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論文模板 >

陶行知教育思想論文精品多篇

陶行知教育思想論文精品多篇

陶行知教育思想論文精品多篇

陶行知教育思想論文 篇一

【關鍵詞】特色德育 陶行知思想 師生責任感

作為一所城鄉結合部的初級中學學校的管理者,我深刻地感受到德育教育正面臨着一個嚴峻的現實:師生責任感的缺失。 我前年參加了龍巖學院召開的陶研會後,與校委會成員共同探討了學校責任感教育的問題,結合學校“培養愛心,承擔責任”的特色德育,提出了“踐行陶行知思想,強化師生責任感”的教育思路,重拾師生的責任感。

如何在學校教育管理中踐行陶行知思想,強化師生責任感呢?我校實施了三位一體的踐行思路:以校園文化為載體,浸潤行知思想;踐行“愛心”與“責任”的行知教育思想,培養教師的責任感;踐行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培養學生的自我責任感。

一、以校園文化為載體,浸潤行知思想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近代最具有影響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實踐,行知合一的師德風範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陶行知的許多教育思想理念、經典名言,如一道道精神大餐、文化食糧,豐富了人們的思想素養。如陶行知先生強調教師的職責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會做人”;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學生不應當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等。

文化薰陶學行知,營造行知思想氛圍。我校地處冠豸名山,浸潤着冠豸靈氣,積澱着深厚的冠豸文化。為了讓全校師生更深入地學習、感受陶行知思想內涵,我校以冠豸文化為載體,多層面打造行知校園文化。如我們在校園大門左側佈設了三十米的陶行知思想文化長牆,介紹陶行知事蹟、教育思想、教育理論書籍等,在通道的醒目處懸掛陶行知畫像、陶行知教育理念的燈箱,在走廊上和班級裏張貼陶行知名言。通過一系列的校園文化建設,優化育人環境,營造了良好的行知思想氛圍,形成了有豐厚行知文化底藴的校園文化,讓師生浸潤在行知思想中,受陶行知思想的薰陶,養成良好的思想素養。

二、踐行“愛心”與“責任”的行知教育思想,培養教師的責任感

愛心與責任是社會最需要的永恆主題,然而,當今時代,恰恰就是這個永恆的主題被當前不少急功近利的人忽略了。一個人如果沒有愛心,就不會有承擔社會責任的責任心。我把愛心與責任作為我校最主要的教育理念提出來,就是針對當前教育責任缺失的現實而言的。

實踐“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的思想,樹立責任感教育的典範。“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即身正才能師為人範。教書育人是教師的一種責任,教師樹立起責任感,才能使學生成為富有責任感的人。因此,促進學生責任感之養成,教師承擔着許多責任。為此,學校注重樹立責任感教育的典範,要求教師做學生責任感的表率。

在我們學校大力推行的“培養愛心,承擔責任” 特色德育活動中,許多教師、班主任用自己的責任心、愛心踐行着教師的職業道德,踐行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成為了學校責任感教育的典範。

三、踐行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培養學生的自我責任感

陶行知在“生活即教育”中説:“過什麼樣的生活,就受什麼樣的教育。” 責任感要在生活中培養,對此,我校踐行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採取陶行知“三問”思想對學生進行責任感培養。

問“學問”,學會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學問是一切前進活力的源泉”。求知是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問,將來才能更好地造福於社會。只有學會對自己的學習負責,才能養成勤學好問的好習慣,才能提高學習的自覺性。

首先,在學習方法上要讓學生知道,優異的學習成績是靠勤奮得來的。唐代文學家韓愈的“業精於勤”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學生要常問自己:今天我勤奮了嗎?

其次,明確虛心求教的學習態度。孔子提出“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就是希望學生在學習中遇到不懂的問題不要裝懂,不要愛面子,那樣會阻礙自己的學習進步,要懂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道理,這樣才能讓自己的學習更上一層樓。我們倡導學生每天反思:今天我問了幾個問題?

陶行知教育思想論文 篇二

關鍵詞:教育思想;體育評價;“中國的八年研究”

中圖分類號:G807.0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1006-1487.2013.04.000

前言

20世紀初既是教育測量由開拓期向興盛期過渡的階段,同樣也是現代教育評價的萌芽期。1917年胸懷具有國際教育科學發展最新動向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學成回國。其早期的教育活動充滿了現代教育評價的色彩,又緊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最終完成了陶行知“中國式”的教育評價理論實踐與探索。本文從陶行知教育及教育評價思想入手,意在發現其中學校體育評價思想的衍生,以求對我國現代學校體育評價理論體系建構有所啟示。

西方現代體育在中國的傳播以及我國新體育意識的形成共同促進了我國近代體育的發展。我國近代是現代體育與傳統體育相融合時期,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體育思想同樣是中西方體育的結合體,是廣泛意義上的體育。在陶行知教育思想中以體育、武術、健康、健身、衞生等詞予以表現。

1 陶行知中國教育改造思想

在《試驗教育的實施》一文中陶行知將統計法的應用列為重要方法之一,對教育研究者提出“果能把這個法子學在腦裏,帶在身邊,必定是受用無窮”,指出教育研究機關“需按着程度高下,加入相當分量的統計法,列為正課”。將統計法引入教育、提出統計課程的開設,無不體現陶行知前瞻性的教育評價思想。統計方法在教學實踐的運用影響到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在學校體育方面如《鄉村國小比賽表》中以量表的形式對開展學校體育的各方面做出明確的規定。

統計思想是量化評價的重要途徑,而體育評價中量化評價在今天體育多元化評價的背景下仍然佔據重要的地位。陶行知對統計法在教育研究中的重視,既是與當時國際接軌的體現,又為其教育評價思想的實踐提供了科學的工具。陶行知體育評價思想正是伴隨之教育評價實踐的開展逐步得到深化。

“今日中國改造鄉村生活之唯一可能中心”是經過探索的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最終落腳點。在《中國鄉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一文中,陶行知提出教育最應和農業聯手,但為了提高教育的有效性還應當與銀行、科學機關、衞生······等聯手,這足以體現體育在鄉村教育中的一席之地。體育是勞力與勞心相結現象最明顯的學科,陶行知在《目前中國教育的兩條路線——教勞心者勞力,教勞力者勞心》一文中詳細地對二者的關係予以闡釋。在育才學校五週年紀念日所作的演講《從五週年看五十週年》一文中,陶行知提出“建立起健康的堡壘”,“這身體要留着、鍛鍊着······”

體育實施的本身也都藴含着體育評價的過程,陶行知教育改造思想是從宏觀層面指出當時中國的教育問題,併為之改革提出理論的指導。體育思想在宏觀層面的體現,為其在實踐中的運用提供了理論的指導,體育評價與體育實踐正是在相輔相成中共同得到發展。同樣需要指出的是這種無意識體育評價思想的提出正是現代化體育評價形成的雛形。陶行知對體育的重視在今天看來仍然具有與時俱進的特性。

2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思想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之集成,是其思想精髓之所在。在《湘湖教學作討論會記》中回答翁衍楨“教學做的目的是什麼”時,陶行知將鄉村師範要培養教師“健康的體魄”列為五個分目標的之首,足以見得體育在教師培養過程中的重要地位。陶行知在《生活即教育》等多篇文章中強調“健康的生活,就是健康的教育;非健康的生活,就是非健康的教育”。終身教育思想是現代教育思想的主流,在陶行知《生活教育》一文中“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就是終身教育思想的體現,由此可見其思想的前瞻性。體育終身教育思想來源於終身教育,同樣也是對體育評價思想的豐富。

正是由於對實施體育要求的存在,才促使了體育評價的出現。陶行知對師範教師培養的要求,對生活與教育的理解,對教育終身化的定位中都有對體育關注,這些對陶行知的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其制定的學校文件、制度規定以及評價量表中都能看到體育思想的印記。也正是這些體育思想的存在促進了陶行知體育評價思想的現代化。

3 陶行知學校教育思想

陶行知學校教育思想關注層面極其廣泛包括幼兒教育、女子教育、職業教育、普及教育、師範教育、育才學校與社會大學等,並且在每個層面都有其獨特見解。學校是體育實施的重要途徑之一,體育作為學校教育的有機組成,在陶行知學校教育思想中得到廣泛體現。為了體育更好地開展,學校體育評價在現代體育評價形成的萌芽期,受到無意識的關注。在陶行知學校體育實踐過程中體育評價表現在多個方面,如把對體育的要求作為學生畢業學分的組成,把對體育的規定列入相應的制度方案中等。

3.1幼兒教育思想

陶行知在“要把外國的幼兒園化成中國的幼兒園,把費錢的幼兒園化成省錢的幼兒園,把富貴的幼兒園化成平民的幼兒園”的宣言下,開始了中國化幼兒園建設。《幼兒園新大陸——工廠與農村》中提出“我希望大家把兒童健康當做幼兒園裏面第一重要的事情,幼兒園教師應當做健康之神”。在《國小目標案》中提出“國小教育應培養手腦雙全,志願自立立人的兒童”,並制定了培養兒童“健康的體力,勞動的伸手······”的目標。這些都是對體育重要性的評價,雖然是廣義層面上的規定,但在實踐中必將推動體育評價細節化的進程。

3.2女子教育思想

陶行知從女子教育的必要性、發展障礙之解決等方面對女子教育進行了解讀。女子教育在社會及學校中的重視,為女子接觸體育提供了原則上的可能,促進了女子體育的的發展。

3.3普及教育思想

陶行知認為“今日之平民教育就是將來普及教育的先聲”。在《寶山縣試辦鄉村兒童自動工學團組織大綱草案》中指出“培養本村體力以創造健康的村莊;鍛鍊本村武藝以創造自衞衞人的村莊”並對組織、“考成”、“繁殖”等有明確規定,其體育評價思想表現顯著。在《對於上海市普及初步教育之意見》一文寫到“高中以上學生需辦民眾學校與假期學校或參加私塾改造會,其教人成績與操行、體育並重,不及格者不能升級畢業”,由此可以看出對體育的評價已是學生評價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全民教育》一文中提出了“全面教育”的指導原則,指出“健康、科學、勞動、藝術及民主將構成和諧的生活”,從此可以窺見體育在構建和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藝友制在師範中的引用,同樣真知灼見。藝友制中“教者、學者既是朋友,便須以平等相待,以至誠相見,尤須共同在勞力上勞心,以謀事業之進步”。如拳師就可以招藝友,既解決學校體育師資的問題,又避免了藝徒制的弊端。

3.4師範教育思想

在師範教育中不僅包含對體育師範教育的重視,而且包括對師範學生自身的體育要求。在《師範教育鄉下運動》一文中提到江西省立師範分校聯合會第二屆常會上對鄉村教育問題之分門的規定,其中體育課作為其中一門學科在列,並有相應課程大綱的制定;健康教育等問題也有專門委員會負責研究。對體育師範教育的專業化,實際上也是體育評價的專業化,這些在體育評價的發展中都極有借鑑意義。對師範生自身體育的要求,《我們的信條》一文中寫到“我們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發點,也是教育的出發點;我們深信鄉村教師必須有農夫的身手,科學的頭腦,改造社會的精神”;《第二年的曉莊》一文中陶行知主張”以國術來培養健康的體魄”。思想的要求及制度化的規定共同折射出對體育的重視,同樣也是體育評價實施的體現。

3.5 育才學校思想

育才學校是“根據中華民國教育宗旨及抗戰建國需要用生活教育原理與方法,培養難童中之優秀兒童成為抗戰建國之人才”。育才學校的教育是智仁勇合一的教育;育才學校的生活包括“勞動生活、健康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在《育才衞生教育二十九事》中同樣提出要適當地運動。這些思想的提出都藴含有對體育的評價。

4 陶行知“中國的八年研究”

美國在1933年至1940年由泰勒領導的以實驗核心課程為目的的“八年研究”為世人所熟知,也被認為是現代教育評價誕生的標誌。但在同一時期的中國陶行知於1926年至1933年期間編制並實施了《鄉村國小比賽表》,它是具有中國農村教育特色的評價量表,以陶行知鄉村教育理論——生活即教育為依據。與美國“八年研究”相比,其在內容上更加廣泛,在時間上也早了八年,可以看作是“中國的八年研究”。此時國際上的教育評價學説還處於萌芽期,不得不説陶行知的作為是一個創舉。

查閲《鄉村國小比賽表》我們不難發現其共包括12條97項,其中有關體育的項目有:第1條“導師”中“能領導健康的生活,能領導勞動的生活”;第3條“切合鄉村生活的課程”中“自衞之武藝;高尚娛樂之遊戲運動;培養身心健康之衞生、體育”;第5條“教具”中“體育器材”;第6條“校地”中“遊戲運動場地每生一OO尺”;此外在“指導法”中還有“發展個性;學業成績有正確之測驗”;在“改善天然環境之提倡”中有“三裏至六裏見方以內有公共衞生之組織”;在“改造社會環境之提倡”中有“三裏至六裏見方以內有自衞團和同樂會”等,

《鄉村國小比賽表》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教育評價量表之一,其中有關體育評價的條目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對體育量表化的評價開創了中國學校體育評價的先河。通過查閲相關文獻資料,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在《鄉村國小比賽表》中所呈現的對學校體育開展中教師、課程、教具、指導法等方面評價仍然是現代學者關注的重點,仍然是現代學校體育評價的核心。其與時俱進的特性不言而喻,陶行知體育評價思想也是我國現代體育評價思想的開端。

《鄉村國小比賽量表》其本身就是陶行知教育評價思想的體現,同樣也是其體育評價思想的體現。它是近代教育史上首次被提出的“中國式”的教育評價理論,在教育評價史上佔有重要一頁;其所折射出的體育評價思想同樣值得銘記。

結語

陶行知體育評價思想雖然主體還是對體育的認識與運用,但已有了對現代體育評價的探索。統計法在教育研究中的運用,陶行知教育實踐《鄉村國小比賽表》的實施,各種學校制度方案的規定,都具有現代體育評價的影子。

陶行知體育思想的涉及麪包括了學校體育的各方面,如體育教師、場地器材、學生體育等。這些既是學校體育的組成,又是體育評價的對象,在今天看來仍然與時代同行。陶行知體育評價思想是對其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昇華,其理論意義值得研究者的關注。

在《每天四問》中,陶行知的第一問是“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這樣問的原因是“健康第一”,我們要建立“健康堡壘”,其折射出的體育思想值得體育界學者的鼓舞。陶行知相關體育思想也是其評價思想的體現。陶行知教育評價思想是在汲取西方教育科學發展成果的基礎上,並結合中國的具體國情提出的。這也為體育評價界學者提出了要求:要勤於、勇於吸收西方的體育評價思想;並要關注中國的具體實際,既要有現實的眼光又要有歷史的維度。

參考文獻:

[1]中國陶行知研究會編。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論和實踐[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2]孫崇文,伍偉民,趙慧著。中國教育評估史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4—124.

陶行知教育思想論文 篇三

論文關鍵詞:陶行知;職業教育;行一知一行;生利主義;教學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作為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畢生為中國的教育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他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論體系中,其職業教育理論尤為突出,作為我國現代職業教育事業主要的倡導者,陶行知先生從啟蒙到發展、從提倡到親為、從實踐到理論,走過了從“行”到“知”的艱難探索歷程,形成了科學的職業教育思想體系。

一、“行——知——行”——陶行知職業教育理論的認識論

陶行知先生對知行關係的認識既有前人和同時代思想家的理論影響,又是其教育實踐活動的總結。陶行知先生在金陵大學學習期間,深受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學説的影響,遂改名“知行”。1914年到美國留學,師承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認識又發生了很大的改變。1917年陶行知先生學成回國,經過多年的教育實踐,逐漸認識到王陽明的學説從根本上説是錯誤的。陶行知先生針對哲學家王陽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觀點,針鋒相對地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論斷。

1934年,他在《生活教育》雜誌發表了《行知行》一文,對行與知——實踐與認識的關係進行了解析,並將時名“知行”易名“行知”。1936年他在《生活教育之特質》一文中又更進一步説明:“行動產生理論,發展理論。行動所產生髮展的理論,還是要指導行動,引着整個生活衝入更高的境界。”在這裏,陶行知先生清楚地指明瞭認識來源於實踐,而又進一步去指導實踐這一唯物辨證的關係。至此,陶行知先生為職業教育的合理性、必要性尋求到了科學的理論支撐——他的認識論公式就是“行——知——行”,即實踐是一切理論知識的來源,實踐又需要科學的理論來指導。

二、生利為主義——陶行知職業教育理論的核心

1918年,陶行知在中華職業教育社創辦的《教育與職業》雜誌上,發表了《生利主義之職業教育》一文,系統地闡述了“職業教育應以生利為主義”的思想和觀點。文章開宗明義,“欲職業教育之卓著成效,必自確定一正當主義始”。換句話説,就是要首先解決“指導思想問題”和“培養目標問題”。他指出職業教育所遵循的指導思想必須彰顯其自身的特殊性。“職業作用之所在,即職業教育主義之所在。”“職業以生利為作用,故職業教育應以生利為主義”。所謂“生利主義”就是“生有利之物”、“生有利之事”。職業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能夠為人民羣眾“生利”的人。“凡養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謂之職業教育。”生利主義是整個職業教育的宗旨與核心。

陶行知先生認為生利主義之職業教育,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一是合格的職業教育師資隊伍。他認為職業教育師資首先必須有“生利之經驗”,也就是從事職業教育的實際本領;第二必須具備“生利之常識”,也就是必須具備職業教育所必需的學識;第三必須實施“生利之教學法”,即職業教育不同於普通教育的生利教授法。二是必要的教學設備。“無農器不可以教農,無工器不可以教。…‘職業學校之生利設備可分兩種:一自有之設備;二利用職業界之設備。”三是科學的課程設置。堅持“按事施教”,課程安排應以培養學生的“生利”能力為標準。執行自易至難、從簡人繁原則,學成一事,再學一事,“以一事之始終為一課”,即我們今天所説的模塊化課程。四是對專業有濃厚興趣的生源。陶行知先生認為學生對專業的選擇十分重要,擇業的標準“不在適與不適,而在最適與非最適”,所謂“最適”標準有二,日才能、日興味。學生應選擇最能發揮自己才能,同時也是自己最喜歡的職業為職業。“故能選最適之業而學之,生大利不難,豈僅生利哉!”

陶行知先生對生利主義的論述深刻揭示了職業教育的意義,揭示了職業教育的宗旨,系統地論述了職業教育的教師和學生,職業教育的設備和課程設置等,涉及了職業教育實施主體、實施對象、實施手段、實施內容等職業教育要件。因此,生利為主義應為陶行知職業教育理論的核心內容。

三、“教學做合一”——陶行知職業教育理論的方法論

以生利為主義之職業教育,要想在實際教育中取得實效,必須有一套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這個方法就是“教學做合一”:“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做。”陶行知先生認為“教法,學法,做法是應當合一的。”“教學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為教,學也不成為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如果把三者分離開來“便要學非所用,用非所學了。”陶行知先生特別強調,職業教育要手腦並用,既要勞力也要勞心,“真正之做只是在勞力上勞心,用心以制力。”“運用心思指揮力量以求物之變化。”手腦聯盟,用大腦來指揮手才能培養出學生的創造創新能力。他認為“中國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腦的人不用手,教用手的人不用腦,所以一無所能”。因此,他提出“中國教育革命的對策是使手腦聯盟”,如果手腦並用,那麼“手與腦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議”。職業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教學合一”的層面,職業教育必須“做”起來。

陶行知教育思想論文 篇四

[關鍵詞] 陶行知;創新思想;啟示

[中圖分類號] F307 [文獻標識碼] A

陶行知是人民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教育理論與實踐被人所熟知,對後世影響深遠。實際上,他的創新思想也很豐富,對於我們今天培養創新型人才,建設創新型國家也有着重要的參考價值。特別是十報告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完善知識創新體系,因此,梳理陶行知的創新思想也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

1 陶行知創新思想的萌芽

早在陶行知先生求學於金陵大學(南京大學前身)時,受學校民主自由思想和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已經產生了革舊布新的思想,他在《因循篇》中説:“吾人慾與並駕齊驅,其進取當有列強十百倍之猛勇。即欲在世界求一生存,猶當夙興夜寐,不容稍事蹉跎。苟仍萎靡不振,習於因循。則保守已無餘地,大局何堪設想?”。從中不難看出他反對因循守舊,勇於創新的思想,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另外,在這一時期,他發表的其他文章也飽含革舊創新思想。如他在《一夫多妻之惡果》中對因循守舊的婚姻進行了批判。他還建議金陵大學辦中文報,並且在《創刊中文報之緣起》中提倡學習西方發達的現代文明。但是,對於傳統文化他又不是全盤否定的,否則也不會提議創建中文報了。

正是在他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產生了創新思想的萌芽,為他後來創新思想的實踐,特別是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創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2 陶行知創新思想的成熟

1915年夏,陶行知先生投身於教育事業,開始將其樸素的創新思想延伸到教育領域,特別是任職於南京高等師範和中華教育改進社期間,他的創新思想日益成熟,主要表現在創新教育思想上。關於教師,陶行知1919年4月21日在《時報·教育週刊·世界教育新思潮》中論述了第一流的教育家,不是政客的教育家,不是書生的教育家,也不是經驗的教育家,而是“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的教育家;關於學生,陶行知1931年11月26日在《申報·自由談》之《不談庭草齋夫談萃》中提到新舊之學生,舊時代的學生是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新時代的學生應該用活書、活用書、用書活;關於選書,少選吃的書,多選用的書;關於創新教育的內容,包含五個方面:第一,創造健康之堡壘;第二,創造藝術的環境;第三,創造生產的園地;第四,創造學問之氣候;第五,創造真善美之人格[1];關於創造力,陶行知説:“兒童的創造力是千千萬萬祖先,至少經過五十萬年與環境適應鬥爭所獲得,而傳下來之才能之精華。發揮或阻礙、加強或削弱、培養或摧殘這創造力的是環境。教育是要在兒童自身的基礎上,過濾並運用環境的影響,以培養加強發揮這創造力,使他長得更有力量,以貢獻於民族與人類。教育不能創造什麼,但他能啟發解放兒童創造力以從事於創造之工作”。[2]他認為,兒童生來是有創造力的,但是環境對其會有影響,因此,他主張“六大解放”,把孩子頭腦、雙手、嘴、眼、時間和空間都解放出來,然後對其創造力進行培養。

3 陶行知創新思想的實踐

陶行知將其帶有試驗主義色彩的創造教育思想踐行於教育實踐,集中體現在創辦曉莊試驗鄉村師範和上海山海工學團時期。[3]這一期間,他的“先行後知”思想、“教學做合一”理論、“手腦並用”思想得以形成。他在《行是知之始》的演講中闡述“先行後知”的思想;他在《教學做合一》的演講,以及後來的著作《教學做合一下之教科書》中都強調了“教學做合一”的理論,他説:“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不再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為教,學也不成為學。”為了宣傳他的手腦雙全思想,他編寫了《手腦相長歌》:人生兩個寶,雙手與大腦。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腦,飯也吃不飽。手腦都會用,才算是開天闢地的大好佬!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中國教育革命的對策是使手腦聯盟。

抗日戰爭期間,陶行知又在重慶創辦了育才學校,把“生活教育”理論運用在培養“人才幼苗”的實踐中。育才學校擇優選拔有特殊才能的優秀兒童,並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條件聘請大批專家學者擔任教師。校內不僅教學生文化課,還努力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如他倡導學習“南泥灣精神”,帶領師生開荒30畝,建立了育才農場等。

他的創新思想最成熟的莫過於創造教育思想,而他之所以能成為“萬世師表”的教育家,不僅僅在於他倡導的教育思想,更在於他的創造教育思想的實踐,他把“平民教育”思想付諸行動,在鄉村創辦學校,“在勞力上勞心”,和師生一起開荒,並倡導學習“南泥灣精神”。

4 陶行知創新思想對當代的啟示

4.1 注重培養全民創新意識

陶行知在《創造宣言》中説道:“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讓我們至少走兩步退一步,向着創造之路邁進吧!”[4]他認為,創新是沒有條件的,不分時間、人物和地點。首先,他強調,小孩子也是有創造力的,並且用“小孩自動教小孩”、“木頭人”的事例加以證明。然後,他又説道:“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5]在他看來,做人就是創造,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創造。這對我們今天建設創新型國家、培養創新型人才有着良好的借鑑。我們總認為,創新是高素質人才的能力,創新與我們普通人無關,我們沒有能力創新,所以不敢創新、不願創新,最後不去創新。事實上,人人都可創新,處處都可創新,事事都可創新,所以,每一個人都要有創新的意識,只有這樣,才能提升創新能力,付諸創新實踐,最終建設創新型國家。

4.2 教人創造富的社會,不創造富的個人

陶行知在《中華民族之出路與中國教育之出路》中指出:資本主義國家的教育,只是做了創造富翁的工具,以致貧富階級團教育而愈隔愈遠。我們只要創造富的社會。社會既富,則在社會裏的個人自然而然的富了。[6]對於一個國家的發展來説,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的富裕不能解決問題,只有整個國家富裕起來,人民才能真正富裕,實現真正的國強民富。因此,對於貧富差距、兩極分化現象必須採取強有力的措施進行遏制,才能讓國家有前途,讓人民有信心。

4.3 各行各業只有創新才能生存

陶行知曾説過:仿我者死,創我者生。這讓今天流行的“山寨產品”何其諷刺!一些學生撰寫畢業論文時,信奉“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一些學者“新瓶裝老酒”,甚至抄襲剽竊;一些電視節目直接仿製,粗製濫造;一些企業“李鬼裝李逵”,冒用商標,生產假冒偽劣“山寨產品”。最終醜聞傳出,不但如過街老鼠一樣人人喊打沒有生存空間,反而可能破壞整個行業甚至市場經濟秩序。因此,只有創新才能生存,否則死路一條,這對我們今天的各行各業來説都有巨大的警醒作用。尤其是工業領域,我們要實現由“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必須致力於創新。

4.4 行動是開始,創造是目的

陶行知曾説過,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以求知知更好。又説道:“行動是老子,思想是兒子,創造是孫子”。也就是説,行動是知識的來源,知識產生創造。這也就是陶行知所強調的“‘行動’是中國教育的開始,‘創造’是中國教育的完成”思想。對於今天中國的創新來説意義非凡,有些人喜歡關起門來創新,有些人喜歡口頭上創新,有些人為創新而創新。其實,真正的創新來源於行動,來源於實踐,在行動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再發現問題,再解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產生新的知識和智慧,發展思維,開發創造性。所以,行動是創新的開始,創新是行動的目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在行動中積累知識,提升創新能力。

4.5 教育是創新的基礎

陶行知認為兒童是有創造力的,因此,創造力的培養,要從兒童抓起,針對傳統舊教育扼殺兒童生活力與創造力的弊端,陶行知認為實施創造教育的關鍵,一是要解放兒童的創造力,二是要培養兒童的創造力。[7]而無論是解放兒童的創造力,還是培養兒童的創造力,都離不開教育,但是這種教育不是抹殺兒童天性的教育,也不是今天的應試教育,恰恰是要把兒童的天性解放出來,通過生活實踐,通過寬容與理解,通過因材施教,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打下良好基礎。

總之,陶行知雖然沒有生活在今天的時代,但是他的創新思想對於今天我們建設創新型國家、培養創新型人才,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有着重要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金林祥。20世紀陶行知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278-279.

[2]陶行知全集[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9:446.

[3]王文嶺,徐志輝,編寫。陶行知論創造教育[M].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4:6.

[4]《創造宣言》,《陶行知全集》(4):7.

[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486.

[6]徐明聰。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M].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9(03):10.

陶行知教育思想論文 篇五

【關鍵詞】陶行知幼兒教育思想;形成過程;基本內涵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10-0192-01

陶行知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為我國的教育事業歷經磨難和艱辛。在他逝世後,他的教育理論和實踐仍然受到我國教育界的廣泛關注,是我國教育史永遠的精神財富。他關於幼兒教育方面的思想、理論和實踐,對於今天我國開展幼兒教育仍然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本文主要分析了陶行知幼兒教育思想產生的背景、形成過程和基本內涵,希望能夠給相關的研究和實踐提供一定的理論價值。

一、陶行知幼兒教育思想產生的背景

陶行知的幼兒教育思想產生的背景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是中西教育思想結合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而逐漸形成的。

(一)鄉土文化背景。陶行知博大的儒學底藴、徽州獨有的厚重文化是在他特有的家庭薰陶和故鄉侵染下孕育的。陶行知父親曾是一位道德文章俱佳的晚清秀才,母親勤儉持家、好學求真,因為生活條件所限,陶行知的啟蒙教育由他父親在家中完成,但正是這種良好的家庭薰陶,才培養出了陶行知畢生教育為民、勇於奉獻的精神,成為工農大眾所喜愛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的故鄉徽州不僅僅是著名的徽商的故里,更是徽州文化的發祥地,文化底藴傳承千年,陶行知潛移默化地受到良好傳統文化的薰陶。徽州人學風極佳,這造就了陶行知治學的良好習慣;徽州人重視教育,注重從小抓起,這也深深影響了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徽州人鄉土觀念很重,成功的商人往往回鄉資助教育,而良好的教育成果也會反過來促進徽州的社會經濟發展,這對陶行知將教育作為畢生事業的思想起了關鍵的作用。

(二)政治經濟背景。陶行知所處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許多有識之士均將改變落後狀況的希望放在了教育事業之上,陶行知正是這些知識分子中的代表。這個時期中國採用舊式教育的方式方法,陶行知自身的求學經歷使他充分認識到這種教育是無法“救國”的。唯有讓教育走向大多數的平民,從根本上改變廣大民眾的精神面貌,才能實現教育救國的夢想。

(三)我國近代落後的幼兒教育現實。我國近代的幼兒教育是在二十世紀初才剛剛開始,但是學習的內容、方式,不是照搬日本的幼兒教育,就是帶有西方宗教色彩的文化滲透。民國以後,雖然政府提出要加強幼兒教育,但缺乏具體的實施辦法,國內幼兒教育的發展主要靠一些私人的資助和提倡,或是教會辦學。後,新式教育開始在國內興起,但是農村幼兒教育仍幾乎為零。於是,陶行知提出並親自實踐建設中國的、平民的、鄉土的、省錢的幼兒教育。

二、陶行知幼兒教育思想的形成過程

(一)萌芽期。陶行知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期間,對於德國幼兒教育之父福祿貝爾的幼兒教育理論和實踐、意大利幼兒教育家蒙台梭利創立的幼兒教育法,都十分感興趣,並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時,他也關注着世界各國的教育發展狀況,並期待針對國內落後的教育狀況,以“教育”實現救國。

(二)發展期。1926年開始,陶行知發表了多篇關於幼兒教育的文章,這一時期的陶行知已經深刻認識到了幼兒教育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必要性,並且開始針對當時幼兒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制定了具體的改革措施。將女子幼兒教育和農村幼兒教育看做未來發展幼兒教育的重點,認為幼兒教育應該切實保護好幼兒的身心健康,加大對平民幼兒教育的投入力度。

(三)實踐期。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曉莊師範學校成立幼兒師範學院,並且在他的奔走努力下,中國第一個鄉村幼兒園成立。陶行知強調要將生活材料用於教學之中,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幼兒教育的方法。後來在他以及一些幼兒教育先驅者的努力下,以陶行知具體鮮明幼兒教育思想為目標的幼兒園紛紛建立,給當時的中國幼兒教育,尤其是農村幼兒教育帶來了曙光和希望。

三、陶行知幼兒教育思想的基本內涵

陶行知幼兒教育思想的基本內涵主要有:1.強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主要強調對人的教育要從小做起,重視人格的培養;強調兒童是祖國未來發展的希望,尊重兒童的人權,培養和鼓勵兒童創造性的思維。2.在中國普及幼兒教育。他認為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根本,要改變過去忽視幼兒教育的思想和態度;要改變辦園的方式方法,普及農村幼兒教育,普及女子幼兒教育;要改變教師的培養制度,形成專業化的幼兒教師隊伍。3.要創辦中國的、省錢的、平民的幼兒園。這主要是針對當時幼兒教育存在的三大弊病:外國病、花錢病和富貴病。4.強調教育內容要注重身心的協調發展。在當時國民體質整體水平較低的國情下,強調健康第一,保護兒童的衞生是十分必要的;同時鼓勵兒童進行室外活動,養成鍛鍊身體的好習慣,促進他們的身體發育。另外他還強調要重視科學教育和勞動教育,重視道德品質的培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qv4ro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