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教育陶行知心得體會多篇

教育陶行知心得體會多篇

教育陶行知心得體會多篇

教育陶行知心得體會篇1

陶行知先生曾説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自己12年的教學生涯中,隨着學生的逐漸成長才真正體會到“教人求真和學做真人”的重要性,自己也恪守做人誠信的原則,努力給自己的學生一個好的榜樣

教育是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職業,教師所做的事情在一般人眼裏似乎有一些“磨嘰”。但就是教師細心完成的每件小事,才讓學生從小到大形成了一個健康的人格。學校無小事,教育無小事。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就是教孩子學會做人,這是值得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的問題,由此我想到三點:

1、教育孩子有責任心。

首先教育孩子對自己負責。自懂事起,引導孩子合理安排作息時間、遊戲、交往、學習,到整理自己的玩具、圖書、牀鋪,力爭讓他們自己主動完成。其次,教育孩子能正確認識自己的不足,勇於承認自己的缺點,敢於正視自己。其三,對待學習,鼓勵他們自己主動地去玩成,做到不折不扣,一絲不苟。孩子有了責任心,才能認真地對待每一件事,才能自尊、自愛、自強。

2、教育孩子善待他人。

一個人要想得到他人的承認和尊敬,首先就要承認與尊重他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教育孩子懂得換位思考,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學會善解人意、寬容他人。尤其是在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時,要讓他們冷靜地去分析問題。如果責任在自己一方,就要主動地認識不足,走出總以自我為中心考慮問題的誤區。

3、教育孩子勇敢做人。

人生總是要面對很多困難、很多挫折的,教育孩子勇敢做人是其成長的需要。勇敢做人的第一個層面是遇到困難和挫折,要樹立必勝的信心,並且尋找戰勝困難的途徑,把握做事的具體步驟,最終體驗成功的快樂。

走近陶行知,就是走近一種精神,走進一種文化,他讓我們凝聚成一個團隊,共同去追求。他感召着我們去獻身教育事業,他引領着我們去學真知、求真理、做真人;他教育我們愛滿天下、服務社會;他指導我們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們學習陶行知的思想,不僅僅停留在對其思想理念的瞭解之上,更重要的是在於沿着陶行知的理想追求和與時俱進的目標,以“行知行”的方法去學習和實踐。

作為一名教師,我將永遠牢記陶先生的教誨,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為指導思想,引導學生手腦並用,學會過硬的技能,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教育陶行知心得體會篇2

暑假有幸看到《陶行知教育名著》,我從心裏感到高興。這本書給我很多建議,這些足以讓我受益終生。

陶行知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一點我非常贊同。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學”,這是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也不能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先生只有“教學生學”,交給學生學習方法和鑰匙,啟發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因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學生,熱心的先生固然想將他的所有傳給學生,然而世界上新理無窮,先生安能把天地間折奧妙為學生一齊發明?”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在學校裏獲得一種學習能力比學習知識本身更重要。有了這種能力,即使離開了老師,離開了課堂,他們照樣能獲取知識。當今時代知識更新非常快,過去那種在學校裏十幾年所學到的知識畢業後受用一輩子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教師要在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學生只有不斷地充電、加油、完善、更新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這也是當今社會所提倡的素質教育的真正內涵。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陶先生不僅熱愛兒童,熱愛青少年,而且熱愛教育、熱愛科學、熱愛真理、熱愛祖國人民、熱愛全人類。作為教師,在家我要愛父母,愛孩子。在學校我要做到愛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差生。工作使我們賴以生存的本錢,更是我們價值得以體現的渠道,所以我要更愛工作。當然也要愛身邊的的每一個有緣人。心中常有愛,使自己每天都活得開心充實。雖然有時我也會因為學生的調皮而埋怨,因為他們的退步而急躁,因為他們的違紀而心煩,但一想到他們還是孩子,我就努力地剋制自己心中的不滿。陶行知先生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裏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我們當教師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終想着兩句話“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這樣的情感體驗就能使我們對學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責,多一份尊重,學生內心那顆愛的種子便會在教師的精心呵護之下生根、發芽。

實踐證明,“愛”是教育的基礎,教育是“愛”的事業。教師要以廣博的愛教育人,以崇高的精神感化人,以美好的心靈塑造人。讓我們學習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堅定自己心中“以愛育人”的信念,在教育旅程中抒寫最為壯麗的詩篇,奏響一曲激昂的人生凱歌!

教育陶行知心得體會篇3

陶行知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對於我們基礎教育工作者來説,我們應該努力學習他的教育思想,服務於我們的教育事業。我有幸拜讀了《陶行知教育名著》這本書,受益匪淺。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麼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脱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現實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學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對學生的教師教學情況的調查中發現,學生喜歡同現實生活、學生生活有密切聯繫的知識;學生喜歡能用生活的事件來解釋學科知識的老師。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麼一個高度,是我前所未聞的,更給了我一絲震撼,震撼於他的精闢和深刻,同時感歎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嗎?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也,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説“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着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其次,“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脱離了實際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説教。

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教育,善於開啟學生感受生活、學習探索的興致,教師是一個活的教科書,孩子從“活”的書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不僅要教給孩子知識,更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計算,學會學習。教師應該像一個有能源支持的.火炬,後者性一個有生命的蠟燭,以便燃燒,一邊又在生長。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的豐富自己,使自己有更高的燃燒值,更高的照亮度,這樣才有可能在有限的從教生涯中,為祖國,為民族的教育事業,為千百萬人的成長做出一份自己的貢獻,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盞明燈,指引我繼續前進、感悟和探索……

教育陶行知心得體會篇4

讀書是我的最愛,我在工作之餘抽時間來讀自己喜歡的書,對自己有用的書,近來我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

陶行知先生是人民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教育的改革家。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論和豐富的辦學實踐啟發和激勵着一代又一代“陶子”,為中國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高尚品德,是我們廣大教師的指路明燈,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應認真地向這位偉大的教育家學習。

翻閲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知道陶先生在深刻了解了中國的文化和社會現實的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説,既強調了教育的現實功能,又關注了教育的終極目的。讀了陶先生的文章,深有體會:

陶先生提出“教學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認為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把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如果教師只會用“舊瓶裝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鮮的事物,教師應不斷研究,才能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後才能誨人不倦。陶先生倡導“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麼,我們就教什麼。“社會即教育”,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大自然裏,使它們任意飛翔。把學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裏,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張遠離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離實踐的知識是虛的,不實用的。今天我們的教育教學脱離生活已越來越遠。孩子們成天埋於書堆裏,以高分遮面。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從陶先生的作品中隨處可見他對好教師的殷切期望。他對自身成長提出了四個問題,叫做“每天四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陶先生認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建築人格長城的基礎,就是道德。一個集體的成員,若人人以集體利益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個行動都為集體着想,則這個集體會越來越壯大,這個集體定是有希望的集體。否則,多數人只顧個人私利,不顧集體利益,則集體的根本必然動搖。如此,每個一線教師弘揚“校興我榮,校衰我恥”的敬業精神。陶先生的“每天四問”為人們提供了進德修業的參考,當作一面鏡子,時刻對照自己。

“必然可以見出每一個人身體健康上有着大的進步,學問上有着大的進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進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進步,顯出水到渠成的進步”。

教育陶行知心得體會篇5

陶行知先生是人民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教育的改革家。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論和豐富的辦學實踐啟發和激勵着一代又一代“陶子”,為中國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高尚品德,是我們廣大教師的指路明燈,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應認真地向這位偉大的教育家學習。翻閲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知道陶先生在深刻了解了中國的文化和社會現實的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説,既強調了教育的現實功能,又關注了教育的終極目的。讀了陶先生的文章,深有體會:

陶先生提出“教學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認為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把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如果教師只會用“舊瓶裝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鮮的事物,教師應不斷研究,才能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後才能誨人不倦。 陶先生倡導“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麼,我們就教什麼。“社會即教育”,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大自然裏,使它們任意飛翔。把學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裏,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張遠離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離實踐的知識是虛的,不實用的。今天我們的教育教學脱離生活已越來越遠。孩子們成天埋於書堆裏,以高分遮面。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從陶先生的作品中隨處可見他對好教師的殷切期望。他對自身成長提出了四個問題,叫做“每天四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陶先生認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建築人格長城的基礎,就是道德。一個集體的成員,若人人以集體利益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個行動都為集體着想,則這個集體會越來越壯大,這個集體定是有希望的集體。否則,多數人只顧個人私利,不顧集體利益,則集體的根本必然動搖。如此,每個一線教師應該弘揚“校興我榮,校衰我恥”的敬業精神。陶先生的“每天四問”為人們提供了進德修業的參考,當作一面鏡子,時刻對照自己。“必然可以見出每一個人身體健康上有着大的進步,學問上有着大的進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進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進步,顯出水到渠成的進步”。

所以作為我們教師,應該積極響應首先把修師德放在首位的號召。一個好的師德可以淨化教師自己的心靈,每天充滿快樂;一個好的師德可以讓學生們心存温暖,這份温暖激勵他們朝更好、更強去發展。我們又何樂而不為之呢?

教育陶行知心得體會篇6

作為一名教師,多讀些教育著作,多瞭解些教育理論是不可獲缺的。利用課餘時間,我閲讀了《陶行知文集》,從中受益非淺。

“從做中學”是美國現代著名的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學理論的基本原則。杜威認為,“所有的學習都是行動的副產品,所以教師要通過‘做’,促使學生思考,從而學得知識。”杜威把“從做中學”貫穿到教學領域的各個主要方面中去,諸如教學過程、課程、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等,都以“從做中學”的要求為基礎。形成了“不僅塑造了現代的美國教育,而且影響了全世界”的活動課程和活動教學。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所創建的“生活教育”理論體系中最富有建設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論。“教學做合一”含義是“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學是學生。”在陶行知先生意中,“教學做合一”實際包括三層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二是指關係,對事説是做,對已説是學,對人説是教;三是指目標,教育不是教人學,而是教人學做事。他同時強調,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舊教育、創造新教育的鋭利武器。在長期實踐中摸索出了“教學做合一”從義到特質到具體方法一整套教學理論,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包括“教學做合一”在內的“生活教育”,並使其達到最高水平。

“教學做合一”並不是“從做中學”的翻版,陶行知對杜威的繼承,也是批判的、改造的、創新的,有的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其表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實踐出真知。

杜威的“從做中學”是以本能論心理學思想為基礎的,具有明顯的主觀唯心主義的性質。“從做中學”雖然強調“做”,但把“做”看作是人們的生物本能活動。杜威指出人有四種基本的本能:製造本能、交際本能、表現本能和探索本能。而所謂本能,依他的理解,是與生俱來、無需經過學習、自然會知、自然會能的一種“人性與行為”。由這四種本能的需要產生了人的四種興趣,即製作、語言與交際、藝術表現和探究發現的興趣。這些本能與興趣提供學習活動的心理基礎和動力。於是,他把“每天的時光分為四期,叫兒童做下面四件事體:就是遊戲、説故事、觀察及手工。”他認為這正是兒童的自然本能生長的要素所決定的最好的教學內容。可見,這裏的“做”只是一種基於生物本能要求、拋開一切社會基礎的“活動。”

“教學做合一”中的“做”卻不是這樣。陶行知給“做”下的定義:“做”是在勞力上勞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種特徵:行動、思想、新價值之產生。這就是説,這個“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強調了“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認為“親知是一切知識之根本”,這是具有唯物主義因素的。

第二、“以教人者教已”。

“從做中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員與課本不復成為學生唯一的導師;手、眼睛、耳朵以及身體的全部,都是知識的淵藪。而教員變成發起人,課本變成試驗品。”這樣,教師在教學中不再是主導,而只是起一種從旁協助學生活動的參謀作用了。這是一個重大變革。但並未從本質上闡明師生關係,闡明教師該怎麼做。“教學做合一”第三大特質是“以教人者教已”,説的是:若想在做上教者,先必得親自演練一番,即首先在做上學。陶行知先生在《以教人者教已》一文中曾這樣表述過這種思想:“‘為學而學’不如為教而學之親切。為教而學必須設身處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

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這是對教師素質的具體要求,與“教學相長”的思想也是類通的。“教學做合一”的具體方法中,“連環教學法”之“我教你,你教他,他又教他”,“藝友制”之“要想做好教師,最好是和好教師做朋友”,“傳遞先生制”之“即知即傳人”,“小先生制”之“運動式地發動國小生來做小先生”等等。

由“從做中學”到“教學做合一”,我們不難看到陶行知先生改造舊教育、創造新教育所走過的艱難歷程,不難受到陶行知先生敢探新理敢闖新道的開拓精神、勇於實踐求真務實的研究作風的教育和感染。雖然“教學做合一”及其“生活教育”理論還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是對我們今天“科教興國”、“科研興教”、“科研興校”的羣眾運動以及活動課程與活動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課堂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研究也有許多重要的啟迪和指導作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ld4pw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