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社會體制改革報告多篇

社會體制改革報告多篇

社會體制改革報告多篇

【第1篇】城鄉社會保障體制改革調研報告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和《中共貴州省委關於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實施意見》,我州成立了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調研工作領導小組,確定了城鄉社會保障體制改革專題調研組,由州人民政府州長助理張建武任組長,州委組織部副部長、州人社局黨組書記、局長張謙任副組長,州人社局、州衞生局、州民政局、州住建局、州發改委、州財政局、州工信委為成員,由州政府辦祕書四科牽頭聯繫、開展專題調研。調研組結合部門職能,圍繞深化醫療衞生體制改革,促進就業創業創新機制改革,建立更加公平、合理、可持續的醫療、養老、住房、就業等社會保障制度,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等重點內容開展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醫療衞生體制改革不斷加快,全民醫保體系基本建立。

1.基本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穩步推進,整合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xx年建立了統一的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實現了制度全覆蓋和州級統籌。截止到xx年10月底,全州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16.82萬人、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15.84萬人、新農合參保277.24萬人,三項醫療保險共約300.79萬人,以户籍人員為基數,綜合參保率為87.40%;以常住人口為基數,綜合參保率為101.23%。

2.基本醫療保障水平不斷提高。xx年城鄉居民醫保人均籌資水平達330元,其中各級政府財政補助達到每人每年280元;新農合政策範圍內住院補償比達75.81%,實際補償比達64.22%;最高支付限額大幅度提高,住院報銷比例最高提高到90%,一、二檔住院費用年支付最高限額分別提高到14萬元和16萬元,一、二檔慢性病門診年最高支付限額分別提高到2.5萬元和3萬元,實行母嬰共享醫療保險待遇,婦女“兩癌”和白內障在州內醫院免費治療,白血病、先天性心臟病、苯比酮尿症、尿道下裂兒童在州內享受免費治療的年齡從14週歲以下擴大到18週歲以下。

3.重大疾病保險制度基本建立。積極開展城鄉居民大病醫療保險試點,建立了大病統籌制度,採取由政府購買商業保險公司服務的方式,將大病醫療保險交州人壽保險公司承辦;全州城鄉醫療大病保險年度籌資總額4643.26萬元,覆蓋281.41萬人。提高重大疾病的保障水平,22種重大疾病納入城鄉居民基本醫保範圍,實行免費治療或提高報銷比例;完善醫療救助制度,xx年1至9月,城鄉醫療救助住院救助9759人次2693.77萬元。同時,對農村五保户等10類人員實行大病醫療救助。

4.城鄉居民醫保支付制度改革不斷完善。在興義市推行按病種付費的支付方式改革,按照貴州省的要求,xx年全省50%的縣實施支付方式改革,我州將在完善按病種付費等支付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門診總額預付、住院按牀日付費等支付方式改革。

5. 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不斷鞏固完善。規範基層醫療衞生機構和村衞生室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全州127個基層公立醫療機構和1491個村衞生室實施了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實現了基本藥物制度鄉村全覆蓋。對基層民營醫療衞生機構,積極探索採取購買服務的方式,將其納入基本藥物制度實施範圍。優先使用基本藥物,全州共有10所二級以上醫院在貴州省基藥平台採購國家基本藥物,基藥收入佔藥品收入的26.24%;其中三級以上醫院機構基藥收入比例達15%,二級醫療機構基藥收入比例達58.4%,均達到了省的要求。

6.基層醫療衞生機構綜改革不斷深化。目前全州基層公立醫療機構實施了編制管理、補償機制、人事分配、績效考核等方面的綜合改革,在州直公共衞生與基層醫療衞生事業單位實施績效工資,開展績效考核,進一步提高基層醫療衞生機構人員待遇。落實在基層醫療機構實行一般診療費標準及醫保支付政策,全州8縣市實行了一般診療費預付制;完善多渠道補償機制,各縣(市)均落實財政對基層公立醫療衞生機構經常性收支差額補助,75%的採取收支兩條線的辦法落實財政補助,50%的採取定額補償形式落實補助。

7.基層醫療衞生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實施鄉鎮衞生院、村衞生室、社區衞生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目前,已完成1197所村衞生室建設,全州每個行政村至少有一個村衞生室。xx-xx年建成中心鄉鎮衞生院 20個,xx年實施48個鄉鎮衞生院標準化建設,已完工46個;xx年爭取14個標準化鄉鎮衞生院建設,139個村衞生室建設和29個鄉鎮衞生院週轉宿舍建設,14個鄉鎮衞生院已完成可研評審,預計xx年底開工建設,29個鄉鎮衞生週轉宿舍建設實施方案已批。

8.基層醫療衞生人才隊伍建設取得實效。加強全科醫生培養,推進基層醫療衞生隊伍建設。目前全州全科醫生達294人,其中在基層醫療機構執業的達200人,力爭到xx年,使每萬名城市居民擁有2名以上全科醫生,每個鄉鎮衞生院都有全科醫生。實施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項目,xx年培養38人(其中臨牀30人、中醫8人)。實施590名在崗鄉村醫生中專學歷教育。加強農村衞生人才隊伍建設,積極促進人才向基層流動。臨牀醫學類大學本科畢業或取得執業醫師資格到邊遠村衞生室工作的,月補助不低於1200元;臨牀醫學類專科畢業或中專畢業取得執業助理醫師資格到邊遠村衞生室工作的,月補助不低於800元,所需經費由州、縣兩級財政按3:7的比例解決,其他鄉村醫生每月補助不低於300元,州級財政補助50元,縣級財政補助250元。落實鄉村醫生補償政策,提高鄉村醫生待遇,政府政策性補助資金和實施基藥補助資金達每人每月817元,基本公共衞生服務經費按不低於40%的比例撥付到村級。

9.公立醫院改革深入推進。推進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統籌推進以取消“以藥補醫”為重點的縣級公立醫院改革,維護公立醫院的公益性。xx年,興仁縣、貞豐縣、安龍縣、望謨縣被列入全省第二批縣級立醫院改革試點縣,其餘縣市被列入第三批縣級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縣。積極探索城市公立醫院改革和城市公立醫院重大體制機制改革。

10.醫療衞生服務質量不斷提高、服務能力不斷增強。開展“三好一滿意”和醫療質量萬里行活動,大力推行惠民便民服務,推廣優質護理服務,優化醫院門急診環境和流程,不斷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管理水平。大力推行臨牀路徑管理,加強質量控制,目前全州有4所醫院開展臨牀路徑管理試點,30個病種實行臨牀路徑管理。加強以人才、技術、重點專科為核心的能力建設,提升縣級醫院服務能力,鞏固深化城市醫院對口支援縣級醫院的長期合作幫扶機制,安排縣級醫院骨幹人員到三級醫院進修學習。發展面向農村及邊遠地區的遠程診療系統,目前全州縣級醫院與對口支援的三級醫院均建立了遠程醫療系統。

11.基本公共衞生服務深入推進。xx年人均基本公共衞生服務經費標準提高到30元。截止到xx年10月底,全州累計城鄉居民規範化電子建檔人數達275.87萬人,建檔率90.45%。加強對高血壓、糖尿病、重症精神病等人羣眾的規範管理,做好傳染病、慢性病、職業病、重性精神病、重大地方病等嚴重危害羣眾健康的疾病防治。加強農村急救體系和縣級衞生監督機構建設,xx年以來,新建農村衞生急救中心5個、縣級衞生監督機構8個,目前正在實施。鼓勵社會辦醫,支持非公醫院發展。xx年全州非公立醫療機構數達240所,其中一級綜合醫院44所,佔全州綜合醫院總數的83.02%,非公立醫院牀位1475張,佔全州醫院牀位的25.83%,非公立醫院住院人次達2.58萬人次,佔醫院住院人次的24.81%。加快醫療衞生信息化建設,推進基層醫療衞生機構管理信息系統建設,逐步實現醫療服務、公共衞生、醫療保障、藥品供應、綜合管理等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加快新農合管理、基層醫療衞生機構管理信息化建設,積極推進以電子病歷系統為核心的規範化醫院信息建設。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加強縣級中醫院、鄉鎮衞生院和社區衞生服務中心中醫科建設,xx年,全州提供中醫藥服務的基層醫療機構數138所,佔基層醫療機構總數的7.66%。加強衞生全行業監管,強化醫療衞生服務行為和質量監管,依法嚴厲打擊非法行醫,嚴肅查處藥品招標採購、醫保報銷等關鍵環節和醫療服務過程中的違法違規行為。

(二)城鎮化發展加快推進,綜合承載能力明顯提升。

全州城鎮化率由xx年的28.15%提高到xx年的32.17%,全州城鎮人口達108.04萬人,縣城以上建成區面積81.26平方公里,縣城以上城鎮道路總長407.56公里,總面積817.34萬平方米,人均城鎮道路面積11.67平方米,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城鎮人居環境進一步得到改善。xx年全州城鎮化率預計在34%以上。

(三)就業創業機制不斷完善,就業局勢總體保持穩定。

1. 人力資源充足。總體上勞動力供大於求。截止到xx年底,我州有常住人口281.2萬人、户籍人口為347.92萬人,其中:男性1796457人、女性1682738人,18歲以下974784人、18-35歲1037198人、35-60歲1070196人、60歲以上397017人);全州年末就業人員達155.11萬人,其中,第一產業114.24萬人、第二產業14.62萬人、第三產業26.25萬人。

2.人才規模不斷壯大。截止到xx年底,全州人才總量為17.4493萬人,其中黨政人才1.297萬人、事業單位管理人才0.6139萬人、企業經營管理人才2.0371萬人、專業技術人才5.592萬人、技能人才4.8562萬人、農村實用人才3.0531萬人,每萬人人才資源數為600人。

3.促進就業成效顯著。xx年,全州城鎮新增就業5.82萬人,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9356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3657人,轉移農業勞動力就業4.7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41%,各縣(市)均控制在4.2%以內。xx年1至10月,全州城鎮新增就業48389人,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4003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2293人,農業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45876人,職業技能培訓11008人,技能鑑定9355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47%,各縣(市)均控制在4.2%以內。

4.外出務工有序輸出。xx年,全州外出務工人員471675人,主要分佈在珠三角、長三角、泛渤海灣地區(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區164455人,佔省外務工總數的43.17%;長江三角洲地區111479人,佔省外務工總數的29.26%;泛渤海灣地區28101人,佔省外務工總數的7.38%;其他地區76940人,佔省外務工總數的20.19%)。從年齡結構看,16-20歲78583人,佔16.66%;21-30歲183863人,佔38.98%;31-40歲116395人,佔24.68%;41-50歲64907人,佔13.76%,50歲以上27927人,佔5.92%。從文化程度上看,外出務工國中及以下人員304665人,佔外出務工人員的64.59%;高中文化程度人員113230人,佔外出務工人員的24.01%;大專文化程度人員39688人,佔外出務工人員的8.41%;本科及以上人員14092人,佔外出務工人員的2.99%。外出務工人員月平均收入約2300元,比xx年增加150元左右。

(四)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高。

1.社會保險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制定出台了城鎮個體工商户、靈活就業人員、機關事業單位聘用人員、未參保困難企業職工以及退休人員參保政策,並納入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覆蓋範圍,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實現州級統籌,建立了城鄉居民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制度,實現了制度全覆蓋,全州8縣(市)建立了被徵地農民就業和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失業保險實現州級統籌,擴大失業保險金支出範圍,對困難企業給予崗位補貼和社會保險補貼等政策措施,減輕了企業負擔,穩定了就業崗位。積極推進工傷保險制度改革,機關、事業單位工傷保險費的繳納實現了“撥改繳”;逐步將煤礦、非煤礦山、建築等高風險企業及農民工較為集中的服務行業和其它企業納入工傷保險覆蓋範圍,一、二、三類風險行業工傷保險基準費率分別為1%、2%、3%,對二、三類風險行業實行費率浮動將老工傷人員納入社會統籌管理。生育保險有效推進,將參保人員產前檢查費用納入生育保險基金支付範圍,城鄉居民生育醫療費用納入城鄉居民醫療保險支付範圍。

2.社會保險擴面徵繳取得新成績。參保人數大幅增加,基金收入快速增長,保障水平穩步提高。截止到xx年11月底,全州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8.7萬人;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32.68萬人(職工16.71萬人、城鎮居民15.97萬人),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參保分別達7.4萬人、17.68萬人、13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141.84萬人,新農合參保277.24萬人,參保率達99.25%。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城鎮職工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基金收入分別達到4.22億元、4.1億元、6283萬元、1.32億元、1616萬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金收入達7802萬元。連續9年調整調整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待遇,月人均增加177.1元,月人均基本養老金達到1662.31元;失業金從一類、二類、三類地區月人均651元、581元、518元全部調整到721元。60週歲及以上參保人員33.25萬人,享受養老待遇33.2萬人,發放基礎養老金1.68億元。

3.社會福利體系基本建立。推進養老服務機構建設。目前,全州共有60歲以上老人37.64萬人,國有養老機構牀位3286張,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牀位8.73張。八個縣(市)共有社會福利院9個,牀位906張,入住院民81人,縣級以上城市老年養護設施覆蓋率達100%。xx年,全州新(改擴)建敬老院17所,擬建設牀位1139張,總投資3936.5萬元,目前,全州共有農村敬老院106所,敬老院牀位2380張,入住院民1349人。

4.社會救助體系逐步健全。xx年實施農村低保工作以來,各項制度已經建立,低保工作健康有序開展,基本形成了城鄉低保工作“政府領導、民政主管、部門配合、基層落實、羣眾參與”的工作格局。目前,全州城低保19125户28192人,農村低保229716户474743人,保障面達到人口比重的15.5%。城市低保金標準為每月326元,人均補差達到了235元;農村低保金標準為每年1710元,農村人均補差達到了864元。城鄉低保標準每年以不低於10%的幅度提高。低保資金全部實現銀行社會化發放。xx年,共發放城低保資金5942.37萬元、農低保資金56.23億元。

5. 住房保障建設步入正軌。着力解決城鎮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xx至xx年申報廉租房建設項目,xx年實施公共租賃住房和城市棚户區改造項目。xx以來,全州建設保障性住房4.8萬套,解決14.4萬低收入住房困難人羣住房問題。“xx”期末,全國保障性住房覆蓋面達到20%左右,到xx年,全州需建設保障性住房12萬套左右,才能滿足所有低收入困難家庭的住房需求。xx年,省裏已初步安排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5.5萬套的目標,照此推算,xx年還需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2萬套左右,我州就能實現低收入困難家庭住房保障全覆蓋。

(五)收入分配穩步推進,收入水平逐年提高。

1.機關事業單位工資收入結構。xx年工資改革後,我州機關事業單位執行國家統一制定標準。機關除工勤人員外的工作人員實行職級工資制,工資由基本工資、規範後的津貼補貼、改革性補貼(住房增量補貼、公務通話費)、國家統一規定的補貼(邊遠地區補貼、部門的特殊崗位津貼)組成,基本工資由職務工資和級別工資兩項組成。事業單位實行崗位績效工資制度,由基本工資、績效工資、改革性補貼(住房增量補貼)、國家統一規定的補貼(邊遠地區補貼、部門的特殊津貼,如中國小教師、醫院護士10%教護津貼)組成,基本工資由崗位工資和薪級工資組成。基本工資、部分補貼均為國家統一制定標準;公務員津貼補貼、事業單位績效工資實行的年人均總水平由國家規定調控線,地方政府在調控線範圍內制定標準。公務員津貼補貼水平,我州第一步調控線人年均1.8萬元,第二步為人年均2.4萬元,第三步為人年均2.7萬元。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水平與公務員同步。改革性補貼的計算比例、基數均由國家規定。

2.企業工資收入分配決定機制。隨着改革的推進,企業自主決定工資分配的權利逐步落實,從不同所有制企業來看,職工民主參與工資分配的方式不同。國有、集體企業工資調整方案一般都由職代會討論通過後施行;私營和其他類型的企業通過建立職代會和平等協商集體合同制度,在工資分配上發揮了一定作用。大多數企業改革工資分配製度,都實行按勞分配和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分配模式,少數國有企業,實行了功效掛鈎,依據“兩低於”原則自主決定工資總額的辦法。政府實施工資指導和調控,嚴格執行工資指導線、人力資源市場工資指導價位和最低工資標準。xx年度,最低工資標準,一類區興義市每月1030元,二類區興仁縣、安龍縣每月950元,三類區普安縣、冊亨縣、望謨縣、貞豐縣、晴隆縣每月850元。

3.收入水平現狀。xx年,全州城鎮居民(不包括非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為3.609萬元(包括非從業人員的城鎮居民的人均年收入為11198元);農民人均年收入為4625元。城鎮低保人年均收入為3912元;農村低保人年均收入為1710元。xx年全州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人均年收入為5.3萬元;企業職工年平均收入為3.77萬元。

二、存在的問題

(一)醫療衞生體制改革亟待加強。

1.衞生資源嚴重不足。目前,全州醫療衞生機構編制1.4642萬人,實有1.0031萬人,空編4611人。其中衞生技術人員8513人,平均每千人口擁有2.5人;執業(助理)醫師3904人,每千人口擁有0.9人;註冊護士3067人,平均每千人擁有0.9人;有牀位9147張,平均每千人擁有2.69張,均低於全省平均水平;全科醫師294人,在鄉鎮衞生院執業的有124人,有1名以上全科醫生的鄉鎮衞生院僅59所,有1名以上全科醫生的社區衞生服務中心23所。到xx年,要實現城市社區每萬名居民有1-2名全科醫生,農村每個鄉鎮衞生院至少有1名全科醫生,目前差距較大,特別是縣、鄉級醫療衞生機構人員學歷、職稱較低,影像、檢驗、中醫和全科醫學等專業人才嚴重不足,具有執業資格的醫師和護士缺口較大。

2.新農合資金沉澱過大。受管理體制、人手缺乏、服務能力弱等因素影響,新農合資金審核報銷不及時,xx年末新農合累計結餘資金5.51億元,xx年新農合應籌集資金9.15億元,xx年前三季度資金使用總額5.46億元,目前結餘9.2億元。

3.地方配套資金困難。xx年,全州醫療衞生機構新建和續建項目60個,項目總投資6.8億元,其中中央投資16300萬元,省投資2111萬元,其餘資金共計49589萬元均由州級配套。此外,地方政府需承擔新農合、基本藥物制度、基本公共衞生服務項目的配套資金6418.11萬元,其中新農合資金州級1480萬元、縣級2606.04萬元,基本藥物制度資金州級800萬元、縣級800萬元,基本公共衞生服務資金州級227萬元、縣級305.07萬元。我州經濟總量小,財力較弱,絕大多數縣都是國家級貧困縣,部分縣每年都要依靠中央轉移支付維持財政,配套資金籌備較為困難。

4.傳染病發病呈高發態勢。從今年上半年看,全州傳染病報告總髮病率、總死亡率和總病死率較去年同期明顯下降,但總體上仍處於高發狀態,報告發病較高的傳染病分別是手足口病、肺結核、乙肝、流行性腮腺炎和梅毒,5種傳染病佔傳染病報告的84.93%。

(二)城鎮化人才資金缺乏,城鎮化城進程緩慢。

1.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不足、融資困難。州、縣財政投入少、城建資金不足。財政投入在城鄉規劃編制、非經營性公用事業、市政基礎設施、環衞設施建設等方面的資金量很小,目前州級財政預計投入在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資金2500萬元,各縣(市)更少,導致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受金融政策的影響,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融資困難,制約着城鎮化發展。

2.建設專業技術人員缺乏。隨着我州城市建設發展,城市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工程質量、安全監督、行業管理等要求不斷規範,推進城鎮化建設,需要大量專業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但全州各級建設管理部門由於編制不足等原因,工程專業技術管理人員缺乏,特別是鄉鎮比較突出,多數是兼職工作人員,且普遍沒有專業技術管理人員,嚴重影響的城鎮化的進程。州住建局有局領導職數6名,內設13個行政科室,科級職數14名,但局機關行政編制僅15名,存在1人負責多個科室的情況,工作開展困難;局直屬事業站人員配備不到位,州安監站現有編制3人,任務較重,按照貴州省建設工程質量監督機構和監督人員考核規定,州級工程安全監督機構人員不少於9人,我州安全監督檢查站考核不合格。高級專業技術人員較少,從xx年看,全州建設系統有在職職工705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為322人(副高職稱43人、中級職稱124人、初級職稱155人),技能型人才94人。

(三)就業體制有待創新,基層平台建設滯後。

1. 勞動力供求矛盾凸顯。我州人口基數大、農村人口多和“欠發達、欠開發”的基本州情決定了勞動力總量供大於求的矛盾將長期存在。在“xx”期間,全州城鄉新成長勞動力都在5.2萬人左右,其中:國中畢業未能升學的約3.8萬人,高中畢業未能升學的約1萬人,高校畢業生約0.3萬人。而當期城鎮新增就業需求總量僅為1.2萬人左右,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2.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全州城鄉勞動力文化程度總體偏低,國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勞動力所佔比重高達75%。接受職業技術教育的城鄉勞動力每年僅5000人左右(不含接受職業技術培訓人員)。勞動者自身素質難以適應新就業崗位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就業難問題的出現。此外,部分大學生就業難主要是由於擇業觀念落後,就業期望值偏高。公益性崗位控制線偏低,隨着就業困難人員的逐步增多,公益性崗位需求量也隨之增大,省每年都公益性崗位作剛性控制,xx年、xx年分別為8000人、7000人,逐年減少,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3.公共就業服務能力有待加強。一是基層工作力量薄弱。隨着就業再就業工作任務的不斷加大,全州各級就業服務機構人員顯得不足,有的鄉(鎮)甚至沒有專職人員從事勞動保障工作,部分基層勞動保障事務所隊伍不穩定,人員總體業務素質不高,影響基層就業服務工作的正常開展。目前全州136個鄉鎮中,只有16個鄉鎮已建成人社中心,有4個鄉鎮正在做前期準備工作,尚有116個鄉鎮還沒有組建人社中心,1097個村沒有就業服務辦公場地。二是職業培訓機制有待完善。政府培訓資源過於分散,不能發揮資源整體優勢。職業技能培訓和農村勞動力培訓多頭管理、各自為政,涉及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的部門有教育、人社、農業、扶貧等10多家,州、縣均沒有專門、統一的農村勞動力培訓管理部門。技工學校較少,全州僅有技工學校3所,培養的技能人才較少,不能滿足全州“工業強州和城鎮化帶動”戰略需要。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經費缺乏,多數職業技術學校辦學條件改善緩慢,教學場地及實驗、實習設備不能適應教學需要;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針對性不強,培訓的人員不適應市場就業需求。技師培訓評審難以開展,由於缺乏激勵機制,企業自主用人又沒有將技師職稱與工效掛鈎,技師參評沒有積極性,自願報名人員較少,技師培訓評審難以開展。三是勞動保障信息網絡和人力資源市場建設有待提高。人力資源市場功能建設還不適應市場變化和服務對象的新需求;勞動保障信息網絡不健全,勞動力資源和就業及失業狀況的底數不夠清楚,勞動力供求信息發佈、職業介紹等功能項目所需的信息平台還沒有形成,相關信息無法實現共享。四是基層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設施建設滯後。xx年以來,安龍縣、興義市、冊亨縣、晴隆縣、貞豐縣獲得國家基層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設施建設(一拖四)試點項目,安龍縣全部投入使用,興義市未全面完成,晴隆縣在建,冊亨縣縣本級規劃調整待批,其中3個鄉鎮已投用、1個鄉鎮在建,貞豐縣前期準備工作已基本完成,興仁縣、普安縣、望謨縣已申報xx年建設項目。這些項目除望謨縣“一拖九”外,其餘均“一拖四”,即一個縣本級四個鄉鎮。從全州情況看,只有個別縣建成投用,其餘均在建,即使全部項目建成後對鄉鎮覆蓋範圍也比較小。同時項目建設資金來源為中央補助和縣級政府匹配,由地方財力薄弱,配套資金不足,項目建設進展緩慢,項目推進力度不夠。

(四)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尚不完善,社會保障能力建設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1.社會保險制度改革尚未破除重大難題。企業與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保險待遇差距仍然較大,城鎮無工作老年居民的養老保障問題亟待解決,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進展緩慢,城鎮職工、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之間缺乏有機銜接。 “老工傷”人員納入社會統籌步伐較慢,部分非公企業和民間非營利組織的職工仍未統一納入工傷保險制度管理。工傷預防、工傷康復制度體系仍需完善,職業病防治機構不健全,州內醫院無診斷治療設備;受煤炭產業生產銷售影響,工傷保險徵繳困難,基金支出壓力大,工傷康復處於暫停狀態。

2.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統籌推進不夠。制度之間互通互聯不足,城鄉低保、災民救助、五保供養、醫療救助、流浪乞討人員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援助、最低工資、失業保險、扶貧開發、就業再就業等制度缺乏有效銜接,整體效益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城鄉困難羣眾的救助標準和救助水平差距較大。

3.社會保障管理服務滯後。社會保障管理服務機構普遍存在工作條件簡陋、人員編制不足、工作經費缺乏、激勵機制尚未落實、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部分管理服務機構尚無穩定的辦公場所的問題。一是鄉鎮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運轉不正常,xx年鄉鎮民政辦撤銷併入社會事務辦後,沒有專職的工作人員,現在工作人員多數是兼職,且流動性較大。二是城鄉居民醫療保險方面存在“三個不統一”,即:行政管理體制不統一、財務統計不統一、基金管理不統一;行政管理上,我州從州層面將原新農合職能劃轉人社部門,但由於省級層面還沒有解決這一問題,導致衞生部門還在履行這一職責,進而呈現出“明合暗不合、多頭管理”的局面;財務統計上,仍然實行分新農合和城鎮居民兩個口徑統計和核算,財務報表和統計報表不統一,導致不能提供準確數據、為決策提供服務;基金管理上,雖然城鄉居民醫保實行了州級統籌,但省級財政、人社、衞生部門沒有形成統一,基金歸集還未做到統一歸併、互相調劑,在運行過程中,新農合基金與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基金仍然分開管理、原渠道運行,基金未歸併使用,既增加了基金管理和運行分析難度,又增加了經辦機構審計風險。三是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方面,我州已經實現了制度全覆蓋,但續保繳費和擴面工作壓力較大,有的鄉鎮存在“重突擊、輕長期”的情況,部分鄉鎮續保繳費率不高;金融機構服務能力不足,部分銀行在鄉鎮無服務網點,只設置了臨時代辦點或委託電信等服務平台提供服務,不能正常開展代繳代扣業務,給參保羣眾帶來了不便,在經辦過程中還存在重複制卡、漏卡、錯卡、賬號錯誤等,影響了養老金待遇的按時發放和相關業務的正常辦理。四是基層人員少、工作量大。從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經辦情況看,xx年全州城鄉居民醫保參保人數達299.14萬人,縣級城鄉醫保經辦人員有58人,每個縣平均7.2人,平均每人服務51575人次,是有關專家研究標準3000人次/人的17倍,每年每人平均要審核結算醫療費用715.46萬元,導致有的地方結算報銷不及時。人員編制不足,隊伍不穩定。從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經辦情況看,全州縣級經辦機構定編97人,實際工作人員75人,其中專職工作人員47人、借用14人、公益性崗位14人,平均每個專職人員服務2.4萬人次,是專家提出的5000人次的4.8倍。鄉鎮級經辦機構定編727人,實際工作人員470人(專職工作人員308人,借用23人,公益性崗位139人),鄉鎮社保服務中心還同時承擔新農合經辦業務,每個專職人員平均服務12600人次,是有關專家提出的8000人次的1.58倍。有的鄉鎮一人身兼數職,不符合內控制度的要求。五是養老服務人員缺乏。全州9個社會福利院、106所農村敬老院,專職工作人員嚴重不足,全州106個農村敬老院,除望謨縣解決有51個、興義市解決6個公益性崗位人員,其餘敬老院沒有專職管理服務員,導致服務水平差,院民入住率低。

4.基層經辦能力不足。一是匹配資金不到位。部份縣市未及時匹配城鄉低保和五保供養金,農村五保供養州、縣匹配部分未能納入財政預算,導致五保供養標準不能提高。二是鄉鎮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運轉不正常。xx年鄉鎮民政辦撤銷併入社會事務辦後,沒有專職的工作人員,不能滿足工作需要。三是低保對象收入核實難。部分低保對象經濟收入不易核實,難以核算有勞動能力保障對象的隱形收入、困難農户外出務工人員收入或臨時性收入和確定農户具有法定贍養、撫養關係並且在一起共同生活的全體人員收入,農村低保政策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容易出現偏差,存在人情保、關係保。四是鄉鎮對低保工作重視不夠。部分鄉鎮忙於經濟工作和計生工作,對低保工作重視不夠,低保提標未能如期完成,影響資金正常發放。

(五)保障性住房資金缺口較大,後續管理困難。

1.資金缺口大。xx年的建設項目,各縣市缺少匹配資金,建設資金缺口很大,難以維持正常的建設進度;xx-xx年,要建設7.5萬套的保障性住房,除國家補助外,我州需匹配建設資金35個億,地方政府的資金壓力較大。

2.後續管理難。保障房建成交付使用後,大量的低收入人羣居住在一起,素質參差不齊,後續管理就是一個大問題,若管理不善,會引發大量的社會矛盾。

(六)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存在諸多難題,制度改革進展緩慢。

1.機關事業單位收入分配改革層級較高。機關事業單位工資政策由國家和省的層面制定,州權權限較小。存在的問題有:一是工資標準未能跟上物價上漲水平,自xx年機關事業單位工資改革至今,工資標準尚未調整,而物價上漲指數逐年遞增。二是地區附加津貼尚未執行,自1993年機關事業單位工資改革時提出的實施地區附加津貼,至今未能順利實施,足額發放給員工。三是職務與職級未能掛鈎,自xx年中共中央9號關於職務和級別掛鈎文件下發後,一直未出台具體實施辦法。

2.企業工資收入實行政府指導。企業工資收入分配方式主要是由政府宏觀調控,實行政府指導。總體上存在的問題是,企業一線職工工資收入偏低;不同地區、不同行業和企業間職工工資收入差距較大;企業內部收入分配存在諸多不合。具體表現在:一是一線職工工資水平總體仍然偏低,工資收入低和增長緩慢。如企業薪酬調查數顯示,調查284户企業,職工35769名,涉及15個行業,職工年平均收入達3.77萬元。二是行業間、企業間職工收入差距大。行業和企業間工資差距普遍存在。如調查數據顯示,地方國有企業職工平均年收入在3.6萬元,國有控股企業職工平均年收入5萬以上。三是企業內部收入分配不合理。有些企業不是嚴格依法規和政策對工資收入分配進行規範操作,完全由企業老闆經營者個人説了算。勞動定額和計件工資單價計算缺乏依據,存在勞動定額偏高,工資單價標準偏低的問題。目前,在企業收入分配中,普遍存在向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傾斜的傾向,高層與一線職工收入差距越來越大。如調查數據顯示,地方國有企業高管層年收入是職工年收入的2倍;國有控股企業高管層年收入是職工年收入的7倍。

三、有關對策建議

(一)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

1.完善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試點推行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將非政府辦基層醫療衞生機構納入實施範圍;推動公立醫院和其他醫療衞生機構優先配備使用國家基本藥物;鞏固基層醫療機構綜合改革成果,加快完成基層醫療機構債務化解。

2.加強基層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建設。推進xx年立項的48個標準化衞生院建設項目,力爭年底全部建成投入使用。抓好xx年14個標準化鄉鎮衞生院建設,139個村衞生室建設,29個鄉鎮衞生院週轉宿舍建設。加快推進州醫院新院,縣級衞生監督所,縣級急救中心建設,積極爭取州兒童醫院、州婦幼保健院,縣級中醫院立項建設;落實鄉村醫生補助政策,嚴格按照每千人口配置1名村醫的標準,合理配備、聘用村醫併發放政府補助,確保每名村醫享受的政府政策性補助月平均不少於817元;加強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基層醫療衞生人才隊伍建設,實施好村醫中專學歷教育。

3.加快縣級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啟動興仁縣、貞豐縣、安龍縣、望謨縣第一批縣級立醫院改革試點,儘快擬定實施方案。在公立醫院繼續開展“三好一滿意”和醫療質量萬里行活動,大力推行惠民便民服務,推廣優質護理服務,優化醫院門急診環境和流程,不斷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管理水平。

4.加強公共衞生服務體系建設。繼續開展國家基本公共衞生服務項目,按照國家要求,今年將人均經費標準提高到30元,並確保村衞生室不低於40%的比例;切實加強婦幼衞生工作,努力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嬰兒死亡率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繼續實施和擴大重大公共衞生服務項目。落實重大傳染病和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有效控制艾滋病、結核病等重大傳染性疾病,遏制高血壓、糖尿病等慢病快速上升勢頭。

5.加強醫療服務和公共衞生監督管理,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加強政府行政監管,逐步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衞生監督管理體系,依法嚴厲打擊製售假劣產品、非法行醫、非法採供血等危害羣眾生命健康安全和利益的違法行為。

6.加大衞生人才隊伍建設,提升衞生信息化水平。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加強農村衞生人才培養,儘快解決總量不足,素質不高,結構和分佈不合理問題,加強農村衞生人才隊伍建設,促進人才向基層流動。一是臨牀醫學類大學本科畢業或取得執業醫師(助理醫師)、護士資格願意到邊遠鄉鎮衞生院工作的,直接招聘錄用到鄉鎮衞生院工作;取得執業(助理)醫生的村醫,經考核錄用到鄉鎮衞生院工作。二是州政府從xx年起每年預算專項資金或爭取上級少數民族發展資金支持,在州民族技術職業學院舉辦少數民族鄉土醫生培訓班、定向招收高中畢業的少數民族青年進行2年的培訓後回到本村衞生室工作。三是州政府每年財政預算300-500萬元經費用於基層醫療機構人員的培訓,特別是全科醫生的培訓;鄉鎮產科人員、兒科人員的培訓;執業醫生考前培訓等,全面提高基層醫療衞生人員業務水平和服務能力。

(二)完善投資投入機制,加強機構隊伍建設,推進城鎮化發展。

1.加大投入,完善機制。一是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發揮政府資金的導向作用。建立州、縣兩級城鎮建設專項基金,保證城市國有土地使用出讓金、土地增值税、城市維護建設税和各種公用事業附加費、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等城建規費全部用於城市建設和維護,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性作用。二是推進投融資主體多元化。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原則,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城建投資體制。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逐步形成城鎮建設投資主體多元化格局,放開市政公用設施經營市場,鼓勵社會資本、國外資本和非公有制經濟成分參與市政基礎設施、公用設施和文化、教育、衞生、體育等公益性事業的建設和經營,積極吸納民間資金和商業銀行信貸資金,鼓勵股份制市政公用企業上市直接融資,發行城市市政建設債券,多方積極籌措城市建設資金。三是推行特許經營,拓寬融資渠道。對經營性公共設施,建議政府授權由經營者出資建設、經營、管理。採取bot(建設—經營—轉讓)、bt(建設—轉讓)、tot(轉讓—經營—轉讓)、合資合作、股權轉讓等多種方式,公開招標、出讓、轉讓全部或部分投資權或經營權,吸納國內外資金,完善項目的價格評估與定價體系,逐步形成城鎮基礎設施投資—經營—回收—再投資的良性循環機制。四是完善城市管理經營機制,提高經營城市水平。城市建設堅持綜合開發、熟地出讓,把握好土地投放量,合理配置城市土地資源,實現城鎮土地收益最大化。對外公開出讓城市路橋“冠名權”、户外廣告經營權、城市公共交通經營權,收取城鎮居民水電附加費、城市垃圾處置費等,努力實現經營效益最大化,最終實現“以城養城”目的。

2.健全管理機構,加強隊伍建設。一是從省、州層面研究制定相關政策和配套措施,吸引和定向招錄城鄉規劃、建設、管理人才充實基礎城鎮建設管理隊伍。二是加大對城鎮化建設管理的培訓投入的力度,大力培養和引進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市場開發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提高城鎮化工作水平。健全鄉鎮村鎮建設管理機構,每個鄉鎮配備4至6名村鎮建設管理專業技術人員,專門從事村鎮建設管理工作。

(三)創新就業服務機制,推動實現更高質量就業。

1.整合培訓資源。一是在州、縣設立一個專門的培訓管理機構,負責全州各系統各部門職業技術培訓教育和勞動力技能培訓工作。增設技工學校,在各縣職中加掛技工學校牌子。二是成立**人力資源服務公司,負責培訓、職業介紹、勞務派遣和信息發佈等工作,形成統一規範的人力資源市場。

2.完善政策支持。出台政策文件,由財政資金對技師進行相應的補貼,提高技師參評的積極性,推動技師發揮作用。完善創業扶持政策,對吸納殘疾人就業、重點就業羣體就業有突出貢獻的企業,實行小額擔保貸款全額貼息政策。

3.深入推進基層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設施建設。積極爭取中央、省的支持,將基層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設施試點項目建設轉變全面推進建設,實現州、縣、鄉全覆蓋。同時中央和省提高補助資金比例,減少縣級財政匹配壓力。

(四)深化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切實提高社會保障能力。

1.進一步理順新農合管理體制。撤銷新農合機構和牌子,實現機構和業務統一,懸掛城鄉居民醫療保險機構的牌子。加快基層醫療衞生機構管理信息化建設,深入推進以電子病歷系統為核心的規範化醫院信息建設;加快衞生信息化建設,促進資源共享,逐步實現醫療服務、公共衞生、醫療保障、藥品供應、綜合管理等信息系統互聯互通。制定全州統一的藥品目錄、診療項目和服務設施標準,完善轉診審核、費用報銷等程序,健全基本醫療保險基金風險控制機制;積極推進醫療付費方式改革,完善與醫療服務提供方的談判機制,建立基本醫療保險基金運行分析和監測制度,合理控制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結餘。

2.完善養老保險體制建設。一是堅持政府和個人共擔責任,對無力承擔個人責任的困難羣體,由政府代為繳費。在中央加大財政補助力度的同時,地方政府根據財力增長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增加繳費補貼或增發養老金。二是在全省統籌的基礎上提高到全國統籌的層次。研究出台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農村養老保險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接軌和退休人員死亡喪葬補助費應同行政事業單位縮短差距的政策。

3.完善醫療保險政策。一是深化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制度改革,逐年提高報銷比例。從政策設計上對一些必要的自費項目(一次性耗材)應納入醫保報銷範圍。二是解決醫療資源分配不合理的問題。積極支持和鼓勵有資質、有規模的民營醫療機構向貧困縣延伸。以提供更多的可選擇有資質、有規模、環境好的民營醫療機構,方便老百姓就醫。從佈局上,逐步讓醫療資源處於區域分佈的合理性。三是根據目前**醫療保險的管理模式,將改進醫療保險付費結算方式作為此次調研的重點。國家人社部、衞生部把改革醫保結算方式作為今後促進醫保健康發展、保障基金合理支出的一項重要工作。目前,我州實行的是單病種定額付費和普通病種及按項目付費的方式,我們將認真分析歷年醫保運行中存在的問題,科學合理地確定和完善不同級別定點醫療機構、不同病種的醫療費用結算標準,進一步探索適合我州醫療保險的多種付費結算方式,如:總額預付、按服務單元的定額付費、按人頭付費、一體化付費等,特別是針對綜合性定點醫療機構,實行多種結算方式進行綜合結算管理。四是完善醫療保險制度,提升服務管理水平。實行精細化管理,加強對醫療服務行為的監管,將次均費用、複診率、人次人頭比、參保人自付自費額、轉診轉院率等作為重點監控指標,與信息部門逐步實現醫療保險信息實時監控系統;完善評價方式,引導社會參與,實行部門聯動,建立以參保人員滿意度為核心、同行評議為補充的醫療服務行為的評價體系,加大對違約、違規行為的查處力度。五是擴大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個人賬户的支付範圍。參保人員的體檢費用;中醫按摩、推拿費用;用於傳染病預防,注射流感疫苗、乙肝疫苗、狂犬疫苗等醫療費用;有藥準字號的藥品;有消字號的產品;有食藥監械(準)字號的普通真長器械、電子壓力測量裝置、運用衞生材料及敷料、計劃生育用品;在定點運動健身場所進行體育鍛煉發生的費用;參保人員個人賬户累計結餘1000元以上部分,可以為其直系親屬繳納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費。六是為方便異地居住、轉診轉院參保人員就醫,xx年啟動實施**省內異地就醫即結算工作,進一步完善州內參保人員異地就醫即時結算工作。使參保人員異地就醫不再全額墊付醫療費,本人只需支付應由個人承擔的醫療費用。

4.完善失業保險政策。一是建議加快修改完善《失業保險條例》。現行的《失業保險條例》在政策的制定上存在一些空白點,如對促進就業方面的功能設置比較簡單,更沒有對失業保險調控和防控作用的具體規定,在制度的設置上沒有形成完善的長效機制。二是建立由失業保險經辦機構、培訓機構、職業技能鑑定機構、職業介紹機構形成聯動機制,形成“一條龍”服務。凡領取失業金的失業人員儘可能接受免費職業技能培訓,及時為他們辦理和發放相關職業資格證書並由職業介紹機構推薦就業。三是對全員參加失業保險並足額繳納失業保險費、且上年度無人員失業的企業能否進行穩崗補貼。失業保險繳費費率能否下調或實行浮動費率,既企業解聘人員多的,繳納失業保險繳費費率就高,反之費率就低。四是實行失業保險經辦業務服務重心下移,從失業金申領、發放、跟蹤管理等經辦服務功能延伸到街道(鄉鎮)基層平台,促進失業保險與就業服務的緊密結合。

(五)深化社會福利求助制度建設,推進低保工作信息化管理。

1.完善農低保制度,加快信息化建設。加強對農村低保工作的制度建設。完善低保資金管理、審核審批程序和入户調查、民主評議、張榜公佈等制度,規範農村低保工作。xx年全面建立全州低收入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平台,完善現有農村低保信息網絡,把低保對象的基本情況以及資金的記錄、核算、支付、查詢服務等納入系統管理。

2.加強機構編制管理,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合理設置農村低保機構規格、編制,加強農村低保人才隊伍建設。統一規範縣(市)和鄉鎮社會救助機構的名稱、規格,將機構編制為公務員編制或參公事業編制。專職人員實行現行的行政管理體制,由各級政府進行管理,也可以參考畢節市的做法,縣以下的專職人員由縣級民政部門直接進行管理,每個鄉鎮設立低保專職工作人員2名,低保人數較多的鄉鎮,按保障對象的一定比例配備專職工作人員,同時,村級配備農村低保協管員,負責農村低保工作。

3.將農村養老服務機構納入事業單位管理。根據國務院《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民政部《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管理辦法》,參照六盤水市的做法,農村養老服務機構作為公益性非盈利組織,納入財政全額預算事業單位管理,由各縣事業機構登記管理部門依法辦理事業單位法人登記。每個農村敬老院配備專職工作人員或解決公益性崗位工作人員2名。

(六)積極爭取資金支持,強化持續管理服務。

1.多渠道籌措資金。從省、州政府層面,研究出台相關政策和配套措施,擴大保障覆蓋面,促進保障房出售、加快資金回籠。搭建好融資平台,金融機構加大支持力度,充分吸納社會資金,多渠道籌集資金支持保障房建設。

2、加強後續管理。一是考慮增加住房保障工作管理人員和解決相應的工作經費;二是積極探索採取由住建部門成立物業管理公司,對所建保障房小區進行管理,或採取由社區牽頭,聘請小區內住户進行自助管理等模式進行管理。三是研究落實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資金籌集相關措施,國土部門將配建5-10%的保障性住房納入土地招拍掛的前置條件,引進房開企業參與,將保障性住房相對分散建設,避免形成新的“貧民窟”。

(七)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增加各類人員收入。總體上採取“提低、擴中、控高”的方式,即通過改革調整現有收入分配格局,將“沙漏形”的社會兩極向中間擠壓,擴大作為消費主力軍的中等收入羣體佔比,最終形成“橄欖形”的收入分配格局。一是要以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為契機,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着力實施機關事業人員收入倍增計劃,研究制定落實職務與職級並行的辦法,繼續配合做好規範公務員津補貼工作,根據單位具體情況,結合規範津貼有關政策,制定超出工作、節假日加班補貼的發放規定。深化事業單位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結合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繼續做好事業單位實施績效工資工作,研究完善高層次人才分配激勵機制。二是根據經濟發展、物價變動等因素,適時調整最低工資標準,對企業薪酬進行指導。三是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努力增加就業崗位,加強技能培訓,加大勞動力轉移力度,大力推進全民創業,提高農民經營性、工資性和轉移性收入。加大農業投入,着力提高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農民增收幅度。四是加強企業職工工資收入分配問題研究,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深入研究當前企業分配問題,為政府提供依據。五是加快工資立法和執法監督,儘快將工資支付條例納入人大立法規劃,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對工資支付的有關問題做出規定。六是加強政府協調和企業工資分配的政策調控,建立健全完善工資指導線與人工成本信息制度,重點強化對行業工資增長的指導,提高指導的可操作性和科學性。七是全面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完善企業工資決定機制,加大職工民主參與的力度,大力推行工資集體協商。政府要制定相應法規政策,增強工資集體協商強制性。九是加強對壟斷行業工資收入分配的監督。深化體制改革,從體制上打破壟斷,形成公平合理的分配關係,改變由於資源優勢帶來的分配不公;完善工資衡量辦法,合理控制收入水平;採取切實措施,將工資外收入納入工資管理,使這些行業的工資水平與社會在崗職工平均工資保持一個合理的比例,防止差距過大。

(八)整合項目資金,實行“五房合建”。

目前,由各部門組織實施的房屋建設項目較多,有公租房、廉租房、教師週轉房、鄉鎮衞生院週轉宿舍和棚户區改革,項目資金分散,統籌規劃缺乏。可由發改部門統一規劃、組織實施,整合各類項目資金,實現資金、土地利用效果最大化。

【第2篇】深化農技推廣體制改革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調研報告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最核心的目標是增加農民收入。作為農業縣份,我們綏稜縣農民收入的主體依然是來自於農業收入,其中一半來自於種植業收入。發展農業仍然是農民增收的重要基礎和基本途徑。要想達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主要是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也就是説必須加大農技推廣力度。農村税費改革後,原有的農技推廣體系普遍受到了衝擊,職能弱化。就**縣而言,其現狀可以形容為“網破、線斷、人散”。

“網破”是指縣、鄉、村、屯四級農技服務網絡不健全、不完善,只有縣鄉兩級服務網絡存在,且服務手段落後,機制不活,管理不暢,職能弱化;“線斷”是指村屯農技推廣服務組織出現斷層,農民技術員和科技示範户寥寥無幾,即使有也沒能發揮作用;“人散”是指從事農技推廣的人員流失、隊伍不穩、整體素質不高、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強,特別是鄉鎮機構改革後,從事農技推廣工作的人員減少,多數鄉鎮只有一人從事農技推廣工作,甚至有的鄉鎮還是空白。這樣的農技推廣體系,已經不能適應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發展現代農業特別是農民盼科技的要求,尤其是去年**縣發生了大面積的大豆菌核病和水稻稻瘟病,使農民對科技的需求十分迫切。面對這種嚴峻形勢,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因勢利導,積極爭取省市有關部門的支持,在認真學習借鑑外地成功經驗和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自去年12月份起,圍繞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管理創新,全面推行了以“優化縣級、強化區域、取消鄉級、健全村屯”為主要內容的農技推廣體系改革。

經過3個多月的實踐看,效果十分明顯,農技推廣新體系已經建立,**等三個農技推廣區域中心站建成並投入工作,成立了76個村農技推廣協會,發展了307户科技示範户。通過改革,農技推廣人員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明顯增強,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大提高,年初組織了12個小分隊駐村入户宣講農業科技知識,現場解決農民提出的問題,培訓面達95以上,深受鄉村幹部和農民羣眾的廣泛好評。

第一,改革體制,構建縣鄉村屯“四位一體”的服務網絡。理順體制是解決現行農技推廣體系存在問題的關鍵所在。我們堅持創新思維,從解決體制問題入手,着力建設了以縣中心為龍頭,以區域中心站為主體,以村屯農技推廣協會、屯科技示範户為支點的縣鄉村屯四位一體的服務網絡。一是優化縣級,打造農技推廣龍頭。在原隸屬關係不變的前提下,我們將縣農技推廣中心升格為正科級單位,核定編制37個(暫用24個),設主任1名,副主任3名(由區域站站長兼)。對中心的內設機構進行了調整,撤銷了原來的推廣站、土肥站、經作站、水稻站和環保站,還把縣農科所併入推廣中心,組建了測試中心、植保站、科研所和綜合辦,並對其職能進行了重新定位。二是整合鄉級,跨鄉鎮建設農技推廣區域中心站。我縣把鄉鎮農牧綜合服務中心的農技推廣職能劃出,按照優勢農產品區域佈局及地理位置,建立了&&&&3個農業技術推廣區域中心站。其中,**區域中心站服務***鎮、***鄉和*(*鄉,重點研究推廣水稻生產技術;**區域中心站服務&&鄉、&*&*鄉、**鎮和8*鎮,重點研究推廣大豆、玉米生產技術;**區域中心站服務**鄉、*(*(鄉和**鄉,重點研究推廣瓜菜、特色作物等經濟作物的高產高效栽培技術。區域中心站規格為副科級,站長上掛縣中心副主任。區域中心站的人、財、物、事四權收歸縣農技推廣中心垂直領導,所在鄉鎮協管。區域中心站的建站費用全部由縣裏負責,現已購回3輛微型車,並擬為每個站建設200平方米的獨立辦公用房。區域中心站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公用經費按實際聘用的在職人數核定,此外縣財政每年還為每個區域中心站增撥經費1萬元。經費由縣中心統一管理,實行報賬制,由縣中心在財政結算中心統一核算。三是延伸觸角,建立村屯服務網絡。根據屯型大小,在每個屯設2—3個科技示範户,在每個村都成立了農業技術推廣協會。主要職能是協助農業技術推广部門推廣實用技術、新品種、新肥料、新農藥,承擔縣鄉兩級試驗示範任務,並監測本地病蟲草害發生情況,向區域中心站及時反饋信息。在科技示範户的確定上,我們通過電視公告、本人申請、羣眾舉薦、村委會把關,農業技術推廣區域中心站考核的辦法,將一批熱愛農技推廣工作、羣眾威望較高,特別是具有一定農業技術示範能力的種田能手確定為科技示範户。目前,全縣已確定科技示範户307户。並在此基礎上,通過組織示範户在本村選舉,推出協會會長人選,通過考核審批後,發放聘任證書。

第二,創新機制,建立高素質的農技推廣隊伍。建設高素質的隊伍是保障農技推廣應用的核心。為此,我縣組織紀檢、人事、農委等部門通過公開考試、組織考核等辦法對除縣中心主任外的所有人員實行競聘上崗,優化了人員配置,努力建設一支事業心強、業務精通、吃苦耐勞、勤於服務的農業技術推廣人才隊伍。在縣農技推廣中心人員的選用上,根據縣農技推廣中心的機構設置和職能定位,重新核定編制,核定崗位,科學設崗,以崗選人。要求縣推廣中心工作人員,必須先競聘區域中心站職務,再競聘測試中心主任、植保站站長、綜合辦主任和農科所所長,最後競聘農技推廣中心其他崗位。經過競聘,縣推廣中心有12名人員充實到了區域中心站,實行三年一輪崗,有效解決了農技推廣隊伍長期存在的頭重腳輕的弊病,強化了基層工作力量。對縣中心其他人員除主任外全員競聘上崗,簽訂三年聘用合同,實行死編活人,動態管理。對4名落聘人員,我們實行了待崗管理,只發基本工資,三年內單位有空崗,允許其參與競崗,仍然落聘的三年後納入人才交流中心管理。在區域中心站的人員選用上,核定3個區域中心站編制24個,目前從鄉鎮財政開支人員符合條件的人員中選聘了15人,聘期3年,加上縣派12人共27人。對落聘的原鄉鎮從事農技推廣工作的人員,由鄉鎮政府重新安排工作,並取消相應的技術崗位待遇。今後,我縣還將面向大中專畢業生,為縣中心和區域站選聘部分工作人員,進一步優化農技推廣隊伍知識結構。

第三,強化管理,建立健全與改革相配套的制度和機制。改革後的農技推廣新體制,能否順利運行,能否發揮作用,管理至關重要,核心是如何管好人的問題。在加強管理上,主要實行了“三制”。一是崗位責任制。制定出台了《**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崗位責任制及考核辦法》、《**縣農技推廣協會會長崗位責任制及考核辦法》、《**縣農技推廣示範户崗位責任制及考核辦法》,任務明確,責任到人,幹有目標,獎有抓手,罰有依據,切實做到了以制度管理人,以制度約束人,以制度激勵人,以制度促進各項工作的落實。二是工效掛鈎制。對競聘上崗人員實行津貼和獎金活發,將津貼的30和獎金作為崗位活發津貼,按照目標考核情況兑現,打破了在工資分配製度上的“大鍋飯”。考核不合格的津貼部分全部扣除,連續兩年不合格的解除聘用合同,檔案交由人才交流中心管理。為便於考核、兑現獎懲,自去年12月份我們就將鄉鎮農技人員工資收由縣中心統一發放。三是利益驅動制。採取調工資、給補助等措施,進行利益引導。農技推廣人員的各項補貼,一定三年不變。對縣中心下派到區域中心站的人員,每人浮動一級工資,高級職稱的每月補助100元,中級職稱的每月補助70元。對從鄉鎮競聘上崗的區域站人員,每人浮動一級工資。屯科技示範户,可優先承包半垧機動地,村裏每年給解決200元的科技示範補助資金。村農技推廣協會會長,可優先承包一垧機動地,村裏每人每年給解決400元的科技示範補助資金。

【第3篇】思想報告範文: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

敬愛的黨組織:

當前,我國既處於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又處於社會矛盾凸顯期,積極穩妥地解決好社會建設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迫切需要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管理體系,用體制來推動,用體制來促進,用體制來保障。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加快社會體制改革,並作出了工作部署。我們要全面貫徹落實,努力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體制自我完善和發展,為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提供強有力的體制保障。

一要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社會管理體制是社會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黨委領導就是要堅持黨委領導核心作用,總攬全局、把握方向、整合力量、統籌各方,提高引領社會、組織社會、管理社會、服務社會能力。政府負責就是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強化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提高服務型管理能力。社會協同就是要發揮人民團體、基層自治組織、各類社會組織和企事業單位的協同作用,推進社會管理的規範化、專業化、社會化、法制化。公眾參與就是要發揮羣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作用。擴大基層民主,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保障羣眾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動員和組織羣眾依法理性有序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法治保障就是要堅定不移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強社會領域立法和執法,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把社會管理納入法治化軌道。

二要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是社會體制改革的重要保障。政府主導就是要明確政府主體責任,完善公共財政體系,科學劃分各級政府基本公共服務事權和支出責任,健全地方政府為主、統一與分級相結合的公共服務管理體制。覆蓋城鄉就是要打破行業分割和地區分割,加快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制度一體化建設,大力推進區域間制度統籌銜接,加大公共服務資源向農村和貧困地區傾斜力度,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制度覆蓋全民。可持續就是要立足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優先保障基本公共教育、勞動就業服務、社會保險、基本社會服務、基本醫療衞生、基本住房保障等服務的提供,隨着經濟社會發展逐步擴大範圍和提高標準。

三要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現代社會組織體制是社會體制改革的重要平台。政社分開就是各級政府要健全政府職責體系,辦好由政府承擔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同時推動政府部門向社會組織轉移職能,向社會組織開放的公共資源和領域,支持各類社會組織承擔社會事務,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權責明確就是要推動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重點培育和發展經濟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社會組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發揮社會組織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範行為的積極作用。推動行業協會、商會改革發展,強化行業自律,發揮溝通企業與政府的作用。依法自治就是要完善法律監督、政府監督、社會監督、自我監督相結合的監管體系,健全法律法規,嚴格依法監管;建立社會組織監管機制和管理信息平台,制定社會組織行為規範和活動準則,實行社會組織信息公開和評估制度,完善失信懲罰機制,強化社會監管;引導社會組織完善內部治理結構,提高自律性。

四要加快形成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的社會管理機制。社會管理機制是社會體制改革的重要支撐。在加強源頭治理方面,要更加註重民 民生和制度建設,堅持科學民主依法決策,防止和減少社會問題產生。在加強動態管理方面,要更加註重平等溝通和協商,解決羣眾合理訴求,及時化解社會矛盾。在加強應急處置方面,要更加註重應急能力建設,有效應對和妥善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總之,必須針對社會管理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從源頭上、根本上、基礎上預防和減少突出問題的產生,提升管理的層次和水平,限度激發社會活力、限度增加和諧因素、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

此致

敬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zj3v9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