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風箏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風箏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風箏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風箏教學反思 篇一

在上這堂《風箏風箏飛上天》這一課時,首先讓學生了解“風箏”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之一,欣賞各式各樣的風箏擴大視野,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讓學生主動參與,和老師一起分析製作風箏的方法、注意點,特別是材料的選用上要本着輕的原則,在造型上不能侷限在蝴蝶、老鷹等身上。爾後分小組相互研究、討論,並建議每小組的創作方案儘可能不臨摹,要自主創新。

風箏集藝術、科技、體育於一身,放風箏是春日裏一項有意義的體育活動,如果能放飛自己親手扎制的風箏上天,那是多麼有趣高興的事呀!風箏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長期以來人們就喜歡這項活動,在民間有很多風箏藝人。但現在的學生所放的風箏大多數是自己從市場上買來的,學生喜歡放風箏但不會自己做風箏,對中國的`風箏傳統藝術瞭解不多。

本課教材的編寫非常注重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傳承。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通過各種途徑學習風箏的起源、流派、製作方法、圖片等信息資料,對中國古老的風箏藝術從知之甚少到了解,並且在此基礎上設計製作完成一隻風箏,放飛風箏,在這一系列的學習過程中完成對風箏文化的傳承與交流。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與交流,美術學習從單純的技能、技巧學習層面提高到一種美術文化學習的層面。學生做的開心也很認真。

《風箏》教學反思 篇二

學完《風箏》這一課,心中有很多想説的,針對這一課,我記下自己的體會。

《風箏》寫了"我"小時候做風箏,放風箏的事情。文中從"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三個方面講了作者小時候快樂的童年生活。教學時,重點要引導學生體會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夥伴們的心情起伏變化,並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難點是在引導理解孩子們的心情變化的同時,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孩子們的心情變化寫具體的。

執教這課時我首先讓孩子們讀會課文,學習文中不理解的詞語,然後找一找文中那些段落分別描寫了的過程。然後讓孩子們自己結合課後題“課文寫了的不同心情,讓我們讀讀有關的語句,講講體會.”自己學習課文.然後在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來給大家講體會,取得了好的效果.

在學做風箏部分時,孩子談到從”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體會到了做風箏時迫切的心態,同時結合上下文理解了”憧憬”一詞的意思.從”依然快活”體會到勞動後的快樂.從”幸福鳥”想到風箏寄託了孩子們的美好願望.然後抓住這些感受讀課文.

學放風箏部分時,結合學生平時放風箏的經驗,抓住放風箏時的動詞來讀,並從”快活”、“拼命”中體會到孩子們快樂到了極點的感情,利用有感情朗讀把課堂氣氛推到了高潮。

在孩子們玩的正高興的時候,突然風箏線斷了,抓住“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兩個詞語,通過做表情,做動作來體會孩子們的心情,並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談感受,把學生引到當時的情景中,接下來就水到渠成地體會了“哭、垂頭喪氣”的心情,通過自己的讀加深了這種感情。

最後回顧全文,想想最後“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這句話中的省略號省略了什麼?學生能説出來省略了找的過程,省略了找的結果。接着讓同學們想想“幸福鳥”指什麼?學生能想到指風箏,指所有快樂的,傷心的事,進而想到了美好幸福的童年生活。

總結寫法時,學生能談到作者抓住了人物心情的變化來描寫,這樣把事情寫詳細具體了。

通過這篇課文的執教,我感覺事先設計好的教案是不能適應多變的學生的,教師要隨時作好準備,來適應課堂上的多變。

風箏教學反思 篇三

這一課,我為學生準備了兩個作業練習的方式,1.表現一個風箏,可以臨摹或是設計。2.想象畫:表現放風箏的場景。喜歡看書照着畫的,就讓他們照着畫,喜歡想象創造的,就讓他們自由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我把選擇的權利交給學生,讓他們從兩個作業中人選一個。學生對這樣的做作業形式似乎比較感興趣,因為,相對自由開放,所以能夠更加輕鬆的創作。創造力產就生於比較輕鬆愉快的環境當中,過於拘束和嚴謹的環境不利於創造力的提升。據説,比較亂的房間佈置,反而會滋生創造力,這為什麼呢?大概是由於,過於乾淨整潔的環境會讓人產生拘束感吧,覺得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行,就無法自由思考了。所以啊,我們要想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就要多給學生自由選擇的機會,同時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在教室裏感覺到輕鬆和自在。

美術課程中也有很多文化知識的內容,我們今天仍然有很多老師習慣於自己抱着講,讓學生坐着聽。這種情況要想改變,就首先要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要讓教師懂得,講的再多再好,不代表學生學的就好。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真正實現課堂的實效。

美術課堂的教學效果,不單單表現在學生的作品上,更表現在學生對美術文化的理解上。美術教師要在課前深入挖掘課程的文化資源,豐富課程的教學內容。比如,《風箏》這一課,我們可以深入探索的不僅有風箏的歷史,風箏的種類,放風箏的習俗,還有與風箏有關的美學知識等等。

教學無小事,深入探究,美術學科也有很深的道理和學識在裏面。我們要藉助美術學科的教學來充分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讓學生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我們千萬不能去培養那些只精通考試的機器人,而要培養有修養,有文化的完整的人。今天的學生,我們期望他們將來走上社會能夠懂得欣賞美和創造美。在買衣服的時候能夠知道怎麼搭配色彩,在博物館裏能夠懂得欣賞那些藝術作品,在家裏能夠動手將家庭環境佈置的温馨優雅、富有情趣,擁有一個高品質的人生。

《風箏》教學反思 篇四

《風箏》寫了“我”童年時候和小夥伴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情景。文章語言樸實,寫了我們“放風箏”的快樂與“找風箏”的傷心,表現了孩子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體會課文藴含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學中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注重朗讀指導,感悟心情

教學中,注重對學生朗讀的指導,用學生的讀,表現文中小朋友心情的不斷變化,讓學生體會孩子們“放風箏”的快樂與“找風箏”的傷心。當孩子朗讀有進步,讓其他孩子給他鼓掌。

二、利用課文空白,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能夠主動表達。

如在體會放風箏的內容時,我抓住了一句話:“他們拼命奔跑,拼命地喊叫”進行語言訓練你覺得他們會喊叫些什麼?誰能配上表情動作一起來喊一喊?並讓學生結合插圖自由地想像,使孩子們的表達慾望大增,參與表達的小手林立。

三、學練結合,引導學生習作。

課文最後的那個省略號值得研究,是文中的一個空白,是很難得的練筆內容,給了孩子們更大的空間去想像。在這裏我要求學生根據內容續編故事,想一想,他們能不能找到那隻幸福鳥,是怎麼説,怎麼做的?我沒要求字數,孩子們卻洋洋灑灑寫了成篇的好文章,真令人讚歎他們豐富的想像和細緻入微的描寫。

風箏教學反思 篇五

“寫作是最好的感恩方式”——《理想的風箏》聽課偶拾

今天是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是母親節,在這樣一個感恩氛圍濃郁的日子裏,省特級教師、儀徵實驗國小副校長丁雪飛老師為我們上了一節精細而不失大氣的示範課、錄像課。聽完課後幾乎所有的聽課教師都深為丁校長精湛的教學技藝、精深的教材解讀、精密的教學設計、精當的教學點評而歎服。今天我是帶着任務聽課學習的,的站長沈高明先生希望我校語文組承擔一篇課文的在線教學研備活動,活動大致包括教材解讀、教學設計、聽課評課等內容,是真刀真槍實實在在的教研活動。丁校長欣然接受任務,將自己這一年來精心打磨、巡迴示範的精品課例《理想的風箏》和盤托出。為了方便老師們寫作評課稿,丁校長不辭辛勞,在母親節這個神聖的日子裏,連上兩節課,完整地呈現了《理想的風箏》一課兩個課時的課堂教學。教師是特級教師、學生是實國小生,課堂上師生情感和諧共振,思維的觸角頻頻閃現智慧的火花,師生妙語連珠,聽者目不暇接……老實説,像這樣的課堂教學品評看起來可寫的角度非常多,真正寫起來卻又無從下手,坐在後面聽課,我邊聽邊焦急地思考着我的評課稿,怎麼評?怎麼評?就在我想得頭痛的時候,我驀然聽到丁校長講了一句:“寫作是最好的感恩方式……”我恍然大悟,是啊,劉老師是那個時代千千萬萬個普普通通的教師之一,如果不是作家蘇叔陽寫作這篇回憶性的散文,有誰能知道曾經有個左腿殘疾、頭髮花白,靠一根油亮的圓木枴杖支撐着講課、放追風箏的劉老師,又有誰能知道這位看似殘弱的劉老師卻憑關頑強的生命和對生活的熱愛在蘇叔陽幼小的心田播下理想的種子,支撐着蘇叔陽熬過對靈魂的踐踏,抗住了癌症的折磨。而我們通過閲讀蘇叔陽的文章,又何嘗不從劉老師的精神世界裏汲取了我們生命成長所需的營養——自強不息,樂觀向上。可以説是蘇叔陽通過自己的寫作使得劉老師精神千古,流芳百世。所以丁校長在課堂上説:寫作是最好的感恩方式!

曾記得,方智範教授在一次講座中指出:語文閲讀教學的重點應該是要學習作者是“怎樣寫”的',因為只有通過研究課文的語言表達,才能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語言。縱觀這一課的教學,丁校長也正是牢牢抓住了“寫的意識”將長文教短、深文教淺。丁校長既關注課文“寫什麼”,比如引導學生概括了三件事:笑談殘腿、轉寫板書、放追風箏;更關注作者是“怎樣寫”的,比如她引導學生將文中所寫的三件事作進一步分類,前兩件事是工作中的事例,後一件事是生活中的事例,最後通過板書“典型事例”和“神態、語言、外貌、動作”,“邊敍事邊議論”告訴學生,我們在寫作時也要藉助這些寫法來表現人物的精神品格。像這樣關注作者怎樣寫的教學設計還體現在很多處,有時丁校長是抓住一個字比如“浮”、“泛”、“漾”等,來體會文章的表達效果,並適時指出:有時一流作家和二流作家的作品往往就相差了這麼一個字。有時又是通過品味一個標點、一個短句來揣摩作家情感的跌宕起伏,比如文中有三處省略號,第一處最好理解,省略的是故事內容。第二處“倘若不幸他已經離開了我們……不,他不會的。”這裏省略號充分表現出作者一種矛盾心理,因為作者寫作此文時,劉老師至少是“年過半百”再加“30多年”,至少80多歲,人生七十古來稀,劉老師是否健在真的難説。但是作者情感上不能接受劉老師離開我們的可能,所以這裏的省略號充分表現出作者對劉老師的感激、懷念,永遠銘記,不願其離去的矛盾心理和複雜感情。第三處“劉老師啊,您在哪裏?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這裏的省略號充分表露出作者出劉老師深深地思念之情,此情真的是“綿綿無絕期”。學生在課堂上不僅受到崇高精神的薰陶,也領悟了語言文字表達的精妙之處,用丁校長經常説的一句話就是:“得意又得言。”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在這一課的教學中相得益彰,和諧統一。

風箏教學反思 篇六

語文課程標準中説:“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閲讀,利用閲讀期待、閲讀反思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閲讀質量。”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兒童用形象、色彩、聲音求思維。”我在教學《花兒也會放風箏》時,在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並試着背誦課文後,特意安排了“展開想象”這重要學習活動,播放《春天在哪裏》的歌曲,讓孩子們閉目遐想,“請告訴大家,你剛才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生1:我看到了美麗的樹苗正在茁壯成長。

生2:我看到了五顏六色的花朵正在縮放。

生3:我聽到了潺潺的流水聲。

生4:我看到了蝴蝶在翩翩起舞。

此時此刻孩子們曾經歷的春天的美麗景色便頓時映現在腦海裏,自然而然地與眼前的文本有機融合,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激活了孩子們保護大自然,美化大自然的情感。

德育在國小體育遊戲中的滲透太興國小董成摘要:以德育教育在當前學校教育的突出地位出發,結合本人在實際教學工作做法,針對體育遊戲的特點,就如何在體育遊戲活動中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及時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探索。關鍵詞:體育遊戲、德育、激發、滲透、體驗引言: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國小《體育教學大綱》指出體育應以“德育為首,追求育人的綜合效率”。“體育的本質是造就人,它不僅造就人的體質,同時也造就人的心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各級各類學校必須更加重視德育工作,要進一步改進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加強學校德育與學生生活和社會實踐的聯繫,寓德育於各科教學之中,講究實際效果,克服形式主義傾向”。學校體育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領域,我們應當充分利用體育自身的特點,寓思想教育於各項體育教學活動之中。眾所周知,體育遊戲形式生動活潑,內容豐富多彩,是深受兒童喜愛的綜合性體育活動。在《體育教學大綱》中,遊戲被列為九大基本教材之一,在國小九年制義務教育《體育與保健》教材中,每堂實踐課都有遊戲內容。而其它基本教材,也大多以遊戲的形式出現。體育遊戲對全面鍛鍊身體,幫助兒童認識客觀事物,促進體力和智力的發展,陶冶美的情操,發展集體意識和個人才能,培養優良品德等都有特殊的作用。然而,在新的教育形勢下,體育遊戲如何充分利用自身的特殊教育功能,更有效地對兒童進行身心教育,本人根據體育遊戲的特點,在對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體會,以就教大方。

一、充分運用普及性特點,挖掘思想教育最佳途徑。

體育遊戲普及性包括二層意思,一是任何一種身體運動項目都可以以遊戲的形式進行。如田徑中的跑、跳、投;球類中的足、籃、排;體操中的技巧與器械等,都可以成為遊戲內容,而且不受年齡、性別、身體條件等因素的影響,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參加遊戲活動。二是任何一種遊戲活動,都能發掘思想教育的素材。如隊列、隊形方面的遊戲,培養學生遵守紀律,雷厲風行的優良作風。障礙跑遊戲培養學生勇敢頑強,奮力拼搏的意志、球類遊戲,能培養學生機智果斷、團結協作,處理好個人表現和集體配合的關係。技巧體操類遊戲,通過同學之間的保護與幫助,進行團結互助,互幫互學的教育,等等。只要我們認真鑽研教材,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對教材進行二度創作,根據教育目的編排和設計各種各樣的遊戲活動,使學生在遊戲活動中接受思想教育。如我在上六年級《奧運會簡介》一課時,曾擔心把課上得教條化,學生不感興趣,思想教育成空話,流於“説教”形式,讓學生聽了反感,起不到教育的作用。我經過反覆思考,抓住學生喜歡聽故事,講故事的特點。在課前,收集著名運動員在奧運會上的故事,如許海峯的零的突破,體操王子李寧勇奪數金,“跳水女皇”高敏的故事等,以“爭當故事大王”的遊戲看誰講得生動、感人,學生氣氛熱烈,充分運用生動的語言,豐富的表情,把奧運英雄的事蹟娓娓道來。然後我就問學生“看到中國運動員在奧運會上奪金牌,升國旗,奏國歌,你有什麼感受?”學生答,“我特別高興,特別驕傲!”我就引出這就是我們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是熱愛祖國的真切表現。整堂課學生非常積極主動,又能使學生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二、合理運用競爭特點,激發學生自尊心、自信心。

體育遊戲一般是以獲得成功、勝利為目的,有與同伴競爭而獲得成功,也有與自身競爭獲得成功。既有身體方面的競爭,也有心理方面的競爭,因此體育遊戲競爭性的特點,能增強學生心理的承受能力,調節能力,對學生的意志品質具有很好的鍛鍊作用。在遊戲的過程中,能激發學生的求勝慾望,使之積極思考,頑強拼搏,勇於勝利。例如,國小教材中“奪取勝利”,“勇敢者的道路”,“勝利前進”等遊戲,充分體現了競爭性的特點。學生的練習的過程中要克服自身對障礙的恐懼心理,還要消除對身體條件方面差異的自卑心理等,教師鼓勵他們消除畏懼感,增強自信心,合理利用競爭性特點,讓每位同學都能合理積極地利用競爭,享受到勝利的喜悦,樹立學生的自信心,正確面對今後的挑戰。如我在上“奪取勝利”一課時,佈置了六個場地都有相同的五種障礙:“過獨木橋”、“鑽過鐵絲網”、“過雷區”、“過雪山”、“草地”,但“獨木橋”的長度,“雪山”的高度,“雷區”的密度等都有不同。嘗試練習時讓學生自由選擇,我引導學生各種動作的完成,並啟發學生創造更快捷有效的方法,鼓勵學生向自身挑戰,向難度挑戰,但又不強求統一的標準。經過嘗試練習後,比賽時,讓學生自己選擇難度不同的道路。讓學生正確評價自己,合理定位。這樣比賽中激烈程度反而增強,勝利的不只是體質強的學生,體質較弱的學生也能品嚐努力換來的勝利。使全體學生都有勝利的可能,都能體驗勇敢者的樂趣,使每個學生樹立了自信心,養成頑強、求實、進取的優良品質。

三、善於運用情境性特點,培養責任心和合作精神。

體育遊戲能根據教育的目標,以學習、生活、社會中的具體事件為原型,通過遊戲的形式創設生動、形象的情境。寓教育於情境之中,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在體育遊戲活動情境中,要求學生根據遊戲的內容、方法和規則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學生把規則與角色聯繫起來,這就需要學生正確合作,學生合作“技能”得到提高。同時,自信心、責任心、關心和幫助他人等集體觀念和合作精神得到了培養。例如,國小一年級的遊戲“老鷹捉小雞”。我開始時先以講故事的形式,“一隻老母雞帶一羣小雞出來找東西吃,它把找到東西分給小雞吃,小雞們很聽雞媽媽的話,兄弟姐妹也很謙讓,你給我吃小蟲,我幫他理毛毛。它們一家很快樂,可是突然來了一隻老鷹向小雞撲去,小雞們嚇壞了,這時雞媽媽勇敢地迎上去,擋住老鷹保護小雞們,小雞們在雞媽媽的。帶領下和老鷹鬥爭。”小朋友們在故事的引導下開始了遊戲。我鼓勵做母雞的小朋友要學習雞媽媽勇敢機智,保護好小雞們,鼓勵作小雞的小朋友要靈活配合,在雞媽媽的保護下,躲開老鷹的攻擊。通過角色互換,學生們積極性很高,又很守規則,很好的體現了責任心,自信心,互相關心的集體觀念和合作精神,提高了學生思想道德水平。

四、積極利用趣味性,磨練意志,陶冶情操。

古人云:“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體育遊戲是以生動活潑的形式、豐富多彩的內容、靈活多變的方法,富有感染力的情節,具有強烈的趣味性而深受少年兒童的喜愛。因為遊戲活動中,學生有廣闊的自由活動空間,能表現自己的能力,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愉快的情緒體驗,能發現自我,滿足自身的需要,所以學生對富有趣味性的體育遊戲具有直接的興趣,我們應根據教育目的,通過合理設計豐富的體育遊戲,引導學生積極鍛鍊。例如,我在耐久跑的教學中發現,大部分學生情緒低沉,跑得不多就感到很疲勞。老靠教育學生不怕苦,不怕累,效果不好。我就把耐久跑設計成領先跑遊戲,再在不同距離的地方,取紅軍長征路上的著名地名,如井崗山、遵義、延安等,學生一下子積極性高漲,不但很好完成了耐久跑的教學目標,從中又領悟出頑強意志和自身潛力的含義,對學生又起到革命傳統教育。使學生在學中樂,樂中學,育德育教育於潤物細無聲中。結束語:本人認為,利用體育遊戲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相對於傳統方法而言具有獨特的優勢。如,易於普及實施,思想教育目標較為明確具體,能發展學生的個性,特別是學生樂於、自覺地參與遊戲活動接受教育。在體育遊戲活動中明顯體現出既練體,又育心的雙重教育效益,有增長知識,強壯體魄,調節情感、振奮精神的綜合教育作風。因而,就一定的時間範圍而言,體育遊戲對學生身心的全面鍛鍊與塑造作用是最完備的,學生在身心兩方面的感受也是最強烈的

風箏教學反思 篇七

這是一篇和學生生活非常相近的文章,童心童趣是這篇課文的鮮明特色,也是需要重點引導學生細心感受的內容。《風箏》全篇課文圍繞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其中每個環節都體現了孩子們童年的快樂,風箏所帶來的樂趣是從文中孩子們的心情變化看出來,這些心情變化是通過具體事例及一些動作、神態的描寫來表現的。

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找出描寫孩子們心情的詞語和句子,然後引導學生體會那些詞語和句子的意思及藴含在其中的感情,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充分體會孩子們的快樂和傷心,感受童真童趣。其次,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我注重在學生已有體驗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學習。因此,教學中較多地讓學生進行角色的轉換:如果是你,你是怎麼放風箏的?此時你會怎麼想?你在快活地喊叫着什麼呢?風箏飛走了,你會怎麼呼喚?等等。第三,語言文字的學習和理解也是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因此,本課教學中也比較注重對字詞的理解和積累。如,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憧憬”,聯繫上下文理解“依然”,聯繫實際生活理解“大驚失色”“千呼萬喚”等。滲透學習語文的方法。第四:多處讓學生設身處地的加以想象。使學生能夠和文本之間產生共鳴,自然而然地走到他們中間。學生想象着、體驗着,很好地把情感融在了語言文字的體驗中。

在教學過程中,還有一點是讓我慚愧的。急於將課文內容講完,在體會心情的時候,老實講得太多了,給學生讀的時間還是不夠,對課文中所藴含的感情可能體會得不是很深刻,孩子變得單純地接受了,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己去學,自己去體會。

風箏教學反思 篇八

《風箏》一課記敍了作者兒時與小夥伴同風箏的故事,既有做風箏、放風箏時的快樂,也有丟風箏時的大驚失色,更描寫了找風箏時的焦急失落,體現了對童年時光的懷念。孩子們很容易與作者一起憧憬、希望、快樂、悲傷。.。.。.

教學中,我仍貫徹我校“以讀代講“的良好教學模式。讓孩子從題目入手,找重點詞、重點句、重點段,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理解課文,在理解的基礎再品讀,達到與作者的情感相溶。過程中,孩子在”做風箏、放風箏“部分興致很高,有的'孩子當場表示,回家一定試試自己做風箏放一次,有的孩子還一本正經地向我提出教他們做風箏的請求。隨着劇情的演變,孩子們的情緒也隨着變化,很多孩子幫文中的孩子們想辦法。本文給了我們一個充滿想象空間的結尾,孩子們都很主動地去自己想象結尾,都不用老師去引導提問了。

看來,孩子的能力真是不可估計的,一些他們熟悉的事物,我們可以完全放手,只需要給予他們相應的評價即可,有時他們自己都可以利用自己的認知進行是非評價了。我們真不能小看他們呀!

《風箏》教學反思 篇九

《風箏》一文是賈平凹先生寫的,是一篇極富兒童氣息,充滿情趣的文章。這是人教版第五冊第三組的'第二篇課文,與其同組的是《古詩兩首》、《秋天的雨》《聽聽,秋的聲音》以及單元練習《風箏》一文圍繞風箏敍述了孩子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情景,文章詳細地描寫了孩子們的動作、神態、心情,做風箏時滿懷憧憬和希望,即便做出的風箏並不精美,仍滿心歡喜,高興地稱它為“幸福鳥”;做好了風箏,孩子們迫不及待地放飛風箏,他們快樂的喊叫,從早晨到下午,情緒高漲,興味濃厚;可是忽然來了一陣風,無情地將風箏吹斷,這可急壞了孩子們,他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想喚回斷線的風箏,可是努力無效,風箏倏地飛得無影無蹤;孩子們自然不會這麼輕易就放棄自己心愛的風箏,於是開始苦苦追尋,他們願意找遍每個角落……多麼可愛的一羣孩子,多麼自由、快樂的生活。文章正是因為這份感情深深牽動着孩子們的心,三年級的孩子品讀課文,極其容易與主人公一起憧憬、一起快樂、一起憂傷……

在教學分析時,我首先想到的是要讓同樣的情一起飛,讓孩子們披文入情,同時抓住重點詞句的體會,讓孩子們感悟,學會把事寫具體,把自己的情感變化描述清楚。因此教學設計時,我抓住兩條線,一是課文寫了與風箏相關的幾件事(幾個情景),二是課文怎麼寫孩子的動作和心情的,通過兩條主線的品析,讓孩子感悟文本中的感情變化。

《風箏》教學反思 篇十

上完本課,我空出時間讓學生質疑,有位學生提出:課文最後一句話我倒不如躲到隸殺的嚴冬中去罷但是,四面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這句話怎麼理解?説真的,我認為把作者寫的《風箏》安排在第一課,未免太難了。因為作者先生的文章語言比較隱晦,作為老師,有時都一下子都轉不過彎來,何況是剛進國中的學生?這位同學提出本課觸及中心主旨的一句話。我讓全班同學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最後請同學來回答:這句話強調地指出:當時封建社會的黑暗勢力、封建倫理道德和封建教育思想十分猖獗,必須堅持戰鬥,不能退縮!

另一位同學接着回答:這句話和第二段中的我現在在哪裏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相照應。我去查有關的資料,作者寫這篇的文章是1924年,當時中國正處於軍閥統治下,所以,這句話是當時自然氣候的描述,也是作者對政治氣候的感受。除此之外,同學還提出了許多問題,我都讓他們通過討論自行解決。同學預習課文時,碰到問題能去查找資料,這是一種探究精神的體現;經過討論解決問題,這是合作精神的體現。通過幾節課和同學一起用新課程嶄新的理念上課,我覺得新理念已經在慢慢的滲透到學生的思維中去了,這是值得欣慰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k66dk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