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故鄉》教學設計(通用多篇)

《故鄉》教學設計(通用多篇)

《故鄉》教學設計(通用多篇)

《故鄉》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學習小説人物描寫的方法。

2.學習小説採用對比表現主題的方法。

教學重點:“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

教學難點:“我”離開故鄉時的心情與感受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正確的閲讀習慣。

2.培養學生思維創新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標:

加強作品與現實生活的多元化鏈接,從而激發學生對新生活的熱愛與珍惜。

教學流程:

師生互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

一、話題導入,激活思維

自古以來,“思故鄉,贊故鄉”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同學們能不能隨口就湧出幾個寫“故鄉”的詩詞名句來?(學生髮言)故鄉,讓離家的遊子多了一個永遠也做不完的夢;故鄉,在遊子的記憶裏沉澱出了無限的美麗與思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的文學世界,感受《故鄉》的魅力。

二、整體感知(先播放朗讀課件,再讓學生自己讀)

同學們,閲讀一篇小説,就如同認識一個人一樣,只有走進他的內心世界,你才能與他相知交流。從這篇小説中,你讀到了什麼?

學生髮言總結:

1、感知人物:閏土、楊二嫂、母親、水生、宏兒、“我”

問題設計:在眾多人物中,誰是小説主人公?

(眾説紛紜,預計會落在“我”和“閏土”上,讓學生展開辯論)

教師總結:判斷小説主人公要看人物在小説中是否通過他來表現小説“主題思想”。這篇小説中閏土處在小説的中心地位,對錶現小説的主題起決定作用,因此閏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而“我”只是本文的線索人物。

2、感知情節(師生互動)

激活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為課文學習做準備。給學生創造自由發表觀點的空間,鼓勵學生大膽發言。

三、品味作品。整體感知小説情節,鍛鍊學生語言概括能力,學習運用對比手法表現人物的方法;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

1、誰能用最簡練的語言將以上人物串成一段話,並表現小説的寫作意圖。(學生複述情節)

2、感知主題:此次回故鄉,“我”的心情如何?為什麼?(圍繞“沉重、失望”,並自圓其説。)

教師總結:闊別故鄉二十餘年,重履故土,內心應是按捺不住的欣喜與激動,而“我”卻以沉重的心情感歎物是人非。在離開故鄉時,發自內心的呼喊:渴望人與人的溝通,渴望新生活。

3、神遊《故鄉》,能否用一個字來概括故鄉給“我”的印象?(變)

4、問題:那麼,究竟故鄉的什麼發生了變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①人變(以閏土為例展示課件,對比少年閏土中年閏土)

少年閏土:(外貌)十一二歲,紫色圓臉,頭戴小氈帽,頸套銀項圈,紅活圓實的手。

(動作)活潑剛健,動作乾脆利落,説話脱口而出,樸質、生動;有智有勇,熱情、純真。

(對“我”的態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貝殼和鳥毛,告訴“我”很多稀奇的事。對“我”友好,熱情,和“我”建立了純真的友情。

(對生活的態度)天真活潑,無憂無慮。

中年閏土:(外貌)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眼睛紅腫,頭戴破氈帽,身穿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動作)説話吞吞吐吐,斷斷續續,謙恭而又含糊,顯得遲鈍麻木。

(對“我”的態度)恭恭敬敬,稱呼“我”為老爺,和“我”之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對生活的態度)悲哀痛苦,生活壓得他喘不過氣來,把希望寄託在神靈上。

第二課時

②景變(課件展示)

二十年前:這裏有“深藍”的天空,有“金黃”的圓月,有“碧綠”的西瓜,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美麗)

二十年後: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着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陰晦)

5、以前的故鄉和現實的故鄉真的不相同嗎?為什麼?(學生髮表見解)

教師引導:其實,以前的故鄉和現實的故鄉沒有什麼不同,只不過那時“我”是以純真少年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罷了,所以世界顯得那樣單純、美好,甚至有一絲神奇。

6、然而是什麼原因讓“我”覺得記憶中的故鄉如此美麗,而現實中的故鄉卻如此讓人失望呢?

(學生討論)

教師總結:心情在作怪。而心情的沉重主要來自於人的變化:兒時故鄉,給我許多歡樂、甜蜜的回憶,甚至可以説代表了一種“理想”;而現實的“故鄉”卻面目全非,毫無生氣,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純真與温情,變得冷漠、麻木、市儈和猥瑣,使“我”感到“希望”的幻滅,心中無比的“悲哀”。

7、在表現人物二十年前的關係變化時,你覺得哪些情節最能觸動你的靈魂?(學生髮言)

分析示例:一聲“老爺”呼出了小説的主題

兒時親密無間的夥伴,二十多年後的聚首,一聲悲慘而又冰冷的“老爺”生生把兩個本該是“西窗剪燭”“夜話巴山”的朋友隔成了兩個迥異的世界。這中間,隔着的應該是推不倒的大山,填不盡的汪洋,即使是愚公、精衞也奈何不了的山河。

8、這也帶給作者深深的思考:齊讀“我躺着,聽船底潺潺的水聲……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教師總結:真正好的文學作品,它能使我們感受到更多。

9、引導學生體會自然環境描寫對人物心情所起的渲染、烘托作用。

10、採用探究式學習方法,理解小説主題。

11、引導學生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帶着思想去朗讀。

四、關注社會

1、話題鏈接:更大、更普遍的東西,它就像是一個發光體,所能夠照亮的範圍是無限廣大的。於是作者寫道:(課件展示)

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同學們認為作者對待希望的態度是怎樣的?(學生各抒己見)

教師總結:希望的有無,取決於實踐,有了希望不去實踐,也就無所謂有;只有勇於實踐,希望才能成為現實。

3、與閏土對話

小説中的閏土,是舊中國千千萬萬農民的代表;小説中的故鄉,是舊中國千千萬萬農村的代表。生活在農村的我們,生長在農民家庭的我們,感受着新農村的巨大變化,此時此刻,你想對閏土説些什麼?

師生暢談新農村建設:

⑴我家昨天領到一筆數目可觀的獨生子女費,全家可高興了。

⑵我家生活比較困難,國家的“兩免一補”政策為我解除了後顧之憂。

⑶我家領到了一大筆種糧補助款。

⑷鄰居女兒上大學,申請了助學貸款,是無息的。

……

4、與先生對話

同學們,從陰晦的《故鄉》中走出來,讓我們暢然的呼吸新時代的空氣。忽然有所感悟:魯迅先生之於“希望”的闡述,不正是今天黨的十六大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美好目標嗎?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美好的圖畫與“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又是何等相似啊!先生若地下有知,定會含笑於人間了!

請以“魯迅先生,讓我告訴您”為題,談談你身邊的和諧社會。(引發學生對新舊社會人際關係的認識,深刻理解“構建和諧社會”與魯迅先生心聲的共鳴)

5、讓想象飛起來

假如時間可以壓縮,21世紀的今天,“我”、“閏土”、“楊二嫂”、“宏兒”和“水生”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能不能讓“我”再回一次故鄉?能不能讓

(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變化,深入理解我國人口政策、土地政策、“兩免一補”等政策給農村帶來的巨大變化。引導學生髮揮想象,把當今社會的巨大變化融入教學)

6、閏土到你的家鄉來做客?請展開合理的想象,表現一定的主題,編寫一個故事。

(從所編的故事當中,激發學生對新生活的熱愛和珍惜。)

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傳統的教材篇目,也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如果教學中再走“介紹背景、分段、逐段分析、概括中心思想”的老路子,那就辜負了新課改教材選入此文的美意了。在教學中我做了以下嘗試:

一.遵循作者寫作思路,走進作者心境,把握小説主題,引導學生學會閲讀作品。

“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從而感悟文章主題;然後採用探究方式,對有關問題進行研討。這樣使學生對作品的認識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使學生始終處於主動學習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對知識目標的掌握情況很好。

二.加強作品與現實社會的鏈接,為作品注入時代的活力。

魯迅作品中改造國民性的思想,不僅僅作用於小説所屬的年代,而應是永久性的。在教學中,我注意了作品與現實的鏈接,由作品中的“新生活”到“構建和諧社會”的內涵;由閏土“多子”的事實到今天計劃生育政策的深入人心;由舊中國農民問題到今天政府對“三農”問題的重視……教學中,引導學生聯繫身邊生活,與閏土做個對比,從而激發學生對新生活的熱愛。這些教學環節使學生思維敏捷,情緒高漲,教學效果甚好。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故鄉》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瞭解小説的特點

2.理解文章主題

3.學會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重點:

分析人物,評價人物,探討人物與主題的關係。

教學過程:

1.知識鏈接:我們在前幾冊課本中已經學過了不少小説,如《最後一課》《社戲》等,課外閲讀的小説作品就更多了,閲讀這些小説作品,為我們積累了許多閲讀小説的感性經驗。本冊教材的“附錄”中,編排了《談談小説》這篇知識短文,閲讀這篇短文,我們會明確閲讀小説的一些常識,其中重要的一個方面,是要知道一篇小説必須具備三個要素:生動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在這三個要素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2.佈置快速閲讀課文,查閲工具書,完成基礎知識積累。

3.與文本對話。就下列問題組織討論和交流:

①文中寫了哪些人物?列一個人物表。在這些人物中,其中哪些人物着墨較多?分別為他們寫一個小傳。

②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然後用一兩句生動的話對人物作一評價。

4.師生對話,學生與學生對話。反饋討論效果,就學生寫的小傳進行交流。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閏土、楊二嫂、“我”,“我”母親、水生、宏兒;其中閏土、楊二嫂、“我”着墨較多,刻畫得比較詳細,人物形象豐滿。為他們寫小傳,要從全文着眼,篩選與之有關的材料與信息,然後將其連綴在一起。如楊二嫂的小傳(參考示例):

20年前,楊二嫂開了一個豆腐店,為了能賺到更多的錢,終日在店裏坐着,憑自己的年輕美貌招徠顧客,生意非常好。20多年過去了,她的青春已逝,美貌不再,更重要的是由於農村經濟的衰敗,她的家境已難以維持原來的殷實,在種種艱辛的磨礪中,為了生存,她變得潑悍、放肆、尖刻、自私。當她見到在外20多年現在回到故鄉的迅哥兒時,就虛假吹捧,尖刻嘲諷;趁迅哥兒一家搬家的混亂之際,中傷閏土,還順手拿走了一些家中的東西。

“小説塑造人物的方法是豐富多樣的,有概括介紹,也有形象描繪;有外貌和內心描寫,也有行動和對話描寫;有正面描寫,也有側面描寫。”(《談談小説》)在閲讀課文時,掌握這些塑造人物的方法,是寫好人物小傳的重要方面;而寫人物的小傳,又是對作品進行再創作的一種重要途徑,它為更好地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提供了可能。同時,也為分析人物性格特點奠定了基礎。在寫本文中的人物小傳的過程中,可以看出“變”是這些人物的一個重要特徵,在分析人物性格時,要抓住一個“變”字。如對閏土,就可作這樣的分析:閏土是一個代表了中國封建農村因貧窮、落後的生活重壓而變得麻木、愚昧的農民的形象。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學生閲讀《故鄉》,對文中的人物的理解也應該是不同的;評價人物,發表對文中人物的看法,就是個性化閲讀的一種實踐,是一種創新能力的展示。讀這篇小説,評價其中的人物,也是在前三個單元學過了議論文之後,運用議論這一表達方法的一種實踐。用一兩句生動的話評價人物,還是一種對語言運用能力的訓練。在學生交流過程中,有可能會出現許多閃耀着創新光芒的見解,要不失時機地予以鼓勵。下面的示例供參考:

閏土(1):多子,饑荒,苛税,兵,匪,官,紳,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時間這塊勵石上,活生生地把一個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個木偶人。

閏土(2):一聲“老爺!”就把自己與兒時的好友隔在了無形的厚障壁的兩邊;帶回家去的香爐、燭台何嘗不是在增加這厚障壁的高度呢!

楊二嫂:一個被社會扭曲了的變形人,不僅表現在從當年的“豆腐西施”變成了今天的“圓規”,而且還表現在自己被侮辱、被損害的同時,又在侮辱和損害着別人。

“我”:曾使自己魂牽夢縈的故鄉,一下子就顯露出了它的醜陋;為使它美麗,只有在本來沒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條新路來。

“我”母親:慈祥、寬容、厚道地對待所有的人,對待這個世界;世界卻沒有給她以公平:變賣家產,告別家園,跟兒子去外地謀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水生:一個20年前的閏土,20年後,他或許不會再成為今天的閏土;對他來説,與生俱來的苦難其實也是一種改變命運的財富!

宏兒:從“飛”出家門的那一刻起,他就開始“飛”向這個既陌生又新鮮的世界了。

5.研究性學習:關於本文主題的探討。文學作品的理解,不強求一致,對人物的理解是這樣,對主題的理解也是這樣。除了課後練習中列舉的四種以外,還有:

①茅盾先生認為這篇小説的主題是“悲哀那人與人之間的不瞭解,隔膜”(見茅盾以郎損為筆名發表於1921年《小説月報》的《評四五六月的創作》一文)。

②反映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揭示產生這種現實的根源。③表達對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願望與信心。對這些認識,可讓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學生還可能另有自己的見解,應給予鼓勵。

6.閲讀經驗積累:欣賞小説,要學會分析人物,因為人物是小説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分析人物時,不妨寫一寫人物小傳,這是一個從整體感知到局部分解,再從局部分解到整體理解的過程,也是一個情感體驗的過程。有了這個過程,才有助於進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小説中的人物才會成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閲讀小説才有可能成為個性化的閲讀。

7.教學效果鞏固:

①課下收集有關研究本文的資料,與自己的閲讀體驗進行參照,加深理解課文的效果。

②課文中的水生和宏兒以後會有怎樣的命運?發揮想象,為他們寫一個故事。

《故鄉》教學設計3

【學習目標】

1、理清以“我”對故鄉的感情變化串連而成的行文思路。理解運用對比手法和細節描寫突出小説主題的寫法。

2、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的語境意義和作用。感受“我”憎恨舊社會,同情勞動人民,渴望創造新生活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

1、研習作者運用對比手法和對人物細節描寫部分的內容,理解其作用。

2、把握“我”感情變化的脈絡,尤其要體會最後三段“我”的內心獨白,加深對有深層含義的語句的理解。

【學法指導】

1、運用析讀法,按“初讀、整體感知──精讀、突出重點──訓練、能力遷移”步驟學習,精讀部分運用“以人物為中心”研讀法。

2、採用對比閲讀法,分析人物性格,理解主題。

【教學過程】

一、預習導學

1、走近魯迅,瞭解小説創作背景。

⑴魯迅及作品簡介。

⑵查資料,瞭解小説創作背景。

2、給下列加粗字注音或給拼音寫漢字。

陰晦()蕭索()bǐ()夷chī()笑

愕然()wǎng()然zì suī()

3、問題與思考:初讀全文,整體感知:

⑴課文敍述的主要事情是什麼?(不超過50字)

⑵小説以什麼為線索來組織故事情節的?依據這一線索可以把文章分為哪三個部分?

二、課堂學習

1、導語。

2、師生討論解決問題與思考中的題目。

3、精讀對閏土與楊二嫂的描寫部分,研習討論:

⑴找出描寫閏土的段落,填寫下表。

少年閏土中年閏土外貌神情(對“我”)語言行動(對生活)性格給“我”的印象

⑵朗讀細節描寫部分(外貌和語言),體會人物性格。

⑶討論:作者揭示閏土的性格變化採用了哪些方法?造成閏土性格發生巨大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⑷總結。

⑸按照上述的方法,自主閲讀分析楊二嫂這一人物形象?

①找出描寫楊二嫂的語句,用橫線劃出來。

②四人小組討論,楊二嫂是個怎樣的人?作者為什麼要描寫楊二嫂這個人物呢?

4、具體研習,突出重點(精讀“我”心理描寫部分)

第一步:速讀全文,理清心理歷程

摘抄描寫我心理活動語句。(失望──希望)

第二步:體味和推敲第3段和最三段語句的意義和表達作用?

問題討論:

⑴離鄉20年,“我”對故鄉的感情是怎樣的?為什麼會有這種感情?

⑵看到故鄉,“我”的心情怎樣?為什麼?

⑶“我”希望的故鄉是怎樣的呢?

⑷為什麼閏土的希望切近,“我”的希望落遠?

⑸細讀“路”的文字,説説你是怎樣理解的?

5、總結:

⑴閏土、楊二嫂、“我”三人分別是哪個階層的代表?作品塑造這些人物有什麼作用?

⑵歸納小説的主題思想。

三、閲讀延伸

木屐

沉重的木屐軋在江南惆悵的雨地裏。爸爸的背上,不是揹着我,就是馱着犁。

木屐被爸爸疲憊的雙腳拖着,彎彎的田埂上便留下一行行清晰的屐齒。我在爸爸背上的蓑衣和斗笠下,與江南雨伴着他的木屐,隨着池塘邊的水翻車,一圈圈地碾動了歲月的車輪。

有一天,我爬上了老黃牛的背,而犁卻馱上爸爸的肩膀。雨聲中,我反覆聆聽木屐敲擊土地的聲音,那是爸爸沉重的步履。就在這顫抖的敲擊中,我長大了。

轉眼,我到了上學的年紀。爸爸送我上學那天又下雨,我騎坐在爸爸的背上。然而,一條淹沒小木橋的河水阻住了我們的去路。爸爸捲起褲管,咬着牙涉過冰寒徹骨的春水,我分明聽見他牙關的磕碰並感受到他身體的顫抖。第一次,我感覺江南的雨天是惆悵的。

放學時,我衝出教室,卻發覺雨滴裏微笑着的爸爸。他執意讓我騎“高馬”。我執拗不過,便再次爬上爸爸的肩膀。路上,他喘着粗氣將我放下休息,我回頭時確見一行零亂、不規則的屐齒印。看着爸爸蒼白的臉,我眼淚奪眶而出,便再也不肯讓他背了。

於是,我擁有了自己的木屐。

一天,有位同學穿着一雙半舊的雨靴來上學,引起全校學生的羨慕。回到家,我嚷着要一雙雨靴。為了達到目的,一天我將我的木屐藏在一個山洞裏,謊稱丟了。從不打罵我的爸爸惱怒,揚起手打我,落下卻輕輕的。在他的天平上,一頭是祖輩的財富,一頭是兒子。

當晚,堂屋響着不斷的咳嗽聲和斧頭聲,我失眠了,發誓再也不讓爸爸生氣,準備第二天取回木屐。然而當我從黎明的迷糊中醒來,卻見一雙新的,但做工粗糙的木屐擺在牀前。

我看到套上牛準備去春耕的爸爸通紅的眼睛,我的眼淚悄悄的流了下來。爸爸忽然返身,撫摸着我的頭説:做人要踏實,不要這山望那山高,懂嗎?

我呆呆的點點頭,看着晨曦中爸爸遠去的身影和他身後的一個個屐齒印……

終於,我接到了那張我只能在地圖上才能看到、我夢想的地方來的“錄取通知書”。走的前夜,鄉親們來送我,屋檐下襬放着一排木屐。我在送鄉親們回家時,望着漫天的雨,忽然想:“斗笠畫下了一個木屐永遠走不出的圈。”回過頭來,卻發現爸

爸坐在堂前,神色黯然,眼睛停留在門角擺放在沒有繼承人的鐵犁和木屐上。見我望着他,爸爸忙擠出一絲笑,自我安慰的説:

“放心去吧!孩子,我有鄉親們照顧。”

看着爸爸斑白的頭髮,我才猛然意識到他老了。

坐在行將遠去的汽車上,我脱下了那雙木屐。這時幾次勸不回去,堅持再送送我的爸爸忽然塞給我一樣東西,就轉身走了。我知道爸爸不忍分離的痛苦,拼命擦亮雨窗看着他那微駝的背消失在江南惆悵的雨地裏。

我心裏像堵着什麼,不覺觸到爸爸送我的東西,打開一看,竟是一雙新雨靴……

11、請寫出選文的線索和感情基調。

12、選文通過哪些具體事件來體現父愛,請簡要概括。

13、文中寫“我感覺江南的雨天是惆悵的”,從哪幾個方面寫出了“惆悵”?

14、如何理解文中“斗笠畫下了一個木屐永遠走不出的圈”,這句話的深層含義?

15、從選文中找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話,並從思想內容和語言表達兩個方面説説感受最深的理由。(上題中的句子除外)

《故鄉》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情節的把握;

2.語言、心理、外貌等刻畫人物的方法;

3.瞭解小説的特點並理解文章主題

教學重點難點:

分析人物,評價人物,探討人物與主題的關係。

教學時數: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要點】整體感知,情節與環境

一、導入新課

在課文結尾,文中的“我”這樣寫到:故鄉的山水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使我非常的氣悶……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教師板書:悲哀)親不親,故鄉人;美不美,家鄉水。為什麼二十年後的一次故鄉之行卻給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請大家看課文,找一找故鄉使我悲哀的理由。

二、整體感知

1、情節把握----小説以時間為序,以我回故鄉的所見所聞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全文可按“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三個方面分為三個部分:

(1)、交代了時間、地點、回家原因及心情。

(2)、“我”在故鄉期間的見聞和感受,

老屋的寂寥,決定搬家。

回憶與少年閏土的友情。

“楊二嫂”的變化。

閏土的變化。

(3)、“我”懷着深深的失望與痛苦的心情離開故鄉,把希望寄託於未來、寄託於下一代。

2、找一找故鄉使我悲哀的理由。

--------板書:故鄉的景、故鄉的人。

3、故鄉的景色怎樣?

(1)第二段描寫寫出了故鄉怎樣的特點?哪幾個詞語能集中表現出來?

------天氣陰晦、冷風嗚嗚、蒼黃的天、橫着蕭索的村莊——沒有一些活氣。

學生齊讀來感受一下這種悲涼。

十二段12段:深蘭的天金黃的圓月碧綠的西瓜英雄少年----令人神往,

---------回故鄉所見到的景象與記憶中的進行對比,並説明其作用------突出變----變後心情(烘托鋪墊)

第二課時

【要點】人物與主題

一、課文中寫了故鄉哪些人,主要寫了誰?

如果説故鄉景色的悲涼可能會受到“我”的心情的影響(怎樣的心情?)或者天氣的影響(怎樣的天氣?),而故鄉的人卻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閨土楊二嫂水生宏兒母親我

二、我們先來看看二十年後的閏土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

1、描寫

少年閏土中年閏土

外貌淳樸天真、可親可愛受盡生活折磨、命運悲慘

動作語態聰明勇敢、活潑開朗遲疑麻木、痛苦難言

對“我”的.態度情真意切親密無間被封建禮教牢牢束縛

對“生活”的態度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將希望寄託神靈

2、變化原因

社會的:多子,饑荒,苛税,兵,匪,官,紳,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時間這塊勵石上,活生生地把一個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個木偶人。

階級的:一聲“老爺!”就把自己與兒時的好友隔在了無形的厚障壁的兩邊;帶回家去的香爐、燭台何嘗不是在增加這厚障壁的高度呢!

結論:閏土是在生活重壓下艱難地掙扎着的中國勞苦民眾的代表。

三、楊二嫂:

外貌:西施圓規”

職業與性格:美貌招生意無業潑悍、放肆、尖刻、自私

結論:楊二嫂是一個被社會扭曲了的變形人,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表現在自己被侮辱、被損害的同時,又在侮辱和損害着別人。

四、“我”的形象及其意義

(1)敍述者線索人物------小説真實便於抒情

(2)我的思想感情怎麼樣----悲哀憤怒別離希望

(3)怎樣對待閏土----悲哀中同情遺憾中關注

結論:追求新生活,心懷希望的知識分子形象。“我”:曾使自己魂牽夢縈的故鄉,一下子就顯露出了它的醜陋;為使它美麗,只有在本來沒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條新路來。

五、“我”母親:慈祥、寬容、厚道地對待所有的人,對待這個世界;世界卻沒有給她以公平:變賣家產,告別家園,跟兒子去外地謀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六、水生宏兒:20年前的閏土和“我”,20年後,或許不會再成為今天的閏土我;對他來説,與生俱來的苦難其實也是一種改變命運的財富!

結論:從“飛”出家門的那一刻起,他就開始“飛”向這個既陌生又新鮮的世界了。----也便有了路。”--------希望

【小結】“故鄉”是中國人精神的反映。從孩子的純真、有生氣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鈍,表現了中國普通民眾的生命和活力怎樣被扼殺;

第三課時

【要點】深入探究,感受小説魅力

一、為什麼我所記得的故鄉好得多但卻説不出佳處

社戲----豆與戲---友情讓童年世界美好

故鄉----閨土---友情讓童年世界美好

西施----我無感化----童年世界對成人世界的無知

回憶----似乎看到我美麗的故鄉----童年眼中的世界

寫作目的

閨土和我童年世界美好-----閨土和我成人世界悲哀

水生和宏童年世界美好-----水生和宏童年世界-----路在何方?

二、為什麼“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

因為我的希望是讓後輩過幸福的生活,但社會的黑暗,困難重重,害怕希望不能實現。

笑閨土(神)-----笑自己(希望)

三、最後一個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這段話有什麼含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段話告訴我們,希望的有無,取決於實踐,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奮鬥,等於沒有希望;希望雖然遙遠,而且實現起來困難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奮鬥,去實踐,希望就能實現。表達了“我”對“新生活”一定會來臨的堅定信心。

四、“故鄉”解讀

(1)回憶中的故鄉

(2)現實中的故鄉

(3)未來中的故鄉

(4)故鄉與祖國同構

五、本文主題的探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1)茅盾先生認為這篇小説的主題是“悲哀那人與人之間的不瞭解,隔膜”。渴望純真的人與人的關係。

(2)反映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揭示產生這種現實的根源。

(3)表達對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願望與信心。

(4)表現中國社會愚昧、落後、貧窮的輪迴;

六、作業:

1、課文中的水生和宏兒以後會有怎樣的命運?發揮想象,為他們寫一個故事。

2、閲讀經驗積累:欣賞小説,要學會分析人物,因為人物是小説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分析人物時,不妨寫一寫人物小傳,這是一個從整體感知到局部分解,再從局部分解到整體理解的過程,也是一個情感體驗的過程。有了這個過程,才有助於進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小説中的人物才會成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閲讀小説才有可能成為個性化的閲讀

《故鄉》教學設計5

一、教材分析

《故鄉》是9年級一篇小説。本單元共有四篇文章,各篇小説都能形象而深刻地反映了人物所處時代的社會生活。人物形象不但個性鮮明,而且都會給今天的中學生,特別給九年級的學生以某種人生的啟迪。同時這四篇文章也是小説中具有鮮明特色的作品。是培養學生鑑賞文學作品能力的上乘之作。而魯迅的《故鄉》更具有代表性。

在七年級、二我們就已經學過小説這一種文體了,學生們對於小説的相關知識也有一定的瞭解和積累了。如小説的三要素中對人物、情節,環境也有了一定的瞭解和掌握。對於這篇文章的學習不僅是對這些知識的回顧,同時也是一次對所學知識的提高!

二、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能力目標

①學習運用對比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②體會人物語言的個性化;

③培養學生閲讀、欣賞小説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藉助工具書及課文註釋,收集文章的背景材料;

②通過學生質疑提問、編排課本劇,培養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的合作意識、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③通過比較性閲讀,深入領會小説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通過本文主題思想的探討,讓學生體驗舊社會中國廣大人民的痛苦生活,認識其社會根源。

②激發學生勇於探索、開拓創新的精神,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三、教學重難點分析

新課程改革中反覆強調,要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中心、書本中心,改變學生接受學習的被動局面,提倡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學會學習。根據學生實際情況,結合本文的特點,我將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結構,掌握對比的寫作方法,領會文章的主題,確定為教學的重點內容。將體會“我”理想中的故鄉和理解本文的主題思想,以及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作為教學的難點。

四、學習者特徵分析

教學對象是九年級的同學,他們具有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也還是不錯的。但是作品所反映的時代與同學們的時代相去甚遠。對於當時勞動人民所處的時代所面臨生存困境是不易理解的。雖然同學們是喜歡閲讀小説的。喜歡小説中離奇的情節個、性鮮明的人物。但多數是停在直觀的感受上,還不習慣於深入分析作者寫作的目的、寫作的特點等。

因此在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讓同學們在預習時多閲讀本小説,然後讓同學各自表達自己對文章初步的看法和感受。結合同學們的發言來引導同學來分析人小説中的人物,小説的主題、寫作的特點。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五、教學策略的選擇和設計

葉聖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是我們長期孜孜以求的目標。教法學法大同小異,因為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老師用什麼樣的方法教,學生也就也大體用類似的方法學。

1、比較法:與古詩詞中游子懷念、眷戀故鄉的情感比較,思考故鄉變化原因

2、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3、以寫促讀法:初步感知全文後,寫簡短的讀後感,體悟作者的思想。

4、自主學習法:“閏土”形象學生可自主分析

5、討論法:系統論“整體大於部分之和”,“楊二嫂”這一人物形象可以自由討論。

6、誦讀法: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希望”部分,熟讀成誦,從中體會課文所藴含的思想感情。

7、講析法: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8、練習法:“要實現有效控制就必須要有反饋”,而且反饋越及時越好。

六、教學資源

1.多媒體網絡教室

2.語文版國中語文八年級上冊教材。

3.專門為本課製作的網頁課件

七、教學過程

(一)詩詞導入: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李白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張九齡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

(好處:

1、温故知新,語文味濃。

2、操作方便,簡便易行

3、反差強烈,引發思索。)

(二)整體感知

1、瀏覽課文,勾畫出生字詞,並結合課文解詞。

2、寫50——60字的讀後感,對作者思想感情初步感知,為理解主題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分析小説

1、情節: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

2、人物:

(1)閏土:在國小出現過,而且刻畫時濃墨重彩,前後對比鮮明。故學生可以自主分析,突破學習重點。

(2)楊二嫂:協作質疑,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突破學習難點。

A、對小説的社會環境解析(對比閏土看瓜所言)——世風日下緣於經濟凋敝,人窮志短。

B、楊二嫂是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私有者形象。為了生存不擇手段(嘴快、手快、腳快——尖嘴利舌、小偷小摸、造謠中傷)。她在作品中的存在意義有二:一是她的自私刻薄襯托了閏土的純樸善良;二是她的變化説明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農村經濟的破敗。

3、主題:

現實是殘酷的,我們當然憧憬未來,但未來是有希望的嗎?《故鄉》中關於希望的闡述,是一段寓意深長的獨白,是十九世紀二十年代一位心情沉重,感覺悲涼的成年知識分子,對前途對未來難以確知的希冀的表露。

希望的有無,取決於實踐,光有美好的希望,不去努力奮鬥,必然落空,等於沒有希望;希望雖然看起來困難重重,但只要努力奮鬥,百折不撓地去實踐,希望終能實現。

聯繫1934年作者所寫《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有行動,才有路;有實踐,才有希望。希望來自奮鬥,魯迅先生要我們明白的就是這一點。

(四)練習

目標檢測上相關練習題

備註:有些教參上確立的教學重點,比如景物(自然環境)描寫等,因在以前的教學中學生掌握的比較好,在此不再作為教學重點。

(五)、教學總結

通過《故鄉》的學習,學生們解決的不僅僅是對課文主題的準確把握問題,同時也要求初步學會分析小説的能力。另外,還要求學生儘可能多地瞭解魯迅,瞭解魯迅筆下的故鄉,為以後學習魯迅的作品打下較好的基礎。

八、教學反思

教學這節課,讓我受到很大的啟發。

首先是教師對教材的理解。教師理解課文的深度,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理解的深度。對於文本的解讀,教師首先要有一個底。只有這樣,才能對學生的回答有合理的評價——對於他們的欠缺和不足,教師能夠及時的點撥和糾正;對於學生出色的表現,教師也能及時捕捉,適當的表揚將影響其他同學的思維傾向。在這次的備課過程中,與不少老師反覆研討,又查看了魯迅年譜,作家作品評論,以及《吶喊》自序,對魯迅的為人和思想有了新的認識。

其次,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對學生的思維發展要有充分的認識,他們的認知障礙可能會出現在哪裏,學生理解問題有偏差又該如何糾正?這些教師備課時都應該有所準備,只有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到山峯的坡度,教師才能給予適當的台階,幫助學生登上山峯。

再次,對語文課堂教學有了新的認識。其一,語文課應當重視方法的傳授。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任何一堂語文課,不是讓學生了解一篇課文,而是通過這篇文章,能夠解讀更多的文章。教師重視了方法的傳授,也就讓教材成為真正的教材,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文閲讀鑑賞能力。其二,課堂環節的設計要注意坡度。

例如,《故鄉》的一個環節設計,就體現了這一點。分析完楊二嫂人物形象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歸納出了學習方法,然後用相同的方法分析閏土的形象。這個環節,雖説有助讀到自讀的跨度,但是學生的思維層面卻是相同的。如果要讓學生從零散的點狀的層面提高到綜合的網狀的層面,教師就要提高要求,設置障礙。在教學中,補充一個答題語言的要求,粗看是語言的訓練,其實是思維的訓練。組織整理已有的材料,正是學生思維的過程。更何況學習有條理的闡述觀點和理由,綜合和歸納是八年級學生的學習重點。這對學生以後學習和寫作議論文,也有很大的幫助。

其三,重視課與課之間的銜接,課內學習和課外探究的銜接。我們應該明白學生學習是一個完整的序列,這堂課只是這個序列中的一環。學生能力是否有序的提高,就需要教師研究一環與一環之間的銜接。也就是説,我這節課,是上節課的延續,又是下節課的基礎。《故鄉》教案最後一個環節的設計,就比較合理的讓學生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文本解讀拓展到知人論世,既有知識層面的擴展又有能力的提升。所以宏觀地看待教材,合理地利用教材,甚至重新組織教材也是教師迫切需要認識的問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6kw3e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