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春日》古詩賞析【新版多篇】

《春日》古詩賞析【新版多篇】

《春日》古詩賞析【新版多篇】

《春日》翻譯及賞析 篇一

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

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卧曉枝。

「註釋」

1、選自《淮海集》。 秦觀(1049~1100),宋代文學家,號淮海居士,高郵(今屬江蘇)人

2、絲:喻雨。

3、浮瓦:晴光照在瓦上。

4、霽(jì)光:雨天之後明媚的陽光。霽:雨後放晴。

5、參差:高低錯落的樣子。

6、芍藥:一種草本植物,這裏指芍藥花。

7、春淚:雨點。

「翻譯」

輕雷響過,春雨淅瀝而下。雨後初晴,陽光好象在剛剛被雨洗過的碧瓦間浮動。春雨過後,芍藥含淚,情意脈脈;薔薇橫卧,嬌態可掬,惹人憐愛。

「鑑賞」

這首詩寫雨後春景。瞧,雨後庭院,晨霧薄籠,碧瓦晶瑩,春光明媚;芍藥帶雨含淚,脈脈含情,薔薇靜卧枝蔓,嬌豔嫵媚。這裏有近景有遠景,有動有靜,有情有姿,隨意點染,參差錯落。全詩運思綿密,描摹傳神,自具一種清新、婉麗的韻味,十分惹人喜愛 詩人捕捉到春雨“萬絲”的特徵,把鏡頭的焦點對準了庭院一角,攝下了一幅雷雨後晴春曉日的精巧畫面。通過對偶形式,擬人手法,襯托庭院的華麗,描繪了芍藥和薔薇百媚千嬌的情態。芍藥亭亭玉立、薔薇攀枝蔓延,故各有“含春淚”之態、“無力卧”之狀。因其體物入微,情致藴藉,通篇自具一種清新婉麗的韻味,展示了詩人對自然界景物、現象敏鋭的觀察力、感受力和攝取力、表現力。在意境上以“春愁”統攝全篇,雖不露一“愁”字,但可從芍藥、薔薇的情態中領悟,又曲折體現了詩人由於宦途艱險而形成的多愁善感的性格。

“好雨知時節”,在一夕隱隱春雷的召喚下,它“隨風潛入夜”,它“潤物細無聲”。雷是“輕”的,雨如“絲”般,春雨的特色詩人只用兩個字就揭示出來了。

那碧綠的琉璃瓦,被一夜春雨洗得乾乾淨淨,晶瑩剔透,猶如翡翠,瓦上還沾有水珠,在晨曦的輝映下,浮光閃閃,鮮豔奪目,令人心曠神怡——這是第二句所寫的美。

最妙的是後兩句,詩人採用以美人喻花的手法,又加上對仗,確實是美不勝收。

李白筆下“一枝紅豔露凝香”,白居易筆下剛出浴的“侍兒扶起嬌無力”的楊妃,和第三句有着驚人的相似之處。雨後的牡丹,猶如多情的少女,淚光閃閃,含情脈脈。

最後一句令人想起《紅樓夢·史湘雲醉眠芍藥銦》那段描寫:湘雲“業經香夢沈酣,四面芍藥花飛了一身,滿頭臉衣襟上皆是紅香散亂。”這醉卧中渾身灑滿落花的史湘雲,情思綿綿,百媚千嬌,多像“無力薔薇卧曉枝”。

作者: 篇二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宋朝徽州婺源人,是繼孔孟之後的儒家大師和理學家。他的詩自然清新,寓意含蓄,簡練明快,很多作品成功地表現了大自然的壯麗秀美和詩人的遠大胸懷。

《春日》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三

作品原文

春日

汪藻

一春略無十日晴,處處浮雲將雨行。

野田春水碧於鏡,人影渡傍鷗不驚。

桃花嫣然出籬笑⑴,似開未開最有情。

茅茨煙暝客衣濕⑵,破夢午雞啼一聲。

作品註釋

⑴嫣然:美好貌。

⑵茅茨:茅草屋頂。煙暝:煙雨迷濛。

作品譯文

整個春日大概都沒有連續十天清明無雨的日子,到處都是在天上的雲彩攜帶着雨水漂浮而行。野外田裏的一潭綠油油的春水比鏡子還要碧綠光亮,古渡口邊人經過時水邊的鷗鷺卻自在不受驚嚇。籬笆外將開未開的桃花探頭伸出,看上去是如此嫣然含情。草屋頂煙雨靡靡,打濕了行客的衣裳,午後雞鳴一聲將人從閒夢中喚引回了現實。

創作背景

這首詩約作於崇寧(1102-1106年)年間,作者任職宣州之時,一個春日裏,作者遊覽美景而作此詩。

作品鑑賞

汪藻此詩,把春日出遊的見聞感受次第展開,勝境紛呈疊出。入筆寫難得的好天氣,轉出野田春水,然後又轉出渡頭水鳥嬉遊,再轉出竹籬茅舍風光,夭桃含笑情態;又轉出霧氣迷濛,沽衣微濕,天色似瞑,引得午雞引吭啼鳴。無數富於詩情的片段,構成了逝通的春遊長卷,盎然春意有着強烈的吸引力。

這些景色誠然十分宜人,表面上詩中景物各自分立,似乎缺少勾連,很難形成一個整體。事實上,詩人用的是一種近乎現代戲劇中的“情意結構”手法,即又靠情節連繫,而以心中清意活動流貫全篇,似斷實連,另是一種獨特的章法。首句開門見山,表示春日多雨,次句具體描繪,補足上句之意。春日多雨,早擬出遊而苦無佳日;好容易才盼得放晴,足遂夙願,作者心情之欣喜可見。多雨之日終得放晴的欣欣情意籠置全詩,形成了一條線索。野田春水映映,一碧如鏡,固然賞心悦目;渡邊鷗鳥忘機,與人相親相近,自有物我欣然之趣;籬間夭桃臨風,似開未開,嫣然含笑,更覺深情。茅茨人家,柳昏煙暝;迷濛霧氣,沾衣欲濕;意境朦朧優美。作者忽聞一聲雞鳴,更覺寧靜安謐。全詩鏡頭累換,而詩人心情之欣悦,感受的新鮮,則迴環相貫。清詞麗句,信手組合,皆成妙諦。無怪乎張世南《遊宦紀聞》説此詩是汪藻幼年之作,詩人早年詩學江西派,此詩通篇用拗句,全法黃庭堅,然而拗峭之中,自具清麗之致,可謂剛外柔中。用筆之勁健不及黃,而温潤則過之。紀昀、呂留良分別評此詩“雅健”、“有骨”,實足以當之而無愧。

作者簡介

汪藻(1079—1154年),字彥章,饒州德興(今屬江西)人。崇寧進士。任婺州(今浙江金華)觀察推官、宣州教授、著作佐郎、宣州通判等職。徽宗親制“居臣慶會閣詩”,下令羣臣獻詩,汪藻一人獨領風騷,與胡伸俱有文名,時稱“江左二寶”。素與王黼不和,提點江州太平觀,終黼之世均不得用。欽宗即位,召為屯田員外郎,再遷太常少卿、起居舍人。紹興元年(1131年),除龍圖閣直學士,知湖州,後知撫、徽、泉、宣等州。紹興十三年(1143年)罷職居永州,官至顯謨閣大學士、左大中大夫,封新安郡侯,卒贈端明殿學士。其詩初學江西派,後學蘇軾。擅長四六文。有《浮溪集》。

原文: 篇四

春日

晁衝之〔宋代〕

陰陰溪曲綠交加,小雨翻萍上淺沙。

鵝鴨不知春去盡,爭隨流水趁桃花。

《春日》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五

原文:

西湖春色歸,春水綠於染。

羣芳爛不收,東風落如糝。

參軍春思亂如雲,白髮題詩愁送春;遙知湖上一樽酒,能憶天涯萬里人。

萬里思春尚有情,忽逢春至客心驚;雪消門外千山綠,花發江邊二月晴。

少年把酒逢春色,今日逢春頭已白。

異鄉物態與人殊,惟有東風舊相識。

譯文

春天使者姍姍前來訪問,西湖水面換上綠色衣裙。

漫山遍野捧出七彩熱情,花風落地一樣喚人興奮。

春來了,參軍思緒亂如雲,白髮人,最怕題詩送青春。

我知道你擺好了湖中酒席,等待着老朋友來開懷暢飲。

遙遙萬里你捎來一片春情,每到春來我暗暗感到心驚。

冰雪消融,門外千山碧綠,繁花爭妍,江邊二月多晴。

還記得,少年時,迎春暢飲,到如今,春草綠,兩鬢如絲。

他鄉作客,物態人情各異,東風情意,年年難捨難離。

賞析:

原注:西湖者,許昌勝地也。

謝君有“多情未老已白髮,野思到春如亂雲”之句。

全詩以“萬里”一句為界分為兩部分,前半寫西湖景色及朋友相念之情;後半寫自己異鄉逢春的新鮮見聞和落寞情懷。詩中春景寫得明媚可喜,感情寫得真摯動人。結構上由景及人,由景及情,層次分明,而接轉自然,語言明白曉暢,多少也有學習李白詩風所帶來的飄逸氣,體現了歐詩的基本特色。

註釋 篇六

1、勝日:天氣晴朗的好日子

2、尋芳:遊春,踏青。

3、泗水:河名,在山東省。

4、等閒:平常、輕易。“等閒識得”是容易識別的意思。

5、東風:春風。

賞析: 篇七

《春日》這首詩描繪了春天風和日麗、生氣勃勃、百花競豔、萬物更新的美好景象,特別是“萬紫千紅總是春”一句,把春天寫活了,成為膾炙人口的千秋名句。

一般都認為這是一首遊春詩。從詩中所寫的景物來看,也很像是這樣。首句“勝日尋芳泗水濱”,“勝日”指晴日,點明天氣。“泗水濱”點明地點。“尋芳”,即是尋覓美好的春景,點明瞭主題。下面三句都是寫“尋芳”所見所得。次句“無邊光景一時新”,寫觀賞春景中獲得的初步印象。用“無邊”形容視線所及的全部風光景物。“一時新”,既寫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煥然一新,也寫出了作者郊遊時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覺。第三句“等閒識得東風面”,句中的`“識”字承首句中的“尋”字。“等閒識得”是説春天的面容與特徵是很容易辨認的。“東風面”借指春天。第四句“萬紫千紅總是春”,是説這萬紫千紅的景象全是由春光點染而成的,人們從這萬紫千紅中認識了春天。這就具體解答了為什麼能“等閒識得東風面”。而此句的“萬紫千紅”又照應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時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語言具體寫出光景之新,尋芳所得。

從字面上看,這首詩好像是寫遊春觀感,但細究尋芳的地點是泗水之濱,而此地在宋南渡時早被金人侵佔。朱熹未曾北上,當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濱遊春吟賞。其實詩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門,因為春秋時孔子曾在洙、泗之間絃歌講學,教授弟子。因此所謂“尋芳”即是指求聖人之道。“萬紫千紅”喻孔學的豐富多彩。詩人將聖人之道比作催發生機、點染萬物的春風。這其實是一首寓理趣於形象之中的哲理詩。

《春日》作者簡介: 篇八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字元晦,一字仲晦,又號晦翁,別稱紫陽。祖籍婺源,生於尤溪,長於建州。紹興十八年(1148)進士。任泉州同安縣主簿。淳熙時知南康軍,改提舉浙東茶鹽公事。宋光宗時,歷知漳州、祕閣修撰等職。宋寧宗時任煥章閣待制。卒諡“文”。他廣注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貢獻。有《四書章句集註》《周易本義》《詩集傳》《楚辭集註》等,後人輯有《朱文公文集》《朱子語類》。

春日 篇九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

柴門照水見青苔,春繞花枝漫漫開。

路遠遊人行不到,日長啼鳥去還來。

《春日》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十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羣。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譯文

李白的詩作無人能敵,他的詩思瀟灑飄逸,豪放不拘,詩風超羣,不同凡俗。

李白的詩作既有庾信詩作的清新之氣,也有鮑照作品那種俊秀飄逸之風。

我在渭北獨對着春日的樹木,而你在江東遠望那日暮薄雲,天各一方,只能遙相思念。

什麼時候才能一起喝酒,與你慢慢品論文章呢?

註釋

不羣:不平凡,高出於同輩。這句説明上句,思不羣故詩無敵。

庾開府:指庾信。在北周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司馬、司徒、司空),世稱庾開府。

俊逸:一作“豪邁”。鮑參軍:指鮑照。南朝宋時任荊州前軍參軍,世稱鮑參軍。

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長安(今陝西西安)一帶,當時杜甫在此地。

江東:指今江蘇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帶,當時李白在此地。

論文:即論詩。六朝以來,通稱詩為文。細論文:一作“話斯文”。

賞析

杜甫同李白的友誼,首先是從詩歌上結成的。這首懷念李白的五律,是天寶五載(746)或六載杜甫居長安時所作,主要就是從這方面來落筆的。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羣。”第一聯是説,李白的詩作無人能敵,他那高超的才思也遠遠的超出一般人。

首句稱讚他的詩冠絕當代。第二句是對上句的説明,是説他之所以“詩無敵”,就在於它的思想情趣,卓異不凡,因而寫出的詩,出塵拔俗,無人可比。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第二聯是説,李白的詩作既有庾信詩作的清新之氣,也有鮑照作品的那種俊逸之風。

藉着讚美李白的詩像庾信那樣清新,像鮑照那樣俊逸。庾信、鮑照都是南北朝的著名詩人。庾信在北周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司馬、司徒、司空),世稱“庾開府”。鮑照劉宋時任荊州前軍參軍,世稱“鮑參軍”。

開頭四句,一氣貫注,筆力峻拔,熱情洋溢,都是對李白的熱烈讚美。對李白奇偉瑰麗的詩篇,杜甫在題贈或懷念李白的詩中,總是讚揚備至。從此詩坦蕩真率的讚語中,也可以見出杜甫對李白詩是何等的欽仰。這不僅表了他對李白詩的無比喜愛,也體現了他們誠摯的友誼。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第三聯是説,如今我在渭北獨自對着春日的樹木,而你在江東遠望那日暮薄雲,天各一方,只能遙想思念。

表面看來,第三聯兩句只是寫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長安一帶;“江東”指李白正在漫遊的江浙一帶地方。“春天樹”和“日暮雲”都只是平實敍出,未作任何修飾描繪。分開來看,兩句都很一般,並沒有什麼奇特之處。然而作者把它們組織在一聯之中,卻自然有了一種奇妙的緊密聯繫。也就是説,當作者在渭北思念江東的李白之時;而作者遙望南天,未見天邊的雲彩,李白翹首北國,唯見遠處的樹,又自然見出兩人的離別之恨,好像“春樹”、“暮雲”,也帶有深重的離情。這兩句詩,牽連着雙方同樣的無限情思。回憶在一起時的種種美好的時光,懸揣二人分別後的情形和此時的種種情狀,這當中該有多麼豐富的內容。這兩句,看似平淡,實則每個字都千錘百煉;語言非常樸素,含藴卻極豐富,是歷來傳誦的名句。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末聯是説,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同桌飲酒,再次仔細探討我們的詩作呢?

上面將離情寫得極深極濃,這就自然引出了末聯的熱切希望:什麼時候才能再次歡聚,像過去那樣,把酒論詩,這是作者最難忘懷、最為嚮往的事,以此作結,正與詩的'開頭呼應。言“重與”,是説過去曾經如此,這就使眼前不得再次會晤的悵恨更為悠遠,加深了對友人的懷念。用“何時”作詰問語氣,把希望早日重聚的願望表達得更加強烈,使結尾餘意不盡讀完全詩後,作者的無限思情仍在心中迴盪。

整首詩杜甫先從李白的詩歌才華寫起,交代思念的緣由;而後順理成章的抒寫自己對李白的濃濃的思念之情,為此表達再次相逢論詩的願望。層層鋪墊,又環環相扣。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寫得深厚無比,情韻綿綿。

清代浦起龍説:“此篇純於詩學結契上立意。”(《讀杜心解》)道出了這首詩在內容和結構上的特點。全詩以贊詩起,以“論文”結,由詩轉到人,由人又回到詩,轉折過接,極其自然,通篇始終貫穿着一個“憶”字,把對人和對詩的傾慕懷念,結合得水乳交融。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寫得深厚無比,情韻綿綿。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公元746年(唐玄宗天寶五年)或747年(天寶六年)春杜甫居長安時所作。公元744年(天寶三年),李白和杜甫在洛陽相遇之後他們一起到宋州,在單父(今山東單縣南)以北的汶水上,和詩人高適相逢。後來又一起到大梁城。分手後李白趕往江東,杜甫奔赴長安。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e37ye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