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多篇】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多篇】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多篇】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 篇一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1994年美國洛杉磯發生大地震後,一位父親抱着一個堅定的信念,不顧別人的勸阻歷盡艱辛,在廢虛中救出兒子及兒子的十四個同學的故事,讚揚了這對父子以堅定的信念支撐自己,戰勝困難獲取幸福,執着追求的精神。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認識8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理解“昔日、廢墟、疾步、絕望、瓦礫、開闢、破爛不堪”等詞語,積累文中關於人物外貌、語言描寫的佳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父親對兒子的愛以及兒子從父親身上汲取的力量;領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表達方法。

本文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強的文章。但文章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有一定距離,生離死別的痛苦學生很少有體驗。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變化較複雜。為了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裏入情入境,情有所動,理有所悟,我力求抓住文眼,聚焦形象。這篇文章中,堅定的父親和勇敢的兒子給學生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我細細分析,決定抓住“一箇中心線索,兩個突破點”整體規劃全文教學。這個中心線索就是父與子始終信守的諾言、毫不動搖的信念:“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兩個突破點就是“父親的了不起”和“兒子的了不起”。

這是文章的精華所在!把這兩個點拿出來,以點帶面,在這兩個點上把朗讀、感受、體驗、想象、情感的昇華結合起來,反覆誦讀、反覆叩問、反覆感悟,使其發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功效。課前,對於這個教案,我覺得內容有點多,如果學生上課配合不好,很可能我設計的環節會耽誤時間而導致課上不完。通過半學期的努力,根據我對我班同學的瞭解,大部分學生的語文素養還好。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很積極,配合也很默契,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感覺很順暢,包括中間的指導朗讀環節,我覺得能讓孩子充分地讀從而理解課文內容,最後不僅把課文學完了,還讓學生感受到了深沉的父愛。

但作為經驗不足的我,在教學中存在着許多亟待改進之處:當引導學生從“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中提出問題,是什麼力量支撐父親挖掘36小時,連叫了三名學生沒有提出我預設的這個問題。我一時找不到恰當的點撥方法,又怕延誤時間,情急之中,自己提出了問題,影響了教學效果。對於語文教學我感受調動學生的情感尤為重要。

在分角色朗讀階段,我設計了引導學生細細品味人物心裏,讀出相應的語氣。然而在朗讀父親堅持在廢墟中尋找兒子這部分課文,學生沒有讀出父親的悲傷,發現兒子還活着時,父子的對話沒有讀出興奮的語氣,沒有表現出喜悦與幸福。經我朗讀指導,學生已能動情朗讀,但學生並未走進文中,走進現場,同時也浪費了時間。反思一下,如果在上課伊始就讓學生畫出使你深受感動句子,反覆研讀,出示大地震的資料圖片,用飽含感情的語言描述地震的場景喚起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再通過朗讀,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走進現場,入情入境,親身經歷事件感受父愛的偉大和了不起,感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這樣會更好。總而言之,這節課的教學給我帶來了很多思考,在今後漫長的教學中需要我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地鑽研教學,“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 篇二

麗雅交待今天的兩節語文課用來第四單元考試,可因為打印室的機器壞了,所以只能臨時準備《地震中的父與子》這一課。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備課如果是有感覺的話,時間少點也不要緊。今天就是這種情況。

我先初步理清了課文頭緒,確定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就是將這位父親形象藉助課文語文語言銘刻在孩子的心裏。如何分層落實呢?

一。感知背景,進行鋪墊

關於地震,孩子們是沒有生活體驗的,但對此又並非零起點。他們在影視作品、報刊雜誌或是課堂學習中對此還是有一定了解的,這應是學生的學習起點,所以課堂切入的談話也就從地震開始了。接着再引導學生閲讀課文中的第一、二自然段,瞭解這場大地震。從對地震的一般瞭解到具體到某一次地震的理解,學生對於地震本身災難性的認識已有質的飛躍。這為進一步閲讀文本中的故事,走進故事中的人物內心有一個很好的鋪墊。

二。直面父親,濃墨重彩

父親是這個故事的重要人物,但作者在描述中始終保持着客觀冷靜的態度。文中唯一帶有強烈個體情感傾向的就是結束時“這對了不起的父子”的表達。我想這也是作者在寫完整個故事之後,無法自抑的流露。作者對這位父親最重彩的描寫就是“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作者從時間的長度,父親的外貌,他人的行為等角度將一個偏執得有些發狂的父親作一個細緻的描寫。在這裏,“36小時”是個怎樣的概念?那是整整兩個白天一個黑夜的漫長,那是學生兩個星期的課時量!在如此漫長的時間裏,父親在不斷地挖着,在一片廢墟里,又有着怎樣的困難與危險啊!或是餘震不斷,或是塌方連連……每一次危險都可能是致命的!在這裏,我採用聯繫生活經驗、創設情境想象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將這段文字讀懂、讀活、讀厚、讀出情味,這是感受偉大父愛的關鍵所在。

三。旁敲側擊,映襯烘托

在這一場災難中,在這一片廢墟里,其實還有很多家庭、很多父母都有着同樣的遭遇。難道説他們都不愛自己的孩子嗎?或是愛的不夠深嗎?為什麼會只有這一位父親孤軍奮戰呢?不是的,那是面對一片廢墟,凡是還有一點理智的人都能看到,生還的可能幾乎是不存在。

所以,很多父母“絕望”地離開。好心人的一句“太晚了,沒有希望”是多麼辛酸的無奈,消防隊長與警察以專業的眼光作出理性的分析:“這裏太危險”!但是,這些所有合情合理的規勸都無法使父親放棄一個沒有理智的行為。“誰願意幫助我?”“你是不是來幫助我?”這一次又一次語無倫次的回答,執着得近乎固執的追問,讓我們看到此時所有一切的理性思考與客觀分析都不存在,佔據他內心的只有那父子之間曾經的承諾:“不論發生了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在這裏,通過師生的對讀,引導學生對他人行為的理解,從另一個角度再次深切地感受偉大的父愛超越一切!

整個設計簡單、樸實,緊扣語文本質,緊貼情感共性,帶領學生經歷一場深刻的愛之旅程。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 篇三

《地震中的父與子》講述的是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着危險,抱着堅定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於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兒子同學的感人故事。

我所講的內容為第一課時,本節課的目標是掃清生字詞障礙;瞭解文章大意,理清脈絡;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在本堂課中,值得慶幸的是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同學們積極的回答問題,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也基本完成。作為一名新教師,我深深的明白課中還存在很多不足,課後我根據各位前輩的指導認真的做了反思:

一、沒有培養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一篇非常震撼人心的文章,怎樣才能使學生體會到這偉大的父愛,深厚的父子情呢?這離不開一點——朗讀,而且是有感情地朗讀。而我卻忽略了這一點。朗讀不僅可以發展語感,還可以加深體驗與領悟。由此可見朗讀的重要性,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更要多加培養。

二、忽略了“自然段”和“部分”的區別。

在本課的學習中,有要求學生給文章劃分部分。當時學生將“部分”稱做一大段,其實以前也出現過此類問題,只是那時我認為學生懂其意思,無大礙,便一直沒有指出。後來經張秋月主任指出,一下子點醒了我。是啊,這樣久而久之難免會使一些同學混淆,同時也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語文的嚴謹性。是的,我想在教學中關於“自然段”和“部分”的問題遠遠不止這一個,但我唯一確定的一點是這都不是小問題,不能忽視。

三、“概括主要內容、掌握概括方法的問題”講的不夠到位。

概括主要內容、中心思想對於國小生來説一直是一大難題。概括能力有很強的綜合性,一篇文章要國小生用一兩句話説清楚確實不易。所以我們不僅要教學生學着概括還要學會尋找方法。在這方面我給孩子們的訓練太少,同時也沒有給他們很好的引導。即在概括主要內容時我們可以先將整個故事複述一遍,再在複述的基礎上加以概括,最後對這個概括進行濃縮。

在反思中,我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同時也發現了別人的長處。我深知自身存在的問題遠不止這些,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的學習、摸索,使自己進步也為了使孩子們有更大的進步。

地震中的父與子的教學反思 篇四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人教版課標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描寫具體,情感真摯,但篇幅較長。講述1994年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不顧自己的生死,克服重重困難救出自己的兒子及其同學的故事,譜寫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頌歌。文章的情節並不複雜,最大特點是以“情”字貫穿,尤其是幾處對父子倆的語言描寫,情真意切,極其感人。

從課文的具體描述感受父愛的偉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我是這樣落實的:以多種形式的讀為主線,抓住文中一個文眼——“了不起”,以此為立足點,對全文進行解讀,在解讀父子“了不起”的過程中,又以豐富的情感體驗為載體,避免了那樣純理性、毫不動容的對文本的解剖。

語文學習不能遊離於語言文字的品析之外。所以在本課教學中,我十分注重人文精神與語言訓練的契合點。在文中,父親説的“你是來幫助我的嗎?”“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這句話出現了三次,是父親和兒子堅持下去的精神動力,貫穿全文。故在教學中,我緊緊地抓住這條感情線,通過多種形式的閲讀實踐,引領學生入情入境,感悟父子倆之間的對話,從而感受到愛的力量。

在這一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學生的閲讀感悟還不夠深入充分,對父愛的理解也只是存在表面層次。沒有觸及孩子靈魂深處。此次教學還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如:學生語言的訓練還不夠紮實;缺少對寫作方法的總結講解;少了一些生成的精彩。這些都有待今後進一步改進,以便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 篇五

《地震中的父與子》講述的是1994年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奮不顧身地從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兒子的同學的故事。文章真摯感人,讀後給人以強烈的震撼。 我上的是這篇課文的第一課時, 我把“從課文的具體描述中感受到父親對兒子的愛,感受到父親的了不起”作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領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語言、動作進行描寫,反映人物思想品質的表達方法。”作為本課的教學難點。

以下是我教《地震中的父與子》的反思:

(一)教學思路體現了“一條主線,兩個場景”。條理清楚,令人一目瞭然,突出了教學重點。“一條主線”就是感悟父親的了不起。“兩個場景就是”:一是別人勸阻父親別挖的場景;二是父親奮力挖掘38小時的場景。

(二)充分引導了孩子們讀,讓同學們在讀中體會,讀中感悟,讀時有層次感,有目的性。例如在重點段12自然段中,我先引導孩子們讀出父親的累,然後通過想象寫話,讓同學們帶着想象讀,讀出感受。接着當學生明白父親之所以能堅持,是因為心中有一個永恆的承諾,有希望,又要同學們帶着希望去讀。在課堂上我採取了多種方式讀,有評價讀、範讀、想象畫面讀、引讀,齊讀等形式,在層層推進的朗讀中強化感受,促使感知轉化為深刻的感悟。從學生的朗讀中我可以感受到學生對於文本的理解在不斷昇華。

(三)注重了學生的自讀感悟,我讓學生邊讀邊寫批畫;抓住重點詞語,重點段落去理解課文,滲透了學法的指導。在學生交流過程中,進行句子的對比,體會寫作特點等語言文字訓練,使課堂教學比較紮實有效。

(四)貫穿了讀寫結合,給學生們練筆的機會。在這節課中,我進行了“想象寫話”,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同學們更深地走進父親,情不自禁地感動於父親的了不起。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暴露了我的不足:

(1)教學時間緊,學生自學時間偏短,寫話時間、交流感悟的時間也偏少。

(2)在教學中,我面帶笑容,與文章那分深沉的基調不太協調 。

(3)課堂氣氛不太活躍,學生的情緒沒帶動起來。

《地震中的父與子》教學反思 篇六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強的文章。課文講述了1994年美國洛杉磯大地震中,一位父親冒着生命危險,抱着堅定信念,不顧勸阻,歷盡艱辛,經過38小時的挖掘,終於在廢墟中救出兒子和同學的故事,歌頌了偉大的父愛,讚揚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為了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裏入情入境,情有所動,理有所悟,我重點抓住了文章的一箇中心點,以點引面,引領學生潛心會文,透視人物內心世界,感悟人物堅定信念,提升人物飽滿形象。

一、抓住中心,剖析文本

這篇文章中,堅定的父親和勇敢的兒子給學生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我細細分析課文,抓住了“一箇中心線索”規劃全文教學。這個中心線索就是父與子始終信守的諾言、毫不動搖的信念:“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由這個中心點挖掘出這對父子的了不起,這是文章的精華所在!

文中的父親用自己的行動譜寫了一首愛的頌歌。他孤軍作戰,傷痕累累。仔細研讀,學生很快找到這一場景:“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這段話具有很強的輻射力,學生很明顯感受到父親為了救兒子可以放棄自己的生命,能體會到父親承受着肉體和精神的雙重壓力以及父親絕不放棄的信念。同樣,“有其父必有其子”。阿曼達簡簡單單的一“讓”,不僅讓出了小小年紀的勇敢、讓出了對他人的關愛、讓出了父子血濃於水的親情,更讓出了一種難能可貴的信念。

二、情感震撼,讀中體驗

語文課堂是學生充分體驗感情的課堂。要讓學生充分體驗情感,就要有動情的語言,震撼學生的心靈。在提煉中心句“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並進行朗讀訓練時,我採用了層層深入的教學方法。

師:當父親看到漂亮的教學樓變成廢墟,悲痛欲絕的時候,支撐他的就是這句話

生: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師:當他一次一次想放棄的時候,迴響在他耳邊的還是這句話。

生: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師:當他傷痕累累就要倒下,給他力量的還是這句話。

生: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跟你在一起。

這樣多個環節的朗讀,反覆地感受,從而使學生充分體驗到父與子之間的情感。

綜觀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過於注重教學流程而忽略了學生情感的生成。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文章中有兩句父親的語言描寫:

(1)他頓時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達,我的兒子。”

(2)是兒子的聲音!父親大喊:“阿曼達!我的兒子!”雖然父親口中是同一句話,但是卻包含父親截然相反的情感,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瞭解到了這種情感的變化,但是我為了教學流程的順利進行,沒有給學生更多時間,加上自己情感的朗讀,忽略了學生情感的生成,這讓我感到很遺憾。

總之,這節課的教學嘗試,給我帶來的更多的是思考,我知道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進一步的反思、探索,真正讓自己的課堂充滿勃勃生機。

地震中的父與子的教學反思 篇七

《地震中的父與子》描寫是是巨大的災難面前,父與子憑着堅定的信念創造了一個人間的奇蹟。在教材的處理上,根據教學要求和文本的特點把課文劃分為兩課時進行教學。兩課時的教學立足語文,緊扣文本,設定目標的時候,力求做到簡明,這樣課堂上就能夠集中兵力,打殲滅戰,學生就能在反覆觸摸文本的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感受,實現三維目標的有效達成。簡明的教學目標既貼近學生,使每個學生通過文本的學習都能有所收穫,有所發展。通過本文的設計、教學,我對新課程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在教學中,我盡力落實新課程的全新理念。

一、抓重點句,文本解讀。

第一課時抓住“不論發生什麼,我總會和你在一起!”這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句子,貫穿整個教學內容。通過旁人與父親的對比,體會出父親那種近乎失常的舉動背後,藴含的堅定的信念,體會深沉的父愛。通過揣摩父親的心理來更好地多元個性解讀文本。

在學習重點句描寫父親動作,外貌的這句話時,“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學生通過反覆朗讀,以讀帶講,每次的朗讀都提出要求,提升讀的質量。多元解讀,突出亮點。

二、靈活處理教材,發展思維。

詞語教學這一環節,理解詞語跟感知課文內容聯繫起來,在對文中的詞語進行梳理後分組進行教學。一組是地震後的場面,通過選詞説話的方式,來檢查學生初讀課文的效果,而不是機械地説説詞語的意思。一組描寫父親的神態認讀並説一段話,概括了課文的內容,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學生通過語言的轉換,促進其語言的內化進而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在訓練學生語言的表達時,設計的形式變化還不夠多。二是在重點段設計訓練點的時候,集中力量做一點,時間會更充裕效果會更好。

地震中的父與子的教學反思 篇八

“安全責任重於泰山”,除了平時的安全教育課反覆強調安全,提高學生的安全自救能力外。在學科教學中也能很巧妙的滲透安全教育。在安全教育滲透時,我們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經有的知識背景出發,來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體現“安全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思想,來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如四年級下冊19課《地震中的父與子》,要學習孩子的鎮定,父親的堅持,最終父子劫後團聚,真是了不起。找準時機讓學生討論:學習了這篇課文,我們應該在危險的時候怎樣脱離險境?在讓學生把收集到地震逃生知識給大家做介紹,在學校組織的安全演練中,學生就不會是茫然的跟着跑,而是自然的運用知識進行練習。

我在上閲讀指導課《愛的教育》讓學生談最讓你感動的故事時,有學生提到了書中的一個小故事《獲勛章的小英雄》,這個故事講了老師帶大家到市政府大樓參加一個頒獎儀式,市長向大家講述了一個叫皮納多的少年,勇敢救起落水兒童的事蹟,並授予他勛章。學生在談感受的時候,在別人遇到危險的時候,要勇敢的伸出救援的手。我抓住時機提出質疑:在那麼湍急的河水裏,就算是大人下去救,都感到困難,更何況是一個小孩子下去救人,可能會遇到什麼危險?我把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去討論,最後達成共識,最好的辦法就是向大人求救,既不耽誤救人的時間,小孩子又不會做出盲目的犧牲。

以上事例説明,安全教育其實是可以滲透在語文學科教育中,既不是讓孩子被迫接受,而是自然而然的獲得安全的知識。

地震中的父與子的教學反思 篇九

《地震中的父與子》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有三個,一是掌握生字詞;二是熟讀課文,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三是抓住文中對父親語言、動作、外貌的描寫,來體會父親愛的了不起。

文章值得推敲的語句很多,人物的心理變化較複雜。為了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裏入情入境,情有所動,理有所悟,我抓住“父親愛的了不起”為突破點,以點帶面,在這個點上把朗讀、感受、體驗、想象、情感的昇華結合起來,反覆誦讀、反覆叩問、反覆感悟,使其發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功效。

文中的父親用自己的。行動譜寫了一首愛的頌歌。有三個描寫父親的場景感天動地:第一個是他悲痛欲絕,但重新挺立的場景;第二個是許多人勸他別挖,但他不聽勸的場景;第三個是他孤軍作戰,傷痕累累的場景。仔細研讀,不難發現第三個場景令人刻骨銘心。“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佈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先指導學生從時間上讀出父親的勞累;再接着從父親的形象上讀出他沉甸甸的愛和肉體的痛苦;繼而在體驗父親心理活動中讀出他內心的孤獨與苦悶;最後探究父親的精神支柱,讀出偉大形象。學生在立體推進的朗讀過程中,與主人公共同體驗,共同感受,緊接着拓展到汶川大地震中一些感人的場景,通過音樂的渲染等,使學生的心靈受到薰陶,從而實現文本的教學目的,感受文本的強烈震撼。

可是,作為語文課堂,僅僅讓學生感動就夠了嗎?在教學中如何尋找人文精神與語言訓練的契合點呢?如何在人文教育的同時促進語文知識的訓練,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呢?這是我以後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6k1yl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