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高中化學論文多篇

高中化學論文多篇

高中化學論文多篇

高中化學論文 篇一

一、做足課前準備工作

良好的開始意味着一半的勝利,高中化學教學亦是如此。化學教師應在課堂開始前把課堂中需要講解的教材內容、問題都準備好,從而使學生能夠進入樂趣無窮的化學學習中。尤其是在多媒體教學應用範圍不斷擴大的新時期,教師應抓住這一機遇,發揮這一教學方式的優勢,積極製作多媒體教學課件。例如在講解化學反應及其能量變化內容時,課堂開始前,教師需要大致掌握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如果學生已經熟記了金屬活動性順序表中的內容,那麼在講解氧化還原反應時,可以藉助已製作好的多媒體課件來向學生展示多個氧化還原反應,通過多媒體中的實驗展示來向學生傳授這一部分內容。教師在使用多媒體的過程中可以在氧化還原反應的結果揭曉之前向學生提問題,開發學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並吸引他們的注意,進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開展豐富課堂實驗

對於物理、化學等學科而言,實驗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因此,化學教學中,教師必須意識到以理論知識傳授為基礎,合理進行實驗教學的意義,通過多樣化的化學實驗增強學生對化學學科的興趣。例如,將“怎樣去除水垢”“為什麼鐵放的時間長了便會生鏽”等問題與化學知識聯繫起來。這就需要教師在化學課堂上根據教學內容準備相應的實驗,提升學生的好奇心,增強他們對於化學實驗的求知慾和興趣。不僅如此,化學實驗還有一種類似於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魔術的神奇特點。如講“強氧化性”時,可以用“魔棒點燈”,先做一個滴水着火的實驗。這可以讓高中生迷醉其中,從而展開對化學課程的自主學習與識記,優化課堂質量。除此之外,在實驗準備過程中,教師應事先準備好所要提出的問題,並根據實驗目標進行有針對性的提問,通過讓學生帶着問題進行實驗來提升他們的探索能力與應變能力。同時,這還能有效避免學生因為單純的興趣而沒有意識到進行實驗的最終目標的情況,如此一來,在增強了他們的洞察力的同時又進一步提升了他們對化學課程的興趣。

三、建立有效教學模式

新形勢下的化學教學應不再受過去單一的教學模式的限制緩慢前行,而是應同時採用多種有效的教學模式來增強學生對化學課程的興趣,從而提升課堂質量。例如在講解金屬及其化合物時,教師可以選擇小組討論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小組內敢於、善於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並積極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學習,使學生能夠在各個問題的討論過程中加深對教材的理解與掌握,從而提升學習效果。例如,鹵族元素——碘的教學中,可以採用“白紙顯畫”引入,先用澱粉溶液在白紙上作畫,晾乾後待用,上課時用稀碘酒處理顯畫。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化學課堂上通過互動教學模式來增強學生對化學課程的學習興趣。化學教學中師生互動能夠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有助於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與此同時,還可以加深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感情,有助於情感的溝通。最重要的是使學生對化學課程有了更多的興趣,課堂效率得以提高。學習幾種重要的金屬時,教師可在備課階段想幾個問題讓學生在課上進行探究交流,如“你對哪種金屬的認識最深刻,為什麼?它的突出特性是什麼?主要用於哪方面?”同時,教師還可在課下預留一些開放性的家庭作業,如“你在家中經常看到哪種金屬或合金?它們的優點包括什麼?哪種金屬在市價上最便宜?”等到下一課時開始後,教師再讓學生給出幾種典型答案,並輔之以相應的講解分析,幫助學生記憶,增加該課時的趣味性,培養學生興趣。

四、積極解決學生問題

實際上,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到處都能夠看到化學原理,而這些原理通常可以很好地解答生活、工作中遇到的所謂的。“神祕”問題。教師要認識到這一現象,在化學教學中利用化學原理為學生解答他們在生活、學習中難以解釋的問題,從而增強他們的化學學習興趣。雖然學生可以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掌握很多化學理論知識,但是他們難以將這些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有時甚至會覺得化學知識在實踐中無用武之地。他們不瞭解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不少情況均能夠利用已學的化學知識作出解釋。所以,化學教師應儘可能地選擇生活中較為普遍的現象、問題進行案例講解,使學生認識到知識的用途,從而提升他們學習化學的主動性與熱情。例如,在學習次氯酸性質時,教師可將84消毒液拿到課堂上供學生漂白實驗,但不能告知其該液體的本質。之後,教師讓學生分組進行實驗,同時給予學生自主討論交流的機會,從而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易於識記。

五、總結

總而言之,對於高中化學而言,學生的學習興趣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化學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必須藉助不同途徑來培養、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瞭解遨遊在化學海洋中的快樂。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使用先進性的教學模式,“多管齊下”,切實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同時,化學和學生的生活實踐有着緊密的聯繫,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點,將兩者結合起來,使學生在課上和課下都可以接觸到化學,減弱他們對“化學學習難度大”的認知,最終使學生主動投入化學課程的學習中來。

高中化學論文 篇二

摘要:在高中階段,有的化學實驗涉及易燃易爆甚至有毒的化學物品.為了學生的安全考慮,教師通常不會安排學生親自操作這些試驗.也有的實驗因為學生不熟悉實驗步驟、操作不恰當導致實驗失敗,從而只能按教材的講述學習實驗.而微課以其特有的優勢為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提供了便利,讓學生更加清晰、客觀地觀看和學習化學實驗,提高理性認識.

關鍵詞:微課;高中化學;實驗教學

作為高中化學教學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部分,實驗教學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形成化學概念、掌握化學知識,還可以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由於多種原因,學生無法親自驗證實驗結果,或者無法在實驗中獲得正確結論,只能依靠教材對實驗結果進行記憶,違背了實驗的初衷.但是,微課很好地彌補了在傳統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上述的不足,讓學生通過微課學習化學實驗,達到提高學習興趣,強化教學效果的目的.

一、進行直觀演示實驗

在化學課堂,教師可以利用化學實驗教學直觀地將教學內容的重難點為學生進行呈現,讓學生能夠更牢固地掌握教學內容.然而由於一部分化學實驗的不確定性和危險性,比如濃硫酸的性質等,學生無法親自操作實驗,只能依靠課本中的文字內容記憶化學知識,直接導致大部分實驗教學有名無實.另外,由於有的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很容易錯過演示實驗中的重要環節,還有的學生因為坐在教室的後排看不到實驗現象,大大影響學習效果.然而,教師利用微課把實驗的過程製作成微課程,以微視頻的形式讓學生進行觀看,可以讓學生對實驗擁有直觀、立體的認識.通過微課視頻,學生可以清晰、完整地進行實驗演示的觀看,並且以往只能在實驗室或者課堂上看到一次的實驗現象,可以在智能手機、電腦或平板上進行隨時隨地的觀看,對於未能理解或看清楚的環節,還可以進行反覆播放或調節播放速度進行觀看,直到學生完全掌握實驗全過程為止.於是,學生就能在保證安全、清晰完整的條件下,對化學實驗擁有真正的理解,進而提高學習化學的質量和效果.

二、實現實驗導學結合

有的化學實驗雖然並不危險,但是由於很多實驗裝置、設備和試驗品不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的,比如分液漏斗、濾紙條、酚酞溶液等,因此他們對於這些器材和藥品的使用方法十分陌生,即便教師進行講解,也無法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夠有效地掌握使用方法.在這樣的狀況下,高中化學教師依舊可以將微課與導學案進行有機的結合,在實驗之前通過微課讓學生對實驗器材和步驟進行了解,學生根據導學案提示的要求和方法瞭解實驗的目的和原理,掌握實驗儀器與藥品的正確操作方法以及相關的使用注意事項.舉例而言,在進行鉀的性質實驗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微課學習導學案,讓學生掌握坩堝、泥三角等儀器的正確操作方法.同時利用微課給學生敍述實驗過程,並重點提醒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應當避免的錯誤.由於微課內容充實、時長較短,可以在不影響課堂時間的前提下讓學生快速並準確掌握實驗過程,並有效提高實驗的成功率.

三、節約不必要的時間

對於很多可操作的實驗而言,教師都需要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實驗的方式進行學習.可是,很多教師發現學生在進入實驗室後會因為新鮮感、好奇心去隨意把玩實驗器材,哪怕教師反覆強調實驗室的規章制度,也會讓很多的時間浪費在課堂紀律的維持中.這直接導致實驗時間減少,效果較差,好端端的實驗課只能流於形式.為此,教師讓學生在實驗之初進行相關微課的觀看,讓學生了解實驗室的制度和環境,學生在進入實驗室後就會降低因為好奇和新鮮感而擾亂課堂秩序的現象.從而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實驗,並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進行糖和蛋白質的性質實驗之前,筆者讓學生通過觀看微視頻,讓學生了解土豆、雞皮的用途,並且掌握正確使用濃硝酸的方法.在學生進入實驗室後,學生不再拿着土豆和雞皮把玩嬉鬧,也不會因為濃硝酸的使用不當發生危險.這不僅有效地保障了學生的人身安全,也提升了實驗效率,讓學生擁有充分時間掌握化學知識並進行記憶,提高教學質量.

四、確立實驗探究主體

探究實驗能夠充分確立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讓學生通過參與掌握知識.可是,這並不表示學生對探究實驗中不會發生對於問題提出、實驗內容、制定步驟和實驗反思等內容會精準掌握.而過程和目標的不清晰,會直接影響探究實驗的結果.比如採用控制單一變量進行對比實驗,真正能夠理解並設計對比實驗進行操作的學生數量並不佔多數.而通過微課,教師可以通過形象生動的對比實驗裝置展示,讓學生理解並掌握實驗過程、實驗現象等內容的對比和相關注意事項,從而獲得實驗結論的對比,真正把探究對比實驗落到實處,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和有效的發揮.總而言之,微課作為依託現代信息技術而產生的全新的教學方式,能夠在化學實驗教學中起到積極的影響.並且在化學實驗的教學過程中合理地使用微課,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實驗的成功率,保障學生的安全,進而實現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效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亭霞.微課在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考試周刊.20xx.59

[2]鄭猛、胡新穎、範衞華.淺析微課在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讀與寫旬刊.20xx.13

[3]關應軍.微課在國中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xx.10

高中化學論文 篇三

一、高中化學情景教學的策略

1,藉由實驗創建情景

我們都知道,高中化學是比較抽象的,實驗是化學的前提,很多的化學內容都是藉由實驗的方式獲得真知的,因此,藉由實驗去創建教學情景,是高中化學教學的有效方式之一。比如教師在講到硫與含硫化合物的轉變的時候,能夠先給大家展示一些由硫磺構成的東西,首先諮詢學生這些是什麼,知道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之後,讓他們對於這種物質的顏色與外表進行細心的記錄,或是採用實驗的方式讓大家研究這到底是什麼化學物質。如此一來,學生們對於這種物質就會印象十分深刻,也能夠增強學生的探索真知的能力,這樣取得的教學效果是十分不錯的。教師藉由科學實驗的活動,能夠讓學生更加認真去研究這個實驗,自然而然就能發揮出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2、關注化學與生活的有機結合

高中化學的情景教學一定要和現實生活有機結合在一起,才可以讓學生將學習到的化學知識用在現實的情況中。比如,用什麼東西能夠很好地除去水中的污垢,答案當然是醋,那麼這其中包含着什麼化學原理,藉由這些生活中常見的問題能夠讓學生產生求知慾望,能夠讓學生積極地去學習化學知識。教師通過生活中碰到的問題來創建教學情境,能夠讓學生在生活之中就能輕鬆掌握化學知識,把握好化學內容和實際之中的練習,吸引學生對於高中化學內容的好奇之心,能夠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增強高中化學的教學主動性。

3、藉由舊知識創建情景

高中化學的教育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連接,教師要依據學生已經學習過的內容去安排好新的化學知識的教學,因此創建教學情景也要根據學生對於化學知識的學習能力。比如在鹽類水解的實踐中,教師能夠依據學生已經學習過的內容,讓學生猜想某些鹽類水解之後的酸鹼性質,然後依據學生的回答瞭解學生對於化學知識的把握情況,接着使用ph試紙去做酸鹼性測試的實驗,在這個時候學生們就會看到某些鹽水解之後是呈現酸性的性質,某些則是呈現中性的性質,不免就會猜想為什麼會是這個結果,化學老師再根據學生們提出問題進行耐心的分析。

二、結束語

在高中化學的教學活動中使用情景教學的方式是非常正確的,因此教師們要學會使用合理、適當的情境教學手段,讓課堂的學習氛圍變得輕鬆一些,吸引同學們的好奇之心,讓學生認真學習並且理解高中化學的內容,實現情景教學的教學目標,增強高中化學教學的主動性。

高中化學論文 篇四

摘要:教育是社會發展之根本,教育的質量會直接影響到未來社會中人才的能力。尤其是高中的教育,很多內容均涉及學生的生活,對學生未來的成長也會起到一定的啟蒙作用。就目前的高中生以及教師而言,過於重視課本中的知識,缺乏對勞動的認知,甚至有些家長認為學生只要學習好,勞動與否不重要。很明顯這種思想會使得學生逐步厭惡勞動,也會影響學生的發展。文章就勞動教育進行概述,闡述在高中化學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的必要性,分析勞動教育在高中化學教學中融入存在的問題,提出高中化學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的途徑。

關鍵詞:高中化學;勞動教育;必要性;問題;策略

一、引言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之下,對勞動教育進行落實是非常重要的。其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還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所謂的勞動教育不僅是讓學生完成基礎的體力勞動,更應該在思想上正確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能夠意識到勞動的重要性,並主動地完成各個學習任務,養成良好的習慣。化學是高中階段的一門基礎課程,其和日常的生活生產實踐是息息相關的,也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高中化學教學中融入勞動符合該門課程的特徵,也有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化學知識,提升化學課堂教學的質量。

二、勞動教育的概述

勞動教育即是指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點以及態度,讓學生能夠對勞動產生熱愛,養成良好的勞動的習慣。這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內容之一。在西周時代的六藝教育和孔子所強調的學思行教育中均包含了勞動教育,很明顯我們的祖先對教育的看法是實現勞動實踐和生活之間的結合。在工業革命時代,馬克思也提出了要實現生產勞動和教育的結合,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現代教育學家杜威也提出教育即生活,要從做中學。綜上所述,勞動教育是以生產勞動以及生活實踐為基礎的,想要促進個體的全面發展,就需要融入勞動教育。在現代教育中融入勞動教育,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能夠了解勞動最光榮、最美麗,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在高中化學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的必要性

(一)符合化學這門課程的本質特徵

在高中階段,化學是一門基礎性的學科,其會對學生大學聯考的成績產生重大的影響。而化學又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除了一些計算需要量化之外,其他的很多成果都是通過實驗這種勞動的方式分析得來的。化學和人們的生活以及日常的勞動均是息息相關的。其次在新課程改革的相關標準中指出,高中化學課程教學中,需要教師能夠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以及創新的意識,其中所指出的科學探究,就是要通過實踐勞動的方式對一些成果進行認知。因此化學教師將勞動和化學這門課程的教學相結合,符合這門課程的本質特徵,也有利於落實學生的化學學科素養。

(二)有利於促進學生的發展

高中階段學習化學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是希望學生能夠利用所學習的化學知識更好地生活。但是應試教育的背景之下,很多教師和學生將高分作為教育教學的目標,在開展化學教學時,一味地讓學生死記硬背,很多學生並不瞭解化學知識和生活、生產之間存在的關聯。比如,有些學生了解了化學中的一些化學式氯化鈉,卻不知道其和生活中食鹽的關係;有些學生了解了氮磷鉀元素的相關理論,但是在日常培育花種時,卻不知道如何對其進行施肥。很明顯,這樣的教育方法是落後的,也不利於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活學活用。反之,將勞動教育在高中化學教學中進行融入,就可以拉近學生和化學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能夠基於所學習的內容,和生活的實際相連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有利於創新化學教學的方法

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很多化學教師使用的還是較為單一的教學模式,即根據課本中教學的內容和教學目標向學生傳遞,並不注重勞動教育和高中化學教學的結合,這也使得學生所獲得的知識是死板的,很難對其活學活用。反之,如果將勞動教育在化學教學中進行滲透,則需要教師能夠創新教學的方法,引導學生參與到化學的一些實驗以及活動中。在這樣的活動中落實勞動教育,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勞動能力,還可以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構建高效的高中化學課堂。

四、勞動教育在高中化學教學中融入存在的問題

(一)化學課堂氛圍較為古板傳統的化學課堂教師在課堂中講述知識時,主要是學生坐在座位上,傾聽教師所講述的教材中的知識。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不僅身體無法得到勞動,思維也不能夠徹底被激活。加之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教師都認為學生在考試中只要能考到一個較好的成績即可,並不注重學生自主動腦的能力,這也使得整個化學課堂氛圍較為古板,學生學習的興趣不高。

(二)教學和生活的聯繫不緊密,缺乏動手實踐活動

化學和生活的聯繫是非常緊密的,很多知識均可以在生活中應用。然而很多化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時,認為填鴨式教學可以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學習到新的知識,考出較好的成績,從始至終都不注重教材和生活的關聯,也忽略了學生的自主動腦能力。在這種背景之下,課堂中師生缺乏有效的互動,學生無法主動地對知識進行學習,實踐動手能力也較差,和新時代所要求的人才不相符合。

(三)化學教師對勞動教育和化學課堂的結合認知度不夠

化學這門課程知識點是比較多的,同時各個知識點之間又是相互聯繫的。如果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某個知識點並未充分掌握,那麼就可能會導致其他知識點無法理解的情況。很多化學教師在開展化學教學時,都不能夠將化學和勞動教育的理念相結合,讓學生對勞動正確認知,併產生一定的化學活動。一味以傳統教學模式開展教學,忽略了學生的實際情況,直接運用前人的一些實踐成果,這也導致學生的化學思維不夠活躍,綜合素養難以提升。

五、高中化學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的途徑

(一)基於化學史,滲透勞動教育

化學科學知識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道路,其隨着人類不斷的進步而完善。綜觀所有的科學成果,其並不是在短時間內形成的,是無數的科學家在不同階段經歷過無數次失敗,最終研究出的重要成果。因此科學研究本就是比較艱苦的勞動,其背後是無數個科學家辛勤勞動的成果。高中教師在日常的化學教學中,可以對教材中潛在的化學史進行挖掘,讓學生明白勞動的意義,培養學生踏實肯幹的勞動精神,樹立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基於化學史的背景之下,將勞動教育進行滲透。比如《元素週期表》這一內容,其需要學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的週期的變化,能夠對元素週期律認識,對元素週期表的結構及週期和族的概念進行了解。在學習該節課程之前,教師可以通過對元素週期表形成的過程進行闡述,讓學生了解每一項化學成果,均是前任不斷努力的結果,是勞動果實。如1829年,德國段柏萊納從元素性質的相似性分析,提出了三素組的分類法。1862年,德國邁耶按照元素的原則量,將元素分成六組,在同一縱行中將化學性質相似的元素排列其中。1865年,英國的紐蘭茲基於原子量將當時已有的元素按照順序排列,挖掘出了八音律。1869年,俄國的門捷列夫在對前人成果不斷研究的背景下,發現了元素週期表。元素週期表並不是簡單的對前人經驗的總結,因為其提出的元素表更為繁複且正確,是門捷列夫將近20年的勞動成果。教師在滲透化學史時,可以通過時間表向學生進行闡述,讓學生能夠珍惜現有的一些化學課本中的成果,瞭解這些成果的來之不易,進而達到對勞動教育滲透的目的。

(二)生活和化學的結合,提升學生對勞動的正確認知

化學和人類的生活聯繫是非常密切的,像日常的衣食住行實際上均和化學息息相關。如住的房子大多數都是採用化工產品,水泥、玻璃等。穿的衣服也基本是高分子化合物,如滌綸。如果教師能夠將這種枯燥的化學知識,和生活的實際相結合,那麼整個課堂將會變得極其生動且具有趣味性,也可以提升學生對勞動的正確認知。比如《用途廣泛的金屬材料》這一內容,需要學生能夠了解合金的概念以及性質,能夠對常見的合金的概念和性質進行明確,對合金的主要組成以及機械性能進行了解,能夠基於生活的實際對金屬材料進行正確選擇,探究金屬材料和人類生活存在的關係。在該節課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前基於自己的瞭解對生活中的物品進行分類,在分類的過程中瞭解生活中廣泛的金屬材料。在學習完該節課程之後,教師可以佈置習題,如正確選用金屬材料。一個家庭想要對門窗進行裝修,計劃使用的年限是10年,現在可以選擇的材料有鋼板、鋁合金、木材,需要學生在計算、分析的過程中,選出合適的材料,不僅要考慮到其中的外觀、物理化學性質、裝修難度,還要考慮對環境的影響因素。通過這個例子的探究,學生就會感受到生活中的每一項勞動均是智慧的體現,能夠對每一份工作致以崇高的敬意。

(三)融入化學實驗,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勞動習慣

在化學教學中,實驗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過實驗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落實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同時通過化學實驗的滲透,還可以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勞動習慣。因為在化學實驗的過程中,每一項儀器的選擇和操作都必須要有一套標準的步驟,否則就可能導致實驗的失敗,在這個過程中便可以培養學生專心致志的勞動習慣。例如《化學反應和能量》這一內容中,有一個實驗是中和反應熱的測定,在開展該實驗之前,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6人一小組,對該實驗進行探究。比如該實驗需要採用的實驗的工具、實驗的假設、實驗的步驟、實驗的過程、實驗的結果。在未開展實驗之前,整理好思緒,明確實驗所需要的工具和步驟等,可以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勞動習慣,也可以為後期的實驗奠定基礎。課本中是包含與之相關的一系列實驗的步驟和過程的,但是為了更好地調動學生的思維,教師可設置讓學生自主在班級中探討實驗步驟的環節。同時在實驗結束之後,要求學生對相關的儀器進行洗刷,合理擺放,妥善處理遺棄物。很明顯,在高中化學教學中,融入化學實驗不僅是對學生動手和動腦的結合,更是滲透勞動教育的一種體現。

(四)融入化學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勞動能力

化學是一門和生活聯繫較為緊密的學科,同時其也比較深奧。因為在化學這門課程中存在很多的化學元素、化學方程式、化學的實驗需要學生能夠在腦海中形成一個較為系統和完整的知識架構。但是就傳統的高中化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時,過於注重課本中知識的傳遞,忽略了教師的授人以漁的作用,這也使得學生在化學領域的學習能力較差,很多知識都是靠死記硬背。這就需要教師設置化學的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對一系列知識進行復習和鞏固,同時提升學生的勞動能力。例如《資源綜合利用與環境保護》這一節課程,需要學生了解化石燃料屬於比較重要的自然資源,瞭解化石燃料對環境的影響,以及選擇對環境污染較小的燃料,探究化石燃料開發及利用的意義。在該節課程結束之後,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進行課外實踐活動,比如帶領學生對塑料製品進行回收,讓學生了解聚乙烯以及聚丙烯和白色污染之間的關係,引導學生對環境進行保護,禁止出現亂丟垃圾的情況。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勞動,同時也可以幫助學生鞏固課本知識,養成良好的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能力。

六、高中化學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的幾個注意點

(一)注重教學主體本位的確立

新課程改革中明確教育的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要用發展的眼光對學生進行教育,要認可學生的可塑性,促進個體的進步和發展。因此在開展化學教學時,就需要融入多樣化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對信息進行收集,對知識進行獲取,培養學生的交流和協作的能力。其次要明確教育的目標,將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作為教育的宗旨。要從知識技能、過程方法以及價值觀這三個角度對課程目標體系進行構建,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提出問題。最後則是要突破原有的封閉式教育,能夠將學科和生活的通道打通,提升化學教學的色彩性。將課程資源在現實生活的各個方面進行延伸,對生活中的各個教育資源進行利用,建立開放式的化學教育體系。

(二)注重勞動教育和教學內容的結合

在高中化學中將勞動教育滲透其中,符合該門課程的特徵。但是有很多的化學教師找不到勞動教育的切入點,這也使得勞動教育在融入時過於生硬,學生無法從中體會到勞動的意義和價值。因此教師在開展化學教學時,就需要將教學內容和勞動教育內容緊密進行結合,讓學生可以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這樣才能夠構建一個高效的高中化學課堂,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三)注重在勞動教育過程中的引導

在化學課堂中滲透勞動教育,需要教師能夠對學生循序漸進地進行引導。比如開展實驗教學實際上就是一種勞動過程,在進行實驗教學時,很多學生的能力不一,並不能夠真正地把握住實驗需要的器材、實驗的整個過程、實驗的嚴謹性。這就需要教師在實驗的過程中對不同能力的學生進行不同程度的引導,讓學生能夠在實驗的過程中感受動手和動腦的結合,提升對勞動的正確認知,培養對勞動的尊重以及勞動過程的嚴謹性。

七、結語

在高中化學中將勞動教育融入其中,符合化學這門課程的本質特徵,也有利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對提升化學教師教學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具體融入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四個途徑進行滲透,分別是融入化學史、將生活和化學進行結合、融入化學實驗以及化學的實踐活動、逐步在化學課堂中將勞動教育進行滲透,提升學生對勞動的正確認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提升學生的勞動能力,真正踐行新課程改革對於人才培養的要求,構建高質量的高中化學課堂。

參考文獻:

[1]龐定亮.在高中化學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的幾點做法[J].試題與研究,2021(9):48-49.

[2]尹莉娜.淺談高中化學課堂怎樣落實學科核心素養[J].新課程,2020(42):26.

[3]張婧.生活化實驗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實踐分析[J].大學聯考,2020(25):86+88.

[4]宋愛波.基於高中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化學教學設計案例與實踐[D].延吉:延邊大學,2020.

高中化學論文 篇五

摘要:化學課程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化學史。為了提高高中學生的化學科學素養,教師要切實加強對學生化學史的教育。在化學史中,科學家的研究故事感人至深,化學史包含了很多教學哲理,對高中學生學習化學具有促進作用和深遠影響。教師運用化學史開展教學,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化學知識儲備,增強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提升學生的嚴謹思維品質。因此,化學史的運用是落實核心素養的前提。

關鍵詞:高中化學;化學史;運用價值;運用方法

化學史簡單來講就是化學發展的歷史,它記錄了化學學科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複雜、從古代到當代的發展過程。化學史教學,能使學生從宏觀角度思考化學規律以及研究化學的方法,而不是將眼光侷限在某一個化學板塊或者化學領域上,這對於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一、化學史的教學價值與意義

1、豐富學生的化學知識儲備

化學史作為記錄化學發展過程的一種方式,它可以向學生展現並揭示化學發展過程中所經歷的各個階段與過程,這些都有利於豐富學生的化學知識儲備。化學作為一門理工學科,包含了各種原理、符號、公式和數字,這些都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化學是一門嚴肅的學科。實際上,化學是一門與生活聯繫比較緊密的學科,如果學生仔細觀察,就會在生活中找到化學的影子,而化學史就是將化學成果的研究過程記錄下來。教師運用化學史進行教學,一方面,有助於加深學生對化學的認知與瞭解;另一方面,能拓展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

2、增強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在學習化學史的過程中,學生會發現,化學家擅於觀察與發現,敢於假設與猜想,小心求證與總結,這是創造性思維、創新性思維、邏輯性思維的結晶。在探究之路上,化學家遇到了許多挫折與挑戰,但他們不懼困難,勇往直前,這些都是科學探究、科學發展的寫照。學生可以從中領悟到什麼是科學探究精神,如何增強科學探究精神。此外,化學史既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又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使學生學會辨別真偽。比如,受高中生歡迎的微博、微信、小紅書等APP,其中存在着一些偽科學的內容,如果學生具備科學探究精神,就不會輕易地相信、模仿甚至傳播虛假內容,而會做出正確的判斷。

3、提升學生的嚴謹思維品質

學生從教材中學到的化學知識,都是化學家智慧的結晶。教材呈現給學生的是一個結論、一個成果,但學生在採摘“果實”時也應該知道這一“果實”是怎麼來的,化學家是經過了怎樣的探究而一步步研究出來的。如果學生能夠對化學知識有一個較為完整、全面的認識,就會降低思維的侷限性與片面性,避免“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學生只有通曉化學知識背後的原理,才能做到舉一反三,進行推理論證。因此,學習化學史有利於學生養成嚴謹的思維品質。

二、高中化學教學中運用化學史的方法

1、以知識為話題補充內容

高中化學教材中並沒有用專門的章節與篇幅來介紹化學史,為了使化學史內容更加自然地融入教學,教師可以以知識為話題來補充教材內容。以“金屬及其化合物”這一章節內容為例,這一章節介紹了金屬的物理性質與化學性質。在相關實驗中,燃燒實驗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實驗類型。化學史中有一個關於“燃素説的影響”,當時人們發現,緻密的金屬煅燒後得到的煅灰較多,但很疏鬆,這給人們帶來了疑惑,即金屬在煅燒的過程中,伴隨着火焰的升騰,肯定有什麼東西也隨之消失了,否則無法解釋這一現象。這個疑問一直伴隨着冶金工業的發展,在冶金工業發展到較穩定的階段後,人們便渴望打開這個“祕密盒子”——燃燒現象的本質是什麼。1723年,德國哈雷大學的醫學與藥理學教授施塔爾在著作《化學基礎》中提出,燃素存在於一切可燃物中,並在燃燒過程中釋放出來,同時發光發熱。後來,其他化學家在探究與實踐中雖然證明了“燃素説”這一原理的錯誤性,但是他們通過大量的實驗也積累了很多經驗。其中的很多觀點也為近現代化學思維的形式奠定了基礎,如置放反應、氧化還原反應等。因此,教師在“金屬及其化合物”這一章節內容的備課中,可以將化學史巧妙地引入其中,與學生學習過的置換反應以及氧化還原反應相結合,讓學生深入理解化學科學的發展過程。

2、以人物為對象探究事件

化學史的發展離不開眾多化學家的努力。因此,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化學人物作為討論對象,引導學生學習化學史。比如,學生在進入高中後,最開始學習“從實驗學化學”這部分內容,其中涉及“阿伏伽德羅定律及其推論”的知識點,它是以意大利物理學家、化學家阿莫迪歐·阿伏伽德羅來命名的,教師在講解這一知識點時,可以以阿伏伽德羅作為討論對象,為學生講解與之相關的化學史。阿伏伽德羅的貢獻是:在1811年,他提出了一種分子假説(後來被定義為阿伏伽德羅定律)。其實,當時在化學界享有權威並被認可的是另一名化學家提出的“電化學學説”。直到1860年,阿伏伽德羅假説才被普遍接受,並將其定義為阿伏伽德羅定律,這一定律對原子量的測定工作起到了推動作用。從時間點來看,阿伏伽德羅定律從1811年提出到1860年被認可,在這近50年的時間裏,阿伏伽德羅從最開始遭到質疑與不信任,到慢慢被一小部分人認可,再到被大部分人用於指導其他科學研究,直到最後真正被定義,這一過程雖然是科學發展的必然,但卻體現了科學家對科學研究的執着、堅持與追求,這種科學精神是非常值得學生學習的。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查閲與阿伏伽德羅相關的資料,與教師、同學一起交流、討論。

3、以發展為主題思考過程

在高中化學中可供教師參考的運用化學史的方法,就是以化學發展為主題進行過程思考。比如,對於阿伏伽德羅定律,當時化學界普遍認同的是另一種學説,且這種學説也享有很高的權威。為什麼這種學説後來被驗證為不正確的學説,而在當時卻被認為是正確的呢?面對權威,科學家為什麼不懼權威,不盲從權威,而相信自己的判斷,並大膽做出嘗試呢?再比如,“燃素説”,雖然後來也被驗證是錯誤的,但是當時對其他領域的確起到了正面影響,我們該如何客觀地評價這些“後來被驗證為錯誤”的理論與學説呢?同樣,站在發展的角度上看,我們現在認為是權威的、正確的理論與學説,會不會在若干年後被證明是錯誤的呢?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科學發展的過程?對於科學結論,我們應該抱有怎樣的態度呢?科學精神的完整內涵有哪些?通過對化學發展過程的思考與探究,教師應引導學生深挖科學精神的本質,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三、結語

學習並瞭解化學史的過程,就像重新回到化學史發展的初始階段,與歷代科學家一起經歷化學的發展。這個過程既有碩果累累的閃耀之光,又有艱難歷程的黑暗瞬間;既有科學嚴謹的化學家精神,又有造福世界的美好追求。學生學習化學史,不僅能在思維拓展、知識儲備上有所獲益,還能在求學問路、終身學習的過程中有所收穫,在探究問題、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所啟發。為了更好地在教學中發揮化學史的教學價值,教師在課堂上可以以知識為話題,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以人物為對象,對其事蹟進行分析;以發展為主題,對問題進行思考,讓學生在學習化學史的過程中掌握學科知識,提升學科素養。

參考文獻:

[1]孟獻華。基於化學史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南京:南京師範大學,2011.

[2]金晨。基於化學史的科學素養培養策略研究[J]。化學教與學,2019(5)。

高中化學論文 篇六

近年來,在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堂改革中,教育與生活的關係受到人們的特別關注,已放在改革目標的突出位置。《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兒童、青少年構建智慧的重要基礎,是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習經驗等”。《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也指出,“高中生會接觸到很多與化學有關的生活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聯繫實際,幫助學生拓寬視野開拓思路……”。因此,高中化學教學改革過程中,要聯繫生活、社會以及學生的經歷,努力做到課程生活化、實用化和社會化,充實課堂,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促進把書本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實現全面發展。

一、當前高中化學生活化課堂教學現狀

隨着高中化學課程進一步深化改革,化學生活化教學問題也得到教師的廣泛認可,主要表示在公開課上出現大量的化學教學生活化的優秀教案,但從筆者對廣東地區多所學校日常課堂調研發現,在化學教學生活化實踐層面上還是比較薄弱的,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教師在課堂上重視建立化學知識結構而忽視與生活聯繫。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學生化學知識結構的基礎,多數教師在課堂上反覆強調對化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掌握,而忽視將知識點與生活有機聯繫起來,致使不少學生只會背誦,沒法把知識靈活去運用到生活中去。

第二,容易忽視解決化學問題的生活情景。受到大學聯考的影響,多數老師會把一些大學聯考知識點進行分析,把各種類型的習題歸納起來。從而組題、練題,搞題海戰術,偏離了教學應當讓學生從理解化學知識和解決實際問題兩大出發點去分析問題,遇到化學問題只會套題型,把化學和生活分離。

第三,只重學生對實驗原理及其現象的記憶,缺乏實驗體驗。注重學生從自己的經驗出發,讓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受化學,聯繫生活解決與化學相關的一些相對簡單的化學應用問題幾乎成為了當前化學學科改革的識。但實際中,一些老師在實驗課上為節省時間,只有老師演示實驗,或者直接講述實驗,學生沒有親身體驗,很難培養學生實驗分析能力與動手能力,更沒法談關於實驗能力的遷移了。

二、中學化學生活化課堂教學基本方法和實施途徑

(一)高中生活化教學的基本方法

l.採取情境生活化教學法

【教學情境】

在氯氣這一節課教學時,筆者設計這樣的一個生活實踐教學情境:選擇20xx年《甘肅氯氣泄露事件紀實》視頻給同學們播放,然後讓同學們思考並回答幾個問題:

問題一:道路的樹苗為什麼會出現枯黃了?

問題二:從事故車輛上掉進來的槽罐滾進水塘出現泄漏,為什麼工作人員把生石灰倒進水糖?

問題三:錄像中,消防人員把高壓水槍對着空中噴灑,用意何在?

問題四:如果你是事故現象中毒的譚先生,你覺得應該如何自救?

同學們在如此的情境感染下,未知欲進一步增強,他們開始紛紛議論、猜測等等,探究的課堂氛圍逐漸形成。知識建構理論思想認為,學習應當是學習者通過新的經驗與原生活經驗相結合,主動地構建自己的知識經驗,豐富和改造自己過去的經驗,生成新知識。因此,教師要充分實施情境生活化教學,就要經常收入一些與生活相關的化學教學材料,有善於創設與學生相關的生活情境,在生活情境中設計問題,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2、試用內容生活化教學法

【教學案例】

筆者在給學生上《金屬的腐蝕與防護》課程時,先讓學生回想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子鋼鐵腐蝕的現象,設問思考,分析原因,引出電化學腐蝕的概念,然後以鋼鐵的吸氧腐蝕和析氫腐蝕作詳細講解內容,找出區別,並引出生活例子,如“炒菜後的鐵鍋有水放置一夜後常會見到鏽跡斑斑,為什麼?屬於哪種腐蝕?”滲透理論內容於生活更能加深印象。學完電化學腐蝕的內容之後,很容易就可以提出設問“如何對金屬進行防護?生活中常見的例子有哪些?”讓同學們思考討論,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理論應用於實踐,更能學有所獲。

由以上教學案例可看出,老師上課時應當把生活直接還原到課堂上,把教學活動內容於生活,真正做到讓知識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從而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把知識轉化成能力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習最終成為學生髮展的動力。

(二)高中化學生活化課堂教學的實施途徑

筆者通過近幾年公開課的聽課總結以及自身教學實踐,並且對多個經典教學案例進行深入研究。總結出實踐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通常有三種有效途徑,歸納如下:

第一,理解化學概念與生活聯繫起來,善於用生活經驗去理解化學概念。在教學中,教師應當讓學生去解決一些與化學相關的生活問題,引導學生把化學概念與生活現象聯繫起來,強化對化學概念的認知。

第二,重視學生生活經驗對新課導入的影響。在通常的教學情境中,教師從化學學科角度設計好問題,在課堂導入時才發現提不起學生的興趣,而且對問題比較生疏,理解起來很費勁。

第三,創設適宜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寬鬆實驗課堂環境,還應積極開發和利用生活資源,鼓勵學生進行課外科技製作,配合課堂教學。

三、結論

生活中化學無處不在。我們在課堂上實施生活化課堂教學,關鍵在於要從學生經驗入手,引導學生從科學角度去理解生活中常常遇到的化學問題,從而轉化成新的知識,提高學生興趣。因此,從筆者教學實踐和生活化課堂教學實施途徑來看,實施化學生活化課堂教學是可行的。隨着化學生活化課堂教學探討的不斷深入,未來高中化學教學一定會上到一個新的水平。

參考文獻:

[l]宋光禎。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若干問題初探[J]。發展,20xx年8期

[2]王韻超。高中化學教學的生活化策略[J]。試題與研究:新課程論壇,20xx年24期

[3]張英傑。基於化學基本觀念的中學化學教學設計研究[D]。南京師範大學,20xx

[4]趙進忠。淺談新課程改革下高中化學教學[J]。成才之路,20xx年11期

高中化學論文 篇七

【摘要】勞動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勞動是人維持自我生存和自我發展的唯一手段,隨着我國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勞動教育也被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可是不少高中生勞動意識淡薄,不願吃苦,怕累怕髒,生活自理能力欠缺,不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加強中學生勞動教育迫在眉睫,筆者積極創新勞動教育方式,拓展勞動教育途徑,探索在高中化學教學和知識應用實踐中融入勞動教育,並取得了良好的實踐效果。

【關鍵詞】高中化學教學;勞動教育;實踐研究

一、研究背景

近年來,隨着人民羣眾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人們的文明素質也普遍得到了提高,但是在校園內卻出現一些青少年不珍惜別人勞動成果的現象,如隨意倒掉飯菜,往乾淨的地面亂丟果皮紙屑等;勞動意識淡薄,如不想參加勞動,逃避必要的勞動等;勞動技能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差,如不會洗碗,不會洗衣物的現象在學生羣體中普遍存在。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家長對孩子勞動教育的偏失,因為現在的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父母視孩子為掌上明珠,不捨得孩子從事勞動,甚至是一些簡單的家務活,家長都大包大攬,家長認為,孩子的學習最重要,這種重知識輕勞動的教育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的勞動機會減少;另一方面是物聯網和智能家居改變了傳統勞動模式,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進步,自動洗衣機、洗鞋機、洗碗機、掃地機器人飛入平常百姓家,隨着網絡購物、外賣的興起,導致學生認為以後人們基本上就不需要勞動了,有智能機器人和錢就可以了;還有一方面就是許多學校在管理中引進了物業管理概念,隨着社會對教育越來越重視,國家對學校教育投入的不斷加大,很多學校都引入物業管理模式,學校的公共衞生、管理、活動組織等全部委託社會物業管理機構全權負責,唯一能讓學生有機會勞動的就是校內包乾區、教室和宿舍的日常衞生保潔。在2019年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把勞動教育納入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總體要求之中,明確提出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四最”(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後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2020年3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國小勞動教育的意見》,《意見》指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勞動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全黨全社會必須高度重視,採取有效措施切實加強勞動教育。學校作為青少年成長教育的主要陣地,必須堅定不移地對學生加強勞動教育、提高勞動意識、增強勞動精神、培養勞動技能,激勵廣大學生做新時代的奮鬥者。

二、高中化學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的可行性

勞動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是學生成長成才的必然要求。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提出,在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的同時,其他課程、其他活動也要結合學科特點、活動特徵,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確保勞動教育全方位融入。化學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轉化及其應用的一門基礎學科,化學研究過程需要大量高水平精細化的實驗操作,來獲取實驗現象、實驗數據進行研究和分析。許多化學基本理論、基本原理和研究成果都是通過研究者的反覆實驗和論證才能獲得。化學實驗在實施過程中本質上就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每個實驗操作都必須嚴格按照實驗要求和規程來完成,每個實驗方案的確定都必須由實驗者進行多次的探究和試驗,在這個過程中,會多次出現實驗的現象和數據不理想,甚至實驗失敗。但是,通過化學實驗反覆操作的磨練,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勞動習慣、科學的勞動方法和堅韌的勞動品質。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它起源於人類的生產勞動,在高中化學教學中如何滲透勞動教育,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

三、高中化學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的途徑

(一)在追溯化學史中融入勞動教育

化學知識的形成、化學的發展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道路,化學史上的每一個重大理論成果的提出都是科學家辛勤勞動的結果。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化學史話”欄目素材對中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據筆者統計,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中,設置有“化學史話”欄目的共有11處,其中《化學1》有2處,《化學2》有1處,《有機化學基礎》有4處,《物質結構與性質》有4處。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其中3處涉及到化學家維勒。案例1:在進行有機化學基礎中《有機化學發展與應用》授課時,介紹化學家維勒通過蒸發氰酸銨水溶液得到了尿素,尿素的合成揭開了人工合成有機物的序幕。案例2:在進行物質結構和性質中《金屬晶體》授課時,筆者向學生介紹了人類對晶體結構認識的歷程,在17世紀,物理學家惠更斯發現了礦石具有規則的幾何外形,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和思索,他猜想晶體的規則幾何外形是因為構成晶體的微粒是有序排列的。後來,在德國物理學家勞厄猜想晶體是能衍射X射線的三維光柵,之後勞厄通過大量的實驗探究和論證,終於在1912年獲取了晶體的X射線衍射圖,從而揭示了構成晶體微粒的排序方式,也證實了惠更斯的猜想,這在固體物理學中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勞厄也因此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正是無數科學家背後的辛勤勞動,才有今天化學學科的不斷髮展,可以説,一部化學發明史就是貫穿着無數化學家犧性精神、創造精神和刻苦精神的勞動史。每一項發明創造,化學家都付出了不可估量的勞動,通過辛勤勞動,化學家創造了促進人類發展和科技進步的勞動成果,像這樣在追溯化學史中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可謂是“潤物細無聲”,同學們紛紛表示,“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來之不易的,是靠辛勤勞動創造出來的,我們一定要勤奮學習,艱苦奮鬥,將來為國家和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勞動教育

課堂教學是文化教育的主陣地,而教材是教學施教和學生學習的基本依據,因此充分挖掘高中化學教材內容中的“勞動教育”素材,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是最直接有效的勞動教育方式。筆者從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中選取了部分內容進行了初步的滲透勞動教育的嘗試。案例1:《碳酸鈉的性質與應用》,課前讓學生觀看電影《少年侯德榜》,網絡檢索侯德榜的成長事蹟和“侯氏制鹼法”的發明過程。課堂上在講授由氯化鈉製備碳酸鈉的實驗原理時,讓學生來介紹侯德榜的生平,與同學們分享侯德榜的艱難制鹼過程,最後由教師進行歸納與點評:通過了解侯氏制鹼法的發明過程和侯德榜的成長事蹟,我們不僅要掌握碳酸鈉的工業製法,特別是要學習侯德榜的艱苦奮鬥的勞動品質、愛崗敬業的勞動精神、嚴肅認真的勞動態度。絲綢是中國的特產,正是古代人民的辛勤勞動,才開啟了絲綢之路。案例2:《蛋白質》,蠶絲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以蠶絲絲綢的生產工藝引入新課,而“一帶一路”建設給中國勞動者帶來了大規模的就業崗位,這些勞動者用青春和奉獻助力“一帶一路”建設。課的結尾,介紹我國化學家不斷探索合成條件和改進生產路線,於1965年首次成功地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結晶牛胰島素的人工合成不就是科學家辛勤勞動的成果嗎?

(三)在化學知識應用中融入勞動教育

化學知識的掌握包含三個環節:理解、鞏固和應用。化學知識應用的過程就是一個勞動的過程,因此在化學知識應用滲透勞動教育順理成章。案例3:在講授完化學1中《碳酸鈉的性質與應用》後,佈置家庭勞動體驗活動,應用所學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和用途的化學知識,體驗用熱的純鹼溶液去清洗家中廚房的油煙機,用含有小蘇打的發酵粉去做麪食。案例4:在學習完化學2《酯油脂》後,佈置家庭實驗:用植物油,如橄欖油制手工肥皂,並用製得的肥皂去清洗自己的衣物。在下次的化學課堂上筆者請部分學生代表上台展示自己製得的肥皂,並舉辦一次最美的手工肥皂評選比賽,同學們紛紛表示,原來化學這麼有趣,生活是如此的簡單美好,我愛化學,我愛勞動,這樣的教育形式深受學生熱愛和追捧,貼近生活的化學知識應用實踐與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既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又鞏固了所學的化學知識,通過知識應用實踐體會了勞動的快樂,切身感受到了勞動的價值和父母的艱辛,並懂得了感恩父母。綜上,加強新時代中學生勞動教育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迫切要求。高中化學教師要努力拓展勞動教育途徑,創新勞動教育方式,積極探索在教學活動中融入勞動教育,培養高中生的勞動意識,讓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的過程中體會勞動的快樂,感受勞動的價值,養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科學、愛生活的優秀品質。

高中化學論文發表 篇八

淺談高中化學有效課堂

摘 要:課程改革活躍了我們的課堂,新的理念、新的課標、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師充滿激情,學生充滿活力,課堂教學變得更為精彩。要在有限的教學時間裏讓學生得到充分發展。因此,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當前課程改革中必須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關鍵詞:高中化學;高效課堂

新課程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學是一重要途徑。有效教學是指教師在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下,以儘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以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活動。它要求教師擁有有效的教學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的有效學習。教師的教學活動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學教學的”有效”,更強調高中化學的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發展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過程。

一、有效教學的理念

有效教學的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這一概念頻繁地出現在英語教育文獻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國同仁的關注。有效教學的提出也是教學是藝術還是科學之爭的產物。教學是藝術,這是20世紀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論中占主導地位的教學觀。它倡導教學是一種教師個性化的、沒有公共的方法的行為,一種憑良心行事的、約定俗成的行為,主張影響教學過程的因素是複雜的,教學結果是豐富的,難以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研究。但是,隨着20世紀以來科學思潮的影響,以及心理學特別是行為科學的發展,人們才明確地提出,教學也是科學。也就是説,教學不僅有科學的基礎,而且還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於是,人們開始關注教學的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的理論基礎,以及如何用觀察、實驗等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教學問題。

有效教學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來的,它的核心問題就是教學的效益,即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還是無效?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對教學有效性的理解是:

1、教學有效性要以學生的進步和發展為宗旨。教學有效與否,要通過學生來表現。有效的教學應該關注學生的發展,教師必須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具有一切為了學生髮展的思想,在教學活動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和個性發展。

2、教學有效性要關注教學效益,它要求教師有時間和效益的觀念。教師在課程和教學設計時,應充分考慮教學效益的問題,不能為追求形式拋棄對教學效益的追求。

3、教學有效性的實現要以教師自身的發展為基礎。教師是影響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重要條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在新課程的理念下,教師教學觀念的變革,教師採取的教學策略,教師對教學批判反思的能力,這些與教學有效性相關的因素都離不開教師自身的發展。

二、傳統教學中影響有效教學的因素分析

1、教學目標單純關注學生的認知,忽視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往我們的教學也將教學目標分為知識、技能和情感三個領域,但是受傳統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影響,始終把反覆練習、訓練的方式作為培養學生的重要手段。再加上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單純重視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忽視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由於教學目標的偏差,“熟能生巧”的理念逐漸演變成“熟能生厭”的現實,其結果就是學生厭學,教師厭教,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也辛苦。學生的積極性很難被調動,課堂教學死氣沉沉,教學效率低下。教師的教學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由此形成惡性循環,教師和家長不得不靠佔用學生的課外時間來彌補課堂教學沒有完成的任務,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

2、不能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教學的基本着眼點是促進學生的發展,這是教師組織教學的核心觀念。傳統的課堂教學以教師、書本和課堂為中心,學生不是自主發展,往往是教師“強制”下的一種發展,學生始終處於一種被動發展狀態。這種發展壓抑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被動發展的結果是:⑴造成學生髮展的兩極分化,一些適應被動發展的學生受到教師的關注,一些不適應的學生得不到良好的發展;⑵學生的個性發展受到壓制,缺少學習的主動性;⑶以學生的片面發展代替學生的全面發展;⑷忽視學生學習的過程、經歷和體驗。不以學生髮展為中心的直接後果是導致學生學習效率的低下,進而影響教學的有效性。

三、新課程理念下有效教學的合理性建構

1、師生交流互動是教學過程的本質屬性,交流互動是主體間的相互聯繫與能動的反映,是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教師與學生彼此間形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共同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彼此間分享思維、經驗和知識,彼此交流情感、體驗,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求得了新的發展,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以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的目標。

(1)“互動”是教學過程中師生的“交流”互動。“交流”不是形式上的交流,而是師生間相互理解與交流的“主體間性”的打造,是師與生,師生與教材間的雙向理解、問題解決的活動,是形成共識的共創共生活動。教學中的有效交流要體現“三個有效”,即尊重客觀事物的真理性,社會規律的正當性和“捧一顆心來”的真誠性,課堂教學強調時空共有,內容共創,意義共生,成功共享。

(2)互動的多元性與教育性。教學過程中的互動是多元的,是多情況、多內容、多難度、多形成的互動體。在情境上既有直觀生動的教學情境,還有融洽和諧的人文環境,發人深省的問題背景;內容上不僅是課本知識的學習,還有生活經驗的積澱,生命意義的領悟;師生關係上,既有師與生,還有學生與學生,小組與小組,個體與羣體,師生與教材之間的對話與溝通。

2、學生是發展的、具有獨特和獨立意義的人。學生是發展的人。學生自身發展是有規律的。為強化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熟悉並掌握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發展的特點,並根據學生自身發展的階段性和規律性安排教學活動,從而做到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另外,學生的發展有巨大的潛能,教師應相信每個學生的確都潛藏着巨大的發展能量,堅信每個學生都可以積極成長,有培養前途,可以獲得成功。同時,還要承認,處在發展中的學生,有個性差異性,肯定有許多不足之處,可能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這些問題均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得到解決。

3、“以學論教”,全面改進教師角色和教學行為。創設有效教學情境,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還學生學習的主動權,拓展學生髮展空間,引導學生挖掘自身潛能,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接納,民主、平等、協調的師生關係。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合作者、參與者,一方面改變傳統教學中學生消極、被動、機械地接受知識的狀態,把教學視為學生通過教師指導,學生自主活動,主動建構學習的過程;另一方面,“以活動促發展,以效益促效果”“以學論教”,創設一個良好的有利於師生和諧共處的氛圍。

高中化學論文 篇九

摘要:化學課堂教學“生活化”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化學與生活之間的關聯性,提升學生的化學學習能力以及參與化學課堂與實驗課程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生在抽象思維、化學思維方面的能力。本文簡要分析了高中化學課堂生活化教學的策略,期望能為相關化學教學人員的教學工作提供一定幫助。

關鍵詞: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策略

在教育改革逐漸推進與發展的大環境下,基於化學課程內容的基本特點,高中化學教師在化學課堂上更多地聯繫生活中的各種元素,為學生營造熟悉、輕鬆的化學學習氛圍,培養學生參與化學課堂以及實踐的興趣,使其能夠將自身所學的化學知識靈活應用於生活,提升化學學習的效率。

一、在高中化學課堂實施生活化教學的意義

1、將化學知識具體地加以呈現,增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高中化學課程當中的理論內容較為抽象,其中的知識內容複雜多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經常會感到難以理解。在教育改革的影響下,僅僅利用教材當中的理論內容增強學生的化學學習能力以及綜合素質難以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高中化學教師需要更多地向學生提出與生活相關的現實問題,促使學生在生活當中的實踐能力和化學知識應用能力得到提升,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主觀能動性,使其能夠具備良好的化學學習能力與素養。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應用生活化教學方法,能夠實現教學模式的多樣化,將化學課程當中的抽象內容通過具體形象的方式加以呈現,增強化學課堂的活躍性、趣味性,使學生在學習化學知識時能夠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內容與原理,在頭腦中形成生活與化學之間的鏈條,使其能夠自然、靈活地應用化學知識分析生活中的現象與問題,全方位增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2、增強學生在化學課堂上的主動性,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教育與生活,從本質上來講有着極為緊密的關聯性。生活是開展教育活動的源頭以及根本目標。開展高中化學教育活動,並不是將化學知識灌輸到學生的頭腦當中,強硬地讓學生對化學公式、原理以及概念等內容進行記憶,而是讓學生將化學知識在頭腦中慢慢消化,使學生能夠有意識地改變自己在化學課堂上所處的被動地位,主動分析化學現象,探索化學原理,在實際生活當中觀察事物的化學性質與反應,合理應用化學知識。生活化教學模式與化學課程的逐步融合,在一定程度上衝擊了傳統的化學教學模式,對化學知識當中的生活元素進行了細化分析,提升了學生在思維方面的活躍性,增強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二、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策略探索

1、將生活作為開展化學教學工作的立足點,對化學課程內容進行充實與優化。高中化學課程內容具備一定的綜合性,涉及許多領域的知識,其中的重點與難點知識內容較為繁雜,並且與實際生活當中的事物、現象有着緊密的關聯。基於此,高中化學教師需要將生活中的事物與現象作為開展教學工作的立足點,對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化學素材進行細緻挖掘,並將其與教學環節、教學方案進行融合,幫助學生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識脈絡與框架,改變以往“重知識,輕實踐”的化學教育模式,打破化學教材內容對學生思維的侷限性,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知識、參與化學實踐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要通過為學生創設具有生活化特點的化學教學情境,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化學現象、化學知識的求知與探究慾望,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化學課堂與實踐,從而有效優化學生的化學學習效果。例如,高中化學教師在講解關於“乙醇”的知識時,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一些生活中與乙醇相關的物體圖片,如白酒、香精、燃料等,使學生能夠直觀感受到乙醇與生活之間存在的關聯性,並提出相應的問題:“乙醇的分子式為C2H6O,同學們依照價鍵原理推理一下,它的分子結構是怎樣的呢?”通過為學生設立相應的教學情境,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在化學課堂上的專注力,將與乙醇相關的化學知識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入課堂。之後,教師可以聯繫生活中常見的乙醇產品與用途,引導學生表達自身對此種物質的認識,以及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利用乙醇產品。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對這節課的內容充滿興趣,還可以獲得優質的教學效果,實現對化學課程內容的豐富與細化,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2、引導學生在化學課堂上進行生活經驗方面的遷移,增強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化學課程本身具有一定的完整性、系統性,學生在學習課程內容時,不能僅僅依靠教師在課堂上所講解的內容,而是要逐步對化學課程內容進行自主學習與探索。基於此,高中化學教師需要仔細考察與研究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在課堂上更多地對化學知識進行遷移,使用多種多樣的化學教學方法,對學生的思維進行訓練,着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高中化學教師應當將化學教材中的內容作為基礎,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知識。應將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質培養作為開展教學工作的本質目標,調動學生的感官與情感,使學生能夠憑藉自身的學習動力、主觀意識參與到化學課程的學習。例如,高中化學教師在講解“乙酸”方面的知識時,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媽媽在燉魚時,在鍋中加了點醋,魚肉的腥味就被去除了,並且還變得十分鮮美,其中的化學原理是什麼呢?”此時,學生會開始積極思考,聯繫自己在實際生活當中的經驗來尋求答案。教師可在一旁進行適當引導:乙酸也可以稱之為醋酸,而魚之所以會存在腥味,是因為其中含有大量的胺化物成分,呈弱鹼性,食醋當中含有醋酸,能夠與魚中的胺化物產生反應,結合成為中性鹽,因此可以去除魚肉的腥味。針對這部分知識,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探索乙酸能夠被應用於教學實踐生活當中的哪些地方,如去除水壺內水漬等用途,使學生能夠將化學課程內的知識內容與自身的實際生活經驗結合,深化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記憶與理解,增強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3、化學課堂迴歸生活,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學生開展化學知識方面的教育工作,其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將自身學習的知識內容以及實踐方法合理、靈活地在實際生活當中加以應用,解決自己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增強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當前,教育領域更加重視學生的學科素養培養,在編排大學聯考題目時,出題者經常將生活當中的事物與現象融入試題中,考查學生對化學問題的實際應用能力,最終目的是為了考查學生的學科素質。基於此,高中化學教師在開展化學教學工作時,要促使課堂能夠迴歸生活,實現實際生活現象與化學課程內容之間的有機融合,將實際生活現象轉換為化學教育資源,使學生能夠把充足的熱情與求知慾望投入化學學習中,增強學生分析化學問題、解決化學問題的思維以及實踐能力。例如,高中化學教師在講解“開發利用金屬礦物和海水資源”這節課時,可以為學生講解一些我國的金屬冶煉歷史。如,早在六千多年前,我國已經冶煉出了黃銅;在春秋時期,已經研究出了良好的冶煉鐵金屬的技術手段。通過講解類似的知識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學生在化學課堂上的專注力。此後,教師可以進入正題,向學生提出疑問:“根據常識,大家熟知的冶煉手段與技術都有什麼呢?大家生活中常見的哪些事物應用了冶煉技術呢?”利用提問的方式引發學生的思考。之後教師可以引出一些生活中的冶煉現象,並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鼓勵學生對這些冶煉方式以及原理進行詳細的分析與推理,促使學生能夠在此過程中感受到化學對於生活的重要意義,逐步提升學生的化學學習能力。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高中化學知識在本質上與生活有着極為緊密的聯繫,高中化學教師需要對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考察與分析,將生活中的事物以及現象引入化學課堂中,採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從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分析能力等諸多方面對學生進行培養,深化學生對化學與生活關聯性的理解,提升學生的化學學科素養,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王玉玲.生活化教學與高中化學課堂的有效融合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1:135-136.

[2]唐學宏.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策略研究[C]。華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經驗交流會2021論文彙編(三),2021:2122-2126.

高中化學論文 篇十

摘要:實驗在化學學科中佔據着十分重要的位置,通過實驗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化學概念,掌握知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因此,就需要對化學實驗教學產生足夠的重視。

關鍵詞:高中化學;實驗教學;解決措施

如今,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和實施新課程標準,教師越來越重視化學實驗教學質量的提高;但是研究發現,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依然比較的薄弱,存在着諸多的問題;針對這種情況,就需要創新教學思路和方法,提升教學質量。

一、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沒有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研究發現,如今化學教材按照集中和分散兩種方法來設置實驗內容,通過對專門和獨立的實驗化學模塊進行設置,促使化學學科特徵得到強化;並且藉助於實驗探究等多種形式,在化學與生活等模塊中滲透。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往往是學習了本章節新課之後,方統一開展實驗;這種方法存在着諸多的問題,無法將學生學習積極性給調動起來。

2、沒有有效培養學生的相關能力

高中化學實驗教學開展的目的,除了讓學生們掌握相關知識外,還需要培養能力,如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手段是思維能力,通過研究大量的科學事實,我們可以得知,只有擁有了正確的思維,方可以得出一些新發現。但是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化學實驗教學沒有培養學生的能力,教師往往演示實驗,學生跟着操作。

二、新時期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的解決對策

1、增強實驗探究性,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實驗探究是化學學科的基本特徵,因此,在化學實驗教學中,也需要將這個特徵給充分體現出來。在新課程理念下,需要邊講邊實驗,用探索性實驗來替代過去的驗證實驗,教師要充分發揮能力,科學設計教學方案;如在原電池實驗中,為了讓學生們更好的理解反應原理,需要引導其將生活知識給結合起來,化學在轉變為電能的過程中,需要怎麼樣的設計?為什麼會有氣泡產生於銅電極上?氣泡屬於什麼氣體等?通過這些問題的設計,讓學生們積極探究,完成實驗。

2、激發學生實驗探究興趣,提高實驗教學質量

首先,將趣味實驗增加過來;過去大多都是驗證性實驗,對已學知識的正確性進行驗證,這樣就比較的呆板和枯燥,沒有學生髮揮的餘地,影響到學生實驗的熱情。針對這種情況,在如今的形勢下,需要結合教學大綱要求,將一些趣味性實驗給增加過來,水中花園、冰棍燃燒等都是非常不錯的選擇;這樣學生就可以瞭解到化學知識的奇妙,將其求知慾望給充分激發出來。其次,對化學美感充分挖掘;化學這門學科主要是研究客觀世界,化學的各個方面都體現了其美感,如外在美、內在美、神奇美、對稱美等等。在實驗過程中,物質是五顏六色的,儀器是晶瑩剔透的,反應是千變萬化的,無不將形象美給體現出來;元素週期表則可以將和諧之美給體現出來。總之,美處處存在於化學實驗中,這樣在操作實驗的過程中,還能夠感受到美感,對化學的興趣自然可以增強。

3、增強環保理念,對實驗教學環境有效改善

研究發現,很多學生不願意參與化學實驗的一個主要原因就在於有刺激性氣味存在於化學實驗室中。在化學實驗中,接觸到的試劑和氣體難免會有一些刺激性,包括氨水、二氧化硫等。因此,就需要將環保理念貫徹到化學實驗當中,開展綠色化學,對實驗教學環境積極改善;首先,對實驗內容或者裝置進行改善,促使有害氣體排放得到降低;在高中化學實驗中,有很多實驗都會出現一些有毒物質,那麼就需要對其進行科學改進,更加合理的操作;如在銅與濃硫酸反應的實驗中,會有污染產生,那麼就可以合併二氧化硫使品紅褪色的實驗,以便減低污染次數,這樣知識之間的聯繫可以被學生們所掌握,污染問題也得到了有效解決。其次,對微型實驗大力推廣,促使環境污染得到減少。相較於常規實驗來講,微型實驗操作難度較小,只需要使用較少的用藥劑量,且不需要較長的實驗時間,這樣藥品消耗得到了減少,成本得到降低,實驗危險性也可以得到減小;同時,實驗過程的污染問題也可以得到減少,學生與實驗接觸的時間得到了顯著縮短。對於部分實驗,有着較大的危險性,或者有刺激性氣味,那麼就可以將現代教育技術給運用過來,藉助於多媒體技術來仿真實驗原理、裝置和流程,通過文字、聲音和動畫的搭配,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對知識有效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以避免污染物危害到環境。

三、結語

綜上所述,現階段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還存在着諸多的問題,制約到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針對這種情況,在新時期就需要創新高中化學實驗教學,增加探究式教學,增強環保理念,激發學生興趣,激發學生化學實驗的積極性,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也能得到顯著提升。

參考文獻:

[1]吳文剛。新課程下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策略探析[J]。讀寫算,20xx,2(10):123-125.

[2]張益鬆。基於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措施的分析[J]。數理化學習,20xx,3(133):44-46.

[3]李福娟。新時期高中化學新教材實驗教學的優化改進[J]。現代閲讀,20xx,4(13):144-145.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d8w5l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