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漢語言文學論文8000字(精品多篇)

漢語言文學論文8000字(精品多篇)

漢語言文學論文8000字(精品多篇)

本科漢語言文學論文 篇一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什麼是應用型人才。1997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頒佈新的世界教育分類標準,增加了與普通高等教育培養學術型、工程型人才相對應的應用型人才。所謂應用型人才,是指“適應社會需求、動手能力強、基礎寬的多面手”。它包括如下涵義:“(1)在專業知識的掌握上以基礎為主;(2)在知識結構上要求面比較寬;(3)在綜合素質上要求實踐能力強;(4)在培養方向上以社會適應性為主要特徵”。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相對應的,是應用型本科大學教育建設的推進。我國在1998年將高等教育大眾化正式列為國家高等教育事業的近期發展目標。此後教育部又在1998年頒佈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指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要接近15%;隨後,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了《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對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作了更為明確的表述:通過各種形式積極發展高等教育,到2010年,我國同齡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學率從現在的9%提高到15%。而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在長春召集了一批國內高等教育專家學者、大學校長專事研討關於應用性人才培養的問題。此外,在2013年11月21日,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東莞理工學院調研後,更是指出應當把“培養高水平應用型人才、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的理念轉化為實踐過程,辦出自己的特色。以此觀察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思路可以看出,雖然漢語言文學專業是高等院校科系設置中一個最普遍的基礎性文科專業,但其應用性常受到質疑。事實上,在承載了傳統文化的傳承、發揚及夯實基本功的基礎上,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要求與傳統理論基礎要求之間非但不矛盾,更是一種相通。從就業的角度出發,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的學生,經過了四年的專業訓練,得到了理論性、基礎性的綜合培養。這種培養模式使得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擁有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同時也因為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普遍具有較好的文學素養、寫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社會認可度較高,可擔任新聞出版、廣告文案策劃和行政管理等各種類型的工作。

其次,我們來分析一下文學與傳媒系漢語言文學專業三個方向共同具有的應用型特徵,即同樣需要具備較強的寫作能力和較好的口頭表達能力。因此,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轉型思考可以率先從這兩點出發。

第三,正是基於社會需求與文學與傳媒系自身的特點,在漢語言文學專業嚮應用型轉型的過程中,我們強調以加強讀寫能力為基準,提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大一學年完成100篇內容、題材不限的作文;大二學年完成8篇讀書報告並做彙報,大三學年考核學年論文,大四學年提交畢業論文,從而保證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閲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得到鍛鍊與提升。

二、“閲讀能力”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型轉型

從閲讀能力這個角度出發,要求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在大二學年完成8篇讀書報告並做彙報,其主要目的是增加學生的閲讀量。就實際情況而言,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普遍存在閲讀量不夠的情況。首先,從大環境來看,讀書所需的“學須靜也”、“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氛圍被就業率和找工作的惶恐打破。其次,就學生個人情況來説,有部分是被調配至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即使第一志向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也因為應試教育的原因,自身的閲讀量、文學感悟能力都需要補課。再次,就課餘時間而言,學生的興趣更多被新媒體、互聯網所吸引,作為知識獲取的閲讀行為更少了。據相關調查,“因為學生缺乏像過去中文系那樣系統地朗讀、背誦、演講的訓練,學生們口頭表達能力也受到影響,一些學生未曾説話先臉紅、發音不準、吐字不清、重複囉嗦、語病較多。同時,因為閲讀作品較少,在寫作方面佔有的材料有限,寫文章文思枯竭,下筆離題,語句不通,套話、空話較多”。就應用型人才培養而言,大二學年完成8篇讀書報告的閲讀訓練重在要求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深入理解作品,形成高質量的讀書報告,並在大二學年末舉行讀書報告會。這樣規範的目的並不僅僅是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更多地注重對學生進行經典閲讀、深度閲讀、專業閲讀的訓練,而最後的讀書報告會既保證了讀書報告訓練項目的完整性,也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有所鍛鍊。這樣的規定還有助於培養學生的閲讀習慣。8篇讀書報告不僅僅是看了8本書就能夠完成的。就一本書進行寫作,必然會涉及其他相關書籍。這種延伸式閲讀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習得獲取相關知識的渠道。從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角度出發,作為師範專業的漢語言文學,根據2002年7月頒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02年修訂版)》的要求,語文教學的核心是要加強文學教育。而反饋到教師培養這個環節,相應的也需要培養教師的文學感覺。文學感覺的培養正是通過對原典、經典的閲讀所獲取的。以南京大學文學院本科課程設置為例,其在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就讀大一下學期便安排專門的博導課程,目的是引導本科生認真閲讀原典、經典,擴大閲讀量。

根據南京大學本科課程設置,在大二時,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已接觸核心專業課程的一半,在這個時候集中指導專業、深入閲讀的方法,培養閲讀習慣非常有效。此外,暑期班以提交論文這樣的考核形式,有助於完成大三學年的學年論文,也為大四畢業論文提供演練和思考。我們則可以通過大二學年完成8篇讀書報告的契機,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進行閲讀指導,也為他們接下來的學年論文寫作和畢業論文寫作提供練筆機會。作為非師範的漢語言文學及文化傳媒方向的漢語言文學專業,更加以應用型為培養目標。而無論是新聞寫作能力、文祕能力還是廣告文案創作能力,都需要較強的文學素養,需要中文系學生從所學的專業基礎中提煉所需的文字功夫和文學素養,轉化為自身認識世界、理解人性的觀察能力,並最終形成較強的工作能力。事實上,運城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也開展了本科生的“13511”工程,這項工程基於社會對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能説會寫的基本要求,在嚴峻就業形勢下提高學生專業素質,通過長期的摸索和學習,運城學院中文系於2009年推出了“13511工程”———要求學生在大學期間,讀100部書,背誦300篇詩歌散文,寫50篇文章,練出一手好字,説一口標準的普通話。此工程涵蓋了漢語言和文學兩大領域,選錄了諸多名家名著,旨在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和人文素養,切實鍛鍊學生的嘴皮子和筆桿子,以更好地適應就業需求。

三、“寫作能力”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型轉型

值得一提的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培養採用大一寫作100篇作文,大二寫作8篇讀書報告並做彙報,大三完成學年論文,大四提交畢業論文的形式,參考自中山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本科生培養。除了硬性的寫作考核外,中山大學對應用文、新聞寫作的重視也與其他傳統漢語言文學專業有所區別。本科期間開設專業的寫作課程,使中山大學畢業的學子在任職新聞、行政等崗位時具備較多優勢。此外,由於廣州的媒體業較發達,中大學子的特色恰好符合本地的就業趨勢,故而他們的競爭力也比較強,甚至在工作後,本科的寫作能力訓練也成為他們在職場中的核心競爭力。而中山大學校內的廣播站、電視站、《中大學子》,在同類學校中也是較出色的。《中大學子》每期從選題、採訪到編寫成稿都由學生一力打造。這其中作為主力的多是中文系學生。事實上,中山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正是通過大量的寫作訓練,通過“扯緊一根線、抓好兩突出、加強三個頭、密切四結合”的方針得到了保證。所謂“扯緊一根線”就是強化寫作訓練。寫作訓練包括寫作文、讀書報告、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以及寒暑假寫調查報告。所謂“兩突出”,就是在教學內容和教學環節中,突出社會調查、突出地域文化。所謂三個“頭”,是指筆頭、口頭、指頭。筆頭指寫作、寫字的訓練,口頭即是指口頭能力的訓練,而指頭實際是指電腦技術的應用能力訓練。而所説的四結合,則包括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課內與課外的結合,寫作能力與口頭表達能力的結合,校內與校外的結合。再次以南京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課程設置為例,大一學年講授古代文學的徐雁平教授要求文學院學生每週寫一篇數百字的小論文,通過一個學期的小論文練習,培養學生的基本研究素養。而在大三學年,徐雁平教授根據學生能力的現狀,將論文寫作要求提高為寫作較為完整的研究論文。除了每次的課堂點評及時反饋學生學習情況外,老師一對一的及時指導保證了學生習得知識的有效性。除此之外,學生的論文也會在大三學年末結集成冊,裝訂成書,題名《學文》印刷出版,其中的校對、編輯和美編都由同學參與完成,極富實踐性。從就業情況出發,用人單位在選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時很重視其在校發表的作品。如果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在校期間發表作品多、成果豐碩,用人單位傾向於認為學生的能力強、水平高,樂於接受。所以面對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我們應該重點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提高人才質量,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讓學生在激烈的就業競爭各句中站穩腳跟。對學生而言,加強寫作訓練是促進就業的一項保障。大一學年完成100篇文章的規定,不僅使學生鍛鍊了自己的寫作能力,也為他們正式發表作品提供素材。此外,在應聘時,學生可將自己比較滿意的作品裝訂成冊,形成作品集,充分展現自己的中文功底。

四、小結

首先,因新媒體的普及和社會發展的變化,文學經典、文學原典對學生的吸引力大大減弱,所以引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加強對文學經典的閲讀,讓他們理解文學經典、主流文學,是中文系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而通過要求學生深入閲讀完成讀書報告可以達到此目的。同時以此培養學生的閲讀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能動性。

其次,大學生尤其是大一新生,才從高中繁忙緊張的生活中抽離,在大一階段相對鬆散,課餘時間沒有很好的利用。那麼通過在大一時期約束他們完成100篇作文,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充分利用課餘時間,同時也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事實上,學校的圖書館很不錯,但入座率並不高,這也是顯示了本校學生還沒有習慣運用圖書館這樣的公共資源,而採用相應的考核形式,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對公共資源的使用,有助於他們進入社會後保持學習的習慣,知道如何藉助資源解決問題。

第三,通過這樣的考核形式,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有計劃的讀書,並使學生認識到讀書計劃可以幫助自己合理地安排時間、監督自己的閲讀活動,實現知識的系統化。在如今的信息社會,真正的人才,必須具備極強的對信息的蒐集、整合的能力,應用與創新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形成和培養,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良好的閲讀習慣的養成。同時,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閲讀和消遣的本質區別,特別是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要鼓勵他們去閲讀那些對自己學習和成長有益處的圖書,使讀書成為學習的延續,成長的滋養。

漢語言的論文 篇二

西方語言論美學認為:人是語言的動物;語言是存在的寓所;存在通過語言而現身。語言不單單是一種認知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種“實體性的存在和力量”,甚至“作為客觀實在出現在人的面前”。(1)當我們將魯迅的文學創作置於語言論美學的視域會考察時,發現魯迅對語言與存在的依存關係的感受和意識都很強烈:他在《吶喊·自序》中曾流露出自己曾有過一段“不能已於言”的時期,並將言説的姿態及其效應與人生的價值聯繫起來;(2)他也曾提出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偏激主張;(3)同時他又深感自己與漢字的與生俱來的深刻聯繫,雖欲擺脱而不能,故而認同在歷史的中間地帶承受犧牲的痛苦的命運,他的“中間物”意識正是建立在對自己所做的本站章的語言的體悟上的。

如果説人的存在通過語言而呈現的話,則語言的運思者或言説主體,首先遇到的是言説的欲求及位置和姿態問題,這種言説及其言説者的位置和姿態是某種生存狀況及意義的體現。魯迅的言説慾望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早年的人生苦難。從小生長在懸掛着“翰林”匾額、祖父曾取進士功名、父親亦以科舉考試為終生正業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中的魯迅,早年受過非常嚴格的以讀經作文、以應科考為主的正規封建教育。在封建科舉時代,科舉考試成為人們實現自我價值的主要言説方式。周作人説:“這(指科舉考試——引者注)是知識階級,那時稱作士人或讀書人的,出身的唯一正路。”“我們那時,沒有不是從這條路走的,等到有點走不下去了,這才去找另外的道路的,那自然是後話。”(4)在這樣的社會、文化和家庭的背景中,魯迅有着極為複雜而痛苦的人生經驗:一方面,特定的社會環境和家庭氛圍及所受的嚴格、正規的封建教育,使魯迅與漢字文化發生終生的血肉聯繫;另一方面,科舉考試又給魯迅及其家庭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因祖父的科場案而引發的家庭大變故使魯迅的家庭由言説的中心一下子被拋置於社會而成為人們言説、鑑賞的對象,在以古文言為載體的傳統價值統治的語言秩序中,完全喪失了話語的權力。這種言説權力的被剝奪或被壓抑,一方面深深地妨礙了主體對自我存在的意義(價值)的認同,一方面又極大地刺激了主體更加強烈的言説慾望。所謂“不能已於言”、所謂“登高一呼,應者雲集”云云,都在表達着一種急切尋求言説及言説位置或姿態以確立自我存在的意義的情態。而“幻燈事件”猶如一道電光,瞬間照亮了主體言説的方式:啟蒙者的姿態。正是帶着這種個人經驗,魯迅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

中國近代以來國勢貧弱,民心萎頓,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迫於存亡的危機,紛紛向西方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而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則經由了一個由部分到整體的否定過程,這種否定到五四時期達到高潮。魯迅在後來《瑣記》一文中描述了當時面對西方文化湧入時的興奮和激動:“‘物競’‘天擇’也出來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也出來了,斯多噶也出來了。……《時務報》不待言,還有《譯學彙編》,那書面上的張廉卿一流的四個字,就藍得很可愛。”(5)如果説,中國傳統文化深深地積澱在象形會意的漢字中的話,則對漢字文化的批判就具有反傳統的意義。而這種批判是在西語文化的衝擊下發生並以之作為它的價值標準的。

一方面是帶着個人特殊的經驗,一方面也是感應着反傳統、崇西學的時代大潮,魯迅的文學創作從一開始就是以對漢字文化的批判為標的的。這種批判主要還不在由文言到白話的工具性轉變,而是更深刻地表現在其具有反叛性的言説內涵和姿態上。《狂人日記》中狂人的“仁者吃人”的呼喊,正是在“仁”的象形會意“仁者愛人”的基礎上的一種反叛性的逆向思維。《狂人日記》之後,魯迅全面展開了對凝結在中國漢字中的傳統文化的一些基本範疇和觀念,如“君臣”、“父子”、“夫妻”、“忠”、“孝”、“節”、“烈”等的整體性批判,並將這種批判貫徹自己創作過程的始終。如果説《孔乙己》借孔乙己盡情地揶揄了已失去生命活力的陳腐的文言的話,《這樣的戰士》就是對“學問”、“道德”、“國粹”和“東方文明”等進行掃射式的永不妥協的戰鬥;而《祝福》則是以滲透了中國傳統文化神韻的一次民間儀式“祝福”的過程的反覆展示,生動而形象地揭示出中國“禮”文化的吃人本質:“所謂中國的文明者,其實不過是安排給闊人享用的人肉筵宴。所謂中國者,其實不過是安排這人肉筵宴的廚房。”(6)

在這個過程中,西方以表音為特徵的語言及其所負載的西方文化的衝擊分明可見。《阿Q正傳》關於阿Q的命名耐人尋味:在對漢字“貴”(“桂”)的文化內涵嘲諷剝離之後,代表中國人靈魂的阿Q除了一根無用的辮子之外,(7)其價值等於“0”(“阿”字發音的口型亦與“0”相似)。而最後用英國流行的洋字的拼法,則隱喻式地表達了人們在全面否定舊的存在秩序之後,對一種新的生存方式的渴求和熱望。《肥皂》則象徵性地表現出中國文化在與西方文化的表音語言相遇時所顯露的不潔,因此必須對中國文化及中國人的思想施以西方文化的洗滌。而《高老夫子》則説明即使用上西語的好名目,也仍不能改變中國文化的老流氓的變態心理。這種對漢字文化的批判,有時發展到極至,作者甚至提出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主張。兩種語言體系在創作中的交遇、衝突及作者的抑揚取捨,曲折地反映了中華民族近代以來在救亡圖存的探索過程中的深入思考、選擇及其情感經歷。

然而,《狂人日記》在對漢字文化批判的盡頭,言説的主體突然發現,自己原來與這吃人的文化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在建構的同時又顛覆了主體。這種情境也是魯迅漢語創作中的矛盾處境。魯迅從小生長在封建士大夫家庭,與漢字文化的血肉聯繫與生俱來。雖然在時代潮流的鼓舞下,以對漢字文化的批判進入文學創作,但作者所運用的語言雖是白話卻仍然是漢語。漢字對作者而言,不僅是言説的工具,更是面向世界而顯現的存在方式。

洪堡認為:“人從其自身的存在之中編織出語言,在同一過程中,他又將自己置於語言的陷阱之中;每一種語言都在使用該語言的民族周圍劃出一道魔圈,任何人都無法逃出這道魔圈……”(8)《祝福》便是在“禮”的象形會意的背景上展開藝術構思的。《説文》雲:“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段注:“禮有五經,莫重於祭,故禮字從示,豊者,行禮之器。”(9)作品圍繞着舊曆年底的祝福的祭祀儀式,步步深入,最後在祭器問題上給祥林嫂以最後一擊。在這裏,“禮”字的構形會意不僅為作品的構思提供了材料,同時對氛圍的營構和情節的發展,都具有推進作用。一方面,作者帶着自己個人的經驗,感應着時代精神,對凝聚在漢字中的傳統價值進行毫不容情的解構性批判;但另一方面,主體在苦難人生中的價值訴求、歷史大變動的時代的啟蒙精神的表達,又是在傳統漢字文化的背景上彰顯的。

黃侃曾説過,在五四新文學作家中,魯迅的作品最能見出漢字文化的根基和格局。(10)周作人曾指出,魯迅在用字上有“潔癖”,即喜歡用字的本義。魯迅也曾以懊喪的口氣談到,自己的作品中“常不免流露出”文言的“字句和體格”。(11)其間的是非得失,各有偏倚,但都説明了一個事實,即漢字文化與魯迅創作的重要聯繫。這種重要性不僅表現在在白話中加入一些文言的字、詞、句等顯在的層面,更為本質的是,漢字的象形性和原初意味全面地參與了作者在創作中的藝術思維及藝術世界的建構。四

卡西爾認為,藝術的本質不在其思想和情感,而在構形。“藝術家的最高最獨特的力量”,表現在“給他的感情與外形”。(12)漢字的以線條“描其輪廓態勢,傳其精神意象”(13)的構形會意的思維方式與藝術思維的構形性有相通之處。當有着深厚的文字學造詣的作者進入漢語藝術思維之時,漢字的象形會意便幫助了作者文學世界的構建。

《孔乙己》主題即在“涼薄”一詞的本義(“以水羼酒”)的基礎上引申衍化而來。《説文》雲:“涼,薄也。”段注:“鄭司農雲,涼,以水和酒也。……許雲薄也,蓋薄下奪一酒字,以水和酒,故為薄酒。”(14)作品將某一特定情境置於咸亨酒店,以喝酒的情節作為貫穿全文的脈絡,並且似乎在不經意間帶出“羼水”的細節。看得出,這是在“涼薄”的象形會意的基礎上生髮的藝術構思,不過由物質轉到精神、由實物轉到語言罷了。《孤獨者》寫新文化的先驅者不為眾人理解、且遭社會排軋的孤獨的悲劇命運,但主人公魏連殳的身世、行狀,卻又分明可見漢字文化中“孤獨”一詞的原初涵義(“幼而無父”、“老而無子”)。這裏已經是在古老的漢字中注入現代的思想內容了。《過客》的命意,當然有莊子“人生天地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的思想影響。但是,更為引人入勝的是,作品在文字學意義的基礎上,擬人設語,描景造境,賦予作品以哲學意味。“客”,《説文》雲:“寄也,從宀各聲。”(15)“宀”象屋之四注,所以荒原上有一間小土屋。“各”,異也,過客和老翁與這間小土屋的關係是不同的:老翁常居於此,是主;過客偶過其旁,是客,其主旨是在前面。這種意境氛圍通過“過”字得到昇華。《釋名》以“過”釋“郵”。“郵”,《説文》雲:“境上行書舍。從邑垂;垂,邊也。”(16)可見,“過”不僅同樣包含了“屋”的意象,包含了度而不居的意思,而且點明過客正處在某種邊界上(生死臨界點)。這些地方使得魯迅的創作在主題構想、情節演繹、意象形成等方面,表現出漢字文化的基本體格。

不僅如此,漢字構造過程中的思維方式也可能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到魯迅的藝術思維和表達方式。一是漢字雖為象形文字,但卻是以線條的曲折,描其輪廓,而省略了許多無關緊要的東西,具有某種簡約性。這種簡約性的思維方式可能影響到魯迅創作的表達方式。魯迅説:“我力避行文的嘮叨,只要覺得夠將意思傳給別人了,就寧可什麼陪襯拖帶也沒有。中國舊戲上,沒有背景,新年賣給孩子看的花紙上,只有主要的幾個人(但現在的花紙卻多有背景了),我深信對於我的目的,這方法是適宜的,所以我不去描寫風月,對話也決不説到一大篇。”(17)這種白描的手法與漢字構形的簡略性原則極其相似。二是漢字據義構形,運用的雖是線條,呈現的卻是象的神韻,“從一開始漢字就帶有寫意性質,具有象徵意味,是一種意味深長的形式”。(18)這種寫意、象徵的思維方式,也可能影響到魯迅在創作中對象徵手法的選擇和運用。在魯迅的作品中,象《狂人日記》、《藥》、《白光》、《長明燈》等都具有濃郁的象徵意味;而在整體上具有象徵性質的《野草》,其作品的本色是更見漢字文化的底藴了。

魯迅創作中這種在主觀意向上反漢字文化、卻又在客觀文本的構成上體現出漢字文化體格的複雜情形,反映出在外來文化的衝擊下漢字文化所經歷的、複雜而痛苦的嬗變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魯迅對漢民族語言在批判的同時也有所承傳,揚棄的同時也有所發展,為現代漢語的新規範奠定了基礎;從中也折射出20世紀初作為歷史中間物的中國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況和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的側影。

原初的語言就是詩。海德格爾認為:“詩乃是一個歷史性民族的原語言(Ursprache)。”(19)這裏,我們不擬太拘泥於海氏關於語言的形而上的意義範圍,而是試圖説明,有着深厚的文字造詣的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對漢字本義的持執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對原初狀態的關注,對作品中詩意構成的重要意義。如《故鄉》結尾處以“路”為喻的關於“希望”的表達:“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段詩富有詩意的表達,就是來自《釋名》。《釋名》雲:“道,踏也,路,露也。言人所踐踏而露見也。”(21)關於路的表述甚至影響到魯迅雜文的詩意營構,如《生命的路》:“什麼是路?就是從沒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開闢出來的。”(22)這種對漢字原始意義的執持可能誘導作者對原初狀態的關注。如《這樣的戰士》中關於戰士的舉着蠻人所用的投槍的人物造型、《社戲》中關於民間原始戲劇形態的觀感等等。這些原始情境幫助着營構了魯迅作品的詩意氛圍。

《故鄉》大概是説“希望”的吧。“希”即“望”。“望”,《説文》雲:“出亡在外,望其還也。從亡朢省聲。”段注:“還者,復也,本義。”(23)“望”以“朢”為聲。“朢”,《説文》雲:“滿月也。”(24)“望”“朢”原為兩字,今則“望”專行而“朢”廢,“望”兼有二義。《故鄉》從“我”回到了分別了二十多年的故鄉起筆,即“出亡在外,望其還”之意,定下某種迴歸的調子;但故鄉景物的蕭索又將這剛剛萌發的復歸的意念壓下。而閏土要來的消息,又使“我”兒時的記憶閃電似的蘇生過來,一輪金黃的圓月瞬時照亮了“我”美麗的故鄉。圓月的意象直接就是由“望”的本義之一“滿月”的構意而來,是中國人心中的一種理想存在狀態。至於與之對應的那月光下的海邊瓜地上的英俊少年,如果榮格看了,定會驚叫:好一幅人類童年時代的狩獵圖!將他視之為對我們民族的充滿着生命活力的童年象徵,不應算太牽強。但是故鄉的辛苦、麻木、恣睢的故人似乎又使那月光下的少年變得暗淡。但結尾又想到希望,那深藍色空中的一輪金黃色的圓月又在朦朧中清朗起來。從意識角度看,希望是在將來,是水生和宏兒,是進化的觀念,是對世界思潮之推崇;從無意識角度看,希望是在過去,是那月光下的少年,是迴歸的意向,是對故有血脈之認同。

巴赫金認為:“語言只能存在於使用者之間的對話溝通之中。對話溝通才是語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處。語言的整個生命,不論是在哪一個運用領域裏(日常生活、公事交往、科學、文藝等等),無不滲透着對話關係。”在完成了對魯迅作品的無意識分析之後,回首一望,正與開端處的個人無意識相呼應,魯迅的文學世界的整體風貌便呈現在眼前:在魯迅的漢語文本的海洋中,同時湧動着三股話語漩流:一是尋找個人價值更新的個人話語;二是反映現實歷史進程的時代話語;三是來自歷史深處的傳統話語。一方面,這三股漩流形成各自的對話體系。這就是所謂“異聲同嘯”,它輪廓了魯迅作品的藝術空間。另一方面,這三股漩流又互相碰撞、交織、融合,構成一個有機的藝術體,而漢字字義的雙歧性、不確定性,為這種統一提供了框架。這就是所謂“同聲異嘯”,它規定着魯迅作品的藝術密度。這樣,個人的精神史、時代的思想史和民族的文明史在這裏混合一氣,形成一種深遂、蒼茫的精神景觀。

註釋:

(1)卡西爾:《語言與神話》:第83頁;第62頁。三聯書店,1988年。

(2)(5)(6)(11)(17)(20)(22)《魯迅全集》,第1卷第417—419頁;第2卷第297頁;第1卷第216頁;第1卷第285頁;第4卷第512頁;第1卷第485頁;第2卷第369頁。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3)芬君:《魯迅訪問記》,轉引自張夢陽編《魯迅研究學術論著資料彙編》,第2卷第577頁,中國文聯出版社,1985年。

(4)周作人:《知堂回想錄》,第48—53頁,三育圖書有限公司,1980年。(7)周作人曾談到,魯迅“乃是本意要用這個Q字,……據著者自己説,他就覺得那個Q字(須得大寫)上邊的小辮好玩”。見《魯迅小説裏面的人物》,第85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8)洪堡:《卡威文集導言》,轉引自卡西爾《語言與神話》,第57頁。

(9)(14)(23)(24)段玉裁:《説文解字注》,第2頁;第562頁;第387頁;第634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10)原江西師範大學餘心樂先生(系黃侃先生在中央大學時的關門弟子)曾告訴筆者,黃侃先生曾多次講過上述意思。

(12)卡西爾:《人論》,第196頁,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

(13)錢穆:《中國文學論叢》,第6頁。三聯書店,2002年。

(15)(16)許慎:《説文解字》,第151頁;第132頁。中華書局,1981年。

(18)黃亞平、孟華;《漢字符號學》上編,第60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19)《海德格爾選集》上,第319頁,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

(21)劉熙:《釋名》,引自王先謙《釋名疏正補》,第7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漢語言的論文 篇三

【關鍵詞】開放教育;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指導

畢業論文可以系統的檢驗出學生的學習成果,考察學生運用專業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研究素養。開放教育下畢業論文寫作是其中重要的一個環節。然而,當下的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指導中存在着諸多的弊端,甚至畢業論文指導工作只是流於形式,根本沒有教育的意義。開放教育下做好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能夠幫助學生學習和了解專業知識,激發學生的研究熱情,從而保證畢業論文的質量。

一、開放教育下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指導中存在的問題

1.對畢業論文的關注度不夠

學生在思想上對畢業論文的寫作就不夠重視,抱着一種無所謂的態度,更有的學生會認為無論怎樣論文都可以通過,沒必要花費太多的時間來寫作。有的學生確實很忙,忙着工作、考試等,沒有大量的時間來關注論文寫作。他們都把論文寫作看做一種形式,等同於一般的時間作業,這樣帶有形式主義傾向的思想會降低學生對畢業論文的關注度。指導老師對畢業論文的關注度也不高。大多數的論文指導老師都是在職教師,他們有自己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沒有時間來時時關注學生畢業論文完成的動態信息,有的指導老師指導的學生數量較多,不能兼顧每一個學生。學生和指導老師兩者對畢業論文的關注度都不高,這就導致畢業論文指導工作不到位,畢業論文的質量低下。

2.時間倉促,抄襲嚴重

畢業論文的寫作時間在三個月左右。開放教育的學生大多是在職人員,他們在完成自己本職工作的業餘時間才能兼顧論文,在三個月時間內寫出一篇高質量的畢業論文是有一定的難度的。首先,學生對畢業論文寫作方面的知識瞭解得不多,寫作專業知識極為匱乏,加上對選擇課題、收集材料、整合材料到分析問題這一系列的工作都不熟悉,還有就是一些寫作能力比較差,專業知識又不夠紮實的學生,他們要在三個月之內交出一份高質量的畢業論文更是難上加難。在時間倉促的情況下,就提高了論文的抄襲率。學生無從下手只能借鑑、模仿以前的一些論文,自我創新的內容少之又少。有些指導老師更是會給學生這樣的建議:你的觀點可以和別人的一致,但是你要用自己的理解去闡述,配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和數據,有自己的論述過程。這種情況下寫出的論文就缺少了創新意識,缺乏自己獨到的見解。

二、改進開放教育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指導的策略

1.加強對畢業論文的關注度

學生是畢業論文寫作的主體,他們要在思想上認同畢業論文的重要性。畢業論文要能反映出作者紮實的專業知識,具有獨立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對自身所研究的課題感興趣,有親身經歷,並且能給出獨到的見解。畢業論文是檢驗學生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科學研究能力的標準,對學生今後的學習和工作都有重要作用。學生要正確認識畢業論文的重要性,加強對畢業論文的關注度。提高指導老師的素養,減少老師指導學生的數量,使指導老師對每一位學生的關注度有所提高。

2.開設畢業論文寫作指導課程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在畢業論文寫作過程中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畢業論文怎麼寫,畢業論文在平時的學習中根本就不會涉及到,學生對畢業論文寫作的認識嚴重不足。針對這種情況,學校可以開設畢業論文指導課程。由畢業論文指導工作經驗豐富的教師執教,對撰寫畢業論文的環節與其中可能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介紹,就如何收集資料、進行材料加工等工作給予正確的處理方式。教師也可以將畢業論文的寫作與各專業的課程結合起來進行教學。

3.多渠道、多層次開展指導工作

導師與學生相互協調才能保證畢業論文的順利完成。在這一過程中兩者都要端正態度,學生要聽取導師的意見,並積極改正自己寫作中存在的不足。導師要體諒學生的困難,細心、耐心地為學生解惑,及時溝通處理學生寫作中遇到的問題。導師與學生的交流可以利用QQ、微信等通訊工具,通過語音、視頻、郵件等渠道進行畢業論文寫作的交流。導師要全程關注學生的畢業論文寫作過程,開展多層次的指導工作。首先,在選題方面要結合學生的親身經歷,統籌整個畢業論文的完成過程給予學生建議。其次,針對初稿要嚴把抄襲關。抄襲、拼湊、挪用形成的畢業論文都要打回重寫。最後,嚴把修改關。好的文章是修改出來的,畢業論文從初稿到定稿中的修改環節非常重要。指導老師要認真批改,關注畢業論文的整體結構、重點與細節,有側重地指導學生完成寫作。學生要認真對待導師的批語,做好時刻修改的心理準備。開放教育是一種新型的教育模式,旨在培養社會性人才。畢業論文的寫作是對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瞭解,科研能力的培養以及問題處理能力的考查,符合開放教育對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還存在諸多弊端,這就需要指導教師擔此重任,積極完善指導工作中的不足。

【參考文獻】

[1]李元鳳。提升開放教育畢業論文指導質量的策略—以克拉瑪依電大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J].新疆廣博電視大學學報,2015(2):26-30.

[2]洪耀輝。開放教育漢語言文學畢業論文指導問題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14(21):160-162.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wnvnr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