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李白古詩《送友人》賞析(通用多篇)

李白古詩《送友人》賞析(通用多篇)

李白古詩《送友人》賞析(通用多篇)

《送友人》賞析 篇一

這是一首情意深長的送別詩,作者通過送別環境的刻畫、氣氛的渲染,表達出依依惜別之意。

首聯的“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交代出了告別的地點。詩人已經送友人來到了城外,然而兩人仍然並肩緩轡,不願分離。只見遠處,青翠的山巒橫亙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繞城東潺潺流過。這兩句中“青山”對“白水”,“北郭”對“東城”,首聯即寫成工麗的對偶句,別開生面;而且“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勾勒青山的靜姿,“繞”字描畫白水的動態,用詞準確而傳神。詩筆揮灑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未見“送別”二字,其筆端卻分明飽含着依依惜別之情。

詩人借孤蓬來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説:此地一別,離人就要象那隨風飛舞的蓬草,飄到萬里之外去了。此聯從語意上看可視為流水對形式,即兩聯語義相承。但純從對的角度看不是工對,甚至可以説不“對”,它恰恰體現了李白“天然去雕飾”的詩風,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縛內容的看法。此聯出句“此地一為別”語意陡轉,將上聯的詩情畫意扯破,有一股悲劇的感人力量。古人常以飛蓬、轉蓬、飄蓬喻飄泊生涯,因為二者都有屈從大自然、任它物調戲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徵。所以,此句想到“逢”的形象時十分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聲珍重可比。太白集王琦注云:“浮雲一往而無定跡,故以比遊子之意;落日銜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切關心,寫得流暢自然,感情真摯。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頸聯是説,浮雲像遊子一樣行蹤不定,夕陽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戀。

頸聯寫得十分工整,詩人巧妙的用“浮雲”、“落日”作比,來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雲隨風飄浮,象徵友人行蹤不定,任意東西;遠處一輪紅彤彤的夕陽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離開大地,隱喻詩人對朋友依依惜別的心情。在這山明水秀、紅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別,特別令人感到難捨難分。這裏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絃。

中間兩聯切題,寫離別的深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尾聯是説,揮揮手從此分離,友人騎的那匹將要載他遠行的馬蕭蕭長鳴,似乎不忍離去。

尾聯兩句,情意更切。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揮手”,是寫分離時的動作,那麼內心的感覺又如何呢?詩人沒有直説,只寫了“蕭蕭班馬鳴”的動人場景。這一句出自《詩經·車攻》“蕭蕭馬鳴”。班馬,離羣的馬。詩人和友人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彷彿懂得主人的心情,也不願脱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馬猶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詩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繾綣情義,可謂鬼斧神工。

《送友人》為李白的名篇之一。這首送別詩寫得新穎別緻,不落俗套。詩中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流水,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雲,相互映襯,色彩璀璨,寓情於景。班馬長鳴,形象新鮮活潑。自然美和人情美交織在一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詩的節奏明快,感情真摯熱誠而又豁達樂觀,毫無纏綿悱惻的哀傷情調。這正是評家深為讚賞的李白送別詩的特色。

《送友人》原文賞析 篇二

【詩句】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出處】

唐·李白《送友人》

【譯註】

青翠的山峯多情,

橫斷在城關外城,

明澄的流水多情

環繞着城關內城。

【原詩】

《送友人》

[唐]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賞析】

李白作別詩,頗喜以自然景狀為襯托,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金陵酒肆留別》: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此詩也不例外。這種寫法的好處,就在於它不僅把別離之情具體化,使人如置身其境,並且還通過意象的表現,構成了一種寄託的形象美。

這首《送友人》景色如畫。這是此詩給人的第一印象。郭外城邊,青山橫卧,白水似練,這是送別的地點,是整體視野中一個完全的畫面,純客觀地勾勒,表面上似乎並不見情感色彩。下面五、六兩句,浮雲飄忽,落日一抹,就物象本身看,亦可説是送別時的環境,與一、二兩句相合。這是讀者可以從中獲得的最淺層次印象。

三、四兩句: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徵。”這就替上述畫面點題,也即為其注入了感情色彩。“一別”而“萬里”,極大的反差,這是把極短促強烈的別情引向極深遠極悠長。與此相應的是七、八兩句: “揮手自茲去,蕭蕭斑馬鳴。”狀寫不忍長別、眷戀難捨之情。如果説最初的印象首先是送別的畫面,那麼這幾句貫穿其間,抒寫別意,則是畫面內在的連接線,使其由直接的觀感進而深入到情緒的體驗了。唐人創作注重意象,而意象是作為內在感受與外在物象具有審美意義的結合,於詩中往往含有“興”的因素,具有寄託象徵的意味。

此詩首兩句推出的青山、白水,作為送別的特定環境,其實即具有一定的象徵色彩。如宋人王觀送別詞中也有“水是眼波橫,山似眉峯聚”(《卜算子》)之句。後面的“浮雲”、“落日[]”,其託意就更深。這兩句原脱胎於古詩: “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返”(《古詩十九首》)、“思君如落日,無有暫還時”(陳後主《樂府》)。由此看,浮雲落日不僅是當時的景象,其本身也是遠別相思的寄託物,何況它還有渲染氣氛烘托環境的作用。正是這種表現手法,使李白之別情,顯得明顯而又含蓄,具體卻又深遠無窮。

送別詩是真情實感的流露,但光有真情卻不一定能成為好詩。李白此詩之妙便在於把依依惜別之情與自然之景相結合,以景寓情,以景染情,化景為情,因而自然雋永。

《送友人》閲讀答案 篇三

閲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送友人

薛濤

水國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

誰言千里自今夕,離夢杳如關塞長。

詩人簡介

薛濤(約768~832年),唐代女詩人,字洪度。長安(今陝西西安)人。因父親薛鄖做官而來到蜀地,父親死後薛濤居於成都。居成都時,成都的最高地方軍政長官劍南西川節度使前後更換十一屆,大多與薛濤有詩文往來。韋皋任節度使時,擬奏請唐德宗授薛濤以祕書省校書郎官銜,但因格於舊例,未能實現,但人們卻稱之為“女校書”。曾居浣花溪(今有浣花溪公園)上,製作桃紅色小箋寫詩,後人仿製,稱“薛濤箋”。成都望江樓公園有薛濤墓。。.

1.詩的前兩句化用了那首詩中名句?這樣寫有何作用?

2.詩的第三句中的“誰言”兩字有助於表達作者的感情,請作具體分析。

參考答案

1.化用了《詩經·秦風·蒹葭》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以此寫出別時水邊晚景,渲染氣氛,突出一種冷意,襯托人物因友人遠去,思而不見的懷戀情緒。使用引用(暗引)的修辭手法使詩句的內涵更為深厚(或內容更為豐富)。

2.“誰言”即“誰説”,也即“不要説”,句意為不要説從今晚起你我就要離別千里。用“誰言”一反遺憾之意,從而表達出對友人的勸慰和對友情的執著(或情意之長、思念之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g4dg9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