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中班幼兒觀察記錄與分析【新版多篇】

中班幼兒觀察記錄與分析【新版多篇】

中班幼兒觀察記錄與分析【新版多篇】

幼兒園中班觀察記錄 篇一

觀察時間:第14周

幼兒姓名:許智雨

幼兒性別:女

幼兒年齡:5歲

行為過程

計智雨是一個活潑好動,性格開朗的女孩,平時很喜歡幫老師和小朋友做事情。但是每當老師和小朋友指出她犯的錯誤時,她總是百般辯解,不肯認錯。在一次手工活動中,她做了一會兒,忽然向我報告説,小組長沒發給她紙。我詢問了值日生和她旁邊的幼兒,都説發給她了。這次我沒再像往常對校耐心地詢問她,而是告訴全班小朋友,做手工的時候,每個人只有一張紙,剪壞了自己負責。有了這樣的前提,她就不能再得到紙,而只能在座位上看別人做手工。

個案分析及措施方法

分析:

計智雨是個各方面發展較好的幼兒,在幼兒羣體中有一種惟我獨尊的驕傲的感覺,從未覺得自己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另外,她在家中也有着特殊的地位:家長對她百般呵護,寵愛有加。即使她做錯了事,也沒有人對她説任何不是。長期以來,她不容任何人指出她所犯的錯誤,即使指出來,她也不承認。

措施:

1、換位思考,移情訓練:

幼兒年齡小,很難體驗到撒謊時別人的心理感受。為了幫助她克服認錯的不良行為。我利用她喜歡幫助老師和小朋友做事情的這一優點,創設教育情境。當她發東西時,我特意請一名幼兒説自己沒有收到。而她來告狀時,我什麼都沒説。當她第二次發東西時,同樣的事情又發生了。到第三次時,計智雨心急如焚地來告訴我:“老師,那洋怎麼會這樣?明明是她不對,她卻始終不承認,還説是別人不對。”我的精心安排在計智雨的身上有了強烈的反應。本來為大家做事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可是卻是不到別人的認同,反而被小朋友冤枉,計智雨心理覺得很難過。我抓住她此時的心理感受與她耐心地交流,告訴她:“以前你不也是這樣嗎?你做錯了事,從來都不願承認,還撿到別人身上。你想想看,別人會難受嗎?”她不好意思地點了點頭。通過這各方式,讓計智雨換位思考,體驗到撒謊時別人的心理感覺。這樣,她不願認錯的不良行為也漸漸得以改正。

2、家園互補,共同糾錯。

我在離園時與她的父母交換了意見,讓她們瞭解孩子在園的情況,並請她們配合老師,在家中也對孩子嚴格一點,犯了錯一定要指出來。通過批評加講道理,讓她明白,並不是她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對,但只要勇於承認錯誤並不斷改正,就是好孩子。

中班幼兒觀察記錄 篇二

幼兒姓名:瑩瑩

性別:女

幼兒基本狀況:不愛説話,不愛喝水。

觀察時間:XXXX年X月X日

觀察環境:教室

觀察目的及由來:瑩瑩是個貪玩的小孩,每次喝水時總是拖拖拉拉,磨蹭着不願意喝。之後更是有“心計”的把自我的水倒在別的小朋友杯子裏。我就這個問題和她外婆做了溝通,其外婆反映她在家也不愛喝水,期望教師能找到解決的辦法。這次能改變這種狀況,讓她愉快的把水喝完嗎?

觀察項目:瑩瑩在課間喝水時的表現

觀察策略:我每次只給她接半杯水,並在喝水前給幼兒講故事做引導,如果她還是不喝,我就多多鼓勵他,讓她順利喝完水。

觀察實錄:

喝水時間到了,我先講了《亮亮愛喝水》的故事,瑩瑩聽得很認真。小朋友排隊接水時,我給她接了半杯,並在一旁鼓勵他:“你這天必須能喝完。”剛開始她還認真的捧着杯子喝,不一會兒,她就開始邊喝邊玩,我及時的鼓勵他:“快喝水呀,教師明白你喝水很快,最厲害啦!”這時,已經有小朋友喝完了。我和小朋友一齊給她喊加油,受到了小朋友的情緒感染,很快把半杯水喝完了。並高興的對我説:“我喝完了。”我又及時的在小朋友面前表揚了他,並獎勵給他一朵小花。第二次喝水時,她自我拿着水杯接了半杯水,這次她沒有貪玩,很快的把水喝完了。並跑來告訴我:“我喝完了。”我高興的表揚了她,並在小朋友面前肯定了她的提高。她高興地回到座位上,看得出,她也為自我能這麼快完成任務感到高興。

分析:

我這次沒有做過多的要求,只是降低了難度(分兩次完成,一次只喝半杯。)並在喝水前給幼兒講了關於喝水重要性的故事,透過對故事的理解,和我及時的鼓勵,還有小朋友給他加油,她很快喝完了水,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由此能夠看出,只要孩子的用心性被激發,任何困難都能夠克服,關鍵是教師如何在活動之初就想好如何把幼兒的潛在活力激發出來。

措施:

1。降低難度,用故事做引導。

2。及時鼓勵,讓幼兒在小朋友面前找到信心。

3。完成後要及時給予表揚和必須獎勵,使幼兒對下一次挑戰充滿期盼。

中班幼兒觀察記錄 篇三

觀察目標:

1、瞭解孩子對拼圖的掌握情景。

2、瞭解孩子對各種圖形的認識水平。

活動情景:

今日朱儁楠、開心等小朋友在數學區玩拼圖形娃娃的遊戲。這是一個認識形狀的複習活動,要小朋友先自我拼出一個娃娃來,然後數一數自我用了幾個正方形、幾個三角形、幾個長方形、幾個圓形。

朱儁楠先拿了一個圓形當娃娃的頭,然後拿了一塊大一點的長方形當身體,然後在長方形的下頭放了兩個小長方形當腿,之後他又拿了兩個小的長方形放在頭(圓形)的兩邊,我正納悶這是什麼東西的時候,我看到他又拿了兩個小三角形放在這兩個小長方形的旁邊,我問他這是什麼,他告訴我説是手。原先,他把手臂安在頭的兩邊了。再看看其他幾個小朋友,發現他們也是這樣,把手臂安在頭的兩邊。

這時我對他們提問説:“你們看看你們的手臂長在什麼地方”他們看來看去,然後説:“在身上。”“對,那你們應當把手臂安在什麼地方呢”朱儁楠猶豫了半天,拿着長方形一會兒在頭上放放,一會兒在身上放放,最終試着在身上拼上,還不放心地看看我的眼睛。看我沒有異議,才確定下來。

最終拼完的時候,我問他:“此刻是不是像個娃娃啦”他點了點頭。

分析反思

在拼圖的時候,在畫人的時候,小朋友會把手臂畫在頭上,這是小班小朋友繪畫的特點,可能對他們來説,手臂長在肩膀上這個方位,小朋友還是不能正確的辨別出具體方位才會表現出這種繪畫特點。

我們中班的孩子會有這種情景,是因為他們原先沒有學過繪畫,所以繪畫的水平還是在最原始的狀態中。

教育提議

當孩子出現這種情景的時候,我們需要幫忙孩子認識身體的結構,幫忙他們提高繪畫的水平,當他們不會畫的時候,也能夠用拼圖或者黏貼的方式來表現人物。

因為是很多小朋友都不會畫,所以我們能夠進行一個這類的團體活動,幫忙大多數孩子掌握這個技能。

中班幼兒觀察記錄 篇四

觀察時間:

12月13―23日

觀察地點:

中一班

觀察對象:

琪琪

觀察目的:

觀察幼兒生活行為方面,改善幼兒健康的生活態度

兒童表現及行為:

最近在不經意中發現琪琪小朋友常有不健康的生活行為:經常搶佔別人的東西,活動中總是喜歡自由走動或與同伴交談。交談資料以“奧特曼”為主要資料,如果談得興趣盎然時,拳腳相交。但平時他喜歡幫忙教師做事――分碗筷,擺椅子,搬桌子等,可是總是一馬當先,和同伴爭執。

分析:

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喜歡做事是他的本質,他喜歡做事,他並不明白做某件事的行為是對還是錯的,總是期望得到同伴和教師們對他的這種行為作出評價和認同、讚賞。同時期望在一些行為上得到教師和同伴的注意和信任。

措施:

糾正不健康的生活行為:在我與他交談後,讓他明白一些他人物品與自我物品區別的道理。我向家長反饋了他的狀況,請家長在家中多留意幼兒的行為,推薦家長説理育兒。在活動中,我把他調到前面,可隨時注意到他的行為,繼續觀察他的表現,在必要時可立刻制止他,適宜時表揚他。活動後,我經常與他聊天,説説家裏,説説幼兒園的好朋友,引導他多看一些有益的電視,談談智慧樹等少兒電視裏的資料。

中班幼兒觀察記錄 篇五

觀察對象:葛逸軒

觀察實錄:(學期初)

小朋友們十分高興的在玩教室外的建構區。地板上鋪着不一樣顏色的泡沫地墊,個別孩子正在等待着進入遊戲區。這時,教師説:“請參加建構區的小朋友能夠進入活動場地了。”孩子們立刻站在了地墊上,開始搬運建構材料。這時,陳家夷小朋友也和葛逸軒擠在一齊,想站在地墊上,他的腳還沒踏穩呢,便被葛逸軒使勁地往外推了一下:“你不要進來。”結果,陳家夷打了一個趔趄,摔倒在地。而葛逸軒呢,還不明白自我推人是錯的,依然在興致勃勃地遊戲着。

個案分析

4—5歲的孩子愛模仿的特點十分突出,而模仿又是這個時期孩子主要的學習方式。所以,孩子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往往是平時最愛模仿的行為。葛逸軒之所以喜歡打人、罵人,有一半的因素歸咎於平時所看的一些暴力的動畫片,經過模仿使他漸漸構成了習慣。

提議與其他:

採取的措施:幼兒教育是孩子一生中最基礎的教育,它的基礎打得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的一生。鑑於以上這些原因,我採取了以下的措施:

1、對葛逸軒加以引導,讓他明白:小朋友之間要團結友愛,不可動手打人。

2、與葛逸軒的爸爸媽媽聯繫。爸爸媽媽説:葛逸軒在家經常看一些“打打鬧鬧”的動畫片,所以,經常模仿裏面的'動作,逐步構成了打鬧的習慣。經過這件事,爸爸媽媽和我達成共識:有選擇地看電視,並加以引導;多多提醒葛逸軒,不要動手打同伴,有什麼事能夠告訴教師、能夠告訴爸爸媽媽。

觀察實錄:(學期末)

户外活動時,許多孩子都拿着呼啦圈在場地上玩,葛逸軒也不例外。只見他拿着呼啦圈一會兒手臂上甩,一會兒在地上滾,一會兒在身上套……玩得真高興!突然,他將圈一收,來到了獨木橋前,把呼啦圈當作方向盤,坐在那兒開起汽車來了。他這一有創意的玩法立刻吸引了許多小朋友,於是他們紛紛模仿着開起汽車來了。這時,高樂祺小朋友想擠在他的旁邊,和他一齊開,可是卻吃了閉門羹,一口遭到了拒絕:“不行,這是我先找到的地方,你不能來。”可憐巴巴高樂祺的只好掃興地離開了。這時,我故意問高樂祺:“高樂祺,怎樣啦?為什麼不高興?”他嘟起小嘴:“葛逸軒不和我一齊玩。”我朝葛逸軒看了看,問他:“是這樣嗎?”他理直氣壯地辯解:“不是的,是因為那裏坐不下了。”之後他對高樂祺補充了一句:“等我不玩了,你再玩。”

個案分析:

在今日的活動中,雖然葛逸軒仍然拒絕小朋友,自我獨自地霸佔着座位玩。可是和以前的行為相比,還是有所提高的。

第一:以前他是毫無理由的拒絕朋友(即使玩具多出來也不願給其他孩子玩);而此刻他只在自我能不能玩得盡興的前提下拒絕朋友(僅有一樣玩具了,僅有一塊地方了,那就應當屬於自我)。

第二:以前他是滿足了自我以後也不願其他孩子玩;此刻能在教師的提醒下明白自我玩好了給別人玩。儘管他的這些提高與其他孩子相比,還相差許多,還不能做到與大家共同分享,更沒有做到先給其他孩子玩,可是,從他的自身發展來看,已經提高了許多。作為教師,應為他的這些提高感到高興、感到自豪,應為他的發展留有更多的空間和時間,讓他在與同伴的交往中、糾紛中、磨合中體驗如何與人相處、體驗如何與人共享。碰到類似的情景,給予葛逸軒向同伴解釋的機會,讓同伴瞭解他的想法,得以同伴的原諒。鼓勵葛逸軒改用語言表達的方式與同伴進行交流和交往,學會用語言來解決問題。繼續幫忙葛逸軒控制自我的行為,在出手前想一想:幹什麼?

提議與其他:

採取措施:幼兒教育是孩子一生中最基礎的教育,它的基礎打得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的一生。鑑於以上這些原因,我採取了以下的措施:

1、正確分析孩子的情緒化行為,施以引導和鼓勵。

2、用心觀察孩子的活動和行為,及時幫忙孩子調節和控制。

3、多與孩子交談,並耐心對待和迴應孩子。

4、堅持與家長的溝通,使家長正確認識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特點,共同參與孩子的培養。

個案小結:

經過對葛逸軒一階段的觀察、引導和干預後,我們欣喜的發現葛逸軒的規則意識增強了,能很好地融入團體生活中。在教學活動中,能夠認真聽講、進取舉手發言,每當這個時候,教師的表揚也帶動了更多的小朋友願意和葛逸軒做朋友。教室、活動場所裏的葛逸軒再也不是孤單的,性格變得越來越活潑開朗、自信心也越來越強了。這與教師和家長的配合分不開。

中班幼兒觀察記錄 篇六

觀察時間:2014年12月28日

觀察地點:教室

觀察對象:恆恆和寒寒

觀察記錄:

本學期,幼兒升入中班後,比原先活躍了許多,孩子們在班裏經常跑來跑去,或者學奧特曼互相打着玩。

恆恆就是這些孩子中比較典型的一個,他喜歡幫教師做事,可是他經常會與周圍小朋友發生矛盾,也常常有小朋友跑來向教師告狀,説寒寒打了他等等之類的話。

在我觀察了寒寒之後發現,其實並不是寒寒愛打人,而是他處理問題的方法不恰當。例如:早上活動時寒寒在玩搭積木,他搭了一個個性漂亮的遊樂場,而這時恆恆正巧跑到寒寒搭的建築物旁,不留意把他的建築物弄倒了,於是寒寒就大聲地説‘你幹嘛啊’,恆恆哭着向我告狀説寒寒打他了。我將這一切都看在眼裏,於是我走過去把寒寒叫了過來,對他説:“你對他怎樣了啊?”寒寒説:“恆恆把我的積木弄倒了,我沒有罵他”我又問他:“你知不明白他為什麼哭呢”寒寒搖搖頭,我又告訴他:“你想想,如果你用很重的口氣對他説話,那他以為你就生氣了,不和他玩了,那他就會哭。對嗎”寒寒想了想,對我説:“我明白了,我此刻就去和他一齊玩。”我笑了,摸着他的頭説:“對,你是最棒的!”

反思:中班幼兒的行為問題增多,更多的是源於中班幼兒社會交往潛力的缺乏。作為教師,要不斷觀察幼兒的社會交往狀況,並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使幼兒的社會交往技能不斷改善,從而減少行為衝突問題發生,保證幼兒順利進入“社會化”。

中班幼兒觀察記錄 篇七

觀察實錄(上學期):

小朋友們十分高興的在玩教室外的建構區。地板上鋪着不一樣顏色的泡沫地墊,個別孩子正在等待着進入遊戲區。這時,教師説:“請參加建構區的小朋友能夠進入活動場地了。”孩子們立刻站在了地墊上,開始搬運建構材料。這時,陳家夷小朋友也和葛逸軒擠在一齊,想站在地墊上,他的腳還沒踏穩呢,便被葛逸軒使勁地往外推了一下:“你不要進來。”結果,陳家夷打了一個趔趄,摔倒在地。而葛逸軒呢,還不明白自我推人是錯的,依然在興致勃勃地遊戲着。

個案分析

4—5歲的孩子愛模仿的特點十分突出,而模仿又是這個時期孩子主要的學習方式。所以,孩子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往往是平時最愛模仿的行為。葛逸軒之所以喜歡打人、罵人,有一半的因素歸咎於平時所看的一些暴力的動畫片,經過模仿使他漸漸構成了習慣。

提議與其他:

採取的措施:幼兒教育是孩子一生中最基礎的教育,它的基礎打得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的一生。鑑於以上這些原因,我採取了以下的措施:

1、對葛逸軒加以引導,讓他明白:小朋友之間要團結友愛,不可動手打人。

2、與葛逸軒的爸爸媽媽聯繫。爸爸媽媽説:葛逸軒在家經常看一些“打打鬧鬧”的動畫片,所以,經常模仿裏面的動作,逐步構成了打鬧的習慣。經過這件事,爸爸媽媽和我達成共識:有選擇地看電視,並加以引導;多多提醒葛逸軒,不要動手打同伴,有什麼事能夠告訴教師、能夠告訴爸爸媽媽。

觀察實錄(下學期):

户外活動時,許多孩子都拿着呼啦圈在場地上玩,葛逸軒也不例外。只見他拿着呼啦圈一會兒手臂上甩,一會兒在地上滾,一會兒在身上套……玩得真高興!突然,他將圈一收,來到了獨木橋前,把呼啦圈當作方向盤,坐在那兒開起汽車來了。他這一有創意的玩法立刻吸引了許多小朋友,於是他們紛紛模仿着開起汽車來了。這時,高樂祺小朋友想擠在他的旁邊,和他一齊開,可是卻吃了閉門羹,一口遭到了拒絕:“不行,這是我先找到的地方,你不能來。”可憐巴巴高樂祺的只好掃興地離開了。這時,我故意問高樂祺:“高樂祺,怎樣啦?為什麼不高興?”他嘟起小嘴:“葛逸軒不和我一齊玩。”我朝葛逸軒看了看,問他:“是這樣嗎?”他理直氣壯地辯解:“不是的,是因為那裏坐不下了。”之後他對高樂祺補充了一句:“等我不玩了,你再玩。”

個案分析:

在今日的活動中,雖然葛逸軒仍然拒絕小朋友,自我獨自地霸佔着座位玩。可是和以前的行為相比,還是有所提高的。

第一:以前他是毫無理由的拒絕朋友(即使玩具多出來也不願給其他孩子玩);而此刻他只在自我能不能玩得盡興的前提下拒絕朋友(僅有一樣玩具了,僅有一塊地方了,那就應當屬於自我)。

第二:以前他是滿足了自我以後也不願其他孩子玩;此刻能在教師的提醒下明白自我玩好了給別人玩。儘管他的這些提高與其他孩子相比,還相差許多,還不能做到與大家共同分享,更沒有做到先給其他孩子玩,可是,從他的自身發展來看,已經提高了許多。作為教師,應為他的這些提高感到高興、感到自豪,應為他的發展留有更多的空間和時間,讓他在與同伴的交往中、糾紛中、磨合中體驗如何與人相處、體驗如何與人共享。碰到類似的情景,給予葛逸軒向同伴解釋的機會,讓同伴瞭解他的想法,得以同伴的原諒。鼓勵葛逸軒改用語言表達的方式與同伴進行交流和交往,學會用語言來解決問題。繼續幫忙葛逸軒控制自我的行為,在出手前想一想:幹什麼?

提議與其他:

採取措施:

幼兒教育是孩子一生中最基礎的教育,它的基礎打得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的一生。鑑於以上這些原因,我採取了以下的措施:

1、正確分析孩子的情緒化行為,施以引導和鼓勵。

2、用心觀察孩子的活動和行為,及時幫忙孩子調節和控制。

3、多與孩子交談,並耐心對待和迴應孩子。

4、堅持與家長的溝通,使家長正確認識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特點,共同參與孩子的培養。

個案小結:

經過對葛逸軒一階段的觀察、引導和干預後,我們欣喜的發現葛逸軒的規則意識增強了,能很好地融入團體生活中。在教學活動中,能夠認真聽講、進取舉手發言,每當這個時候,教師的表揚也帶動了更多的小朋友願意和葛逸軒做朋友。教室、活動場所裏的葛逸軒再也不是孤單的,性格變得越來越活潑開朗、自信心也越來越強了。這與教師和家長的配合分不開。

中班幼兒觀察記錄 篇八

觀察時間:20xx年9月15日

觀察對象:航航

觀察目標:幫忙幼兒樹立自信

觀察實錄:航航是一個活潑好動,性格開朗的小男孩,平時很喜歡幫教師和小朋友做事情。可是每當教師和小朋友指出他犯的錯誤時,他總是百般辯解,不肯認錯。

分析:

航航在班上屬於各個方面發展都很好的孩子,在幼兒羣體中有一種惟我獨尊的驕傲感,從未覺得自我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另外,他在家中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及父母都對他百般呵護,寵愛有加。即使他做錯了事,也沒有人對他説任何不是。長期以來,他不容任何人指出他所犯的錯誤,即使指出來,他也不承認。

教育措施:

1。換位思考,移情訓練

2。家園互補,共同糾錯

透過以上“懲罰”、鼓勵、批評、講道理等方法,在家園雙方的共同努力下,浩浩不願認錯的不良行為得到了明顯的矯治。此刻,他不但自我勇於承認錯誤,並且還監督其他小朋友,不允許有類似的狀況發生。同時,他的凡事自以為是的自負感也漸漸克服了。

中班幼兒觀察記錄 篇九

觀察記錄:

找到適合的方式去引導

案例:活動結束後,小朋友都在喝水休息,有的在玩玩具,有的在看書,也有的在抱娃娃,可是羽哲卻坐在教師的小椅子上一個人拍着小手,讓我覺得很奇怪,平時5分鐘都難坐得住的,今日怎樣就能坐得住呢小嘴巴里還在説着什麼。

我走過去仔細一聽:誰來跟我拍拍手,誰來跟我坐神氣。.。.。.原先是在模仿教師呢。看到她這麼認真我沒有去打擾她,直到我請小朋友坐到自我位置上她才離開。

分析與措施:

羽哲小朋友平時在區角遊戲時總是不停的更換遊戲,沒有耐心,可是她一向都很喜歡模仿教師的言行舉止,我正利用了她這一點,在接下來的區角遊戲中邀請她來到了表演吧模仿教師的樣貌來帶小朋友唱歌,她十分樂意的答應了,並且一向都沒有離開過教師的小椅子,發現哪個小朋友不認真了還會學着教師的樣貌去提醒她。

所以我在想:這個方法不必須適合每個孩子,可是隻要找到適合這個孩子的方式去引導她必須會起到很好的效果。

標籤: 幼兒 多篇 新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z1ko1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