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8年級下冊歷史教案【多篇】

8年級下冊歷史教案【多篇】

8年級下冊歷史教案【多篇】

8年級下冊歷史教案 篇一

《改革發展中的教育》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發展的成就以及863計劃的制定;理解教育發展為“科教興國”戰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一論斷;掌握《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頒佈及其意義。

(2)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究“《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凡滿六週歲的兒童,不分性別、民族、種族,應當入學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條件不具備的地區,可以推遲到七週歲入學。’你怎樣理解上述法律條文中你所享受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失學或輟學原因有哪些?”等問題,培養學生理解歷史材料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3)通過採用分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培養學生共同學習、互相促進的能力和團隊協作意識。

2、過程與方法

(1)學生課前分組蒐集、整理資料,用生動的事例説明我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發展狀況,培養學生根據需要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2)以探究式學習為主,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習慣。

(3)課後延伸:小組討論“你準備怎樣幫助失學兒童?”或者以“讓我們一起托起明天的太陽”為題(也可自擬題目),寫一封倡議書。激發學生關注祖國命運的情感和培養學生聯繫實際的能力。

(4)通過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儀、錄音機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創設歷史情境,增強直觀性,感悟歷史。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新中國成立以來人民教育事業輝煌成就的教學,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2)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鄧小平“三個面向”的題詞以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教學方針等的教學,幫助學生樹立科教興國的意識。

(3)通過對所在社區學校同少數落後地區義務教育情況的對比,加深學生對我國基本國情的認識,增強熱愛家鄉的觀念,樹立學好本領、建設好祖國的偉大志向。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2、難點

“科教興國”戰略,“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重温課本84頁“自由閲讀卡”,啟發學生思考:加入WTO以後,給我國帶來了哪些機遇和挑戰?

學生回答:有助於加強我國同世界各國各地區經濟貿易聯繫,為我國對外開放拓展了新的空間。同時,在WTO裏進行經濟貿易活動,必須遵循這個組織規定的許多“遊戲規則”,假如有所違犯,可能得不償失。

一、科教興國的奠基工程

師:“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教育事業有很大發展。黨和政府尤其重視基礎教育的發展,國家增加了義務教育的經費投入,並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辦學。各地辦學條件得到改善,出現了一些設備先進的中國小校。”

多媒體顯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及鄧小平的照片)”

師:這個題詞不僅是對景山學校的,更是當今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為新時期教育改革指明瞭方向。這是新時期教育發展和教育改革的方針。體現了黨中央對我國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真可謂“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下面我們一起進入歷史回顧。

多媒體顯示:歷史回顧

師:我國自清朝末年以來,一再規定實施義務教育,但從未實現。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為實施義務教育創造了條件,改革開放則使義務教育由理想變成事實。

多媒體顯示:1986年我國頒佈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到2000年,我國基本實現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師:“在政治課中大家多次接觸到《義務教育法》,哪位同學能為大家介紹一下它的含義是什麼?”

生:它是國家運用法律手段推行基礎教育,強制學齡兒童接受一定的教育,提高民族素質的必要措施。

師:“好,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個問題。”

多媒體顯示:《義務教育法》規定:“凡滿六週歲的兒童,不分性別、民族、種族,應當入學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條件不具備的地區,可以推遲到七週歲入學。”

你怎樣理解上述法律條文中你所享受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他們誰説的對?為什麼?

小女孩:我們上學是家長和學校的事,家長和學校讓上學就上,不讓上學就不上。

小男孩:不對,上學是我們自己的事,既是我們對國家和社會的義務,也是我們接受教育的權利,必須依法執行。不能讓上學就上,不讓上學就不上。

師:“儘管我們國家用法律的形式賦予了青少年享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和義務,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有少數地區的孩子還不能享受到這種權利和義務。”

隨後教師問題:總有一些孩子由於種。種現實問題而輟學,我們應該怎麼辦?

學生紛紛闡發他們的觀點和見解。

生:“應該大力發展經濟,經濟搞上去,我們就能很好的發展教育。教育搞好了,人才就多了,科技就進步了,經濟也就發展了。”

生:“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生:一方面要加大執法力度,堅決處理那些侵犯兒童接受義務教育權利的人和事。另一方面要發動社會力量加大教育投入,大力興辦“希望工程”、“陽光工程”,切切實實地為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改善辦學條件,讓他們真正享受到應得的權利。

師:“剛才有的同學提到發展經濟和教育的關係,提得很好,20世紀90年代以來,黨和政府就提出了‘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

多媒體播放短片“科教興國”(視頻:科教興國)。

師:“‘科教興國’戰略中明確提出‘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20世紀90年代以來,黨和政府是怎樣發展教育事業的呢?”

①把九年義務教育作為科教興國的奠基工程,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

②要求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師:“面對我國過去所取得的成績,我們感到驕傲和自豪;與此同時,作為與‘科教興國’戰略同步成長的你們更應該放眼看世界!”

請同學們各抒己見,討論一下。

生:“日本大力發展教育,長期堅持智力高投資,不斷改革教育體制,為現代化經濟的發展培養大批具有中等以上學歷的有技術的優秀工人和科技人才。”

生:“德國和日本都是二戰中戰敗的法西斯國家,戰後經濟頹廢。然而僅僅一、二十年時間,聯邦德國和日本經濟的飛躍令人咋舌,兩國分別成為60年代初和60年代末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尤其日本經濟增長速度超過了美國。究其原因,我們發現除了一定的民主改革、加強國民經濟的非軍事化、依靠美國扶植等因素外,還有一個共同的原因那就是高度重視教育。”

生:“發展中國家新加坡也是大力發展科教事業、重視道德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不僅保證了科技和生產對人才的需要,也造就了一支具有較高素質的勞動大軍,70年代新加坡經濟年增長率不僅超過西方,而且成為美國、西歐和日本的競爭對手,令世界矚目,被稱為‘70年代的奇蹟’。”

師:“這些國家成功的經驗告訴我們,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科技和後天的生產力,所以高瞻遠矚的鄧小平一再強調,發展科技,不抓教育不行。沒有教育的發展,就沒有科技的進步”。

教師過渡:現在我們的“九年義務教育”,也就是國小和國中階段的基礎教育牢固了,高等教育的發展自然能夠“水到渠成”了。

二、高等教育的大發展

師:新中國成立以來,高等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發展。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教師請同學們把蒐集到的相關資料展示出來。學生通過資料的彙總,思考、討論並作答。

①數量大增,學科齊全,佈局合理。(展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吉林大學、東北師範大學等高校的網址、圖片、文字資料等)

②科學研究碩果累累。(“863” 計劃項目和國家發明獎。鼓勵學生查找課外資料,説出具體事例)

師:“黨中央、國務院站在時代的高度,審時度勢,提出了‘科教興國’的重大戰略決策,同時,堅持“三個面向”的指導思想,這都是我們新時期教育取得成就的有力保障。那麼,我們青少年又應以怎樣的實際行動珍惜受教育的機會呢?你能否為自己將來的學習前景作一番美妙的設想?譬如,你將為自己國中畢業以後選擇什麼道路?你將以哪門課程作為重點選學的方向?”

生:“當前我們正處於新課程標準的教育改革大潮之中,學校和老師為我們搭建了展示才華的廣闊舞台,精心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探索活動,大家要珍惜這些機會,爭取多學些本領,為實現自己美好的理想打下堅實基礎。”

生:“想要考重點高中,爭取考上理想的大學,理科我很喜歡,我想搞科研工作,希望拿到‘諾貝爾’獎,為國家作貢獻。”

生:“國中畢業後,我打算去讀藝術高中,以後考藝術學院,做一名演員,能走向國際。”

生:“我不想讀高中,我希望直接去讀技術學校,早點工作,邊工作邊深造,開一個屬於自己的公司。”

生:“我們讀國中畢業是最低的標準了,多數人都還是希望能繼續深造,現在讀大學是我們的起碼要求了,研究生和博士生更是不斷地擴招,所以,我們為了自己也得好好學習,要不然,怎麼在以後的競爭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啊?”

教師總結:“當今世界,各國之間激烈的經濟競爭和科技競爭,歸根到底是教育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教育決定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青少年受教育的程度如何,直接關係着祖國的命運和前途。所以大家有責任、有義務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努力學好科學文化知識。”

課後思考和探討

對於我國目前尚存在8507萬的成人文盲,請你提出解決這一問題的建議。

課後小結

學完這節課,你有什麼感想?

8年級下冊歷史教案 篇二

第2課 最可愛的人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了    解

中國政府派志願軍出兵朝鮮的原因

掌    握

黃繼光、邱少雲的英雄事蹟和中朝人民反侵略戰爭的勝利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

閲讀資料獲取信息

有效利用課本插圖和《歷史地圖冊》第6頁的圖片,瞭解抗美援朝戰爭的大致過程,理解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歷史意義

討論探索

志願軍出兵朝鮮的原因,他們“最可愛”之處

情感態度價 值  觀

學習英雄熱愛祖國

志願軍發揚了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迫使美國在停戰協定上簽字,被譽為“最可愛的人”,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自覺擁軍加強國防

人民軍隊是戰勝國內外敵人的重要法寶,是維護新中國安全統一和開展經濟建設的重要保證,也是青年人經受鍛鍊和考驗的好學校

教學重點 抗美援朝戰爭的大致過程和志願軍將士的動人事蹟

教學難點 抗美援朝的必要性和歷史意義

教學過程

導入 新課

1、組織學生閲讀66頁“導入 框”圖文,跟唱《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

2、教師導入  :從1927年南昌起義以來,黨所領導的部分國民革命軍、工農紅軍、八路軍、新四軍、人民解放軍,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先後戰勝了國內的北洋軍閥、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漢奸偽政權等,戰勝了公開侵略我們的日本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戰就以反法西斯同盟的勝利宣告結束了,社會主義和人民民主的力量迅速壯大起來。美國作為當時資本主義頭號強國,就帶頭與社會主義國家“冷戰”,形成兩大陣營對峙的局面。在中國,美國支持蔣介石打內戰,卻嚐到了失敗的滋味,它本來就很不甘心。新中國建立後,公開申明要走社會主義道路。美國更不高興了。當時它妄圖把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扼殺在搖籃中,建立了一個針對中國的包圍圈。具體情況請看書和《歷史地圖冊》第6頁。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抗美援朝保家衞國

1、 指導學生閲讀本目課文,結合講解《歷史地圖冊》第6頁的《抗美援朝前中國東部形勢》圖,設問:如果你生活在那時,你將怎麼辦?無動於衷?任人欺負?

(a. 侵略者已經將戰火燒到我國,炸我東北、殺我同胞、毀我財產,我們必須奮起維護自己的安全。

(b. 美國第七艦隊入侵台灣海峽,阻止人民解放軍解放台灣,公開與新中國為敵,我們除了出兵反抗,別無選擇。

(c.  朝鮮在當時國力較為弱小,但是與我們同是社會主義國家,十分友好。美國已是資本主義頭號強國,又打着“聯合國軍”的旗號攻佔了朝鮮許多領土。我們必須援助朝鮮抗擊美國,才符合國際道義。)

·組織學生朗誦課本第6頁《文獻資料》,體會毛澤東的英明睿智。

2、毛澤東作出了抗美援朝的決定後,由誰首先擔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

3、 要求學生在《歷史地圖冊》第6頁的《抗美援朝》圖上圈出五次戰役的相關地名,完成《歷史填圖冊》第4頁第2題。(第一次戰役的熙川、介川,第二次戰役的寧遠、五老,第三次戰役的上甘嶺,第四次戰役的橫裏,第五次戰役的縣裏。)

·指導學生觀看第10頁“自由閲讀卡·三八線”,體會人民軍隊戰勝強敵的自豪感。

戰鬥英雄黃繼光和邱少雲

1 你知道哪些志願軍的動人事蹟?(根據所剩時間,讓若干名學生講故事,最好有人補充介紹毛岸英、羅盛教、《英雄兒女》中的王成等人事蹟。)

2 黃繼光與邱少雲的事蹟中,各有什麼特點?(前者是在上甘嶺用胸膛堵敵人槍眼的英雄,後者是在另一個高地嚴守潛伏紀律、烈火燒身不動搖的好漢。)

3 他們的事蹟體現了什麼精神?(高度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無私的集體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等。)

4 根據第9頁“動腦筋”:人們為什麼稱中國人民志願軍為“最可愛的人”?

(a. 他們具有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集體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等。b.  他們為保家衞國、支援朝鮮,赴朝作戰。他們在戰鬥中英勇頑強、不畏艱險,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贏得這場戰爭,伸張了正義,援助了朝鮮,保衞了祖國,為國家和民族贏得了崇高的國際榮譽。)

練習鞏固

1  完成課本第9頁“練一練”:應選c(“①朝鮮爆發內戰”是美國出兵干涉朝鮮內政的原因,不是我們出兵的原因。總之,美國悍然出兵在前,我們被迫出兵在後,我們不存在着干涉朝鮮內政的主觀動因。)

2 根據第7頁“動腦筋”:

a. 中國人民志願軍當時能不出兵嗎?(不能。)b. 他們誰説得對?(都對。)

c. 為什麼?(必須制止美國的侵略,才能維護國家利益;只有援助朝鮮,才能伸張國際正義;正義的力量最終將會戰勝邪惡力量——歷史所昭示的真理。)

·教師指出:從1950年10月到1953  年7月,美國侵略者在朝鮮戰場上陷進了可怕的泥潭。他們的將軍克拉克最終作為一個“美國沒有獲勝的戰爭指揮官”,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籤了字。抗美援朝戰爭正式結束,宣告了正義者的勝利。

3 完成《歷史填圖冊》3——4頁習題。其中最後一題的參考答案如下:

(a. 毛澤東、彭德懷等領導人英明睿智;b. 廣大志願軍將士英勇奮戰;c. 朝鮮軍民密切配合;d. 抗美援朝戰爭具有正義性質;e.  國際正義力量大力支持等等。)

4 提醒學生預習第3課《土地改革》。

8年級下冊歷史教案 篇三

中央“_小組”的成立、二月抗爭、國民經濟出現轉機

掌握

“_”的發動、全國_局面的出現、__集團和__集團的覆滅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

閲讀資料概括表達

研究與本課內容相關的課程資源,由表及裏、去蕪存精,提取有效信息,正確剖析歷史事實,客觀歸納“_”原因和危害

聯繫綜合

“左”傾錯誤在新中國曆的主要表現及其所造成的危害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愛黨情感

面對“_”造成的_,老一輩革命家挺身而出,在政治上進行抗爭,並使得國民經濟出現轉機,説明中共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

唯物史觀

“_”不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和進步,而是一場歷史性的_和災難,它使新中國的民主法制和國民經濟都遭到嚴重破壞

教學重點“_”的發動及其所造成的危害

教學難點“_”發生的原因及其災難性的後果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複習有關內容:

從“三大改造”以來,出現過哪些缺點和失誤?

(A.三大改造後期的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產生了一些“左”傾錯誤的後遺症。

B.1958年的“總路線”反映了廣大羣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落後的願望,但因缺少經驗,急於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左”傾錯誤有所發展。接着發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全國出現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由於這些嚴重失誤加上自然災害,使國家和人民面臨建國以來最為嚴重的經濟困難。黨和政府從1961年春天開始調整國民經濟,不久就取得明顯成效。但是黨內“左”傾思想卻沒有被抑制住,終於造成了災難性的後果。(安排學生先閲讀全文,作讀書標記;然後探索、交流、討論、練習)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_和災難

1讓學生觀看第30——31頁《劉少奇同志追悼大會》等圖片和課文內容,討論回答:“_”是怎樣發動起來的?(_身為黨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人物,決定發動“_”來防止資本主義復辟。)

2_這種做法對不對?為什麼?(不對。因為:A.他對黨內和國內階級鬥爭形勢作了完全錯誤的分析,把國民經濟調整工作中所採取的措施當成“走資本主義道路”,把主持調整工作的__、__等同志當成“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簡稱“走資派”。B.以_為核心的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央_小組”,奪取__等同志的領導權,踐踏了黨內組織原則,破壞了民主法制,造成“_一切、全面內亂”的局面。)

3民主法制被破壞的表現如何?(許多領導幹部、專家學者和民主人士被誣衊為“走資派”,遭到批鬥和_,造成一批冤案。其中,的冤案是__被誣陷、批鬥、監禁直至屈死。)

4面對着這種局面,有沒有人起來抗爭?他們是誰?(有。主要是黨內老一輩革命家和廣大幹部羣眾進行了抵制和抗爭,如葉劍英、徐向前、譚震林、陳毅等。)

•教師過渡(設問並回答):既然黨內大多數老幹部反對“_”的錯誤做法,為什麼沒能及時制止住呢?

那時黨內“左”傾錯誤發展到了十分嚴重的地步,黨內生活完全背離了黨內民主和集體領導原則,一時之間很難糾正那些錯誤做法。

粉碎_和__集團

1__集團是怎樣形成的?(“_”中,_利用_對他的信任,以黨中央副主席兼中央軍委副主席的身份,打着擁護_的旗號,煽動_一切、全面內戰,殘酷_正直的幹部和羣眾,安插親信、培植死黨,逐漸形成一個_集團。)

2他為什麼發動_政變?(_不滿足於“副統帥”的權力,妄圖進一步奪取黨和國家的權力。他的陰謀被_看穿,再也混不下去了。)

3其結局怎樣?(1971年9月13日,_等人企圖乘坐飛機叛逃蘇聯,在蒙古温都爾汗機毀人亡。)

4“_”期間經濟下滑的局面是怎樣扭轉的?(__、__在_支持下,主持中央工作。他們一起整頓、恢復各方面工作,使得形勢有所好轉。)

5後來全國為什麼再度陷入混亂?(_、張春橋、王洪文、姚文元結成_集團,被稱作“____”。他們相互利用,目的在於篡黨奪權,把矛頭指向周恩來、__。1976年周恩來、_相繼逝世後,“____”加緊奪權活動,全國陷入混亂。)

6“四五運動”的性質和意義的什麼?(其性質是廣大人民羣眾悼念周總理、反對“____”的革命運動,所以遭到“____”的_。其意義在於奠定了粉碎“____”的羣眾基礎。)

7“_”結束的標誌是什麼?(1976年10月,華國鋒、葉劍英等人代表黨中央採取果斷措施,一舉粉碎了__集團。)

•教師小結:中國_成立83年來,犯過多次路線錯誤,每一次都能用自己的力量加以糾正,具有無比旺盛的生命力,的確是一個偉大的政黨。要是沒有“_”的破壞,我國的經濟建設會在黨的領導下取得更大成就。

練習鞏固

1完成課本33頁“練一練”:應選C(粉碎__集團)。

2佈置課後作業:

A完成填充圖冊第10頁各題。

B在34頁“活動與探究”中選擇一題,本學期內完成蒐集資料、篩選整理等步驟,最後要把探究成果記錄下來。(《史海盪舟》網站將為同學們發表研究成果提供方便。)

3根據《新學案》,為一、二單元的複習作好準備。

第三單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第8課偉大的歷史轉折]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瞭解

平反冤假錯案工作在全國展開,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加強

掌握

關於真理標準的討論,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及其歷史意義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

比較分析完整領悟

聯繫“_”事實,認識“兩個凡是”的錯誤,完整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聯繫八大等歷史,領悟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

綜合歸納準確評價

歸納“左”傾錯誤在新中國曆的主要表現,評價其危害性,樹立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正確觀念

情感態度價值觀

民族復興責任感

理論的正確性經過了新時期實踐的檢驗和證明。我們必須在這個理論指導下,推動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在各方面取得更大成就

唯物史觀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探索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成就輝煌

教學重點十一屆三中全會

教學難點“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與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內在聯繫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複習有關內容:

1“_”是怎樣發動起來的?(_身為黨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人物,決定發動“_”來防止資本主義復辟。)

2_這種做法對不對?為什麼?(不對。因為:A.他對黨內和國內階級鬥爭形勢作了完全錯誤的分析,把國民經濟調整工作中所採取的措施當成“走資本主義道路”,把主持調整工作的__等同志當成“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簡稱“走資派”。B.以_為核心的中共中央,成立“中央_小組”,奪取__等同志的領導權,踐踏了黨內組織原則,破壞了民主法制,造成“_一切、全面內亂”的局面。)

3“_”中出現過哪兩個_集團?(__集團和__集團)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__集團於1971年“九一三”事件中覆滅了,__集團到1976年10月也被粉碎。“_”的_已經結束,但是“左”傾錯誤思想尚未徹底扭轉。因此,當時處於徘徊不前的狀態之中。怎樣打開新局面?就是本課涉及的內容了。(安排學生先閲讀全文,作讀書標記;然後探索、交流、討論、練習)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十一屆三中全會

1粉碎“____”後,為什麼要展開“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當時人們要求對“_”中的冤假錯案進行平反,而黨中央的主要領導人仍然堅持“左”的指導思想,提出“兩個凡是”的方針,引起全國上下的不滿。因此,思想理論界展開了真理標準的討論,使人們認識到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而不是_個人所做的決策和指示。)

教師指出:這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為以後的撥亂反正工作掃清了障礙,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也為打開改革開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準備。

2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哪一年召開?(1978年)

3組織學生細讀36頁課文和插圖,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掌握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的決定,先在書上作出明確標記,完成37頁“練一練”,然後通過“接龍”活動當場鞏固記憶:

(A.思想上: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B.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C.組織上:實際上形成了以__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4組織學生根據填圖冊第11頁第2題思考:黨的八大與十一屆三中全會有什麼共同點?(都提出了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的任務。)這兩次會議各產生了什麼影響?

(A.黨的八大召開於世界經濟與科技迅速發展、國內三大改造進入尾聲的1956年。它對國內外形勢和主要矛盾作了實事求是的分析,提出了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的任務,是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良好開端。八大後,社會主義建設蓬勃開展,可惜受到“左”傾錯誤思想幹擾,國民經濟出現重大挫折。

B.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建設成就日新月異、輝煌燦爛。)

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加強

1你怎樣看待平反冤假錯案的工作?(這是深得人心的舉措,徹底解除了“_”強加給廣大幹部、羣眾的枷鎖,使他們心情舒暢、精神振奮地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去。)

2民主與法制的建設怎樣加強?(1982年頒佈了第四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後又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等一系列法律,依法辦事、有法必依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

•教師小結:“關於真理標準的討論”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為以後的撥亂反正工作掃清了障礙,為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基礎,也為打開改革開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準備。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平反冤假錯案和民主與法制建設的加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安定團結的社會環境,人們可以心情舒暢、精神振奮地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去,我國民族復興大業走上了“快車道”。

如時間許可,練習鞏固

佈置課後作業:

A完成填充圖冊第11頁各題。

B根據38頁“活動與探究”,建議學生收看CCTV“今日説法”節目,瞭解“12.4”法制宣傳日的由來,瞭解《憲法》、《未成年人保_》、《義務教育法》、《教師法》等。

C完成《新學案》21—22頁“自我測評”,對於填表題中“七屆二中全會”的歷史意義,可以聯繫第1課“導入框”內容,稍作介紹。

[第9課改革開放]

教學目標

]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建立;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掌握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重大決策;鄉鎮企業迅速發展;國企的改革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

以史帶論理解原理

瞭解農民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擁護和農村面貌的改變,理解生產關係要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的基本原則

識圖分析判斷特徵

利用教材有關對外開放地區的地圖,理解並掌握“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對外開放格局的特徵

評價政策

通過經濟開放區的建設業績,説明改革開放政策是完全正確的

情感態度價值觀

民族復興責任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發生鉅變的事實,證明了這是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有志者應當學好本領,沿着這條道路完成民族復興大業

唯物史觀

我國目前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體制,汲取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多樣性的成果,符合國內外實際情況。青年學生必須具備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意識,才能肩負起實現偉大理想的重任

情感體驗適應環境

調查瞭解國企改革成就和家庭生活變化,感受市場經濟帶來的好處,培養團隊合作精神,提高承受挫折、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

教學重點城鄉經濟體制改革和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建立

教學難點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的基本原則;經濟特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和影響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複習有關內容:

1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哪一年召開?(1978年)

2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哪些重要決定?

(A.思想上: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B.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C.組織上:實際上形成了以__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建設成就日新月異、輝煌燦爛。(安排學生先閲讀全文,作讀書標記;然後探索、交流、討論、練習)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l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改革前夕的農村“人民公社”體制存在着什麼樣的弊端?(政社合一,吃大鍋飯,農民缺少生產自主權,生產積極性不高。)

2黨和人民怎樣解決這個弊端?

(A.先是羣眾自發行動起來: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首先實行分田包產到户,自負盈虧。B.接着是黨中央積極指導:肯定了羣眾建立生產責任制的做法,在全國逐步實行了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然後隨着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商品化和社會化,迅速發展農村鄉鎮企業,為農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闢了一條新路。)

教師指出:農村的經濟改革,本着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及時總結農民的創造,因勢利導,加以推動,是黨指導社會改革的一個成功範例。當時隨着對內改革的成功,對外開放的格局也逐步形成了。

l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建立

1按《歷史填圖冊》12——13頁第3題的要求,先在課本41頁或《歷史地圖冊》第10頁上圈出相關地名,然後完成填圖練習:

(A.沿海經濟開放區5個:先設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後增海南。B.沿海開放城市14個:北海、湛江、廣州、福州、温州、寧波、上海、南通、連雲港、青島、煙台、大連、天津、秦皇島。C.經濟開放區4個:珠江三角洲、廈漳泉三角區、長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D.內地“一批”:邊境省區也設立了一批開放城市。)

2組織學生“接龍”練習:我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層次順序怎麼樣?(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

教師講解並指導學生完成《歷史填圖冊》13頁第3(3)題:我國的對外開放擴大了對外貿易,吸收了許多外資,引進了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設備和經營管理方法,有力地加快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

3根據《歷史填圖冊》13頁第3(4)題,組織學生分析比較:新時期的對外開放和近代前期的對外開放有什麼不同?

(A.背景不同:近代前期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當前已處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B.國家行使主權情況不同:近代前期的反動政府仰人鼻息,國家主無法獨立;現在的人民政府完全掌握着國家主權,已經贏得獨立自主。

C.內容不同:近代前期的對外開放實際上是被列強逼迫出來的,雖然有自救自強的內容,但是更重要的是便利列強進入並控制中國市場。現在的對外開放是遵循着平等互利的原則,擴大對外貿易,吸引外資,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經營管理方法,加快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

D.影響不同:近代前期的對外開放使我國的經濟狀態畸形,只能依附於列強,它不但沒有改變中國落後面貌,反而引發一系列政治問題,使中國始終陷於屈辱之中;現在的對外開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特徵,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處在“起飛”狀態之中,已經取得許多令世界各國刮目相看的輝煌成就。)

教師講解過渡:隨着農村改革的成功,對外開放格局的逐步形成,城市改革在1985年也全面展開了,其重點是國有企業的改革。。

l國有企業的改革

1從哪三個方面進行國有企業改革?

(A.把原來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B.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實行政企分開和經營責任制;C.實現按勞分配為主的多種分配形式並存的制度。)

21992年後,怎樣加快國有企業的改革步伐?(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大中型企業推行公司制和股份制,對小型企業採取改組、聯合等多種形式。)

教師小結:學了這一課,大家要明白,我國目前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體制,汲取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多樣性的成果,符合國內實際情況和世界發展趨勢。所以,大家要自覺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意識,長大了才能肩負起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

如時間許可,練習鞏固

1完成填充圖冊第12——13頁剩餘各題。

2根據43頁“活動與探究•2”,先組織學生“議一議”。(提示大家:插圖中的學生已經提到生產經營權轉換和分配形式變化,此外還有管理體制改變——避免“瞎指揮”和科技進步——避免“浮誇風”等因素。)

3根據43頁“活動與探究•1”,啟發學生從經營管理體制、產業結構調整、旅遊資源開發等項目中,選好專題,通過查找資料、實地考察、調查訪問等活動,提出自己的建議,作為個人或小組的研究性學習成果,存入成長記錄袋備案。

完成《新學案》23—24頁“自我測評”。

第10課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瞭解

“四項基本原則”內容、鄧小平理論形成及其指導地位確立的過程

掌握

十二大、十三大、__視察南方重要講話、十四大、十五大的內容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

順時歸納整理知識

運用列大事年表方法,“以史帶論”地形成“__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總設計師”這個歷史概念

識圖分析判斷特徵

利用教材有關__南巡活動的照片及其説明文字,強調他的願望是

“讓全國人民都發財”(體現了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徵)

情感態度價值觀

衷心敬仰總設計師

__解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他的豐功偉績將永載史冊

正確樹立人生理想

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新發展,在中國曆具有深遠的影響,有志者應該沿着他所指引的道路前進,確立起為祖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教學重點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__

教學難點為什麼説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新發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複習有關內容:

為什麼説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它完成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是改革開放的開端。從此,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建設成就日新月異、輝煌燦爛。)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新時期的主要任務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其“特色”就是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實行改革開放。__在這個過程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成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安排學生先閲讀全文,作讀書標記;然後探索、交流、討論、練習)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__

1改革開放之初,__為什麼要提出“四項基本原則”?(那時出現了資產階級自由化問題)

2“四項基本原則”的四個“必須堅持”是什麼?(指導學生從課本45頁註解尋找答案:_的領導、社會主義道路、人民民主專政、馬列主義。)

教師指出:這“四項基本原則”不僅是我們的立國之本,也是實現現代化的基本前提。

31982年召開的十二大主要內容是什麼?(__明確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教師聯繫比較: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指的是用革命手段_剝削制度,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當年蘇聯是在大城市舉行武裝起義奪取政權的。中國_建立初期,照搬蘇聯的經驗,結果遭到嚴重挫折。後來是_等人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開闢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終於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所以説,那是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如今,__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也是總結了中外歷的經驗教訓,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新發展。

41987年召開的十三大主要內容是什麼?(__為大會闡明瞭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大會根據他的設想,做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分三步走的戰略部署。)

5根據46頁“動腦筋”,組織學生列表、討論回答:為什麼説__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他解決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一系列基本問題。)

8年級下冊歷史教案 篇四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教學目標

1、知道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主要內容,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西藏和平解放的時間和意義。

2、分析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形成國際意識,理解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分析西藏和平解放的歷史意義。

3、通過對比分析的方法,認識____集團分裂祖國的醜惡行徑,理解中國共產黨維護祖國統一、維護和平的堅定決心。

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重點內容是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內容,在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的重大決定,如國旗、國歌、首都、政府主席、人民英雄紀念碑等,都是學生耳熟能詳的,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優勢來突破這一教學重點內容,同時來減輕學生的記憶負擔。本課的難點是新中國成立的意義和西藏和平解放的意義,新中國成立的意義可以採取對比的方法進行分析,學生對西藏和平解放的過程比較感興趣,教師可以適當補充歷史材料,通過分析西藏和平解放的進程,進一步認識____集團分裂祖國的醜惡嘴臉。

教學工具

多媒體工具

教學過程

多媒體展示“長江三峽、神州七號發射成功、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圖片。

這幾幅圖片從幾個側面反映了祖國今天的強大與繁榮。但我們不能忘記歷史,在過去的百餘年裏,我們曾遭受到外來的侵略,任人宰割。正因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艱苦而卓絕的努力,建立新中國,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這節課,讓我們重温那振奮人心的一刻——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多媒體打出課題:第1課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播放《開國大典》視頻

同學們,當你們看到毛主席親自按動電鈕,五星紅旗伴着《義勇軍進行曲》緩緩升起時,你的心情如何?

指導學生把握時間、地點、人物、重要話語、慶典議程等基本要素。

開國大典上54門禮炮齊鳴28響,你們知道為什麼要用54門禮炮嗎?為什麼要齊鳴28響呢?

在開國大典上,我們聽到了國歌、看到了國旗。這些新中國的象徵,是如何確定下來的呢?

1949年9月,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隆重舉行,參加此次會議的代表有662人,來自社會各個階層、團體和民族,許多代表都是冒着生命危險來北平參加政協會議的,這些都説明政協會議的召開是人心所向,眾望所歸,因此會議能限度體現廣大人民羣眾的利益和願望,具有類似現在人民代表大會的性質。

要求學生用5分鐘時間看書P2,按照導學提綱的提示自學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有關內容

引導學生歸納出政治協商會議的內容是:一個文件:《共同綱領》;一個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一個主席:毛澤東;一面國旗:五星紅旗;一首國歌《義勇軍進行曲》;一個首都:北京;一種紀年法:公元紀年;一座紀念碑:人民英雄紀念碑。

多媒體打出五星紅旗圖片

政協會議上提到的五星紅旗,我們每天都能看飄揚在祖國的上空,那麼,五星紅旗是如何確定的?有什麼象徵意義?

《義勇軍進行曲》是在日本步步進逼、民族危機日益加劇的背景下創作的。“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已經成為歷史,革命已經取得勝利,新中國即將誕生,那為什麼還要把《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

點撥:《義勇軍進行曲》誕生於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採用了進行曲的旋律,鏗鏘有力,唱出了國難當頭中華民族抗擊外來侵略的決心。雖然新中國成立了,但我們還將面對國內國際方方面面的困難和威脅,這就要求我們用這種勇往直前的鬥爭精神建設我們的國家,克服各種困難,使中華民族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同時也警示後人,不要忘記這段民族戰爭的歷史,居安思危,以史為鑑。

多媒體打出“人民英雄紀念碑”及其碑文

在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碑文中,提到“三年以來、三十年以來、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分別指的是哪一時期?其開始的標誌是什麼?

歸納總結: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為新中國的成立做好了準備工作。

學習到這裏,同學們能不能把新中國成立的意義歸納出來呢?要求:從國內和國際兩個方面分析

解釋:

國內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闢了中國歷史新紀元。首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中國歷史的偉大轉折,中國結束了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100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社會結束了,開始向社會主義過渡。其次,新中國的成立標誌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開始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新時期。最後,中國人民經過100多年不屈不撓的鬥爭,終於_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

國際意義:首先,新中國的成立,使佔世界1/4的人口擺脱了殖民主義統治,大大削弱了帝國主義的力量,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其次,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鬥爭。

打出朱德總司令在開國大典上宣佈命令時的情景圖片

解釋:1949年月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西南、東南沿海、海南島、新疆等地仍盤踞着大量的國民黨軍隊,為了解放全國領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在開國大典上命令人民解放軍繼續進軍。到1950年底,除西藏外的大陸全境基本解放

西藏地區是在什麼時間、通過怎樣方式獲得解放的?西藏的解放有什麼意義?

打出“西藏和平解放歷程”的圖片,並解説其過程。

解釋:解放前西藏情況十分複雜,外國的一些政治勢力利用宗教和歷遺留的民族矛盾插手西藏問題,企圖使西藏與祖國分離。所以解放西藏的核心問題是政治問題,應採取和平解放的辦法。消除漢藏之間的民族隔閡,爭取藏族同胞的支持,孤立少數分裂分子。1951年5月中國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達成了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10月鮮豔的五星紅旗終於插上了雪域高原,西藏千百萬農奴翻身得解放,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至此,祖國大陸獲得了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

長期以來,不斷有一些國家干涉中國內政,策動西藏叛亂,____喇嘛也出逃國外,進行分裂祖國的活動,一些別有用心的國家還在1989年授予____喇嘛諾貝爾和平獎,進行反華活動。

播放____集團在西藏“___、搶、燒”視頻

課後小結

西藏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政府在維護祖國統一的問題上決不會有絲毫讓步,企圖依靠外國勢力達到“_”、分裂祖國的活動是背叛祖國的可恥行徑,決不能讓其得逞。

多媒體展示學習小結問題卡

指導學生設計本課大事年表

板書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一、開國大典

二、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1、時間

2、地點

3、主要內容

三、新中國成立的意義

四、西藏和平解放

1、時間

2、意義

8年級下冊歷史教案 篇五

《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進步,感受到改革開放對人們生活方式所產生的影響,生髮對社會主義中國的熱愛之情。認識到社會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就業觀念,社會保障制度在社會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知識與能力

瞭解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發生的巨大變化;掌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就業制度發生的變化及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情況;培養學生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運用漫畫、地圖、實物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採用分組學習、合作探究的方法,加強學生間的團結協作;設計課後延伸內容,讓學生拓展知識,提出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的合理方案。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改革開放以來,人們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巨大變化。組織學生分四個小組學習,合作探究,在交流中感受變化。

2、難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就業制度的變化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通過學生的社會調查和教師的適時引導突破難點。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講授:  過去男女談婚論嫁,常以“四大件”作為物質基礎,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舊四大件”早就被“新四大件”所取代,(課件展示新舊“四大件”圖片)。“四大件”的演變,足以説明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為什麼會發生這麼大的變化呢?由此導入新課。

講授新課

衣食住行的變遷

(一)服飾看變遷

1、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上還保留着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面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

2、六、七十年代人們的服飾被稱為“藍(灰)色的海洋” 這一時期人們的衣着不僅色彩和樣式單調,而且數量有限,需要憑布票來購買。

3、“_”時,青少年喜歡穿綠色的軍裝。

4、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二)日益豐富的飲食

“民以食為天”,改革開放前後人們在“吃”的方面有何變化呢?

1、改革開放前,“大躍進”、“人民公社化”後三年經濟困難時期的人們  “吃”的水平也很低,營養嚴重不足。有些地方有些年份甚至難以果腹,只好以野菜、粗糧充飢。城鎮居民吃糧油要憑票供應,居民每天只能憑糧票、肉票、菜票  等獲取有限的食物。

2、改革開放後,大米等精細口糧成為人們的主食,蔬菜種類日漸豐富,90年代營養搭配、綠色食品、膳食平衡成為百姓飲食“主旋律”。人們不但能吃飽還要吃好,吃出營養、吃出文化、吃出健康。

教師過渡:人們常説,我們現在吃得好了,穿得好了,住得也好了,改革開放以後,我們的居住條件得到了怎樣的改善呢?

(三)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1、 人均居住面積:改革開放前,人們的居住條件較差,1978年人均居住面積,城鎮只有3.6平方米,農村是8.1平方米。改革開放後在,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十幾年裏,中國的城市面貌和百姓住房條件都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到2000年,人均居住面積,城鎮超過了10平方米,農村超過24平方米。

提問:你在家裏有獨立的房間嗎?請説説你家現在的居住條件怎樣?

2、配套設施、房屋裝修:  改革開放前隨處可見破舊木板房,改革開放後逐步被外表裝飾漂亮的樓房所取代。城鎮居民住上了高樓大廈,而且裝飾講究,寬敞明亮,中國農村的住房變化同樣令人吃驚。

(四)四通八達的交通

改革開放前,農村靠畜力和步行,城市靠公共汽車和自行車,改革開放後,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後,乘出租汽車和開私家車的人多了起來,除此之外,我國鐵路、公路和航線的增長都很快,出門旅遊的人越來越多,坐飛機不再是件稀罕事,開私人汽車出行的人也佔了一定的比重,説明我國的交通條件有了明顯改善,和改革前交通工具緊張,道路擁擠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提問:

1、改革開放以來,隨着交通條件的不斷改善,汽車的發展,隨之帶來了什麼嚴重的問題?

2、如何緩解城市中交通堵塞和環境污染問題

教師過渡:瞭解完了衣食住行狀況,我們再來看一下與人們的衣食住行密切相關的兩個內容:

就業和社會保障

提問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就業制度發生了哪些變化?

提問2:鐵飯碗要不要打破 ?為什麼?

提問3:對於改革過程中產生的“弱勢羣體”應該怎麼幫助?

課後小結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改革開放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正是由於改革開放,使我國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繁榮。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有了大幅度提高。

課後習題

1、改革開放前,人們買糧食要憑糧票,主要是因為當時( )

A人口多,耕地少

B 政府控制城鎮人口規模

C 政府提倡節約糧食

D 經濟發展水平低

2、下列符合_時期人們服飾特點的是( )

A 服裝爭奇鬥豔

B 時裝表演成為風景線

C 穿解放裝,千篇一律

D 西服革履,風度翩翩

3、下列各項就業辦法中屬於

“鐵飯碗”的是( )

A 持證上崗

B 畢業分配

C 就業培訓

D 公開招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yqyz6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