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書筆記 >

如何擁有好情緒

如何擁有好情緒

工作壓力、孩子學習、夫妻矛盾、車房貸款……生活中煩惱太多,所以生活不那麼幸福,但我們要幸福的生活。該怎麼辦?接受不能改變的現實、改變可以改變的條件,讓痛苦不那麼痛苦?其實痛苦和幸福都是感覺,如何讓自己感覺更愉悦?那麼,必須擁有積極情緒,即正面情緒。在心理學上是指與某種需要的滿足相聯繫,伴有愉快感受的情緒。比如:喜悦、希望、滿意……也就是好情緒。心理學研究證明:積極穩定的情緒可以提高思維靈活性,增加創造性、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情緒積極的人更受歡迎,人際關係融洽,在友誼、愛情或合作等方面更易獲得成功。

如何擁有好情緒

怎樣擁有好情緒?

1、換想法。

有一個故事。雨後,一隻蜘蛛艱難地向牆上已經支離破碎的網爬去,由於牆壁潮濕,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會掉下來,它一次次向上爬,又一次次掉下來。甲看到後歎了口氣,自言自語:“我的一生正如這隻蜘蛛,忙忙碌碌,一無所獲。”於是,日漸消沉。乙看到後想:“這隻蜘蛛真愚蠢,為什麼不繞到乾燥的地方再往上爬?”於是,他變得聰明起來。丙看到後,立刻被蜘蛛屢敗屢戰的精神所感動,決定向蜘蛛學習,於是,丙變得更加樂觀和堅強。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想法影響了我們的情緒和行為。面對同一事件,正因為想法不同,引發的情緒和行為截然不同。所以,讓我們不開心的是那件倒黴事嗎?不,是我們對這件事的想法。那麼,從改變想法開始。

週日,在家勞動的我提醒女兒該去美術班上課了,順便續交學費。她輕描淡寫地説:“不用交了,正好到期,已和老師溝通過,不繼續學習了。”我很吃驚,學了九年美術,突然説不學就不學了,我都不知道,真是無法無天,很生氣,真是個不聽話的孩子。停下手裏的抹布,怒火在胸腔裏燃燒,有想摔東西的衝動,“你怎麼這樣?也不説一聲”馬上就要衝口而出。忍住,繼續手裏的抹布,假裝輕描淡寫答:“哦!你怎麼想的?” 她笑,“老師問我是否打算考美院,我不想,我把美術作為一個愛好,國中學習任務重,時間緊。我還是不去了。”我認真的聽,抬頭看她:“我的寶貝真的長大了!有主見,支持你的決定!耶!”揮舞手臂,“只是下次重要決定之前告訴媽媽,也許你需要商量呢?”“就這麼愉快的決定了”她笑着跑開。“怪她善做主張”換成“也許她也有道理”。有時候別人的道理也有道理,只是和自己的道理不一樣罷了。換個想法,情緒會變得平靜,用積極的想法取代消極的想法,壞情緒會越來越少,好情緒就越來越多。

2、去行動。

美國心理學家薩拉·斯諾德格拉斯做過一個關於行為影響情緒的實驗。為了減少實驗結果的主觀性,她假裝告知實驗參與者要做一個關於身體活動對心率影響的研究,要求參與者用不同的方式走路,並持續三分鐘。她將參與者分成兩組,一組被要求昂首挺胸大步走,並擺動胳膊,讓自己的四肢顯得更有力量;另一組則被要求眼睛盯着地面小步走,並儘量用腳底拖地的方式走,好像腳上被人綁上了千斤巨石般沉重。完成這些動作後,參與者還要給自己的快樂指數打分。

實驗結果顯示,大步走路的人感覺更快樂;拖地小步走路的人雖然沒有什麼沉重的心事或煩惱,但卻莫名其妙感到缺乏力量,心情沉重。

這個實驗表明,人的行為會影響情緒,這正是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提出的“表現原理”的觀點。威廉·詹姆斯認為行為和情緒之間是相互影響的,甚至行為對情緒有極大的影響作用,人們可以通過對某種行為的表現而獲得相應的情緒感受。按照“表現原理”的觀點,我們並不是因為快樂而微笑,而是因為做了微笑的動作所以才會感到快樂。這聽起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但這樣的情景你一定不會陌生:拍照時,伸出剪刀手説“茄子”燦爛笑容瞬間定格。這種拍照方法可以使情緒平淡者變得快樂。這種改變是如何發生的呢?在生理學上是可以找到依據的。當人在説“茄子”的時候,張開嘴,露出牙齒的同時面部肌肉牽動表情肌(笑肌),在手部動作的配合下,共同喚起關於快樂表情的記憶,提醒大腦這是快樂情緒,大腦接受信息後,快樂情緒被推動擴散,於是,你笑了。

詹姆斯的“表現原理”是一個了不起的發現,其見解被不同的心理學家通過實驗得以驗證。《行為改變思想:表現原理》一書中列舉了眾多相關心理實驗和研究,例如:研究者測試一些人做出不同表情時相應喚起的情緒。如果一個人做出愁眉苦臉的表情,他真的會抑鬱憂傷;如果一個人無緣無故在臉上擠出快樂的表情,他就會毫無緣由地感到快樂。詹姆斯的研究成果也被心理學家用於臨牀心理治療。他們對待一些特別膽小自卑的自閉症患者,並不是從理論上灌輸積極向上的道理,而是建議他們在走路時視線微微上揚看向前方,面帶微笑,並且將步子邁得更大、更有力,同時關注自己暢快的呼吸和大腿肌肉有力的伸縮。這種方法效果顯著,患者會感覺自己不比別人差,情緒體驗變得積極,積極的轉變源於行為的改變。

後續實驗又證明,快樂的情緒一旦被行為激發出來,就會受到關注,使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到快樂的情緒上,負性情緒會被自動忽略,快樂情緒對行為的積極影響會形成良性循環,快樂情緒會持續的更久。

詹姆斯告訴我們,你想擁有某種品質,你就表現出已經擁有了這個品質一樣,當你表現出快樂的樣子,你真得會快樂起來。所以,好情緒的培養並不難,甚至只是改變一下表情,或只是抬頭、挺胸、微笑,就能讓好情緒更多更持久的出現。

3、記好事。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和美國密歇根大學心理學教授彼得森一起實施了一項關於積極干預方面的實驗。

他們將志願者分為幾組,請他們在一週時間內,分別完成不同干預法設定的練習。其中一組(三件好事組)志願者的練習是每天晚上寫下當天發生的三件好事,以及好事之所以會發生的原因。三件是虛指,有更多可以多寫,想不起來可以只寫一兩件。實驗之前和之後分別測量各組志願者的幸福指數和抑鬱指數,並在之後六個月跟蹤調查。

實驗數據顯示,“三件好事”組參與者的幸福指數平均要比其他組高5%,抑鬱指數低20%,即“三件好事”練習是這個實驗干預方法中最能提升幸福感和降低抑鬱的方法。

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為記錄好事能夠改變我們關注生活的焦點,把注意力集中到積極事件上,有助於增加快樂、滿意、希望、愉悦等積極情緒,從而減少關注消極事件所帶來的焦慮、抑鬱等消極情緒。好情緒多了,壞情緒少了。

寫好事發生的原因一開始會覺得有點為難,堅持下來就會發現積累記錄美好,時常回味能夠幫助我們體會幸運、懂得感恩,好情緒自然常相伴。

總結一下,在心理學上意識決定行為,換想法就是意識層面的改變,行為反過來也會影響意識,這就是去行動,用積極的行動帶來更多的積極想法。最後記好事,是對好情緒的再現和固化。如此這般,好情緒就會如影隨形,越來越多。

標籤: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shu/jle97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