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調研報告大綱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調研報告大綱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提升村級集體經濟實力,破解村級組織“無錢辦事”難題的內在要求,也是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服務功能、提升農村基層組織公信力、戰鬥力、凝聚力的重要物質基礎。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切實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而且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隨着脱貧攻堅戰役向縱深推進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啟動,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已經提上了議事日程,黨中央、國務院及省、市、縣各級相繼提出推進實施意見。作為一名來自經濟部門的管理人員和身處基層一線的第一書記,我想利用這個平台,和大家談一談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這一話題。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調研報告大綱

一、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必要性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歷來是基層組織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人民公社化時期,建立在生產資料歸農村社區成員共同所有的基礎上,確立了“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基本經濟體制,各村建起了學校、衞生所等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和集體所有的果園、養殖場、磚瓦窯等集體產業,集體經濟一度得到了壯大和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伴隨着家庭分田到户、聯產承包的推進實施,原有的“集體所有、統一經營”格局打破,大部分村級集體財產賣的賣、分的分、丟的丟、壞的壞,已經喪失殆盡,村級集體經濟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出現了好多“空殼村”,導致支部、村委開支靠佘,修橋補路資金靠要,更談不上過時過節給村民發點福利等等。以上問題的出現,直接影響到村兩委的正常運行和村莊的與時俱進發展。重提壯大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這個課題,是有效解決村集體無錢辦事,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縱深推進的需要,也是進一步提升黨的基層組織凝聚力、向心力、戰鬥力的必需之舉,更是時代的呼喚和現實的要求。

二、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時機成熟、條件具備

改革開放30多年來,特別是脱貧攻堅的縱深推進,有效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提升,使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具備了一定的現實可能性。歸納起來,大約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組織基礎依然存在。在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基礎上,適應新形勢,大部分村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這是一種新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通過這種新型經濟組織可以把廣大農民組織起來,細化分工,從而實現集體和個人的共同富裕。即便有一些村沒有專業合作社或者專業合作社不壯大、不運行,但黨支部和村委會仍然有集體經濟組織的功能,在今後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過程中,支部村委仍然可以發揮其很好的作用。二是多年來的農村改革,培養造就了一批現代農民,他們通過外出經商、打工、上學等途徑,增長了才幹。只要落實好農民工返鄉創業、大學生回鄉創業等一攬子政策,在集體經濟壯大發展中必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三是廣大農民具有發展集體經濟的強烈願望。在當前我國的農村經濟體制下,全體村民作為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農村社區集體經濟組織的發展和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水漲船高的對應關係。集體經濟的大力發展,可以減輕村民的負擔,增加他們的收入,還可以改善羣眾的福利。

三、當前集體經濟壯大發展出現的一些問題

開展脱貧攻堅工作以來,在縣委、縣政府的倡導和支持下,以貧困村為主陣地,以村集體為主體,我縣實施了光伏電站、食用菌、大棚蔬菜種植基地、肉牛、肉羊養殖基地、鄉村旅遊、農產品加工等一批村級集體經濟項目,這些項目有效地把貧困羣眾脱貧增收和村集體經濟有機地結合起來,在羣眾增收的同時,促進了集體經濟的破零。特別是我縣首創的1558入股肉雞養殖、沁州黃、礦泉水等一批產業扶貧項目,開創了壯大集體經濟的新模式,受到了省市領導的充分肯定。此外,冊村鎮冊村、道興兩村聯辦養殖基地,吸收了周邊村的產業資金,不僅為基地建設解決了資金問題,而且入股村也得到了產業分紅,壯大了集體經濟。

但在具體實踐中,也出現了一些這樣那樣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是集體經濟缺乏產業支撐,不能實現持續穩定增長。按照縣委、縣政府脱貧攻堅目標要求,2018年全縣所有貧困村集體經濟要實現破零並達到3萬元目標,一些村由於沒有產業項目支撐,雖然從賬面上多多少少有了收入,實現了破零,但收入來源是靠出租集體土地給羣眾耕種,出租閒置學校校舍等形式來實現,甚至有的村把水費收入也計入了集體經濟收入。

二是不能因地、因村制宜,項目類型趨同,差異化發展不明顯。以集體經濟破零為目標,我縣大部分貧困村實施了一批集體經濟產業增收項目,但在項目選擇過程中往往不能依託資源優勢,緊跟市場需要精準選擇,這些項目大都集中在蔬菜種植、食用菌種植、養雞、養羊、養牛等領域,差異化發展的特色沒有體現出來。由於不能很好地體現地域特色和資源優勢,導致集體經濟收入目標難以實現。南石垢村位於縣城近郊,距縣城僅是一路之隔,具有非常明顯的地域優勢。他們利用廢棄的龍窯做了一些蔬菜大棚,然後出租給種植户種植,集體經濟收入靠收取租金來實現。如果是一個偏遠的鄉村,這種形式無疑是可取的,而且每年收上3-5萬元的租金也不錯。相對於其他村來説,南石垢村子大、消費高,一年收上那麼3-5萬元,實在是杯水車薪,很難維持村裏的正常運轉。最為關鍵的是,這個村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沒有很好地利用起來,集體經濟壯大發展這篇文章還是沒有做深做透。我認為,作為一個縣城近郊村,完全可以由村委會把村裏的菜地用貨幣置換的方式收回來,由村裏配套上水利灌溉設施,統一規劃成私家菜園,租給縣城居民種植蔬菜,村裏成立一個公司,為這些户提供生產資料和管理配套服務,這樣土地價值就可以很好地體現,實現成倍的增長。另外,村裏還可以發展住宿、餐飲等基地服務,通過這些產業,可以使集體經濟收入實現大幅度增長。

三是項目前期調研論證不充分、不紮實,項目確定的不準、不好。多年來,我一直從事項目管理工作,按照常規做法,確定一個項目是否上馬,首先要做好市場調研,着重應該從做什麼項目,項目的市場前景怎樣,是否有銷售渠道,然後考慮需要投資多少,投資以後多長時間可以收回成本。總而言之,就是要抓好市場,打好算盤算好賬。通過走訪調查,我縣近年來實施的個別項目不成功,甚至交了學費,項目建起來了,投資卻超出不少,進入生產階段之後,市場價格又和原來預估的差下一大截,算下賬來不僅沒利潤可掙,就連老本也搭進去了。這種項目不僅不能增加集體經濟收入,還給集體背上了債。所以大家在選擇項目時一定要慎之又慎,千萬不能盲目決策。

四是管理制度不健全,經營漏洞比較多。目前,建成的村集體經濟項目大多由村兩委幹部進行管理,有的村由能人大户牽頭,實行合作社運作,有的包給公司或個人經營,經營管理模式各不相同,但確實有一部分項目存在制度不健全、管理粗放、財務開支不規範,人浮於事,出工不出活,資產流失等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必須加以高度的重視和解決。

四、農村集體經濟實現的幾種形式

進入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一些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形式不斷湧現,並且越來越多樣化。如:對原來人民公社體制下的集體企業的租賃承包經營,以鄉村名義投資興辦的一些新的種植、養殖、加工企業;以鄉和村、以土地資產入股和個體私營企業聯合舉辦的股份制企業;近年來湧現出的由村民自願聯合舉辦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還有的由村委出面牽頭組織土地流轉、發展的非農產業和環農產業、服務產業、旅遊產業等等,在未來一段時期內,農村集體經濟實現形式大概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類型:

(一)土地統一經營型。在農民自願的前提下,經過嚴格審查批准,對農民的承包地採取貨幣置換方式,收歸村集體進行統一規劃,集約化經營。與此同時,隨着經營體制的變革,農民變成了產業工人,在集體領導下賺取勞動工資報酬,村集體通過土地經營取得收益。壯大集體經濟,如浙江寧波灣底村,通過這種形式,將全村土地進行統一規劃,建成高效農業區、精品蔬菜種植區、觀光旅遊農業區(包括名優果園、花卉園等)、生態農業和無公害農業區。通過經營體制的變革,村集體成了產業經營的主體,為集體經濟壯大提供了平台,該村已成為全省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

(二)產權經營型。即通過對資源、資產使用權的合理流動,將擁有所有權的資源拍賣、租賃給企業,收取拍賣費用和租賃費用,再從中拿出一部分資金用於滾動開發,再進行拍賣或者租賃。如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區馬嶴鎮馬嶴村利用荒山資源,與旅遊企業合資發展觀光農業,村級每年收取資源使用費;浙江**市安陽街道篔簹橋村把舊村改造後退出的宅基地建成商業門面出租,村集體年實現收入30萬元。

(三)產業龍頭型。結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圍繞本地農業特色及優勢,組建專業公司、加工企業及生產、加工和流通環節的中介組織,採取“公司+農户”、“協會+農户”的形式,為羣眾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幫助農民解決一家一户辦不了的事情,以有償服務方式增加村集體收入。

(四)資源開發型。即發揮地區特色和資源優勢,通過合理開發運作,使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激活村集體經濟活力。如杭州餘杭紫荊村利用竹子優勢,開發苦竹林面積8000多畝,製作的各類笛、簫樂器遠銷海外,村集體年收入80多萬元。

(五)股份合作型。即將原村集體資產折股量化到人,成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如浙江台州淑江區下陳街道下陳村,將農户耕地入股量化興辦農業綠色園區,建設農貿市場,社員取得分紅,集體經營取得集體收入。

五、壯大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幾點建議

(一)堅持因地制宜,拓展集體經濟增長空間。

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綜合考慮各個村的資源,基礎條件和區位優勢,堅持差異化經營道路,是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重中之重。一是利用好存量資源,走資源經營之路。閒置的養殖場、閒置學校、集體的水面、山林,集體的存量土地,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資源。大家要開動腦筋,想辦法把它們盤活,可以以資產入股的形式和企業能人開展合作,共同辦一些養殖項目、加工項目和基地、實體產業項目,實現集體資產的效益最大化。千萬不要嫌麻煩,圖省事一次性租出去了事。二是縣城近郊,公路沿線等一些具有區位優勢的村集體要開拓視野,大力發展商貿流通、社區服務等新型產業,通過提供組織服務、管理服務,增加集體經濟收入;還可以利用村集體建設用地,開發商業地產,賺取租金收入,還可以順應社會需求,發展養老服務、學前教育等產業,多輪驅動壯大集體經濟。三是文化底藴深厚、自然景觀優美、旅遊資源豐富的村莊可以利用文化資源和自然景觀資源,開發農事遊、風光遊、農家樂等鄉村生態旅遊項目,村集體通過參與景區管理、景區服務取得集體經濟收入。如牛寺鄉西峪、上峪、王泉等村,可以利用其歷史古道和新修西湯水庫的優勢,開展古村民居、庫區垂釣、民俗民風等一系列旅遊項目,和走馬嶺景區連成一體,形成一條月月有活動,村村有項目的旅遊線路;故縣鎮徐村可以依託大儒王通,名相吳碘的歷史人文優勢,打造以儒學文化為代表的文化旅遊區;冊村鎮可以依託皇后泉、後溝等景點延伸擴展,打造沿圪蘆河文化旅遊景區。四是結合農業、農村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實施,適應消費新需求。由村兩委牽頭,組建一批服務三農的經濟組織,如農機專業服務社,農技專業服務社等,通過提供服務,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五是鞏固好已經建成的集體經濟增收項目,使這些產業項目能夠為集體經濟壯大做出應有的貢獻。此外,實現集體經濟增收的路徑還有很多,希望大家羣策羣力,開拓出更多的集體經濟壯大發展新路子。

(二)做好前期規劃設計,確保項目順利推進。

大家常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發展集體經濟,選擇一個好的項目非常關鍵。具體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做好市場調研,真正搞清楚市場需要什麼,市場的前景怎麼樣;二是要做好項目實施條件的論證,看一看我們這個地方有沒有生產原料、有沒有生產技術、有沒有建設材料,氣候條件是不是合適等等;三是要確定好項目建設的規模,然後根據生產規模設計好項目的建設內容,確定好建設工藝和生產工藝;四是要根據建設內容算一算投資需要多少,所需資金從哪些渠道可以落實;五要算一算投入產出帳,也就是項目建成後能不能掙錢,能夠掙多少,多少年可以收回投資。項目規劃設計過程中涉及好多專業方面的事情,必要的時候應該讓專業技術人員來把把關。

(三)強化管理,提升集體經濟發展質量。

一是進一步推進和完善財務管理制度,在資產評估、產權登記的基礎上,對集體資產的佔有,經營及日常管理作出明確規定,確保集體資產保值增值;二是強化民主監督,實行民主理財、定期公開賬目,接受羣眾監督。杜絕賬目不清、貪佔挪用、濫支管花問題的發生;三是轉變經營機制,參照規範企業科學設置崗位,做好定員定崗,細化生產分工,避免人浮於事、出工不出力等大鍋飯現象的發生,切實提高生產效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gongzuozongjie/diaoyan/wk9y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