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長江之歌教案(精品多篇)

長江之歌教案(精品多篇)

長江之歌教案(精品多篇)

長江之歌教案 篇一

關鍵詞:詩無達詁 中學語文 古詩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097(2012)05-0077-02

作者簡介:邱鳳蓮(1973―),女,江蘇邗江人,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揚州市特級教師,現為揚州市邗江區實驗學校教科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

“詩無達詁”,原作“《詩》無達詁”,本指理解《詩經》時,不要追求絕對確切的解釋,也即沒有完全標準的答案。後來的詩論家們將“詩無達詁”作為詩歌欣賞的一般原則,泛指文學藝術鑑賞中審美的差異性。這一釋詩賞詩的原則,合乎詩歌語言暗示性、跳躍性、多義性、隱喻性的藝術特點,同時也與新課程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創新精神的理念相契合。但在目前的古詩詞教學中,這一原則並沒有被廣泛運用。

“詩無達詁”原則在古詩詞教學中的缺位,對學生的學習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

一、硬化了古詩詞的面目

古詩詞往往以簡潔明瞭的詞句表現豐富深邃的意境,雖尺幅而千里,讓讀者產生無限的時空遐想。古詩詞教學不僅是在傳授知識,更是在盪滌學生的思想和心靈,提高其對傳統文化的欣賞和審美能力。“詩無達詁”原則在詩詞賞析中的缺位,使教學忽視詩詞的豐富內涵,讓原本豐滿、多情的古詩詞在學生心目中變得堅硬、僵化,何談美感?

二、疏離了學生對古詩詞的情感

學生對古典詩詞的熱愛,是建立在對詩詞的深入理解和感悟基礎上的。 “詩無達詁”的缺位造成了教學中的機械操作,使學生對古詩詞的豐富情感缺少體驗和感悟,最終導致了情感上的疏離。

三、束縛了學生的多元思維

新近頒發的《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詩無達詁”的賞析原則重視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契合新課標的要求。教學中,一旦將這一原則拋卻,就讓孩子誤以為教參或教師古詩詞的解讀是唯一的、不可更改的,從而束縛了孩子的多元思維,扼殺了他們的個性化理解和感受。

新課程背景下,古詩詞教學應如何從應試教育的泥淖中拔出泥濘的雙腳,邁開輕靈的步履?筆者認為,適當運用“詩無達詁”這一美學原則,對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打開詩詞教學的別樣空間很有助益。具體表現在:

一、有利於融入詩境

詩詞以境界為上。境界,指的是詩歌意象傳達的精神狀態或心靈生存方式。有時候,古典詩詞的境界是複雜微妙的,是詩人一瞬間“境與心會”的產物,是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對這樣的詩,我們當然不可去追求“達詁”。

如唐人張繼的《楓橋夜泊》,這是一首行旅詩,詩人因心懷愁緒而長夜無眠,信手記事。全詩本沒有什麼深刻的寓意,但是詩人卻通過落月、啼烏、寒霜、江楓、漁火、寺廟、鐘聲等意象創造了一個清幽寂冷的“愁眠”之境,這正是這首詩的妙處。 詩中“霜滿天”之句如果從字面去解釋,就成了“寒霜滿天”,而實際上這是不可能出現的狀況,詩人何以如此着筆?這樣一問,學生必有各種答案,教師不必強求一致,得意入境即可。

第二句有“對愁眠”三字,詩人為何而愁,是因為考試落第?還是思念家鄉?抑或還有更深層次的難言之痛?教學中我們可以就此引導學生結合作者的生活境況和具體詩句進行討論,這對於學生領會全詩的意境很重要,但可以不固定某個説法。既然那些專事考證的文人也無明確的解釋,我們便沒有必要難為學生,也沒有必要硬塞給孩子一個所謂的正確答案,那樣做只會扼殺孩子心中許多的猜測和聯想,僵化詩歌靈動的意境。

二、有利於觀照自我

新課程十分珍視學生在閲讀中的獨特體驗,很多老師在閲讀教學中也越來越注意對學生個性化閲讀的引導。但是,在古詩詞教學中,因為文本背景離我們生活的時代比較久遠,加之語言表達方式的差異,學生的閲讀往往有“隔岸觀火”之感。“詩無達詁”這一欣賞原則的恰當運用,有助於引領學生在古詩學習中穿越時空,觀照自我,提升閲讀感悟。

仍以《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的教學為例:

師:朋友的小舟越行越遠,終於消逝在藍天下,詩人只看見長江水向天邊不斷流淌。再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一句(映示畫面、文字),你讀出了什麼特別的滋味?

生:我讀出了詩人心中無限的離別之情,就像那長江水一樣不斷流淌。

生:這時候朋友的船帆已經看不見了,詩人還在看着那浩浩蕩蕩的長江水,他是多麼捨不得朋友離開啊!

生:我從“孤帆”一詞知道這時候江上沒有別的船隻,只有孟浩然一個人的船,越走越遠。李白看見朋友走了,他不僅感到自己孤獨,也感到朋友很孤獨。

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沒有滿足於學生對詩句字面意思的理解,而是要求學生讀出自己的滋味。學生從自我的獨特視角出發,尋覓到來自自我的獨特情感體驗。顯然,這種觀照自我的解讀方式是尋求標準答案的教學所不能給予的。

三、有利於創新思維

在古詩詞教學中,強求標準答案往往禁錮孩子的思維,不利於學生創新思維品質的培養。“詩無達詁”,引導孩子在詩境追尋中探求詩人內心的心音顫動,感受古詩詞獨特的藝術風采,不僅可別開天地,也可不斷創新。

下面援引的例子是《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一課的教學片段:

師:“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是誰在説豐年呢,猜猜?

生:在稻花的香味中,傳來了陣陣青蛙的鳴叫,它們彷彿在談論着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生:在稻花香裏,詩人聽到了出來乘涼的農民們説着豐收的年景,還聽到了田地中傳來的陣陣歡快的蛙鳴。

生:詩人聞到了那稻花的芳香,一邊走一邊和自己的同伴談論着豐收的年景,耳中傳來了陣陣青蛙的鳴叫。

生:我覺得這一句可以理解為詩人的想象。在夜間,詩人可能沒有聽到誰説豐年,但是詩人聞到了稻花的芬芳,聯想到人們一定會談論今年的豐收年景,心中很舒暢,此刻,那夏夜的聲聲蛙鳴也傳入了詩人的耳中。

長江之歌教案 篇二

對詩歌表達技巧的考查一直是大學聯考詩歌鑑賞的考查內容之一。何謂鑑賞?用葉聖陶的話來説,即“玩賞”“玩味”,是鑑賞者身臨其境地用整個身心去和作品相對的心理活動過程。詩歌鑑賞即對詩歌的表達技巧、思想情感等咀嚼細嘗,仔細體味為何這樣表達,這樣表達的妙處是什麼,表達了什麼“佳趣”(朱光潛)。2012年全國17套大學聯考試卷共有10套涉及了此考點。這10套試卷考查表現技巧的四種設題方式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 技巧的直接考查

這種題型相對比較傳統,學生也一目瞭然,設題方式一般為“請簡要分析×聯或整首詩的表現手法”或“使用哪些表現手法”。解答這類題目的一般步驟為:準確地指出使用了何種技巧;結合詩句闡述如何使用了這種技巧,有何種表達效果。思考一般從表現手法和修辭的角度出發,然後進行分析即可。

例如浙江卷第22題:

簡要分析這兩首詩的表現手法。

未展芭蕉

(唐)錢珝

冷燭無煙綠蠟幹,芳心猶卷怯春寒。

一緘書札藏何事,會被東風暗拆看。

同兒輩賦未開海棠

(金)元好問

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點紅。

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

考查整首詩的表現手法比考查一句或一聯要複雜得多,思考時不僅要着重每一聯、每一句,還要注意從整首詩的角度思考,抓大不放小,抓小不忘大。

參考答案:第一首第一聯巧妙使用比喻的手法,將未展的芭蕉比喻成未燃的蠟燭,未拆封的書札,又將它比擬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東風暗拆”想象成芭蕉終於展開,不僅傳神,而且傳達出美好情思;第二首使用襯托、比擬、對比等手法,不僅表現出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賦予海棠一種沉穩獨立,自立自愛的品格。

2 技巧的異同比較

這種比較鑑賞題型,信息容量大,考查角度靈活,近年來受命題者青睞。命題方式一般為兩首或兩首以上的詩歌進行比較,或者是同一詩歌中同一描寫對象所使用不同手法的比較,或者是考卷上的詩詞與所學的課內詩詞的比較,今年有兩家試題的考查方向聚焦在技巧的比較上。

例如江西卷第14題:

江城子

秦觀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注】①韶華:青春年華,又指美好的春光。②變做:縱使。

(2)詞中“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一句是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關人》)化用而來,請比較兩者的異同。

這種題型一般為將考生曾經學過的一句詩(多為名句)和試題中的某句進行比較。解題思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李煜寫愁的千古名句,是運用比喻、誇張手法化虛為實的典型例句。李煜此處的愁為家國滅亡之愁,是遠離小我的大愁;而本詞中的“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也運用了比喻、誇張手法,是暗喻,將愁比作流不盡的春江,同樣表現了愁緒之多,只是此處的愁為離別之愁。

參考答案:共同點:都運用了比喻和誇張的手法,將滿腔愁緒比作湯湯江水,都抒發了愁緒之多,之盛,之綿延。不同點:李詞運用明喻和擬人手法,秦詞運用暗喻;李詞抒發的是亡國之痛,秦詞抒發的是離別之苦,可見手法和內容不同。

此外,全國卷是這樣考查的,在同一詩歌中對同一描寫對象所使用不同手法的比較,第12題(1)“從寫落葉的角度看,第二聯與一、三兩聯的不同是如何體現出來的?這樣寫有什麼作用?”當然,這道問題語言上有些拗口,這樣問可能比較清晰,“從描寫落葉的角度來看,第二聯與一、三兩聯相比是如何體現出來的?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3 技巧的自主探究

隨着新課標實施的深入,“探究能力”(能力層級為F級)也越來越受重視,不僅在文學類文本閲讀中多次出現,就連古典詩詞鑑賞中也留下了它的蹤跡。命題者會選取一些表現技巧多樣,情感豐富的一些詩詞來命題,做好此類題目,除了答好表達技巧的一般步驟外,還需要考生鑑賞詩歌時有較強的概括、分析、表達能力,方能準確並體現出一定水準。

例如天津卷第14題:

野菊

(宋)楊萬里

未與騷人當糗糧,況隨流俗作重陽。

政緣在野有幽色,肯為無人減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黃。

花應冷笑東籬族,猶向陶翁覓寵光。

【注】①糗糧:乾糧。首句典出屈原《離騷》“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2)請自選角度賞析頸聯。

解題思路:題目雖然未説從表現手法還是修辭或是情感等角度去賞析,但是表達技巧是一個考生在做題時必須思考的一個角度。仔細分析頸聯,如果從修辭的角度思考,本聯使用了對偶、借代的手法;從表現手法的角度思考,“碧”與“黃”相映襯,情感的更好抒發則是表達技巧的使用效果。

參考答案:從以下幾個角度切入均可,①修辭:對偶、借代;②表現手法:映襯;③煉字:“逢”“折”等;④情感:喜愛之情。

廣東卷第10題(1)詩的頷聯在寫景上用了多種表現手法,請指出其中一種並結合詩句簡要分析。題目中問到有多種表現手法,而考生只要就其中一種進行自主探究分析即可。

4 技巧的間接考查

指不直接設題,而是通過鑑賞詩歌中某個有特色的字或句來考查表達技巧。設題的方式一般有:“請簡要賞析這首詞的×聯”或“請對某聯中的‘×’‘×’二字作簡要賞析”“請賞析某聯中‘×’‘×’二字的妙處”等等。命題者所選取的詩歌中的字或句,一般都運用了某種表現技巧,值得考生去仔細咂摸玩味。解題思路為:仔細體味所選的字或句的妙處,點出所使用的表現技巧,再回原詩句看其如何使用,最後談其效果。

例如安徽卷第9題:

最愛東山晴後雪

[宋]楊萬里

只知逐勝忽忘寒,小立春風夕照間

只愛東山晴後雪,軟紅光裏湧銀山

[注]①本詩為《雪後晚晴,四山皆青,惟東山全白,賦(最愛東山晴後雪)二絕句》中的一首。

請賞析“軟紅光裏湧銀山”中“軟”“湧”二字的妙處

解題思路:“軟”是觸覺,“紅光”則是視覺所見,用“軟”來修飾“紅光”,指夕陽的霞光可感可觸,温暖宜人。“湧銀山”實則為“銀山湧”,山如何“湧”,必用比擬手法,化靜為動,景象更為壯麗。

參考答案:“軟”字以觸覺寫視覺,生動地寫出了夕陽餘暉可感可觸柔和温暖的獨特美感;“湧”運用比擬手法,形象地描繪出在夕陽紅光映照之下,白雪覆蓋的東山如銀濤湧出的奇麗景象。

此外,採用此考查方式的還有江蘇卷的第9題的(3)“請簡要賞析這首詞的結句”,通過對景作結句子的賞析來考查;湖北卷的第14題(2)“賈島注重用字推敲,請對第三聯中的‘藏’‘透’二字作簡要賞析”;重慶卷第12題(1)“曉雲散去山腰瘦,宿雨來時水面肥”兩句寫出了山水的變化,請分析其巧妙之處;福建卷第6題(1)“箬笠但聞冰散響,蓑衣時振玉花空”,這兩句的描寫頗為精妙,請簡要賞析。

二、教學思考

1 注意詩歌鑑賞的平時滲透

教學經驗告訴我們,詩歌鑑賞題目得分率低,並非是教的表達技巧、答題模式他們沒有掌握,而是由於面對詩歌他們有時因一詞、一句或一聯看不懂而錯誤地理解詩意或無法準確把握作者的情感。當一首詩詞學生讀不懂時,答題時便會心生畏懼,事實證明此時一切答題模式與答題技巧的教學都是枉然。高三僅憑一兩週複習詩詞鑑賞,效果是微乎其微的,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詩歌鑑賞的平時滲透。每天利用課堂開始的五分鐘,由學生輪流推薦一首詩詞並帶着同學共同讀背鑑賞,教師作補充。這樣做的好處是:學生每天都接觸優秀的詩詞,鑑賞領悟能力在不知不覺中提高,這種教學小技巧開始的越早越好,學生在掌握了幾百首詩詞後,沒有了陌生感,長期的薰陶讓他們答題遊刃有餘。要注意的是:①學生推薦的詩詞教師要把關,不可過於冷僻、過難、過長,以唐詩宋詞為主;②學生鑑賞時,要有意識地從寫作背景、思想內容、表達技巧三方面人手,讓同學們明白作者寫了什麼,怎麼寫的,教師補充時要有考點意識,要不露痕跡;③要堅持,不可半途而廢,要求課後將詩詞熟背。一段時間後,學生做題時就有了詩歌的感覺,在平時的作文中會自覺不自覺地引用到,一舉多得。

2 熟悉考綱,掌握詩歌常見的表達技巧、常見題型並熟知答題模式

在複習備考時,教師要藉助試題,藉助專項複習,指導學生梳理、建構起表達技巧鑑賞的知識系統,歸納好常見題型,並熟知答題模式。

(1)表達技巧鑑賞的知識系統

表達技巧是指詩歌作者在藉助語言文字塑造形象、創設意境時,靈活運用一般創作規則和方法所表現出來的具體而又特殊的藝術手段。它包括表現手法、表達方式和修辭手法等。

常見的表現手法有:烘托、渲染、鋪墊、照應、託物言志、借景抒情、白描、象徵、用典、聯想和想象等等。

常見的表達方式有:敍述、描寫、議論、抒情和説明。

修辭手法的種類很多。古典詩詞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擬人、誇張、對比、對偶、反問、設問、反覆、互文等。

(2)表達技巧考查的常見題型及答題模式

表達技巧考查的常見題型有:①這首詩採用了某種表達技巧或那些表達技巧?②比較這兩首詩或詞在表達技巧上的異同;③詩或詞的某一聯在寫景或抒情上用了多種表達技巧,請指出一種並結合詩句談談表達效果;④詩人是怎樣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的?

常規答題模式:明手法(用一兩個詞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闡運用(結合詩句闡釋説明詩人運用了這種手法的依據)+析效果(此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或刻畫了什麼形象,或表現了什麼主旨),這是最基本的答題模式,具體題目稍作變通則可。

長江之歌教案 篇三

31.在《垓下之圍》中,表現了項羽勇猛無比的英姿的場面是( )。

A.東城快戰中連斬數將

B.無路可逃時衝冠髮怒

C.愧見江東父老而自刎烏江

D.四面楚歌中霸王別姬

32.在《垓下之圍》中,“虞兮虞兮”的悲歌是下面哪一個場景的典型情節( )。

A.自刎烏江

B.決戰楚漢

C.東城快戰

D.霸王別姬

33.在《垓下之圍》中,“瞋目而叱” 是下面哪一個場景的典型情節( )。

A.東城快戰

B.決戰楚漢

C.自刎烏江

D.霸王別姬

34.在《張中丞傳後敍》中,當南霽雲抽刀斷指時,“一座大驚,皆感激為雲泣下”,對刻畫南霽雲的形象來説,這裏所運用的表現方法是( )。

A.正面描寫

B.側面描寫

C.心理描寫

D.行為描寫

35.《種樹郭橐駝傳》中,郭橐駝種樹的根本經驗是( )。

A.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

B.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C.吾不害其長而已

D.不抑耗其實

上期答案:26. 正確答案:D答案解析:本文的論點即是提示、嘲諷隱藏在“吃飯”背後的名實背離、相互掩飾的人情世態,寫作本文的目的也在此。

27. 正確答案:C答案解析:參見教材38頁提示部分。

28. 正確答案:A答案解析:本文主要用了歸納法來證明論點。

長江之歌教案 篇四

一、教師語言的規範性和藝術性

首先是教師語言的規範性,教師在向學生提問題時要有目的性,語言要規範,經常在常態課上聽到老師這樣問:同學們,剛剛我們聽的這首歌曲怎麼樣啊?很多學生自然地會説好聽或者是不好聽之類的話,我們在選擇音樂作品讓學生欣賞是要讓他們體會到音樂的“美”,而“美”不是單純的好聽就能詮釋的,而怎樣讓學生去感知音樂的美,學會怎麼去審美,那我們老師就應該去引導學生用音樂的語言去表達,這就是教師語言的藝術性,藝術語言,指的是各種藝術體裁用以塑造藝術形象,傳遞審美情感時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具,比如,音樂以有組織的樂音、旋律、節拍、速度等藝術語言,構成音樂形象。所以引導學生在對音樂作品審美時,就必須先讓他們學會運用這些藝術語言,而不是一句簡單的怎樣去籠統地概括。而在運用這些語言時,難免也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長江之歌》,欣賞後回答問題:歌曲的旋律具有什麼特點?節拍是怎樣的?節奏有什麼特點?歌曲的速度又是怎樣的?在提出這些問題以後,學生首先是將書上能找到的詞語都丟給了我而不管是不是有用,於是,我引導學生從樂譜中尋找答案,從對音樂的感知中去尋找答案,並且告訴他們,其實書上是有選擇項的,而在選擇答案的同時,也還是帶領他們分析問題,首先,《長江之歌》的旋律具有跌宕起伏的特點,不僅僅是在演唱的過程中去感受,且在樂譜中尋找大跳音程,感受大跳音程在頌歌類音樂中的表現作用,並再次演唱出現大跳音程的樂句,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得到了問題的答案,對於音樂作品的記憶也更深刻。

二、設置問題時答案的引導性和選擇性

音樂標準提出審美是核心,而在審美的初期,學生不可能完成我們制訂的一些目標,比如你想讓他自己去説出一首音樂作品的旋律和節奏具有什麼特點,他不知道用什麼樣的語言去形容,那在這個時候,我們老師就要想出一些方法,讓學生對此類語言有個接觸和了解,比如可以用一些選擇題,在八年級上第二單元欣賞蒙古族長調音樂和短調音樂時,我就採用這樣的方法,我選擇了蒙古族長調民歌《富饒遼闊的阿拉善》和短調民歌《嘎達梅林》作為對比欣賞的內容,我讓學生在欣賞完這兩首音樂後能夠總結出長短調民歌的一些特點並且能夠簡單的分辨長調民歌和短調民歌,我製作了一張表格,並且將答案寫在表格之外,讓大家在聽完後選擇合適的詞語填入,在這個環節,似乎沒有任何的異議和困難,學生都能夠非常輕鬆地完成這個任務,並且能比較精準地的對長調民歌和短調民歌的特點做總結,在課堂的尾聲,為了檢驗大家的掌握情況,我換了兩首其他的民歌來讓大家進行分辨,也都很容易地將它們分辨開來,這説明學生通過這樣的一種方法已經真正理解了。在這個環節中,教師沒有任何的廢話,學生也沒有出現其他稀奇古怪的答案,不管是問題還是答案都是在用音樂的語言,這説明教師的教學方法對於提升學生在表述中藝術語言的運用也是非常的重要。

三、拋棄碎念,讓每一句話説得有價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o69p6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