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彙報材料 >

人才隊伍建設工作報告【通用多篇】

人才隊伍建設工作報告【通用多篇】

人才隊伍建設工作報告【通用多篇】

人才隊伍建設調研報告 篇一

為了解衞生系統人才隊伍的結構、分佈情況,進一步搞好衞生系統人才資源的開發利用,充分調動本系統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醫療衞生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以推動我縣醫療衞生事業又好又快發展,滿足我縣人民羣眾的健康、醫療需求,我們對全縣醫療衞生機構專業技術人才隊伍進行了一次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現將調研情況整理歸納如下:

一、基本現狀

(一)人員基本情況。××縣衞生局有下屬縣直醫療衞生單位7個,鄉鎮衞生院14個(包括兩個社區衞生服務中心)。衞生系統共有在編職工858人(鄉鎮衞生院281人),其中黨員247人;副主任醫師以上職稱45人;主治醫師職稱143人;初級衞生技術人員383人。縣衞生局機關現有在編職工13人。

(二)人才需求情況。缺乏公共衞生、臨牀醫學骨幹,臨牀醫學中普遍缺乏內科、婦科、外科、兒科醫師,部分單位缺乏護士、檢驗師、影像師、中西藥師、麻醉師等。

二、存在問題

(一)人才隊伍結構、分佈不合理。

1、年齡結構不合理:退休人員比例太高(部分單位已超過50%);在職衞生技術人員45歲以上比例偏高,35歲以下衞生技術人員比例較低,部分醫療機構僅佔10%左右;衞生系統大部分機構人才引進工作進展緩慢。

2、素質結構不合理:包括科班人才缺乏,所調查的專業技術人才中,通過系統學習、正規院校畢業的人才缺乏,有相當部分是吸納以前本地鄉村醫生或本單位職工子女,其知識結構單一、理論水平和整體素質不高;中堅技術骨幹缺乏,中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僅佔41.37%,而初級甚至無專業技術職稱的人員達58.63%;高學歷人才缺乏,本科生才佔11.4%,且其中大部分是通過在職教育取得學歷。而那些中專及中專以下的人員,佔53.03%,甚至有無學歷人員49人(部隊轉業、職工家屬、後勤),他們大多為90年代引進,知識結構老化,又缺乏進取精神;

3、專業結構不合理:兩站普遍缺乏公衞醫師及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兩院及鄉鎮衞生院突出表現為缺乏臨牀、影像醫師及護士。

(二)對人才培養缺乏足夠的思想認識。

人才隊伍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短期內難以出效益、出政績,以至過去一些基層單位對人才培養缺乏足夠的認識,在人才培養方面投入不足,更缺乏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諸如:部分單位雖然每年選送了一部分人員進修,但因系統性、針對性不強,進修回來後開展不了工作;人員的內部培訓學習也因缺乏系統性、長期性、針對性而效果不明顯。

(三)政府投入不足,難以保障人才隊伍建設。

醫療衞生事業本質是公益性事業,但政府每年有限的下撥經費尚不能保證現有人員的工資和機構運行的需要,更談不止人才的引進和培養。

(四)人才引進環境不優越。

由於大專院校畢業生實施自主擇業後,編制、工資、福利待遇等問題制約了人才引進,即使進來了也留不住,造成部分人才流失。有很多人才僅僅把醫院當成了他們在取得“資格證”前的一個實習基地,或者説邁向一個更高平台的跳板。

(五)人才激勵競爭機制不健全。

由於醫療衞生體制的原因,醫療衞生機構缺乏激發員工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制度和措施,分配機制上,仍停留在平均主義――做好做壞一個樣;職稱方面,論資排輩、按部就班、重資質輕能力和業績。

(六)人才分流導致儲備不足。

人才分流主要表現在,

一部分經驗豐富的名老醫師退休;

二醫療衞生行業是一個知識密集型行業,部分年輕的優秀人才被其它部門挖走;

三醫療衞生行業是專業性強的行業,部分具有闖勁的人才外出高就或自主創業,而導致醫療衞生機構現有人才不足。

三、思考與對策

(一)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提高人才隊伍素質。根據現有人才隊伍情況和醫療衞生事業發展的方向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及具體實施方案,有目的、有計劃培養人才,培育衞生專業技術人才梯隊,保障衞生事業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後勁。針對結構不合理和人才斷層等問題,經過3~5年,完成現有人員的調整,通過對年輕人才的培養和外引優秀人才努力,解決人才斷層問題。具體模式可採取“外培內訓”的方式,一方面選派職業道德優秀、技術素質良好的人員參加醫科大學舉辦學習培訓班或送往上級醫院進修學習,爭取上級對口單位的技術指導(如來院講學,坐診,指導業務開展等)。另一方面,以醫學會為龍頭,各醫療機構為載體,定期自行組織業務學習,制定詳細、周密的培訓計劃,全面加強醫務人員的“三基”訓練(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以及專業知識的培訓。同時,制定可行性政策(即適當報銷部分學費及特許安排學習時間)鼓勵衞生技人才加強在職學歷教育,鼓勵醫務人員通過各種學歷教育方式提高學歷層次,以逐步提高醫療衞技人員的整體素質。

(二)創新人才引進機制,優化人才隊伍結構。

一是要加強對高層次人才的創新引進工作如技術骨幹或學科帶頭人的引進,協調人事、編辦、財政、衞生等相關部門共同研究制定解決優秀人才引進所涉及到的編制、待遇等方面的相關政策,每年可以考慮打破編制、身分的束縛,面向社會公開招聘部分有專業技術特長的急需專業骨幹,充實到縣直兩院工作。

二是要逐年分批引進一批大專以上院校的優秀畢業生到我衞生系統工作,並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確保優秀畢業生願意到我縣工作,對自願到鄉鎮衞生院工作的醫學大專畢業生,解決編制問題,工資待遇從優;

三是從民營醫療機構、企屬醫療衞生機構,甚至村衞生室引進具有資質的優秀專業技術人才以充實鄉鎮衞生院隊伍。

(三)優化人才使用環境,營造“拴心留人”氛圍。人才的流動往往受利益機制的驅動和工作、生活環境的影響,所以我們要盡力創造“拴心留人”的環境,採取措施改善現有衞生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條件,落實好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資福利待遇,儘可能地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傾注個人情感、提供發展平台,真正做到用事業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適當待遇留人,使其感到優越,看到希望,有所留戀,避免本區現有優秀衞生人才的外流。傾注情感,返聘離退休人才,對於那些確有專長和較高資質且身體健康的退休老同志我們可以把他們留下或者聘請進來繼續工作。另外對長期在鄉鎮工作的衞生專業技術人員,享受衞生一線科技人員的工資待遇,進行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時,在堅持以業績、能力為主的評價原則下適當給予傾斜,以穩定鄉鎮衞生院隊伍。

(四)創新人才使用機制,提高人才整體效能。既要努力擴大衞生人才的擁有量,也要注重發揮人才的作用。引進競爭機制和聘用機制,對於表現突出的後備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要堅決打破論資排輩,做到評聘分開。以工作能力、業績及專業技術水平為主要依據對專業技術人員實行公開競聘上崗,使專業技術人員能上能下,易崗易薪,薪隨崗走。同時加強配套制度建設,做好落聘人員的培訓、轉崗等後續社會保障工作。在兩院之間、鄉鎮衞生院之間打破編制、身分的限制實施“橫向交流,競聘上崗”加大人才內部交流使用力度。

(五)設立人才獎勵基金,全面激勵人才。建議縣政府層面設立由政府、社會等各方面注資而形成的人才獎勵基金,專門用於對有特殊貢獻的專業技術人才的獎勵,提高專業技術人才的工作積極性、創造性,使專業技術人才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嘗試在縣直醫療衞生單位每年安排一定的經費,用於建立人才培養和獎勵的院(所)長人才獎勵基金,每年提取一定基金對重點專業、專門人員進行重點培養,如對重點專科在經費上予以傾斜,對專門人才的學術交流報銷差旅費用,對科研課題給予專項補貼,對在職學歷教育予以補助,對突出貢獻的人才、自學成才的人才、發表的學術論文第一作者予以獎勵等。

(六)建立人才庫,組織儲備人才。在摸清現有人才和急需人才的底數的基礎上,建立衞生系統人才庫,制定詳盡的人才管理辦法(包括人才的選拔、培養、使用),使人才隊伍管理工作走上科學化、規範化的道路,使衞生系統專業人才隊伍的全面建設和不斷髮展形成長效機制。

人才隊伍建設調研報告 篇二

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時期,加快教育現代化步伐,全面推進高質量的素質教育,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需要一支高素質的教育人才隊伍的支撐。南京教育名城建設的要求,迫切需要我們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高度重視教育人才隊伍建設,為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加速實現“兩個率先”培養造就源源不斷的高素質建設者。

一、南京教育人才隊伍建設的現狀

到x年底,全市共有學校(幼兒園)1241所(不含部省屬學校、部隊院校以及技工學校等),在校學生85.3萬人。全市共有教職工6.9萬人,其中專任教師5.5萬人。近年來,南京教育人才隊伍建設的主要成效有:

1、黨管人才工作機制基本確立。近年來,市教育局、市委教育工委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始終堅持把教育人才隊伍建設擺在教育發展戰略的優先位置,不斷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積極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大力實施幹部聯合公選、幹(來自)部交流鍛鍊、“四五園丁工程”、“千名教育碩士工程”、教師校長境外培訓、新教師“凡進必考”、農村教師“優崗計劃”等一系列創新舉措,逐步建立健全起教育人才選拔、使用、培養和激勵機制,使全市教育人才的數量質量、專業素養、屬性結構、工作狀態不斷改善,已基本適應當前教育事業發展需要。

2、教育管理者的素質明顯提高。通過積極推進幹部公開選拔、大力加強能力素質建設、加大幹部交流力度、加強人才培育、積極優化人才激勵措施等工作,傾力打造一支適應素質教育要求、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高水平、高素質的教育管理者隊伍,南京市堅持以戰略眼光、國際視野、實踐鍛鍊來培養教育管理人才、加強教育管理者隊伍建設的一系列舉措在省內外引起了廣泛關注,產生了良好反響。全市已有近千人通過“公選”、競爭上崗走上教育領導崗位,其中絕大多數“公選”、競爭上崗的幹部成為教育教學和管理方面的佼佼者。

3、教師人才高地基本形成。通過實施“四五園丁工程”,培養出一大批德藝雙馨的骨幹教師。目前教師學歷達標的平均水平幼兒園為96.84(比“九五”末高2.3個百分點);國小98.8(比“九五”末高2.2個百分點);國中95.5(比“九五”末高4.3個百分點);高中91.3(比“九五”末高12個百分點)。全市目前還有1200多名中國小教師在職攻讀教育碩士,其數量超過全省其他城市的總和,在全國同類城市名列前茅。全市現有省級特級教師148人(在職81人),在職名校長、名教師113人。每年還選拔近百名教師赴境外進修深造,並已有114名教師取得國際英語教師任職資格。通過“十五”的努力,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有了顯著提升,為全市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十一五”南京教育人才建設目標任務

1、“十一五”南京教育發展目標:“十一五”期間,南京要圍繞“建一流教育,創教育名城”總體目標,率先發展、加快發展、科學發展,為加快富民強市,推進“兩個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到x年,全面達到全面小康社會階段的教育發展指標,基本建立較為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率先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到20xx年,教育發展主要指標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同期平均水平,基本建成“歷史積澱深厚、質量水平一流,名校名師眾多,風格特色鮮明”的教育名城。

2、“十一五”南京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十一五”期間,南京教育培養目標要努力凸顯三大特徵:

一是具有“現代公民”的特徵。切實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強化德育工作的實效,努力使全體學生都能夠成為具有現代意識、現代科學人文素養、現代文明行為的現代公民。

二是具有“國際通用”的特徵。注重在全球化視野下培養人才,為造就一批具有國際眼光、通曉國際知識的國際通用型人才奠定基礎。

三是具有“一精多能”的特徵。適應現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讓一大批學生成為基礎寬厚、素質全面、精通一個領域、兼備多種才能、具有“創業創新創優”精神的人才資源。

3、“十一五”南京教育傾力打造的三支教育人才隊伍

(1)、師資隊伍整體素質領先全國。全市中國小教師學歷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其中具有大學專科以上學歷的國小教師比例,x年達到65,20xx年達到80以上;具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國中教師x年達到60,20xx年達到70以上;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學位)的高中教師,x年達到10,20xx年達到12。中等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x年達到40,20xx年達到50以上。

(2)、實施“教師興校”、“人才強教”戰略,彰顯師德建設特色。進一步完善師德教育、評價、考核、獎懲機制,併發揮積極作用。努力建設一支師德高尚、素質優良、數量適當、結構優化、充滿活力、適應教育現代化需要的教師隊伍。加強和改進教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力開展師德建設,教育和引導廣大教師忠誠人民的教育事業,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素質、業務素質,勤奮敬業,遵紀守法,愛崗愛生,為人師表。

(3)、高度重視教師隊伍的專業化發展,不斷提高教師教書育人的能力。繼續提升教師的學歷層次,從x年開始,中國小新進教師全面實現本科化。繼續鼓勵在職教師攻讀教育碩士。大力加強教師能力建設。建立健全教師繼續教育工作機制,精心組織開展教師培訓活動,不斷優化教師的知識、能力結構。深入開展教師教學基本功訓練,提高教師教學的專業技能。

人才隊伍建設調研報告 篇三

xx縣幅員面積5678平方公里,轄8個鄉鎮、82個行政村、216個自然屯。總人口2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0.7萬人。XX年底,全縣各類人才1.75萬人,其中農村實用人才0.83萬人,佔農業人口總數7.8%。建設新農村、發展新農村是當前我縣農村工作的第一要務,切實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關鍵是要依靠人才的力量。完成新農村建設的主要任務以及任務的長期性和全面性,決定農村發展不僅需要農業管理型、經營型、技能型等類型的人才,而且需要文化、教育、衞生、金融、商業、環保、網絡信息、建築設計、社會服務等行業領域方方面面的人才,各類農村實用人才是新農村建設的智力支撐和希望所在。我縣地處偏遠、經濟基礎薄弱、農村人口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等因素,制約了農村實用人才隊伍的壯大和發展,必須通過卓有成效的工作,儘快改變目前存在的這種現狀。

一、農村實用人才隊伍現狀

現狀之一:農村實用人才總量不足

全縣農村實用人才8366人,佔農業人口比例不足8%。其中水稻種植業技術人才1122人,大棚蔬菜大户1282人,北藥種植大户167人,庭院立體栽培人才926人,香瓜種植大户603人,大鵝養殖大户899人,狐貉養殖大户79人,生豬養殖技術人才912人,養魚大户57人,黃牛養殖大户112人,各類工匠649人(包括學徒),經營類人才132人,財務人才82人,教育人才372人,衞生人才203人,文藝人才67人,其他有一技之長的人才702人。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存在着總量較小,不能完全滿足新農村建設需要的現狀。

現狀之二:農村實用人才素質不高,結構矛盾突出

農村實用人才隊伍中,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佔1.65%,國小文化程度佔26.39%,國中文化程度佔55.11%,高中文化程度佔9.4%,中專以上文化程度佔7.45%。農村實用人才中有專業技術職稱的人數不足1%。人才年齡結構不盡合理,農村實用人才隊伍老齡化,中青年人才嚴重短缺,農村實用人才青黃不接。人才層級結構不盡合理,國中級人才多,高級人才少,普通技能型人才多,具有專業技術職稱的人才少。人才掌握的技術比較單一,專業深度不夠,專業結構不合理,種植養殖人才多,中介組織領辦人、經紀人人才少。新技能新知識接受不快,信息渠道不暢、信息意識不強等現象並存。大量的農村實用人才靠自己多年的親身實踐摸索總結,雖然技術熟練和經驗豐富,但多屬於傳統的農村實用技術,由於接受系統的國民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的很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對新知識、新技術的吸收,對現代科技知識的運用能力明顯感到力不從心。

現狀之三:農村實用人才生成的渠道窄且流動性大

種植業是我縣農業發展的主導產業,農業產業化程度還不搞,產業鏈不夠長,也就不可能形成更多專業村、專業户、專業合作組織。這對農村實用人才數量的擴張、集羣的形成和技能的提高都產生着至關重要的影響。有的村由於產業發展原因,導致一些如返鄉大中專畢業生、退伍軍人等農村實用人才學非所用,專業技能無用武之地。同時,農村產業效益比較低,導致農村實用人才的收入不高,外出謀生的比較普遍,流動性較大。農村實用人才的流失對農村經濟發展產生了諸多負面影響,大量高素質農村人才的流失,進一步加劇了農村人力資源的結構失衡,導致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人才匱乏,後繼乏人。

現狀之四:農村實用人才觀念狹隘,引領作用不突出

農村實用人才大都是多年時間自然成長地“土秀才”,在思想上還存在小農意識,在帶動羣眾中不積極、不主動,多數侷限在“親幫親”上,真正起引領作用的實用人才還是佔少數,不能形成燎原之勢。有些實用人才觀念狹隘,一項技術掌握到手就不想讓別人學去,不願意傳播推廣,致使有些新技術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推廣。有的雖然技術熟練但掌握的多屬於過時的農村適用技術,由於視野不寬、觀念落後,還抱着原有的技術不放,不去更新,也使得有些新技術不能夠很好的得到及時推廣。

二、存在上述問題的原因

農村實用人才上述狀況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歸結起來主要是客觀方面。

傳統的小農思想抑制了農民科學致富的行為。xx縣幅員遼闊,地處偏遠,人均耕地面積大,土地資源相對豐富。普通農户只要趕上年頭好,就可以滿足一般的生活需要,“小富則安”的思想,矇蔽了農民進取意識,主動掌握技能走向成才致富的願望不強。北方農業生產週期一年之中有大半年年閒,冬季漫長寒冷加之交通信息不便,農民有貓冬的習慣,也有的從事賭博等不良嗜好,致使部分農民把精力放在走街串巷、東家長西家短上,不思成才。

人才隊伍建設調研報告 篇四

根據宣區人才[2013]1號文件要求,我委對全區農業從業人員進行了綜合調研,現將調研結果彙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區轄26個鎮鄉辦事處,177個村,42個社區。總人口86.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9.2萬人,農業勞動力45萬人。現有各類實用人才1.55萬人。

二、主要做法

(一)開展多種培訓,努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

1、組織開展新型農民培訓。根據我區農業生產特點及農民需求安排新型農民培訓內容,授課方式多樣,內容通俗易懂。簡單、實用,操作性強,讓農民一聽就懂,一學就會。近幾年來,我們不斷拓寬培訓面、增大培訓力度,20xx年共組織農民培訓910場次,培訓農民達8萬多人次。

2、開展對鄉鎮農業技術人員系統的專業培訓。每年市區農委都舉辦農技人員培訓班,請農業院校、農業科研機構的教授為農技人員集中培訓。分析講解當前最新的農業生產形勢、種養殖技術。通過培訓,讓農技人員學習瞭解最新的農業科研成果,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增強為農服務的本領。

3、組織農技人員開展包村聯户。廣大農技人員按照包村聯户制度要求,每人聯繫10個大户和一個村,進村入户,深入田間地頭與大户進行面對面、手把手的技術指導和服務,培養他們成為種、養殖能手。今年參加包村聯户的農技人員219人,聯繫服務2184户。

4、組建農業科技人才諮詢服務團。根據全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實際情況,開展“送科技下鄉”等各類諮詢服務活動。通過專家答疑、播放光盤、散發科技資料等現場培訓形式,為農民解疑答惑,每年發放技術資料20餘萬份。

(二)樹立典型,帶動發展農村實用人才。

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選拔原則,注意發掘先進典型人物,樹立一批科技素質高、“雙帶”能力強、社會影響力大的農村實用人才典型。及時利用廣播電視、報紙雜誌、專業網站等媒體,大力宣傳優秀實用人才科技致富、艱苦奮鬥的事蹟,表彰他們的成績,增強他們的榮譽感,激發他們的熱情。通過“土專家”、“田秀才”現身説法,介紹自己的典型事例及取得的經濟效益,激發農民學科技、用科技的積極性,實現“樹立一批典型,帶動一方羣眾,發展一片經濟”的人才效應。

(三)依託協會,發展壯大農村實用人才隊伍。

積極引導實用人才創辦各種協會或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將同行業實用人才組織起來,引導他們搞好聯合經營,改變實用人才分散狀態,發揮羣體優勢,實現農村科技資源有效共享、共同致富。通過建立專業合作社、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和建設農業科技示範園等形式,為人才發揮用武之地搭建舞台。目前,我區建立糧油、植保、畜牧、蔬菜、茶葉等農民專業合作社370個,集聚各類農村實用人才,擴大了技術輻射半徑。另外,區級農業龍頭企業數量也不斷增加,目前已達163家。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在品種更新、產銷對接、優質服務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同時也培養了一批科技示範户和致富帶頭人。如我區朱橋鄉種植大户吳本生,成立了建成糧油合作社,帶動周邊農户科學種田,通過土地流轉進行規模種植,建立自己的稻米加工企業--本生米業,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服務,已成為我區糧油生產龍頭企業。

(四)完善激勵機制,激發創業活力

為充分調動實用人才的主動性和創造力,建立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相結合的多元化激勵機制。中國共產黨**區委《關於進一步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決定》文件精神,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專業農户、農村經紀人領辦和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凡被評定為國家級、省級、市級示範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當年給予一次性獎勵20萬元、5萬元、2萬元;對當年被評為全區優秀農民專業合作社分別一次性獎勵1萬元。鼓勵和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每年統籌安排150萬元以上的專項資金,以項目的形式扶持2-3家規範化程度高、帶動力強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用於核心示範區基礎設施建設。開展區級優秀實用人才、種養大户、農村科技經營示範户等評選活動,使他們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和關心,激發實用人才創業的熱情。利用專欄、報紙、廣播、電視等媒體,重點宣傳一批優秀實用人才帶動周圍農民致富的先進事蹟和成功經驗,擴大實用人才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增強實用人才榮譽感。

三、經驗與存在問題

(一)取得經驗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必須注重發揮典型的示範帶動作用。農村實用人才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人才培養,從外界強化各種措施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通過典型引導使培養對象從主觀上形成一種強烈願望,進而形成一種內在的動力、成才的氛圍。抓農村實用人才培養,不論採取何種模式,典型示範的作用不能忽視。

(二)存在問題

隨着我區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工作深入推進,一些困難和問題嚴重影響和制約着我區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工作進一步發展:

一是農業從業人員年齡老化。我區農業從業人員年齡相對老化,生產操作是傳統技術,老法老樣偏多,跟不上形勢發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加強繼續教育。同時拔尖人才、科技致富領頭人才的數量很少,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基本上外出打工或就地從事其他非農行業,在家從事農業的實用人才年齡大部分都在四十歲以上,缺乏創新精神。

二是農業從業人員水平較低。農村分佈面很散,普通農民多,水平較低,多為分散型作業,且生產品種多樣。需要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專業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素質,但目前培訓經費不足,工作開展難度大。

三是農業從業人員文化層次低。國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員比例較高,而大中專、高中級職稱人員少之又少,沒有紮實的文化知識,加之視野狹窄,小農意識強,很難適應新形勢下新農村環保型、效益型、集約型、外向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需要。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1、以提高素質,優化結構,激活存量,擴大總量,完善機制為重點,進一步整合教育培訓資源,完善教育培訓網絡,着力培養一大批高學歷、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致富帶頭人。

2、以繁榮農村經濟為重點,擴大規模,優化結構,使農村實用人才總量大幅度增加,結構日趨合理,素質不斷增強,基本建立與全區農村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和培養體系。

3、更新創業理念、增強創業意識、掌握創業技能,提高創業能力,促進農村創業人才提高經營水平、擴大經營規模、領辦合作經濟組織、創辦農業企業,帶動更多人就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五、建議

1、完善扶助機制,創建良好環境。一是服務上支持。建立分工合作、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整體聯動的開放式農技推廣服務協作新機制。二是技術上支持。加強與高等院校的聯繫,打造“技術+基地”的人才培養模式,充分發揮院校農業專家、科技人才的技術優勢。

三是資金上支持。對進行特色農業開發、有較大發展潛力的項目,積極爭取信用社等金融部門的支持,使農業小額貸款向實用人才傾斜,給予資金扶持。

2、完善聚才機制,擴張人才總量。以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為導向,進一步加大人才引進、培養和使用的工作力度,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服務和智力支撐。

3、加大宣傳力度,營造重才用才氛圍。通過各種形式,認真組織人才工作宣傳報道,及時報道我區人才培養、吸引、使用和流動等環節以及在人才環境營造、人才激勵和保障等方面採取的新舉措、新成效,大力營造重才用才的良好氛圍。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huibao/wkm7y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