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2021年弟子規讀後感

2021年弟子規讀後感

2021年弟子規讀後感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時山西絳州人李毓秀所作。全書以《論語·學而》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開篇,以三字韻語的文字形式,教人應該怎樣待人處世。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弟子規》讀後感,請您閲讀。

《弟子規》讀後感1

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就開始誦讀國學經典《弟子規》了。《弟子規》的每句話都很短,只有十二個字,但裏面的含義非常豐富。我的這本《弟子規》讀本中還附帶有很多流傳已久的小故事,我非常喜歡這本書。

《弟子規》是教我們小孩子在家孝敬父母,外出和別人友好相處,在學校尊敬師長的行為規範,原名《訓蒙文》,是根據古代名人孔子的教導編寫的。從古代到現在,小朋友們都在學習這本書。

《弟子規》一開頭就教我們“首孝悌,次謹信”,這句話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要謹慎、講信用。接着就教我們“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和姐姐平時基本上都做到了,除了有時我看書入迷了聽不到媽媽叫我的聲音。

父母養大了我們,我們該怎樣孝敬他們呢?《弟子規》是這樣教我們的:“冬則温,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這句話的意思是:子女侍奉父母冬天要讓他們感到暖和;夏天要讓他們感到涼爽。早晨起牀,要先向他們請安問好;傍晚回來了,要向父母報平安。這裏還有一個“黃香温牀”的故事呢。

黃香是東漢時的一個小孩子,他對父母十分孝順。黃香九歲時,母親去世了,他和父親相依為命,對父親非常體貼。

夏天,黃香每天都熬一鍋清涼降火的青草茶讓父親喝,讓父親消去暑氣。晚上,黃香用蒲扇扇父親的牀鋪,直到枕頭、竹蓆都沒有熱氣了,才讓父親上牀睡覺。

冬天,黃香每晚都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直到把被褥暖熱了,才請父親上牀睡覺。

《弟子規》中的“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這段話我不太理解,讀了更讓我感動的故事“卧冰求鯉”,我知道了“如果父母疼愛我,我孝順父母,並不是一件難事;如果父母討厭我,我卻還能用心盡孝,那才算得上難能可貴。”

王祥是西晉時臨沂人,他的母親很早就去世了,他的父親給他娶了後媽朱氏。朱氏經常虐待他,可是王祥覺得她是長輩,一直都很孝順她。

一年冬天,朱氏想吃鮮魚,可到處都買不到。王祥只好跑到河邊,準備把冰鑿開來打魚。冰太厚,很難敲碎,他就用自己的體温融化堅冰。後來,終於在冰上鑿開一個大窟窿,有兩條受到感動的大鯉魚從水裏跳出來。王祥帶着魚回到了家,繼母朱氏被王祥的孝心感動了。

黃香和王祥都是一個孝順的好孩子!我也要做一個孝順父母的好孩子,爸爸媽媽累了,我就給他們捶捶背捏捏肩;媽媽胳膊疼了,我就給她揉一揉;我有好吃的東西就先讓爸爸媽媽嘗一嘗。

當爸爸媽媽老了的時候,我也要天天給他們講故事,陪他們做遊戲;他們提出的任何問題我都會認真地回答;如果我不知道怎麼回答,我就上網查資料,找到正確的答案。

《弟子規》教會了我怎樣去孝敬父母,還有很多很多的道理。

《弟子規》讀後感2

《弟子規》這本書想必大家一點也不陌生吧。這本書是學童們的生活規範,他是根據至聖先生孔子的教誨編成的一部知識豐富的書。這本書教導學生為人處事的規範,禮貌待人,孝順父母等,做到與經典同行為友。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之……”在學習這弟子規的同時,我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別小瞧這三個字,其實這每三個字到含有一個深刻的道理,與《三字經》差不多。如果明白了這兩本書其中的道理,便能知天下。“弟子規”中的“弟子”是指一切聖賢人的弟子,“規”的意思是大丈夫的見解。所以是每個人都應該學習了。《弟子規》中的道理不懂得,要想學習別的經典就很難得到真智慧。

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中,要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想交朋友,千萬不要交沒有道德的朋友,要交有道德的朋友。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不了還有餘暇,那就應該讀讀《弟子規》與《三字經》啦。國學經典不僅僅是《弟子規》,還有家喻户曉的《三字經》,可同樣是三個字,有什麼不同呢?

就讓我給大家介紹介紹吧。《三字經》是我國古代兒童的啟蒙課本,古人説:“熟讀三字經,方能知天下。”你説這三字經厲害吧。在生活中,每個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的,但無可否認,《三字經》的的確確是一本十全十美的書,當然,讀過他,並會背,而且要懂得其中的道理的人,那就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了。讀過它的人,當然是受益匪淺了,但令人可悲的是,現代人都很少讀它了,甚至連看一眼都不願意。大家可千萬不要這樣啊,你難道不想做一位十全十美的人嗎?你肯定回答,想。那你為何不去讀《三字經》和《弟子規》呢?

是太難了吧,沒關係的,不經歷風雨,哪能見彩虹啊。《三字經》、《弟子規》這兩本書都是差不多的,三個字一句話,三個字一句話,但在這“三個字“裏面,卻藴含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它們可以讓你變的十全十美,快來讀吧,它們正等着你呢!

《弟子規》讀後感3

中華國學經典《弟子規》是一本決定你的行為修養和命運的書,在你誤入歧途時,它就如同天上的北斗七星,如同每棵樹上的年輪,如同東邊初升的太陽,給你指引正確的方向,讓你守得雲開。

我是一個任性、倔強的女孩,從不懂得孝順父母,更不會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有時,做了一些讓父母傷心、難過的事,也不會主動去安慰他們。自從讀了國學經典《弟子規》。它如同初春的雨水,洗淨了我心靈的污垢,讓我懂得了“百善孝為先”。

《弟子規》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五千年智慧的結晶,是道德品行教育最好的素材。它讓我懂得了:在父母和我們發生爭執後,如果我們執意頂嘴,就會鬧得不可開交,但《弟子規》中的一句話時刻警醒着我“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在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遇到這樣的事,父母叫我們,我們再三推脱,父母有時要我們去做,我們卻不立刻行動,讀了《弟子規》後,我們會明白“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在我們遇到一點困難和挫折時,我們有可能會去選擇做一隻“縮頭烏龜”,從而萎靡不振,也有可能會去選擇自暴自棄,讀了《弟子規》後,我明白了“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同時也懂得了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要敢於面對,因為天生我材必有用。也不必憤世嫉俗,看什麼都不順眼,而應該奮發向上,努力學習,不怕挫折,把失敗當作成功之母,因為任何美好的結局都要經過艱辛的努力才能得到。

一個人要經歷像蝴蝶那樣痛苦的蜕變,才能逐漸變得完美無缺,同時,也是這痛苦的蜕變,使蝴蝶拋去了原來醜陋的軀殼,獲得了魅力的身軀。夏天的知了,它們也是經過痛苦的蜕皮,才可以振翅飛翔。同樣,人就如同那蝴蝶和知了,只有經歷過,儘管這個過程很艱辛,但堅持下去,持之以恆,終究會變成美麗的”蝴蝶“,振翅飛翔的”知了“。在初步接觸《弟子規》時,我就被它所藴含的知識吸引了,每天,我都會嚴格要求自己做到上面所説的點點滴滴,每天,我都會很”累“,但是,我選擇堅持,我的父母現在高興地不得了,説我變得懂事啦,這可多虧了《弟子規》,我相信,在我慢慢蜕變的同時,我的人生也會更加的精彩,人生的道路也會更加的平坦。

讀了國學經典《弟子規》,令我受益匪淺,同時也想了許多,如果一個孩子沒有受到過《弟子規》的教育,任由着自己的習氣來成長,長大以後,這個惡習早已變得根深蒂固了,所以,當他走入社會,在工作裏面跟領導、同事的關係一定不可能處的融洽,哪怕有了自己的家庭,那麼家庭生活也不一定能夠幸福,因此,沒有良好的教育,吃虧的絕對不止這一個孩子!他還會影響到到身邊的人。所以,國學經典《弟子規》就起着不可輕視的作用!

我們每個人的父母都在日益衰老,我們日益長大的同時,他們的眼角會多出一條條皺紋,他們的頭髮會多出一根根白髮。父母把他們的愛全部傾注在我們身上,父母的愛比天高,比海深,在父母尚未”老“去的時候,我想作為孩子的我,應該回報他們,在他們累的時候,幫他們捶捶腿,揉揉肩,在冬天冷的時候,幫他們暖一暖被窩,在他們無聊的時候,給他們唱首歌,講個笑話……儘管這些只是滄海一粒,但,我會盡力做到,讓他們少一絲憂愁,多一份歡樂。是國學經典《弟子規》讓我有了這翻天覆地的改變!

讀國學經典《弟子規》使我們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我們的人生道路走得更加從容,它對我們有益無害!

《弟子規》讀後感4

《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我們不斷成長,不斷進步。如果真正瞭解《弟子規》中的含義,它將會使你受益非淺。

下面就是我讀完《弟子規》這本書後的收穫。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後,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我讀完《弟子規》後,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覺得有很大的差距。

在孝方面,現在想起自己的過去,從沒有想過為父母盡過多少孝心,反而是對他們提出各種各樣的要求,覺得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覺得應該的,有時,父母過於關心自己,哆嗦了幾句,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經常不顧及父母的感受,因為一些小問題而爭執,在一旁的父母看見了,多難過呀。父母為我們付出那麼多,我們不但沒有體會父母的苦心,反而責怪他們,真不應該呀。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從今以後,我要為父母着想,孝順父母,不做讓父母傷心的事情。

另外,我對書中提到的 “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意。”這幾句話,感觸最深,亦是受益非淺的。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學習和生活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如有時老師佈置做的作業,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後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馬馬虎虎的。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深入研究或查閲資料,而且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含糊了事。這兩種錯誤都是我經常犯的,這樣的生活效率通常不高,甚至被老師批評。在讀過了《弟子規》後,我終於明白了我的缺點所在,若今後能按照它上面所説的去做

,相信我的生活學習效率會更上一層樓。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説,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弟子規》讀後感5

今天,我觀看了一則公益廣告。“在一輛公共汽車上,有一個老人在車上來回走動,老人在問誰讓位子。可是無人應答。就在這個時候,有個人給老人讓了座位。看完後。我感受頗深,讓我不由的想到《弟子規》中:“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我幻想着怎麼才能到古代去看看這好人好事呢?他們究竟會像弟子規中講道那樣去關愛別人嗎?忽然從遠方飄來一張紙條。我一看上面赫然寫着;想去古代旅遊嗎?”我想又是哪個人搞的惡作劇吧!可以像後續真能到一趟古代呢?於是,就在那張紙上半信半疑寫上了“是”

。果然,我竟來到了古代繁華的街道啦!忽聽一處學堂傳出了《弟子規》的:“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我想:“古代人們,也將《弟子規》來做啟蒙讀物,教會他們做人。”我隨着熙熙攘攘的人羣,走到了中間集市。我看到了這樣一幕:有一家飯館將一些包子給了一些逃難的人。是啊,畢竟這是兵荒馬亂的古代啊!我便伴隨着一陣感動回到了教室。

我想《弟子規》中的“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讓我深深體會到了其中深刻的含義。我們同生活在一片藍天下,繁衍在一片土地上。又全是人,我們都必須互相關愛,只有這樣,社會才會變得更好。

我們都生活在人世間,互相都需要幫助。比如:在客車一個小小舉動,給一個老人讓座,雖然這件事微不足道,但至少給人們一些温暖。正如,天同覆,地同載的人們,應互相關愛。正如《弟子規》中: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覆那樣去關愛別人。

我一定要關愛別人,幫助人們。《弟子規》中: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那句話,我會永遠銘記。

《弟子規》讀後感6

弟子規只是一個基礎,但它將帶給我們一個真正的人生。

從很早時聽説弟子規開始,我就是一個不喜歡弟子規的人。因為我最不喜歡拘束自己,尤其不喜歡拘束自己的思維。我認為社會的創造性來自對格局、對細節、對具體、對方法的放任思考,並最後對所有的思考信息形成融會貫通。這才是做事之道。

正是這個思維導致了今天的我——集大失敗與小成功於一身的綜合體。16年的生活和工作生涯裏,我以上述思想為指導原則,做了很多值得記憶的事情,但也經歷了太多的人生波折。

在背弟子規的過程,我突然發現,其實在我不拘一格做事的思維裏,缺乏一個基礎的生活工作準則。這是影響現在的深層次原因。因為工作的目的是生活,工作的目的決不是工作。否則,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家庭問題,以至延伸至工作問題。

弟子規只是一個做人的基礎,並不是很高的要求。但有了這個基礎的生活原則,我們將走進一個真正的人生。看看我們的許多誤區吧。

“有餘力,則學文”,而我們呢,可能更多的是“有餘力,則孝悌”。工作忙成為不回家的極為正當的理由。總敍説得好,首孝弟,次謹信。也就是説,“父母呼 應勿緩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是排在餘力學文前的;對父母的“冬則温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也是排在餘力學文之前的;“親有疾 藥先嚐 晝夜侍不離牀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也是排在餘力學文之前的;“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也是排在餘力學文之前的;“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也是排在餘力學文之前的。而我們,可能都在或多或少地違反着這一大的原則。

弟子規不是信仰,是一種做人的準則。換句話説,不做好它,不能説沒信仰,可能會沒了做人的底線,或説可能會缺德。

標籤: 讀後感 弟子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y3j41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