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比例的意義》教案(精品多篇)

《比例的意義》教案(精品多篇)

《比例的意義》教案(精品多篇)

六年級數學下冊《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一

(1)對教材內容安排的思考

本堂課是在學生學習了正比例的基礎上學習反比例,由於學生有了前面學習正比例的基礎,加上正比例與反比例在意義上研究的時候存在有一定的共性,因此學生在整堂課的學習上與前面學習的正比例相比有明顯的提高。

(2)對練習題型、題量的思考

第一堂課在教學的時候,對於課本上的練一練沒有進行選擇,要求學生全部解答,結果發現學生化的時間比較多,而且效果也不是特別的理想。有了上次的經驗,教師做適當的補充和引導,在第二節課的時候,學生的完成情況就比較理想,時間不多效率也高。

另外,由於在課始的導入環節中的未知每本頁數與裝訂的本書的求解就已經知道求解方法,所遇課堂學生就沒有刻意的去講解,結果從課後的練習第二題來看,學生的掌握情況不是很好,雖然有些同學已經利用的了反比例的方法解答。後來想想本堂課學習的是反比例,既然已經學習了反比例,對於課後安排的這樣的習題就不應該還只是利用上節課的方法去解答,應該很好的把這堂課所學習到的知識利用起來,一來是學生進一步理解反比例,二來可以為後面學生學習利用反比例解答應用題留下伏筆。

(3)對正、反比例數量關係的書寫的一點思考

在課堂上講解:長方形的面積一定,它的長和寬。這道題是,想到三角形是否學生也能正確的解答,於是就補充了:三角形的面積一定,它的底與相應的高是不是成反比例?為什麼?

這個問題的提出,使我對於為什麼教材在安排上引入了利用字母表示有了更好的理解,起初不太清楚為什麼要用字母表示,現在想想,字母的標識其實是最能用數學語言來判斷是不是成反比例,所以可以寫成ah=s(一定)來説明底和高成反比例。這樣學生在書寫數量關係的時候,思維方法就會更明確。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及教學教案 篇二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認識比例的“項”以及”“內項”和“外項”。

2、理解並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會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二、教學過程

(一)複習鋪墊

1.上節課我們已經認識了比例?誰能説説什麼是比例?

2、哪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1)3:5 18:30

(2)0.4:0.2 1.8:0.9

(3)2:89:27

提問:下面每組中兩個比能組成比例嗎?為什麼?

(二)探究新知

1、把左邊的三角形按比例縮小後得到右邊的三角形。(單位:釐米)

(1)提問:你能根據圖中的數據寫出比例嗎?

(2)兩個三角形底的比和高的比相等嗎?3:62:4

兩個三角形高的比和底的比相等嗎?2:43:6

每個三角形底和高的比相等嗎?3:26:4

每個三角形高和底的比相等嗎?2:34:6

2、(1)學生自學: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就是比例的各個部分,那麼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稱是什麼呢?請同學門自學課本第43頁。

(2)學生彙報: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兩端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板書)

3:6=2:4

外項內項內項外項

(2)學生交流:你能説出其他三個比例的內項和外項是多少嗎?

(3)寫成分數形式的比例,並説一説各比例外項和內項在哪裏?

(4)比較:比例和比有什麼區別?

3、(1)要求:觀察黑板上的四個比例式,你有什麼發現?(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2)要求:計算上面每一個比例中的外項積和內項積,並討論它們存在什麼關係?

以3∶6=2∶4為例,指名來説明.

內項積是:6×2=12

外項積是:3×4=12

6×2=3×4

4、再寫出一些比例,看看是否有同樣的規律。學生自己任選兩三個比例,計算出它的外項積和內項積.

5、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個項,即a:b=c:d,那麼這個規律可以表示為()

6、教師明確:在比例裏,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板書課題:比例的基本性質

7、思考: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等號兩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的積有什麼關係?為什麼?

教師板書:交叉相乘積相等

8、提問:學習了比例的基本性質有什麼用呢?

三、鞏固練習。

1、完成試一試

2、比和比例除了在意義和各部分名稱方面不同,你認為它們在什麼方面還有什麼區別?

3、完成練習十/1、2、3、4

4、判斷:比例的兩個外項的積是1,兩個內項一定互為為倒數。()

5、根據4×9=12×3,寫出比例式。

四、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學習了哪些知識?

五、作業:

《比例的意義》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理解比例的意義,能運用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並會組比例。

2、探索國旗中藴含的數學知識,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3、體驗獲得成功的樂趣,建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應用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上學期我們學過的比的知識,誰能説説:

1、什麼叫做比?比的書寫形式有哪些?

2、什麼叫做比值?

一、情境引入

同學們,每個星期一的早上我們學校都會舉行什麼活動?我們一起説吧。

(生齊聲説:升旗儀式)

課件出示:升旗儀式的情景

你們對這個情景已經非常熟悉了,你們對這面國旗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了解嗎?

不瞭解是吧?那老師告訴大家:

課件出示並介紹:我們這面國旗的長是2.4米、寬是1.6米。

提問:你除了在升旗儀式上還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加到過國旗呢?

指名回答(學校週一升旗時操場上的國旗、會議桌上的國旗、教室後面的國旗、)

在很多的場合像我們的教室、還有大型的慶典活動上我們都可以看到莊嚴的國旗。

那麼你們知道這些國旗的尺寸大小嗎?追問:知道不知道?

那麼下面呢我們看一下老師收集到的一些信息。

課件出示不同場合下的國旗

課件出示:不同場合下的國旗

提問:誰能用最簡短的語言描述一下這四面國旗分別出現在什麼地方?並讀出它的長和寬(1)天安門廣場的國旗,長5米,寬10/3米。

(2)學校的國旗長2.4米,寬1.6米。

(3)教室裏面的國旗長60釐米,寬40釐米。

(4)會議桌上的國旗長15釐米,寬10釐米。

那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國旗的大小都一樣嗎?

師小結:在不同的場合的國旗的大小是不一樣的。

追問:它們的形狀相同嗎?(相同)

儘管它們的大小不一樣,但形狀相同。我們看上去每面國旗在我們的眼中還是那麼的莊嚴和美麗,那麼的和諧和統一是嗎?那麼到底按照怎麼樣的標準才能製作出這種大小不同、形狀相同的國旗呢?其實每面國旗的裏面是否也藴含着我們的數學知識呢—比例!(板書課題:比例)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探究新知

下面請同學們拿出練習本,聽清要求:

先寫出圖中國旗長與寬的比然後再求出它的比值。

學生自主計算,教師巡視。

提醒:同學們在計算時,一定要認真。注意計算結果的準確性。

哪個同學願意和大家來分享你的成果?和大家勇敢的分享你的成果。指名回答

根據學生彙報並分類板書。

5:10/3=3/2

2.4::16=3/2

60:40=3/2

15:10=3/2

大家同意他的計算結果嗎?

師:請同學們觀察黑板上的計算結果,看看有什麼發現。

指名回答

師小結:説的非常好,這是個很重大的發現,這四面國旗它們的長與寬都有變化,但比值都是3/2 。其實呀不止這兩面紅旗長與寬的比是3:2,所有國旗長與寬的比的比值都是3/2,這在國旗法中有明文規定的

板書:5:10/3 2.4:1.6

師:像這樣的兩個比,它們的比值相等的,也就説這兩個比相等,那麼我們可以用什麼符號把它們連接起來變成一個等式?

來大家一起把這個等式念一下(學生齊讀)5:10/3=2.4:1.6

提問:那麼誰能根據這四個5:10/3=3/2

2.4:1.6=3/2

60:40=3/2

15:10=3/2

相等的比也像老師一樣寫一個等式呢?

指名回答並根據彙報板書

我們寫的這些等式數學上把它叫做比例。誰能根據自己的理解説説什麼叫做比例?指名回答

老師明確:我們把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重點強調比值相等)

大家齊讀兩遍,開始。

學生齊讀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比例的意義

板書課題

提問:在讀了比例的意義以後,在這句話裏你認為那些字非常重要呢?

指名回答

教師明確:兩個比相等並在這句話的字的下面標上黑點

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深入理解比例的意義

那大家看一看:15∶3和60∶12能組成比例嗎?你是怎樣判斷的?對,15∶3的比值是5;60∶12的比值也是1.5,所以説15∶3和60∶12能組成比例。

那同學們,要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關鍵是看什麼啊?對,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關鍵要看它們的比值是否相等。

追問並出示課件:那同學們,要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關鍵是看什麼啊?

(指名回答)

大家同意嗎?

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

追問:如果不相等的話,能組成比例嗎?

教學比例的另外一種寫法:同學們知道比還有另外一種寫法(分數的寫法)像2.4:1.6=15:10這個比例還可以寫成2.4/1.6=15/10,這是兩種不同的寫法!

(3)、合作探究:在四面國旗的長和寬的數據中,你還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組成比例??

請同學們在小組內討論討論!看哪個小組的同學找的多,開始吧!

班內交流:哪位同學説一説你們小組找出來哪些比例?

同學們真了不起,從這四面大小不同的國旗中,就組成了這麼多不同的比例。比老師找的還多呢,請看屏幕

展示:2.4:1.6 = 60:40 (長:寬=長:寬)

1.6:2.4 = 40:60 (寬:長=寬:長)

2.4:60 =1.6:40 (長:長=寬:寬)

這裏能組成的比例還有很多,同學們課下再找出其他的比例吧!

2、比和比例的區別?

(1)同學們,以前學了比,現在又學比例,那你覺得比和比例一樣嗎?現在老師有個問題需要同學們幫忙解決一下,請看屏幕,“比和比例有什麼區別?”下面請同學們小組內探討,一會兒告訴老師好嗎?好,開始吧!

(2)交流:誰願意來説一説你們小組討論的結果?

(生答)

(3)展示:説的太好了,比由兩個數組成,是一個式子,表示兩個數相除。比例由四個數組成,是一個等式。它是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請看屏幕上的表格

三、智慧城堡

師小結:今天這節課同學們表現得特別好,我們一起去智慧城堡闖闖關同學們有沒有信心?

四、談收穫

這節課,大家都非常積極和認真,老師相信同學們的收穫肯定很多,那誰想來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穫呢?

五、全課總結:

師小結:比例的知識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法國著名的建築物埃菲爾鐵塔,希臘雕像斷臂維納斯,還有閃爍的五角星,這些事物之所以能給我們美感,是因為它們的構造都和一個詞“黃金比例”有關。希望你們課後能從生活中找到更多的“比例”,發現更多的數學知識,到那時,相信你們能夠更深刻的感受到數學知識在我們的生活中真的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課後小結

比例的知識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法國著名的建築物埃菲爾鐵塔,希臘雕像斷臂維納斯,還有閃爍的五角星,這些事物之所以能給我們美感,是因為它們的構造都和一個詞“黃金比例”有關。希望你們課後能從生活中找到更多的“比例”,發現更多的數學知識,到那時,相信你們能夠更深刻的感受到數學知識在我們的生活中真的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

《比例的意義》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能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養學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

3、培養學生用發展變化的觀點來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徵及其判斷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兩個變量之間的比例關係,發現思考兩種相關聯的量的變化規律。

教 法:

啟發引導法

學 法:

自主探究法

教 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定向導學(5分)

1、已知路程和時間,求速度

2、已知總價和數量,求單價

3、已知工作總量和工作時間,求工作效率

4、導入課題

今天我們來學習成正比例的量。

5、出示學習目標

1、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2、能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二、自主學習(8分)

自學內容:書上45頁例1

自學時間:8分鐘

自學方法:讀書法、自學法

自學思考:

1、舉例説明什麼是成正比例的量,成正比例的量要具備幾個條件?

2、正比例關係式是什麼?

(1)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着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這兩個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係叫做正比例關係。例如底面積一定,體積和高成正比例。

(2)構成正比例關係的兩種量,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必須是兩種相關聯的量,二是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着變化,三是比值(商)一定

(3)如果用x和y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比值(一定),正比例關係怎樣用字母表示出來?

y/x=k(一定)

(4)不計算,根據圖像判斷,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釐米,那麼水的體積是175立方米?225立方厘米的水有9釐米。

2、歸類提升

引導學生小結成正比例的量的意義和關係式。

三、合作交流(5分)

第46頁正比例圖像

1、正比例圖像是什麼樣子的?

2、完成46頁做一做

3、各組的b1同學上台講解

四、質疑探究(5分)

1、第49頁第1題

2、第49頁第2題

3、你還有什麼問題?

五、小結檢測(8分)

1、什麼是正比例關係?如何判斷是不是正比例關係?

2、檢測

1、49頁第3題。

六、堂清作業(9分)

練習九頁第4、5題。

板書設計:

成正比例的量

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着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這兩個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係叫做正比例關係。

關係式:

y/x=k

(一定)

《比例的意義》教案 篇五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P32~34 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教學目的:1、使同學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能正確判斷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

2、通過引導探究、概括歸納、討論、合作學習,培養同學籠統概括能力。

3、使同學初步感知事物間是相互聯繫、變化發展的。

教學重點;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應用比的基本性質判段兩個數能否成比例,並正確的組成比例。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複習鋪墊

1、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上學期我們學過的比的知識,誰能説説什麼叫做比?並舉例説明什麼是比的前項、後項和比值。

教師把同學舉的例子板書出來,並註明比的各局部的名稱。

2、我們知道了比的前後項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們會求比值嗎?教師板書出下面幾組比,讓同學求出它們的比值。

12:16 : 4.5:2.7 10:6

同學求出各比的比值後,再提問:哪兩個比的比值相等?

(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師説明:因為這兩個比的比值相等,所以這兩個比也是相等的,我們把它們用等號連起來。(板書:4.5:2.7=10:6)像這樣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麼呢?這就是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比例的意義)

二、引導探究,學習新知

1、教學比例的意義。

(1)出示P32例1。

每面國旗的長和寬的比分別是多少?指名分別算出一面國旗長和寬的比。

5: 2.4:1.6 60:40 15:10

每面國旗長和寬的比值有什麼關係?(都相等)

5: =2.4:1.6 60:40=15:10 2.4:1.6=60:40

象這樣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也可以寫成: = =

(2)我們也學過不同的兩個量也可以組成一個比,如:

一輛汽車第一次2小時行駛80千米,第二次5小時行駛200千米。列表如下:

時間(時)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指名同學讀題。

教師:這道題涉和到時間和路程兩個量的關係,我們用表格把它們表示出來。表格的第一欄表示時間,單位“時”,第二欄表示路程,單位“千米”。 這輛汽車第一次2小時行駛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時行駛多少千米?(邊問 邊填寫表格。)

“你能根據這個表,分別寫出第一、二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嗎?”教師根據同學的回答,板書:

第一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80:2

第二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200:5

讓同學算出這兩個比的比值。指名同學回答,教師板書:80:2=40,200:5=40。讓同學觀察這兩個比的比值。再提問:你們發現了什麼?”(這兩個比的比值都是40,這兩個比相等。)

教師説明:因為這兩個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們用等號連起來組成比例。(板書:80:2=200:5)像這樣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指着比例式4.5:2.7=10:6提問: “誰能説説什麼叫做比例?”引導同學觀察是表示兩個比相等。然後板書: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並讓同學齊讀一遍。

“從比例的意義我們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幾個比組成的?這兩個比必需具備什麼條件?因此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關鍵是看什麼?假如不能一眼看出兩個比是不是相等的,怎麼辦?”

根據同學的回答,教師小結: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比例是由兩個相等的比組成的。在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時,關鍵是看這兩個比是不是相等。假如不能一眼看出兩個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別把兩個比化簡以後再看。例如判斷10:12和35: 42這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先要算出 10: 12= ,35: 42= ,所以 10:12=35:42。(以上舉例邊説邊板書。)

(3)比較“比”和“比例”兩個概念。

教師:上學期我們學習了“比”,現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義,那麼“比”和“比例”有什麼區別呢?

引導同學從意義上、項數上進行對比,最後教師歸納:比是表示兩個數相除,有兩項;比例是一個等式,表示兩個比相等,有四項。

(4)鞏固練習。

①用手勢判斷下面卡片上的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能,就用張開拇指和食指表示;不能就用兩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6:3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8 0.8:0.4和0.3:0.6

同學判斷後,指名説出判斷的根據。

②做P33“做一做”。

讓同學看書,不抄題,直接把能組成比例的兩個比寫在練習本上,教師邊巡視邊批改,對做得不對的,讓他們説説是怎樣做的,看看自身做得對不對。

③給出2、3、4、6四個數,讓同學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舉全)。

④P36練習六的第1~2題。

對於能組成比例的四個數,把能組成的比例寫出來。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

第4小題,給出的四個數都是分數,在寫比例式時,也要讓同學寫成分數形式。

《比例的意義》教案 篇六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48~50頁例1、例2,課堂活動及練習十一1,2題。

教學目標

1.理解比例的意義,認識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2.讓學生經歷探討兩內項之積等於兩外項之積的過程,使之更好理解並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並能運用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會組比例。

3.培養學生自主參與的意識、主動探究的精神;培養學生進行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判斷、概括的能力,發展學生思維,能夠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愉悦。

教學重點

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

應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並能正確地組成比例。

教學準備

課件,撲克牌10張(2~10以及A),圓規一個。

教學過程

一、複習準備

(1)一輛汽車4時行160 km,路程和時間的比是多少?這個比表示什麼?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你發現了什麼?

12∶16 34∶18 4.5∶2.7 10∶6

教師:同學們發現4.5∶2.7和10∶6的結果是一樣的,説明了什麼?(這兩個比相等。)這兩個比你能用等號連接起來嗎?(能。)請同學們用等號把這兩個比用等號連接起來。

二、探究新知

1.提出問題

這節課我們在比的知識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新知識。

揭示課題--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板書: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2.探究比例的意義

課件出示例1:兩組同學同時在操場探討竹竿長與影子長之間的規律。列表如下:

竹竿長26

影子長39

教師:觀察上表,你能寫出多少個有意義的比?並求出比值。把這些比都寫出來。

學生討論並寫出比,完成後抽幾個學生的作業在視頻展示台上展示,教師選幾個有代表性的比在黑板上板書。

教師:觀察這些比,哪些能用等號連接?把能用等號連接的比用等號連接起來。

學生口答,教師板書:3∶2=9∶6,6∶2=9∶332=96,62=93

教師:這些都是比例。你能用自己的語言説一説什麼是比例嗎?

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歸納比例的意義。(板書:比例的意義)

教師:2∶9和3∶6能組成比例嗎?你是怎麼知道的?

指導學生説出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要看他們的比值是否相等。再判斷2∶5和80∶200能否組成比例?並説明理由。

組織並指導學生完成書上第50頁的課堂活動。

3.認識比例的各部分

教師:在一個比例裏,有四個數,這四個數分別叫什麼名字?同學們看看書就明白了。

指導學生看書後彙報。

教師:請同學們分別找出3∶2=9∶6和6/2=9/3的內項和外項。

學生找出後,隨學生的彙報教師板書:

要求學生找出剛才自己説的幾個比例的內項和外項,然後引導學生分析歸納出:在比例裏,靠近等號的兩個數是內項,剩下的兩個數是外項;如果寫成分數形式,那麼可以用交叉的方法找出比例的內項和外項。

4.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師:前面我們已經探究發現了比例的一個祕密,就是組成比例的兩個比的比值相等,比例還有一個祕密,你們願意去尋找嗎?(願意)你們任意找一個比例,把它們的內項和外項分別乘起來,又可以發現什麼?

學生初步發現兩個內項的積等於兩個外項的積後,教師提醒學生:是不是每個比例都有這個規律,多找幾個比例試一試,如果把這個比例寫成分數形式,它是不是也有這樣的規律呢?

教師:同學們通過多個比例的探究,發現它們都有這個規律。你能用你自己的語言歸納這個規律嗎?

指導學生歸納後,教師板書:在比例裏,兩個內項的積等於兩個外項的積,並且告訴學生,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質。

5.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

教師: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也可以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請同學們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一下,0.4∶25能否和1.2∶75組成比例?為什麼?

學生討論後回答:因為0.475=251.2,所以0.4∶25和1.2∶75能組成比例。

三、鞏固提高

(1)説一説比和比例有什麼區別。

討論後指名説:比是表示兩個數相除的關係,有兩項;比例是一個等式,表示兩個比相等的關係,有四項。

(2)在6∶5=30∶25這個比例中,外項是()和(),內項是()和()。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寫成()()=()()。

(3)下面的四個數可以組成比例嗎?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能組幾個就組幾個)。2,3,4和6

四、全課總結

先讓學生總結本課所學內容,談感想説收穫,教師再進行全課總結。

五、課堂作業

(1)指導學生完成練習十一的第1題。

要求:第(1)小題用比的意義來判斷,第(2)小題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第(3),(4)小題學生自由選擇方法判斷。

(2)學生獨立完成練習十一的第2題,教師訂正。

六年級數學下冊《比例的意義》教學反思 篇七

比例的意義和性質是在學生對比的意義、性質和比值的意義以及求比值的方法有了較充分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掌握這部知識將為進一步學習正、反比例的意義,用比例的方法解應用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教材例題3藉助兩張不同尺寸的照片的長與寬,來組織學生先思考放大前照片的長和寬的比,接着寫出放大後的照片的長和寬的筆,然後探究這兩個比有什麼關係,最後揭示比例的概念。這一環節處理結束後,教材又提供了這樣一個問題的探討:分別寫出照片放大後和放大前長的比和寬的比,這兩個比能組成比例嗎?

我在教學例3時我對課本的教學步驟做了一些改動:第一步:複習圖形的放大和縮小,指出圖中的兩個比是相等的,引出比例的定義。第二步:學生學習課本對比例的定義。明確要組成比例必須具備什麼條件。第三步:讓學生觀察圖中的4個數,找找其他的比例。

粗略看上去課的流程沒什麼問題。上課時,才發現這節課的設置是有問題的。問題一:我指出象9.6:6.4=6:4這樣的式子就是比例後,立即讓學生打開課本學習比例的定義。從複習到對比例定義的出現過程較快,學生對新概念的接受有些措手不及。以致教學比例的定義時產生了摳字眼的現象。這裏不妨在出示9.6:6.4=6:4後先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式子有什麼特點,在請學生看書上對比例的定義。另外,“象9.6:6.4=6:4這樣的式子就是比例”這句話還能説得更精準些,可以説成:“象9.6:6.4=6:4這樣的等式就是比例”。雖然等式包含於式子中,把等式説成式子也不錯,但這裏説成等式更能讓學生充分理解比例的意義。問題二:對比例可以用分數形式的處理不當。上課前發現備課時漏備了比例可以用分數形式表示的教學。課堂上擔心自己又遺忘,出示9.6:6.4=6:4後我就介紹了分數形式如何表示。以致在完成第三步教學時,出現很多學生寫其他比例時同時寫出了9.6:6=6.4:4和9.6/6=6.4/4。這兩個比例表示的是同一個比例,只要寫一個就可以。對於比例可以用分數形式表示的教學我太過急躁。其實這個知識也是可以放在最後教學。問題三: 教學第三步嚴重脱離問題情境。點評時,孫校長一針見血的指出:本節課的教學脱離了教學情境。脱離教學情境的課堂,對培養學生的能力和技能方面很不利,脱離教學情境的課堂是失敗的。關於第三步的教學,應該讓學生回到情境圖中,讓學生體會圖中的對應關係,再寫出比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mjlgl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