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論文模板 >

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目錄

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第一篇:國小科學教學論文第二篇:2014年國小科學教學論文第三篇:國小科學教學論文第四篇:國小科學教學論文第五篇:國小科學教學論文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中的合作學習》

宛城區金華鄉金華中心國小李玉華

1《如何實施科學教學

如何實施科學教學中的合作學習

在教學中,我常採用合作學習的教學,認識到了合作學習的好多優點,同時也摸索出一些有利於在科學課教學中進行合作學習的方法。

一、合作學習的優越性

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促進了師生和生生間的溝通和交流,學生的的注意力和主動性得到提高,增強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學會交往,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

合作學習更是新課程標準之下一個重要的學習方式。同學們對這種合作學習形式都樂意接受,熱情很高。但我們也發現,合作學習在實際的教學運用中效果並不理想,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在實際的活動中有的小組往往目標不明,不知從何做起,從何説起;有的小組優秀學生包辦了全部工作和學習任務,後進生只有旁聽旁觀的份;有的小組效率很低,在規定時間內總無法完成任務;有的小組由於意見不統一使活動無法繼續下去,還有的小組甚至會討論些與課堂無關的問題。究起原因,我以為主要有以下幾個:(1)教師沒有正確認識合作學習這種學習形式,僅僅把它看作活躍課堂氣氛的一種手段,使之流於形式;(2)合作學習的形式單一使學生不感興趣;(3)沒有把握好合作學習的時間。如什麼時候,什麼樣的問題最需要合作 對於該問題的合作需要多少時間 (4)缺少對小組合作學習的評估。

那麼,究竟該如何進行有效的合作學習呢?

二、合作學習的實施辦法

(一)要科學地分組分工。

分組為學生合作提供前提,集體活動應分組分工合作完成。同時,分組還有利於組與組之間開展競賽,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生的集體榮譽感。為了使組內集體活動得以順利進行,還要在組內選出一名學生任組長。為了避免少數優等生主宰整個小組,甚至全班的學習的情況,在組織合作學習時,要確定每個成員的分工:如“主持人”,”記錄員”,“材料員”,“彙報員”等。並採取輪換制,可以定時間輪換,也可以根據學習任務的不同不定期地輪換。

(二)要科學地指導合作學習 。

在科學教學中,觀察,實驗,思考的活動比較多,這些活動大多需要分組,分工合作來完成。如果在合作前不教給學生恰當的方法的話,學生就會各做各的,使合作一團糟。所以,教師要教給學生合作學習的方法。對於老師來説,合作前,要求小組中同學間確定目標,明確分工,分步實施。合作時,教師要適當點撥,引導學生積極討論並實踐,讓他們儘量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合作後,要讓學生暢所欲言,使學生認識到人多力量大,體會到合作的快樂,並對下次合作產生新的嚮往。對於學生來説:(1)要學會傾聽。不隨便插嘴打斷,努力聽懂別人的發言。(2)學會發言。要學會獨立思考並圍繞中心話題發言,看法要有理有據,語言要清晰,對別人提出的質疑,要耐心解釋。(3)學會幫助。幫助他人要熱情耐心,要善於啟發他人思考。

(三)要有充足的時間保證合作學習 。

保證時間,開放空間,是合作學習取得成效的基本前提。沒有一定

的時間,合作學習將會流於形式。因此,我們要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討論,交流的時間,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和相互補充,更正,辯論的時間,使不同層次學生的智慧都得到發揮。在合作學習之間,還要留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的時間,因為只有學生在解決某個問題百思不得其解時進行合作學習才有成效。

(四)要有科學的準備。

首先,要科學地準備好合作學習的內容主題。同時必須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現有水平,對於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可以把這一項學習任務分割成幾個部分,並使之分層結構化。對於不同程度的學生,可以設計不同的問題或內容,讓他們自主選擇,為都能取得成功合作準備。

(五)要提供充分的有結構的教學材料。提早地佈置好學生需準備的材料;充分地準備好針對主題或問題的有關的實驗器材,學具,圖片,錄像等,要讓合作學習活動成為“有米之炊”。

(六)要合理的評價。小組合作的學習重在學習過程,因此學習評價也以自我評價與整體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學生只要對自己的某一方面滿意,就是合作的成功。同時互評也能增強小組的凝聚力,使學生能以正確的態度繼續學習。

三、小組合作學習中還應該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小組合作有效參與是有效合作的前提和基礎。參與的有效性,主要看參與對小組學習目標的價值和自我發展的價值實現的貢獻。就個體而言,表現為面對學習情景入神,入境,這才是真正的,實質的有效參與。否則不可能實現深度合作和有效合作。

營建小組合作的心理基礎和心理環境。開展小組學習的過程也是學生之間的學習活動相互調整,相互改進,互補互益的過程。這就要求學生之間學會尊重,善於接納,尊重他人的勞動和努力,尊重他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在堅持真理的過程中,認真虛心接納他人的合理化建議,甚至敢於否定自己。在直言無忌而有從善如流,主動配合,和諧默契的心理氛圍中,每個人的創造潛能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請繼續 關注本站:WWW.HaoWOrD.COm)總之,“合作學習”作為新課程所倡導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在促進學生間感情交流,互幫互助,共同提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方面起着積極的作用。正如蘇霍母林斯基所説的:“正像空氣對於健康一樣,自由時間對於學生是必不可少的┄┄自由時間是豐富學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條件。”課堂教學不是一對一的對白,而是立體式,多層次的學習空間。只要我們在科學課教學的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積累。相信,合作學習必將在國小科學教育教學中,產生巨大的魅力!

第二篇:2014年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2014年教學論文·科學科

網絡環境下的科學課堂

『摘要』國小科學是一門特殊的學科,特具有啟蒙性。它側重於學生在學習中探索知識,而且科學教材有許多實物彩色圖片、形象的模型與優美的文字相結合,從而將科學知識生動直觀地展示出來。一節40分鐘的課堂,如果在教學中充分地利用好幻燈片、投影、錄像、ppt等各種網絡教學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這不僅僅優化了教學環境,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調動學生的參與性,也拓展了教師的教學思路,從而整體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 興趣網絡資源電教效率科學

隨着我校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多媒體網絡設施的大量投入,本校的教育事業迎來了新的格局、新的氣象和新的教學模式,特別是它對國小科學課堂產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網絡環境中的科學課堂教育豐富了教學資源,拓展了教學模式,課堂上的形象更加生動,更富有感染力,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為了讓學生在短短的40分鐘內,輕鬆地學到更多的知識,我就網絡環境下的國小科學教學談談我的個人做法。

一、 創設情境,增強感知,激發興趣

國小三年級學生處於學習科學初始階段。傳統教學方式主要靠教 師的一張嘴,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張掛圖,學生學得枯燥無味,

根本談不上學習興趣,教師往往在課堂中教得也是力不從心。而現在,我充分利用我校的多媒體教學設施,改變了這一現狀。網絡環境中的科學課堂生動、形象、直觀,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隨之高昂。

課堂中,我創設豐富有趣的情境,大大的吸引了學生,激發了他們強烈的學習慾望。如在教授《植物的生長變化》這一單元,我事先製作能播放2分鐘的錄像。錄像中各種各樣,形象各異的植物一一呈現在學生面前。這些既熟悉又陌生的植物,很快就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學生們也隨之在腦海裏產生多種疑問:它們是如何生長的呢?在生長的過程中是否都一樣呢???這些大大的問號,很快就能抓住他們的心,強烈的求知慾望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課堂中來。

二、利用資源,電教手段,直觀易懂

國小科學對學生的科學意識和科學素養有着重要的影響。充分地 利用本校的教學資源,恰當地應用電教手段,才能發揮其在教與學中的媒介作用,直觀易懂,把難的問題簡單化,從而優化課堂教學。如教三年級《動物的生命週期》這一單元,縱觀整單元教材,它把內容分成了四大部分,如果只是反反覆覆講解理論,那麼學生會感覺很難理解,教師也會感覺很生硬。這時,我們就可以藉助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虛實互補。我準備了放大鏡、蠶卵、黑色的蟻蠶、一齡蠶到五齡蠶的照片、課件和錄像資料。這些電教資料,在我營造出寬鬆和諧的課堂氣氛中,學生們直觀的,立體的感知到蠶的生長變化的神奇和美妙,在瞭解了本單元知識的同時也實現了知識的拓展。

科學課上有許多要求學生自主探索的素材,需要學生在老師的指

導下進行調查、實驗,但是有些活動在課堂上是無法用實驗的形式完成展現的。因此,為了增強學生的感性知識,可以通過各種資源,各種電教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對這些實驗進行模擬演示,達到仿真效果。這樣,學生就可以更加直觀了當地瞭解了演示過程,從而獲取新的科學知識。

三、增加容量,適時評價,提高效率

多媒體教學不僅能把知識更多、更快地傳授給學生,還節約了授課時間,增加了知識容量,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具有信息量大,傳播效率高的功能。它可以讓學生充分利用多種感覺進行學習,加快教學速度,不斷鞏固,深化知識,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教師預先擬好題目,運用電腦設置多種題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漸進的突出本課的重點難點。同時能及時提供正確答案,及時判定學生的答案正確與否。如果答對了,多媒體屏幕上顯示“真棒!”“你很聰明”等等富有積極鼓勵性的言語。看到屏幕上出現對自己的評價,學生們會自豪無比,激發了他們進一步學習的慾望。即使答錯了,屏幕上也很友善地建議他“多想想”“那你能行”等激勵性言語。這符合國小生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很好地複習和鞏固知識。

當然,網絡資源的運用僅僅停留在這一層面,是遠遠不夠的。還 需要為學生創造機會,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我在教完《動物的生命週期》這一單元后,就讓學生利用網上搜索的資料,小組精心合作出手抄報、辦黑板報、寫有關保護動物的倡議書等,這樣深化探究學習,

延伸探究成果,從而獲取更多更豐富的知識。

總之,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嶄新的教學手段,是師生在教學中 互相傳遞信息的工具。國小科學引入多媒體教學,可以最有效地增強學生對抽象事物的理解與感受,真正地為國小科學教學提供了理想的教學平台。同時,它通過化虛為實,化易為難等等多種表現方法,調動一切因素,幫助學生更真實、生動、形象地感知和理解教材,啟迪學生思維,引導學生觀察,指導學生實踐,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逐步學會學習,學會探索,學會創造。

『參考文獻』

『1』鄭金洲.教育通論[j].華東師範大學出版.2014

『2』張紅霞.科學究竟是什麼[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3』陳玉琨.教育評價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第三篇: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如何培養國小生科學探究能力

平安堡學區實驗國小彭守龍

一、巧設懸念,激發探究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堂成功的科學教學課,首先就是要激發學生的濃厚興趣。少年兒童的學習興趣主要來源於好奇心,求知慾。教師要通過巧設懸念,引導將好奇心轉化為求知慾,繼而轉化為探究興趣。如:在《讓燈泡亮起來》一課的教學中,先讓學生觀察電池盒小燈座的構造,看看電池夾、小燈泡電線是怎樣安裝的,接着指導學生合作連接線路,讓小燈泡亮起來。這時,學生初步感受到不用手按住燈泡就亮起來了的興趣,進而要學生想一想:我們能不能把2個、3個……燈泡燈座、電池盒連起來讓更多燈泡亮起來呢?現在讓我們合作連起來吧!這樣,學生的好奇心立刻轉化為強烈的求知慾,學習情緒高漲,為後面的探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指導觀察,教給探究方法

觀察和實驗是人類認識自然的基本途徑,也是科學教學的特點。課標指出:“培養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主要是初步的觀察能力……,啟發他們的創造精神。”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主要是教給方法,而關鍵是從指導觀察入手。由於少年兒童受知識水平,年齡特點和思維能力等侷限,在感知事物的過程中,無意性、情緒性比較明顯,而知識的選擇性較差。他們只注意表面現象,而不能仔細地,有目的、有順序地觀察。要解決這些問題,教師要結合觀察的具體內容,給學生提出觀察的要求,讓學生明確觀察什麼?為什麼要觀察這些內容?重點觀察什麼?

綜上所述,教好科學,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自行探究之中,以此培養他們的觀察、實驗、理解、探究和應用知識的能力。這一任重道遠的艱鉅之路,教師應站在世紀的高度,深入鑽研課標和教材,敢於創新,大膽探索,就能走出一條實施素質教育,提高科學教育之路。利用“摩擦生電”的知識,我們可以做一個小遊戲。在一個小碟子裏裝上一些乾燥的米粒。然後,把塑料小湯勺用毛衣或毛料布塊摩擦一會兒,這時,湯勺上就產生了電荷,具有了吸引力。把小湯勺靠近盛有小米粒的碟子上面,這時小米粒受電荷的吸引,就會自動跳起來,吸附在湯勺上。這時,有趣的現象就要發生了——剛剛吸上湯勺的小米粒,一眨眼工它們又像四濺的火花,突然向四周散射開去。這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帶電的湯勺吸引小米粒的時間是很短的,當小米粒吸附在小湯勺上以後,湯勺上吸附的小米粒就都帶有與湯勺同樣的電荷。由於同性電荷是相互排斥的,所以吸附在湯勺上的小米粒互相排斥,全部散射開了。

誰先分出來

把粗鹽粒和胡椒麪摻和在一起,能很快把它們再分開來嗎?

這個遊戲可以一個人玩,也可以幾個人同時進行,看誰用最好的辦法,最先分出來。

這個遊戲的玩法是這樣的:先給每人發一把塑料小湯勺,然後在每人桌前放一勺鹽、半勺胡椒麪。準備好後,裁判就可以發令,讓參賽者開始分了。誰最先分完,誰為優勝。

這個遊戲看起來是比較困難的,如果用手一粒一粒揀鹽,肯定是得不了優勝的。如果你懂得一點靜電的知識,要想取得優勝,就輕而易舉了。參賽者聽到裁判“開始”的口令後,把塑料湯勺先在毛衣或別的毛料布上摩擦一會兒,然後把湯勺逐漸靠近鹽和胡椒麪的混合物。這時,胡椒麪就會跳起來吸附在塑料湯勺上。用這個方法,你會很快把鹽粒和胡椒麪分開這是因為塑料湯勺經過摩擦帶有電荷,產生了吸引力,胡椒麪比鹽粒輕,所以被吸起來。注意,你不要把湯勺放得太低,否則鹽粒也會被吸起來。

比一比,誰的火箭飛得遠

在做這個遊戲之前,參加者每人先得做一個“壓縮氣火箭”。具體做法如下:

找一隻軟塑料瓶(比如裝膠水的空瓶子或裝飲料的空瓶子),在瓶蓋上鑽一個小孔,插進一根塑料細管(可以把廢圓珠筆芯的筆頭剪去代替),再用萬能膠粘牢。找一根10 釐米長的、套在塑料管外能夠自由滑動的麥稈,在麥稈的一端粘上四張三角形的彩色紙作為火箭的尾翼;另一端用麪糰封嚴,捏成火箭頭似的形狀。等麪糰幹了以後,比賽用具——壓縮氣火箭就算做好了,可以進行比賽了。

比賽時,參賽者並排站在一起,把麥稈做的“火箭”套在塑料管上,裁判發出口令後,參賽者用手使勁一捏瓶子,“火箭”就會嗖的一下,飛出10來米遠。誰的火箭飛的距離遠,誰就是優勝者。也可以連續發射多次,把每一次發射的距離加起來,誰的距離遠,誰為優勝者。這個火箭的發射原理是這樣的:瓶中的空氣通過塑料管進入麥稈,因為麥稈的前端是封閉的,進入裏面的壓縮空氣膨脹後向麥稈的後端(沒有封閉的一端)噴出,給麥稈一個向前的作用力,麥稈就向前飛去。

肥皂小賽艇

把火柴或羽毛杆的一端從中間劈開(劈開的長度約佔總長度的四分之一),在劈縫裏鑲上一小塊肥皂,一個“小賽艇”就做成了。把這個“小賽艇”放在水盆裏,它就會自動地在水中快速行駛。參加做遊戲的人,每人都準備數量相同的“小賽艇”,在裁判的統一口令下,同時把“小賽艇”放進盆中(最好在一個大盆中進行;為了安全,不要到池塘邊玩這個遊戲),看誰的“小賽艇”行駛速度最慢,就給誰記為1分;倒數第二名記為2 分??以此類推。第一批賽艇比賽完了,再進行第二批賽艇的比賽??最後一輪比賽完後,誰的累計分最多,誰就是優勝者。這個遊戲,還可以比誰的賽艇行駛的距離最遠,誰為優勝者。“小賽艇”之所以能在水中行駛,是因為鑲在火柴上的肥皂在水裏逐漸溶解,不斷破壞着火柴後面水的表面張力,而火柴前面的張力沒有被破壞,所以火柴後面的水分子被火柴前面的水分子拉向前去,“賽艇”就前進了。注意,當盆中水的張力都被肥皂水破壞以後,“賽艇”就不會前進了,這時就得及時換水。

噴氣快艇

當我們手頭上有下面這些材料時,就可以做一隻“噴氣船”,用來進行比賽。這些材料是:金屬小鐵盒(扁罐頭盒、金屬肥皂盒均可)、空鐵筒(或圓罐頭盒)、兩根鐵絲、幾節蠟燭頭。 製作方法是這樣的:先在鐵筒裏面裝一些水,注意水量不得超過鐵筒容量的三分之一。再把鐵筒用一個蓋或是別的東西堵死,不讓裏面的水流出來,然後再在蓋上鑽一個小眼。用鐵絲把鐵筒固定在金屬小鐵盒上,在鐵筒下面放兩三節蠟燭頭,點着蠟燭頭以後,鐵筒裏的水過一會兒就會燒開,蒸汽就會從小眼裏噴出來,推動小鐵盒向另一個方向前進。於是“噴氣船”就做好了。 如果幾個小朋友每人都做一隻這樣的噴氣船,就可以做一個“賽船”遊戲了。當參加者的小船都開始噴氣時,就可以把小船放進水裏。等裁判一聲令下,一撒手,小船就可以向前駛去。比比看,哪一艘船跑得最快。用這個方法,你可以用各種不同的材料製成各種不

讓孩子們在遊戲中收穫科學

國小科學教學是科學的基礎教育,是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的一門主要課程,擔負着兒童科技創新的啟蒙重任。科學教學的基本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參予認識自然事物和應用所學獲得知識。而遊戲教學就是以遊戲的形式教學,也就是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氣氛中,在歡樂愉快的活動中,在激烈的競賽中,甚至是在刺激和上癮中,不知不覺地就學到了教材中的內容,或者學到了學生們必須掌握的課外科學知識。國小生正處在好奇、好玩、好動時期,因此,遊戲教學能有效地使學生收穫科學。

一、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創設遊戲

教師首先需抱有輕鬆愉快的心情,將教學視為一件可以愉悦人心,促進成長的事。若以遊戲教學,這樣在處理教材、設計上更具有創造性。在教學的方法方式上,就會具有更大的靈活性,更濃厚的人性色彩。在教學目的的達成上,有效性更強。例如蘇教版《登月之旅》一課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認識環形山的特徵,老師給每個小組的同學準備了各種材料,把教室變成了一個大作坊,學生小組合作,用不同的材料嘗試用各種各樣的方式造環形山,然後每個小組展示成果介紹一種自己組最有創意的造環形山的方法。學生興趣盎然動手製作,在玩樂的過程中很容易就對環形山的特點有了實質的感受。這樣的課堂,遠比我們傳統的一板一眼的講授效果好的多。從實際出發,面對客觀現實和生活實際,首先要轉變觀念,將科學科教學的嚴肅化、抽象化的觀念逐步轉變到教學即遊戲的觀念上來。 二,上學生大膽自主探求和應用知識

例如:在教學《聲音的產生》時,應先準備鼓、橡皮筋、塑料尺等能發聲的物體,實驗時,要求學生觀察這些物體發聲時的不同點和相同點,學生通過觀察探究得出:它們發出的聲音各不相同,但發出聲音時都會振動。進而理解:“聲音是由物體振動而產生的。”

教師怎樣有意識地與學生同玩同樂,學中玩、玩中學,既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又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探究科學的方法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第四篇: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國小科學教學中如何做學情分析確定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新課程改革以來致力體現的核心理念。完成教學的任務就是使學生獲得知識、發展能力、完善人格。要實現教學的任務就必須對學生這一教學活動的主體有充分的瞭解(分析),包括他們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與特點;影響他們掌握知識、發展能力的各種因素;以學習動機為核心的非認知因素以及學生集體對教學的影響。這樣才能有效地調整教師的教學,調整課堂設計,調整教學方法,協調教學環境,實現真正意義上讓學生髮展的教學任務。對學生的分析貫穿始終,不外乎4個階段:學期初學情分析、課堂學情分析(課前、課中、課後)、學期末學情分析。1 學期初學情分析

在學期初總是有意無意地對學生進行分析。例如剛接一個新班時,教師通常會了解學生上學期成績,瞭解學生操行評語,與相關教師瞭解班級大體情況,通過對學生已學過的教材的分析確定學生現在應有的智力、非智力水平。

具體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從4方面展開分析:

1)可以依據本年齡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對學生的非智力發展水平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和分析;

2)通過對學生上學期的試卷分析等,瞭解學生現有的知識技能水平;

3)通過談話、問卷等形式分析學生的集體特點和個人學習特點等;- 1 -

4)通過認真分析課標和教材,確定本學期學生應有的知識與方法、過程與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水平。

2 課前學情分析

課前學情分析是在備課過程中發生的,就是教師通常所做的學情分析。教學論是從學生的智力因素與認知發展水平、學習準備性、自學能力、非智力因素幾大方面進行分析的。教學前的學情分析應達到的目的是:瞭解學生的知識準備情況,確定教學的起點,以決定先要複習哪些學過的內容,選擇何種適當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等。

3 課中學情分析

課中學情分析是整個教學過程中最不好操作的一個內容,需要教師在最短的時間內對學生的狀況作出判斷、分析,並及時作出迴應,這與教師的教學經驗、智慧直接相關。在教學中筆者嘗試用以下兩種方法對學生進行分析。

(1) 提問分析學情

由於課堂學情分析有明顯的即時性,學生帶給教師的信息經常在教師還沒有辦法作出分析處理時便一閃而過。面對這種情況,教師不妨有意設計幾個不同層次的問題來主動對學生進行分析和判斷。

(2) 田野表格記錄分析學情

課堂上,教師除了可以如上所述那樣積極主動地分析學情之外,對那些一閃即逝,無法或還沒來得及處理的學生信息該何時進行分析處理呢?質性科學研究方法中的田野研究是一種非常簡單又行之有效的

方法。田野研究法就是在自然情境下,觀察並記錄個體的行為。課堂就是的田野,教師就是耕作者,最方便去真實地進行課堂學情記錄和分析。通過這樣的分析,可以使教師在課中分析時變被動為主動,有目的地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加以瞭解,從而幫助教師監控自己的教學行為,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4 課後學情分析

課後學情分析也是教師較為熟悉的,一般可以通過課後反思、作業分析、測驗等來實現。課後反思的內容有很多方面,但根據學生的課堂狀態進行反思是非常重要的。科學課提倡表現性評價的辦法,顧名思義,評價的依據是學生身體的動作行為,可以嘗試幾種做法:作業分析;小測驗分析;動手操作及作品評價和分析;訪談式分析;檔案袋;評定量表。總之,課後分析要達到的目的是:分析學生的學習成果是否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發現困難,改進教學。

5 學期末的學情分析

關於學期末的學情分析,就是要根據學生一個學期各方面的發展狀況進行綜合的分析評價,並提出建議。其中試卷分析是很重要的一個學情分析的途徑,也是教師常做的工作。試卷分析重在分析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對失分較多的題目的失分原因要進行分析,通過分析,明白學生學習的主要優缺點是什麼,今後在學習中應從哪些方面入手來提高學習效果。在試卷分析時,教師只質性地談自己的感覺和看法是不全面的,一定要有科學的統計,要根據數據進行分析,除了計算優秀率、合格率、正確率、出錯率以外,還要對學生的失分情況進行具

體統計分析,找出失分原因。

總之,要彙總平時積累的信息,把形成測驗、平時表現與期末測試分析結合在一起進行全面而細緻的分析,從而完成貫穿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的極其重要的學情分析,有效完成教學任務。

第五篇: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宿松縣2014年國小科學學科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讓國小科學教學充滿活力

長鋪中心國小曹鮮花

愛因斯坦曾經説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國小的科學課就具有這樣的挑戰性,讓學生通過觀察、親身體驗、試驗、猜想等方法,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得出結論或個性化的結論。科學教學和其它學科教學一樣,只要精心設計,創設有趣教學情景,將學生置於渴求知識的氛圍,同樣會煥發出生命的活力。那麼如何才能使國小科學教學富有生機、充滿活力呢?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深深體會到應從以下幾方面去努力。

一、大膽質疑 激發探究熱情

質疑是創新的起點,許多科學發現都是從疑問開始的。科學作為一門實驗性學科,培養學生大膽質疑及提問能力尤顯重要。因此,在教學中要努力引導學生生疑、質疑、釋疑。教學生學會在本節所學知識的重點、難點、關鍵處提出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要留有餘地,給學生適當的思考時間,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機會,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提問氛圍,逐步培養學生敢想敢問的良好習慣。如,在教學“鐵釘生鏽了”時,我先讓學生舉例生活中的鐵鏽,再讓學生比較沒有生鏽和生鏽的鐵製品的不同,學生經過討論交流得出:“鐵鏽是一種新的物質”,我接着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鐵在什麼條件下最容易生鏽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紛紛提出自己的觀點,並提出了另外一些新的問題:“為什麼商店裏完好包裝的鐵釘沒生鏽?”“瓷盆為什麼瓷掉了就會生鏽?”??此

時,學生的探究熱情很高。通過這樣一系列問題的探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應用自然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

二、 動手操作,調動學習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 :“給兒童以勞動的快樂,取得學習的快樂,喚醒他們心中的自豪感、自尊感,這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條金科玉律 ”。在科學教學課堂中尤為重要。教學中需要學生不斷動手操作,親身體驗知識產生的過程,需要學生大膽操作、大膽説、大膽想,讓學生在自主實踐活動中獲得知識。教學《我在成長》時,指導學生測量男、女身高時,首先讓學生帶來了測量身高的工具,並且各自猜自己的身高,然後再測量。看誰猜得準。這時他們自己估摸自己的身高,然後精心測量,在測量時同桌合作,或自由組合,此時學生異常興奮,躍躍欲試,興趣盎然。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過程,又是量又是記,十分積極,猜中的同學哈哈大笑。從中可以看出,培養學生動手操作是很重要的。因為手是思維的鏡子,是智慧的創造者。注重學生動手操作同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有機的結合起來,使學生在操作中形成表象,靠表象作為進行抽象地概括的支點,理解記憶知識,促進感知,有效的理解新知識。又比如在教學“電磁鐵”時,我首先提出課題,讓大家猜想一下什麼是電磁鐵?然後讓學生和老師一起做一個電磁鐵,但這個電磁鐵只能吸引一些小物體,你想用什麼方法能讓電磁鐵的磁力大一些呢?學生們都積極思考,提出了這樣一些猜想:與電池節數有關;與導線粗細有關;與繞線圈數有關等等。然後我適時讓大家針對自己的猜想,自己設計實驗,自己動手實驗,並作好觀察,記錄好數據,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很顯然採用探索性實驗教學,可以讓學生自己探索,成為

科學知識的主動探索者。使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實驗思維能力以及創新能力。

三、注重實驗,選擇合適的活動材料

作為一門實驗科學,科學課的教學離不開實驗材料,因為讓學生親身參與探究活動,是培養他們科學素養的主要途徑。我們不僅要充分利用學校配備的教學儀器,而且還要積極創造條件,做生活有心人,將身邊資源帶進課堂,打造高效和諧、充滿活力的科學課堂。

活動材料是學生解決科學問題,獲得科學知識、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載體。活動材料是為課程服務的,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在探究活動中,教師應選擇那些貼進學生生活,有趣味性,容易操作,能很好地揭示科學問題的材料,做為學生探究活動之用。如果選擇不當,就會影響探究活動的順利開展,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四年級下冊《生活中的靜電現象》一課,教科書上是用氣球與羊毛製品摩擦做實驗。這樣就要把氣球掛起來,氣球比較輕,即使沒有風,也很難紋絲不動地聽人擺佈掛在那裏,而且稍不小心,就容易把氣球弄破。教學時,我把實驗材料改成吹塑紙與綢布摩擦,一張吹塑紙放在用可樂瓶頭做的支架上,另一張手拿,摩擦後兩端靠近,兩條吹塑紙相互排斥,飛速繞着旋轉,靜電現象非常明顯,學生非常感興趣,又便於學生操作,實驗效果非常好。

四、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實效

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的教育環境和學生的生活環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多媒體技術的使用,是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進步,現代教學手段可以幫助學生學習瞭解和課本有關的知識,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

的興趣,當然多媒體在出示的時機和使用的方法上,也要有精心的設計。使用的目的是什麼?如何指導學生觀看,觀察的目的是什麼?觀察的重點是什麼?這些教師都要考慮,在科學課上需要了解的內容太多了。所以在教學上把一些抽象的、現實生活不存在的,通過信息技術讓學生來了解,實實在在拉近課堂與生活的距離,把抽象的知識變為生活的知識,學生也喜歡。教學《人生之旅》時,課文中只是幾幅插圖而已,根據插圖學生很快的就知道,人的一生劃分嬰兒期、中年期、老年期。單憑這些知識很難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要,針對這種情況,我又查找了一些相關資料。比如人是怎樣來到這個世界的。當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我們的爸爸、媽媽是怎樣照顧我們,上課時給學生播放了,學生在多媒體上觀看了這些資料後,心情非常激動,從中知道了自己怎樣長大,人生多麼有價值,父母養育我們多麼不容易。在此我還設計了一個環節,讓學生談一談,現在自己在家是怎樣對待父母的。學生各抒己見,特別是有的同學現在有時和父母頂嘴不尊重父母。瞭解人生階段的一些知識後,覺得以後要理解父母,尊敬父母。這樣達到了教學的目標,還受到了尊老愛幼的教育,使這節課既傳授了知識又讓學生受到了思想教育,課堂氣氛也很活躍,教學很有實效。總之,在科學教學中,運用多種手段,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在這些情境中主體意識得以體現,創新意識得以喚醒,情感意識、科學態度等品德要素得以陶冶,實踐能力得以鍛造。既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學,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課堂真正“活”了起來。

請你繼續關注本站以下相關文章:

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淺談國小科學教學論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7og8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