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在山的那邊説課稿(推薦13篇)

在山的那邊説課稿(推薦13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3篇《在山的那邊説課稿》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在山的那邊説課稿》相關的範文。

在山的那邊説課稿(推薦13篇)

篇1:在山的那邊説課稿

在山的那邊説課稿

這篇課文是當代詩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與海這兩個有象徵意義的藝術形象告訴人們自己成長中的人生感悟,並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要不停的翻過無數座山,要一次次戰勝失敗和苦難,才能達到理想境界。

對剛入中學的七年級學生來説,這首詩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們要從國小生過渡為中學生,有很多困難等着他們去克服,另一方面詩的第一節詩人以一個孩子的語調來寫,能調動他們自己的生活經驗。學生一般能較好地把握詩中的山與海的象徵意義,但對詩中無數座山的理解,對實現理想的長期性和艱鉅性往往估計不足,需要教師因勢利導,突破難點。

根據詩歌的文體特點和學生的情況,我制定了兩個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品味語言。

2、聯繫生活,感悟人生。在教學過程中突出朗讀訓練,調動學生情感來理解作品。

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一、導入課文

聯繫青島的地域特點,提問:如果我們不是生活在青島的海濱,而是生活在蒼茫的大山裏,同學們會想些什麼呢?引發學生想象山裏孩子的`想望,搭起通向作者心靈的橋樑。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查生字詞預習情況

七年級是起始年級,一定培養學生打好基礎,不能忽視認字、寫字的訓練。

四、整體感知課文

教師範讀課文,學生仿讀並思考:山那邊是什麼?山和海的象徵意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全詩為什麼分為兩節?

五、研讀賞析

學生通過朗讀,自己主動品味揣摩語言,從中發現問題共同探究賞析。

六、體驗反思

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説説這首詩給自己的啟示,引導學生在欣賞文藝作品時,能走過文字的橋樑,用自己的心靈與詩人溝通達到共鳴,從而獲得美的享受,有益的人生啟示,豐富自己的個性,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

七、佈置作業

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把自己的體會和收穫表達成文字。

篇2:《在山的那邊》説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説課的題目是:《在山的那邊》,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國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下面我就按説教材,説教法,説學法,説教學程序四個部分向各位評委,老師説課。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課是整個國中階段語文學習的第一課,對貫徹課程標準和整個國中階段的語文學習有着深遠的影響。教師一定要着眼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牢牢把握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作課堂的主人,教師則做課堂的引導者和組織者。

詩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與海這兩個有象徵意義的藝術形象告訴人們自己成長中的人生感悟,並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要不停的翻過無數座山,要一次次戰勝失敗和苦難,才能達到理想境界。

2、教學目標:

國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要注重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繫”,結合本單元特點,我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定為:

①“知識目標”:朗讀課文,品味語言。

②“情感,價值,能力目標”:聯繫生活,感悟人生。

3、教學重難點: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體會對無數座山的理解。

4、學情分析:

對剛入中學的七年級學生來説,這首詩很有吸引力,詩人以一個孩子的語調來寫,能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一般能較好地把握詩中的山與海的象徵意義,但對詩中“無數座山”的理解,對實現理想的長期性和艱鉅性往往估計不足,需要教師因勢利導,突破難點。

二、説教法:

依據新課程標準理念,本節課我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實施教學。

1、朗讀法:朗讀是對課文語言及課文內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學生自主與文章進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過自讀,學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寫作意圖,為品讀課文做好鋪墊

2、討論法:讓學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體會“無數座山”的含義。

三、説學法:

1、朗讀法:整體感知文意,讓學生與作者進行自主交流,初步瞭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2、討論法:在欣賞討論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

四、説教學程序:

導入課文:

聯繫福州的地域特點,提問:如果我們不是生活在福州市區,而是生活在蒼茫的大山裏,同學們會想些什麼呢引發學生想象山裏孩子的想望,搭起通向作者心靈的橋樑。

朗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查生字詞預習情況:

七年級是起始年級,一定培養學生打好基礎,不能忽視認字,寫字的訓練。

教師範讀課文,學生仿讀並思考:

山那邊是什麼山和海的象徵意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全詩為什麼分為兩節

研讀賞析:

學生通過朗讀,自己主動品味揣摩語言,從中發現問題共同探究賞析。

體驗反思:

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説説這首詩給自己的啟示,引導學生在欣賞文藝作品時,能走過文字的橋樑,用自己的心靈與詩人溝通達到共鳴,從而獲得美的享受,有益的人生啟示,豐富自己的個性,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

佈置作業:

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把自己的體會和收穫表達成文字。

篇3:《在山的那邊》説課稿

【指導思想】

以《新課標》為依據,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的學習方式,以朗讀貫穿始終,在師生平等互動、對話推薦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和範文能力,給學生以有益的人生啟示。

一、説教材

《在山的那一邊》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這首詩歌語言清新、凝練、意味雋永,因而既是指導學生朗讀的好資料,又是引導學生體味人生的典範之作。

二、説目標

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意在培養學生初步的語感。)

2、品味語言,體會情感。(意在培養學生的範文能力和審美情趣。)

3、聯繫生活,感悟人生。(意在引導學生在薰陶感染中,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其中目標1、2是教學重點,目標2同時又是本課的難點。

以上目標的確定依據了新課標、單元學習目標、詩歌特點和學生實際。

第一:《新課標》對詩歌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閲讀詩歌,大體掌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第二:本課所在單元要求“整體掌握課文內容,用心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並聯系自身的生活體驗,考慮人生,還要提高朗讀能力。”

第三:豐富的想象、濃烈的感情、簡約的語言是詩歌的基本特點。本文語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和深刻性的.特點也決定了教學的重難點。

第四:對於剛踏入國中的學生來説,對於詩歌的知識知之甚少,因而只要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能整體感知形象,初步體會作者情感即可。

三、説教法

為達成目標,我準備採用的方法有:創設情境法、朗讀指導法、誘導點撥法。

1、創設情境法:

詩以情成篇,以情動人。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醖釀一種利於調動學生思維,引起共鳴的氛圍。如上課時,採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大山綿延不絕的畫面,創設情境,導入新課;範讀時,以鋼琴曲《海邊的星空》配上優美的畫面,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帶給學生身臨其境之感;講析中,採用直觀形象的板書,以促進學生的理解。

2、朗讀指導法:

有感情地朗讀是詩歌朗讀的最高境界,但對七年級學生來説較難達到,因而應加強朗讀指導,我將通過範文讀、指導讀等形式從停頓、節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給學生朗讀技巧。

3、誘導點撥法: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老師則是學生的引導者,因而誘導思維,指點迷津、宏觀調控應是教師的主要任務。

四、説學法

1、朗讀法:通過反覆朗讀,理解詩歌的情感和凝鍊形象的語言。

2、聯想想象法:學會展開聯想與想象,多篇詩歌優美的意境,精煉準確的語言,培養審美情趣。

3、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對詩中意象含義的理解,對語言的品味和情感的掌握,都應在自主學習的前提下,通過合作探究達成目標。

篇4:《在山的那邊》説課稿

《在山的那邊》説課稿推薦

大家好!我説課的題目是《在山的那邊》,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國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下面我就按説教材、説教法和學法、説教學程序、説板書設計四個部分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説明。

説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課是整個國中階段語文學習的第一課,對貫徹課程標準和整個國中階段的語文學習有着深遠的影響。教師一定要着眼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牢牢把握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作課堂的主人,教師則做課堂的引導者和組織者。

詩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與海這兩個有象徵意義的藝術形象告訴人們自己成長中的人生感悟,並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要不停的翻過無數座山,要一次次戰勝失敗和苦難,才能達到理想境界。

2.教學目標:

國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要注重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繫”,結合本單元特點,我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定為:

(1)知識與技能:朗讀課文,品味語言;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出自己對於詩歌內容的理解與認識,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正確把握詩歌的思想內涵

(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詩歌的正確方法,激發學生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奮鬥的情懷。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作者“為理想而奮鬥”的'思想情懷,聯繫生活,感悟人生。

3.教學重難點: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體會對無數座山的理解。

4.學情分析:對剛入中學的七年級學生來説,這首詩很有吸引力,詩人以一個孩子的語調來寫,能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一般能較好地把握詩中的山與海的象徵意義,但對詩中“無數座山的理解,對實現理想的長期性和艱鉅性往往估計不足,需要教師因勢利導、突破難點。

説教法:

1.創設情境法:詩以情成篇,以情動人,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醖釀一種利於調動學生思維,引起共鳴的氛圍。如上課時,採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大山綿延不絕的畫面,創設情境,導入新課;範讀時,以鋼琴曲《海邊的星空》配上優美的畫面,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帶給學生身臨其境之感;講析中,採用直觀形象的板書,以促進學生的理解。

2.朗讀指導法:有感情地朗讀是詩歌朗讀的最高境界,但對七年級學生來説較難達到,因而應加強朗讀指導,我將通過示範讀、指導讀等形式從停頓、節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給學生朗讀技巧。

3.點撥法:《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老師則是學生的引導者,因而誘導思維,指點迷津、宏觀調控應是教師的主要任務。

説學法:

1.朗讀法:通過反覆朗讀,理解詩歌的情感及凝鍊形象的語言。

2.聯想想象法:學會展開聯想與想象,欣賞詩歌優美的意境,精煉準確的語言,培養審美情趣。

3.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詩中意象含義的理解,對語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應在自主學習的前提下,通過合作探究達成目標。

説教學過程:

導入課文:

我們從小聆聽着黃河雄壯的濤聲長大,看慣了滔滔河水奔湧向前的氣勢,卻對巍峨挺拔的大山充滿了嚮往。如果我們生活在大山裏,每天抬頭看到的只有高聳入雲的大山,蒼蒼茫茫,綿延不斷,你會想些什麼呢?(課件播放大山的畫面)

(此環節意在設置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

反覆朗讀,整體感知:

此步驟共分三大環節:初讀,求流利;再讀,顯技巧;三讀,含感情。

第一環節以學生為主,通過反覆朗讀達到正確、流利的要求;第二環節以教師指導為主,通過範讀、指導讀等形式引導學生掌握朗讀技巧;第三環節需要在品味語言的基礎上達到要求。

教師範讀課文,學生仿讀並思考:山那邊是什麼?山和海的象徵意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全詩為什麼分為兩節?

研讀賞析:學生通過朗讀,自己主動品味揣摩語言,從中發現問題共同探究賞析。

體驗反思: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説説這首詩給自己的啟示。引導學生在欣賞文藝作品時,能走過文字的橋樑,用自己的心靈與詩人溝通達到共鳴,從而獲得美的享受,有益的人生啟示,豐富自己的個性,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

佈置作業: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把自己的體會和收穫表達成文字。

翻越重重高山的過程是艱難的,可“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只要肯付出努力,碧藍的大海就會展現在你們眼前。最後讓我們再一次飽含感情的齊聲誦讀最後八句詩。

(在朗朗的讀書聲中結束本課的學習)

板書設計:

人—— 山—————— 到————————————海

鐵青、無數——————到達——————————全新的世界

(困難挫折)

奮鬥之路—————漫長、艱險、曲折、起伏———奮鬥目標(理想的世界)

篇5:《在山的那邊》説課稿

一、説教材分析

《在山的那邊》是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單元的課文都是以人生為主題,都是抒寫人生感悟的精彩 篇章,是作者對人生的憧憬、體驗和思考。閲讀這些文章,可以融會貫通,引導學生體味人生,關愛生命。

《在山的那邊》是當代詩人王家新的一首現代詩。語文課程標準對詩歌教學提出明確要求:“閲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繪的情感。”對於七年級的學生來説,學習時不應過多的講解詩歌的理論知識,而應該把重點放在朗讀及品悟主題上,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注意學生在學習過程的獨特體驗。

二、説學情分析

我面對的是剛進入國中的農村學生,他們對國中語文的學習還處於一個適應期。對剛入中學的七年級學生來説,這首詩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們要從國小生過渡為中學生,有很多困難等着他們去克服,另一方面他們都是農村學生,他們渴望農村以外的生活,這符合詩的意境,也能調動他們自己的生活經驗。學生一般能較好地把握詩中的山與海的象徵意義,但對詩中“無數座山”的理解,對實現理想的長期性和艱鉅性往往估計不足,需要教師因勢利導,突破難點。

三、説教學目標及重難點分析

根據上述的教材和學情分析,我制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積累“痴想、隱祕、鐵青、凝成、誘惑、喧騰”等重點詞語。(要求學生在預習中完成)

2、瞭解現代詩歌的一些知識,如象徵手法,比喻的修辭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以自主學習為主,以輔導學習為輔,掌握課文內容、作者情感。

2、以精彩朗讀帶動對作者情感和語言的感悟。

3、用品味圖片的方法加深對“山”和“海”藝術形象的感悟。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體會作者鼓舞人們百折不撓、堅持奮鬥,到達理想境界的情感。

2、在學習中獲得美的薰陶,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因為本文是一篇淺顯的現代詩歌,其重點應該放在朗讀和主旨的感悟上,所以我的教學重難點

這樣安排:教學重點:通過朗讀來品味揣摩語言,理解詩歌的思想情感。

教學難點:理解詩歌中大海、羣山的象徵意義,深入體會戰勝困難的長期性和艱鉅性。

四、説教法及學法分析

這是一篇比較淺顯的詩歌,應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加深理解與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情感啟迪”,“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同時在教學中通過多媒體觀看一些實物圖片,以增強感官的`效果,因此採用如下教學方法:

1、創設情景法

2、朗讀指導法

3、誘導點撥法

學習方法:

1、朗讀法

2、聯想想象法

3、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五、説教學過程

依據上述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並以語文學科的特性和學生的主體性為教學設計的出發點,我設計瞭如下環節來完成這一課的教學。

一)導入 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激發學生思考和學習興趣。

“同學們,如果我們不是生活在平原地區,而是生活在周圍滿是大山的山區裏,你會想做什麼?今天就讓我們隨着詩人王家新的詩歌,感觸一個山裏的孩子的內心感悟和成長曆程。”

1、檢查基礎知識的預習,藉此掃清文字障礙,更好的理解詩歌內容和情感。

2、感受“山”“海”之行教師配樂範讀課文,學生在在聽讀中劃出有關“山”“海”外觀的語句。配合詩句,展示相關圖片,如無數座相連的山,海濤洶湧的大海等,使學生對山、海有初步印象。

3、感受“山”“海”之形

(1)學生齊讀課文,注意讀音和停頓。

(2)2個學生合作朗讀課文,每人一句,其餘學生做評價、指正。教師適時指導朗誦,包括讀音、停頓等。這樣學生在反覆朗讀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與體驗,想象詩歌描繪的意境,這一環節能讓學生在評價朗讀的同時想象意境,感知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情感。

4、感悟“山”“海”之神 再次朗讀詩歌,思考問題

(1)、“我”小時候為什麼想見山那邊的海?見到了嗎?

(2)、怎樣才能見到“海”?見到海的心情如何?

(3)、我小時候和長大後所説的“山”“海”一樣嗎?“我”爬山看海的經歷給你怎樣的啟示?

這一環節鼓勵學生自主、合作、研究,深入理解“山”與“海”的象徵意義,體會戰勝困難的長期性和艱鉅性,感悟詩歌主旨。

二)拓展延伸,感悟大海

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給學生提示:這個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澀的。

這一環節的設置體現了“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學理念,這是結合課文的一次練筆,讓學生結合本文的象徵寫法,發揮想象,創造出自己心中的大海。

配樂師指名學生大聲朗讀課文,其餘學生閉眼體會意境,結束本課學習。這一設計既能讓學生生動地在腦海裏浮現本節課所學的內容,又能通過配樂朗讀的方式感受語文的審美情趣。

説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

王家新

羣山 比喻 重重困難

海 比喻 理想境界

爬山 比喻 艱苦奮鬥

象徵手法

篇6:《在山的那邊》説課稿

以《新課標》為依據,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的學習方式,以朗讀貫穿始終,在師生平等互動、對話交流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及賞析能力,給學生以有益的人生啟示

一、説教材:

《在山的那一邊》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這首詩歌語言清新、凝練、意味雋永,因而既是指導學生朗讀的好材料,又是引導學生體味人生的典範之作

二、説目標:

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意在培養學生初步的語感)

2、品味語言,體會情感(意在培養學生的賞析能力及審美情趣)

3、聯繫生活,感悟人生(意在引導學生在薰陶感染中,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其中目標1、2是教學重點,目標2同時又是本課的難點

以上目標的確定依據了新課標、單元學習目標、詩歌特點及學生實際

第一:《新課標》對詩歌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閲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第二:本課所在單元要求“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用心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並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思考人生,還要提高朗讀能力”

第三:豐富的想象、濃烈的感情、簡約的語言是詩歌的基本特點本文語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及深刻性的特點也決定了教學的重難點

第四:對於剛踏入國中的學生來説,對於詩歌的知識知之甚少,因而只要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能整體感知形象,初步體會作者情感即可

三、説教法:

為達成目標,我準備採用的方法有:創設情境法、朗讀指導法、誘導點撥法

1、創設情境法,詩以情成篇,以情動人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醖釀一種利於調動學生思維,引起共鳴的氛圍如上課時,採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大山綿延不絕的.畫面,創設情境,導入新課;範讀時,以鋼琴曲《海邊的星空》配上優美的畫面,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帶給學生身臨其境之感;講析中,採用直觀形象的板書,以促進學生的理解

2、朗讀指導法:

有感情地朗讀是詩歌朗讀的最高境界,但對七年級學生來説較難達到,因而應加強朗讀指導,我將通過示範讀、指導讀等形式從停頓、節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給學生朗讀技巧

3、誘導點撥法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老師則是學生的引導者,因而誘導思維,指點迷津、宏觀調控應是教師的主要任務

四、説學法

1、朗讀法:通過反覆朗讀,理解詩歌的情感及凝鍊形象的語言

2、聯想想象法:學會展開聯想與想象,欣賞詩歌優美的意境,精煉準確的語言,培養審美情趣

3、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對詩中意象含義的理解,對語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應在自主學習的前提下,通過合作探究達成目標

五、説教學程序: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我們從小聆聽着黃河雄壯的濤聲長大,看慣了滔滔河水奔湧向前的氣勢,卻對巍峨挺拔的大山充滿了嚮往如果我們生活在大山裏,每天抬頭看到的只有高聳入雲的大山,蒼蒼茫茫,綿延不斷,你會想些什麼呢?(課件播放大山的畫面)

(此環節意在設置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

學生暢所欲言,師適時導出課題:

詩人王家新從小生活在山裏,他的童年,從未走出過山的世界一片寂靜的校園,一條清澈的小溪以及無數座無言的羣山,便構成了他幼小的心靈世界面對大山,他又想了些什麼呢?今天就讓我們共同翻閲《在山的那一邊》,去探尋人生的哲理(師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             師生合作,制定目標:

學生根據自己瞭解的詩歌方面的知識,討論制定出學習目標,師作簡要板書:

1、有感情朗讀;

2、品味語言;

3、感悟人生

(三) 反覆朗讀,整體感知:

此步驟共分三大環節:初讀,求流利;再讀,顯技巧;三讀,含感情

第一環節以學生為主,通過反覆朗讀達到正確、流利的要求;第二環節以教師指導為主,通過範讀、指導讀等形式引導學生掌握朗讀技巧;第三環節需要在品味語言的基礎上達到要求

1、自讀詩文,整體感知:

此環節要求掃除障礙,讀準字音,讀順句子,初步感知詩歌感情

2、檢查朗讀:

指生朗讀,其餘學生從語速、語調、停頓等方面進行評價,師做及時點撥在評價過程中,找同學進行局部示範朗讀

3、教師範讀:教師配樂朗讀詩文(課件顯示重重高山、碧藍的大海及詩文內容,並配有較舒緩的音樂),幫助學生確立本課的感情基調,進一步體會重音、停頓等技巧學生對比初讀情況查找不足,並總結出朗讀要領:

①停頓要合理  ②重音要突出   ③感情要飽滿(師作簡要板書)

4、學生再讀,思考:

①  詩中的“山”與“海”各有什麼深刻的含義?

②  作者藉助“山”與“海”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在學生思考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初步把握意向的含義及文章的主旨,師作及時板書

(四)  品味語言,探究賞析:

感情是以文字為載體的,在學生初步理解感情的基礎上,自然過渡到對語言的品味學生嘗試從文中找出自己喜歡的詩句或認為含義深刻的句子細細品味,並隨時標記遇到的疑問

(此環節的設計意在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體會語言的魅力)

學生可能涉及的問題有:

1、“鐵青着臉”怎樣理解?

2、“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如何理解?

3、“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紮下了深根”,飄來的東西是輕的,怎麼會紮下深根?

4、為什麼説“枯乾的心靈”?

5、“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藴含着怎樣的感情?

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學生透過語言體會內涵,感悟人生哲理,明確只有樹立遠大的理想,只有不懈努力,才能到達理想的彼岸

在理解詩句的同時,穿插朗讀,使理解與朗讀互相促進,融為一體如:當學生理解了“鐵青着臉”是運用擬人的手法,表面上是寫山的顏色,實際是寫自己心情的難過時,讓學生試着讀出難過的感情

(一邊賞析,一邊將詩句要體現的情感補充在屏幕上的詩文中)

探討完以上問題後,學生帶着對詩歌的深層理解再次齊讀課文

(五)聯繫生活,體味人生:

對海的嚮往使詩人一次次翻越重重山嶺,相信他最終一定會看到心中嚮往的海在同學們的生活與學習中,遇到過山嗎?你們又是怎樣面對的呢?請同學們打開記憶的閘門,談談類似的生活經歷

(以上環節的設置,意在引導學生聯繫自身的生活實際,進一步體會詩中藴含的人生哲理,激發學生面對困難、勇於進取的精神)

(六)小結:

在學生暢所欲言後師作小結:

翻越重重高山的過程是艱難的,可“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只要肯付出努力,碧藍的大海就會展現在你們眼前最後讓我們再一次飽含感情的齊聲誦讀最後八句詩

(在朗朗的讀書聲中結束本課的學習)

篇7:《在山的那邊》説課稿

教學目標:

1、朗讀詩歌,品味詩歌語句的深層含義。

2、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詩歌凝練的語言。

3、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人生的哲理。

學情分析

由於七年級的學生年齡和心理都還處在從國小到中學的過度階段,他們對於山和海的認識有的還處在感性認識的水平,因此在教學中老師要有啟發性的指導,從而啟迪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遠大的人生目標,激發他們學習知識、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重點難點

1、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2、對“山”與“海”的理解。

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一、檢查預習

1、作家作品介紹:王家新,1957年生於湖北均縣(現在丹江口市)。1978年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現在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從事教學工作。出版的詩集有《紀念》、《遊動懸崖》(1997年)等。

2、詩歌文體常識簡介

詩歌:文學的一類,與小説、散文、戲劇並列的一種文學樣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飽含着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富於想像,語言凝練而形象,具有節奏韻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詠、朗誦。

新詩:指五四以來產生的白話詩歌,也叫現代詩,是與傳統詩歌(舊體詩)相對而言的詩歌體裁。其特點是形式較自由,每節詩和每行詩字數不同,押韻要求不嚴。

3、生字詞注音釋義

痴想,隱祕,凝成,誘惑,喧騰,一瞬間

痴想:很投入很入迷,很忘情地思想

隱祕:隱蔽,不外露

凝成:凝結形成

誘惑:吸引,招引

喧騰:喧鬧奔騰

【講授】二、走進新課

1、朗讀詩歌,感知詩義

(1)學生自讀

(2)學生有感情朗誦

(3)教師範讀(聽錄音)

2、自學質疑(默讀詩歌,思考問題)

(1).第二節中,山還僅僅是山,海還僅僅是海嗎?

(“山”象徵xxxx,“海”象徵xxx)

(2).詩歌兩部分各寫什麼內容?

第一節:xxx

第二節:xxx

3、合作釋疑:

討論:

a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b你讀了這首詩後有什麼感受?

【活動】三、師生互動

教師預設疑、難、拓展點及解決辦法。你認為的疑點、難點是什麼?

疑點:第二節中,山還僅僅是山,海還僅僅是海嗎?

解決辦法:“山”象徵困難,”海”象徵理想

難點:詩歌兩部分各寫什麼內容?

解決辦法:第一節:我的童年;我的向望和困惑

第二節:我長大後;拼搏和奮鬥。

詩歌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決辦法:只有不怕困難,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練習】四、鞏固深化:

研讀與賞析:

1.請你把喜歡的並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找出來,細細品味。(自讀課文)

揣摩詩歌語言的凝練而有豐富的內涵。(學生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老師引導)

“鐵青着臉”。擬人——顏色(表面);心情不好(實際)

“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

“飄”——輕(意思);童年認識膚淺

“扎”——不懈努力;深(意思)

2.老師引導,學生思考

(1)對這些困難估計不足會怎麼樣?

(2)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想一舉成功,一旦失敗怎麼辦?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學生回答:

不能達不到目的就灰心喪氣,因奔向理想的人生的征途是漫長的,跌倒後要能爬起來,只要堅持就能成功。

(3)用響亮的聲調和喜悦的心情讀最後幾句,“是的……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此句有人生哲理,當願望實現了,就高興萬分,你有成功的經歷嗎?

齊讀並試背有哲理的語句。

【活動】五、課堂小結

【練習】六、鞏固延伸

課外練筆:根據“山”與“海”在文中的含義,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也可以寫自然的海)。

【講授】七、教學反思

教學本文時主要考慮新入國中的學生對“山”和“海”的感性認知能力,循序漸進的引導他們對困難的理解與克服。作為老師,我們應時刻謹記着,每一個學生,都是活生生的智慧的個體,我們要激發個性的種子,讓他發芽。只要我們盡心的`引導,就能讓學生在閲讀中儘可能的綻放出迷人的花朵,散發出醉人的馨香,從而在翻越一座座山後而看到充滿幻想的大海。

篇8:《在山的那邊》的説課稿

《在山的那邊》的説課稿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七~九年級階段語文學習的第一單元,這篇課文是當代詩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與海這兩個有象徵意義的藝術形象告訴人們自己成長中的人生感悟,並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饒,堅持奮鬥,要不停的翻過無數座山,要一次次戰勝失敗和苦難,才能達到理想的境界。對剛入中學的七年級學生來説,這首新詩很有吸引力,在國小他們接觸更多的是格律詩,這首新詩語言美,富有節奏韻律,會給學生們一個全新的感受,併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本單元以人生為主題,五篇課文都是抒寫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這在起始階段具有定位、定勢的意義,對形成學生的正確地人生觀和價值觀有着積極和深刻的影響。教師一定要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為目標,牢牢把握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他們在愉悦的氛圍中迸出思維的火花,體驗對人生的感悟,培養樂於探究的學習習慣。

根據詩歌的文體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根據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教材自身特點,我把本課的能力目標定為:

1、初步瞭解詩歌常識,反覆朗讀,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2、理解、積累痴想、凝成、誘惑、喧騰、一瞬間等詞語,學會運用;

3、學習象徵的手法。根據新課標要求: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

我把本課的過程和方法目標定為:

1、學會朗讀、品味詩歌語言;

2、在理解的基礎上展開想象,感悟詩歌;

3、領會詩中山、海藝術形象藴含的意味。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感悟人生,學習詩人對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啟迪;

2、樹立正確的理想,積極樂觀的生活,實現人生價值。

(確定此目標的依據是:新課標中強調了要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

新課標要求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根據詩歌的.文體特點。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為:反覆朗讀課文,品味語言;本詩的難點是:對詩中無數座山的理解;新課標要求國中學生在閲讀時能夠了解常用的寫作手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為此我特確定本課的關鍵點是:理解文中山與海的象徵意義。

二、生情學情分析

我面對的是剛進入國中的學生,他們對國中語文的學習還處於一個適應期。對剛入中學的七年級學生來説,這首詩很有吸引力,一方面他們要從國小生過渡為中學生,有很多困難等着他們去克服,另一方面詩的第一節詩人以一個孩子的語調來寫,能調動他們自己的生活經驗。學生一般能較好地把握詩中的山與海的象徵意義,但對詩中無數座山的理解,對實現理想的長期性和艱鉅性往往估計不足,需要教師因勢利導,突破難點。

三、教法學法分析

本課是整個國中階段語文學習的第一課,對貫徹課程標準和整個國中階段的語文學習有着深遠的影響。教師一定要着眼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牢牢把握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作課堂的主人,教師只是課堂的引導者和組織者。

四、教學流程

在教學過程中突出朗讀訓練,調動學生情感來理解作品。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1、導入課文。

(聯繫地域特點,提問:如果我們不是生活在而是生活在蒼茫的大山裏,同學們會想些什麼呢?引發學生想象山裏孩子的想望,搭起通向作者心靈的橋樑。 )

2、出示學習目標。

3、查生字詞預習情況。

(七年級是起始年級,一定培養學生打好基礎,不能忽視認字、寫字的訓練。)

4、整體感知課文。

(教師範讀課文,學生仿讀並思考:山那邊是什麼?山和海的象徵意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全詩為什麼分為兩節? )

5、研讀賞析。

(學生通過朗讀,自己主動品味揣摩語言,從中發現問題共同探究賞析。)

6、體驗反思。

(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説説這首詩給自己的啟示,引導學生在欣賞文藝作品時,能走過文字的橋樑,用自己的心靈與詩人溝通達到共鳴,從而獲得美的享受,有益的人生啟示,豐富自己的個性,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 )

7、佈置作業。

(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把自己的體會和收穫表達成文字。)

篇9:國中語文《在山的那邊》説課稿

一、説教材

《在山的那一邊》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這首詩歌語言清新、凝練、意味雋永,因而既是指導學生朗讀的好資料,又是引導學生體味人生的典範之作。

二、説目標

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意在培養學生初步的語感。)

2、品味語言,體會情感。(意在培養學生的範文能力和審美情趣。)

3、聯繫生活,感悟人生。(意在引導學生在薰陶感染中,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其中目標1、2是教學重點,目標2同時又是本課的難點。

以上目標的確定依據了新課標、單元學習目標、詩歌特點和學生實際。

第一:《新課標》對詩歌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閲讀詩歌,大體掌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第二:本課所在單元要求“整體掌握課文內容,用心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並聯系自身的生活體驗,考慮人生,還要提高朗讀能力。”

第三:豐富的想象、濃烈的感情、簡約的語言是詩歌的基本特點。本文語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和深刻性的特點也決定了教學的重難點。

第四:對於剛踏入國中的學生來説,對於詩歌的知識知之甚少,因而只要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能整體感知形象,初步體會作者情感即可。

三、説教法

為達成目標,我準備採用的方法有:創設情境法、朗讀指導法、誘導點撥法。

1、創設情境法:

詩以情成篇,以情動人。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醖釀一種利於調動學生思維,引起共鳴的氛圍。如上課時,採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大山綿延不絕的畫面,創設情境,導入新課;範讀時,以鋼琴曲《海邊的星空》配上優美的畫面,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帶給學生身臨其境之感;講析中,採用直觀形象的板書,以促進學生的理解。

2、朗讀指導法:

有感情地朗讀是詩歌朗讀的最高境界,但對七年級學生來説較難達到,因而應加強朗讀指導,我將通過範文讀、指導讀等形式從停頓、節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給學生朗讀技巧。

3、誘導點撥法: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老師則是學生的引導者,因而誘導思維,指點迷津、宏觀調控應是教師的主要任務。

四、説學法

1、朗讀法:通過反覆朗讀,理解詩歌的情感和凝鍊形象的語言。

2、聯想想象法:學會展開聯想與想象,多篇詩歌優美的意境,精煉準確的語言,培養審美情趣。

3、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對詩中意象含義的理解,對語言的品味和情感的掌握,都應在自主學習的前提下,通過合作探究達成目標。

篇10:國中語文《在山的那邊》説課稿

一、説教材

(一)教材定位

《在山的那邊》是人教版國中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是一篇講讀課文。承擔着單元目標引導學生追求理想、體味人生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總體要求:它的體裁是現代詩歌。國中《語文課程標準》對詩歌閲讀的要求是“閲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2.課文內容:《在山的那邊》選自《長江文藝》,這首詩表達了一種信念,藴含了一個哲理。詩人以羣山和大海為意象,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羣山比喻重重困難,用爬山比喻艱苦奮鬥,從而告訴人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實現。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為多次奮鬥不能達到目的就灰心喪氣。

二、説教法

(一)教學目的

1.通過對作者簡介和重點語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第一段的思想感情。

2.引導學生理解追求理想的過程中難免會遭遇挫敗,激發學生勇於克服困難,敢於戰勝困難的決心與勇氣。

目標一體現了教學目標三層次中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目標二體現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二)教學方法

總體思路:結合教學重點在於引導學生把握詩歌第一段的感情的設計,我對具體教學法做如下考慮:

1.以創設情境法為主,通過完成征途的教學過程和板書,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展示詩人的追求想忘的過程和情感,突破本文重點。

2.採用知人論事法,通過對詩人的介紹,引導學生進一步把握文章的感情。

2.採用啟發點撥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相結合,針對教師對詩歌關鍵語句的提問學生共同研究作答,體會詩人感情,解決本文重點。

3.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恰當地利用教案、多媒體。

選擇以上教法的依據是:本文的教學重難點是品味詩歌美好的詩情和理解詩人的生存困境和痛苦內心。新課標要求教師作為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鑑於此,我採用完成征途和板書設計創設情境,抓住詩歌關鍵語句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課文,同時藉助多媒體演示,以便使學生更好地把握詩歌第一段的感情起伏,分化難點。

三、説學法

新大綱對於學生在閲讀教學中的地位問題明確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據此,教學該課,我在學法指導及能力培養上做以下思考:

1、動口、動手、動腦,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2、知人論事,通過把握作者進而把握詩歌的感情;

4、融入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分析詩歌重點語句,把握詩人的感情

四、教學過程

主要內容:汲取、朗讀訓練、語彙積累、整體感知、品味文中的關鍵語句。

主要步驟:情境導入、作者簡介、重點賞析、課堂小結和佈置作業五個步驟。

1.情境導入

通過學生回憶親身登塔頂的經歷和爬山完成征途的設計,創設情境,將學生帶入對遠方追求的想望中,體現了創設情境法的教學。

2.作者簡介、

通過介紹與課文相關的詩人的背景知識,知人論事法,通過對詩人的介紹,引導學生進一步把握文章的感情。

3.重點賞析

教師針對詩歌關鍵語句的提問,學生共同研究作答,進而體會詩人感情,解決本文重點。採用啟發點撥法。

4.課堂小結

5.佈置作業

新課標指出語文練習具有啟發性,有利子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學習。同時,他也要求要積累生詞,所以我安排了兩個小作業,目的是紮實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啟發和激勵學生。

五、板書設計

通過起伏的結構來讓學生直觀感受詩人的感情起伏。

篇11:國中語文《在山的那邊》説課稿

説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課是整個國中階段語文學習的第一課,對貫徹課程標準和整個國中階段的語文學習有着深遠的影響。教師一定要着眼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牢牢把握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作課堂的主人,教師則做課堂的引導者和組織者。

詩人王家新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與海這兩個有象徵意義的藝術形象告訴人們自己成長中的人生感悟,並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鬥,要不停的翻過無數座山,要一次次戰勝失敗和苦難,才能達到理想境界。

2.教學目標:

國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要注重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繫”,結合本單元特點,我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定為:

(1)知識與技能:朗讀課文,品味語言;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出自己對於詩歌內容的理解與認識,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正確把握詩歌的思想內涵。

(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詩歌的正確方法,激發學生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奮鬥的情懷。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作者“為理想而奮鬥”的思想情懷,聯繫生活,感悟人生。

3.教學重難點: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體會對無數座山的理解。

4.學情分析:對剛入中學的七年級學生來説,這首詩很有吸引力,詩人以一個孩子的語調來寫,能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一般能較好地把握詩中的山與海的象徵意義,但對詩中“無數座山的理解,對實現理想的長期性和艱鉅性往往估計不足,需要教師因勢利導、突破難點。

説教法:

1.創設情境法:詩以情成篇,以情動人,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醖釀一種利於調動學生思維,引起共鳴的氛圍。如上課時,採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大山綿延不絕的畫面,創設情境,導入新課;範讀時,以鋼琴曲《海邊的星空》配上優美的畫面,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帶給學生身臨其境之感;講析中,採用直觀形象的板書,以促進學生的理解。

2.朗讀指導法:有感情地朗讀是詩歌朗讀的最高境界,但對七年級學生來説較難達到,因而應加強朗讀指導,我將通過示範讀、指導讀等形式從停頓、節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給學生朗讀技巧。

3.點撥法:《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老師則是學生的引導者,因而誘導思維,指點迷津、宏觀調控應是教師的主要任務。

説學法:

1.朗讀法:通過反覆朗讀,理解詩歌的情感及凝鍊形象的語言。

2.聯想想象法:學會展開聯想與想象,欣賞詩歌優美的意境,精煉準確的語言,培養審美情趣。

3.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詩中意象含義的理解,對語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應在自主學習的前提下,通過合作探究達成目標。

説教學過程:

導入課文:

我們從小聆聽着黃河雄壯的濤聲長大,看慣了滔滔河水奔湧向前的氣勢,卻對巍峨挺拔的大山充滿了嚮往。如果我們生活在大山裏,每天抬頭看到的只有高聳入雲的大山,蒼蒼茫茫,綿延不斷,你會想些什麼呢?(課件播放大山的畫面)

(此環節意在設置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

反覆朗讀,整體感知:

此步驟共分三大環節:初讀,求流利;再讀,顯技巧;三讀,含感情。

第一環節以學生為主,通過反覆朗讀達到正確、流利的要求;第二環節以教師指導為主,通過範讀、指導讀等形式引導學生掌握朗讀技巧;第三環節需要在品味語言的基礎上達到要求。

教師範讀課文,學生仿讀並思考:山那邊是什麼?山和海的象徵意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全詩為什麼分為兩節?

研讀賞析:學生通過朗讀,自己主動品味揣摩語言,從中發現問題共同探究賞析。

體驗反思:請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説説這首詩給自己的啟示。引導學生在欣賞文藝作品時,能走過文字的橋樑,用自己的心靈與詩人溝通達到共鳴,從而獲得美的享受,有益的人生啟示,豐富自己的個性,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

佈置作業:以“我終於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把自己的體會和收穫表達成文字。

翻越重重高山的過程是艱難的,可“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只要肯付出努力,碧藍的大海就會展現在你們眼前。最後讓我們再一次飽含感情的齊聲誦讀最後八句詩。

(在朗朗的讀書聲中結束本課的學習)

篇12:《在山的那邊》國中語文説課稿

各位評委,各位同學,大家好。我是來自中文××××的××,今天我説課的課文是王家新的《在山的那邊》。這次説課我主要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五個方面加以闡述。

一、説教材

(一)教材定位

《在山的那邊》是人教版國中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一單元第一課。是一篇講讀課文。承擔着單元目標引導學生追求理想、體味人生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總體要求:它的體裁是現代詩歌。國中《語文課程標準》對詩歌閲讀的要求是“閲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2.課文內容:《在山的那邊》選自《長江文藝》,這首詩表達了一種信念,藴含了一個哲理。詩人以羣山和大海為意象,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羣山比喻重重困難,用爬山比喻艱苦奮鬥,從而告訴人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鬥,理想境界終將實現。不要企望一蹴而就,不要因為多次奮鬥不能達到目的就灰心喪氣。

二、説教法

(一)教學目的

1. 通過對作者簡介和重點語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第一段的思想感情。

2. 引導學生理解追求理想的過程中難免會遭遇挫敗,激發學生勇於克服困難,敢於戰勝困難的決心與勇氣。

目標一體現了教學目標三層次中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目標二體現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二)教學方法

總體思路:結合教學重點在於引導學生把握詩歌第一段的感情的設計,我對具體教學法做如下考慮:

1.以創設情境法為主,通過完成征途的教學過程和板書,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展示詩人的追求想忘的過程和情感,突破本文重點。

2.採用知人論事法,通過對詩人的介紹,引導學生進一步把握文章的感情。

2.採用啟發點撥法和“自主、合作、探究”法相結合,針對教師對詩歌關鍵語句的提問學生共同研究作答,體會詩人感情,解決本文重點。

3.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恰當地利用教案、多媒體。

選擇以上教法的依據是:本文的教學重難點是品味詩歌美好的詩情和理解詩人的生存困境和痛苦內心。新課標要求教師作為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鑑於此,我採用完成征途和板書設計創設情境,抓住詩歌關鍵語句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課文,同時藉助多媒體演示,以便使學生更好地把握詩歌第一段的感情起伏,分化難點。

6.教學課時:8分鐘

三、説學法

新大綱對於學生在閲讀教學中的地位問題明確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據此,教學該課,我在學法指導及能力培養上做以下思考:

1、動口、動手、動腦,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2、知人論事,通過把握作者進而把握詩歌的感情;

4、融入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分析詩歌重點語句,把握詩人的感情

四、教學過程

主要內容:汲取、朗讀訓練、語彙積累、整體感知、品味文中的關鍵語句。

主要步驟:情境導入、作者簡介、重點賞析、課堂小結和佈置作業五個步驟。

1. 情境導入

通過學生回憶親身登塔頂的經歷和爬山完成征途的設計,創設情境,將學生帶入對遠方追求的想望中,體現了創設情境法的教學。

2.作者簡介、

通過介紹與課文相關的詩人的背景知識,知人論事法,通過對詩人的介紹,引導學生進一步把握文章的感情。

3.重點賞析

教師針對詩歌關鍵語句的提問,學生共同研究作答,進而體會詩人感情,解決本文重點。採用啟發點撥法。

4.課堂小結

5.佈置作業

新課標指出語文練習具有啟發性,有利子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學習。同時,他也要求要積累生詞,所以我安排了兩個小作業,目的是紮實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啟發和激勵學生。

五、板書設計

通過起伏的結構來讓學生直觀感受詩人的感情起伏。

篇13:七年級語文《在山的那邊》説課稿

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在山的那邊》説課稿

現行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七年級《語文》第一課是王家新的新詩《在山的那邊》。如果我教這一課,我將這樣帶孩子一起走向“山的那邊”。

人人都有美麗的童年,童年都有過瑰麗的夢想。如何敍述孩提時代的夢?大海對於山裏(內陸)的孩子有多遙遠?山的那邊有些什麼?真有那一羣美麗的藍精靈嗎?在活潑輕快的《美麗的藍精靈》的歌聲中,我可以用這樣的導語開始這一首新詩的教學。

這首自由詩僅兩部分,共五節,很短,字裏行間充滿童稚,也充滿彩色的夢。老師先有感情地朗讀全詩。如果有合適的音樂配上,效果當然更好。朗讀的時候要注意兩點:一是節奏輕快但不能快速;要有表情甚至肢體語言但不要過分誇張。比如讀“──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山那邊的山啊,鐵青着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可摸擬山“鐵青着臉”,適度強調一下“我”得零分時那種驚異失落的心境,但不能過於程式化,樣板戲化。這只是詩人一個欲揚先抑的低潮,讀得過於低落,可能讓後面無法高揚起來。

朗讀完畢,可以作幾句簡要的提示:這首詩很淺顯,敍述“我”小時候總想按照媽媽所説,到山的那邊去看海,但我一次次地爬上山頭,卻一次次地讓我失望;但我找海的信念沒有失去,我一如既往地攀登、尋找,終於有一天,我看到了“雪白的海潮”,看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課前已經安排學生結合課前提示、課後練習説明進行了預習,下面的時間當然就該給孩子們了。

別忙,先還是給孩子幾分鐘表現的時間。讓各小組推薦一名閲讀能力強的同學,分別朗誦一下全詩。事前強調,要根據他們各自對詩的理解,看要強調錶現什麼思想感情。待孩子們讀完,讓全班同學參與討論。討論是一個評價式的討論:你認為誰讀得最好?好在哪裏?(後一個問題可能抽象了一些,老師有必要延伸一下:哪一個字、哪一句或者哪一段讀得好?讀出了什麼感情?讓你聽出了什麼感覺或感想?)在學生熱烈的評比討論中,老師要有意識地把學生的討論重心加以引導。重心有二:一是對詩句中某些詞的表面意思和深層意義的理解,比如課後研討與練習中的“痴想”、“鐵青着臉”、“誘惑”、“枯乾”等,當然還有“種子”、“信念”、“凝成”等;二是作者爬山的個人行為和屢次翻山尋找大海的象徵性意義,要通過“想望”、“幻想”、“失望”、“相信”、“有一天”、“一次又一次”、“又一次次”、“一次次”等詞語,體會詩人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執著精神,把詩人對“海”的找尋幻化成為對理想的嚮往和追求。其間,自然不能離開一次一次地反覆朗讀,或一句,或一節,或一段。詩歌不厭百回讀,通過反覆朗讀,才能由淺入深、由表及裏引導學生實現深層次的理解。

當然還得注意一個細節,評比討論的目的不在評比,不要把重心落在對幾個學生的朗讀能力排座次上面。關鍵是要通過討論,讓學生自己一點一點地理解詩歌,把詩人的感受化作自己的生活體驗。這後一點非常重要,這是現在語文教學改革的目的之一: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物我相融,物我兩忘,培養學生智商的同時,潛移默化滋養學生的'情商!到這裏,學生們自然就比較容易理解詩中“山”與“海”是什麼意思了,“用信念凝成的海”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海。作者寫山的那邊,目的就是表現他對信念的執著,對理想的追求,表現他那不停跋涉、不懈追求的生活和人生。

下一步就是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把對某一事物的嚮往如何化成生活感受,哲理式的人生追求?課堂上當然不能這麼説。可以用這樣的話語引入:同學們一定像詩人一樣有過“痴想”,也做過各種各樣的夢,你現在記憶最深的夢是什麼?去追過這樣的夢沒有?你是怎樣在追?追到了沒有?打算現在放棄還是繼續追下去?……這個引言一定能讓課堂上炸開鍋,學生們再次進入“你一言我一語”的熱烈交流之中。

快下課了。課文如果草草收場,顯然就會如詩一樣缺乏韻味。不妨給孩子們一個逆向思維訓練:詩人不斷探索幾經周折終於看到了海,面對了一個“全新世界”;如果你在追尋夢想的過程中,歷經坎坷和曲折,你心中的“大海”仍然遙遙無蹤,甚至出現在你面前的不是大海而是沙漠戈壁,你將如何面對呢?就如課後練習三所提示:這個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澀的;可以是寧靜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開朗的,也可以是陰鬱的……在這個意義上,安排孩子們進行寫作練習,在熟讀背誦課文的前提下,圍繞“尋夢”這個話題,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自己命題寫一篇作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wnyj5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