靈活多樣,正因為它有這樣的特點,這就要求我們語文教師要向40分鐘課堂要效率,那麼如何提高語文教學的課堂效率,這不僅需要我們思考,更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和反思。根據我在教學中的實際情況,現談談以下幾點體會:

一、教師要精心地備課,有清晰的教學思路

課堂教學效果如何,關鍵在於備課。因為備好課是搞好教學的基礎之基礎,根本之根本。教師只有深入鑽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備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點:即瞭解學生的知識底細,明確教學目標,掌握課文的重點內容。只有知道學生該學什麼,才能弄清自己該教什麼,否則,閉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無效勞動而已。教學目標決定課堂教學的方向。課堂教學目標明確,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加強教學的針對性。但是,有些課文,如《我不是最弱小的》,它不僅有重點,還有難點和要點,而這些又是一個有機的辯證的統一體,備課時忽視不得。《我不是最弱小的》的重點是薩沙和媽媽之間的對話;難點是疑問句和感歎句的朗讀,要讓學生通過讀,理解每句話的意思,讓學生明白,從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中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培養了孩子自信自強的人格。這些豐富而重要的內容,只有認真備課,深鑽教材,才能準確把握,深刻理解。教師在熟悉教材、研讀教材的同時,還要有一個完整的清晰的教學思路。因為學生對教材的學習主要是遵循着教師的思路進行的,因此教學思路清晰,語文課就會呈現清晰,學生的思維也會漸漸清晰,從而會獲得創造性思維的啟迪。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孔子説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無數實踐證明:激發興趣是構成學生學習的動力,是課堂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不管我們的備課有多充分,不管我們的講解有多細緻,但如果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不聽,那這堂課也等於是白上了,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我們的學生正處花季年華,充滿了對因未知而神祕的世界和未來的好奇與憧憬。天性好説好動,有鋭氣不服輸,願意表現自己,勇於接受挑戰和與人較量。語文教學,如讓學生僅憑書面語言理解課文,一則無趣,二則浮淺。現實教學中要改變與消除學生的被動心態,激發出一爭高低的青春熱情,教師就要設計好課堂環節,為學生提供表演的舞台。因此,教師在教授過程中要注意心理學理論的應用。諸如藉助作用於視覺、聽覺、膚覺等感官的圖畫、音樂、動作等手段,創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使學生思維活躍。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這樣説:正像沒有買主就沒有銷售一樣,除非有人學習,不然就沒有教學。所以,只有激發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進語文教學,他們才能感情自然,自覺、主動地去理解課文,挖掘深意。

三、教師的講授需把握分寸,注重引導

教師的講在課堂教學中是不可缺少的,但應把握分寸,恰當的講。蜻蜓點水或過深過透地講都無助於學生的文化積累和思維鍛鍊。教師若面面俱到,講的太多太泛,學生聽課時的思維會處於“休眠”狀態;教師若引經考據,講得太深奧,學生聽課時的思維會處於“茫然”狀態。因此,教師要把握個度。如:我在語文園地五的口語交際中,引導孩子説説地球上都有哪些動物,幫助他們分三類,有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裏遊的,之後讓他們自己説。有哪一個動物是你們最喜歡的呀,在引導他們,先説説樣子,在説説生活習性,還可以説説你和它之間發生的趣事。這些我只是引導他們從哪方面去説,至於內容讓他們自己總結歸納。孩子們你一句我一句説的非常起勁,最後把要説的話寫出來,也寫的非常好,就連最差的同學也能寫上幾句,因為那是他們自己想的,印象比較深刻。

四、注重對學困生(來源 本站)的關注。

由於學生的個體差異的存在,一節課中,會有新知識接受的慢的同學,對於這樣的孩子,我們不能輕易放棄,或怕耽誤時間而剝奪了他們鍛鍊的機會。教師要因材施教,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來回答問題。關注我們的學困生,不要讓他們掉隊,採用優生幫差生的的方法,提高課堂效率。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的語文課堂中,教師如果少些限制,多些引導;少些包辦,多些自由,我們的學生才會越來越喜歡語文,我們的語文課程才真正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為了提高教學的質量,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

第二篇:語文課堂教學經驗材料

淺談課堂的語文教學

問題是課堂的核心和動力,實際上,課堂不斷前進的過程就是學生對一個個問題解決的過程。因此,如何有效提問對於國小語文有效教學十分重要。關於有效提問,涉及有效問題、提問時機、提問對象等,因此異常複雜,仁智互見,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國小語文課堂?有效提問?至少涉及?問題本身?以及?如何提問?兩個方面。就?問題本身?而言,其總體要求應體現情境性、思維性、互動性的特點;就?如何提問?而言,要在提問點、提問具體要求、提問後候答處理等方面下工夫。

一、問題本身的要求

(一)情境性

新課改力圖摒棄過去教學設計完全從?學科邏輯?出發的弊端,即摒棄從書本到書本、從知識到知識的教學,強調從兒童實際生活出發,創設生活化情境。這是非常符合教育規律的舉措。眾所周知,由於國小生的生活閲歷、知識經驗比較缺乏,多半遠離課文所給定的情境,因此,國小語文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着力思考如何創設能引發國小生有效學習的情境。可以毫不誇張地説,創設情境對於國小語文有效教學是頗為關鍵的。

國小語文教師創設情境,就是要從國小生的角度出發,儘可能創設真實的與國小生實際生活緊密聯繫的情境,鼓勵學生在學習中把?真實問題?與所要學習的內容結合起來,運用已有知識經驗進行建構。可以這麼説,老一輩語文教育家在這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如李吉林。而新生代教師也在這方面做出了新嘗試,如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的《晏子使楚》課堂導入即是如此。竇老師上課伊始,沒有直接進入課文,而是向學生展示了一塊匾額,上寫四個大字?規圓矩方?,其中?矩?上多了一點,引導學生討論為何?多一點?,從而為後續教學奠定了生活情境基礎。

(二)思維性

教學就是要把學生越教越聰明,即讓課堂充滿智慧,讓學生更有智慧。因此,問題的?思維性?就顯得格外重要。

這裏順便強調一下,語文教學的?語文味?不僅僅是?言語訓練?,還應當包括?思維訓練?,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運用語文工具的能力,同時也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這一點最容易被我們忽視。

提出的問題要有?思維性?,具有思維價值,能促發學生深度思維。那麼,哪些問題具有?思維性?呢?我們可以根據布盧姆目標分類學?認知領域?的?要素?,將問題分成六類,這六類問題

的思維價值是逐步加強的。這六類問題是:知識類問題(它考察的是學生對已學過的材料是否達到了有效保持,即對學生的識記的考察,它要求學生記住先前的學習材料,對事實和其他事項作回憶性的重複)、理解類問題(它考察的是學生是否把握了所學材料的意義,它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對事實、事件進行描述,或引用例子來説明所學問題,或要求學生解釋其思考過程)、運用類問題(它考察的是學生能否將學習所得運用於新的情境,它要求學生在新的情境中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回答問題)、分析類問題(它考察了學生的兩個方面:一是對材料內容的理解,這上承運用水平的提問;二是對材料結構的理解,這下接綜合水平的提問。這類問題要求學生將材料分為各個組成部分並解釋各個部分、各個方面之間的關係,或分析不同現象和事件之間的因果關係)、綜合類問題(它考察的是學生能否把先前所學習的材料或所得的經驗組合成新的整體,它要求學生將分散的各部分知識放在一起,形成新的整體、模式和結構,需要學生將事物的各個部分、各個方面、各種特徵結合起來回答)、評價類問題(它考察的是學生能否評定所學材料的合理性,如材料本身的組織是否合乎邏輯;它還能考察出學生能否評定所學材料的意義性)。

很顯然,我們在日常的教學實踐或測驗中,過度地強調了前兩個類別,即知識(記憶)和理解,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涉及思維更為複雜的後四類的培育。我們教材上的問題經常就是?知識類問題?。如《音樂之都維也納》課文後第四題:?默讀課文,説説課文是從哪幾方面具體敍述維也納是‘音樂之都’的?。這一問題看似?分析性問題?,但卻是一個?知識類問題?,因為學生只要認真仔細地閲讀課文,就不難找到答案(這實際上是一個?事實性問題?,思維價值很小)。我們可以將其轉化成?評價類問題?:你認為,這四個方面的因素,哪一個在使維也納成為?音樂之都?方面最為重要?雖然答案是多元的(按照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獨特的閲讀體驗),但能有效地引領學生的思維向深度發展。

再如:《人類的?老師?》一課是關於仿生學的,課文後練習問學生?你還知道哪些人類以生物為‘老師’的事例?蒐集有關的文字和圖片資料,在小組裏和同學們交談?。這實際上也是一個事實性問題(知識類問題),只是讓學生蒐集事實,擴大一些知識面,最多培養了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但于思維培養無濟於事。我們也可以將其改造一下:如果發揮孩子的夢想,問:?你能否通過仔細觀察某個動物,設想一個仿生學(模仿動物)的產品??這就變成了綜合性、創造性問題。

簡而言之,真正有效的問題要具有發散性,即這種問題的解決有多種可能的思路,教師追求的目標是使學生提出儘可能多的解答,而不是唯一的答案。這也是語文學科多元性、多義性、模糊性特質所決定和提供的空間,廣大教師應當用好、用足這一特質。

(三)互動性

教師提出的問題要引起學生?集體思維過程?,使之成為課堂教學最重要的、不竭的動力,即要具有?互動性?,要能引發學生的對話、研討與合作。因此,能否引發學生的教學對話和課堂討論(以集體討論、集體思考為基礎的學習),就成為衡量問題是否具有互動性的主要標準。

這裏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教學中的對話和單純的?一問一答?是有本質區別的,這就是:教學中的對話儘管也有?問答?,但是學生面對問題,能夠自由地思考、自由地敍述他的疑問和見解,甚至多有質疑或向教師發出挑戰。而?一問一答?往往追求的是?標準答案?,學生的思維幾乎都侷限在教師給定的框架內。如筆者聽過多節《烏鴉喝水》這一經典課文的教學,所有任教教師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烏鴉為什麼喝不着瓶子裏的水??經過思考或形式上的討論,學生的答案几乎都是:烏鴉喝不着水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瓶子的口太小,烏鴉的嘴伸不進去;二是瓶子裏的水太少,烏鴉的嘴夠不着。但是,如果學生能自由思考,表達自己獨特的觀點:?烏鴉喝不着水是因為烏鴉的嘴太大了,伸不進瓶子。?教師會如何處置?恐怕大多數教師都會給予否定性評價的。

另外,問題具有?互動性?,還要能引起課堂討論。但現實是,我們的國小語文課堂討論充斥着?假討論?,表面上熱熱鬧鬧,學生卻缺乏真正有效的思維。假討論之一: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再問,其他學生再答。這裏,真正的討論情境的決定性前提(互相對話的聯繫線索)是不存在的,?討論之球?任何時候都是由教師拋出,最後又返回教師。如《烏鴉喝水》通常場景是:師問?烏鴉為什麼喝不着水??,一生答?瓶子的口太小,烏鴉的嘴伸不進去?;師再問?還有沒有其他原因??,另一生答?瓶子裏的水太少,烏鴉的嘴夠不着?。另外一種?假討論?是教師發問,眾多學生作答,教師從中選出正確的、適當的答案。而學生之間也無直接聯繫。

真正的課堂討論(?真討論?)交織着?討論線索?,?討論之球?在?教師→學生1→學生2→學生3→……?多站進行傳遞,即教師先使討論開始,一名學生提出討論的線索,第二、第三名學生加入,教師只作適時、適當的點撥。這種教學的特徵是,無論從教師角度還是學生角度看,彼此的發言是複雜地交織在一起,具有內

在聯繫。如還是《烏鴉喝水》,如果教師這樣追問?除了上述兩個原因以外,還有什麼原因使烏鴉喝不着水??或?烏鴉如果不用石子丟進瓶子裏,它還能怎麼做??這樣一來,就能真正引起學生的互動,課堂上的真討論就能形成。

二、如何提問

(一)提問點

我們認為,有效提問的問題要少而精,不能太瑣碎,要基於課文的整體思路來提問。當前許多語文課堂,問題太多太瑣碎,有的甚至多達五六十個,而且許多問題毫無思維價值,反而破壞了課文的?整體感?。

基於課文的整體思路來提問,行之有效的?提問點?通常是:可以根據課文題目、字詞(抓住某一關鍵性的字詞以牽動全篇)、語句(從文中某一句話入手設計全文教學)、段落(以牽動全篇的一段課文為突破點)、篇章(文章的主要思路)、表達等來進行提問。如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在教學《心田上的百合花》時,就從課文題目切入:以?這是一株怎樣的百合花??這一大問題來統領整篇教學,他的《我和祖父的園子》一課教學亦是如此:以?這是怎樣的一個園子?來推動整個教學。如教學《美麗的丹頂鶴》,許多教師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美麗、優雅?來結構全篇教學。再如許多教師在教學《金子》一課時,都抓住了課文最後一句話?我終於找到金子了?(主人公彼得説)來提問:?彼得究竟有沒有找到‘金子’?他所説的金子究竟指的是什麼??

有時一篇課文可以有幾個提問點,這時,我們的語文教師可以通過比較(甚至?試上?),選擇最佳提問點。如國標本蘇教版教材一篇課文《番茄太陽》,筆者所觀摩到的教學,其提問點就有好幾個:有從?題目?切入的:為什麼用?番茄?來形容太陽?(與此相近的是:課文為什麼用?番茄太陽?來作題目?)有從?篇章結構?切入的:為什麼作者來到這個城市時心情很灰暗,而離開時卻充滿陽光?也有從課文中的?語句?切入:明明三處?笑?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還有從人物形象的理解?整體切入?:明明是怎樣的一個孩子?……

(二)提問的要求

鑑於國小生年齡小,理解力有限,因此,教師在提問時一定要注意:

一是提問要明白、準確,這是最重要的。條理不清的提問是不能期待學生做出確鑿的回答的。諸如?比較林沖與洪教頭?、?描述‘紅軍長征’?、?鄧小平如何影響了中國人的生活??(針對《大海中永生》一課教學的問題)等問題是含糊不清的。

二是提問要讓學生能夠理解的。除了問題要符合國小生心理髮展水平和當地學生實際生活經驗以外,?提問詞?也要注意讓學生充分理解,像?識別課文中所提到的案例所基於的主觀假設?(針對某篇論述文所用的提問詞)、?什麼樣的價值可能激發人們做出這樣的犧牲?(如針對課文《彭德懷與大黑騾子》的提問詞)、?一種新型的產品,有如下的特點……請評價它可能具有的價值?(針對某篇説明文的提問詞)等,儘管可能激發學生的深度思維,但對於中低年級的學生來説,是不太合適的。

三是不應當過分運用兩者擇一的提問,因為這樣的提問的教學、思維價值有限。

四是應避免重複的連鎖式的提問。並且,即使問一個問題,提問以後,要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體驗、思考,千萬不要急於指名回答。過去的教學往往使體驗、思考虛晃一槍,變成形式化的環節,起不到實際的效果。國外研究表明,教師提問以後,多給學生思考5-10秒,學生的答案的深度與廣度將會有質的變化。因此,只有給學生充分而適當的時間,才能使其充分地體驗、感悟、有效思維,才能使情境成為教學過程中的?實效環節?。因此,在問與答之間要有充分的時間間隔,與其發問頻繁,不如讓全班眾多學生沉着地徹底地思索。

(三)提問後候答處理

提問以後,若是學生回答不出或答得不對,教師不要簡單地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可以提供相關材料,讓學生自主建構,或讓學生小組討論、合作解決。那麼,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這裏其實涉及到一個新課改理念下教學(學習)方式的轉變問題:是像以往那樣簡單地告訴、灌輸給學生,還是由學生自主或合作建構。

我們認為,學生關於世界的現有觀念(有關知識)並不總是能夠通過直接講授(告訴)的方式加以傳授的,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完全可以親自體驗知識建構的過程和結果。建構主義教學觀認為,學生處理知識的方式和知識本身同樣重要,這其實就是我國古代?漁和魚?關係的現代表述。如果從讓學生更加智慧、更加聰明的角度看,?漁?更加重要,學生處理知識的方式對於其思維發展甚至是終身發展都有不可估量的價值。而過去那種為了得到或灌輸正確答案以完成所謂?教學任務?的直接告訴的方式類似於?填鴨式?,對於豢養動物也許可以,但它不利於?人?的成長。美國社會學家杜波依斯曾表述了這樣的信念:?所有真正教育的目的不是使人成為木匠,而是使木匠成為人?。法國思想家帕斯卡?人是會思想的蘆葦?的名言也流傳至今。而?成為人?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品格的發展和理性的培育。國小語文課程與教學的主要目標就是力

求?為學生打下一個精神的底子?,具體講就是要培養學生健全的心智(mind)、豐富的心靈(heart)和崇高的精神。這些目標僅僅靠?告訴?是無法解決的。因此,我們更加傾向於:教師在候答時,應儘量讓學生自我建構或合作解決問題。

第三篇:語文課堂教學經驗材料(2)

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

——山東省榮成市實驗國小語文課堂教學工作彙報

隨着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新的課程方案的落實,我們發現,現行的課程表上開設的課程種類多起來,原來一直唱“主角”的語文課時陡然減少,而課本內容沒有減少,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沒有減少,一時之間,教師們都感到“課堂時間不夠用了”。因此,如何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就顯得十分迫切與必要。為進一步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校於2014年進行“組塊教學”模式研究,制定出了具體的研究實施方案,並於2014年3月啟動實施,本着實踐就是研究,創新就是發展的思想,我們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成績,現將我們的一些做法彙報如下:

一、緣起

語文,承載着太多的“使命”: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提高言語能力、豐富精神世界、傳承民族文化??語文教學曾經揹負着“耗時、低效”的重責而艱難地跋涉着,在課堂上我們往往“包羅萬象”,什麼都想抓,結果卻是走了過場,趕了熱鬧,沒了效果;往往是用盡了各種方法,讓人眼花繚亂,使得原本簡單的問題變得繁瑣複雜。

有效的語文課,到底該怎麼教?語文教育專家崔巒老師給了我們這樣一個回答: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他強調:“語文教學一定要刪繁就簡,要返璞歸真。”

“簡簡單單教語文。”簡單,意味着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2014年春天,我們把語文“組塊教學”模式與拓展閲讀巧妙結合進行研究,將之作為學校語文教學一個新的突破口,樹立“組塊課堂提效率,拓展閲讀增情智”的教學理念,嘗試改變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語文課堂的有效性。

二、踐行

(一)凸顯精華,領悟真諦

研究伊始,我們首先從學習資料入手,組織學校的語文骨幹教師 1

蒐集了大量有關組塊教學的文字資料與課堂教學音像資料,文字資料裝訂成冊、印發,做到人手一份;音像資料通過學校的校園網站、教師的bqq羣傳發給每一位語文教師。

語文組塊教學的教學思想:即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綜合、走向運用。這種教學方法以培養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為主線,將零散的語文訓練項目整合成綜合的語文實踐板塊,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獲得充分和諧的整體發展。多次的深入學習使我們對語文組塊教學有了這樣的認識:(1)在內容上要凸顯“開放性”,教學案的設計要基於教材,植根於生活,要將鮮活的生活素材融入課文、引進課堂,充實、調整、重組教學內容;(2)在結構上要凸顯“靈活性”,突破以往的線性思路,採取板塊式的教學結構,突出教學重點,拓寬教學時空;(3)在功效上凸顯“增值性”,要實現一個板塊活動達成多個教學目標,減少無效勞動。

(二)潛心備課,鋭意創新

真知需要實踐來檢驗。理念培訓結束之後,我們組織教師進行校本教研的備課活動。在備課伊始,主要採用集體備課的方式,彙集教師的智慧,在學習組塊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引領教師進一步領悟、創新新的教學模式。我們採用的集體備課的方式是——

人人思考——集體備課——資源共享——揚長補短——形成個案——課堂落實——課後反思

通過集體備課,我們在教學案設計中打破教材的侷限,圍繞語文核心知識,重組教學內容,唱好“三步曲”:

一是“減”:我們倡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改變那種事無鉅細、從頭講到尾的做法,運用減法思維,將每篇課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學的“精華”篩選出來,作為教學內容的“內核”。這個內核可以是“一個詞、一句話、一個語段,也可以是一個技能點、一個情感點”等。如教師在教授《白楊》,這一課時,就可以抓住文中爸爸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的一段話作為教學內容的“內核”,引領學生在讀、思、議、寫中感悟文章中白楊與人之間的內在聯繫及文中所表達的人物思想情感。

二是“聯”:我們根據所要着力教學的“內核”,將社會生活中與之相聯並適合學生需要的內容選編進來,從而在教學中以相同的內容豐富“內核”,以此拓寬學習領域、開闊學生的視野。如執教《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時,教師引導學生蒐集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等國際事件,在交流中讓學生領悟學習課文的“內核”深意。

三是“整合”:圍繞“內核”,我們將選編的相關內容有機組合,理清序列,形成一個具有聚合功能的教學“塊”。如學習蘇軾的《飲湖上初晴雨後》時,教師圍繞“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這句描寫祖國美麗風景的名句,選編我國唐宋詩人一系列描寫祖國風光的名句,整合成以“祖國美景”為核心的教學塊,在學好原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對比朗讀中領悟不同地方風光的特點,不同文體的表達方式,開闊學生學習語文的視野,促成學生語文智慧的生成。

(三)巧妙整合,構建新的課堂模式

任何一種教學模式的立足之本都是我們的課堂教學。我們立足課堂,從教學實際出發,經過多次實踐與研討,彙集大家的智慧,形成了以“組塊課堂提效率,拓展閲讀增情智”為主旨的課堂教學模式: 有效導入,激趣激情——有效感悟,組塊學習——有效拓展,推薦閲讀

1、有效導入——激趣激情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課堂的導入環節時間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分鐘,但它卻是一種容易引發學生情感共鳴的過程。我們倡導教師根據教學特點,以疑激趣,以境激情,以有效導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情境,引起學生認知情感和愉悦情緒。

2、有效感悟——組塊學習

這一部分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是教師引導學生理解語言、運用語言的關鍵部分,是訓練學生語文智力技能的核心之處。我們在這一環節凸顯了組塊教學的魅力。

詞語板塊、品讀板塊、練筆板塊等的組合運用充分體現組塊教學這一模式的高效。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努力做到以學定教,刪繁就簡,確立了讀、悟、習的課堂教學基本結構。

1)讀,主要指誦讀。誦讀教學中我們堅持六個字:讀讀,讓學生充分自由地朗讀課文,讀懂意思,讀出形象,讀出情感,讀出韻味;評評,引導學生就課文的某些語句、段落進行評價,發表自己的看法,或喜歡,或不滿,提高其評判能力、學習初步的鑑賞;背背,讓學生選擇喜愛的段落背一背、記一記。

2)悟,即體驗、感悟。語文學習應該注重積累和感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以綜合的語文實踐活動替代單純的理解分析,引導學生聯繫課文情境體味、聯繫生活經歷體驗、聯繫時代背景體會;引導學生把思想內容與語言表達聯繫起來、把聽説讀寫聯繫起來、把學習語文與生活實踐聯繫起來,在廣泛的聯繫中達到融會貫通,自悟自得,逐漸提高學生的悟性,培育學生的靈性。

3)習,即習得、運用。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求教師要千方百計地為學生創設更多的語言實踐時機,促進學生知識與能力、情意之間的轉化、整合。習的基本做法是:

讀中遷移。即在閲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圍繞某個話題,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個體經驗,創設綜合性的説寫活動,促使學生借鑑、遷移教材語言及表達方式,不斷提高言語能力。如組織討論、辯論、即興描寫、角色表演、創造性複述等。

綜合性學習。即打破課堂界限、學科界限、課內外界限,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開展切合學生實際的綜合性語文學習活動。如組織學生編輯手抄報、課本劇表演、演講比賽,進行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等。

3、有效拓展——推薦閲讀

語文教學的過程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過程。在中高年級的語文課堂教學結束之時,我們關注學生超文本的閲讀感受,設計了“推薦閲讀”的環節。如,學完《中彩那天》這一課後,教師向學生推薦閲讀如下經典讀物:《朱子家訓》、《三字經》、《道德經》,引導學生將課內學習與課外大量閲讀巧妙結合,在大量的課外閲讀中進一步提升情智,發展能力,這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具有十分重要意義的。

“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新的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使我們欣喜地看到了語文課堂再次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學生學得更主動、更有樂趣、更有成效。

記得崔巒老師在全國第七次閲讀教學研討會上説過這樣一段話:“一節課的教學設計,教學的過程、方法,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適合自己學生的,教師得心應手的,就是更好的。”順應現行的課程改革,打造高效的課堂教學一直是我們實驗國小永恆追尋的理想目標。

仰望星空,使人眼界高遠;腳踏實地,更知使命重大。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們將秉承學校“教孩子五年,為孩子想五十年”的辦學理念,不斷地去努力、去求索、去感悟、去創新,以新的教育理念去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打造真正高效的語文課堂,讓我們共赴教育理想的“盛宴”!

第四篇:語文課堂教學經驗交流

《語文課堂教學經驗交流》有感

聽了三位本土名師的講座,深有感觸,感覺到本土名師的魅力。她們其實不亞於大家所仰慕的那些名師。她們能結合我們當地的一些實際情況進行有效地教學,既實用又可以借鑑,實為難得。

以下是本人的一點感受:

一、聽了張月珍老師的講座,覺得如果我們老師當真能如月珍老師所説的:“為了一切的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一切為了學生。”那才堪稱“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殊不知,我們很多老師確實被統考的指揮棒牽着鼻子走,為了追求高分,給學生萬無一失的答案。而忽略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可有時又很矛盾,大家關注的是你所教的班級的考試成績呀。真正的素質教育怎樣才能落實到位。

其實每個學生都是生動活潑的人,發展的人,有尊嚴的人,他們都有着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精神領域和內在感受,有着不同於他人的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他們對事物有着自己獨特的理解、觀點和好惡。而我們老師也常常扼殺他們獨特見解,這實在值得反省。

二、聽了麗婉老師的講座,我也深有同感,夯實的教學雙基尤為重要。語文能力是實用能力,任何實用技能都必須經過紮實的基本訓練。而這一切又與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息息相關。因此,麗婉老師提出的幾種習慣的培養很實用,也很必要。的確,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對一個人來説會受益終身,是一筆無形的財富。我們應重視對學生習慣的養成教育。

三、對於如何進行習作教學,有時我很困惑。我們給學生的指導只是一個框架,幾種思路,那如何讓學生寫出一篇好的習作呢?聽了莊秀娥老師的講座,從中受益匪淺。“寬指導,細描寫,粗評價。”這樣的習作教學模式很不錯,而讓學生在遊戲中習作,在競賽中習作的做法很棒。其實,引導學生多讀書,注重積累,讓學生養成留心身邊事物的習慣,讓他們去尋找生活的樂趣,也能打開習作之門,點燃習作的熱情。

總之,三位本土名師,口才好,能理論聯繫實例,無私地把自己的教學經驗與大家交流。

第五篇:語文課堂經驗交流材料

語文課堂,讓學生的思維輕舞飛揚

今天,我的語文課堂教學能接受各位領導和各位同仁的指導感到萬分的榮幸。同時深為自己課堂教學技藝欠佳而慚愧。

作為一個老語文教師,我時刻不忘探索有效課堂教學的新方法、新思路,力求使自己的語文課堂更適合學生掌握知識,提高素養,給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現在我就説説自己在日常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第一,我想法設法讓學生愛上語文課。

首先,我力爭每節課都應該讓學生有快樂的回味。令人回味的可以是一則引人入勝的小故事,如在學習《真理誕生於一百個問號之後》這篇課文時,我給學生講了《瓦特發明蒸汽機》的故事,同學們明白了: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可以是一次針鋒相對的交流和辯論,如在學習《小柳樹和小棗樹》這篇課文時,我就採用了交流和辯論的方式,同學們明白了:要多看別人的長處;可以是你的真摯讚賞和鼓勵,如學習《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篇課文時,當有位同學説到“我種花是給別人看的,相同的,別人種花也是給我看的,這就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表現”時,我稱讚了這位同學,因為他讓同學們明白了:為別人創造幸福,自己也能從中得到快樂;令人回味的還可以是一場相關的情景表演,在學習《晏子使楚》這篇課文時,我和學生合演了一幕《晏子進城》。也可以是一段自己的親身經歷,在學習《山中訪友》一文時,我先給學生講了我自己回到原來居住過的老屋的感受,把學生的思路引到課文情境中。季羨林老先生的《懷念母親》一文語

言質樸,感情真摯,因為我也有過母親去世的痛苦經歷,也曾在清明的時候寫過一段小文,我就把這篇文章讀給學生,學生深受感染,更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第二段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還有,教學《荷花》,我把荷花的三種形態板畫出來,指導背誦積累,效果甚佳;《跨越百年的美麗》一文的課堂上,我們師生圍繞着“美麗”閲讀交流,學得暢快淋漓;《威尼斯的小艇》在輕快的音樂中泛舟遊歷,所見所感與作者共鳴??

總之,最關鍵的就是教師應深入瞭解學生,儘可能地把學生和自己的距離拉近,使之感到親切;和教材拉近距離,使之感到親和;跟教材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拉近距離,使之共振共鳴。

我想,這樣的課堂,學生想説不愛都不容易。

其次,我儘量把課堂交給學生。

從學生能借助拼音讀文的時候開始,我就注重了學生的自讀自悟的培養。先從一個詞開始,讓學生説説他從這個詞中懂得了什麼,知道了什麼。進而是對一句話、一段話的理解。現在的課堂,幾乎全是學生在彙報自己的讀書體會,我只是在學生理解不到位、説的不確切的地方加以補充、點撥。很多時候,學生都想説,我也不想阻止他們發表自己的見解,生怕漏掉哪一位同學的獨特見解沒聽到,因而拖延了時間,一篇文章可能需要三課時才能完成。但是我想,雖然用時長了,但是能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這對學生來説,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因為他把自己的想法説出來了,與大家共享了,很有成就感。這也最大限度的使學生都能參與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從而達到

美國教育家杜威所言“使教育過程成為真正的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成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過程”的境界。不過,這種現象正在消失,因為我現在正致力於“學生體會到點子上”的引導和嘗試。

再説第二點:讓學生簡單紮實地上好語文課。

簡單,就是要簡約教學內容,突出教學重點;簡化教學環節,簡便教學方法,不搞花架子。紮實,就是給學生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底子,抓好語言文字訓練。同時教給學生學習方法。

生字教學是我們不容忽視的一個環節,我今年教的是六年級,從中段開始,我就訓練學生自己學習生字,先是學生自學,同桌互助記憶字形,接着是我指導易錯的字,開始的時候,一課生字詞往往需要聽寫三遍才能達到全體無誤。當然,我採用了很多花樣翻新的方法來鼓勵自學,比如:同桌比賽,男女生擂台賽,小組挑戰記憶等等,現在,我只給學生五分鐘的時間記憶生字,除了個別學生外,學生基本上能達到聽寫一遍就能正確掌握生字了。

從接受新課型開始,我就在尋求語文課新的立足點。新課型的四段式教學看似簡單,其實很不簡單,需要我們教師更深刻地研究教材,確定教學重難點。更重要的是敢於取捨。《草船借箭》是一篇保留課文,我已經教過多遍,去年我的教法是這樣的:就在“神機妙算”上做文章,引導學生找出那些地方表現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這樣的目標一明確,學生很快就找出“算天、算地、算人”我在學生彙報的時候相機點撥理解諸葛亮的“三笑”,用精彩的總結語外加板書三個大大的感歎號,學生參與興趣異常高漲,教學效果非常好。教學《自己

的花是給別人看的》一文,我沒有把作者的“思鄉的夢”作為重點,現在看來,我的取捨是對的,因為在《懷念母親》一文就可以看到作者的“思鄉的夢”。

還有就是,我特別注重導語、過渡語和總結語的設計。往往,我的導語或過渡語一説完,學生或面露笑容,或神情凝重,馬上投入到閲讀之中。每當看到我的總結語説完,很多學生在那裏輕輕點頭,我心裏就非常欣慰,因為我説到了點子上,學生聽懂了,並接受了。

語文的外延很寬很廣,教學的方法也不盡相同,只要在我們的語文課上,能看到學生“小臉通紅,小嘴常開,小手常舉”,我想,這就足夠了。一句話:我們的語文課堂,就是要讓學生的思維輕舞飛揚!

其實,其他教師的好的做法有很多,都值得我學習,我在這裏只是説了自己的做法,不當之處,還請領導和同仁批評指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jiaoliu/3yw9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