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七(下)課文《鄧稼先》教學設計

七(下)課文《鄧稼先》教學設計

七(下)課文《鄧稼先》教學設計

【1】《鄧稼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理解積累“宰割、籌劃、彷徨”等12個詞語的讀音、字形、詞義,並學會運用。

⑵瞭解楊振寧、鄧稼先兩位科學家的有關情況及一些相關的背景材料,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⑶抓住重點句段,理解文章豐富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情感。

2、能力目標:

⑴掌握本文以小標題連綴,自成一體、相對獨立而又彼此關聯的行文特徵,逐步提高寫作能力。

⑵瞭解本文語言句式多變,情感真摯的特點,體會課文恰當的運用語言技巧表達思想感情的寫法,積累語言,增強語感。

3、德育目標:

學習鄧稼先把一切獻給科學、獻給祖國、不計個人名利,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無私奉獻精神,爭做一個大寫的人。

教學重點

⑴理解作者將鄧稼先的生平、貢獻放在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加以描寫、評論及精選橫斷面表現人物的作用更典型更集中地突出人物不平凡的經歷和對民族的偉大貢獻。

⑵揣摩語言,把握句式特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感悟作者寄寓在字裏行間的深情,理解文章在記敍、議論基礎上抒情的好處。

教學過程

1、激發興趣,導入新課:由鄧稼先與楊振寧的照片導入本課。

2、資料彙總,瞭解背景:學生將蒐集的資料展示,教師可作適當的補充,用課件的形式展示出來。

3、閲讀課文,走近英雄(分五步完成)

⑴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弄清文章各部分的側重,任選一部分閲讀並交流自己的感受。

⑵思讀課文,理清思路

討論:六部分之間有着怎樣的聯繫。

第一部分:全文的引子。

第二部分:由第一部分引出,簡單介紹鄧稼先的生平經歷和主要貢獻。

第三部分:是對第二部分的補充、延伸和擴展,它以同奧本海默對比的方式突出表現了鄧稼先的氣質、品格和奉獻精神。

第四部分:可以説是第二部分的擴展,從另外一個角度突出鄧稼先的貢獻之大。

第五部分:可説是第二部分的具體化,重點寫出鄧稼先濃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創造才能、堅強的信念、甘為祖國獻身的崇高精神。

第六部分:是對全文的總結。

⑶悟讀課文,深層探究

質疑問難,鼓勵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如:

①在寫鄧稼先以前,為什麼先概述我國近一百年來的歷史?

②為什麼要把鄧稼先與奧本海默對比着寫?

③怎樣理解“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

④怎樣看“鄧稼先是中國共產黨的理想黨員”?

⑤如何理解“如果鄧稼先再次選擇他的人生的話,他仍會走他已走過的道路。這是他的性格與品質”?

⑥談談作者寫作此文的思想感情?

……

⑷美讀課文,品味賞析

引導學生髮現文章的美點,然後用“我覺得(發現)……用得好,好在……”的句式品評出這此內容的精妙之處。

⑸頌讀課文,體會深情

分組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

4、延伸拓展,深情告白

⑴任選一個角度對這位科學家説點什麼。

⑵學過此文,你對人生有了哪些新的理解?

5、觀看影片,結束新課

觀看記錄片《讓歷史告訴未來》片段,在一種恢弘的氣氛裏用一首小詩結束本課:

天府楊柳塞上煙/問君此去幾時還/實驗場上驚雷動/江河源頭捷報傳/不知鄧老今何在/忠魂長眠長江畔

教學反思:

教師由感性到理性的引導,是此課成功的關鍵所在。對這位科學巨人的感情不僅來自於文本,還建立在學生事先蒐集材料的基礎上。讓他們懷有一顆仰慕之心,自然會縮減對文章的理解難度。學生的質疑問難、研究討論、充分地把他們推上主體舞台,它體現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尤其是讓學生直面這位科學泰斗與其對話,真正達到了一種對靈魂的淨化。讓文章的人文精神達到極至。另外,老師的情感是把文本、學生與教者聯繫在一起的融合劑,這也充分説明一堂好課必須有教師的全情投入方可。另外,用真實的場面並配以小詩結尾,使得本課教學有種令人蕩氣迴腸的感覺。

【2】《鄧稼先》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路

這篇文章熱情謳歌了為祖國的國防科技事業作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鄧稼先,表現了他不畏艱苦、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這篇文章是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的優秀教材。從寫作上講,點面結合的記敍,對人物語言、動作的細膩描寫,環境描寫的烘托作用,等等,都是可以學習借鑑的手法。本文雖然篇幅較長,但文字明白曉暢,幾乎沒有難理解的語句,因此,學習這篇文章時應在朗讀的基礎上積極討論,理清文章內容,品味感情,領會主旨。

二、教學目標

1、熟悉課文內容,瞭解文中所寫人物的崇高品質和鮮明的性格特徵。體會文章運用小標題,使文章層次清楚的手法。瞭解文中所寫人物的崇高品質和鮮明的性格特徵。文中環境描寫及其作用。

2、向鄧稼先學習他的優秀品質,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pwzv3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