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出師表高中課文原文【精品多篇】

出師表高中課文原文【精品多篇】

出師表高中課文原文【精品多篇】

註釋 篇一

出 句┃古義┃今義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 時候 ┃指四季中的秋季

誠宜開張聖聽 ┃ 擴大 ┃指商店開始營業

引喻失義┃適宜,恰當 ┃正義,意義

陟罰臧否┃ 功過好壞 ┃表示否定

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的原因(表原因)或表方式方法 ┃表示因果關係

先帝不以臣卑鄙┃ 身份低微,見識短淺┃現指品質低劣 、下流

猥自枉屈 ┃ 辱,有降低身份之意┃卑鄙下流

庶竭駑鈍 ┃希望,期望 ┃眾多

曉暢軍事 ┃ 精通,熟練 ┃通順

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痛心遺憾 ┃十分憎恨

三顧臣於草廬之中……由是感激。┃ 感動激動 ┃意指激動感謝

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偏袒和私心 ┃照顧私情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普通的百姓 ┃用布做的衣服

先帝知臣謹慎┃ 嚴謹而慎重 ┃小心慎重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 ┃眼淚 ┃鼻涕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或 不效則治臣之罪┃任務(實現) ┃效果

不宜異同┃不同┃1不;不一致。2 引申為反對。3 反對意見;異議。

當獎率三軍┃激勵┃獎勵,獎品

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奔走效勞 ▏速度快

後值傾覆┃失敗┃倒塌

臣不勝受恩感激┃感慨激動┃感謝

拓展】出師表後出師表文言文試題 篇二

閲讀以下兩段文言文,回答文後問題。(14分)

【甲】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選自諸葛亮《出師表》)

【乙】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①。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而議者謂為非計②。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以進趨③之時也。

(選自諸葛亮《後出師表》)

注:①並日而食:兩天只能吃到一天的飯。②非計:不正確的計策。③進趨:趕快進兵。

9.填空。(2分)

這兩段文字都選自《三國志·諸葛亮傳》。三國,除蜀國外,另兩國是

與 ;文中的先帝是 ,陛下指 。

10.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4分)

①恐託付不效 ( ) ②臣非不自惜也( )

③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 ④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11.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譯文:

②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

譯文:

12.甲、乙兩文都提出了蜀軍北伐的有利條件,分別找出有關句子。(2分)

甲文中的有關句子:

乙文中的有關句子:

13.甲、乙兩段文字在內容上都寫到了哪兩層意思?分別概括回答。(2分)

答:

前出師表賞析 篇三

《出師表》以懇切的言辭,針對當時的局勢,反覆勸勉劉禪要繼承先主劉備的遺志,開張聖聽,賞罰嚴明,親賢遠佞,以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表現了諸葛亮“北定中原”的堅強意志和對蜀漢忠貞不二的品格。

三國時期,曹魏國力最強,孫吳次之,而蜀漢最為弱小。當劉備病卒於白帝城(今重慶奉節縣東)時,他留給諸葛亮的是內外交困的局面和一個年幼無知、扶不起來的接班人。在這種危難關頭,諸葛亮以丞相府的名義承擔了蜀漢的全部實際責任,對內嚴明法紀,獎勵耕戰;對外安撫戎羌,東聯孫吳,積極準備北伐曹魏。經過幾年的努力。蜀國力量有所加強,呈現“國以富饒”“風化肅然”的局面,於是諸葛亮率軍北駐漢中(今陝西省漢中市),以圖中原。就當時形勢分析,且不説蜀魏兩國實力懸殊,僅“勞師以襲遠”這種策略也是兵家之大忌,但諸葛亮仍堅持鋌而走險,(先後六次統兵伐魏)並表現出百折不回的意志,其根本原因是北定中原、興復漢室是先主劉備的遺願。後主劉禪儘管昏庸無志,諸葛亮還要竭忠盡智地輔佐他,儘管劉備有“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遺詔,他也不存半點僭越之心,因為後主是先主的遺孤。“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這是讀葛亮出師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後半生全部活動的精神力量。《出師表》正是在淋漓盡致地解剖了這種精神的實質從而表現出這位社稷之臣的全部品格這一點上,顯示了它獨特而巨大的感染力。諸葛亮的忠肝義膽,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精神,在封建社會裏被視為臣子的大節,普遍受到推崇:而當國家處於危難關頭,這種精神更煥發出強大的感召力,如文天祥在《正氣歌》中所讚頌的“時窮節乃現”,“鬼神泣壯烈”,一封奏疏能千百年被視為“至文”而流傳不朽,主要原因在這裏。

由於此文是奏章,內容是諸葛亮出師伐魏前向劉禪陳述意見,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張,因此全文以議論為主。由於諸葛亮要讓劉禪知道創業的艱難,激勵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業,因而文中兼敍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隨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許國的經過。又由於諸葛亮對劉氏父子無限忠誠,披肝瀝膽相待,因而言詞充滿着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曉之以理,又動之以情。具體地説,前部分重在曉之以理,後部分重在動之以情。總的是以議論為主,融以敍事和抒情。全篇文字從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闢,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此文的語言最顯著的'特點是率直質樸,表現懇切忠貞的感情。前人特別指出在六百餘字的篇幅裏,先後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報先帝”“忠陛下”思想貫穿全文,處處不忘先帝“遺德”“遺詔”,處處為後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興復漢室”的大業。全文既不借助於華麗的辭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話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長輩的口吻。清朝丘維屏説“武侯在國,目睹後主聽用嬖暱小人,或難於進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師時叮嚀痛切言之,明白剴切中,百轉千回,盡去《離騷》幽隱詭幻之跡而得其情。”屈原是在遭讒毀、被放逐的處境中寫出《離騷》的,因而採取幽隱詭幻的表現手法。諸葛亮處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師表》感情充沛的特點和所表達的忠君愛國之情卻是一脈相通的,率直質樸的語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內容統一的。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還有一些整齊工穩的排比對偶句式,如“侍衞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體現了東漢末年**開始興起的時代風尚。此文有大量合成詞,是出於諸葛亮的首創,不少詞經諸葛亮的提煉,後來都用為成語,如“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損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言)”等。

出師表賞析 篇四

從古至今的評論家每每評論《出師表》,無不盛讚諸葛亮忠貞報國、高瞻遠矚、深謀遠慮。陸游“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更是將此文的位置推向巔峯。諸如此類,多與上述説法大同小異。對歷史的評價,只有尋覓歷史,探討《出師表》深邃的思想內涵,才有可能得出較佳的答案。

1、尋覓歷史,託孤用心良苦

尋覓歷史,我們看到《出師表》深邃的思想:公元223年,劉備兵敗於猶亭,幾乎全軍覆沒。彌留之際,便召集諸葛亮等。劉備對諸葛亮説:“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白帝城託孤。劉備以全權相授諸葛亮,以杜絕劉禪的“親政”慾望,必可保其平安。公元223年,諸葛亮“開府治事。”諸葛亮“頃之,又領益州牧”。諸葛亮最終身兼二任,以免機構重疊,政令週轉,降低行政效率。“政事無鉅細,鹹決於亮”。“事無鉅細,亮皆專之。”諸葛亮已經是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而劉禪只是蜀漢政權的象徵。透過這些歷史背景的分析,我們才能在讀《出師表》的時候,不被文字騙過,讀出弦外之音。

2、鞠躬盡瘁,佈設政治格局

諸葛亮掌握實權以後,首先修好東吳,接着率兵南征,評定少數民族的叛亂。“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諸葛亮為北伐全力進行準備。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他親自率領進駐漢中,在即將北伐之際,向劉禪上疏,後世稱為《出師表》。

為了建立一個穩固的大後方,諸葛亮臨行前在《出師表》中對朝廷安排如下:“琬與張裔統留府事”,協助主管丞相府事務。

諸葛亮每次北伐,“琬常足兵足食以相供給。”不但主持朝廷政務,而且後勤工作作得很好,有力地支援了前線。

諸葛亮在《表》中的這種用意,前人早已正確指出:“宮中者,黃門常侍也。宏恭、石顯排擠肖望之,周堪、曹節、王甫輩反噬陳蕃、竇武,此官府不一體之禍也。時雖以攸之、襪、允分治宮中政令,猶恐後主柔圈,或有所睹,故首以為言。”“其後董允既卒,黃皓專政而亡國矣!”借鑑歷史教訓,諸葛亮一律以士人掌管宮中政令,便從根本上杜絕了東漢末年宦官之禍重演。

諸葛亮北伐之際,把鎮守成都的軍權交給了向寵。諸葛亮上表時又把他升為中領軍,掌管京城戍衞,保衞成都的安全。向寵所任職務責任重大,事關全局安危。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諸葛亮充分認識到宮中府中營中實乃蜀漢政權的三根重要支柱,所以臨行之前,苦口婆心,諄諄勸囑,這也是我們理解《出師表》趣旨的關鍵。

3、出師一表,千載誰人堪

作為一位精明縝密的政治家,諸葛亮全力準備了多年北伐,在付諸實行之際,他上表劉禪,絕非僅僅為了“表達忠心”、“善言匡主”,事實上,諸葛亮已經把《出師表》中的人事安排作為保證北伐的勝利而採取的一個重要措施,可以説是諸葛亮北伐戰略決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諸葛亮在《出師表》一文中,先是概括談了國內外政治軍事的形勢,然後就諄諄告誡劉禪“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之末諸葛亮便要劉禪“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就是説你要善於自處,為自身考慮要聽得進勸諫,好好回憶並牢牢記住先帝的遺詔説了些什麼。劉禪讀到這裏,劉備“可輔”、“可取”的聲音恐怕就會在腦際迴旋。這是諸葛亮攤出的底牌,也是對劉禪最嚴厲的警告。蜀漢不設史館,《三國志》關於蜀漢部分又過於簡略,雖無明確的史料可以佐證這一推斷,但恐怕只有作這樣理解,才比較符合事理。

諸葛亮緊接着便談到了具體的問題,“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至於營中之事,從《出師表》所敍述的文字來看,與宮中似乎相仿,其實不然。一方面,營中之事離劉禪太遠,無需事無大小都要彙報,另一方面,《出師表》提出營中須“行陣和睦”、“優劣得所”。而做到這一點只有提升任免**恰當,才能優劣得所,**才能團結統一。掌握**後才能有所作為。

縱觀上述,我們可以看出《出師表》其實就是諸葛亮北伐的計劃書,是他據實情而斟酌的智慧精品。這裏既體現了他的忠貞報國、深謀遠慮,更表露出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形象、一位睿智的智者形象,諸葛亮是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才華橫溢,文采過人,智慧超人,政績卓著,便是《出師表》留給我們的智慧啟示,而這正是《出師表》賽出藝術價值所在。

文章段意(可分三部分 篇五

第一部分(1~5段)作者以敏鋭的政治洞察力,分析了當前形勢,提出了1.廣開言路 2.嚴明賞罰 3.親賢臣遠小人(親賢遠佞)的`主見。

第二部分(6~7段)追憶經歷,忠劉氏,興師北伐表心願。

第三部分(8~9段)總結全文,提出要求,歸結責任。

譯文 篇六

①必能裨補闕漏:“闕”通“缺”,缺點。

②爾來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放在整數和零數之間。

③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簡”通“揀”,挑選、選擇。

參考答案: 篇七

9.魏 吳 劉備 劉禪

10.①奏效,實現 ②愛惜 ③把 ④所以

11.①這就是我報答先帝並盡忠陛下的職責和本分。

②我接受任命以後,睡覺不安穩,吃飯無滋味。

12.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

13.表達了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提出了北伐中原的積極主張。

前出師表原文 篇八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衞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前出師表》原文 篇九

兩漢:諸葛亮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衞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d87pm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