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燕子教學反思(多篇)

燕子教學反思(多篇)

燕子教學反思(多篇)

課文《燕子》教學反思 篇一

《燕子》是第十冊語文第一篇課文,是鄭振鐸筆下的一篇優美的借物抒情的短小精悍的文章。為了留給學生一個好印象,也希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我在這篇文章的設計中下了一番功夫。

首先,我要他們唱一首描寫春天的歌。《找春天》、《小燕子》等優美動聽的歌曲將學生的學習熱情一下激發起來了,在愉悦的氛圍中引出了課題。俗話説:“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在這裏,我圍繞文章的中心,從學生的生活實際開始,選擇學生熟悉的歌曲開頭,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將學生的思維引入春天的話題,為後文的學習做了較好的鋪墊。

然後,我請同學思考:你準備用怎樣的語氣讀這篇文章?為什麼?讓學生先在小組討論,然後説理由,師適時點撥。學生邊讀邊説理由,將生硬的品讀詞句轉化為闡述自己的觀點。這樣的設計充分考慮了學生好強好勝的心理,富於挑戰的心裏,避免了生硬的説教,在暗暗的比賽中學生的學習熱情被激發了起來,自然而然地學習課文。

當學生學習第二自然段時,當學到“光彩奪目的春天”時,我先請同學説説有關春天的詞語,這時,“五彩繽紛”、“桃紅柳綠”、“春意盎然”、“春雨綿綿”等等詞語,一下子湧入學生的眼前,然後請同學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描述春天的花、草、樹木。這樣的設計化難為易,豐富了學生的表象,拓展了學生思維的空間,又起到了以點帶面的作用。並且潛移默化地教給了學生積累詞彙的方法,學習語文的方法。

在學習最後一個自然段中,我採用換字法幫助學生理解、品味作者語言的魅力。我先問:“幾痕細線”是什麼意思?換為“幾根電線”行不行?從而教育學生學習作者細緻觀察、儘量用富有詩意的語言描寫景物,表達自己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最後我請四個朗讀的好的同學到講台上來當領隊,其餘的在下面一起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樣的設計,讓接受能力強的同學帶動全班同學進入角色,將文章的美盡情表達出來。

結果,有學生在日記中寫道:今天,我們學習了一篇優美的文章《燕子》,文章通過描寫小燕子的外形、飛行、停息時的姿態,表達了作者對小燕子的喜愛之情,更表達了作者對生機勃勃的春天的熱愛之情。我想:這篇文章還告訴人們要保護大自然。但有的人依舊不聽任何勸告,一個“錢”字支配着他們的良心。在此,我代表大自然向人類呼籲:人類,醒悟吧!保護生態平衡,愛護大自然。不要讓大自然再承受痛苦,不要再讓大自然面臨毀滅,不要讓動物承受生離死別的痛苦。讓大自然中的一切生靈都自由自在地生活,讓我們盡情地享受大自然恩賜給我們的禮物吧!

燕子教學反思 篇二

《燕子》是我國著名文學家鄭振鐸的作品,這篇課文節選自他的《海燕》。通過描繪燕子的外形、飛行和停歇,讚美了燕子給春天帶來了勃勃生機。

本課用詞遣句十分傳神,所以在教學中我抓住重點詞語,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想象、品味、欣賞,直至背誦,促進學生語言的積累和內化。

指導學生在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時,讀懂作者描寫了燕子的什麼特點。學生通過朗讀、圈畫等讀書形式,明白了作者從“羽毛、翅膀、尾巴”等方面描寫了燕子的特點。這樣的描寫方式正好適合輔導學生進行動物的外形描寫,並讓學生閲讀《補充習題》第五題關於動物外形的片段描寫,學生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小練筆,寫得比較好。

有小燕子的`地方,肯定是春光爛漫。美麗的春景,讓人着迷,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寫得就是美麗的春色,燕子還真是春天的使者。在朗讀中,我讓學生抓住“微風、細雨、柔柳、青草、鮮花”等詞語,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所寫景物的情態,感悟春光的“爛漫無比”以及作者遣詞造句的精當。接着,抓住“趕來、生趣”,體會燕子和大好春光的相映成趣,燕子不僅帶來了春天,還給春天帶來了生趣!

燕子教學反思 篇三

《燕子》這篇課文寫的是在桃花盛開、綠柳輕揚、燕子飛來的情景。作者描繪了充滿生機的如詩如畫般的春色,讚美了活潑可愛的小燕子表達了對光彩奪目春天到來的歡欣熱愛之情。學習本課,一是讓學生了解“趕集似的聚攏來”的生機勃勃的春天景象,體會燕子的外形特點和活潑可愛,激發學對充滿活力的春天的嚮往和熱愛的感情;二是學習作者細緻觀察、豐富的想象及一些表達方法。

教學時,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激情導入,激發興趣

燕子,一説起來,學生就興致勃勃,都非常喜歡。因此課前,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和插圖再現課文裏的春光美,增強教學的形象性,把學生帶進充滿生機的春天,並巧用課文插圖,使燕子的形象和明媚的春光更具吸引力,激發了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

二、檢查預習,瞭解學情

上課前,我首先檢測學生認字詞、朗讀課文情況。在檢測過程中,我發現有少部分學生的課前預習不到位,如個別生字還不認識,課文朗讀疙疙瘩瘩,很不流利。理解課文內容是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的,因此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還得加強教育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工作。

三、研讀感悟、以讀促情

為了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以讀為主,以讀促感。教學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讓給學生,讓學生通過朗讀,體會文本。如抓住第一和第三自然段,讓學生在讀中體會到小燕子的活潑機靈、飛行速度快。並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使學生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感受。

四、豐富想象,寫作指導

結合課堂作業本上的小練筆,我讓學生在學習第一自然段之後,模仿課文的寫法,嘗試描寫自己熟悉的一種小動物。學生們有的寫小金魚,有的寫小白兔,基本能抓住動物的主要特點。

以上便是我本課的教學過程,自認為整個過程是比較清晰的,設計也還算合理,因此學生學得還是比較投入的,也算是學有所得,達到了預期的目的。但是在教師語言表達方面,還是有待學習和改進,如果感情更豐富一些,相信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燕子》教學反思 篇四

《燕子專列》這是一篇發生在人和動物之間的感人故事,內容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説,不是太難理解,關鍵是如何引導學生從課文的重點語句中體會到人與動物之間的美好的情意,增強孩子們保護環境、愛護鳥類的意識。在課堂設計中,我以愛作為主線來貫穿課文打動學生。

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認為比較突出的亮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深入研讀文本,走進語言深處。

針對三年級教材特點,着重藉助對“氣温驟降”、“紛紛”、“冒着”、“頂着”“踏着”等重點詞語的理解組織教學。通過多種理解詞語方法的滲透,經過多角度、多層次的語文訓練,包孕着豐厚的情感、豐富的內涵,實現語言訓練立體化,真正體現了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結合。

二、創設一個個情境使學生融入文中,把孩子們帶進文中。

《新課標》要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閲讀感受。”在學生理解政府號召居民拯救燕子時,讓學生當電台主持人、記者,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呼籲居民救助燕子;在感受小貝蒂一心救燕子時,讓學生看圖説説貝蒂的動作、神情她好象在説些什麼?在送燕子的站台上,讓學生想象,假如你就是車廂裏的一隻幸福的小燕子,你想對送行的人説些什麼?如果你是送行的居民,你又會對小燕子説些什麼?這些情境使學生更快的融入課文中,感受到人和動物間的美好情意,充分理解了課文。這些動情的語言把孩子們引入了課文中的世界,在那裏,他們激動着,感受着主人翁的感受。這樣就少了一些生硬的剖析,增加一些語文味。

三、注重對學生情感的關注

營造了一個“情感的課堂”、“感悟的課堂”、“對話的課堂”。摒棄了繁瑣的分析,將靜態的文字鏈接成動人的情境,在反覆品讀中豐富着語言的內涵,豐富着人物的精神,豐富着學生的人生體驗。引導學生於潛移默化中修身化性,於文字品味中弘揚人文精神。

四、整個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讀書方法,如做批註、畫重點句子、圈重點詞。

五、運用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不斷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讓每一次讀都有目的性,每一次讀都有收穫,每一次讀都能使自己與文章的情感更貼近。這樣多種形式的讀,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而且充分調動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

六、整節課圍繞“愛”之主題構建課堂,理解層層推進,情感步步昇華。

課堂教學結構疏密有致、粗細結合。對整個教材的處理新穎、簡潔、深刻。

這堂課的不足之處是,由於教學密度比較大,課堂前半部分上得比較快,引導學生感悟、朗讀不夠落實,我覺得上課是應關注是學生學習的狀況,根據課堂上生成的情景,推動教學的進程。視學生的學情,一邊上課,一邊調控、創造、發展、適應。對學生各方面瞭解得越充分,教學的主動性就越大。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認真鑽研教材,整合課程資源,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

國小語文《燕子》教學反思 篇五

《燕子》一課是本學期語文課教學的開篇課文,同學們經歷了近一個月的假期休息、玩耍,剛回到學習狀態中,對學習方法、學習過程肯定存在着陌生感,還沒回過神來。為了順利讓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在本課教學設計中,我非常注重新課的導入:

1、讓學生從生活中瞭解燕子的特性引入。從平時觀察到的燕子的特點,瞭解燕子飛回北方的使命標誌春天到來;

2、讓學生描述春天的美景;

3、用一個非常美麗動人的故事導入;

4、從圖入手。

先把這些美的物、事賦予學生,讓他們在美的境界中去接觸課文、學習課文,這時,同學們的心境就會不同,就自然地把情融入文中。從他們朗讀時入情入境的聲音、表情中可以看出他們不是單純地在學習文中的語言文字,他們是在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在感受着美好的春天,美好的生活,根本體現不出是在學習本學期的開篇課文,甚至效果比以往還好。

我認為這樣的設計並不光想到讓學生快速進入課文學習,也是讓學生更快融入到文中,更好地與文中的人、事、物進行的一種心靈上的碰撞,情感上產生共鳴,更好達到學習語文、提高他們的素養的目的。這也是我在把握生與師、生與文本對話的尺碼的體現。

燕子教學反思 篇六

《燕子》這篇課文主要寫的是在桃花盛開、綠柳輕揚、燕子飛來的情景。本文語言清新明快,描寫準確生動。燕子可愛的外形,飛行的輕快,休息時的優雅,都一一躍然紙上。根據教材的特點和該年級的教學要求,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定位於以下幾點: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1—3自然段。

2、理解課文,抓住描寫燕子和春天的語句,感悟燕子的活潑可愛和春天生氣勃勃的景象。

3、正確讀寫“燕子、趕集”等詞語。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

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1—3自然段。

教學難點是:感悟燕子的活潑可愛和春天生氣勃勃的景象。

我在教學中注意了以下教學策略的實施:

一、以讀為主是當今語文課堂教學的主旋律。

本課教學我把朗讀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以讀為本、以講助讀”,我認為學習語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外部語言不斷內化的過程,實現這一內化的過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讀。所以我鼓勵學生自讀自悟,避免老師講的多,提問多,大力提倡“以讀為主,以讀代講,以講帶動讀、以問促進讀”。讓學生自讀自悟、邊讀邊思、相互討論、邊讀邊想象中去學習朗讀,去理解詞語,去培養語感,去接受潛移默化的語言薰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終追求的教學境界。

二、情境的創設在語文教學,尤其是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學生對課文敍述的一切,只有在情境中調動起學生的各路感官,讓他們在情境中積極地觀察、感受、操作,才能實現對語文的感悟積累和運用。本課教學中我在情境的創設上是花費了一番心思的:

1、以生活體驗情境。這課要讓學生從生活中體驗春天的特點。我播放了燕子飛行和休息時的情景,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燕子飛行的輕快和休息時的悠閒。可見,學生獲得的體驗能夠很好地幫助他們理解和感受課文。

2、畫面再現情境。根據教材和學科的特點,這節課,我運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精美的畫面和恰當的音樂,加深了對課文描寫的意境的直觀感受,比如,青草、柳葉、鮮花、小溪流水、青山綠水、燕子、蝴蝶等,讓學生體會到春天的特徵和美麗。由此看來,恰當地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使得這些生活經歷有限、生活感受粗淺的`低年級學生,不僅眼裏有語言文字,還有相對應的形象畫面,“符號”對應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

三、遺憾之處:

學習第三自然段中的比喻句,教學中,我覺得學生能夠很容易領會,沒有帶領學生加以引導或想象,部分學生對對“正待譜寫一曲春天的讚歌”根本不理解,因此對教學效果略有影響。

教學調控不夠靈活有效,教學機智有待提高。今後在這方面要加強學習。

《燕子》教學反思 篇七

這是一篇文字優美的散文。課文描寫了燕子的優美外形和它在爛漫無比的春天從南方趕來,在天空、湖面上飛行、在電線杆上歇息的情景。課文第三自然段作者通過“斜、掠、沾”等幾個動詞十分準確傳神地寫出了燕子優美的飛行姿態。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這幾個動詞反覆體會,感悟燕子飛行時的優美姿態。

首先,我讓學生細讀課文,感知這一自然段的內容,然後讓學生回到課文中去,找出有關的句子慢慢品讀,看看能體會到什麼?在學生的交流中我把“斜、掠、沾”板書在黑板上引導學生品詞。“斜”字寫出了燕子飛行時的什麼?“掠過”在字典裏是怎麼解釋的?其次輕聲讀讀句子,再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從“斜着”、“掠過”這兩個詞中你體會到什麼?那麼“沾”在這裏應作什麼講?能換個詞嗎?(碰、撞)那作者為什麼不用“碰”、“撞”而要用“沾”字呢?(通過比較、品味,學生感悟到了“沾”字十分準確地寫出了燕子飛行之輕,體會到了作者用詞之精確,同時學生在咬文嚼字的過程中也深深地體會到了燕子飛行時姿態的優美。)最後,學生領悟之後再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增加領悟的效果。同時引導學生背誦,學生在背誦的時候既快又輕鬆。通過咬文嚼字,反覆誦讀,使學生充分感悟到了燕子飛行時的動態之美,培養了學生對美的感悟力。

課文《燕子》教學反思 篇八

孩子們還沉浸於新年節日的濃情之中,學習新課情緒不是很高。本來“燕子”對於我們山區孩子不是什麼時候稀罕的動物,對於燕子的各種特徵也並不陌生。於是我也沒有去花精力激發學生興趣,也是淡淡的出了幾道閲讀問題,然後出了燕子圖,引導學生把燕子和春天的景色聯繫起來觀察,展開想象感受春天的美,體會燕子給春天帶來了什麼,讓學生説説。(這個環節較有興趣)學生説的句子較多,有的學生還能用排比的句式説。比如:燕子給春天增添了色彩,增添了喜氣,增添了希望……我接着學生的話題歸納了課文的主要內容。

本文在寫法與構思上都比較精巧。比如説擬人與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將春天萬物復甦,生機勃勃的景象展現在讀者面前。這個環節我放手讓學生去認真讀課文,不用講直到學生熟讀成誦,提示學生用已有的閲讀方法邊讀邊勾畫批註,只是在寫法上適當點撥,怎樣寫好擬人句,比喻句?比喻句與擬人比較拉近,也就是在思維的層次上,兩者都具共性,都使用喻化的思維方式,但兩者話語層次上的體現方式不同,比喻突出比的過程。

擬人則是把比在話語層面上直接延伸,可以説,擬人是比喻在描寫層面上的延伸。在物、物或言語交際中,擬人是常用的修辭方法。如果在寫物上離開了這一修辭,想表達的思想情感,就難以得到昇華它能增加情感信息與美感信息,把事物人格化,把人所具有的一些生命的現象,賦予了無生命的事物。如:秋天邁着沉穩的腳步緩緩地向我們走來,又悄無聲息地走開。這裏紅已謝,沒有賞花的人羣,也沒有蜂圍蝶陣,有的就是這一樹一樹的櫻花,花朵兒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擠着,好不活潑熱鬧!“我在開花!”它們在笑。

又把學生的思維牽回文本,如“青的草,綠的葉,各色鮮豔的花,都像趕集似的聚攏來,形成了光彩奪目的春天。”該句極生動,形象地將春天展現在讀者眼前。文中還有比喻句。在這個環節引導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用上肢體語言去感悟寫法,感悟文本中文筆妙用的好處。前面已講到過“比喻與擬人都有其共性。”“如何寫好比喻句?”這是本知識環節要滲透的重點。比喻就是打比方,描寫事物或説明道理時,用同它相似的點的別的事物或道理來比作想要説的某一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本課就運用了恰當的比喻句。比如:把“電線”比作“五線譜”把“停着的燕子”比作“音符”這樣的寫法就自然增強了文章的藝術感染力。怎樣引導學生寫好比喻句,這是關鍵。

這裏我適當拔高教學目標,闡釋文段中比喻的效果。比喻是一種修辭手法,修辭不僅在於使話語正確,明析,有時還要使人感動,需要激發聽讀者的情感,促使文本對象去聯想,以達到使人有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嘗其味等聽覺,觸覺、視覺與味覺等多方面的體驗和感受。其目的是要把抽象的意思形象化,增加視覺效果,使聽讀者有較大的想象,體會的餘地。

從比喻的結構,一般被比的事物叫“本體”,用來作比的事物叫“喻體”,連接詞叫“喻詞”常用的喻詞有“如、像、宛如、彷彿”等。(要強調的是比喻時一定要用人們非常熟悉的事物來比喻人們不熟悉的事物。如果不這樣,就達不到比喻的目的。如“圓圓的荷葉像一把大扇子。“把”荷葉“比作”扇子“就容易理解了。要是用”圓圓的荷葉”比作“磨盤”之類的,這樣就令人費解,因為現在磨盤並不常見,然後比喻要貼切。也就是比喻的兩種事物之間必須是根本不同的,卻又必須有相似之處。如“她長得像媽媽。”這就把兩種事物作比了。同時比喻要新穎,獨特,不落俗套更要體現正確的思想。如:戰士們像猛虎一樣衝向敵人伯陣地。

上完本課,有很多不足。比如,句子的理解我是忽視了,好在課後安排了練筆寫一種自己喜歡的動物,這是落到實處的。本文用優美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如詩如畫般的春天景色,也傾注了作者對春天的深深的熱愛之情。這樣的文章最適用的方法是“讀”。我在本課講述的知識點較多也偏難。

總之,我反思了自己對本課的教學不足。第一是忽視了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第二是忽視了培養學生的思維;第三忽視了引導學生對文本深層次的浸染,不具備文本的感染性。用魏先生的話説:感染和薰陶學生心靈所能起的塑造作用要比説教在得多,而語文課所具備的感染薰陶是得天獨厚的。

燕子教學反思 篇九

《燕子》是我國著名文學家鄭振鐸的作品,課文描述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爛漫無比的春天從南方趕來,在天空中、湖面上飛行,在電線上休息的情景,讚美了燕子給春天帶來了勃勃生機。

這篇文章不僅僅詞好,更重要的,那燕子被寫得“神”了。結合課文描述燕子外形的寫作特點,讓學生進行仿寫,使學生明白寫動物外形只要抓特點、與眾不一樣的地方來寫,不需要面面俱到。比如寫鴨子:一身嫩黃的絨毛,一張扁扁的嘴,一對楓葉似的小腳,湊成了活潑可愛的小鴨子。讀寫結合,通過課文提供的範例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

燕子教學反思 篇十

蘇教版語文《燕子》是一篇文字優美的散文。課文描寫了燕子的優美外形和它在爛漫無比的春天從南方趕來,在天空、湖面上飛行、在電線杆上歇息的情景。在教學中,我運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去發現、感悟燕子優美的外形、優美的飛行姿態、歇息時美妙的意境,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力和鑑賞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畫、話結合,感知燕子的外形美

課文第一自然段作者用簡潔明快的語言準確生動地描寫了燕子活潑可愛的外形特點。為了讓學生真切地感知燕子美麗的外形,我先讓學生細讀課文,再閉上眼睛想象課文中描寫的燕子,讓燕子在自己的腦海中浮現出來,然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説説自己腦海裏浮現出來的燕子是什麼樣的。在學生初步感知了燕子的外形美的基礎上,我又讓學生一邊聽課文的錄音,一邊把燕子在紙上畫出來,(請一位同學畫在黑板上)。畫好以後,再讓學生把自己畫的燕子介紹給同學聽。最後讓學生把感受到的燕子優美的外形通過朗讀表達出來。通過由話到畫,再由畫到話的過程,培養了學生對美的感知力。

二、咬文嚼字,品味燕子的動態美

課文第三自然段作者通過“斜、掠、沾”等幾個動詞十分準確傳神地寫出了燕子優美的飛行姿態。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這幾個動詞反覆咀嚼體會,感悟燕子飛行時的優美姿態。

首先,我讓學生細讀課文,感知這一自然段的內容,然後讓學生回到課文中去,找出有關的句子慢慢品讀,看看能體會到什麼?在學生的交流中我把“斜、掠、沾”板書在黑板上引導學生品詞。“斜”字寫出了燕子飛行時的什麼?“掠過”在字典裏是怎麼解釋的?輕聲讀讀句子,再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從“斜着”、“掠過”這兩個詞中你體會到什麼?(經過老師的點撥和細讀想象,學生領悟到了燕子斜着身子飛掠的優美姿態。)那麼“沾”在這裏應作什麼講?能換個詞嗎?(碰、撞)那作者為什麼不用“碰”、“撞”而要用“沾”字呢?(通過比較、品味,學生感悟到了“沾”字十分準確地寫出了燕子飛行之輕,體會到了作者用詞之精確,同時學生在咬文嚼字的過程中也深深地體會到了燕子飛行時姿態的優美。)學生領悟之後再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增加領悟的效果。

咬文嚼字是品味課文內涵的有效方法之一。通過咬文嚼字,反覆誦讀,使學生充分感悟到了燕子飛行時的動態之美,培養了學生對美的感悟力。

三、運用想象,欣賞燕子的靜態美

運用想象可以使文中描述的事物在腦海中形成具體的表象,這是感悟課文內涵的重要方法之一。

課文第四自然段描寫了燕子歇息時與春天景色互相映襯的美麗畫面。文中把燕子落在電線杆上歇息的情景比喻成五線譜,學生較難理解。我在教學中先讓學生説説燕子飛倦了怎樣休息?啟發學生想象:對照一下插圖,再閉上眼想象,遠遠地看去,落在電線杆上的燕子變成了什麼?那幾根電線呢?書上哪個詞表示出了看不清楚?誰能把它畫出來?一位學生在黑板上先畫了幾根若有若無的細線,又在細線上畫了幾個小黑點。我隨手在畫上添了幾根線,把學生畫的小黑點連成了一組五線譜。問:“這像什麼?幾隻燕子變成什麼了?”仔細讀讀句子,品味一下,聯繫剛才想到的,又能體會到什麼?再閉上眼睛,把爛漫無比的春天和燕子歇息時的情景聯繫起來,你的眼前出現了一幅什麼樣的畫面?

通過想象,學生不僅感悟到了燕子歇息時的靜態美,而且領悟到了活潑可愛的燕子與春天景色互相映襯的美麗意境,培養了學生對美的欣賞與鑑別的能力,而這也正是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

祖國的語言文字魅力無窮,我們語文閲讀教學就是要引導學生通過品詞析句、朗讀感悟、説畫表演等來體會藴含在語言文字中的意和情,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受到美的薰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9lw1n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