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九年級語文下冊《曹劌論戰》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九年級語文下冊《曹劌論戰》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九年級語文下冊《曹劌論戰》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曹劌論戰》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識記作家、作品的文學常識,積累文言字詞,認識人物形象。

2、過程與方法:探究對話描寫對於表現人物性格的作用,在朗讀中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

3、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曹劌“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的精神,培養熱愛祖國的感情。

【教學方法】

1、朗讀法。在朗讀中要注意字音的準確,節奏的合理,儘可能表現出人物的情態,並使語句流暢,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揣摩文章大意,進而要求熟讀成誦。

2、點拔法。本文突出了人書包範文物語言的描繪,而且寫了戰前準備,戰時經過,戰後總結三部分,事態發展清晰,文章脈絡分明,學生在朗讀之後,藉助於比較完備的課下注釋,可以粗通大意。

【學法指導】

知識歸納法:中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語知識,諸如常見的實詞、虛詞以及文言句式,重點文言實詞,古今異義現象,一詞多義現象,特殊的文言句式等。

【教學流程】

1、導入新課:

中國歷史上發生過無數次戰爭,其中有許多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光輝戰例,哪位同學能舉出實例(赤壁之戰,淝水之戰),這些戰役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思考,而發生在春秋時期齊國和魯國之間的長勺之戰尤其受到了毛澤東同志的稱讚,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指出,長勺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弱軍戰勝強軍的著名戰例”。今天我們學習《曹劌論戰》這篇課文就是談論長勺之戰的,通過學習,我們可以理解在長勺之戰中,弱小的魯國為什麼能戰勝強大的齊國,曹劌的戰略思想是什麼,它對我們有哪些啟發。

2、解題:

學生閲讀註釋(1)教師補充:

《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是記載春秋時期各諸候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況的一部編年體史書,書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簡練生動。尤其善於描寫戰爭及複雜事件,又善於通過對話和行動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對後代散文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曹劌論戰》談論的是古代戰爭故事,這次戰爭發生的時間是春秋初期,交戰雙方是強大的齊國和弱小的魯國,交戰地點是魯國的長勺,史稱長勺之戰,發生戰爭的原因是齊襄王時,政令無常,他的弟弟公孫白和公子糾分別逃到莒國和魯國避難,後來齊襄公被公孫無知所殺,住在莒國的公孫白搶先回到齊國奪得王位,稱為齊桓公,後來魯國也送公子糾回齊國爭奪王位,結果被齊桓公打敗,齊桓公逼魯莊公殺掉公子糾。魯莊公十年(前684年),齊桓公又藉口魯國曾經幫助過公子糾與他爭奪齊國君位,再次舉兵攻魯,兩軍交戰於魯國長勺,結果弱小的魯國戰勝了入侵的強大的齊國。

3、教師範讀課文,注意加點字讀音:

曹劌(guì)又何間焉(jiān)鄙(bǐ)未孚(fú)長勺(sháo)弗(fú)未徧(biàn)轍(zhé)靡(mí)軾(shì)公與之乘(chéng)彼竭(jié)我盈(yíng)

4、學生參閲註釋默讀課文。要求:

⑴讀準字音,掌握節奏。

⑵課文共三段,是按什麼順序組織材料的?詳寫了什麼?略寫了什麼?

明確:按着戰前準備,戰鬥過程、戰後總結的順序組織材料。詳寫論戰,略寫戰鬥。

5、學生參閲註釋,教師點拔,疏通文意。

6、文言知識歸納:

⑴通假字: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徧”通“遍”,遍及,普遍。)

⑵一詞多義。

7、揣摩探究:

⑴你認為魯莊公是一位怎樣的國君?

⑵簡析曹劌具有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⑶你認為魯國以弱勝強,憑藉的是什麼?

8、教材拓展:

結合中外古今戰爭史以少勝多的事例,談談決定戰爭勝利的因素是什麼?你從中受到了什麼啟發。

9、課後作業。

就本文寫一篇讀後感。

《曹劌論戰》教案 篇二

教學目的:

1、深入鑽研課文,瞭解曹劌的戰略、戰術思想,以及魯軍以弱勝強的原因。

2、學習本文以“論戰”為中心組織和選擇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3、瞭解判斷句、倒裝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釋“犧牲”“獄”“間”等古今異義的詞。

4、藉助課文註釋及詞典讀懂課文內容,並掌握文中對句意表達起關鍵作用的實詞。

5、從立意、選材、表現手法等角度分析理解課文,為與下文的比較閲讀作準備。

教學重難點:

1、抓住“論”的特點來記敍戰爭,論作戰前取信於民,戰爭中掌握戰機是本篇的重點。

2、因為我國古代記載史實常與史論結合起來,所以此文雖是一篇記敍文,但又以“論”為中心。這是教學中的難點。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通過前面對孟子文章的學習,我們知道,無論是治國還是戰爭,孟子都主張以人和為主,今天,我們再從一場古老的戰爭中來看決定戰爭勝負的一些因素。

二、簡介作家作品及相關背景

1、《左傳》:我國古代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説《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記載着春秋時代各國的內政、外交、軍事等方面的活動。原書名為《左氏春秋》,漢以後稱為《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這部書既是一部比較完整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相當精彩的'散文著作。

2、相關背景:

齊襄公在國內做了一些壞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恐怕被連累,離開齊國避禍。公元前685年劉國發生內亂,國君被殺,住在魯國的公子糾和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都搶着先趕回齊國,想做國君。魯莊公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搶先趕回了齊國,做了國君,就是齊桓公。齊桓公起兵迎擊。當時齊強魯弱,魯軍大敗,齊桓公脅迫魯莊公殺了公子糾。從此兩國結下深仇大恨。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再次興兵攻魯,戰於長勺。

三、教師範讀課文

1、要求學生注意其中字詞的`讀音。讀後引導學生解決字詞讀音。

需要注意的字詞列舉如下:

劌(guì)

間(jiàn)

褊(biàn)

帛(bó)

孚(fú)

轍(zhé)

靡(mǐ)

2、學生自由散讀課文,然後齊讀課文

四、學習課文第一段

1、指名學生朗讀全段。

2、學生結合註釋自己理解文句的意思,並標註出自己不能理解的詞句。

3、採用學生自由提問的形式,學生向老師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詞和句子。

注意重點的字詞,如:

(1)曹劌請見:曹劌請求面見。

(2)肉食者鄙:當官的目光短淺。

(3)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犧牲玉帛,不敢虛報誇大,一定如實反映。

(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的信用不能使鬼神信服。“福”是名詞,在這裏作動詞用,“保佑”的意思;“可以”應譯為“可以憑藉”,和今義“可以”用法不同。

(5)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雖然不能詳細審察,但一定按照實際情況處理。

(6)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這是忠心盡力為人民辦事。可以憑藉這點一戰。作戰時請讓我跟您同往。

4、思考:

(1)魯莊公認為要作哪幾方面的準備呢?

①“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②“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2)對於這三方面的準備,曹劌又是如何評價的?

對於第一個準備,曹劌的評價是“小惠未偏,民弗從也”;對於第二個準備,曹劌的評價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對於第三個準備,曹劌認為“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3)為什麼説“小大之獄,雖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戰”的主要條件?

因為民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這就突出表現了曹劌重視人民力量的政治遠見。

(4)從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劌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熱愛自己的祖國,深謀遠慮。

五、學習課文第二段

1、指名學生朗讀第二段。

2、學生結合註釋自行翻譯這一段。

3、指名學生翻譯這一段。

需要注意的字詞列舉如下:

馳之:之,音節助詞,沒有實際意義;驅車追趕。

轍:車輪行過的痕跡。

軾:車前的橫木。

4、學生思考討論:

(1)在戰鬥中,魯軍反攻的時機選在什麼時候?

選在“彼竭我盈”之時。戰鬥剛開始,不待齊軍疲倦,莊公就急於出戰(“公將鼓之”;“鼓”,名詞作動詞,擊鼓);當魯軍剛獲勝,莊公又急於去追擊(“公將馳之”)。

(2)曹劌是如何幫助魯莊公選定這個反攻時機的?

曹劌阻止了莊公的過急行動。他懂得攻擊和追擊都必須把握有利的時機,要根據雙方的士氣和實力的變化作出正確判斷。曹劌的兩個“可矣”,使得戰爭出現“齊師敗績”和“遂逐齊師”的大好形勢。

5、學生記憶並背誦第二段。

六、佈置作業

1、掌握本節課學習的要點,背誦一、二段。

2、自讀第三段。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背誦課文第一、二段,並導入新課。

二、學習課文第三段

1、指名學生朗讀第三段。

2、學生結合註釋,自行疏通字詞意義。

3、以口頭考查學生的形式,強調重點詞句。

注意以下重點詞句:

既克:既,已經;打了勝仗後。

夫戰:夫,句首發語詞,沒有實際意義。

一鼓作氣:鼓,名詞作動詞,擊鼓。第一次擊鼓時,士兵們鼓足了勇氣。

懼有伏焉:焉,指示代詞,意為“那裏”。

4、思考:

(1)這一段寫的主要內容是什麼?請簡要概括。

這一段寫了曹劌論述了取勝的原因。

(2)曹劌認為取勝的原因有哪些?

三、整體感知

1、這篇文章有幾條線索?本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

有兩條線索,一條是事件發展的線索(迎戰——備戰——勝戰——評戰);一條是人物活動的線索(請見——請問——參戰——釋疑)。

全文共三段,每段為一部分。第一部分寫曹劌拜見魯莊公。,第二部分寫曹劌指揮戰鬥的經過。第三部分寫曹劌闡明取勝的原因。

2、從本文來看,你認為曹劌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通過這篇文章,我們可能看到曹劌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軍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軍事識見和高超的作戰指揮才能。這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他非常重視戰前要有可靠的政治準備。他認為,“民從”,得到庶民百姓的擁護、支持,這才是戰爭取勝的重要保證,“民從”,具備了這個條件,“可以一戰”,否則,不可以戰。

二、他指揮作戰謀慮周密,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他深知軍隊士氣在戰爭中的作用(“夫戰,勇氣也”),他慎重初戰,善於選擇有利的時機發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強敵,又步步謹慎,終於戰勝齊軍(“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3、題目為“曹劌論戰”,這是一篇記敍文還是議論文?

這是一篇記敍文,但全文以“論”為中心。第1段記敍論戰前政治準備的內容;第2段記敍戰鬥經過;第3段通過“敍”來“論”戰爭勝利的原因。

4、本文在寫法上有什麼突出的特點。

文章圍繞“論戰”來進行選材與組織材料,詳略得當,重點突出。此文雖然寫戰爭,但戰爭的過程寫得十分簡略,中心始終扣住曹劌這一人物,運用對話來寫論作戰前的政治準備(第1段)及戰勝齊國的原因(第3段),重點突出,中心明確,詳略得當。

四、課堂小結

本文論述了必須取信於民並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掌握戰機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道理。

五、佈置作業

1、理解、背誦全文。

2、完成課後練習。

《曹劌論戰》教案 篇三

教學要點:

一、認識要想取得戰爭的勝利,戰前必須做好政準備——取信於民的道理,在作指揮上,必須重視士氣、詳察敵情、正確運用戰略戰術,善於掌握有利戰機。

二、瞭解本文記敍戰爭詳略得當的特點。

三、掌握課文中一些字詞的含義及用法。

教學過程:

一、題解:

1、作者及出處:

本文選自《左傳》,題目是後加的。《左傳》傳説是春秋時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據魯史寫的編年體史書,保存了我國自公元前722年以下二百多年間的許多史料。

2、歷史背景:

春秋初期,齊桓公藉口魯國曾經幫助過同自己爭做國君公子糾,出兵進攻魯國。當時,齊強魯弱,魯國處於防禦地位。本文記敍了曹劌向魯莊公獻策,並在長勺之戰中幫助魯莊公採取正確的戰略,終於戰勝了強齊的史實。“長勺之戰”是我國曆史上以小勝大、以弱勝強著名戰例之一。

3、重點詞解釋:

齊師伐我——軍隊; 又何間焉——參與;

肉食者鄙——鄙陋。這裏指目光短淺; 衣食所安——養;

小惠未徧——同“遍”,遍及、普遍; 犧牲玉帛——指豬牛羊等祭祀品;

神弗福也——賜福、保佑; 小大之獄——案件;

忠之屬也——盡力做好本分的事; 可以一戰——可以憑藉;

公將鼓之——擊鼓; 公將馳之——驅車(追趕);

彼竭我盈——充滿,這裏指士氣正旺盛; 故克之——戰勝。

二、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課文,注意句中停頓。

一、第1段

①戰爭的時間、國家?

②表現戰爭性質的句子?“齊師伐我”(即對魯國來説是正義之戰)

③莊公的態度?“公將戰”

④劌請見的原因?

直接原因-“齊師伐我”

根本原因-“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⑤這一舉動表現了曹劌的什麼品質?愛國

⑥劌分析戰前準備“何以戰”是通過與莊公的幾次對話完成的?三次

⑦劌否定了什麼作法?肯定了什麼作法?怎樣肯定的?

“衣食分人和祭神弗加”;“斷獄以情”;“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⑧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在戰前準備上,曹劌重視的是什麼?人民的支持

⑨這又反映了曹劌的什麼戰略思想?“取信於民”

⑩表現莊公“鄙”的句子是什麼?“公將戰”,“衣食所安”“犧牲玉帛”“公將馳之”

5、小結:

本段寫了兩層內容,概述戰前曹劌求見莊公,通過與莊公的對話,明確作戰的先決條件是取信於民,突出了曹劌的遠謀。

二、第2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①劌與莊公二人的表現分別是什麼?表現出各自的什麼特點?

劌:“未可”,“可矣”,等待時機,觀察時機――善於抓住有利戰機

公:“將鼓之”,“將馳之”――盲目指揮,“鄙”

②體現劌指揮正確的句子?“齊師敗績”,“遂逐齊師”

③本段表現了劌的什麼能力?決斷能力

④用自己的話概括本段介紹了戰爭的哪兩個過程?反攻和追擊

5、小結:

講述戰爭經過。

三、第3段

1、朗讀

2、檢查重點詞

3、學生串譯

4、提問檢查:

①表現莊公“鄙” 的句子?“公問其故”

②一“未可”為何?“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

③齊人三鼓後為何“可矣”?“夫戰,勇氣也,……彼竭我盈”

④二“未可”為何?“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⑤後為何又“可矣”?“視其轍亂,望其旗靡”

⑥、總結有利於反攻和追擊的最佳時機是什麼?

反攻時機——“彼竭我盈”之時

追擊時機——其“轍亂旗靡”之時

⑦從本段可以看出曹劌的戰術思想是什麼?

注重觀察敵情,注重士氣,注意抓住有利戰機。

5、小結:

本段是全文重點,寫曹劌論述戰爭取勝的原因。

四、、總結全文:

本文通過記敍曹劌對戰爭的有關論述和指揮長勺之戰的史實,説明要取信於民,運用正確的戰略戰術並掌握戰機才能取勝的道理,表現了曹劌的政治遠見軍事才能。

1、詳略得當,重點突出。“論”

2、結構上,過渡自然,前後照應。

3、語言簡練生動。

4、人物形象對比鮮明。

五、重點句式及詞語:

1、判斷句式:

①忠之屬也。

②夫戰,勇氣也。

③夫大國,難測也。

2、古今異義的實詞:

古 今

間: 參與 隔開,不連接

犧牲: 祭祀用的豬、牛羊等 為正義事業而捨棄生命

獄: 案件 監獄

可以: 兩個詞,意為“可以憑藉” 一個詞,表示可能或許可

六、重點句翻譯:

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2、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3、何以戰?

4、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8、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七、完成課後練習

《曹劌論戰》教案 篇四

學習目標

1、學習本文通過人物對話塑造形象的方法,體會作品的藝術魅力,理解課文的主旨。

2、把握本文以論戰為中心組織材料、詳略得當的特點。

3、認識長勺之戰以弱勝強的原因,認識取信於民的道理,瞭解掌握戰機的重要性,學習曹劌鐵肩擔道義、忠心獻祖國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

1、抓住“論”的特點來記敍戰爭;

2、理解曹劌、魯莊公的人物形象;

3、學習本文對比、襯托的寫法,把握巧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法。

教學難點

理解曹劌關於戰爭問題的論述。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課前聽説訓練:生講歷史故事。

二、解讀文題,探究設疑:

讀課文標題,你讀出了哪些信息?又產生了哪些疑問?

三、曹劌論戰:

1、生自由朗讀課文,點撥:讀準字音要關注文中的生僻字、多音字、通假字。

2、師配樂朗讀課文,生整體感知文意,概括主要內容。

3、本文運用對話的形式,扣住一個“論”字,以時間為序,有條不紊、逐層展開故事。

思考:曹劌從哪些方面對戰爭進行了論述?

(1)戰前準備。

①文中有兩處對話描寫,請找出來。

②根據自己的理解,表演朗讀,可用自己的話來説,也可適當加入神態、動作或其它詞語

③在朗讀中提示文言文學習的正確方法。

④學生分析後明確:什麼是決定戰爭成敗的關鍵因素?為什麼?

(2)作戰時機。

①曹劌主要從哪兩個方面展開“論戰”?

②兩個“未可”,兩個“可矣”,言語簡短卻暗藏玄機。表情朗讀課文,補充曹劌此時心中所想而未講明的話。(可以自己概括,也可在下文中尋找原句)

(3)取勝原因。

①論取勝原因部分應用怎樣的語氣、語調讀?為什麼要這樣讀?

②大聲齊讀論戰部分。

4、在個性朗讀中解讀文本。

四、我論曹劌:

1、俗話説“言為心聲”,我們從曹劌的“論戰”中可以看出曹劌是一個怎樣的人?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2、作者是怎樣塑造這一形象的?

五、我論《曹劌論戰》:

史學家記錄歷史,不僅僅是為了記事,他們更希望後人能夠從中得到一定的教訓。讀了本文,你有哪些收穫和啟示?

六、課堂小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61948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