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幼兒園説課稿(熱門46篇)

幼兒園説課稿(熱門46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46篇《幼兒園説課稿》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幼兒園説課稿》相關的範文。

幼兒園説課稿(熱門46篇)

篇一:幼兒園説課稿

一、説教材

《認識時鐘》是幼兒園小班數學課程。

幼兒園數學是一門系統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它有着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因此必須密切聯繫幼兒的生活,結合幼兒生活實際和知識經驗來設計數學活動。時間是無直觀形象較為抽象的概念,因此,我運用了幼兒較熟悉的一日活動的作息時間,引導幼兒認識整點、半點,如:8:00入園,4:30離園……這樣易引起幼兒的情緒體驗,使其容易理解和接受。根據教材內容和幼兒的實際情況,制訂出本次活動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認識時鐘,基本掌握鐘面的主要結構,能叫出名稱。知道時針、分針、以及它們之間的運轉關係,能正確辨認整點、半點。

2.能力目標:培養觀察力和操作能力,並建立初步的時間概念。

3.情感目標:通過活動,使幼兒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

二.説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次教學活動的目標主要是幫助幼兒認識整點、半點和時針與分針之間的運轉關係,使幼兒建立初步的時間概念。為此,我提供了幼兒人手一隻鍾,讓幼兒在撥一撥,看一看的過程中掌握整點、半點,知道時針、分針、以及它們之間的運轉關係。

三.説教法與學法

為了幫助幼兒掌握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在活動中始終以幼兒為主體。根據幼兒認識過程的直觀形象性,遵循直觀性原則,主要採取視、聽、講結合法來引導幼兒充分觀察鐘面的結構,時針和分針之間的運轉關係;在活動中遵循活性原則,綜合運用發現法、遊戲法,讓幼兒通過操作活動、言語活動,促進幼兒主動學習;遵循積極性原則,教師藉助環境條件(實物投影儀)集圖象、色彩一體,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遵循個別性原則,對能力差的幼兒在看圖撥指針時,教師注意加強輔導,如:7:00時,提醒幼兒分針在12上,時針在7上。

四.説教學準備

小兔木偶,動物鍾若干只(小老鼠、小豬、小猴、小牛、小狗等),圖片若干張,紅、黃、綠鍾各兩隻,幼兒人手一隻鍾,實物中一隻。

五.説教學過程

(一)開始部分

活動一開始我出示了一隻木偶小兔,以小兔離開家的時間點引出活動內容,然後出示實物鍾,請幼兒説説鐘的用途,總結出鍾能告訴我們時間,人們的學習、生活、工作都離不開它。

(二)基本部分

在活動中我避免了“一言談”和“自問自答”的形式,注重幼兒主動的觀察,鼓勵幼兒發現問題,主動求知。

1.讓幼兒觀察鐘面,指導幼兒仔細觀察。

教師提問“小朋友,看,鐘面上有什麼呀?”“這鐘面上都有那些數字?”“這些數字都是怎麼排列的?”“這兩根針一樣長嗎?”等等,來引導幼兒初步的認識時鐘。

2.認識整點、半點,瞭解時針和分針之間的運轉關係

在本環節中,我先出示了紅、黃、綠三隻鍾,提出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小朋友們,誰能看出這三隻小時鐘上面有什麼一樣的地方?”讓幼兒觀察,比較,最後得出分針指向12,從而總結出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點。緊接着又出示了幾隻動物鍾,讓幼兒説説幾點鐘,使幼兒所學知識能馬上得以鞏固,而且通過實物投影放動物鍾,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接着通過教師的操作演示,幼兒的細心主動觀察,瞭解分針與時針的運轉關係。由於這是本次活動的難點,所以我在最後不進行操作演示,讓幼兒想一想,2點到3點分針時針是怎麼變化的,得出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格。接着我又以相同的方式認識了半點及半點時分針時針之間的運轉關係。

3.看圖撥時間

請幼兒看幾張圖片,並以小兔的口吻提出:“小兔子要來考考小朋友,看誰把剛才的知識學會了。”一下子把幼兒的注意力吸引住了,然後運用圖片上幼兒較熟悉的一日活動的作息時間,使幼兒對學習活動較感興趣及易於理解,並通過操作活動,使幼兒對所學知識有了進一步的鞏固,最後請幼兒講講自己是幾點睡覺的,讓活動滲入到常規習慣的培養,使幼兒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

(三)結束部分:

此次活動是以遊戲:“小羊,小羊幾點鐘?”結尾的。幼兒可以通過這個遊戲來加深對時鐘的認識。遊戲規則是由老師扮演老狼,小朋友扮演小羊,老師擺出時間問小朋友:“小羊小羊幾點鐘?”小朋友要馬上回答出來,當老師問到6點鐘的時候,小羊得馬上跑回家,否則將被老狼吃掉。

本次活動就在這樣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結束了。

六.活動延伸

1.教師或家長可向幼兒介紹多種鍾、表及國內外有關鐘錶趣聞,豐富幼兒的知識。

2.在日常生活或遊戲中,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幼兒運用表達時間的詞彙:如遊戲時間,5點鐘到了……

3.教室內可設置時鐘,以及請家長配合提醒幼兒按作息時間活動,如:7:00起牀、7:30進餐等,幫助幼兒建立初步的時間概念。

篇二:幼兒園説課稿

在本次活動中,各個環節採用遊戲法。情境法等不同的方式方法開展教學。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體現活動形式的豐富性。

根據本班幼兒的接受能力,確定以下活動目標:

1。聽懂並能理解遊戲規則。

2。學習怎樣去形容水果。

3。仔細觀察畫面中的圖畫,根據畫中特色去猜出謎底。

活動準備:水果圖卡

為適應活動目標的需要,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首先,教師先問問幼兒吃過哪些水果?請幼兒發表一下自己喜歡吃什麼水果?以次導入主題。

然後教師和幼兒一起玩猜果謎的遊戲。教師可以加一些肢體動作,適當的補充相關資料。如:彎彎曲曲的一條藤蔓,一片片綠色的葉子遮滿棚架,像鈴鐺掛在上面,可是鈴鐺不響酸又甜。小朋友知道這是什麼水果嗎?以次加強幼兒的猜謎線索。當幼兒猜出謎底時,教師和幼兒分享謎底(葡萄。西瓜)的特徵和吃起來的味道。

接下來,請幼兒一邊看着書中的圖畫,一邊以輕鬆的心情分享剛剛猜果謎的趣味。可以將事先準備好的各種水果圖卡拿出來,和幼兒繼續玩猜其他果謎的遊戲。

最後,學習詞語:葡萄。西瓜

教師自制詞卡,引導幼兒説出葡萄和西瓜的外形特色和它們吃起來的味道。並且提問:

小朋友,請問葡萄的外形像什麼呢?葡萄吃起來的味道又如何呢?

西瓜的外面是什麼顏色的呢?裏面又是什麼顏色的呢?吃西瓜會吐什麼東西呢?又是什麼顏色的呢?

活動形式凸顯遊戲性,在本次活動中,各個環節採用遊戲法。情境法等不同的方式方法開展教學。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體現活動形式的豐富性。同時,也將為獲得好的效果打下堅實的基礎。

篇三:幼兒園説課稿

幼兒期是人的一生中發展思維、豐富詞彙的最佳時期,通過學習各種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可以提高幼兒對語言的感受力,培養他們對文學作品的學習興趣。因此,我選擇講授山東省幼兒教材上冊第六單元的童話故事《金色的房子》。這個故事語言自然優美,重點語句反覆吟唱,極富感染力。對話簡潔、生動,語言節奏感強,富有音樂美。學前班的幼兒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完全可以體會故事所表達的情感,學會複述故事。

這個故事的教學目標是:

1.德育目標:教育幼兒同伴之間要友好相處,團結友愛。

2.知識目標:理解故事內容,學會複述故

3能力目標:教幼兒學習故事中優美的詞彙:亮堂堂、一閃一閃。發準牆、窗、房、堂等的字音。

重點:理解故事內容,能夠複述故事。

難點:讓幼兒運用詞、詞組完整的有感情的講述故事。

關鍵:讓幼兒懂得一個道理,同伴之間友好相處,團結友愛。

為了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解決關鍵問題,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一.談話導入新課。

二.教師有感情的完整講述故事。

三.出示教學圖片,結合提問,逐幅講述故事。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讓幼兒學會角色對話。

四.啟發提問,懂得故事道理。

五.分角色表演故事內容。

六.結束:

在歡快的歌聲中,贈送鮮花。

為了順利完成教學,我做了如下準備:

1、歌曲磁帶、錄音

2、教學圖片四幅。

3、小羊、小鳥、小狗、小猴頭飾、小隊標誌。

4、花籃、手工鮮花。

5、字卡:亮堂堂、一閃一閃

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我會根據不同角色的特徵,注意講述的語調,以真摯的情感講述原文,感染幼兒,並且為幼兒創設一個輕鬆愉快的氛圍,通過角色表演加深對故事的理解,達到教學目的。本節課是第一課時,幼兒在複述故事時主要掌握角色對話。

篇四:幼兒園説課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中班歌表演《好媽媽》。這首歌曲旋律優美,歌詞生動形象、淺顯易懂,易於幼兒理解。同時,歌曲內容是幼兒感興趣的,美好的,富有教育意義的,教育幼兒要愛媽媽,愛勞動,知道媽媽勞動了一天是多麼的幸苦,通過學習歌曲內容要讓幼兒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以實際行動愛媽媽。情感是音樂中的核心問題,讓幼兒感受歌曲優美的旋律與濃烈的熱愛母親的情感,學習用連貫、柔和的聲音演唱,去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則是本活動的重點難點。

從中班幼兒的已有學習經驗與年齡特點出發,本次教學活動目標確定如下:

情感目標:感受歌曲優美的旋律與濃烈的熱愛母親的情感。

知識目標:學習用連貫、柔和的聲音演唱,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

能力目標:根據歌詞內容創編合適的表演動作,並與同伴合作進行分角色表演。

為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我作了以下活動準備:

知識準備:

1、與幼兒舉行談話活動,我的好媽媽

2、邀請一位大班幼兒和配班老師按歌詞內容編排情景表演。

物質準備:

1、根據歌詞內容製作卡片。

2、錄音磁帶。錄音機。

3、茶杯若干

根據幼兒園《綱要》中藝術活動的指導要求:幼兒藝術活動的能力是在大膽表現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教師的作用應主要在於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在此基礎上,根據幼兒的發展狀況和需要,對錶現方式和技能技巧給予適時、適當的指導。同時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幼兒只有在自身積極主動的活動中才能獲得發展,因此,在本節教學活動中,我以幼兒朋友的身份完成整節活動的教學,與幼兒一起學習,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在教學活動中我採用了直觀演示法、啟發提問法、引導發現法、全曲教學法。通過一系列的教法,讓幼兒突破活動的重點難點,激發內心情感,通過歌表演的形式將其表現出來。

直觀演示法:運用直觀、形象的人物情景表演,使活動進行的生動活潑,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加深幼兒的印象,有助於理解和形成具體觀念,更直接地感受表演者所表達的愛。

啟發提問法:提問是教師引導幼兒觀察事物,要求幼兒再現已掌握的知識,啟發幼兒積極思維的手段。提問在教學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在幼兒觀看情景故事表演後,我設置了幾個富有啟發性的提問:故事中有誰和誰?在幹什麼?他們説了什麼?藉助於提問,引導幼兒將觀察到的動作,按順序組織講述內容的層次,這樣即使幼兒容易接受,又使幼兒的思維受到合乎邏輯的訓練。

引導發現法:當把圖片,展示出來時,我沒有將圖片直接按歌詞順序擺放,而是引導幼兒在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去發現、歸納歌詞的順序,以便再次加深幼兒對歌詞的記憶和理解。

全曲教學法:在聽完錄音範唱後,引導幼兒從頭開始唱整首歌,在學唱過程中引起一定的情感體驗。因為是整首歌唱,幼兒必須自己動腦子去記憶,這可促進幼兒音樂記憶力的'發展。同時,在此過程中,思維、想象等心理活動也勢必會處於積極的狀態,從而使幼兒能以主動的態度學唱新歌。

在活動中我通過觀看法、講述法、發現法、操作法、情景表演法一些學習方法,使孩子們在活動中感受音樂,充分發揮想象、創編,成為主體。

此活動共分六大部分,下面我將其仔細説明一下:

1、觀看情景表演

親愛的朋友們早上好,今天我想和你們一起玩、一起學習、一

起做遊戲好嗎?為了感謝大家歡迎我,下面我請大家欣賞一個小節目。

(以朋友相稱,可以拉近老師和孩子們之間的距離,從而使孩子們感到他們是“主人”,邀請大班幼兒表演,可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強烈的學習願望。)

2、提問:“故事中有誰和誰?在幹什麼?他們説了什麼?做了哪些動作?”

(老師的提問,可以激起幼兒想要表達自己觀察到的故事內容的願望。)

小結:哦!我知道了,這是媽媽下班回到了家,勞動了一天很辛苦,姐姐看到她的媽媽很辛苦,想幫幫媽媽,於是就趕快幫媽媽拿凳子,讓她坐下,還給媽媽倒了一杯茶,想讓媽媽好好的歇一歇,並且深深地親了媽媽。

(教師小結,總結情景表演的內容,讓幼兒初步對歌詞有所瞭解,通過歌詞理解感受強烈的熱愛母親的情感。)

3、出示圖片

我剛剛看到了一些圖片,好像順序顛倒了,我們一起來根據剛才看到的小節目的內容,來把它們整理一下吧。

(通過操作卡片,再次加深幼兒對歌詞的理解和記憶。)

4、學唱歌曲

(1)聽,誰在唱歌?(播放錄音範唱)

這是我們今天要學的歌曲嗎?猜猜它的名字?(幼兒回答)出示歌曲名稱《好媽媽》。

(2)再次播放,一起輕聲跟唱。

我們唱的真好聽,怎樣唱的更能表達出我們愛媽媽的心情呢?

(引導幼兒要用連貫的、柔和的聲音去唱。)

(3)再次跟唱。

5、創編表演動作

朋友們,我也想學剛剛那位姐姐表演節目《好媽媽》你們想嗎?好,我們一起來做吧。

(1)邊唱歌曲,邊讓幼兒即興創編表演動作。(教師注意觀察,即時肯定,鼓勵幼兒大膽創編。)

(2)選擇大膽的,動作設計的好的幼兒與老師合作,幼兒當孩子,分角色進行歌表演。(這時教師要引導幼兒注意情感的交流。)

(3)引導幼兒自由結伴,進行歌表演。讓幼兒拿自己的茶杯,將椅子擺放好,進行情景歌表演。

6、教師與幼兒談話

進一步啟發幼兒認識:祖國就像我們的媽媽一樣關心、愛護我們,為我們提供這麼好的學習生活環境,讓我們快樂健康的成長,我們要像愛媽媽一樣愛祖國。

現在我們一起吶喊:祖國我愛你,媽媽我愛你!

在吶喊中,活動結束。

俗話説“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今天我所展示的這個活動肯定還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希望在坐的各位領導、老師能給予批評指正,讓我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在新的教育觀念的薰陶下,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成長!謝謝!

篇五:幼兒園説課稿

一、説教材

1、教材來源:此活動選材來源於生活。我們都知道,水果是幼兒比較熟悉的。在秋天這個豐收的季節,水果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且取材方便。它的品種非常豐富,但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現個別幼兒不愛吃水果的現象。因此,有必要使幼兒形成對水果正確的認識,加深對水果特徵的理解,激發幼兒愛水果的情感。我們認為,選擇此教材有一定的季節性、必要性,就如《綱要》中所説,“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感興趣的事物或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此活動來源於生活,又能服務於幼兒的生活。

2、目標定位: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以及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為依據,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份,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標為:

(1)培養幼兒喜歡水果的情感,並在活動中樂於表現自己。

(2)通過實物、圖片及對話識別所學單詞。

(3)能在所學單詞前加上適當顏色。

根據目標,我們把活動重點定位於:通過實物、圖片及對話識別所學單詞。通過多媒體課件、歌曲引路、遊戲體驗及品嚐水果,使活

動得到深化。活動的難點是:能在所學單詞前加上適當顏色。通過教師示範和情景表演解決。

總之,我們樹立了目標的整合觀、科學觀、系統觀,力求形成有序的目標運作程式。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情境、遊戲之中。為此,我們作了如下活動準備:

1、空間準備:把幼兒圍成半圓形,操作枱放於前面。

2、物質準備:小兔子毛絨玩具、創編歌曲、多媒體課件、各種水果(如桃子peach、梨pear、柿子persimmon、橘子orange等 )。

3、經驗準備:幼兒已經認識多種顏色,並對水果有一定的經驗(吃過或看過)。

二、説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因此,本次活動教師除了以可愛的形象、飽滿的情緒影響孩子,以自己的形態感染幼兒外,還要採用了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採用的教法有:

1、操作法:它是幼兒建構活動的基本方法。所謂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本次操作主要是探索各種水果的趣味性,讓幼兒在看一看、摸一摸中獲得感知。

2、演示法:是指教師通過講解談話,把實物或教具展示給孩子看,幫助他們獲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動中的演示法是通過製作多媒體動畫“小兔子的果園”,讓幼兒對水果有全新的認識,在這一過程中,現代教學輔助手段的運用發揮了傳統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幼兒更有興趣學習。

3、情境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形象,為主體的生動活動提供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孩子一定的態度體驗,使孩子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方法。 本次活動的全過程,我就引入了幼兒喜歡的小兔子形象,結合秋收,引發幼兒融入到看水果、買水果、品嚐水果的情境中,使幼兒主動探究,積極思維,達到科學素質的提高與個性發展的統一。

4、遊戲法:遊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它具有教育性、娛樂性、創造性。幼兒又有好動的特點,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穿插適當的遊戲,使幼兒能在快樂的遊戲中輕鬆學習。

三、説學法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了認識,鍛鍊了能力,更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幼兒採用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新《綱要》科學領域中的目標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活動中我們引導幼兒看一看、摸一摸、學一學、説一説、嘗一嘗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就對水果發生了興趣。

2、體驗法:心理學指出,“凡是人們積極參加體驗過的活動,人的記憶效果就會明顯提高”。為了讓幼兒對各種水果有更深的印象,我們就採用了遊戲體驗法,在唱唱演演中引導幼兒認識、喜愛水果。 與此同時,我們還通過幼兒間的互補學習,師幼合作共長的方法,表達着各自的豐富、多樣性的認識,體現着“以幼兒發展為本”理念。

四、説教學程序

我採用環環相扣組織此活動程序,活動流程為:激發興趣——提問講解——自由探索——情景表演——品嚐延伸

(一)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活動一開始教師就利用幼兒熟悉的小兔子形象,為幼兒創設了“小兔子的水果豐收了”多媒體展示,引發幼兒觀察水果的興趣。在以下的環節中,我都是以小兔子作為情節發展主線,從形式上,內容實質上深深吸引孩子。

(二)提問講解

在此環節中,教師會把故事情節再梳理一遍,採用邊提問邊講解的方式,學習四種顏色各異的水果(桃子peach、梨pear、柿子persimmon、橘子orange),通過出示實物及其圖片幫助幼兒記憶單詞。

(三)自由探索

教師安排適當的遊戲,來幫助幼兒鞏固所學單詞。再與以前所學顏色聯繫起來,以舊引新,温故而知新;新舊結合,創造出新的語境。老師要先作示範,如:a red apple 。幼兒再根據老師的示範,自己嘗試着給每種水果加上顏色,如yellow banana;purple grape;green watermelon。

(四)情景表演

根據幼兒喜歡模仿、扮演小動物的特點,老師讓幼兒扮演成小動物去小兔子的果園買菜,喜歡吃哪種水果就買哪種,但要用英語表達。Eg。I like red apple。

(五)品嚐延伸

幼兒從“果園”買回水果後,“到家”洗一洗品嚐一下水果不同的味道,並把自己品嚐的結果講給夥伴聽一聽,進一步讓幼兒瞭解各種水果的特徵,從而培養幼兒喜歡水果的情感。

篇六:幼兒園説課稿

一、教材分析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大家好,我是###學校的###。請允許我套用一句廣告詞來開始我今天的説課,那就是——健康美麗,從“齒”開始!)

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我的説課(出示課件)

我所面對的一年級學生他們正處於乳牙“退休”,恆牙即將“上崗”的交替時期,作為他們的啟蒙老師,我們有責任抓住兒童換牙這一時間段,對他們進行關注自己的牙齒,養成正確的護牙習慣的教育。為此目的,我就依託鄂教版一年級《品德與生活》中的第六課《我會愛護牙齒》中的第一主題,與孩子們一道分享了換牙的特殊感受,設定了如下三維目標與教學重難點(課件出示三維目標)。在學習過程中,有效地藉助多媒體課件、牙齒模具以及小鏡子,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瞭解了自己的牙齒。

二、教學方法設計

我在設計這節課時,十分注重課程的活動性,通過活動過程與兒童積極活動,給予他們支持、合作等實現對兒童的引導和指導。活動中採用啟發式、探究式、交流式、辯論式的教學方式,通過一系列生動而又生活化的活動把整節課串聯起來,力圖讓學生在趣味中學習,充分體現無痕的教育。

三、教學過程

【活動一】猜謎激趣,感知牙齒

“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在導入新課時,教師營造教學氛圍就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一年級的孩子來説,課前激趣尤為重要。上課伊始,我從學生喜歡的謎語入手,首先出示謎面,讓他們猜一猜,謎底是什麼呀?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是牙齒。接着出示牙齒模具,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並説一説牙齒的功能與作用,進一步營造出活躍的課堂氣氛,為新課的學習做了良好的鋪墊。

【活動二】合作學習,認識換牙

課前,我做了一個粗略的統計,發現班上大部分同學都開始換牙了。為了讓學生更直觀的感知換牙階段牙齒的特點,我把學生分成八個小組,讓他們相互笑一笑,露出牙齒,談談發現了什麼。觀察牙齒的活動,從學生身邊的材料入手,豐富了學生對牙齒的感性認識。

接着我讓這些小朋友照照鏡子,同桌相互説説自己的發現。最後,我問同學們:你們在掉牙過程中一定發生了一些有趣的、難忘的、甚至是出醜的事情,大家來説一説吧。因為一年級的小朋友正處於換牙的年紀,對於換牙的感受是真真切切的,整個活動人人有事做、有話説。孩子們在小組內交流的時候我也參與其中並收集了一些信息(出示課件視頻)這時候,課堂掀起了一個高潮。通過這個活動,學生體會到換牙是一種很正常的生理現象,消除他們掉牙的恐懼心理。

【活動三】辯中求真,研究換牙

為了進一步讓學生消除掉牙的恐懼與不適 ,弄清乳牙掉了可以再長的特性,我從孩子們喜歡的動畫片入手,出示了正在熱播的《喜羊羊與灰太狼之換牙記》,學生欣賞完畢後,我設計了兩個問題讓他們展開討論爭辯:其一,大夥兒都嘲笑換牙的美羊羊,不和她玩,這樣對嗎?其二,慢羊羊村長掉的牙跟美羊羊掉的牙是一回事兒嗎?這樣為他們提供探究、發現、獲取知識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通過觀察、思考、辯論等得出結論,獲取知識。最後教師出示牙博士的一段話進行歸納總結:別怕,你們掉的是乳牙,過一段時間會長出恆牙。如果恆牙掉了,那可就長不出新牙了。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不僅掌握了牙齒更換的規律,也增強了保護牙齒的意識,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探究知識的能力,課堂教學也隨之有了情趣與活力。因為我知道,學生通過自己探究獲得的知識比老師硬塞的結論,記憶要深刻的多。

【活動四】明理導行,保護牙齒

導行是《品德與生活》課程教學的重要環節,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達到正確導行的目的,從而把悟出的行為規範轉化為自己的實際行動,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生學到的知識、獲得的信息,只有在他們的生活實踐、行動做法中轉化為自覺行為能力,教育才有了生成,教育才是最有效的。

我出示了教科書p23頁四幅圖,引導學生觀察圖意,再進行辨析:換牙時的這些做法對不對?進而討論,換牙時我們究竟應該怎麼做?從而進行護齒的教育。最後活動拓展,尋找身邊換牙的小朋友,告訴他們正確的做法。通過創設情境、語言提示、設問等,讓學生髮現、認識換牙這一平時並不在意的生理現象,並自覺形成保護牙齒的意識和正確保護牙齒的習慣。

為了突出重點,我還設計瞭如下簡潔的板書(課件出示)

四、課後反思

這節課,我遵循了“激趣引題—探究明理—思辨導行—拓展延伸”這條主線,精心設計了教學程序,靈活的採用情境激趣法、圖文結合明理法、聯繫實際辨析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注重了趣味性,生活性,實踐性,達到了學生學會自我教育、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目的。

我在教學活動中,運用謎語、牙齒模具等資源,設計了一系列生活化的活動—“同桌互相笑一笑”、“談掉牙的感受”、“説掉牙時的有趣的、難忘的、甚至是出醜的事”等滿足了兒童的需要,並注意將兒童喜愛的動畫片有機地切入到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主動參與,快樂學習。在教學活動中我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觀察、探究、討論、交流的時間,在看完動畫後,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辨析喜洋洋他們行為的對錯並説説慢羊羊村長與美羊羊掉牙的區別,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牙齒,正確看待換牙現象,並初步弄清恆牙與乳牙的區別。在教學活動中我始終以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指導者,合作者的角色出現,注重教會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過程呈開放性,讓學生充分參與活動,重視學生親身體驗,體現了《品德與生活》的生活化。

美國一位教育家指出:課堂的外延與課外的外延相等,我們的品德課應以課堂學習為核心,還應能動的向學生的家庭生活的各個領域延伸,使課堂學習與課外行為訓練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地結合,取得《品德與生活》教學的整體收益。

所以,這堂課並不能因為課堂學習的結束而結束,而應繼續關注孩子們在換牙中的故事、感受,並長期關注他們的護牙習慣,讓孩子們的健康成長也從“齒”開始!

謝謝大家!

篇七:幼兒園説課稿

長城,若將其從字面上翻譯成英文,應為“long wall”,但稍懂英語知識的人都知道,“長城”在英文中用法為“greatwall”——偉大的城牆。那是一種特定用法。是不可更改的。因為長城這一概念已滲入國人心中、深人世界人民的心中,那是一道偉大的城牆,它在中國,它是中國的驕傲。

中國萬里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戰爭時代的國家軍事性防禦工程,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和驕傲。同時長城又是一座歷史的豐碑,記述着各代王朝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歷史,附會着雄略的將帥和聰明工匠的事蹟,也凝聚着無數戰士和百姓的血汗。

有關長城這一教材,至今為止不知有多少幼教工作者曾經使用。對於這樣一個孩子們耳熟能詳,老得不能再老的教材,還有必要如此大張旗鼓地拿到教學中來嗎?那麼.讓我們先來挖掘一下這一教材所藴含的教育價值吧。

教材《長城》中所藴含的教育價值

科學領域:瞭解長城的構造、起止地等科學知識。

社會領域:通過學習長城的悠久文化歷史,激發幼兒的愛國主義情感。

藝術領域:欣賞長城的雄偉之類,開展再造想象繪畫活動。

健康領域:通過長城遊戲,鍛鍊幼兒的大肌肉,小肌肉動作。

語言領域:通過講述,表達“我見到的長城”,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現今。由於“四二一”家庭結構的普及,孩子成為一家人的中心,他們遊戲、玩樂,去的地方多,獲取知識的媒介多,知識面也越來越廣。但是,家長們對孩子的關注更多的是成長方面的,真正意義上思想方面的教育(諸如關心愛護他人、愛集體、愛祖國等)可謂是少之少。但是,我們知道.要成為一個社會人,為社會所接受的人,思想道德素質是最重要的。只有具有良好素質的人,才可以真正稱得上是一箇中國人。那麼,萬里長城這一中國瑰寶在新世紀的教育價值就顯而易見了——“通過學習,激發幼兒愛祖國的美好情感”,這是出發點,也是最終的歸宿。

鑑於幼兒情感發展的趨勢,我把“萬里長城”這一教學內容定在大班年齡段,因為此時的孩子情感脈絡日益豐富起來,已經可以瞭解集體、國家這種寬泛的概念,所以在這一年齡段進行改教材的學習較為合適。同時.“萬里長城”這一教材所藴含的知識點豐富,並非一個活動就可以囊括其中,因此對這樣的教材應有目的地開展一系列的主題活動。

説活動目標

本次活動選取的是主題網絡中的一個內容:大班科學——萬里長城。目標定位如下:

(1)引導幼兒瞭解長城是中國的代表性建築,初步掌握其在古時、現今的作用。

(2)知道長城是由勞動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建成的,激發幼兒對勞動人民的敬愛和愛國主義情感。

【分析】要激發孩子對一種事物的熱愛必須先要認識它、瞭解它長城這一建築的構造並不複雜,由烽火台和城牆連接而成,孩子們也基本熟知。但長城存在於古時和現今的作用卻是離孩子們的生活較為遙遠的,需要教師通過多種形式來達成。因此,將活動的重點定位在“瞭解長城是中國的代表性建築,初步掌握其在古時、現今的作用”。由萬里長城的學習,感受勞動人民的偉大和對祖國的熱愛需要幼兒情感的遷移。

而情感遷移對於該年齡階段的幼兒來説又是十分困難的,因為獨生子女的盛行使這些孩子自主獨立意識過於強烈,情感的激發較難,因此將其定位為活動的難點。

為解決重難點,本次活動主要採用多媒體重現的手段,讓孩子們置身於當時的場景,讓他們的鮮血在場景中沸騰起來,從而達到情感遷移的目的。

説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瞭解世界各國的標誌性建築。

2.物質準備:多媒體課件——有關世界各國的標誌性建築、萬里長城的雄偉景象、古時人們建造長城的景象、古時抵禦外敵入侵打仗時的景象、現今長城作為旅遊勝地的景象。

説活動特色

首先是老教材與新媒介的完美結合。作為被許多教育工作者曾經反覆使用的老教材,如何上出新意,如何挖掘其適合現今社會的教育價值至關重要。本次活動運用最新的教學媒介——多媒體課件,重現了古時人們的建造場面,古時長城抵禦外敵入侵時的場景,使孩子們身臨其境地感受到該老教材的獨特魅力。原來長城是如此雄偉,它能發揮這麼大的作用,中國人是這麼偉大,這一切目標的達成都得歸功於新教學媒

介帶來的感官享受。

其次.突出情感教育功能。活動始終圍繞着中國的萬里長城——人類的驕傲開展,包括長城在古時、現今的作用,都為更好地抒發情感做了鋪墊。

篇八:幼兒園説課稿

【活動意圖】

隨着小班幼兒對環境的熟悉,我們對孩子早晨的入園和放學後的離園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家長手拉手自己走。這樣既鍛鍊身體,又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同時也很安全。但在利用晨間談話、平時的個別教育、以及語言故事、兒歌的多種教育形式後,效果仍然不是很明顯。早晨依舊看到年老精瘦的奶奶揹着白白胖胖的孫子從門口搖搖晃晃地往教室門口走;放學後,背上趴着,肩膀上扛着,手上抱着,姿態各異。更有一些孩子撒腿在前面跑,奶奶在人羣中邊喊邊追;有時還會出現孩子走散,家長到處找的局面。

看到以上這些發人深省的場面,我們找到了靈感:何不利用我園的現代多媒體手段,把這些具體的,來自孩子身邊的場景拍下來,讓他們自己來分析,評價呢?使他們真正地從知識、情感上意識到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做的好處呢? 於是,我們就設計了情感活動《我會自己走》。

【活動目標】

1.知道放學回家時應小手拉着大手,跟着家人有序地走出園門,培養初步的安全意識。

2.掌握自己與家人走散後的最基本的解決方法。

3.知道自己長大了,要自己走;激發自己走的榮譽感。

【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幼兒已學過兒歌《我要自己走》

2.物質準備:錄像鏡頭

A.家長蜂擁着從園門口走來。

B.幼兒離園時要家人抱着、扛着、揹着走。

C.幼兒跟着家人手拉手,一起走,隨着人羣有序地走出園門。

D.放學時幼兒離開家人,跑得遠遠,家人追也追不上。

E.在幼兒園走散了,回教室找老師幫忙。

3.動畫課件: 兒歌《回家啦》

【教學過程】

1.看錄像導入,激發交流的興趣。

(放錄像片段A.家長蜂擁着從園門口走來)

提問:小朋友看到這是什麼地方,有誰?他們是來幹什麼的嗎?(幼兒園放學的時候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來接小朋友的)。放學後,家長們來接我們小朋友了,離開教室後,你是怎樣到幼兒園門口的?

2.看錄像分析討論,與同伴互相學習。

導語:老師把平時小朋友和家人一起到幼兒園門口的鏡頭拍了下來,我們來看看這些小朋友是怎樣做的。

(1)幼兒看製成ppt課件的錄像片段:(錄像片段B)幼兒離園時要家人抱着、扛着、揹着走。(錄像片段C)幼兒跟着家人手拉手,一起走,隨着人羣有序地走出園門。最後定格在場景總圖上。

提問:

你認為他們中誰做的最棒?

我們一起為她鼓鼓掌。

為什麼你覺的他做得不太好呢?你想對他説些什麼?我們一起對他説一説。

小結:我們小朋友已經長大,變重了,家長抱不動我們了,同時我們已經上幼兒園了,變得能幹啦,要自己走。

(2)播放兒歌,幼兒跟着一起朗誦複習兒歌《我要自己走》。

導語:你們看,不但我們小朋友很能幹,連小鳥、小兔,小動物們也很能幹,它們也不要爸爸、媽媽抱呢。

播放兒歌:媽媽、媽媽,你快撒手,我要自己走。你看小鳥自己飛,小兔自己跳,小狗自己跑,小魚自己遊,我為什麼不能自己走?媽媽、媽媽,()你快撒手,我要自己走。

(3)幼兒看錄像片段D:離開教室後,幼兒離開家人,跑得遠遠,家人追也追不上。

提問:有一個小朋友,他覺得自己長大了,可以離開家人自己一個人跑得很遠。你覺得這個小朋友的表現怎樣呢? 後來發生了什麼事?

(4)看錄像片段E:在幼兒園和家人走散了,回教室找老師幫忙

提問:發生了什麼事啦?他是怎麼做的?

小結:如果在幼兒園裏找不到家人,我們要回到教室裏請老師幫忙,等家長來接你。

提問:老師是怎麼説的?這次他是怎麼和家人一起回家的?(和家人手拉手回家的。)

3.學習兒歌,在文學藝術美中提煉行為要求。(看動畫課件)

導語:老師把小朋友正確的回家方式編成一首兒歌。

兒歌:放學啦!回家啦!

爸爸媽媽來接我!

我和他們手拉手,

快快樂樂走呀走。

我不跑,也不抱,

早早離園回家啦。

幼兒先聽一遍兒歌。

邊看錄像,邊聽兒歌。

和老師一起表演兒歌。

4.回家遊戲,在遊戲情景中進行行為練習。

老師扮演家長來接小朋友回家,故意抱起孩子或背起孩子走,引導孩子自己説:我長大了,我要自己走。

【教學反思】

生活瑣事是存在與生活中的細小而繁雜的事,經常會被我們的傳統教學拒之門外,但是這些瑣事卻是孩子們每天都會碰到的。在這些不起眼的事情背後,卻有着巨大的教育潛力,藴含着豐富的教育資源。本次活動的選材,教師注重了對生活地觀察,抓住了生活中“下午放學後幼兒離開教室”的這一段時間中所藴含的教育素材,運用錄像讓孩子們平時的生活情景真實地展示在他們面前,使他們有話可説。

本次活動中,藉助多媒體,教師在自然狀態下采集了孩子們放學離開教室後的情景,讓孩子看看——大家在離開教室後的不同表現;評評——他們誰對誰錯,為什麼對,為什麼錯;聽聽——其他的小朋友是怎麼説的;做做——我們一起來跟着兒歌學學該怎麼做呢,營造出生活化的學習情景,使孩子的生活經驗和情感得到提升。

建議:孩子的一些不良的行為,很大程度上是家長的錯誤的教育方式而造成的。本次活動中的錄像短片,可以在家長會上播放,和家長們一起探討教育孩子的方法,指導家長正確地育兒,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從而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篇九:幼兒園説課稿

一、説教材:

《臘梅花》是一節美術活動,選自大班上學期第八個主題《冬天的故事》中。臘梅花在我們當地的生活中很少有見過的,孩子們更缺乏瞭解,在這次活動中能讓孩子們初步認識臘梅花,並能學習運用吹畫和手指點畫的方法來表現臘梅花的特點,在創作的過程中既能體驗其中的樂趣,又能感受成功的喜悦,可以很好地提高幼兒的手眼協調能力和對美的欣賞能力。

二、説活動目標:

我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確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學習用吹畫、手指點畫、彩筆添加的方法,表現臘梅花的基本特徵。

2、喜歡吹點畫,體驗吹點畫的樂趣。

活動重難點:

根據活動目標,我把本次活動的重點預設為:

學習吹畫的基本方法,能夠運用手指點畫、彩筆添畫等輔助手段表現臘梅花的基本特徵;

把體驗吹畫的樂趣,提升孩子審美能力作為本次活動的難點。

三、活動準備:

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我作了如下準備:

1、墨汁、紅色顏料,圖畫紙、毛筆、彩筆,抹布,吸管,展板。

2、雪中臘梅的圖片,點吹臘梅花的範畫。

3、臘梅花的課件

四、説教法學法

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我將主要採用:

觀察法:通過播放臘梅花課件,直接讓幼兒進行觀察和學習。發揮傳統教育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使幼兒對梅花有直觀形象的認識。

篇十:幼兒園説課稿

教材分析:

《秋天的雨》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第11課,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文章名為寫秋雨,實則寫秋天。把秋雨作為一條線索,將秋天眾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來,給我們帶來了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通過本課的的學習,體會秋天的美好,感受課文的語言美,是編選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這也是本篇課文的教學重點。

設計理念:

從長遠看,語文教育必須超越實用主義的侷限,從精神的拓展,從人的發展的高度去把握,才能領會到語文所包含的豐富內涵。因此這節課我以培養學生語感,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為教學重點,捨棄與此無關的教學環節,並以讀來貫穿全文。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體驗、讀中積累,讀中運用。

教學目標:

1、 加強預習力度,分層次檢查詞、句、段。

2、 重點學習第二段,分層次朗讀,從讀順到讀出動態美到讀出顏色美。

3、 品味文中語言,學習語言,積累語言,內化運用語言。

教學重點:重點學習第二段,分層次朗讀,從讀順到讀出動態美到讀出顏色美。

品味文中語言,學習語言,積累語言,內化運用語言。

教學難點:品味文中語言,學習語言,積累語言,內化運用語言。

教學過程:

一、拓展導入,加強感受

新課標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上課前,我佈置學生查找有關雨的詞語,從而瞭解相關知識,拓展學生知識面。

生反饋:傾盤大雨、綿綿細雨、雷雨、暴風雨……

生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語言的學習應該突出層次性,從詞到句到段,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才可以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地學透。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後檢查三組詞語:

(顏色詞)黃色 紅色金黃色橙紅色 紫紅的淡黃的 雪白的

(疊詞)輕輕地 香香的 甜甜的 厚厚的 油亮亮的

(動作詞)扇哪扇哪 飄哇飄哇 你擠我碰爭着 頻頻點頭勾住

此環節設計一是為了掃除閲讀障礙,為讀通讀順做好輔墊;二是為了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更好的感悟、運用語言。

1、檢查句子

師:下面的句子更長了,但讀起來也更有味道了。

點擊出示: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聞的氣味,

秋天的雨,吹起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帶給大地的是一曲豐收的歌,

帶給小朋友的是一首歡樂的歌。

總結:咦,大家發現了嗎?這五句話連在一起就是一首小詩,一首讚美秋雨的小詩,它包含了無限的情趣和韻味,咱們一起來讀讀這首小詩。

生齊讀。

2、 有目的通讀全文

導入:多麼有趣的小詩啊,更有趣的是小詩裏的這些句子都藏在文中各段的第一句裏,最有趣的還是每段的內容都是圍繞這些話展開的。不信,讓我們再去讀讀文中的句子。學生再次有目的的讀文。設計這樣的過渡語,我是想給學生暗示讀書的目的,使學生明白為什麼而讀,不僅要注意課文語言的形式美,更要注意課文的寫作方法,在這節課中能實實在在的有所收穫。

三、品味語言,重點教學第二段

一方面體現自主,讓學生自主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來學習。另一方面也體現教師的引領作用,讓學生明確自己選的內容確實是很值得大家學習,探究的。

最後師生達生共識,一起學習第二段。

1、 檢查朗讀

請幾個學生指名讀第二段,檢查朗讀。

2、 重點教學第二句話。

板書:五彩繽紛

生説五彩繽紛的意思。

師:同學們都説得很有道理,要真正理解五彩繽紛,可不這麼容易,不過答案就藏在第二段的話裏面,你能找到嗎?用“__”劃出來。

生反饋。

出示句子:你看,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你看,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

比較讀:A不同的語言帶給我們不同的感受,我們用心去讀讀前半句話,帶給什麼感受?

生談(把銀杏葉當作了小扇子,把銀杏葉寫得更美了——指名讀)

B讀讀下面整句話,帶給你的又是怎樣的感受?

生談,朗讀指導(帶着你的這份感受讀給大家聽)

a扇哪扇哪,你扇得真温柔,多像媽媽手中的扇子。

b扇哪扇哪,你的這把扇子現在握在了誰的手中?怪不得扇得這麼有力(或輕快)。

總結:這句話,一連用了三個扇,使原本靜靜的畫面立刻動了起來,不但把銀杏葉寫美了,更把銀杏葉寫活了,相信這回我們能把這句話讀得更好。——齊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本課採用個性化教學,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展開教學,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引導學生自讀自悟,使他們在讀中感悟、讀中積累、讀中運用。此設計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自己對課文內容的領悟取代教材的講解分析,讓學生自己的獨立思考取代統一答案。整個過程為張揚學生個性,激發學生靈性服務。

3、教學第三句

同樣的寫法,同樣能把樹葉寫美,寫活的句子還有嗎?

生讀——談感受——再讀。

兩句話合起來讀,多種形式的朗讀。

4、教學四、五、六句

秋天還會把五彩繽紛的顏色藏在哪裏呢?

生反饋:第四、五、六句話。(指名讀後,教師評價:聽了你的朗讀,我彷彿看到了無邊無際的海洋等,也可學生自己評價或談感受。)再次指導朗讀。

5、理解後回到五彩繽紛

現在你讀懂了五彩繽紛的意思了嗎?生答——出示第二段。

讓我們注意這些顏色詞,注意這些極富情趣,活力的動詞,把第二段讀好。

(此設計,品味語言,由扶到放,達到情感的昇華,為下環節的運用語言作好鋪墊)

五、 內化運用語言

出示圖片:落葉,大雁,桂花樹,石榴圖片,讓學生用剛學到的語言,方法挑選自己最感興趣的一幅畫介紹秋天的美景,生試説後交流。

口語表達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培養學生表達和應對的能力,學完課文後,應讓學生把課文學到的語言從消積語言轉化成積極語言。教師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重新組織語言,運用語用,學以致用。

本節課我以新課標為指導,以學生為中心,根據三年級學生的現有語言水平,以學定教,順學而導,並採用現代教學手段,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開放而富有活力的學習氛圍,提供展示的機會,讓學生在這節課中視野有所開闊,語言有所發展,情感有所昇華。

篇十一:幼兒園説課稿

説教學目標:

1、通過學唱歌曲牧童之歌,讓同學體會歌曲的自在、歡樂情緒。

2、能有感情的輕鬆、自然的演唱歌曲。

説教學重點:

通過音樂實踐活動充沛發揮同學的想象力和發明力

説教學難點:

同學根據音樂旋律創設有關情景

説教學準備:

鋼琴、圖片(牧童、小羊、白雲、鮮花、綠草……)

説教學過程:

一、 同學聽音樂做自身喜歡的動作進教室

音樂採用《請來看看我們美麗的村莊》

二、 師:今天老師帶大家到一個美麗的地方去玩一玩,豎起你的小耳朵、閉上你的小眼睛,仔細的聽聽、想想,我們要去的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

——音樂起(背景音樂採用歌曲主旋律)

——配樂旁白(藍藍的天空,白白的雲朵,白雲下面一片綠油油的青草地,遠處,一個手提着羊鞭、身背牧笛的小孩兒趕着一羣雪白可愛的小羊兒走了過來,小羊兒們看到了鮮嫩的青草,高興地在草地上打起了滾兒,精精有味地吃了起來,小孩兒也高興的取出牧笛吹起來,聽,的笛聲傳來了……)

三、 指名同學回答

我們去的地方是一個什麼樣兒的地方?你彷彿看見了什麼?生答:……

四、 請同學貼出畫面

1.師:那讓我們把這美麗的地方貼畫出來吧

2.點題:師——猜猜看,小羊兒是誰趕來的?牧童是什麼意思?

貼出牧童、出示課題

五、 兒歌——(在主旋律音樂聲中完成)

1、師:看到這麼美麗的畫面,老師不由想起了一首兒歌,你聽……(配樂兒歌聲起)

2、聽錄音範讀兒歌

3、教師聽錄音伴奏按節奏範讀

4、變換形式讀兒歌

師:你們自身讀一讀吧——自由讀、同學發現問題、同學解決問題

按節奏齊讀、分男女生讀、

師:誰來想個方法使兒歌讀得更好聽呢 ——同學設計伴奏型、

5、師:同桌的同學做打花巴掌的遊戲

按節奏讀一讀兒歌

六、 歌曲

1、聽琴哼唱旋律

師:看到你們玩得這麼開心,小牧童又高興的唱起了歌兒

聽音樂範唱

2、同學設計不同的單音哼唱旋律

師:小牧童説呀看哪個小朋友最聰明先想一個單音來哼一哼這段音樂——同學設計

3、聽琴學唱

師:你覺得有什麼唱不好的地方嗎?

引導同學發現問題、指名同學解決問題或聽範唱後再解決

4、同學齊唱

師:你認為應該是什麼樣的心情來演唱第三段?當小羊兒吃的飽飽的回家去時,它們的聲音會離我們越來越——(生:遠),那我們唱的聲音就要越來越——(生:弱或小)

5、聽教師範唱

師:這麼優美的歌曲,老師也忍不住想唱一唱了

6、接龍唱

師:你們來當小牧童吧,老師來跟你們開火車唱

7、加入襯詞——咩……

師:小羊兒聽見你們這麼動聽的歌聲,它們也想加入你們的演唱呢,誰能把小羊兒的聲音配進來

8、除了放牧小羊兒外,小牧童還放牧什麼呢?

同學設計創作並演唱(放牧小牛兒)

七、 扮演

“真夠熱鬧呀,誰能想想主意,設計一些形式,讓我們的歌聲更動聽”?:一組:體態律動;二組:打擊樂;三組:分角色扮演 四組:小羊叫聲

分組練習、教師巡視輔導並參與到同學的活動中

八、 拓展

1、歌曲出處、簡介

師:小牧童還有一個問題要問大家:我們今天學的《牧童》是哪裏的民歌嗎?你是從哪裏知道的?

2、介紹江蘇:地處我國的華東地區,那裏土壤肥沃,被稱為魚米之鄉

3、其他民族的放牧情況

師:你還知道其他地方或民族的有關放牧等情況嗎?

蒙古族——主要從事畜牧業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佈在中國的東北、西北地區。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於傳奇色彩的民族。被譽為“草原驕子”。 蒙古族人主要吃奶制食品、牛肉和麪食,他們熱情好客,待人老實,特別尊重長輩。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獨有的樂器馬頭琴相當知名。

4、模仿馬的動作

結束:時間不早了,讓我們在《牧童》的笛聲中趕着自身的小羊、小牛兒回家——出教室結束本課

篇十二:幼兒園説課稿

設計思路: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大班的語言活動《聰明的小雞》,大班的孩子特別喜歡一些競技性質的遊戲活動,我們班的孩子更是如此,在活動中他們經常進行各種各樣的比賽,如喝水,拍球等等,但是孩子們的比賽結果往往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所以我選擇這個讀本《聰明的小雞》,通過這個讀本是想讓孩子們明白,用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去比較,肯定是失敗的,所以要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才能戰勝對方。

教材分析:《聰明的小雞》是選自大班的分享閲讀的一個故事,這個讀本所講的是機靈可愛的小雞在農場裏如何智鬥狂妄自大的狐狸最終成功獲救的故事。

首先從故事的角色中,小雞和狐狸都是最能引發孩子極大的興趣的小動物,故事的讀本:驚險、起伏的情節、富有推測的故事內容尤為符合大班學齡兒童的探索和樂於助人的社會的心理。《綱要》在語言領域中也曾經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説,敢説,喜歡説,有機會説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鼓勵幼兒大膽,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根據這一目標和要求,結合我班幼兒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水平,制定以下目標:

認知目標:根據繪本的每一頁故事內容,大膽猜測故事情節,並樂意表達自己的想法,發展口語的表達能力。

能力目標:培養幼兒積極參與閲讀活動,能認真傾聽,喜歡這本讀本,並大膽講述的習慣。

情感目標:培養幼兒不怕困難,敢於克服和麪對困難,懂得比自己強的人,去鬥智鬥勇。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掌握故事中的情節變化,能用較清晰的語言進行講述。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放在,積極參與閲讀活動,能發現與圖片相關的線索,喜歡這本讀本。教學的難點,理解小雞發起三次比賽的真正用意,感受故事中小雞的聰明、機智和勇敢,體會故事中的幽默與樂趣。為了使幼兒在活動中得以充分的理解和表達,我做了以下活動準備:

小雞和狐狸手偶各一個。小雞,狐狸,農夫人物各一個。背景圖一副。故事繪本。背景音樂。大小樹枝各一個。

活動過程:

《綱要》中指出,教師應該成為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在活動中力求合作式的師生互動學習方法。因此,在活動中我除了以我飽滿的情緒影響孩子外,還採用合作交流和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操作演示法:通過手偶的形象引導,會使幼兒深受喜愛,也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為了幫助幼兒理解。在我操作手偶時,也可以讓幼兒直觀的感受到小雞與狐狸之間的差距(一個弱小,一個強大)。

觀察法操作:為了讓幼兒理解故事中小雞,狐狸和農夫之間的關係,我選擇了,用繪本故事書,這樣使幼兒可以感受到形象,具體,有趣。

表演操作法:讓幼兒與教師一起互動合作,進行情景的模仿表演,能引起幼兒的一定態度體驗和感受,使幼兒能得到心理上的發展,並讓幼兒觀看,説説他們的感受,這樣能滲透思想教育,又培養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從而突出了教學的重點難點。

分組討論法:讓幼兒通過故事情節的展開,根據不同環境下人物心裏的變化進行討論,讓幼兒在平等,寬鬆,活潑的環境中有足夠自我表現的機會,並且引導幼兒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如果我們自己遇到了困難,會用怎樣的方法去解決,讓幼兒學會用聰明才智鬥志壞人和解決困難。從而提高他們的生活能力。

延伸活動:讓幼兒親自體驗遇到困難時候,會用什麼辦法來解決,並作以記錄,將好的辦法可以教於其他小朋友,以便每位小朋友有自我保護的能力。

篇十三:幼兒園説課稿

一、説設計意圖

歌曲《夏天到》旋律活潑歡快、內容形象生動,問答式的歌詞描繪了一幅極富童趣的夏天場景。歌詞內容淺顯易懂,音樂情緒活潑歡快,非常適合中班的小朋友演唱。

中班寶寶的思維方式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對音樂形象與情緒的感知必須藉助於多種感官進行感知,因此,本次活動我採用多通道感知、情境對唱等方式,引導寶寶熟悉歌曲旋律,理解歌曲內容,感受歌曲情緒,激發寶寶積極參與歌唱活動,並能夠傾聽同伴的歌聲、協調一致地演唱。

二、説目標定位

從中班寶寶的已有學習經驗與年齡特點出發,本次教學活動目標確定如下:

1.感受三拍子歌曲的強弱節奏,學會用愉快的情緒演唱歌曲並初步學習對唱。

2.進一步感知夏天的有關特徵,懂得夏季衞生的重要。

3.激發寶寶積極參與歌唱活動,體驗歌唱活動的快樂。

從活動目標出發,我把活動重點定位於:理解歌曲的性質和主要內容,學會用愉快的情緒演唱歌曲。活動的難點是:能傾聽同伴的歌聲、協調一致地對唱。

為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寓教育於情境遊戲之中,我作如下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開展《快樂的夏天》主題活動,瞭解夏天的主要特徵。

2.物質準備:關於歌曲的圖片、歌曲磁帶。

三、説教法學法

新的《寶寶園教育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寶寶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因此,活動中除了以積極飽滿的情緒影響孩子外,我精選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根據寶寶的具體形象思維佔主要地位的特點和寶寶語言發展的特點,我採用視聽唱法,引導寶寶在觀察生動形象的圖片,充分地刺激寶寶的視覺,用語言和音樂薰陶幫助他們輕鬆地理解歌曲內容,熟悉歌曲旋律。

2.根據“先行組織者理論”,採用難點前置的方法,引導寶寶感知歌曲的強弱節奏,並分段學唱。從寶寶熟悉的雷聲、蛙聲入手,引導寶寶感受三拍子的強弱節奏,同時熟悉歌曲旋律,學唱歌曲。

3.根據寶寶活潑好動的年齡特點,採用遊戲對唱的方式,引導寶寶傾聽同伴的歌聲,學習協調一致地進行演唱。

教學活動是老師和寶寶共同表演的舞台,而寶寶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的“表演”以及活動中所呈現的一切都必須為孩子自然的'學習服務。因此,我在本次活動中注重寶寶自身的學習和體驗,採用體驗學習法和多種感官參與法,引導寶寶在體驗中學習,通過想一想、説一説、看一看、聽一聽、學一學、唱一唱等多種感官的活動,學習演唱歌曲。

四、説教學過程

(一)引入活動,激發興趣。

出示課件一,引導寶寶談話。(圖片內容:夏天的風景——雷雨過後,青蛙呱呱叫)

教師:什麼季節到了?

寶寶:夏天到了。

教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師幼互動的關鍵是為寶寶提供寬鬆和諧的環境,激發寶寶積極迴應老師的提問,開放性的問題有助於拓展寶寶的思維,主動回憶日常生活中積累的有關夏天的知識。在這個問題中,隱含了前半段歌詞的內容,巧妙地藉助圖片所展示的圖像,幫助寶寶理解並熟悉前半段歌詞。同時,也為寶寶熟悉歌曲節奏做了鋪墊,自然地引出了本活動的重點內容:通過模仿雷聲和蛙聲感知三拍子的節奏強弱。

(二)欣賞感知歌曲前半段

1、教師以清唱的方式提問:“夏天到了怎麼知道?”(即歌曲第一句)

展示雷聲和蛙聲的節奏圖譜,鼓勵寶寶按圖示有節奏地念出後半句歌詞,並用動作區分強弱的節奏。

2、欣賞歌曲前半段,教師清唱

提問:夏天到了,你心裏覺得怎麼樣?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思維方式和感受都有所不同,回答可能多種多樣。如何提升寶寶對夏天的認識,使他們的學習變得主動而且有意義,需要老師靈活機智的引導。歌曲的前半段與後半段節奏相同,但歌詞內容、歌曲旋律有明顯的區別,所以我先讓寶寶熟悉前半段。

提問:你最喜歡歌曲中的哪一句?請你來唱一唱。

一首歌曲一下子學會有點困難,但讓孩子在熟悉音樂後,唱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句並不難。並且,中班的孩子已有一定的表現慾望了,讓他們當個小老師,他們會爭先恐後,使以往枯燥的學唱環節生動起來。當然,孩子如果唱得不是很準確,教師要及時引導,並努力引導他們有感情地演唱歌曲。《綱要》中指出,寶寶園教育應尊重寶寶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寶寶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關注個別差異,促進寶寶富有個性的發展。此環節要特別注意面向全體,尤其是能力較差、膽子較小的寶寶更應給予積極的鼓勵和機會。

3.教師與寶寶用問答的方式練習歌曲前半段

(三)整體學唱歌曲

1、教師清唱歌曲後半段,提問:歌曲裏還唱了些什麼?

出示圖片,提示寶寶學念後半段歌詞。後半段歌詞比較多,寶寶記憶時相對要困難一些,因此,除了圖片的提示之外,我還採用教師語言暗示、動作暗示等方式幫助寶寶熟記。

2、用幾種不同的演唱方式激發寶寶學唱的興趣。如:教師領唱寶寶用單音字哼唱旋律;教師和寶寶互相接唱;邊做動作邊唱等等。

孩子對一種表現方式的興趣不是非常持久,所以我們可以嘗試讓孩子用不同唱的形式來學唱歌曲。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這樣變化的方式很受孩子歡迎。同時,寶寶在學習前半段歌曲的基礎上,對歌曲的旋律和節奏已經有一定的感知,很快就能跟上老師的領唱。

3、分組對唱歌曲(問答式對唱前半段、集體合唱後半段)

問答式的前半段歌曲非常適合孩子們進行對唱。在這環節中,我先採用老師與寶寶問答對唱的方式,再請寶寶自由分組進行對唱,隨後請個別寶寶與集體對唱……儘可能多地為寶寶提供表現的機會,讓寶寶在不同的演唱過程中體驗歌曲愉快的情緒,以及三拍子的強弱節奏。《綱要》中指出,老師要培養寶寶大膽的表現自己情感和體驗的能力、鼓勵寶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所以我採用多種對唱的方式鼓勵寶寶表演歌曲,這是孩子領會歌曲的一種昇華,也是孩子們喜歡的一種學習方式。

(四)活動延伸

夏天到了,小朋友們特別高興,因為夏天有許多與春天不一樣的地方,我們去找找看,把夏天的這些特別的地方編進歌詞裏,唱給大家聽。

活動的延伸是為了孩子再一次鞏固所學到的本領,並給每個孩子都有表現表達的機會,讓他們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孩子們在夏天的主題活動中積累了很多有關夏天的知識,也一定能夠創編出很多新的歌詞,我鼓勵他們相互做小老師,學學別人編的新詞,既滿足了寶寶充分表現自己的需要,也為孩子們鞏固歌曲旋律、節奏提供了反覆的練習機會。

篇十四:幼兒園説課稿

大家好! 我是來自濟南大學特殊教育專業的張宏,我今天給大家帶來的説課內容是《過馬路》。接下來,我將主要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程序、教學方法,這五個方面來進行説課。

《過馬路》選自人教版特殊教育培智學校常識第六冊第五課的內容,主要講的是過馬路的兩條小規則:一是走人行橫道,二是先看左、後看右,注意來往車輛。這是常識性內容,以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和基本自理能力為主要目標。

我所面對的兒童主要為中重度智力障礙兒童,他們與普通兒童相比,智能特別是認知能力相對落後,表現在課堂上則為:對事物細節觀察的靈敏度不夠,聽覺方面語音辨別較為困難,有時候對所學的內容缺乏積極探索的好奇心,特別愛走神,知覺的恆常性比較低,容易出現對所學的內容左耳朵進、右耳朵出的情況;社會適應能力方面存在缺陷:主要表現為自理能力差、人際交往溝通方面存在障礙。

對於智障兒童的教學目標與對普通兒童的目標稍有不同,教授的重點不在於學科知識而在於他們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上面,表現在本課上即為讓學生了解過馬路的兩條基本規則並能夠正確將課本中所學的知識遷移到真實情景中來。而這種遷移能力的培養,也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所在。

在本節課開始,導入的部分我會通過ppt呈現一張小朋友過馬路的動畫圖片,並採取提問的方式:同學們,圖中的小朋友在做什麼呢?來引出我所要講授的課題。並將注音的過馬路這一標題寫在黑板正中央。導入結束之後,我會再向學生拋出一個問題:同學們都知道怎樣過馬路嗎?讓學生通過或説或表演的方式來展現他自己的過馬路狀態,以此順勢來引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在這兩個提問環節凡是認真的進行回答和思考的學生我都會給予一定程度的鼓勵和表揚。

接下來,首先我會讓學生自己觀察我所展示的這張幻燈片,讓他們找出圖片中都包含哪些內容,我會加以提示圖中有小朋友和汽車,讓學生自行找出我沒有提到的內容;學生若是説不出斑馬線或者人行橫道,我會指出圖中的人行橫道所在位置,給予學生進一步的提醒,以此來讓學生了解第一條過馬路的規則:要走人行橫道,資料《幼兒園説課稿《過馬路》》。接下來,我會以演示的方式讓學生熟記這條規則:拿出人行橫道的微型模板,首先問學生這是什麼,回答正確即進行下面的演示,讓學生明白基本的演示情景,我會先做演示,之後請2-3為學生上來進行練習,最後以:所以過馬路要走哪裏呢?請學生回答,並在黑板上寫下走人行橫道來作為這個小環節的結束。

接下來,我會在屏幕上呈現第二張動畫圖片,在教室裏空出的演示區域中進行基本的場景佈置,用長繩將演示區分成兩個部分,以此來對兩條單向車道進行區分。請四位同學上來配合老師演示,讓兩位同學按照圖片上兩位小朋友的位置站好,並分別做出向左看、向右看的動作,另兩位同學扮演過往車輛,這時我會在一旁進行講解:讓學生對過馬路時 ,何時向左看?何時向右看?以及為何要向左向右看有一個基本的認識與理解。接下來,我會請兩位同學來整體完成一下這一小規則,學生在完成一小步之後,我會在一旁進行口頭講解,學生在完成過程中出現問題,我會從旁提醒,並讓他重新完成剛才發生錯誤的那一小步,再進行接下來的步驟。接下來,學生輪流自由上台,進行演練,發生錯誤,我會暫停,由其他學生為他指出錯誤之處,掌握此項規則之後,將先看左、後看右,寫在黑板上,我一邊寫,學生一邊讀,加深印象,此環節結束。

最後,在剛才佈置的場景的基礎上,拿出人行橫道的模板,問學生:同學們,還記得這是什麼嗎?並重申第一條規則,以此喚起學生對第一條規則的記憶。將人行橫道模板放在演練區合適位置,請兩位同學跟在我的身後,排排隊過馬路,在過馬路的過程中再次重複這兩條規則;之後,我會請學生三三為一組,進行過馬路訓練,請學生自告奮勇做領頭羊帶學生過馬路,在學生們過馬路的過程中,我會從旁給予指導。在最後這一環節,對於部分學生我的要求是邊説規則邊進行過馬路演練,對於另一部分的學生,則只要求會做即可。

在兩個小環節和最後的整體運用方面,我所強調的主要是真實情境的模擬,通過真實情境的基本再現,使學生在此方面進行知識遷移便不會顯得那麼困難,由導入引出,並通過三個環節的逐步開展,由此本堂課我的教學目標便很輕鬆的達成了。

我的説課完畢,謝謝大家。

篇十五:幼兒園説課稿

教材的思考:

《調皮的小老鼠》一共有三幅圖,講的是小老鼠做面具,玩面具,在玩的過程中嚇暈了鼠妹妹,然後把鼠妹妹揹回家,結果又嚇跑了鼠媽媽這樣一件事情,圖片表現的故事情節一目瞭然。看到這個教材時,我首先考慮的是這個教材能帶給孩子什麼。知識能力上,簡單講述情節對孩子比較簡單,如何豐富孩子的講述,擴散孩子的想象,引起了我的思考;情感上,生活中像小老鼠這種玩鬧孩子們也有,孩子明白這個道理,但在實際中往往會玩忘了,通過這個內容可以提醒、引導幼兒。我個人認為看圖講述,首先是要讓孩子仔細看圖後,通過推理、猜想,然後講述畫面所表達的意思。其實這個內容也是一個很好的續編內容,但結合這次“看圖講述”的主題,我把重點放在了看圖、猜想、講述上。

活動的設計用意:

看圖講述的開展有一個重要的媒介,那就是圖,同樣的圖,不同的出示方式,會出現不同的效果。因此,在想好要給孩子什麼時,就要設法讓圖為其服務。我在我們幼兒園的上次比賽中,採用按順序出圖(先圖一,再同時圖二三)的方式,發現孩子講述比較有條理,講述也比較完整,但總覺的思維比較定勢。

考慮到大班的孩子其實有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如果提供不同的條件會有許多不同的結果,如何更好的利用圖片,發散幼兒思維,在開放中又能有一根講述的主線,真正做到看圖講述,思考嘗試、調整後,採用了今天的出圖方式。開始通過出示部分,通過描述性和發散性提問,在仔細觀察,講述後,引發猜想;然後通過聯繫部分,在孩子逆向思維上,展開推理;最後通過完整出示圖片,完成完整講述。

看圖講述,看着圖去説,圖是靜止的,但事情的發生是動態的,孩子通過圖,開始往往只能講出表面的、簡單的情節。在引導孩子仔細觀察描述圖片後,如何引發幼兒猜想,豐富講述上,我借鑑了漫畫書中的對話框、想象框,大家知道孩子特別喜歡看漫畫書,其實漫畫書正是通過對話框、想象框,比一般的圖書向孩子更生動的展示了故事內容,同時又給孩子更多的想象,這其實正是我們在看圖講述中需要引導的。於是藉助這一媒介引發幼兒有目的的猜想,有目的的講述,進而讓孩子學習生動、有趣的展開講述。

看圖講述到最後需要孩子的連貫述説,孩子一般觀察講述比較零散,當孩子不知道怎麼串時,就需要老師教孩子方法,幫孩子理出一條串的繩子。一幅圖的講述時我通過提出連貫的問題的方式,教孩子串;多幅圖講述時運用連詞,幫助孩子串。這其實就是給孩子一根講述的主線,講清事情,豐富講述內容,最後達到完整、清晰、生動的講述。

以上是這節課設計的一些出發點及自己的一些思考,在今天的活動中有一些許多不足之處,還請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多加指點。謝謝大家!

篇十六:幼兒園説課稿

説教材

《採茶》是大班下學期的韻律活動,這4曲子分為四個樂句,講述了春光明媚,採茶姑娘高高興興走到茶園,忙着採茶的歡快場面。音樂節奏歡快,每一句都以長音結尾,讓幼兒比較容易地區分樂句。現在正是春暖花開,茶香飄逸的時期,蘇州名茶“碧螺春”已家喻户曉。前兩天還組織了幼兒到東山茶莊去親自嘗試了採茶、製茶、品茶的活動。為了能進一步深化這次實踐活動的教育功能,表達幼兒的內心體驗,我選擇了這個教材,讓幼兒將生活化的動作向着細膩化的表達。

説目標

《綱要》明確地強調,豐富幼兒的藝術活動的能力是在大膽表現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教師的作用在於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我班有部分幼兒信心不足不願意表演給別人看,特別是韻律活動中,孩子們大部分趨向模仿教師的示範,創新意識不強。所以結合《綱要》的要求和本班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三個目標:

在幼兒熟悉音樂旋律和結構的基礎上,學習採茶的基本動作。

啟發幼兒創編不同節奏、方位及幅度的採茶動作,根據圖譜組成一隻完整的舞蹈。

通過活動讓幼兒體驗到勞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幼兒採茶的活動錄象資料

採茶課件一個

茶園情景佈置

攝象機一個

活動過程:

本節課的主要步驟分為四個

1、看採茶活動的錄象資料,講述自己是怎麼採茶的,學習採茶的基本動作。

2、聽音樂,瞭解音樂的性質。

3、看圖譜創編動作。

4、拍攝錄象自由表演。

觀看錄象,講述生活經驗,重點學習採茶動作。

1.提問:小朋友你們看電視裏是誰呀?在幹什麼?那你們都是怎麼採茶的?請你用動作試一試。

(這個錄象資料是小朋友在採茶時拍攝的,當他們看到自己的影象後會非常高興,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有的幼兒會説“我是兩隻手同時採摘的”有的説“我是左右手交替採的,一根一根放……藝術允許幼兒自由參與,自由發揮,容許參與者將自身內在信息與外在信息廣泛交流,這種開放性特點給幼兒的自我表達提供了豐富而廣泛的天地。

2.學習採茶動作,將動作細膩化,體現教師的引導功能。教師除了要不斷激發幼兒的創造性之外,傳播性內容也要把握好。所以將鏡頭定格在採茶姑娘的手部動作上,讓幼兒觀察她們是那兩個手指動的,向什麼方向動的,怎麼動的?可以運用示範、講解、練習的方法來學習基本動作。特別緻意“鳳點頭”的手型和拇指、食指的曲伸節奏,接受力強的還可以提示他們通過提壓手腕來誇張動作,將韻律感表現得更優美、柔和,協調性差的就將手關節動起來就行了。

熟悉音樂,瞭解音樂性質

今天老師帶來了一首好聽的曲子,名字就叫《採茶》想聽嗎?讓幼兒對音樂有一個初步、完整的感知。

3。聽了這首曲子有什麼感覺?根據幼兒的回答總結:聽了這首曲子就能想到茶園裏非常熱鬧,有的托起茶簍,幼兒忙着採茶,有的尋找茶葉忙碌得很。通過提問總結將抽象的音樂,情景化、具體化,有利於幼兒有內容有動作可表達,而不是空洞的,將音樂於生活經驗相結合,兒發展規律中的“建構性”原則。

篇十七:幼兒園説課稿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説説教材,a是漢語拼音中的第一課,也是學前班學生第一次從真正意義上接觸拼音。學好漢語拼音是學習普通話的重要保證,學習a是學生學習漢語拼音的啟蒙課,可見其重要性。這一課包括三部分內容。

第一部分是單韻母a配有一幅圖畫,畫面表現的是鄉村的清晨,一個女孩兒正在小河邊練唱“啊啊啊,”“啊”提示a的音,小女孩的頭部和小辮子構成的圖形提示a的形。

第二部分是聲調符號和a的四聲。

第三部分是a在四線格中的書寫格式及筆順。

二、教學目標

雖然剛入學,但大部分孩子已在幼兒園對拼音有了一定的瞭解,只是難免存在一些差異而已。根據新課程標準以及本組拼音訓練的主要意圖和學前班學生的實際,我確定了這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

1、學會a這個單韻母,認清形,讀準音。

2、知道單韻母有四個聲調,認識聲調符號,能直接讀出帶調的a的音。

三、教學重點

在本課中,a的發音和韻母帶調讀是教學的重點。發音的正確與否、聲調讀得準不準,直接影響後面的拼音教學,所以,讓孩子們第一課就讀正確帶調的字母,顯得尤為重要。

四、教學難點

a的第二聲和第三聲是本課教學的難點。其實不能簡單地説第二聲或第三聲是難點,應該説兩個聲調在發音時,學生容易混淆,在書寫上也容易搞錯書寫的方向。

五、教法學法

在這堂課中,我會重點運用觀察法、遊戲法等,讓學生積極參與,激發他們的潛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

六、教學準備

1、一些五角星或小紅花,帖於額頭上,用於表揚已經掌握了本課學習要求的所有孩子。

2、做一頂方方的博士帽,帽身四面帖上四個聲調。

3、教學掛圖、拼音卡片等。如果需要,還可以準備一面小鏡子。

七、教學大致流程和教學策略

第一版塊:談話激趣。

我準備一本童話書,給學生們讀一個簡短又有趣的童話,然後告訴他們這些課外書裏還藏着許多非常有趣的好聽的故事,只要你學會了漢語拼音,自己就能閲讀了。

第二版塊:教學新知

第一步,先問:小朋友們學到過拼音嗎?會讀這個音嗎?出示“a”,讓學生自己試着發音。多請一些學生讀讀。如果大部分對,表揚之後就説明白對在哪裏。如果有錯的,就藉此教學a的正確發音方法:發音時把嘴張大,脣不動,直到發完音後也保持一會兒口形才行。

第二步,學習a的形。首先引導學生細緻觀察課本插圖,提問:圖上小女孩的哪個部位和a的形狀有相像?通過小女孩的臉型和小辮子,配合教學字母a的外形。然後讓學生説説還有什麼辦法記住a。

第三步,教學“a”的帶調讀。

韻母特別喜歡帶帽子,a也不例外。它一共有四頂帽子。(出示四種聲調,分別標在四個字母a的頭上。)看清老師寫這四個聲調了嗎?我們拿起右手和老師一起寫寫。我們讀聲調的時候,你的聲音和手的寫法一樣,跟老師一邊筆劃一邊讀。(教師要注意學生手寫的方向,防止第二聲和第四聲的方向混淆。)然後指名讀,小組讀,男女生讀,開小火車讀,一律要求邊讀邊比劃。

第三版塊:進行趣味練習,鞏固新知。首先進行看黑板齊讀字母練習,然後指名讀。接着請一生上台,讓他手上拿一張拼音卡片,請大家先讀一次。我拿出博士帽戴在他頭上,然後讓生轉兩圈停住,請生讀出朝前的聲調。

最後在課堂內完成相應的'課堂作業。

根據“拼音教學要遵循實用性和趣味性原則”的要求,我在教學字母時,根據小朋友易於接受直觀、生動事物的特點,我努力假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充分發揮課文插圖的作用,又運用兒歌、遊戲,讓學生學得更言主動,更快樂。

這是我全部的説課內容,謝謝!

篇十八:幼兒園説課稿

一、結合實際,介紹教材

本節課選自省編幼兒主題活動,大班教材《動物的祕密》一書。是教師和幼兒運用觀察、比較、分析、綜合、判斷和推理等方法進行的探索活動。本活動淺顯易懂,寓科學知識於社會、語言諸領域的活動中,讓幼兒既學習了科學知識,又發展了幼兒的綜合能力,同時也獲得了與同伴交往的方式、方法和幫助別人體驗快樂等情感體驗。是幼兒園課程整合目標的一個粗淺的嘗試。

二、明確活動目標,設計教學方法

結合《大綱》,教學內容,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認知水平,通過本課的教學要實現的教學目標有三個:

1、通過觀察各種蛋,讓幼兒知道除了雞、鴨、鵝等會生蛋外,鳥、蛇、烏龜也會生蛋,初步瞭解卵生動物。

2、引導幼兒觀察、比較蛋有大小、顏色的不同特點,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能力、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3、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讓幼兒獲得幫助他人的情感體驗。

由於本節課的課型為綜合活動,所以,根據教學內容及目標,幼兒的年齡特點,確定本課的重點是瞭解各種各樣蛋的相同、不同的特點,知道生蛋的動物是卵生動物。難點是完整、連貫地講述圖片知識。

為了充分利用幼兒的有意注意,達到教學目標,在教學中貫徹了實踐性、直觀性、發展性、遊戲性及鞏固性原則。同時運用了啟發式談話法、遊戲發現法、觀察法、講解演示法等教學方法。本節課將遊戲貫穿於始終,讓幼兒通過看一看、聽一聽、擺一擺、想一想、説一説、畫一畫等方式,輕鬆愉快地瞭解了卵生動物的特點。發展綜合能力,使每個幼兒都能生動活潑地、主動地發展。

三、安排活動過程,巧用教學方法

教與學是主導與主體的完整統一。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四個大環節,重點在第二環節,難點在第三環節,在每一個環節中,我都巧妙地運用了教學方法和教具,使整個活動過程能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

第一環節:大約要2分鐘,我運用了手指操《小雞出殼》吸引幼兒的好奇心與注意力,自然地引入本課的情境。

第二環節:大約15分鐘,通過與幼兒進行生活經驗談話引入本課內容:那些小動物會生蛋?接下來,運用比較發現法充分發揮幼兒的潛力,培養幼兒的好奇心,提高幼兒積極主動的探索精神和思考能力,親自發現事物間的規律。加之教師的小結,幼兒對卵生動物的卵(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在幼兒不斷的觀察比較判斷中突出了本課的重點。

第三環節:大約10分鐘。學前班幼兒已有了一定的社會交往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和豐富的想象能力。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運用了看圖創編講述《一個奇怪的蛋》激發幼兒幫助他人的情感和探究的興趣,最終獲取知識及情感體驗。

在指導幼兒觀察圖片時,我堅持啟發式教學,注重發展幼兒的綜合能力,進而提高幼兒獨立觀察、思考、想象、講述的能力。既面向全體,又照顧了個別,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幼兒的主體作用,輕鬆愉快地使教學接近了尾聲。

第四環節:大約需3分鐘,通過教師的小結,佈置第二課時的

活動任務。

在活動的延伸部分,讓幼兒繪畫出自己喜歡的一種卵生動物送給好朋友,並講一講卵生動物的故事,激發幼兒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幼兒有一種餘興未盡的感覺。

以上是我對本次教學活動的粗淺認識,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請各位領導,老師多加指正。

20xx年4月20日

篇十九:幼兒園説課稿

各位領導好!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小班的音樂活動《大雨小雨》,下面我將分:説活動背景、説教法學法、説活動過程來進行我的説課。

一、説活動背景:

春天不知不覺已來臨,大自然到處洋溢着一片春的氣息,我班也隨着春天的來臨開展了《春天的童話》主題活動,在活動中幼兒感受到了春天美麗的大自然,也知道春天是個多雨時節,而下雨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自然現象,俗話説:“清明”時節雨紛紛,時下正是春雨綿綿的季節,幼兒也異常喜愛雨天,他們常常興奮地談論着。我抓住這一季節特徵,利用這一自然資源,引導幼兒有意識地去觀察、感受、瞭解雨。

《綱要》中指出:教師要培養幼兒大膽地表現自己情感和體驗的能力,鼓勵幼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活動,因此,我就生成了音樂活動《大雨小雨》。由於小班幼兒年齡小,他們必須在親身體驗、探索中去發現事物的特徵。下雨天,他們常常愛往雨中跑:接着雨滴、踩着水坑等等。對雨是興趣昂然、情有獨鍾。我們便可利用幼兒這個興趣點,又發生在幼兒周邊的生活經驗開展有益的教育活動,從而真正體現《綱要》中提出的將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的精神。

為此,我制定了活動目標:

1、感受和表現聲音的大、小。學習用不同的演奏鈴鼓的方法,表現大雨和小雨的不同的節奏和音色。

2、根據大雨和小雨的不同音色和節奏,探索鈴鼓的不同演奏方法。

3、在教師的眼神和動作的幫助下,不演奏時能控制住鈴鼓,使其不發出聲音。根據活動目標及幼兒實際,我把重點定位於:感受和表現聲音的大、小,學習用不同的演奏鈴鼓的方法表現大雨、小雨的不同的節奏和音色。難點:根據大雨和小雨的不同音色和節奏探索鈴鼓的不同演奏方法。

為了使活動能更好地開展,我作了充分的準備:

1、教學掛圖《大雨和小雨》。

2、將座位排成一個圓圈。每人一個鈴鼓。

二、説教法學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因此,活動中我精選了以下教法:情境法,營造輕鬆愉快的氛圍。提問法,結合圖片引導幼兒有目的、仔細觀察,讓幼兒將生活經驗和所見聯繫,解決難點。示範法,解決難點,用富於情感、較誇張的示範榜樣來誘導幼兒模仿。

本次活動中,我以幼兒為主體,創造各種條件讓幼兒參加表現活動,精選的學法有:聽唱法,幼兒通過聽來感受樂曲的不同音色和節奏,鍛鍊幼兒的自學能力及音樂鑑賞能力。觀察發現法,是解決個別幼兒差異的好方法,讓幼兒無拘無束地説出自己的理解、看法,體現《綱要》中創設寬鬆、自由、愉快環境,激發師幼互動,利於幼兒想象。表演體驗法,幼兒在把握音樂形象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個性,大膽想象表演,能直接而充分地培養幼兒的創造意識,便於實現“因勢利導,因人施教”。這些方法我將在説活動過程中詳細體現出來。

三、説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我針對教學目標,對每個環節作了精心設計,讓幼兒在快樂中學習,使技能訓練滲透於藝術感受中,貫穿在音樂實踐裏。

1.設置談話,回憶導入。

活動一開始,我設置談話引導幼兒回憶有關下雨的經驗。由於幼兒喜歡雨,只有他們感興趣的,才能激發真正的學習動機。因此,我這樣導入:小朋友,你們見過下雨嗎?大雨是什麼樣子的?小雨又是什麼樣子的?

2.欣賞歌曲,感受意境。

這是活動的重點,我引導幼兒在感受大雨、小雨的不同音色及節奏後用動作來表現出來:小朋友説得真好,大雨的聲音是大大的,哪個小朋友願意來用動作來把大雨表現出來?我鼓勵幼兒在欣賞歌曲後和同伴討論並表演出來,幼兒通過自己對音樂的理解,知道了大雨的聲音大大的,可以用拍手等動作表示。接着用同樣的方法理解小雨的音色及節奏。

3.視聽結合,學唱歌曲。

為了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歌詞,我利用圖片用較慢的速度清唱歌曲,引起幼兒對歌曲的興趣:剛才小朋友聽到老師唱了《大雨和小雨》,誰來告訴老師大雨的聲音是怎樣的呢?幼兒根據自己所聽到的回答:嘩啦――譁――啦,小雨的聲音是:嘀――嘀――嗒――嗒――嘀――嘀――嗒――嗒。由於幼兒存在個別差異,揮發的話語有完整、不完整之分的,我就鼓勵幼兒説完整話,當幼兒説出一句,我就以誇張的示範節奏朗讀出來,讓幼兒加深印象,從而模仿,等幼兒全部説出後,再完整節奏朗讀。於是,我再引導幼兒:大雨和小雨的聲音不一樣,我們一起來學一學吧!我一邊唱一邊請幼兒配上動作。

4.出示鈴鼓,模仿音色。

這是本次活動的難點,我鼓勵幼兒充分發揮其想象力,用鈴鼓來演奏大雨、小雨的聲音。我是這樣導入的:小朋友看,這是什麼?怎樣演奏它,發出的聲音像下大雨呢?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索,把鈴鼓搖起來,這樣發出的聲音就像下大雨的聲音了,於是,我讓幼兒一起空手練習演奏大雨的聲音,並提出要求:我們在唱到嘩啦嘩啦時,才用鈴鼓把下大雨的聲音演奏出來,開始兩個小節和最後一小節是不用演奏的。用同樣的方法讓幼兒探索演奏小雨的聲音。(用手碰鈴鼓,發出的聲音就像下小雨的聲音)。接着我請幼兒用鈴鼓完整演奏歌曲的節奏。為了激發幼兒學習的更高興趣,我將幼兒分成大雨和小雨組。在老師動作的暗示下,讓幼兒學習準確地演奏自己的角色“大雨”和“小雨”。

以上是我對《大雨小雨》這一活動的設計思路及粗淺認識,我想一節好的音樂活動應該體現“教學生活化”的教育理念,也應該是一種藝術享受,我會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在新的教育理念薰陶下,不斷探索,不斷成長。其中不當之處,還請各位領導批評指正。謝謝!

説課的內容

如果選用“七説”的説課模式,則從以下七個方面展開:

1、説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時確定的本節課教學所要達到的目標,是對課堂教學評價的重要依據。教學目標須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三類。教學目標的確定必須要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並密切聯繫學生情況,同時儘量緊扣現實生活。

2、説教材重點和難點:教材重點是教材內容表現出來的地理事物的內在聯繫或本質。教師在教學中應弄清一般教學和重點突出的部分,其確定的依據主要從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教學目標等方面來説明。教學難點是由教材內容本身和學生特徵所決定的,因此教學難點確定的依據要從造成學生難以理解的原因來分析。學生難懂的原因從教材內容來看,一是內容較深、抽象性強,對學生的想象能力要求偏高;二是綜合性較強,需要具備的基礎知識廣泛;三是分散性較大,對學生的歸納能力要求偏高。從學生來看,一是年齡和心理特徵;二是原有知識基礎。

3、説教法:

説教法,是指説教學方法,即説怎樣教的問題。

教法的選用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個性特徵、教學內容的特點等來確定。一節課選用的教法一般以1—2種為主,1—2種為輔。教法不宜過多,否則就成了教法的展示課,同時學生在一節課有限的時間內也難以適應。

説課時先概括地説教法的類別,再具體闡述選用的理由,然後在説教學程序時穿插進去具體介紹怎樣運用。

4、説學法:

學法是指學生獲取知識,形成能力的方法。説課中説的學法,嚴格意義上講,實際上是指學法的指導,就學習的方法而言,它包括學習的態度、法則、程序、手段等等。教師可根據課標要求、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的實際情況,在合作學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這三種學習模式的大前提下具體進行學法指導,並在説課時解釋清楚進行某些學法指導的做法和原因。

5、説教學手段:

教學手段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具體選用了哪些教教具,採取了什麼樣的組織形式,通過哪些評價方式來激勵和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等等。對於選用的教學手段,都需要説清楚其目的性何在。

6、説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直接影響學生對課堂活動的參與度,應該以激勵為主。教學評價有針對學生羣體的評價,也有針對學生個體的評價。其主要方式有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等等,最常見的是教師評價。教師評價通常又有語言評價、行為評價、軟件評價、制度評價(操行)等方式。説教學評價時,既要説明採用的何種評價方式,也要簡單介紹其操作辦法,並着重解釋其好處。

7、説精彩教學片段:(在無教學課件的情況下)

所謂精彩教學片段,即是指説課教師就所設想的一節課,將在場的同事當成學生,即興展示自認為設計最精彩的一個教學環節。教師對精彩教學片段的展示應該以組織性或者敍述性的語言為主,不僅要演示這個片段中的教師活動,更要説清楚學生的活動,同時闡明自己認為這個片段精彩的原因是什麼。

或着7、説教學程序:(在有教學課件的情況下)即教師利用教學課件或其它輔助教學用具、媒體,向同行展示自己的教學過程。在敍説教學程序時,需將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的目的解釋清楚,並説明整體設計的好處和理由是什麼。

篇二十:幼兒園説課稿

一、設計意圖:

各位老師好,我是xx級學前8班的xx,今天我帶來的説課內容是大班談話活動,題目叫《猜猜我有多愛你》。先説説我的設計意圖:《綱要》指出:“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並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猜猜我有多愛你》用形象的動作、通俗的語言詮釋和表達了相互之間的愛。其次,如今的幼兒大都是獨生子女,而4~5的幼兒已經形成了初步的自我意識,他們大多沉浸在愛的海洋裏,只是一味地享受,不懂也不能夠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我希望通過此教材能夠引發幼兒對身邊人的關愛之情。再者,《猜猜我有多愛你》講述了一個表達愛的故事,兩隻兔子樸素而真誠的話語令人感動。對幼兒的語言及情感都有很好的啟迪作用。

二、活動目標

再説説我的目標定位: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以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為依據,我確定了認知、技能、情感三方面的目標:

認知:(1)欣賞故事,理解故事內容,感受作品中所表達的愛和故事的語言美。

情感:(2)能夠感悟被愛的`幸福,並萌發愛父母、愛老師、愛同伴的情感。

技能:(3)能夠用具體的動作、活潑的語言表達對周圍人的愛。

活動重點:培養幼兒愛父母、愛老師、愛同伴的情感。

活動難點:用具體的動作和語言表達愛。

三、活動準備

為使活動呈現出趣味性,寓教育於情境遊戲之中,我做了如下準備:

1.教師準備:

(1)物質準備:《猜猜我有多愛你》的故事課件(將故事以PPT的形式呈現給幼兒)、配樂、掛圖(掛圖即故事中出現的一些物體具象的對比)和頭飾(小兔子頭飾每個幼兒一個,可在之前的美工課讓幼兒自己設計準備)。

(2)心理準備即是通過對主題牆的設計和教室佈置,營造温暖、和諧、充滿愛意的氛圍。

2.幼兒準備:每人自帶一份小禮物

四、教法選用

適當的教學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依據《綱要》的精神和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①談話法②提問法③圖片展示法④表演法。

五、學法

再來説學法,本次活動以幼兒為主體,以幼兒發展為本,幼兒採用的學法主要有:①討論法②體驗法③觀察法六、活動過程為了完成本活動的教學目標,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此次活動第一,興趣導入;第二,邊欣賞邊比較;第三,拓展思維,感悟嘗試;第四,交流討論,遷移體驗

(一)興趣導入在這一環節,我首先採用提問法,向幼兒拋出問題:“你們愛你們的媽媽嗎?有多愛?”然後引導幼兒積極思考,大膽説出自己的答案。

(二)邊欣賞邊比較環節本環節中,我主要是帶領幼兒共同欣賞故事。在欣賞故事的每一個片段的同時,在黑板上展出相應的掛圖,如當故事中小兔子把手臂張開,開得不能在開。對媽媽説:“媽媽我愛你有這麼多”。兔媽媽的手臂要長的多,她説:“我愛你有這麼多。這時,教師可拋出問題:“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大兔子和小兔子誰愛誰更多呢?為什麼?”然後便可出示掛圖,將大兔子和小兔子的手臂放在一起比較,通過幼兒觀察、教師提問,來加深幼兒對故事的理解和感受故事的語言美。

(三)感悟與嘗試環節在這一環節,教師可在故事講完之後,再展示幾幅掛圖,如高樓、海水、圍巾等,啟發幼兒思考,然後教師和幼兒分別戴上頭飾,教師扮演大兔子,幼兒扮演小兔子,師生共同模仿表演。然後通過教師引導,啟發幼兒用更多的動作、語言,富有創造性地表達愛。

(四)交流與體驗環節通過上一環節的表演和經驗積累,讓幼兒分組討論如何向周圍人表達愛,然後啟發幼兒運用恰當的方式與同伴互贈禮物,感受愛與被愛的幸福和快樂之情。在互贈禮物同時,提醒幼兒回家之後,試着向家人表達自己對他們的愛。

七、教學亮點

我此次教學活動設計的亮點是:首先,通過啟發引導,讓幼兒在原有水平基礎上有較大的提高,如問題的設計和角色表演,既讓幼兒積極思考,又能兼顧個體差異;其次,師生共同表演,既能充分挖掘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突出幼兒為主體的地位,又能讓教師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最後,在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讓幼兒互贈禮品,既貼合了活動的主要目標,又是一次情感的傳遞和昇華,將整個教學活動推向了一個高潮。

我的説課結束了,謝謝!

篇二十一:幼兒園説課稿

一、説教材

大班幼兒思維處於抽象邏輯的萌芽發展階段,在認識事物方面不僅能夠感知事物的特點,而且能夠進行初步的判斷和推理。《幼兒園指導綱要》提出:數學教育必須要讓幼兒能夠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學數學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數量、形、時間等現象產生興趣,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中和遊戲中出現的某些簡單問題。由此可見,生活化、遊戲化、情景化已經成為構建數學課程最基本的原則。我就選擇本次活動《形色對應合成》,提高幼兒數學活動的興趣,發展幼兒觀察事物的能力和思維凝集力。

二、目標分析

幼兒園數學是一門系統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有着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密切聯繫幼兒生活。所以活動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嚮導的作用。根據教材的需要和本班幼兒年齡特點、認知水平和發展的動態來制定。活動目標分為三個:

1、引導幼兒進一步學習形狀與顏色的合成。

2、培養幼兒將兩種事物特徵對應,整合在一起的思維能力。

3、鍛鍊幼兒的觀察力及記憶能力。

三、重、難點

一個活動中最能體現目標的部分辨識活動的重難點部分,抓住重難點就能使整個活動的進程有波瀾疊起的功效。

本活動的重點:引導幼兒進一步學習形狀與顏色的合成。

難點:將兩種事物特徵對應、整合在一起的思維能力。

通過情境表演,操作遊戲來激勵幼兒思維與記憶能力,讓幼兒在操作中理解整合的綜合判斷能力。

四、活動準備:

為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教育於遊戲之中,充分的課前準備為活動的成功開展提供了良好的可能性。幼兒的學習是通過與環境材料相互作用獲得發展的,為此我準備以下的材料:

1、衣服、帽子:紅、黃、藍三種顏色每人一份。

2、教師自制表格,磁性教具:紅黃藍顏色卡、“√”,幾何泡棉、自制紅、黃、藍三種顏色的盒子。

3、幼兒學具:幾何泡棉;幼兒操作紙與蠟筆;和一段柔和的音樂。

五、教學方法:

在整個教育活動中,教師以引導者、支持者、參與者的角色出現、圍繞教學目標,一步一步滲透教學中的各個環節,讓幼兒在寬鬆自由活動氣氛中學習,獲得有益經驗。

在活動中我運用了操作法、觀察法、情境法,讓幼兒看一看、想一想、動一動、説一説、做一做中完成教學目標。

篇二十二:幼兒園説課稿

各位評委大家好!我説課的內容是小班社會活動——我們長大了,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開始展開我的説課。

一、説教材:

新《綱要》中指出選擇幼兒教育活動應該貼近幼兒的生活,來源於生活。小班幼兒好奇心強,對各種事物都感興趣 .他們內心都非常渴望長大,喜歡模仿比他們大的孩子和大人。但由於其認知能力較弱,自我為中心的意識較強,意識不到自己在慢慢長大,本活動通過觀察操作討 論等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成長,並體味成長的快樂和自豪。從而促進幼兒心智上的成長——我長大了,長大真好,我要長大。

為此,我選取了本次活動。跟據小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從情感、態度、知識、能力、技能方面考慮,制定了本次活動的目標為:

1.感受自己身體的的長大。

2.體味成長的快樂, 激發幼兒為自己的長大感到自信和自豪的情感。

3. 願意較大聲、大膽地在集體面前發表自己的想法。

活動難點:激發幼兒為自己的長大感到自信和自豪的情感。

説準備:

為了使活動呈現出趣味性,綜合性和活動性,寓教育於實際操作和遊戲中,我作了以下準備:

1.幼兒小時侯的照片、圖片。

2.各類嬰兒衣物等。

二、説教法

新《綱要》指出:創設一個寬鬆的環境,讓每一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探究活動,進行嘗試,感受參與的樂趣,並能鼓勵幼兒大膽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因此,本活動教師充當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根據小班幼兒思維的具體形象性特點,採用多種教法進行。

1直觀法:

通過演示課件,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多媒體具有生動形象,富於表現力和感染力的特點。使教學成為有趣的活動,容易引起幼兒的興趣,集中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便於理解,易於記憶,從而使幼兒們情緒高漲,興趣盎然。

2、談話法:

由師生相互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所組成。恰當的問題有助於活躍幼兒的思維,啟發幼兒的學習,有利於幼兒獲得新知識和發展智力,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和語言習慣。

3、操作法:

杜威曾經説過:“兒童學習知識,認識外部世界的本質在於兒童通過不斷去增加,改造自己的親身經歷,這個過程是永無止境的。”只有幼兒親自動手操作,經過了與材料的相互接觸,他們才會真正地學到知識。

此外,在各個不同的教學環節中,還穿插了賞識激勵法,交流討論法,等教學方法,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做到寓教於樂。

三、説教學過程設計

《我們長大了》是一個社會領域的內容,根據小班幼兒的學習特點和本活動的目標,我設計了以下環節:

(一)通過看照片初步感知:讓幼兒初步感知自己長大了。

(二)通過試穿衣物讓孩子進一步體驗到自己的成長:我是長大了這個環節通過進一步感知身體的成長讓幼兒知道自己真的長大了,教師用欣喜的語氣感染幼兒,對幼兒的成長表示肯定、欣賞,從而激發孩子對自己的長大感到快樂、自信和自豪的情感,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重點

(三)通過觀察發現討論,讓幼兒感知到自己能力上成長:我真的長大了這個環節通過看圖片和討論以及幼兒自己實踐整理實物,對幼兒能力上成長加以肯定和讚揚,使幼兒對成長的感知由身體過渡到能力,進一步激發了幼兒對自己成長的自信和自豪感。

(四)延伸活動:和幼兒一起討論:你們真的長大了,長大了你想要幹什麼?你要學會幹什麼?從心智上進一步激發孩子對長大的渴望,我要長大,長大了我要……

篇二十三:幼兒園説課稿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體驗秋天豐收的喜悦。

2、和同伴能協調配合,會在合作中互相學習。

3、學習撕紙和粘貼的方法。

理論依據:依據素質教育中“提高審美感,提高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和能力”的要求及幼兒園藝術教學的任務。

[活動準備]

1、活動前兩週,請家長利用休息日的時間,到附近的果園去看看,有機會還可以參加摘果子的活動。

2、《摘果子》的音樂磁帶,課件《美麗的水果屋》。

3、畫有大樹的大幅圖畫,各種顏色的紙、棉棒、膠水。

4、遊戲區佈置好結滿水果的水果藤(塑料製品)。

[活動重點]

幼兒能瞭解秋天的特徵,感受和表現秋天果園的美麗,體驗豐收的喜悦。

[活動難點]

幼兒年齡小,手的肌肉羣不是很協調,撕紙和粘貼有一定難度。

説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 因此本次活動教師除了和幼兒一起準備豐富的活動材料外,還挖掘主題的活動價值,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和 樂於探索的科學習慣,具體採用的方法有:

1、視聽講結合法:主要根據了幼兒的具體形象思維佔主要地位的特點,和幼兒語言發展的特點而採用的。視就是引導幼兒去看、去觀察。在自由、寬鬆且安靜的環境中,通過多媒體課件,刺激幼兒的視覺感官,引導幼兒進行細緻的觀察。聽就是教師的語言啟發、引導、暗示和示範。設計了提問:“你見過哪些果樹”在教學中讓幼兒充分體驗秋天果園的美麗。放《摘果子》的音樂,充分的刺激幼兒的聽覺感官。講就是指教師和幼兒的互動式的交流,教師和幼兒充分表達自己對事物的理解、想法和願望。在一種輕鬆的氛圍中幼兒對水果的形狀、顏色、名稱都有了充分的瞭解。視聽講結合的方法能充分的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讓幼兒處於積極的學習狀態中。

2、趣味遊戲法:遊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形式,幼兒在遊戲中發展,在遊戲中學習。所以我選擇在活動後採用遊戲的形式對本活動進行鞏固。

説學法

1、情感體驗法 幼兒通過視、聽、講,對秋天的果園有了充分的瞭解,能在活動中用自己的小手去展現秋天的美麗。

2、操作法 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幼兒學習的引導者,幼兒在用彩紙撕果子的過程中,瞭解了果實的形狀、顏色,練習了手的靈活性,用自己的小手裝扮了碩果累累的大果樹,很有成就感。

説活動程序

1、放《摘果子》的音樂,幼兒做簡單的摘果子動作進入活動室。這樣既穩定了幼兒的情緒,又能讓幼兒再次體驗摘果子的樂趣。“小朋友,你們在哪裏摘過果子,摘過什麼果子”,我見過蘋果樹、梨樹、葡萄樹山楂樹,我見的蘋果樹結的蘋果可多了,我看見葡萄樹上結滿了紅的葡萄還有綠的葡萄……通過提問,引起幼兒的回憶,孩子們踴躍發言。[]

1 2 下一頁

2、小朋友,你知道水果能建成房子嗎?(孩子們都瞪大了眼睛),下面我們來看《美麗的水果屋》,熊媽媽和熊寶寶搭建了漂亮的水果屋,他們高興嗎?(高興)出示大樹圖畫,那你們看,大樹媽媽高興嗎?(不高興),為什麼?(孩子們想),因為樹上的水果沒有了。對,小朋友真聰明,因為水果寶寶都離開了媽媽,那我們想個辦法幫助她好嗎?

篇二十四:幼兒園説課稿

一、説教材

《下雨的時候》這個故事選用了小朋友熟悉而且喜歡的小動物小白兔、小雞、小貓為角色,講述了小白兔在下雨的時候想辦法用樹葉當傘,並且幫助小雞和小貓的故事情節,既有趣又藴含了許多的美德。現在的小朋友都是獨生子女,個個以自我為中心,缺乏關心幫助他人的意識。《下雨的時候》這個故事既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又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因此,我選用了這一教材。

二、説教學目標

《綱要》指出:要“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 “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説、敢説、喜歡説、有機會説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根據《綱要》精神和我班幼兒已有的能力實際、知識水平以及教材需要,我確定了本次活動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活動目標

情感目標:體驗幫助別人和被別人幫助的快樂。

知識目標:欣賞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內容。

技能目標:嘗試用不同的語調和肢體動作表演角色間的對話。

活動重點、難點

由於小班幼兒以具體形象思維能力為主,在故事教學中,我把知道故事名稱,理解故事,體驗幫助別人和被別人幫助的快樂作為本次活動的重點。語言的發展是反覆練習、不斷改正、逐步規範的過程,幼兒在使用不同的語調錶現角色語言,用語言的感情色彩表現故事的背景,情節發展和故事角色,因此我把嘗試用不同的語調和肢體動作表演角色間的對話作為本活動的難點。

三、説教、學具的準備

1、物質上的準備

我為幼兒準備了生動有趣的動畫課件,小白兔、小雞、小貓頭飾。

知識上的準備

我在活動前讓幼兒瞭解了下雨天需要的各種雨具。

四、説教法和學法

教法

為了有效地掌握重點難點,我採用了視、聽、講、演相結合的方法。

“視”,就是引導幼兒觀察動畫課件中的內容。

“聽”,是引導幼兒傾聽老師的語言啟發、誘導。

“講”是幼兒講,滿足幼兒説的願望。

“演”是讓幼兒表演故事中角色間的對話,滿足幼兒樂於表現的願望。

學法

本次活動多采用遊戲法,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能增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幼兒能在角色扮演中充分表現自我。還結合了觀察法,通過觀看課件讓幼兒獲得直接的印象。“結果前置提問法”是讓幼兒在想像、創造性思維中自由自在地表達自己的看法,是練習説話的好機會。

五、説活動過程

根據本次活動的目標及重點難點,我整個活動貫穿於遊戲之中,把活動分為三個部分,設計以下教學程序:

1、導入活動:猜謎遊戲,激發幼兒活動的積極性。這一環節旨在短時間內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充分調動幼兒的感官感知遊戲內容。

2、理解故事,掌握學習方法

(1)、運用“結果前置”的提問方法,教師有感情地講述第一遍故事

在講述故事時,教師不出示任何教具,是為了避免分散幼兒的注意力,引導幼兒在邊傾聽邊思考的過程中,初步感知故事內容。講述完後提問:“故事的名稱是什麼?”“故事裏有誰?”

(2)、觀看動畫課件,完整欣賞故事,滲透情感體驗

通過觀看課件,結合故事情節,運用多種形式引導幼兒學説小白兔、小雞、小貓之間的對話,如:全體幼兒一起説、師幼分角色説、幼幼分角色説等不同的形式。充分調動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其中還嘗試用不同的語調和肢體動作來表現小動物的情感,從而內化為幼兒自己的行為。

(3)、再次欣賞課件,遷移故事主題

通過觀看課件,讓幼兒獲得“當遇到困難時,要學會想辦法,學會關心、幫助他人,被別人幫助後要道謝。”的一系列美德。

遊戲《找朋友》結束活動

整個活動貫穿遊戲之中,讓幼兒感受更多的快樂。

六、説活動延伸

表演遊戲:《下雨的時候》教師提供道具、創設情境,引導幼兒扮演故事中的角色,生動逼真的表演,促進幼兒想象力、創造力的發展。

續編故事:教師提供指偶,幼兒藉助直觀的動物形象進行續編。

篇二十五:幼兒園説課稿

一、活動目標:

1、笑有很多種,能用體態、表情、小勝方式表現各種笑。

2、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快樂經驗,獲得快樂體驗。

3、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語言表達能力。

確定這樣的活動目標是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語言領域、社會領域、科學領域目標為依據,一大半幼兒發展為出發點設計的。

二、教材分析:

1、主題説明:

笑、開心的大笑,對幼兒形成積極的情緒、情感、樂觀開朗的人格品質具有直接的作用,幽默、滑稽、有趣的事兒最能引起幼兒發笑。“開心一刻”引領幼兒開心歡笑、忘情大笑,在校生中體驗、認識、評判自己和他人情緒、情感,學會調控、轉化自己的情緒、情感。當笑聲關進了神奇的箱子,大家都笑不出來時,幼兒感受到不能笑竟然像生病一樣難受。當有趣的童話細膩的描繪了癢引起的笑,幼兒入迷地細察了生理反應的體驗竟然與心理情緒愉悦有着直接聯繫;知道了笑,瞭解了笑,不能只會傻傻的笑,在惟妙惟肖的真實寫照中,幼兒辨析了吹牛、説笑話、漫畫、卡通片能讓人開心愉悦,他們同騙人的謊話有着本質的區別。

2、用電腦投影出課件,請幼兒説一説是誰在笑,是怎麼笑的,請幼兒學一學圖片中人物或動物笑的表情和樣子,談談自己的感受(以集體活動形式,主要採用談話法、觀察法、比較法)

3、結束部分:

1、幼兒做各種表情、體態,教師用數碼相機對幼兒進行拍攝。

2、講數碼相機與電腦相連,讓幼兒欣賞自己。

(以自由活動形式,運用嘗試法、遊戲法、演示法)

4、活動方式的選用:

整個活動我以分組活動,集體活動等形式開展,採用了小組討論法、談話法、嘗試法、遊戲法、演示法、互動法、觀察法、比較法,充分考慮了大班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律,各領域內容有機聯繫,相互滲透。活動中我注重幼兒活動的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

本次活動既貼近幼兒生活又能拓展幼兒經驗,既符合幼兒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符和幼兒現實需要,又有利其長遠發展,使教師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的教育過程。

為了充分調動幼兒對本次活動的積極性,更好達到師幼互動,在活動中我利用了數碼相機、電腦及課件。

為更好地配合本次活動,我利用了家庭這一教育資源,讓家長與憂而共同收集相片回憶開心的往事。

整個活動中,教師使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及時鼓勵幼兒大膽表述,耐心傾聽,關注幼兒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即使以適當方式應答。尊重每一個幼兒,努力使每個幼兒都能獲得滿足和成功。

在美妙的諤諤中外音樂旋律中,幼兒學習如何悦耳的笑、優美的笑。在科學活動、美術活動中、幼兒探索他們知道如何化解消極情緒,驅散心中陰鬱,讓自己心中更多些“陽光燦爛”的時刻。

5、重點、難點、關鍵點:

《開心照片》的重點在於指導笑有很多種,能大膽清除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使幼兒獲得愉快的情緒體驗。難點在於引導幼兒用體態表情,笑聲等方式表現各種笑。本次活動關鍵點在於引導幼兒獲得愉快情緒體驗,學習開朗、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

確定以上重點、難點和關鍵點是從大班幼兒實際情況出發和為幼兒園的終身教育服務為依據。

三、活動準備:

1、師幼共同收集自己或他人(動物)的不同笑態圖片或實物佈置主體牆面。

2、要求家長與憂而共同找出不同笑態照片,回憶當時發生的事情,當時開心的原因。

3、一部數碼相機、一台電腦,製作各種人物、動物不同笑態的課件。

4、創設區域供幼兒日常活動。如美工區:提供筆、紙,幼兒畫出人物表情。表演區:提供各種裝扮材料,入口紅、紗巾、幼兒自由扮演滑稽人。益智區:提供各種有趣滑稽的圖片或圖書,幼兒分析不同的`情緒。圖片區:提供多種笑話、漫畫書籍,供幼兒欣賞閲讀。

語言區:幼兒看漫畫書,滑稽的cd,及閲讀幼兒活動材料。

四、活動設計:

根據新綱要精神和本次活動內容,我設計了三個部分:

1、開始部分:教師出示自己開心大小的照片,説説自己笑成了什麼樣子,為什麼這麼開心。

2、基本部分:

1、幼兒向同伴介紹自己的相片,説一説自己笑成了什麼樣子,為什麼這麼開心。

(以分組活動形式採用小組討論法)

2、請幼兒學你的笑,看一看不同的笑,並用體態、表情、笑聲表達不同的笑。

(以集體活動形式,採用談話法、互動法、探討法等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教師投入幼兒活動,與幼兒共同體驗快樂)

篇二十六:幼兒園説課稿

一、説設計意圖

《綱要》明確指出:教育內容應“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的視野”,幼兒園數學教育不是為純粹的教育而教育,是一種以幼兒生活為特徵的教育,這就要求我們要立足幼兒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繫幼兒的生活來開展教育。像我班小朋友午睡起牀,常有孩子把鞋子、襪子拿錯、穿反。根據小班幼兒年齡特點,我設計了以鞋子、襪子、鞋墊為活動材料的《找朋友》數學活動,引導孩子在原有的生活經驗上關注物體的形狀、大小、顏色的不同,進行配對。在遊戲中自然滲透數學的概念,達到“玩中學,玩中教”的目的。

二、説活動目標

活動的目標對活動起着導向性作用,根據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確立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目標.其中有探索認知部分,也有操作部分,具體目標是:

1、認識目標:

(1)、初步形成“雙”的概念,知道一雙有兩隻。

(2)、能按鞋子、襪子、鞋墊的外形,顏色,大小等特點進行配對。

2、能力目標:發展幼兒的觀察力、記憶力、創造力和想象力。

3、情感目標:體驗與教師、同伴遊戲的快樂;初步感受改編兒歌的樂趣,從而激發幼兒的求知慾。

三、説活動準備

《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 活動準備是服務於活動目標,同時幼兒是通過環境、材料相互作用獲得發展的,活動準備必須與目標、活動主體的能力、興趣、需要等相適應,所以,我既進行了物質準備又考慮到幼兒的知識經驗準備。 在幼兒操作的材料上,我選擇了孩子們熟悉的鞋子、襪子和鞋墊。這些物品讓小班孩子具有親切感,願意去動手操作,有信心配合老師共同探索。因此,我為幼兒準備了鞋子、襪子、鞋墊各人手一份、鞋架一個、夾子若干、玩具小熊一隻。玩具小熊的用意是根據小班幼兒年齡特點,設計有情節的活動容易引起幼兒積極參與,能自然而然的轉換活動場所,銜接下一個活動環節。知識準備是已學的兒歌《襪子歌》

四、説教學方法、重點

(一)這是一次數學配對活動,其中有機整合了語言領域的兒歌改編活動,但教學仍以配對遊戲教育為主。因此,整個教學活動的重點放在幼兒認識、形成 “雙”的概念和正確為鞋子、襪子、鞋墊正確配對這一環節上。 由於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幼兒的注意力不宜持久、容易分散;對生活和周圍的事物感興趣等特點。我選擇了利用遊戲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在“找朋友”裏面,以幼兒為主體,我通過操作法、遊戲法和引導發現法,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讓幼兒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去,並且在遊戲中給幼兒自由展現的空間。

(二)學法

幼兒是學習的主人,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探索活動,不僅提高了幼兒探索能力,更讓幼兒獲得了學習的技能和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本活動採用的方法有:

1、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究學習。《綱要》指出教師在提供豐富材料時,要使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本活動的操作是讓幼兒為鞋子、襪子、鞋墊配對,讓幼兒通過看一看、比一比、放一放,形成“雙”的概念

2、交流法:同伴間相互交流探索問題。在交流的過程中既能發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又能將自己獲得的經驗與同伴交流分享,使《綱要》中指出的“生生互動”得到真正體現。

五、説活動過程

(一)以出示襪子,引導幼兒觀察為引入,初步感知“雙”有兩隻。

1、誰來了?有幾隻啊,我們來數一數。

2、複習兒歌《襪子歌》,引導幼兒討論、小結。

討論:它們是好朋友嗎?哪裏一樣?

小結:顏色一樣、圖案一樣、大小一樣的兩隻襪子也叫一雙襪子,它們是好朋友。

一開始就由孩子所熟悉的襪子引入,並將襪子兒童化,當作孩子們的好朋友,引起他們的興趣,願意去感知、去理解、並積極的響應老師的提問和主動與同伴交流、討論。而討論是非常必要的環節,能使幼兒相互吸取經驗,這種相互的學習方式會使幼兒接納他人的觀點,達到學習的目的。引導幼兒複習兒歌,一是鞏固已有的學習經驗,二是為以下的引導幼兒初步接觸兒歌改編這一環節做鋪墊。

(二)出示鞋子,引導幼兒觀察,再次感知“雙”的概念

1、這是誰呀?有幾隻鞋子?兩隻也可以説成什麼?它們是好朋友嗎?為什麼?

小結:顏色一樣、圖案一樣、大小一樣的兩隻鞋子也叫一雙鞋子,它們是好朋友。

2、引導幼兒將《襪子歌》改編為《鞋子歌》

這一環節設計與第一環節的引導一樣,通過師生共同再次感知鞋子的配對情況,再一次幫助個別幼兒對配對有進一步的認識,加深了孩子對物體的形狀、大小、顏色的認識。但又在原有基礎上適當增加了難度,引導幼兒找出二者間的共同點:同樣是一雙兩隻,將《襪子歌》改編為《鞋子歌》,將數學和語言進行初次的整合。嘗試的挖掘孩子身上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三)請配班老師扮小熊設置情景,讓幼兒幫忙收拾鞋子、襪子,引導幼兒初步配對, 師 巡迴指導。

提出規則:

(1)兩個好朋友要顏色一樣、圖案一樣、大小一樣。

(2)將配成對的鞋子(襪子)放到鞋架(夾在繩子上),排放整齊。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置了“幫小熊整理房間”的情景,一是設計這樣的情節容易引起幼兒積極參與,能自然而然的帶領幼兒變換活動場地,由教室外到室內,而不會造成幼兒散亂和失去活動興趣。二是讓幼兒在動手操作中鞏固所學內容。綱要中指出: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索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索的過程和方法。在孩子們操作的過程中發現個別孩子難點未掌握,於是我引導他們相互交流幫助,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培養孩子初步的合作意識和能力,幼兒在遊戲過程中反覆感受、反覆體驗以突破難點。

(四)以小熊口吻感謝幼兒,並邀請小熊和幼兒一起參觀鞋墊牆,引導幼兒為鞋墊配對。

1、(以小熊的語氣)這又是什麼呀?它有好朋友嗎?它們會一樣嗎?

小結:鞋墊也有好朋友。它們顏色一樣、圖案一樣、大小一樣,也叫一雙。

2、引導幼兒將《鞋子歌》改編為《鞋墊歌》

為了讓活動更完整、更有趣,我設計了“邀請小熊一起為鞋墊配對”的遊戲,再一次順利的帶領幼兒轉換教學地點,由室內到室外,而依然能保持小班幼兒參與遊戲的積極性,從而把整個活動推向高潮。

(五)延伸活動:

以小熊的口吻引導幼兒懂得不亂扔東西,要主動幫媽媽或老師整理東西。

這一環節主要是引導幼兒進行品德教育,主動幫助他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強化幼兒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以上是我對數學活動《配對——找朋友》的設計思路,在活動中我始終要體現的是:堅持以幼兒為主體,教師通過為幼兒創設寬鬆自由的探索空間,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使幼兒在直接觀察,直接操作,具體表現的活動中,能動地運用知識經驗,發展幼兒的認知結構,而教師不再是單純的指揮者,也不是混同於幼兒的玩伴,而是引領舞伴,並不間斷與幼兒進行協調、合作,整個活動在有組織、有規範、有秩序中進行,又適合個性發展,而不是隨意,無序的行動,在這樣的師幼交融互動學習狀態中,幼兒成為獨立自主的建設者和成功者。活動的完成也就能事半功倍。

小班數學配對活動:找朋友

一、活動目標:

1、初步形成“雙”的概念,知道一雙有兩隻。

2、能按鞋子、襪子、鞋墊的外形,顏色,大小等特點進行配對。

3、初步感受改編兒歌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鞋子、襪子、鞋墊各人手一份、玩具小熊一隻、鞋架一個

三、活動過程:

(一)以出示襪子,引導幼兒觀察為引入,初步感知“雙”有兩隻。

1、誰來了?有幾隻啊,我們來數一數。

2、複習兒歌《襪子歌》,引導幼兒討論、小結。

討論:它們是好朋友嗎?哪裏一樣?

小結:顏色一樣、圖案一樣、大小一樣的兩隻襪子也叫一雙襪子,它們是好朋友。

(二)出示鞋子,引導幼兒觀察,再次感知“雙”的概念

1、這是誰呀?有幾隻鞋子?兩隻也可以説成什麼?它們是好朋友嗎?為什麼?

小結:顏色一樣、圖案一樣、大小一樣的兩隻鞋子也叫一雙鞋子,它們是好朋友。

2、引導幼兒將《襪子歌》改編為《鞋子歌》

(三)請配班老師扮小熊設置情景,讓幼兒幫忙收拾鞋子、襪子,引導幼兒初步配對, 師巡迴指導。

提出規則:

(1)兩個好朋友要顏色一樣、圖案一樣、大小一樣。

(2)將配成對的鞋子(襪子)放到鞋架(夾在繩子上),排放整齊。

(四)以小熊口吻感謝幼兒,並邀請小熊和幼兒一起參觀鞋墊牆,引導幼兒為鞋墊配對。

1、(以小熊的語氣)這又是什麼呀?它有好朋友嗎?它們會一樣嗎?

小結:鞋墊也有好朋友。它們顏色一樣、圖案一樣、大小一樣,也叫一雙。

2、引導幼兒將《鞋子歌》改編為《鞋墊歌》

(五)延伸活動:

1、以小熊的口吻引導幼兒懂得不亂扔東西,要主動幫媽媽或老師整理東西。

2、讓幼兒為鞋墊尋找朋友並粘帖在牆上為其配對,活動自然結束。

篇二十七:幼兒園説課稿

一、 説教材

(一) 教材分析

《親親長頸鹿》這個故事選自小班下學期,《有趣的動物》這一主題中。該故事選用了小朋友生活中比較熟悉並喜歡的小兔子和長頸鹿為角色,講述了一個長頸鹿阿姨助人為樂的故事,特別是小兔子們親親長頸鹿阿姨這個情節既讓人覺得有趣又很符合小班小朋友的年齡特點,生活中我們也會經常看到自己班的小朋友親親老師的小手或者臉蛋來表示他對老師的喜愛之情。又考慮到現在的小朋友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特別是小班幼兒年齡小,個個都“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友愛互助的品質,所以我覺得這個故事既符合小班幼兒年齡特點,又符合孩子的現實需要,因此,我選擇了這個故事,並將它與語言和社會兩個領域相結合。

(二)教學目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説、敢説、喜歡説、有機會説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要“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根據這一目標和要求,結合小班下學期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水平:幼兒年齡小,注意力容易分散,以自我為中心。我從認知、能力和情感三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動的目標。

1、 認知上:在遊戲情景中理解故事內容,加深對長頸鹿的認識。

2、 能力上:積極參與故事清潔的討論,願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3、 情感上:體驗友愛互助給大家帶來的快樂。

(三) 學重、難點

目標中提到:在遊戲情景中理解故事內容,體驗友愛互助帶來的快樂。因此,在活動中,我把這點作為教學重點。

小班幼兒在語言表達方面不完整,有時只説了半句話就無法再説了,或表達不出心中的想法,根據幼兒的語言發展情況,我確定本次活動的難點是:用比較完整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想法。

a) 教學具的準備

為了更好地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完成活動內容,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i. 物質上的準備

我給小朋友們準備了小兔頭飾,這是為了讓幼兒更能進入到小兔這一遊戲角色中;

根據故事,我佈置了小河、森林等情境以及道具長頸鹿,這是為幼兒在情境中游戲,並能加深故事的理解而準備的;音樂,是為了進一步營造遊戲的氣氛而準備的。

ii. 知識上的準備

我讓幼兒先認識長頸鹿,瞭解了長頸鹿的基本特徵。

幼兒練習過爬及滑這兩個基本動作。

(四) 説學情

小班幼兒年齡在4歲左右,他們處於典型的遊戲年齡階段,是角色遊戲的高峯期,他們對遊戲特別感興趣,平時總喜歡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某一角色,但由於詞彙貧乏,幼兒在遊戲中想説又不知該怎樣説,即使説了也很難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完整。因此,我想通過活動,讓幼兒體驗遊戲的樂趣,給幼兒提供説話的機會。

(五) 説教法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者,同時開放多哥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能更準確有效地掌握學習對象。”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本次活動我運用了情境教學法、角色遊戲法、體温法等。

i. 情境教學法:我嘗試打破以往僅用圖片進行故事教學的傳統模式,而是根據故事內容,為幼兒創設情境,幼兒就彷彿置身於真實的環境中,許多不能理解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幼兒有了時間的經驗,聯想也就豐富了。如小兔子馬上要去參加演出了 ,又過不了河,這讓幼兒覺得多麼着急啊,他們會主動地想出各種方法過河。當他們真正過了河,參加了表演,這種心情和我們以往用圖片江湖上,讓幼兒通過圖片理解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ii. 角色遊戲法:角色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特別是善良、可愛的兔子形象,深受小班幼兒的喜歡,讓他們自己來扮演這一角色,不僅能增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還能充分讓他們表現自我、大膽説話。

iii. 提問法:這是語言活動中都能用到的方法。在教學中,我嘗試改變以往語言教學總是先講完故事再進行提問的模式,將單一性、回憶式、封閉式的提問方法改成多樣性、啟發式、開放式的提問。如小兔子應該怎樣過河呢?我們該怎麼感謝長頸鹿呢?等等這些問題既能啟發幼兒的思維,又能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表達自己的想法。

(六) 説學法

整個活動我以幼兒為主體,變過去的“要我學”為現在的“我要學”,讓幼兒在看看、聽聽、想想、説説、玩玩的輕鬆氛圍中掌握活動的重點、難點,幼兒運用了討論談話法、遊戲聯繫法等學習方法。

篇二十八:幼兒園説課稿

一、背景:

生活是孩子探索的源泉,作為老師應該善於把握住身邊一切能引起幼兒興趣的事物、情景,啟發孩子們去探索,去研究。

二、實錄:

看到孩子差不多都吃好飯了,時間也蠻早的,於是,我叫孩子各自找好朋友,到樓下去散步。孩子們聽到我的話都趕緊去找朋友拉手了。

來到户外,孩子們就象是飛出籠子的小鳥一般唧唧喳喳的説個不停。“李老師,地上冒煙啦!”王馨怡興奮地指着冒煙的操場對我説。“哦,這是怎麼了呀?”我故意裝出了一副疑惑的表情,並向孩子們提出了質疑。王孜馬上提:“這是有人在抽煙,隨便亂扔,所以地上就冒煙了。”“可是這裏都沒有人呀。”我們班的張皓立刻反駁了王孜的説法。這時王馨怡驚呼到:“我知道了,肯定是地下着火了,所以就冒煙了”。“不對,不對,是有人在抽煙!”一些孩子提出異議。至此,我班的幼兒也有了兩種不同的聲音。

“老師,這到底是什麼啦?”幼兒把問題拋向了我,雖然我知道這是水蒸氣,可是我一時也不知道怎樣去回答他們比較好,一下告訴他們答案嗎?於是我頓了頓。這時,孩子也不等我回答,又爭論開了,有的`幼兒説“這就是哪裏飄過來的煙吧。”有的幼兒説:“是食堂裏的阿姨在燒開水,水開了所以就冒出來許多煙了。”……可是繞來繞去就是得不到能夠完全説服對方的理由。為了證實孩子的想法我就帶着孩子們來到食堂去看看,結果證明孩子們錯了,食堂裏沒有在燒水。孩子們一個個垂頭喪氣的從食堂裏走出來,這時正好彭老師在操場上,我乘機讓彭老師來解決孩子們的疑問。彭老師把“水蒸氣”的原理簡單的告訴了孩子們,至此問題總算解決了,雖然不一定每個孩子都能夠理解“水蒸氣”的原理,但是獲得了一個探索的機會,對他們來説,這是最大的收穫。

三、反思:

近段時間,天氣一直在下雨,每天地面上都是濕濕的,難得今天出太陽,地上的水分在太陽的照射下變成了水蒸氣飄到天空中。對這一自然景象,幼兒們產生了較濃厚的興趣。其中一些幼兒的意見比較單一:是別的地方飄來的。而有的幼兒明顯是進了一步,他們有的已經有了比較正確的經驗,不過還是有部分的幼兒的經驗儲備和大部分幼兒比較接近,但是又有些不同:能夠説出證明自己觀點的一些小理由。可見幼兒的知識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步積累的,隨着年齡的增長,幼兒的知識也不斷豐富。

孩子的探索精神是需要老師有意識的培養的,在未去食堂前,我故意設疑,把孩子的“胃口”釣了起來,孩子的興趣也果然集中在了“煙”上。之後在他們激烈但是沒有結果的討論中,我運用層層説理以及讓他們自己親自觀察,並結合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幼兒開動了腦筋,也培養了他們的好問、探索的精神。因為我們相信只有疑問的人才是有創造性的人。我們現在的社會提倡的就是培養創造性的人才,充分利用大自然給予我們的機會,努力使孩子們擺脱“見慣不怪”的思維模式。

篇二十九:幼兒園説課稿

一、説設計意圖

這是早期閲讀分級閲讀2繪本《邊界》的一個引入性活動。這是一個科學性的語言活動。雖然是中班的繪本,但邊界對於中班幼兒來説,是一個比較抽象且難理解的概念。所以我選擇了大班的幼兒參與這個活動。我們的生活中,邊界無處不在。人有邊界,動物也有邊界。於是,我設計了這一活動。

二、説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的作用。大班幼兒已具有較強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此基礎上,我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繪本分析,制定了以下三個目標。

(一)、初步感受邊界的含義。

(二)、觀察、發現並瞭解一些動物的邊界,並試着自己動手設計邊界。

(三)、引起閲讀繪本《邊界》的興趣。

在活動中,我採用了情境法和提問法等教學方法,結合圖片引導幼兒觀察,以幼兒為主體,讓幼兒瞭解一些動物的邊界,知道生活中處處都有邊界。這是本次活動的重點。學法有觀察發現法和體驗法,讓幼兒幫小動物設計邊界,這是本次活動的難點。

三、説活動準備

為了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探索的慾望,更好的服務於本次活動,我做了以下準備:

1、音樂

2、狼頭飾一個,兔媽媽頭飾一個,積木達成的大圈。

3、課件

4、印有不同動物的紙,水彩筆一人一盒。

5、大書一本。

四、説活動過程圍繞目標,我把本次活動過程設計為四個環節:

(一)、遊戲引出課題;

(二)、瞭解幾種動物的邊界;

(三)、幫小動物設計邊界;

(四)、引出繪本。

第一環節:遊戲引出《邊界》,並初步瞭解邊界的含義。

過渡語:我們遊戲裏那個大圈就是我們的邊界,很多動物都有自己的邊界,讓我們來看看吧。

第二環節:播放課件分別瞭解狼和園丁鳥的邊界。知道狼是用尿的氣味作為邊界,園丁鳥是用樹枝做邊界。

第三環節:給小動物設計邊界。

1、邊界是動物用來告訴別人,這是我的地盤,你不能侵犯。如果你是一種小動物,你會用什麼來做邊界?

引導幼兒用:如果我是xxx,我會用xx來做邊界2、幫小動物設計邊界。

説得真好,有很多小動物想請我們小朋友來幫它們設計邊界。

提出要求:設計的邊界要牢固,要特別,設計完要把水彩筆送回家。

3、介紹自己設計的邊界。

第四環節:引出繪本生活中有很多邊界,你們想知道你們給小動物設計的邊界對不對嗎?(出示書),這本書裏藏着更多有趣的邊界,這是一個叫王曉明叔叔寫的,書的名字就叫《邊界》。

你們想看嗎?想了解更多邊界的祕密嗎?想知道我們人的邊界嗎?那我們一塊到閲讀區去看吧!

篇三十:幼兒園説課稿

大家好!

我是來自學前06的簡單日子,我所説課的內容是《尾巴的用處》,它是選自教育科學出版社20xx年版的《幼兒園主題式課程教師用書學前班秋季》中的主題五:動物的奧祕。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尾巴的用處》這個活動加以説明。

第一部分是教材分析

雖然有些幼兒會害怕某些動物,但是,大多數的動物還是深受幼兒喜歡的,會很容易引起幼兒的注意。所以,當提到動物們的尾巴時,是會激起幼兒的興趣的。學前班的幼兒,瞭解到的動物也比較多,也已經可以對動物進行粗略的歸類的,這樣,就為幼兒學習動物尾巴的形態和功能打下基礎。另外,這個活動還會提供給幼兒更多有關動物尾巴的知識。

根據幼兒現有的知識水平,我確立了較靈活的教學目標:

這個活動是以語言和科學為主,藝術次之,社會和健康為輔。所以我設計的目標是以導入的問答來增長了幼兒的科學知識,然後讓幼兒熟練朗誦兒歌,以提高幼兒的語言能力,接着是用仿編兒歌來開發幼兒思維,最後是引導幼兒畫出喜愛的動物然後互相評價,這樣幼兒就體會到了繪畫藝術,與此同時它還提供給幼兒交流的機會,促進幼兒社會化。

本活動的教學重點是:掌握兒歌中的尾巴的特點,瞭解更多動物的尾巴的功能並延伸兒歌。

第二部分是幼兒分析

本活動是幼兒認識並學習了許多動物的基礎上,開始進一步瞭解動物的內容。我所教的幼兒是學前班,比起更小的幼兒,他們的認知能力和自主能力都強了許多,語言表達能力也較好,他們對動物感興趣,兒歌又是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有了這樣的前題,加上幼兒好奇心強,注意力又易分散的特點,所以,在教學中,我採用了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以滿足他們的求知慾並儘量集中他們的注意力。

第三部分是教法分析

由於這個活動的目標是語言和科學為主,而且整合性較強。按照皮亞傑的理論,學前班的幼兒剛好處在前運算階段,所以我在教學中以直觀的環境來刺激幼兒對所學到的內容進行內化活動,也就是以反覆欣賞為主要教學方法,貫穿欣賞—感知—再欣賞—再認識—最後再進行理解作品,仿編作品,層層深入,同時在各個不同環節中,穿插講述法,啟發聯想法等,培養幼兒的觀察注意力,記憶力和思維能力,想象力,創造力,進一步激發了幼兒對文學作品的濃厚興趣。

第四部分是活動過程

接下來我將主要對活動過程加以説明

我的活動過程由三個部分構成。

(一)、首先是創設情境,導入活動。

我先用故事“小壁虎找尾巴”激起幼兒的學習興趣,然後和幼兒進行問答,通過這個問答,我把幼兒的興趣引向動物的尾巴,並通過自已或幼兒説哪些動物有尾巴,哪些動物沒有,動物們的尾巴都有些什麼作用。幼兒每提到一種動物就在黑板上用圖或簡筆畫版出來,留到活動第三部分時幼兒參考用。

(二)、接下來學習兒歌《尾巴的用處》

在和幼兒問答討論完了之後,版齣兒歌《尾巴的用處》及發放幼兒用書,以輕鬆活潑的語氣教授兒歌。邊教邊讓幼兒回憶這些動物的尾巴有什麼作用。在幼兒對兒歌熟悉到一定的程度後,我先自已編一種動物的尾巴到兒歌中,然後引導幼兒把前面導入中提到的動物的尾巴及他們的作用編入兒歌中,比比看哪個組的幼兒最會編兒歌。

(三)、再次創設情境,引導幼兒畫出自已喜歡的動物的尾巴。

當幼兒學會了兒歌后,我就跟幼兒説我想請他們每畫一幅畫,然後用這些畫,和他們一起製作一本小圖書。接着我發給幼兒預先在旁邊打好孔的圖畫紙,讓他們畫出自已喜歡的動物,並把動物們可愛的尾巴畫漂亮些。畫完後和同伴交流自已畫的是什麼,最後交上來製成書。

最後,我想談談本次活動的教學特色

1.以幼兒的自主參與活動為主,教師在活動中起一個引導者和支持者的作用,和孩子共同感受作品的情感和快樂。

2.注意挖掘教材、教師、幼兒的情感因素,充分應用自制教具、故事圖畫提高幼兒學習興趣、學習效果。

我從以上幾個方面闡述了對“尾巴的用處”這一活動的有關分析和教學設想。不妥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指正。謝謝大家!

篇三十一:幼兒園説課稿

活動目標:

1、 讓幼兒知道紙的來歷,萌發節約用紙的意識。

2、 初步瞭解節約用紙的方法,做環保小衞士。

活動準備:

ppt課件、作畫用的紙和筆、幼兒每人一個自己平常用的本子、收集幼兒一天扔掉的廢紙、

活動過程:

一、 瞭解紙的來歷

師:這是什麼地方?樹有什麼作用呢?(引出造紙)

幼兒觀看“造紙”視頻短片。

小結:原來我們用的紙也是用樹造出來的。

設疑:這幾天,大樹爺爺傷心得直落淚,這是為什麼呢?

二、 瞭解浪費紙張的行為,萌發節約用紙的意識。

1、觀看“浪費紙”的視頻,提問:視頻中的這兩個人是怎麼用紙的?看了他們的行為你心裏感覺怎麼樣?

2、談話:你還見過哪些浪費紙的行為呢?(鼓勵幼兒大膽講述)

3、幼兒自我檢查:檢查一下自己平常用的本子,看看有沒有被浪費掉的地方。

(教師出示幼兒一天扔掉的廢紙)看來小朋友或多或少都有浪費紙的行為。看,這是咱們班小朋友一天扔掉的紙,一天就扔這麼多,那一年下來得扔多少啊!這麼多紙得砍多少大樹啊!浪費紙就是在砍樹。

4、大樹爺爺就是因為看見有些人浪費紙,害得它身邊的親人白白付出

生命,所以傷心得哭起來。咱們想辦法幫幫大樹爺爺吧。

三、初步瞭解節約用紙的方法

1、分組討論,再選一個代表畫下來,教師展示、評價幼兒想到的辦法。

2、判斷對錯:哪些是節約用紙的做法。

四、總結,提出希望。

大樹爺爺終於笑了,它還有話對小朋友説呢:小朋友們,節約用紙就是在保護森林,希望你們説到做到,從節約用紙開始做保護環境的小衞士吧!

篇三十二:幼兒園説課稿

一、説教材

1.教材來源:

幼兒園數學是一門系統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有着自身的特點和規律,《綱要》提出“數學教育必須要讓幼兒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教師要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數、量、形、時間和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概念,並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遊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由此可見生活化、遊戲化已經成為構建數學課程最基本的原則。

數來源於生活,運用於生活.人是序數這個內容靈活豐富,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因為敍述教學中既有方向性的序數,也有初步的二維空間序數的認知,是對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一些零散的.無意識的序數感知的整合

2..活動目標定位

數學教育目標是數學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它規定數學教育發展的方向,是教育評價的依據。《綱要》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學習數學的過程應該是幼兒主動探索的過程。教師要讓幼兒運用感官、親自動手、動腦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鼓勵幼兒之間的合作,並積極參與幼兒的探索活動。,我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確定活動認知.情感.能力三方面的目標。具體如下:

1).正確感知物體在序列中的位置,並能用第一至第五的序數詞表示物體在序列中的位置。

2).學習按給出的序數詞找到它所表示的位置。

3).發展幼兒思維的邏輯判斷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重點與難點

中班幼兒在認識事物方面,能夠感知事物的特點,而且能夠嘗試進行初步的歸納和推理。因而本次活動的重點

重點:感知物體在序列中的位置,

難點:用序數詞來表示物體的位置。

4.活動準備

為了給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 學習情景和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我準備了以下材料:大森林片,.樓房圖.各種小動物教具若干.寫有1—5序數的“鑰匙”一套.幼兒每人一套空白卡片.一隻黑色筆.一張照片供遊戲使用。

三幅色彩鮮豔的背景大圖,採用了磁性教具,一方面方便幼兒操作,節約課堂時間,另一方面提高了教具的使用率和使用次數。

二、説教法

本節課屬於數概念教學,對於幼兒來説比較難理解,為了幫助幼兒掌握教學重點,突破口難點,依據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本節課在教法上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1、創設生動具體的教學情境,使幼兒在愉悦的愉悦的情景中學習數學知識。

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利用直觀、精美的教具為幼兒展現一環環的活動過程,引發幼兒的興趣,調動幼兒的情感投入,激活幼兒原有知識和經驗,以此為基礎展開思考,自覺地構建知識。

2、鼓勵幼兒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現在的的教學需要轉變幼兒傳統的“接受式”學習方式,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已成為幼兒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中,讓幼兒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並與同伴交流,親身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3、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由於幼兒的生活背景和知識水平不同,在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個別進行加強指導。

三.説學法

根據《指南》要求必須轉變幼兒的學習方式,在本節課中幼兒的學習方法上力求體現:

1、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幼兒親自學會解決問題,體驗探索的成功、學習的快樂。

2、在動手操作、獨立思考、進行個性化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同伴交流和全班交流活動,通過互助,讓幼兒構建學習方法。

3、通過觀察直觀的表格,進行歸納和推理,發展抽象邏輯思維能力。

四.説教學過程

本活動共分三個大環節,:

第一個環節是學習用第幾座的形式來表示五座房子的序數,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動機,通過幫小動物搬房子,給5座小房子釘門牌號碼,學習序數詞第一至第五,並讓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及時地肯定孩子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在這一環節中還讓孩子們表達了幫助他人以及成功所帶來的喜悦心情。

第二個環節通過給5個小動物分5座小房子的遊戲,請 幼兒按小動物所在的位置掛相應的數字鑰匙。立即對第一個環節的知識進行了複習和鞏固。這個活動結束時採用了一小段歌表演的形式,既讓幼兒體驗成功又一次強調了助人為樂的良好行為習慣。

第三個環節我給孩子們加深了難度,進一步啟發幼兒探索,通過再幫小動物找房子這一活動,讓幼兒學習能夠按指定的序數詞來找到相應的位置。幼兒在説説做做這樣輕鬆愉快的遊戲氣氛中,孩子們順利地完成了任務。

第四個環節是對前面三個環節的鞏固,我又適當提高了難度,讓幼兒學習用第幾層第幾間形式表述物體所在的位置。通過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幼兒説説自己是第幾層第幾間,使幼兒把體驗結果上升到理性認識。幼兒在這一環節中參與願望和積極性都很高。

這四個環節的安排,是根據《綱要》中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索慾望”。整個活動依據幼兒的學習規律和年齡特點,由淺入深,層層遞進,選擇最貼近幼兒的生活經驗為內容,注重整個活動的綜合性.可操作性.寓教育於遊戲活動中。根據幼兒喜愛遊戲的天性和思維的特性,本節課通過幫小動物找房子的遊戲串成一系列的操作活動貫穿整個活動,在整個學習活動中,始終以幼兒為主體,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啟發幼兒探索,來調動每個幼兒思維的積極性。通過讓幼兒動口.動手.動腦,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給幼兒一個自由空間,讓幼兒自主操作,體驗成果,讓他們在操作中獲得知識經驗,發展各種能力,培養興趣,達到認識5以內序數的目標,並且能進一步學鞏固它。

五.説評價

本節課利用遊戲導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一定會十分活躍。而重點部分的教學採取動手操作實踐,幼兒人手一套教具,人人能動手動腦,有利於幼兒熟練地掌握5以內的序數,保證了課堂教學效果。老師深入淺出的引導可充滿情景化、簡潔化的語言,將會給幼兒不斷探究的動力和熱情;而層次分明難易適度的過程,也使新知得到鞏固和應用。可以説本課的教學環環相扣,清晰有序,一定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篇三十三:幼兒園説課稿

一、説教材

《甜蜜的約定》是幼兒園大班語言活動內容,故事充滿童趣,幼兒易於接受併產生濃厚的興趣。以故事為主要形式的教學活動,不僅能使幼兒增長知識,明白事理,而且還能發展幼兒的聽説能力。故事《甜蜜的約定》通過“小葵”與“媽媽”之間的對話,使即將上國小的幼兒懂得要做好上國小的準備,不能貪玩;並且要愛惜文具,好好學習;理解長輩對自己的愛。故事貼近幼兒生活,能夠引起幼兒強烈的情緒體驗。符合綱要中提出的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嘗試描述簡單的事物或過程,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要求。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我確定瞭如下三維目標:

認知目標:知道故事的主要內容,理解畫面的意義

能力目標:通過幼兒間的交流與討論,發展口語表達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情感目標:能夠對國小生活充滿美好的嚮往,懂得長輩對自己的關心和愛

根據以上對教材及活動目標的分析,我確定本次活動的重難點如下:

重點:理解故事內容,並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敍述故事

難點:發展幼兒口語表達能力

二、説學情

在活動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更要對幼兒的情況有清晰明瞭的把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來我將對幼兒情況進行簡要分析:

大班幼兒最顯著的特徵是好問好學,而且對事物的理解能力逐漸增強,能通過手、口、動作、表情進行表現、表達與創造。同時,大班幼兒記憶的特徵仍然是以無意記憶為主,有意記憶逐漸發展。在教學中,應注重發展幼兒的理解力,促進幼兒意義記憶的發展,減輕機械記憶的負擔。因此,本次活動採用多種方法相結合的形式,通過真實有意義的活動,引導幼兒主動學習,獲得完整的經驗,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

三、説方法

《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本次活動充分體現教師與幼兒的交互主體性,採取互相尊重、協商、交流、共同建構的方式,促進幼兒學習與成長。因此,在本次教學活動中我主要採用視聽講做相結合的方法,輔之以討論法、提問法等來進行教學。視聽講做結合法的四個方面有機結合,在講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引導幼兒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

四、説活動準備

教育是一種環境,幼兒園必須為幼兒創設豐富寬鬆的探索環境,為幼兒的活動配置充足的物質條件,隨時滿足幼兒求知慾和探索欲的需要,正如世界幼教之母蒙台梭利認為:“一個有準備的環境是關鍵。”因此我做了如下準備:

物質準備:幼兒用書、小卡片、錄音

經驗準備:能較為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知道自己即將進入國小

五、説活動過程

以過上對於教材和學情等方面的分析都是為接下來的活動開展做鋪墊。接下來,我將詳細説説我的活動程。

1、提問思考,引出話題

在活動開始時,與幼兒一起做簡單的律動操,“拍拍手,拍拍手,上拍拍,下拍拍,小手放哪裏?小手放這裏。”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之後我將依次向幼兒提出以下問題:

(1)“小朋友們,你們每年暑假都去哪裏玩呢?有沒有什麼好玩的事情發生啊?”

(2)“今年的暑假就要來臨了,大家有什麼計劃嗎?”待幼兒回答後,告訴幼兒今天要講一個和暑假有關的故事。

2、感知作品,理解內容

經過以上提問環節,開始生動有感情的講述故事的內容。由於大班幼兒能初步理解事物間的內在因果關係。因此在講述結束後,依次向幼兒提出思考性問題如:

(1)“今年暑假小葵為什麼不能去奶奶家呢?”

(2)“小葵不想上學的原因?以及奶奶做了什麼?”

(3)“郵遞員送來的神祕禮物要給誰呢?都有些什麼?”啟發並引導幼兒理解作品內容。

3、播放錄音,加深理解

在故事講述完後,我將播放故事錄音,引導幼兒再次傾聽故事的內容,在幼兒對故事內容有進一步的理解之後,向幼兒出示故事圖片,鼓勵並引導幼兒複述故事內容。之後向幼兒提出思考性問題,“如果你是小葵,你想得到什麼禮物呢?上國小之前,你們都需要做哪些準備呢?”鼓勵幼兒討論交流並大膽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幫助幼兒將故事內容成功的遷移到生活中來。

4、教師小結,鞏固成果

在活動最後引導並幫助幼兒總結故事的主要內容:小葵從幼兒園畢業了,今年暑假要為進入國小做準備,不能去奶奶家玩。小葵收到奶奶的禮物很開心,並且知道自己長大了,要懂得愛惜東西。啟發並引導幼兒明白,自己也即將成為國小生,要向小葵學習。

六、説活動延伸

以上就是我設計的活動過程,好的教育活動不是止於特定的某一次活動,而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因此,活動延伸不可缺少。針對本次活動的內容,我設計的活動延伸是:發給幼兒一張卡片,帶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制定暑假的計劃,第二天在語言區和小朋友們交流分享。

篇三十四:幼兒園説課稿

一、説教材

《識字7》是對反義詞的對子的一課歸類識字課。本課教材借鑑了有關傳統蒙書的結構和語言形式,把幾組意思相反或相對的詞語組合在一起,不但引導學生識字,還藴含着對對子的啟蒙教育,更可結合第七單元的主題:品行教育,進行是非教育。可謂一舉三得。

二、説目標

全文六行,六對反義詞,較為淺顯易懂。識字教學始終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況且本課為識字課,本課的教學重點就是識字。根據本單元的訓練項目和課文的重點難點,我制定以下教學目的:

1、認識“虛、驕”等9個生字,會寫“短、對”等6個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瞭解意思相反或相對的詞語。

3、喜歡在經典誦讀中讀對子,有積累對子的願望。

三、説學生

本校正在開展經典誦讀活動,學生們積累了《弟子規》、《三字經》和部分《論語》的古文言的經典,這為“對子”這種語言結構的學習打好了良好的基墊。

我班的學生,通過一年的的學習,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會藉助拼音朗讀課文。有一定的自學生字的能力,能夠小組合作小老師帶領學習。

畢竟是國小幼兒園的學生,對於抽象思維較差,理解“虛偽、誠實”等詞語較困難。學習較困難的學生對朗讀及在語言環境中學習生字還有一定的難度。

四、説策略

針對班上學生的現狀和我制定的學習目標,在這節課的安排上我主要突出了“誦”、“讀”、“認”、“辨”、“講”、“寫”這六個方面。

1、“誦”:

誦讀經典最可見的功效是學生語文素養有全面的提高。即使是幼兒園,學生只大聲地讀了一個多學期,都有令人驚奇的發現。我由此引入,讓學生髮現在文言中常用相對的詞來突出對比,“對子”更是古詩文的基礎。最後再回到我們日常生活,積累名言佳句,並自行創作,古為今用,提升語感。

2、“讀”:

讀,是語文教學必不少的一個環節。古語云:“讀詩百遍,其義自見”,説明了讀比老師的講解更重要。學習一篇課文,首先要讀通,我先讓學生自讀課文,通過拼音熟悉瞭解文章和生字。讓學生知道每一個生字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不同的字將構成不同的詞,不同的字詞相連組成了不同的句子,表達着不同的意思,它們都存在於不同的`語言環境中。並要讀準字音,讀時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讀錯字。我喜歡在適當的時候給學生範讀,讓還沒讀通的學生串起句子,讀通了的學生有感悟的空間。

我在本課設計中讀出四個層次,逐漸深入:

⑴ 學生藉助拼音自由讀課文,把字音讀準。

⑵ 教師範讀課文,學生跟讀。

⑶ 出示不注音的課文,請小朋友們試着讀一讀,看誰讀得正確、流利。

⑷ 讀課文,感悟課文內容:

① 在這篇課文裏,你最喜歡哪些詞語?請用鉛筆畫出來,再讀一讀這些詞語。

② 説説為什麼喜歡這些詞語。

(滲透品德教育)

丁培忠老師説過:“語文是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徑是實踐。”在識字教學中讓學生多讀、熟讀乃至背誦,就是通過讀幫助學生在語言環境中鞏固識字,積累語言和感悟語言,學習表達。

3、“認”、“辨”、“講”:

認字是本課的重點。整體感知後,在我的認字環節,依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很精妙地串起了五個環節:

⑴ 認讀詞語,在詞語環境中學習生字。

⑵ 把意思好的詞帖上小紅花嗎?瞭解褒、貶義詞。

⑶ 理解詞義,給教師的簡筆畫選貼上合適的詞。

⑷ 詞語寶寶分裂開來,變成了字寶寶,認、讀,再組詞。

⑸ 字寶寶真調皮,它們跑到了小故事《熊和鹿》裏了,讀帶有生字的小故事。由在語言環境中識字,感知詞義,再單獨檢測生字,還給它們搬個家鞏固。一步步地讓學生在反覆的語言實踐中鞏固識字,豐富詞彙、語言,使學生能進行創造性表達。

識字是閲讀和寫作的基礎。如果學生離開了語言環境孤立識字,即使記住了漢字的讀音、字形,也不會靈活運用。本文的詞語抽象,“贊”、“驕”、“傲”、“虛”、“誠”等字也難記憶,勉強記住了不及時有效地鞏固,效果則不顯著。我必須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識字:在閲讀的過程中認識所認讀的字,在熟讀中理解語言內容。最後結合語言環境和學生生活實際瞭解生字意思,識記生字字形。

另外,我認為,對幼兒園學生提出褒、貶義詞的概念,並不是超綱,而是讓學生了解,並用語文的概念去理解,去思考。

我愛畫畫,抽象的詞如用簡筆漫畫出現則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給畫選詞,既創設輕鬆愉快的課堂氛圍,也是語言和繪畫結合起來的一個亮點。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國小生往往用形象、色彩、聲音來進行思維。”《語文課程標準》也把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列入教學的第一目標。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有意注意持續的時間很短,因此,一堂課中如何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採用直觀的教具,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低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較差,單憑教師的講述或學生的想像,很難對某個字產生深刻的印象。恰當地運用直觀教具,尤其是電教手段,可以使複雜、抽象的教學內容顯得比較簡單,明確和具體。豔麗的色彩、生動的形象、動聽的聲音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不僅大大提高了學生識字的效率,還能很快領悟字詞的意思。正如在本課中,字寶寶分分合合,採用直觀的教學方式,能使生字的出現更為形象、自然,符合學生的形象思維,因而形成的印象就更為深刻。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學習生字的最後,把生字換個語言環境,在淺顯的故事中出現,這是鞏固生字的絕好途經。

4、“寫”:

重視寫字指導,強調寫字姿勢。

《課程標準》對幼兒園的寫字要求作了明確的規定:“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筆順規則用硬筆寫字,注意間架結構。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範、端正、整潔。”教學設計中,我指導學生書寫,先指名讀準這六個字,然後請同學們認真觀察這兩個字有什麼特點,接着,讓學生來提醒我怎麼寫好這兩個字。學生提醒完後,我範寫,學生跟着書空,最後學生練寫。在學生練寫前,我先提醒寫字的正確姿勢:“身正,腳平,一尺一寸一拳,老大老二對對齊。”寫完字後抽兩個學生寫的字進行評價,評價後再練寫。

篇三十五:幼兒園説課稿

一、設計意圖

幼兒科學教育的目的在於培育幼兒的探索慾望和精神,對幼兒來説,科學是一個過程——是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驗證問題的過程。通過觀察發現,很多幼兒對食物的觀察不夠專心和仔細,因此我設計了這個活動,旨在引導幼兒通過仔細的觀察和比較發現指紋的祕密,並培養幼兒熱愛科學、探索科學的精神。

《綱要》中提出:“教育內容的選擇既要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要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要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和經驗”的精神。根據《綱要》的要求以及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將“指紋”作為幼兒科學教育內容,在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我在活動過程中合理定位重點與難點,運用直觀操作、總結歸納等方法,鼓勵幼兒大膽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二、教學目標

在新《綱要》中指出,五大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因此,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及幼兒的已有知識經驗、能力、發展水平與潛在能力的差異我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份,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目標如下:

認知目標:通過觀察和比較發現指紋的祕密,瞭解指紋的基本特徵及作用;能力目標:通過觀察進行比較各種指紋,並能説出不同;情感目標:有動手動腦的積極性,體驗發現的快樂,養成仔細觀察的良好習慣。

三、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瞭解指紋的特徵。

(二)難點:通過觀察説出指紋的不同,並知道指紋的用處。

為了解決重點和難點,在活動中,我在為幼兒提供了直觀的教具和學具的同時還為他們創設了輕鬆、快樂的環境,這些都有利於教學重點的完成以及難點的突破。

四、教法和學法

(一)教法根據目標及幼兒的實際情況,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直觀操作法:在活動的開始通過一幅指紋畫來引入課題,給幼兒以指紋上的直觀認識;同時為幼兒提供印泥和紙,讓幼兒自己來操作,這樣就會更加形象;在活動最後給幼兒出示有關指紋的科技產品的圖片,這樣也可是給幼兒直觀上的認識。

總結歸納法:在“觀察指紋”這一活動環節,我將此過程分為了三個步驟,在每一次比較後教師都做出了明確的總結,這樣可以使幼兒對指紋的特徵有一個整體上的認識。

環境創設法:我以幼兒創作指紋畫作為活動的結束部分,並引導幼兒將作品張貼在“指紋畫展”的畫廊裏,“指紋畫展”的創設會使幼兒更加有創作的慾望。

(二)學法整個活動我以幼兒為主體,本次活動主要採用了以下學法:

觀察法:整個活動一直都是幼兒在通過自己的觀察來得出結論的。

統計法:在認識指紋特徵時,我讓幼兒記錄、統計自己的指紋類型,以此來更好的鞏固。

五、教學準備

(一)空間準備:將幼兒分為幾個小組,圍桌而坐。教師操作枱佈置於前方。佈置的“指紋畫展”的畫廊。

(二)物品準備:

1、指紋印畫一幅;

2、印泥和白紙若干;

3、放大鏡(每個幼兒一個);

4、雙胞胎指紋圖;

5、實物投影儀一台;

6、玻璃杯、筆、電話等物;

7、有關指紋的科技產品的圖片;

8、破案小故事。

篇三十六:幼兒園説課稿

《火車嗚嗚叫》是一首節奏非常鮮明的歌曲,中速,勻速每個音都有配一個字,整首歌曲有4句,以8分音符為主,每句都是相同的節奏╳╳╳╳一音一字的格式幼兒在演唱中就感受到了八分音符在42拍中的旋律節奏。我班幼兒已經學過2拍子和4拍子的節奏型,所以要他們來給曲子完整打拍是很容易的。但要兩種節奏結合起來以雙聲部的方式來打拍就需要教師的進一步引導,所以我將曲子同時用4分音符和8分音符來表示,不同的節奏型可以讓曲子表達的更豐滿、厚實有立體感,讓他們感受到了不同的節奏有不同的聲音效果,激發了幼兒學習打擊樂的興趣。小朋友在春遊活動中已看到過火車的外貌,聆聽過開動的聲音,這個活動給幼兒提供了表達火車形象的自由舞台。

二、活動目標:

節奏是音樂藝術的重要表現手段,節奏是音樂的骨骼,一切音樂活動離不開節奏,節奏感是音樂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幼兒進行節奏感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而集體的打擊樂活動中對幼兒的傾聽能力的要求是比較高的。不僅要有專制的注意力,還要有與他人協調配合的能力針對這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三個目標:

在複習歌曲的基礎上嘗試用4、8分音符來同時表達歌曲旋律節奏,讓幼兒感受到不同節奏型表現的不同聲效。

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節奏感和感受力。

三、活動準備:1、曲子的節奏譜電腦課件一個。2、已學會唱《火車嗚嗚叫》的歌曲。3、錄音機一個。4、圓舞板每人一件。

四、教學方法:本次活動以乘火車的遊戲形式貫穿整個活動環節增加了活動的趣味性。利用視聽結合的方法將無形的音樂,用有形的動畫來表現,有利於幼兒對節奏的理解。運用單句引導,整曲練習的方法,讓幼兒由易到難掌握整首曲子的節拍。

五、活動過程:

本次活動有五個步驟1、聽音遊戲。2、複習歌曲。3、語言節奏遊戲。4、觀察節奏譜,學習用兩種節奏同時打拍。5、律動《敲鑼、打鼓、放鞭炮》。

下面具體説説每個環節的內容和要求:

聽音遊戲《去森林玩》整首曲子有六個樂句分高、中、低三個音區,要求幼兒在不同的音區做不同的動作。如:在低音區做彎腰動作,中音區:向前平衡地開火車,高音區:抬頭抬手往上爬。整個練習提高了幼兒聽音的能力,同時發展了動作表現的能力。

複習歌曲《火車嗚嗚叫》。

小朋友你們想不想乘火車到祖國各地去玩一玩呀,請你唱一唱《火車嗚嗚叫》,唱的時候注意火車聲要有遠到近,聲音從輕到響,速度稍快些。教師示範一遍,幼兒演唱數遍。在演唱的過程中讓幼兒進一步掌握歌曲的節奏。

三、單句練習4分音符和8分音符的合奏效果。在這裏主要練習四小節:╳╳┃╳╳╳╳┃

的節奏。出示課件動畫,有上下兩個畫面,上面是2拍子的煙囱冒煙的情景,一拍冒出一團

煙霧。下面是車輪滾動的畫面每半拍車輪就由原來的黑色變為紅色。兩種畫面都能分別隱藏。

在這兩種節奏中4分音符的拍打是難點,因為他不是一詞一拍的。而按照幼兒平時的打拍慣

常會把2拍子處理成╳0╳0的形式。因此我隱藏了8分音符的畫面,不從視覺上去

干擾他們,集中注意力練習╳╳┃的節奏型。為了增強幼兒學習的興趣,我採用了乘火

車旅遊的遊戲。“小朋友,我們坐着火車出發羅,火車漫漫啟

動了,準備好了嗎?請你跟着

火車的車輪聲用╳╳┃╳╳┃╳╳┃╳╳┃

咔嚓咔嚓咔嚓卡咔嚓上海到了上海到了

教師出示表示傷害內的東方明珠塔。並用拍手的方式示範一遍要求原來的空拍也要用手拍打出聲音來。教師用1、2給出語言速度,讓幼兒有個心理節湊,有利於整齊的打拍。幼兒練習數遍。

2、隱藏上面的畫面,出示8分音符的畫面,幼兒用

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咔嚓咔嚓咔嚓卡咔嚓上海到了上海到了

雖然一詞一拍但同樣的音樂換了8分音符後打拍的速度就快了,所以要提醒幼兒在拍手的過程中幅度要小些否則來不及。讓幼兒感受到不同的節奏型有不同的表達效果。

3、兩種節奏一起打,同時出示兩種節奏譜,先請女小朋友打4分音符的節奏,男小朋友打8分音符的節奏,要求一邊念詞一邊打拍,用有聲的語言和畫面的變化做有形的指揮枴杖能讓幼兒將兩種節奏磨合的更整齊。以同樣的形式進行交換,在幼兒掌握一定方法和規律的基礎上啟發幼兒積極思考如:將上海替換成北極等,一方面讓幼兒覺得有了新意,另一方面通過多次的練習能將雙節奏的配合磨合的更加協調整齊為整首曲子的演奏打下基礎。

篇三十七:幼兒園説課稿

一、説教材。

(一)説設計意圖:

親子之間有一種樸素又美好的情感,然而在活動中表達這種情感往往顯得表層和單薄,其實在幼兒的生活中平凡的東西同樣耐人尋味。

在活動中,教師以幼兒身邊的爸爸媽媽為切口,試圖通過欣賞照片、製作和講述記錄卡等方式,一定程度地量化”情感“,使抽象的事物變得實在,使潛在的親情自然流露,從而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和社會交往等能力。

(二)説活動目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在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説、敢説、喜歡説、有機會説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要”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活動的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確立了情感、認知、能力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

1、感知理解詩歌中”爸爸、媽媽和我“的相互關係,初步學習有感情的朗誦詩歌。

2、嘗試根據日常生活經驗進行仿編活動,進一步瞭解大自然中事物間的關聯。

3、體驗仿編活動帶來的成功感,增強詩歌仿編活動的積極性。

在此基礎上我確定本次活動的重、難點:本次活動的教學重點是使幼兒懂得詩歌中爸爸媽媽和我的相互關係。教學難點是幼兒理解詩歌內容,嘗試進行仿編活動。

二、説活動準備。

為了更好地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完成活動內容,我作了以下準備:

PPT課件、親子照片、記錄卡、筆等。

三、説教法。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者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能更準確有效地掌握學習對象。“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本次活動我運用了朗誦法、直觀法、提問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

四、説學法。

遵循幼兒學習的規律和幼兒的年齡特點,在《綱要》新理念的指導下,整個學習活動,始終以幼兒為主體,變過去的”要我學“為現在的”我要學“。遵循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幼兒在看看、聽聽、想想、説説、玩玩的輕鬆氣氛中掌握活動的重、難點。幼兒將運用觀察法、朗誦法、討論談話法等。觀察法是幼兒通過視、聽覺感官積極參與活動,幼兒通過觀看圖片和課件直接獲得印象。朗誦法、討論法是幼兒在討論以及朗誦中無拘無束地説出自己的理解與看法,是幼兒練習説話的好機會。

五、説活動過程。

結合幼兒園教育工作原則和本次活動的目標,我設計了以下三個環節:

活動過程

一、導入談話引出課題小朋友,你們家裏都有誰呀?

你們喜歡爸爸、媽媽嗎?為什麼?

二、展開

1.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爸爸、媽媽會保護你,你感覺爸爸像什麼?媽媽像什麼?你又像什麼?

2.教師朗誦詩歌

3.學習詩歌ppt

課件:圖一(1)畫面上有什麼?

爸爸是(一座山),媽媽是(一座山),我是山間的(小溪)

課件:圖二(2)採用上述方法,鼓勵幼兒看圖學習詩歌的第二段。

爸爸是(一棵樹)媽媽是(一棵樹)我是樹上的(小鳥)在爸爸媽媽身邊飛過。

4.師生共同學習詩歌,並有表情地完整朗誦。

5.引導幼兒按詩歌中的格式仿編部分內容。

(1)爸爸、媽媽除了是一座山,一棵樹,爸爸、媽媽還可以是什麼?

(教師鼓勵幼兒大膽地説一説)

(2)帶領幼兒念一念自己仿編的詩歌。

三、結束欣賞歌曲《爸爸媽媽和我》

四、延伸活動:

1、角色表演:爸爸媽媽和我。

提供給幼兒頭飾和佈置簡單的場景,請幼兒自己選擇扮演的角色進行故事表演,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把故事的敍述部分該成簡單的旁白,主要讓幼兒練習角色的對話及表演相應的動作。

這一環節能充分滿足幼兒的活動慾望,讓幼兒在輕鬆的氛圍中學習對話,表達自己的理解,給幼兒提供表現和説話的機會,將整個活動推向高潮,最終達到實現活動目標的目的。

2、繪畫:爸爸媽媽和我。

各位老師:俗話説:”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能使一個語言活動獲得成功,需要不斷地嘗試和探索,我會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在新的教育理念的薰陶下,和孩子們一起探索,一起成長!不當指出,望各位老師給予批評指正,謝謝!

篇三十八:幼兒園説課稿

一、教材分析:

我今天説課的內容是中班語言活動《秋天的顏色》,秋天色彩斑斕,瓜果飄香,這正是引導幼兒真切感受秋天的美好,親近自然探索自然真祕的好時機。這小小的文學作品句式簡短、句式結構重複,有利於幼兒學習規範的語言,適合這個年齡的幼兒學習。中班的孩子幼兒一定的生活經驗,詞彙量開始豐富,理解能力和模仿能力發展較好,也具有一定的口語表達能力,基於這點掌握兒歌內容為本次活動的重點,難點為學習仿編詩歌,發展創造思維,這對中班的幼兒有一定的挑戰性。因此我將採用擬人化的語言利用遊戲的形式幫助幼兒記憶、理解詩歌,學習仿編。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主要是創設一種積極的語言環境,讓幼兒大膽的發表自己的意見,大膽的想象以此來解決這個難點。

二、教學目標:

《綱要》中指出“發展幼兒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説、敢説、願意説、有機會説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要“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根據這一目標要求,結合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水平:注意力集中,語言能力增強,連貫性語言開始發展,我從認知、能力、情感三方面提出了這次活動的目標:

1、學習詩歌,感知詩歌所表達的秋天色彩美。

2、嘗試根據詩歌的句式結構,用繪畫及講述的方法仿編詩歌。

3、樂意在集體面前有表情地朗誦詩歌。

三、教學方法:

《綱要》中還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幼兒主動參加探索活動始終保持自主學習的狀態。讓幼兒在看看、摸摸、聽聽、想想、説説、玩玩的輕鬆氛圍中掌握活動的重點、難點,不僅提高和鍛鍊了能力,更加升華了孩子的情感。本次活動我採用遊戲教學法、直觀操作法、難點前置法等方法來完成教學活動。

直觀操作法:中班孩子的注意力明顯比小班孩子的注意力更集中,為了最大限度地調動幼兒的激情,讓孩子對活動更加感興趣,更直觀地讓幼兒瞭解詩歌的內容,我逐個出示相應的圖片,讓幼兒通過眼、耳、口等多種感官欣賞作品。

遊戲教學法:我打算在第二環節中使用,讓幼兒給小樹穿衣服的遊戲,引導邊説邊玩相互交流,彌補感知的不足。

四、説教學流程:

整個活動我簡單明瞭地概括四大部分,下面我詳細的説一下:

(一)觀察感知,積累經驗(在課前我將幼兒帶到户外,共同尋找秋天鼓勵幼兒説出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秋天到了,大自然穿上了彩色的衣裳,瞧,這是什麼?是什麼顏色?”

(出示直觀的操作卡引導幼兒觀察秋天的多彩,為理解詩歌內容,仿編詩歌做鋪墊,也就是所説的難點前置法。)(二)操作探索,具體感知“老師這兒有幾張圖片,請小朋友來幫忙找朋友。”(出示菊花、松樹、楓葉的圖片,讓幼兒與紅色、黃色、綠色圖片匹配)(我設計的給小樹穿衣裳的遊戲,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操作探索,探索它們之間的關係,幼兒遊戲時,我全面觀察幼兒操作情況,瞭解需要,及時予以幼兒適當的支持和幫助。)(三)理解學習詩歌“老師用卡片編了一首詩《秋天的顏色》你們聽:‘菊花説:秋天是黃色的。楓葉説:秋天是紅色的。松樹説:秋天是綠色的。大地説:秋天是彩色的。’”

“誰來告訴我剛才説了什麼?菊花、楓葉、松樹都説了什麼?”

(首先,我採用了視聽結合的方法,使幼兒對詩歌有一個初步整體的認識。

接着概括性的提問:詩歌中説了什麼,引導幼兒結合卡片回答,進一步理解詩歌內容,回憶操作探索時獲得的知識經驗,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我們一起來説一説秋天是什麼樣的,(師生共同念兒歌)”

篇三十九:幼兒園説課稿

説教材:

《綱要》中提出社會領域的活動目標是培養幼兒的社會性,引導幼兒對周圍的事物或現象感興趣,並能利用多種形式積極探索。“我長大了”讓幼兒從自身的變化來進行觀察認知,體味長大的快樂。中班幼兒還處於直觀形象思維階段,抽象思維初步萌芽,聚合能力、發散思維、評價能力都較弱。根據《綱要》《指南》的精神和中班幼兒的認知特點,以布魯姆的教育活動目標分類學理論為依據,將本次活動活動目標設為以下:

説活動目標:

1、認知活動目標:瞭解自己在身體、能力方面的變化,理解成長的初淺意義。

2、能力活動目標:能積極運用觀察、比較等方法參與活動。

3、情感活動目標:激發期盼長大願意學習更多本領的情感。

説重難點:根據中班幼兒的特點:活動目標1為重點,活動目標3為難點。

説準備:

1、環境上的創設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無論是種植花草樹木,還是懸掛圖片、標語,或是利用牆報,我們都將從審美的高度深入規劃,以便挖掘其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並最終連學校的牆壁也説話”因此,在主題牆的創設中,佈置一些幼兒小時候使用的物品、衣物,小時候的照片,和在小班參加一些活動的照片,幫助幼兒生活經驗的回憶和積累。

2、物質準備:

(1)、發揮家長資源,準備孩子小時候的衣物、鞋襪等。

(2)、PPT,多媒體課件的運用可以更直觀形象地感知長大的過程。

(3)、操作材料

説教法:

1、活動遊戲激趣法。活動遊戲教學是幼兒園教學活動中最基本的形式,也是孩子們喜愛的活動形式,因此在活動中,通過“猜猜他是誰”讓孩子樂學、願學。

2、直觀演示法。具體形象思維是3—6歲幼兒的主要思維形式,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指出:“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採用PPT進行直觀演示孩子從小到大的照片,將一個動態的成長過程以簡明、可感的方式展示出來。

3、操作法。皮亞傑認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讓幼兒在操作中,自己穿穿小時候的衣服,在親手體驗中感悟自己身體上的長大,在操作中進行排序等,讓幼兒在操作中鞏固新知。

4、談話交流法:中班孩子受認知水平和經驗水平的限制,對於事物的認知所獲得的經驗往往零散的,通過師幼交流、幼幼交流讓幼兒對事物的認識更加全面,也便於老師瞭解孩子的真實意圖,促進幼兒之間的相互瞭解、相互學習。

説學法:

1、觀察學習法。幼兒在活動中觀察自己、觀察別人,促進知識的內化。

2、分享式學習法。談話交流的過程其實就是分享學習的過程。

3、多感官司學習法。教育心理學家認為:“學習者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能更準確有效的掌握學習對象。”在活動中,幼兒看看、穿穿、説説、做做,更能激發幼兒對長大的期盼。

説活動過程:在本節活動中,遵循教師是幼兒活動的引導者、合作者、支持者的原則,循序漸進、環環相扣,以活動遊戲激趣——直觀感知——交流討論——操作實踐的方式,讓孩子在玩中學,做中學。

一、活動遊戲激趣“猜猜我是誰”

用照片導入,他是我們班的哪位小朋友?

先開始請幼兒辨別較容易的,再辨別變化較大的,請幼兒將照片與真人進行對比觀察。

小結:我們現在長大了,和以前不一樣了。

設計意圖:通過幼兒自己小時候的照片,激發幼兒探究的興趣,通過照片和真人的對比,引出“長大”一詞,給幼兒以直觀、可感的視覺感受。

二、直觀感知自身的長大。

1、感知身體上的長大。

出示幼兒小時候的衣服、鞋襪等,進行操作練習。

讓幼兒將自己小時候穿過的衣服,用過的東西,在一起操作、觀察、交流。

教師小結:請一幼兒示範穿小時候的衣服,給大家展示。身體長大了,衣服穿不下了。

2、感知能力上的長大。

播放一段幼兒小時候和長大後的錄像,進行對比觀察,讓幼兒感知自己學會了更多的本領。

3、教師進行總結,以一位幼兒從小到大的照片以幻燈片的形式播放,教師用飽含感情的語言配背景音樂,講述幼兒的成長過程,讓幼兒在視聽結合中,感受長大的快樂,體味生命的奇妙,運用情感上的煊染,調動孩子的激情,為孩子在下面的活動中萌發説一説的願望。

三、交流討論:你們還會長大嗎?長大了想幹什麼?

教師通過提問幫助幼兒建構表達的框架,讓幼兒抓住表述的要點,進行交流講述,老師要適時進行間接指導和個別指導,發揮幼兒主體,教師主導的作用,幫助幼兒用完整語言,清楚表述。

四、集體操作活動,根據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原則,進行分組操作活動。

1、小寶寶排排隊 將一位幼兒不同時期典型照片進行排序。

2、我需要的東西 將不同實物圖片發別粘貼在嬰兒和中班幼兒的旁邊。

分組操作活動讓幼兒在説説做做中,進一步感知長大,同時分組活動,讓每個幼兒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發展提高。

五、音樂活動“你別説我小”中,進行表演,結束活動。

在動靜結合的原則下,讓幼兒在音樂中感受長大的自豪。《綱要》中指出“幼兒與成人、同伴之間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活動遊戲等,是其社會學習的重要途徑”,通過表演讓幼兒從情感上悦納自我,享受成長的快樂。

活動延伸:在區域活動中投放活動中的材料,讓幼兒的區域活動中去畫一畫長大後的自己,給成長的自己排一排,和同伴之間相互交流長大過程中的快樂瞬間。

《綱要》指出社會領域的教育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幼兒社會態度和社會情感的培養尤應滲透在多種活動和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要創設一個能使幼兒感受到被接納、關愛和支持的良好環境。所以在區域活動中,也是幼兒學習發展的重要平台。

篇四十:幼兒園説課稿

人類的進步總是伴隨着無盡的戰火和銷煙,雖然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但也時有面臨戰爭的威脅,熱愛祖國,保衞祖國是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的職責。所以,今天的音樂欣賞活動我選擇了歌曲《保衞黃河》。

其目的是:

1、讓幼兒在音樂欣賞中去感受歌曲雄壯、有力、氣勢磅礴的美。

2、讓幼兒在豪邁激越的音樂中想象歌曲所表現的意境,用語言、表情、動作表現出來。

3、激發幼兒從小熱愛祖國,反對侵略,有扞衞祖國尊嚴的情感。

目標1和3是本活動重點,目標2是本活動的難點。

活動前我作了以下準備:

1、課前認識黃河和觀看抗日戰爭記錄片。

2、歌曲《保衞黃河》的mtv和磁帶一盤。

3、紅旗、大刀、長矛、木槍等道具。

本次活動我主要用了直觀教學法和情景表演法,分四個環節來完成。

首先幼兒隨《兒童團歌》的音樂踏步入場,營造本次活動的氛圍,教師簡單介紹歌曲的歷史背景及詞作家,提出欣賞要求後,放磁帶整體欣賞歌曲2遍,然後讓幼兒討論:

這首歌曲聽起來怎麼樣,你好像看到了什麼?讓幼兒初步感受歌曲雄壯有力、氣勢磅礴的美。

然後進入活動的第二環節:分段欣賞,深入的理解與感受。

首先欣賞歌曲的前面部分,聽聽、想想、説説、讓幼兒一邊欣賞一邊想象歌曲所表現的意境,然後用語言表達出來,此環節重在讓幼兒説。

然後欣賞歌曲的後面部分,聽聽、想想、動動、讓幼兒把自己對歌曲的理解與感受用動作,表情表現出來,此環節重在讓幼兒動起來。

最後整體欣賞歌曲,比較歌曲前後兩部分旋律有什麼不同,讓幼兒跟唱歌曲最後一句“保衞家鄉,保衞黃河,保衞華北,保衞全中國”,體驗歌曲雄壯有力的氣勢,激發幼兒熱愛祖國的激情與扞衞祖國尊嚴的決心。

活動的第三個環節:放影歌曲《保衞黃河》的mtv,豐富幼兒想象,增進對歌曲的理解。

最後:自由欣賞,自由表現。

幼兒用木槍、大刀、長矛,等道具,在豪邁激越的音樂中大膽創作表現,同伴間相互合作交流來表現歌曲的意境。

整個活動都是在教師有序的引導下,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能動性,達到本次活動的目的。

篇四十一:幼兒園説課稿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億童幼兒園早期閲讀教育課程第3級第3冊續編故事《貪吃的哈羅德》。《指南》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説,敢説,喜歡説,有機會説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要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為給幼兒更多創造與表現的空間。充分利用故事的教育價值,促進幼兒語言、思維、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發展,設計了這次教學活動

一﹑説設計意圖

貪吃的哈羅德是一篇富有想像的故事.如此多的動物被一條叫哈羅德的蛇一口一口吞進肚子裏,這是多麼恐怖的事情.然而在閲讀中我們並沒有感覺到哈羅德的血腥與殘忍.故事的結局更是出人意料.哈羅德打了個響亮的噴嚏把肚子裏的小動物全都噴到了馬戲團.這樣的結局與孩子幼小純真的心靈相結合.哈羅德的肚子又餓了它會去哪兒呢?孩子們願意去想像哈羅德的自由旅行並續編成故事。

二﹑説活動目標

《綱要》在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説﹑敢説﹑喜歡説﹑有機會説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根據這一目標要求結合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水平我從情感目標﹑能力目標和知識目標提出本次活動目標。

1.情感目標

對哈羅德”貪吃”的本領感興趣,樂意大膽想像哈羅德的自由旅行。

2.能力目標

嘗試用語言描述自己想像的內容,體驗誇張的情節帶來的樂趣。

3.知識目標

用完整連貫的語言講

三﹑説活動準備

為了使活動的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協調統一,寓教於生活情境遊戲之中特做以下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

幼兒已經會講述《貪吃的哈羅德》的故事,並熟悉超市、公園、玩具店、水果店等生活環境。

2.物質準備

教師準備水果、動物、玩具、小朋友等各種圖片及哈羅德的圖片若干

3.媒體準備 課件輕音樂

四﹑説教學方法

整個活動我以幼兒為主體,遵循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幼兒在想想﹑説説﹑聽聽的輕鬆氣氛中掌握教學重難點。本次活動運用的方法有:提問式教學法﹑自主討論法﹑評價激勵法﹑電化教學法﹑合作創作法。

提問式教學法:因為提問能引導幼兒有目的地觀察,啟發幼兒積極思維。我運用啟發性提問讓幼兒把課件裏看到的圖片用語言描述出來,是解決活動重點的有效方法。

自主討論法:孩子們討論:哈羅德還會去哪裏?幼兒在討論談話中無拘無束地説出自己的理解與看法。

評價激勵法:當孩子們有好的創意時,老師馬上以欣喜的表情肯定孩子。如摸摸孩子的頭﹑給她一個微笑﹑給予小禮物激勵孩子,讓孩子更加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去。

合作創作法:讓幼兒結伴分組,選擇材料,確定主題,共同創作。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

五﹑説活動過程

根據中班幼兒學習語言年齡特點,結合幼兒園教學工作原則和本次活動目標,我設計以下幾個環節:

1.遊戲導入

首先我和孩子們一起聽音樂玩“蛇行走”的遊戲。

2.共同講述

我和孩子們一起復習講述《貪吃的哈羅德》的故事體會故事異想天開的樂趣,引出活動主題

3.討論交流

哈羅德打了個噴嚏把肚子裏的動物們全都噴到了馬戲團去了,哈羅德的肚子又空蕩蕩的了,你們覺得她接下來會去哪裏呢?會做些什麼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幼兒相互交流説出自己的想法如:會去超市公園動物園?

4.觀看課件,大膽猜測

帶幼兒觀看課件“哈羅德的旅行”問幼兒你喜歡哪副圖片為什麼?因為課件裏很多像剪影一樣的畫面,很多畫面需要幼兒猜測。我不會急於肯定或否定幼兒的猜測我會用“是這樣嗎?”“你是怎麼發現的”“我覺得你的想法很奇特”等語句迴應幼兒的回答

5.創意粘貼

根據幼兒的猜測我會為他們準備大量的圖片請幼兒結伴分組選擇材料確定主題合作貼畫,然後把他們的成果進行展示。

6.創造講述

請幼兒把自己粘貼的內容,續編成故事。在這一環節中我巡視幼兒活動,適時參與到小組活動中,參加討論,發表意見,進行一些提示或啟發。幫助幼兒營造開心﹑有趣的氛圍。在幼兒講述的過程中不管幼兒講述的是否合理,我也會引導其他幼兒一起鼓勵講述大膽有特別想像過程的幼兒。

7.創編表演

請每組幼兒推薦一位小組長來講述創編的故事,其餘幼兒做為評審團對故事進行評價。

篇四十二:幼兒園説課稿

一、説教材:

英國作家薩克雷説過:“播種行為,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此話道出了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説:“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習慣性格態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成功。”此話又揭示了培養良好行為習慣應及早抓起的必要性。可見,幼兒期是培養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與生懼來的,而是在長期的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它貫穿於孩子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

託班早期閲讀《自己來》一書,描繪了一個十分可愛的小熊,每當媽媽要幫他做事情的時候,他總是要求自己來做的故事畫面,圖片內容雖然簡單,但十分貼近託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生活中我們幼兒在家個個都是“小皇帝”、“小公主”,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缺乏自己動手的品質,所以我覺得這個繪本既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又符合孩子的現實需要,因此,我選擇了這個繪本,並將它與語言和社會兩個領域相結合。

二、説目標:

(一)教學目標:

《綱要》中指出:“根據幼兒需要建立科學的生活常規,培養幼兒良好的飲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習慣和生活自理能力。”《綱要》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説、敢説、喜歡説、有機會説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根據這些目標和要求,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語言發展水平:幼兒年齡小,注意力容易分散,以自我為中心。我從認知、能力和情感三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動的目標。

1、認知上:

初步理解故事的簡單情節和內容。

2、能力上:

練習用較完整、簡單的一句話講述畫面內容。

3、情感上:

從向小熊學一學、與小熊比一比的遊戲中讓幼兒體驗自己動手做力所能及的小事的快樂。

(二)教學重、難點:

目標中提到:從向小熊學一學、與小熊比一比的遊戲中讓幼兒體驗自己動手做力所能及的小事的快樂。因此,在活動中,我把這點作為教學重點。

2~3歲的幼兒在語言表達方面不完整,有時只説了半句話就不再説了,或者答非所問,根據幼兒的語言發展情況,我確定本次活動的難點是:讓幼兒用較完整、簡單的一句話講述畫面內容。

(三)教學具的準備:

為了更好地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完成活動內容的教授,我作了以下準備工作:

1、為了引出課題,我為幼兒準備了小熊的玩具,來激發幼兒閲讀繪本的興趣。

2、我為小朋友們準備了繪本《自己來》,這是為了讓幼兒能清楚地觀看和理解故事的簡單情節和內容。

3、我還為幼兒準備了各種頭飾,這是為了讓幼兒在向小熊學一學、與小熊比一比的遊戲環節中能興致更高地投入,從中體驗到真正的快樂。

三、説教法與學法:

1、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者,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能更準確有效地掌握學習對象。”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本次活動我運用了情境遷移法、提問法等。

(1)情境遷移法:

我嘗試根據故事內容,出示每件事情的前一般,讓幼兒進行情境遷移,幼兒就彷彿置身於真實的環境中,許多不能理解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聯想自然就豐富起來了。如當媽媽給小熊穿褲子時,可以讓幼兒通過聯想到自己平時是怎樣做的情境繼而來説説小熊會怎麼做。

(2)提問法:

這是語言活動中最常用的方法。在教學中,我嘗試改變以往語言教學總是先講完故事再進行提問的模式,將單一性、回憶式、封閉式的提問方法改成多樣性、啟發式、開放式的提問。如小熊是怎樣對媽媽説的?他是怎樣做的?等等這些問題既能啟發幼兒的思維,又能讓幼兒根據畫面內容及自己的生活經驗表達自己的想法。

2、整個活動我以幼兒為主體,變過去的“要我學”為現在的“我要學”,讓幼兒在看看、聽聽、想想、説説、玩玩的輕鬆氛圍中掌握活動的重點、難點,幼兒運用了啟發談話法、遊戲聯繫法等學習方法。

(1)啟發談話法:

幼兒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無拘無束地説出自己的想法和意願,這是幼兒練習説話的好機會。

(2)遊戲練習法:

幼兒在遊戲中,邊遊戲邊聯繫故事中的有些句子,正體現了《綱要》提出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過程中發展起來的。”

四、説活動過程:

結合幼兒年齡特點及活動目標,我設計了以下三個環節:

1、出示玩具小熊,引出課題,激發幼兒興趣。

2、在看看、説説、想想、聊聊中閲讀繪本。

3、完整地翻閲、朗讀繪本。

4、遊戲:我來當小熊。

1、出示玩具小熊,引出課題,激發幼兒興趣。

興趣是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的關鍵。開始部分我先出示玩具小熊,採用創設懸念的手段,吸引大家看繪本的慾望,所以,他們的興趣很快就被調動起來了。

2、在看看、説説、想想、聊聊中閲讀繪本。

這個環節我始終圍繞兩個簡單的問題讓幼兒討論:媽媽要幫小熊做……的時候,小熊是怎樣對媽媽説的?他是怎樣做的?(讓幼兒通過先聯想到自己平時是怎樣做的情境,繼而來説説小熊會對媽媽説什麼,又是怎麼做的)

這一環節通過提問、自由講述的形式,讓幼兒在討論、談話中大膽地説出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你一言我一語,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提高了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它是解決重點,突破活動難點最關鍵的一個環節。

3、完整地翻閲、朗讀繪本。

這個環節其實重在揭示思想內涵,進行情感教育,我將它貫穿到整個故事的情節中,讓幼兒通過回憶的方式初步理解故事的簡單情節和內容,同時我還運用了提問法,引導幼兒去發現本質:媽媽要幫小熊做……的時候,小熊是怎樣對媽媽説的?他是怎樣做的?然後再一起翻閲繪本,瀏覽小熊到底是怎麼做的故事畫面。鼓勵幼兒幼兒用較完整、簡單的一句話講述畫面內容,從而達到練習説話的目的。

4、遊戲:我來當小熊。

這個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高潮部分所在,也是根據故事內容而設計的,它既可以讓故事的情節發展得比較完整,又可以滿足幼兒的表演慾望,並能讓幼兒在表演中充分地抒發他們的快樂情感,最終達到實現活動目標的目的。

俗話説“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今天我所展示的這個活動還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希望在座的各位領導、老師能給予批評指正,讓我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和孩子一起探索教學捷徑,一起快樂成長!謝謝

篇四十三:幼兒園説課稿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中班語言《爸爸媽媽和我》,下面我將從説教材、説教法和學法、説教學過程和説活動延伸等環節對本教學活動進行解説。

一、説教材。

(一)説設計意圖:

親子之間有一種樸素又美好的情感,然而在活動中表達這種情感往往顯得表層和單薄,其實在幼兒的生活中平凡的東西同樣耐人尋味。

在活動中,教師以幼兒身邊的爸爸媽媽為切口,試圖通過欣賞照片、製作和講述記錄卡等方式,一定程度地量化“情感”,使抽象的事物變得實在,使潛在的親情自然流露,從而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和社會交往等能力。

(二)説活動目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在語言領域中提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説、敢説、喜歡説、有機會説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以及要“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活動的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着導向作用。根據中班幼兒年齡特點及實際情況,確立了情感、認知、能力方面的目標,其中既有獨立表達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

1、感知理解詩歌中“爸爸、媽媽和我”的相互關係,初步學習有感情的朗誦詩歌。

2、嘗試根據日常生活經驗進行仿編活動,進一步瞭解大自然中事物間的關聯。

3、體驗仿編活動帶來的成功感,增強詩歌仿編活動的積極性。

在此基礎上我確定本次活動的重、難點:本次活動的教學重點是使幼兒懂得詩歌中爸爸媽媽和我的相互關係。教學難點是幼兒理解詩歌內容,嘗試進行仿編活動。

二、説活動準備。

為了更好地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完成活動內容,我作了以下準備:

PPT課件、親子照片、記錄卡、筆等。

三、説教法。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者同時開放多個感知通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能更準確有效地掌握學習對象。”根據幼兒的學習情況,本次活動我運用了朗誦法、直觀法、提問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

四、説學法。

遵循幼兒學習的規律和幼兒的年齡特點,在《綱要》新理念的指導下,整個學習活動,始終以幼兒為主體,變過去的“要我學”為現在的“我要學”。遵循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幼兒在看看、聽聽、想想、説説、玩玩的輕鬆氣氛中掌握活動的重、難點。幼兒將運用觀察法、朗誦法、討論談話法等。觀察法是幼兒通過視、聽覺感官積極參與活動,幼兒通過觀看圖片和課件直接獲得印象。朗誦法、討論法是幼兒在討論以及朗誦中無拘無束地説出自己的理解與看法,是幼兒練習説話的好機會。

五、説活動過程。

結合幼兒園教育工作原則和本次活動的目標,我設計了以下三個環節:

活動過程一、導入談話引出課題小朋友,你們家裏都有誰呀?

你們喜歡爸爸、媽媽嗎?為什麼?

一、展開

1.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爸爸、媽媽會保護你,你感覺爸爸像什麼?媽媽像什麼?你又像什麼?

2.教師朗誦詩歌3.學習詩歌ppt課件:圖一(1)畫面上有什麼?

爸爸是(一座山),媽媽是(一座山),我是山間的(小溪)課件:圖二(2)採用上述方法,鼓勵幼兒看圖學習詩歌的第二段。

爸爸是(一棵樹)媽媽是(一棵樹)我是樹上的(小鳥)在爸爸媽媽身邊飛過。

4.師生共同學習詩歌,並有表情地完整朗誦。

5.引導幼兒按詩歌中的格式仿編部分內容。

(1)爸爸、媽媽除了是一座山,一棵樹,爸爸、媽媽還可以是什麼?

(教師鼓勵幼兒大膽地説一説)(2)帶領幼兒念一念自己仿編的詩歌。

二、結束欣賞歌曲《爸爸媽媽和我》

三、延伸活動:

1、角色表演:爸爸媽媽和我。

提供給幼兒頭飾和佈置簡單的場景,請幼兒自己選擇扮演的角色進行故事表演,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把故事的敍述部分該成簡單的旁白,主要讓幼兒練習角色的對話及表演相應的動作。

這一環節能充分滿足幼兒的活動慾望,讓幼兒在輕鬆的氛圍中學習對話,表達自己的理解,給幼兒提供表現和説話的機會,將整個活動推向高潮,最終達到實現活動目標的目的。

2、繪畫:爸爸媽媽和我。

各位老師:俗話説:“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能使一個語言活動獲得成功,需要不斷地嘗試和探索,我會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在新的教育理念的薰陶下,和孩子們一起探索,一起成長!不當指出,望各位老師給予批評指正,謝謝!

篇四十四:幼兒園説課稿

説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在教學過程中,幼師和兒童為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而採取的教與學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稱。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本活動中主要運用的教學方法有:音樂視頻啟示法、遊戲情境體驗法、重點分解法、示範講解法。

音樂視頻啟示法:小班兒童思維的特點決定了認識事物必須依賴於具體形象的物體,為此在活動中我採取了視頻課件重點觀察了熊貓走路的姿勢(相對於人們的手腳着地屈膝爬)、生活習性以及它的本領,以期完成教學目標。

遊戲情境體驗法:這是活動的主要方法。興趣是兒童學習的內動力,最好的老師,它能調動兒童主動學習的願望,產生強烈的求知慾。遊戲是對兒童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形式。角色扮演是小班兒童最感興趣的遊戲,在活動中運用具體形象的熊貓頭飾,通過讓兒童扮演熊貓來完成熊貓走、站立走、鑽等動作,增加了活動的情趣,兒童活動積極性高。另外,形象的“竹林”、“山洞”、“小橋”、“草地“等也為活動創設了良好的環境,有助於引起兒童活動的興趣。

重點分解法:手腳着地屈膝爬是活動重點和難點,要讓孩子一次性掌握是不可能的,因為孩子們已經非常習慣於雙手雙膝着地爬。為讓孩子掌握這個動作,觀看錄像後,對這一動作進行了重點練習;在之後的‘熊貓操’、‘採竹葉’中又進一步進行了鞏固,這樣重難點被分解在各個環節來突破,使孩子比較熟練地掌握了這個動作。

示範講解法:在一個遊戲中連續完成幾個動作,對小班兒童來説難度比較大,‘小橋’怎麼走,‘山洞’怎麼鑽、‘草地’怎麼爬有必要進行示範講解,以幫助兒童按要求完成連續的動作。因此,在活動中,採用了幼師邊示範邊講解的辦法明確提出了遊戲的要求。

説學法指導:

體育活動重要的特點就是要‘動’,為了讓兒童樂動、善動,主要通過情境體驗法完成教學目標。啟發兒童聽,感受音樂節奏的“動”;引導兒童看,觀察熊貓走的‘動’;鼓勵兒童學,親身體驗走、爬的‘動’;指導兒童做,鞏固走、鑽、爬等的‘動’。在情境中學習,在遊戲中運動,是我指導兒童活動的主要學習方法。

説教學程序

(一)聽一聽、説一説、學一學,熊貓走路的動作。(2分鐘)

1.通過聽音樂,啟示兒童想象音樂所描繪的動物形象,從音樂的節奏的感受上,體會熊貓慢吞吞走路的樣子。

篇四十五:幼兒園説課稿

設計意圖:

日趨嚴重的白色污染正不斷的威脅着人類及其它生物的生存環境,尤其是佔據半壁江山的難降物塑料袋,已日益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20xx年伊始,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於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指出自20xx年6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低於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

作為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人,雖然不可能都直接從事環保工作,但作為老師的我們應該用各種方式讓幼兒獲得正確的體驗,讓他們深入瞭解塑料袋,瞭解此政策的重要意義,畢竟幼兒是未來的主力軍,讓他們成為環保的宣傳者、執行者,並將良好的習慣泛化到周圍人身上,並從中找到快樂。

一、説活動目標

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及發展水平,本次活動的立意旨在要求孩子從自身做起,並在潛移默化中領悟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進而將環保意識提升為一種生活習慣,特制定以下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知道塑料袋很難溶解,會造成“白色污染”,感知其危害性。

2、通過製作環保袋,發展幼兒動手能力,萌發保護環境的意識。

3、產生做“小小環保宣傳員”的願望。

目標重點:知道塑料袋會造成白色污染,並感知其危害性。

目標難點:“小小環保宣傳員”的持續性。

為了有效的突破重點和難點,在活動中為幼兒提供了錄像、情境等活動,再如讓幼兒觀察、體驗、比較等探索,又為幼兒創設了多處暢所欲言的説話環境,活動延伸部分有利於幼兒將環保活動持續進行。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他們已經具有一定的分析綜合能力,在遵循可接受性原則和發展性原則基礎上,本次活動目標及重難點幼兒可以接受。

二、説教學準備

活動準備是為具體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通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的,因此,活動準備必須與目標、活動主體的能力、興趣需要等相適應。為了更好的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和完成活動內容,我做了如下準備。

1、一個月以前,帶領幼兒在園內挖兩個坑,分別將一隻塑料袋和一隻紙袋埋在地下,並做上記號。

2、多媒體錄像

3、做紙袋的材料,如各種紙(牛皮紙、掛曆紙、彩紙等)剪刀、漿糊。

三、説教法

《綱要》強調幼兒是中心,教育活動應以幼兒的需要、興趣,尤其是幼兒的經驗來進行,學決定教,在活動中我對自己角色的定位是一個參與者,我希望和孩子共同發現、討論、尋找,採用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採取以下做法:

1、問題設置法:使當地提問,有助於兒童的思維,啟發學習,不斷思考,不斷進取。

2、多媒體演示法:在活動中運用多媒體教學,符合幼兒的特點,容易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和熱情。

3、動手操作法: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參與性。

四、説學法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和鍛鍊了能力,更加升華了孩子的情感。

1、多渠道參與法:在活動中,幼兒比比、做做、説説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對活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直觀法:讓幼兒統統多媒體錄像直接獲得生活體驗。

3、談話法:讓幼兒在交流中説出自己的看法,充分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同時幼兒的口語能力也得到了發展。

五、説活動過程

《綱要》提出:“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體驗幼兒的主體地位,教師為主導作用,要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表現方式,分享他們的快樂。”為了體現《綱要》精神,這次活動以“塑料袋”為線索,引導幼兒多方參與,從而培養幼兒的表現力。

1、現場觀看實驗結果。

“一個月前,我們一起把塑料袋和紙袋埋在了地下,你們猜它們現在會是什麼變化?”這個問題的提出會激發幼兒的極大興趣,它們會迫不及待地和教師來到了掩埋處,挖出埋在地下的塑料袋和紙袋,教師不需發問,幼兒對兩者的變化就一目瞭然“紙袋已有點腐爛,但塑料袋卻完好無損,教師及時小結。這個環節通過讓幼兒親眼目睹其變化,不僅激發了主動探索的慾望,同時對塑料袋會難腐爛的特性有所瞭解,還知道在土壤裏會產生有害物質。

2、瞭解塑料袋的使用情況及其危害

先讓幼兒根據生活經驗説説在那些地方塑料袋用的很多,然後再播放菜場、超市、水果店等塑料袋使用頻繁的錄像,多媒體的播放會讓幼兒直觀獲得經驗,並會讓他們大吃一驚,教師接着提出兩個問題:1、人們每天不停的使用那麼多塑料袋,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呢?2、用過的塑料袋都是如何處理的呢?問題提出之後讓幼兒自由討論,大膽表達自己的所見、所想。這是播放垃圾場到處丟棄塑料袋情況的錄像,這又會讓幼兒嚇一大跳,幼兒輕而易舉的就會了解到塑料袋所帶來的嚴重危害,會造成白色污染,影響環境,污染空氣,損害人體健康。

3、討論減少塑料袋污染的方法

首先教師提出問題:塑料袋所造成的污染這麼嚴重,有沒有可以解決的辦法呢?之後讓幼兒大膽討論、交流,當幼兒提出用籃子、紙袋、布袋來代替塑料袋時,再讓他們説説使用這些有什麼好處呢?籃子結實耐用且可清洗;紙袋攜帶方便,無污染,可回收再利用;布袋可清洗、可反覆使用。不光讓他們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4、製作紙袋,做“環保宣傳員”

“紙袋埋在土裏可以腐爛,可以回收利用,讓我們自己來製作紙袋來代替塑料袋吧”。分發各種製作材料,幼兒動手製作紙袋,教師巡迴指導,共同設法把紙袋做的結實些。

5、延伸部分

完成紙袋的製作,並把做好的紙袋送給家人或路人,並對他們説出原因,“人人爭做環保宣傳員”,此次活動會得到家長及路人的讚揚和參與,讓孩子從中體會到另一種樂趣。

六、説活動特色

1、生活教育的理念。此次活動的選材貼近幼兒的生活,設計理念來源於生活,通過塑料袋引出環保,從中體現環保這件大事。

2、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一次活動只是一個開始,是其它教育活動的引子,通過本次活動,使幼兒更多的關注我們生存的環境,這是本次教育的潛在效應,活動的延伸在與激勵做一個環保小衞士,做一個環保宣傳員,體現了活動的可持續性發展。

篇四十六:幼兒園説課稿

一、教材分析

這是篇散文,篇幅短小,結構層次清楚分明,以第一人稱來寫,使孩子們在欣賞時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形象而易於孩子瞭解的比喻手法,使整篇散文優美而又富於生命的活力,增添了孩子們對大自然美好生活的熱愛和憧憬,易於孩子們朗誦和仿編。結合季節特點,我在活動前帶領孩子們去感受大自然,去接觸和了解認識蒲公英,為學習散文打下了基礎。

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及心理特點,從情感教育、能力培養、知識三個方面認真制定了本次活動的教學目標。具體是:

1、在觀察認識蒲公英的基礎上幼兒欣賞散文,學會有感情地朗誦散文。

2、引導幼兒瞭解散文優美的詞句和比喻句。

3、陶冶幼兒情操,感受身邊事物的美麗,激發幼兒對生命的熱愛。

活動的難點在於引導幼兒理解散文優美的詞句和比喻句,而重點則是在認識蒲公英的基礎上能有感情地學會朗誦散文。

二、説教法:

每個孩子都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對一切事物都具有極強的興趣。活動過程中我運用了自制的課件、背景樂和散文錄音、

教師自身的朗誦,把孩子們帶入一種美的意境,使孩子們在優美的意境中感受了散文的語言美,體驗學習散文的快樂。活動的開展由易到難,層層深入,使孩子們能主動積極、自願地參與和學習,獲得經驗,體驗了孩子的主體地位,也正好契合了《綱要》中關於“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理念。此外我還採用了欣賞傾聽法、談話交流法、遊戲表演法引導孩子在活動中敢説、想説、願意説,樹立了孩子的自信心,從而使本次活動達到美的享受,快樂學習的和諧統一。

説學法:

整個活動我以幼兒為主體,變過去的“要我學”為現在的“我要學”,遵循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幼兒在看看、聽聽、想想、玩玩的輕鬆氣氛中掌握了活動的重、難點。在活動中教師充分調動幼兒運用直觀視聽法、討論談話法、情境表演等學習方法,讓孩子學得輕鬆,感興趣。

活動準備:

1、幼兒觀察過蒲公英,瞭解它的外形特徵。

2、錄音機、配樂散文錄音帶。

3、蒲公英頭飾若干。

4、課件及背景樂(畫面一:蒲公英的外形圖;畫面二:青草地上開着許多野花;畫面三:蒲公英的花形→凋謝過程,結出絨白色的球→風一吹,花朵上的絨毛隨風飛揚→雪白的絨毛輕盈降落;畫面四:第二年絨毛種子生根發芽的過程)

三、説過程

每個活動的過程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也是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和活動設計很重要的體現和實現的過程。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幼兒的接受能力,我把活動分成三部分完成。

第一部分:通過課件的展示,激起幼兒興趣。 《綱要》明確提出了“創設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的環境,支持、促進、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還提出了讓幼兒“想説、敢説”。在活動的開始部分教師以談話的方式和課件的展示給孩子創設了一種散文意境。以神祕的語氣告訴孩子説:“昨天,老師做了個夢,夢見我來到了青草地上,看到了什麼?你們來猜猜!”孩子們一定會積極的響應我的提問,他們會展開想象的翅膀來猜想我在夢中看到了什麼,這時我再告訴孩子們我看到的是草地上開着許多美麗的野花,讓孩子們繼續猜想我最喜歡什麼花?激起幼兒強烈的好奇心,給孩子提供一個自由想象説話的空間和機會。孩子們在談話想象中能無拘無束地説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體驗到語言交流帶來的樂趣。這時教師再打開課件畫面一:蒲公英的外形圖,讓孩子得到答案會無比興奮和滿足,激發起幼兒想去欣賞和學習散文的興趣。

第二部分:欣賞散文,引導幼兒瞭解散文優美的詞句和比喻句並學會有感情地朗誦散文。 這一部分我分四個環節來完成:

(一)通過播放散文課件和配樂錄音,讓幼兒感受散文的.語言美。在孩子們對散文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後我回提問:

①蒲公英在什麼季節開花?

②散文裏説青草地上怎麼樣?“我”最喜歡什麼?

③蒲公英開着什麼顏色的小花朵?

④散文裏説:“多麼有趣的蒲公英!你覺得它什麼地方有趣?

(二)幫助助幼兒欣賞散文並學會有感情地朗誦散文。在教學過程中我運用情景表演和視聽講結合法,主要根據了幼兒的具體形象思維佔主要地位的特點,和幼兒語言發展的特點而採用的。視就是引導幼兒去看、去觀察。在自由、寬鬆且安靜的環境中,通過多媒體課件,更加形象的幫助幼兒理解散文中對蒲公英成長過程的描述,刺激幼兒的視覺感官,引導幼兒進行細緻的觀察。聽就是教師的語言啟發、引導、暗示和示範。設計了提問:“散文裏是怎麼説蒲公英有趣的?”“田野裏的風吹來,它怎麼樣?”在教學中為了讓幼兒充分體驗散文優美的詞句,利用課件展示幫助孩子理解“飛揚”和“比柳絮還輕”。讓孩子用動作去表現體會“輕盈的降落”。此時,我適時地啟發引導孩子瞭解“蒲公英的種子輕盈的降落是為了什麼?”激發孩子對生命的熱愛,陶冶他們的情操感受到身邊事物的美好。在示範朗誦時,教師配以情境表演和優美的背景音樂進行聲情並茂的朗誦,充分的刺激幼兒的聽覺感官。講就是指教師和幼兒的互動式的交流,教師和幼兒充分表達自己對事物的理解、想法和願望。在一種輕鬆的氛圍中自然的張口習得散文中的語句,豐富幼兒的語言。視聽講結合的方法能充分的調動孩子的各種感官,讓孩子們處於積極的學習狀態中。活動的重點在這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突破活動的難點,理解什麼是比喻句。教師採用的是示範舉例説明法,讓孩子去討論:

①為什麼説花托結出的種子像雪白的絨毛似的球?

②為什麼飛着飛着,又像一朵朵雪花?通過孩子們自發的討論歸納出比喻就是把ХХХ比作ХХХ。在孩子們理解了的基礎上學説比喻句並能舉一反三,如“小朋友的臉紅得像蘋果”、“妹妹長得比花兒還要美”等等。最後幫助孩子歸納主題,總結出散文詞語豐富,語句優美的優點。“你覺得這篇散文聽起來怎麼樣?為什麼優美呢?”

(四)請孩子們戴上蒲公英的頭飾,跟着配樂散文,一邊表演,一邊自己輕輕地跟着朗誦散文,進一步感受散文的特點,激發孩子們對生命的熱愛。

在每個環節中,無論是提問還是孩子交流中,我始終注意和孩子處在同一平行線上,善於傾聽孩子們的每一個回答,而且每次的提問都出自於雙方自然的對話,使整節課少了點教師機械授教,多了點輕鬆與自然。在設計提問中,我給予孩子們更多説的空間,不去束縛他們的思維,充分體現孩子們在活動學習中的自主性。

第三部分:延伸後續部分設計了兩個活動:

1、繪畫——“ΧΧ花”。

師以肯定、賞識的言語鼓勵孩子在活動後畫下自己喜歡的花卉進行張貼,讓孩子們自由評價:花的品種、繪畫的佈局、色彩的運用等等,使一次活動能讓孩子們得到多方面的培養和發展。

2、仿編散文。

鼓勵孩子將自己的繪畫作品轉化為一篇新的散文,按照原散文的思路進行仿編。“ΧΧ上開着ΧΧ花,我最喜歡ΧΧ花。ΧΧ花開着Χ色的花,多麼ΧΧ的ΧΧ花,春風吹來,ΧΧ花好像在ΧΧΧΧ,陽光照着,ΧΧ花好象ΧΧΧ,蜜蜂(蝴蝶、小鳥)飛來,ΧΧ花説ΧΧΧΧΧΧ。”

散文的長短因人而已,允許孩子有更豐富的想象,不嚴格按照教師規定的結構仿編。

標籤: 説課稿 幼兒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lvzjl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