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查報告 >

大學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報告

大學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報告

大學生就業難在哪兒

大學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報告

——大學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報告

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上千萬人,總量和增量均創歷史新高。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畢業生就業是穩就業的重中之重。經濟下行壓力下,就業壓力也在增大。畢業生就業能否穩得住?當前就業壓力如何破?各項政策措施如何助力畢業生就業?還存在哪些難點?

眼下,高校應屆畢業生開始陸續離校。今年大學生就業形勢格外引人關注:一是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為歷年來最多,達1158萬人;二是新冠肺炎疫情後經濟增速緩慢,給大學生就業帶來直接影響。

大學生就業難在提高就業率,更難在滿意度。“工作一般都能找到,難在找不到滿意的工作”,這是隨機抽查的50多名畢業生的共同感受。這50名畢業生中有18人已落實就業,10人專升本,有22人沒有確定最終崗位。

就業信息渠道豐富,但覆蓋面有待提高

這些年,許多高校建立了完備的就業信息渠道。目前大學生獲取就業信息的途徑很多。系部持續發佈就業信息;輔導員老師會及時給學生們轉發各類信息,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幫助大學生與就業單位面對面相互瞭解;許多招聘類網站也會推出直接服務應屆生就業的頻道等。應屆畢業生還會主動關注目標行業或單位的官方網站,獲取招錄信息,也能通過親友等得到就業信息和具體幫助。

儘管有如此豐富的信息渠道,但許多畢業生仍感到就業信息有效覆蓋面不足。

福建師範大學國際商務專業碩士畢業生賀清想去上海與專業相符的外貿公司就業。她最初遇到的煩惱是學校提供的信息有限,因為學校是師範院校,教育類就業信息更多,而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就業信息相對不足。這些年,高校學科建設不斷擴大,很多高校專業設置越來越綜合,但就業信息與專業設置並不同步,無法滿足各個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需求。

曲文雅是湖北經濟學院碩士畢業生。她想回家鄉河南就業,在蒐集就業信息時遇到的是另一種煩惱:學校提供的就業信息大多在湖北,很少涉及河南。她説:“對我這種想去外地或回家鄉就業的學生來説,學校提供的信息中可選擇的非常少,我們只能通過網絡或企業網站找信息、投簡歷。”這些年,各地方院校已打破地域限制,大都面向全國招生,但提供就業信息時存在地域覆蓋面不足的問題。學校在蒐集和推介就業信息時,依然以本地或者周邊信息為主。不少學生都遇到過曲文雅的苦惱,記者採訪的30名已確定就業崗位的畢業生中,有21人是去學校所在地之外就業,他們大都遇到過在學校獲取不到足夠有效信息的問題。

網絡無邊界。每到就業季,許多畢業生會到各個高校網站瀏覽就業信息,這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學校就業信息不全的欠缺。高天説,不同高校就業信息網發佈的信息各有側重。但他發現,有些高校就業信息網只對本校學生開放,就業信息不出“校門”,不允許外校學生共享。他説,就業信息不存在直接競爭,高校之間的信息如果能共享,會更有利於大學生就業。

就業信息是個性化信息需求,每個人都有所不同。要完全滿足這種個性化需求,本身很難做到。高校雖然通過各種途徑幫助學生收集就業信息,但是覆蓋面不全、專業針對性不強的問題依然存在。信息多起來、覆蓋面廣一些,是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前提。北京理工大學畢業生唐曉儀建議,如果設置地區專場和專業專場的就業雙選會,就能提供更多有針對性的就業信息。河南理工大學的王宇航則建議在校企合作基礎上,將實習與就業更緊密地結合起來,創造機會讓學生到有就業意向的企業實習,增進學生和企業之間的相互瞭解,實現產學結合。這些舉措都能緩解就業信息不夠的問題。

職業規劃不清晰放大就業困惑,折射出大學生自我認知不足

困惑,是不少畢業生就業過程中的共同感受。福建師範大學碩士畢業生李屹感慨,“困惑才是最大的就業障礙”。

最直接表現是簡歷“一鍵海投”。記者採訪的52名大學畢業生中,投簡歷最少的有十多份,最多的則達400份以上。大學生看到相關招聘信息就“海投”,一投就是上百份。

迷茫背後是大學生職業規劃的不清晰。李屹説,應屆畢業生大都是第一次進入社會,對目標行業認識不清晰,即使選定一個行業,也會面臨行業細分、崗位職責不明確等困惑。高天説,很多人在找工作時還不知道究竟想做什麼,缺乏明確的職業規劃,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撞。

職業規劃不清晰,折射出大學生自我認知錯位。不少應屆生畢業時,對從學校到社會的轉變思想準備不夠。華東政法大學本科生李響告訴記者,本科生找工作是第一次經歷碰壁,心理壓力前所未有。她説,能考上大學證明學習成功。當這種成功感碰上求職困難,挫折感會被放大。華東政法大學的董城港在就業過程中體會到,大學生自我認知必須跟上成長的步伐。他説,從畢業到就業是學生單一角色向社會多重角色的轉換。如果自我認知還停留在學生階段,那麼遇到困難就會焦慮。

做好職業規劃是大學生就業前的重要準備,而這恰恰是一些高校教學所欠缺的內容。河南理工大學畢業生邢一丹説,高校教師大都擁有豐富的求學經歷和經驗,鼓勵學生繼續深造時輕車熟路,指導學生就業時卻“先天不足”。學校雖然也開設了就業指導課,但作用和效果有待提高。有些同學甚至是通過電視劇情節來認識職場,其中理想化成分太多。高天説,大學職業教育過於理想化,然而現實往往不盡如人意。他希望大學職業教育能告訴同學們,沒有一份工作能夠讓人完全滿意,重要的是學會自我調適,在看似不那麼完美的工作中找到自己的興趣並堅持下來。

不少大學生通過實習解決自身職業規劃問題。中國傳媒大學碩士洪劍儒曾在一家大型新聞網站實習,從事了3個月的輿情分析師工作。這段經歷使他了解了輿情分析師這個新崗位,也為就業提供了新思路。福建師大碩士畢業生張文馨本科就讀的是農業大學,碩士專業是國際商務。她在一家信息研究中心實習後,發現自己對數據分析感興趣,更傾向於落地運營,因此求職時關注這個方向,最終在成都一家企業入職數據運營崗位。北京理工大學自動控制專業本科生黃宸睿,曾在蘇州一個車企實習1個月。他説:“實習讓我認識這個行業,現在要入職的就是客車製造企業。”

實踐是最好的老師。許多大學生切身體會到學生時代實習的重要性,建議增加實習時間,儘可能多地參加各種崗位實習,增強對各行業的瞭解。他們也盼望高校的專業教育能更多地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讓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逐步明確就業方向,早日明晰職業規劃。

基層就業空間廣闊,但大學生下基層途徑單一

“究竟是留在大城市,還是回家鄉就業,這是像我這樣從外地來大城市讀書的學生畢業時都會面臨的問題。”首都經貿大學畢業生魏子琦説。

基層就業空間廣,到基層去是許多大學生的畢業選擇。褚雨桐選擇到一箇中部省份的文旅部門工作。她説,大學生就業最重要的還是要考慮未來發展,適合自身專業且有發展空間的崗位才令人滿意。華東政法大學何晨經過一番周折,告別上海回到廣西積極尋找就業機會。她説,“到基層就業,反哺家鄉,是大學生應該認真思考的一個方向”。

各地人才引進政策對大學生到基層就業有很強吸引力。廣西姑娘唐曉儀今年從北京理工大學畢業,一心想去杭州尋找專業對口的工作。經過一番努力後沒有如願,她選擇在寧波餘姚市一家企業就業。原先想從事研發類崗位,最後簽約的卻是檢測工程師。儘管經歷了這麼多改變,她還是表示對工作比較滿意,“選擇浙江,是因為人才引進政策比較吸引我”。

基層就業政策是吸引大學生到基層的重要動力,“三支一扶”計劃和選調生等政策為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創造了有利條件。儘管如此,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基層就業渠道單一、大學生對基層認識不足等因素遲滯了畢業生基層就業的腳步。

考試選拔是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重要途徑。有的同學説,目前去基層就業的渠道還是有些單一,如果能開闢更多途徑,還是會有不少畢業生選擇去基層的。雲南姑娘嚴秀春從雲南大理一個鄉鎮考入首都經貿大學,完成大學和研究生學業後,一心想要回家鄉服務。但是由於考試等原因,她回老家就業的願望不一定能實現,只好進入了北京一家會計師事務所。她説,如果有機會,還是更想回家鄉發展。

最近幾年畢業的大學生基本是“90後”甚至“00後”,很多人從小生活在城市,對基層生活缺乏直觀認識和親身體驗。華東政法大學劉世嬌説:“我們這代大學生成長環境相對優渥,大都沒有直接接觸過基層生活,尤其是農村生活。有些人對基層存在刻板印象,認為條件差、生活苦,不太想去基層就業。”華東政法大學碩士畢業生陳知閒説,同學們考選調生的不少,但對基層瞭解的確實不多。大學生往往從媒體宣傳中認識基層幹部,而許多宣傳報道側重於“艱苦樸素”“無私奉獻”這樣的關鍵詞,這就讓少數同學對基層工作產生畏難、怕苦的情緒。

大學生到基層後,有哪些明確的培養計劃,如何得到思想上的關愛,生活條件怎麼樣,這些都是應屆畢業生關心的問題。福建師範大學畢業生李薇説,“西部計劃”“三支一扶”等基層就業措施在大學生中知曉度很高,但是以往通過這些措施到基層就業的學生工作如何,遇到過什麼困難,大學生們對此普遍瞭解很少。持續關注並介紹以往到基層就業的學生的後續情況,對於即將畢業的大學生來説,是很好的就業引導。

基層天地廣闊,引導大學生到基層就業,既是拓寬就業渠道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要求。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就業,還需要營造社會氛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cha/9oelj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