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八年級下冊歷史重點知識複習資料【多篇】

八年級下冊歷史重點知識複習資料【多篇】

八年級下冊歷史重點知識複習資料【多篇】

八年級下冊歷史重點知識複習資料彙總 篇一

中國現代史的分期:1949——1956: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簡稱過渡時期)1956——1976: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78——現在: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改革開放)

第一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

第一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949年9月地點:北平內容:制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共同綱領》)(起臨時憲法作用)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宋慶齡為副主席;決定把北平改名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同時確定五星紅旗為新中國國旗,《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確立公元紀年法。大會還決定在_廣場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但沒有確立國徽。作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成功召開,初步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2、開國大典:開國大典的舉行標誌着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1)開國大典:①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②毛澤東宣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①國內意義:新中國的成立開闢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新紀元的新是指社會性質產生了變化)。中國人民_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成為一個真正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壯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結論: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3、西藏和平解放:(1)時間:1951年西藏派出阿沛阿旺晉美為代表與中央談判2)歷史意義:標誌着祖國大陸獲得了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

第二課抗美援朝

1、抗美援朝:時間:1950—1953

(1)中國人民志願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原因:美國的侵略活動嚴重威脅到新中國的安全。(具體事件:①美國侵略朝鮮,轟炸中國邊境城市,侵犯了中國主權,嚴重威脅着中國安全;②美國派太平洋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阻止中國人民解放台灣,公然干涉中國內政。③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請求中國出兵援助。

(2)總司令:彭德懷目的:保家衞國

(3)結果:1953年7月,美國被迫在《朝鮮停戰協定》停戰協定上簽字

(4)性質:抗美援朝戰爭是正義的、反侵略戰爭。

(5)戰鬥英雄黃繼光(上甘嶺戰役中犧牲)、邱少雲。(學習精神: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志願軍——“最可愛的人”

(6)抗美援朝勝利的原因:①這是一場正義之戰;②得到全國人民大力支持;③中朝軍民的英勇奮戰;④黨的英明決策和正確指揮。

(7)意義:抗美援朝的勝利,為我國的經濟建設贏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

第三課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時間:1950年6月——1953年

(1)原因:①舊的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根本)②新解放區的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獲得土地。

(2)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主要在新解放區實行。

(3)內容: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4)土地改革意義:①廢除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民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業生產獲得迅速到恢復和發展。為國家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八年級下冊歷史重點知識複習資料彙總 篇二

第一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鞏固

1、(重點)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949年9月地點:北平

內容:制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共同綱領》)(起臨時憲法作用)

確定新中國的名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

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宋慶齡為副主席;

決定把北平改名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

同時確定五星紅旗為新中國國旗,《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確立公元紀年法。

大會還決定在_廣場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但沒有確立國徽。

作用:為新中國成立作了重要準備。

2、開國大典:開國大典的舉行標誌着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

中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

1949-10-1日下午2時,任命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

開國大典:

①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

②毛澤東宣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國合法政府。

3、(重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需背誦

①國內意義:新中國的成立,結束了近代百餘年的屈辱史,中國成為一個真正獨立自主的國家;結束了千百年來有少數剝削者壟斷政權的歷史,人民大眾成為國家主人。它是中國歷史的新紀元。_新紀元的新是指社會性質產生了變化。

②國際意義:新中國的成立,還衝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大大增強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直接推動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

結論: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4、x藏和平解放:(1)時間:1951年昌都戰役

(2)歷史意義:標誌着祖國大陸獲得了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

政權鞏固的三大運動

5、(重點)抗美援朝:時間:1950—1953

(1)中國人民志願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原因:美國的侵略活動嚴重威脅到新中國的安全。

(具體事件:①美國侵略朝鮮,轟炸中國邊境城市,侵犯了中國主權,嚴重威脅着中國安全;②美國派太平洋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阻止中國人民解放台灣,公然干涉中國內政。③朝鮮_主義共和國請求中國出兵援助,中朝脣齒相依,脣亡齒寒。)

(2)總司令:彭德懷目的:保家衞國

(3)結果:1953年7月,美國_在《朝鮮停戰協定》停戰協定上簽字

(4)性質:抗美援朝戰爭是正義的、反侵略戰爭。

(5)戰鬥英雄黃繼光(上甘嶺戰役中犧牲)、邱少雲。(學習精神: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志願軍——“最可愛的人”

(6)抗美援朝勝利的原因:①這是一場正義之戰;②得到全國人民大力支持;

③中朝軍民的英勇奮戰;④黨的英明決策和正確指揮。

(7)抗美援朝的歷史意義:①粉碎美國侵略野心;②鞏固了中朝邊境;③提高了我國國家威望。

6、__運動:時間:1950-1951年

經過近一年的鬥爭,_勢力基本被肅清,新生的革命政權得到鞏固。

7、(重點)土地改革:時間:1950年6月——1953年

(1)原因:①舊的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根本)

②新解放區的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地改革,獲得土地。

(2)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主要在新解放區實行。

(3)內容: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4)土地改革意義:需背誦

①廢除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生產力,農民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業生產很快得到恢復和發展。

②為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和人民政權的鞏固奠定了基礎,也為工業化的順利進行開闢了道路。

第二單元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社會主義制度確立的物質基礎:一五計劃的完成

法律保證: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頒佈

標誌:三大改造的完成

1、過渡時期總路線:1953

背景:新中國政權的鞏固和國民經濟的基本恢復的基礎上。

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過渡時期總路線。總路線規定: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簡稱一化三改造)

2、(重點)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年-1957年):

(1)基本任務:集中主要力量進行重工業建設,有步驟地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發展重點及是重工業主要分佈的地區是東北地區)

(2)成就:在蘇聯的協助下,到1957年底,各項經濟指標超額完成。

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建成投產,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生產出第一輛汽車,中國第一個製造機牀的工廠——瀋陽第一機牀廠建成投產。萬里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毛澤東詩詞中“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中的“一橋”(長江第一橋)是指:武漢長江大橋)

(3)意義和影響:使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後的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初步基礎。

問:我國為何要優先發展重工業?

答:因為建國初期我國還是農業國,工業基礎十分薄弱,農業發達解決了人民吃穿問題,而重工業發展水平是衡量國家是否強大的標誌。

要優先發展是迫於當時國家安全仍遭威脅,參照蘇聯發展的成功經驗所制定的符合我國國情的政策。

3、(重點)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頒佈:1954年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

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內容:憲法確定了社會主義原則、人民_專政原則、_集中制原則、各民族平等原則等。

意義:憲法為發展社會主義_和法制奠定了基礎。

性質: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

問:為什麼説《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答:因為在憲法中確定了堅持社會主義原則、人民_專政原則等內容,真正反映了人民大眾的利益,所以説它是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4、(重點)三大改造:1953--1956

(1)三大改造的內容: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2)三大改造的實質: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3)農業、手工業改造的方式是:建立生產合作社

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方式是:公私合營;對資本家佔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它被稱為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

(4)三大改造的完成:①時間——1956年底。

②意義——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我國進入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5)評價:三大改造總體是成功的,但局部出現要求過急、工作過粗等缺點。

問:中國近現代,社會性質發生過哪三次變化?簡要説明每次變化的主要原因。?答:①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由封建社會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由於外國侵略,清政府_無能,中國戰敗)

②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新_主義社會;(中國人民進行100多年艱苦鬥爭,終於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_了三座大山的壓迫,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③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完成,中國由新_主義社會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基本上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在所有制方面的社會主義革命取得決定性勝利)

5、探索社會主義的良好開端:中共八大召開的時間是:1956年,

內容: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

6、(重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時間:1958年

(1)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設社會主義。(執行中突出了“快”)

(2)表現(犯的錯誤):以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為標誌的“左傾”錯誤氾濫。

(3)犯錯原因:黨和人民對於我國社會主義所處的發展階段認識不足,對建設社會主義缺乏經驗,又急於求成,忽視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4)影響: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造成了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社會生產力遭破壞。

(5)教訓:發展經濟要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從國情出發,實事求是。

(6)評價: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黨對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變經濟落後的願望。但在探索中,對國情認識不足,誇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違背規律,急於求成,給社會主義建設帶來嚴重困難。

(7)對國民經濟的調整:1961---1965

7、十年建設中出現的模範人物:蘭考黨的好乾部焦裕祿、好戰士雷鋒、大慶石油工人王進喜。

他們的精神品質:熱愛祖國、艱苦創業、密切聯繫羣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8、(重點)建國以來“左”的錯誤最嚴重時期:_:(1966—1976年)

導火線:1965,姚文元《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

矛頭:劉少奇,鄧小平等所謂的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

開始: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先後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和八屆十一中全會,發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知》(“五一六通知”)和《中共中央關於無產階級_的決定》(“十六條”)

(1)根本原因:“左”傾錯誤嚴重發展。

具體原因:A、毛澤東對國內形勢做出了錯誤判斷

B、被_、__集團利用

(2)黨的歷一起冤案:國家主席劉少奇遭到_致死。

_分子奪權行動:“一月風暴”上海奪權。

_期間黨和老幹部的抵制和鬥爭(1967-2):“二月逆流”(二月抗爭);

羣眾的抵制與抗爭(1976):“四五運動”。

(3)兩個_集團的覆滅:1971年9月13日,_等人乘飛機倉皇出逃,在蒙古温都爾汗機毀人亡。(九一三事件)

1976年4月5日四五運動為後來粉碎“4人幫”奠定了羣眾基礎

_結束的標誌(1976-10):粉碎__集團(4人幫:_、張春橋、王洪文、姚文元)

(4)在_後期,整頓、恢復各方面工作,扭轉了經濟形勢的領導人是:周恩來、鄧小平

(5)_造成的影響:

①嚴重地破壞了社會主義_和法制;②打亂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正常進程;

③拉大了同世界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

(6)性質:“_”是一場由錯誤發動,被_、__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7)教訓和啟示:①我們必須正確認識國內的主要矛盾;

②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③我們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堅持依法治國的方針;

④我們必須保持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為經濟建設營造良好的國內環境。

第三單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1、真理大討論:1978年,思想理論界開展的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是(針對“左”傾思想和“兩個凡是”的_展開):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討論序幕:1978年5月11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發表於光明日報。

思想運動開展的主要原因是當是中央領導人仍然堅持:“左”的錯誤

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思想基礎的是: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大討論實質:一場重新確立實事求馬克思主義原理的思想解放運動。

2、“兩個凡是”的方針:“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

3、(重點)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十一屆三中全會。思想路線:這次會議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的思想路線;

政治路線:果斷放棄“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政治路線,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組織路線:全會恢復了黨的_集中制傳統,提出了_制度化法律化的任務。會議實際上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意義: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也是共和國曆的一個偉大轉折從根本上衝破了左傾錯誤的_,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

又一次解決了“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成為開闢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創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時期的偉大起點。

三中全會內容和意義需背誦

4、撥亂反正:1979—1982

為劉少奇恢復名譽,是黨的歷的冤案得到平反。

正確評價毛澤東,標誌着指導思想上撥亂反正任務的勝利完成。

評價毛澤東:結合P35,功大於過。

問:新中國成立後,中共的“左傾”錯誤和“左”的錯誤有哪些表現?這些“左

傾”錯誤又是怎樣得到全面糾正的?

答:①1958~1960年大躍進。農業浮誇風和工業全民大辦鋼鐵是其主要內容

②1958年掀起人民公社化運動_,挫傷廣大羣眾生產積極性,極大地防礙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③“_”嚴重破壞了社會主義_和法制,打亂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正常進程,拉大了同世界發展水平的差距。

(都是通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得以全面糾正的。)

5、(重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農村改革背景:人民公社體制已經不適應農村的生產發展

(1)內容: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的農民率先“包產到户”的形式改革農村經濟。1982年,以“包產到户″為主要形式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展開。

(2)形式:把集體土地長期承包給農民耕種,農民自主經營。

實質:改計劃經濟體制為市場經濟體制

(3)意義:①極大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②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

③為鄉鎮企業提供了大量剩餘勞動力。

(4)為農村致富和實現先現代化開闢的新路是:發展鄉鎮企業

問:建國以來我們黨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領導集體,在解決“三農”問題上,對農村生產關係進行過哪幾次重大調整或變革?這些重大調整或變革各有何作用?

答:分別有: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農業合作化:標誌着社會主義制度在農村的建立,推動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

人民公社化運動: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阻礙了農村經濟向前發展。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為鄉鎮企業提供了大量剩餘勞動力。

6、國有企業改革:

在城市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根本目的: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是我國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

國有企業改革是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

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第一階段:1985年起,中心環節:增強企業活力原則:政企分開,所有權與經營權適當分離,以承包為主的各種形式的責任制

第二階段:1993年,明確提出要建立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企業制度。

現代企業制度特點: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能夠適應市場經濟要求。

7、經濟特區的建立:1980年,我國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建立四個經濟特區。1988年建立的經濟特區----海南經濟特區。

目的: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資金。

方法:國家給予優惠的經濟政策。深圳成為經濟特區的代表,對外開放的“窗口”。“深圳速度”、“一夜崛起的城市”。

特區的“特”是經濟政策的特殊,不是政治上的獨立。

特區建立意義: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

沿海開發城市:1984年,開放了廣州、上海等14個沿海城市。

沿海經濟開放區:1985年起,建立了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上海浦東新區、閩三角開放區。

對外開放格局形成:從沿海城市向內地發展,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點線面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對外開放的成就:

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對外貿易和經濟的發展;

給我國帶來了資金、先進的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

8、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目的:為了更好的實行對外開放,加速我國現代化建設。

時間:2001年12月11日卡塔爾--多哈

標誌我國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階段。

9、_與法制建設一課參看當課劃線部分。

10、(重點)鄧小平理論:

1、中共“十二大”(1982):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2、中共“十三大”(1987):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並制定了黨在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確立在初級階段經濟發展分三步走,並制定了黨在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P52

3、南方談話(1992):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闡述了他的觀點。是鄧小平理論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因為解決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許多重大理論問題,如下: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了,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發展生產力。

判斷改革是否成功,是否會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標準為“三個有利於”: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個有利於歸根結底是發展生產力。)

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

4、中共“十四大”(1992):確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成了以江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

5、中共“十五大”(1997):首次使用“鄧小平理論”這個概念。確立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並正式寫入黨章。

6、中共“十六大”(2002):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三個代表”與鄧小平理論關係是繼承與發展的關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61znn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