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宣傳標語 >

可持續發展口號

可持續發展口號

目錄

可持續發展口號
第一篇:可持續發展口號第二篇:可持續發展第三篇:花垣縣可持續發展問題第四篇:可持續發展第五篇:可持續發展路線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可持續發展口號

節約用水獻份愛,綠色環保更美好。

一滴清水,一片綠地,一個地球。

水是生命之源,請君節約用水。

淡水在減少,浪費可不好。

如果不節約,後果可不小。

節約用水光榮,浪費清水可恥。

節約每滴水,造福全人類。

珍惜每滴清水,擁有美好明天。

國之棟樑不可無,生命之水不可枯。

水是生命之源。

節約能源,扶貧救濟。

浪水費水之舉不可有,節水儉水之心不可無。

節約能源,人人有責。

節約用水,珍愛生命。

請珍惜每一滴水。

節約用水就是珍惜生命。

節約水資源,是我們的責任。

請珍惜、愛護每一滴生命的源泉。

節約用水,珍惜生命。

人人護水,保護環境。

人人節水,共抗缺水。

節約資源,造福後代。

生命之源,應須節約。

節約用水,從我做起。

水是生命之源,節約用水。

節約水資源,責任人人有。

提倡節約用水。

人人護水,拯救生命。

資源很重要,樣樣不可少。

保護水資源,人人應盡責。

請大家保護水資源。

水是人類公有的資源,人人應保護水資源。

自從節約了,身體倍棒,吃嘛嘛香! 愛惜糧食,節約糧食; 2、節糧從我做起,建設節約型社會; 3、崇尚節糧風氣,促進可持續發展; 4、節約糧食光榮,浪費糧食可恥; 5、要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6、一米一粟當思來之不易,愛糧節糧須知人人有責。

7、愛惜糧食,節約資源 8、增強節約糧食,愛惜糧食的意識 9、嚴禁摻雜使假,以次充好的行為 10、提高糧食品質,增強法制意識 11、放開糧食市場,加強監督管理 節約成本, 等於節約之源, 等於延長籌命 1.節約能源度危機,共創經濟新契機。

2.節約能源做得好,用水用電沒煩惱。

3.節約能源做得好,省錢省能又環保。

4.全體人民一齊來,節約能源做環保。

5.發展台灣科技島,節約能源不可少。

6.隨手關燈一小步,節約能源一大步。

7.節約用電沒訣竅,隨手關燈為首要。

8.隨手關燈很容易,積少成多省電力。

9.只要舉手小動作,成為省電大贏家。

10.若要電費繳得少,節約用電要做好。

11.購買電器要記牢,用電效率第一條。

12.選購電器有方法,節能標章真正好。

13.節約能源有訣竅,建築節能很重要。

14.節約能源要做好,冷氣效率要提高。

15.選購冷氣有一套,eer值必需高。

16.若要冷氣耗電少,温度適當設定好。

17.照明品質要提高,省電燈具不可少。

18.節約能源有良方,充分利用自然光。

19.節約能源一起來,生活省電真方便。

20.推動節約能源,落實優質環境。

21.人人省電,人人省錢。

22.節約能源不是口號,是一種行動力。

23.節約能源保護資源,源源不絕。

24.節能n次方,地球更健康。

25.節約能源就從居家做起。

26.節約能源生活化,節能推動更落實。

27.珍惜能源,創造美好環境。

28.節約能源共創美麗新世界。

29.節能大作戰,等你來挑戰。

30.省一點能源,多一點資源。

31.隨手做節能,創造好人生。

32.動手做節能,環保又省錢。

33.節能盡一份力,環保多一點心。

34.節能多用心,大家都開心。

35.節約能源,源源不絕。

36.節約能源一起來,共創美好的未來。

37.珍惜現有能源,保有未來資源。

38.有能源就是有資源,有資源就是有本錢。

39.節能多盡力,未來多美麗。

40.節約能源一起來,好山好水好將來。

41.萬般能源眾家省,源遠流長照世人。

42.節約大家做,能源大家享。

43.節能解危機,地球有轉機。

44.節能做的好,朝朝無煩惱。

45.欲享資源用不竭,各種能源隨手節。

46.能源來自大自然,節能保護大自然。

47.省一分鐘電,多一分鐘電。

48.隨手關燈,隨時有燈。

第二篇: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 填空:

1、自然資源定義

自然資源是指自然界中一切能為人類所利用的自然物質要素;對可持續發展影響大的資源主要有:土地、水、礦產特別是能源資源。 自然資源分類 2、地理學分類

土地資源:土地是氣候、地貌、巖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自然綜合體。水資源:人類可以利用的淡水資源。氣候資源:光、熱、水、風力等。具有地帶性和季節性。生物資源:包括森林、草場、水產與野生動植物資源。生長髮育具有周期性的特點。礦產資源:包括能源礦產、金屬礦產和非金屬礦產三類 3、根據行為主體可以分為政府行為、企業行為和公眾行為。 名詞解釋:

1、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2、區域可持續發展系統:是一個由經濟、環境和社會三個子系統組成的複合系統,各子系統之間不斷進行着物質、能量、信息的流動轉換,從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是一個人地協調,資源優化配置,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演變過程;配置的目的是實現三個效益最大化;區域的層次性要求不僅區域內部優化而且區際間也要協調,為更大區域更高層次區域發展做出貢獻。

3、古代有機自然觀: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有機論生態自然觀"從來不把自然看作是存在於人之外的而與人隔離的對立物",而是"根據陰陽五行的宇宙一體化理論,認為自然界與人有相互聯繫,有同構性、同型性,因而確信自然景物能夠寄予人的心性情感,能夠在自然中發現人自身"。 4、現代有機自然觀:自然界中的各種事物是普遍聯繫的;自然界的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離的,物質和運動不僅有量的差別和變化,還有機械論者不願意承認的質的差別和變化,是多樣性的統一。高級運動形式由低級運動形式轉化而來,它包含低級運動形式,但不能完全還原為低級運動形式;物質是發展演化和永恆循環的,在這個循環中,物質的任何有限的存在方式,不論是太陽或星雲,個別的動物或動物種屬,化學的化合或分解,都是永恆循環的

5、有機農業:是指主要投入的生產資料中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肥料、農藥,可以減少對自然生態環境的污染,還可節約大量用來生產化肥農藥的能源。有機農業注重利用農業內部環境資源,提倡農業廢棄物的循環利用,提高農業內部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外部不可再生資源的浪費,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有機農業的關鍵是利用生物多樣性,培肥土地,採用少耕、免耕、間作套種、休閒、輪作、覆蓋等方式使土地活化,提高土壤肥力,並有利於防止水土流失及土壤沙化,有助於有機農業可持續發展。

6、生態農業:內容包括農業結構的調整、施肥結構的調整、農產品中農藥殘留量的調整、塑料薄膜等可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秸稈的綜合利用等。儘量減少污染,儘可能的促進農業生態環境的和諧。有機農業是在生態農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7、外部性:是指在實際經濟活動中,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活動對其他生產者和消費者帶來的非市場性的影響。有益的是正外部性,有害的負外部性,叫外部不經濟性。外部性來源於一個非有效的產權結構。

8、公共物品理論:公共物品理論是研究公共事務的一種現代經濟理論。公共物品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公共物品概念是指純公共物品,而現實中有大量的物品是基於兩者之間的,不能歸於純公共物品或純私人物品,經濟學上一般統稱為準公共物品。廣義的公共物品就包括了純公共物品和準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

9、循環經濟:是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

10、清潔生產:是指將綜合預防的環境保護策略持續應用於生產過程和產品中,以期減少對人類和環境的風險。內涵:清潔生產從本質上來説,就是對生產過程與產品採取整體預防的環境策略減少或者消除它們對人類及環境的可能危害,同時充分滿足人類需要,使社會經濟效益最大化的一種生產模式。

11、靜脈產業:是垃圾回收和再資源化利用的產業, 又被稱為 “靜脈經濟”、 第四產業。 其實質是運用循環經濟理念,有機協調當今世界發展所遇到的兩個共同難題— “垃圾過剩” 和資源短缺,“變廢為寶”,通過垃圾的再循環和資源化利用,最終使自然資源退居後備供應源的地位,自然生態系統真正進入良性循環的狀態。

12、動脈產業:所謂“動脈產業”是指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形成的產業,是資源—產品—消費過程。動脈產業表現為,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並以非廢棄物作為原料的產業。 簡答及論述:

一、可持續發展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大題)

1、人口增長過快,世界現有人口已超過70億,而且增速逐年加快,龐大的人口壓力使地球不堪重負並帶來了嚴重的糧食問題、就業問題、教育問題、治安問題、交通問題等社會問題。

2、自然資源枯竭,由於人口劇增和對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導致現有的土地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物種資源等逐漸枯竭,由全球95個國家的1360名科學家聯合研究提交的一份報告指出,目前人類活動已使地球上約2/3的自然資源面臨枯竭,人類的生存前景十分嚴峻。

3、環境污染加劇,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噪聲污染、光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等,直接破壞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並嚴重影響到了人們的生產生活。

4、生態環境惡化,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樣性鋭減、濕地損失、臭氧層空洞、酸雨蔓延等生態問題日益嚴峻,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危害着羣眾健康,影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 5、南北差距過大,富國愈富、窮國愈窮,富人愈富、窮人愈窮,這是當今世界的現實。南北差距的存在使得落後地區、經濟不發達地區邊緣化,從而又會加大了南北差距,使地球村的貧富更為懸殊。貧困和社會分配不公是產生國際恐怖主義的土壤,帶來世界經濟的不穩定。 二、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包括:生態持續發展、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持續發展。其中生態持續發展是基礎,主要是生態系統向社會系統和經濟系統提供環境資源;經濟持續發展是條件,向社會提供物質產品、資金等,並向生態系統排放生產廢棄物;社會持續發展是目的,社會系統包含人口與科技兩個方面,主要為經濟系統提供勞力、技術等,同時將生活廢棄物排入生態系統。三個系統之間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三、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1、公平性原則,主要是指同代人之間、代際之間、人與其他物種之間、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都享有平等的發展權利。

2、持續性原則,主要是指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必須保持在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之內。

3、共同性原則,地區性的問題往往會轉化為全球性問題,這就要求全球協調行動(如全球變暖、酸雨蔓延等) 四、中國環境問題的綜合表現(分析可持續發展產生的歷史必然性) 1.速度和質量問題,gdp發展速速快但我國的單位gdp能耗大,效益不高。城市化快速擴展,而我國的城市質量卻沒有得到根本的提高;60年的工業化歷程使得我國的經濟總量處世界強國之中,然而我國的產業結構還不盡合理。

2.規模和效益問題,目前我國的企業生產已初具規模,生產與經營的規模日益擴大, 由於採用集中供暖、集中處理污染、共同面對市場等措施有利於企業的創新。

3、平衡與不平衡的關係,我國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由於特有的自然環境、歷史狀況以及政策、體制等原因,發展不平衡,差距拉大。尤其是受改革開放政策、城鄉二元化體制的影響,城鄉發展不平衡,區域發展不平衡。

4(請收藏本站)、人與自然關係問題人類不應該一味的從自然界索取,更重要的是學會尊重自然,尊重自然界的規律。但是我國由於過度的追求經濟的快速增長而忽略了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導致人與自然的矛盾尖鋭。

5. 資源需求與供給問題 由於人口的過快增長和對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過快的經濟發展速度等導致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能源等短缺,同時由於能源技術落後、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能源運輸緊張等問題,使得能源供需矛盾突出,能源供給遠遠不能滿足能源的需求。 6.人與人之間關係問題,主要是平等、友愛、和諧的人際關係問題。

7.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問題傳統發展觀下的文明觀,僅僅侷限於物質文明領域,而忽略了精神文明特別是生態文明的建設,而物質文明建設只注重經濟領域,忽視了社會領域和生態領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全球化的步伐逐步加快鄉村聚落的影響,外來文化對我國的衝擊越來越大,許多觀念和習俗在人民心中逐步淡化。社會道德也面臨嚴峻考驗。 8.財富增加和社會和諧問題在我國,由於機會不平等,權利與責任不對等,導致社會不公平的一大表徵就是收入分配不公、貧富兩極分化、具體表現在城鄉之間、區域之間、行業之間、階層之間的不公平映射出了中國社會發展的不和諧。 五、中國環境問題的概括

1、人口問題,中國所要面對的問題是如何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保持新增人口的穩定增長。 包括 ①數量問題:人口基數大,淨增人口多;②質量問題:教育力度不夠,人口素質低;③分佈問題:空間分佈不均衡,東多西少;④性別比例失調;⑤競爭加劇,壓力增大;⑥人口老齡化:未富先老;⑦生活不便;⑧貧困問題 2、環境污染,表現:①大氣污染:我國城市空氣質量處在較重的污染水平,北方城市重於南方城市;污染源主要是煤炭不完全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以及汽車尾氣;導致呼吸道疾病頻發,環境問題加劇;解決措施:節能減排(自己補充) ②水污染:我國七大水系、部分湖泊、水庫和地下水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質繼續惡化;污染源主要是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以及農業廢水;水污染危害人體健康、影響漁業和農業生產,也增加了清潔水供應的支出。水污染還會對生態系統造成危害—水體富營氧化以及動植物物種的損失;解決措施

③固體廢棄物污染:我國目前工業固體廢棄物、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大,累計存放量大;污染源:工業固體廢棄物、廢舊物資、城市生活垃圾;危害:侵佔大量土地,對農田破壞嚴重、污染空氣、污染水體、垃圾爆炸事故不斷髮生。

④噪聲污染:我國多數城市噪聲處於中等污染水平。其中,生活噪聲影響範圍呈擴大趨勢。交通噪聲對環境衝擊最強;污染源:工業噪聲、施工噪聲、交通噪聲;污染危害:噪聲使人煩惱、精神不易集中,妨礙休息和睡眠等;引起耳聾;引起疾病

3、生態破壞,表現:①森林資源的破壞:森林資源總量不足、覆蓋率低、分佈不均;森林質量下降、結構不合理、生長量不高;森林集約經營水平低,大部分森林為粗放經營 ;森林資源消耗量大,樹木利用率低 ;林地保護管理壓力增加,營造林難度越來越大。

對策: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興林富民為宗旨,緊緊圍繞建設生態文明,加快造林綠化步伐,全面推進森林經營,加強森林資源保護管理,着力增加森林總量,提高森林質量,增強森林功能。一是加快造林綠化步伐,二是全面推進森林經營,着力提升森林質量和效益,

三是立足國內增強木材供給能力,維護國家木材安全,四是實行嚴格的林地保護制度,保障林業發展空間,五是大力增加森林固碳總量,提高林業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六是加強森林資源管理基礎建設,提升森林資源保護管理水平。 ②草地退化嚴重③荒漠化現象嚴重④水土流失加劇⑤酸雨

六、杜能的農業區位論

定義:為了從土地取得最大的純收益,農場的經營隨着距城市距離變化而變換。距離城市越遠,經營方式越粗放,離城市越近,經營方式越集約。(自己總結)

假定條件:杜能對於其假想的“孤立國”,給定了以下六個假定條件:①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個城市; ②不存在可用於航運的河流與運河,馬車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③土質條件一樣,任何地點都可以耕作; ④距城市40英里之外是荒野,與其它地區隔絕; ⑤人工產品供應僅來源於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給則僅來源於周圍平原; ⑥礦山和食鹽坑都在城市附近。

七、辛克萊模式sinclair’s model距城市愈近的土地,耕作愈粗放;而距城市愈遠地區的土地,由於轉變為城市用地的可能性小,所以到了城市擴張或發展潛力終止的臨界點以外,其分佈又回到杜能農業區位模式。這種區位的變化是美國地理學家辛克萊研究提出的,人們稱之為“辛克萊模式 八、“三種生產”人和環境組成的世界系統,在基本的物質層次上,可以抽象為由三種:生產活動組成的物資生產、人的生產和環境生產,呈環狀連接在一起的結構

①物資生產:勞動生產,主要指人類從環境中索取生產資料並將它們轉化為生活資料的總過程,該過程產生生活資料去滿足人類的物質需求,產生加工廢棄物返回環境;② 人的生產:指人類的生存和繁衍的總過程。該過程消費物資生產產生的的生活資料和環境生產所提供的生活資源,產生人力資源以支持物資生產和環境生產,同時產生消費廢棄物返回環境;

③ 環境生產: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環境對其自然結構和狀態的維持與改善,包括消納污染和產生資源(生活、生產資料)。

九、怎麼實現外部不經濟性的內部化1、 使生產者和消費者產生的外部費用,進入生產或消費決策,由他們自己來承擔或消化。2、 直接管制、損失賠償、排污權市場交易、非市場性的交易手段,藉助政府的強制力量,價格税收和信貸以及收費等手段來制約。

3、環境質量的公共物品性使得政府必須在外部不經濟的內部化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十、環境庫茲涅茨曲線

當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時候,環境污染的程度較輕,但是隨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環境污染由低趨高,環境惡化程度隨經濟的增長而加劇;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後,也就是説,到達某個臨界點或稱“拐點”以後,隨着人均收入的進一步增加,人們治理環境污染的能力增強,環境污染又由高趨低,其環境污染的程度逐漸減緩,環境質量逐漸得到改善,這種現象被稱為環境庫茲涅茨曲線。 十一、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的關係(區別和聯繫)

兩者最大的區別是在實施的層次上,在企業層次實施清潔生產就是小循環的循環經濟,一個產品,一台裝置,一條生產線都可以採用清潔生產的方案,在園區、行業或城市的層次上,同樣可以實施清潔生產。而廣義的循環經濟是需要相當大的範圍和區域的,如日本稱為建設“循環型社會”。推行循環經濟由於覆蓋的範圍較大,鏈接的部門較廣,設計的因素較多,見效的週期較長,不論是哪個單獨的部門恐怕都難以承擔這項籌劃與組織的工作。

就世紀運作而言,在推行循環經濟過程中,需要解決一系列技術問題,清

潔生產為此提供了必要的技術基礎。特別應該指出的是,推行循環經濟技術上的前提是產品的生態設計,沒有產品的生態設計,循環經濟只能是一個口號,而無法變成現實。

聯繫(補充)清潔生產是循環經濟形態的基礎和重要特徵,循環經濟則是清潔生產的最終發展目標,各種產業的、區域的生態鏈和生態經濟系統則構成由清潔生產到循環經濟系統的中間環節。

十二、社會保障體系目前存在的問題:覆蓋面小,實施範圍窄。現階段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主要是圍繞社會基本養老保險、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失業保險、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這“三條保障線”運行的,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應覆蓋全體公民。

城鄉差別過大,城鄉分割。

解決措施 1、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維護社會公正、協調社會利益、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2、繼續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和失業、工傷、生育等保險制度,逐步提高基本養老保險社會統籌層次,增強統籌調劑的能力。 3 、認真解決進城務工人員社會保障問題,擴大城鎮社會保障的覆蓋面。有條件的地方要積極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努力增加財政的社會保障投入,多渠道籌措社會保障基金。 十三、當前不可持續發展問題的解決措施

1首先要從國家層面來解決生態與經濟發展的困局,即制定特殊的政策及改變gdp的區域發展目標,走生態化道路才能符合國家長遠戰略。 2適度放寬計劃生育政策以緩解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繼續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提高人口素質。

3加強土地集約利用。土地集約利用可以從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經濟手段三個方面實現。如城市的盤活存量建設用地,開發區的工業項目向園區集中、提高工業企業用地標準;農村用地的舊村改造,村改居,遷村並點等途徑。這些都需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集約用地的長造性實際

4從區域入手,建設生態城市。生態城市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建立起得一種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物質能量高效利用,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聚居地,即高效、和諧、宜居、幸福、活力的人類棲境。我國城鎮化任務十分艱鉅,城市負擔日益加重的狀況下,從開始規劃設計和建設是就要充分重視維護,提高城市生態環境質量,一科學的發展理念和準則推動生態城市的建設。

5大力發展城市公交。控制小七成的數量,搭理髮展公交運輸,將會在最大程度減輕城市化對生態環境的不良影響。

6大力發展生產力,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繼續深化改革。“二元經濟”混合的結構性體質不復存在,“權貴經濟”孳生的社會條件喪失,“權貴經濟”就難以形成氣候

第三篇:花垣縣可持續發展問題

區域可持續發展問題—以花垣縣為例

1花垣縣地理位置及其可持續發展現狀

1.1花垣縣地理位置

武陵山中的一顆璀璨明珠——花垣縣,地處湘、渝、黔邊陲,總面積一千一百多平方公里,總人口二十六萬,是個以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山區。古代為辰陽縣地,定名永綏縣,一九五三年改名花垣縣,屬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轄。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這裏悠久的歷史淵源,美麗的自然風光,豐富的礦產資源,繁榮的農村景象,燦爛的地方文化,眾多名勝古蹟,獨特的民情風俗……如山花爛漫、羣星閃爍,展現在人們面前。

1.2花垣縣農業發展現狀

花垣縣的農業發展迅速,一派繁榮景象。全縣耕地面積一百六十六萬多畝,山下平川種植稻穀、包穀等糧食作物;山上坡地種植花生、辣子、草煙、獼猴桃等經濟作物。還有豬、牛、羊、麻鴨等養殖業也很發達。通過產業調整和山地開發,苗族人民不僅解決了温飽問題,而且開始走上了富裕之路。

1.3花垣縣工業發展現狀

花垣縣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工業,是全縣經濟發展的龍頭。埋藏在地底下的豐富礦產正在開發利用。該縣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錳、鉛鋅、釩、磷、滑石、石煤等。其中錳礦藴藏量達二千三百萬噸,位居全省第一,全國第二,被譽為“東方錳都”。鉛鋅礦藴藏量一千一百多萬噸,居全省第一位。

1.4花垣縣其他事業發展現狀

花垣縣的交通、電力、通訊、廣播、教育等事業蓬勃發展,方興未艾。全縣一十八個鄉鎮及三百二十個村,實現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電燈,村村通電話,村村通廣播電視,村村有學校。徹底改變了過去苗家山寨那種肩挑背馱、松油點燈、出門爬坡、文化落後、與世隔絕的封閉貧困面貌。

2花垣縣可持續發展中的問題

2.1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隨着國家和地方加大對農業發展的扶持力度,以及免徵農業税等支農惠農新政策出台,花垣縣農業得到一定的發展,但是總體而言,農業的發展速度相當緩慢。其次,主要農產品產量增長緩慢近幾年,與花垣縣主要工業品產量迅速增長相比,主要農產品產量的增長就顯得微不足道,而部分農產品甚至出現負增長。以致出現花垣縣農民增收難的問題。

2.2工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花垣縣規模以下工業特別是花垣縣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花垣縣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但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仍然較多,嚴重困擾規模以下工業的健康發展,亟待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與解決。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1、行業狹窄是影響小企業銷售及發展的障礙;2、經營管理粗放,觀念及管理方式落後;3、資金短缺,貸款難,始終困擾規模以下工業企業發展; 4、政策環境信息閉塞、滯後問題突出 抽樣調查顯示:花垣縣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對政府

出台的相關政策瞭解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小企業的發展。被調查的小企業中;5、企業工人權益有待提高,從調查的情況看,花垣縣規模以下工業企業職工的權益保護有待於進一步加強。2.3旅遊業發展問題

近年來,花垣縣旅遊業儘管取得了較大發展,但發展規模和水平依然偏低,與周邊一些先進縣市的差距很大。其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1 多年來,由於交通、機制等方面的制約,旅遊開發投入水平很低;2旅遊管理體制不順,企業經營有待規範;3旅遊產品無序開發,資源整合有待加強;4旅遊景區交通不暢,專業人才相當缺乏;5旅遊促銷力度不夠,資源優勢遠未發揮

2.4環境問題

花垣縣人居環境近年來得到很大的改善,主要由於工業發展所帶來的一系列環境問題。1猛鋅礦產的開採造成了開採區地表結構的破壞,導致地表塌陷等地質災害;2礦區土壤的重金屬污染嚴重;3破壞了礦區的地下水水系,導致水污染及其大氣污染和固體廢棄物的污染嚴重。

3花垣縣走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3.1農業發展的對策

1“促進農民增收必須有新思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必須依託農產品流通,貧困地區農民脱貧致富更要依靠農產品流通。2花垣縣地處湘、黔、渝三省(市)結合部,在邊境貿易競爭相當激烈的情況下,推出了“三優”政策(即優良設施,優惠政

策,優質服務)搞活了邊境貿易推動了全縣的經濟發展。花垣縣邊境貿易市場的建設與發展將有力促進農產品的順利外流及拓展更廣闊的市場。3農業生產規模化,提高農業科技含量,轉變經營機制,以此提升農業產量,有效促進農產品商品率的提高,為更多的農產品進行流通提供保證。

3.2工業發展的對策

1、增加科技投入,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要培養吸納高素質人才,提高企業的科技水平和整體素質。2 、加強管理科學管理作為為企業的生產經營重點。規模以下工業企業,特別是農村個體企業管理方式比較落後,管理制度不夠健全,缺乏管理人才。3、逐步解決融資單一,貸款難的問題。加大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充分運用財政,銀行等部門緩解規模以下工業發展中的資金困難。同時鼓勵規模以下工業企業採取靈活多樣的方式,逐步解決融難的問題。4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是進一步整合提升錳鋅產業。全面完成錳鋅礦山整合後續工作,深入推進錳鋅行業縱向、橫向整合,加快改造和提升現有錳鋅產業,努力把東方礦業、太豐集團、三立集團等龍頭企業打造成為在全國同行業有競爭力、有良好發展前景的企業集團。5是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錳鋅技術研發協作平台,建設國家級錳、鋅產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3.3旅遊業發展對策

全力把握好高速時代到來的新機遇,以邊城茶峒整體保護開發建設為重點,大力發展民族文化旅遊業。一是抓好旅遊資源保護與開發的整體規劃。充分挖掘縣內旅遊資源,進一步完善縣域旅遊資源保護與開發的整體規劃,加緊完成邊城茶峒景區修建性詳細規劃。二是突出抓好旅遊景點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邊城茶峒旅遊景區、蚩尤文化園、古苗河地質公園等重點景區景點的建設和開發力度。三是創新旅遊開發體制。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合作開發邊城茶峒等旅遊項目,切實加快旅遊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四是強化邊城茶峒景區管理。完善景區管理制度和機制建設,進一步落實景區管委會日常監管職責,推進現代化、精細化管理,着力優化旅遊市場環境,提升景區整體形象。五,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信息、商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房地產、休閒娛樂等生活性服務業。

3.4礦山整治,改善環境問題

1 按照“抓整治、推整合、保產業、促發展”的思路,對礦山實行“真停、真關、真整、真治”,關閉礦洞1023個,縮減開採主體。2整合礦山,實現區域合法規範生產。3錳、鉛鋅礦山企業建立法人治理結構,規範開採秩序,優化資源配置,夯實安全生產基礎;4治理環境污染。

3.5發展教育,實現人才可持續發展

1繼續完善學前教育體系,力爭2014年每個鄉鎮建成一所公辦中心幼兒園並創建3所州級示範性幼兒園。2加快推進縣第二中學建設,把第二國小打造成為設施一流、理念先進、師資雄厚、管理規範的義務教育示範校。啟動實施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建設工程,力爭2014年實現80%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達到標準化。3繼續強化高中教育管理,完成邊城高級中學圖書館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加快縣職業教育中心建設,積極創建省級示範性職業中學。4堅持培養和引進並舉,繼續實施人才引進戰略,引進一批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和技術應用型人才。5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合理調整教育資源佈局,完善貧困學生入學保障機制,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事業。

專業:10級地理科學專業姓名:伍文露

學號:201414010232

時間:2014/6/16

第四篇:可持續發展

資源耗竭或面臨耗竭的危險和環境質量下降,自工業革命以來,環境問題日益加劇。發達國家對此負有不可推御的責任。

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世界各國的共同任務。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應承擔義務,但發達國家負有更大的責任。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能否得到實施,相當程度上取決於里約環發大會確定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的落實情況。

這主要是一個歷史責任。發達國家從19世紀工業革命就開始排放温室氣體,而二氧化碳在大氣中可以存活100年的時間,所以現在温室氣體中大部分都是發達國家產生的,它們有義務減排.

發達國家從產業革命到現在,先後大量使用的煤炭、石油及其製品,使地球環境受到巨大的破壞和污染;他們從發展中國家掠奪了大量的自然資源,又將許多污染環境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至今二氧化碳排放量仍然集中在發達國家,1989年發達國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發展中國家的6.52倍 。

所以我們認為,發達國家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為他們的行為買單。因此我們呼籲:

1制定相關的公平合理的國際貿易法律來規範各國的經濟行為,對爭端進行有效的調節,同時制定相關的法規來規定發達國家每年應提供資金來用於治理環境等全球突出性問題。

2建立一個穩定的負責任的國際貿易機制,該機制應充分考慮並尊重各個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的利益。該機構可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貨幣和金融委員會或由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發展中國家組成的“24國集團”來領導。

3發達國家應加快對發展中國家的技術援助,加快發展中國家的產業轉型,將發展中國家的高能耗,高污染產業儘快轉變成科技含量較高的產業。

4發達國家應對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不發達國家的基礎設施等公共服務項目提供更多的支持,我們應成立一個公正,高效的執行機構來監督這一措施的執行。 公平性原則,具體來講就是責任的公平。

公平性原則包括4個方面:人類代際之間的公平;不同國家之間的公平;責任公平;其他物種與人類生存的公平。

共同性原則的含義:各國可以採取不同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許多全球性環境問題的解決,需要全人類合作,共同解決。

第五篇:可持續發展路線

敬愛的黨組織:

隨着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越來越多的問題開始隨之出現了,中國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就必須在資源等各方面持可持續發展之策。

最近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學術委員會主任秦佑國,北京百高建築科學研究院院長陸澤榮做客新華網,共同探討如何發展綠色建築,實現綠色中國夢。現在我們城市是鋼筋混凝土和玻璃幕牆的森林,人類文明發展到了這一步,人類也可以為此而驕傲。然而他每天都在消耗着能源、影響着自然環境。能源是有限的,資源是脆弱的,我們必須走綠色建築這樣可持續的發展模式。隨着人口的增長,現在中國人口已經是60億人了,這就無形之中要解決住房問題。當然,現在人類物資活動規模的加速膨脹,建那麼多城市,修那麼多鐵路。

人類和地球環境之間的關係從以前生產力不發達時的傳統社會是一種順應和依存關係,而今天,人類的活動已經影響到地球的自然環境,這個影響以前可能也存在,但這只是一個局部的環境,而現在已經擴展到整個地球的尺度,這就影響到全球性的環境危機,温室效應、酸雨、臭氧層破壞、氣候異常、熱帶雨林破壞、荒漠化等等,再加上能源的短缺,這個時候就使得居住在同一個星球上的人類不得不去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這樣可持續發展就成了人類一個共識,從而提出了生態、低碳、綠色,也是這些成為了流行。

但是因為各個國家發展階段是不同的,一個國家各個階層的貧富差距也不一樣,這就使得這個問題變成了一個錯綜複雜的問題。當然衣食住行是最基本的,住是最基本的物質活動,而且建築和城市也是最大規模、分佈範圍最廣的人工活動,就是人去建造環境。發展綠色建築,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第一,減少對地球資源能源的耗用,減少對環境的影響或衝擊;第二,創造健康舒適的生活環境;第三,在這個地方蓋房子,要和周圍的自然環境相融合。這是最主要的幾點。對於中國這樣人口大國來講,只有走綠色建築,才能實現綠色中國夢,實現資源的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才能創造一個更加美好、舒適的都市生活。

如今對於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講,住房問題也是隨之要面臨的,為了人類更長遠的生存下去,我們更應該呼籲綠色建築,保護身邊的環境,對地球資源的循環利用,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彙報人:haoword

linda小編推薦訪問其他精彩文章:

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論文

可持續發展期末

對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幾點認識

農業可持續發展專題

標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xuanchuan/9d5j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