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財務報表分析淺談論文(通用多篇)

財務報表分析淺談論文(通用多篇)

財務報表分析淺談論文(通用多篇)

淺談財務報表分析的論文 篇一

【摘要

財務分析是當前實現企業穩定發展的重要管理工作措施。但目前的企業財務分析普遍存在不夠及時、不夠科學、缺少預見性或改進措施、未能充分運用等問題,最終影響到財務分析效用。文章對如何提高財務分析效用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

財務管理;財務分析效用;財務預測;財務決策

隨着我國的經濟改革已經進入一個新的關鍵性發展階段,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統一的社會主義市場體系成為制定我國跨世紀改革開放總體目標和戰略部署的基本出發點。而在市場競爭中,具有充分活力和競爭力的企業是形成具有活力和競爭力的市場的必要條件。財務分析是財務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對企業一定期間的財務活動的總結,為企業進行下一步的財務預測和財務決策提供依據。

一、企業財務分析質量的作用

(一)促進企業財務目標的實現

企業財務分析主要是對企業經濟活動和財務活動進行全面評價,主要是依據所掌握的資料,通過調查研究,對財務指標的實現情況進行檢查分析來完成的。通過分析一系列的財務指標即可以反映出企業財務目標的實現情況,又可以檢查企業的資金運用是否合理、企業的資產構成和資金來源結構是否適當、企業有無償付債務本息的能力、企業是否達到盈利目標等。企業管理者還可以通過分析差異產生的原因,找出影響財務目標實現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並提出改進工作的建議和措施,促進企業財務目標的實現。財務分析質量的高低直接關係到企業財務目標的實現程度和管理者改進措施的實施。

(二)挖掘企業內部潛力,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企業進行財務分析不僅是對過去的財務情況進行檢查總結,而且也是查找企業經營潛力的過程。通過查找潛力可以對這些潛力充分加以利用,從而促進企業經濟效益的進一步提高。財務分析質量的高低關係到對企業潛力發展的研究。

(三)協助企業管理人員做出經營決策

通過財務分析可以提供經營決策所需要的資料,在市場競爭的環境下,企業的領導人從實際出發,抓住有利時機,避免可能遇到的風險,善於利用財務指標所提供的資料做出正確的決策,因此財務分析質量的高低決定決策的可用程度。

二、財務分析在企業中的應用現狀

具體表現為:第一,重經營、輕管理的思想依然支配着部分企業的領導人和業務等部門,造成他們對財務分析的作用認識不足或者忽略其作用,這就談不上利用財務分析來指導工作的問題;第二,部分財務人員素質較低,認為其職責就在於財務核算與管理,往往忽略了財務分析工作,錯誤地認為財務分析只是日常事務,編寫財務分析也只是完成會計制度的規定而已。即使自己編寫了財務分析報告,也提出了好的建議或措施,但實際上它只是停留在書面上,而並不主動積極地協助或配合領導及其他職能部門研究抓好所提建議、措施的落實,從而使財務分析的作用無法實現,因此造成較低的財務分析利用率。財務分析可用率不高。財務制度規定,會計期間終了時,財會部門既要編報會計報表,同時還要認真編寫財務分析報告。雖然實際工作中不乏質量較高的財務分析報告,但從整體上看,目前財務分析工作重數量、輕質量是不容迴避的事實。

三、強化財務分析效用的四個重點環節

(一)建立兩個體系,推進財務分析工作制度化、系統化

1、建立起財務分析的組織管理體系。建立由企業負責人牽頭、財務負責人具體組織實施、財務主管級別以上的專業人員共同組成的財務分析組織體系,制定具體的分析工作規程,對分析工作的時間與質量保證、財務分析的運用、相關資料的收集與保管等做出規範。

2、建立財務分析評價體系。結合企業歷史數據、行業特徵及現實狀況等多方面因素,確定適合企業的財務分析與評價指標體系。具體包括兩方面內容:

(1)財務分析與評價指標的選取;

(2)確定可用於對企業財務狀況進行衡量評判的標準,即“值區間”,以確定各指標值對應的評價。比如在對總資產利潤率確定評價標準時,可採用本企業歷史水平數據及行業數據為標準值,並參考國外數據,給予一定的權重及評分,從而形成對總體情況的判斷。為便利工作,應將評價體系納入電算化內容,由計算機系統自動取數、自動生成評價初步結果。

(二)遵循三個標準,收集所需資料

資料收集是財務分析的基礎性環節,應當遵循三個基本標準,即真實性、可比性、全面性。“真實”即資料的真實性,虛假的資料只能導致錯誤的判斷或誤導,此為資料收集的最根本標準。“可比”即所收集的資料應當具備可比性,要確保相關資料的統計範圍、內容及內涵具備相同口徑,對於不可比的資料,應當進行修正。“全面”包括兩層含義:

(1)收集的資料應當覆蓋本企業的每一個子系統(如部門、子公司、分公司),對於難以實現總體覆蓋的資料獲取,應當在選取樣本子系統時考慮其代表性;

(2)在需收集資料的設計方面,應當圍繞“彙集所有與本企業相關的信息”的目標展開,確保“應到俱到”。

(三)抓住兩個重點,撰寫好財務分析報告

撰寫財務分析報告是財務分析工作的深化環節,一份好的財務分析報告不僅是對財務分析工作質量的檢驗,更是對財務分析工作的提升。撰寫財務分析報告應當抓住以下兩個重點:

(1)提綱挈領,主次分明,清晰反映現狀與問題。企業財務分析涉及面廣、運用到的指標、資料通常比較多,如果撰寫分析報告前不進行適當歸納提煉,則宂長且重點不突出的分析報告將影響到其最終運用。為避免這種缺憾,財務分析人員應當在撰寫報告過程中注意做好歸納與提煉,使整篇分析報告重點突出、言簡意賅、結論清晰明確;

(2)立足實際,着眼長遠,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為達到這個要求,報告撰寫人員不僅要把握本企業的情況,還要緊密聯繫經濟政策、社會發展、行業發展等企業外部環境變化,善於學習研究並汲取國際上或本行業的先進經驗、好的做法,充分吸收企業各個管理層面的對策建議。

參考文獻

[1]潘浩明。糾正忽視企業財務分析工作的傾向[J]。冶金財會,2006,(12)。

[2]程虎。目前企業財務分析工作存在的問題有待改進[J]。四川會計,2005,(12)。

[3]孫玉琴,杜朝暉。淺談企業財務管理人員的基本素質[J]。黑龍江財會,2008,(8)。

[4]羅斌,胡樹華。效率工程技術研究[J]。價值工程,2009,(S1)。

淺談財務報表分析的論文 篇二

摘要:

隨着科技的不斷髮展,大數據時代正在不斷的向我們走來,大數據技術能夠更好的為企業進行精準的財務分析,有利於財務報告使用者更好的把握企業的經營狀況,作出正確的決策,尤其對於施工企業,其內部事物非常繁雜,數據量非常的大,單純依靠人工計算已經無法滿足企業對財務分析質量和效率的要求。本文深入的分析了大數據技術對施工企業財務分析的好處,並提出一些具體能夠更好的運用大數據技術的措施,希望能為提高施工企業財務分析水平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

施工企業 大數據技術 財務分析

一、大數據技術的含義

大數據源於信息化的不斷髮展,隨着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而不斷的興盛,大數據也被稱作巨量資料,他是一種需要新的處理模式才能夠讓企業擁有更加強大的決策能力和洞察能力的信息資產。大數據技術就是一種能夠很好的處理這些龐大數據信息的技術,它並不是採用隨機分析法這一捷徑,而是把所有的數據信息都進行分析從而得出最真實的分析結果。大數據技術特別適用於大型公司與互聯網公司,因為這樣的企業他們的數據量非常的龐大,利用人工進行數據分析不能很好的保證其數據分析結果的準確性,同時還特別浪費人工費用。

二、施工企業運用大數據技術進行財務分析的原因

(一)大數據技術能夠提高施工企業財務分析的工作效率

作為施工企業的財務部門,在進行財務分析的過程中,我們既要對每一項管理費用進行仔細的分析判斷,同時還要把這些數據與前期的數據進行對比,從而發現其費用的發展變化情況。大家都知道,施工企業其現場情況非常複雜,各種支出項目也非常的多,不同情況下管理費用的差距非常的大,財務部門想要對這些數據進行精準的分析,就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施工企業想要單純的依靠財務人員來完成這項工作,其付出的勞務成本很可能超過其正確的財務決策給企業帶來的利潤,同時採用人工進行財務分析的結果其質量也很難把握。如果施工企業能夠採用大數據技術,那麼企業將省去大量分析數據的時間成本,而且數據分析的結果具有非常強的可靠性,既省人力也省時間,同時提高了企業財務分析的工作效率。

(二)有利於提高施工企業財務分析的水平

大家都知道,財務數據是施工企業最重要的數據之一,它的積累量非常的大,財務分析的結果直接影響了企業財務管理的質量。因此,施工企業在進行財務決策分析的時候,必須要做到客觀、公正。運用大數據技術,施工企業在進行財務分析的過程中能夠避免人為分析中由於個人問題發生的一些對財務數據不客觀、公正的問題的出現,保證財務分析的質量,提高施工企業財務分析的水平。比如施工企業在進行融資的過程中,大數據技術能夠通過對以前企業的融資情況進行準確的數據分析,財務工作人員根據分析結果,選擇最有利於施工企業發展的融資方案,從而節約企業融資成本,增加企業的經營效益。

(三)有利於建築物的各種數據信息與決策的及時互動

作為施工企業,其現場的情況非常的複雜,而且施工狀況多變,管理者的決策都是從以前的數據的分析結果中得出來的,這種決策對於企業而言可能現在是非常合理的,但是隨着施工進度的進一步變化,這種施工方案可能就不再適用於施工企業了。利用大數據技術,企業財務人員能夠隨時根據現場情況,調整企業數據情況,讓企業管理者根據實際情況不斷的調整經營決策方案。對於施工企業的融資方案而言,大數據技術能夠根據市場變化以及企業需求的改變,選擇最適用企業的融資方案,從而保障施工企業的正常運轉及項目的順利推進。

三、如何讓施工企業更好的運用大數據技術提高企業的財務分析能力

(一)樹立正確的財務分析理念

施工企業是我國的傳統行業,想要大數據技術能夠在施工企業中得到廣泛的認可和運用,就必須從轉變施工企業的財務分析理念入手。首先,要確定正確的財務分析理念,積極的宣傳大數據技術在財務分析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讓每個員工都能知道它的重要性,但是,我們也不能盲目的使用大數據技術,我們要清楚的知道這項技術也是有它自身的缺陷的,我們必須要從企業實際情況出發,制定出最適合企業的財務分析戰略。其次,施工企業要把大數據的理念和企業的文化有效的融合在一起,讓大數據理念能夠深入人心,深入到每一個員工的行為當中去。

(二)建立標準的財務分析體系

大數據技術只是一項先進的數據分析技術,想要讓這項技術發揮其最大的作用,施工企業需要建立標準的財務分析系統。首先,這一系統必須要與施工企業的核算系統形成很好的連接,讓企業中的各種數據能夠通過核算系統進行財務分析系統。其次,財務分析系統必須能夠模擬經營企業的日常活動,預測財務決策可能產生的後果。再次,施工企業必須保證收集到的數據信息足夠的廣泛、全面,大數據技術只是對數據進行分析,如果數據本身就不準確或者數據範圍狹窄,那麼分析出來的數據信息質量也就無法得到保障。最後,施工企業的財務分析體系必須是從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符合企業的自身需要,只有這樣,通過財務分析體系進行的大數據技術分析的結果才更適合企業發展的需要。

(三)培養高素質的專業人才

施工企業想要真正的運用好大數據技術,從根本上提高企業的財務分析水平,就必須要培養一支專業的財務人員隊伍,他們必須擁有較高的專業素質,能夠熟練的運用大數據技術,對於網絡信息技術也要有一定的瞭解,只有正確的運用了大數據技術才能讓這項技術更好的為施工企業的財務分析服務,為企業進行正確的財務決策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此外,施工企業要重視對員工的培訓,社會是不斷髮展的,技術也在不斷的更新,企業工作人員的技術水平必須要能夠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財務人員必須不斷的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永遠走在時代的前沿,只有這樣才能為企業發展更好的服務。

四、結束語

隨着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髮展,大數據技術在施工企業財務分析上的運用將會越來越廣泛,因此,作為國內大型的施工企業,我們必須要抓準時機,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正確的運用大數據技術,更好的為企業的財務分析做出貢獻,同時也有利於施工企業進一步的發展壯大。

參考文獻:

[1]孟小峯,慈祥。大數據管理:概念、技術與挑戰[J]。計算機研究與發展。2013(01)。

[2]李惠青。大數據技術助力施工企業財務分析淺探[J]。企業究,2014(02)。

[3]張銘。大數據,撬動財務變革新理財,2014(07)

淺談財務報表分析的論文 篇三

摘要:

財務報表分析對於瞭解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業績和現金流量,評價企業的償債能力、盈利能力和營運能力,幫助制定經濟決策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進行財務分析時應重點關注報表數據的互動性、可持續性及侷限性,以及對當前財務報表分析侷限性。

關鍵詞:

財務報表 侷限性 互動性 可持續性

進行財務報表分析,不僅可以正確科學地評價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揭示企業未來的報酬和風險,而且可以檢查企業預算完成情況,考核經營管理人員的業績,為建立健全合理的激勵機制提供幫助。

一、財務報表分析概述

財務報表分析是以企業財務報表和其他資料為依據,運用一系列專門的技術和方法,對企業的經營成果、財務狀況及現金流量進行分析與評價,為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管理決策和控制依據的一項管理工作。財務報表分析的目的是瞭解過去,評價現在,預測未來,為相關信息使用者制定管理方案提供依據。財務報表分析即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基於同樣一份報表數據,由於使用者目的不同,分析經驗及能力差異,其洞悉財務數據的內涵和意義也會存在不同。

二、財務報表的侷限性

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財務報表分析及其分析方法。本身存在着一定的侷限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財務報表所反映信息資源具有不完全性。

財務報表沒有披露公司的全部信息。列入企業財務報表的僅是可以利用的,能以貨幣計量的經濟來源。而在現實中,企業有許多經濟資源,或者因為客觀條件制約,或者因會計慣例制約,並未在報表中體現。比如某些企業賬外大量資產不能在報表中反映。因而,報表僅僅反映了企業經濟資源的一部分。

2、財務報表對未來決策價值的不適應性。

由於會計報表是按照歷史成本原則編制,很多數據不代表其現行成本或變現價值。通貨膨脹時期,有些數據會受到物價變動的影響,由於假設幣值不變,將不同時點的貨幣數據簡單相加,使其不能客觀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及經營成果,難免會對報表使用者的決策有一定的誤導。

3、財務報表缺少反映長期信息的數據。由於財務報表按年度分期報告,只報告了短期信息,不能提供反映長期潛力的信息。

4、財務報表數據受到會計估計的影響。會計報表中的某些數據並不是十分精確的,有些項目數據是會計人員根據經驗和實際情況加以估計計量的。比如壞賬準備的計提比例,固定資產的淨殘值率等。

5、財務報表數據受到管理層對各項會計政策選擇的影響。

會計政策與會計處理方法的多種選擇,使不同企業同類的報表數據缺乏可比性。根據《企業會計準則》規定,企業存貨發出計價方法、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等,都可以有不同的選擇。即使是兩個企業實際經營完全相同,兩個企業的財務分析的結論也可能有差異。

三、財務報表數據的互動性

財務報表分析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即利潤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財務分析者切入這些數據時,關注財務報表數據的互動性,不要被局部數據產生的較大變化而衝昏了頭腦,簡單的判斷企業所面臨的機遇或風險。企業的經營業務是相互關聯的,最終表現出來的各項財務報表數據理應對各項較大變化做出積極反應,如果只是單方面的波動,這必然引起使用者的高度重視。再則固定資產資產數據有沒有相關互動,固定資產的更新改造,負債的增加,有沒有帶來收入數據的互動,利潤數據的互動。否則,企業做出經營管理的改善之舉,得不到常規理由的支撐,那就要求我們展開深層的思考,從而挖掘財務報表分析的深度和廣度,提高財務分析的效率及效果。

四、關注財務報表盈利數據的可持續性

作為企業的相關利益者,無論是投資人、管理者還是債權人,對企業盈利狀況的改善都關懷備至。企業的利潤實現了較大增長,確實大快人心。但高興之餘,我們要保持一份理性,此類增長是否具有可持續性。會計工作人員通過許多遊走在會計制度邊緣的方法,甚至是造假,可以在短期內調整企業的盈利數據,也稱之為盈餘管理。由此,當報表使用者接收到此類盈利數據突然放射的光芒時,千萬不要被灼傷,誤判企業的經營形勢得以扭轉。

五、改善財務報表分析侷限性的幾點建議

1、加強對財務報表附註信息的運用。

財務報表附註是對財務報表本身無法或難以充分表達的內容和項目所作的補充説明與詳細解釋。在對企業財務進行分析時。應充分利用財務報表及報表附註的信息,聯繫其他相關信息。仔細深入地分析、研究,才能提高對企業整體情況的理解,更準確地評價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

2、提高財務報表分析人員的綜合能力和素質。

不管採用哪種財務報表的分析方法。分析人員的判斷力對得出正確的分析結論尤為重要。平時要加強對財務報表分析人員的培訓,提高分析人員的綜合素質,提高他們對報表指標的解讀與判斷能力,並使他們同時具備會計、財務、市場營銷、戰略管理和企業經營等方面的知識。熟練掌握現代化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在實踐中樹立正確的分析理念,逐步培養和提高自己對所分析問題的判斷能力以及綜合數據的收集能力和掌握運用能力,極大地為企業管理和決策提供真實可靠的依據。

3、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

現代企業面臨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這些外部環境有時很難定量,但會對企業財務報表狀況和經營成果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在定量分析的同時,需要做出定性的判斷,在定性判斷的基礎上,再進一步進行定量分析和判斷,充分發揮人的豐富經驗和量的精密計算兩方面的作用,使報表分析達到最優化。

4、動態分析和靜態分析相結合。

企業的生產經營業務和財務活動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因此要注意進行動態分析,在弄清過去情況的基礎上,分析當前情況的可能結果對恰當預測企業未來有一定幫助。

參考文獻:

[1]劉永澤,陳立軍。級財務會計[M]。大連: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9.

[2]陸正飛。財務報表的分析[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3]張愛玲,蔣東霞。現行財務報表的侷限性分析[J]。河南大學常州分校學報,2007(9)。

[4]李寶忠。怎樣看待企業財務報表所揭示的信息[J]。天津經濟,2008(6)。

淺談財務報表分析的論文 篇四

【摘要】

財務報表反映一定時期內會計主體的經濟活動和財務成果及整體財務狀況變化的信息載體,是揭示企業財務信息的主要手段,構成財務報告的中心。如何解剖報表信息內涵,解讀報表信息所傳遞的情況;本文從不同的角度對報表分析的方式方法、分析指標的選取和指標含義等進行了歸納和總結。以期帶給不同報表使用人一些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

財務報表 分析方法

一、財務報表分析概述

財務報表分析是指以財務報表和其他資料作為依據和起點,採用專門方法,系統分析和評價企業的過去和現在的經營成果、財務狀況及其變動,目的是瞭解過去、評價現在、預測未來,幫助利益關係集團改善決策。財務分析的基本功能是將大量的報表數據轉換成對特定決策有用的信息,減少決策的不確定性。

財務分析的方法有比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其中,比較分析法中財務比率的比較是最重要的分析,它們通過相對數比較,排除了企業規模的影響,使不同比較對象在不同時期和不同行業之間建立起可比性,反映了各會計要素之間內在聯繫。企業基本的財務比率可以分為四類:即變現能力比率、資產管理比率、負債比率和盈利能力比率。不同的財務比率在企業的財務管理中發揮着不同的作用。

1、變現能力比率。主要有流動比率和速動比率,通過對這些比率的計算和分析,用以評價企業變現的能力和反映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它取決於企業可以在近期轉變為現金的流動資產的多少。

2、資產管理比率。包括營業週期、存貨週轉率、應收賬款週轉率、流動資產週轉率和總資產週轉率。這些比率是用來衡量企業資產管理效率的重要財務比率。

3、負債比率。主要包括資產負債率、產權比率、有形淨值債務率和已獲利息倍數。通過報表中有關數據計算這些比率來分析權益與資產之間的關係,分析不同權益之間的內在聯繫,用以評價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

二、財務報表分析中存在的問題

1、報表項目名實不符問題。計算和分析財務比率指標時,要注意財務報表中某些資產項目名實不符問題。按照國際慣例,資產是指能夠帶來未來經濟利益的資源,不能帶來未來經濟利益的項目,即使列入資產負債表,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資產,而是“虛擬資產”。例如待攤費用、遞延資產,待處理流動資產損失和待處理固定資產損失以及冷背殘次存貨等,本質上是已經實際發生的費用或損失。因此,在計算涉及到資產項目的財務比率如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總資產收益率等指標時,如果總資產或流動資產中包含有“虛擬資產”,就會使得計算結果與實際情況發生偏差,從而影響評價的正確性。此外,用於計算速動比率的速動資產,是將流動資產減去存貨後的差額,被認為是變現能力迅速的資產,而實際情況並非盡然。顯然速動資產中包括了待處理流動資產損失和待攤費用等“虛擬資產”,它們既不“速”也無變現能力。速動資產中的預付賬款的變現速度甚至比存貨還慢,因為它所要變成的原材料還只是存貨的起點。計算分析速動比率時必須考慮到這些問題。

2、現行財務報表自身的侷限性。資產負債表項目和利潤表項目,以歷史成本計價相對可靠,但缺乏相關性。表現在:忽視物價變動水平的影響,不能反映企業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及收入、成本、費用的實際價值;在現代經濟社會中,幣值變化已是一個普遍現象,貨幣計量假設的進一步鬆動,不但衝擊歷史成本,還衝擊收入與費用的配比原則。以貨幣計量歷史成本,不能反映非貨幣的財務信息,也沒有對機會成本在報表中進行反映,而機會成本往往是財務報表使用者做出決策必須考慮的因素之一。會計政策和會計方法的可選擇性,影響可比性和財務報表反映經濟業務自身的真實性;偶然或粉飾可改變報表內容,影響分析結果。比較基礎的問題,缺乏統一的比較標準。財務報表中的數據是分類彙總性數據,它不能直接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的詳細情況。

三、具體對策

1、對財務報表自身的改革。現行財務報表的改進可以沿着兩條路徑進行:一條是充分披露方向;另一條是簡化披露方向。沿着前一方向的改進:一方面報表附註越來越豐富,已進入“附註時代”;另一方面其他財務報告的內容和品種也越來越多。因此,這種改進成為改革財務報表的主流,可以預見這一改革方向並不會改變,只是對現有改革成果的完善與豐富,並對報告方式進行創新。目前的成果主要是提供簡化的年度報告。這一方向的改革僅是伴隨充分披露進行的,只是作為對信息過量傾向的矯正手段而已,難以成為改革的主流也許正因為如此,簡化的年度報告也融入了其他財務報告中,與充分披露方向合流了。

2、注意對企業所處行業環境及企業競爭優勢分析。行業環境對本行業內的所有企業都起着決定性的作用,由於企業處於新興行業,未來發展前景廣闊,易於借到新的資金來償還舊的債務,保持較高的財務槓桿水平,並有望吸引到新的投資者,改善企業的資本結構,降低財務風險。與此相反,一個行業處於夕陽產業,即使企業目前所處的市場佔有率較高,產生大量的現金淨流量,但由於市場缺乏持續增長的需求,也將會不斷萎縮,企業雖然各項財務指標優良,在同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但由於全行業都處於衰落狀態,該企業也難逃衰落的命運。因此,在企業進行財務報表分析時,應將企業的各項財務指標結合企業具體所處的行業環境及企業的競爭優勢一併進行分析。

【參考文獻】

[1] 吳國春:“淺述財務報表分析”,《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3.2

[2] 李瑞雪:“淺談企業財務報表分析”,《安陽師範學院學報》2006.1

[3] 郭學偉:“財務報表分析的應用”,《農場經濟管理》2002.1

[4] 曹小秋:“財務報表分析應注意的若干問題”,《審計與理財》

[5] 陳如意:“現代企業財務報表分析及對策”,《會計之友》2006.3

淺談財務報表分析的論文 篇五

摘要:

財務分析是財會類專業開設的一門核心課程,就目前而言,高校開設的財務分析課程在教學中存在課程內容體系不完善、教學方法過於單一、考核過於片面以及教材選用陳舊等問題,導致學習本課程的學生理論與實踐相脱節。基於此,本文通過研究財務分析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課程設置、教學方法、考核方式以及教材選用等方面提出了詳細的改革措施,以期能夠提升高校財務分析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效果,更好地培養學生在進行財務分析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

關鍵詞:

財務分析 存在問題 改革措施

一、引言

財務分析課程是針對高校財會類專業本科生開設的專業基礎課和核心課,是一門集理論、實踐與技能於一身的綜合性學科。隨着我國經濟和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們的理財意識逐漸增強,越來越多的人在理財活動中開始重視並學習財務分析這一專業知識和技能。但就目前高校開設財務分析課的現狀而言,無論是課程內容設置,還是教學與考核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問題,難以滿足人們想要“理好財”的這一目標。因此,作為在高校多年從事財務分析教學的一線教師,本文將結合自身的工作經驗,就財務分析教學現狀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深入而詳細的分析,並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革措施,以期能夠為從事相關工作的教育界同仁提供借鑑和指導。

二、財務分析課程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內容體系不完善

目前高校財務分析課程內容體系的不完善主要體現在不同院校的內容體系存在較大的差異,而且很多情況下其課程內容體系較為片面,具有代表性的內容體系有以下兩大類:一類是以張先治和陳友邦教授的財務分析為代表的內容體系,該體系主要由四大部分組成,分別是財務分析概論、財務報告分析、財務效率分析和財務綜合分析與評價。

具體來看,財務分析概論的內容又包括財務分析理論(財務分析是什麼)、財務分析信息基礎(分析什麼)與財務分析程序與方法(怎樣分析);財務報告分析的內容主要是針對四大報表,即資產負債表、利潤表、所有者權益變動表和現金流量表進行逐一單個分析;財務效率分析的內容主要包括盈利能力、償債能力、營運能力和發展能力分析;最後是財務綜合分析與評價,其內容主要包括綜合分析(杜邦分析和帕利普分析)與業績評價、趨勢與預測分析以及價值評估;另一類是以張新民和錢愛民教授的財務報表分析為代表的內容體系,該內容體系由財務報表分析概論(理論框架結構)、分析基礎、項目質量分析(資產、資本、利潤、現金流項目的質量)、合併報表分析以及綜合分析方法等組成。

以上兩大類課程內容體系在不同的高校都有采用,雖然這兩大類課程內容體系各有特點且不盡相同,但是它們卻有着共同的不足:第一,過分強調對報表的分析,忽視報表附註以及對數據質量的分析;第二,過分關注財務信息,忽視非財務信息。上述缺陷的存在導致目前高校財務分析課程內容體系的不完善,使財務分析成為一種重形式、輕實質的“數字遊戲”課程。

(二)教學方法單一,案例教學形同虛設

財務分析作為一門集理論、實踐和技能於一身的綜合性課程,其課堂教學必須採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來引起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就目前而言,國內許多高校在講述該門課程時仍是採用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只能是被動接受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導致學生參與財務分析的積極性不高,學習的財務分析知識很難運用於實踐。並且很多高校在講述財務分析的具體計算方法時,往往忽略對於相關財務軟件(Excel、STATA等)以及財務函數應用的講解,導致學生針對大數據進行財務分析時感到無從下手。即便是有些高校在講授財務分析課程時引入案例教學,但是選取的案例大多過於陳舊,不具有代表性,學生雖然成立了研討小組,但是在對案例進行分析時,小組成員中往往出現“搭便車”的現象,最終還是未能達到案例教學的目的,導致案例教學形同虛設。

(三)課程考核不合理

大部分高校財務分析課程的考核方式就是“期末閉卷考試+平時成績”,其中平時成績所佔比例最多為30%,普遍都在20%左右,而期末考試成績所佔總成績的比例往往在70%以上。一方面,就期末閉卷考試而言,其試卷的題型主要包括單選、多選、判斷、簡答和計算分析題,只是對一些財務分析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進行考核,很難從實質上考察學生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實踐的能力。另一方面,平時成績考核主要考察學生的出勤率、課堂表現和作業情況,就課堂表現而言,一般學生能夠直接回答問題的機會並不多,所以通過課堂表現來獲得較高的平時成績對學生而言缺乏吸引力;財務分析的作業往往是讓學生組成研討小組對某個案例進行財務分析,而最終小組的成績只佔到總成績的10%左右,導致學生花費較大的`精力撰寫的分析報告與獲得的實際分數不匹配,導致整個研討小組進行案例分析時的積極性不高,分析出來的研究報告質量較差,存在應付平時作業的問題,未能達到真正考核學生運用財務分析理論解決實務問題能力的目標。

(四)教材內容滯後,更新不及時

目前,一些高校自主編制的財務分析教材及配套資料內容嚴重滯後,對財務分析的前沿理論的發展缺乏瞭解,難以及時進行修訂和更新,大大降低了教學效果;同時,財務分析教材所選用的案例略顯陳舊,與授課當前的市場環境相脱節,造成學生雖學卻難以致用。舉例來講,近年來,由於互聯網經濟的高速發展,資本市場上出現了大量的電商企業,而國內的教材並沒有及時跟進對電商企業應該如何進行財務分析進行講解,所舉的案例仍然是實體企業,由於這兩類企業無論是經營業務還是財務狀況等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從而導致學生在實踐中對電商企業進行財務分析時很困惑,採用的分析方法得出的結論很可能與真實情況“南轅北轍”。

三、財務分析課程教學的改革措施

(一)完善課程內容體系

本文將基於哈佛大學提出的財務分析理論框架來完善該課程的內容體系,具體而言,財務分析的理論框架要素包括戰略分析、會計分析(四大報表分析)、財務效率分析和前景分析,就目前而言,實務界已將戰略分析納入到財務分析的內容體系之中。而在設置財務分析課程的內容體系時,只將會計分析、財務效率分析和前景分析納入到財務分析的內容體系中,同時考慮到戰略分析本身包含的內容較為複雜和豐富,所以將戰略分析作為一門單獨的課程在財務分析課程之前開設。

在具體的講授過程中,將會計分析作為授課的重點,分配較多的課時,在重點講授四大報表中各個構成項目的解讀與質量分析的同時,也要向學生着重講授財務報表附註中的相關重要信息,使學生在解讀和分析過程中能夠有效識別企業提供的財務數據的質量(真實性和可靠性)。財務效率分析的部分,主要包括針對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和發展能力等指標的計算與分析,考慮到該部分內容相對簡單,並且在財務管理課程中已經學習過相關指標的計算,因此對於該部分內容所分配的課時應該適當減少,授課的重點放在對於各個指標以及指標之間關係的深層次分析,同時分配一定的課時向學生們講授一些非財務信息對於企業財務分析的重要性,從而豐富和完善財務效率的分析。前景分析的內容借鑑張先治教授的財務分析綜合分析部分,具體包括綜合評價、預測和企業價值評估等。

(二)教學方法多樣化,案例教學貫穿始終

在設置高校財務分析課程的教學方法時,應採用“教師講授+案例分析+學生小組討論”的教學模式。教師講授主要是指向學生講解財務分析的基本理論以及分析方法的運用,同時包括相關財務軟件和財務函數的應用及操作;案例分析主要是選取一些經典案例和新近發生的“熱點”案例,教師通過深入的分析和講解,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討論;為了培養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可以將學生們分成小組,要求每一小組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一家上市公司,對其進行財務分析,並且根據課程進度,分配一定的課時,讓每個小組在課下對自己感興趣的上市公司進行財務分析得出研究結論以PPT的形式,在課堂上進行展示。特別要強調的是,在展示環節中每個小組的發言人數不侷限於1人,可以多人彙報,同時當某一小組展示研究成果時,其他小組的同學可以對其分析進行點評,主講教師主要是對整個展示過程嚴格把控時間,並最終對每個小組的分析進行總結性點評並給予排名。這樣做可以極大的調動學生們的參與積極性,並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學期末時要求每組同學針對其分析的上市公司提交最終的財務分析報告,並要求詳細註明小組成員的項目分工,從而對於小組個別成員“搭便車”的行為進行有效杜絕。

(三)課程考核多元化

鑑於財務分析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和技術性較強的專業課,其課程考核方式就不能過於片面,應該採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具體做法是採用“5+4+1”模式,即期末閉卷考試的成績佔總成績的50%,學習小組分析報告佔總成績的40%,平時成績佔總成績的10%。這種考核模式能夠較為全面地考核學生將學到的財務分析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具體而言,期末閉卷考試的題型除了單選、多選和判斷之外,應該加入案例分析題,即給出一個企業的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讓學生對其進行財務分析,並且將案例分析題的分值比例設定為佔卷面成績的50%,目的在於考核學生的靈活分析能力。學習小組分析報告的評分標準主要包括:報告格式的規範程度、分析內容的合理性、論述觀點的充分性、小組分工及參與程度等,並且每個方面均賦予一定的權重,保證評分的客觀公正性。之所以將小組分析報告的成績比例提高到40%,其目的也是為了調動學生參與財務分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達到財務分析課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

(四)及時更新教材內容

對於學校自編的教材體系不能成不變,在吸收國內外先進理論與方法的基礎上,應結合我國資本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企業的變化,及時更新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財務分析學科體系。教材所選取的案例應該選擇最具有代表性的實際案例或者是具有熱點效應的案例,通俗地講,教材中選取的案例要“接地氣”,所以這也要求學校自編的教材要及時更新,從而有助於學生學以致用。四、結束語本文結合自身在高校從事財務分析課程教學的一些工作經驗,對目前該課程教學過程中在內容設置、教學方法、考核方式以及教材選取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而詳細的分析,並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革措施,以期能夠為從事相關工作的教育界同仁提供借鑑和指導,從而更好地達到財務分析課程人才培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張先治,陳友邦。財務分析[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4.

2、張新民,錢愛民。財務報表分析[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3、張先治。財務分析教學資源系統建設的嘗試[J]。中國大學教育,2007,(6):47-51.

4、王麗豔。財務分析課程教學改革實踐探討[J]。市場週刊(理論研究),2011,(12):153-154.

5、許秀梅,王秀華。基於分析能力培養的財務分析課程教學環節設計[J]。財會通訊,2013,(6):42-43.

6、周良。財務分析理論的發展對課程教學模式優化的啟示[J]。商業會計,2011,(34):77-78.

財務報表分析淺談論文 篇六

論文關鍵詞:新會計準則;合併財務報表

論文提要:本文介紹了合併財務報表的概念和新會計準則下合併報表的合併範圍,分析新會計準則下合併財務報表的優點,並提出解決措施和建議。

財政部於20xx年2月發佈了《企業會計準則第33號——合併財務報表》(以下稱新準則),該新準則已經在2007年1月在上市公司正式實施。第33號準則全面推行後,將取代以《合併會計報表暫行規定》為主體構成的合併財務報表規範。

一、合併財務報表的概念及其分析

《國際會計準則第27號——合併財務報表及對子公司投資的會計》(以下稱國際準則)認為,合併財務報表是指將企業集團視為單一企業編制的集團財務報表,合併財務報表應該包括由母公司控制的所有企業。我國新準則中的表述為:合併財務報表,是指反映母公司和其全部子公司形成的企業集團整體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財務報表。母公司,是指有一個或一個以上子公司的企業。子公司,是指被母公司控制的企業。新準則強調控制,並且是被母公司控制的全部子公司,這與國際準則的表述基本趨同。

合併財務報表反映的是企業集團整體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反映的對象是通常由若干個法人(包括母公司和其全部子公司)組成的會計主體,是經濟意義上的主體,而不是法律意義上的主體。合併財務報表的編制者或者編制主體是母公司。合併財務報表以納入合併範圍的企業個別財務報表為基礎,根據其他有關資料,按照權益法調整對子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後,抵消母公司與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間發生的內部交易對合並財務報表的影響編制的。

合併財務報表能夠向財務報告的使用者提供反映企業集團整體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會計信息,有助於財務報告的使用者做出經濟決策。合併財務報表有利於避免一些母公司利用控制關係,人為地粉飾財務報表情況的發生。

二、新準則下合併財務報表的合併範圍

合併範圍是指納入合併財務報表的對象,主要明確哪些成員企業應包括在合併財務報表的編報範圍之內,哪些成員企業應排除在合併財務報表的編報範圍之外。正確界定合併範圍是編制合併財務報表的前提,而要界定合併範圍,必須首先明確界定合併範圍的標準,才能合理地規範企業的合併範圍,有效地防止母公司通過任意變更合併範圍來操縱利潤的行為,提高合併財務報表的可靠性和相關性,為企業集團的利益相關者提供高質量的信息。我們可以發現,新會計準則已經注意到合併財務報表範圍變動對於報表信息的影響,對報告期內子公司的添增、處置事項做出了具體規定。

新準則明確指出應以控制為標準來界定合併範圍,因此在具體實施新會計準則時應從定性標準和定量標準兩個方面判斷是否存在實質控制。

三、合併財務報表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一)複雜持股合併的問題。新會計準則規定,母公司直接或通過子公司間接擁有被投資單位半數以上的表決權表明母公司能夠控制被投資單位,應當將該被投資單位認定為子公司,納入合併財務報表的合併範圍。但由於新會計準則沒有就如何計算間接擁有比例的方法做出明確規定,選用的方法既可以依據加法原則也可以依據乘法原則,因而容易造成對於同一持股關係的合併業務會因不同會計人員的不同理解而做出不同的合併處理,得出不同的結論,從而導致最後提供的合併財務信息不一致。

實際上,由乘法原則得出的實際持股比例體現的是擁有子公司淨資產的比例,比加法原則的結果更為科學、合理,所以建議在編制合併財務報表時採用乘法原則來計算母公司對“間接擁有”的子公司的持股比例。但是,由於加法原則更能真實地反映實質性控制。因此,在確定是否納入合併範圍時建議採用加法原則計算母公司擁有被投資單位的表決權資本數。

(二)關於暫時性控制的問題。財政部1995年2月9日發佈的《合併會計報表暫行規定》並未將準備近期售出而短期持有其半數以上的權益性資本的子公司包括在合併財務報表的範圍內。而新會計準則強調以控制為標準界定合併範圍,但對暫時控制並未明確説明。由於有關時間規定比較含糊,操作性不強,使得上市公司在編制合併財務報表時有理由以暫時控制而非實質控制為藉口不將某些子公司納入合併財務報表範圍,這樣便留下了利潤操縱的空間。因此,建議明確“暫時控制”的含義,可將其界定為短期投資,使之與企業會計準則概念一致,即通常是易於變現、持有時間短、不以控制被投資單位為目的的投資,在期限上可規定為“一年內”。

(三)實質控制存在與否的判斷標準不明確。新會計準則只是規定合併財務報表的合併範圍應當以控制為基礎加以確定,並且列舉了母公司雖然擁有被投資單位半數或半數以下的表決權,卻仍應當將該被投資單位認定為子公司,從而納入合併財務報表合併範圍的四種情況。但是,新會計準則並未給出在會計實務中應如何判斷實質控制是否存在的標準。因此,建議完善準則中關於實質控制的判斷標準,以便更好地指導有關合並範圍的實務操作。

(四)完善“控制”的定義。新會計準則將控制定義為:一個企業能夠決定另一個企業的財務和經營政策,並能據以從另一個企業的經營活動中獲取利益的權力。為了更深刻地認識“控制”的內涵,建議借鑑美國會計準則中對於“控制”的有關規定,補充“主要受益方”原則,即“控制”不僅可以獲得利益,而且還可以限制自身的損失。“主要受益方”原則是對“控制”概念的補充。主要受益方可能為向可變權益實體轉移資產的一方,也可能為設立可變權益實體的一方(即發起人),或者是根據法律文件能夠替可變權益實體做出投資決策的一方等。如果主要受益方承擔了可變權益實體的多數風險或者損失,或者有權收取可變權益實體的多數剩餘報酬,那麼就應該要求主要受益方合併該可變權益實體。

(五)非營利性組織是否納入合併範圍。大多數國家會計準則規範的是營利性組織報表的合併範圍問題,而沒有涉及非營利性組織的合併範圍問題。但是,與美國等西方國家不同的是,我國目前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公有制經濟居於主導地位,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佔很大比重。在這種大環境下,公有制企業控制非營利性組織的背後往往有各級政府的操縱,這就使得非營利性組織與控制它的公有制企業的關係更加密切、更加複雜,很可能成為地方政府或公有制企業操縱利潤的工具。因此,有必要在合併財務報表準則中規範非營利性組織的合併問題,如果企業對非營利性組織的活動能夠實施有效的控制,或者非營利性組織的活動沒有受到法律的嚴格限制從事盈利活動,則應該納入合併範圍,並且在財務報表附註中進行嚴格的信息披露。

(六)提供分部報告。多元化經營的企業集團涉足不同的行業,跨越不同的地區,經營不同的產品,其不同行業、不同分部的盈利水平可能差距較大,面臨的風險類型和風險程度可能複雜多樣,潛在的成長機會也會有很大不同,而一張合併財務報表所提供的財務信息只是反映該企業集團生產經營情況的綜合信息,難以提供從事不同行業子公司經營狀況的信息,以致給財務分析和財務預測帶來許多困難。為了彌補這個缺陷,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和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都制定了分部報告準則。我國新頒佈的《企業會計準則第35號——分部報告》首次對分部報告的有關問題進行系統地規範,這既適用了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企業多元化經營披露分類信息的需要,又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建議將分佈報告所提供的信息作為合併財務報表的組成部分,與合併財務報表一起提供給報表使用者。對於多元化經營的企業或跨國公司,因為彙總合併的過程會掩蓋一些重要信息,以致合併財務報表有一定的侷限性。提供分部報告可以使報表使用者清楚地瞭解企業集團下獨立法人實體各自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揭示出一些業績欠佳的投資結果,提供分部信息還有利於評價企業集團的風險或預計它將來的收益和現金流量情況。

總結:希望管理體制論文:淺談新會計準則下的企業合併財務報表一文能為大家帶來幫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vkyk7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