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精品多篇

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精品多篇

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精品多篇

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 篇一

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八冊61――64頁

教學目的:1、理解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能運用運算定律使計算簡便

2、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綜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問題解決能力

4、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理解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及簡便運算的方法。

教學難點:抽象的語言表述。

教學設想:本教材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乘法的意義並且對乘法的交換律、結合律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力求突出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個教學過程要求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通過學生的觀察、驗證、歸納、類比等數學學習形式,讓學生去感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同時體現“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合作發現、體驗成功、健康發展”的教學思路。

本節設計中,在新課引入階段,創設了生活情境,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出發,引導學生觀察、思考並發現算式的聯繫。

在新課展開階段,注重學生動手操作,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出題驗證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探求規律,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發展是一個充滿着觀察、試驗、歸納的探索過程,同時培養了學生與他人合作能力。在整個知識探索的過程階段,重視學生的體驗,通過各種方法的比較、體會和欣賞,感受到運用運算定律的好處,使學生自然而然地產生運用運算定律進行簡算的慾望,培養了學生的優化意識。

在鞏固練習階段,教師沒有給出統一的要求,而是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式進行計算,充分給學生以自主權,誒學生以“創造”的空間,並通過比較,感受計算方法的靈活多樣,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進行解題的能力。在練習的設計上,設計了有層次的練習題,使學有餘力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實了“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新教學理念。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發現特徵

1、① 用雞蛋盤放雞蛋,(如圖)一盤可以放多少個雞蛋?

② 陽光小區有樓房8幢,每幢12層,每層6户,共有多少户?

(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獨立地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解題)

2、彙報所寫的算式,並説出你的想法?

3、研究算式的特徵。

① 觀察  5×6=30(個)     6×5=30(個)

(6×12)×8=576(户)    6×(12×8)=576(户)

問題:這兩組算式分別有什麼特徵?你發現了什麼規律?

② 交流:每個同學過觀察、分析和眼,把自己的想法相互交流、取長補短。

③ 彙報:讓部分同學向全班彙報你研究的結果。

5×6 = 6×5             (6×12)×8 = 6×(12×8)

二、舉例驗證、得出定律

1、是不是類似這樣的算式都有這些特徵呢?以四人小組為單位一起來驗證。

活動建議:① 每人自己出題驗證

②  四人小組中交流驗證題,並選一題寫在黑板上。

2、小組活動

3、大組彙報、得出定律

① 觀察各小組出題,找一找每組題有什麼規律?引導出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② 讓學生説一説什麼是乘法交換律、結合律。

③ 如果用a、b、c表示任意的自然數,乘法交換律、結合律怎麼表示?

a ×b =b ×a      (a×b )×c=a ×(b×c)

三、運用定律、進行簡算

1、出示算式:8×3×125      25×37×4

讓學生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寫出與它們相等的式子

2、比較同學們所寫的式子,你最欣賞的是哪一種?為什麼?你有什麼體會?

3、讓學生用今天所學的知識,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計算下面各題?

396×25×4   125×19×8   8×25×125×4    *25×28   *125×32

4、校對講評、對不同方法進行評價

四、鞏固練習

1、是不是所有的乘法都能運用運算定律進行簡算呢?

出示:能簡算的打“√”,並説出簡算的第一步。

25×34×4(   )   8×36×125(   )    43×25×9 (      )

35×64 (     )   24×125  (    )    36×25 (         )

小結:在什麼情況下能夠簡算。

2、作業:怎樣算簡便就怎樣算。

25×195×4    125×17×8      13×25×4     125×56

72×125       *25×125×4×9×8        *25×48×5

乘法交換律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二

乘法交換律結合律教學反思

乘法結合律這一內容與以往教材安排不同的是把認識乘法結合律放在學生自主探索中,通過創設情境活動,讓學生逐步發現乘法計算中的特殊現象。這樣安排不僅是讓學生能發現乘法運算定律,更主要的是讓學生經歷探索過程。

上完這一課我收穫以下幾點:

1、充分挖掘教材結合學生實際進行再設計,組織學生估計,多角度觀察與多種算法,這一環節設計安排得較好,做到充分利用教材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估計意識和探究興趣。

2、注意滲透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對於結合律的教學,不應僅僅滿足於學生理解、掌握乘法結合律,會運用乘法結合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學習的過程,在學習中受到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的啟蒙教育,本節課我抓住這一教學重點,有意識地設計了“創設情景,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舉例驗證――概括規律”三個教學環節,使學生經歷探究過程,並在此過程中注意滲透“探索與發現”的`一般方法,學生學得積極、主動。

3、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發現和歸納出運算定律。學生雖然在此前的學習中,對四則運算中的一些性質和規律有感性的認識,但本單元畢竟是屬於理性的總結和概括,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學時,我充分利用教材中呈現的學生經歷的跳繩、踢鍵等具體情境,利用學生已掌握的知識,讓學生獨立解答,然後引導學生分析、比較不同的方法,並通過學生自己的舉例發現規律,概括出相應的運算律。

4、重視讓學生在探索中經歷運算律的發現過程,教學時從實際事例引入,通過學生解答,初步發現不同算法間的聯繫。接着讓學生舉出類似的等式,並對這些等式進行分析和比較,引導學生主動地探索規律,發現規律。

《乘法交換律、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三

教學內容:國小數學第七冊第61-62頁。

教學目標:

1、讓學生探索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的過程,理解並掌握規律,並能應用規律進行一些簡便的運算。

2、培養學生靈活選擇和應用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的能力,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

3、培養學生研究、比較、分析、綜合和歸納、概括等思維能力,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新

1、學生口算練習。

2、談話:你們已經學習了哪些加法運算定律?你會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嗎?

乘法有類似的運算定律嗎?

二、猜測、探索

1、大膽猜測。

猜一猜,乘法有哪些運算定律?

2、學習乘法交換律。

(1)情景導入題意。

你們喜歡踢毽子嗎?看,(出示例題圖)這些同學在開展踢毽子比賽呢!

教師:題目的條件和問題分別是什麼?

學生説出條件和問題後,教師要求學生編出一道完整的應用題。

(2)計算推導過程。

要求學生獨立列式計算。

引導學生得出:5×3=3×5

讓學生猜測這種運算律的名稱,並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規律:兩個數相乘,交換乘數的位置,積不變。

指導學生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換律:a×b=b×a。

(3)填空促進體驗。

15×6=6×()×46=()×54

□×0=()×()a×8=()×a

3、學習乘法結合律。

(1)教師出示例題:

華風國小6個年級的同學參加跳繩比賽,每個年級有5個班,每班有23人蔘加,一共有多少人蔘加比賽?

(2)學生獨立列式,並説出解題思路。

第一種思路:

先算出一個年級參加的人數,再算出6個年級一共多少人。

(23×5)×6

第二種思路:先算出全校有多少班級,再算一共有多少人。

23×(5×6)

由此得出:(23×5)×6=23×(5×6)

請學生仔細觀察:等號兩邊的算式有什麼異同點?

(3)小組學習。

①獨立寫出兩個這樣的算式。

②組內交流等式,仔細觀察,互相説説發現的規律。

③一起給這個規律取名。

④討論並寫出用字母表示的。等式。

教師板書:乘法結合律:(a×b)×c=a×(b×c)

(4)做“想想做做”第3題。

要求學生説出做得快的訣竅。

4、試一試。

學生獨立嘗試,指名板演。

集體講評。重點討論第2題應用了什麼運算律?

三、鞏固應用。

1、“想想做做”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並彙報,説一説運用

了什麼運算律?

2、“想想做做”第2題。

先計算,再比較。

討論:每組中哪一道算是計算比較簡便,它們有什麼特點?

四、全課小結。

這節課學習了哪些知識?你有什麼收穫?

五、課堂作業

第62頁“想想做做”第4題。

教後反思:

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以及相關的簡便運算,是在學生學習了表內乘法及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驗算方法的基礎上,並經過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的鋪墊上進行教學的,所以學生通過前兩課所學的加法運算定律這一新舊知識遷移的生長點,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理解和掌握了本節課的知識內容。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比較枯燥,也比較乏味。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了一些教學情境,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場景,激發學生的情感衝動,產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慾望,使學生由“感知——感覺——感受”的內化過程向“表述——表現——表達”的外化過程進行轉換,在知識傳授的過程中注意了學生能力的培養,因此取得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乘法結合律和乘法交換律教學設計 篇四

第五課時:

教學內容: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練習課

教學目標:

1.能運用運算定律進行一些簡便運算。

2.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算法的意識與能力,發展思維的靈活性。

3.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口算:

50×2=100 50×20=1000

25×4=10025×8=200 25×12=300 25×40=1000

125×8=1000 125×16=200

125×24=3000125×80=10000

通過剛才的口算,你們很快就算出結果,你們知道在乘法運算中有三對好朋友,它們分別是誰?

板書:5×225×4125×8

(2)在□裏填上合適的數。

30×6×7=30×(□×□)

125×8×40=(□×□)×□

(3)計算:

43×25×4 25×43×4

比較兩道題,在運用乘法運算定律時有什麼不同?

在討論的基礎上,啟發學生總結出:第1題只應用乘法結合律把後兩個數相乘,就可以使計算簡便;第2題要先用乘法交換律把4放在前面,使25與4相乘,或把25放在43的後面,使25與4相乘,然後再用乘法結合律,使計算簡便。

小結:用乘法結合律進行簡便計算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單獨運用乘法結合律使計算簡便,一種是兩個運算定律結合使用,使計算簡便。關鍵要掌握運算定律的內容,根據題目的特點,靈活運用運算定律。

引導學生在對比中加以區分。

(4)師生比賽,看誰直接説出結果速度快。

25×42×4 68×125×8

4×39×25

(5)對比練習:

4×25+16×25

4×25×16×25

(25+15) ×4

(25×15)×4

46×25

(40+6)×25

49×49+49×51

49×99+49

(68+32)×5

68+32×5

學生小組分工後獨立完成,再進行小組內交流。

彙報。

二、小結

學生談收穫。

《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教學設計 篇五

教學內容:

教材第33頁的主題圖,第34—35頁的例1(乘法交換律)和例2(乘法結合律)以及練習五中的相關習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的探索過程,理解並掌握規律,能用字母表示規律。

2、讓學生學會運用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進行簡便計算,體驗運算定律的應用價值,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問題解決能力,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

3、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概括等思維能力,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理解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

教學難點:能運用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進行簡便計算。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方法:

嘗試法、觀察比較法。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我們已經學過了哪些運算定律?請你用自己的話説一説,並説一説怎樣用字母表示。

二、探究新知。

1、主題圖引入

(1)出示主題圖,讓學生仔細觀察,説一説圖中告訴我們哪些信息。

(2)你能提出哪些問題?(指定多名學生説一説。)

2、學習例1。

(1)出示例1:負責挖坑、種樹的一共有多少人?

(2)啟發學生思考:要解答“負責挖坑、種樹的一共有多少人?”這個問題,需要知道主題圖中哪些相關信息?指定學生回答,課件出示、:一共有25個小組,每組裏4人負責挖坑、種樹。

(3)學生獨立列式計算。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邊板書:

4×25=100(人)25×4=100(人)

(4)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兩種解法有何異同。

啟發思考:這兩個算式得數是否相等?都表示什麼?兩個算式之間可以用什麼符號連接?(即:4×25=25×4)這個等式説明了什麼?

(5)你能再舉出幾個這樣的'例子嗎?(學生舉例)

(6)觀察上面幾組等式,從中你能發現什麼?你能用自己的話説一説你發現的規律嗎?(分組討論交流)

(7)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小結:交換兩個因數的位置,積不變。這叫做乘法交換律。(學生齊讀。)

(8)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換律: a×b=b×a。讓學生説一説:這裏的a、b可以是哪些數?

(9)拓展:找一找,主題圖中哪個問題可以用乘法交換律來解決。

(10)我們學習哪些知識時用了乘法交換律?

(11)反饋練習:完成教材第35頁“做一做”的第1題。

3、學習例2。

(1)出示例2:一共要澆多少桶水?

(2)啟發學生思考:要解決這個問題又需要知道哪些信息?指定學生回答,教師邊課件出示:一共有25個小組,每組要種5棵樹,每棵樹要澆2桶水。

(3)學生獨立列式計算,教師巡視指導。指定不同算法的學生髮表意見,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邊板書:(25×5)×2和25×(5×2)。

(4)教師引導學生比較兩種算法的異同:計算順序不同,但解決的是同一個問題,計算結果也相同,所以能用等號把這兩個算式連起來。即:(25×5)×2=25×(5×2)

(5)哪一種方法計算起來更簡便?

(6)你還能舉出其他這樣的例子嗎?指定學生回答,教師邊板書。

(7)觀察上面幾組等式,從中你能發現什麼?你能用自己的話説一説你發現的規律嗎?(分組討論交流)你們能給乘法的這種規律起個名字嗎?

(8)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小結:先乘前兩個數,或者先乘後兩個數,積不變。這叫做乘法結合律。

(9)用字母怎樣表示?(a×b)×c=a×(b×c)

(10)反饋練習:完成教材第37頁的第2題。

4、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的應用。

(1)出示:怎樣簡便就怎樣算?

5×37×2 125×4×8×25

(2)思考:怎樣計算簡便?

(3)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指定學生上台板演。

(4)集體訂正,指定學生説一説各題運用了什麼運算定律。

5、反饋練習:教材第35頁“做一做”的第2題。

6、比較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和乘法結合律,你發現了什麼?(組織學生討論後集體交流。)交換律是兩數相加、相乘的規律,即交換加(因)數的位置,和(積)不變;結合律是三數相加、相乘的規律,既可以從左往右依次計算,也可以先把後兩個數先相加(乘),和(積)不變。

三、小結

學生小結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整節課的學習要點。

四、作業

《練習冊》第14頁第1課時的所有習題。

乘法結合律和乘法交換律教學設計 篇六

【教材分析】

本課是北師大版數學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的一個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習了兩位數乘兩位數乘法和初次體驗有趣算式規律探索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乘法結合律這一內容與以往教材安排不同的是把認識乘法結合律放在學生自主探索中,通過創設情境活動,讓學生逐步發現乘法計算中的特殊現象。這樣安排不僅是讓學生能發現乘法運算定律,更主要的是讓學生經歷探索過程,通過對乘法結合律探索基本步驟的體驗為學生今後的數學探索活動打下基礎。

【學情分析】

學習方式上:四年級的學生,經歷四年的課改實驗,已具有一定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 能力。同學之間能夠較好地合作交流與傾聽。能比較主動地探究新知,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來學習新知。

知識技能上:在學習本課前,學生已經知道:25×4=100 、125×8=1000以及整十整百整千數乘法計算比較簡便。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探索活動,發現乘法交換律、結合律,並用字母進行表示。在理解乘法結合律的基礎上,會對一些算式進行簡便計算。

過程與方法:經歷數學探索過程,進一步體會探索的過程和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數學探索的樂趣,培養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

【學習重難點】

探索、發現、理解、應用乘法結合律。

【教學策略】

創設情境,組織探索,引導自主學習。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發現問題

師:同學們喜歡搭積木嗎?

生:喜歡

師:我們的淘氣也很喜歡搭積木,而且聰明的他還從其中發現了一些數學的奧祕呢,你們想知道是什麼嗎?

生:想

師:那好,就讓我們一起去探索與發現。

二、探索乘法交換律

播放課件1,出示情境圖。(用小正方體搭成的一個長方體的一面)

師:你知道圖中有多少個小正方體嗎?説説自己是怎樣想的。

生:我是橫着數一行有5個小正方體,一共有4行,5×4=20個。

生:豎着數一排有4個小正方體,一共有5排,4×5=20個。

師(板書5×4=4×5)可以這樣寫嗎?為什麼?

生:可以因為積相等,(求的就是一個整體)

師:認真觀察這個等式,你能發現什麼奧妙嗎?

生思考,彙報(數字相同,交換了位置,積不變)

師:你們的發現淘氣也找到了,不過喜歡思考的他還想到了一個問題,是不是所有的兩個數相乘交換乘數的位置積都不變呢?

生:……

師:請你幫淘氣舉一些這樣的例子來驗證一下行嗎?

生舉例驗證

師:大家找到了這麼多例子,也就是説兩個數相乘交換乘數的位置,積不變是普遍存在的一種規律,如果用a、b表示兩個數,你能寫出發現的規律嗎?

生説師板書:

a×bb×a叫做乘法交換律

師:a。b指的是什麼?

(設計意圖:乘法的結合律探索中往往包含着交換律,因此先經歷交換律的探索過程既把分散的情景整合為一個整體,又為乘法結合律的學習作了鋪墊。)

三、探索乘法結合律

1、課件2出示情景圖(書54頁)

師:請大家認真觀察,估一估搭這個長方體用了多少個小正方體?

學生獨立觀察、思考後集體交流。(説説估計的方法)

師:誰估計的準確呢?請同學們在本子上算一算。

(學生獨立思考,計算,教師巡視)

師:誰願意把你的想法介紹給大家?

生舉手彙報,師追問:怎樣想的?

師引導從上面、正面觀察

上面:(3×5)×4

師:這個算式可以寫成 (5×3)×4 嗎?

生:可以,都是求同一個物體,

生:可以,雖然3和5的位置交換了,但根據乘法的交換律它們的積不變。

師:出示4×(5×3) 可以這樣寫嗎?

生交流,師引導可以把(5×3)看成一個數,這裏也運用了乘法的交換律。

正面:(4×5)×3

師:你還可以怎樣寫?根據是什麼?

生:(5×4)×3 3×(5×4)

(設計意圖:通過對算式的'變換,鞏固乘法交換律)

師:細心的淘氣在這些算式中發現了兩組特別的算式,(師擦掉其它算式,留下(3×5)×4 3×(5×4)請同學們比較這兩個算式你發現了什麼?把你的發現告訴大家。

生;乘數相同,三個數的位置不相同,運算順序不同,積相同。

師:可以寫成(3×5)×4 = 3×(5×4)嗎?

生思考回答。

(設計意圖:通過對算式異同的比較,讓學生自己發現規律,)

2、提出假設,舉例驗證

師:你們的發言很精彩,那麼象這樣的三個乘數的位置不變,改變運算順序,積不變是不是在其他算式中也存在呢?你還能舉出例子來嗎?可以是兩位數或三位數相乘的,為了節省大家計算的時間,在運算時可以使用計算器

(學生在小組內舉例交流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師:誰願意介紹一下你們舉例的情況。

生:……

3、概括規律

師:從剛才大家所舉的例子來看,每一組的結果都是相同的。這樣的例子多不多?(生:多)能不能舉完呢?(生:不能)那麼從中你又能發現乘法運算中的什麼規律嗎?

生思考概括

師:你們概括得真好,你能用三個不同的字母分別表示乘法算式中的任意三個數字,寫出我們發現的規律嗎?

生説師板書:

(a×b)×ca×(b×c)叫做乘法結合律

三、運用模型,完成練習

1、學生獨立完成“練一練”1題。最後運用課件集體訂正。

2、運用乘法結合律很快算出38×25×442×125×8

生獨立完成,小組交流後彙報

3、完成“練一練”。先要求學生獨立計算,教師巡視,發現有錯的讓該生上去視屏展示,集體交流,並説明運用了什麼規律。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讓學生能夠獨立運用乘法結合律進行簡便運算。對所學的

知識通過練習加以鞏固運用。)

五、小結:

1、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2、 我們是怎樣認識這個好朋友的?

板書:

探索與發現

乘法交換律乘法結合律

a×bb×a (a×b)×ca×(b×c)

5×44×5 (3×5)×4 =3×(5×4)

生舉例略 生舉例略

《乘法交換律、結合律》教案設計 篇七

《乘法交換律、結合律》教案設計

設計説明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中我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突出“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思想,整個教學過程以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為主,通過學生的觀察、驗證、歸納、運用,讓學生感受數學問題的探究性和挑戰性。

1.猜謎激趣,喚醒舊知。

數學與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藉助生活中的現象激發學生探究數學的慾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導入新課時,教師口述謎語,以猜謎的形式引入,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猜出是鈕釦之後,教師順勢牽引到數學學習中,讓學生回憶:在數學學習中,哪個知識點涉及到交換位置呢?通過這樣的提問,喚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回憶,同時也為學生的知識遷移埋下伏筆。

2.知識遷移,探究體驗。

探究數學規律是有過程的,對於這個過程的認識不是教師傳授的,而是學生自己體驗和感受的,對學生已有的體驗和感受及時地歸納總結是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環節。本節課突出“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思想,在教師的引導下,利用學生已經掌握的加法運算定律進行知識遷移,學生通過猜想,探究、歸納出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並理解其作用,為後面的簡便計算作鋪墊。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堂活動卡

教學過程

⊙猜謎引入,揭示課題

師:弟兄四五個,各有各的家,有誰走錯門,讓人笑掉牙。請同學們想一想,這是什麼?(生積極舉手,低聲喊“鈕釦”)

師:你為什麼會想到是鈕釦? (紐錯了,衣服穿出去會很難看,會讓人笑話)

師:鈕釦交換了位置,就會產生笑話,我們剛學的加法運算定律也和交換位置有關。誰能將加法交換律説給同學們聽聽?(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這就是加法交換律)

師:用字母如何表示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乘法有沒有類似的規律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下與乘法有關的運算定律。(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用謎語拉開學習的序幕,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鬆的環境中開始學習。以複習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作為教學的起點,為學生探索規律作好了知識鋪墊。

⊙探究新知

1.解讀主題圖,引出例題。

(1)(課件出示主題圖)觀察主題圖,説一説,主題圖中給出了哪些信息?(一共有25個小組,每組裏4人負責挖坑、種樹……)

(2)你能根據主題圖提出哪些問題?

(教師引導學生提出例5、例6的問題)

①負責挖坑、種樹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一共要澆多少桶水?

2.教學乘法交換律。

(1)課件出示例5:負責挖坑、種樹的一共有多少人?

(2)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哪些條件呢?

(一共有25個小組,每組裏4人負責挖坑、種樹)

(3)先想一想,再列式計算,然後在小組內相互交流。

(4)指名彙報計算過程和結果。

彙報,可能有兩種列式方法:

方法一 4×25。

方法二 25×4。

師:兩個算式的結果是否相等?兩個算式之間可以用什麼符號連接?你還能舉出其他這樣的例子嗎?

生1:兩個算式的結果是相等的,可以用等號連接。

生2:我列舉的算式是8×25=25×8=200。

師:你能從中發現什麼規律?能給乘法的這種規律起個名字嗎?(學生總結,教師引導,課件出示後學生齊讀,師板書:兩個數相乘,交換兩個因數的位置,積不變。這叫做乘法交換律)

(5)你能試着用字母表示嗎?(學生彙報用字母表示:a×b=b×a)

(6)我們在原來的學習中用過乘法交換律嗎?(用過,在進行乘法驗算時)

(7)反饋練習。

①下面有兩道題需要同學們運用乘法交換律進行填空。(教材25頁“做一做”中第一排的兩道題)

②數學小遊戲。

師:同學們的`表現不錯,所以老師決定做遊戲獎勵你們,這裏有幾道題,如果你認為這道題運用了乘法交換律就舉手,如果你認為這道題沒有運用乘法交換律就不舉手。

3×15=5×9 a×b=b×a

34×0=0×34 8×3×9=8×9×3

3.教學乘法結合律。

師:加法有交換律和結合律,乘法也有交換律,那麼乘法還可能有什麼運算定律?選擇例6作為研究對象來探究一下。

(1)課件出示例6:一共要澆多少桶水?

(2)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哪些條件呢?(一共有25個小組,每組要種5棵樹,每棵樹要澆2桶水)

(3)先想一想,再列式計算,然後在小組內相互交流。

學生獨立解答,可能會出現兩種不同的方法:

方法一 先求一共種了多少棵樹,再求一共要澆多少桶水。

(25×5)×2

=125×2

=250(桶)

方法二 先求每組要澆多少桶水,再求一共要澆多少桶水。

25×(5×2)

=25×10

=250(桶)

(4)在這兩個算式中,你們發現了什麼?根據課件出示的活動卡,小組合作尋找規律。

出示小組合作學習的活動卡。(見課堂活動卡)

(5)小組彙報。

小組1:我們小組發現這兩個算式的結果是一樣的。

小組2:我們小組發現這兩個算式的數字、運算符號、數字順序、結果都相同,只有運算順序不同。

小組3:我們小組發現三個數相乘,先乘前兩個數,或者先乘後兩個數,積不變。我們還舉例進行了驗證,如(30×5)×4=30×(5×4),125×(8×4)=(125×8)×4。

小組4:我們小組也發現了這個規律,並且根據加法結合律我們給這個規律起了個名字,叫乘法結合律。

師:同學們合作學習的成果真不少,你們發現的這個規律就是乘法結合律。

教師根據學生的彙報,板書:三個數相乘,先乘前兩個數,或者先乘後兩個數,積不變。這叫做乘法結合律。

用字母表示:(a×b)×c=a×(b×c)

(6)反饋練習。

教材25頁“做一做”中第二排的兩道題。

提問:做這兩道題時,你運用了什麼運算定律?

設計意圖:在教學過程中,採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通過觀察、比較、舉例、驗證等活動,使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掌握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既關注了學生探究的過程,又培養了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

乘法交換律結合律教學反思 篇八

這部分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習了加法的運算定律及其相關簡便運算後學習的。由於學生已經掌握了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利用知識的遷移規律來學習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首先,先學後教。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綱,進行例5和例6的預習。預習的過程中,讓學生把學會的知識記錄下來,把沒有理解的知識圈出來。預習之後進行小組交流,把學到的知識進行小組內交流,實現知識的共享。

其次,師生共探討。

1、首先交流在預習中學到的知識,為同學們解惑。

2、師出示檢測題目,檢查孩子學的預習情況:

(1)、檢測練習:

25×8=()×25125×14×8=()×()×14

4×(25×7)=(×)×72×5×8×50=(×)×(×)

(2)、乘法交換律:用自己的話説一説,或用字母或符號表示一下。

乘法結合律:用自己的話説一説,或用字母或符號表示一下。

根據檢測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老師進行講解。

整個的教學過程,把學習的主動權充分的讓給學生,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整個的課堂教學氛圍比較活躍,學生的參與性高,知識學的也不錯,但是對於乘法結合律的應用,不夠靈活,需要加強一些題型的練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9dkz9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