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八年級數學説課稿(精選34篇)

八年級數學説課稿(精選34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34篇《八年級數學説課稿》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八年級數學説課稿》相關的範文。

八年級數學説課稿(精選34篇)

篇1: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各位老師:

你們好!

今天我要為大家講的課題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説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全等三角形的定義、性質,對全等三角形有了一定的瞭解,這為過渡到本節的深入學習起着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在本章內容中,佔據重要的的地位。以及為其他學科和今後的幾何學習打下基礎。

2、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對全等、對頂角、對應邊、對應角的定義,能夠熟練掌握,並達到更深一層的理解。

②能夠利用尺規畫出全等的三角形,學生具有一定的作圖能力。

③掌握並理解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中的sss和sAs。

④能夠運用sss和sAs判定定理判定三角形是否全等,利用三角形全等解決一些實際問題。⑤通過教學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讀圖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加強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的師生共同摸索判斷全等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重點難點:①掌握並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②運用定理判定三角形全等,利用全等三角形解決實際的問題和幾何題

二、教學策略(説教法)

1、教學手段: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判定定理,突破難點,我在教學過程中,採用兩探究引出定理,兩個運用定理的例子,來進行教學。探究中主要用尺規作全等三角形的方法中引出全等三角形的條件,進而得出定理。這樣學生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定理。在用兩個練習鞏固知識。

2、教學方法及其理論依據: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體現課堂教學的主體性,我採用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引導學生運用觀察、分析、概括的方法學習這部分內容,在整個教學過程當中,貫穿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充分鼓勵和表揚同學。

3、學情分析:(説學法)

1、八年級學生的思維已逐步從直觀的形象思維為主向抽象的邏輯思維過渡,而且具備一定的信息收集的能力。

2、學生自主探索,思考問題,獲取知識,掌握方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3、學生在在討論學習中體驗學習的快樂。討論交流的友好氛圍,讓學生更有機會體驗自己與他人的想法,從而掌握知識,發展技能,獲得愉快的心理體驗。

4、教學程序:

(1)複習回顧上節課內容:

定義:能夠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重合的邊叫對應邊,重合的角叫對應角

性質:全等三角形對應邊和對應角相等

三角形全等的性質讓我們知道AB=A’B’Bc=B’c’Ac=A’c’∠A=∠A’∠B=∠B’∠c=∠c’,滿足六個條件中這一部分,能確定△ABc≌△A’B’c’,先讓學生畫出△ABD,再讓學生在畫△A’B’c’過程中明白,確定一個條件或兩個條件下不能確定兩個三角形全等,通過適當時間的引導探究得出得出,當AB=A’B’Bc=B’c’Ac=A’c’時,只能畫出一個A’B’c’滿足條件,於是得出定理:三個對應邊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簡寫成sss。

(3)得出定理,我通過講解簡單的例題,讓學生懂得定理sss定理的運用。

(4)探究2:

得出:定理兩邊和它們的夾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簡寫成sAs

(5)通過解決生活實例,講解三角形全等的運用。

(6)練習:在適當的時間過後給出參考答案,並進行簡單的講解。

(7)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8)我的板書:我會把複習內容和這節課的定理用紅色粉筆標明在左邊,中間板書探究和例題的內容,右邊板書練習的參考答案。

(9)佈置作業:P37,第1,3題。

篇2: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各位專家評委,您們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八年級下冊第十九章《四邊形》第三節的第一課時《梯形(一)》.下面我就從教學背景分析、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手段及方法、教學程序設計、教學評價設計這五個方面把我的理解和認識作一個説明.

一、教學背景分析:

(一)關於教學內容和要求的分析:我們所使用的教材是新課程標準指導下的新版人教教材,本章的內容分為四節:平行四邊形;特殊的平行四邊形;梯形;課題學習:重心.梯形這一節分為兩課時,第一課時介紹的主要內容是梯形的相關概念、等腰梯形的性質及應用;第二課時介紹的主要內容是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及其應用.在本節學習過程中滲透了數學轉化思想和數學建模思想.本節課通過對梯形相關概念及性質的學習,尤其重點研究了等腰梯形的性質和應用,不僅使學生掌握了新知,還幫助學生加深對平行四邊形及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相關知識的理解,從而使四邊形知識點及研究方法系統化,還為繼續學習等腰梯形的判定等知識打下基礎,因此本節課的學習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學生情況分析:日壇中學是一所市級示範校,學生的基礎較好,求知慾強,思維活躍,有較好的動手操作能力,八年級的學生能夠較為有條理的思考.學生在國小時初步學習了梯形的定義,認識了等腰梯形、直角梯形,會求梯形面積.通過本章前面兩節的學習,學生對於研究四邊形的基本思路已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但對梯形與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間的內在聯繫認識還需提高,因此這也成為這節課的難點.

二、教學目標設計:

(一)教學目標的制定: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的要求和教學內容的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本節課三維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能力:⑴探索並掌握梯形的相關概念⑵瞭解等腰梯形的性質⑶能夠運用梯形有關概念和性質進行證明和計算

⑷探索解決梯形問題的基本方法:如何正確添加輔助線

2.思維與方法:⑴在探索相關概念、性質的過程中,經歷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獲得猜想,並進一步尋求證據、給出證明,發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幾何直覺⑵通過梯形與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之間的動態轉化,使學生認識知識間的內在聯繫.⑶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⑴在探索、應用過程中感受數學美⑵在證明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思維習慣,以及不畏困難的鑽研精神⑶使學生形成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二)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重點:等腰梯形的性質及其應用.難點:是解決梯形問題的基本方法――通過添加適當的輔助線,將梯形問題轉化為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問題來解決富有趣味的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環節設置、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使用、在課堂上師生雙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多角度的教學評價設計,都將為明確體現本節課重點、突破難點服務.

三、教學手段及方法:

(一)教學媒體設計:本節課注重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特別是幾何畫板的運用,更加直觀的展示圖形的運動變化過程,向學生提供了一個數學實驗的平台,使學生清晰的感受數學之美,幾何之妙.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有利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願意投入到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二)教學方法的選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其發自內心的願意和老師一起探究本節課的數學知識、方法,我採用了啟發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在老師的引領關注下,學生能夠適時適量的進行自主探究,從而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體結構上力求突出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猜想、論證、小結等環節,這也正是數學發現的過程,並且把形象思維、直覺思維、邏輯思維的訓練與培養結合起來.

四、教學程序設計:

(一)課堂結構設計

下面我給大家一個三角形,你能將三角形變成一個梯形嗎?學生可能會説切掉一個角,這時教師用幾何畫板進行演示(如圖),並詢問“這樣切行不行?”,學生會説不行,“那應該怎樣切?”必須使上下底平行.還有沒有其他方法?下面我們一起看屏幕,(用幾何畫板演示)平移一般三角形一邊得到的是一個梯形;如果給一個等腰三角形,用同樣方法平移一腰得到什麼圖形?等腰梯形.它的特點是什麼,兩腰相等,從而得到等腰梯形定義;如果給的是一個直角三角形又會得到什麼圖形呢?直角梯形,它的特點是有一個角是直角,從而得到直角梯形定義.上述探究過程,即動態演示了梯形的形成過程,還使學生明確梯形可由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構成,從而為後面學習添加輔助線解決相關問題埋下伏筆.

第二階段:探究新知階段

1.觀察與實驗:在掌握上述概念的基礎上,下面我們主要研究等腰梯形的性質.讓學生拿出一張事先準備好的矩形紙片,提出問題:你能用一剪刀剪出一個等腰梯形嗎?通過探究學生將這樣摺疊,剪裁.學生在剪裁的過程中會發現:等腰梯形是軸對稱圖形;對稱軸是等腰梯形上下底中點的連線;同時還會發現等腰梯形邊、角之間的一些數量關係.將猜想結論用文字語言表述,即得到命題1:等腰梯形同一底邊上的兩個角相等.通過對本章前兩節的學習,學生對研究四邊形性質的程序較為熟悉,知道從四邊形的邊、角、對角線、對稱性這幾方面入手.通過觀察等腰梯形,猜想其對角線間的數量關係,學生會説相等,教師用幾何畫板進行驗證,發現剛剛的猜想是正確的.將猜想結論用文字語言表述,即得到命題2:等腰梯形的兩條對角線相等.在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質時,學生容易遺漏其對稱性,在這裏要着重強調以加深學生的印象.

2.探索與證明:命題1、2是我們經過實驗歸納的猜想結果,為了使學生認識知識之間的聯繫以及培養學生的推理和邏輯思維能力,要對兩個性質進行論證.雖然學生不是第一次接觸命題證明,但掌握得並不熟練,因此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將文字語言轉化為符號語言.

等腰梯形同一底邊上的兩個角相等

已知:如圖,在梯形ABCD中,AD∥BC,AB=CD.求證:∠B=∠C;∠A=∠D.

下面是學生活動,剛才經過三角形邊的平移生成了梯形,那麼反過來也可以將梯形轉化為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問題解決.由學生總結出證明等腰梯形的命題1的添加輔助線的2種方法:平移腰、作高.之後教師帶領學生完成這個命題的證明過程,從而得到等腰梯形性質1.

證:方法一(平移腰)過點D作DE∥AB交BC於E,

∵AD∥BC,∴四邊形ABED是平行四邊形.∴DE=AB,∠B=∠DEC.

∵AB=DC,∴DE=DC.∴∠C=∠DEC.∴∠B=∠C.∴∠A=∠D.

等腰梯形的兩條對角線相等

已知:如圖,在梯形ABCD中,AD∥BC,AB=CD,連接AC、BD.求證:AC=BD.

在證明了性質1後,可以直接將其作為結論應用於命題2的證明,只需證明兩個三角形全等即可.證明過程由學生獨立完成.從而得到等腰梯形性質2.

證:∵AD∥BC,AB=CD,∴∠ABC=∠DCB.在△ABC和△DBC中

AB=CD,

∠ABC=∠DCB,

BC=BC, ∴△ABC≌△DBC(SAS).∴AC=BD.

等腰梯形性質2:等腰梯形同一底邊上的兩個角相等.

其應用格式為:∵AD∥BC,AB=CD,∴AC=BD.

等腰梯形的性質,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證明線段相等、角相等的方法.

第三階段:例題與練習

(一)例題

例1、已知:在梯形ABCD中,AD∥BC,AB=CD,AD=4,BC=12,∠C=60°,求AB的長.

本道例題的設計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探究解決梯形問題的方法,並練習應用等腰梯形的性質解題,從而進一步掌握本節課新知,體會其簡潔性.

首先讓學生仔細審題,接着引導學生分析:求AB的長要把它放在三角形或平行四邊形中解決,再結合已知中∠C=60°的條件,可以利用等邊三角形、或有一個角是60°的直角三角形的相關結論解題.下面是學生活動,由學生自行寫出解題過程,再請學生代表進行展示,教師規範格式.

解:方法一(平移腰)過點D作DE∥AB交BC於E,∵AD∥BC,∴四邊形ABED是平行四邊形.

∴AD=BE=4.∴EC=BC-BE=8.∵AB=CD,∴DE=DC.∴∠C=60°.∴EC=DE=DE=8.∴AB=8.

方法二(延腰)延長BA、CD交於點E,∵AD∥BC,AB=CD,∠C=60°,∴∠B=∠C=60°

∴Rt△ABE≌Rt△DFC(HL).∴BE=FC.∴2CF=BC-EF=12-4=8.

∴CF=4.∵∠C=60°,∴∠CDF=30°.在Rt△DFC中,DC=2CF=8.∴AB=8.

(二)練習

1.在梯形ABCD中,已知AD∥BC,∠B=50o,∠C=80o,AD=5cm,BC=8cm,則DC=.

2.直角梯形的高是6cm,有一個角是30o,則這個梯形的兩腰分別是和.

在例題之後我配備了兩道填空題作為課堂練習,由學生獨立完成,在學生解題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其將數學語言轉化為圖形語言的能力.通過這兩道題目的練習,使學生體會梯形輔助線的添加不僅侷限於等腰梯形,還適用於任意梯形,進一步熟練梯形性質在解題過程中的應用.

第四階段:歸納小結、回顧反思例題和練習之後,師生共同對本節課進行教學總結.

知識與能力:1.梯形的定義: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的四邊形叫做梯形.

2.等腰梯形的性質:⑴邊:一組對邊平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兩腰相等⑵角: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兩個角相等⑶對角線:等腰梯形對角線相等⑷對稱性:是軸對稱圖形,對稱軸是等腰梯形上下底中點的連線

3.解決梯形問題中添加輔助線的方法(教師用幾何畫板演示,使學生更加直觀生動地認識輔助線添加的作用):

⑴平移腰:作梯形一腰的平行線,可以把梯形分為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

⑵延長兩腰交於一點:延長兩腰可將梯形問題轉化為三角形問題

⑶作高:作底邊的兩條高可以構造直角三角形

這幾種輔助線只是解決梯形問題方法中的一部分,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我們將陸續介紹其他的添加方法.

思維與方法: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進一步認識體驗數學建模思想、轉化思想等數學思想方法,並在解題過程中提高了計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增強了幾何直覺.通過對本節課學習的回顧小結,可以使學生的知識體系系統化,有助於學生數學學習方法和習慣的養成,有利於日後學習.

第五階段:課後鞏固練習最後從不同層次佈置了3項作業:1.看書:P117――118.(目的:讓學生養成複習的好習慣).

五、教學評價設計:

本節課對學生的評價是多角度的,在教學過程中,從學生學習積極性、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數學素養、克服困難的鑽研精神等多方面對其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進行評價;課後通過作業練習將這種評價延續.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程度發現閃光點,及時予以肯定,同時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給與指導和幫助,從而為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也是激發學生學習潛能的有效手段.同伴間的互動可以使學生虛心求學、互相促進.以上是我對《梯形(一)》這節課的一些設想,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懇請各位專家多多批評指正,謝謝!

篇3: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一、説教材

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菱形》是人教版國中數學八年級下冊第十八章18。2。2的內容,“菱形”是繼“四邊形”、“平行四邊形”和“矩形”之後的一個學習內容,它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與判定,又學習了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矩形,具備了初步的觀察、操作等活動經驗的基礎上講授的。這一節課既是前面所學知識的繼續,又是後面學習正方形等知識的基礎,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四邊形既是平面幾何中的基本圖形,也是平面幾何研究的主要對象,因此學好四邊形的內容,尤其是特殊的四邊形,對學生來説,無論是進一步學習還是實際應用都是很重要的。同時通過探索和證明菱形的特殊性質可以讓學生體會證明的必要性並進一步豐富對圖形的認識和感受。

二、説學情

接下來談談學生的實際情況。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所以要成為符合新課標要求的教師,深入瞭解所面對的學生可以説是必修課。本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也能做出簡單的邏輯推理,而且在生活中也為本節課積累了很多經驗。所以,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是相對比較容易的。

三、説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學情的把握,我制定瞭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知道並且會用菱形的定義和性質來進行有關的論證和計算。

(二)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索菱形性質的過程,通過操作發現特徵,進一步發展合情推理能力。通過菱形與平行四邊形關係的研究,進一步加深對“一般與特殊”的認識。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探究菱形性質的過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體會菱形的圖形美,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

四、説教學重難點

我認為一節好的數學課,從教學內容上説一定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而教學重點的確立與我本節課的內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麼根據授課內容可以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菱形性質的探究。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菱形性質的探究和應用。

五、説教法和學法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這節課教學時注重學生的探索過程,讓學生動手操作、觀察、猜測、驗證,進而獲得知識,培養主動探究的能力。教學方法針對本節課的特點,我採用 “創設情境——觀察探索——總結歸納——知識運用”為主線的教學模式,動手觀察分析討論相結合的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本節課的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觀察、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等方法,使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融為一體,在教師的指導、提示啟發下,學生嘗試動手操作,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操作水平,培養了學生動手能力,養成勤動手,勤鑽研的習慣。

六、説教學過程

下面我將重點談談我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新課導入

通過PPT展示生活中的菱形實例(可活動的衣帽架、收縮門、防護欄等),提問是什麼圖形,由已知的平行四邊形引入新課。

用這些來源於生活的美麗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誘發學生對新知識的需求。

(二)新知探索

利用製作好的平行四邊行教具,將平行四邊形的一條邊平移到一個固定的位置後,讓學生觀察圖形,引導學生觀察教具的變化情況,引出菱形的定義(板書定義):

定義:有一組鄰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叫做菱形。(板書)

【設計意圖】利用自制教具,有較好的直觀性和可操作性,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菱形的定義,同時加強了與平行四邊形定義的對比性。接下來教師用多媒體展示菱形的動畫製作過程。

出示問題

問題1:菱形是軸對稱圖形嗎?如果是,它有幾條對稱軸?對稱軸之間有什麼位置關係?

問題2:你能看出圖中有哪些相等的線段和角嗎?

總結學生回答得到菱形是軸對稱圖形,它的對角線所在的直線就是它的對稱軸。

以及菱形的性質:

(1)菱形的四條邊都相等。

(2)菱形的兩條對角線互相垂直,並且每一條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

並進一步追問:這還只是我們直觀摺紙得出來的,那麼如何證明它們呢?

出示求證:

(1)菱形的四條邊都相等。

(2)菱形的兩條對角線互相垂直,並且每一條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

讓學生小組討論進行證明,並請學生進行板演。

【設計意圖】通過動手操作,經歷探究對圖形的對摺,即對軸對稱圖形的再認識,感受動手實驗的樂趣,培養猜想的意識,感受直觀操作得出猜想的便捷性,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猜想等合情推理能力。

(三)課堂練習

接下來是鞏固提高環節。

例1:菱形具有而平行四邊形不具有性質是( )。

A。對角相等 B。對角線互相平分

C。對邊相等 D。對角線互相垂直

例2:這是一個可以活動的菱形衣架,它的邊長為16cm,如果牆上釘子間的距離AB=BC=16cm,

則圖中的∠1=________。

(四)小結作業

提問:今天有什麼收穫?

引導學生回顧:菱形的定理與性質。

課後作業:

思考如何求菱形面積。

篇4: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一次函數説課稿各位老師,你們好!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一次函數》,現在給大家説一説當初我是如何跟學生一起學習這節內容的,希望各位多加指導!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給大家做一詳細介紹:

一、説教材

(一)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14章第2節第2課時,就是課本115到116頁的內容。在許多方面與正比例函數的圖象和性質有着緊密聯繫,是本章中的重點。本節課安排在正比例函數的圖象與一次函數的概念之後。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一次函數圖象的畫法和一次函數的性質。它既是正比例函數的圖象和性質的拓展,又是今後繼續學習“用函數觀點看方程(組)與不等式”的基礎,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教學內容還是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形結合”這一數學思想方法的很好素材。作為一種數學模型,一次函數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極其廣泛的應用。

(二)説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的教材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理解直線y=kx+b與y=kx之間的位置關係;

2、會利用兩個合適的點畫出一次函數的圖象;

3、掌握一次函數的性質.

數學思考:

1、通過研究圖象,經歷知識的歸納、探究過程;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概括、推理的能力;

2、通過一次函數的.圖象總結函數的性質,體驗數形結合法的應用,培養推理及抽象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

1、通過畫函數圖象並藉助圖象研究函數的性質,體驗數與形的內在聯繫,感受函數圖象的簡潔美;

2、在探究一次函數的圖象和性質的活動中,通過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問題,滲透與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識和探究精神。

(三)説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一次函數的圖象和性質。

教學難點:由一次函數的圖象歸納得出一次函數的性質及對性質的理解。

二、説教法學法

1、教學方法

依據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讓教最大限度的服務與學。因此我選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自學體驗法――利用學生描點作圖經歷體驗並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進一步歸納總結。

目的: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意識。

2、直觀教學法――利用多媒體現代教學手段。

目的:通過圖片和材料的展示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把抽象的知識直觀的展現在學生面前,逐步將他們的感性認識引領到理性的思考。

2、學法指導

做為一名合格的老師,不止侷限於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學會如何去學。本着這樣的原則,課上指導學生採用以下學習方法。

1、應用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閲讀能力和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

2、指導學生觀察圖象,分析材料。培養觀察總結能力。

三、説教學程序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活動1:觀察:

展示學生作圖作品(書P28例2),強調列表及圖象上的點的對應關係。

課前一兩分鐘對學生上交的作圖作品進行快速篩選,進量多選出一部分,課上多肯定多表揚多鼓勵。再從中選取一兩幅優秀的作品上課為示例。

目的有四:

1、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都具有強烈的表現自我的心理。大部分學生盼望在課上教師能展示自己的作品,這樣將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作圖會比平時更規範更準確;也可以説完成了變教師課上被動講為學生課外主動學習的過程,這樣以來學生的所獲更多,印象更深;

2、課上展示學生作品本身就是對學生完成作業情況的肯定,這又恰好給予了學生足夠的成功感和榮譽感,這便增加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樂意學習數學,激發了學習熱情,聽課更加專心。

3、學生經歷畫圖象進而感悟它的形狀及與正比例函數圖象的異同,為後面的發現規律作了準備。

4、令教師對學生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能更好地把握課堂。

(二)嘗試探索、體驗新知:

活動1、觀察探索:

比較兩個函數圖象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第一步;根據你的觀察結果回答問題。(書中原問題1、2、3)

目的:這樣在學生已經知道正比例函數的圖象是一條直線的基礎上,通過對應描點法來畫出了圖象,讓學生通過操作體驗感悟兩者之間的關係,問題變得直觀形象,學生們非常容易地完成平移。

第二步:在學生作出的兩條平行直線中,教師先引導學生觀察正比例函數圖象的交點情況,引用兩點法(兩點確定線);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髮現“直線y=--6x+5與座標軸交點”並思考:一次函數y=--6x+5又如何作出圖象?

目的:這樣通過啟發學生視覺見到的兩點,即與座標軸的交點{(0,b),和(-b/k,0)兩點};此交點的求法(學生易從填表中的數據發現),再反之引導學生抓住這兩點畫圖象。就此題體驗一次函數圖象的兩點確定;同時也教會了學生用兩點法畫一次函數圖象。

活動2:知識再體驗:在同一直角座標系中畫出四個K值不同的一次函數圖象,並觀察分析。

目的:進一步鞏固兩點作圖法,為探究一次函數的性質作準備。

活動3:展示“上下坡”材料,解決象限問題。(多媒體展示)

目的:讓學生觸發漫畫中“上下坡”的情景,引導思考k、b對圖象的影響――設置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生動,同時學生對這種直觀的知識易接受,易理解,記憶深刻。從而突出了重點,攻破了難點。

活動4:師生互動(師生角色互換),提高拓展。(多媒體展出內容)

目的:通過這種師生互動角色轉換形式,不但能儘快烘起課堂氣憤,而且複習了本課的重點內容,對一次函數的性質理解的更透徹。

篇5: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一、説教材

1、教材內容:我認為可以理解為探索法則——理解法則——應用法則,進一步體現了新課標中“情境引入——數學建模——解釋、拓展與應用的模式”。分式的乘除法與分數的乘除法類似,所以可通過類比,探索分式的乘除運算法則的過程,會進行簡單的分式的乘除法運算,分式運算的結果要化成最簡分式和整式,也就是分式的約分,要求學生能解決一些與分式有關的簡單的實際問題。

2、教材地位:分式是分數的“代數化”,與分數的約分、分數的乘除法有密切的聯繫,也為後面學習分式的混合運算作準備,為分式方程作鋪墊。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理解分式的乘除運算法則

(2)、會進行簡單的分式的乘除法運算

能力目標:(1)、類比分數的乘除運算法則,探索分式的乘除運算法則。

(2)、能解決一些與分式有關的簡單的實際問題。

情感目標:(1)、通過師生觀察、歸納、猜想、討論、交流,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和能力。

(2)、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應用意識。

(3)、讓學生感悟數學知識來源於現實生活又為現實生活服務,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

4、教學重點:分式乘除法的.法則及應用.

5、教學難點:分子、分母是多項式的分式的乘除法的運算。

二、説教法

教學方法是我們實現教學目標的催化劑,好的教學方法常常使我們事半功倍。新課程改革中,老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促進者,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1、啟發式教學。啟發性原則是永恆的,在教師的啟發下,讓學生成為課堂上行為的主體。

2、合作式教學,在師生平等的交流中評價學習。

三、説學法

學生在國小就已經會很熟練的進行分數的乘除法運算,上一章又學習的因式分解,本章學習的分式的意義,分式的基本性質等,都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了知識上的鋪墊。

1、類比學習的方法。通過與分數的乘除法運算類比。

2、合作學習。

四、説教學程序

1、類比學習,探索法則。(約3分鐘)

讓學生認真思考教材上提供的4個分數的乘除法的例子(2個乘法,2個除法)

複習:分數的乘除法法則(抽一學生口答)

猜一猜: ; (a、b、c、d表示整數且在第一個式子中a、c不等於零,在第二個式子中a、c、d不等於零)

類比:得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則(a、b、c、d表示整式且在第一個式子中a、c不等於零,在第二個式子中a、c、d不等於零,a、c中含有字母)

篇6: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一、教材分析

“兩角差的餘弦公式”是課標教材人教版必修4第三章《三角恆等變換》第一節第一課時的內容。學生已經學習了三角函數的基本關係和誘導公式以及平面向量,在此基礎上,本章將學習任意兩個角和、差的三角函數式的變換。作為本章的第一節課,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合作、交流,探索兩角差的餘弦公式,為後續簡單的恆等變換的學習打好基礎。由於兩角差的餘弦公式推導方法有很多,書本上出現兩種證明方法——三角函數線法和向量法。課本中豐富的生活實例為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體驗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有助於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第一章已經學習了三角函數的基本關係和誘導公式以及平面向量,但只對有特殊關係的兩個角的三角函數關係通過誘導公式變換有一定的瞭解。對任意兩角和、差的三角函數知之甚少。本課時面對的學生是高一年級的學生,學生對探索未知世界有主動意識,對新知識充滿探求的渴望,但應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處在初期,需進一步提高。

三、教法學法分析

(一)、説教法

基於新課標的理念中“學生主體性和教師主導性”的原則以及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取如下教學方法:

1、通過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問題引入課題,為公式學習創設情境,拉近數學與現實的距離,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調動學生的主體參與的積極性。

2、突破教材,引導學生利用較為簡潔的兩種方法——兩點間距離公式和向量法,在鼓勵學生主體參與、樂於探究、勤于思考公式推導的同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3、採用投影儀、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增強教學簡易性和直觀性。

4、通過有梯度的練習、變式訓練、分層作業,學生對知識掌握逐步提高。

(二)、説學法

從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認知能力出發,經過觀察分析、自主探究、推導證明、歸納總結等環節,理解公式的推導過程,通過有梯度的練習、變式訓練、分層作業,學生逐步提高對知識掌握。

四、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和本節知識的特點,以及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兩角差的餘弦公式的推導過程,並會利用兩角差的餘弦公式解決簡單問題。

(二)、能力目標

通過利用同角三角函數變換及向量推導兩角差的餘弦公式,學生體會利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使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發現、探索和證明的過程,體驗成功探索新知的樂趣,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以及努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激情。

五、教學重難點

(由於本節課主要內容是公式的推導,所以教學重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兩角差的餘弦公式的推導過程及簡單應用;

教學難點:兩角差的餘弦公式的推導。

六、教學流程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問題1:任意角的三角函數是如何定義的?

舊知,角的終邊與單位圓交於是兩角差的餘弦公式推導的基礎)

(從實際問題出發,引導學生思考,從任意角的三角函數定義考慮能否求出,,從而引入本節課的課題----兩角差的餘弦公式)

問題2:我們在國中時就知道一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數值。那麼大家驗證一下,=嗎?,下面我們就一起探究兩角差的餘弦公式。

(引導學生利用特殊角檢驗,產生認知衝突,從而激發學生探究兩角差的餘弦公式的興趣。)

(二)探索公式,建構新知

(由於兩角差的餘弦公式推導方法有很多,本節課突破教材,引導學生利用較為簡潔的兩種方法——兩點間距離公式和向量法,書本上出現三角函數線法留給學生參照書本課下探究。公式得出後,生成點的動畫,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兩角差的餘弦公式對任意角均成立,並啟發學生觀察公式的特徵。)

方法一(兩點間距離公式):如圖,角的終邊與單位圓交於;角的終邊與單位圓交於;角的終邊與單位圓交於;則:

所以:。

方法二(向量法):在平面直角座標系xOy內作單位圓O,,它們的終邊與單位圓O的交點分別為A,B,則由向量數量積的座標表示,有:向量的夾角就是,由數量積的定義,有於是

由於我們前面的推導均是在,且的條件下進行的,因此(1)式還不具備一般性。

若(1)式是否依然成立呢?

當時,設與的夾角為,則

另一方面於是所以

也有

方法三(學生自主探究三角函數線法)

(三)例題講解,知識遷移

例1化簡求值:

(通過例1中有梯度的練習,學生能夠實現對公式的正向和逆向的簡單應用.求同時求出引例中橋的長度,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變式的教學中引導學生使用兩種方法:

方法一:從公式本身思考

方法二:引導學生髮現

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四)開放小結,歸納提升

小結:本節課你學到了那些知識,有什麼樣的心得體會

口訣:余余正正異相連

(引導學生從公式內容和推導方法兩個方面進行小結,不僅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結構有一個清晰的認識,而且對所用到的數學方法和涉及的數學思想也得以領會,這樣既可以使學生完成知識建構,又可以培養其能力。開放式小結,啟發靈活,以問促思,能夠較全面的幫助學生歸納知識,形成技能。)

(五)分層作業,鞏固提高(必做題)P127,練習1,3,4

(選做題同學可以思考:能否用直角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數關係證明兩角差的餘弦公式?課後作業設置有必做題和選做題,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得到能力的提升,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學規律)

八、板書設計

九、教後反思

篇7: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一、説教材

(一)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14章第2節第2課時,就是課本115到116頁的內容。在許多方面與正比例函數的圖象和性質有着緊密聯繫,是本章中的重點。本節課安排在正比例函數的圖象與一次函數的概念之後。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一次函數圖象的畫法和一次函數的性質。它既是正比例函數的圖象和性質的拓展,又是今後繼續學習“用函數觀點看方程(組)與不等式”的基礎,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教學內容還是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形結合”這一數學思想方法的很好素材。作為一種數學模型,一次函數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極其廣泛的應用。

(二)説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的教材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理解直線y=kx+b與y=kx之間的位置關係;

2、會利用兩個合適的點畫出一次函數的圖象;

3、掌握一次函數的性質.

數學思考:

1、通過研究圖象,經歷知識的歸納、探究過程;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概括、推理的能力;

2、通過一次函數的圖象總結函數的性質,體驗數形結合法的應用,培養推理及抽象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

1、通過畫函數圖象並藉助圖象研究函數的性質,體驗數與形的內在聯繫,感受函數圖象的簡潔美;

2、在探究一次函數的圖象和性質的活動中,通過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問題,滲透與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識和探究精神。

(三)説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一次函數的圖象和性質。

教學難點:由一次函數的圖象歸納得出一次函數的性質及對性質的理解。

二、説教法學法

1、教學方法

依據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讓教最大限度的服務與學。因此我選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自學體驗法——利用學生描點作圖經歷體驗並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進一步歸納總結。

目的: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意識。

2、直觀教學法——利用多媒體現代教學手段。

目的:通過圖片和材料的展示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把抽象的知識直觀的展現在學生面前,逐步將他們的感性認識引領到理性的思考。

2、學法指導

做為一名合格的老師,不止侷限於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學會如何去學。本着這樣的原則,課上指導學生採用以下學習方法。

1、應用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閲讀能力和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

2、指導學生觀察圖象,分析材料。培養觀察總結能力。

三、説教學程序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活動1:觀察:

展示學生作圖作品(書P28例2),強調列表及圖象上的點的對應關係。

課前一兩分鐘對學生上交的作圖作品進行快速篩選,進量多選出一部分,課上多肯定多表揚多鼓勵。再從中選取一兩幅優秀的作品上課為示例。

目的有四:

1、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都具有強烈的表現自我的心理。大部分學生盼望在課上教師能展示自己的作品,這樣將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作圖會比平時更規範更準確;也可以説完成了變教師課上被動講為學生課外主動學習的過程,這樣以來學生的所獲更多,印象更深;

2、課上展示學生作品本身就是對學生完成作業情況的肯定,這又恰好給予了學生足夠的成功感和榮譽感,這便增加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樂意學習數學,激發了學習熱情,聽課更加專心。

3、學生經歷畫圖象進而感悟它的形狀及與正比例函數圖象的異同,為後面的發現規律作了準備。

4、令教師對學生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能更好地把握課堂。

(二)嘗試探索、體驗新知:

活動1、觀察探索:

比較兩個函數圖象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第一步;根據你的觀察結果回答問題。(書中原問題1、2、3)

目的:這樣在學生已經知道正比例函數的圖象是一條直線的基礎上,通過對應描點法來畫出了圖象,讓學生通過操作體驗感悟兩者之間的關係,問題變得直觀形象,學生們非常容易地完成平移。

第二步:在學生作出的兩條平行直線中,教師先引導學生觀察正比例函數圖象的交點情況,引用兩點法(兩點確定線);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髮現“直線y=--6x+5與座標軸交點”並思考:一次函數y=--6x+5又如何作出圖象?

目的:這樣通過啟發學生視覺見到的兩點,即與座標軸的交點{(0,b),和(-b/k,0)兩點};此交點的求法(學生易從填表中的數據發現),再反之引導學生抓住這兩點畫圖象。就此題體驗一次函數圖象的兩點確定;同時也教會了學生用兩點法畫一次函數圖象。

活動2:知識再體驗:在同一直角座標系中畫出四個K值不同的一次函數圖象,並觀察分析。

目的:進一步鞏固兩點作圖法,為探究一次函數的性質作準備。

活動3:展示“上下坡”材料,解決象限問題。(多媒體展示)

目的:讓學生觸發漫畫中“上下坡”的情景,引導思考k、b對圖象的影響——設置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生動,同時學生對這種直觀的知識易接受,易理解,記憶深刻。從而突出了重點,攻破了難點。

活動4:師生互動(師生角色互換),提高拓展。(多媒體展出內容)

目的:通過這種師生互動角色轉換形式,不但能儘快烘起課堂氣憤,而且複習了本課的重點內容,對一次函數的性質理解的更透徹。

篇8: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我説課的內容是八年級上冊第十四章《乘法公式》的第一課——平方差公式。我設計的説課共分四大環節:

一、教學設計理念

根據《課程標準》,數學課不僅是數學知識的學習,更要體現知識的認知發展過程,關注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參與探索,在探索中獲得對數學的體驗與應用。

鑑於此,我對本節課的設計流程是:觀察發現——歸納驗證——應用拓展,以解決自主學習為基礎,建立合理的數學訓練,使學生在知識獲得、過程經歷、合作交流得到提升。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方差公式是多項式乘法的後續學習及再創造活動的結果,體現教材從一般——特殊的意圖,教材為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數學”的思想方法、能力素質提供了良好的契機,是學生感受數學再創造的好素材,同時對平方差公式在整式乘法、因式分解及其代數運算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今後學習的堅實基礎。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理解和掌握平方差公式,並能靈活運用公式進行簡單運算。

過程與方法:

經歷平方差公式的探索,體會觀察發現—歸納驗證—應用拓展這一數學方法,培養學生分析、歸納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悟具體到抽象的探究方法(一般到特殊);通過幾何驗證感知數形結合思想。在應用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信心。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掌握平方差公式並能正確運用公式。

教學難點:明確公式的結構特徵及對公式的變式運用。

三、教法與學法

(1)教法

本節課採用探究式教學法,從兩項式的乘法中發現規律,又通過多項式的乘法法則進行驗證及探究平方差公式的幾何意義,從而培養學生觀察概括能力,在探索中由舊到新,由學到“思”,由“思”到知識方法的提升,體驗探索數學的方法,同時展示學生探索成果,讓學生感受學習數學是一件快樂的事。

(2)學法

讓學生學會從觀察發現——歸納驗證——應用拓展這一數學方法,以問題為線索,學生在動口、動手、動腦中使知識再創造,從中讓學生明確獲取知識只有通過自己的探索才能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透過表象看公式特徵,而不是死記硬背,在應用中學會知識的遷移,抓住公式的結構特徵,提高靈活運用能力。

四、教學過程(略)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教案設計説明:

本節課主要是學習習近平方差公式,它是多項式乘法的再創造,採用體驗探索式教學法,讓學生觀察發現——歸納驗證——應用拓展中收穫學習數學方法,在教學中,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通過探究的教學設計,為學生提供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代數的基礎知識、技能和思想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提高學生探索、發現和創新能力。並讓學生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讓學生沉浸於知識的探索中,為突破難點,採用小組合作,先體驗後歸納,從中感悟數形結合及整體的數學思想,趣味應用題激發興趣。師生互動,着重培養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有意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五、有效性輔導

有效性輔導是提高英語教學有效性的延伸。教師要診斷學生在聽課、作業、檢測中遇到了不明白的問題,教師輔導學生的目的在於讓學生清楚、明白這些問題。輔導可採用個別輔導,集體輔導,也可採用要點輔導,評語激勵,把學生遇到問題中的基礎知識落實到實處,減輕學生心理壓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心。

六、有效性反思

有效性反思是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再創造。反思是科研中常用的一個術語,不少人認為,反思就是“找不足”,這不完包含了反思的內涵,反思可以説“找問題”,也就是説反思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有效性教學反思是指教師藉助一定的科研方法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在教學過程中的得失,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有機結合起來,努力提升自身教學實踐的科學性,優化自己的教學過程,使自己成為高水平,學者型的.教師。教學反思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教學後反思),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反思,優化備課,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優化輔導,優化檢測,優化作業,從而提高每個環節,每節課的有效性。

總之,在實施新課程以來,有效性英語課堂教學實踐是課改的關鍵,要實現“教得輕鬆,學得有效,考得滿意”為落腳點的實效性教學模式,請你不妨從“有效性備課,有效性授課,有效性作業,有效性檢測,有效性輔導,有效性反思”等方面來實踐。

篇9: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一、學生起點分析

學生已經學完三角形的內角和,對內角和的問題有了一定的認識,加上八年級的學生好奇心、求知慾強,互相評價、互相提問的積極性高、因此對於學習本節內容的知識條件已經成熟,學生參加探索活動的熱情已經具備,所以把這節課設計成一節探索活動課是切實可行的。

二、教學任務分析

本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第四章第六節《探索多邊形內角和與外角和》的第一課時、本節內容是七年級上冊多邊形相關知識的延展和昇華,並且在探索學習過程中又與三角形相聯繫,從三角形的內角和到多邊形的內角和環環相扣,前面的知識為後邊的知識做了鋪墊,聯繫性比較強,特別是教材中設計了現實情境,“想一想”,“議一議”等內容,體現了課改的精神、在編寫意圖上,編者強調使學生經歷探索、猜想、歸納等過程,迴歸多邊形的幾何特徵,而不是硬背公式,發展了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掌握多邊形內角和定理,進一步瞭解轉化的數學思想

【過程與方法】經歷質疑、猜想、歸納等活動,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在探索中學會與人合作,學會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體驗猜想得到證實的成功喜悦和成就感,在解題中感受生活中數學的存在,體驗數學充滿着探索和創造。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多邊形內角和定理的探索和應用。

【教學難點】多邊形定義的理解。多邊形內角和公式的推導。轉化的數學思維方法的滲透。

三、教學過程設計

本節課分成七個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現實情境,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第二環節:概念形成。

第三環節:實驗探究。

第四環節:思維昇華。

第五環節:能力拓展。

第六環節:課時小結。

第七環節:佈置作業。

第一環節創設現實情境,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1、多媒體展示蜂窩,教師結合圖片讓學生髮現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多邊形。

2、工人師傅鋸桌面:一個四邊形的桌面,用鋸子鋸掉一個角,還剩幾個角?

目的:

1、通過現實情境的展示,調動學生的情緒,激發起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2、把學生的注意力自然的引入研究方向,為課題的研究做鋪墊。

第二環節概念形成

1、藉助多媒體顯示一多邊形,學生類比三角形的有關知識對多邊形定義、並表示出相應的元素。

2、教師再給出嚴格規範的定義,特別藉助學具説明“在平面內”的必要性、此外,説明正多邊形的定義以及多邊形可分為凸多邊形和凹多邊形。

目的:

1、對於邊角這些能在圖形中識別而又不要求學生掌握的描述性定義,採取學生類比三角形的表示方法來歸納,滲透類比的數學思想。

2、藉助於自制的直觀教具,説明多邊形定義中“在平面內”這一條件,易於學生理解,化解了難點。

第三環節實驗探究

(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展開探究活動)

提出問題: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那麼多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呢?從四邊形開始研究。

活動一:利用四邊形探索四邊形內角和

要求:先獨立思考再小組合作交流完成)

(師巡視,瞭解學生探索進程並適當點撥)

(生思考後交流,把不同的方案在紙上完成)

篇10: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一、從引入到研究。

從學生的認知的平行四邊形的特點平滑過渡到矩形新知識上來,過渡自然,知識銜接很緊密,而且從中體現了矩形就是平行四邊形的知識聯繫和關係。展現給學生清晰的知識系統和結構。然後緊扣矩形是平行四邊形的特例,用研究平行四邊形的方法來研究矩形的性質,引人入勝,提高了學生躍躍欲試的強烈願望,達到了激趣導學的目的。此時秦老師抓住了學生的心理進一步深入,順便提出學習目標,給學生指明瞭研究的方向和任務,從而引導學生正確地探究。不足的是引入和矩形定義的給定這兩個過程學生沒有充分的體驗。引入時應該給每個學生一個與老師展示的模型一樣的模型,讓學生直觀地去探求平行四邊形在各種情況下的情形,這正好給學生開放思維的機會,其實學生根據已有的國小的經驗完全能知道某一特殊位置的矩形。這樣就進一步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熱情和興趣。同時培養學生探索科學的至學精神,體驗到了生活中有無窮的科學奧妙。情感意識和價值觀也得到了培養。

二、學生思維、操作與老師的引導容為一體 。

秦老師設計了讓學生先畫一個矩形,然後讓學生由自己的感知來認識矩形的特點。這一點設計巧妙。學生前面有探究的慾望,有了探究的方向,而現在又有了研究的方法了,並且還指導小組合作,分工明確,所以學生從此就切入到探究的活動之中。這整個過程一環扣一環,環環相連,層層深入,步步為營。學生有熱情、有興趣、有目標、有方向、有方法,所有的同學都參與其中了。

三、小組的評價,激勵性很強。

小組的探研,組內的合作和組間的交流開展得有色有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因陋就簡 就地取材,例如給小組打分,把小組的共同的結果貼在黑板上等等。學生激情高漲,探索勁頭十足,培養了學生不畏困難的毅力和勇氣,提高了學生的交際交流能力和自我展示能力。而老師也沒有閒着,一直參與其中,並指導和引導他們,及時地評價學生。秦老師的導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把握很準,完全沒有主觀的壟斷和主導學生。而是時刻把學生放在主體的位置,讓他們充分地表演和展示。

總之,秦老師設計此課 下了功夫。引導到位,組織嚴密,激情導趣,遊刃有餘,如魚得水。教學方法先進靈活,語言幹練,姿態親和。注重了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提高了學生不畏困難的毅力和信心。課堂線條明朗,首尾呼應, 效果 明顯,是一堂成功的好課,值得我們學習和推廣。

篇11: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我今天説課的課題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質》,它是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第一章第二節的內容。今天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這五個方面談談我對這節課處理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本節內容不等式,它是刻畫現實世界中量與量之間關係的有效數學模型,在現實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所以對不等式的學習有着重要的實際意義。同時,不等式的基本性質也為學生以後順利學習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有關內容的理論基礎,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的內容兼顧我校八年級學生的特點,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 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不等關係,瞭解不等式的意義。

2。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質。

過程與方法:經歷不等式的基本性質的探索過程,初步體會不等式與等式的異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經歷由具體實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過程,進一步符號感與數學化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不等式概念及其基本性質

難點:不等式基本性質3

教法與學法:

1。 教學理念: “ 人人學有用的數學”

2。 教學方法:觀察法、引導發現法、討論法.

3。 教學手段:多媒體應用教學

4。 學法指導:嘗試,猜想,歸納,總結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和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

下面我將具體的教學過程闡述一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上課伊始,我將用一個公園買門票如何才划算的例子導入課題。

世紀公園的票價是:每人5元;一次購票滿30張,每張可少收1元。某班有27名團員去世紀公園進行活動。當領隊王小華準備好了零錢到售票處買27張票時,愛動腦筋的李敏同學喊住了王小華,提議買30張票。但有的同學不明白,明明我們只有27個人,買30張票,豈不是“浪費”嗎?

(此處學生是很容易得出買30張門票需要4X30=120(元), 買27張門票需要5X27=135(元),由於120〈135,所以買30張門票比買27張還要划算。由此建立了一個數與數之間的不等關係式)

緊接着進一步提問:若人數是x時,又當如何買票划算?

二、探求新知,講授新課

引例列出了數與數之間的不等關係和含有未知量120<5x的不等關係。那麼在不等式概念提出之前,先讓學生回顧等式的概念,“類比”等式的概念,嘗試着去總結歸納出不等式的概念。使學生從一個低起點,通過獲得成功的體驗和克服困難的經歷,增進應用數學的自信心,為下面的學習調動了積極。

接下來我用一組例題來鞏固一下對不等式概念的認知,把表示不等量關係的常用關鍵詞提出。

(1)a是負數;

(2)a是非負數;

(3) a與b的和小於5;

(4) x與2的差大於-1;

(5) x的4倍不大於7;

(6) y的一半不小於3

關鍵詞:非負數,非正數,不大於,不小於,不超過,至少

回到引入課題時的門票問題120<5x,我們希望知道X的取植範圍,則須學習不等式的性質,通過性質的學習解決X的取植

難點突破:通過上面三組算式,學生已經嘗試着歸納出不等式的三條基本性質了。不等式性質3是本節的難點。在不等式性質3用數探討出以後,換一個角度讓學生想一想,是否能在數軸上任取兩個點,用相反數的相關知識挖掘一下,乘以或除以一個負數時,任意兩個數比較是否性質3都成立。通過“數形結合”的思想,使數的取值從特殊化到一般化,從對具體數的感知完成到字母代替數的昇華。讓學生用實例對一些數學猜想作出檢驗,從而增加猜想的可信程度。同時,讓學生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教學的看法,希望各位專家指正。謝謝!

篇12: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八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

一次函數説課稿各位老師,你們好!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一次函數》,現在給大家説一説當初我是如何跟學生一起學習這節內容的,希望各位多加指導!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給大家做一詳細介紹:

一、説教材

(一)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14章第2節第2課時,就是課本115到116頁的內容。在許多方面與正比例函數的圖象和性質有着緊密聯繫,是本章中的重點。本節課安排在正比例函數的圖象與一次函數的概念之後。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一次函數圖象的畫法和一次函數的性質。它既是正比例函數的圖象和性質的拓展,又是今後繼續學習“用函數觀點看方程(組)與不等式”的基礎,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教學內容還是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形結合”這一數學思想方法的很好素材。作為一種數學模型,一次函數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極其廣泛的應用。

(二)説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的教材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理解直線y=kx+b與y=kx之間的位置關係;

2、會利用兩個合適的點畫出一次函數的圖象;

3、掌握一次函數的性質.

數學思考:

1、通過研究圖象,經歷知識的歸納、探究過程;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概括、推理的能力;

2、通過一次函數的圖象總結函數的性質,體驗數形結合法的應用,培養推理及抽象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

1、通過畫函數圖象並藉助圖象研究函數的性質,體驗數與形的內在聯繫,感受函數圖象的簡潔美;

2、在探究一次函數的圖象和性質的活動中,通過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問題,滲透與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識和探究精神。

(三)説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一次函數的圖象和性質。

教學難點:由一次函數的圖象歸納得出一次函數的性質及對性質的理解。

二、説教法學法

1、教學方法

依據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讓教最大限度的服務與學。因此我選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自學體驗法——利用學生描點作圖經歷體驗並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進一步歸納總結。

目的:通過這種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意識。

2、直觀教學法——利用多媒體現代教學手段。

目的:通過圖片和材料的展示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把抽象的知識直觀的展現在學生面前,逐步將他們的感性認識引領到理性的思考。

2、學法指導

做為一名合格的老師,不止侷限於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學會如何去學。本着這樣的原則,課上指導學生採用以下學習方法。

1、應用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閲讀能力和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

2、指導學生觀察圖象,分析材料。培養觀察總結能力。

三、説教學程序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活動1:觀察:

展示學生作圖作品(書P28例2),強調列表及圖象上的點的對應關係。

課前一兩分鐘對學生上交的`作圖作品進行快速篩選,進量多選出一部分,課上多肯定多表揚多鼓勵。再從中選取一兩幅優秀的作品上課為示例。

目的有四:

1、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都具有強烈的表現自我的心理。大部分學生盼望在課上教師能展示自己的作品,這樣將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作圖會比平時更規範更準確;也可以説完成了變教師課上被動講為學生課外主動學習的過程,這樣以來學生的所獲更多,印象更深;

2、課上展示學生作品本身就是對學生完成作業情況的肯定,這又恰好給予了學生足夠的成功感和榮譽感,這便增加了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樂意學習數學,激發了學習熱情,聽課更加專心。

3、學生經歷畫圖象進而感悟它的形狀及與正比例函數圖象的異同,為後面的發現規律作了準備。

4、令教師對學生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能更好地把握課堂。

(二)嘗試探索、體驗新知:

活動1、觀察探索:

比較兩個函數圖象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第一步;根據你的觀察結果回答問題。(書中原問題1、2、3)

目的:這樣在學生已經知道正比例函數的圖象是一條直線的基礎上,通過對應描點法來畫出了圖象,讓學生通過操作體驗感悟兩者之間的關係,問題變得直觀形象,學生們非常容易地完成平移。

第二步:在學生作出的兩條平行直線中,教師先引導學生觀察正比例函數圖象的交點情況,引用兩點法(兩點確定線);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髮現“直線y=--6x+5與座標軸交點”並思考:一次函數y=--6x+5又如何作出圖象?

目的:這樣通過啟發學生視覺見到的兩點,即與座標軸的交點{(0,b),和(-b/k,0)兩點};此交點的求法(學生易從填表中的數據發現),再反之引導學生抓住這兩點畫圖象。就此題體驗一次函數圖象的兩點確定;同時也教會了學生用兩點法畫一次函數圖象。

活動2:知識再體驗:在同一直角座標系中畫出四個K值不同的一次函數圖象,並觀察分析。

目的:進一步鞏固兩點作圖法,為探究一次函數的性質作準備。

活動3:展示“上下坡”材料,解決象限問題。(多媒體展示)

目的:讓學生觸發漫畫中“上下坡”的情景,引導思考k、b對圖象的影響——設置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生動,同時學生對這種直觀的知識易接受,易理解,記憶深刻。從而突出了重點,攻破了難點。

活動4:師生互動(師生角色互換),提高拓展。(多媒體展出內容)

目的:通過這種師生互動角色轉換形式,不但能儘快烘起課堂氣憤,而且複習了本課的重點內容,對一次函數的性質理解的更透徹。

(三)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回憶所學知識。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得到什麼啟示和收穫?談談你的感受.

目的:總結回顧學習內容,有助於學生養成整理知識的習慣;有助於學生在剛剛理解了新知識的基礎上,及時把知識系統化、條理化。

(四)作業佈置

加強“教、學”反思,進一步提高“教與學”效果。

四、説板書設計

採用瞭如下板書,要點突出,簡明清晰。

一次函數

正比例函數圖像的畫法:確定兩點為(0,0)和(1,K)一次函數選擇的兩點為:(0,k)和(-bk,0)

五、説課後小結

實踐證明,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學方法的優勢,為學生創造一個好的學習氛圍,來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解決問題。多媒體課件支撐着整個教學過程,令學生在一個生動有趣的課堂上,能愉快地接受知識

篇13: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整式的乘法》,下面我就教材、教法與學法指導、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四個方面來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對本節課的理解與設計。

一、説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本節課是學生在學習了單項式乘以單項式、單項式乘以多項式之後安排的內容,既是單項式與多項式相乘的應用與推廣,又為今後學習乘法公式作準備。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生對數學問題中藴含的內在規律進行探索的興趣和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其得出的過程涉及數形結合,整體代換等重要的數學思想。因此,它在整個國中階段“數與式”的學習中佔有重要地位。

2、教學目標: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我確定了三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自己的探索,用幾何和代數兩種方法得出多項式與多項式的乘法法則;

(2)過程與方法: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和整體代換的思想;(3)通過數學活動,讓學生對數學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慾,從而體會到探索與創造的樂趣。

3、教學重難點:多項式乘以多項式法則的推導過程以及法則的歸納和應用。

二、説教法和學法指導: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更好地落實各項目標,本節課以學生的數學活動為主線,以讓學生參與為本課的核心,以自主、合作、探究、實踐為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在此基礎上,我採用瞭如下的教學方法:嘗試法、實踐法、討論法、發現法,讓學生全員參與,全員活動,讓學生和老師、學生和學生之間互動,特別是讓學生展示、點評、質疑,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潛能。

三、説教學設計:

本節課的主要教學過程設計了“導學達標——探究釋疑——拓展延伸——內化遷移”四個基本環節。

1、導學達標:

在這個環節首先檢查了學生的預習案完成情況,針對預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點撥。然後由一個實際問題引入課題,激發學生興趣,最後再解讀本課的學習目標、重難點,讓學生帶着目標和問題展開本節課的學習。

2、探究釋疑:

這一環節一共設計了兩個探究活動。

第一個探究活動讓學生進行了拼圖遊戲,通過比較所表示的拼出的大長方形面積,從而發現多項式乘以多項式的法則,然後和預習案中用代數方法所得出的結論進行比較。此時,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多項式乘以多項式本質上與單項式乘以多項式一樣都是乘法分配律的應用,從而突破了難點,進而讓學生體會到轉化以及數形結合的思想。

在得出多項式乘法的法則後,我讓學生試着用文字表述它,學生的敍述開始不一定完善,在此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到法則的本質,並最終得出多項式與多項式的乘法法則:

多項式與多項式相乘,先用一個多項式的每一項分別乘以另一個多項式的每一項,再把所得的積相加.

接下來我設計了一道例題,例題是課本的題目,其目的是熟悉、理解法則。完成例1時,教師引導學生嚴格按照法則來做,並認真板書,規範了學生的解題過程,起到了示範作用。在完成例題之後,為了讓學生檢驗自己對法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篇14: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環節一】複習回顧,導入新課

1、在本上畫一個任意三角形。

2、和同桌交流你前面學習了哪些三角形中的線段?三角形的角有怎樣的性質?

設計意圖:設計操作活動回顧舊知識,並將操作活動與學生的思維活動、語言表達有機結合,實現數學思考的內化,避免了傳統的問答式回顧、參與人數少、顧及不到各層面學生、用時較多等問題。

【環節二】猜想發現

1、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度?

2、你能用實驗的方法來驗證你的猜想嗎?

拼圖實驗,分兩步完成。

第一步:我先示範圖(1)的拼法,分析拼圖,發現三角形內角和;

第二步:每個學生把課前準備好的三角形紙片的兩個內角剪下,和第三個內角拼在一起。學生展示自己的拼法。

在拼角時,如果讓學生剪下三角形的內角,學生很可能會把三角形的三個內角都剪下,把這個三角形分成四塊,雖然三個角拼在一起構成了平角,但從這種拼法中尋找證明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方法有一定難度。於是,我採取了先示範圖(1)的拼法(即剪下三角形兩個內角的拼在第三個內角的兩旁),然後讓學生動手操作:剪下兩個角,拼在第三個角的一旁。

在本環節中,我還有一點困惑:如果在圖(1)把∠B拼在∠A的右邊,把∠C拼在∠A的左邊;或者在圖(2)中把∠B拼在中間,能找到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證明方法嗎?

【環節三】邏輯證明

從剛才的操作過程中,你能發現證明的思路嗎?

小組活動流程:

1.先獨立思考;

2.組內交流你的證明思路;

3.選出小組代表發言

設計意圖:第一,通過作平行線“搬兩個角”,運用平行線的性質和平角的定義證明。啟發學生過△ABC的頂點A作直線∥BC,指導學生寫出已知、求證、證明過程,規範證明格式;第二,在證明三角形內角和定理時,可以“搬兩個角”來説理。如果只“搬一個角”行嗎?

篇15: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正方形在國小學生已經接觸過。在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應用非常廣泛,它是學生非常熟悉的一種圖形。《正方形》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線、三角形、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等有關知識及軸對稱圖形和中心對稱圖形等平面幾何知識,並且具備有初步的觀察、操作、推理和證明等活動經驗的基礎上出現的。目的在於讓學生通過探索正方形的性質,進一步學習、掌握説理、證明的數學方法。這一節課是前面所學知識的延伸和概括,充分體現了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正方形這些概念之間的聯繫、區別和從屬關係,同時又是高中階段繼續學習正方體、正六面體必備的知識。

2、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正方形的概念和性質。

教學難點:理解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之間的內在聯繫及正方形的性質和應用。

3、學生情況分析

我是一所山區中學的數學教師,我任教的班級學生基礎一般,但學生學習積極性高,求知慾、表現欲強,具有一定的獨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但該班的學生在口頭表達能力方面稍有欠缺,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學生的説理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以及推理能力的培養。

4、教材的處理

在本節課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他們已經掌握了這些圖形的意義、性質及其應用。因此,我對教材進行了如下處理:首先展示現實生活中的一組圖片,讓學生感知正方形,引入課題;通過觀賞一室內裝飾圖案,運用多媒體課件呈現出圖中的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正方形,喚起學生的有意記憶和聯想,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自主探索新知識;通過運用多媒體演示圖形的變化,讓學生通過觀察探索、歸納總結出正方形的意義、性質;最後應用正方形的意義和性質解決問題,使所學知識得以掌握。

二、目標分析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正方形的概念,掌握正方形性質以及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之間的關係。

2、能正確運用正方形的性質進行簡單的計算、推理、論證。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探究、分析、歸納、總結等能力。

2、培養學生的合情推理意識,主動探究的習慣,逐步掌握證明的方法。

3、滲透從一般到特殊,化未知為已知的數學思想及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讓學生樹立科學、嚴謹、理論聯繫實際的良好學風。

2、培養學生相互討論、相互幫助、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

三、過程分析

課堂教學是學生數學知識的獲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發展以及思想品德的養成的主要途徑。根據本節的教學內容,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以下五個主要的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前蘇聯著名數學家辛欽指出:“我想盡力做到在引進新概念、新理論時,學生先有準備,能儘可能地看到這些新概念、新理論的引進是很自然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我認為只有利用這種方法,在學生方面才能非形式化地理解並掌握所學到的東西。”這段話很精闢道出了引入新知識的一個重要原則──由自然到必然,就是説,在引進概念前,要讓學生感到這是很自然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本節課我創設以下情景,引入課題。

觀察1:正方形的地板磚、印章、鐘錶、包裝盒等

提問:你發現了什麼?

(這些物品的表面都是正方形,利用正方形可以製作許多漂亮的圖案。)

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正方形。

板書課題————正方形。

觀察2:一室內裝飾圖案,裏面有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正方形。

提問:前面我們學習了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那麼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之間有什麼關係?

學生充分欣賞、觀察第一組圖片,真切地感受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一種圖形——正方形,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數學源於生活的真諦,揭示這節課的課題——正方形。通過觀賞一室內裝飾圖案,運用多媒體課件呈現出圖中的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正方形,而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是學生已經學過的知識,非常熟悉,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學過程的設計要從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出發,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繫。這樣使學生自然聯想到: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之間有什麼關係?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

(二)、探究新知,形成概念

1、複習回顧、開啟思維

(1)想一想:矩形、菱形與平行四邊形之間的邊與角有什麼關係?

(學生思考回答後課件展示圖形的變化過程①②,使學生在圖形的動畫變化過程中瞭解由邊、角的變化可使圖形發生變化)

(2)量一量:正方形與菱形、正方形與矩形及平行四邊形之間的邊、角又有什麼關係?

(3)説一説:正方形的概念。

(4)議一議: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之間有什麼關係?

(學生合作交流,討論探究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的邊、角變化關係,然後課件展示圖形的變化過程③④⑤,使學生在圖形的動畫變化過程中再一次瞭解由邊、角的變化可使圖形發生變化)

讓學生回顧矩形、菱形與平行四邊形的關係,既複習了已有的知識,又使學生產生聯想:正方形與它們有什麼關係,哪些東西發生了變化,從而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迫切希望知道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之間哪些東西變化了,讓學生動手量,分組討論、探究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之間的由邊、角變化而使圖形之間發生了變化,揭示它們之間的內在規律,激勵學生主動探索、大膽想象,體現了新課程理念: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使學生在認識事物時有了從“一般到特殊”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引導學生初步掌握“觀察、分析、總結”的學習方法,從而有效地攻克了本節課的難點。

2、共同探討,類比歸納

(1)比一比:看誰填得又快又好: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的性質。(教師將事先準備好的表格在上課之前發給學生,讓學生填完表格的前三列,教師檢查,表揚填得好的同學),你知道正方形的性質嗎?(學生討論完成第四列)提問:你是怎樣確定正方形的對稱軸的?

(2)講一講:你是怎樣得出正方形的性質的。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講到:教學活動必須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而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的性質,學生已經很熟悉。教學中我首先印好上面的表格,設計比一比,看誰填得又快又好,意在讓全體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回顧了所學知識,,同時開啟學生聯想的大門:正方形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又是特殊的菱形和矩形,那麼它就同時具有平行四邊形、菱形和矩形的性質。然後學生類比歸納出正方形的性質,體現了“把所學知識建構在已學知識的基礎上”的新課程理念,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習慣和創新意識。

(3)平行四邊形有一個角是直角且鄰邊相等時變成了正方形,矩形的鄰邊相等時是正方形。想一想:你能否利用對角線的變化來判斷一個四邊形是正方形呢?試試看。

(教師在學生分組討論、答辯後,再借助課件展示學生討論的由對角線變化判定一個四邊形為正方形的方法。)

利用對角線的變化,判斷圖形之間的變化,培養學生類比歸納的能力,學生在合作探討中,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共同探索的習慣,同時訓練了學生的發現、歸納、總結的能力。

(三)、具體應用,形成技能

1、講練結合、促進遷移

練習1、已知:如圖1,正方形ABCD,對角線AC、BD交於點O ,AC=4

求:⑴、圖中∠BAC= , ∠AOB .

⑵、與OA相等的線段有 ,AB= 。

⑶、正方形的周長是 ,面積是 。

圖1

練習2、搶答:下列説法是否正確,錯誤的請説明理由。

①正方形一定是矩形。 ( )

②四條邊都相等的四邊形是正方形。 ( )

③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是正方形。 ( )

④兩條對角線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的四邊形是正方形。 ( )

⑤兩條對角線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 )

⑥菱形的對角線互相垂直且相等。 ( )

心理學研究表明:八年級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時間約為25——35分鐘,此時設計搶答題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消除疲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共同辨析正誤,多問幾個為什麼,使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正方形這幾個概念越辯越清晰,同時培養了學生善於思考,勤於探索的好習慣。

例1、已知:如圖1,正方形ABCD被它的兩條對角線AC、BD分成四個小三角形,

求證:△AOB、△BOC、△COD、△DOA是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加以證明:如利用三角形全等;利用正方形的兩條對角線是它的對稱軸證明;畫正方形沿對角線剪開證明等。)

例題1是證明題,意在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推理能力、書寫及語言表達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加以證明,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解決同一問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2、動手操作、解釋原理

例2、把一張長方形的紙片如圖2那樣折一下,可以截出正方形紙片,這是為什麼呢?

如果是長方形木板,又怎樣從中截出面積最大的正方形木板呢?

圖2

例3、現學校有一正方形的花園,為方便遊客觀賞,要修兩條直的小道通過花園(道路寬度忽略不計),把花園分成面積相等的四個部分,請你設計出儘可能多的修路方案,畫出草圖(不寫畫法、證明)

第2題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聯繫生活實際解決問題,讓數學貼近生活,達到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把數學學習的內容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驅動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

第3題讓學生設計儘可能多的修路方案,既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又揭示了正方形的本質,只要是通過正方形的中心且互相垂直的兩條直線,就可將正方形分成面積相等的四部分。

3、深化目標、拓展延伸

例4、如圖3,邊長是1的正方形ABCD繞點A順時針旋轉30°得到正方ABCD,求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

利用多媒體的動畫功能,使正方形ABCD繞點A順時針旋轉30°得到正方形ABCD,讓學生仔細觀察得出△ADE≌△ABE,再利用∠DAD=30°,正方形邊長為1,求得△ABE的面積,從而得出陰影部分的面積,學生積極參與到探索活動之中,去尋找知識在應用中的銜接點,形成正確的應用觀,培養學生選擇適當的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歸納小結、深化新知

請同學們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1、本節課你學到了那些數學知識?你還有什麼疑惑?

平行四邊形

正方形

菱形

矩形

2、展示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正方形四種圖形的包含關係圖,引導學生回顧正方形的定義和性質,並説出這幾種圖形之間的聯繫與區別。

3、你對老師有何建議和看法,歡迎課後和老師交流。

(全班學生積極思考,相互討論,然後自由發言。)

讓學生小結,不僅回顧了所學知識,而且培養了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通過小結,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了加強,並向學生展示了人類認識世界的規律是由特殊到一般、由具體到抽象,使學生站在一個新的高度來認識所學內容。新課後的總結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有利於幫助學生理清知識的脈絡,形成完整認知結構。

(五)、佈置作業,提高能力

1、必做題

(1)已知正方形的一條邊長為1cm,求它的對角線長。

(2)已知正方形的一條對角線長為4cm,求它的邊長和麪積。

2、選做題

(2)如圖5,正方形ABCD的對角線BD上有一動點P,PE⊥AB,PF⊥AD,垂足分別為E、F,試指出△EOF的形狀?説説你的理由。

原蘇聯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研究指出:“學生的發展有兩種水平,第一種稱為現有發展水平,表現為學生運用已有知識經驗獨立完成任務;第二種稱為最近發展區,是一種準備水平,表現為學生還不能自行完成任務,需要教師的幫助,但是經過啟發也許他就能獨立完成任務。”教學就是要把最近發展區水平轉化為現有水平。根據學生不同層次的知識水平,為了使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我安排了難度不一的課外題。第一題為必作題,設計了有關正方形的周長、面積、對角線、邊長的計算,目的是進一步理解正方形的性質,並考察學生掌握的情況。第二題是選作題,供學有餘力的學生完成,體現分層教學,增加有能力的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慾望。從而使不同的學生學到了不同的數學,每一個學生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四、教學評價

前面分析,正方形的概念和性質是本節課的重點,而正方形的有關知識對後續的學習又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本節課中教師的課前準備與課堂組織顯得非常重要。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積極引導、啟發學生探索思考,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探索、學會研究。同時,藉助設計製作的多媒體課件輔助手段,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因此,在本節課中,教師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的身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本節課中,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主動構建新的認知結構,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因此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得到很好地保證。

由於學生的個體差異表現為認知方式與思維策略的不同,以及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所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應尊重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不同水平,儘可能地讓所有學生都能主動參與,並引導學生在與他人的交流中提高思維水平。在學生回答時,通過語言、目光、動作給予鼓勵與讚許,發揮評價的積極功能。尤其注意鼓勵學有困難的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發表自己的看法,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對出現的錯誤耐心引導他們分析其產生的原因,鼓勵他們改進;對學生思維的閃光點予以肯定鼓勵;對學有餘力並對數學有濃厚興趣的同學,通過佈置選做題去發展他們的數學才能。

五、教學反思

數學教學由於數學學科的特點,使得數學教學要突出數學的特點,在展示數學知識的過程中,要把數學思維的教學展示出來,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的結論性知識的同時獲得大量的過程性知識。同時,讓學生經歷對數學知識歸納總結的全過程。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具有以下特點:①突出知識的縱橫特點;②展示思維的“形”美“神”奇;③體現數學的學用結合;④重視學法的潛移默化。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不足之處懇請各位專家賜教。最後祝大家生活愉快,事業有成。

篇16: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各位領導、老師們: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八年級上冊第十二章12.3.1等腰三角形性質第一課時。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學法分析、教學過程、教學反思五個方面來彙報我對這節課的教學設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一般三角形和軸對稱的知識,具有初步的推理證明能力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使學生學會分析、學會證明,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通過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反映在一個三角形中“等邊對等角”的邊角關係,並且是對軸對稱圖形性質的直觀反映(三線合一)。它所倡導的“觀察---發現---猜想---論證”的數學思想方法是今後研究數學的基本思想方法。等腰三角形的性質也是論證兩個角相等、兩條線段相等、兩條直線垂直的重要依據,因此,本節內容在教材中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

2、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理解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質;運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進行證明和計算。

過程方法:通過實踐、觀察、證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發展學生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繹推理能力。

解決問題:通過觀察等腰三角形的對稱性,及運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解決有關的問題,提高學生觀察、分析、歸納、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應用意識。

情感態度:通過引導學生對圖形的觀察、發現,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並在運用數學知識解答問題的活動中獲取成功的體驗,建立學習的自信心。

(根據教材內容的地位與作用及教學目標,因此我將把本節課的重點確定為: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的探究和應用。由於對文字語言敍述的幾何命題的證明要求嚴格且步驟繁瑣,此時八年級學生還沒有深刻的理解和熟練的掌握,因此我將把本節課的難點定為:等腰三角形性質的推理證明。)

3、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的探索和應用。

難點:等腰三角形性質的推理證明。

二、教法設計:

教法設想:我採用探索發現法和啟發式教學法完成本節的教學,在教學中通過創設情景,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組織學生動手操作,觀察現象,提出猜想,推理論證等。有效地啟發學生的思考,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三、學法設計:

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我將從兩個方面指導學生學習,一方面老師大膽放手,讓學生去自主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另一方面,在對等腰三角形性質的證明過程中,老師要巧妙引導,分散難點。這樣做既有利於活躍學生的思維,又能幫助他們探本求源,這樣也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學原則。

四、教學過程:

根據制定的教學目標,圍繞重點,突破難點,我將從以下七個方面設計我的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

首先向同學們出示精美的建築物圖片,並提出問題串:(1)什麼是軸對稱圖形?這些圖片中有軸對稱圖形嗎? (2)裏面有等腰三角形嗎?然後向學生介紹等腰三角形的定義以及邊角等相關的概念,由於學生國小就已經接觸過,所以學生很容易理解。再提出第三個問題:(3)a.等腰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嗎?b.等腰三角形具備哪些性質呢?引出本節課的課題-我們這節課來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質。--板書課題。

2、動手操作,大膽猜想:

①拿出課下製作的等腰三角形的紙片,它是軸對稱圖形嗎?對稱軸是誰?用你手中的紙片説明你的看法?②等腰三角形沿對稱軸摺疊後,你能得到哪些結論?(看誰得到的結論多)

③分組討論。(看哪一組氣氛最活躍,結論又對又多.)

然後小組代表發言,交流討論結果。

④歸納:你能猜想得到等腰三角形具有什麼性質?你能用文字語言歸納一下嗎?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總結歸納得出性質1,2)

性質1:等腰三角形的兩底角相等。(簡寫成“等邊對等角”)

性質2:等腰三角形的頂角的平分線,底邊上的中線,底邊上的高互相重合。(簡稱“三線合一”)

(設計意圖:由學生自己動手摺紙活動,根據等腰三角形軸對稱性,大膽猜測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概括總結能力。也發展了學生的幾何直觀。教師在學生猜想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完善、歸納出性質1和性質2。培養了學生進行合情推理的能力。)

3、證明猜想,形成定理:

你能證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嗎?

對於這種幾何命題的證明需要三大步驟:分析題設結論,畫出圖形寫出已知和求證,最後進行推理證明。這對於八年級學段的學生難度較大,為了突破難點,我決定設計以下三個階梯問題:

(1)找出“性質1”的題設和結論,畫出的圖形,寫出已知和求證。

(2)證明角和角相等有哪些方法?(學生可能會想到平行線的性質,全等三角形的性質)

(3)通過摺疊等腰三角形紙片,你認為本題用什麼方法證明∠B=∠C,寫出證明過程。

問題1的設計使得學生順利地將文字語言轉化為符號語言,幫助學生順利地寫出已知和求證;

問題2提供給學生了解題思路,引導學生用舊的知識解決新的問題,體現了數學的轉化思想。找到新知識的生長點,就是三角形的全等。

問題3的設計目的:因為輔助線的添加是本題中的又一難點,因此讓學生對摺等腰三角形紙片,使兩腰重合,使學生在形成感性認識的同時,意識到要證明∠B=∠C,關鍵是將∠B和∠C放在兩三角形中去,構造全等三角形,老師再及時設問:你認為可以通過什麼方法可以將∠B和∠C放在兩個三角形中去呢?再次讓學生思考,由於對知識的發生,發展有了充分的瞭解,學生探討以後可能會得出以下三種方法:

(1)作頂角∠BAC的平分線,

(2)作底邊BC的中線,

(3)作底邊BC的高。以作頂角平分線為例,讓一生板演,其他學生在練習本上寫出完整的證明過程。以達到規範學生的解題步驟的目的。其他兩種證法,讓學生課下證明。這樣,學生就證明了性質1,同時由於△BAD≌△CAD,也很容易得出等腰三角形的頂角平分線平分底邊,並垂直於底邊。用類似的方法還可以證明等腰三角形底邊的中線平分頂角且垂直於底邊,等腰三角形底邊上的高平分頂角且平分底邊,這也就證明了性質2。

(設計意圖:教師精心設計問題串引導學生通過動手,觀察,猜想,歸納,猜測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發展了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同時也讓學生明確,結論的正確性需要通過演繹推理加以證明。這樣把對性質的證明作為探索活動的自然延續和必要發展,使學生感受到合情推理與演繹推理是相輔相成的兩種形式,同時感受到探索證明同一個問題的不同思路和方法,發展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

(4)你能用符號語言表示性質1和性質2嗎?

(設計意圖:把文字語言轉換為符號語言,讓學生建立符號意識,這有助於學生理解符號的使用是數學表達和進行數學思考的重要形式。——

4、性質的應用:

例一:在等腰△ABC中,AB=AC,∠A=50°,則∠B=_____,∠C=______

變式練習:

1、在等腰中,∠A=50°,則 ∠B=___,∠C=___

2、在等腰中,∠A=100°,則∠B=___,∠C=___

設計意圖:此例題的重點是運用等腰三角形“等邊對等角”這一性質和三角形的內角和,突出頂角和底角的關係,如

例一,學生就比較容易得出正確結果,對變式練習(1)、(2)學生得出正確的結果就有困難,容易漏解,讓學生把變式題與例一進行比較兩題的條件,讓學生認識等腰三角形在沒有明確頂角和底角時,應分類討論:變式1(如圖)①當∠A=50°為頂角時,則∠B=65°,∠C=65°。②當∠A=50°為底角時,則∠B=50°,∠C=80°;或∠B=80°,∠C=50°。變式2①當∠A=100°為頂角時,則∠B=40°,∠C=40°。②當∠A=100°為底角時,則△ABC不存在。由此得出,等腰三角形中已知一個角可以求出另兩個角(頂角和底角的取值範圍:0°<頂角<180°,0°<底角<90°)。

例二:在等腰△ABC中,AB=5,AC=6,則△ABC的周長=_______

變式練習:在等腰△ABC中,AB=5,AC=12,則 △ABC的周長=______

(設計意圖:此例題的重點是運用等腰三角形的定義,以及等腰三角形腰和底邊的關係,並強調在沒有明確腰和底邊時,應該分兩種情況討論。如例二,①當AB=5為腰時,則三邊為5,5,6;②當AB=5為底時,則三邊為6,6,5。變式練習①:當AB=5為腰時,三邊為5,5,12;②當AB=5為底時,三邊為12,12,5。此時同學們就會毫不猶豫地得出三角形的周長,這時老師就可以提出質疑,讓同學們之間討論(學生容易忽視三角形三邊關係,看能否構成一個三角形)。

例三、如圖,在△ABC中,AB=AC,點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數。

(例3是課本例題,有一定難度,讓學生展開討論,老師參與討論,認真聽取學生分析,引導學生找出角之間的關係,利用方程的思想解決問題,並書寫出解答過程。本題運用了等腰三角形性質1,並體現了利用方程解決幾何問題的思想。)

例四:

在△ABC中,點D在BC上,給出4個條件:①AB=AC②∠BAD=∠DAC③AD⊥BC④BD=CD,以其中2個條件作題設,另外2個條件作結論,你能寫出一個正確的命題嗎?看誰寫得多。(分組討論搶答)

5、鞏固提高

(1)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與另一腰的夾角為30°,則這個等腰三角形頂角為度。

(2)如圖,在△ABC中,AB=AC,D是BC邊上的中點,∠B=30。求∠1和∠ADC的度數。

(3)課本本章數學活動三“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線段”

設計意圖:

(1)題運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1及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的畫法,由於題目沒有圖,要用到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學生能正確畫出鋭角和鈍角三角形兩種圖形就容易得出結果,也滲透了一題多解。

(2)題同時運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質1,性質2,還有三角形的內角和這三個知識點,培養學生對於知識的靈活運用,“討論”是本章的數學活動3“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線段”。與等腰性質的證明思路類似,先通過等腰三角形的對稱性猜想距離是相等的,然後通過做輔助線構造全等三角形來進行嚴密的推理。更加説明了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是相輔相成的。

6、課堂小結:不僅僅説你收穫了什麼,而是讓學生從知識上,思想方法上,以及輔助線的做法上等方面具體總結一下。然後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完善本節知識結構。學生對於自己的疑惑提出小組內交流,還沒解決則全班交流。

7、佈置作業:

P55練習1、2、3題

P56習題1、4、6,(選做7,8題)

篇17: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一、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參與新課。

師:同學們,生活中到處都能碰到和數學有關的問題。今天,我們一起去書店買課外書,看看在那裏會碰到什麼數學問題

【利用買書這一情境導入新課,可以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實際這一原則。利用學生身邊的事情或學生感興趣的事情創設學習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學習新知。

1.出示主題圖。

第一步,讓學生看圖並説説從圖上知道了什麼。

第二步,讓學生根據圖上的條件提數學問題。

第三步,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汪汪樂園》和《海底世界》共有多少本?

【這一環節體現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實際和可以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道理。】

2.探討算法。

(1)學生獨立思考算法,試算28+4=( )。

【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個性,思考同一個問題所需要的時間也不同。對同一個問題,有的學生可能已經有這方面的知識儲備,很快就能得出結論,而有的學生則需要較長時間的思考。所以,教師提出問題後,一定要給學生留足獨立思考的時間,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得出自己的結論,這樣在後來的分組交流或全班交流時,他們才會勇於表現自己,樂於表現自己,積極地參與課堂的學習活動。】

(2)分4人小組交流算法,要求組長統計算法。在全班評選想出算法最多的小組。

【進行組與組之間的競爭,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

(3)全班學生交流算法。

算法一:數小棒,先擺28根,再擺4根,然後把4根小棒一根一根地加到28根上,一邊加,一邊數,數出最後的結果。

算法二:先算28+2=30

再算30+2=32

算法三:先算8+4=12

算法四:列豎式:

學生已經學會了列豎式計算兩位數不進位加法,有的學生已經有了列豎式計算進位加法的知識儲備,所以當學生提出可以列豎式計算時,教師就先讓學生試着列豎式計算,自己講解計算方法,然後再強調滿十進一的計算法則。

(4)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算法,分組進行交流,並説明自己選這種算法的原因。

【通過學生比較,選算法,分組交流,使他們明白選擇算法是為了計算更快速、更準確,增強學生的優化計算方法的意識。】

三、練習試一試。

1.你想買哪兩本書,需要多少錢?

先請學生獨立做題,然後全班交流計算方法和計算結果。

【讓學生帶着自己的主觀意願去做題,學生的興趣會更濃,全班交流時也會很積極地參與發言。】

2.有30元錢,可以買哪些書?

學生獨立思考、做題;分4人小組交流,組長統計計算方法,評選出每個小組中想出方法最多的智多星;全班交流計算方法。

四、自由練習。

師:你今年多少歲?算一算再過16年你多少歲?

你媽媽今年多少歲?再過8年多少歲?

你爸爸今年多少歲?再過7年多少歲?

(1)學生獨立列式計算;

(2)分4人小組交流計算結果。

【以學生及其父母的年齡為材料進行練習,學生興趣濃厚,積極地參與練習與討論。】

五、小結。

師:同學們也可以在生活中找一找數學問題,試着去解決這些問題。如果解決不了,可以存入問題銀行以後再解決【再次説明數學來源於實際生活,數學知識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實際問題的道理。】

六、學生自評。

要學生説一説自己這節課表現得怎麼樣?如果好,好在哪裏?如果不好,以後打算怎麼做?

【通過學生自評,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鼓勵學生積極動腦,踴躍發言,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

篇18: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夠利用積的算術平方根的性質進行二次根式的化簡與運算.

2.會進行簡單的二次根式的乘法運算.

3.使學生能聯繫幾何課中學習的勾股定理解決實際問題.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會利用積的算術平方根的性質化簡二次根式.

2.難點:二次根式的乘法與積的算術平方根的關係及應用.

重點難點分析:

本節的教學重點是利用積的算術平方根的性質進行二次根式的計算和化簡.積的算術平方根的性質是本節的中心內容,化簡和運算都是圍繞其進行的,而運用此性質計算化簡又是二次根式的化簡和混合運算的基礎.二次根式的計算和化簡通常與如勾股定理等幾何方面的知識綜合在一起.

本節難點是二次根式的乘法與積的算術平方根的關係及應用.積的算術平方根在應用時既要強調這部分題目中的字母為正數,但又要注意防止學生產生字母只表示正數的片面認識.要讓學生認識到積的算術平方根性質與根式的乘法公式是互為逆運算的關係。綜合應用性質或乘法公式時要注意題目中的條件一定要滿足.

三、教學方法

從特殊到一般總結歸納的方法,類比的方法,講授與練習結合法.

1. 由於性質、法則和關係式較集中,在二次根式的計算、化簡和應用中又相互交錯,綜合運用,因此要使學生在認識過程中脈絡清楚,條理分明,在教學時就一定要逐步有序的展開.在講解二次根式的乘法時可以結合積的算術平方根的性質,讓學生把握兩者的關係。

2. 積的算術平方根的性質和 ( )及比較大小等內容都可以通過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方法,讓學生通過計算一組具體的式子,引導他們做出一般的結論。由於歸納是通過對一些個別的、特殊的例子的研究,從表象到本質,進而猜想出一般的結論,這種思維過程對於國中學生認識、研究和發現事物的規律有着重要

的作用,所以在教學中對於培養的思維品質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教學手段

利用投影儀.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觀察例子得到結果

類似地可以得到:

由上一節知道一般地,有=(a,b)

通過上面的例子,大家會發現 =(a,b) 也成立

(二)新課

積的算術平方根.

由前面所舉特殊的例子,引導學生總結出:一般地,有 (a≥0,b≥0). 積的算術平方根,等於積中各因式的算術平方根的積.

要注意a≥0、b≥0的條件,因為只有a、b都是非負數公式才能成立,這裏要啟發學生為什麼必須a≥0、b≥0.在本章中,如果沒有特別説明,所有字母都表示正數,下面啟發學生從運算順序看,等號左邊是將非負數a、b先做乘法求積,再開方求積的算術平方根,等號右邊是先分別求a、b的兩因數的算術平方根,然後再求兩個算術平方根的積.根據這個性質可以對二次根式進行恆等變形。 化簡,使被開方數不含完全平方的因數(或因式):

1、2、3、

説明:1、當所得二次根式的被開方數的因數(式)中,有一些冪的指數不小於2,即含有完全平方的因式(數),我們就可利用積的算術平方根的性質,並用=a(a)來化簡二次根式。

2、(a≥0,b≥0)可以推廣為 (a≥0,b≥0,c≥0)

化簡二次根式的步驟

1、將被開方數儘可能分解出平方數;

2、應用=(a,b)

3、將平方項利用=化簡

小結:1、積的算術平方根與二次根式的乘法的互逆性;

2、靈活應用他們進行二次根式的乘法運算及化簡二次根式

作業;由於本節課後習題較少,可適當補充緊貼教材的課外習題

篇19: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一、説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數學八年級上冊第三章圖形的平移與旋轉的第一節《生活中的平移》。學生在前面已學習了軸對稱及軸對稱圖形,在此基礎上還將學習生活中的旋轉與旋轉設計圖案等內容。同軸對稱一樣,平移也是現實生活中廣泛存在的現象,是現實世界運動變化的最簡捷的形式之一,它不僅是探索圖形變換的'一些性質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具體問題以及進行數學交流的重要工具。為綜合運用幾種變換(平移,旋轉,軸對稱,相似等)進行圖案設計打下基礎。《生活中的平移》對圖形變換的學習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以及新課程標準,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具體實例認識平移,理解平移的基本內涵,理解平移前後兩個圖形對應點連線平行且相等,對應線段平行且相等,對應角相等的性質。

能力目標:

通過探究歸納平移的定義,特徵,性質,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提高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經歷觀察,分析,操作,欣賞以及抽象,概括等過程,經歷探索圖形平移基本性質的過程以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過程,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增強審美意識.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平移是現實生活中廣泛存在的現象,它不僅是探索圖形變換的一些性質的必要手段,而且也是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具體問題以及進行數學交流的重要工具。探索平移的基本性質,認識平移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是學習本節內容的重點。

平移特徵的獲得過程,教科書中僅用了一段文字,很少的篇幅,對於這個特徵,不是要學生死記硬背,而是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探究歸納能力,對八年級的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本課的難點是平移特徵的探索及理解。

上面是對教材的地位與作用、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難點的分析,接下來我將説説學情:

二、説學情

1.學生已經學習學習了軸對稱及軸對稱圖形,對圖形的變換已經有了瞭解,有了一定的學習基礎。

2.八年級的學生接受能力、思維能力、自我控制能力都有很大變化和提高,自學能力較強,通過類比學習加快知識的學習。

下面為了講清重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三、説教法與學法

基於教材特點與學生情況的分析,為有效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能,制定教法、學法如下:

1.遵循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原則,在為學生創造大量實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思考、交流、討論、類比、歸納、學習。

2.借用多媒體課件與實物輔助教學,力求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既滿足了學生對新知識的強烈探索慾望,又排除學生許學習幾何方法的缺乏,和學無所用的顧慮,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愉快與進步。

四、説教學過程

課堂結構:(一)創景引趣 (二)探究歸納 (三)反饋練習(四)實際運用 (五)感情點滴 (六)佈置作業六個部分.

(一)創景引趣

課開始,我先由學生很熟悉的生活經歷引入,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心情下開始學習。如問同學們,你們小時候去過遊樂園嗎,在遊樂園中你們玩過哪些遊樂項目,在玩這些遊樂項目時你們想過什麼,你們想過它裏面藴含着數學知識嗎?現在,我就展示幾幅畫面,讓大家在重温美好童年生活的同時,找一找這些項目中,哪些項目的運動形式是一樣的 (課件展示),觀看遊樂園內的一些項目,如:旋轉木馬、盪鞦韆、小火車、滑梯等等,引導學生髮現這些項目有什麼特徵,從而引出本節課研究內容:生活中的平移。

(二)探究歸納

在引入的基礎上,探索新知,出示課件觀看幾個運動的圖片,如:手扶電梯上的人,纜車沿索道緩緩上山或下山,傳送帶上的商品,大廈裏的電梯,轆轤上的水桶。

分小組討論以上幾種運動現象有什麼共同特點,鼓勵學生敢於在小組,班上交流自己的見解和探索的規律,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學生的自豪感和成功感得到昇華,也增強了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和創新能力。通過觀察生活實例,讓學生對平移運動形成直觀上的初步認識。同時,通過兩個問題的提出,幫助學生理解平移運動不會改變物體的大小,形狀以及在平移過程中,物體上的每個部位都沿相同方向移動了相同的距離。通過課件演示以及讓學生親自參與,既使學生理解了平移運動的兩大要素是方向和距離,也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藉助於課件動態演示,有力啟發學生,培養學生興趣,使學生思維逐步展開,從而突破了學生學習的難點。為達到本課教學目的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課件將圖形的平移運動分解為點,線,面的平移運動,利用不同顏色區分讓學生能清晰而準確地找出對應點,對應線段及對應角, 把平移的性質設計成了四個問題,深刻理解平移的性質,並能全面地對平移的性質進行概括。使重點突出,難點突破。

(三)反饋練習

學生對所學知識是否掌握了呢 為了檢測學生對本課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進一步加強知識的應用訓練,我設計了三組題目。第一組題走進知識平台;第二組題跨入知識階梯;第三組題攀登知識高峯。由易到難,由簡單到複雜,滿足不同層次學生需求,針對解答情況,採取措施及時彌補和調整。

(四)知識拓展

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增強知識的趣味性和綜合性,讓學生舉生活中平移實例。由學生在格紙上平移圖形和動手在電腦上再現平移過程,再次激起學生的探究慾望。通過走進生活的圖片欣賞引出下一節內容,並進一步使學生認識:數學源於生活,並運用於生活.這就將枯燥的數學問題賦予有趣的實際背景使內容更符合學生的特點,既激發了學生興趣,又輕鬆愉悦地應用了本節課所學知識。使解決數學問題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潛能,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包括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

(五)及時總結

可以從知識獲得途徑,結論,應用,數學思想方法等幾個方面展開,在教師引導下由學生自主歸納完成。如“我發現了什麼……我學會了什麼……我能解決什麼……”等,這樣有利於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分析和小結能力.

(六)佈置作業

結合學生實際水平,準備佈置兩部分作業,一部分是必作題體現新課標下落實“學有價值的數學”,達到“人人都能獲得必需數學”,另一部分是選做題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五、説板書設計

本節課我將採用重點式的板書。重點式的板書將教材內容中最關鍵的知識加以概括、歸納,列成條文,按一定順序板書,這種板書,條理清楚,重點一目瞭然。

篇20: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作用與地位

《菱形》緊接《矩形》一節之後。縱觀整個國中平面幾何教材,它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與判定,又學習了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矩形,具備了初步的觀察、操作等活動經驗的基礎上講授的。這一節課既是前面所學知識的繼續,又是後面學習正方形等知識的基礎,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

2、從教材編寫角度看

教材從學生年齡特徵、文化知識的實際水平出發,先讓學生動手做,動腦思考,然後與同伴交流、探索、總結歸納,昇華得出菱形的性質及判定,這樣的安排使抽象的定理讓學生更易於接受,並能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真正享受到探索的樂趣。

我選擇的是八年級(1)班,該班級是年段的普通班,學生的情況是中等學生較多,尖子生只有個別,還有8至10名的學習上落後的學生。因此長期以來我都堅持做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的能力的工作。

3、基於對教材和班級學情的分析,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有幾個方面需要把握好的:

⑴本節課的課題是:探索菱形的重要性質;

⑵目標是:讓學生能在動手實踐過程中發現並理解菱形的性質;

⑶重點是:菱形的定義與性質;

⑷教學難點是:菱形性質的靈活運用。

4、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菱形在現實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

(2)熟記菱形的有關性質和識別條件,並能靈活運用。

(二)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索菱形的性質和識別條件的過程,在觀察、操作和分析的過程中,進一步增進主動探究的意識,體會説理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數學活動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體會菱形的圖形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法分析

1、教學設計思想

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後繼課要學的正方形具有菱形的一切性質。這節課教學時注重學生的探索過程,讓觀察、猜測、驗證,獲得知識,培養主動探究的能力。首先由生活中的圖片引入,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發現菱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然後設計幾個探究性問題,讓學生小組討論,相互交流,形成共識。講解例題時根據學生特點幫助他們分析題意,靈活運用菱形的性質與識別條件解題。

2、教學方法

針對本節課的特點,我準備採用“創設情境→觀察探索→總結歸納→知識運用”為主線的教學模式,觀察分析討論相結合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經過觀察、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創設思維情境,堅持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在合作、交流的氣氛下進行師生互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意識,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始至終處於一種積極思維、主動探究的學習狀態。同時藉助多媒體進行演示,以增加課堂容量和教學的直觀性,更好的理解菱形的性質,解決教學難點。

三、學法指導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觀察、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等方法,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融為一體,使學生不僅學到科學的探究方法,而且體驗到探究的甘苦,領會到成功的喜悦。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在複習了平行四邊形與矩形的性質後創設教學情景。如:出示我國古代文物越王勾踐劍的圖片,指出菱形花紋,再展示生活中的菱形圖案的應用圖片。由此引出課題,可以吸引同學的注意,使其產生學習菱形的興趣。之後,我安排了由

平行四邊形到菱形的動態演示,得出菱形的定義。隨後又展示了一組生活中的有關菱形的圖片,使學生認識到菱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並欣賞到菱形的圖形美。

設計意圖:從生活實際出發,首先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的學習慾望。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憊。

(二)菱形性質的探索

菱形性質的探索分成兩方面,一是菱形的特殊性(與平行四邊形不同的性質);二是菱形的對稱性。對於這個地方,主要採取學生自主探究的形式,通過觀察思考與分析,同學間互相交流,分小組進行總結歸納。教師在巡視中進行個別指導。在探索過程中,鼓勵學生力求尋找多種方法解決問題,同時還可以組織組與組的評比,這樣也能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然後每組由一名學生代表發言,讓學生鍛鍊自己的表達能力,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最後教師與學生一起總結歸納,得出菱形的性質。

設計理念:這一教學活動的設計主要為了確保學生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讓學生從被動學到主動學,從接受知識到探索知識,從個人學習到合作交流。這樣的活動教學將會真正煥發出課堂教學的活力,從而在課堂教學中注入一種新課程理念: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往前走;給學生一個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安排;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給學生一個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鍛鍊;給學生一個題目,讓他們自己去創造;給學生一個機會,讓他們自己去抓住。

(三)題目訓練

為了進一步落實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學懂學會的基礎上融會貫通,我安排了坡度適中,題型多樣的系列題組。

1.請你當裁判

與定義、性質等相關的一些判斷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着重講清判斷的理由,此題直接運用菱形的定義與性質,起到及時鞏固的作用,同時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議一議

性質的簡單運用。

設計意圖:稍微加深,進一步鞏固菱形的性質,並能初步運用。

3.練一練

菱形與直角三角形等知識的綜合運用。並由此總結菱形的面積公式。即菱形的面積等於對角線乘積的一半。

設計意圖:這組練習包含了例題。要求學生不但可以順利完成簡單的基礎填空練習,而且能有條理的寫出例題的解題過程。教師及時查漏補缺,規範解題格式。此題完成後,學生已順利達到教學目標。

4.學以致用

設計花壇,修建小路,求路長與花壇面積。這是一道實際應用問題。

設計意圖: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數學問題來源於生活實際,同時又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讓學生充分體驗歷經困難探索結果而輕鬆用於實際的快樂感覺。

(四)小結、佈置作業

菱形的性質與識別條件,由學生進行小結。佈置書上課後習題,體會本節課你所獲得的成功經驗,寫好數學日記,與同學交流。

設計意圖:讓學生寫數學日記這種作業形式,能夠培養學生善於歸納總結的能力,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篇21: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一、説教材:

本章的主要內容包括: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質,分式的約分與通分,分式的加、減、乘、除運算,整數指數冪的概念及運算性質,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可化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全章共包括三節:

16.1 分式

16.2 分式的運算

16.3 分式方程

其中,16.1 節引進分式的概念,討論分式的基本性質及約分、通分等分式變形,是全章的理論基礎部分。16.2節討論分式的四則運算法則,這是全章的一個重點內容,分式的四則混合運算也是本章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克服這一難點的關鍵是通過必要的練習掌握分式的各種運算法則及運算順序。在這一節中對指數概念的限制從正整數擴大到全體整數,這給運算帶來便利。16.3節討論分式方程的概念,主要涉及可以化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解方程中要應用分式的基本性質,並且出現了必須檢驗(驗根)的環節,這是不同於解以前學習的方程的新問題。根據實際問題列出分式方程,是本章教學中的另一個難點,克服它的關鍵是提高分析問題中數量關係的能力。

分式是不同於整式的另一類有理式,是代數式中重要的基本概念;相應地,分式方程是一類有理方程,解分式方程的過程比解整式方程更復雜些。然而,分式或分式方程更適合作為某些類型的問題的數學模型,它們具有整式或整式方程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藉助對分數的認識學習分式的內容,是一種類比的認識方法,這在本章學習中經常使用。解分式方程時,化歸思想很有用,分式方程一般要先化為整式方程再求解,並且要注意檢驗是必不可少的步驟。

二、説教學目標:

1.進一步掌握分式的有關概念,相關性質及運算法則,分式方程的解法。

2.會利用分式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應用意識。

三、説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能熟練的進行分式的約分、通分和分式的運算。

2、會解可化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瞭解產生增根的原因。

3、會用分式方程解決實際問題。

難點:用分式方程解決實際問題。

四、説教法學法

閲讀教材,歸納知識點,疑難問題小組合作探究。

五、説教學過程:

學生在自主梳理課本內容的基礎上,課堂上展示交流以下問題:

概念部分:

舉例説明什麼是分式、分式方程、分式的約分、通分和最簡分式

分式:

分式方程:

分式的約分:

分式的通分:

最簡分式:

性質部分

(1) 什麼是分式的基本性質?本章哪些內容用到了分式的基本性質?

(2) 整數指數冪的運算性質有哪些?

3法則部分

用自己的語言敍述分式的加法、減法、乘法、除法及乘方的運算法則(各舉一例説明這些法則) 。

這部分內容由每個小組完成。目的是培養學生梳理知識的能力,同時也能更好的掌握本章的基礎知識,學生完全可獨立完成。這些基礎知識也為分式的運算、化簡、解方程奠定基礎的所以學生必須學會這部分內容。為此讓學生舉例説明就更有必要了。

鞏固訓練,提升能力:

1.在式子,,,,·,中

整式有 ; 分式有 。

2.若分式:有意義,則,x ;若分式無意義,則x ;若分式的值為零,則x= 。

3.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把分式方程轉化為 方程,其步驟為:

(1)去分母在方程兩邊都 ,把分式方程轉化為 方程。

(2)解這個 方程。

(3)檢驗,檢驗的方法是 。

4.約分= , 5.將5.62×

5 、10用小數表示為( )

A.0.000 000 00562 B.0.000 000 0562

C.0.000 000562 D.0.000 000 000562

6.下列式子從左到右變形一定正確的是( )

A. B. C. D. =

7.下列變形正確的是( )

A.3a= B. C. D.

8.通分(1) , (2)

9.(1)計算 (2) 解方程

10.計算

11.先化簡:÷。再任選一個適當的x值代入求值 。 .

12已知:,試求A、B的值。

13.已知:求的值.

14.已知,求的值.

15.若關於x的分式方程有增根,求m的值.

16某工程隊承接了3000米的修路任務,在修好600米後,引進了新設備,工作效率是原來的2倍,一共用30天完成了任務,求引進新設備前平均每天修路多少米?

17.學校要舉行跳遺繩比賽,同學們都積極練習,甲同學跳180個所用時間,乙同學可以跳240個,又知甲每分鐘比乙少跳5個,求每人每分鐘各跳多少個?

18.探究題:探索規律:,個位數字是3;,個位數字是9;個位數字是7;,個位數字是1;,個位數字是3 ;,個位數字是9;的個位數字是 ;的個位數字是 。

19.根據所給方程,聯繫生活實際編寫一道應用題(要求:題目完整,題意清楚,不要求解方程.)

這部分編寫的目的是運用基礎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提綱下發全體學生都做,然後針對檢查情況把典型題寫在黑板上然後由學生講解,教師適時補充。最後19題是開放試題但教師要總結規律和方法,工程問題怎樣編,行程問題怎樣編,教給學生方法是關鍵。

六、教學反思:

自從實行學、教、測教學模式以來學生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在本章的教學中我主要是採用類比的教學方法,通過類比分數來學習分式效果非常好。本節複習課讓學生歸納知識體系真正培養了學生的歸納整理知識的能力。複習課注重習題方法的探究。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類型題的規律的探究。在本節課中體現的還可以如果時間允許的話效果還能好一些。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在今後的備課中還應注意時間的分配和重點問題的處理。同時數學課上應該多交給學生解題方法、解題技巧、規律探索、思維能力的訓練等。

篇22: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各位老師、評委: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選自人教版八年級數學第十八章第一節的內容:勾股定理。

我將從以下這幾個方面進行本節課的闡述: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指導、教學過程設計以及教學反思。

下面請大家和我共同走進教材。

(一)教材分析

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勾股定理》是人教版新課標八年級數學第十八章第一節第一課時內容,勾股定理是學生在已經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有關性質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是中學數學幾個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了一個直角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數量關係,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根據之一,在實際生活中用途很大。勾股定理的發現、驗證和應用藴含着豐富的文化價值,它在理論上佔有重要地位,學好本節至關重要。

⒉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對學生知識、能力的要求,結合八年級學生實際水平、認知特點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體驗勾股定理的探索過程,能夠靈活地運用勾股定理及其計算。

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想-歸納-驗證”的數學過程,並從中體會數形結合及從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推理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介紹我國古代在研究勾股定理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與熱愛祖國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培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和探索精神。

3.重點和難點

勾股定理的學習是建立在掌握一般三角形的性質、直角三角形以及三角形全等的基礎上, 是直角三角形性質的拓展。本節課主要是對勾股定理的探索和勾股定理的證明。勾股定理的證明方法很多,本節課介紹的是等積法。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引領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問題、用多樣化策略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此本節課的重點:是勾股定理的發現、驗證和應用。

八年級學生已初步具備幾何的觀察能力和説理能力,也有了一定的空間想象和動手操作能力,但是他們的推理能力較弱、抽象思維能力不足。而本節課採用的是等積法證明。由於學生之前沒有接觸過等積法證明,他們對這種證明方法感到很陌生,尤其是覺得推理根據不明確,不象證明,沒有教師的啟發引領,學生不容易獨立想到。

因此本節課的難點:是用拼圖方法、面積法證明勾股定理。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初步具有幾何圖形的觀察,幾何證明的理論思維能力。希望老師預設便於他們進行觀察的幾何環境,給他們發表自己見解和表現自己才華的機會,希望老師滿足他們的創造願望,讓他們實際操作,使他們獲得施展自己創造才能的機會。

(三)説教學方法

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要展現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 針對八年級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心理特徵,本節課採取引導探索法,由淺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問題。以導為主,採用設疑的形式,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討論、操作、歸納,理解定理,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得到獲得新知的成功感受,從而激發學生鑽研新知。並利用教具與多媒體進行教學。

(四)説學習方法

我們常説:“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 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 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我採用瞭如下的學法指導:

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採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討式學習方式,讓學生思考問題,獲取知識,掌握方法,藉此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五)説教學過程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心理,本節課分六個活動進行學習,為了擴大課堂容量節省時間提高課堂效率,擬採用多媒體教學。

【活動1】:(多媒體展示)欣賞圖片 瞭解歷史

第一幅圖片配上文字説明。

設計意圖:這樣的導入富有科學特色和濃郁的數學氣息,激起學生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慾。

第二幅圖片為2002年在我國北京召開的第24屆國際數學家大會的場景,值得一提的是這次大會的會徽,為著名的趙爽弦圖。

設計意圖:在學生欣賞趙爽弦圖的過程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可以讓他們充分體會到我國古代在數學研究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

第三幅圖片為介紹古代勾和股。

設計意圖:簡單介紹勾股定理的歷史,引出勾股定理這一課題。

學生,讀一讀和觀察。

【活動2】:探索勾股定理

首先講述畢達哥拉斯到朋友家做客的故事。(多媒體展示)

然後提出兩個問題,讓學生沿着畢達哥拉斯的足跡去探尋勾股定理。

{問題一}:在圖中你能發現那些基本圖形?

{問題二}:與等腰直角三角形相鄰的正方形面積之間有怎樣的關係?

(多媒體展示)探究一

{問題三}:如圖,每個小方格的面積為1個單位,你能寫出正方形A、B、C的面積嗎?

{問題四}:由此你可以得出等腰直角三角形三邊存在着一種怎樣特殊的數量關係嗎?

學生在獨立探究的基礎上觀察圖片,計算面積,分組交流, 猜想和歸納。

教師參與學生小組活動,指導,傾聽學生交流。針對不同認識水平的學生,引導其用不同的方法得出大正方形的面積。在計算C的面積時可能有一定的難度,此時就要用到數學當中常見的割補法。因此需要教師的引導。

設計意圖:通過講傳説故事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學生會很積極的投入到探索這個問題的實踐中。讓學生並且嘗試了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並通過對方法的反思,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通過層層設問,引導學生髮現新知。

(多媒體展示)探究二

{問題五}:等腰直角三角形三邊具有這樣的特殊關係,那麼一般的直角三角形呢?如圖,每個小方格的面積為1個單位,你能寫出正方形A、B、C的面積嗎?

將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放入到網格中,並使得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為正整數,讓學生去計算圖1和圖2中六個正方形的面積。關注學生能否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大正方形的面積。

學生計算,觀察,猜想,語言表達猜想結論。

教師參與學生小組活動,指導,傾聽學生交流。針對不同認識水平的學生,引導其用不同的方法得出大正方形的面積。在計算C的面積時可能有一定的難度,此時又用到數學當中常見的割補法。因此需要教師的引導。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探究A、B、C三個正方形之間的面積關係,進而發現、猜想勾股定理,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樣的設計滲透了從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想。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類比遷移能力及探索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相互欣賞,爭辯,互助中得到提高。

(多媒體展示)猜想:

如果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分別為a、b,斜邊為c,那麼a2 b2=c2。

即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於斜邊的平方。

{問題六}:是不是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有這樣的特點呢?

【活動3】:證明勾股定理

師:這就需要我們對一個一般的直角三角形進行證明。到目前為止,對這個命題的證明方法已有幾百種之多。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我國數學家趙爽是怎樣證明這個命題的。

{問題七}:請同學們拿出課前準備好的四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記三邊分別為a,b,c,然後拼一拼、擺一擺,看看能否得到一個含有以斜邊c為邊長的正方形?

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用準備好的四個全等直角三角形動手拼接。學生展示分割,拼接的過程。

教師深入小組參與活動,傾聽學生的交流,幫助指導學生完成拼圖活動。並請小組代表到黑板演示拼圖過程,鼓勵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

設計意圖:通過這些實際操作,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同時使學生對定理的理解更加深刻,學生能夠進一步加深對數形結合的理解,拼圖也會產生感性認識,也為論證勾股定理做好準備。

{問題八}:它們的面積分別怎樣表示?它們有什麼關係呢?

(多媒體展示)拼接圖,面積計算

學生觀察,計算,小組討論。

在計算過程中,我重點在於引導學生分析圖中面積之間的關係,得出結論:大正方形的面積= 4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積 小正方形的面積,從而運用等積法證明勾股定理。(這樣,既突破了難點,讓學生感受到用等積法證明勾股定理的奧妙。)

設計意圖: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併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分組討論,加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師:我們現在通過推理證實了我們的猜想的正確性,經過證明被確認正確的命題叫做定理。猜想與直角三角形的邊有關,我國把它稱為勾股定理。“趙爽弦圖”表現了我國古人對數學的鑽研精神和聰明才智,它是我古代數學的驕傲。正因如此,這個圖案被選為2002年在北京召開的國際數學大會的會徽。

【活動4】:應用勾股定理(多媒體展示)

(小組選擇,採用競答方式)

填空

P的面積= ,

AB= X=

BC=

BC=

2、求下列圖中表示邊的未知數x、y、z的值。

3求下列直角三角形中未知邊的長:

設計意圖:首先是幾道填空題和勾股定理的直接應用,這幾道題既有類似又有不同,通過變式訓練,強調應用勾股定理時應注意的問題。一是勾股定理要應用於直角三角形當中,二是要注意哪一條邊為斜邊。

4、求出下列直角三角形中未知邊的長度。

設計意圖:規範解題過程。

5、小明的媽媽買了一部29英寸(74釐米)的電視機,小明量了電視機的屏幕後,發現屏幕只有58釐米長和46釐米寬,他覺得一定是售貨員搞錯了。你能解釋這是為什麼嗎?(我們通過所説的29英寸或74釐米的電視機,是指其屏幕對角線的長度。)

設計意圖:這是一道和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應用題,讓學生充分體會到數學是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

【活動5】:總結勾股定理(多媒體展示)

1.這節課你的收穫是什麼?

2.理解“勾股定理”應該注意什麼問題?

3.你覺得“勾股定理”有用嗎?

學生談談這節課的收穫是什麼,讓學生暢所欲言。

教師進行補充,總結,為下節課做好鋪墊。

設計意圖:通過小結為學生創造交流的空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即引導學生培養學生從面積的角度理解勾股定理,又從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關注學生的整體感受。

【活動6】:佈置作業(多媒體展示)

1.閲讀教材第71頁的閲讀與思考-----《勾股定理的證明》。

2.收集有關勾股定理的證明方法,下節展示交流。

3.做一棵奇妙的勾股樹(選做)

設計的意圖:給學生留有繼續學習的空間和興趣。

(六)説教學反思

本課意在創設愉悦和諧的樂學氣氛,始終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的發展為本” 的教育理念,課堂教學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留下最大化的思維空間。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整個勾股定理的探索、發現、證明都着意滲透數形結合,又從一般到特殊,從特殊迴歸到一般的數學思想方法。重視數學史教育,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數學問題生活化,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關鍵在於把生活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讓生活問題數學化,然後才能得以解決。在這個過程中,很多時候需要老師幫助學生去理解、轉化,而更多時候需要學生自己去探索、嘗試,並在失敗中尋找成功的途徑。教學中,如果能讓學生自己反思答案與方法的合理性,那麼效果會更好了。

板書設計:

18.1 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

如果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分別為a,b,

斜邊為c,那麼a2 b2=c2

篇23: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各位評委: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黃金分割》 ,所選用的教材為北師大版八年級數學下冊第四章《相似圖形》第2節的內容。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等七個方面闡述我的設計意圖。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圖形》本章是對圖形全等內容的進一步拓廣與發展。學習相似圖形,離不開線段的比和比例線段,《黃金分割》將從一個嶄新的角度加深同學們對比例線段和線段的比的認識,是第一節內容的延續和拓展,因此基於本節課的地位,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2、教學目標設計:

知識技能目標:(1)掌握黃金分割的定義及黃金分割點的作法;(2)會進行黃金分割的有關計算。

過程方法目標:經歷黃金分割的引入及黃金分割點作法的探究過程,掌握數形結合法在數學解題中的運用。

情感態度目標:

在現實情境中體會黃金分割的文化價值,提高學生對黃金分割價值的審美能力,培養同學們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合作交流的學習品質。增強學生的實踐意識和自信心 。

3、本課重點、難點分析:

學習重點:黃金分割的定義,並能運用。(理由:核心概念是黃金分割,黃金分割點、黃金比。圍繞核心,讓學生體會知識的形成過程對學生學習新知識是十分必要的,給學生提供思考、探索、發現、創新的最大空間,可使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處於積極的思維狀態,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因此本節課的重點是認知黃金分割的定義及黃金分割的運用)。

學習難點:探究線段黃金分割點的作法。(對於黃金分割的作圖,可以使用三角板和刻度尺,因為他們所學的尺規作圖有限,不易想到,估計接受作圖時有困難,所以本節課的難點是黃金分割的作圖)。

二、學情分析:

從認知狀況來説,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線段的比,對比例性質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但對於黃金分割的理解,(由於其抽象程度較高)估計學生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學中應予以簡單明白的分析,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

三、關於教法與學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對黃金分割了解甚少,為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我採用的

教法是:引導發現法、直觀演示法、實驗法、討論法、練習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優化組合。

學法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四、教學過程的設計

設計過程中注重了“探究”、“互動”等環節,總體流程為 “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概念---自讀探知、合作探究---師生互動、探究作圖---應用與拓展—鞏固練習等環節。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入問題(2分鐘)

1、欣賞多媒體圖片 ,引入課題——黃金分割

〔設計意圖〕喚醒學生對美的感受,營造一個感受美、關注美、探究美的氛圍,搭建一個自主體驗、合作探究、自主構建的認知平台。

二)自讀探知、合作探究(10分鐘)

1、這堂課從放手讓學生度量本課中的五角星點C到點A、點B的距離及AB間的距離,

〔設計意圖〕這樣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計算,親自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自己發現AC/AB=BC/AC,形成初步概念,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線段比的能力和探究的能力,同時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2、然後小組合作,觀察、測量、計算手中的正五角星(老師課前準備好的大小不等的共四類),教師引導作有關測量(測量時儘可能精確,減少誤差)。測量結果並不相等 引導學生探究問題並閲讀課本形成概念。

同時説明在科學研究中,我們往往要做成千上萬次實驗,以獲得一個較為準確的數值。數學活動也是如此。可以藉助計算器幫計算,發現:

〔設計意圖〕“有意義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重要的數學學習方式”。依據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活動經驗,為學生提供了操作、思考與交流的機會。對自讀探知的疑惑明瞭,增強合作交流意識,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體驗成功與快樂。

3、黃金分割的定義:

在線段AB上,點C把線段AB分成兩條線段AC和BC,如果那麼稱線段AB被點C黃金分割(goldensection),點C叫做線段AB的黃金分割點,AC與AB的比叫做黃金比.其中≈0.618.

推導黃金比值。用配方法解得比值為≈0.618

〔設計意圖〕通過探索交流合作過程得出定義就比較容易,但對於八年級的學生尚未學習一元二次方程,所以黃金比只要接受事實即可,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是為了為學有餘力的學生提供學習的空間,也為提供理論依據。突出了本課的重點---黃金分割的定義。

〔設計意圖〕為了使學生對黃金分割有一個更深的認識,通過判斷使學生了解由黃金分割可以得到什麼。並能進行有關計算,及時發現和補救教與學中的遺漏和不足。

特別提示1:一條線段有2個黃金分割點。C點靠近A端AC就是較短邊。

特別提示2:黃金比並不為黃金分割所專有,只要任兩條線段的比值滿足這一常數,就稱這兩條線段的比為黃金比。黃金比沒有單位。

特別提示3:必須滿足位置和數量兩個條件,才能判斷一個點是一條線段的黃金分割點。

靈活變形公式計算 較長:全=較短:較長(根據=≈0.618進行計算)(C是線段AB的黃金分割點,AC>AB.分別能計算較長邊、較短邊、全長、比值)。

三)師生互動 探究作法 (9分鐘)

問題探究:如何作一條線段的黃金分割點?

本節難點,突破辦法:如何作長度是的線段,是突破此題的關鍵

(1)引導學生作長度為、的線段;(2)假設AB=2,就需AC=-1;(3)理解為什麼這樣作。

如圖,已知線段AB,按照如下方法作圖:

(1)經過點B作BD⊥AB,使BD=AB.

(2)連接AD,在DA上截取DE=DB.

(3)在AB上截取AC=AE.則點C為線段AB的黃金分割點.

〔設計意圖〕問題是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難點突破是基於學生能夠在數軸上作出有關的無理數,構造直角三角形算斜邊的方法可以得,引入作法是為了提起學生探索的慾望,同時進一步鞏固學生對黃金分割的認識.

活動1:請同學們仿照老師的作法畫出上圖.

活動2:探索作法的正確性.自己有困難時可以互相交流,試着證明一下以上結論.教師參與其中,共同證明,加以提示.

不失一般性(作法的正確性),設AB=2a,則 BD=DE=a

還有其他的畫法嗎?留作學生探討

〔設計意圖〕活動1鍛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進一步鞏固黃金分割點的作法.估計學生操作不規範予以矯正。活動2 通過上面給出的找黃金分割點的方法,為不同學生的發展創造條件。為學有餘力的學生提供足夠的材料。在自己的實際證明過程中體會成功的喜悦,而教師在這個環節中扮演着一個合作者、參與者的角色.。

四)應用拓展(6分鐘)

1、閲讀111頁“想一想”巴台農神廟. 分組討論,讓學生充分交流,然後得出結果:

寬與長的比是黃金比的矩形叫做黃金矩形.還有黃金三角形等(在幻燈片中簡單提及即可)

〔設計意圖〕通過巴台農神廟介紹黃金矩形,讓學生體會其文化價值,擴展學生的知識,簡單介紹黃金三角形,同時也加深學生對黃金分割的理解。

2、再次展示另一組古今圖片,介紹黃金分割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運用,加深對本節知識,陶冶學生情操,進一步體會黃金分割的人文價值。

五)鞏固知識,隨堂練習(8分鐘) (黃金分割點的另外作法)

練習1、任意作一條線段採用如下方法也可以得到黃金分割點:如圖,設AB是已知線線段,在AB上作正方形ABCD;取AD的中點E,連接EB;延長DA至F,使EF=EB;以線段AF為邊作正方形AFGH.點H就是AB的黃金分割點.

你能説説這種作法的道理嗎?

〔設計意圖〕(1)讓學生掌握更多黃金分割的作法,拓展其思路,(2)進一步判斷某一點是否為一條線段的黃金分割點,練習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

六)回顧小結(4分鐘)

現在請同學們回顧本節課所學的內容,説説看你有什麼收穫或疑惑。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回憶本節課所學內容,獲取新知的途徑等方面進行小結,給學生一個充分發揮自己個性的機會,各抒己見,體現了課堂中學生的主體作用。

七)佈置作業(1分鐘)

作業:A類113頁:習1、2 B類 113頁習3 C類*為媽媽策劃她應穿多高的高跟鞋合適?

〔設計意圖〕作業分層佈置,在完成達標的基礎上拓寬和加深,加強學生綜合能力和創造才能的培養。也是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表現。

五、關於板書設計

體現知識之間的聯繫,有利於知識的系統化。設計板書如下:

六、教學媒體設計:

根據本節教學內容的特點,設計製作了多媒體課件,課件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情境展示。通過展示圖片讓學生直觀感知黃金分割在建築藝術生活領域的美學價值。第二部分,知識呈現,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利於突破教學重點、難點,促使學生樂意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第三部分,實踐應用。目的是提高學生審美情趣,數學源於生活且服務於實踐,進一步探究美、創造美,提高課堂效率。

七、關於教學評價:

本節課既注重了對雙基的評價,又注重了對學生情感態度的評價:

1、注重對學生雙基的評價。如 設計的關於黃金分割定義的判斷題;學生對比值的計算等。

2、注重對學生觀察、動手及參與能力的評價。如欣賞各種美麗的圖片並觀察特點;動手測量並計算線段的比;探討黃金分割點的作法等。

3、選擇生活中的問題評價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如幫媽媽設計高跟鞋的高度問題。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設計理念及設計思路,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篇24: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各位評委,大家好!

今天我要説的課題是義務教育人教版國中八年級十七章第一節“反比例函數”。我將從如下步驟進行。

一、説教材

1. 內容分析:本節課是“反比例函數”的第一節課,是繼正比例函數、一次函數之後,二次函數之前的又一類型函數,本節課主要通過豐富的生活事例,讓學生歸納出反比例函數的概念,並進一步體會函數是刻畫變量之間關係的數學模型,從中體會函數的模型思想。因此本節課重點是理解和領悟反比例函數的概念,所滲透的數學思想方法有:類比,轉化,建模。

2.學情分析:對八年級學生來説,雖然他們已經對函數,正比例函數,一次函數的概念、圖象、性質以及應用有所掌握,但他們面對新的一次函數時,還可能存在一些思維障礙,如學生不能準確地找出變量之間的自變量和因變量,以及如何從事例中領悟和總結出反比例函數的概念,因此,本節課的難點是理解和領悟反比例函數的概念。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本人對《數學課程標準》的理解與分析,考慮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我把本課的目標定為:

1.從現實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討論兩個變量之間的相依關係,加深對函數概念的理解。

2.經歷抽象反比例函數概念的過程,領會反比例函數的意義,理解反比例函數的概念。

三、説教法

本節課從知識結構呈現的角度看,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我建立了“創設情境→建立模型→解釋知識→應用知識”的學習模式,這種模式清晰地再現了知識的生成與發展的過程,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於是,從教學內容的性質出發,我設計瞭如下的課堂結構:創設出電流、行程等情境問題讓學生髮現新知,把上述問題進行類比,導出概念,獲得新知,最後總結評價、內化新知。

四、説學法

我認為學生將實際問題轉化成函數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我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指導學生通過類比、轉化、直觀形象的觀察與演示,親身經歷函數模型的轉化過程,為學生攻克難點創造條件,同時考慮到本課的重點是反比例函數概念的教學,也考慮到概念教學要從大量實際出發,通過事例幫助完成定義。因此,我採用了“問題式探究法”的教法,利用多媒體設置豐富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的思維由問題開始,到問題深化,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的狀態,並隨着問題的深入而跳躍。

五、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發現新知

首先提出問題

問題1:小明同學用50元錢買學習用品,單價y(元)與數量x(件)之間的關係式是什麼?

【設計意圖及教法説明】

在課開頭,我認為以一個簡單的數字問題引入,目的是讓學生在很快的時間裏説出顯而易見的答案,便於增強學生學好本課的自信心,使他們能愉快地進行新知的學習。

問題2:我們知道,電流I、電阻R、電壓U之間滿足關係式U=IR,當U=220V,

(1)你能用含有R的代數式表示I嗎?

(2)利用寫出的關係式完成下表。

R/Ω 20 40 60 80 100

I/A

當R越來越大時,I怎樣變化?當R越來越小呢?

(3)變量I是R的函數嗎?為什麼?

【設計意圖及教法説明】

因為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問題2是一個與物理有關的數學問題,這樣設計便於使學生把數學知識和物理知識相聯繫,增加學科的相通性,另外通過本題的學習,可以讓學生在情境中體會變量之間的關係,問題2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再同桌交流,最後小組討論並彙報,此問題中的(1)(2)問題比較簡單,學生可以獨立完成,但對於問題(3),老師要給適當的指導。

問題2的深化:舞台燈光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將陽光燦爛的晴日變成濃雲密佈的陰天,或由黑夜變成白晝,這樣的效果是通過什麼來實現的?

【設計意圖及教法説明】

學生可以根據問題2以及學過的物理知識來解釋這個問題,這樣既增強學生學習新知的積極性,又達到了解決問題的目的。

問題3:京滬高速公路全長約為1262km,汽車沿京滬高速公路從上海駛往北京,汽車行完全程所需時間t(h)與行駛的平均速度v(km/h)之間有怎樣的關係?變量t是v的函數嗎?為什麼?

【設計意圖及教法説明】

問題3是一個行程問題,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同桌討論,最後列出正確的函數關係式,進一步體會函數是刻畫變量之間關係的數學模型,為形成反比例函數的概念打基礎。

(二)合作探究,獲得新知

1.出示問題

想一想,你還能舉出類似的例子嗎?

【設計意圖及教法説明】

這個環節目的在於讓學生親身經歷觀察、思考、抽象、概括、補充、完善的過程,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説明他們的新發現,培養他們的歸納能力和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良好學習習慣,在這期間教師就是他們的合作者、引路人,邊聽、邊問、邊指導,初步形成反比例函數的概念。

2.啟發學生建構新知

反比例函數的定義:一般地,如果兩個變量x、y之間的關係可以表示成y=k/x(k為常數,k≠0)的形式,那麼稱y是x的反比例函數。

反比例函數自變量不能為0!

反比例函數的一般形式:y= k/x(k為常數,k≠0)

反比例函數的變式形式:k=yx,x=k/y(k為常數,k≠0)

【設計意圖及教法説明】

這種從不同的問題情境中抽象出相同的數學模型,再進行抽象得出概念的過程,並非教師所強加,而是學生通過自己分析走向概念,突破本節課的難點,使學生的自豪感和成功感在活動中得以提升,體現類比、轉化、建模等數學思想,把本節課推向高潮。

(三)反饋練習,應用新知

根據學生認知的差異性,我設計了基礎過關和拓展訓練兩類練習題。

1.基礎過關

(1)下列函數的表達式中,x表示自變量,那麼哪些是反比例函數?每一個反比例函數相應的k的值是多少?

①y=x/5 ②y=6x-1 ③y=-3x-2 ④xy=2

【設計意圖及教法説明】

此題較簡單,以口答的形式進行,設計的目的是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和麪向全體學生的教學,並告誡學生判斷一個函數是否是反比例函數不能單從形式上判斷,一定要嚴謹認真,同時也完成了隨堂練習1。

(2)做一做

①一個矩形的面積為20cm2,相鄰的兩條邊長分別是xcm和ycm,那麼變量y是變量x的函數嗎?是反比例函數嗎?為什麼?

②某村有耕地346.2公頃,人口數量n逐年發生變化,那麼該村人均佔有耕地面積m(公頃/人)是全村人口數n的函數嗎?是反比例函數嗎?為什麼?

③y是x的反比例函數,下表給出了x和y的一些值:

a.寫出這個反比例函數的表達式;

b.根據函數表達式完成下表。

表略。

【設計意圖及教法説明】

通過三個實際問題的解決,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達到了學以致用的目的。

2.能力拓展

(1)你能舉個反比例函數的實例嗎?與同學進行交流。

(2)y=5xm是反比例函數,求m的值。

【設計意圖及教法説明】

問題(1)是一個開放性的題,既解決了隨堂練習2,也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問題(2)能助於學生抓住關鍵點,澄清易錯點(反比例函數中k≠0),並且加強了新舊知識的聯繫。

(四)歸納總結,反思提高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還有哪些問題?與同伴進行討論。

(如:你學到了什麼?懂得了什麼?你發現了什麼?還有什麼困惑?應注意什麼?還想知道什麼?)

【設計意圖及教法説明】通過問題式的小結,讓學生再次歸納、總結本節課的重點,彌補教學中的不足。

(五)推薦作業,分層落實

必做題:課本第134頁習題1、2題。

選做題:已知y與2x成反比例,且當x=2時,y=-1,求:

(1)y與x的函數關係式。

(2)當x=4時,y的值。

(3)當y=4時,x的值。

【設計意圖及教法説明】作業以推薦的形式進行,必做題體現了對新課標下“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能獲得必要的數學”的落實,選做題體現了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篇25: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國中八年級數學人教版教材第十八章第一節《勾股定理》(第一課時),下面我分五部分來彙報我這節課的教學設計,這就是“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選擇”、“學法指導”、“教學過程”。

一、教材分析

(一) 教材地位和作用

勾股定理是幾何中的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邊的數量關係,將幾何圖形與數字聯繫起來。它在數學的發展中起過重要的作用,在生產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而且它在其它自然學科中也常常用到。因此,這節課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課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

瞭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經歷探索勾股定理的過程,掌握直角三角形三邊之間的數量關係, 並能簡單應用。

2、過程與方法方面

經歷探索及驗證勾股定理的過程,瞭解利用拼圖驗證勾股定理的方法,能感受到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發展數學的説理和簡單的推理的意識,和語言表達的能力,並體會數形結合和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1)通過了解勾股定理的歷史,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祖國悠久文化的思想,激勵學生髮奮學習。

(2) 通過研究一系列富有探 究性的問題,培養學生與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識和品質。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勾股定理,並能用它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教學難點:勾股定理的證明。

二、學情分析

我們班日常經常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經過一年多的幾何學習,學生對幾何圖形的觀察,幾何圖形的分析能力已初步形成。部分學生解題思維能力比較高,能夠正確 歸納所學知識,通過學習小組討論交流,能夠形成解決問題的思路。 現在的學生已經厭倦教師單獨的説教方式,希望教師設計便於他們進行觀察的幾何環境,給他們自己探索、發表自己見解和表現自己才華的機會;更希望教師滿足他 們的創造願望。

三、教法選擇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結合我校的“當堂達標”教學模式,我在教法上採用引導發現法為主,並以分析法、討論法相結合。設計“ 觀察——討論—歸納”的教學方法,意在幫助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驗和直觀情景觀察,從實踐中獲取知識,並通過討論來深化對知識的理解。本節課採用了多媒體輔 助教學,能夠直觀、生動的反應圖形,增加課堂的容量,同時有利於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增強教學形象性,更好的提高課堂效率。

四、學法指導:

為了充分體現《新課標》的要求,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積累豐富的數學學習經驗,這節課主要採用觀察分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 法,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展開思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體會觀察、類比、分析、從特殊到一般等數學思 想。藉此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教學過程

根據《新課標》中“要引導學生投入到探索與交流的學習活動中”的教學要求,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我是這樣設計的: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一個設計合理的情境引入可以説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着學生能否帶着興趣積極投入到本節課的學習中。為了體現數學源於生活,數學是從人的需要中產生的,學習數學的目的是為了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我設計了以下題目:

星期日老師帶領全班同學去某山風景區遊玩,同學們看到山勢險峻,查看景區示意圖得知:這座山主峯高約為900米,如圖:為了方便遊人,此景區從主峯A處向地面B處架了一條纜車線路,已知山底端C處與地面B處相距1200米,

∠ACB=90° ,你能用所學知識算出纜車路線AB長應為多少?

答案是不能的。然後教師指出,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問題將迎刃而解。

設計意圖:以趣味性題目引入。從而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引導學生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這其中滲透了一種數學思想,對於學生也是一種挑戰,能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自然引出下面的環節。

緊接着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1、瞭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體驗勾股定理的探索過程。

2、掌握勾股定理的內容,並會簡單應用。

(二)勾股定理的探索

1、猜想結論

(1)探究一:等腰直角三角形三邊關係。

由課本64頁畢達哥拉斯的故事,探究等腰直角三角形三邊關係。結合課件中格點圖形的面積,學生自主探究,通過計算、討論、總結,得出結論: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邊的平方等於兩直角邊的平方和。

在此過程中,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觀察、比較、交流,最後通過活動讓學生用語言概括總結。

提問:等腰直角三角形有這樣的性質,其他的直角三角形也有這樣的性質嗎?

(2、)探究二: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三邊關係。

在課件中的格點圖形中,利用面積,再次探究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關係。學生自主探究,通過計算、討論、總結,得出結論:在直角三角形中,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於斜邊的平方。

設 計意圖: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從三邊的平方有何大小關係入手進行觀察。教師在多媒體課件上直觀地演示。通過學生自己探索、討論,由學 生自己得出結論。這樣,讓學生參與定理的再發現過程,他們通過自己觀察、計算所得出的定理,在心理產生自豪感,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2、證明猜想

目前世界上證明該勾股定理的方法有很多種,而我國古代數學家利用拼接、割補圖形,計算面積的思路提供了很多種證明方法,下面我們通過古人趙爽的方法進行證 明。學生分組活動,根據圖形的面積進行計算,推導出勾股定理的一般形式:a + b = c。即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於斜邊的平方、

設計意圖:通過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更直觀、形象的向學生介紹用拼接、割補圖形,計算面積的證明方法,使學生認識到證明的必要性、結論的確定性,感受到前人的偉大和智慧。

3、簡要介紹勾股定理命名的由來

我國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數學家商高就提出,將一根直尺折成一個直角,如果勾等於三,股等於四,那麼弦就等於五,即 “勾三、股四、弦五”,它被記載於我國古代著名的數學著作《周髀算經》中、我國稱這個結論為“勾股定理”,西方畢達哥拉斯於公元前五世紀發現了勾股定理, 但他比商高晚出生五百多年。

設計意圖:對比以上事實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勵他們奮發向上。

(三)勾股定理的應用

1、利用勾股定理,解決引入中的問題。體會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2、教學例1:課本66頁探究1

師生討論、分析: 木板的寬2、2米大於1米,所以橫着不能從門框內通過.

木板的寬2、2米大於2米,所以豎着不能從門框內通過.

因為對角線AC的長度最大,所以只能試試斜着 能否通過.

從而將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

提示:

(1)在圖中構造出一個直角三角形。(連接AC)

(2)知道直角△ABC的那條邊?

(3)知道直角三角形兩條邊長求第三邊用什麼方法呢?

設計意圖:此題是將實際為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從中抽象出Rt△ABC,並求出斜邊A C的長。本例意在滲透實際問題和勾股定理的知識聯繫。通過系列問題的設置和解決,旨在降低難度,分散難點,使難點予以突破,讓學生掌握勾股定理在具體問題中的應用,使學生獲得新知,體驗成功,從而增加學習興趣。

(四)、課堂練習習題18、1 1、5。 學生板演,師生點評。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使學生加深對勾股定理的理解,讓學生比較練習題和例題中條件的異同,進一步讓學生理解勾股定理的運用。

(五)課堂小結

對學生提問:“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有什麼收穫?”

學生同桌間暢談自己的學習感受和體會,並請個別學生髮言。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小結,活躍了氣氛,做到全員參與,理清了知識脈絡,強化了重點,培養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六)達標訓練與反饋

設計意圖:必做題較為簡單,要求全體學生完成;選作題有一點的難度,基礎較好的學生能夠完成,體現分層教學。

以上內容,我僅從“説教材”,“説學情”、“説教法”、“説學法”、“説教學過程”五個方面來説明這堂課“教什麼”和“怎麼教”,也闡述了“為什麼這樣 教”,讓學生人人蔘與,注重對學生活動的評價, 探索過程中,會為學生創設一個和諧、寬鬆的情境。希望得到各位專家領導的指導與指正,謝謝!

篇26: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下午好!(自我介紹略)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八年級數學下冊第三章第二節分式的乘除法。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板書設計等方面來進行闡述。

一、説教材

1、教材內容:我認為可以理解為探索法則——理解法則——應用法則,進一步體現了新課標中“情境引入——數學建模——解釋、拓展與應用的模式”。分式的乘除法與分數的乘除法類似,所以可通過類比,探索分式的乘除運算法則的過程,會進行簡單的分式的乘除法運算,分式運算的結果要化成最簡分式和整式,也就是分式的約分,要求學生能解決一些與分式有關的簡單的實際問題。

2、教材地位:分式是分數的“代數化”,與分數的約分、分數的乘除法有密切的聯繫,也為後面學習分式的混合運算作準備,為分式方程作鋪墊。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理解分式的乘除運算法則

(2)、會進行簡單的分式的乘除法運算

能力目標:(1)、類比分數的乘除運算法則,探索分式的乘除運算法則。

(2)、能解決一些與分式有關的簡單的實際問題。

情感目標:(1)、通過師生觀察、歸納、猜想、討論、交流,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和能力。

(2)、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應用意識。

(3)、讓學生感悟數學知識來源於現實生活又為現實生活服務,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

4、教學重點:分式乘除法的法則及應用.

5、教學難點:分子、分母是多項式的分式的乘除法的運算。

二、説教法

教學方法是我們實現教學目標的催化劑,好的教學方法常常使我們事半功倍。新課程改革中,老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促進者,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1、啟發式教學。啟發性原則是永恆的,在教師的啟發下,讓學生成為課堂上行為的主體。

2、合作式教學,在師生平等的交流中評價學習。

三、説學法

學生在國小就已經會很熟練的進行分數的乘除法運算,上一章又學習的因式分解,本章學習的分式的意義,分式的基本性質等,都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了知識上的鋪墊。

1、類比學習的方法。通過與分數的乘除法運算類比。

2、合作學習。

四、説教學程序

1、類比學習,探索法則。(約3分鐘)

讓學生認真思考教材上提供的4個分數的乘除法的例子(2個乘法,2個除法)

複習:分數的乘除法法則(抽一學生口答)

猜一猜: ; (a、b、c、d表示整數且在第一個式子中a、c不等於零,在第二個式子中a、c、d不等於零)

類比:得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則(a、b、c、d表示整式且在第一個式子中a、c不等於零,在第二個式子中a、c、d不等於零,a、c中含有字母)

活動目的:

讓學生觀察、計算、小組討論交流,並與分數的乘除法的法則類比,讓學生自己總結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則。

教學效果:

通過類比分數的乘除法的法則,學生明白字母代表數、代表式,這樣很順利的得出分式的乘除法的法則。

2、理解法則:(約2分鐘)(1)文字敍述:兩個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積作為積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積作為積的分母;

兩個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顛倒位置後再與被除式相乘.

(2)符號表述

× = ;

÷ = × = .

活動目的:

兩種形式鞏固對法則的理解。

教學效果:

理解法則,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符號感。

3、應用:(約20分鐘)

(1)牛刀小試

教材74頁到76頁的例1、做一做、例2.我準備把例1和例2先學習了。再學習做一做。

例1 計算

(1) ;

(2)

活動目的:

抓住學生剛學習了法則,躍躍欲試的學習激情,抽2名同學上黑板演算,其他學生在課堂作業本上演算。老師巡查,予以輔導,反覆提醒學生像分數乘法一樣來學習分式乘法(即類比)。

教學效果:

有的學生可能沒有注意把結果化為最簡分式,要提醒注意,有的學生可能一邊計算一邊就分解因式進行約分(化簡)了的,説明已經很好地與分數的乘法進行類比學習了(分數是分解因數),應該予以表揚,讓全班學生認真學習、領會。講評時還應該讓學生理解一步的算理。

例2.計算:

(1)3xy2÷ ;

(2) ÷

活動目的:

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類比的學習方法,分式的除法先轉化為乘法。

教學效果:

因式分解在分式約分中起到重要作用,對於分子、分母是多項式的分式的乘除法的運算時,一般先分解因式,並在運算過程中約分,可以使運算簡化。

(2)“西瓜問題”

活動目的:

能解決一些與分式有關的簡單的實際問題。能有條理的進行表達。

教學效果:

通過以上例題幫助學生總結出分式乘除法的運算步驟(當分式的分子與分母都是單項式時和當分式的分子、分母中有多項式兩種情況)

4、隨堂練習。(約5分鐘)

76頁第一題,共3個小題。

教學效果:

在總結出分式乘除法的運算步驟後,大部分學生能很好的掌握,但是還有些學生忘記運算結果要化成最簡形式,老師要及時提醒學生。 分解因式的知識沒掌握好,將會影響到分式的運算,所以有的學生有必要複習和鞏固一下分解因式的知識。

5、數學理解(約5分鐘)

教材77頁的數學理解,學生很容易出現像小明那樣的錯誤。但是也很容易找出錯誤的原因。

補充例3 計算(xy-x2)÷

教學效果:鞏固分式乘除法法則,掌握分式乘除法混合運算的方法。提醒學生,負號要提到分式前面去。

6、課堂小結(約3分鐘)

先學生分組小結,在全班交流,最後老師總結。

7、作業佈置,凝固新知。(約2分鐘)

教材77頁到78頁,習題3.1,1、2、4.並補充一題(分式乘除法混合運算的)

五.説板書設計

主板書採用綱要式,一目瞭然。

一、分式的基本性質

1、文字敍述

2、符號表述

二、應用

最後,談談我的體會。課堂上平等對話,讓學生自主掌握數學,發現問題,及時改正。教學是讓學生豐富認識。

篇27: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1.這一節課的設計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利用多媒體演示,通過猜測、分組討論、動手作圖等方式幫助學生在探索圖形變換和座標變化之間關係的過程中,獲得數學知識。

2.教學過程中注重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注重過程評價,注重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評價。鼓勵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積極交流討論。

3.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初步掌握了探究數學問題的基本方法,瞭解怎樣建立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學會從生活中去發現數學,去找到數學的美,把數學和生活緊緊聯繫在一起,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形象生動的一面。

4.存在問題:由於學生還沒有經歷過圖形相似的學習,對於圖形的拉伸和壓縮可能有一定的難度。解決辦法:讓學生充分交流討論,積極動手去驗證,自己得出結論,加深他們對這一知識的理解。

篇28: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分式的基本性質”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十一章第一節“分式”的重點內容之一,它是後面分式變形、通分、約分及四則運算的理論基礎,掌握本節內容對於學好本章及以後學習方程、函數等問題具有關鍵作用。

2、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理解並掌握分式的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靈活運用分式的基本性質進行分式化簡、變形

3教材的處理

學習是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簡單被動的接受信息,而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的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知識的意義。學習的過程是自我生成的過程,是由內向外的生長,其基礎是學生原有知識與經驗。本節課中,學生原有的知識是分數的基本性質,因此我首先引導學生通過分數的基本性質,這就激活了學生原有的知識,然後引導學生通過分數的基本性質用類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質。讓學生自我構建新知識。通過例題的講解,讓學生初步理解“性質”的運用,再通過不同類型的練習,使其掌握“性質”的運用. 最後引導學生對本節課進行小結,使學生的知識結構更合理、更完善。

二、目標分析: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的目的就是應從實際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思考、探索、交流獲得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學會學習,使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為此,我從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態度四個方面確定了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1)瞭解分式的基本性質

2)能靈活運用分式的基本性質進行分式變形

2、數學思考:通過類比分數的基本性質,探索分式的基本性質,初步掌握類比的思想方法。

3、解決問題:通過探索分數的基本性質,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

4、情感態度:通過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合作交流意識與探索精神。

三、教法分析

1、教學方法

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在新課程理念下,獲得數學知識的過程比獲得知識更為重要。基於本節課的特點,課堂教學採用了“問題—觀察—思考—提高”的步驟,使學生初步體驗到數學是一個充滿着觀察、思考、歸納、類比和猜測的探索過程。

2、學法指導

現代新教育理念認為,學習數學不應只是單調刻板,簡單模仿,機械背誦與操練,而應該採用設置現實問題情境,有意義富有挑戰性的學習內容來引發學習者的興趣。,本節課採用學生小組合作,討論交流,觀察發現,師生互動的學習方式。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會主動探究,主動總結,主動提高,突出學生是學習主體,他們在感知識知識的過程中無疑提高了探索、發現、實踐、總結的能力。

3、教學手段

我所採用的教學手段是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四、程序分析

活動1 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教師提出問題,下列分數是否相等?可以進行變形的依據是什麼?需要注意的是什麼?類比分數的基本性質,你能猜想出分工有什麼性質嗎?學生思考、交流,回答問題。在活動中教師要關注:(1)學生對學過的知識是否掌握得較好;(2)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索是否有深厚的興趣。

設計意圖:通過具體例子,引導學生回憶分數的基本性質,再用類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質。這樣安排,首先激活了學生原有的知識,為學習分式的基本性質做好鋪墊。體現了學生的學習是在原有知識上自我生成的過程。

活動2 類比聯想,探究交流

教師提出問題:如何用語言和式子表示分式的基本性質?學生獨立思考、分組討論、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用語言和式子表示分式的基本性質,體現了學生的學習是在原有知識上自我生成的過程。這樣安排,學生的知識不是從老師那裏直接複製或灌輸到頭腦中來的,而是讓學生自己去類比發現、過程讓學生自己去感受、結論讓學生自己去總結,實現了學生主動參與、探究新知的目的。

活動3 例題分析 運用新知

教師提出問題進行分式變形。學生先獨立思考問題,然後分小組討論。教師參與並指導學生的數學活動,鼓勵學生勇於探索、實踐,靈活運用分式基本性質進行分式的恆等變形。在活動中教師要關注:(1)學生能否緊扣“性質”進行分析思考;(2)學生能否逐步領會分式的恆等變形依據。(3)學生是否能認真聽取他人的意見。

活動4 練習鞏固 拓展訓練

教師出示問題訓練單。學生先獨立思考完成,並安排三名同學板演。教師巡視,注意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在活動中教師要關注:(1)大部分學生能否準確、熟練完成任務;(2)學生能否用數學語言表述發現的規律;(3)學生在運算中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是否積極。

設計意圖:通過思考問題,鼓勵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積極地參與到對數學問題的討論中來,勇於發表自己的觀點,善於理解他人的見解,在交流中獲益。第二個問題指明瞭分式的變號法則。

活動5 小結評價 佈置作業

學生思考在教師的引導下整理知識、理順思維。在活動中教師要關注:(1)學生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是否理解;(2)學生能否從獲取新知的過程中領悟到其中的數學方法。

設計意圖:學生對學習情況進行反思,主要包括:對自己的思考過程進行反思;對學習活動涉及的思想方法進行反思;對解題思路、過程和語言表述進行反思;等等。幫助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和失敗的感受,積累學習經驗。對所學內容進一步系統化,使學生的知識結構更合理,更完善。

篇29: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這一節課,是依據蘇科版新課程實驗教材,八年級數學上冊第四章實數,第二節《立方根》的內容設計的。本節內容承接了《平方根》的教材編排模式,與平方根一節一起給學生建立‘開方’的運算模式,為下一節《實數》概念的建立和運算模式的建立打基礎。所以,説本節課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應當是合適的。

説課標

數學課程標準對“實數”一章中關於本節知識的要求是:①瞭解平方根、算術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會用根號表示數的平方根、立方根。②瞭解立方與乘方會用平方運算求某些非負數的平方根,會用立方運算求某些數的立方根,會用計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因而,本節確立的教學目標,在知識技能方面要求瞭解立方根的概念,用三次根號表示一個數的立方根。方法方面用類比法學習立方根及開立方運算。情態價值方面則發展求同存異思維。

(一)學習目標:

1 、知識目標:

(1)理解並掌握立方根的概念,會用符號表示一個數的立方根。

(2)能用立方運算求某些數的立方根,瞭解開立方與立方互為逆運算。

(3)理解並掌握正數、負數、0的立方根的特點。

(4)區分立方根與平方根的不同。

2 、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立方根,培養學生理解概念並用定義解題的能力。

(2)通過用類比的方法探尋出立方根的概念、表示方法及運算。

(3)通過經歷探索和合作交流,歸納總結出平方根與立方根的異同。

(二)學習重、難點:

1、學習重點: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

2、學習難點:理解立方根的性質;比較立方根與平方根的異同。

説教學法分析

當前高效課堂的主流就是培養學生的能力,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解決實際問題。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自主探索、觀察猜測、合作交流、分析推理、歸納總結,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體會參與的樂趣,成功的喜悦,感知數學的奇妙。

説教學重點

瞭解立方根的概念性質,會用概念解題。

説教學難點

應用時的符號問題

教具準備

鑑於需要類比教學,容量大,因此採用多媒體課件教學

説教學流程

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班班通輔助教學,以直觀呈現教學素材,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1、創設情境復舊導新

在課堂的引入上採用了一個求立方根的實際應用問題,已知體積,求正方體的稜長。由實際應用問題引入學生易於接受。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

再對已學過的相似運算---平方根進行復習,為接下來與立方根進行比較打下基礎。初步體會類比思想

2、啟發誘導探索新知

首先出示學習目標,讓學生明白本節課我要學什麼,怎樣學,達到什麼要求。接下來結合導學案和教材,導讀自學,自主探究。設計意圖:學生自學教材通過自學感悟理解新知,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最後,我通過三個活動將新知細化

活動一:立方根的概念

設計意圖:使學生學會“文字語言”與“符號語言”這兩種表達方式。整堂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真正獲取知識,解決問題。

活動二:立方根的性質

這是本節的一個難點。考慮到這個結論與平方根的相應結論不同,採用了先啟發學生思考的辦法,安排一個口答題,求一些具體數的立方根,在學生經過觀察、思考並有了一些感性認識之後,自己總結出有關正數、0、負數立方根的特點,其後,通過合作探究學生歸納總結出平方根與立方根的異同。強調:用根號式子表示立方根時,根指數不能省略;以及立方根的唯一性。

3、引導探究延伸新知

活動三:求一個數的立方根

(1)表示各數的立方根(定義的理解)

(2)求下列各式的值(概念、性質、公式的綜合運用)

設計意圖: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達到人人蔘與的效果。使學生從中體會到從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想,同時,讓學生體會到觀察、猜想、歸納的數學思想及學習過程,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歸納小結鞏固新知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對知識要點進行總結,梳理學習思路。

5、課堂達標拓展延伸

設計意圖:此環節體現出課堂的價值不僅是讓學生學會知識,檢驗新知學習效果,而且培養學習能力,提升素質,達到了兵教兵,兵強兵的目的。

説板書設計

立方根

1、一個數a的立方根可以表示為:

讀作:三次根號a,其中a是被開方數,3是根指數,不能省略。

2、立方根的性質:

(1)正數的立方根是正數;

(2)負數的立方根是負數;

(3)0的立方根是0。

3、比較立方根與平方根的異同

4、黑板右邊學生板演、展示。

篇30: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一、説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正方形》這節課是新課標滬版數學教材八年級下冊第21章第三節的內容。縱觀整個國中平面幾何教材,《正方形》是在學生掌握了平行線、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等有關知識,並且具備有初步的觀察、操作等活動經驗的基礎上出現的。本節教材首先從平行四邊形出發,給出正方形的定義,然後由正方形的定義導出正方形與菱形、矩形的關係,接着出了正方形的性質;通過設置“思考”欄目,探索四邊形成為正方形的條件,最後由例題具體説明正方形的判定方法。這一節課既是前面所學知識的延續,又是對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進行綜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

2、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

①、理解正方形的概念,瞭解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的關係。

②、掌握正方形的有關性質和判定方法。

③、能運用正方形的性質解決有關計算和證明問題。

⑵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獲得數學猜想,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②、通過四邊形從屬關係的教學,滲透集合思想。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經歷探索正方形有關性質和四邊形成為正方形的條件過程,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主動探究的習慣和合作交流的意識。②、通過理解特殊的平行四邊形之間的內在聯繫,培養學生辯證觀點。

3、教學重點、難點

學生在國小學過正方形,他們知道正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四條邊相等,正方形的面積等於它的邊長的平方。現在的教學是加深學生的理論知識,拓寬他們的知識面。本節課雖然是學習正方形的性質和判定,實際上應起到對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性質的複習、歸納和總結的作用。所以正方形的定義和性質是本章教學的重點。怎樣判定一個四邊形是正方形,這是本章教學的一個難點。因為沒有具體的判定定理,學生不知道人哪裏着手來判定一個四邊形是正方形,具體證明時,常出現步驟混亂,或多用或少條件的現象,解決這個難點的關鍵是加強正方形概念的教學,講清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的關係。

依據課程標準,在把握教材的基礎上,確立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正方形的定義和性質教學難點:四邊形成為正方形的條件

教學關鍵: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的關係

二、説教學方法

1、教法分析

針對本節課的特點,採用“創設情境—合作交流—應用遷移—整理反思”為主線的探究式教學方法。

通過演示模型,回顧國小學過的正方形的知識,導出正方形的概念;然後由學生動手摺紙(矩形—正方形),演示菱形、平行四邊形的自制教具,以矩形、菱形、平行四邊形為基礎,引導學生從這三條思路進行探索一個四邊形成為正方形的條件;由正方形與平行四邊形、菱形、矩形的關係,通過討論交流、歸納總結出正方形性質定理(邊、角、對角線、對稱性);最後以課堂練習、例題講解、問題研討,加深了對正方形定義、性質的理解,鞏固了對判定的的掌握。

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演示、提問、觀察、點撥,充分調動學生非智力因素,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自始至終處於一種積極思維、主動學習的學習狀態。而教師在其中當好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路人。

2、學法指導

這節幾何課是在八年級5班上的一節課。該班學生基礎一般,但上課很活躍,有很強的表現欲,通過前一學期的培養,具有一定的獨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設計了讓學生演示模型以展示自己的勞動成果,組織語言培養説理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本節課重點以培養學生探索精神和分析歸納總結能力為出發點,着重指導學生動手、觀察、思考、分析、總結得出結論。在小組討論中通過互相學習、討論交流,讓學生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説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Ⅰ、導言

我們已學習了矩形、菱形,它們都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

Ⅱ、搶答

1、讓學生根據所準備的模型分別敍述矩形、菱形的定義及其性質。

2、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的內在聯繫。

Ⅲ、引人

演示模型

[問題]根據國小學過的正方形的知識,你能説出正方形的意義嗎?[定義]有一組鄰邊相等,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叫做正方形。

正方形是在什麼前提下定義的?

[思考]如果四邊形ABCD已經是一個矩形(或者菱形),那麼再加上什麼條件就可以變為正方形?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Ⅰ、正方形的判定

[探究]操作1你能否利用手中的矩形白紙裁出一個正方形呢?並請你把剛才所做的實驗用圖形表示出來。然後與鄰位同學交流一下,你能説説矩形與正方形的關係嗎?

正方形的判定2

有一組鄰邊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操作2你能否利用手中的可以活動的菱形模型變成一個正方形嗎?如何變?請演示並畫出圖形。

正方形的判定3有一個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練習]課本P77練習

1、[歸納]正方形與矩形、菱形、平行四邊形間的關係

如圖。

Ⅱ、正方形的性質

[交流]根據上述關係可知,正方形既是特殊的矩形、又是特殊的菱形,更是的特殊的平行四邊形,你能説出正方形的性質嗎?

[點撥]從邊、角、對角線等方面考慮。

[歸納]性質1: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

性質2:正方形的兩條對角線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條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

[問題]正方形是中心對稱圖形嗎?是軸對稱圖形嗎?

對稱性:正方形是中心對稱圖形;同時還是軸對稱圖形,它有四條對稱軸(兩條對角線,兩組對邊的'中垂線),對稱軸通過對稱中心。

正方形具有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質。

(三)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Ⅰ、[問題]如圖,四邊形ABCD是正方形,兩條對角線相交於點O。

(1)一條對角線把它分成_______個全等的________三角形;

(2)兩條對角線把它分成_______個全等的________三角形;

圖中一共有________個等腰直角三角形;

(3)∠AOB=_____度,∠OAB=_____度;

(4)AB:AO:AC=________。

Ⅱ、例

6、如圖,點A'、B'、C'、D'分別是正方形ABCD四條邊上的點,並且AA'=BB'=CC'=DD'。

求證:四邊形A'B'C'D'是正方形。

Ⅲ、[論證]課本第77頁練習3:

如圖是20xx年8月在北京召開的第24屆國際數學家大會會標中的圖案,其中四邊形ABCD和EFGH都是正方形。求證:△ABF≌△DAE。

(四)整理反思、評價體驗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有哪些收穫?

引導學生從知識內容、數學思想方法兩方面進行小結。

正方形的定義、判定方法和性質。

1、正方形與矩形,菱形,平行四邊形的關係。

2、正方形的性質:正方形的性質與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的性質可比較如下:

(師生同完成,凡是圖形所具有的性質,在表中相應的空格中填上“√”,沒有的性質不要填寫)

(五)課後作業

Ⅰ、課本P78習題21。3

3(2)、

12P89習題A組複習題

11Ⅱ、課本P77“閲讀與思考----完美矩形與完美正方形”

四、説評價

根據《課程標準》的評價理念,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注重的是學生的參與意識,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注重過程評價,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評價。本節課的教學注意挖掘教材中培養創新意識的素材,通過學生動手摺紙、演示自制教具,並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為學生營造一種創新的學習氛圍。把學生引上探索問題之路,為學生構造一道亮麗的思維風景線,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本課以問題為載體,探究為主線,有意識地留給學生適度的思維空間,從不同視角上展示不同層次學生的學力水平,使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融為一體,體現素質教育的精神。

五、説反思

數學教育的價值並非單純地通過積累數學事實來實現,它更多地通過對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的領悟、對數學活動經驗的條理化、對數學知識的自我組織等活動實現。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是一個自主構建的過程,他們會帶着自己原有的知識背景、活動經驗的理解走進學習活動,並通過自己的主動活動,包括獨立思考、與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建構對數學的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的過程是一種再創造過程,在這一活動過程中,獲得經驗、對經驗的分析與理解、對獲得過程以及活動方式的反思至關重要。

1、在探索正方形判定方法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學生主體性,讓學生經歷自主“做數學”的過程——動手摺紙、演示自制教具,並播放矩形、菱形、平行四邊形的一個角、一組鄰邊的變化得到正方形課件,成功的達到了學生對正方形直觀認識,進而探索出正方形的判定方法。

2、通過一道論證題的研討,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同時鼓勵其他同學進行互幫互助,交流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及成功的體驗,給學生留下了充分的空間,不斷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和邏輯推理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有成功體驗。

3、本節課設計的以問題為主線,培養學生有條理思考問題的習慣和歸納概括能力,並重視培養學生語言描述,然後進行引導交流形成規範語言。小結設置為學生談自己的感受,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歸納知識的能力,以及欣賞數學的能力。

篇31: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一、教材分析(説教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這一節內容是國中《數學》人教版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十一章第二節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全等三角形的定義、性質,對全等三角形有了一定的瞭解,這為過渡到本節的深入學習起着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在本章內容中,佔據重要的的地位。以及為其他學科和今後的幾何學習打下基礎。

2.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對全等、對頂角、對應邊、對應角的定義,能夠熟練掌握,並達到更深一層的理解。

②能夠利用尺規畫出全等的三角形,學生具有一定的作圖能力。

③掌握並理解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中的SSS和SAS 。

④能夠運用SSS和SAS判定定理判定三角形是否全等,利用三角形全等解決一些實際問題。⑤通過教學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讀圖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加強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的師生共同摸索判斷全等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重點難點:

①掌握並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②運用定理判定三角形全等,利用全等三角形解決實際的問題和幾何題

二、教學策略(説教法)

1.教學手段: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判定定理,突破難點,我在教學過程中,採用兩探究引出定理,兩個運用定理的例子,來進行教學。探究中主要用尺規作全等三角形的方法中引出全等三角形的條件,進而得出定理。這樣學生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定理。在用兩個練習鞏固知識。

2.教學方法及其理論依據: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體現課堂教學的主體性,我採用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引導學生運用觀察、分析、概括的'方法學習這部分內容,在整個教學過程當中,貫穿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充分鼓勵和表揚同學。

3.學情分析:(説學法)

1 、八年級學生的思維已逐步從直觀的形象思維為主向抽象的邏輯思維過渡,而且具備一定的信息收集的能力。

2 、學生自主探索,思考問題,獲取知識,掌握方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3 、學生在在討論學習中體驗學習的快樂。討論交流的友好氛圍,讓學生更有機會體驗自己與他人的想法,從而掌握知識,發展技能,獲得愉快的心理體驗。

4.教學程序:

(1)複習回顧上節課內容:

定義:能夠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重合的邊叫對應邊,重合的角叫對應角

性質:全等三角形對應邊和對應角相等

(2)探究1 :

三角形全等的性質讓我們知道AB=A ’ B ’ BC=B ’ C ’ AC=A ’ C ’∠ A= ∠ A ’ ∠ B= ∠ B ’ ∠ C= ∠ C ’,滿足六個條件中這一部分,能確定△ ABC ≌△ A ’ B ’ C ’,先讓學生畫出△ ABD,再讓學生在畫△ A ’ B ’ C ’過程中明白,確定一個條件或兩個條件下不能確定兩個三角形全等,通過適當時間的引導探究得出得出,當AB=A ’ B ’ BC=B ’ C ’ AC=A ’ C ’時,只能畫出一個A ’ B ’ C ’滿足條件,於是得出定理:三個對應邊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簡寫成SSS 。

(3)得出定理,我通過講解簡單的例題,讓學生懂得定理SSS定理的運用。

(4)探究2 :

得出:定理兩邊和它們的夾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簡寫成SAS

(5)通過解決生活實例,講解三角形全等的運用

(6)練習:在適當的時間過後給出參考答案,並進行簡單的講解。

(7)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8)我的板書:我會把複習內容和這節課的定理用紅色粉筆標明在左邊,中間板書探究和例題的內容,右邊板書練習的參考答案。

(9)佈置作業:P15,第1 , 3題,預習P10—P12的內容。

篇32: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華師大版八年級上冊的《兩數和的平方公式》,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法指導、教法分析、教學程序設計和評價分析五個方面來講解。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本課時是第13章“整式的乘除”這一章中重要的內容之一,它在簡化多項式乘法運算、因式分解等數學學習中有着廣泛的應用,也為今後數學知識的學習打下紮實的基礎。

2、課程資源的開發及有機整合

本節課,教材從學生文化知識的認知水平出發,直接讓學生運用多項式乘法法則推導出兩數和的平方公式,然後通過幾何背景圖來幫助學生加深對本公式的理解,接着通過例與練進行鞏固。這樣的安排緊湊,重點突出,學習目標明確。

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課前我讓每位同學準備了這樣的厚紙片(兩種不同規格的正方形、長方形厚紙片各兩張),教師則準備若干塊小黑板。在教學中,又讓學生充分通過學習協作小組進行學習。

3、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對教材的上述分析及農村國中校學生數學學習的實際情況,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與難點,我安排如下:

重點:掌握兩數和平方公式的結構特點,並能熟練運用公式進行整式乘法運算。難點:對公式中字母a、b含義的理解,並能正確運用公式。

4、關於課程目標,我制定了知識、能力、數學思想和情感價值觀這四維目標。我將在第四方面教學程序設計中體現,這裏不再展開。

第二方面、學法指導

本節課小組協作學習將成為主要的學習方式。這是因為我校是農村國中校,學生數學水平薄弱且參差不齊。我認為,教給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比直接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因此在教學中要不斷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又要給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時間。本節課,我安排學生進行隨堂小測、組長批改和課堂練習等教學環節,目的就是使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融為一體,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第三方面、教法分析

針對本節課的特點,我把本大節乘法公式分為四課時,本課時是第2課時。本課時,我準備以“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總結歸納—知識運用”為主線,採用啟發式問題教學方法。把教學過程設計成學生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而教師在其中當好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決策者和參與者,以充分體現“學為主,教為輔”的教學思想。

由於時間關係,對上述三個方面,我不再展開。現在我重點説明

第四方面、教學程序設計

1、回顧、導入和展示成就環節

首先,我設置了4道題讓學生進行隨堂小測,要求學生利用多項式相乘法法則計算。其中,第1題為典型的多項式相乘,2~4小題則導入到兩數和相乘問題。

(略)⑴、(2x+1)(3x—4);⑵、(x+2y)(x+2y);⑶、(5a+3)(5a+3);⑷、(a + b)2。

這樣的設計,目的是利用隨堂小測,創設學生自主探究情境,同時檢查學生運用舊知的能力,並讓學生明確“兩數和的平方公式”實際上是多項式相乘的特例。

各小組長收卷後,教師讓四位學生代表上台板演小測題,教師點評,同時給出評分標準。小組長給本組組員批改並評分,組員觀看組長批改。各小組長改完後,教師引導班上學生給小測最優秀的小組以鼓掌肯定、表揚。此環節,目的是通過教師的點評和小組的批改、評分,讓組員在師生、生生互動交流中發現問題、鞏固舊知,並體會學習數學的成就感。

2、探索新知,歸納公式環節

在點評各小組後,教師引導全班學生觀察台上板演的小測題解答,尤其是第(4)小題。

教師並提問:上述各題的結構有何特點?他們的解答結果又有何相似之處?

在學生充分觀察、討論後,教師提問小組代表。之後,教師總結兩數和的平方公式,並分析和給出公式特點。接着,教師讓學生用文字説明小測題(2)、(3)的意義。

這一環節,教師以同類型的問題,指導、促進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通過讓學生充分觀察、交流、口答,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數學表達能力,而教師對公式特點的分析,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更完整地理解公式和正確運用公式。

3、公式理解和運用環節

我引導學生用課前準備的紙張,通過拼圖和分解圖形的方法,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公式推導的各步驟。引導學生髮現:代數演算過程與拼圖的一致性。

我認為,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學會合作探究,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而且,即使學生將來運用公式發生錯誤,也易於糾正。

在學生動手操作後,教師安排兩位學習組組長上台板演課本P27~28例4計算,讓學生學會運用公式解題。教師在兩位學生完成後,讓他們分別回答:公式中的字母a 、b在這兩題中分別表示哪個數(或式)?教師同時用雙箭頭作出標記,並提示學生反思解題過程。

這一環節,通過讓學生獨立完成例題,讓學生在解題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公式中字母a、b的一般含義,讓學生經歷從一般到特殊的理解過程,體會轉化的數學思想。接着,教師再通過形象、生動的標記、點評,幫助學生更加深刻理解公式和正確運用公式。

4、練習反饋、拓展思維環節

教師用小黑板體現課堂練習題,讓學生先自主完成練習,然後由各組長組織組員進行組內交流。接着教師讓六位學生上台板演,並根據學生板演情況,指出運用公式的要點。

我認為,乘法公式的教學,應講究“公式結構特徵”的介紹,為了説明特徵,多角度地闡述同一事物,對初學者總是有益的。

有鑑於此,在課堂練習題的設置上,我分別設置了判斷、填空和計算三大題。前兩大題的設置,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公式;而計算題的設置,則有利於提高學生運用公式進行整式乘法的運算能力。通過課堂練習,教師還能及時檢查學生學習“公式”的情況,又有利於師生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5、課堂小結環節

我首先讓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提問進行小結,如讓學生談談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哪些成功或困惑?等等。學生的回答只要有理,教師都給予表揚。在學生回答後,教師適時進行補充。

通過這樣,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而教師的適時補充,可以使學生對公式的理解更加完整、更加深刻,使學生對公式的運用更加正確。

關於作業佈置

我佈置了書寫和自學兩種作業,其中書寫作業分為全班級和組長級兩個級別。

通過分層佈置作業,一方面讓全體同學鞏固了新知,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學生運用公式的技能和技巧;而通過自學問題的佈置,又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第五方面、評價分析

兩數和的平方公式是最基本、應用最廣泛的兩個乘法公式之一,它在今後的數學學習中有着廣泛的應用。

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學生在初學本公式時,要通過一節課就熟練掌握完全平方公式及其應用,是有一定困難的,因此我把本知識點分為兩課時上。在本課時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提供學生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時間、平台,使學生自始至終處於一種積極思維、主動探究的學習狀態,讓學生學習了新知,也培養了能力。

篇33:八年級數學説課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現實世界中,四邊形裝點着我們的生活。宏偉的建築物、鋪滿地磚的地板、別具一格的窗櫺、天空飛舞的風箏處處都有平行四邊形的身影。本節課是在學生已掌握了全等三角形、四邊形的有關知識和平行線的性質的基礎上學習的,既是已學知識的綜合運用,更是下一步研究各種特殊平行四邊形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本節教學,把研究平行四邊形轉化為全等三角形的方法向學生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探究平行四邊形的性質過程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本節課無論是在知識的學習,還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知識教學點目標:使學生理解並掌握平行四邊形的概念及性質,並能運用這些知識進行有關的證明與計算。從而解決簡單的實際應用問題。

能力教學點目標:在性質的探索、發現與證明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邏輯推理論證能力,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探究學習,增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養成合作交流的習慣。通過列舉現實生活中的平行四邊形形狀的實例,使學生明白幾何圖形來源於生活,學習幾何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態度。

(三)教學重點、難點與課時設計教學重點:平行四邊形的定義及性質。教學難點:平行四邊形性質的理解。

二、説教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材內容特點,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採用觀察發現法為主,多媒體演示法為輔。教學中,設計啟發性思考問題,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教學適時運用電教媒體化靜為動,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慾望,逐步推導歸納得出結論,使學生始終處於主動探索問題的積極狀態,從而培養思維能力。

三、説學法

1、根據自主性和差異性原則,讓學生“觀察→猜想→概括→驗證→交流→應用”的學習過程中,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形成的過程,使學生掌握知識。

2、學生一題多解,並及時引導學生小結方法,克服思維定勢。例題講解採取分解圖形的方法,使學生體驗並學習“轉化”的數學思想。

3、利用實際生活中的圖形,使獲取新知識的過程成為水到渠成,增強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及自信心,從而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

四、説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設計:教學流程圖

展概性性課示念質質外

圖的的的作片形猜鞏業揭成想固自

示與與與我課講驗應檢題解證用測

教學過程:

(一)、觀賞生活中的圖片,引入課題(電腦演示)下面的圖片中,有你熟悉的哪些圖形?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中選取學習素材,易於學生接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二)、開啟智慧

1、操作活動:

讓學生進行如下操作後,思考以下問題:(幻燈片展示)

將一張紙對摺,剪下兩張疊放的三角形紙片。將它們相等的一組邊重合,可以得到一個四邊形。設計意圖:學生在拼圖活動中可以獲得豐富的感知,經歷和體驗圖形的變化過程,引導學生感悟知識的生成、發展和變化.

2、觀察、討論:

(1)兩張紙片拼成了怎樣的圖形?它是四邊形嗎?

(2)這個圖形中有沒有互相平行的線段?你是怎樣得到的?(3)用簡潔的語言刻畫這個圖形的特徵,並與同伴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拼圖遊戲,讓學生經歷了平行四邊形概念的探究過程,自然而然地形成平行四邊形的概念,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避免了以往概念教學的機械記憶,同時發展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培養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3、平行四邊形的定義。

4、介紹平行四邊形的書寫方式及對角線、對邊、對角、鄰角的定義。

5、學生動手畫一個平行四邊形ABCD。

設計意圖:通過動手畫圖操作使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及其相關元素獲得豐富的直觀體驗,為探究圖形性質打下堅實基礎。

(三)、知識源於悟:

1、做一做(讓學生實際動手操作)(出示幻燈片)

先將複製後的四邊形與原來的四邊形重合,然後繞一個頂點旋轉180°,再平移該四邊形,它還能與原來的四邊形ABCD重合嗎?

(教師用展示整個旋轉變化過程)

2、討論:(小組交流)

(1)通過以上活動,你能得到哪些結論?

(2)平行四邊形ABCD對邊、對角分別有什麼關係?能用數學知識驗證你的結論嗎?

3、結論: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

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相等

平行四邊形的鄰角互補

設計意圖: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為出發點,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學習,通過一系列的動手、操作、觀察、實踐、思考、探索、交流來獲取知識和學會學習,使他們更好體會合作交流、互相評價、互相尊重的學習方式。同時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的過程,能很好地讓學生從已有的經驗中、活動中,有意義地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獲得富有成效的學習體驗。從而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探究能力、分組合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推理論證能力等。

4、填表:分邊、角總結平行四邊形的性質,並用幾何語言敍述。

設計意圖:規範學生的幾何語言。同時也使學生清楚,平行四邊形的定義既可以作為性質運用,也能作為證明一個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的方法,在此為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做了一個鋪墊。

(四)、隨堂練習

1、在平行四邊形ABCD中,已知∠A=50°,BC=3cm,則∠B=____,∠D=____,AD=______。

2、在□ABCD中∠ADC=125,∠CAD=21°,求∠ABC,∠CAB的度數.

3、平行四邊形ABCD中,若在AD上取一點E,CB上取一點F,且AE=CF,試測量比較BE,DF的大小並説明理由。

設計意圖:1主要是引導學生歸納小結幫助學生熟練掌握平行四邊形的性質。

2、3是應用性質解題部分,2採用學生板演,教師巡迴的輔導方式,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檢驗本節課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並對書寫格式,及時的訂正和指導。3採取小組合作解答,互幫互助。讓學生熟練性質定理,為以後的證明和計算打好基礎。

(五)、新課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同桌互講,小組交流,師生共同小結)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歸納小結本節課的知識要點,使學生養成學習→總結→學習的良好習慣,發揮自我評價的作用,也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六)、作業設計:

1、必做題:P99習題4.1第

1、3題。

2、選做題:利用平行四邊形設計美麗的圖案,表達你美好的願望。

五、課後反思

1.注重學生對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

以實際生活中的圖片引入,通過動手畫圖和實驗探索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2.注重對“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本節課通過變式、探究及其相關應用來體現這一基本思想。3.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在此過程中,教師始終關注學生學習的情緒體驗,注重對學習過程的評價。通過歸納整理,培養學生善於反思的良好學習習慣,為自身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篇34:八年級數學的説課稿

首先 , 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

一、教材分析(説教材):

1. 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

這一節內容是國中《數學》人教版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十一章第二節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全等三角形的定義、性質,對全等三角形有了一定的瞭解,這為過渡到本節的深入學習起着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在本章內容中,佔據重要的的地位。以及為其他學科和今後的幾何學習打下基礎。

2. 教育教學目標 :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 1 )知識目標:

① 對全等、對頂角、對應邊、對應角的定義,能夠熟練掌握,並達到更深一層的理解。

②能夠利用尺規畫出全等的三角形,學生具有一定的作圖能力。

③掌握並理解三角形全等判定定理中的 SSS 和 SAS .

④能夠運用 SSS 和 SAS 判定定理判定三角形是否全等,()利用三角形全等解決一些實際問題。⑤通過教學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讀圖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加強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 3 )情感目標:通過的師生共同摸索判斷全等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 重點難點:①掌握並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②運用定理判定三角形全等,利用全等三角形解決實際的問題和幾何題

二、教學策略(説教法)

1. 教學手段: 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判定定理,突破難點,我在教學過程中,採用兩探究引出定理,兩個運用定理的例子,來進行教學。探究中主要用尺規作全等三角形的方法中引出全等三角形的條件,進而得出定理。這樣學生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定理。在用兩個練習鞏固知識。

2. 教學方法及其理論依據: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體現課堂教學的主體性,我採用自學、議論、引導教學法,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引導學生運用觀察、分析、概括的方法學習這部分內容,在整個教學過程當中,貫穿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充分鼓勵和表揚同學。

3. 學情分析:(説學法)

1 、八年級學生的思維已逐步從直觀的形象思維為主向抽象的邏輯思維過渡,而且具備一定的信息收集的能力。

2 、學生自主探索,思考問題,獲取知識,掌握方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3 、學生在在討論學習中體驗學習的快樂。討論交流的友好氛圍,讓學生更有機會體驗自己與他人的想法,從而掌握知識,發展技能,獲得愉快的心理體驗。

4. 教學程序:

( 1 )複習回顧上節課內容:

定義:能夠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重合的邊叫對應邊,重合的角叫對應角

性質:全等三角形對應邊和對應角相等

( 2 )探究 1 :

三角形全等的性質讓我們知道 AB=A ’ B ’ BC=B ’ C ’ AC=A ’ C ’∠ A= ∠ A ’ ∠ B= ∠ B ’ ∠ C= ∠ C ’,滿足六個條件中這一部分,能確定△ ABC ≌△ A ’ B ’ C ’,先讓學生畫出△ ABD ,再讓學生在畫△ A ’ B ’ C ’過程中明白,確定一個條件或兩個條件下不能確定兩個三角形全等,通過適當時間的引導探究得出得出,當 AB=A ’ B ’ BC=B ’ C ’ AC=A ’ C ’時,只能畫出一個 A ’ B ’ C ’滿足條件,於是得出定理:三個對應邊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簡寫成 SSS .

( 3 )得出定理,我通過講解簡單的例題,讓學生懂得定理 SSS 定理的運用。

( 4 )探究 2 :

得出:定理兩邊和它們的夾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全等,簡寫成SAS

( 5 )通過解決生活實例,講解三角形全等的運用

( 6 )練習: 在適當的時間過後給出參考答案,並進行簡單的講解。

( 7 )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

( 8 )我的板書:我會把複習內容和這節課的定理用紅色粉筆標明在左邊,中間板書探究和例題的內容,右邊板書練習的參考答案。

( 9 )佈置作業: P15, 第 1 , 3 題,預習P10-P12 的內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ezelv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