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藤野先生教學設計(精選多篇)

藤野先生教學設計(精選多篇)

目錄

藤野先生教學設計(精選多篇)
第一篇:藤野先生教學設計第二篇:藤野先生教學設計第三篇:藤野先生教學設計第四篇:《藤野先生》教學設計第五篇:《藤野先生》教學設計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藤野先生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1.快速瀏覽《藤野先生》,小組交流:《藤野先生》中,魯迅的經歷帶給了他怎樣的情感體驗? 文中的哪些語句特別能表現他的情感體驗?你如何評價魯迅的“棄醫從文”行為?

2.再次感受藤野先生的主要事蹟。

可以引導學生精讀藤野先生事蹟中的某一個片段,深入理解。如精讀“訂正講義”一事,教師可以引導性地提出以下問題:①“大約是星期六”和“第二三天便還我’’當中交代了時間,有什麼作用?②魯迅看了訂正後的講義有什麼感受?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③冒號後並舉的學科名有什麼用意?

通過這些問題的解答,可以培養學生推敲詞句內涵的能力,領會詞語或者句子中所藴涵的深刻意義。對於學生的回答,不強求一致,只要合理即可,主要把握學

生的思維是否活躍,答案是否合理。

4.小組推薦:投影交流。

第二課時

1、研讀《我的母親》《我的第一本書》,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1)文章圍繞母親寫了哪些事?這些事分別表現了母親的怎樣的性格?

(2)“我的童年沒有幽默,只有從荒寒的大自然感應到一點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作者對童年的感覺是怎樣的?聯繫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樂和夢幻”是什麼?

2、語言品味:

結合上下文,品味下面語句中加點詞語的分寸感。

(1)在這廣漠的人海里獨自混了二十多年,沒有一個人管束過我。

(2)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3、“我的第一本書實在應當寫寫,如果不寫,我就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更枉寫了這幾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怎樣理解“枉讀了這幾十年的書”“枉寫這幾

十年的詩”?“人不能忘本”的“本”?

4、小練筆

這一單元中,你最喜歡哪篇文章?你感受到了怎樣的愛?聯繫自身體驗,600字左右寫下來。

第二篇:藤野先生教學設計

1《藤野先生》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瞭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寫作背景

2、 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人物特徵刻畫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能力目標:

1、理清文脈,把握文章的敍述線索

2、領會語言的感情色彩

德育目標:培養學生以使祖國強盛為己任的愛國主義情操

教學重點:1、理解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2、 品評重點句段,領會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聯繫背景解讀文章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義

教學步驟

一、 引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已學過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散文,從中瞭解到三味書

屋中的老先生雖然施行的是封建書塾教育,但思想還算開明,因此,魯迅對他“很

恭敬”。雖是“很恭敬”,但並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魯迅在日本仙台學醫時的

一位日本醫專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樣的老師呢?魯迅對他的感情又是如何的呢?讓

我們來一起學習魯迅的這篇散文《藤野先生》弄個明白。

二、資料助讀:

1、《朝花夕拾》

2、時代背景

三、整體感知:

1、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2、指名朗讀課文,理清思路,把握敍事線索

提示:根據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換將全文分成三個部分。

板書:

在東京清國留學生的醜行醜態失望

在仙台與藤野先生相識、相處 相別讚揚品質

別後紀念行動高度評價

明確:從結構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為敍事線索的,這是全文的

一條明線。那全文的暗線是什麼呢?

四、跳讀課文,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

1、學生瀏覽6—10段,找出有關描寫人物外貌、語言等方面的語句。

明確這些語句體現了人物什麼特點。

讀到此,一個生活儉樸、治學嚴謹的學者形象已展現在我們的目前了,這是作者,

也是我們讀者對藤野先生的初步瞭解。讓我們繼續讀下去,看作者為我們敍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過這些事情,我們將更深入地瞭解藤野先生的內在品質。

2、學生默讀11—23段,研討

(1)文中具體寫了與藤野先生相識相處的四個典型事例,分別表現了藤野先生的什麼精神性格?

(2)我對藤野先生懷有一種什麼感情?引用課文內容簡要回答。

學生交流研討結果,教師明確。

顯示如下:

事情思想品質

添改講義工作認真負責

糾正解剖圖

關心解剖實習

瞭解女人裹腳

提問:學了6—23段文字,我們懂得了學寫類似作文要注意哪幾點?

明確:①學會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②敍事應該有詳略

③上下文注意過渡

④敍事時要注意刻畫人物的神態

讀到此,我們更深地瞭解到藤野先生為人正直,他真誠地關心着

魯迅,熱情地幫助魯迅,對待魯迅沒有絲毫的民族偏見。讀到此,我們會

想:在這樣一位老師的真誠幫助下,魯迅定然能實現自己做醫生的夢想,

學成回國後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國。可魯迅最終卻作出了棄醫從文的決

定,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學生閲讀課文24-31段,合作探究:

(1)怎樣理解“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 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這句話?

(2)“在講堂裏還有一個我。”作者為什麼要這樣特意寫明呢?

(3)“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彩”中“何嘗”是什麼意思?

(4)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促成作者棄醫從文的轉變,對這兩件事的敍述的側重點 有什麼不同?

學生思考交流後發言,教師指導明確。

從剛才的研討中我們知道,魯迅先生棄醫從文原因有二:一是因為日本學生

懷疑魯迅考試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題目,他們根本看不起中國人,因為當時中國是弱國。二是因為看電影時,魯迅看到中國人為俄國人作偵探被日本人抓獲要槍斃時,日本學生拍掌歡呼,對中國人民大肆污衊。魯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同時感到中國人思想的麻木。這時魯迅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要喚醒人們麻木的思想,當首推文藝。為此,他決定棄醫從文。

從上述兩件事情,我們可知像藤野先生一樣關心魯迅的人非常少,這就使得

藤野先生的真誠幫助、熱情關心在魯迅心中顯得猶為珍貴。因此,

魯迅對他特別感激,感情也特別深摯。

3、齊讀36—38段,明確這一部分主要表達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懷

念之情。

魯迅後來給藤野先生寄過照片了嗎?寫過信了嗎?

他把老師忘了嗎?

魯迅時時記起藤野先生,懷念他,感激他,讚美他,魯迅對先生的懷念之

情具體表現在哪裏呢?

①珍藏講義②懸掛照片③多寫文章

有關直接寫藤野先生的文字,我們今天都講了,餘下的內容沒有直接寫藤野先生,這些事情與藤野先生有何聯繫?作者是用什麼中心意思來統攝全文的?這也就是全文的一條暗線。

五、課堂小結:

欣賞一篇優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陳年佳釀,只有用心體悟,才能獲得心靈的飛躍和思想的 昇華。走進散文《藤野先生》,我們更親近地觸摸了魯迅奮然前行的心跡,更深刻理解了魯迅感念師恩的豐富內涵。藤野先生,讓魯迅感念,更鐫刻在讀者心中。

六、作文片段練習:通過寫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

提示:先確定寫誰,然後確定要表現人物什麼思想品質,最後圍繞中心選擇事例,組織成文。

第三篇:藤野先生教學設計

《 藤野先生》 教學設計

寧夏海原縣三河中學韓曉玲

一.教材分析:

《藤野先生》是一篇傳統課文,是魯迅對20世紀初自己在日本留學時的一段經歷的回顧,重點敍述了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熱情歌頌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洋溢着作者的一腔愛國之情。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能學到敍事性文章的寫法,也能從中受到愛國主義的薰陶。

二.學習目標

1.學習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徵來表現人物思想品質的寫作方法。

2.學習藤野先生正直、熱情、治學嚴謹的高尚品質和重視中日友情、毫無民族偏見的精神。

3.學習魯迅先生的尊師好學的高尚品德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三.自學內容

1.瞭解魯迅

1881年誕生於浙江省紹興縣城一個逐漸沒落的封建家庭。1936年病逝於上海。原名周樹人,魯迅是他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説《狂人日記》時開始用的筆名,現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偉大奠基人。我們在國中學過他的作品有《風箏》、《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阿長和<山海經>》、《社戲》《雪》

2.寫作背景

這篇散文記敍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學的生活片斷。寫作年代則是在魯迅離別了藤野先生二十餘年後的1926年10月12日。魯迅到日本學,本想以學醫來救國救民,可在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習時,有一次觀看反映日俄戰爭的影片,片中中國人看日本槍斃給俄國人做偵探的中國人的麻木神情給魯迅以很大的刺激。從此,他棄醫學文,決心用文藝作為武器進行戰鬥,從而喚起國民的覺醒。魯迅寫此文時,正當“三?一八”慘案發生之後,魯迅積極支持愛國學生的正義行動,與反動軍閥以及反動文人進行英勇鬥爭,用戰鬥的文章來抨擊“正人君子”的迫害,抒發自己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歌頌沒有民族偏見、正直、熱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3.藤野先生簡介

藤野先生,姓藤野,名嚴,排行第九。1874年生於福井縣一位醫生家裏,名古屋愛知縣立醫學專門學校畢業,畢業後留校任教。1904年在仙台醫學專門學校教書。1915年仙台醫學專門學校改為東北醫科大學,藤野先生因沒有進過大學,不合“資格”要求而離職,到東京泉橋慈善醫院工作,並學耳、鼻科,一年後回到家鄉福井縣木村自設診所。1945年8月11日逝世,享年72歲。

4.《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魯迅的散文集,題意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本站向您推薦)來”,是魯迅在中年以後回憶自己青少年時的經歷感受的集子,原題是《舊事重提》,這組散文,是浸透着兒時故鄉瓜果的清新甜美滋味的小品,魯迅把這美好的回憶散文,比作一組晨光裏綻開的花朵,拾來自賞、自慰,而並不是直接為了戰鬥。可以説,《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時代生活的戀歌,而不是投向敵人的投槍和匕首。我們前面提到的《風箏》、《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阿長和<山海經>》都是選自這一本集子。

四.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速度課文,掃除閲讀障礙。

補充資料:

緋紅(fēi )解剖(pōu)油光可鑑(jiàn )畸形(jī )

不遜(xùn) 匿名(nì )杳無消息(yǎo)詰責(jié )

教誨(huì )瞥見(piē )抑揚頓挫(cuò)深惡痛疾(wù )

2.在這篇回憶性散文中,作者寫了早年在日本留學時期的生活。請你依據文章敍述中時間的推移和地點的轉換,理清課文內容,列出結構簡表.

3.在熟悉文章的基礎上,結合課後習題(一),理清本文的敍述線索。

六。探究文章深意。

1.研習課文的第一部分(1-3段)。 思考

(1)作者是怎樣抓住主要特徵來描寫清國留學生的形象?

(2)“東京也無非是這樣”中的“無非”怎麼理解?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

(3)“實在標緻極了”改為“實在醜極了”可以嗎?

(4)第三段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總結:一部分內容看似與寫藤野先生無關,實際上從側面反映了魯迅不願與清國留學生同流合污的愛國主義思想。他離開了東京,前往仙台,這為與藤野先生的相識埋下了伏筆。

本段意:寫“我”在見到藤野先生之前,在東京的所見所感,以及離開東京到仙台求學的原因。

2.研習課文第二部分

提示:給第二部分劃分四個層次

a.學生默讀第4、5兩段(第一層),思考下列問題:

(1 )從東京到仙台途中,要寫的內容是很多的,作者為什麼只寫“日暮裏”和“水户”兩個地方?用意何在?

(2)“大概”對錶達句子的意思有什麼作用?魯迅到仙台後,受到了哪些優待?這能説明什麼問題?

(3)“居然”對錶達句子意思有什麼作用?

總結第一層次層意:寫“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見和在仙台受到的優待,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情誼。

b 誦讀課文的第6—23段(第二層次),並思考下列問題.

( 1)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徵來描寫藤野先生?這些描寫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麼品質?

(2 )作者寫了與藤野先生相識和交往的哪幾件事?這些事表現了藤野先生怎樣的品質?

總結第二層次層意:記與藤野先生相識和相處中的幾件事,讚揚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

c.結合文中有關注釋,仔細閲讀課文的第24—31段,並思考下列問題:

(1)這一層次寫了幾件事?反映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2)作者為什麼又要離開仙台,並棄醫學文?

總結第三層次層意:寫作者離開仙台,棄醫學文的原因,充分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思想。

d閲讀32—35段(第四層次),

問題:作者是怎樣描寫“我”與藤野先生依依惜別的深厚情誼的?

總結第四層次層意:寫作者離開仙台時,與藤野先生依依惜別的深情。

3. 請朗讀36—38段,思考下列問題:

作者懷念藤野先生的具體行動有哪些?

七.問題探究。

(1)怎樣理解“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這句話?

(2 )“在講堂裏的還有一個我。”作者為什麼要這樣特意寫明呢?

(3 )“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何嘗”是什麼意思?

(4 )如何理解“我拿下來打開看時,很吃了一驚,同時也感到一種不安和感激”句中的“吃驚”“不安”“感激”?

(5)如何理解“小而言之,是為中國,就是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大而言之,是為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這句話?

八.作業。

完成課後習題。

第四篇:《藤野先生》教學設計

《藤野先生》導學案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人物特徵刻畫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2、領會語言的感情色彩;理清文脈,把握本文的敍事線索

3、學習藤野先生嚴謹認真、熱誠正直的高尚品質

4、體會魯迅深沉的愛國主義情懷,培養學生以祖國強盛為己任的愛國主義情操 教學重點

1、理解選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2、品評重點語段,領會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聯繫背景,解讀文章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義

2、理解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方法一、同學們,憶及老師,三味書屋“極方正、質樸、博學”的壽鏡吾老先生令童年魯迅信服、敬畏,而在日本仙台醫專留學時與藤野先生的交往,則如日後魯迅在回憶中所説的:“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人質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那麼藤野先生是怎樣的一個人?是什麼讓魯迅這樣深情感念呢?今天,我們將一起去感受這段難忘的經歷,這位給魯迅以鞭策的先生。(板書文題、作者)

方法二、 讓學生説説在成長過程中,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人,並闡述理由。(有老師、 父母、朋友、還有偶爾相識的陌生人) 再讓學生説説在成長中,哪件事最讓你難忘?

由學生的回答導入文章。魯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講述了他與先生的交往。魯迅先生懷念藤野先生的原因與我們剛才所講的原因是不是一樣呢?帶着這個問題,我們來學習課文。

二、資料助讀

(投影)簡介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時代背景材料

《朝花夕拾》是魯迅的散文集,題意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來”,是魯迅在中年以後回憶自己青少年時的經歷感受的集子,原題是《舊事重提》,這組散文,是浸透着兒時故鄉瓜果的清新甜美滋味的小品,魯迅把這美好的回憶散文,比作一組晨光裏綻開的花朵,拾來自賞、自慰,而並不是直接為了戰鬥。可以説,《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時代生活的戀歌,而不是投向敵人的投槍和匕首。《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阿長和<山海經>》都是選自這一本集子。

魯迅是抱着尋求救國道路的心願到日本學醫的。1904—1906年在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他原準備畢業回來救治像他父親一樣被誤的病人的疾苦,來實現治病救人,救人救國的人生夢想。可魯迅最終並沒有成為一名醫生,他後來放棄了醫學,於1906年到東京開始從事文學活動,1909年回國後,繼續用文藝作為武器進行戰鬥,成為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閲讀這篇課文。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投影)字詞(見課件)

2、學生默讀課文,理清思路,把握敍事線索。思考:

(1)在這篇回憶性散文中,作者寫了早年在日本留學時的生活。在這段經歷中,作者轉換了三個地點,請找出文中表明地點轉換的語句。(東京——仙台——中國)

(或這麼問:文章重點寫了發生在哪裏的事情?此外還寫了什麼地方的事情?你能説出文章中的地點變化嗎?)

(2)你認為課文是以什麼為中心記敍的,敍事線索是什麼?請結合文意談出自己的理解。(明線:與藤野先生的交往)

四、賞析藤野形象

1、學生採用跳讀方式閲讀有關藤野先生的內容

2、學生用“藤野先生是一個----------------------的人”的形式組織語句,選擇角度,概括人物形象。

提示:從肖像、生活習慣、治學、對待學生角度考慮

3、文中具體寫了與藤野先生相識相處的四個典型事例,分別表現了藤野先生的什麼精神品質?

提示:主動關心我學習———認真負責

為我改正解刨圖———嚴格要求

關心解刨實習———沒有民族偏見

瞭解中國女人裹腳———求實精神

“我”為什麼“很吃了一驚”?請用自己的話概括。──因為看到藤野先生親自給“我”這個外國學生改講義。

“我”為什麼“不安和感激”?請用文中的語句回答。──“不安”是因為講義中有那麼多的脱漏和錯誤讓先生費神。“感激”的是藤野先生的熱情關心。把“都用紅筆添改過了”的“添改”改為“修改”可以嗎?──不可,“添改”比“修改”更費神。

藤野先生給魯迅添改講義是否偶一為之?請從文段中找出根據。──不是。有兩處可證明:1.藤野先生要求每一星期送給他看一回;2. 這樣一直繼續到藤野先生教完了他擔任的功課:骨學、血管學、神經學。

填空:藤野先生給作者改講義改得十分認真,其中最能表現改得全面的詞語是──“從頭到末”;説明改得細緻的詞語是 ──“不但??連??一一”;説明改得及時的詞語是──“第二三天便還我”。

藤野先生添改講義這件事表現了他什麼思想品質?──認真負責。

“實物是那麼樣的,我們沒法改換它”既反映了藤野先生對學生的_____,又反映了他對科學問題的_______

4、作者初見藤野先生時,藤野先生是什麼樣子的?

明確:黑瘦的先生,八字須,戴着眼鏡,夾着一疊大大小小的書,通過肖像描寫,寫了他的穿着,穿插了他穿衣服的掌故,表現了藤野先生是一個不注重穿着的人,生活樸素、簡單。

5、小結藤野先生這一形象。

★語文活動:猜猜我是誰?

學習本文“寫人抓特徵”,幾筆勾勒出藤野先生出藤野先生外貌的白描手法,寫出自己的外貌或典型性格特徵

教師收齊後打亂,再分發給同學,大家根據所寫的特徵推斷這是哪位同學。請幾位同學交流,然後研究為什麼猜(不)中的原因,明確寫人必須抓住特徵。

五、研讀關鍵語段,深刻理解文章

過渡:魯迅先生到日本,一開始先到的什麼地方?後來為什麼來到仙台呢?

1、指明學生朗讀課文1、2段,思考:

(1)這部分文字所描寫的對象是什麼?

(2)作者對所描寫的對象是一種什麼樣的態度?你能夠通過具體的語句來分析嗎? “東京也無非是這樣” 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情緒?

明確:所描寫的對象是“清國留學生”。對他們是一種厭惡之情,這是從他們逛公園,賞櫻花,梳辮子,學跳舞等事情中可以看出。這也許也是魯迅為什麼要離開繁華的東京的原因所在。

(3)寫“清國留學生”的外貌,作者抓住了什麼特點?──抓住了“盤着大辮子”的特點。為什麼抓這個特點?──因為在當時,有無辮子,可以區分對清王朝的態度。

教師介紹當時關於辮子的知識:

在清朝以前,我國講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投影以上文字),所以,頭髮終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20歲舉行冠禮之後,把頭髮束在頭頂,上面加“冠”。清人入主中原之後,強制推行清朝法式:將前額頭髮剃掉,後面留起辮子,當時有“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投影以上文字)之説。清朝末年,有反清思想的知識分子,例如魯迅,率先把辮子剪去。所以當時僅憑辮子就可以辨別對清王朝的態度。也有的辮子剪掉後又後悔了,就續一條假辮子。

“清國留學生”辮子盤在頭頂,説明什麼?──留着辮子,不肯剪掉,説明他們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黨;而辮子盤在頭頂,又説明他們追求時髦,顯示自己贊成“維新”。一旦維新失敗,還可以把辮子放下來,表示自己是保皇派。總之,不倫不類,不土不洋,是首鼠兩端的兩面派。

教師評:魯迅抓住“盤辮子”的特點寫清國留學生的外貌,實際上是在畫他們的靈魂。他以極簡練的語言表現了極深刻、極豐富的內容,真是大師,大手筆!

(4)一些段落在語言上有何特點?

明確:比喻、反語的巧妙使用,使文章語言幽默,風趣而又不失力度。文章中這樣描寫“清國留學生”:“但花下??實在標緻極了”

這段文字在準確地形容與細緻的描寫的基礎上,作者還把“清國留學生”的精神風貌刻畫出來了,本來是擔當着救國重任的留學生,到東京之後,則不思進取,反而追逐時髦,將頭髮弄得油光可鑑,尤其可悲的是,始終不忘記那條象徵落後和恥辱的大辮子,反而將其弄得十分醒目,令人噁心。文章用比喻和反語誇張,將諷刺之情巧妙地流露在字裏行間。

(5)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魯迅為什麼厭惡和嘲諷“清國留學生”?──魯迅是抱着“科學救國”的目的去日本留學的,但是,這些“清國留學生”置國破家亡於不顧,白天逛公園,晚上學跳舞,打着“維新”的旗號,卻又忠君保皇,不學無術,所以魯迅厭惡他們。

正是由於對東京的清國留學生的厭惡、失望,所以才離開東京去仙台,才有機會遇到藤野先生。(交代原因)

3、過渡:藤野先生在作者心目中這麼好,他自己也是想通過學醫救國,那為什麼後來還沒學完就放棄了呢?學生自讀課文第24——31段合作探究:

(1)怎樣理解“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這句話?

(2)這幾段文字寫了幾件事?

(3)討論下列問題:

“愛國青年”指的是__________的青年。加引號表示___________。

“愛國青年”寫給魯迅的匿名信的主要內容是_________________。

“嗚呼,無法可想”是對_______________無可奈何的慨歎。

“特別聽得刺耳”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們也何嘗不酒醉似的喝彩”句中“何嘗”是什麼意思?

“我的意見卻變化了”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匿名信和看電影事件促成作者棄醫從文的轉變,對這兩件事的敍述側重點有什麼不同?這兩件事情給作者怎樣的刺激?

匿名信事件,看電影事件這兩件事對探索救國救民之道的魯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國弱民倍受歧視的悲哀,激發了作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

為拯救民族、富國強民的鬥爭精神。“終於這流言消滅了”,魯迅的正義鬥爭終於取得了勝利。“看電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魯迅。他極為沉痛而憤慨地寫道:“中國是弱國??也無怪他們疑惑。”用這樣的反語來表達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傷,思想上所受到的極大的震動,以及改變志向,棄醫學文的決心。

(5)我想現在肯定有些同學會有想法,本文題目是藤野先生,為何寫這幾件事?明確:寫日本愛國青年尋釁滋事是給藤野先生做反面襯托。寫課堂上看電影事件是作者告別藤野先生的直接原因。總之,這些材料都與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熱忱、沒有民族偏見的品質有密切關係。同時還表現了作者那份強烈的愛國熱情。

4、學生自讀課文第三部分,教師點撥:

1.第一段中,熱情讚頌和高度評價藤野先生的語句是_______。

2.結尾一段,作者懷念藤野先生的具體行動有三:(1;(2(3。

3.“良心發現”指的是_________。“增加勇氣”指增加了什麼勇氣?

4.“正人君子”是諷刺__________________。這是運用________的修辭方法。

5. 最後一句有什麼含義?

六、合作研討,體驗反思

(一)研討課文其他內容與主題的關係,進一步理解本文主題。

1.藤野先生的品質是在日本舉國上下都鄙視中國人的風氣下,對中國人的熱情友好和尊重,那麼,本文又滲透着魯迅先生什麼思想感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這是本文的暗線;明線是寫藤野先生。

2.具體説明哪些事例滲透着魯迅先生的愛國主義精神。──(1)對“清國留學生”的厭惡;(2)只記得“水户”、“日暮裏”兩個地名;(3)對艱苦的生活不以為意,發奮學習以救國;(4)對“愛國青年”的憤怒;(5)棄醫從文。

3.為什麼寫只記得兩個地名?──“日暮裏”──想到“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水户”──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朱舜水是明末思想家,明亡後曾進行反清復明活動,事敗後長住日本講學。他是浙江餘姚人,離紹興很近,可謂魯迅先生的“同鄉”,魯迅很敬重他。目的:表現自己的愛國主義感情。

4.再次概括作者棄醫從文的原因,説明寫這一內容的目的。──看電影事件使魯迅先生認識到:醫學救不了中國,要救中國,首先要改變人們的精神,而改變人們的精神,首推文藝,因此棄醫從文。寫這一內容的目的是反襯自己的愛國主義精神。

5. 寫“愛國青年”是什麼目的?──反襯藤野先生對中國人的熱情友好和尊重;反襯自己的愛國主義精神。

6. 寫其他教職員對魯迅先生的關心是什麼目的?──正襯藤野先生的品質。這些人關心魯迅,只是“物以稀為貴”,不是尊重。

7. “惜別”時,藤野先生“似乎想説話”,但為什麼“竟沒有説”?──尊重魯迅的人生選擇。

8. 歸納本文主題:1. 表現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以及對中國人的熱情友好和尊重;2.抒發自己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這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二)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人生道路選擇對你有什麼啟示?請聯繫自身,思考人生的意義。

找人發言,教師引導鼓勵。

七、課堂小結

走進散文《藤野先生》,使我們更親近的觸摸了魯迅先生奮進的心跡,更滲透理解了魯迅先生感念施恩的豐富內涵。藤野先生令魯迅懷念,更鐫刻在讀者心中,願我們在師恩的關愛沐浴下,生活的天空更為湛藍靚麗。

八、延伸拓展

以“我最尊金的一位老師”為題,構思完成一篇小作文,要求敍事具體,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中心明確。

第五篇:《藤野先生》教學設計

《藤野先生》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

2、理解本文語言濃厚的感情色彩。

3、瞭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質。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瞭解作者留學日本的情況、與藤野先生的交往和本文的寫作背景。

2、把握課文的組織結構,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教學過程:

一、簡介作者、藤野先生和作品的寫作背景。

1 魯迅和本文的寫作背景。

魯迅(1881—1936),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寫作了許多小説、雜文、散文、詩歌、日記、書信、論著,還翻譯了不少作品,這些都是我國現代文學的寶貴財富。

課文《藤野先生》選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魯迅於1926年2月至11月間寫作的十篇回憶散文。最初在《莽原》半月刊上陸續發表時,總題為《舊事重提》;1927年5月,編印成書時改題為《朝花夕拾》。這是魯迅回憶青少年時代生活經歷的一組文章。 《藤野先生》寫於1926年10月12日。當時作者正在廈門大學任教。魯迅是應廈門大學聘請於1926年8月26日離開北京南下到上海,同年9月4日到達廈門的。

1926年3月18日,北洋段祺瑞執政府的衞隊血腥屠殺愛國請願學生,死47人,傷300多人,女師大學生劉和珍、楊德羣就是其中的兩個殉難者。魯迅説“三月十八日,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北洋政府血腥鎮壓愛國者的當天下午,就下了通緝令,抨擊過北洋政府及其首領的魯迅,自然是被列入這個通緝名單的。後馮玉祥的國民軍把段祺瑞趕下台,而奉軍又攻進北京,趕走國民軍。奉軍進北京,騷擾百姓,姦淫擄掠,大肆逮捕和殺害進步人士。北京成了一個充滿恐怖和令人窒息的地方。魯迅遭到北洋軍閥反動政府的迫害。這年的七月,魯迅接到廈門大學的任教聘請,8月離開北京去廈門。

本文是魯迅離別了藤野先生二十年後寫的。

2 、魯迅留學日本的目的和有關情況。

《藤野先生》一文,回憶的是作者魯迅於1902年至1906年在日本留學時的一段生活經歷和往事。

1902年春,魯迅在南京陸師學堂附設的礦路學堂畢業後,在學堂總辦俞明震的帶領下和幾位同學一道去日本留學。1902年到日本後,先在東京弘文學院學日文,1904年4月畢業後,他按原定志願到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這是魯迅經過鄭重考慮後作出的選擇。1906年春,魯迅決心改變自己的生活道路,棄醫從文,於是離開仙台到東京。1906年6月,難違母命,他回國結婚,幾天後復回東京。1909年回國。

魯迅出國前後,中國正迅速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祖國面臨日甚一日的危亡形勢。作者東渡日本前,1894年爆發中日甲午戰爭;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我國。這兩次戰爭,最後都是以中國割地賠款而告終。魯迅到日本後,1904年至1905年,爆發日俄戰爭,這是日本和俄國兩個帝國主義列強為了爭奪中國的東北而發生的戰爭。

魯迅出國留學和後來棄醫從文,都是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

魯迅早在故鄉紹興的青年時代,就在探索人生的道路,立志“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南京求學時期的他,和許多先進的中國人一樣在思考、探索國家和民族的

出路。他們的結論是:“要救國,只有維新,要維新,只有學外國。”(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

魯迅東渡日本不久,便立下了宏大志向:“我以我血薦軒轅”。他要把滿腔的熱血奉獻給祖國。他是一位深沉的愛國者,又是一個科學救國論者。他先選擇了醫學。他説:“知道了日本維新是大半發端於西方醫學的事實”,後來便到“日本一個鄉間的醫學專門學校”學習,“預備卒業回來,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於維新的信仰”。(魯迅《吶喊·自序》)

1906年,一個偶然的事件,成了他思想發展和改變志向的契機。

魯迅:“有一回,我意在畫片上忽然會見我久違的許多中國人了,一個綁在中間,許多站在左右,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據解説,則綁着的是替俄國做了軍事上的偵探,正要被日軍砍下頭顱來示眾;而圍着的便是來賞鑑這示眾的盛舉的人們。

這一學年沒有完畢,我已經到了東京了,因為從那一回以後,我便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於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

魯迅:《吶喊·自序》)

魯迅的這一段經歷和他棄醫從文的原因,他在《魯迅自傳》(這篇自傳是作者在1925年所作《自敍傳略》的基礎上於1930年增補修訂而成的)裏是這樣寫的:我在礦路學堂畢業後,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學。“但待到在東京的預備學校畢業,我已經決意要學醫了。原因之一是因為我確知道了新的醫學對於日本維新有很大的助力。我於是進了仙台(sendai)醫學專門學校,學了兩年。這時正值日俄戰爭,我偶然在電影上看見一箇中國人因做偵探而將被斬,因此又覺得在中國醫好幾個人也無用,還應該有較為廣大的運動??先提倡新文藝。我便棄了學籍,再到東京,和幾個朋友立了些小計劃,但都陸續失敗了。” 3 、簡介藤野先生與魯迅

藤野先生,即藤野嚴九郎(1874—1945),姓藤野,名嚴,排行第九。日本福井縣人,出生於一醫生家庭。1896年,畢業於名古屋愛知縣醫學專門學校後留校任教。1901年到仙台醫學專門學校任講師,1904年7月(魯迅從仙台醫專前幾個月)升為教授。曾擔任解剖學、解剖實習和局部解剖等課程。他為人正直、生活樸素,工作認真負責,對弱國學生無民族偏見,對魯迅很關懷,受到魯迅的尊敬。

1911年,東北帝國大學成立;1921年,仙台醫專併入,成為東北帝國大學醫學部。1915年,決定成立東北帝國大學醫科大學,藤野因學歷不夠退職後到東京一慈善醫院就業。1919年回故鄉自立診所,熱心為鄉民服務。1945年8月11日病逝。

“1935年日本巖波文庫中要出《魯迅選集》的時候,曾經來問魯迅先生自己,選些什麼文章好。魯迅先生回答:‘一切隨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選錄進去。’目的是在藉此探聽到藤野先生的一點消息。當這選集出版的第二年,譯者增田涉到上海來訪問魯迅先生。魯迅先生向他打聽藤野先生的情況,增田涉説沒有下落時,魯迅先生慨歎地説,‘藤野先生大概已經不在世了吧!’其實藤野先生活到七十二歲,直到1945年8月11日才因腦溢血逝世。《魯迅全集》在日本出版後三年,藤野先生的長子入第四高等學校讀書。教師發現他是藤野先生的兒子,把《魯迅選集》給他。藤野先生戴上眼鏡匆忙地翻開這選集。當他看到扉頁上魯迅先生的照片時,驚喜地高聲叫道:“啊!這是周君,他已經了不起啦!’他知道魯迅先生還健在,非常高興。”(許欽文:《語文課中魯迅作品的教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出版)1937年3月,日本《文學案內》上發表了以《謹憶周樹人君》為題的藤野先生的談話錄。

二、生字新詞

三、教師範讀或讓學生朗讀課文。

四、引導學生理解本文線索,把握本文的層次結構。

本文從不滿於某些清國留學生的尋歡作樂、庸俗無聊的生活起筆,自然地過渡去仙台學醫,記敍受到藤野先生教誨的情況,最後寫到對藤野先生的懷念和感激。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這是本文的敍事線索。文章依據時間推移、地點的轉換和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來寫。

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三段),寫在東京的所見所感和轉地求學的原因。

文章一開頭就説“東京也無非是這樣”表露了對東京的失望和不滿。在東京的那些清國留學生,頭頂上盤着大辮子,除下帽來“油光可鑑”,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到傍晚,他們就在中國留學生會館的房裏“學跳舞”,地板常“咚咚咚地響得震天”,“兼以滿房煙塵鬥亂”。這些出國留學生不學無術,尋歡作樂,思想腐朽,生活庸俗無聊,醜態百出,因而用副詞“無非”(“只”“不過”的意思)表達了對他們的厭惡之情。“標緻”在這裏是反語,在“標緻”前加副詞“實在”(“的確”的意思)更增強了反語的諷刺力量。為了尋求救國救民之道而來日本留學的魯迅,對那些“清國留學生”的思想行為十分厭惡,不願與他們為伍。這樣就自然引出要離開東京到別處去“看看”。

這部分作者用諷刺的筆墨描寫某些清國留學生醉生夢死的生活,含蓄地點出了自己離開東京去仙台求學的原因。這也是他愛國主義思想的表現。

五、作業

向您推薦更多精彩文章:

藤野先生教學設計

《藤野先生》教學設計

1藤野先生教學設計

《藤野先生》教學設計1

《藤野先生》教學反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kyz3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