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魯迅《風箏》教案設計(多篇)

魯迅《風箏》教案設計(多篇)

魯迅《風箏》教案設計(多篇)

魯迅《風箏》教學設計 篇一

一、教學內容分析:

《風箏》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本單元以家庭、親情為主題。親情是人世間最真摯最純美的感情,魯迅的《風箏》就是在温馨與和美中,在矛盾與衝突中展現濃濃的兄弟之情。它講述的是“我”童年時因為風箏與弟弟發生了一次無法補過的誤解和衝突,內心充滿了深深的愧疚。細讀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魯迅的兄弟之情,也有遊戲之於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所以本文的重點難點定為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二、學生學情分析:

《風箏》面對的是一羣成長在無憂無慮的20世紀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在他們認為親情就是温柔的話語,是細心的呵護,是鼓勵與支持,是牽掛與思念;再説,這是學生進入國中後第一次接觸魯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識準備。所以受經歷與知識積累水平所限,對這篇通過矛盾與衝突展現親情的文章要達到深層理解必然有一定難度。另外,還考慮到剛進國中的'學生對難學課文學習注意力容易分散,產生學習疲勞,且按學習能力、感悟能力區分又有幾個不同的層次,所以教師必須做到兼顧全體,合理設置教學目標,靈活安排教學過程。

三、確定教學目標:

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精神,語文學習必須強調和協調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相互滲透和協調發展。因而我從三方面擬定了本文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按圈點勾畫的讀書方法,積累“虐殺、苦心孤詣”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中藴含的濃濃親情。

3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2)過程與方法目標:

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討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悟親情的含義,感受文中濃濃的手足之情;學習魯迅嚴於自省、知錯必改的情操與美德;瞭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2.教學重難點

本文的重點放在對“精神虐殺”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體驗文章主旨上;將有創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為教學的難點。

3.課時安排及目標內容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文,思想的深邃,選材的精巧,結構的別緻,加上語言運用的高超藝術功力,需要掌握的東西比較多。我在教學上安排兩節課的時間,第一課時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積累文中重點詞語,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提出疑難問題;第二課時多角度、有創意地探究疑難問題和理解主旨。

課前準備:

學生:

①反覆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解決字詞,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並製成問題卡片。

②從網上或圖書館查閲魯迅的資料,瞭解其生平、作品及風格,製成卡片,準備交流。

③預習課後練習一、二,準備與同學們交流。

教師:

①製作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包括風箏的圖片、歌曲。

②教師應多準備一些資料,有關魯迅的文學常識及疑難問題,以便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課文。

③問題情境的設計儘可能讓每個學生有話想説,有話可説。

四、選擇教學資源:運用多媒體網絡資源及利用圖書館館藏資料。

五、選擇教學策略:

1、整體設計思想:依總-分-總的思路安排教學步驟。先整體感知課文,再探究一個個局部性的疑難問題,最後進一步理解全文主旨。在預習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善於發現問題、敢於提出問題;利用多媒體進行直觀教學,幫助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教學效果;在課堂上教師要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與作品對話、與學生對話、與教師對話、與作者對話,體現課堂民主、師生平等對話的教學理念,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原則:變一言堂為眾言堂、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創新學習等等。

2、教學方法的確定:針對本篇課文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選擇和組合教學方法。直觀教學法激情引趣,朗讀法感知文本,圈畫法品味重要詞句,創設問題情境法來啟迪思考;“自主質疑、合作探究、討論表演”等多種訓練手段滲透在課堂教學中。

3、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策略或方法:

首先,從質疑開始。這篇課文難點較多,正是探究性學習的理想教材。要讓學生預習時把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先把問題統統提出來,再整理一下,有步驟地探究。

其次,引導學生聯繫語境探究疑難。有些句子之所以難懂,是因為跟常情不合,但是聯繫語境便能解讀。

最後,設置一個典型環節——合作表演。這篇課文思想深刻,主題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導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主題,有一定的難度。因此,除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還創設了一個與作品中與人物對話的活動。

4、本設計的特色或亮點:

(1)新課的導入:如歌曲導入法,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

(2)問題情境的設計:要從學生的經驗、生活出發,注意目的性、把握難易性、力求新穎性、強調開放性、體現層次性,採用整體分解的方法,讓學生理解局部作品的思想情感,再在此基礎上歸納主旨。

(3)典型環節的設計:讓學生進入文本,充分解讀,或完成角色互換,直白內心。如合作表演時,要創設一種生動活潑、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幫助學生走入情境,體驗情感,採取學生與作者對話的表演方法,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思考、探索、交流、表達,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的能力。

六、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簡介作品。

(1)播放歌曲:由歌曲《三月三》引入:“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牽着我的思念和夢幻,走回到童年……”電腦課件展示,有聲有形,引發學生對放風箏的美好感受的回憶。

(2)互談感受:前後左右自由互談兒時放風箏或玩其它遊戲的情景和感受。

(3)引入正課:風箏或其它遊戲帶給你們以無盡的夢想和快樂,如果有人剝奪你遊戲的權利,你會有什麼感受呢?今天我們學習的《風箏》,就是魯迅(周樹人)回憶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時候圍繞風箏發生的誤解與衝突。那麼,就先讓我們走近文壇巨匠魯迅先生的兄弟之間,來了解一段關於風箏的故事吧。(投影課題並出示目標:見課件)

(4)瞭解魯迅及作品:課件展示魯迅生平、作品;學生自由朗讀,並對照卡片做筆記。

(二)整體感知,朗讀思考。

(1)檢查預習,訂正字詞。(見課件)

(2)聽讀課文並感知(課件展示,課文配樂配圖朗讀。)

課件顯示問題組:

a.這篇課文回憶的是什麼事情?請你概述一下。

b.聽讀課文以後,你有哪些感受?(可從“我”的角度,也可從小兄弟的角度談。)學生討論回答,學生間相互評論、補充。(教師可針對學生不同的感受再啟發提問。)

[教師小結]:通過閲讀,我們感悟到這篇課文的意藴很豐富。有手足情;遊戲對於兒童的意義;“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無怨恨的思想內容。又集中表達了“我”的驚異、悔恨、補過、悲哀的情感。我們要抓住“我”情感經歷這條主線,為感悟課文思想內容做準備。(因是初步感知,教師要及時引導,尊重學生獨特理解。)

(三)自讀課文,理清思路。

(1)師生共讀。(提問暗示:作者是如何根據“我”的情感經歷安排文章結構的?)

(2)討論明確:看風箏——憶風箏——議風箏。(板書)

(四)自主質疑,合作探究。

(1)學生與作品對話:在預習提問的前提下,看看課文中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以四人合作學習小組為單位,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問題卡片,選共性和有代表性問題質疑,準備小組內交流討論,合作探究。(投影儀展示學生的問題卡片。)

(2)學生與學生對話:小組內互問互答,教師巡視引導、點撥、補充。下節課每組選派一名中心發言人陳述本組討論結果,不同意見或尚未解決的難題可在老師的啟發下全班討論。(教師做好充分準備,回答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引導學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別。答案不必強求一致,學生可保留自己的觀點,尊重其獨特理解與感受。)

(五)佈置作業,課外拓展。

(1)網上搜索並閲讀《風箏》賞析作品。

(2)準備課後練習一、二。

第二課時

(一)精讀課文,品味語句。

教師朗讀指導(聲音、語調、速度、感情),朗讀時,可分讀、齊讀或重點讀。對課文主體內容再次整體感知,同時佈置思考問題準備交流探究。師生與作品對話:

(1)師範讀1、2自然段,生思考[問題情境一]:

1、“我”見到風箏為什麼會產生“驚異和悲哀”的心情?(聯繫下文)

2、“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為什麼説春天“久經逝去”?為什麼又説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盪漾了?(多角度探究)

[討論明確1]:故鄉放風箏的季節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過去,就放風箏,所以“我”感到驚異;同時,我見到風箏,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時虐殺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無從補過,所以心頭又不禁感到悲哀。

[討論明確2]:這裏所説的“春天”,有特定的含義,是小時候的故鄉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風箏的春天。現在,在北京,看見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由風箏而聯想到故鄉風箏時節的春天氣息,所以覺得這春天“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

(2)指名朗讀課文(3—4段),四人小組討論下列[問題情境二]:

1、“我”和小兄弟對待放風箏有什麼不同的態度?[板書]“我”:嫌惡小兄弟:喜歡

2、從哪些神態、語言、行動可以看出小兄弟確實很喜歡放風箏?(在課文中分別用不同的符號表示出來),並説説他是一個什麼樣的小孩?——天真、活潑、聰明。

3、我為什麼會認為愛放風箏就沒出息呢,這種觀點是與生俱來的嗎?(學生各抒己見)

[討論明確3]:從剛才同學們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我”是一個對兄弟十分愛護並且嚴格要求的兄長,同時也是一個受舊思想、舊觀念影響和毒害的人。

(3)自由朗讀第5—11段。思考[問題情境三]:

1、“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這件事做錯了嗎?我在什麼時候知道自己做錯了?答案在第幾段?(劃出並自讀之。)

2、“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作者為什麼説“不幸”?(自主探究,各抒己見。)

[教師小結]:聯繫“懲罰”一詞,就比較清楚了,因為自己一向以為管小兄弟管得對,現在見到書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來,受到懲罰了,對舊“我”來説,良心遭受了譴責,可謂“不幸”。

3、文中所説的“對於精神的虐殺這一幕”具體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殺”?

(明確後在書上劃出,這是本文重點,可讓學生自由感悟。)

[教師小結]:從遊戲的意義上看,“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遊戲使兒童活潑、健康、聰明,不準兒童遊戲無異於虐殺兒童的天性。一個純潔無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他的合理的願望,只是因為有悖於大人們的“信條”,就不能發展,就得不到實現,甚至要為此付出代價,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某種具有悲劇意味的東西。被糟踐的雖然只是一隻風箏,可是同時受到傷害的卻是一顆本來應該受到愛撫的稚嫩的心。作者稱之為“精神的虐殺”,是非常深刻的。

4、作者為什麼總想補過?兄弟已全然忘卻,為什麼“我”不覺得寬鬆反而覺得“沉重”呢?

(提示學生結合語境思考與討論。)

[教師小結]:作者的為人嚴肅認真,富有自省精神。因為始終沒能得到弟弟的寬恕,設想的補過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更因為自己對弟弟“精神虐殺”式的管束,而弟弟卻毫無抗爭,逆來順受,時過境遷,忘得一乾二淨。作者感歎被虐殺者的健忘和毫不抗爭,在他看來,這正是虐殺者之所以能夠肆意虐殺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4)[問題情境四]:末段的語句如何理解?(集體朗讀)

(這個問題有一定難度,教師在學生討論時可以適當提示背景資料。)

[討論明確]:“我”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精神被虐殺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無法補過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怎樣的悲哀啊。而這種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説“無可把握的悲哀”,想擺脱而不得。

“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見春天,不要望見風箏,這才能忘卻,才能擺脱悲哀。我只感覺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氣”,不僅指當時的天氣,而且指心頭的悲涼。當年虐殺者與被虐殺者都被愚昧觀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為有什麼錯,現在虐殺者有了覺悟而後悔痛苦,而被虐殺者已經全然忘卻。覺悟者永遠無法補過,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慄。

(二)體驗反思,合作表演。

學生與作者對話:

(1)假如你處在作者這個位置,你會如何做?找同桌同學表演,分別扮演“我”和小兄弟。

(2)想象虛擬空間,穿越歷史,通過與文中人物對話,加深主題的理解。

(三)深入理解,感悟主旨。

師生與作者對話:(1)討論:請四人小組討論,從你對作者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嘗試歸納出本文的主旨。(提示:在整體感知與局部探究的基礎上,對主題進行多角度、有創意的理解。)

(2)讓學生自主品析、研討主旨,自己去發現並分析鑑賞,老師當好穿插引導的中介,並站在學生的角度參與活動。對他們的見解,合理的予以肯定,精彩有創意的予以表揚。

(3)主題討論提示:

1、可以從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來談;

2、可以從魯迅先生表現於文章中的精神方面來談;

3、可以從遊戲對兒童的重要意義這一角度來談;

4、可以從“我”對放風箏前後看法不同的原因來談。

(4)主題探究提示:

1、通過回憶幼時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和中年時的補過,表現出“我”對小兄弟濃烈的兄長之愛,歌頌了兄弟情深。

2、通過回憶幼時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和中年時的補過,表現了魯迅先生嚴於自我解剖的精神。

3、通過回憶幼時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風箏,到了中年時補過已晚的事實,説明我們應注重遊戲對於兒童的重要作用,並批判了落後的兒童教育思想。

4、通過回憶幼時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和中年時補過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現,説明人的思想行為需要用科學思想來指導,只有這樣,才能不幹出違情背理、愚昧落後的行為,而對自己的正當的權利也應該去捍衞。

(四)課堂總結,提出希望。

教師與學生對話:(1)文章中心的兩個要點:

懺悔:我對弟弟的“精神的虐殺”——自我譴責。説明“我”對弟弟的自省。(板書)

悲哀: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卻。也説明弟弟和“我”的親情。(板書)

(2)教師總結:《風箏》不僅是表現了人內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給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題,無論從哪個角度閲讀,都有意在言外的收穫。通過學習課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麼呢?反覆思索以後並用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讓自己的感情更真摯、美好,思想更豐富、深刻。

(五)對比閲讀,拓展延伸。

(1)與本文對比閲讀《滿天的風箏》,説説文章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2)課後練筆。文中小弟弟説:“有過這樣的事嗎?”弟弟似乎全然忘卻了,毫無怨恨。那麼,如果弟弟沒有忘,請你想象一下當哥哥有此行為後,弟弟會怎麼想,怎麼做呢?注意揣摩人物的心理。

教學重點 篇二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魯迅《風箏》教案設計 篇三

《風箏》是篇敍事課文,圍繞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表現童年的`歡樂。在細緻的心理描寫中表現童趣,是本文的主要特點。抓住心理描寫語句體驗童年生活的歡樂,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教學時,可採用猜讀法,就課題猜想,提出問題,在讀書思考中驗證,在感情朗讀中體驗。

一、猜讀質疑

在導入課文後,要求學生圍繞課題猜猜,課文會寫些什麼?學生可能會猜以下內容:風箏的樣子;風箏是怎樣做成的;放風箏;風箏斷線了;找風箏。再引導學生議論,假如寫做風箏,你會寫什麼?放風箏、找風箏,你又會怎麼寫?

二、讀書驗證

對於學生的猜測,老師不要急於暗示答案,要把學生的胃口吊得高高的。然後讓學生帶着猜想讀書,驗證剛才的猜想。學生在驗證猜想時也就初步讀懂了課文內容。課文主要寫做風箏、放風箏和找風箏。這是第一步的驗證。

第二步的驗證,再讓學生圍繞課後練習2,從各部分中找出描寫心情的重點語句,並體會心情。

1、做風箏。

“我們精心做着,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這是做風箏過程中的心情。

“風箏做好了,卻什麼也不象了。我們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鳥,還把我們的名字寫在上面。”這句話是理解的難點。風箏做得不象為什麼還高興?要讓學生體會到,只有孩子才會有這種好心情,做風箏本身就是“玩”,有得玩就高興。

2放風箏。“我們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裏拼命地奔跑。”放風箏的興奮心情比較容易領會。主要是要引導學生透過作者對放風箏過程的描寫來體驗興奮心情。

3、找風箏

“我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那風箏越來越小,倏地便沒了蹤影。”把風箏斷線飛走時“我們”的着急與無助表現得活靈活現。

三、朗讀

找到描寫心情的重點語句後,要引導學生朗讀,體驗心情,再朗讀整段話,加深體驗。做風箏時的愉快,放風箏時的興奮,追風箏時的着急,找不到風箏時的失望,要在朗讀中體驗,並通過朗讀,把它表現出來。對朗讀基調的把握,語調、語氣、語速、重音等的處理,老師要適時指點。

魯迅《風箏》教案設計 篇四

【教材分析】

本文是魯迅諸多優秀回憶性散文中的一篇。寫了他童年時,因為風箏與弟弟發生了一次無法補過的誤解和衝突,內心充滿了深深的愧疚。筆觸細膩,情感悽婉,適合於用聲情並茂的朗讀,來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

本文所體現出來的親情帶有很深的時代烙印,要通過社會背景的探究加以把握。作者嚴厲的自責精神充塞在字裏行間,這更是文章的動人之處。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品味語句,理解重點詞句的語境意義。

2、能力目標:感受文中通過誤解和衝突所體現出的兄弟間深厚的親情。

3、德育目標:學習魯迅嚴於自省、知錯就改的可貴精神。

【教學過程】

一、設境導入:在大屏幕上展示

放風箏

的圖片,用直觀的畫面和歡快的旋律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激發他們的想象力,談談放風箏的感受。為課文學習設置情景,營造氛圍。

二、作者簡介

三、背景簡介

四、出示目標

五、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本文寫我回憶了有關風箏的什麼故事?(聽讀要求: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

(1)生聽讀後解答

(2)師總結

六、研讀課文

(一),尋找誤解和衝突

1、在文中找出描寫弟弟對風箏入迷情狀的句子,思考:這些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生讀句子後做答

2、我對風箏是一種什麼態度?我為什麼認為小孩玩風箏是沒出息的?

(1)生答

(2)師總結

3、找出我毀壞風箏的動詞,體會這些動詞的作用。

(1)生答

(2)師總結

4、面對我的行為,弟弟是怎樣的反應?

七、研讀課文

(二),自我反省

感受親情

1、是什麼原因讓我閃電般甦醒過來了?

2、對早年的過錯,魯迅先生彌補的方法有哪些?他是怎樣做的?結果怎樣?

2、我想討弟弟的寬恕,但弟弟卻什麼也不記得了,為什麼我不覺得寬鬆反而覺得沉重?

(1)生交流

(2)師總結

八、合作探究

1、看見風箏本是令人快樂的,但在第一自然段中,為什麼説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就感到驚異和悲哀?

(1)

生交流

(2)師總結

2、文中所説的精神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什麼?你能從精神虐殺的這一幕看出什麼樣的社會意味?

(1)生分小組討論

(2)師總結

九、品味語句,滲透感情

生自由找出自己認為用的貼切的詞語或精彩的語句加以品味。

十、體驗反思

對待早年的魯迅過錯,魯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從老先生的身上學到了哪些精神呢?

生自由發言,師歸納

十一、拓展延伸

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魯迅在當時的社會和時代背景下所犯的錯誤稱為精神虐殺,可是現實生活中,爸爸媽媽和老師卻不讓我們上網玩遊戲,難道他們也是在對我們進行精神虐殺嗎?請大家針對這一事件談談對爸爸媽媽及老師這種做法的看法或對遊戲的看法。

學生討論交流,教師給予激勵性評價。

十二、小結

師總結,生欣賞歌曲《三月三》

附:板書設計

魯迅

風箏

弟弟

親情

自省

《風箏》的優秀教案 篇五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2、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親情的含義;瞭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二、教學重點: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三、教學安排:

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聯繫前不久在廈門的風箏節,讓學生談談放風箏的樂趣。這是一項有益於身心的活動。放風箏時,我們可以/上觀白雲朵朵;下覽綠草如茵,盡情地感受春的氣息,這是何等愜意之事。但是,是不是所有的人在放風箏時都有着同樣的心情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魯迅的《風箏》,看看他具有什麼心情。

(二)、整體感知:

1、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我”和小兄弟之間圍繞風箏發生的一件事,整篇文章洋溢着濃濃的手足之情。《風箏》就像一曲親情的讚歌,讓人沉醉在自然和諧、水乳交融的詩情畫意裏。

2、正字、正音

伶仃:(língdīng;孤獨,沒有依靠)

嫌惡:(wu;厭惡)

驚惶:(huáng;驚慌)

瑟縮:(sè;身體因寒冷、受驚嚇等而蜷縮或兼有抖動)

苦心孤詣:(yì;費盡心思鑽研或經營。)

3、下面,請同學們帶着問題,快速默讀全文,邊讀邊思考下列各題。

閲讀習慣:手握筆即興批註。

(1)、這篇散文1-2自然段寫了什麼?

(2)、3-4自然段寫了什麼?

(3)、5-11自然段寫了什麼?

(4)、12自然段寫了什麼?

明確:(1)看到北京天空風箏浮動,“我”想到了故鄉的風箏時節。

(2)回憶起自己幼年時的對小兄弟精神的虐殺。

(3)中年時我明白了我的過錯,想要補過,但小兄弟已經完全忘卻了這件事;

(4)我無法補過,心裏只有着一種無可把握的悲哀)(邊講述邊點擊幻燈)

(三)、具體揣摩。

剛才,我們只是粗略地瞭解了文章的大意,要想深入地瞭解文章的內容,去體驗這文章中的情感和美感,還應該多閲讀,在閲讀中細細地品味。

下面,聽老師範讀1、2自然段,請大家思考:

1、“我”看到“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時,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情?

2、見到風箏,人之常情應該是愉快的,但“我”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心情呢?

(故鄉放風箏的季節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過去,就開始放風箏,所以“我”感到驚異;同時,我見到風箏,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時虐殺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無從補過,所以心頭又不禁感到悲哀。)

提問回答:寫“我”心情的“驚異和悲哀”在文章結構方面的主要作用是什麼?——奠定全文的基調。

3、討論問題組:

(1)、“我”和小兄弟對待放風箏有什麼不同的態度?

(2)、我對小兄弟放風箏採用了哪些措施進行嚴厲管教?

(3)、從哪些神態、語言、行動可以看出小兄弟確實很喜歡放風箏?

明確:

(1)我:嫌惡、鄙視小兄弟:最喜歡

(2)我:不許放毀風箏

(3)小兄弟:看得出神、驚呼跳躍苦心孤詣偷着做蝴蝶風箏)

4、“我”少年時為什麼不許小兄弟放風箏?

因為“我”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的玩藝。

5、我為什麼會認為愛放風箏就沒出息呢,這種觀點是與生俱來的嗎?(教師講解)

當時的思想觀念是小孩子應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至於放風箏這些玩樂的活動當然就會被認為是沒出息孩子的玩藝。我在這種舊思想舊觀念的影響下,理所當然地認為小兄弟放風箏是沒出息的表現;我又很希望小兄弟能夠成才,而又“恨鐵不成鋼”,所以粗暴地毀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詣做好的風箏。

從這些內容,我們可以看出,我是一個對兄弟十分愛護並且嚴格要求的兄長,同時也是一個受舊思想、舊觀念影響和毒害的人。(點擊幻燈,出示答案)

6、從小兄弟喜歡風箏的表現,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什麼樣的一個小孩?

從看別人放風箏的表現:天真、活潑;

從他所做的蝴蝶風箏與眾不同這一點,可以看出他聰明、善於創新的特點。

7、“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這件事做錯了嗎?我在什麼時候知道自己做錯了?答案在第幾段?

第五自然段,中年時,“我”偶然讀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此時,“我”才知道自己做錯了。知道了自己的腳下不只踐踏了一隻風箏,還踐踏了一顆幼小的心靈,踐踏了小兄弟的創新精神。

從這裏,我們也可以知道,一個人的思想行為必須要有科學的理論來指導,才不至於幹出逆情背理,愚昧落後的事情。

8、古人説:“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有錯,就應該改正,我做錯了,也渴望補過,希望自己沉重的心能夠輕鬆起來。那“我”的心輕鬆了嗎?為什麼沒有輕鬆?請在6——11段中找出答案。

(四)、以此思考題作為作業。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一節課的字詞和全文大意。

(二)、繼續上一節課的問題:

1、古人説:“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有錯,就應該改正,我做錯了,也渴望補過,希望自己沉重的心能夠輕鬆起來。那“我”的心輕鬆了嗎?為什麼沒有輕鬆?請在6——11段中找出答案。

“我”向兄弟提起舊事,承認自己年少胡塗,希望得到兄弟的寬恕。可是,兄弟已全然忘卻,無從寬恕他,所以“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2、請同學們齊讀最後一段,思考:為什麼説“悲哀”是“無可把握的悲哀”?

明確:“我“希望得到弟弟的寬恕,來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精神被虐殺而全然不自知;“我”因無法補過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種情況的出現是我沒有預料到的,所以説這悲哀是“無可把握”的,想擺脱也不可能了。簡單一點説,就是因為(點擊幻燈),所以我心中有着無可把握的悲哀。

(三)、把握文章的主旨。

通過我們閲讀文章,不能只把主要內容弄懂,還應該儘量去找出潛藏於字裏行間中的信息。請討論,談一談你對你對作者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嘗試歸納出本文的主旨。

提示:

1、可以從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來談;

2、可以從魯迅先生表現於文章中的精神方面來談;

3、可以從遊戲對兒童的重要意義這一角度來談;

4、可以從“我”對放風箏前後看法不同的原因來談。

要求:

①選擇你最有興趣的角度,進行討論,

1、通過回憶幼時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和中年時的補過,表現出“我”對小兄弟濃烈的兄長之愛,歌頌了兄弟情深。

2、通過回憶幼時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和中年時的補過,表現了魯迅先生嚴於自我解剖的精神。

3、通過回憶幼時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風箏,到了中年時補過已晚的事實,説明我們應注重遊戲對於兒童的重要作用,並批判了落後的兒童教育思想。

4、通過回憶幼時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和中年時補過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現,説明了人的思想行為需要用科學思想來指導,只有這樣,才能不幹出違情背理、愚昧落後的行為,而對自己的正當的權利也應該去捍衞。

小結:

這篇課文的意藴很豐富:

A、有手足情;

B、有“我”的自我反省精神;

C、有遊戲對於兒童的意義;

D、有小兄弟毫無怨恨的思想內容;

E,還集中表達了“我”的悔恨、自責、悲哀的情感。

無論從哪個角度閲讀,都有意在言外的收穫。

《風箏》一文不僅表現了人物內心美好的感情,而且還給人以深沉的思想內容。通過本文的學習,你感悟最深的是什麼呢?反覆思索以後,運用於今後的學習生活中,讓你的感情更真摯、美好,讓你的思想更豐富、深刻。

(四)、作業:完成新學案。

以此思考題作為作業。 篇六

第二課時

(一)、回顧上一節課的字詞和全文大意。

(二)、繼續上一節課的問題:

1、古人説:“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有錯,就應該改正,我做錯了,也渴望補過,希望自己沉重的心能夠輕鬆起來。那“我”的心輕鬆了嗎?為什麼沒有輕鬆?請在6——11段中找出答案。

“我”

向兄弟提起舊事,承認自己年少胡塗,希望得到兄弟的寬恕。可是,兄弟已全然忘卻,無從寬恕他,所以“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2、請同學們齊讀最後一段,思考:為什麼説“悲哀”是“無可把握的悲哀”?

明確:“我“希望得到弟弟的寬恕,來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精神被虐殺而全然不自知;“我”因無法補過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種情況的出現是我沒有預料到的,所以説這悲哀是“無可把握”的,想擺脱也不可能了。簡單一點説,就是因為(點擊幻燈),所以我心中有着無可把握的悲哀。

(三)、把握文章的。主旨。

通過我們閲讀文章,不能只把主要內容弄懂,還應該儘量去找出潛藏於字裏行間中的信息。請討論,談一談你對你對作者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嘗試歸納出本文的主旨。

提示:

1、可以從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來談;

2、可以從魯迅先生表現於文章中的精神方面來談;

3、可以從遊戲對兒童的重要意義這一角度來談;

4、可以從“我”對放風箏前後看法不同的原因來談。

要求:

①選擇你最有興趣的角度,進行討論,

1、通過回憶幼時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和中年時的補過,表現出“我”對小兄弟濃烈的兄長之愛,歌頌了兄弟情深。

2、通過回憶幼時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和中年時的補過,表現了魯迅先生嚴於自我解剖的精神。

3、通過回憶幼時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風箏,到了中年時補過已晚的事實,説明我們應注重遊戲對於兒童的重要作用,並批判了落後的兒童教育思想。

4、通過回憶幼時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和中年時補過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現,説明了人的思想行為需要用科學思想來指導,只有這樣,才能不幹出違情背理、愚昧落後的行為,而對自己的正當的權利也應該去捍衞。

小結:

這篇課文的意藴很豐富:A、有手足情;B、有“我”的自我反省精神;

C、有遊戲對於兒童的意義;D、有小兄弟毫無怨恨的思想內容;E,還集中表達了“我”的悔恨、自責、悲哀的情感。無論從哪個角度閲讀,都有意在言外的收穫。

《風箏》一文不僅表現了人物內心美好的感情,而且還給人以深沉的思想內容。通過本文的學習,你感悟最深的是什麼呢?反覆思索以後,運用於今後的學習生活中,讓你的感情更真摯、美好,讓你的思想更豐富、深刻。

(四)、作業:完成新學案。

《風箏》的優秀教案 篇七

教學設想:

在温馨與和美中有親情,在誤解和衝突中也有親情。本文就是一篇以兄弟間發生的誤解衝突中展現濃濃的親情的散文。此文為我們提出瞭如何進行兒童教育的問題,以及人要勇於自我解剖,面對錯誤,改正錯誤等等,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學習此文,可以讓我們體會人間至愛真情,學習自我解剖的精神,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

由於本文是學生進入國中後第一次接觸魯迅的文章,不瞭解作者的寫作風格,而且文章中疑難的問題較多,所以學起來有難度,再加上國中生平時對衝突誤解中的親情體會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讀課文,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與氣氛很重要。

教學目標:

1、知識儲備點

(1)理解本文的結構層次。

(2)熟讀課文,把握感情線索,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

(3)瞭解本文的語言特色,培養語言運用能力。

2、能力培養點

(1)學生通過查閲資料,瞭解作者作品。

(2)學生通過多種閲讀方式(問題法、討論法、評價法等),掌握生字詞,品味文章語言,揣摩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情感體驗點

(1)學習魯迅先生的自省精神,勇於解剖自己。

(2)理解課文中作者對冷酷現實的極端憎惡的感情和對春日温和的熱烈憧憬。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1)理解作者在文中表達的複雜情感。

(2)理解在誤解和衝突中所透出的親情。

2、難點

理解作者勇於解剖自己和反省自己的勇氣。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多媒體課件(放《風箏》歌曲,出示放風箏的影片。)

你能讀出這首歌詞裏面某些詞語的深層含義嗎?請你仔細品味,寫出這些詞語的深層含義。(提示:談出類似“不健全”、“不自由”即可。

設計目的:一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引子”,由此引發學生對風箏進行深層的思考,為理解文章的內涵做好鋪墊。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走近魯迅

作家作品簡介。(出示多媒體課件)

2、指導學生積累字詞。(出示多媒體課件)

(1)字音

(2)詞義

設計目的:讓學生了解作家作品,有助於對課文的理解;讓學生運用工具書,注重掌握和積累詞語,為朗讀、分析課文掃除語言障礙,並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整體感知

學生活動:學生閲讀全文,用簡練的語言説説課文圍繞風箏主要寫了哪兩件事?這兩件事相距二十多年,其間作者的感情也發生了變化,產生變化的原因是什麼?文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敍寫關於風箏往事的回憶,作者的用意究竟是什麼?

(課文圍繞風箏主要寫了兩件事:少年時虐殺弟弟的風箏夢;中年讀書後很懊悔想補過而不得。本文通過對風箏事件的敍述和嚴肅的自我解剖,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響,無端壓制子弟的父兄,抒發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氣而形成的無可把握的悲哀,表達了對冷酷現實的極端憎惡和對春日温和的熱烈憧憬。)

4、梳理結構

本文結構嚴謹,首尾照應,過渡也很自然,文章由景入題。作者是怎樣引出描寫故鄉風箏時節春光明媚的圖畫的?課文圍繞風箏寫了哪些事件?通過風箏事件又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試用自己的話概括各部分的內容。

學生活動:學生分組討論,共同歸納概括。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景入題,即由北京的冬天引出對故鄉春天的描寫。

第二部分(第3—11段)敍述“風箏事件”的經過。

第三部分(第12—13段)由景襯情,即由故鄉的春天回到北京現實的冬天,照應開頭。體現了作者一種心頭的悲切,淒涼。

設計目的:以主幹性問題促使教學深入,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思維,並通過歸納提練,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引導學生感知文章的內容

學生活動:學生默讀課文,找找課文圍繞風箏主要寫了幾件事。學生先在小組之間相互複述故事的內容,小組再派代表在班上覆述故事的內容。

(課文圍繞風箏主要寫了兩件事:

(1)“我”的一件往事:少年時虐殺弟弟的風箏夢;

(2)“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的經歷;“我”中年時讀了兒童教育的書籍後無限懊悔當年對弟弟的虐殺,想補過而又不得的經過。

複述故事的內容時,老師要提示:要對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和結果交代清楚。)

2、引導學生理解“我”的思想感情的變化。

學生活動:學生閲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課文圍繞風箏主要寫了兩年事,這兩件事相距二十多年,作者的思想感情也發生了變化,試從文中找出有關體現作者思想感情變化的句子或詞語,並簡要地概括作者的感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説説使作者感情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1)“我”原來“嫌惡”放風箏,認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並以踏扁弟弟苦心孤詣製作的風箏為“勝利”,當年對此事,我是毫不在意。時隔二十年後,“幼小時候對於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開,而我的心也彷彿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地墮下去了”。此後每當回憶這事。就感到一種“無可把握的悲哀。”“我”後來的看法是:“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2)產生變化的原因:偶爾看一本外國講論兒童的書。中年明白了遊戲對於兒童的意義。)

設計目的:通過複述課文內容,鍛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通過合作探究來啟迪思考,把握文章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課內小結

文章關於風箏往事的聯想,其感情線索,有兩條:一是“我”的,一是小兄弟的,而又以“我”的情緒發展為主線。兄弟倆圍繞着對風箏的好和惡,而產生出兩種尖鋭對立的情緒,以致發生了我對小兄弟精神虐殺的“這一幕”。“我”在“這一幕”以勝利者自傲的心境一直延續到中年。二十餘年後,一旦認識到“勝利”的空中樓閣是用對兒童“精神虐殺”的悲哀的磚塊砌成的,沉痛、悔恨、自責、內疚組成的悲哀的網便蒙罩着心頭。

五、作業

思考課後練習題一、三。

第二課時

一、温故知新

風箏——故鄉春天的象徵,給“我”的只是“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和“無可把握的悲哀”。這種回憶的悲哀更加重了現實的嚴冬的肅殺。在沉重的悲哀之中,“我”面臨着“非常的寒威和冷氣”,“我”沒有畏縮地“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而是積悲成憤,憤然前行。文章用了相當大的篇幅敍寫關於風箏往事的回憶,作者的用意究竟是什麼?

設計目的:喚起學生的記憶,把學生引入課堂情境中來。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引導學生理解文中的難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學生活動:學生閲讀課文,找出文中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小組同學共同研討歸納。

相關問題預設:

(1)“北京的冬季,地上還有積雪,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我”為什麼“驚異”,為什麼“悲哀”?

(2)“我”對小兄弟的寬恕,小兄弟“全然忘卻”,“毫無怨恨”之意,竟然“驚異地笑着,就像旁聽着別人的故事一樣”。你怎樣看待小兄弟的這種態度?

(3)“我還能希求什麼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為什麼“我”的心沉重着,怎樣看待“我”的自責、補過?

(4)如何理解“我倒不如躲到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罷——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這句話。

2、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談感受。

學生活動:學生結合課文和自己的體驗先在小組內談談你對兒童玩遊戲的看法,小組之間如有不同的觀點,小組再派代表在全班舉行一個小辯論賽。

(此題系拓展性學習,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來談看法,學生只要説得有理就應給予鼓勵。)

3、引導學生品味文學語言的魅力。

學生活動:文中第3段寫出了小兄弟對風箏入迷的情狀,文段在對小兄弟年齡體貌特徵的介紹時,雖然簡潔但很形象;文段又通過細緻的觀察,運用動作、神態描寫寫出了小兄弟對風箏的痴迷程度,試從文段中找出這些準確、形象的詞語,並在小組內説説這些詞語的表達效果。

(“瘦得不堪”,以自描的手法形象地勾勒出多病小兄弟的身材體態;“張着小嘴”“呆看着”“出神”,以一邊串的動詞傳神地顯現出小兄弟喜歡風箏到了極點——即便自己不能放,也如痴如醉觀。

本段文字綜合運用肖像、動作、神態描寫,為我們刻畫了一個天真、活潑、瘦弱的小兄弟形象。)

設計目的:讓學生在課堂上動手、動口、動腦,既培養篩選問題發現問題的能力,又突出了學習的主動性和合作性。

三、總結反思,拓展延伸

總結反思:這篇課文的意藴很豐富。有手足情;遊戲對於兒童的意義;“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無怨恨的思想內容;又集中表達了“我”的驚異、悔恨、補過、悲哀的情感。在“春光明媚”的畫面裏展開了對往事的回憶,使現實中嚴冬的這“寒威”與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襯,既增添了回憶往事哀婉動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帶上幾分明麗的色彩,透露出作不滿黑暗現實,嚮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拓展練習:

1、在温馨與和美中有親情,在誤解和衝突中也有親情,請同學們任意選擇一個角度,講述你與祖輩、父輩、同輩的兄弟姐妹之間感人的一幕,並把你的感受寫下來與大家分享。

2、親情是人間最温暖、最真摯、最美好的感情,在古詩文中有許多描寫親情的語句,你能寫出一、二句嗎?

教學目標 篇八

1、知識與能力: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2、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親情的含義;瞭解科學的兒童教育思想;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魯迅《風箏》教案設計 篇九

教學內容:

P38-P41

教學目標:

1、認識“依、歇、喪”等5個生字。會寫“精、希、卻”等12個生字。能讀寫“精心、希望、依然”等13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感悟“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不同心情,能讀出“我們”的情感變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寫的方法,能較為具體地寫出自己不斷變化的心情。

4、樂意通過上網或查閲書刊蒐集有關風箏的資料。

教學重點:

1、“村”、“喪”的字形,“磨”、“坊”的讀音。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讀出“我們”的情感變化。

教學難點:

1、體會感悟“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不同心情。

2、能較為具體地寫出自己不斷變化的心情。

教學準備:

1、尋找一篇細緻描寫放風箏的文字片段,有條件地可製作相關的多媒體課件。

2、蒐集有關風箏的文字資料和圖片。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喚起情感,導入學習

1、喚起情感: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繽紛的,既有歡聲笑語,也有滴滴淚水。你覺得童年最大的快樂是什麼?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嗎?

2、導入學習:有這麼一羣孩子,他們童年最大的快樂就是做風箏、放風箏,就讓我們走進課文,走進他們中間,分享他們的快樂吧!板書並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想怎麼讀就怎麼讀,喜歡讀的可以多讀幾遍。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讀幾遍。

2、把自己喜歡的讀給同桌聽聽,請同桌評出讀得好的,給予表揚。(師巡視,瞭解學情)

3、感知內容:説説課文講了什麼事,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板書:做風箏 放風箏 找風箏。(要注意引導學生從複雜到簡單一步一步的歸納,切忌敷衍。)

三、讀中悟情,以情促讀

1、以讀代講學習第1自然段,請學生朗讀,其他同學聽、評。教師注意指導“最大的快樂就是做風箏,放風箏。”

2、學習第二自然段。

(1)自讀本段,邊讀邊把自己讀懂的和不懂的勾下來、寫下來。(估計學情:學生能讀懂做風箏所用的材料是什麼?他們做完風箏後的心情。對於“憧憬”、“依然”二詞,學生可能不大明白。)

(2)學生彙報。

學生在説用什麼做風箏時,教師可讓孩子結合自身經歷及收集的資料談談看法。“憧憬”一詞可根據“泡泡”的提示引導學生,或在具體的語境中解決。“依然”一詞可用近義詞“仍然”,通過換詞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

(3)當學生在談到書中孩子的心情時,引導他們讀兩個句子:

a、我們精心的做着,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

b、我們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鳥”,還把我們的名字寫在上面。

教法:多種形式讀,體會作者高興的心情。

(4)假如就是你在做風箏,你會想些什麼?做些什麼?(讓學生入情入境)

(5)多種方式讀全段。

3、學習第三自然段。

(1)角色轉換:風箏做好了,此時你最想幹什麼?

(2)創設情境: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們放風箏的歡樂場面吧!播放多媒體課件,或者教師有感情地朗讀一篇細緻描寫放風箏場面的文章,讓學生入情入境。(滲透環境教育)

(3)引導表達:剛才同學們欣賞了放風箏的畫面,你們看到了什麼,與大家交流交流。

(4)角色轉換:當你奔跑在空曠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飄蕩在天空中的風箏,你的心裏產生了一種怎樣的感受?

(5)品味課文:用心多遍朗讀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寫出了文中孩子和我們一樣的感受。

需要精讀的句子:

a、一個人用手託着,另一個人牽着線,站在遠遠的地方,説聲“放”,那線一緊一鬆,風箏就凌空飛起,漸漸高過樹梢了。

b、風箏越飛越高,在空中翩翩飛舞着,我們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裏拼命地奔跑。

注:此二句可根據課堂情況,分析寫法,如第一句中動詞“託”“牽”的用法。

(6)深入賞讀:讓我們帶着自己的體驗和感受(興奮、激動、自豪)再讀全段課文。

四、小組自學生字,交流學法。

1、出示生字,指名組詞朗讀。

注:“拼”“村”“喪”的讀音需特別注意,磨的讀音:二聲(摩擦)、四聲(磨面);坊的讀音:一聲(牌坊)、二聲(作坊)。

2、觀察生字,交流識字寫字經驗。

注:“村”可與“材”進行比較記憶,“喪”的下面部分沒有一撇。

3、練習書寫生字。

五、課堂練習

抄寫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第二課時

一、誦讀回味 表現情感

1、選擇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愛的一段話讀給大家聽,讀出感情。

2、作者在做風箏,放風箏時的心情怎樣?用一個詞概括。

二、細讀深究 體悟感情

1、學習第4自然段

a、讀一讀:用心讀讀第4自然段,能發現“我們”的心情有什麼變化嗎?

b、説一説:説説你讀後的發現。

c、試一試:能不能用讀表現出不同的心情來?(可採用多次讀的方式進行)

重點讀好這個句子:我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那風箏越來越小,倏地便沒了蹤影。

方式:讀、體會、“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可表演。

d、評一評:你們覺得這些同學讀得怎麼樣,從哪些語詞的朗讀上能感受到“我們”的快樂或難受。

2、學習5、6、7、8自然段

(1)師:假如你高高飛着的風箏斷了,飛了,你會怎樣呢!

(2)師:我們來看看這些小朋友們是怎麼做的?請讀讀5、6、7、8自然段。

重點讀好:我們垂頭喪氣地坐在田埂上……

(3)體驗:你是從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難過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為主要體會句。)

三、回顧課文,暢談感受

1、放箏時,線斷了,風箏飛走了,孩子們很難過、着急,為什麼還説放風箏是快樂的呢?你有過這種生活體驗嗎?

2、一個提問下,幫助學生再次疏導出全文線索,板書: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並再次朗讀幾個描寫心情的重點句。

四、課堂練習

1、把自己玩耍、活動時候的心情告訴大家,寫一寫。

2、寫幾個描寫心情的詞語,並在小組內交流。

板書設計:

10、風箏

做風箏 高興

放風箏 高興 真實的生活 真實的體驗

課時 篇十

(一)、導入:

聯繫前不久在廈門的風箏節,讓學生談談放風箏的樂趣。這是一項有益於身心的活動。放風箏時,我們可以/上觀白雲朵朵;下覽綠草如茵,盡情地感受春的氣息,這是何等愜意之事。但是,是不是所有的人在放風箏時都有着同樣的心情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魯迅的《風箏》,看看他具有什麼心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5oy5q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