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七年級弟子規讀後感多篇

七年級弟子規讀後感多篇

七年級弟子規讀後感多篇

《弟子規》是中國古時的蒙學課本,講述着古代文明人和平民百姓的故事。它可以讓現代人感受到古人對老人的尊重、對父母的孝敬。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弟子規讀後感心得,供大家參考!

弟子規讀後感

這幾天老師一直讓我們讀誦《弟子規》,學校有時也在空中課堂播放《弟子規》。

《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典範,讓我看了深有體會。這本書是根據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凡出言,信為先”這句話在這麼多道理中,是對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只要是説出口的話,就要講信用,不能食言。這讓我想起了博玄説過的一句話:“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對人誠心誠意,本來不相信,也會相信了;但對人虛偽無信,就是本來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説得多有道理啊!

弟子規讀後感

幼兒園的時候我就接觸過弟子規,那時候只是老師讓背一背,而沒有深刻的理解。近些天,我看了傳統教育,對弟子規又有了性的理解與體會。

《弟子規》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範,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承載了古人先賢對於人在社會中為人處事的標準:孝順、友悌、嚴謹、誠信、愛心、仁義和好學。

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是對弟子規的總述。

入則孝,這是弟子規對我們的第一個要求。百善孝為先,行孝是為人子的本分。聖賢教導我們,要從內心深愛、感恩我們的父母,讓我懂得了該如何孝敬父母。“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的意思是説父母親叫你的時候,要立即答應,不能遲緩;父母親讓你做事情的時候,要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懶。出則悌,是聖賢教導我們,要友愛兄弟姐妹,多照顧幫助兄弟姐妹,對長輩要尊敬,其次出外要友愛朋友以及一切和我們身邊相處的人。泛愛眾,其實就是要與他人和睦相處,團結一致。在現實生活中處處以恭敬、謙卑為原則,做到不自私自利。

通過這段時間學習《弟子規》,使我感觸很深,樹立了自己正確的人生觀,明確了做人的本份。在生活中孝敬友愛、慎言慎行、誠信仁愛,並身體力行,加強自己的道德素質修養。

弟子規讀後感

在中國好多人聽説過《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但是很少有人提起《弟子規》,前者更加註重於文化教育,但是《弟子規》才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結晶,教會了人們如何做人做事。在清代《弟子規》是作為國學課的啟蒙課本的,因為一個人只有先學會了如何做人才可能成為人才,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弟子規》篇幅不長,全文共計1080字,三字一句,一共五個部分。具體列出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廚師、接物、求學應該有的禮儀和規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到尊敬父母長輩,對兄弟姐妹一定要團結友愛,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言行舉止要小心謹慎,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講信用,講仁義,講道德,換而言之就是做人一定要厚道。和大眾相處時一定要平等博愛,學會換位思考,須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遇到有人德的人呢,一定要向他們學習,學習是一件崇高偉大的事情不應該有那麼多的想法。一個人只有掌握了文化和技能才能真正的立足於社會,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也是社會優勝劣汰的法則。

弟子規讀後感

在末學看來,婚姻跟愛情不一樣。愛情是兩個人的事,而婚姻卻是兩個家庭的事。古代人都講“門當户對”,這是有根據的。一定要隨緣,要找志同道合的伴侶。愛情會隨着時間慢慢變成一種習慣,習慣又會慢慢變成一種親情,而隨之,年輕時的激情會慢慢消退。

為什麼現在的離婚率逐年攀升,就是因為太兒戲,不夠重視。“閃婚”“試婚”等這樣的新詞出來,真的讓人很心酸。想想傳統的婚姻,都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而現在呢?像玩過家家一樣。因為男女關係的混亂,而造成現在男女生理問題的疾病也越來越多,受到傷害的孩子也越來越低齡化。作為90後的我,也更感責任之重大。末學也是剛從中倖免逃脱出來的一員,也更希望更多的青少年能受益,能覺醒。

真正的愛情是成全別人,是希望對方幸福快樂,而不是佔有跟慾望。現在的青少年都想擁有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就像言情小説,像偶像劇裏一樣。那隻能是幻想。真正的愛情就是相濡以沫的生活,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雞毛小事,它是一種很平和很微妙的感覺,就是用心去感受。所以,對於愛情,一定要理性,而非感性,“衝動是魔鬼啊”。

愛的語言是正直的,那些只會花言巧語的人就像是披着羊皮的狼,就像老師説的:“因為誤解而結合,因為了解而分開”。對愛不瞭解,很可能拿着愛到處控制別人。愛的行為是成全對方的善良,成全對方對的行為。女德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助夫成德啊!在末學心中最完美的婚姻就像歌裏唱的那樣:“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直到我們老的哪兒也去不了,你還依然把我當成手心裏的寶……坐着搖椅慢慢聊”。

弟子規讀後感

家庭安定,國與興邦。一個家庭的組成一定要建立在倫理道德的基礎上的,而人倫關係中首正夫婦。夫妻之間不和諧,會致使婚姻的破裂,而離婚率的攀升,直接影響着下一代的教育,從而帶動犯罪率。當犯罪率高時,再有錢、有地位,也不會有安全感,社會治安不好,源自於家庭,婚姻不好源自於沒有學孝道。

《孝經》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德行的根本,孝沒做到,恩義、道義的人生態度就沒法形成,就會長利害。《孝經》又曰: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就是説不愛自己的父母,而愛護他人,是違背德行的事。因此,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社會是個大染缸。不學好的,一定會學壞的。那麼,我們身為父母,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教什麼好的給我們的孩子呢?

讓孩子從小接受聖賢的教誨。《中庸》裏面講,物之終也。至誠可以感通,真誠的言語和行為,不會因為時空而改變他的影響。正如孔老夫子、范仲淹的精神,永遠垂範後代。因此,孩子從小知道用真誠、用愛心經營他的人生,從小有人生格局、有智慧,就會減少摸索,相信他會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人生。

無論是一個教育者,還是身為父母,教育最重要的就是以身作則,也就是當孩子的好榜樣。正所謂,學為人師,行為示範。

《大學》裏有句教誨,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就是修養自己的德行和行為。而學問則貴在力行,學一句,做一句,讓孩子從小深刻感受父母的言傳身教,從小在聖賢文化的薰陶中成長,從小就懂得了培福、積福,為社會造福。有一顆為人着想的心,那他的福分將會伴隨一生。

弟子規讀後感

漸漸的我們長大了,稍微的懂事了,不讓自己的父母如此的擔憂了。上大學的我們沒有任何經濟來源,但是殊不知每週一次報平安的電話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安慰,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每次準時給家裏打電話的時候媽媽都那麼快地接電話,因為他們在電話機前等了好長時間了,這就是他們的期盼。後來上班了,有錢了,但是又有誰真正的記得父母的生日,在他們生日那天買一個蛋糕,又有誰肯真正的給父母洗一次腳。

嬌生慣養的我們會認為:父母為我做的都是應該的,所以我們應該理所當然的索取,但是我們總有一天要長大,要面對這個現實的社會,我們要時刻牢記“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好好的關心父母,抽時間多陪陪他們。據網絡上的一項調查,我們實際上真正能陪在父母身邊的時間只有短短的幾個月,所以好好珍惜和父母的每一分鐘,好好孝順他們,為他們多分擔一些,讓他們在為我們辛苦的時候能夠多一份欣慰。

感慨還有很多,但是人生只是感慨是無用的,最重要的是實際行動。古語云:百善孝為先,幸福的家庭是對父母對好的交代,成功地事業是父母最大的安慰,但是兒孫滿堂,子女陪伴才是父母最大的幸福!

弟子規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弟子規其中的一個章節,讀過之後使我深有感觸。弟子規這本書是根據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典範。

“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教會了我犯錯並不可怕,重要的是要敢於認錯並勇於承擔責任。無心的錯誤,只要肯改錯,錯誤就會慢慢減少,如果知道是錯事,還偏偏去做,或做了錯事去掩飾,那就是罪惡了。

“人不閒,勿事攪……過不規,道兩虧。”教會了我別人不高興的時候或有事在身的時候切莫去打擾他,別人有短處,千萬不要去揭穿,如果無意中知道別人的隱私,或別人把祕密告訴你時,你一定要守口如瓶。平時我在街上經常看到有些小朋友在捉弄或模仿殘疾人走路並嘲笑他們,雖然我沒有加入他們,但也沒去制止;還有的時候在班裏,同學們為了一些小事而發生爭執,我身為班長很多時候沒有去勸阻……明白了這些道理之後,我為我以前的行為深深地感到羞愧。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古人説的話雖然古板,卻都是貨真價實的道理,教會我們如何做人,如何孝敬父母,如何尊師愛幼。我一定要遵循古人的教誨,做一個正直的人。

弟子規讀後感

幸福的一生又匆匆過去,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快樂讓末學彷彿回到了童年那麼天真,無邪,所有的一切都是那樣的純真,純善。這使得末學更不敢對自己鬆懈,更是戰戰兢兢。要對每一個孩子負責,家庭負責,更要對自己負責。

因為:“童蒙養正聖功也”。幼兒正是長養天性的時期,“先入為主”。他們現在就是一杯清水,一張白紙,給他什麼,他就是什麼!古人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的一言一行時刻都在影響着孩子們,而我們的言行由思想決定,所以,抉擇中最重要的就是“擇念”。因此面對孩子的種種問題是,我們需要的是解決,而非指責。“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就像蔡老師説的那樣,千萬不要意氣用事,用自己的一己之見來下定論,不然會後悔莫及。一定要用理智,智慧來進行判斷。那麼,要想有智慧,就要不斷去學習,學習中華聖賢經典智慧,因為它是經過時間驗證的,永恆不變的真理和規律,它超越了時間跟空間,古今中外都需要。也只有這樣的智慧值得我們用短暫的生命好好去追求和深入,這樣,才不會走太多彎路,“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嘛”!

老師還講到,思想決定着一個人的行為,行為決定着一個人的習慣,習慣會形成一個人的性格,性格改變着一個人的命運。所以,小到個人,大到國家,社會,要想解決問題和衝突,根本就在思想。每個人從小就懂得感恩利他的話,我想,整個社會必然是和諧圓滿的了。

反觀之,現在的社會人人都自私自利,損人利己,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為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折手段。其根源還是被慾望所遷。“欲令智迷”,慾望是個無底洞,是無止境的。我們要教孩子長德行而非慾望。

厚德方能載物,大學裏説:“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只有之所先後,才能則近道已。

弟子規讀後感

第一次拜讀《弟子規》一書,是在單位工作時間,當時現場給每人都發了這本金色的小書,當時拿到手上,我先看到的卻是書上寫着的“新課標國小語文閲讀叢書”,我和同事談笑道:“國小生讀本,是要帶回家給孩子看的麼?……”直到一個休息日,出於無聊,我隨手拿起這本小書看了起來。但漸漸才發現它——《弟子規》的內容是如此精彩。

俗話説得好:百善孝為先。弟子規中的第一篇便是“入則孝”,這裏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這一篇,按弟子規所言:“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短短的幾句話,以三字韻文形成,卻讓我慚愧萬分。原以為為父母買幾件衣服,做幾件家務就是對父母是“孝”,現在才發現什麼是“孝”我一點也不懂。反而想想父母對自己才是百依百順,言聽計從。平時在家裏,父母為了喊自己吃飯的時候,都是在“嗯嗯、啊啊……”的應付中,讓父母喊了一遍又一遍,而自己只是為了多看一眼手中的手機或者精彩的電視節目中。每次犯了錯誤的時候也不但沒有聽從父母的教誨,總有自己説不完的委屈,道不盡的藉口,和父母強詞奪理,談何做到“父母教,須敬聽”…… ……

其次就是第二篇“出則弟”也是告訴我們在外面的時候要尊師重長,要學禮、懂禮。還有“謹”、“信”、“泛眾愛”、“親仁”、餘力學文“一共八篇,每一篇都有它詮釋的意義,組成了這本小小的金色小書,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道德系統,讀完這《弟子規》我不再笑它是國小生讀本,它將是我做人的準則,也是我們當代人都應該細細品讀的一本好書,通過它,你會發現自己習以為常或者自己認為都是對的言行,原來都是這樣或那樣的存在着。

在古時,《弟子規》是蒙學的課本,也許讓我們現代人也讀《弟子規》並不難,但是需要我們努力的是,能將《弟子規》實踐到我們的當代現實生活中,一直傳承下去!

弟子規讀後感

《弟子規》是中國古時的蒙學課本,講述着古代文明人和平民百姓的故事。它可以讓現代人感受到古人對老人的尊重、對父母的孝敬。

在這本書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待婢僕,身貴端,慈而寬。”這就話講述着一個感人的故事:“東漢時期的一位丞相叫劉寬,他總能體諒犯錯的部下,不生氣,不發火。有一次,劉寬的夫人想試探一下他,就讓侍女給他端雞湯,在他接雞湯時,故意失手,雞湯剛好灑在劉寬剛穿好的朝服上。想不到劉寬竟然沒有發火,而是關心是女燙傷沒有。

在現代,和劉寬的君子風度恰恰相反,一些單位的上級領導,從不寬待下面的職工,當職工犯了點錯誤,就會在大會上嚴厲批評,而不像劉寬那樣寬以待人。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人要做到仁慈寬厚,才是完美的。也讓我懂得了寬容他人是一種美德。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這段話的意思是:縱然是小事,也不能任性,擅自做主,而不向父母親稟告。如果任性而為,容易出錯,就有損為子女的本分,因此讓父母親擔心,是不孝的行為。公物雖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佔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親知道了一定會很傷心。

而我平時就很任性,經常擅自做主。有時候媽媽讓我做事,我喜歡了才做,不高興就不做,讓我去買東西,我有時還不經媽媽同意就買些自己想要的東西。有時候爺爺奶奶給我的錢,我就藏起來,不告訴媽媽,自己拿去買一些小玩具或者是小食品之類的。我知道這麼做是不對的,媽媽其實也不是不讓我拿零花錢,媽媽只是讓我自己學會怎樣正確花錢,不買不合格的玩具或者小食品。

現在我漸漸長大了,我知道我有做的不對的,我以後要學會管理自己,這樣就不會讓父母擔心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138vz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