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別了,不列顛尼亞 篇一

一、文學常識

⒈《別了,“不列顛尼亞》是一篇新聞特寫,作者周婷、楊興是著名記者。本文選自《通訊名作100篇1949—1999》。

⒉特寫及其特點:特寫也叫新聞速寫、要求用類似於電影特寫鏡頭的手法來反映事實,是作者深入新聞事件現場,採寫製作的一種新聞價值高、現場感較強、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體。它側重於“再現”,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發生的現場,或某些重要精彩的場面。

二、字詞拼音

凝(nínɡ)重 掩(ǎn)映 矚(zhǔ)目 易幟(zhì) 冉冉(rǎn) 喪權辱(rǔ)國

三、思想內容

這篇特寫,集中地描寫了英國撤離香港那一天的幾個具有典型性的場景,表達了13億中國人民對英國一個半世紀的殖民地統治結束後的無比欣喜之情。

⒉體會語言含蓄而莊重的特點。

(1)隨着末代港督的離去,這座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築成為歷史的陳跡:香港已經迴歸祖國,中國人民的屈辱歷史永遠成為了過去。

(2)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後一分鐘,米字旗在香港最後一次降下,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的統治宣告終結:作者鄭重記錄下這一歷史時刻,表達了對長達一個半世紀殖民統治結束的欣喜之情。

(3)全文最後一句語言莊重而含蓄,有深刻意義。“從海上來”指當年不可一世的英國遠征軍強佔了中國的領土,開始殖民統治。“從海上去”指英國殖民統治的結束。

《別了不列顛尼亞》優秀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特寫新聞的特點。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3、思考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能力目標:培養速讀短新聞、篩選出有用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珍惜領土的思想品質,激發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點]

1、欣賞特寫新聞的語言,品味文中藴含的豐富感情。

2、學習特寫新聞的表達技巧,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方法]

速讀、品讀、感悟、討論。

[教具準備]

1、多媒體投影。

2、課文錄音帶、錄音機。

3、香港迴歸影音資料。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播放香港迴歸的影音資料。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思路。

1、簡單與學生回顧交流有關香港的歷史背景和歷史事件,為下文的理解學習作鋪墊。(師生之間自由暢談交流,不侷限答案)

2、學生聽課文錄音朗讀,分析本篇報道的導語、主體、結語三部分的內容,理清思路。

明確:⑴導語(第1自然段):交代“不列顛尼亞”號將最後完成接載查爾斯和彭定康撤離香港的使命,香港即將回歸中國。作用:點題、揭示文章主旨。

⑵主體(第2—10自然段):按照時間順序,具體敍述了英國殖民者的告別儀式。

⑶結語(第11自然段):為英國在香港統治的歷史做了小結。

三、研習課文:認識特寫手法,體味場景描寫

1、消息、通訊、特寫的區別。

2、在本文中,作為歷史的見證人,作者集中描寫了英國撤離香港那一天的幾個具有典型性的場景,把生動的現場氣氛傳達給讀者。文章主要描寫了哪幾個場景?

明確:場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別港督府,降港督旗幟。

場景二:晚6:15,添馬艦東面廣場英國舉行告別儀式。

場景三:晚7:45,“威爾士親王”軍營旁,舉行第二次降旗儀式。

場景四:7月1日子夜,中英交接儀式上的易幟。

場景五:0:40,查爾斯王子和彭定康離開。

3、報道重大歷史事件,描述現實場景的同時,兼顧歷史的回顧,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別了,“不列顛尼亞”》一文在這方面堪稱典範,説説課文中現實的場景和背景材料兩方面是如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

學生思考討論後明確:現實的場景是文章的主要內容,是文章的綱,在介紹了每一種儀式之後,作者總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使得每一個儀式都顯示出歷史的跨度,有着歷史的意義。每一則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對應於一個現實的場景,依靠一些關鍵詞銜接在一起,比如在寫港督府告別儀式中,就引入一些關於港督府歷史的背景材料;在寫廣場告別儀式時,插入“156年前一個英國艦長佔領港島,升起英國米字旗”,“今天一個英國士兵在這裏降下米字旗”,讓人聯想起156年前,英國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

現實的場景和背景材料自然的銜接,使得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並不是雜亂無章的,它們靠現實的場景串在一起,與之融為一體。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現實的場景有歷史的縱深感,歷史跨度極大,使人感受到深厚的歷史內涵,也讓人更加體會出儀式本身的現實內涵。

四、合作探究

1、文章的標題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中心,新聞標題更是如此。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含義?

明確:⑴從字面上看,參加完交接儀式的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國皇家遊輪“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這是現實的場景。

⑵ “不列顛尼亞”號的離去,象徵着英國殖民統治在香港的終結,中華民族的一段恥辱終被洗刷。

2、為什麼説英國的告別儀式是“日落儀式”?

明確:英國曾經佔領了非常廣大的殖民地,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喻指在它的領土上,永遠都有陽光照耀。香港作為英國在東方的最後一塊殖民地,於1997年脱離英國的統治,可以説在中國香港的土地上,英國殖民統治的太陽落了,所以把英國告別儀式稱為“日落儀式”。

五、課堂小結

六、拓展延伸

七、佈置作業

根據蒐集到的有關香港歷史的資料,寫一段文字,談談香港迴歸對我們中華民族的重大意義。

[板書設計]

別了,“不列顛尼亞”

場景一:6月30日下午4:30,末代港督告別港督府,降港督旗幟。

場景二:晚6:15,添馬艦東面廣場英國舉行告別儀式。

場景三:晚7:45,“威爾士親王”軍營旁,舉行第二次降旗儀式。

場景四:7月1日子夜,中英交接儀式上的易幟。

場景五:0:40,查爾斯王子和彭定康離開。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學設計 篇三

別了,不列顛尼亞

一、教學目標

1. 瞭解新聞和通訊的異同。

2. 學習本文用詞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特點。

3. 瞭解本文以時間順序組織材料的寫作特點。

二、

課程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簡介文題與體裁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關香港迴歸的大量報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記錄了英國王儲查爾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顛尼亞”號皇家遊輪撤離香港的最後歷史時刻,曾獲第八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及1997年新華社社級好稿。

本文是一篇通訊,廣義上是新聞的一種,也是報刊常採用的基本體裁之一,最常見的是人物通訊和事件通訊。通訊除具有新聞性之外,還具有形象性。它往往採用文學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繪某一重大事件的發生現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在讀者面前。

二、學生自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給下列生字注音

顛 矚 凝 督 荊 艦

2、解釋下列生詞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襯托。

陳跡:過去的事情。

矚目:注目。

三、分析課文

1、説説你如何理解標題?

①毛澤東主席在1949年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回國、美國政府的白皮書發表之時,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別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題。

②以英國皇家油輪“不列顛尼亞”號象徵英國在香港的統治。

③“別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諷的口氣,表明這之中統治的結束。

2、將文中表示時間的句子畫出來,看看這篇通訊是從什麼角度,按什麼順序把“香港迴歸”這一重大歷史事件記錄下來的

時間                   地點           主要事件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點30分港督府 彭定康注視着港督旗幟降下旗杆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點40分港督府 彭定康乘車最後一次離開港督府

1997年6月30日

下午6點15分距英軍總部不遠的添馬艦

東面的廣場 舉行“告別儀式”,查爾斯宣讀女王贈言

1997年6月30日

下午7點45分“威爾士親王”軍營旁 舉行第二次降旗儀式

1997年6月30日

最後一分鐘  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現場 米字旗在香港最後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來臨的

第一分鐘

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現場 五星紅旗伴着《義勇軍進行曲》冉冉升起。與此同時,五星紅旗在英軍添馬艦營區升起

1997年零點40分中國南海 查爾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不列顛尼亞”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3、文章按時間順序特寫了哪幾個場景?

場景一:下午4點30分,末任港督告別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幟;

場景二:下午6點15分 在添馬艦 軍營東面的廣場 舉行象徵英國管治結束的“告別儀式”,降下英國國旗;

場景三:子夜時分舉行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後一次降下 ,中國國旗升起;

場景四:零點40分查爾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離開香港;

這篇特寫在報道新聞的事實時,還適當地運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請找出來並體會它們在文章中的作用?

4、7、11段介紹了一些背景材料,這樣一來,就像電影中的閃回一樣,將歷史與現實用鏡頭方式交錯出現,不僅畫面很強,且突出了英國對香港156年統治的終結。歷史的回顧更強化了用不再來的意味。

5、把這篇通訊改寫成一篇新聞,你省略了哪些語言?體會一下這些語言的好處。

“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港督府”“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築”“廣場上燈光漸暗”“‘不列顛尼亞’號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語言使描述對象生動、形象、可感。“末任港督官告別了這個曾居住過25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統治5年的彭定康登上了帶有皇家標緻的黑色‘勞斯萊斯’,最後一次離開港督府”,“將於1997年底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在英國軍艦‘漆鹹’號及懸掛中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的香港水警汽艇護衞下”……交待告別的細節,事情的因果、始末交待的具體清楚。

“濛濛細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氣狀況的實寫,但兩處用筆,寫出過程,對儀式的氣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對港督彭定康表情的描寫,但在這裏交代,對“告別”的儀式的氛圍起了點染的作用。

6、在改寫過程中你是否發現本文時間的表述非常精確,但表述形式不一致,為什麼?

7、這篇別具特色的報道體現出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駕馭文字的能力。在有關香港迴歸的報道中,可以説英方撤離報道的難度最大。既不能只寫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情況;既不能對英方諷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統治結束的象徵意義。你從文中哪些語句可以體會作者的苦心?

如課文中“最後”一次的多次出現,強調英國對香港長達150多年的統治終於結束了,中華民族百手來的恥辱被洗雪,中國人民終於可以在自己的國土上行使主權,揚眉吐氣了。

皇家遊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日落儀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灣中的‘不列顛尼亞’號,一是‘紫荊花圖案’作為英國告別儀式的背景,標誌着英國對中港150年來的殖民統治結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歷史階段的開始。

全文最後一句語言莊重而含蓄,有深刻含義。“從海上來”指當年不可一世的英國遠征軍強佔了中國的領土,開始殖民統治。“從海上去”指英國殖民統治的結束。

新聞和通訊的主要區別是:

①新聞中的事實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訊則要求同過具體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現實生活。

②新聞敍述要簡潔、明快,篇幅短小;通訊則要有較細緻的描寫,往往還含有作者的議論,一般篇幅比較長。

③新聞的時效性比通訊更強。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案

文昌中學 範越麗

一、導入  :香港迴歸是什麼時候?如果你是一名記者,你會怎樣報道這一事件?(生答略)

今天,我們學的這篇報道既沒有寫交接儀式現場多麼莊嚴,也沒有寫歡慶迴歸人們是多麼激動,而是選取了英方撤離這樣一個角度,把末代港督乘坐的“不列顛尼亞”號撤離香港這一事件放在一個歷史的背景中,突出了這一事件的歷史意義。正是因為選材獨特、意藴深遠,本篇報道在眾多關於香港迴歸的報道中脱穎而出,入選《通訊名作100篇》。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感受文章藝術魅力。

二、教師範讀。

三、回顧關於新聞的文體知識:新聞六要素(5個“W”和1個“H”)、新聞的結構、新聞的特點。

四、研究課文結構

1、找出本篇報道的導語 部分和主體部分。

2、概括主體部分寫到的事件。

4時30分 末任港督的降旗儀式

4時40分 彭定康離開港督府

6時15分 舉行象徵英國管制的告別儀式

7時45分 港島的第二次降旗儀式

子夜時分 中英香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

0時40分 “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

3、研討問題:

1) 在對這些儀式的敍述中,作者還插入了哪些內容的介紹[]?這些內容有什麼作用?

2) 作者在敍述中語言顯得沉着平靜,沒有直接的議論和抒情,但從這些我們又彷彿聽到內心的激動和心跳,這是為什麼呢?請找出這些隱藏作者感情的語句。

3) 第5段寫到“不列顛尼亞”號和紫荊花的細節有什麼意義嗎?

4) 第8段和第11段的數字為什麼要寫得這麼詳細?有什麼作用?

5) 最後一句“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是什麼意思?

五、文本質疑

六、小結本文主題:

本篇題為《別了,“不列顛尼亞”》,從客觀的角度敍述了英皇家油輪“不列顛尼亞”號離去的過程,表明象徵着英國殖民統治在香港的終結,中華民族的一段恥辱終告洗刷。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關香港迴歸的大量報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記錄了英國王儲查爾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顛尼亞”號皇家遊輪撤離香港的最後歷史時刻,曾獲第八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及1997年新華社社級好稿。

3. 題目解説

“別了,‘不列顛尼亞’”表面的意思是告別了接載查爾斯王子和離任港督彭定康回國的英國皇家遊輪“不列顛尼亞”號,實際的意思是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治宣告結束了,香港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中。

結構分析:

這篇特寫性消息按導語 和主體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述英國撤離香港的最後一刻是英國米字旗最後一次降落,接載英國王子和港督的遊輪離開香港。

第二部分(2至結束段)集中描寫英國撤離香港那天的四個場景及有關背景資料。

結構圖表如下:

寫法分析:

這篇別具特色的報道體現出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駕馭文字的能力。在有關香港迴歸的報道中,可以説英方撤離報道的難度最大,既不能只寫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情況;既不能對英方諷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統治結束的象徵意義。這篇文章語言莊重,卻在含蓄中包含了很多言外之義,非常耐人尋味。如在寫到英方在告別儀式上降下英國國旗時説:“一百五十六年前,一個叫愛德華·貝爾徹的英國艦長帶領士兵佔領了港島,在這裏升起了英國國旗;今天,另一名英國海軍士兵在‘威爾士親王’軍營旁的這個地方降下了米字旗。”平實的語言,鮮明的對比,飽含了對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治結束後的欣喜之情。

難點分析:

特寫性消息的特點:

課文是一篇特寫。特寫性消息,也稱新聞速寫、新聞素描,要求用類似於電影“特寫鏡頭”的手法來反映事實,是作者深入新聞事件現場,採寫製作的一種新聞價值高、現場感較強、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體。特寫性消息側重於“再現”,往往採用文學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發生現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在讀者面前。在本文中,作為歷史的見證人,作者集中描寫了英國撤離香港那一天的幾個具有典型性的場景,把生動的現場氣氛傳達給讀者。

教學目標 :

知識目標:

1、瞭解特寫的特點。

2、瞭解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3、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能力目標:

1、培養速讀能力。

2、寫一篇香港迴歸的感受。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和為祖國奉獻的精神,激發民族自信

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點:

1、欣賞文學作品語言,品味文中藴含的豐富感情。

2、學習特寫的表達技巧,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健康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方法:講解、品讀、感悟、小組學習、對比閲讀。

媒體選用:多媒體展示課件。

教學步驟 :

一、情境導入

1、課前由學生對詩歌作品的介紹。

2、複習電視解説詞的特點。(先觀看三段電視解説詞,多媒體展示)

3、導入  新課,看了幾段電視解説詞,你最想説一句什麼話?

二、認識特寫

談話:如果我們把剛才這些電視解説詞的畫面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出來,這樣的文體就是特寫。

媒體展示:特寫的含義

抓含義中的關鍵詞強化理解。“真實的再現”

三、小組的形式學習本文。

1、速讀全文,整體感知。用上讀書符號。

2、小組學習。

全文選取了幾個場景。

各小組選擇其中一個場景,可以選擇你喜歡或適合你組的方法進行學習。

建議使用方法:朗讀體會、角色表演、抓住重點句或關鍵句體會深刻含義。

3、討論文中背景材料的作用。

4、各小組採取不同形式展示學習結果。

5、學生互評,提出改進意見。

四、比較閲讀

比較消息、特寫、電視解説詞的異同點。多媒體給出。

五、總結全文。

今天我們學習了特寫,説説其含義。本文選取了四個場景,詳細的寫出了香港迴歸的情形。語言極富特色。

六、課堂作業 。課後練習1、2、3題。

板書設計 :

(特寫)       一   傍晚降旗

別了,不列顛尼亞    二   交接儀式

三   子夜告別   感悟→情感

四   零點40分

別了,不列顛尼亞 篇四

文章記敍了香港迴歸的盛事。在第八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榮獲一等獎。在眾多香港迴歸的報道中脱穎而出,被選入語文教材。學習本文,有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是要注重新聞舊知的複習和新知的掌握。二是注意新聞匯聚一般消息類文章所有的特點於一身,並有其獨特的魅力所在。在深入挖掘其魅力的同時,滲透愛國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根據本文的特點,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瞭解新聞的知識。

2、品味文章的語言。

3、培養學生獨立發現問題、概括問題的能力。

4、瞭解史實,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加民族自豪感

學生對新聞並不陌生,但是他們缺乏獨立閲讀新聞的能力,鑑於此我把本課的重難點作了如下設定:

教學重點:把握文章重要信息,體會本篇新聞的突出特點(描寫現實場景的同時,兼顧歷史回顧,使作品厚重感增加)

教學難點:自主閲讀過程中,品味本文是如何將現實場景和背景材料有機融合的

新的課程標準指出: “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閲讀。”因此,我將採用提問和對話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閲讀課文,並配以多媒體圖片,滲透愛國情感教育。

由於香港迴歸是97年的事件,當時雖然很盛大,但距今已有十五年。高一學生對此體會並不深刻。因此,授課前,我會安排學生通過多渠道蒐集這方面的資料,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視頻播放,讓學生在重温當時迴歸畫面的同時,根據教師指導,獨立閲讀課文、主動發現問題,並通過合作探究來解決問題。

作為新聞單元的第一篇,首先帶領學生回顧新聞知識,明確這篇新聞的結構。由於作者按時間順序,在抓取重要現實場景的同時,兼顧歷史的回顧,所以重點是讓學生在充分閲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找出文中的現實場景和背景材料加以分析,體會文章中的深含的思想感情。

據以上分析,我將教學過程設定為以下環節:

(一)、情景導入 激發興趣 在《東方之珠》歌曲中,展示香港繁榮的圖片。讓學生帶着興趣一起走進新課。

(二)、複習舊知 掌握新知 先提問文體知識,由於國中學習過新聞。所以在這裏簡單複習新聞定義,而《別了,不列顛尼亞》是一篇特寫,所以重點介紹新聞特寫。

(三)、獨立閲讀 掌握字詞 學生獨立朗讀課文,學生讀過後,教師提出需要掌握的字詞

(四)、整體感知 理清結構

1、在排除字詞幹擾和獨立閲讀基礎上,學生找出本篇新聞的結構

2.由於結構中,重點是主體部分,我設置兩個問題:

(1)主體部分按照什麼順序展開的描寫的?(2)這部分寫了幾個重要場景?

目的是讓學生明確行文思路。學生通過自主閲讀,容易明確:主體按時間順序描寫,共抓取了四個重要場景。

在理清文章結構的基礎上,我將引導學生對文中重點情景描寫進行分析,找出文章的現實場景和背景材料,學會抓文章的有用信息,學習作者融合二者的方式。以此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

根據文章內容與特點,我設計了歸納式板書,以幫助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更好得把握課文。具體的板書設計我將在授課過程中為大家呈現。

別了,不列顛尼亞 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瞭解新聞和通訊的異同。2、瞭解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能力目標1、學習本文用詞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特點。 2、瞭解本文以時間順序組織材料的寫作特點。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和為祖國奉獻的精神,激發民族自信。教學重點1、瞭解新聞和通訊的異同。2、品味本文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教學難點1、瞭解新聞和通訊的異同。2、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教學方法自主 合作 交流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關香港迴歸的大量報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記錄了英國王儲查爾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顛尼亞”號皇家遊輪撤離香港的最後歷史時刻,曾獲第八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及1997年新華社社級好稿。二、簡介文題與體裁本文是一篇通訊,廣義上是新聞的一種,也是報刊常採用的基本體裁之一,最常見的是人物通訊和事件通訊。通訊除具有新聞性之外,還具有形象性。它往往採用文學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繪某一重大事件的發生現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在讀者面前。三、複習新聞知識1、什麼是新聞(消息)? 新聞是新近發生的羣眾關心的重要事實的報道。 2、構成新聞的要素是什麼? 五個“w”和一個“h”即:1、when:何時 2、where:何地 3、who:何人 4、what:何事 5、why:何因6、how:何果 3、消息的特點: 1〉真:消息的事實必須真實。2〉短:消息要求短。3〉快:時效性4〉活:消息要寫得生動活潑,引人入勝。5〉強:消息的強是指思想性和指導性要強。 4、消息的結構 1>標題(正標、副標題) 2〉導語 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開頭的一兩句話,一般稱為導語。3〉主體 主體是導語之後,構成消息內容的主要部分。4〉背景 一般説,背景材料是消息的從屬部分。它無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體之中,有時也可成為消息的主要材料。(課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5>結尾 消息要把事實寫得完整,邏輯嚴密,結尾需得向亮、有力,發人深思,給人啟迪。四、生字詞旗幟(qí zhì)   掩映(yǎn yìng)  矚目(zhǔ mù)   展拓(zhǎn tuò)冉冉升起(rǎn rǎn )   凝重(níng )五、分析課文1、説説你如何理解標題? ①毛澤東主席在1949年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回國、美國政府的白皮書發表之時,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別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題。 ②以英國皇家油輪“不列顛尼亞”號象徵英國在香港的統治。 ③“別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諷的口氣,表明這之中統治的結束。 2、將文中表示時間的句子畫出來,看看這篇通訊是從什麼角度,按什麼順序把“香港迴歸”這一重大歷史事件記錄下來的?時間                   地點           主要事件1997年6月30日下午4點30分   港督府   彭定康注視着港督旗幟降下旗杆 1997年6月30日下午4點40分   港督府   彭定康乘車最後一次離開港督府 1997年6月30日下午6點15分 距英軍總部不遠的添馬艦 東面的廣場     舉行“告別儀式”,查爾斯宣讀女王贈言 1997年6月30日下午7點45分  “威爾士親王”軍營旁    舉行第二次降旗儀式 1997年6月30日最後一分鐘   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現場     米字旗在香港最後一次降下新的一天來臨的第一分鐘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現場    五星紅旗伴着《義勇軍進行曲》冉冉升起。與此同時,五星紅旗在英軍添馬艦營區升起1997年零點40分中國南海   查爾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不列顛尼亞”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3、文章按時間順序特寫了哪幾個場景? 場景一:下午4點30分,末任港督告別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幟;場景二:下午6點15分 在添馬艦 軍營東面的廣場 舉行象徵英國管治結束的“告別儀式”,降下英國國旗;場景三:子夜時分舉行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後一次降下,中國國旗升起;場景四:零點40分查爾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離開香港;這篇特寫在報道新聞的事實時,還適當地運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請找出來並體會它們在文章中的作用? 4、7、11段介紹了一些背景材料,這樣一來,就像電影中的閃回一樣,將歷史與現實用鏡頭方式交錯出現,不僅畫面很強,且突出了英國對香港156年統治的終結。歷史的回顧更強化了用不再來的意味。 5、把這篇通訊改寫成一篇新聞,你省略了哪些語言?體會一下這些語言的好處。 “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港督府”“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築”“廣場上燈光漸暗”“‘不列顛尼亞’號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語言使描述對象生動、形象、可感。“末任港督官告別了這個曾居住過25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統治5年的彭定康登上了帶有皇家標緻的黑色‘勞斯萊斯’,最後一次離開港督府”,“將於1997年底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在英國軍艦‘漆鹹’號及懸掛中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的香港水警汽艇護衞下”……交待告別的細節,事情的因果、始末交待的具體清楚。 “濛濛細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氣狀況的實寫,但兩處用筆,寫出過程,對儀式的氣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對港督彭定康表情的描寫,但在這裏交代,對“告別”的儀式的氛圍起了點染的作用。 6、這篇別具特色的報道體現出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駕馭文字的能力。在有關香港迴歸的報道中,可以説英方撤離報道的難度最大。既不能只寫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情況;既不能對英方諷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統治結束的象徵意義。你從文中哪些語句可以體會作者的苦心? 如課文中“最後”一次的多次出現,強調英國對香港長達150多年的統治終於結束了,中華民族百手來的恥辱被洗雪,中國人民終於可以在自己的國土上行使主權,揚眉吐氣了。 皇家遊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日落儀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灣中的‘不列顛尼亞’號,一是‘紫荊花圖案’作為英國告別儀式的背景,標誌着英國對中港150年來的殖民統治結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歷史階段的開始。 全文最後一句語言莊重而含蓄,有深刻含義。“從海上來”指當年不可一世的英國遠征軍強佔了中國的領土,開始殖民統治。“從海上去”指英國殖民統治的結束。 7、結構分析: 這篇特寫性消息按導語和主體可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述英國撤離香港的最後一刻是英國米字旗最後一次降落,接載英國王子和港督的遊輪離開香港。   第二部分(2至結束段)集中描寫英國撤離香港那天的四個場景及有關背景資料。8、新聞和通訊的主要區別是: ①新聞中的事實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訊則要求同過具體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現實生活。 ②新聞敍述要簡潔、明快,篇幅短小;通訊則要有較細緻的描寫,往往還含有作者的議論,一般篇幅比較長。 ③新聞的時效性比通訊更強。六、結束語1997年7月1日,是一個彪炳史冊的日子,這一天,全世界都在諦聽從東方響起的莊嚴的鐘聲,它響徹寰宇,向五湖四海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這是雪百年恥辱,長民族誌氣,振國家聲威的喜慶時刻,歷史已經銘記這一刻,我們每一個華夏兒女也將銘記這一刻。七、板書設計     (特寫)       一   傍晚降旗                     別了,不列顛尼亞    二   交接儀式                    三   子夜告別   感悟→情感                    四   零點40分    教學反思新課程第四單元的體裁是新聞和報告文學,我認為應該聯繫現實懂得設計這個單元的目的,所以在研討過程中將知識性和情感價值態度觀的培養並重,畢竟我們應該學習認識世界的方法。 在整個過程中,都貫徹新課程理念,學生自主合作交流,師生合作交流,課堂氣氛熱烈,學生在無形中在各個方面能夠得到提高。 另外,第一次教授新聞單元,還存在知識和能力之間的切合點的問題,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更將努力。

高中必修一《別了,不列顛尼亞》精選教案 篇六

0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新聞報道的一般特徵,培養閲讀新聞作品、篩選信息的能力。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體會新聞報道的結構方式。

過程與方法通過合作探究、談論探究新聞中場景的描寫和語言中的情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心時事,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珍惜領土的思想品質,激發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02

學情分析

我們生活在一個急劇變化的時代,每天都會接觸到大量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渠道就是各種媒體的新聞報道,因此學生對於新聞這種文體是熟悉的,但這種熟悉很大程度上僅限於生活中的熟悉,而並非閲讀與寫作技巧上的熟悉,所以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把握文本,分清新聞事實與新聞背景、客觀敍述與主觀評價,並且在此基礎上去粗存精,抓住有用的信息。

03

教學重點

1、體會新聞報道的結構特點,培養閲讀新聞的能力。

2、學習把現實場景與歷史背景交融的表達技巧。

3、欣賞本文標題的精妙之處;究新聞中的場景描寫和語言中的情感。

04

教學難點

探究新聞中的場景描寫和語言中的情感。

05

教學時數 1課時。

06

教學過程

一、激發學生興趣,導入新課

1997年7月1日是一個彪炳史冊的日子,這一天全世界都將目光投向了東方之珠——香港,因為這一天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在歷經156年的殖民統治後回到祖國的懷抱。這是一個雪百年恥辱,長民族誌氣,振國家聲威的喜慶時刻。作為中華民族兒女,我們應該銘記這一時刻所以先讓我們來重温那激動而自豪的一刻。

播放“香港迴歸交接儀式現場視頻”。

香港迴歸對於中華民族來説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舉國歡騰,這一盛事也吸引了世界,各方的關注。來自新華社的四位記者通力合作,真實、準確的報道了這難忘的時刻,而本文也在第八屆中國新聞獎評選活動中獲得了一等獎,好,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篇《別了,不列顛尼亞》。

二、知識回顧

要品讀一篇優秀的新聞稿,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新聞的相關知識。

1、新聞一般分為哪幾個部分?(標題、導語、主體、背景和結語。)

2、哪幾部分是缺一不可的?(標題、導語、主體。)

3、新聞的六要素是什麼?(是五個“ W ”和一個“H”:即when何時;where何地;who何人 ;what何事 ;why何因 ;how何果。)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一起朗讀這篇課文,根據新聞的組成部分,概括本文的結構順序。

標題: 別了,不列顛尼亞

導語:(1) 英國撤離香港

主體:(2-10) 具體敍述英國殖民者的告別儀式

結語:(11) 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

四、再讀課文,研習文本

大家把結構劃分的很準確。剛剛我們回顧了新聞的知識,而這篇文章準確地來説是寫一篇新聞特寫。

展示新聞特寫的概念 :以描寫為主要手法,攝取新聞事實中最富有特徵和表現力的片段和場面,形象地再現新聞事件和新聞人物。

本文的主體部分就是選取了97年香港迴歸,英方撤退時的幾個重要場景,請再一次快速地瀏覽課文找出這幾個場景,找出場景中作者將鏡頭聚焦的具有象徵意義的點,並分析其意義。

以前後四人為單位,彼此之間交流所找的內容,進行歸納總結。 1、第一場景:4點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別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幟。(第三自然段)

第一次降旗:4時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視着港督旗幟在“日落餘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杆。

標誌:今後香港再也不會由港督來統治。

2、第二場景:6時15分,在添馬艦軍營東面廣場舉行象徵英國統治結束的告別儀式,降下英國國旗。(第五自然段)

第二次降旗:7時45分,廣場上燈光漸暗,開始了港島上的第二次降旗儀式。……今天,另一名英國海軍士兵在“威爾士親王”軍營旁的這個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標誌:被英國統治了156年的香港終於回到了祖**親的懷抱。

3、第三場景:子夜時分,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米字旗香港最後一次降落,五星紅旗升起。(第八自然段)

第三次降旗: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後一分鐘,米子旗在香港最後一次下降。

標誌: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統治的結束;從此中國將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4、第四場景:7月1日零點40分,查爾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第十自然段)

標誌:英國統治結束,香港已經迴歸祖國。

五、問題探究,品讀精彩

香港迴歸,沒有哪個記者認識不到這一歷史事件的重要意義,而這篇消息卻獨勝一籌,曾獲第8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接下來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它有哪些獨到之處呢?

問題1、“別了,‘不列顛尼亞’”這一標題有何內涵,有什麼獨到之處?

明確:標題有兩層含義。字面上看,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消失在茫茫南海夜幕中,這是寫實的一面,是現實場景;另一方面“不列顛尼亞”號離去,象徵英國殖民統治在香港的終結,中華民族的一段恥辱終被洗刷。

問題2、這篇特寫在報道新聞事實時,還適當的運用一些背景材料,請找出來(在哪些段落裏),體會它們在文章中的作用。

明確: 第4、7、11自然段。背景中有歷史事件回顧,港督府的修建,英國統治香港的天數,英國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準確的記載,雖然只寫了一天中發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歷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豐富的知識中感受到深厚的歷史內涵。

作用:這樣一來,就像電影中的閃回一樣,將歷史與現實用鏡頭方式交錯出現,不僅畫面感很強,而且背景材料的引用也使得現實的場景有歷史的厚重感,讓人更加體會出儀式本身的現實內涵——英國對香港156年統治的終結。

問題三3、這篇新聞在報道香港迴歸這樣宏大的場景時敍述沉着而冷靜,沒有直接的議論和抒情,但我們能感受到豐富而細膩的情感,這種情感是怎樣表達出來的?再讀課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夠傳達出作者的情感,並談談你的理由。(小組討論)

參考答案:

1、“4點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視着港督旗幟在“日落餘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杆。”

分析:這是對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寫,生動的寫出了彭定康離開港督府前黯然神傷的神態。通過這一神態,我們能揣摩出彭定康當時複雜的心情,但是不論他如何“面色凝重”,歷史的腳步不會為任何人停止,香港終將回歸祖國。

2、“港督旗幟在‘日落餘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杆”。

3、“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遊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

這兩處細節描寫都與“日落”聯繫在一起,為什麼説英國的告別儀式是“日落儀式”?

分析:英國曾經佔領了非常廣大的殖民地,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喻指在它的領土上,永遠都有陽光照耀。香港作為英國在東方的最後一塊殖民地,於1997年脱離英國的統治,迴歸祖國,作為香港特區的紫荊花圖案將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國”的殖民主義太陽在香港永遠的落下了。所以把英國告別的儀式稱為“日落儀式”。

4、“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

分析,兩層含義①現實場景。1841年,大英帝國橫跨印度洋而來;1997年,“不列顛尼亞”號黯然從海上離去。②歷史輪迴。“從海上來”標誌英國對香港的殖民統治正式開始;“從海上去”標誌着香港脱離英統,迴歸祖國。 作者沒有任何修飾性的語言,然而就在這不動聲色的描寫中,勝利的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5、根據傳統,每一位港督離任時,都舉行降旗儀式。但這一次不同:永遠都不會有另一面。

明確:港督旗幟從這裏升起。這是作者在繼續末任港督離開港督府時,舉行降旗儀式之後發表的評論,它既回答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又寫出了中國人民收回香港的無比興奮。

6、將於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明確:“消失”是“逐漸減少以至沒有”的意思,它很形象地描寫出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的“不列顛尼亞”號駛離香港駛入大海的情形,並暗示着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徹底離開香港,永遠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態出現再這片土地上。

六、課堂總結與拓展延伸

作者選取一個獨特的角度,結合歷史背景,鄭重地記錄下了香港迴歸這一歷史時刻,既沒有隻寫中方,又完整反映了英方撤離的情況;既沒有對英方諷刺挖苦,又突出了殖民統治結束的象徵意義,含蓄而有風度地表達了一種祖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時的莊嚴與喜悦的心情。本文重温了香港迴歸那一刻的激動與自豪,我也想請同學們思考:如果你是現場記者, 面對觀看實況轉播的億萬觀眾,你想説些什麼?

七、課堂練習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北京奧運會追求兩個目標

國家體育總局競技體育司司長肖天23日在這裏表示,作為2008年奧運會的東道主,中國代表團追求兩個目標:金牌的數量和金牌的含金量。

擔任第五屆城運會組委會競賽部部長的肖天介紹説,截止到目前,中國運動員已經拿到了230多張雅典奧運會入場券,在接下來的一些預選賽中還有希望爭取到更多的雅典奧運會參賽席位。中國代表團在雅典奧運會上力爭好成績,但很難説金牌的總數是否會超過悉尼奧運會的28枚,因為在悉尼奧運會上,中國運動員在各個項目上都發揮出了最佳水平。

談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遠景目標時肖天説:“作為東道主,中國代表團在2008年奧運會上要努力實現兩個目標,既要爭取多得金牌,又要保證金牌含金量。在三大球項目上即使拿不到金牌也要打出高水平的比賽,充分體現中國競技體育蓬勃發展的勢頭。”

他認為城運會上湧現了許多有潛質的年輕隊員,他們將成為2008年奧運會的主力軍,但城運會並不是北京奧運會的選拔賽,這些生力軍能否最終入選中國軍團,還要看他們那時的水平和狀態。

1、請用橫線畫出導語部分。

解析:新聞的導語是以精練的語言概括事實或消息的中心,它一般放在新聞的第一段。

答案:第一段。

2、北京奧運會追求的兩個目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閲讀第一段,第一段是對全文主要內容的概括。

答案:金牌的數量、金牌的含金量。

3、請概括最後一段所包含的信息。

解析:提煉信息要抓住關鍵的語句分析。 參考答案:①城運會上湧現出了許多有潛質的年輕隊員。②這些年輕隊員可能成為2008年奧運會的主力軍。

《別了,“不列顛尼亞”》教學設計 篇七

教學目標

1、瞭解特寫新聞的特點

2、品味本文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

3、培養學生愛國熱情,激發民族自信

教學重點

1、欣賞特寫新聞的語言,品味文中藴含的豐富感情

2、學習特寫新聞的表達技巧,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方法

速讀、品讀、感悟、討論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香港迴歸是什麼時候?如果你是一名記者,你會怎樣報道這一事件?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新聞,帶領我們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現場,一起來重新感受那激動人心的場面。

二、知識積累

瞭解新聞的相關知識:新聞也叫消息,是對新近發生的有社會意義並引起公眾興趣的事實的簡短報道,真實性、時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事其基本特徵。其結構一般包括:標題、導語、主體、結尾四個部分。

標題又分為主題、引題和副題三種。標題必須簡明、準確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內容,幫助讀者理解報道的事實。

導語是新聞的第一自然段或開頭的一兩句話,它用簡潔生動的文字,寫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鮮的事實,鮮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題思想。

主體是消息的主幹部分,它緊接導語之後,對導語作具體全面闡述,具體展開事實或進一步突出中心。有的新聞還有背景,背景是指事件的歷史背景、周圍環境及其他方面的聯繫等,其作用在於幫助讀者深刻理解新聞的內容和價值,起到村託、深化主題的作用。

結尾時指新聞消息的結語,有小結式、啟發式、號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

三、整體感知

本文選取了五個具有象徵意義的場景,作為典型性的特寫鏡頭,把生動的現場氣氛傳達給讀者,試找出並概括這些場景(按時間順序)

4時30分:末任港督降旗儀式

6時15分:英國告別儀式,降下英國國旗

7時45分:英國舉行第二次降旗儀式

0時左右:香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

0時40分“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

四、合作探究

1、文中寫了三次降旗,各有什麼意義?

明確:第一次是港督旗幟在“日落餘音”的號角聲中降下來,這標誌着今後香港再也不會有港督來統治:第二次是港島每一天的降旗,但這一次標誌着被英國統治了156年的香港終於回到了祖**親的懷抱;第三次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這是最激動人心的一刻,標誌着英國對香港的統治徹底結束,從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將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2、文章在寫現實場景的同時,又相應的介紹了一些背景材料,請在文中找出並分析其作用。

明確:每一則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對應於一個現實的場景,彭定康離開港督府,就引入了一些關於港督府歷史的背景材料;降旗儀式,令人想起156年前,英國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最後結尾,從1841年1月26日……一共過去了156年5個月零4天。

這些背景材料靠現實場景串在一起,與之融為一體,也使得現實場景有歷史的厚重感,讓人更加體會出事件本身的現實內涵,中國人民長期的艱苦努力與漫長的等待,使香港回到祖國的懷抱,中國人民這段屈辱的歷史已經永遠成為了過去,彰顯了國家的尊嚴,民族的復興。

五、分析鑑賞

1、準確得體的語言

4時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視着港督旗幟在“日落餘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杆。

明確:準確生動地描寫出了末任港督告別港督府時黯然神傷的神情,以及他對大英帝國失去香港的失落感。側面寫出了中國人民收回香港的自豪。

將於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明確:暗示着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徹底離開香港,永遠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態出現在這片土地上。

2、恰當的對比和議論

但這一次不同,永遠都不會有另一面港督旗幟從這裏升起。

明確:運用對比,強調了這次升旗是具有標誌性的最後一次,象徵着英國殖民統治的終結。

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遊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金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

明確:“不列顛尼亞”號和巨幅紫金花圖案形成鮮明對比,説明英國在香港的統治即將結束,而作為特別行政區象徵的紫金花圖案將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將回歸祖國。

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

明確:短短13個字,運用對比手法,包含着無窮的意藴:當年從海上耀武揚威地來,今天黯然的從海上離去,勝利的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3、香港迴歸對中華民族來説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許多記者也寫了很多篇新聞,但這篇新聞卻獨勝一籌,獲第8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它到底有什麼獨到之處?

明確:標題,有兩層含義。從字面上看,參加完交接儀式的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消失在茫茫海面。而在另一方面,“不列顛尼亞”號的離去,象徵着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治結束,中國歷史上屈辱的一段終被洗雪。標題寓虛境寓實景,獨具匠心又了無痕跡。

角度選取獨特。作者沒有寫交接儀式現場多麼的莊嚴,也沒有寫回歸的人羣多麼的激動,更沒有對這一事件進行政治分析,分析其意義和影響,而是選擇了英方撤離這一角度,簡介英國人降旗,參加交接儀式,登上“不列顛尼亞”號回國這一系列事件的過程中,穿插英國人登上香港開始殖民統治的歷史,增強文章的歷史厚重感。

六、板書設計

導語:英國撤離香港

主體:4時30分:末任港督降旗儀式

6時15分:英國告別儀式,降下英國國旗

7時45分:英國舉行第二次降旗儀式

0時左右:香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

0時40分“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

結尾: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

別了,不列顛尼亞 篇八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特寫的特點。

2、瞭解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3、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能力目標:

1、培養速讀能力。

2、寫一篇香港迴歸的感受。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和為祖國奉獻的精神,激發民族自信

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點:

1、欣賞文學作品語言,品味文中藴含的豐富感情。

2、學習特寫的表達技巧,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健康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理解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方法:講解、品讀、感悟、小組學習、對比閲讀。

媒體選用:多媒體展示課件。

教學步驟:

一、情境導入

1、課前由學生對詩歌作品的介紹。

2、複習電視解説詞的特點。(先觀看三段電視解説詞,多媒體展示)

3、導入新課,看了幾段電視解説詞,你最想説一句什麼話?

二、認識特寫

談話:如果我們把剛才這些電視解説詞的畫面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出來,這樣的文體就是特寫。

媒體展示:特寫的含義

抓含義中的關鍵詞強化理解。“真實的再現”

三、小組的形式學習本文。

1、速讀全文,整體感知。用上讀書符號。

2、小組學習。

全文選取了幾個場景。

各小組選擇其中一個場景,可以選擇你喜歡或適合你組的方法進行學習。

建議使用方法:朗讀體會、角色表演、抓住重點句或關鍵句體會深刻含義。

3、討論文中背景材料的作用。

4、各小組採取不同形式展示學習結果。

5、學生互評,提出改進意見。

四、比較閲讀

比較消息、特寫、電視解説詞的異同點。多媒體給出。

五、總結全文。

今天我們學習了特寫,説説其含義。本文選取了四個場景,詳細的寫出了香港迴歸的情形。語言極富特色。

《別了不列顛尼亞》優秀教學設計 篇九

一、導入

香港迴歸是什麼時候?如果你是一名記者,你會怎樣報道這一事件?

(生答略。)

今天,我們學的這篇報道既沒有寫交接儀式現場多麼莊嚴,也沒有寫歡慶迴歸人們是多麼激動,而是選取了英方撤離這樣一個角度,把末代港督乘坐的“不列顛尼亞”號撤離香港這一事件放在一個歷史的背景中,突出了這一事件的歷史意義。正是因為選材獨特、意藴深遠,本篇報道在眾多關於香港迴歸的報道中脱穎而出,入選《通訊名作100篇》。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感受文章藝術魅力。

二、教師範讀

三、回顧關於新聞的文體知識

新聞六要素(5個“W”和1個“H”)、新聞的結構、新聞的特點。

四、研究課文結構

1、找出本篇報道的導語部分和主體部分。

2、概括主體部分寫到的事件:

4時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儀式。

4時40分,彭定康離開港督府。

6時15分,舉行象徵英國管制的告別儀式。

7時45分,港島的第二次降旗儀式。

子夜時分,中英香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

0時40分,“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

3、研討問題:

⑴在對這些儀式的敍述中,作者還插入了哪些內容的介紹?這些內容有什麼作用?

⑵作者在敍述中語言顯得沉着平靜,沒有直接的議論和抒情,但從這些我們又彷彿聽到內心的激動和心跳,這是為什麼呢?請找出這些隱藏作者感情的語句。

⑶第5段寫到“不列顛尼亞”號和紫荊花的細節有什麼意義嗎?

⑷第8段和第11段的數字為什麼要寫得這麼詳細?有什麼作用?

⑸最後一句“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是什麼意思?

五、文本質疑

六、小結本文主題

本篇題為《別了,“不列顛尼亞”》,從客觀的角度敍述了英皇家油輪“不列顛尼亞”號離去的過程,表明象徵着英國殖民統治在香港的終結,中華民族的一段恥辱終告洗刷。

別了,不列顛尼亞 篇十

一、導入:香港迴歸是什麼時候?如果你是一名記者,你會怎樣報道這一事件?(生答略)

今天,我們學的這篇報道既沒有寫交接儀式現場多麼莊嚴,也沒有寫歡慶迴歸人們是多麼激動,而是選取了英方撤離這樣一個角度,把末代港督乘坐的“不列顛尼亞”號撤離香港這一事件放在一個歷史的背景中,突出了這一事件的歷史意義。正是因為選材獨特、意藴深遠,本篇報道在眾多關於香港迴歸的報道中脱穎而出,入選《通訊名作100篇》。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感受文章藝術魅力。

二、教師範讀。

三、回顧關於新聞的文體知識:新聞六要素(5個“W”和1個“H”)、新聞的結構、新聞的特點。

四、研究課文結構

1、找出本篇報道的導語部分和主體部分。

2、概括主體部分寫到的事件。

4時30分 末任港督的降旗儀式

4時40分 彭定康離開港督府

6時15分 舉行象徵英國管制的告別儀式

7時45分 港島的第二次降旗儀式

子夜時分 中英香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

0時40分 “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

3、研討問題:

1) 在對這些儀式的敍述中,作者還插入了哪些內容的介紹?這些內容有什麼作用?

2) 作者在敍述中語言顯得沉着平靜,沒有直接的議論和抒情,但從這些我們又彷彿聽到內心的激動和心跳,這是為什麼呢?請找出這些隱藏作者感情的語句。

3) 第5段寫到“不列顛尼亞”號和紫荊花的細節有什麼意義嗎?

4) 第8段和第11段的數字為什麼要寫得這麼詳細?有什麼作用?

5) 最後一句“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是什麼意思?

五、文本質疑

六、小結本文主題:

本篇題為《別了,“不列顛尼亞”》,從客觀的角度敍述了英皇家油輪“不列顛尼亞”號離去的過程,表明象徵着英國殖民統治在香港的終結,中華民族的一段恥辱終告洗刷。

1997年7月1日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關香港迴歸的大量報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記錄了英國王儲查爾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顛尼亞”號皇家遊輪撤離香港的最後歷史時刻,曾獲第八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及1997年新華社社級好稿。

3、題目解説

“別了,‘不列顛尼亞’”表面的意思是告別了接載查爾斯王子和離任港督彭定康回國的英國皇家遊輪“不列顛尼亞”號,實際的意思是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治宣告結束了,香港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中。

結構分析:

這篇特寫性消息按導語和主體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述英國撤離香港的最後一刻是英國米字旗最後一次降落,接載英國王子和港督的遊輪離開香港。

第二部分(2至結束段)集中描寫英國撤離香港那天的四個場景及有關背景資料。

結構圖表如下:

寫法分析:

這篇別具特色的報道體現出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駕馭文字的能力。在有關香港迴歸的報道中,可以説英方撤離報道的難度最大,既不能只寫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情況;既不能對英方諷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統治結束的象徵意義。這篇文章語言莊重,卻在含蓄中包含了很多言外之義,非常耐人尋味。如在寫到英方在告別儀式上降下英國國旗時説:“一百五十六年前,一個叫愛德華·貝爾徹的英國艦長帶領士兵佔領了港島,在這裏升起了英國國旗;今天,另一名英國海軍士兵在‘威爾士親王’軍營旁的這個地方降下了米字旗。”平實的語言,鮮明的對比,飽含了對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治結束後的欣喜之情。

難點分析:

特寫性消息的特點:

課文是一篇特寫。特寫性消息,也稱新聞速寫、新聞素描,要求用類似於電影“特寫鏡頭”的手法來反映事實,是作者深入新聞事件現場,採寫製作的一種新聞價值高、現場感較強、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體。特寫性消息側重於“再現”,往往採用文學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發生現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在讀者面前。在本文中,作為歷史的見證人,作者集中描寫了英國撤離香港那一天的幾個具有典型性的場景,把生動的現場氣氛傳達給讀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81e47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