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素材及寫作指導 >

怎樣寫好話題作文

怎樣寫好話題作文

怎 樣 寫 好 話 題 作 文

怎樣寫好話題作文

寫話題作文容易出現以下幾個主要問題:

一、 複製話題

試題給的是話題,要求圍繞話題“做文章”。怎樣做文章?就是要引發新的議論,展開新的聯想,講述新的故事,抒發新的感情。總之,不能停留在原處。原處僅僅是個起點,如果在原處轉磨盤,就沒有創造,只有複製而已。要既不脱離起點,又不止於起點,要從起點走出來或説擴展開來:既可以從起點向遠處延伸,也可以圍繞起點縱橫馳騁。須知,猶如母體和子體之間的關係,起點以外的東西才是你自己的創造,這才是“做文章”。為什麼非要寫“起點以外的東西”不可呢?因為試題所供材料-- “一位學者給出四個圖形,讓選出與其他幾個圖形不同的圖形”的故事,讀者已經聽過了,感受過了,不需要你再去重複提供同樣的材料。讀者需要的是新的東西:如果寫議論文,就要能夠幫助讀者深刻領悟其中道理;如果寫記敍文,就要通過描述自己的體驗或講述故事,使讀者有更具體、更強烈的感受;如果寫抒情散文,就要召喚起更新鮮、更強烈、更豐富的思想感情??總之,讀者不需要複製,讀者需要創新。不要簡單地原樣複製,舉出一個個相同的例子然後“鳴金收兵,得勝回朝”。與供料相同的例子能不能舉呢?如果作為新的論證的材料,當然可以舉,但要為自己新的論述服務,如果沒有新的論述,那就等同於原樣複製了,我們稱之為“複製話題”。

2000年大學聯考不少考生作文有這種毛病。例如開篇就“複製”,説有人喜歡山,有人喜歡海,這僅僅能表明社會上存在着“蘿蔔白菜,各有所愛”的現象而已,再也沒有什麼新的東西了。有的考生作文舉出榴蓮和臭豆腐,説有人喜歡也有人討厭,這就沒有多大意義。有的考生作文所舉的例子很好,説“在一次聯歡會上,主持人拿一個塑料袋,問大家這個塑料袋有什麼用途,有人説可以當口罩,有人説可以當帽子,有人説灌上空氣可以當氣球。最後班長説把成千上萬個塑料袋壓在一起,可以做塑料板” 。這些例子本身是不錯的,但可惜舉完例子就戛然而止了,沒能充分運用這個例子進行説理。有一些考生舉了“給一個温度計測量樓高”“一加一等於幾”等智力測驗題或“某次考試失利每人總結的原因各不相同”的體驗等等,這些例子本身都是不錯的,可惜沒能進一步讓這些例子為論證服務,而僅僅把這些例子往那裏一擺就完事大吉了,這叫“以擺代議”。如果所舉例子與試題供料相同或十分相近,沒有什麼新的論述,就不僅僅是“以擺代議”了,而是“克隆”原材料了。

二、 偏離話題

造成“偏離話題”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 轉移話題

例如下面這篇考生作文:

答案是豐富多彩的

有人説:“世界上的問題很多,一個問題的答案也不止一個。”我原先並不同意這種看法,我認為一個問題只有一個答案,只有這樣人們才能夠專心去解決問題。可是當我看到一篇文

章過後,我的想法有了變化。

那篇文章這樣寫道:有一幅漫畫《水開了》,説的是一個女孩面對水開了的場面不知所措,竟然叫道:“媽媽,水開了,你快來呀!”很多人分析了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人説,這是女兒的錯,那麼大的人不會燒開水,將來可怎麼辦呀。我一開始也認為這種分析對,可是有人説,錯不在孩子身上,而在父母。一個父親不嚴格管教孩子,一個母親不教孩子幹家務活,這孩子能成長嗎?

時下,很多父母一貫溺愛孩子,孩子要什麼給什麼,最後導致孩子天不怕地不怕,使孩子在將來的生活路上遇到麻煩。這使我想起《動物世界》裏的一組鏡頭:母獅子捉到一隻小羊,但它沒有把羊放到小獅子身邊,而是讓小獅子自己去捉。可是小獅子只會在母獅身邊躺着,根本不聽媽媽的話。沒想到母獅不但不去幫助小獅子,反而去咬它,小獅爭不過媽媽,乖乖地去捉小羊,最後終於把小羊捉到手。試想,如果母獅不嚴格訓練小獅,那麼小獅如何在弱肉強食的世界生存?

我希望父母們借鑑一下母獅的方法,平時管教孩子嚴一些,這樣才是真正幫助他們。當然,孩子也不能一味地靠父母管教,自己也要主動的學習,就像魏徵所説的:“若木之硬者,必固其根;若水之長者,必浚其源。”只有從小打好基礎,將來才能成材。

《水開了》雖然只是一幅畫,卻發人深省。由此可見,教育孩子是國家的長遠大計,切不可當作小事來看。

話題作文雖然寫作範圍相當寬泛,但把握話題卻是基本要求。把握話題必須做到從頭至尾牢牢把握,不能開篇尚能把握話題,而在行文當中逐漸偏離話題,橫生枝杈,然後沿着枝杈斜着生長,最後反偏為主,造成轉移話題甚至嚴重偏離題意。

上面所舉病文,開始説“想法有了變化”,可以説是切合題意的。但在具體述説變化的過程時,沒能僅僅扣住“答案是豐富多彩的”這個話題,而是偏到“對孩子溺愛是害不是愛”的話題上去,把原話題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2.穿靴戴帽

例如下面這篇考生作文:

生活中,看問題

在生活中,我們肯定會遇到種種的問題,在回答這些問題時,答案也是千差萬別、多種多樣的。

記得在一次政治課時,老師問什麼是貨幣,這時大家都笑了。有個同學説;“老師連這個問題都要問我們,連貨幣都不知道是什麼。”有的同學説:“貨幣就是一張紙,長方形的。”有的同學説:“貨幣是硬幣,有正面反面。”有的同學説:“貨幣是生活消費的需要。”老師聽完了我們的回答笑了:“大家説得對,也有錯的。大家回答的只是貨幣的外形,這是從表面説的。我的意思是讓大家從本質上,從含義上,從作用上説。”這時一個同學站起來説:“貨幣就是物與物交換中的媒介。”老師説這位同學有點意思了,“貨幣真正的含義是在商品中分離出來的固定充當一般等價值”,老師説。這時,大家才明白,這才是本質的,的確,答案是豐富多彩的。

記得有一次,我和同學們去自然博物館參觀,當我們看到地球儀時,講解員問我們:“地球為什麼是圓的?”旁邊看上去像國小生的同學説:“因為圓的比較好看。”還有的説:“因為它在地球儀上,比較好轉。”也有的説:“為了使人看得清楚。”各種回答,千變萬化,最後講解員説有位航海家在大海中一直向西行,最終達到了他的出發點,所以證明地球是圓的。接着講解員又問:“星星為什麼看上去那麼小?”有一位小同學非常天真的説:”因為天空是有限的,要是星星太大了就放不下了。“有的説:“因為星星本來就那麼小。”講解員很耐心的給大家講了星星看上去那麼小的原因,聽後大家感到頓開茅塞。

的確,世界是千變萬化的,疑問也是層出不窮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一個問題會有多種解答,這就是解答的妙處。(選自2000年大學聯考考生作文)

2000年大學聯考中,出現了不少這類“穿靴戴帽”式的作文。上面的病文不但沒有扣緊“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反而去論證了“正確答案只有一個”,內容上與原話題背道而馳,僅僅摘了原話題的一些語句生硬地給自己的文章“穿靴戴帽“而已。究其原因,雖和試題的提示語較多而限制性要求不足有關,但主要原因是這些考生沒能把握原話題的涵義,或缺乏牢牢把握原話題本意的意識,把自己宿構的文章或材料往上硬搬。有的考生自己也覺得所寫內容與原話題“風馬牛不相及”,於是只好“沐猴而冠”,穿靴戴帽打扮一番。儘管作者用心良苦,但這類文章的毛病是逃不過閲卷教師的眼睛的,我們把這樣的病文類型稱之為“穿靴戴帽式”。

3. 另起爐灶

例如下面這篇考生作文(節選):

心靈悟語

“心,我的心不要悲哀,你要忍受命運的安排。嚴冬掠走的一切,新春會給你帶回來。心,我的心,只要是你情之所鍾,你都可以儘量去愛。”

合上我的日記本,體味着這一段話的含義。是呀,只要是你情之所鍾,你都可以儘量去愛。平淡,不是與世無爭,也不是無所謂,而是平常與淡然。用一顆平常而且淡然的心去面對社會的艱難和壓力,就不會過於煩惱和緊張了。就像面對大學聯考,我從國小到國中真是12年寒窗苦,為的就是在這人生的轉折點上有一個好的開始,但這一路上卻充滿了艱辛與痛苦,即將要到達終點時,還要考慮萬一沒有考上大學怎麼辦,這時我的平常心和淡然的心對我説話了,他告訴我不要太多顧慮,在這12年裏流的汗水會化作春雨毫不吝嗇的澆在你身上,嚴冬奪取的一切,新春會給你奪回來。

??(2000年大學聯考考生作文節選)

這種“另起爐灶式”病文的病症和病因都擺在明處:不是按試題規定的命題或話題寫,而是把試題拋到一邊,自己“自由式作文”,在內容上和試題沒有關係。這種現象的產生多半由於考生事先“死背”下了一篇文章,而看到考題後已經感到“不合轍不押韻”,但又不願或無力按試題寫出新作來,於是照搬原先背好的文章,造成“另起爐灶”;還有一個原因是考生對試題沒仔細看明白或看不明白,寫出的文章自然“驢脣不對馬嘴”。

三、 文意散漫

例如下面這篇考生作文:

答案是豐富多彩的

在一次報告會上,一位學者提出一個問題:四個圖形,找出一個與其他不同的。由於標準和角度的不同,答案也各不相同,這就能告訴我們生活中答案不一樣的事很多,要從多方面去考慮。

近期,報紙上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學生,由於學習負擔重,各方面的壓力很大等原因而自殺。其實,我們不能死鑽牛角尖,我們國中時學過《范進中舉》,范進好不容易成了舉人,可是由於高興過度,反而瘋了。作為社會,不要給學生太大的壓力,而我們學生也要把壓力變為動力,好好學習,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想,我們要做的事還很多。

中國有句俗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確,各行各業都有好的,在公共汽車上售票的李素麗,也可以成為勞模。他們乾的是一般人不願乾的工作,但她卻在自己的崗位上認真的工作,終於成為受人尊重的勞動模範。

前些天,故意開槍傷人的派出所所長被判死刑,他就是不嚴格要求自己,手裏拿着槍,以為可以隨意開槍。其實槍是人民給的,不是想開就開的,他敢胡作非為,終於被依法判刑,對這種人就應從重處理,決不手軟。

我們在高中時學習了許多學習和做題的方法,有時一道題可以多解,但我們往往學得很死,有時一看到題知道怎麼做,但算了很久才能算出,有時還不一定對。但當老師講出很簡單的方法時,我們才明白,如果我們每次都試着換幾種思路,我們會做得更好。

世界是千變萬化的,疑問是層出不窮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我們的生活會更精彩。(選自2000年大學聯考考生作文)

一般來説,話題提供的是寫作範圍,並沒有規定寫作的主旨。所以,在話題規定的範圍內,還要“煉意”,也就是提煉自己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果在這一環節下功夫不夠,沒有考慮好自己究竟要寫什麼,要表達什麼意思,就匆匆忙忙下筆,就有可能東拉西扯,多頭指向,文意散漫,不知所云。像前面的文章①②③自然段意思大致上還是往一塊兒攏的,但第④自然段突然與前三個自然段脱節了,讓人覺得是橫生枝杈。第⑤自然段表面看來好像和第①②③自然段一樣都在談學習上的問題,其實不是一碼事:前兩個自然段在談減輕學習負擔,第③自然段已經稍有偏離,談起了對前途認識的問題。到了第④自然段就野馬脱韁了。第⑤自然段表面看好像又回到前三個自然段的意思上來了,其實第⑤自然段談的是學習方法問題,顯然和前三個自然段談的不是一碼事。這樣,一篇文章七零八落,意思不往一塊兒輻輳,讓人讀了不知所云,這就是“東拉西扯”式病文的顯著特徵。

標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ucai/qy85l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