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素材及寫作指導 >

怎樣寫好文件

怎樣寫好文件

胡喬木:怎樣寫好文件(zz)來源: 高鑫的日誌

怎樣寫好文件

中央要我來講一下寫文件裏面的一些問題,怎樣能夠實現毛主席在“工作方法六十條”裏面提出的要求。先聲明我講不好,只是提些意見,作為參考資料。寫文件和做工作差不多,叫個人來談怎樣把工作做好,也是很難的一件事。文章怎麼叫好,怎麼叫不好,裏面道理很多,我知道得有限。如何使文章按中央的要求能夠讓人看下去,我想談四個問題:

1、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認識;

2、準確性、鮮明性、生動性的問題;

3、看條件:什麼樣文章,給什麼人看,要求不同;

4、怎麼辦?用什麼方法,可以比較快地達到目的。

現在分別談一下:

一、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工作方法六十條”中除三十七條專門講這個問題外,還有三十二條、三十三條、三十六條、四十二條、四十三條、四十七條也講到了這個問題。三十二條是説“開會的方法,應當是材料和觀點的統一,把材料和觀點割斷,講材料的時候沒有觀點,講觀點的時候沒有材料,材料和觀點互不聯繫,這是很壞的方法。只提出一大堆材料,不提出自己的觀點,不説明贊成什麼反對什麼,這種方法更壞”。三十三條是説“要彼此有共同的語言,必須先有必要的共同的情報知識”。三十六條是説概念、判斷的形成過程,推理的方法,就是調查和研究的過程。四十二條、四十三條是説學點文學、文法和邏輯。四十七條是説要培養“秀才”,“這些人要較多地懂得馬克思主義,又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科學知識、詞章修養”。這説明中央對這個問題是重視的。為什麼要重視這個問題?應該從政治上來看,各部門特別是做經濟工作的人,都要依靠黨、依靠羣眾。各部門工作條件不一樣,各部門對自己的業務比較熟悉,黨和羣眾對這些就不那麼熟悉。可是工作要依靠黨、依靠羣眾,這就要向黨和羣眾作宣傳,使他了解,不瞭解就不能依靠,所以工作中要有文件、報告。要達到宣傳的目的,就要講究方法,使對方能夠懂,要合乎三個要求:

一要引人看,要有好的介紹方法,要有吸引人的力量。毛主席常講,文章的題目和頭幾句話很重要,首先頭幾句就給人家的印象不好,人家就不願意看。不僅開頭引人看,還要人家能夠一口氣看到底。

二要使人看得懂,人家看不懂或不完全懂,就看不下去,看下去了也難得動員他。似懂非懂,目的就達不到。

三要能説服人、打動人。如果看完了、看懂了,説服不了人,還是達不到目的。

道理是很明顯的。當我們寫文章的時候,總是以為自己的道理是對的,要使人家相信,要説服黨和人民羣眾。我們不是要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要採取説服的方法,而不能用強制的、壓服的方法,寫文件也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我懂你不懂,就有了矛盾,就要處理,就要用道理説服人,不但説服人,還要能打動人,説服着重在理智方面,打動人除了理智方面還帶有一點感情,使看的人真正被你動員起來。

文章如果不合乎上面三點要求,寫了人家不看,不能説服人,打動人,文章就等於沒有寫,就達不到依靠黨和羣眾的目的。我們做工作希望得到黨委的同意和支持,但文章黨委沒有看,或者看了沒有懂,黨委就不能瞭解和贊助,羣眾就動員不起來,這樣政府各部門的工作就會陷於孤立的狀態。孤立無援,得不到黨和羣眾的支持,就會犯錯誤,即使工作方針意見是正確的,也會犯錯誤,因為你脱離了黨和羣眾。寫文章一定要講究方法,才能達到政治的目的。為了使黨和羣眾瞭解和支持我們的工作,為了動員羣眾,這是個政治問題。這個問題不是主席這次的“六十條”才提出的,很早以前就再三提出過。例如毛主席一九四二年二月寫的《反對黨八股》,就深刻地論述過這個問題。這篇文章離現在已有十六年了。一九五一年二月,中央曾發出“中央關於糾正電報、報告、指示、決定等文字缺點的指示”。這個文

件也是經毛主席修改定稿的。以後在《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的按語中又幾次提到如何寫好文章的問題。馬克思主義看重這個問題是合理的。我們寫的文章關係到國計民生,關係到讓黨早下決心,作出判斷,作出決定,發動羣眾,使羣眾懂得各方面的利害,按照黨的要求積極地去做。為要達到這些目的,就要認真注意,把文章寫得好一些,這是一個政治問題,是中央一再強調的,無論馬、恩、列、斯,都很注意這個問題。

二、準確性、鮮明性、生動性的問題。“工作方法六十條”中提出了這個要求。這個問題恐怕講不好,我現在只能説一下對這個問題部分的看法。

(一)準確性的問題:這個問題在“六十條”中的三十七條已有了説明。“準確性屬於概念、判斷、推理問題,這些都是邏輯問題。現在許多文件的缺點是:第一、概念不明確;第二、判斷不恰當;第三、使用概念和判斷進行推理的時候又缺乏邏輯性;第四、不講究詞章”。概念、判斷、推理是邏輯學上的三個名詞。概念相當於詞,判斷相當於句,推理相當於兩個以上的句子,如茶壺是個比較簡單的概念,容易明瞭,容易準確,還有抽象的概念,如“多快好省”、“反冒進”就比較複雜,比較抽象。名詞固然可作概念,形容詞也可變為概念,轉為名詞,概念是客觀存在的事物,“多快好省”是事物的狀態,是客觀存在的,概念是不是明確,要看我們説的話是否符合所代表的客觀的東西,一句話可以代表好幾個概念,代表的範圍大小不同,這裏指這個,那裏指那個,完全不同或者部分不同。人的思想的基本的工具是概念,如基本建設離不了幾樣材料——概念就是基本的材料,無非是木材、鋼材、水泥,一句話無非是概念組成的述語,肯定或否定,好或不好。“高速度”,究竟怎樣才算高速度,是對什麼東西説的,離開了一定的範圍説高速度就不明確。

判斷,有了幾個概念就可以作判斷,如茶壺需要大量生產,大量生產就是概念,這個概念,比較簡單。再如每縣搞發電廠,這就是個判斷,縣是抽象的,不一定代表哪個縣,可以代表通縣,也可以代表別的縣,通縣也還是個概念,搞發電廠也是個概念,要什麼不要什麼,什麼對什麼不對,這就是判斷。判斷對不對,就要看先後次序對不對,有沒有條件,有沒有可能。

推理就是從這一句話引導到那一句話,由第一句話引到第二句話,第一句與第二句之間的關係就是推理,有時兩句話沒有推理關係,但很多時候有推理關係,就譬如“六十條”中的三十七條所説的這一段話“現在許多文件的缺點是:第一、概念不明確;第二、判斷不恰當;第三、使用概念和判斷進行推理的時候又缺乏邏輯性;第四、不講究詞章。看這種文件是一場大災難,耗費精力又少有所得”。這就是推理。緊接着又説:“一定要改變這種不良的風氣”。這也是推理,既然是大災難,當然就要改變。下面是“作經濟工作的同志在起草文件的時候,不但要注意準確性,還要注意鮮明性和生動性”。這也是推理,下面是“不要以為這只是語文教師的事情,大老爺用不着去管。重要的文件不要委託二把手、三把手寫,要自己動手,或者合作起來做”。這也是推理,這裏面有許多論證省略了,因為完全可以看懂,所以省略了。如要説得完全,大致是:既然這麼重要,大老爺就用得着管,既然大老爺用得着管,無非是説二把手三把手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對問題不能完全熟悉,或者如果僅僅委託二把手三把手來搞,自己不來講究這個問題,不來注意這個問題,自己的思想也就不能清楚……等等的意思。

關於準確性的問題,即概念、判斷、推理的正確與否的問題。準確性包括兩方面,一方面要看概念是不是明確,判斷推理對不對,個別的簡單的事情也有判斷,看字句對不對,數目字是不是有錯,再來肯定或否定,或者是看推理對不對,這是形式邏輯裏面講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的問題,我們出版了一批這樣的書,有蘇聯人寫的,也有中國人寫的。比較薄的本子還不太難看,可以找來看看,看不懂也沒有關係,看總比不看好。還有一方面是比較大範圍的事實的判斷,涉及根本立場、方針、方法。涉及簡單的問題是形式邏輯,涉及到複雜的問題,就涉及到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涉及到歷史唯物論、辯證

法、階級立場、社會主義立場等等。因為“六十條”在這個地方講準確性,比較着重談寫文件,所以沒有着重談事物的主流、支流,沒有談九個指頭和一個指頭的問題,沒有着重談對大量事物的本質如何分析,因為別的地方已經講得很多了。

搞文件,首先要基本立場、觀點、方法正確,如果基本立場、觀點、方法不對,即使有個別的判斷推理是正確的,也不能挽救這一篇文章,使其由錯誤的變成正確的。這是要注意的根本性的問題。方法首先要分析正面反面,挑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析矛盾的兩個主要的側面,是根本的方法。至於每句話的判斷、推理的關係,也是邏輯,屬於形式邏輯。總之,寫文章首先要講辯證法,同時還要講形式邏輯,兩樣東西並用。

(二)關於鮮明性,可以從兩方面來説:

1、觀點和材料的統一。寫文件與寫小説劇本不同,鮮明性的要求不同,關鍵是觀點要突出。寫文章無論是對上、對下、對內、對外,都是為了宣傳一個觀點,觀點是個判斷,是推理來的,推理是從材料來的。所以,要鮮明首先要看觀點和材料是否統一。如果觀點和材料不統一,就像毛主席在“工作方法六十條”的第三十二條中説的:“把材料和觀點割斷,講材料的時候沒有觀點,講觀點的時候沒有材料,材料和觀點互不聯繫,這是很壞的方法。只提出一大堆材料,不提出自己的觀點,不説明贊成什麼反對什麼,這種方法更壞”。寫文章用材料是為了説明觀點,文章寫出來叫人家看不清楚,就是不鮮明,就是材料和觀點沒有聯繫好,每個觀點應該接着有事實作證明,不能證明觀點的事實就不要用。每個論點有論據,這是推理問題,從鮮明性來説,觀點和論據要擺得合適。一個建築要有材料,有結構,整個建築還有設計。寫文章和蓋房子一樣,要看如何佈局、設計,是否經濟、合理、實用。觀點和材料隔絕了,就像工廠的車間和原料離得很遠,甚至中間隔了一道牆一樣。如果説有些文章材料、觀點互不聯繫,也是冤枉,他自己可能以為材料和觀點聯繫了,但是離得太遠了,太羅嗦了,或者不清楚,材料就不能説明觀點。觀點和材料,結論和論據要緊密結合起來。中國關於寫文章有句老話:“夾敍夾議”。議就是觀點,敍就是材料。事實和觀點要安排好,一段話要説明一個觀點,要有相當的材料來證明這個觀點,這段話就鮮明,看起來就乾淨。如果一段話只有很多觀點,或者事實很多,沒有觀點,看了以後就迷失方向,不知道要作什麼。所以,觀點和材料的統一是首要的關鍵。

主席提出兩個文件,一是少奇同志給中央的信,一是廣西的報告。如少奇同志寫給中央的信,為什麼看起來很清楚,因為他提出的觀點都有事實作證據,事實也是為了説明幾個觀點。一個是説紅薯好吃,有事實。一個是説紅薯是高產作物,對解決當前糧食問題大有幫助。現在有什麼問題?河北省需要向外銷的問題,這個問題不但是河北省的問題,是全國的問題,要向全國推廣,難於調運和保存的説法是不正確的。這就是夾敍夾議,作到了觀點和材料的統一。材料和觀點要統一不難作到,只要有意識地注意就不難。人的觀點不論正確的不正確的都是事實的反映。寫文章無非是為了説明觀點,要使人相信這個觀點,就要講些事實,不管這些事實講得是否周到、全面、正確。一個觀點正是從事實中來的,需要我們特別注意。所以説,材料和觀點的統一不難作到。

2、只作到材料和觀點統一還不夠,觀點還要突出,不突出即不能鮮明。街上馬路旁邊有很多廣告,我們首先看到的廣告總是突出的,或者是因為它特別大,地位突出,或者因為它色彩鮮明,或者用的畫引人注目,等等。一篇文章總的要求,要解決什麼問題。毛主席常講,一個政治家要善於打起旗幟。旗幟就是個綱領,要有鮮明的綱領。旗幟很高,面很大,色彩很鮮明,一下子把羣眾結合起來,例如我們常講在馬列主義旗幟下,在共產主義旗幟下,在和平旗幟下等。一篇文章有個基本觀點,總的要求,它在文章中就要像一面旗幟一樣,主要觀點鮮明,提得突出。如果你的論點想拿出來,又不想拿出來,吞吞吐吐,文章就不會鮮明。

有總綱還要有目,綱是提起網來的那根總繩,網還有許多眼,有句成語,“綱舉目張”。

一篇文章要鮮明就要作到綱舉目張。整篇文章、旗幟拿出來了,有大的論點還有小的論點,大小論點要互相聯繫,排列要醒目,這很要緊。哪些是綱,哪些是目,目與目之間的排列,層次要清楚,條理要清晰。比如,一個大問題下面有三個小題目,為什麼這個小題目擺在第一,那個擺在第二、第三,道理要很清楚。並且,段落要分明,我們現在常有的毛病是一段話寫得太長,觀點太多,看起來不清楚,即便清楚看起來也容易疲勞。一篇文章分為好多小段,這是節省看文件人的腦力的好辦法。看完一段知道這是個小結,是一個觀點,下面又是一個觀點,幫助人在精神上有所準備。一段最好説一個思想,如果一兩個小問題統一起來還只是一個思想也可以。一篇文章是個大的思想觀點,每一段是個小的思想觀點,要儘量避免把兩個互不統一的觀點放在一個段落裏。並且段落與段落之間前後要能貫穿,這就像基本建設設計一樣,有個佈局,這個車間與那個車間,廠長辦公室,道路的佈局要很清楚。全篇文章的思想觀點、大綱小目的關係準確,段落分明,前後能貫穿,這些都是幫助觀點突出的辦法。

我們提出問題,要有背景來證明觀點,證明觀點的事實材料也要有背景。不要脱離背景,要注意背景。黑字寫在白紙上,白紙即是背景,能比較才可看得清楚,黑字寫在黑紙上、白字寫在白紙上就都看不清楚。事物都是互相聯繫的,要了解事物,必須從聯繫中去了解,從背景中去了解,孤立地提出一個論點,提出一個事實,看的人就不會了解。毛主席説,香花是和毒草對照的,真、善、美是和假、惡、醜對照的。我們提出一個指標,看一個工廠的生產怎樣,沒有背景,速度的快慢就看不清楚,背景就是把現在和過去、將來比較。只有將現在和過去、將來比較(縱的比較),這個部與那個部、這個省與那個省,中國和外國比較(橫的比較),才能看出問題來,看出是落後還是先進,這就是提出了矛盾。任何事情都有這樣一個問題,正面的意見要有反面的意見襯托,便於考慮有哪些反對意見,為什麼是不正確的。有時我們寫文章,話都説了,可是人家看不懂,為什麼呢?常常就是因為沒有背景,沒有襯托,沒有比較。觀點要有背景,事實也要有背景,現在的表格比較注意了,有絕對數,還有相對數,還有百分比,就容易比較,看起來比較明白。表格搞起來比較容易,數目字大家也記不了那麼多。寫文章也應該像列表格一樣,要有相當的背景,文章的背景當然不能像表格那樣公式化、千篇一律,要看什麼事,給什麼背景。説明事實的重要,單是本身事實不能説明,要説這件事做了幫助了什麼,不做妨礙了什麼,這也是背景。從前,毛主席在延安講話介紹了一種方法,叫古今中外法,當然不是什麼都講古今中外,有橫的比較,有縱的比較,可以放在古今歷史背景上看,放在中外世界背景上看,和古比不一定幾千年前,和去年比也是古,和中外比不一定和外國比,這個部和那個部、這個廠和那個廠也是比較。除此,相關的、相反的方面聯繫起來講,從縱的方面、橫的方面比較,也可以使觀點突出。要把觀點突出,要鮮明,除了要有佈局、有背景外,還要有辯論。

毛主席在反對黨八股的文章中講了好多。提出一個問題,無非是贊成什麼,反對什麼,贊成要講出充分的理由,對反對的意見要加以反駁,有個針鋒相對的比較就容易鮮明。要反駁就要講很多道理,道理要使人信服,理由要充足。還要有比較尖鋭的形式,注意適當的尖鋭形式和加強語氣,這樣可以使觀點突出。如少奇同志給中央的信中説:“我認為中央應當告訴糧食部,對這個問題在全國範圍內作一個統一的安排”。前面講紅薯如何……,如果沒有辯論還不那麼鮮明,下面就有辯論。“過去糧食部的同志説,紅薯難於調運和保存,不能制面,這些意見是不正確或者不完全正確的”。這幾句話裏可看出有了辯論而且加強了語氣。為使觀點突出,還要注意文字形式上的問題。一是標題。有的可以不要標題,向中央的報告,可以不要標題,因為不需要那麼鼓動,只要把道理講清楚就行了。向羣眾宣傳、發表文章,標題就很重要。毛主席多次批評人民日報不講究標題。任何文章都要講究標題,好文章沒有好標題不行,報紙上那麼多文章,誰知哪篇好,當然要先看標題,標題好的就吸引住人、引起人的興趣。有時一篇文章內容記不清了,但記得標題,人民日報有篇元旦社論,

內容大家不一定記得了,但是都知道是“乘風破浪”。可見標題很重要。其次是導語,導語是報紙上用的,邏輯講叫作論題,導語和論題都應放在文章的前面。敍述一件事情,講個道理,要將要點放在前面,講個道理要把結論放在前面,不是按照三段論式,大前提、小前提、結論,而是先結論,然後前提。敍述不是先怎樣、後怎樣、最後怎樣,而是最後怎樣,再事前怎樣。當然寫小説不能把結論放在前面,那樣就沒有人看了。我們大家都在工作,不同於看小説,大家都很忙,要解決問題。毛主席常講一個故事,在北京有一位叫邵飄萍的記者,講新聞學的導語,給他印象很深。如寫一個某處失火的消息,説某天下午有個老太婆生火做飯不小心,街上出了事出去了,沒當心,火花跑出來,過了一小時燒了起來,半小時後救火隊來了,最後才知道損失了多少。如果沒有導語這個新聞就要這樣寫,如果有導語,應當先説:哪天哪條街失了火,損失多大,燒了多少房子,死了多少人,這是人們最注意的,至於那個老太婆姓張、姓李,如何燒起來的等等,不是人們注意的,要尋根究底再往下看。紅樓夢有一章回目是:村姥姥信口開河,情哥哥尋根究底。先要信口開河,也才好尋根究底。我們要把要點、結論放在前面,當然不是所有文章都適合這樣,但大多數需要這樣作,否則就不突出。先提出結論然後再圍繞結論展開討論,這就叫做醒目。可以叫做倒懸,就是叫人緊張。寫文章要叫人緊張,結論放在前面,論據放在後面,這就是倒懸的姿勢,就會引人注意。寫文章要把結果放在最前面,把壓軸戲放在前面,不像寫小説,也不像演戲,我們是辦事情,要開門見山。還有,末了的結論還要收得好。總之,標題、文章的開頭,每一段的開頭很重要。

(三)關於生動性。寫小説容易生動,也可以寫得不生動。寫文件要生動,不生動人家不願意看,但不能像普通文學作品那樣辦。要生動就是要在抽象的論述中加些不抽象的東西,可以增加生動性。純粹抽象的,像算術題似的,一道道列下去,怎樣也不會生動,因為全部是抽象的。我們討論工作本來是比較抽象的東西,講的道理、列舉的數目字是抽象的,可以穿插一些具體人、具體單位、具體事實,這樣文章就可以不那麼沉悶。如報紙上發表的湖北省委關於紅安縣委搞試驗田的經驗的報告,也可以換另一種寫法,光報告搞試驗田,道理雖然也可以講清楚,但不生動,湖北的報告中間加些具體的事情,就很生動了。鄉里人到縣裏要見幹部,幹部開始説是“沒有時間”,等到“有時間”,又説,“下班了”。以後城裏幹部下鄉,鄉里人也説,“沒有時間”。等了一會,他也説,“我下班了”!引了這麼件事就大為生動。還提到幹部穿着鞋襪,在田岸上“檢查生產”,社員罵了他一頓,説“搖搖擺擺像個相公,莫把田埂子踩塌了”!單這句話還不夠,又問:“你罵誰?”社員説:“我罵你!”然後再加上縣委副書記説:“罵得對!”有這樣的對話,印象就很深刻。這是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人物選得好,話也很生動。典型選得好,一穿插就很生動。單講道理,報告就減色,動員時作用也就沒有這麼大。加些具體事實,並且要具體到形象化的程度。廣西省委一月給中央的報告,中央的批語寫道:“廣西省委這個報告寫得很好,情況交代得清楚,道理説得明白而正確,文字生動而簡練,使人看了還想再看。望各地各部門學習用這樣的方法來寫經驗總結報告。”這個批語是少奇同志寫的,送主席,主席又加了一句:“我們希望有成百萬的幹部看到這篇好文章。”為什麼這是篇好文章,看了還想再看?就是他引了很多農民和幹部的話,而且引的這些話很生動。如果去掉這些話就不會那麼生動。

文章儘管是討論工作,但應該有感情,提倡什麼、促進什麼要有感情,反對什麼,也要有感情,當然不是專門發揮感情,感情用事,但顯不出一點感情來也不好。中央對湖北省委關於紅安縣搞試驗田的報告的批示,原來擬的稿子只是一般的寫了一下,説這個報告很好,發給各地參照等,受到主席尖鋭的批評,説是黨八股,沒有一點感情,是官樣文章,不痛不癢。如果一篇文章較長,沒有點問號和感歎號,就會枯燥一些,感情的變化就不大,就不大生動。最後,文字上要講究些修辭,話要通俗,難懂的話要少用,非用不可時要加以解釋。文章要有些情緒,如正面反面對照,引用兩句古話,增加些色彩,格式有些變化,要

有些曲折、波瀾。讓文章生動只有這些方法不夠,但注意了這些,就比較會使文章寫得生動一些。

三、關於文件。剛才所説的這些,不見得正確,也不是什麼都可以這樣辦,還要看對象。對象分兩方面,一是給什麼人看,二是寫什麼題目。還要看時間、地點和條件。有個例子,在南寧會議的時候,王鶴壽同志寫了發展鋼鐵工業的材料,然後十八個部門同樣寫了發展計劃,有表格、數字、説明,鶴壽同志寫的比其他部門不見得更生動、鮮明,差不多,就是因為對象不同,條件不同。鋼鐵工業中央很注意,早就醖釀,已談過多次,對這個問題相當熟悉,細節中央已經知道了,只是全貌還不大瞭解,鶴壽同志的文件有全貌,有背景,有同外國比較,有大、中、小比較就夠了。其他題目,過去中央沒有怎麼討論和研究,因此,從一個表上的確不易看懂。這裏同時也説明一般看錶格是比較困難的,寫報告要多用些文字,少用些表格。有的報告的內容不可能有那麼多的形象,如第二個五年計劃中,鐵路怎麼發展,要搞那麼多形象化就不好辦,不是長篇報告,引具體人,講什麼話也困難,所以不是什麼都可以寫得像湖北、廣西的報告那樣。但如何叫人看起來有興趣,能夠看完、看懂,方法還是可以捉摸的。文章寫得長,寫得短,寫得詳細,寫得簡單,要加解釋,不要加解釋,要看人家瞭解的程度。什麼文字要多加工,什麼可以少加工,要看對象。如人代大會上的報告一般要少用難懂的話,人家提出來還得解釋。從前有一句詩寫楊貴妃的姐姐“虢國夫人”是“淡掃蛾眉朝至尊”。因為唐明皇很寵幸她,他們常來常往,就可以這樣。什麼可以“淡掃蛾眉”,什麼要多作梳粧打扮,要看對象。我們寫東西是為了給人看,給什麼人看,要使人看下去,應該捉摸一下,要因人、因事、因地制宜。文章的話是對羣眾講的,對這部分羣眾還是對那部分羣眾,是給幹部講的,是給中央寫的,文章應該不同。

四、怎麼辦?中央對各部寫文件提出了許多要求,今後應當如何改進?我看也要全面規劃,加強領導。“六十條”提出要培養秀才,要搞個計劃,定下人來,定下時間。計劃看些什麼,加以討論,把過去寫的文件,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壞的,討論一下,黨組書記主持開會不能多,但可開幾次,全面規劃,幾次檢查,年終評比。找幾個人成立個小組,訂個計劃,一年討論幾次,中央經常提出一些寫得好的文章,也批評一些寫得壞的文章,自己寫過的文件也可拿來討論、比較,研究典型。“六十條”提出抓兩頭帶中間,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工作方法。好的典型很多,毛主席寫了很多文章、電報可以作為我們學習的典型。我們抓住寫得好的和不好的兩頭,就可以帶動中間。主要討論兩種典型。也可以參考一些書。“工作方法六十條”中已提出,學點文學,學點文法和邏輯。有些文法和邏輯書,能認真看最好,如果沒有興趣,也的確比較枯燥,看不太懂,瀏覽一下也可以,看一遍有個印象也有好處。還是以討論兩種典型為主,參考書為輔,組織個小組,一年認真討論幾次。大家都寫文章,部長寫,司局長也寫,可以分開幾個組,也可以有大組小組,如果一年能檢查四次,我看大有希望,世界不是不可知的,客觀世界是可以認識的,是可以改變的,寫文章是客觀實踐的過程,它的內在規律是可以掌握的。至於是否能運用自如,那是另外的問題。只要加強領導、訂出規劃,中央對我們的要求是可以實現的。

標籤: 文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ucai/kmpn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