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精品多篇)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精品多篇)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精品多篇)

學習陶行知心得體會 篇一

近日學校組織我們課題組的成員學習了陶行知思想。通過學習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的思想,讓我的收穫頗豐、感觸很深。我們所處的時代是知識經濟時代,是國際化與信息化的時代,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時代。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新時期,必然對教師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被譽為“萬世師表”的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視師德修養,他本人為培育英才嘔心瀝血,百折不回,表現出崇高的師德;他精闢的師德理論,是新世紀師德建設的寶貴財富。他在強調教師地位和作用的同時,又中肯地指出“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師首位在師之自重”。這“自重”的關鍵在於教師要提高自身素質,加強師德修養,他指出“我們深信教師應該以身作則”,“各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要修到不愧為人師的地步”。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實踐,行知合一的師德風範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不愧為是“偉大的人民教育家”,“萬世師表”。

他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線和重要基石,它的精神內含十分明確,即大眾教育—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方法,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這些教育觀正是其教育思想的體現。他認為脱離生活,脱離勞動的傳統教育,會扼殺兒童的身心發展,其結果培養的是一羣無用的沒有創新精神和膽小的“書呆子”。聯繫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我們顯然是做得不夠的,學生依賴教師的被動學習方式,仍是主流,雖然我們知道要體現學生的主體精神,學生應該主動學習,然而,目前的教育環境,課堂上教師的居高臨下、學生的正襟危坐的授課方式以及大量的教學內容和匆匆忙忙趕進度的壓力下,學生並沒有分配學習時間、選擇學習內容的自由。在這樣的壓力之下,學生天生的學習興趣與信心必定會喪失,從何談創新呢?如何改革這一教育弊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已經給我們指明瞭方向。我們的教育必須面向社會,面向生活;要走向社會,走進生活,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親自動手、動腦的機會,要給學生更多選擇的機會,以及學習內容的選擇,鼓勵學生依照自己興趣、需求,開展實踐、探索、創新活動。這樣才能使陶行知的“解放學生的腦,解放學生的手”教育思想得以真正體現,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陶行知先生這一真理格言,是我們“教書育人”的永恆主題。在市場經濟、競爭的年代及世界風雲突變的情況下,“教人求真”更具有現實意義。如何使學生知行達到和諧統一,真正使學生達到“學做真人”,成為真、善、美的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實施素質教育的首要任務。作為教育工作者就應擔負起應盡的職責,幫助、教育和引導學生樹立以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為核心的人生觀,以及在這種人生觀指導下所建立起來的道德、品質、意志。當學生遇到困惑時,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正確引導和正面的鼓勵,當學生經過艱苦的學習,解決了各種難題,認識了事物的本質,就會產生興奮感,這種興奮感是學生對困惑感的否定和對學習探索活動的肯定,由此帶來的喜悦和歡樂體驗可以釀造一個人的自信心和尊嚴感,進一步強化了他的探索行為,從而激勵自己繼續進行新的創造。

他提倡教師做一個學生思想和求知的引路人,不做一個教書匠。陶行知先生提出的這種教師觀正是我們當代教師所應追求的。教師應以親身經歷和體驗來啟發學生,使學生建立在利公而並不是單純利已的功利目標上。教師應“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他改“教授法”為“教學法”;“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於學的法子”。他的這些教育思想都啟示我們教師應更着眼於加強學生的學法指導,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注重學法研究,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教是為了不教”,教給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生存的方法和本領。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銘,也是他一生獻身人民教育事業,尋求探索中國教育的光明大道的生動寫照。的確,選擇了教育,就選擇了奉獻。在我們前輩中間,也有許許多多平凡的教育工作者,無怨無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揮灑在教書育人這塊神聖的土地上。

陶行知經典教育故事 篇二

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評委、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三年一班的柳暢,今天帶給大家的故事是《愛國要從我們做起》

所謂“愛國”,顧名思義,就是熱愛自己的國家。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中,確實有很多的愛國志士,就説一代名將岳飛吧!從小就在背上刺了“精忠報國”的字樣,為了宋朝的大好河山立了不少的汗馬功勞。又説中國的開國功臣周恩來,從讀書時就立下誓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愛國志士多各朝各代的奸臣、奸雄也不少。像與岳飛同時期的奸臣秦檜,禍國殃民,還害死了岳飛,遭後人唾罵,遺臭萬年。還有一代奸雄的國民黨首領蔣介石,不幫助共產黨一致對付小日本,反而與自家人窩裏反。被打敗後夾着尾巴逃到中國台灣,導致了現在的中國無法使領土完整。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句話是南宋時期的民主英雄和愛國詩人文天祥説的。北宋政治家范仲淹也説過:“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可現代人都不屑什麼愛國不愛國的,都本着“事不關己,己不為人”的錯誤觀念,認為只要認真賺錢,只要有錢了,自己就能過上好日子了。卻不知,如果國家不安定(),天天與別國械鬥,今天被別國的原子彈打掉了大片地區,明天又要用氫彈去打別國,然後後天又被打„„這樣反反覆覆地打來打去,個人能有安寧嗎? 我曾在一篇文章上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在一條人來人往的大街上,有一團紙屑就沃在了那垃圾桶旁邊,

過往的人羣們紛紛從它身上跨過,„„就這樣,它在那裏呆了好久好久,直到有一個鄉下的少年來到了這條街,看到了着團紙,第一眼就把它撿了起來„„那只是一個簡單而又樸實的一個動作,卻飽含了深刻無比的愛國之情,難道我們這些所謂的現代人就不如一個鄉下少年嗎 都説國家、國家沒有國何來家,沒有愛國又何來愛家,讓我們行動起來吧,不是要我們去做什麼捨生取義、為國捐軀的愛國烈士。讓我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為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成為世界大國做出一點點的貢獻吧!我們有權利,更有這個義務去做這件事,相信祖國的明天會更好,也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到,加油吧 !

陶行知的故事 篇三

有一天,一位朋友的夫人來看陶行知先生。陶先生熱情地讓她坐下,又倒了一杯茶給她,問道:“怎樣不帶兒子一齊來玩?”

這位夫人有點氣乎乎地説:“別提了,一提就叫我生氣。這天我把他結結實實打了一頓。

陶先生驚異地問:“這是為什麼?你兒子很聰明,蠻可愛的哩!”

朋友的夫人取出一個紙包,裏面被拆得亂七八糟的一塊手錶。這表成色還很新,鍍金的錶殼打開了,玻璃破碎,連秒針也掉了下來。她生氣地説:“陶先生,這表是才買的,竟被我兒子拆成這樣,您説可氣不可氣!他才七八歲,就敢拆表,將來大了恐怕連房子都敢拆呢!所以我打了他一頓。”

陶先生聽了笑笑説:“壞了,恐怕中國的愛迪生被你槍斃了!”

夫人有點愕然:“為什麼呢?難道我這樣做不對嗎?”

陶先生搖搖頭。

夫人又之後問:“陶先生,您是大教育家,您説對這樣的孩子該怎樣辦呢?”

陶先生把拆壞的表拿過來,對夫人説:“走,我們上你家去,見見這個小“愛迪生’。”

到了朋友家裏,陶先生見到那個孩子正蹲在院子的大樹下,聚精會神地看螞蟻搬家。夫人一見又來了氣,正要罵他,陶先生立即勸住了。

陶先生把孩子攙起來,摟在懷裏,笑嘻嘻地問:“你為什麼要把媽媽的新表拆開來呢?能告訴我嗎?”

孩子怯生生地望了媽媽一眼,低聲説:“我聽見表裏的嘀嗒嘀嗒的聲音,想拆開看看是什麼東西在響。我錯了,不該把手錶拆壞,惹媽媽生氣。”

陶先生説:“想拆開看看是什麼東西在響,這沒有錯。但你要跟大人説一聲,不能自作主張。來,你跟我一齊到鐘錶店去好嗎?”

孩子又望望媽媽,説:“去店裏幹什麼?”

陶先生説:“去看師傅修表啊,看他怎樣拆,又怎樣修,怎樣裝配,你不喜歡嗎?”

孩子高興得跳起來:“我去!我去!”

陶先生拿着那隻壞表,帶着孩子一齊到了一家鐘錶店。修表師傅看了看壞表,説要一元六角修理費。

陶先生説:“價錢依你,但我帶着孩子看你修,讓他長長知識。”師傅同意了。

陶行知和孩子站在旁邊,滿懷興趣地看師傅修表。看他怎樣拆開,把零件一個個浸在藥水裏;又看他加油後,把一個個零件裝配起來。從頭到尾,整整看了一個多小時。全部裝好後,師傅上了發條,表重新發出清晰的嘀嗒聲。孩子高興地歡叫起來:“響了,響了,表修好了!”

陶先生臨走又花一元錢買了一隻舊鐘,送給孩子帶回去拆裝。孩子連聲説:“謝謝伯伯!謝謝伯伯!伯伯真好!”

陶先生把孩子送到家後,孩子立即跳呀蹦的跟媽媽説:“媽媽,伯伯買了一隻鍾,讓我學習拆裝呢!”

那位朋友的夫人不解地問:“還讓他拆啊?”

陶行知笑笑説:“你不是問我對這樣的孩子該怎樣辦嗎?我的辦法説是,把孩子和表一齊送到鐘錶鋪,請鐘錶師傅修理。這樣修表鋪成了課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成了速成學生,修理費成了學費,你的孩子好奇心就可得到滿足,或者他還能夠學會修理咧。”

陶先生停頓了一下,之後説:“孩子拆表是因為好奇心,孩子的好奇心其實就是一種求知慾,原是有出息的表現。你打了他,不是把他的求知慾打掉了嗎?與其不分青皂地打一頓,不如引導他去把事情做好,培養他的興趣。中國對於小孩子一向是不許動手,動手就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殘了兒童的創造力。我們就應學習愛迪生的母親,那麼理解、寬容孩子,那麼善於鼓勵孩子去動手動腦,這樣,更多的“愛迪生’們就不會被打跑、趕走了。”

夫人聽了恍然大悟,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誠懇地説:“陶先生,您説得對,太謝謝您了,我今後必須照您的辦法去做。”

陶行知的故事 篇四

一説陶行知,在中國的教育界幾乎無人不知。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在安徽省歙縣西鄉黃潭源村出生,1946年7月25日因患腦溢血在上海逝世,享年55歲。按此刻的話説,還沒有到退休的年齡,就英年早逝,憾別人生,的確讓人惋惜。但陶行知的故事,卻一向在流傳。

有一次,一位朋友的夫人來看陶行知,説她的孩子把一塊新買的金錶拆壞了,她十分生氣,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頓。陶行知聽了,連連搖頭説:“哎呀,你打掉了一個“愛迪生’。”之後,他又親自到朋友家裏,把那個小孩請出來,帶他到修錶店去看師傅修表。他們站在修表師傅身邊,看着他把表拆開,把零件一個個浸在藥水裏。又看着他一個個裝起來,再給機器加上油。用了一個多小時,花了一元六角錢修理費。陶行知深有感觸地説:“鐘錶店是學校,修表師傅是老師,一元六角錢是學費。在鐘錶店看一個多小時是上課,自己拆了裝,裝了拆是實踐。做父母的與其讓孩子捱打,還不如付出一點學費,花一點功夫,培養孩子好問、好動的興趣。這樣“愛迪生’才不會被趕走和打跑。”

有一天,陶行知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磚頭砸同學,就將其制止,並責令其到校長室。陶行知簡單地瞭解了一下狀況回到辦公室,見男生已在等他。陶行知掏出一塊糖遞給這個學生,説:“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比我按時來了。”之後又掏出一塊糖給男生:“這也是獎給你的,我不讓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説明很尊重我。”男生將信將疑地接過糖果。陶行如又説:“據瞭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説明你有正義感。”陶行知遂掏出第三塊糖給他。這時男生哭了:“校長,我錯了,同學再不對,我也不能採取這種方式。”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塊糖説:“你已認錯,再獎你一塊,我的糖分完了,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

這是兩個看似簡單,但卻是一般的家長和老師都做不到的事情。陶行知善於用多角度思維從犯錯誤的孩子和學生身上找出其優點和閃光點。並且善於用他們身上的用心情感克服和戰勝消極情感,充分挖掘其內在誘因,變破壞為創造,變落後為先進。

陶行知自幼聰明好學,鄰村的一位塾師認定這孩子長大後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讓他免費入塾讀書。有一天下大雪,當陶行知趕到塾館時老師已經開講。他怕影響老師講課和其它同學學習,硬是站在門外專心致志地聽老師把課講完。這種學習精神感動了塾館裏的每一個人。

陶行知有兩句重要的名言,一句是:“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另一句是:“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把畢生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中去,確實做了一件“大事”。而他自己,卻“不帶半根草去”。只留一世英名,光照中華大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ld3ye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