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如何做好創新社會管理(新版多篇)

如何做好創新社會管理(新版多篇)

如何做好創新社會管理(新版多篇)

如何進行創新社會管理 篇一

1.深化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重要性的認識

當前我國既處於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又處於社會矛盾凸顯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以及部分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這個問題任其積累蔓延必將引發更大的矛盾,勢必成為“發展的陷阱”。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長期以來在封閉半封閉環境和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社會結構發生了全方位、根本性變化,階層羣體衝突逐年增加;社會狀態更加活躍,開放性、流動性問題增多;公平意識、民主意識、權利意識、法治意識、監督意識不斷增強,社會訴求不斷提升,維權意識更加強烈;人們的思想意識、價值取向、道德觀念多元多樣多變,社會價值觀混亂,社會失範風險加大。這些問題都給社會管理提出了新要求,這些問題重視不夠、解決不好,不但經濟社會發展要嚴重受阻,而且過去取得的發展成果也會受到侵蝕。

2.切實轉變社會管理的理念

2.1是要樹立以人為本、服務為先的理念。要把人民滿意作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人民羣眾利益為重、以人民羣眾期盼為念,在服務中實現管理,在管理中體現服務,靠服務來贏得人民羣眾的理解和支持,讓人民羣眾自覺接受管理、主動配合管理、積極參與管理。

2.2是要樹立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的理念。我們必須在發揮好黨委核心領導作用和政府主導作用基礎上,發揮好各種社會組織、基層羣眾在社會管理中的協同、自治、自律、他律、互律作用,在更大範圍配置社會管理資源、更深層次整合社會管理力量、更高水平提升社會管理效率,充分調動人民羣眾參與社會管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形成推動社會和諧發展、保障社會安定有序的合力。

2.3是要樹立關口前移、源頭治理的理念。按照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與和諧穩定的要求,把科學發展作為解決社會管理領域存在問題的基礎,建立健全源頭治理、動態協調、應急處置相互銜接、相互支撐的機制,從源頭上、根本上、基礎上解決問題、減少矛盾。

2.4是樹立統籌兼顧、協商協調的理念。社會矛盾的大多數都屬利益訴求,這就要求我們學會使用利益分析法解決問題,要統籌兼顧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各個階段的利益訴求,既左盼右顧,又瞻前顧後,學會更多地運用民主的方式、羣眾路線的方式、説服教育的方式來進行社會管理。

2.5是要樹立依法管理、綜合施策的理念。依法治國、依法行政,是我們工作的最終取向,要大力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引導羣眾理性合法表達利益訴求;要牢固樹立依法管理的理念,依法迴應社會訴求,依法打擊違法犯罪行為;要綜合運用經濟調節、行政管理、道德約束、心理疏導、輿論引導等手段規範社會行為、調節利益關係、減少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

3.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管理體系

3.1是必須立足國情。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面對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深刻變革和快速發展,能夠保持社會大局和諧穩定,這足以證明當前我國社會管理與我國國情和社會主義制度總體上是適應的。中國與西方國家相比有着根本不同的政治制度、社會制度和國情,與他們也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因此我們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必須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出發,在總結我國社會管理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借鑑國外社會管理的有益成果,積極穩妥地推進社會管理理念、制度、體制、機制、方法創新,決不能照抄照搬別國的價值觀念和制度,決不能東施效顰、胡亂模仿。

3.2是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世界上任何發達國家不管採取什麼形式的管理模式政府都始終發揮着社會治理舵手的職能。我國是實行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黨和國家的利益與人民羣眾的利益是融為一體的。我們黨最大的優良傳統就是羣眾工作,我們黨擁有380萬個黨組織、7800多萬黨員,黨組織覆蓋全社會、延伸到最基層。在新形勢下,只要我們我們各級黨組織發揮好引領服務羣眾、反映羣眾訴求、化解社會矛盾的先鋒模範作用,針對新情況和新問題,事實就是、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羣眾工作方式方法,把羣眾工作的優良傳統滲透到一切社會管理活動中去,我們的社會管理工作就一定能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3.3是必須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政府是社會管理的職能部門,各級政府要按照轉變職能、理順關係、優化結構、提高效能的要求,健全政府職責體系,強化服務意識,對於應該由政府負責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一定要做到人員到位、投入到位、工作到位、責任到位,努力建設服務型政府。要進一步完善法規政策,健全社會管理體系,培育發展和管理監督好社會組織,暢通公民參與渠道,切實發揮政府在社會管理中的主導作用。

3.4是必須強化社會協同。要充分發揮國有企事業單位、工青婦等羣團組織和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等基層羣眾性自治組織的協同作用,形成與黨委和政府互聯、互補、互助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網絡;要堅持培育發展和管理監督並重,把社會組織納入到黨委和政府的社會組織體系,促使其健康有序發展,真正發揮好社會組織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中的重要作用;要全面推進社區信息綜合管理平台建設,努力使“社會人”變成“社區人”,使社區管理服務達到全方位、無縫隙、全覆蓋。

3.5是必須擴大公眾參與。公眾參與是社會管理的基礎,公眾參與社會管理,能集中公眾社會管理的智慧和力量,增進政府與公眾之間的理解與信任,有利於防止和化解公眾與政府之間的衝突,增強政府與公眾之間的協調性,最大限度的激發社會活力。要動員和組織羣眾依法理性有序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努力形成社會管理人人蔘與、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以基層創新延伸治理的縱向空間: 篇二

基層是社會創新的前沿陣地,而社區作為民眾基本生活和頻繁互動的場所,更是成為探索新型治理方式的一線。針對當前社會治理存在的縱向深度不足,服務難以到位的問題,可以利用基層進行有限成本“試錯”的途徑,激發民間能人巧匠的創造性與積極性,在不斷嘗試、調整的過程中,逐步“縫合”當下社會治理的漏洞。

第一,發揮社區委員會承上啟下的連接作用。在中國,社區處於國家權力的末梢,成為政府組織秩序與社會自發秩序的節點。在公共政策、公眾的生活秩序和社會組織的利益等多重關係交錯的空間中,社區行政精英們更加容易發掘當下社會治理的漏洞,並從治理實踐和民間活動中找到相應填補方式,更容易實現社會創新。

第二,重視社區羣眾組織橫向溝通的協調作用。社區中具有共同愛好和訴求的人們由於生活空間的相近而容易結合到一起,形成居民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羣眾組織。這些組織在心理慰藉、文化娛樂、生活幫扶等領域提供了政府無法提供的服務。通過組織間日常溝通與合作,組織與個人的接觸與互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陌生人”隔閡,提升了社區公共活動開展的容易程度。

第三,推動社區的建設與發展,離不開政府部門工作方式的轉變。改變傳統以指標為主的價值體系和指令式的工作方法,改變集權式地將大量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事務下移的傾向。對社區協助辦理的行政事務進行梳理,避免給社區工作者帶來沉重的行政工作負擔。同時,推動政府與社區展開契約式合作,讓渡出社區的自治空間。

關聯機制: 篇三

專業知識的分散與互補。知識和技術的專業化程度加深為更加精確到位的社會管理和服務提供了條件。同時,知識儲備的分散化趨勢打破了由政府壟斷社會治理所需的信息、知識、技術等資源的局面,這就使得任何一個社會主體都很難僅憑藉自身的知識全方位的應對社會問題。知識分散性促成了相互依賴的網絡關係,通過互動這一中介變量,將零散的知識技術整合為細密的智慧網絡,平衡了有限理性下主體知識的地位差異。

社會精細化治理的最終目標不侷限於某個領域或某項服務的細微調整,更在於通過每個精緻的管理活動提升社會整體治理水平。知識互補與整合的訴求將有助於推動行動主體多元、主體關係平等、制度結構規範、利益網絡兼容的“共治”型社會治理結構。⑥在這種新型治理結構之下,多種治理資源和包括信任、合作在內的社會資本將得到有效積累,而政府通過與各領域精英與民間能人的交流,吸收更具專業性的個性化的意見,一方面及時調整完善社會管理內容和方式;另一方面有效溝通減少治理當中的抵抗情緒,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治理成本,提升社會管理的效率。

觸發機制: 篇四

政府理念的前瞻性。理念創新是社會創新的源頭,政府創造性的行政理念成為了社會治理創新的“扳手”。重視“細節文化”的行政理念和治理思維將成為一系列技術化、標準化、細節化社會治理的啟動裝置。政府突破粗放的行政文化桎梏的各種努力,都是在向社會釋放積極信號,有助於帶動社會樹立重視細節,追求更好、更精緻的治理理念。

價值理念的重要作用還體現在諸如杭州市政府提出的“讓我們生活的更好”理念,提供了可理解的、可共建的、精益求精的生活與工作方式。在同一個價值理念的引導下,“我們”不斷交流、不斷溝通、不斷提升努力,為着“更好的”、更為精緻的生活圖景而相互理解,共同建構。

動力機制:精明行政的引導。精明行政要求創造性地處理政府、市場、社會、公民等不同主體的關係,整合利用各種不同的資源,積極主動地發現訴求,並通過內部流程再造等構建全新的行政服務體系,藉助新技術和新媒體的強大提取、分析和傳播能力,提供貼近行政客體需求的高品質行政管理和行政服務的新公共行政。⑤精明行政的“行政溢價”效應將會引導社會治理向方式靈巧化,工具科學化,評估標準化等技術層面轉變。

第一,治理手段靈巧化,通過吸收公共參與降低治理成本。

現代社會治理不能再囿於傳統的簡易粗淺的手段,否則既達不到既定的治理效果,也會由於公眾抵抗和反感而增加雙方溝通的交易成本,導致總體公共治理難度加大。除了通過政府自身在行政流程、組織協調和執行力提升等方面的改進之外,還可以通過吸收社會參與,抵消政府支出,並提供接近地氣的“金點子”等,以社會服務社會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實現服務“無縫對接”。

第二,以互聯網和物聯網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為治理的精細化提供技術支撐。

一方面,信息網絡平台提升了公共管理和服務的可及性與便捷性。網絡的普及大大延伸了公共管理和服務的觸角,實現了居民需求與公共服務的零距離無縫對接。另一方面,信息技術則提升了社會管理的準確性。

第三,立體的績效評估體系為治理的精細化提供規範化的執行框架。

社會公眾參與的考評制度,不斷督促被考評單位關注細節,尋根溯源,查找不足,改進工作。在多元化的考評主體的立體化監督之下,公共行政必須努力實現運行的規範性與有效性,這促進了政府部門間的良性競爭。

如何進行創新社會管理 篇五

一、牢固樹立人本管理理念

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思想家們就提出了諸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天地之間,莫貴於人”等等“以人為本”的理念。新中國成立後,我黨始終把維護人民利益作為全黨工作的中心。近年來,隨着各項事業的快速發展,綏稜農場在經濟、社會等方面也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矛盾。如何更好地進行社會管理,從而保證經濟社會有序、健康發展成為新課題。

二、鋭意探索,創新化解人民內部矛盾的新方法

在基層農場,社會矛盾有兩個特點:一是由經濟利益關係引起的矛盾易多發;二是某些矛盾聚集性較強,一旦激化,容易形成大規模的突發性羣體事件,直接威脅農場正常的社會治安秩序,影響社會的有序運行。

三、合法、平等、正義,推進執法規範化建設

作為社會管理機關工作人員,必須意識到,我們工作的方方面面和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能否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直接關乎社會運作是否順暢、社會關係是否和諧、社會交往是否融洽。實踐證明,社會管理有助於理順、平衡社會關係,有助於化解、消除矛盾衝突。但是違法的管理則必然導致社會關係扭曲、社會矛盾百出、公民權益受損。

四、力求主動,堅持預防和處理相結合

通過加強基礎工作、羣眾工作,及時發現矛盾衝突點和苗頭性問題,切實把矛盾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有針對性地做好疏導工作,堅持通過正常的行政和法律程序解決矛盾和糾紛,防止盲從情況發生,真正做到社會矛盾發現得了、處置得早、控制得住、解決得好。在打擊違法犯罪方面,針對轄區案件特點,認真研判轄區治安狀況,深入分析發案規律。

五、健全社會管理機制

健全社會管理機制具有根本性和長效性,其作用是全方位的、全過程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堅持以下原則:一要堅持黨委領導、行政主導,成立相關組織,明確責任;二要統籌協調,開展源頭治理;三要科學管理、提高效能。

如何做好創新社會管理 篇六

(一)實現基層政府以經濟建設為主到公共服務為主的轉變

提供社會公共服務是服務型政府的重要職責。我國的公共需求正處於由消費型向發展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人民羣眾快速增長的公共需求與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突出,成為當前人民羣眾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基層的就業壓力與日俱增,社會保障不完善,收入差距繼續拉大,社會事業的基礎十分薄弱,基層公共衞生體系不健全,城鄉發展不平衡,特別是基層中的農村社會事業十分落後。這種現象跟經濟的發展水平非常不相稱。根本原因是長期以來基層政府缺乏正確的社會管理理念,基層政府把過多的精力和財力放在經濟建設上,在社會管理領域政府的精力和財力長期缺位。公共服務是現代政府治理的基本內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通過提供公共服務,用以解決每一獨立的市場主體所不能解決的公共問題,包括公共政策、公共設施、公共安全、公共衞生等,保證和維護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實現經濟社會的發展協調。經濟發展到現階段,要求基層政府提供更多公共服務的社會需求日益強烈,如果基層政府還把主要精力和財力用在經濟建設上,而不是用在提供公共服務上,不但不能推動社會的繼續進步,以前取得的經濟建設的成果都有可能毀於一旦。

(二)重塑重在民生的施政理念

社會管理的核心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基層政府要拋棄管控的施政理念,轉變為重在民生的理念。要緊緊圍繞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努力改善民生,把關注民生、保障民生、發展民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作為基層政府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提高基層政府對社會需求和公民訴求的迴應性,通過有效迴應基層社會的需求和廣大人民羣眾的訴求,把基層政府的主要工作落實到民生領域。要更加註重推動社會公平正義,沒有公平正義,就沒有道德底線,就有不滿和衝突,每個人就都覺得是受害者,就沒有合理的財富分配,也就沒有真正的民生,可以説公平正義本身就是一個十分重大的民生。基層政府切實保障好、改善好民生,百業才會欣欣向榮,百姓才會安居樂業,社會才會和諧穩定。民生有了保障,社會穩定才會有根本的保障。

(三)改變社會管理的手段,從單方強制轉變為社會協商

社會管理不能片面強調政府的單方強制,社會的廣泛參與至關重要。通過政府和社會的合作和共治才能實現良好的社會管理。基層政府要鼓勵和動員羣眾參與社會管理,要藉助社會協商的方式進行社會管理。通過各種協商形式,基層政府與社會組織、利益代表可以及進行溝通、協調,及時妥善處理大量的日常矛盾和糾紛,特別是上訪、信訪等形式的勞資糾紛、拆遷糾紛等問題。即使處理一些危害公共利益的違法犯罪問題,必須採取刑事處罰或行政處罰措施,如果適當擴大社會公眾的參與,如及時公佈案情,組織旁聽,組織聽證等,也會比單純的刑事或行政處罰更有社會效果。當參與社會政策的主體範圍越廣泛,社會政策就越可能符合社會公平和公正的原則,也就越能夠達到解決社會問題、增進社會福祉的目的。

(四)結合各級政府社會管理職能分工,將社會發展納入基層政府績效評價體系

根據十八大的要求,首先要明確中央與地方政府在社會管理職能上的分工,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決策、執行、監督相協調的要求,理順各級政府在社會管理職能上的分工,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的事權關係,理順社會管理中的條塊關係,實行合理的分權。堅持權利、義務、責任相統一的原則,依法規範政府內部和政府縱向間的職能和權限,形成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政府社會管理體制。其次,要將社會發展納入基層政府績效評價體系。通過社會發展評價,衡量基層政府履行社會管理職能的成效,從而增強基層政府履行社會管理職能的內源性動力。社會發展評價指標應包括社會結構、生態環境、人文環境等指標,具體項目應包括社會保障、公共衞生、教育狀況、環境治理等。

如何做好創新社會管理 篇七

(一)實施規範化管理,促進社會穩定。

將特殊人羣管理工作擺上位置,納入綜治目標考核,作為“一票否決”的重要內容。進一步健全基層綜治組織機構,完善組織管理機制。強化流動人口管理服務、刑釋解教人員幫教安置、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防範和處理邪教問題、刑釋解教社區矯正等各個牽頭部門的組織協調職能。將特殊人羣管控和服務工作納入治安防控工作體系,健全完善信息研判機制,認真落實管控制度,實行分層次、等級化管理,對重點羣體中發生的嚴重危害社會的違法犯罪活動,堅持依法、嚴厲打擊,確保社會和諧穩定,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二)健全信息化管理,掌控實時情況。

依託公安、信訪、司法、教育、共青團等方面的資源,分別建立起邪教人員、有重大刑事犯罪前科人員、肇禍肇事精神病人、吸毒人員、重點信訪人員、刑釋解教人員和社區矯正對象、留守子女、無業閒散青少年等方面的信息數據庫。要求基層幹部結合日常工作,採取多種形式對特殊人羣開展經常性、全面性走訪,及時掌握動向,由相關單位及時對人員變動情況進行更新,確保數據準確、及時、有效,做到“情況明、底數清、心中有數”,為工作的高效開展提供方便。

(三)推行人性化服務,確保服務到位。

堅持以人為本,致力於解決特殊人羣在就業、就醫、生產、生活等方面的實際問題,推行人性化服務,寓管理於服務之中。確保各級各部門嚴格執行相關福利待遇方面的政策,並同時開展形式多樣、針對性強的法制、道德、形勢、政策教育,針對具體情況,分別實施關愛行動。進一步加強鄉鎮服務平台和司法援助等平台建設,健全完善聯動機制,積極為他們提供優質高效的諮詢和服務,做到服務與維權並重。

(四)創新多載體服務,幫扶特殊人羣。

要堅持以人為本原則,創新建立健全多載體的幫扶機制,加強鄉鎮“兩所一庭”建設,建立精神病醫院、特殊教育學院、美沙酮門診、計生服務站等各類幫扶實體、幫教基地,暢通生活補貼和困難救濟申領渠道,努力解決好特殊人羣及其子女就業、就學、就醫、居住、生活等困難,並切實發揮好興文縣創新開展的“信訪維穩基金”,為一些執行不到位、歷史遺留問題等“於法無據、於情可諒”等積案進行化解,使其感受到黨和國家以及社會各界的關懷與温暖,增強報答社會、服務社會和依法履行權利義務的觀念,促進管理水平提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359ym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