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鄉並鎮教育現狀調研報告多篇

鄉並鎮教育現狀調研報告多篇

鄉並鎮教育現狀調研報告多篇

鄉並鎮教育現狀調研報告篇1

近幾年來,**縣義務教育在上級黨委、政府和各有關部門的重視支持下,通過全社會的積極參與,教育經費投入逐年加大,為少數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的發展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去年年末“兩基”工作已通過省級政府驗收,順利實現“普九”。但是財困民貧、教育基礎薄弱、教育經費缺口大、教育投入不足、人口素質偏低,義務教育的質量和水平總體上仍落後於全省全州平均水平,制約着**民族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因此認真研究**民族基礎教育工作,找準**基礎教育落後的成因,研究和探索**基礎教育發展的對策,其意義非常重大。

一、基本情況

**縣地處雲南省東南部,文山州東北部,滇、桂、黔三省(區)交界處,介於北緯23°29′—24°28′,東經104°31′—105°36′之間,東連富寧縣,南接麻栗坡縣、西疇縣,西與硯山縣、丘北縣毗鄰,北與廣西壯族自治區西林縣接壤,在建的衡(陽)昆(明)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是雲南通往兩廣和沿海地區的交通要道之一。縣城所在地蓮城鎮,距州府文山城167公里,距省會昆明市485公里。**歷史悠久,5萬年前就有人類居住,是秦朝句町古國故地,1913年設置**縣,1999年被省級政府批准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全縣轄18個鄉(鎮)、174個村委會(社區)、2958個自然村,國土面積7810平方公里,山區、半山區面積佔94.7%,境內最高海拔2035米,最低海拔420米,年平均氣温16.7℃。居住着壯、漢、苗、瑤、彝、回、蒙古、仡佬等十一個世居民族。20xx年末總人口76.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72.12萬人,佔總人口的94.64%,少數民族人口47.28萬人,佔總人口的62.04%,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98人。全縣耕地面積62.4萬畝,人均耕地面積0.87畝。20xx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223914萬元,財政總收入13632萬元(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7688萬元),財政總支出54643萬元,教育總支出19979萬元,教育總支出佔財政總支出的36.56%。農民人均純收入1300元,農民人均有糧300公斤。目前,全縣尚有絕對貧困人口14萬人。是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一個集“老、少、邊、山、窮”為一體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

二、20xx年-20xx年**縣少數民族地區民族基礎教育發展的現狀

(1)、20xx年全縣各級各類學校942所(含教學點378個),其中:普高5所(含1所民辦高中),職高1所,中心學校21個(所轄國中25所),幼兒園17所(含15所民辦幼兒園)。全縣教職工總數6314人,其中:代課教師662人,佔教職工總數的10.4%。全縣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高中50.7%,國中72.3%,國小84.36%,幼兒園100%。全縣在校中國小、幼兒園學生135220人,其中:高中在校生5394人,國中在校生34482人,國小在校生93144人,幼兒園(含學前班)2200人。全縣校舍建築面積643661平方米,中學生均5.2平方米,國小生均4.7平方米,全縣危房面積39600平方米。全縣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8.91%,輟學率為0.73%;國中適齡少年毛入學率為94.14%,年輟學率為3.89%,全縣人均受教育年限5.2年,“普九”人口覆蓋率100%。

(2)、20xx年全縣各級各類學校908所,其中:高中5所(含一所民辦高中),職業高中1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公辦幼兒園1所,中心學校23所(含附設國中),完小494所,教學點362個,民辦幼兒園21所。全縣共有教職工6601人,其中:在職在編教職工6008人,代課教師593人,代課教師人數佔教職工總數的9.0%,比20xx年下降了1.4個百分點。全縣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完中47%,普通中學75.68%,職業中學76.36%,國小86.07%,幼兒園100%,均比20xx年有所提高。全縣在校中國小、幼兒園學生128660人,其中:高中6357人(含職業高中),國中34273人,國小85217人,幼兒園(班)2813人。入學率:高中20.56%,適齡少年毛入學率96.30%,國小99.11%,幼兒園(班)21.00%,分別比20xx年上升2.1、2.16、0.20、9個百分點。輟學率:國中3.43%,國小0.71,分別比20xx年下降0.46、0.02個百分點。全縣有校舍建築面積673724平方米,比20xx年增加30063平方米,其中:危房面積40817平方米,比20xx年增加1217平方米。全縣國中學生均校舍面積8.0平方米,比20xx年增加0.61平方米;國小生均建築面積5.0平方米,比20xx年增加0.4平方米。全縣人均受教育年限5.95年。

(3)、20xx年,全縣有各級各類學校(園)559所,其中縣教師進修學校1所 、完中4所、職高1所、民辦高中1所、國中24所、國小501所(其中完小341所)、教學點365個、幼兒園27所。有國小教學班3105個,在校生83987人;國中教學班622個,在校生35679人;高中教學班144個,在校生7546人。有國小專任教師3549人,國小專任教師學歷和其他取得相應教師資格證書的合格率97.35%;有國中專任教師1955人,國中專任教師學歷和其他取得相應教師資格證書的合格率95.40%。全縣適齡兒童入學率99.27%,國小在校生年輟學率0.62%;國中階段入學率97.01%,國中在校生年輟學率2.63%;7—15週歲“三類殘疾”入學率71.31%;15週歲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99.21%,17週歲人口初級中等教育完成率82.23%;現有青壯年總人口435146人,其中青壯年文盲人口3197人,文盲率為0.73%,抽考復盲率2.50%。全縣國小校舍建築面積429124平方米,生均5.11平方米;國中校舍建築面積285584平方米,生均8.00平方米。全縣人均受教育年限6.07年。

從以上三年的數據來看,我縣教育發展發展勢頭較好,響應了國家提升教學質量集中辦學的政策,校點逐年減少,教師逐年增加,校舍逐年改善,入學率逐年提高,教育的各項指標均呈良性發展,去年年末“普九”順利通過省級政府驗收,是全州最後一家實現了“普九”驗收。

三、**縣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情況

根據我縣“縣大、財困、民貧,人口多、基礎差”的實際和《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雲南省實施辦法》、《國務院掃除文盲工作條例》、《雲南省“兩基”攻堅計劃》,在認真算清實施普及教育的“總人口帳、貧困學生人口帳、普及帳、校舍帳、教師帳、資金帳”的基礎上,縣委、縣政府先後出台了《中共**縣委、**縣政府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縣兩基攻堅方案》、《**縣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實施方案》、《**縣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暫行規定》、《**縣普九工作責任追究制》和《**縣縣處級領導幹部和機關單位掛鈎聯繫普九工作責任制》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使各級、各部門明確了“普九”工作的責任。

為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順利實現“普九”,我縣各級各部門採用多種形式大張旗鼓地宣傳教育法律法規,講解實施“普九”的重要性、必要性,發動人民羣眾積極參與“普九”。 一是全面宣傳《義務教育法》和義務教育的有關法律法規,大力開展《義務教育法》宣傳活動。縣政府將《義務教育法》印製、張貼到學校、村寨、集市、街頭醒目位置,並將《義務教育法》摘要印成冊發到各鄉鎮學校和村寨。 二是利用有線電視播放《珍惜時光,努力學習——致全縣適齡兒童少年朋友的一封信》,努力營造防止適齡兒童、少年外出打工的社會氛圍;以“全縣人民積極行動起來,大打‘普九’攻堅戰”為主題的宣傳動員;每天滾動播放“普九”宣傳標語,及時報道“普九”專題快訊。 三是利用標語的宣傳功能,在公路、學校、村寨等醒目位置製作宣傳牌100多塊、宣傳標語1萬多平方米,宣傳《義務教育法》和義務教育的有關法律法規,宣傳國家、省、州有關義務教育和“普九”的要求。 四是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普九”宣傳活動。幾年來,縣、鄉召開“普九”工作專題會議515次,宣傳、研究和佈置“普九”工作,各鄉鎮利用標語、廣播、電視、黑板報、宣傳車、派出“普九”工作隊進村入户、開展“普九”文藝演出等形式,對“普九”工作進行宣傳,全縣僅出動“普九”宣傳車輛就多達2100多輛(次),“普九”專題文藝演出378場,“普九”工作隊進村入户宣傳60000多人(次)。宣傳工作基本上做到了“電視上有圖像、廣播裏有聲音、牆壁上有文字”。“普九”工作在我縣深入人心,引起強烈的共鳴,社會各界支持“普九”、參與“普九”的氛圍較為濃厚。如珠街鎮老山坡村小組長魏仕才看到本村8名學生開學兩週後還沒有上學,他挨家挨户做家長的思想工作,賣了自家的耕牛幫助8名學生解決生活費,並幫學生扛着行李走了10多公里的山路將8名學生送回學校;篆角鄉沙牛村張昭福積極配合“普九”工作,經常到村民家宣傳《義務教育法》,每年還組織村民舉辦“普九”文藝演出,在他的宣傳動員和教育下,該村70户人家65名適齡少年,幾年來無一人輟學。在**,像魏仕才、張昭福這樣支持“普九”、參與“普九”的感人事例不勝枚舉。

四、**縣少數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貫徹落實情況

為使我縣少數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經費管好、用好,切實保障貧困學生學有所助,把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得到貫徹落實到位。

一是管好用好義務教育經費,教育經費用在學生的`身上,做得專款專用。

財政對教育的撥款:財政經常性收入,20xx年為5255萬元,20xx年為6034萬元,20xx年6804萬元,20xx年為7513萬元,增長比例三年分別為14.82%、12.76%、10.42%;財政對教育撥款20xx年為10803萬元,20xx年13135萬元,20xx年1543萬元,20xx年18407萬元,增長比例分別為21.59%、17.50%、19.26%。年生均教育事業費:國小年生均教育事業費20xx年969.57元,20xx年1041.36元,20xx年1310.19元;國中年生均教育事業費20xx年1002.67元,20xx年1086.20元,20xx年1482.19元。財政撥發的年生均公用經費:國小年生均公用經費20xx年152.26元,20xx年241.63元,20xx年258.02元;國中年生均公用經費20xx年252.76元,20xx年272.57元,20xx年337.70元。城市教育費附加:20xx年依法足額徵收城市教育費附加223萬元,並全部用於教育。20xx年中央農村税費改革轉移支付資金共2071萬元,用於教育980萬元,其中用於義務教育980萬元,做到專款專用,使用合理。多渠道籌措義務教育資金開展勤工儉學:20xx年全縣多渠道籌措義務教育資金195萬元,全部用於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辦學條件,救助貧困學生。勤工儉學收入國小131萬元,生均14.77元;國中75萬元,生均21.20元。教職工工資:全縣教職工工資由縣財政統一按時足額發放,無拖欠現象。

二是認真貫徹“兩免一補”政策和結對幫扶政策。為使“兩免一補”政策落實到位,我縣制定了《**縣貧困生救助辦法》。20xx年全縣共有4940名教師結對幫扶了19531名學生,獻愛心補助金額達117055元。639名國小、國中學生享受免費教科書和享受免雜費補助,總金額為3683156.52元,其中免費教科書為2014706.52元,免雜費為1668450元,同時有913名農業人口獨生子女享受免除“一費制”補助,金額為85640元。20xx年,全縣共有77981名中國小生享受春秋兩季學期免費教科書補助,總金額為595.92萬元,全縣有127316人享受免除學雜費政策;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獎學金髮放1586人,發放經額30.52萬元。20xx年全縣有77981人享受“兩免一補”政策補助,爭取到上海南匯區萬祥鎮商會教育扶貧捐資6萬元,全縣各鄉鎮募集到貧困學生助學資金達50.6萬元,掛鈎鄉鎮的縣級各部門,也通過捐資捐物,加大了對鄉鎮貧困生的救助。“兩免一補”政策的實施,多渠道、多途徑幫扶的開展,基本解決了中國小生因貧輟學的問題。通過以上各種行之有效的辦法,國中學生輟學的現象得到有效控制,國中在校生年輟學率由20xx年的11.70%下降到現在的2.63%;國中階段入學率由20xx年的76.33%提高到現在的97.01%。年末,“普九”工作順利通過省級政府驗收,教育部已認定我縣實現“普九”。

五、制約**縣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提升的因素

雖然我縣民族教育發展勢頭良好,“普九”得到省級政府驗收,貧困生救助長效機制效果明顯,有效地推動我縣“控輟保學”工作,掃盲與成人教育取得新的進展,職業教育發展較快,非義務教育的辦學力量不斷髮展壯大,重點項目實施順利,學校建設加快,學校德育工作進一步增加,校園文化建設上了新台階,教師隊伍建設和師德建設進一步加強,教育科研和教學質量取得新成績。但由於我縣農村人口多,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等因素制約了我縣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的提升,給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的鞏固工作帶來很大的困難,主要表現在:

(一)投入不足是制約我縣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提升的主要因素。

我縣通過實施“普六”和 “普九”工作,全縣各校點的校舍得到完善,各所中學的辦學規模進一步擴大,各項設施明顯改善,但為實現“普九”,大部分校點撤併,現有的校舍非常擁擠,給學校的安全帶來隱患,甚至還有部分學生住在校外或投親靠友寄宿的現象。一些校舍非常簡陋,老的危房還沒有得到改造,新的危房又出現了,排危工作迫在眉睫。大部分農村校點配套設施設備嚴重不足,宿舍擁擠,食堂不夠,廁所緊缺,實驗儀器配給率低下等硬件設施都需要投入,需要進一步投入繼續完善。

(二)經濟落後,人口素質低制約了我縣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提升。

國家實施“兩免一補”後,農村孩子在義務教育階段的費用已得到緩解,但仍有大部分家庭不能讓自己的孩子上高中和大學接受高等教育,形成了農村説的“孩子讀書不成氣難,孩子讀書成氣更難”的説法。由於我縣貧困面大,中央和省級下撥的“兩免一補”經費難以滿足貧困地區的辦學支出和貧困生多、面廣量大的缺口,學校實行收費“一費制”後,給教育公用開支帶來壓力,辦學經費緊張。由於貧困的原因,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部分家長對供孩子讀書問題漠不關心,平時不注意和關心孩子的成長,順其自然,甚至放任自流。有的家長讓孩子上學僅僅只是為了完成國家規定的九年義務教育,甚至部分家長連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含義也難以理解,這種情況在我縣的苗族等一些少數民族羣眾中表現比較突出。

(三)教學點多,代課教師數量大,教育教學質量有待提高。

由於我縣教師缺口過大,現仍有代課教師553人,代課教師人數佔教職工總數的8.09%,邊遠地區校點教師素質偏低,加上教學任務過重和社會活動頻繁,嚴重影響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師資配置不盡合理影響了邊遠民族地區教育質量的提升,在教師配備中,素質好、有教學方法和能力的教師多數集中在城鎮和條件較好的校點任教,邊遠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師資不足,教學質量難以提高。這些最需要良好教育的地區難以留住好的教師,造成了老師不安心、家長不放心、學生不用心,師資配置形成城區超編,邊遠山區師資不足的反差。

(四)教育督導功能不健全。

教育督導和辦學評估跟不上,學校自主辦學成果的評估沒有建立完整的指標體系,對辦學成果缺少客觀評價,不能及時向社會公佈教育改革的成果。

六、加快**縣發展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的幾點建議

針對制約我縣民族基礎教育提升的因素,擬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政府重視、政策傾斜、加大投入,把發展民族地區義務教育作為最大的扶貧工程來抓。

雖然我縣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義務教育事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但是從整體上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義務教育仍然比較薄弱。造成這種落後狀況有其客觀的原因,但也和我們長期以來對民族地區義務教育發展的認識程度不夠有一定關係。建議上級黨委政府把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義務教育作為當前最大的扶貧工程來抓,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在國務院的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基礎教育管理體制,完善義務教育的投入機制,明確各級政府的責、權、利劃分,保證和加大義務教育經費的投入。尤其在農村實行“一費制”以後,在農村中國小公用經費嚴重短缺的情況下,更應該強化政府在公用經費投入上的責任,不斷加大政府主導和統籌的力度。落實和完善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優惠政策,爭取更多國家政策支持。我縣經濟落後,財困民貧,要在經費投入、資金安排、人力調配等方面始終堅持向民族地區傾斜的政策,探索因時因地制宜的創新發展模式,並給予政策上的有力支持。對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的學生給予適當的生活補助,提高入學率,鞏固好“普九”工作,使少數民族地區義務教育能夠優先適度超強發展。建議縣政府積極向上級反映情況,爭取國家財政投入,改善當前校舍擁擠、教學設備不全、師資不足和提高邊遠少數民族地區入學率問題。

(二)堅持依法治教,強化執法監督。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等關於義務教育的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是辦好教育的依據,必須嚴格執行。建議把公用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實行單列,直接劃撥給教育職能部門,並確保逐年增長。對違法擠佔、截留、挪用教育專項經費情節嚴重的單位、個人依法嚴肅處理。加強社會對義務教育經費使用的監督,建立公示制度、舉報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發揮各級人大、政協和政府教育督導部門的作用,成立義務教育經費督查組,依法定期檢查教育經費的劃撥、使用情況,確保中國小公用經費的投入,抑制可能出現的侵佔、剋扣、挪用教育經費等不良情況的發生。建議加大對僱傭童工的企業等行業和接受義務教育的家長或監護人的查處力度,杜絕適齡少年外出動工,確保入學率。

(三)整合教師資源,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少數民族地區教學質量。

建議設立教師培訓專項資金,加大教師培訓的投入,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引進和培養培養短缺學科教師,改善教師隊伍學科結構,提高教學質量。建議把城區的部分師資分流到邊遠貧困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去任教和支教,縮短城鄉師資差距,提升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質量。為了提高在職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在評定教師職稱上,教育部門應適當增加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實施義務教育的學校的教師中、高級職稱的職數。應多培養地方土生土長的少數民族優秀教師隊伍,能吃苦耐勞,樂於貢獻,在邊遠民族地區能蹲得,教好書,改變邊遠地區教師緊缺問題。現在我縣代課教師還有553人,其待遇非常低,並且其前途渺茫,建議上級教育部門應增加編制,列入財政預算,解決教師嚴重不足問題。同時重視好代課教師隊伍工作,對部分優秀代課教師應降低門檻,把他吸收到教師隊伍中來,因為他們已紮根在農村,是邊遠地區的一支不可忽視的教育力量。

(四)廣泛動員社會應有力量,扶持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

建議各級政府應出台優惠政策,鼓勵單位和個人資助少數民族地區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就學和興建實施義務教育的學校。通過發行教育彩票等方式,募集資金,發展和扶持落後的民族地區義務教育。

鄉並鎮教育現狀調研報告篇2

省交通職業教育的現狀的調研報告

發揮交通教育研究會功能推進交通職業教育的新發展

職業教育是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塊之一,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教育是基礎和保障,交通職業教育既是交通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交通事業發展的內在動力體系。一方面,交通事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撐和智力的保障。大力發展交通職業教育,建立交通人力資源支持保障體系,為交通事業源源不斷地輸送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質的勞動者,持續提升交通從業隊伍素質,是我省交通實現跨越式發展和“兩個率先”目標的基本保證。另一方面,交通事業的發展既為交通職業教育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歷史機遇,也對交通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火如荼的建設高潮和大量的行業管理引發了對高素質交通從業人員的需求。落實人才強交戰略,大力發展交通職業技術教育,建設交通行業人力資源支撐體系,實施交通管理幹部、專業技術人才、技能型人才培養工程,完善交通行業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培養選拔機制,創新培養方式,這已成為交通事業的發展的主導因素。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優先發展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深化教育體制改革。作為政府交通主管部門,我們必須對交通職業教育予以更多的關心、更高的重視、更大的投入,持續提高交通職業教育的發展規模和水平,持續提高交通職業教育對交通事業的保障和支持能力。同時,針對我省交通事業的發展對交通職業教育的需求、我省交通職業教育的現有規模和成果、職業教育發展的困難和前景等,我們要不斷地探求新的管理體制、機制和新的服務載體,加強對交通職業教育的研究、指導和服務。

一、我省交通職業教育的現狀

多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制定了一系列推動職業教育發展的重大方針政策。交通部、省政府專門召開了職業教育會議,對發展職業教育作出了全面的部署。黨和政府的重視和支持,社會發展對職業教育提出的需求,為職業教育的發展創造了優越的大環境、大氣候。

經過長期的努力,我省交通教育已形成相當的規模。據統計,到底,我省交通系統共有各類學校24所。從主管部門來分析,廳管廳屬學校有5所,市級交通行業主管部門所屬的有13所,交通企業主辦的有6所;從教育與培訓來分類,全日制學校有15所,培訓機構有9所;從地域分佈來看,除舟山市以外,其他各市均有1所以上學校。24所學校佔地面積達137.768萬平方米,校舍面積達47.2萬平方米,教職工總數2329人,在校生規模達3萬餘名。五年共輸送全日制畢業生2.5萬名,組織崗位培訓30萬人次。特別是廳管廳屬4所院校辦學規模、質量與效益都顯著增長,在交通職業教育中始終發揮着骨幹和引領的作用,為我省交通事業的快速健康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和勞動力保障。4所院校佔地面積達76.63萬平方米,校舍面積達25.17萬平方米;教職工總數達878人,其中專任教師533人;20共招收全日制學生5211名、成人教育招生2332名;年全日制教育畢業生2538名、成人教育畢業生845名;組織各類崗位培訓達到16064人次。

我省交通職業教育在取得長足發展的同時,也存在着不少問題,有些是宏觀性的教育問題在交通教育上的反映,而有些是交通職業教育自身存在的體制、機制和結構上的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辦學主體多樣化,需要進一步健全監督約束機制。目前,交通系統職業學校,有交通主管部門創辦、交通企業創辦、民間社會辦學以及校企聯合辦學等多種模式,這種辦學體制擴大了職業教育的社會參與性、競爭性,增強了職業教育的發展活力,但是也出現了有的學校片面追求經濟利益,忽視社會效益的行為,如惡性競爭生源、不注重教學質量、學生管理混亂、就業欺詐等。

二是有的學校辦學定位不明確,需要加強宏觀的指導與資源整合。特別是有的市縣交通學校,只注重生存,不注重發展,沒有長遠的辦學方向和目標,對行業的需求、市場的需求缺乏調查研究,辦學的盲目性較大。

三是辦學質量參差不齊,需要進一步健全教學評估與淘汰機制。有的學校專業設置不規範、課程設計不合理、教材不配套,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和教育質量亟待提高,教學內容與方法也有待改進。

四是辦學條件不一,教育經費總量不足。24所學校中納入財政預算撥款的學校只有7所,而市縣學校的主管部門撥款又非常少甚至沒有撥款,由此導致部分學校很少有基建投入。教學環境差,校舍破爛、陳舊、狹小;教師收入低微,教學設備、實訓基地等硬件設施嚴重缺乏,不能滿足教學要求。

如何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如何提高交通職業教育對交通事業發展的人力支持和智力保障作用,這是

科教部門一直在考慮的課題。從2005年開始,我們就在積極探索和組建浙江省交通教育研究會,做了大量的籌備,目前研究會已經通過民政部門的社團登記,預計將在年底前完成組建。成立我省交通教育研究會,就是要充分發揮研究會對主管部門的專業諮詢和決策參謀作用,以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對我省交通職業教育的宏觀管理,整合我省交通教育資源,促進院校與行業的雙向聯繫,建立院校間交流與合作的平台,更好地為交通教育的發展做好服務,推進我省交通職業教育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二、交通教育研究會的性質

浙江省交通教育研究會是我省交通行業教育團體和教育者的學術性羣眾團體,是由全省交通行業的教育部門、院校、企事業單位和關心交通教育的人士自願組成的學術性、非營利性組織,經浙江省民政廳註冊登記的法人社會團體。因此,浙江省交通教育研究會在機構的性質上明確屬於非政府組織。其基本特性體現為:

一是非政府性和民間性。交通教育研究會不是政府交通主管部門或行業管理部門的內設、直屬或下屬機構,而是為了實現發展交通教育的職能,由興趣、志向相同的院校倡導和推動,為成員和行業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和發揮特定的作用,因此,具有民間自發參與社會公共管理的特徵。

二是合法性和非政治性。交通教育研究會必須按照社會團體登記管理的有關規定,向省民政部門申請登記,依法成立,並在遵循法律、道德和國家有關政策的前提下開展相關的業務活動。研究會是學術性質的社會團體,不得參與宗教性活動,不捲入推選公職候選人等政治活動,因此,具有非宗教性和非政治性的特徵。

三是組織性和自治性。交通教育研究會以章程進行組織和管理,其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最高權力機構是會員代表大會。章程由會員代表大會制訂或修改,理事會是會員代表大會的執行機構,理事會成員由會員代表大會選舉或罷免;研究會的業務範圍和職能由章程賦予,成員入會或退會完全自願。因此,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徵。

四是公益性和非營利性。交通教育研究會圍繞浙江交通“六大工程”建設和跨越式發展的中心,開展交通教育的研究與交流,指導各院校轉變辦學理念、優化辦學結構、形成品牌特色、加快發展步伐,努力實現教育質量、師資隊伍、校園環境的跨越式發展,培養大批中高級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為交通事業發展提供人才、智力的保障和支持。研究會是公益性組織,不是一個獨立的經濟實體,其開展的業務活動不以追求經濟利益為目標。

三、組建浙江省交通教育研究會的必要性

(一)充分發揮非政府組織的獨特作用,是現代公共管理的發展趨勢。

現代公共管理理論認為,一個國家的社會結構是建立在政府、市場和市民社會三個要素的相互作用關係之上的,市場要素主要由企業組織構成,而政府要素和市民社會要素分別由政府組織和非政府組織(也稱為第三部門)構成。如美國就是利用政府系統之外的各種行業協會,搶先制定和發佈各自行業的市場、技術准入和從業標準,對國外商品、資本、勞務的進入設置限制和障礙,從而實現了不由政府出面照樣能夠保護國內市場和產業的目標;著名的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其特點就是通過行業協會、教育基金會等社團機構,制訂職業教育的標準規範、協調企業與培訓機構的關係、組織職業技能鑑定等,在事實上代替政府的某些職能。

經過20多年的改革,我國已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轉型有了一定的進展,政府職能的轉變,為非政府組織的發展提供了許多機會。我國的非政府組織一方面數量大幅增加,一方面作用日益顯現,非政府組織同政府、企業共同構成了現代經濟結構的三大支柱。社會團體是當代中國政治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據憲法和法律獨立自主地開展活動,聯合和團結全國的職工、青年、婦女以及各界人士,參與國家和地方的政治生活,協調社會公共事務,維護羣眾合法權益,發揮着巨大的作用。中國有全國性社會團體近個。其中使用行政編制或事業編制,由國家財政拔款的社會團體約200個。如中華全國總工會、共青團、全國婦聯等社會團體雖然是非政府性的組織,但在很大程度上行使着部分政府職能。因此,積極發展非政府組織,發揮非政府組織的作用,既有客觀需求的必要性,又有現實的緊迫性。

由交通教育研究會的性質決定,教育研究會將以其學術性、專業性特徵和行業自律性、自治性的運作特點,在交通主管部門的指導下,顯現其行業調查、決策支持、校企合作、學術交流等功能,以促進交通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

(二)組建交通教育研究會,是加強和改善交通職業院校管理的必然要求。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對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問題指出,要“明確各級政府提供公共教育職責,制定和完善學校的設置標準,支持民辦教育發展,形成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共同發展的辦學格局”,“形成權責明確的教育管理體制,在學科、專業和課程設置以及招生規模、人才聘用等方面給學校更多自主權,培育併發揮學校的優勢和特色”。政府交通主管部門一方面要認真履行管理和指導交通職業教育發展的職責,加強和改善對交通院校的宏觀管理和政策指導;另一方面要積極探索管理體制改革,積極培育交通院校自主管理和良性發展的機制。

交通院校既是為交通行業服務的教育機構,同時又是獨立的市場主體,既要緊緊圍繞交通事業發展這個中心,又要遵循其教育教學的特殊規律,既要注重辦學的社會效益,也要充分考慮辦學的經濟效益和院校的自身發展。在對交通院校的許多管理領域就出現了不該管、不便管、管不好的狀況。一是主管部門不便直接管理的事務,如院校的發展規劃、專業設置、招生規模、學生就業、師資引進與培養、院校內部管理以及院校間的競爭和協作等,但這些事務從院校和社會需要來看,又迫切需要有相應的機構進行指導、監督、管理和協調;二是需要主管部門管理,但是單靠主管部門難以管到位或管理效率低的事務,如交通職業教育發展狀況調查、人才需求調查和預測、教育教學標準的制定與質量評估、就業准入制度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推行和規範、院校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制裁等,都需要有一個學術性、專業性很強的機構來協助政府主管部門進行管理;三是交通院校有需要,但是單個院校難以做到,或即使能做到但會付出高額成本的事務。如行業信息收集,人才、技術和職業培訓,師資力量的培養與交流、向社會反映院校的共同訴求以及其他行業性的社會公益性等,需要有一個民間性的、院校自願集結產生的機構來協作完成這些事務。

因此,組建交通教育研究會既是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的.應有之義,是主管部門有效履行教育管理職責的延伸手段,又是交通院校與行業之間、交通院校相互之間加強交流與協作的良好平台。

(三)組建交通教育研究會,是促進交通職業教育健康發展的現實需要。

由於行業或企業辦學的性質所決定,教育主管部門對交通職業教育的業務指導、資金支持等方面都有侷限性,而交通主管部門不可能把大量的精力和資源投入在這方面,尤其是市縣交通部門在教育業務指導上沒有專門的機構和力量。因此,對交通職業教育缺乏有效組織、指導和服務,有的學校在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設置、課程與教材建設、內部管理制度,以及黨建和思想政治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問題,業務交流及信息交流渠道不暢,校際、校企缺乏合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院校的培養與行業需求上的脱節。作為教育主管部門和交通行業主管部門,必須依法加強對辦學主體的監督與管理,嚴格把握教育市場準入資格,嚴肅教學質量評估制度,保障辦學質量;必須加強教育指導,幫助其掌握市場信息、把握行業需求,開展校際交流與合作,發揮好重點院校的示範和引領作用,逐步培育其重點學科和優勢專業,形成其辦學特色。組建交通教育研究會,聯合各院校力量,共同研究和探討交通職業教育問題,為主管部門決策提供參謀,為交通院校提供專業服務,為交通教育秩序提供自律規範,為校際、校企合作牽線搭橋,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也是交通職業教育健康發展的迫切需求。

四、組建我省交通教育研究會的可行性分析

組建交通教育研究會,離不開主管部門的主導與支持、骨幹院校的發起與倡導、行業與院校的響應和參與。

(一)法律許可是組建我省交通教育研究會的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35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結社自由是公民依法結成某種社會團體,進行社會活動的自由。結社通常分為以營利為目的的商業結社,以及以非營利為目的的政治、宗教、學術、慈善等結社。憲法規定的結社主要是指非營利性的結社。結社自由有利於公民之間的交流,互相學習,羣策羣力,促進某項事業的進步繁榮。但是結社自由也有一定的限制規定,我國對公民結社是根據國務院發佈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進行管理的。根據條例規定,公民的結社自由,應當經其業務主管部門審查同意,並依法進行登記。交通教育研究會的籌建得到了省民政部門的大力支持和指導,目前已經順利地進行了社團登記,也為今後研究會相關業務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法律的依據。

(二)主管部門和行業管理部門的支持是保障。

我省交通職業教育的發展一直以來受到政府交通主管部門、勞動部門、教育部門的關懷和支持,在政策上引導,在資金上扶持,在信息上提供服務,在業務上加強指導,在行業准入上給予政策支持,這是交通職業教育得以發展的有力保障。各市交通部門對職業教育的認識逐步深化,支持與指導的圖謀也正在不斷加強。如衢州市交通中等專業學校在當地市政府和交通局的支持下,正在實施搬遷工程,新校園佔地200畝,投資1.1億;湖州市交通局從教育結構調整入手,對交通學校和培訓中心進行資源整合,成立了聯合黨總支,由局領導擔任黨總支書記,促進了兩個學校的優勢互補。同時,公路、港航、運管、質監等行業管理部門對交通職業教育也非常重視,為交通職業院校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三)交通職業院校的共同意願是基礎。

交通職業教育具有其特殊的處境,特別是有的市(縣)交通學校感到自己是遊離於交通部門與教育部門之間,既得不到相關的政策支持,也得不到相應的業務指導,處於“孤軍作戰”的境地。他們迫切希望通過成立交通教育研究會能夠了解交通行業的需求、指導學校的發展、構築合作的平台、反映學校的訴求,對成立研究會非常支持,並寄予厚望。

交通教育研究會的主要發起單位和共同發起單位均為省屬院校,經過重點扶持和學校自身努力,現已積蓄了較強的實力,而市縣所屬學校辦學力量則相對較弱,通過教育研究會這個平台,有利於充分發揮省屬院校的帶動和示範功能,促使省屬院校為各市屬學校提供更多的幫助,帶動全省交通教育事業的共同發展。

(四)中國交通教育研究會的指導。

成立我省交通教育研究會,也是我省交通職業院校在更高的層次和更廣的範圍內參與學術研討和交流活動,不斷地提高我省交通教育的教學和科研水平的需要。中國交通教育研究會成立於1993年3月15日,是在八十年代成立的交通部高等教育研究會、交通部航海教育研究會、交通中專教育研究會、交通職工教育研究會及交通技工教育研究會的基礎上組建的。現有團體會員540個。交通部科教司及中國交通教育研究會均有成立省級研究會的意願和要求。目前全國範圍內,各省、市、自治區基本上都成立了相應的教育研究會,在承擔重點研究課題、組織考察與交流、舉辦幹部培訓、組織編寫培訓教材和主持課題項目鑑定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有交通部科教司及中國交通教育研究會的指導,有兄弟省市教育研究會成功經驗的借鑑,我省交通教育研究會定將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五、浙江交通教育研究會職能定位

在交通事業發展中,交通教育研究會擔負着培養交通人才,提高交通職工隊伍素質,研究和探索人才教育培訓途徑的重要職責,對交通事業發展有着積極的促進作用。具體來説,其職能主要體現為:

1、參謀職能。組織行業調查研究,為政府主管部門決策做好參謀;如提供交通行業人才現狀、交通教育現狀及人才需求、院校發展預測的研究,提出人才培養的規劃建議,為交通教育的發展提供專業分析依據。

2、協調職能。對各院校的辦學特色、優勢專業、師資力量、生源素質等進行綜合性分析研究,為交通院校的發展定位提供信息,協調整合資源,形勢優勢互補的交通教育格局;協調開展校際合作,發揮好廳管廳屬院校的示範作用,為提高整個交通系統的教育水平做好服務。

3、指導職能。研究制定交通教育辦學行業性自律標準,指導各院校做好精品專業、精品課程建設,組織編寫有關專業的統編教材,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4、師資培養職能。建立交通教育師資人才庫,特別是要加強與交通部門、企業的聯繫,蒐集和掌握具有“雙師型”素質的人才,為院校教學與實際的緊密結合提供師資支持;採取校際間教師互派學習、掛職鍛鍊,組織到企業進行實踐等方式,組織對現有師資的學習培訓,不斷地更新知識結構,提高教師的素質;組織開展教材教法研究,定期組織教學觀摩、公開課等活動,提高教師的授課水平。

5、學術交流職能。結合交通建設和交通教育的實際,每年確定相關的研究課題,定期組織論文交流、研討、評比活動,活躍學術氣氛;要編辦好《浙江交通教育》內部刊物,為各成員單位提供信息服務。

6、溝通與服務職能。要積極反映成員的訴求,加強與交通主管部門、教育部門、勞動部門以及地方政府間的溝通和聯繫,解決各院校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加強與交通企業的協作,為教師的實踐和學生的實習聯繫基地,為學生的就業提供指導和幫助。

六、浙江省交通教育研究會運作機制

浙江省教育研究會是學術性的羣眾團體組織,其章程是研究會內部最高的組織法規和行為規範。因此,教育研究會的宗旨和原則、會員管理、組織機構設置、業務活動的開展、資產管理等都必須在章程中作出明確的規定,並在日常活動中嚴格遵循。在具體的運作中,必須明確以下幾個重點:

(一)交通教育研究會作為一個與交通行業緊密聯繫產為交通行業服務的專業性、學術性羣眾團體組織,應當接受業務主管單位浙江省交通廳的業務管理以及中國交通教育研究會的指導,接受浙江省民政廳的監督管理。

(二)在會員管理上,必須明確相應的入會條件和程序、會員的權利和義務。目前在研究會起步階段,我們主要以吸收交通行業管理部門、交通職業教育部門的團體會員為主,隨着研究會的發展,我們將逐步擴大範圍,努力引導和吸收交通企業、科研院所等單位參加,同時要積極吸納在我省交通教育領域內具有一定影響及關心、支持交通教育事業的人士作為個人會員參加,逐步擴大影響,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

(三)要健全組織機構。一是要建立會員代表大會制度,成立理事會、常務理事會,並按照按照的規定行使其相應的職責。二是要成立日常辦事機構,由祕書長主持開展日常,組織實施年度計劃,協調各分支機構、代表機構、實體機構開展等。三是要重點研究建立研究會的分支機構。按照“服務面覆蓋浙江交通系統各級各類院校和企業、面涉及浙江交通系統各級各類院校的主要”的要求,研究會的分支機構擬設立交通專業技術類和院校綜合管理類兩塊。專業技術類擬設立公路專業、汽運專業、航運港口專業、運輸管理專業四個分會;院校綜合管理類擬設立職工教育與培訓、教學管理、學生管理、後勤管理四個分會。分會的設立要本着成熟一個成立一個的原則,保障相應的活動能有效開展。

(四)業務活動的開展。理事會應當按照章程規定的業務活動範圍和職責,制定每年的計劃,認真落實,並接受會員代表大會的監督和審議。研究會祕書處應當認真組織實施年度計劃,開展調研活動,為主管部門決策提供參謀、作好助手;創辦好《浙江省交通教育研究會》刊物和浙江交通教育網,為會員單位提供信息,指導業務,履行服務職能;加強內外的溝通、聯絡和協調,發揮好橋樑和紐帶作用;協調好各分支機構開展協助開展學術交流、師資培養、系統幹部職工培訓等,緊緊圍繞交通行業開展,發揮作用。

(五)資產管理。研究會的經費來源主要是:會員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繳納的會費,捐贈,政府部門資助,在核準的業務範圍內開展活動或服務的收入,利息和其他合法收入。研究會的經費應當用於章程規定的業務範圍和業務的開展。資產管理執行國家有關財務管理制度,並接受會員代表大會及有關政府部門的監督。

浙江省交通教育研究會的組建,在我省來説是一個新生事物,需要我們在實踐中逐步探索和完善,努力實現其“主管部門的參謀、院校合作的平台、學術研討的園地、校企聯繫的橋樑、對外宣傳的窗口”的職能,推進我省交通院校的健康發展,從而為我省交通事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和保障。

?省交通職業教育的現狀的調研報告》來源於網,歡迎閲讀省交通職業教育的現狀的調研報告。xwl

科教部門一直在考慮的課題。從2005年開始,我們就在積極探索和組建浙江省交通教育研究會,做了大量的籌備,目前研究會已經通過民政部門的社團登記,預計將在年底前完成組建。成立我省交通教育研究會,就是要充分發揮研究會對主管部門的專業諮詢和決策參謀作用,以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對我省交通職業教育的宏觀管理,整合我省交通教育資源,促進院校與行業的雙向聯繫,建立院校間交流與合作的平台,更好地為交通教育的發展做好服務,推進我省交通職業教育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二、交通教育研究會的性質

浙江省交通教育研究會是我省交通行業教育團體和教育者的學術性羣眾團體,是由全省交通行業的教育部門、院校、企事業單位和關心交通教育的人士自願組成的學術性、非營利性組織,經浙江省民政廳註冊登記的法人社會團體。因此,浙江省交通教育研究會在機構的性質上明確屬於非政府組織。其基本特性體現為:

一是非政府性和民間性。交通教育研究會不是政府交通主管部門或行業管理部門的內設、直屬或下屬機構,而是為了實現發展交通教育的職能,由興趣、志向相同的院校倡導和推動,為成員和行業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和發揮特定的作用,因此,具有民間自發參與社會公共管理的特徵。

二是合法性和非政治性。交通教育研究會必須按照社會團體登記管理的有關規定,向省民政部門申請登記,依法成立,並在遵循法律、道德和國家有關政策的前提下開展相關的業務活動。研究會是學術性質的社會團體,不得參與宗教性活動,不捲入推選公職候選人等政治活動,因此,具有非宗教性和非政治性的特徵。

三是組織性和自治性。交通教育研究會以章程進行組織和管理,其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最高權力機構是會員代表大會。章程由會員代表大會制訂或修改,理事會是會員代表大會的執行機構,理事會成員由會員代表大會選舉或罷免;研究會的業務範圍和職能由章程賦予,成員入會或退會完全自願。因此,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徵。

四是公益性和非營利性。交通教育研究會圍繞浙江交通“六大工程”建設和跨越式發展的中心,開展交通教育的研究與交流,指導各院校轉變辦學理念、優化辦學結構、形成品牌特色、加快發展步伐,努力實現教育質量、師資隊伍、校園環境的跨越式發展,培養大批中高級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為交通事業發展提供人才、智力的保障和支持。研究會是公益性組織,不是一個獨立的經濟實體,其開展的業務活動不以追求經濟利益為目標。

三、組建浙江省交通教育研究會的必要性

(一)充分發揮非政府組織的獨特作用,是現代公共管理的發展趨勢。

現代公共管理理論認為,一個國家的社會結構是建立在政府、市場和市民社會三個要素的相互作用關係之上的,市場要素主要由企業組織構成,而政府要素和市民社會要素分別由政府組織和非政府組織(也稱為第三部門)構成。如美國就是利用政府系統之外的各種行業協會,搶先制定和發佈各自行業的市場、技術准入和從業標準,對國外商品、資本、勞務的進入設置限制和障礙,從而實現了不由政府出面照樣能夠保護國內市場和產業的目標;著名的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體系,其特點就是通過行業協會、教育基金會等社團機構,制訂職業教育的標準規範、協調企業與培訓機構的關係、組織職業技能鑑定等,在事實上代替政府的某些職能。

經過20多年的改革,我國已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轉型有了一定的進展,政府職能的轉變,為非政府組織的發展提供了許多機會。我國的非政府組織一方面數量大幅增加,一方面作用日益顯現,非政府組織同政府、企業共同構成了現代經濟結構的三大支柱。社會團體是當代中國政治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據憲法和法律獨立自主地開展活動,聯合和團結全國的職工、青年、婦女以及各界人士,參與國家和地方的政治生活,協調社會公共事務,維護羣眾合法權益,發揮着巨大的作用。中國有全國性社會團體近2000個。其中使用行政編制或事業編制,由國家財政拔款的社會團體約200個。如中華全國總工會、共青團、全國婦聯等社會團體雖然是非政府性的組織,但在很大程度上行使着部分政府職能。因此,積極發展非政府組織,發揮非政府組織的作用,既有客觀需求的必要性,又有現實的緊迫性。

由交通教育研究會的性質決定,教育研究會將以其學術性、專業性特徵和行業自律性、自治性的運作特點,在交通主管部門的指導下,顯現其行業調查、決策支持、校企合作、學術交流等功能,以促進交通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

(二)組建交通教育研究會,是加強和改善交通職業院校管理的必然要求。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對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問題指出,要“明確各級政府提供公共教育職責,制定和完善學校的設置標準,支持民辦教育發展,形成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共同發展的辦學格局”,“形成權責明確的教育管理體制,在學科、專業和課程設置以及招生規模、人才聘用等方面給學校更多自主權,培育併發揮學校的優勢和特色”。政府交通主管部門一方面要認真履行管理和指導交通職業教育發展的職責,加強和改善對交通院校的宏觀管理和政策指導;另一方面要積極探索管理體制改革,積極培育交通院校自主管理和良性發展的機制。

交通院校既是為交通行業服務的教育機構,同時又是獨立的市場主體,既要緊緊圍繞交通事業發展這個中心,又要遵循其教育教學的特殊規律,既要注重辦學的社會效益,也要充分考慮辦學的經濟效益和院校的自身發展。在對交通院校的許多管理領域就出現了不該管、不便管、管不好的狀況。一是主管部門不便直接管理的事務,如院校的發展規劃、專業設置、招生規模、學生就業、師資引進與培養、院校內部管理以及院校間的競爭和協作等,但這些事務從院校和社會需要來看,又迫切需要有相應的機構進行指導、監督、管理和協調;二是需要主管部門管理,但是單靠主管部門難以管到位或管理效率低的事務,如交通職業教育發展狀況調查、人才需求調查和預測、教育教學標準的制定與質量評估、就業准入制度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推行和規範、院校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制裁等,都需要有一個學術性、專業性很強的機構來協助政府主管部門進行管理;三是交通院校有需要,但是單個院校難以做到,或即使能做到但會付出高額成本的事務。如行業信息收集,人才、技術和職業培訓,師資力量的培養與交流、向社會反映院校的共同訴求以及其他行業性的社會公益性等,需要有一個民間性的、院校自願集結產生的機構來協作完成這些事務。

因此,組建交通教育研究會既是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的應有之義,是主管部門有效履行教育管理職責的延伸手段,又是交通院校與行業之間、交通院校相互之間加強交流與協作的良好平台。

(三)組建交通教育研究會,是促進交通職業教育健康發展的現實需要。

由於行業或企業辦學的性質所決定,教育主管部門對交通職業教育的業務指導、資金支持等方面都有侷限性,而交通主管部門不可能把大量的精力和資源投入在這方面,尤其是市縣交通部門在教育業務指導上沒有專門的機構和力量。因此,對交通職業教育缺乏有效組織、指導和服務,有的學校在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設置、課程與教材建設、內部管理制度,以及黨建和思想政治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問題,業務交流及信息交流渠道不暢,校際、校企缺乏合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院校的培養與行業需求上的脱節。作為教育主管部門和交通行業主管部門,必須依法加強對辦學主體的監督與管理,嚴格把握教育市場準入資格,嚴肅教學質量評估制度,保障辦學質量;必須加強教育指導,幫助其掌握市場信息、把握行業需求,開展校際交流與合作,發揮好重點院校的示範和引領作用,逐步培育其重點學科和優勢專業,形成其辦學特色。組建交通教育研究會,聯合各院校力量,共同研究和探討交通職業教育問題,為主管部門決策提供參謀,為交通院校提供專業服務,為交通教育秩序提供自律規範,為校際、校企合作牽線搭橋,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也是交通職業教育健康發展的迫切需求。

四、組建我省交通教育研究會的可行性分析

組建交通教育研究會,離不開主管部門的主導與支持、骨幹院校的發起與倡導、行業與院校的響應和參與。

(一)法律許可是組建我省交通教育研究會的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35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結社自由是公民依法結成某種社會團體,進行社會活動的自由。結社通常分為以營利為目的的商業結社,以及以非營利為目的的政治、宗教、學術、慈善等結社。憲法規定的結社主要是指非營利性的結社。結社自由有利於公民之間的交流,互相學習,羣策羣力,促進某項事業的進步繁榮。但是結社自由也有一定的限制規定,我國對公民結社是根據國務院19發佈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進行管理的。根據條例規定,公民的結社自由,應當經其業務主管部門審查同意,並依法進行登記。交通教育研究會的籌建得到了省民政部門的大力支持和指導,目前已經順利地進行了社團登記,也為今後研究會相關業務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法律的依據。

(二)主管部門和行業管理部門的支持是保障。

我省交通職業教育的發展一直以來受到政府交通主管部門、勞動部門、教育部門的關懷和支持,在政策上引導,在資金上扶持,在信息上提供服務,在業務上加強指導,在行業准入上給予政策支持,這是交通職業教育得以發展的有力保障。各市交通部門對職業教育的認識逐步深化,支持與指導的圖謀也正在不斷加強。如衢州市交通中等專業學校在當地市政府和交通局的支持下,正在實施搬遷工程,新校園佔地200畝,投資1.1億;湖州市交通局從教育結構調整入手,對交通學校和培訓中心進行資源整合,成立了聯合黨總支,由局領導擔任黨總支書記,促進了兩個學校的優勢互補。同時,公路、港航、運管、質監等行業管理部門對交通職業教育也非常重視,為交通職業院校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三)交通職業院校的共同意願是基礎。

交通職業教育具有其特殊的處境,特別是有的市(縣)交通學校感到自己是遊離於交通部門與教育部門之間,既得不到相關的政策支持,也得不到相應的業務指導,處於“孤軍作戰”的境地。他們迫切希望通過成立交通教育研究會能夠了解交通行業的需求、指導學校的發展、構築合作的平台、反映學校的訴求,對成立研究會非常支持,並寄予厚望。

交通教育研究會的主要發起單位和共同發起單位均為省屬院校,經過重點扶持和學校自身努力,現已積蓄了較強的實力,而市縣所屬學校辦學力量則相對較弱,通過教育研究會這個平台,有利於充分發揮省屬院校的帶動和示範功能,促使省屬院校為各市屬學校提供更多的幫助,帶動全省交通教育事業的共同發展。

(四)中國交通教育研究會的指導。

成立我省交通教育研究會,也是我省交通職業院校在更高的層次和更廣的範圍內參與學術研討和交流活動,不斷地提高我省交通教育的教學和科研水平的需要。中國交通教育研究會成立於1993年3月15日,是在八十年代成立的交通部高等教育研究會、交通部航海教育研究會、交通中專教育研究會、交通職工教育研究會及交通技工教育研究會的基礎上組建的。現有團體會員540個。交通部科教司及中國交通教育研究會均有成立省級研究會的意願和要求。目前全國範圍內,各省、市、自治區基本上都成立了相應的教育研究會,在承擔重點研究課題、組織考察與交流、舉辦幹部培訓、組織編寫培訓教材和主持課題項目鑑定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有交通部科教司及中國交通教育研究會的指導,有兄弟省市教育研究會成功經驗的借鑑,我省交通教育研究會定將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五、浙江交通教育研究會職能定位

在交通事業發展中,交通教育研究會擔負着培養交通人才,提高交通職工隊伍素質,研究和探索人才教育培訓途徑的重要職責,對交通事業發展有着積極的促進作用。具體來説,其職能主要體現為:

1、參謀職能。組織行業調查研究,為政府主管部門決策做好參謀;如提供交通行業人才現狀、交通教育現狀及人才需求、院校發展預測的研究,提出人才培養的規劃建議,為交通教育的發展提供專業分析依據。

2、協調職能。對各院校的辦學特色、優勢專業、師資力量、生源素質等進行綜合性分析研究,為交通院校的發展定位提供信息,協調整合資源,形勢優勢互補的交通教育格局;協調開展校際合作,發揮好廳管廳屬院校的示範作用,為提高整個交通系統的教育水平做好服務。

3、指導職能。研究制定交通教育辦學行業性自律標準,指導各院校做好精品專業、精品課程建設,組織編寫有關專業的統編教材,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4、師資培養職能。建立交通教育師資人才庫,特別是要加強與交通部門、企業的聯繫,蒐集和掌握具有“雙師型”素質的人才,為院校教學與實際的緊密結合提供師資支持;採取校際間教師互派學習、掛職鍛鍊,組織到企業進行實踐等方式,組織對現有師資的學習培訓,不斷地更新知識結構,提高教師的素質;組織開展教材教法研究,定期組織教學觀摩、公開課等活動,提高教師的授課水平。

5、學術交流職能。結合交通建設和交通教育的實際,每年確定相關的研究課題,定期組織論文交流、研討、評比活動,活躍學術氣氛;要編辦好《浙江交通教育》內部刊物,為各成員單位提供信息服務。

6、溝通與服務職能。要積極反映成員的訴求,加強與交通主管部門、教育部門、勞動部門以及地方政府間的溝通和聯繫,解決各院校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加強與交通企業的協作,為教師的實踐和學生的實習聯繫基地,為學生的就業提供指導和幫助。

六、浙江省交通教育研究會運作機制

浙江省教育研究會是學術性的羣眾團體組織,其章程是研究會內部最高的組織法規和行為規範。因此,教育研究會的宗旨和原則、會員管理、組織機構設置、業務活動的開展、資產管理等都必須在章程中作出明確的規定,並在日常活動中嚴格遵循。在具體的運作中,必須明確以下幾個重點:

(一)交通教育研究會作為一個與交通行業緊密聯繫產為交通行業服務的專業性、學術性羣眾團體組織,應當接受業務主管單位浙江省交通廳的業務管理以及中國交通教育研究會的指導,接受浙江省民政廳的監督管理。

(二)在會員管理上,必須明確相應的入會條件和程序、會員的權利和義務。目前在研究會起步階段,我們主要以吸收交通行業管理部門、交通職業教育部門的團體會員為主,隨着研究會的發展,我們將逐步擴大範圍,努力引導和吸收交通企業、科研院所等單位參加,同時要積極吸納在我省交通教育領域內具有一定影響及關心、支持交通教育事業的人士作為個人會員參加,逐步擴大影響,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

(三)要健全組織機構。一是要建立會員代表大會制度,成立理事會、常務理事會,並按照按照的規定行使其相應的職責。二是要成立日常辦事機構,由祕書長主持開展日常,組織實施年度計劃,協調各分支機構、代表機構、實體機構開展等。三是要重點研究建立研究會的分支機構。按照“服務面覆蓋浙江交通系統各級各類院校和企業、面涉及浙江交通系統各級各類院校的主要”的要求,研究會的分支機構擬設立交通專業技術類和院校綜合管理類兩塊。專業技術類擬設立公路專業、汽運專業、航運港口專業、運輸管理專業四個分會;院校綜合管理類擬設立職工教育與培訓、教學管理、學生管理、後勤管理四個分會。分會的設立要本着成熟一個成立一個的原則,保障相應的活動能有效開展。

(四)業務活動的開展。理事會應當按照章程規定的業務活動範圍和職責,制定每年的計劃,認真落實,並接受會員代表大會的監督和審議。研究會祕書處應當認真組織實施年度計劃,開展調研活動,為主管部門決策提供參謀、作好助手;創辦好《浙江省交通教育研究會》刊物和浙江交通教育網,為會員單位提供信息,指導業務,履行服務職能;加強內外的溝通、聯絡和協調,發揮好橋樑和紐帶作用;協調好各分支機構開展協助開展學術交流、師資培養、系統幹部職工培訓等,緊緊圍繞交通行業開展,發揮作用。

(五)資產管理。研究會的經費來源主要是:會員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繳納的會費,捐贈,政府部門資助,在核準的業務範圍內開展活動或服務的收入,利息和其他合法收入。研究會的經費應當用於章程規定的業務範圍和業務的開展。資產管理執行國家有關財務管理制度,並接受會員代表大會及有關政府部門的監督。

浙江省交通教育研究會的組建,在我省來説是一個新生事物,需要我們在實踐中逐步探索和完善,努力實現其“主管部門的參謀、院校合作的平台、學術研討的園地、校企聯繫的橋樑、對外宣傳的窗口”的職能,推進我省交通院校的健康發展,從而為我省交通事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和保障。

?省交通職業教育的現狀的調研報告》來源於網,歡迎閲讀省交通職業教育的現狀的調研報告。xwl

鄉並鎮教育現狀調研報告篇3

一、調研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均gdp的增長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然而,隨着人均gdp的增長,城鄉收入差距也在急劇加大。20xx年全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為1049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255元,兩者的收入比為3.22:1。隨着我國社會發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區之間、社會階層之間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問題進一步凸顯,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命題。和諧社會的基礎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則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內容,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和核心,沒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社會和諧。教育作為推動社會變革與發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響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效率目標,又可以影響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公平目標。

社會的教育在社會流動、社會分化中具有“篩選器”的功能,又具有穩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視為實現社會平等“最偉大的工具”。按照現階段提出的新要求,我們應該以和諧理念來引領教育發展,通過推進教育的公平、公正,來促進社會的公平、公正,通過構建和諧教育,來推動構建和諧社會的步伐。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只有農村得以發展,才能真正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

農村發展的基礎是搞好農村的基礎教育。基礎教育是地方事業,擔負着為地方培養人才的重要任務。基礎教育辦得好壞,直接關係到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然而,農村基礎教育現狀卻不容樂觀。

二、調研對象

此次我調查的對象就是針對農村的基礎教育現狀展開的。基礎教育,就是人們在成長中為了獲取更多學問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識。基礎教育,作為造就人才和提高國民素質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國面向21世紀的教育改革中佔有重要地位。中國的基礎教育包括幼兒教育、國小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本報告的研究範圍主要是有關我國農村地區基礎教育的現狀

三、調研目的

1、通過進行實地調查和網上搜集資料,活的農村基礎教育現狀的信息

2、分析農村基礎教育所存在的問題,並找出出現問題的原因

3、通過分析具體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現狀的案例,切實掌握農村基礎教育問題出現的原因和解決的途徑

4、對本地區的農村基礎教育問題進行調研,掌握第一手資料

5、探索解決農村基礎教育問題的途徑,共同探究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方法

四、中國農村基礎教育現狀分析

自1986年國家義務教育法出台以來,特別是《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實施以來,我國的農村基礎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發展。但由於農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後天失調,所以農村教育狀況並沒有實現質的飛躍,依然存在諸多問題。

(一)政府投入有限,農村基礎教育經費嚴重不足,辦學條件差

教育的發展離不開一定的財政支持。農業經濟發展緩慢,農村財政緊張,各種經費特別是義務教育經費嚴重不足,導致農村學校的持續發展難以實現。中國是個農業大國,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在校生佔全國在校生的絕大多數。目前,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合計約1.93億人,按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70%算,農村在校生約1.3億人。

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經費總投入中義務教育階段所佔比例過低,義務教育經費投入佔總投入的比例始終低於60%,而農村義務教育投入佔總投入的比重近年還不足30%。而且,在農村義務教育總投人中,政府撥款所佔比例也不高。

儘管近年中央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向農村義務教育傾斜有所增加,但也只達到64.9%。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縣鄉財政與農民負擔”課題組20xx年發表的調查報告顯示,在農村義務教育的投人中,鄉鎮一級的負擔竟高達78%左右,縣財政負擔約9%,省地負擔約11%,中央財政只負擔了2%。而在國外,中央政府是義務教育資金來源的主渠道,有的國家中央政府投入佔整個基礎教育投入的比重高達80%。

長期以來,農村義務教育主要以農民投入為主。尤其是農村税費改革以前,農村義務教育事實上主要由農民承擔。税費改革後,農村基礎教育的經費來源基本是以鄉鎮財政撥款為主,輔之以農村教育費附加以及收取學雜費、教育集資等。

鄉級財政在農村義務教育中承擔了全部責任。農民的“合理”負擔成為農村義務教育的重要支柱。農村税費改革之後,在農民減負的同時,教育也大幅度減收,一些地方農村義務教育財政狀況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於經費不足,農村中國小的教學設施十分落後,一些中國小的基本辦學條件得不到保障。20xx年,我國農村地區危房比例仍然較高,全國國小和國中共有4542.3萬平方米的d級危房。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約1750萬平方米,因自然災害受損的校舍約200萬平方米,國小和國中校舍危房率分別為5.6%和3.7%。

雖然20xx年,國家實行了九年義務教育新的保障機制,許多學校新修了教學樓、辦公樓、學生宿舍,但在教學儀器、實驗設備、圖書資料、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等方面,農村中國小與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術水平更低,從而最終導致農村學生流失。

(二)師資力量嚴重不足,教師教學水平低,教學質量堪憂

教師隊伍的建設,在整個教育環節中至關重要。師資力量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學校的教育質量。調查發現,農村教師隊伍的現狀不盡如人意。

1、師資力量匱乏,農村師資“缺血”

由於農村教師待遇低,生活條件差,拖欠教師工資的現象嚴重,很多人不願到農村任教。一些剛畢業的大學生,寧願在家待崗,也不願當鄉村教師。同時,家裏有門路的、教學水平稍高的教師也想辦法擠入城市。再加上這幾年城市學校擴招,一些學校的師資力量不足,也開始從農村招聘教師。隨着進城教師的擇優錄取,越來越多的優秀教師流向了城市。

由於師資的流失,貧困農村的中國小校裏一個教師跨年級、包班上課的現象司空見慣。在農村許多學校,機、美術等方面的教師嚴重缺乏,無法適應新課改後的需求。另外,造成農村教育師資力量不足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教師的單向流動,即優秀教師只具有向上的流動性。

如果村裏的老師教得好,則入編進入鎮裏的學校,鎮裏的老師如果教得好,則進入縣城裏的學校。依此類推。這種帶有剛性的評選機制導致農村基礎教育系統只能得到較差的師資來源。農村師資原本“先天”不足,無奈又遭流失之痛,農村師資嚴重“缺血”。

2、教師素質參差不齊,教師專業化程度偏低

農村中國小教師學歷普遍偏低,學歷達標與能力達標存在較大落差,教師素質參差不齊。以湖南省為例,農村國小專任教師中本科以上學歷佔的比例不到城鎮的20%,國中也只相當於城鎮的一半,如衡陽市農村學校教師第一學歷合格率為22.7%。

儘管通過大規模的學歷補償教育和在職培訓,農村教師學歷達標率得到極大提高,但教師素質仍然不能滿足義務教育快速發展的需要。農村一些學校的大部分教師是本鎮(縣)未考上大學的高中畢業生,甚至一些國中畢業生也當起了教師,很多貧困縣還有一部分教師國小畢業。

另外,相當一部分農村教師教育觀念陳舊,知識老化,教學方法落後,難以適應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發展的今天,他們無法趕上時代前進的步伐,使得農村中國小教師隊伍形成不了梯隊,專業化程度不高。教師的低素質直接影響、限制了學生素質的提高。

由於教學質量不高,農村一些學校的生源逐漸流失。在一些地區,“村國小到中心國小,中心國小到縣城國小,優生不斷流向縣城”已成了趨勢。長此以往,學校將陷入一種惡性循環並將隨着這種惡性循環而趨於萎縮。

(三)家庭貧困,出現了新的“讀書無用論”

在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由於教育投資少,本應由財政支付的教育經費負擔轉移到農民家庭,義務教育已無義務之實,老百姓需要自己負擔學費。農民一年的收入本來就很少,大部分用來支出子女的學費,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現了教育致貧現象。

農民不堪教育費用的重負,導致其子女失學、輟學。另外,近年就業形勢不太樂觀,職業教育極不發達,導致學生在大學學的知識在農村派不上用場,使得農村出現了新的“讀書無用論”。一些家長認為,與其讓孩子讀書,還不如讓孩子早點出去打工掙錢以貼補家用。

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較困難而成績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財力的制約,對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連國小都沒有畢業。貧困人口失去學習機會,也就限制了他們獲得個人發展的機會。

五、營勝村基礎教育案例分析

此次調研我來到了遼寧省丹東市五龍背鎮的一個普通的鄉村-營勝村,調研結果如下:

(一)教育現狀

據20xx年數據顯示該村約有人口1500多,學齡兒童接近200多,全村只有一所國小,六個年級共有教師9名,9名教師中無本科以上學歷者,7名專科學歷,2名國中學歷,中級職稱4人,初級職稱5人。調查發現,該村基礎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方面,師資力量缺乏教師不配套和跨年級上課現象嚴重,很多教師都是上了這門課再上那門,由於照顧不過來,只能讓一些班級學生自習或做作業。

我們還了解到由於農村教師的待遇低,辦公條件差,農村基礎教育崗位難留人,老師調動頻繁。另一方面,教師隊伍普遍存在學歷低、職稱低、素質低的“三低”現象。大部分教師為“民轉公”教師,由於他們的年齡偏大,業務素質在短期內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二)面臨的主要問題

1、教師隊伍數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質偏低。由於受政策因素的制約,該村近3年未補充過教師,導致教師嚴重不足和失衡。而鎮上的中心學校和交通條件較好的.學校教師普遍超編教師隊伍數量不足、分配不均、素質偏低。同時由於一批學歷低、素質不全面的人員進入教師隊伍,再加上“民轉公”教師,使得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年齡結構也不合理。農村課程改革對目前的農村教師提出了巨大的挑戰,它要求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角色行為必須實行全方位的轉變。由於農村教師隊伍年齡資歷、學識水平、身心狀況差異較大,因此轉變過程困難很多。

2、學校管理方面有待改進。一是校長結構欠合理,老的老了,工作精力有限;年輕的又過於年輕,沒有什麼工作經歷,更談不上有較好的工作經驗。二是部分校長對學校的管理工作較為片面,只注重學校教學管理,對教學管理以外的,如學校安全管理,學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管理的力度不夠。

3、學校經費困難。實施“一費制”和“兩免一補”後,人民羣眾的負擔的確減輕了,但學校的辦公經費受到一定影響,由於政府財力有限,上面的撥款也難以及時足額到位,使學校日常工作的正常運轉受到一定的影響,一些基礎設施建設無法實施,如校舍建設、綠化學校的創建等。

六、關於農村基礎教育問題的對策思考

針對農村基礎教育出現的困難,今年我國提出了實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國家、社會團體和個人為保障適齡人口獲得接受教育的機會,從政策、物質和資金上對貧困地區和貧困學生所提供的援助。限於農村的基礎,農村地區難以實現教育的自救,因此,積極發揮政府的調節功能,及時實施農村地區的教育救助就成為促進農村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緩解基礎教育投入問題的關鍵是解決財政乏力的問題。教育是一種公共產品,應當由政府承擔責任。建議國家增加對教育的投入,並嚴格規定農村教育投入的恰當比例。我國許多省在農村税費改革後,農村教育費附加和農村教育集資被取消,縣鄉財政收入減少,為了保證縣鄉對基礎教育的投入,中央應確定一定比例的税收進行轉移支付,專門用於農村基礎教育。

切實發揮國家公共財政資金在配置農村義務教育資源中的絕對主體作用,構建基礎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財政、省級財政承擔的財政轉移支付體制,最終實現農村義務教育和保障農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機會的長效機制。

鄉並鎮教育現狀調研報告篇4

一、引言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所必須面臨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鉅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新中國成立半個世紀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相繼作出了《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和法規,採取了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促使我國農村義務教育事業長足發展,為農村培養了一大批有文化的勞動者。自從提出了黨的xx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了“建設新農村”的口號後,國家就在農村這一塊實行了一系列的支農惠農政策,努力促進農村的和諧發展。在新農村建設中探索更好的道路,貢獻自己的力量是我們的責任。

三農問題,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問題,沒有農村廣大地區的現代化,也就不可能實現整個國家的現代化。在農村普及就能義務教育,關係到廣大農村中國小健康成長的基礎,關係到億萬農民素質的提高,關係到整個農業,農村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歷史性任務,應該説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是,義務教育尤其是農村義務教育還面臨着很多的困難。

毋庸諱言,作為實現"兩基"目標"重中之重"的農村教育是不容樂觀。很多典型調查表明,農村學生的實際輟學率比上述國家統計數字高得多。這種狀況與《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規定的到xx年全國農村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標準,初等教育和初級中等教育的輟學率、完成率,分別控制在1%和3%左右,尚有一定差距。此外,一些交通不便、書籍報刊難以到達的邊遠山區,國小、國中甚至高中生因為無書報閲讀,逐漸又變為新的文盲或半文盲。

科教興國是中國的基本國策,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國家的現代化就是一句空話,而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在科技,基礎是教育。任何一個取消絕對平均主義政策的社會,人口素質的差異都將直接導致效率的差異,進而導致收入結果的差異。

為進一步促進《義務教育法》在大塘鎮的貫徹實施,為了更好的瞭解韶關市大塘鎮農村義務教育情況,作為在校的大學生我們積極響應校團委組織的2019年大學生志願者暑期文化、科技、衞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促進農村兩個文明建設的發展。今年暑假根據學院安排與大塘鎮政府的協助下,基於對家鄉的熱愛,懷着希望家鄉辛勤勞作的人們過上美好生活的願望,於2019年7月份對我市大塘鎮貫徹實施《義務教育法》情況進行為期三天的專題調研。我們期望以次促進家鄉的教育事業的良好發展,推動家鄉的全面小康社會建設。

二、項目設計與運作

⒈項目組成人員

區順鑽、陳熙慧、劉杏梅、李濤

⒉調查方式

我們選擇了問卷式與訪談式相結合的調查方式,問卷式調查用於收集標準化的定量資料,訪談式調查用於收集非標準化的無結構的定性資料,兩種方式相互補充,相互驗證,以克服單一方法的侷限性,使我們的調查活動從深度和廣度兩個方面得以體現。

⑴問卷式調查

調查問卷共發放30份

問卷調查中問卷設計是最為重要的工作環節。我們將問卷內容按這樣的順序排列:被調查者家庭和個人基本情況,被調查者所在學校基本情況,被調查者學習心理及學習行為。

⑵訪談式調查

問卷式調查法固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對統計數字的量化分析,保證了它的廣泛性、客觀性,但也有所侷限。例如,有些被調查者很有想法、有觀點,在調查問卷中難以體現出來,而這些想法、觀點對於我們的分析具有重要價值;有的調查內容很難通過問卷得到答案,特別是有關心理動機、認知度、價值觀等深層次的內容,機械的問卷形式和簡單概括的選項回答的問題,限制了我們得到豐富的、個性化的信息,彌補單線用問卷式調查的不足。以往的調查員通過寫調查員手記將一些認為有價值的談話記錄下來。本次調查我們採用訪談法,正式想通過這種面對面的交談的方式,配合調查問卷,力爭從廣度和深度兩個方面,探詢武漢市黃陂區部分鄉村義務教育現狀。

在訪談人羣選擇上,我們以教育主體中心,主要對學校教師進行了訪談。

3、調查地點

本次調查活動是在韶關市大塘針的大塘中學展開的。為了進一步獲得真實數據,我們還派組員前往韶關市馬壩鎮教育局瞭解學校情況。

三、實踐活動的有關情況報告

1、基本情況

大塘中學現有接受義務教育在校生xx人,住宿生800人,教師80人,其中80%以上大專學歷,10多名本科學歷。xx年,全鎮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為100%,九年義務教育完成率99.7%。近年來,縣政府高度重視義務教育工作,認真貫徹實施《義務教育法》,在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經費保障機制、推進城鄉均衡發展、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素質教育水平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縣政府積極貫徹教育方針,更新教育理念,實施素質教育。一是加強和改進學校的德育工作,圍繞愛國主義、誠信教育等主題,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二是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組織開展各種興趣小組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三是改革教育教學評價機制和考試招生制度,積極探索公開公正公平的學業考試、推薦選拔與綜合素質評價相結合的招生考試製度改革,全面推進新課程改革,使素質教育的導向地位更為突顯。

(二)加強師資建設,教師隊伍整體水平明顯提高。教育發展,教師為本。近年來,縣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不斷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一是改革教師調配製度。對畢業生分配、教師進城等實行按需考錄,把好教師進口關。二是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通過實施“青藍工程”、“名師名校長工程”和“教師素質提升工程”,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三是加強教師職業培訓,隨着教材的改革,政府部門也對教師進行相應的培訓上崗,使教師適應教材與社會形式的發展。

(三)學生學習環境有所提高,學校近幾年新建宿舍、實驗樓與綜合樓,這都使學生的學習環境有所改善,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政策給他們帶來的一系列好處。

(四)社會、政府、學校都給予學生莫大的幫助,在學校內設立助學金,幫助貧困生完成學業,對於輟學的學生,教師也會其家長行進勸解,作思想工作。使學校切實落實學生們的義務教育。

2、存在的主要問題

大塘中學義務教育事業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離人民羣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還有較大差距,面臨着許多困難,存在着以下幾個主要問題。

(一)城鄉義務教育發展不夠均衡。近年來,各級政府致力於改善農村辦學條件,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的趨勢日益明朗,但差距依舊較大。一是教學設施不均衡。城鄉學校在硬件設施建設、現代教學設備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二是師資配備不均衡。名師名校長多集中在城區學校,農村學校比較缺乏。三是生源配置不均衡。城區學校班額過大,“消化不了”,而農村學校班額偏小,部分村小還存在“複式教學”現象。

(二)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水平仍然較低。各級政府不斷加大義務教育經費保障力度,但教育經費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依舊突出。一是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如學校生物園,只能供學生觀看而沒太大實質用途,操場過於簡陋,在黃土平地上用簡單的用粉筆勾出跑道,等等。二是現代教學設備嚴重缺乏。。三是公用經費和培訓經費緊張。部分農村中國小辦學規模小,學生數少,生均公用經費難以維持學校正常運轉。由於教師培訓經費沒有列入財政預算,學校普遍缺乏教師培訓經費。

(三)學校周邊環境仍然存在隱患。據瞭解,在大塘中學附近有一間生產碳酸鈣的廠,在工廠開工時時常會產生些粉末狀的顆粒,這對學生與教師的健康都造成一定的危險。

三、幾點建議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是最大的民生工程。為了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法》的貫徹實施,不斷提升教育現代化水平,全面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特提出如下建議:

(一)進一步加大《義務教育法》宣傳力度,依法推進義務教育工作。縣政府要進一步加大對《義務教育法》的宣傳力度,各級幹部不僅要學法知法,還要學深學透,充分把握義務教育的強制性、公益性、公平性等特點,用法律規範辦學行為,自覺履行工作職責,進一步強化政府對義務教育的保障職責和依法治教意識,真正把教育事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義務教育發展的良好氛圍。

(二)進一步加大經費投入力度,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義務教育實行國務院領導,政府統籌規劃實施,縣政府為主管理的體制,因此縣政府要切實負起管理責任。根據義務教育經費投入精神,一要積極包裝項目爭取省撥資金,積極爭取省財政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確保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達到市定基本標準(國小、國中分別不低於500元和800元),滿足教育教學基本需要;縣政府用於實施義務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比例應當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加比例。二要加大現代化教學設備投入力度。要從過去重點保障硬件設施建設轉入現代化教學設備的投入上來,不斷加強學校信息化和教學現代化建設。四要適當向農村傾斜經費。縣政府編制預算,應向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傾斜,特殊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標準應當高於普通學校。

(三)進一步整合和優化教育資源,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教育公平的本質要求,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縣政府應當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改善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一要重視義務教育發展規劃編制,合理佈局校網,確保教育設施建設與居住人口和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二要提高鄉鎮學校辦學水平,通過政策傾斜、城鄉學校結對幫扶等措施,加快農村學校標準化建設,努力使每個鄉鎮都有一所符合當地實際的示範性學校。三要關注弱勢羣體受教育問題。縣政府要研究解決民工子女享受免費義務教育問題,進一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學環境;要按有關文件精神解決特教學生護理費問題;要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寄宿的各項管理制度,妥善解決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生活問題。四要成立教育督導機構,對義務教育工作執行法律法規情況、教育教學質量以及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狀況等進行督導,督導報告要向社會公佈。

(四)進一步建立健全激勵機制,切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義務教育法》規定,縣政府應當加強教師培養工作,採取措施發展教師教育,制定教師培訓規劃,積極組織校長、教師的培訓和流動。

(五)進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提升素質教育水平。推進素質教育是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和水平的關鍵和必然要求。縣政府要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為學校開展素質教育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同時要督促教育主管部門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更新教育理念,創新教育模式,探索教育規律,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努力構築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教學機制和平台,提升素質教育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四、回首實踐效果,細心體會收穫

雖然這次調研時間短暫,但我們認真落實學校關於社會實踐的要求和規定,努力開展各項工作。為每次準備要進行的活動就進行計劃。此次時間給我們帶來的很大的影響,它使我們走出校園,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上了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到社會的大課堂上去經受風雨,見識世面,增長才幹,以實際行動去實踐的重要思想。社會實踐雖然比較辛苦,是慶幸?還是依戀?回想起來,才發覺,原來乏味中充滿着希望,苦澀中流露出甘甜。學校裏學生們純真、可愛的笑臉給我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通過本次社會實踐活動,一方面,我們鍛鍊了自己的能力,在實踐中成長;另一方面,我們服務當地百姓,造福當地人民;更重要的是我們獲得了在課本里與學校內學不到的知識。但在實踐過程中,我們也表現出了經驗不足,認識問題不夠全面等問題,使我們回到學校後更加要珍惜在校學習的時光,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識,並不斷深入到實踐中,檢驗自己的知識,鍛鍊自己的能力,為今後更好地服務於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我們將在不斷的學習與實踐中,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以我們所擁有的理論知識和拼搏精神,去展示新世紀大學生開拓創新、不斷進取的風采。這一次社會實踐活動將牢記在我們的腦海裏,它讓我們理解了很多有關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鄉並鎮教育現狀調研報告篇5

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發展幼兒教育,對鞏固和提高全市“普九”質量、發展各類教育事業、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及《xx省學前教育三年發展規劃》,根據縣教育局部署和安排,我們在全縣幼兒園進行了學前教育發展現狀專題調研。

調研工作採取問卷調查法、資料調查法、表格調查法等方法,分2個層面進行:一是各地填報幼兒園教師隊伍基本情況調查表;二是調研組深入到全縣18個鄉鎮的29所國小,查閲資料,召開座談會,走訪國小校長、園長和教師。通過對所調研資料和數據的系統歸類、分析,全面瞭解和掌握我縣學前教育發展的現狀,並就如何推進幼兒教育工作提出對策和建議,以此促進xx縣學前教育的規範有序,推動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一、我縣學前教育發展現狀

我縣共有公辦幼兒園一所,其中省級示範性幼兒園1所,校辦一類一級中心幼兒園29所。公辦教職工345人(其中專任教師236人,行政人員32人,教輔人員69人,職8人),臨時代課教師167人,共有幼兒教職工512人。基本滿足了城鄉羣眾希望子女接受幼兒教育的需要,對提高未來勞動者素質、促進社會政治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實施“兩全普九”成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十一五”期間,全縣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有關幼兒教育改革發展的一系列政策,以辦人民滿意的幼兒教育為宗旨,堅持推進幼兒教育改革與發展,堅持優化硬件建設和強化軟件管理並舉,做到了與整個教育工作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檢查,全縣的幼兒教育工作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長足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學前教育辦學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全縣共有各級各類幼兒園33所,其中公辦幼兒園1所,民辦幼兒園3所;在園幼兒0.86萬人,其中3-5週歲幼兒0.86萬人;學前三年入園率61.6%(其中城鎮80%、農村60%),學前一年入園率100%;城市已經基本普及了學前三年教育,農村基本普及了學前一年教育,全縣學前教育入園率逐年提高。

(二)優質學前教育資源不斷擴充。縣教育局制定了《xx市xx縣幼兒園辦園水平評估標準》,對幼兒園實行分類達標評估,加強骨幹園、示範園的建設,提高辦園水平。全縣各地積極開展示範幼兒園的創建工作,在增加示範幼兒園數量的同時,不斷擴大示範園、優質園的辦園規模,優質幼兒教育資源得到有效擴充。目前,全縣有省市級示範園1所,一類一級中心園19所,同時支持發展了一批較高水平的民辦幼兒園。這些骨幹示範園在全縣學前教育發展中發揮了很好的引領示範作用。

(三)幼兒教師隊伍逐步優化。通過對幼兒園園長擅長學科及管理能力的文字調查,我們瞭解到:幼兒園園長依法辦園的意識普遍較強,推進素質教育的積極性高。規範辦園行為,堅持抓制度建設、抓常規管理,普遍較好。園長有自己擅長的學科,90%的鄉鎮中心園園長堅持兼課,工作在第一線。這有利於科學管理、指導教學。城區幼兒園園長都有明確的自主辦園思路和目標意識,制定了符合本園實際的發展規劃,園所的發展規劃目標清晰,階段目標分解明確,措施得當、可操作性較強,辦園的整體水平和質量、效益不斷提高,保證幼教工作的健康協調發展。

(四)學前教育質量不斷提高。學前師資隊伍建設得到加強,教師進修學校通過舉辦全員專業培訓、講座、開展教師技能競賽等方式,不斷提高幼兒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業務水平。

(五)嬰幼兒早期教育開始起步。近幾年來,各地各園開始關注和重視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的推進工作,嬰幼兒一體化教育的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縣幼兒園成為我縣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工作試點園。

(六)園所佈局漸趨合理。隨着學齡兒童人數的減少以及城市化率的提高,近些年來,我縣將農村中國小布局調整後空餘的部分校舍、設備和人員優先用於發展幼兒教育事業。各地整合多種力量,優化資源配置,鄉鎮及以下一些幼兒園的內部裝備水平有了新的提高,辦園條件有所改善,增強了農村幼兒教育的實力。

二、我縣學前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

近年來,我縣加快普及學前教育,着力解決“入園難”“入園貴”問題,基本滿足了人民羣眾接受普及性學前教育的需求,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然而,調查中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幼兒教育在我縣整個教育結構體系中,仍然處於一個比較薄弱和滯後的環節,幼兒教育管理體制不順、機制不活、教育質量參差不齊、民辦幼兒園良莠混雜等現狀令人堪憂。目前,較為突出的問題是:

(一)公辦園發展不足,缺乏資金投入。全縣公辦園1所,僅佔全縣幼兒園總數3%,集中城鎮,覆蓋面很小;公辦園發展缺乏項目支撐,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在學前教育中的示範、引領作用發揮的不夠充分。縣內城區只有6所幼兒園(1所公辦園、3所校帶園、2所民辦園),有的幼兒園在園幼兒600人以上,最大規模12個班,最小6個班,班大人多、地域狹小,嚴重超出國家規定辦園標準(小班人數25-30人,中班30-35人,大班及學前班人數35-40人),生均面積嚴重不足。縣幼兒園同樣存在園舍面積狹小的突出問題。據調查結果顯示,有82.5%的家庭願意把孩子送到公辦園,但是公辦園人滿為患,根本不能滿足人民羣眾的需求。20xx年秋季學前一年將實行免費教育,大批適齡幼兒勢必湧入公辦幼兒園(城區適齡兒童預計超過3000人),公辦幼兒園已超飽和,入公辦園難問題將更加突出。

(二)民辦園條件參差不齊,多數設施簡陋,存在安全隱患。通過實地查看和調查統計,除縣中心城區幾家私營企業投資的民辦幼兒園條件較好外,其他各鄉鎮民辦幼兒園,多數是租用房屋或家庭作坊式辦園,活動場地狹小、未配足符合資職的保教人員、保教隨意性、保教質量低、班額超標、食堂簡陋、膳食質量差、設備陳舊、園舍達標率低、缺乏長期打算、不能持續資金投入和師生安全難以保證等問題普遍存在。

(三)幼兒園的管理低效。幼兒園的管理停留在制度化管理的低層次上,不利於調動幼兒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一些學校領導缺乏對幼兒園工作的有效監控,指導力度不夠,不進課堂、不查工作、不問實情。缺乏對幼兒教師日常保教工作的檢查和指導。

(四)教師隊伍區域結構不均衡。由於城鄉教育發展不平衡,教師資源向城區集中,農村幼兒園教師缺編,造成了教師在區域分佈上失衡,存在突出的供需矛盾,造成農村幼兒教師隊伍不穩定。鄉鎮中心園教師數量少,師生比過低,教師的保教任務重。根據調查,一個教師包乾一個班的情況比較普遍,尤其是村國小前班,有的每班40多個孩子,有的還更多。教師的保育、教育教學負擔沉重,沒有辦法實施個性化、個別化的教育,教育活動的內容和組織方式受條件的限制缺乏引發和支持兒童應用各種感官和動手動腦去主動探索、自由表達、平等交流、合作分享等機會,“關、管、灌”的教育方式普遍還沒有消除。“人員配備少,保教一肩挑”使得教學現代化、電教化的目標很難實現。人員不足,教師不能從保育長的職責中解脱出來,教科研力度不強、質量不高。

(五)幼兒教師專業水平較低,年齡結構不合理。全縣幼兒教師的文化和專業水平相對較低。國中及以下學歷的約佔15%以上,中專學歷佔42%,大專及以上學歷佔34%,專業對口學歷僅佔5.5%左右。45%的鄉、村幼兒教師幾乎沒有接受過脱產培訓。由於農村幼兒教師普遍學歷偏低,未接受過系統教育,自我更新和接受繼續教育能力差,年齡偏大,總體素質已經不能滿足當前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對教師的要求。

農村幼兒園教師隊伍年齡老化嚴重,出現中青年教師斷層現象。農村幼兒教師年齡狀況呈倒金字塔結構,學段越低年齡越大。由於低學歷教師與國小年齡偏大教師不斷進入幼兒教師隊伍,造成幼兒教育國小化現象重新抬頭。

(六)幼兒教師缺乏專業訓練,教師職稱待遇問題突出。幼兒教師專業學習培訓沒有得到重視,沒有建立合理可行的幼兒師資培訓機制,保教人員很少有機會參加正規的業務學習培訓,面向幼兒保教的職前、職中和職後培訓普遍缺乏。尤其是幼教職稱評定不合理。公辦幼教按照國小教師評定職稱,內容差別很大,所學不能致用,且名額比例很小;民辦幼兒教師未納入職稱評定管理,無職稱、低待遇、無前途,隊伍不穩定,流動性很大,不利於提高幼兒保教質量和幼兒園的健康發展。

三、發展我縣學前教育的主要措施和建議。

針對我縣學前教育的現狀和存在的困難,要進一步堅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的原則,立足當前我縣學前教育多元化的格局和家庭對幼兒教育需求差異化的現實,科學構建幼兒教育網絡,制定推進計劃和政策措施,遵循幼兒成長規律和教育規律,鍛造師資隊伍,提升保教質量,全面推進我縣幼兒教育發展。

(一)科學規劃,改善條件。要把幼兒教育納入教育事業發展的整體規劃之中,統籌謀劃,科學佈局,既要立足當前,又要兼顧長遠;既要滿足現實需求,又要符合教育發展規律。要結合實際,因地制宜,認真研究和把握好本地尤其是農村幼兒教育發展的現狀,制定幼兒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和幼兒園佈局規劃。

千方百計改善辦園條件。確保必要的經費投入,是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前提條件。幼兒教育由於還沒有納入義務教育範疇,投入不足是較為普遍的現象。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要積極籌措資金,並爭取穩定的經費來源,為幼兒園改善辦園條件提供必要的保障。同時,要設立一定的幼兒教育專項經費,支持幼兒教育的發展。通過不斷改善辦園條件,為幼兒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娛樂環境,真正使幼兒園成為兒童的學園、家園、樂園。

(二)合理佈局,公民辦並舉。高度重視公辦幼兒園過少所引發的社會問題,改變“公辦為龍頭,民辦為主體”的幼兒教育發展指導思想。應按照《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要求,建立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並舉的辦園體制,要按照“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加強管理”的方針,為民辦幼兒園提供一個良好的發展平台,引導其順應當前幼兒教育發展的要求與趨勢,走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要注重民辦幼兒園內涵建設,通過優質公辦幼兒園與民辦幼兒園的結對幫扶,促進民辦幼兒園的課程設置、隊伍建設和教科研工作,加快推進優質民辦幼兒園上規模、上檔次。

重視鄉鎮中心幼兒園建設。近幾年,全縣各地都建設了一批鄉鎮中心幼兒園,這些幼兒園具備了一定的發展條件和管理水平,具有較好的社會聲譽,為當地幼兒教育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示範、導向作用。要爭取更多的政策優惠和資金支持,保證必要的投入,不斷提高鄉鎮中心幼兒園辦園質量。同時,要審時度勢,把發展幼兒教育的重心下移,在辦好鄉鎮中心幼兒園的同時,利用學校撤併閒置的校舍創辦村級幼兒園,滿足當地羣眾對幼兒教育的迫切需求。

加快示範幼兒園建設。省級、市級示範性幼兒園一直起着較好的輻射帶動作用。但目前我縣的省、市級示範性幼兒園為數不多,示範和輻射範圍有限。要繼續在各級各類幼兒園中扶持一批辦園方向端正、管理規範、教育質量好並具有良好社會信譽的幼兒園進入省、市級示範性幼兒園行列,充分發揮示範幼兒園在貫徹幼兒教育法規、傳播科學教育理念、開展教育科學研究、培訓師資和指導家庭早期教育等方面的實驗、示範、輻射作用,承擔起引領本行業健康發展的社會責任,帶動城鄉各級各類幼兒園共同進步。

(三)加強管理,規範辦園。規範辦園行為,嚴格控制幼兒園的班額,配齊配足保教人員。加強部門間的聯繫合作,堵疏結合,增強對幼兒園的監管。加大對非法辦園的清理力度,對於被取締的非法辦學機構,要通過媒體向社會公佈。規範管理行為,建立動態檢查指導制度,實行分類動態監管。要充分利用相關媒體,宣傳科學的育兒知識,引導幼兒家長走出幼兒教育誤區,轉變他們的教育觀念。規範教育教學行為,規範課程和教材管理。應按照《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要求,安排和選擇教育內容與方法,促進幼兒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展。要創造條件,儘速使國小與其附設的學前班徹底脱鈎,防止幼兒教育“國小化”傾向。

(四)多措並舉,提高素質。發展幼兒教育事業,提高保育教學質量,幼兒教師隊伍建設是重點。要通過多種途徑,採取各種措施,提高專業水平,培養與造就一支穩定而合格的幼兒教師隊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v94nm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