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經驗交流材料 >

縣“村村通”工程建設經驗交流事蹟材料(精選多篇)

縣“村村通”工程建設經驗交流事蹟材料(精選多篇)

目錄

縣“村村通”工程建設經驗交流事蹟材料(精選多篇)
第一篇:縣“村村通”工程建設經驗交流事蹟材料第二篇:縣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經驗材料第三篇:×市“村村通”工程建設經驗介紹第四篇:市“村村通”工程建設經驗介紹第五篇:×市“村村通”工程建設經驗介紹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縣“村村通”工程建設經驗交流事蹟材料

——河北省xxx按:與高速公路動輒數十億甚至上百億的投入相比,修建一條農村公路算不了什麼。但是在太行深山,那一條條几公里,哪怕是1公里的盤山道路,卻成為萬農民通往外面世界的“獨木橋”,也是幾代甚至十幾代山區人民殷切的夢盼。2014年,在xxx縣“交通建設年”裏,佔據全市公路里程分之的公路通上了水泥路面。xxx縣,這個曾經是全市“村村通”最薄弱的山區縣一舉成為基礎設施先進縣。這裏講述的故事,正是我市全面進行“村村通”建設的輝煌縮影。

初冬時節,來到位於太行山腹地的河北省xxx縣西部山區,條條平整的縣、鄉、村路,像舞動的銀龍,橫亙在山地與丘陵之間,把那厚重的山,純樸的人,和那温馨的豐收情境鱗次櫛比的劃拔開來。這是“村村通”工程給山區帶來的巨大變化。用xxx縣黨委一班人樸實的話説:“村村通工程是黨為羣眾帶來希望與福音的工程,再難也要進行到底,一定要改變太行深山區人民落後的交通面貌,讓大山的父老鄉親們早日奔上小康路!”

這是一句話,更是一個艱難的決心!

這是一個決心,又是一個不知何時才能竣工的工程!

這是一項工程,最終還是一個點亮山區人民心窩子的鏗鏘承諾!

這個承諾,意味着要斥資萬元,為山區鄉個行政村,佔據全縣的人口修建彎彎延延公里的山區等級公路。

“政府發動,羣眾行動”,2014年,是“村村通”工程的第一年,xxx縣建設農村公路公里;2014年,村村通工程覆蓋了個村,共建農村公路公里;截止目前,“村村通”工程已,比計劃提前了。

山路第一彎:“老道旯旮”的深情訴説——

2014年11月3日,正在果園裏忙着收穫蘋果、柿子的冀家村鄉老道旯旮村黨支部書記甄自平,聽説我們要來採訪“村村通”工程,不顧手頭的活兒,就一路小跑地趕來,迫不及待着領着我們來到2014年底竣工通車的小村大道上。內斂的老支書深情地説“這條道兒啊,真好!真好!!!”

話説間,一輛輛滿載着板栗、蘋果、柿子的卡車從這個小小旯旮裏駛出,據説,這些果品將遠銷到全國各大城市,果農們的生意像家家户户房頂上打秋的玉米,金燦燦,紅火火。果農張哥兒説高興地説“俺山裏通了這路以後,俺媳婦再也不愁蘋果爛在家裏啦,供都供不急哩——”

老道旯旮位於晉冀交界的半山腰,從鄉路過往村東頭的小路長約4.5公里。雖説不長,但正是這個又窄又陡的山路,讓旯旮村的村民一走就是整整六代人。六代人,他們每天上山下田,挑水施肥,年年盼着辛苦的勞作能有個好收成;六代人守望着這片綠色山場,種植自給自足的乾鮮果品;六代人,他們在沙灘溝裏艱難跋涉,看着賣不出去果子乾乾地着急;六代人,他們把“豐收”一擔一擔地從山腰抬到路口,又一擔一擔地挑回半山腰的家;六代人,他們幾乎足不出户,望着山那邊的山,聽着自己的迴音……

第一任老支書張存禮一生最大的的夙願就是能為鄉親們修一條好路,之後七任支書為了完成他的遺願,等着,盼着,跑過,試過,付出了代價,想盡了辦法,這條通往外部世界的唯一道路,也是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唯一道路變得遙遠而又漫長。

2014年新春剛過,像往常一樣,冬天的山場格外靜沁,喇叭裏傳出了一陣聲音:“從今天開始,縣裏要給咱老道旯旮村修路了——”聽説縣裏要來修路了,老道旯旮的村民並沒有平原村農民那般驚喜。生活在這裏的人最清楚,這些年,老道旮旯修了路修了若干次,可年年修年年毀,至今鄉親們還依然沒有見到一條像樣路。更多的村民把懷疑的目光投向了前來考察道路的縣、鄉領導及市縣交通部門負責同志。

比起平原村,老道旮旯要山高、溝深、河寬、水急、線長、灘多,路基大部分瀕河而建。要更多地考慮洪澇災害,山體滑坡,路面坍塌等現象的發生,一位年長的老大爺,對前來勘查路容路貌的技術人員説“年輕人,別費那心思了,這路修不成!”。

市、縣交通部門負責同志來了,縣委有關領導來了,他們為該村修建這條道路拔付資金萬元,與一線的工程人員一道,齊心協力戰天鬥地。他們走到黨員身邊,走進羣眾中間,把我市“村村通”工程的有關政策,把縣委為村民們修建致富路的決心,堅實地砸進鄉親們的心窩窩裏,像地基一樣鋪就在4500米的羊腸小道上。隨着工程地進展,村裏不少人自發地組織起來,到工地上進行義務勞動。七十歲的老黨員、也是老村幹部張新春體弱多病,卻每天不不亮就到了工地,和這裏的工人們一道撿砂礫,砸石子,一刻也不閒着。寒冬裏的一天,山裏的氣温比平原驟然下降了三四度,縣長田德榮看到他一點也不比年輕人少幹,拉着他那雙凍裂的手,硬是扶他到了一旁説“大爺,您比種自家地還賣力呢!”大爺説“我這一輩子,閤眼前就想看俺村這條路能修好啊——”

老大爺的話深深觸動了縣委、政府一班人,他們知道,還有無數像老道旮旯村的張大爺一樣的山區人民,眼睜睜地盼望着,黨委、政府能把致富的路修到自家門品。修路,已成為改善農村環境,加快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

山路又一彎:“風雨路人”的鏗鏘承諾——

老道旮旯村僅僅是我市個山區村的其中一個。

2014年是我市提出“村村通”建設的第一年,在這一年裏,xxx縣一大批生態文明村同率先行動,走在小康大道上。而分佈在太行深山的貧困村卻無法與之抗衡。僅冀家村鄉就有貧困村個,木叩、馬莊溝、桃樹村、老道旮旯、安子堖,這一串串蹊蹺的村名串起了太行山東麓這片懸崖峭壁。

“先從最難的路開始!”在2014年初該縣的黨政聯席會上,在認真聽取了該縣交通局長郭奎明的介紹後,書記、縣長以及主管領導達成了共識。他們把目光送向了牆面上的“村村通”地圖,送向了上面標記着全縣18個鄉(鎮、辦事處)個達到“村村通”的個村的標記。會議一結束,縣領導就就會同市交通部門主要負責人,驅車趕往深山區。從剛剛修建的鄉道樑石公路到老道旮旯村,他們陡步行走素有北方“香格里拉”之稱的青山綠水中,腳步卻異常沉重。

“我們一定要最廣大的發動羣眾,積極配合這項恩澤子子孫孫的民心工程”冀家村鄉立下了軍令狀。

“一定要讓老百姓走上好路!”交通部門派駐了最強大的工程技術力量陸續趕往工地。

有了交通主管部門的政策支持,有了縣領導的關注,有交通系統廣大幹部職工的信心,浩大工程沒有強大的資金後盾,再大的決心也只是一句空話,也只是一個響亮的口號。建路難,難在缺資金,如何多渠道籌集資金,是修路的頭等大事。在沒有一分錢啟動資金的萬難時機,為了儘快使工程開工建設,同時不加重農民負擔,xxx縣財政一次性拔付資金萬元,專款用於村村通建設。同時進行了科學的預算與計劃,分段實施,分步進行,很快組建了一支特別能戰鬥的隊伍,在畝的山場擺下個戰場。條山區新建公路齊頭並進,條在建村路拓寬改造工程如火如荼。

為了打好這場史無前例的攻堅戰,xxx縣交通局局長郭奎明帶領局黨委一班人實行分片包乾,坐陣指揮。施工場上,鋪路工人、質檢技術工人和交通部門的有關負責人,冒風雨、戰酷暑,始終奮戰在建設一線。“村村通”工程開工以來,他們沒有假日,不會生病,也沒有了家,有一個叫xxx的小夥子,不顧家人反對,毅然推遲了婚期。樸實的山村百姓,看到修路大軍渴了就喝口涼水;餓了,就吃個自己帶來的饅頭;困了,就地就打個盹,手指被石頭磨得血直流,不由地紛紛拿起鍬鎬自覺加入到施工隊伍當中。許許多多村民,自發地來到工地,把自己平時積攢的生活費交給奮戰在一線的風雨路人。一元、五元、十元……一些在外務工的青年聽説村裏修路,也寄回了少則幾百元,多則幾千元的集資款。

2014年底,生活在太行深山區的鄉親們向“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泥濘與坎坷揮手告別,一條條堅實、寬闊的水泥路從深山旮旯裏驚天動地延伸出來。山路多重彎:“不老青山”的嫵媚阿娜——

魯迅説過:“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裏,交通人圓了老山人民幾十年沒有完成的夢。路,帶來了村民們思想與生活上本質的鉅變。

在xxx縣的山區村裏,大部分座落於山腳坡根,或是半山腰裏,依山而座,唯有安子堖村,不聲不響地座落在接雲連天的山頂頂上,像一朵冰山上的雪蓮花依偎着不老青山。

“不老青”,一個賦予着文學內涵的名字,是愛山的鄉親們對一座海拔1300米的山峯親切的稱呼。然而,兩年以前,讓人們汗顏的是,不老青山卻創下了我市“村村通”工程一個又一個之最,資源最少、集體最窮、條件最差、所修公路坡度最險、海拔最高、里程最長、投資最大。不老青山最不缺的就是安子堖村的光棍兒。山上的姑娘爭着向山下嫁,山下的姑娘不願嫁上來。村頭的小夥子小張,在外打工時成了家,帶着新媳婦回來看望老父老母,就因為無法攀爬這陡峭的山壁望而卻步,她嗔怪小夥子,“早知你家這樣,當初説啥也不能嫁你”。姑娘的一翻話,一傳十,十傳百,遠遠近近的人都不願嫁給摩天接雲的安子堖。

如果説修建山區等級公路難,那修建安子堖無亦於難上加難;如果説其它的村莊三面環山,好歹有個出口的話,那安子堖則是居高臨下,幾近垂直的山體上每一塊隨時可能滑落的巖石,就是一步又一步的山路;如果説修建一條好的公路是普通山區人民的夢的話,那修一條通往安子堖的路,是人們想都不敢想的一件事情。這裏的人們把一生交給青山綠水,甚至一生沒有出過山,沒有進過城。閉塞的生活環境,成就了樸實的民風,卻成為了影響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不可抗拒的瓶頸。“青山依舊在,幾度峯正紅”如今路修好了,進城辦事也方便了,從前往返要一整天的山路,騎着摩托一個小時就進城了。山外大量的科技致富信息等新鮮事物湧了進來。村民們紛紛種果樹、搞養殖、採藥材,日子越過越紅火。從前人們只有徒步行走,如今村裏三馬、農用三輪、摩托車日漸多了起來,安子堖這個“和尚村”也娶進了不少好看的小媳婦。不僅如此,不老青還成了小有名氣的旅遊境地,以她“清水

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清麗,吸引着無數文人墨客,和天涯畫人。

行走在這條公路上,穿過一條條數不清的彎道,讓人們順順當當地走近秀美的不老青山,讓人們盡情地貼近自然界的寸草寸木,“我看青山多嫵媚”,不老青山聳立在冀南大地上,定格在快步奔小康的藍圖裏。竣工通車的當天,鄉親們歡呼雀躍的同時,還不忘自發地路邊刻下了一塊豐碑,一塊寫就着“太行第一路”的豐碑,一塊記載着艱難歷史,昭示着輝煌未來的永恆豐碑。

第二篇:縣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經驗材料

真情搭建“連心橋” 奮力實現“村村通”

——xx縣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回眸

聽上廣播、看好電視是偏遠貧困山區老百姓夢寐以求的最大心願。1998年國家啟動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以來,我縣共實施了三批“村村通”工程,先後完成了102個盲點行政村的廣播電視信號落地建設任務,全縣17個鄉鎮實現縣鄉光纖電纜大聯網,聯網行政村達163個,佔全縣行政村的65%,有線電視用户達3.8萬户,20多萬農民羣眾聽上了廣播、看上了電視。廣大農民羣眾通過廣播電視學習農業技術,瞭解市場信息,豐富文化生活,瞭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親切地把“村村通”工程稱為“連心工程”、“民心工程”。

2014-2014年期間,以50户以上自然村為重點的第四批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全面推進,上級批准我縣50户以上自然村建設任務為254個,是十堰地區數量最多、任務最重的一個縣。為了按時間、保進度、高標準完成任務,在總結前三批“村村通”工程方法和經驗的基礎上,我縣進一步提高認識,把第四批“村村通”工程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一號工程”來抓,科學制定方案,千方百計落實配套資金,用超常手段、超常措施,強力推進工程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截止5月底,全縣254個50户以上自然村的建設任務已全面完成,共架設光纖電纜789.2公里,光節點226個,發展有線電視用户15892户,有效解決了68127名農民羣眾聽廣播看電視難的問題。同時,在實施縣鄉光纖大聯網的過程中,加快恢復“返盲”村廣播電視建設,着力建立長效運行維護管理機制,有效提升農民羣眾收看廣播電視的時間、內容和質量,確保真正意義上的“村村通”、“户户通”、“永久通”。我們的主要作法是:

一、廣泛宣傳,認識到位。

xx是全國農村精神文明創建示範縣,有着傳播農村廣播電視文化的深厚羣眾基礎和良好文化氛圍。在實施“村村通”工程的過程中,我們着力以“思想通、認識高”為先導,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努力營造黨政關心、社會關注、羣眾積極主動參與的工作環境,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一是整合媒體開展專題宣傳。利用廣播電視、《今日xx》及網絡媒體,開辦專欄,定期通報“村村通”工程建設的進展、成效,大張旗鼓宣傳湧現出來的典型事蹟和人物,激勵和引導更多的羣眾投入到“村村通”工程建設中來。二是組織隊伍開展入户宣傳。抽調技術人員組成7個廣播電視“村村通”宣傳隊,由局領導班子成員帶隊走村串户,深入農家開展宣傳,通過召開中心户長座談會、利用村民大會發放“村村通”知識宣傳資料等方式,解答羣眾心中的疑惑,讓“村村通”工程深入民心。三是多管齊下開展重點宣傳。以鄉村兩級基層幹部為主體,通過出動宣傳車、召開動員會、舉辦培訓班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村村通”工程的現實意義、指導思想、實施方案,把基層幹部的思想、行動和工作熱情統一到服務“村村通”工程建設上來,形成上下聯動、幹羣齊抓的合力。

二、強化領導,明確責任。

一是建立健全村村通工作領導機制。成立了“xx縣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領導小組”,由縣委、政府分管領導為正副組長,縣發改局、扶貧辦、財政局、廣電局等部門負責人和各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為成員的領導小組,統一指導全縣“村村通”工作。縣政府還把“村村通”工作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列入縣委、政府為民辦實事的重點項目和督辦項目,批轉了我局制定的《全縣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的實施方案》,二是建立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召開聯席會、專題會,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安排部署、明確工作任務。為推進工程落實,縣委書記董永祥、縣長沈學強多次深入鄉村院落了解村村通進展情況,察看信號覆蓋和進村入户情況,現場解決“村村通”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定期聽取廣電部門的彙報,在全縣掀起“村村通”建設熱潮。為加快進度,春節過完,縣政府從政府辦、發改局、廣電局等單位抽調精兵強將,技術骨幹組成“村村通”督查領導小組,成立工作專班,由縣長助理王光武帶隊,深入各鄉鎮工程一線,巡迴督導檢查。4月份,繼省局督辦之後,更加引起了縣鄉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與支持,縣長沈學強親自布暑,並以竹政辦發[2014]41號文件下發給各鄉鎮、縣政府有關單位,對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項督辦檢查,要求從政府辦、發改局、廣電局、交通局、工商局等單位抽調人員、出動車輛、集中十天時間,對全縣17個鄉鎮254個項目村,逐村逐院進行檢查督辦,任務到項,時間到天,責任到人,村村過關,並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督辦通報;5月初又組織相關單位,對工程的完成情況進行了全面檢查兑現,確保了工程的圓滿完成。得勝鎮等17個鄉鎮為支持工程建設,及時成立領導小組,下發文件,明確專人負責,層層召開動員會,積極組織民工義務投工投勞,對工程佔用青苗補償等費用全部減免,得勝鎮黨委書記範琦、雙台鄉黨委書記毛光偉等領導多次深入建設現場對工程中埋杆架線,破土移樹,穿河掛橋涉及的問題及時協調處理,為工程提供後勤保障,營造良好的環境。樓台鄉明確一名副書記,在春耕大忙之際,組織勞力30多人,日夜施工,確保6個項目村任務如期完成。麻家渡鎮在村村通工程實施中,有幾根杆子涉及到佔用老百姓農田青苗補償政府高度重視,當即安排每根杆子按40元現金,由鎮宣傳委員李光才親自送到農户家中,從而確保了工程的順利實施。全縣呈現出領導關心,部門努力,上下聯動,相互配合的良好格局。三是建立村村通工程社會化、項目化運作機制。縣委、政府把廣播電視村村通工作作為新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項目,作為“六大工程”的重要內容,明確了“政府主導,統一規劃,分級負責,落實服務”的方針,在研究制定我縣“十一五”規劃時,提出了舉全縣之力實現我縣1651個20户以上通電自然村全部實現“村村通”的目標,本地廣播電視網絡綜合覆蓋率達90%以上。為保證工程推進,縣委、縣政府設了專項資金,在縣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僅2014年落實到位配套資金40萬元。2014年初又從扶貧辦、發改局,解決資金20萬元。縣直單位和鄉鎮把資助貧困户收聽收看廣播電視作為扶貧內容,納入了包村扶貧計劃,積極幫扶聯繫點羣眾解決收看有線電視問題。縣信用聯社為支持聯繫點---深河鄉兩道村開通有線電視出資1萬元。縣廣電局、縣網絡公司去年還為聯繫點擂鼓鎮腰莊村農户免費安裝有線電視,實現户户通,今年又為金嶺村300户農户及深河鄉井泉村農户全部無償安裝有線電視。同時,全縣還廣泛發動幹部積極開展結對幫扶捐助活動,各部門投資、投勞、投工折算達291萬元,全力支持廣播電視進村入户。四是建立村村通工程考核體系。全縣“村村通”工作採取落實責任的辦法,確定縣、鄉、村三級責任範圍,將覆蓋任務進行分解,年終會同其它工作和目標一起同檢查、同考核、同獎懲,並作為考核文明鄉鎮、文明村、“十星級”農户的重要目標,實行“一票否決”,特別是去年還列入黨員先進性教育實事工程,作為體現黨員先進性的一個有效載體。有效地推進了工程進度。

三、科學規劃,快速推進。

在認真總結前三批“村村通”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嚴格按照上級要求,採取光纖聯網26+4和電纜聯網26+4即工程實施至少收看26套電視節目和收聽4套廣播節目,確保中央電視台第一套、第七套、少兒頻道和湖北電視台第一套節目以及十堰和xx新聞頻道電視節目,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第一套和湖北人民廣播電台第一套節目以及十堰、xx調頻四套廣播節目,工程建設本着“因地制宜、注重實效”的原則,採取所有實施項目的村與縣光纖聯網的組網方式,以縣局中心機房前端為中心,以網絡分公司各營業部為基礎,通過二級光纖輻射xx全境,即到行政村的光纖採用6芯光纖,到自然村的採用4芯光纖,實行光纖到村,電纜入户。網絡傳輸廣播電視節目為主要功能,以改善收聽,收視節目質量,增加節目套數,增強服務功能為主要任務,以提高全縣廣播電視有效覆蓋,增加入網率,實現“全縣一張網,縣鄉一盤棋”的目標,在工程建設之初,我們立足高起點,堅持高標準,追求合理的性價比及技術先進性、可靠性、和維修方便性,進行一次性規劃,分佈實施,在網絡設計上堅持立足現狀,着眼未來,注重效益。根據我縣實際,採用目前catv網絡傳輸主要採用的入網方式之一:光纖/同軸電纜混合網(hfc網)。做到既滿足目前的基本收視,又便於升級滿足將來新業務對基礎網的要求。網絡結構先進合理,既能支持當前模擬業務,又要兼顧數字業務,為數字電視的整體平移打好基礎。為保證質量,迅速出台了《網絡工程立項管理實施細則》、《網絡工程施工規範》、《高空作業管理規定》、《網絡工程驗收辦法》等一系列規章制度,來規範工程建設各個環節的行為。一系列制度的出台,既保障了工程建設的質量進度,又非常好的維護了廣電用户的收視利益,還為長期通、永久通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在工程實施中,將市場經濟理論運用到“村村通”建設過程中,把“村村通”不僅作為廣電事業推進,更是作為廣電產業來突破。我們堅持以建設為主,發展為輔,邊建設、邊發展的工程建設思路,不等不靠,積極想盡一切辦法籌措資金。一是爭取金融部門的貸款和財政部門借款,想法籌措資金300萬元。二是利用與合作企業和單位的良好信譽,與廠家簽訂協議,先發貨,後按工程進度分批付款,保證了工程中的配套材料及時到位。確保了工程的快速推進。

四、強化管理,嚴格驗收。

在“村村通”工程建設實施過程中,我們嚴格按照要求、按標準規範操作。一是嚴把方案編制關,嚴格按照縣政府批轉的《2014-2014年xx縣村村通建設實施方案》,認真組織實施。二是嚴把設備配置關,對國家統一招標採購到位的設備,認真做好驗收,入出庫工作,按設計規劃使用設備,做到不浪費每一台設備,每一米光纖、每一米電纜,甚至一顆螺釘。明確縣廣電局技術辦,統一發放,網絡公司簽字領取,全部用於村村通建設。三是嚴把資金使用關,村村通配套資金,設立專户,規範管理,嚴格執行《xx縣“村村通”廣播電視專項建設資金管理辦法》,做到專款專用,並嚴格按照縣物價局制定的《有線電視收視維護費及安裝收費標準》向農民收費,但我們為了讓農民得實惠,涉及項目村有的減半收取初裝費,有的甚至免費安裝。四是嚴把驗收關,為強化“村村通”驗收工作的組織領導,依據《湖北省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驗收試行辦法》(鄂廣技字[2014]15號)文件的驗收標準,縣廣電局與縣發改局聯合組成“村村通”工程驗收小組,對254個項目自然村逐村進行驗收,驗收合格後發給《驗收合格證》。在組織工程驗收過程中,對出現不符合規定的,由網絡公司負責全部整改到位,以測試達到標準為止。五是嚴把行業管理關。為確保“村村通”工程長期通,永久通,我縣還出台優惠政策和措施讓利於民,對有線電視網內的“小天鍋”進行依法取締並免費入網。入網後按物價部門制定的標準只收取維護費用,既提高了有線電視的入户率,又理順了行業管理秩序,確保把黨和政府的聲音、政策、送給千家萬户。並建立長效管理機制,村村通的維護由網絡公司分片負責,責任到人,一包到底。推行企業化經營機制,並使之成為服務社會化的企業,搞好社會化的服務,確保真正實現村村通“長期通”、“永久通”、“户户通”。

五、傾心為民,真情奉獻。

為了讓廣大農民早日看好電視,我們一邊跑項目,一邊搞建設,發揚xx廣電人不怕苦、不怕累,能打硬仗的優良作風,想盡千方百計把好事辦好,讓村村通工程真正成為黨和人民羣眾的連心工程。在項目建設籌資上,廣電系統幹部職工拿出個人積蓄,組織社會資金,藉資260萬元,支持工程建設。動員外出務工人士為家鄉村村通工程奉獻愛心,為工程建設爭取到了難得的建設資金,緩解了整個工程所需1479.2萬元的資金壓力。在工程的實施過程中,組成四個施工專班,東西南北,風雨無阻,同步進行。為保證工程質量進度,施工人員放棄了節假日和雙休日,堅持吃住在工地,搶晴天戰雨天。施工隊同志們的真情奉獻和艱辛勞動,深深地感動了山區的老百姓,許多農户還主動為他們送水送飯,譜寫了一曲曲團結奮進,共建村村通的動人篇章。網絡公司經理李東昇一直堅持和施工隊一起並肩作戰,栽杆、拉線親自上陣,頭頂烈日,腳登高山,腰繫泥龍繩,不分晝夜,加班加點,有時甚至一天只能吃上一頓飯,在去年臘月28日的傍晚,還堅守在深河鄉茅壩村架線的一線。秦古鎮營業部主任朱霞,雖為女兒身,幹起活來卻不讓鬚眉,一天到晚指揮並參戰在施工一線,爬杆子,挖窩子,架線、安裝、調試,樣樣幹在先,技術嚴把關,一年發展500餘户有線電視用户,打破五個行政村多年不通有線電視的歷史,保證了項目村的按時完成。正是這支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隊伍,確保了在時間緊,任務重,困難多的情況下,254個自然村的工程建設任務能夠按時間、按標準、按質量圓滿完成。

第三篇:×市“村村通”工程建設經驗介紹

三百萬民眾苦戰太行

八千里路網助推小康

——長治市“村村通”工程建設經驗介紹

長治市地處山西省東南部,居太行山之巔,轄13個縣(市區)、132個鄉鎮、3481個行政村,總面積13896平方公里,總人口319萬。

長治市境內80%為山地丘陵,自古交通不便,山高溝深。當年曹操北征路經此地,面對巍峨的太行山,寫下了千古名篇《苦寒行》,“羊腸阪詰屈,車輪為之摧”的感歎,道出了行路之艱難。特殊的地理條件在革命戰爭年代成為抗擊日寇的根據地,八路軍總部就設在武鄉縣王家峪村,朱德、彭德懷、劉伯承、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裏指揮戰鬥,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震驚中外的“上黨戰役”就爆發在這裏。

改革開放以來,長治市把改善公路交通基礎設施作為興市富民的重要舉措,取得了顯著成績。特別是近兩年來,長治市委、市政府和交通部門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從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全力實施“村村通”工程,僅2014年一年就修建通村水泥(油)路3138公里,2014年又在偏遠山村修建1299公里,使全市3481個行政村中有3111個實現了“村村通”,通村比例達到了90%,兩年修建農村公路的里程是建國52年修建總里程的2.3倍,創出了全國農村路網建設的奇蹟。國家交通部部長張春賢、原部長黃鎮東、副部長鬍希捷、馮振霖、原副部長李居昌和省委書記田成平、原省長劉振華、原副省長杜五安、省交通廳廳長王曉林等領導親臨視察後給予充分肯定,吉林、新疆、湖北、內蒙、河北、陝西、福建及全省各地市40多批6000餘人次前來參觀學習後,給予了高度的讚揚。人民羣眾將寫有“民之路石”、“路在百姓腳下、碑在人民心中”、“惠及百姓、利在千秋”等字樣的錦旗牌匾自發地送到了交通部門。今年3月30日,省政府隆重表彰全省農村公路建設先進縣,我市佔到三分之一,分別是壺關縣、屯留縣、沁源縣、平順縣、襄垣縣,其中壺關縣為“標兵縣”。

在實施“村村通”工程建設中,我們的主要做法和體會有以下幾點:

一、典型引路,及時推廣,形成村村通共識

長期以來,農村交通條件落後,一直是制約我市經濟發展的一個“瓶頸”。由於道路交通不便,一些邊遠山區信息閉塞,通訊落後,農民思想觀念陳舊;由於道路交通不便,農民種的農副產品運不出去,賣不到好價錢;由於道路交通不便,許多旅遊景點“藏在深山人未識”,資源優勢難以轉化為經濟優勢;由於道路交通不便,偏遠的村莊羣眾生病得不到及時治療 ,小病拖成大病,甚至喪失了生命;羣眾詼諧地説:農村公路晴天“揚灰路”,雨天“水泥路”,盼修路、盼致富成為人民羣眾最迫切的願望。

“要改變農村落後面貌,必須首先解決交通滯後的狀況”,歷屆市委、市政府領導對此都有共識,但由於經濟條件、自然環境等因素的制約,這一願望一直無法變為現實。2014年,黎城縣自逼加壓,艱苦奮鬥,僅用一年時間,完成投資3500多萬元,新修通村水泥路220公里,新增通水泥路村167個,全縣通水泥路村數由原來的50個增加到217個,佔全縣行政村總數的86.1%,基本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黎城縣論財力不算是富縣,論人口不算是大縣,論地形條件不算是平縣,論公路基礎設施也不能算是好縣,能夠在短短一年時間內實現突破性、跨越式發展,這充分説明,農村公路建設的制約因素最主要的不是經濟條件差,自然地理條件差,而是思想不解放,沒有開拓創新精神,沒有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精神。黎城的經驗、全市農村公路的現狀和人民羣眾的迫切要求使我們下決心修建通村水泥路和油路。

(三)對口幫扶,社會共舉。實施“村村通”工程的難點在貧困山區和邊遠村莊。2014年,我們在全市確定了116個修路困難最大的村,為了解決這些村的修路困難,在鼓勵羣眾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同時,號召市直有關部門、單位和駐市企業,與這些村進行“一對一”結對子幫扶,各縣也採取這種辦法,開展富幫窮、先進幫落後的活動。2014年又對5個貧困縣進行集中幫扶,幫扶單位不但從技術、資金、機械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而且深入工程一線參加義務修路。平順縣石城鎮黃坪村是一個有130多户、380多口人的村莊,周圍羣山環抱,通往外界的唯一出路是一條坑坑窪窪的山路,遇到雨雪天氣村裏人出不去,村外人進不來,盛產的花椒、核桃等經濟作物堆在家裏賣不出去。修一條出村的好路,成為村民們夢寐以求的願望。市政府辦公廳把這個村作為幫扶對象,想盡一切辦法,幫助該村克服困難,在村裏辦起了石料廠,解決了修路的原料問題,重新規劃了線路,拓寬了路基,鋪裝了水泥路面。其它幫扶單位也都把“村村通”工程作為一項政治任務,不但給予大力支持,而且與人民羣眾並肩勞動,協同作戰,較好地解決了長期困擾貧困村莊修路難的問題。

三、多元籌措,科學使用,破解資金難題

千困難,萬困難,資金短缺是最大的困難。按國家施工標準要求,結合我市地理條件實際,經詳細測算,修通1公里通村水泥路或油路約需資金20萬元,4000公里就是8個億,而我們長治市13個縣市區中,國定、省定、財政補貼縣佔到一半以上,財力十分有限,每年用於農村公路建設的資金只有2014多萬元,資金缺口非常大。是坐等觀望維持現狀,還是克服困難爭先發展?我們在實踐中深刻地體會到:“不能有多少錢辦多少事”,必須“辦多少事找多少錢”。為此,我們自逼加壓想辦法,勒緊褲帶擠,咬緊牙關省,四面出擊要,通過多種途徑解決資金問題。

一是工物抵資。修建水泥路或油路,大的工序有三道:路基、墊層和路面。路基整修、墊層材料所用資金,我們主要通過羣眾投工和就地取材的辦法解決,充分發揮老區人民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土石資源豐富的優勢,由羣眾義務投工進行採備石料和整修路基。沁縣境內土多石少,當地羣眾就去漫天遍野撿石頭,節省了大量資金;平順縣山高石頭多,但由於山路崎嶇,採石異常困難,為了備足石料,幹部帶着羣眾用最原始的搬運方法——肩挑手抬。有人總結出了一句順口溜:“扛着撅頭,挑着籮頭,啃着窩頭,鬥着石頭,幹部修路帶好頭,羣眾致富有盼頭。”他們就是靠着這一雙雙鐵手和一付付硬肩,備足了修路的石料。壺關縣是個貧困縣,縣財政連解決工資問題都很困難,根本無力解決修路資金,人民羣眾就地取材,從山上運下塊石堆到路邊,再用鐵錘砸成碎石鋪到路上,抬着老夯喊着號子壓實。

二是多元籌資。除去羣眾投工採備石料和挖填土方抵去部分資金外,路面鋪裝所必需的水泥、瀝青等材料,以及施工所用壓道機、拌和機等機械設備的租賃、購買,約需人民幣3億元。這3億元建設資金是“硬頭貨”,如果得不到儘快解決,“村村通”工程在質量上、數量上和時間上都會大打折扣。為此,我們主要從四個方面加大了籌融資力度。第一,財政擠一點。市、縣兩級把今後幾年的農村公路建設資金集中使用,投入到工程建設中。第二,自願集一點。羣眾雖然困難,但捐資修路熱情高漲,我們在羣眾集資上堅持了“三不”原則:不增加農民負擔、不下行政命令、不搞硬性攤派,完全按照自願的原則進行。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帶頭捐款,各級領導和機關幹部展開了集資競賽。沁縣羅卜港村60多歲的閆水生老人賣掉棺材板捐了500元,壺關縣辛莊村會計郭根孝賣掉一頭大豬捐出750元。第三,鄉親捐一點。以村為單位向在外工作人員發出邀請函、倡議書,激發大家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利用各種渠道和辦法提供資金、技術、機械、材料等幫助,為修路貢獻力量。第四,單位助一點。行政機關和效益較好的企事業單位,都對困難大的村進行了資金幫扶。第五,向上要一點。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到上級有關部門彙報工作、請求支援;各部門、各單位和有關縣鄉負責人,多次派人到中央和省級有關部門,在資金、設備、材料等方面尋求支持。省交通廳給了我們大力幫助,不但在資金上給予了積極支持,而且在技術、機械等方面提供了必要的援助。

三是合理用資。籌集到的資金浸注着人民羣眾的血汗,飽合着人民羣眾的期望。為使有限的資金髮揮最大效益,我們將一分錢掰成兩瓣花,從各個環節上精打細算,避免浪費。首先,建立了專項資金管理使用檔案。市、縣、鄉、村四級對各種渠道所籌集的資金,設立專户、專帳,專人管理,專款專用,每一項資金的列支都要根據工程進度和質量,由集體研究決定後方可使用。其次,對每條路所需資金進行精確概算。對工程建設中購買路面材料、租賃機械等必須使用的資金,進行廣泛的市場調研,制定多種預算方案,擇優使用。並在工期安排、施工流程等方面科學安排,仔細推敲,避免窩工浪費,儘量節約資金。第三,實行財政資金以獎代補。我們規定每修一公里路,市財政、省交通廳各補貼一萬元,但這筆錢不是先給再修,而是先修再給;不是平均分配,而是以獎代補。先後對全市的村通工程進行了十四次大檢查,根據實際情況分期分批下撥資金,既解決了工程建設的燃眉之急,又激勵了基層的幹勁。

四、落實責任,確保質量,提高綜合效益

修建村通水泥(油)路關鍵在領導,力量在羣眾,成敗在質量。為了把這項工程真正建成一項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我們把黨政監督、人大監督、政協監督、新聞輿論監督和羣眾監督這“五大監督”,引入“村村通”工程建設之中,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確保工程建設質量萬無一失。

(一)加強對工程規劃的監督。我們結合全市交通發展戰略的思路,在專業部門、人民羣眾和新聞輿論的監督下,由市交通部門牽頭,對每個村的路型、路線走向和道路標準都進行了合理分類和規劃設計:對地勢相對平坦、村莊集中的地方,力求形成循環;對山嶺丘陵較多、地形複雜的地方,以相對集中的鄉村連通為原則進行規劃;對地處偏僻、人口稀少的小村莊暫不進行規劃。在進行科學規劃的同時,市交通局及時組織縣、鄉、村技術人員進行專業培訓,並將工程建設的具體操作規範和技術標準編印成小冊子,分發到各鄉鎮、各村。市縣兩級交通部門共派出180多名工程技術人員,並層層培訓1800餘名技術人員對各地進行技術指導。

(二)加強對工程質量的監督。百年大計質量為本。為了確保質量,全市各級層層簽訂了質量目標責任狀,從設計、用料到施工、管護全過程監督,明確每條路段的負責人和技術質量負責人,將責任人的名字刻在石碑上,對工程質量實行終生負責制。市交通部門還成立了技術質量監督組,對工程進行技術指導和質量把關。在路基整修階段,嚴格規定新填路基必須經交通部門驗收合格後方可鋪路面,對達不到要求的路基堅決不準鋪裝路面,對採備的路面材料,也由工程質量監督部門逐村逐段進行嚴格檢查,不符合要求的退掉重備。為了進一步把責任落到實處,我們還建立了嚴格的獎懲制度,對工程進展情況,進行定期檢查和隨機抽查。以質量標準為主要依據,把黨政監督、羣眾監督和新聞輿論監督結合起來,對進展快、幹勁足、質量好的,進行大張旗鼓的獎勵;對行動遲緩、畏難不前的,通過電視曝光、通報批評等措施,進行處罰;對不顧工程質量、育目冒進、搞表面工程、造成嚴重後果的,不僅追究直接責任,而且還要追究間接責任和領導責任。壺關縣晉莊鎮在“村村通”建設中,發動早、動手快、聲勢大、效果好,縣裏以獎代補20萬元。沁源縣對工程進展緩慢的郭道鎮、聰子峪鄉進行通報批評、電視曝光,責成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寫出書面檢查,重新作出工程進度和質量承諾。

(三)加強對工程效益的監督。在工程建設過程中,我們堅持了實事求是、科學指導的原則,不搞勞民傷財、強迫命令,而是尊重羣眾意願,尊重客觀實際。我們明確規定,“村村通”工程不是要求每個村都要通,而是基本都能通。按照全市的總體規劃,根據各縣市區實際情況,以修水泥路為主,但不搞一刀切,可以因地制宜修建油路、石頭路和鋼磚路,對一些條件不具備的村,則暫時修建砂礫路。同時,在工程建設過程中,特別注重了提高公路的綜合效益,把修路與綠化、美化相結合,及時組織開展了培路肩、砌邊溝、打護坡等工作,對水泥路兩旁配套規劃了綠化帶,並在國道、省道主幹線交匯點等主要地段設計了綠化景點;把修路與小城鎮建設相結合,在市、縣確定的重點小城鎮周圍,形成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相互配套、干支相連的格局;把修路與經濟開發相結合,在道路兩側規劃了種植帶、經濟帶,按照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綜合開發的思路,大力發展“路邊經濟”,以修路帶動種植、養殖、集貿等經濟的發展,力求使工程產生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一條條平展展的大道通進了太行山深處的山莊窩鋪,農民兄弟走上了水泥路,實現了“出門到縣城,腳底不沾泥”的夢想。現在,老百姓一提起“村村通”,高興之情溢於言表,因為他們從中得到了真正的實惠。可以説,一條小小的水泥路燃起了致富的希望,連起久別的親情,帶來了社會的穩定,樹立了黨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一是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村村通”工程極大地改變了老區農村的通行條件,帶來了明顯的政治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村村通”工程打了開封閉的農村市場,使久居深山的資源優勢逐步轉化為經濟優勢。農民朋友憑藉一條條通村大道,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畜牧業和旅遊業,使自己的腰包越來越鼓。各縣市區僅在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方面,已有世龍驢肉、沁源紅燒牛肉、屯留鳴源奶業等15個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初具規模,初步形成了種植業為畜牧業服務、畜牧業為加工業服務、加工業為農民增收服務及畜牧業率先發展的格局。潞城市閆李莊村以路為媒,先後引來外省10多個投資老闆,興建了鋼鐵公司、發電廠、機修廠等7個大中型民營企業,總投資額達1.8億元。許多農民添置了摩托車、小汽車,特別是農用車輛增加速度更快。去年,全市新增6個億元縣、3個2億元縣和1個3億元縣,除沁縣、平順外,其餘11個縣市區財政收入全部達到億元以上。

二是帶來了社會穩定。“村村通”之前,農村上訪告狀的人不斷,主要反映村幹部不為農民辦實事,而村幹部又一時找不到農村發展的突破點。“村村通”號召發出後,全市一呼百應,各級幹部和人民羣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密切了黨羣、幹羣關係,上訪人數明顯下降了。壺關縣就有15個行政村在修路過程中實現了由“亂”到“治”的轉變。

三是積累了精神財富。長治市“村村通”工程建設能創造“奇蹟”,得益於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省交通廳的大力支持,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上黨老區特有的政治優勢,在這場被稱為新時期的“上黨戰役”中,老區人民拿出了當年抗戰支前的勁頭,全力以赴投入到工程建設中,許多農民把存糧賣掉支持修路,在外工作人員都紛紛捐款支持,在築路工地叫得最響的一句口號就是“資金不足精神補、機械不足力氣補、水泥不足石頭補”,為艱苦奮鬥,吃苦耐勞的太行精神和“紀蘭精神”賦於了新的內涵。人們普遍反映,“村村通”工程這樣艱鉅的任務都能完成,就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長治的小康社會進程就一定能在這種精神力量的推動下更快實現。

隨着全市“村村通”目標的基本實現,我市公路建設“三大路網”規劃已初步形成。“大十字”高速公路主骨架網,長邯高速(山西境)勝利竣工,長晉高速已完成了路基工程,今年國慶節就要竣工,長太高速已開工建設,明年實現通車,長臨高速已通過了預可評審。“四縱四橫”高等級路網得到改善,我市通往外界的出口通道進一步順暢。農村路網建設今年又規劃了500公里的建設任務,通村比例將達到90%以上。今年,我們又結合全市經濟發展形勢,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提出了新的公路建設發展思路,在未來幾年要努力實現“三通一環一網”目標:即通省高速路、通縣一級路、通村水泥路、環城高速路和農村客運網。這一規劃目標實現後,長治市市區出境、市到縣、縣到鄉、鄉到村四級循環,1小時通達,形成干支相連,通達四鄰,輻射全國的公路交通樞紐。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和交通部“修好農村路,服務城鎮化,讓農民兄弟走上油路和水泥路”的要求,從解決服務“三農”問題入手,為廣大人民羣眾辦實事、辦好事,進一步完善農村路網建設,把促進農民增收的路子修到老百姓家門口,把通向富裕的農村班車開到老百姓家門口,為全面建設長治小康社會而奮鬥。

二○○四年五月八日

第四篇:市“村村通”工程建設經驗介紹

長治市地處山西省東南部,居太行山之巔,轄13個縣(市區)、132個鄉鎮、3481個行政村,總面積13896平方公里,總人口319萬。

長治市境內80為山地丘陵,自古交通不便,山高溝深。當年曹操北征路經此地,面對巍峨的太行山,寫下了千古名篇《苦寒行》,“羊腸阪詰屈,車輪為之摧”的感歎,道出了行路之艱難。特殊的地理

條件在革命戰爭年代成為抗擊日寇的根據地,八路軍總部就設在武鄉縣王家峪村,朱德、彭德懷、劉伯承、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裏指揮戰鬥,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震驚中外的“上黨戰役”就爆發在這裏。

改革開放以來,長治市把改善公路交通基礎設施作為興市富民的重要舉措,取得了顯著成績。特別是近兩年來,長治市委、市政府和交通部門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從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全力實施“村村通”工程,僅2014年一年就修建通村水泥(油)路3138公里,2014年又在偏遠山村修建1299公里,使全市3481個行政村中有3111個實現了“村村通”,通村比例達到了90,兩年修建農村公路的里程是建國52年修建總里程的2.3倍,創出了全國農村路網建設的奇蹟。國家交通部部長張春賢、原部長黃鎮東、副部長鬍希捷、馮振霖、原副部長李居昌和省委書記田成平、原省長劉振華、原副省長杜五安、省交通廳廳長王曉林等領導親臨視察後給予充分肯定,吉林、新疆、湖北、內蒙、河北、陝西、福建及全省各地市40多批6000餘人次前來參觀學習後,給予了高度的讚揚。人民羣眾將寫有“民之路石”、“路在百姓腳下、碑在人民心中”、“惠及百姓、利在千秋”等字樣的錦旗牌匾自發地送到了交通部門。今年3月30日,省政府隆重表彰全省農村公路建設先進縣,我市佔到三分之一,分別是壺關縣、屯留縣、沁源縣、平順縣、襄垣縣,其中壺關縣為“標兵縣”。

在實施“村村通”工程建設中,我們的主要做法和體會有以下幾點:

一、典型引路,及時推廣,形成村村通共識

長期以來,農村交通條件落後,一直是制約我市經濟發展的一個“瓶頸”。由於道路交通不便,一些邊遠山區信息閉塞,通訊落後,農民思想觀念陳舊;由於道路交通不便,農民種的農副產品運不出去,賣不到好價錢;由於道路交通不便,許多旅遊景點“藏在深山人未識”,資源優勢難以轉化為經濟優勢;由於道路交通不便,偏遠的村莊羣眾生病得不到及時治療,小病拖成大病,甚至喪失了生命;羣眾詼諧地説:農村公路晴天“揚灰路”,雨天“水泥路”,盼修路、盼致富成為人民羣眾最迫切的願望。

“要改變農村落後面貌,必須首先解決交通滯後的狀況”,歷屆市委、市政府領導對此都有共識,但由於經濟條件、自然環境等因素的制約,這一願望一直無法變為現實。2014年,黎城縣自逼加壓,艱苦奮鬥,僅用一年時間,完成投資3500多萬元,新修通村水泥路220公里,新增通水泥路村167個,全縣通水泥路村數由原來的50個增加到217個,佔全縣行政村總數的86.1,基本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黎城縣論財力不算是富縣,論人口不算是大縣,論地形條件不算是平縣,論公路基礎設施也不能算是好縣,能夠在短短一年時間內實現突破性、跨越式發展,這充分説明,農村公路建設的制約因素最主要的不是經濟條件差,自然地理條件差,而是思想不解放,沒有開拓創新精神,沒有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精神。黎城的經驗、全市農村公路的現狀和人民羣眾的迫切要求使我們下決心修建通村水泥路和油路。

市委、市政府經過充分研究後確立了用一年左右的時間,使全市85%以上的行政村實現通水泥(油)路的目標。在2014年年初的市委八屆二次全體(擴大)會議上,我們把這項工程列為全市2014年的“五場硬仗”之一,在市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上,又確定為為人民羣眾辦的10件實事之一。同時,通過組織到黎城參觀,就地召開現場會、動員會以及在全市大造輿論,廣泛宣傳等措施,有效克服了一些幹部羣眾的畏難情緒,使幹部羣眾充分認識到,集中一年時間實施村村通,不僅是客觀需要,而且積極可行,對農村乃至全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並形成了以下五點共識:

第一,村通水泥(油)路是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從交通這一角度看,可分為江河經濟、海洋經濟和路橋經濟三大階段。江河經濟屬於封建社會以前,當時由於生產力水平較低,人們征服自然的能力不強,經濟發展與自然地理條件的關係十分密切,在這一時期,一些大江大河沿岸地區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經濟中心往往集中在江河兩岸。海洋經濟屬於資本主義時代,這一時期生產力有了一定的發展,資本輸出在經濟發展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資本輸出地和資本輸入地都集中在交通方便、信息靈通的海陸集合處,由此促進了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路橋經濟屬於資本主義後期和後資本主義包括社會主義時代,在生產力迅速發展的基礎上,信息技術改變了人

第五篇:×市“村村通”工程建設經驗介紹

三百萬民眾苦戰太行 八千里路網助推小康 ——長治市“村村通”工程建設經驗介紹長治市地處山西省東南部,居太行山之巔,轄13個縣(市區)、132個鄉鎮、3481個行政村,總面積13896平方公里,總人口319萬。 長治市境內80%為山地丘陵,自古交通不便,山高溝深。當年曹操北征路經此地,面對巍峨的太行山,寫下了千古名篇《苦寒行》,“羊腸阪詰屈,車輪為之摧”的感歎,道出了行路之艱難。特殊的地理條件在革命戰爭年代成為抗擊日寇的根據地,八路軍總部就設在武鄉縣王家峪村,朱德、彭德懷、劉伯承、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裏指揮戰鬥,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震驚中外的“上黨戰役”就爆發在這裏。 改革開放以來,長治市把改善公路交通基礎設施作為興市富民的重要舉措,取得了顯著成績。特別是近兩年來,長治市委、市政府和交通部門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精神指引下,從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全力實施“村村通”工程,僅2014年一年就修建通村水泥(油)路3138公里,2014年又在偏遠山村修建1299公里,使全市3481個行政村中有3111個實現了“村村通”,通村比例達到了90%,兩年修建農村公路的里程是建國52年修建總里程的2.3倍,創出了全國農村路網建設的奇蹟。國家交通部部長張春賢、原部長黃鎮東、副部長鬍希捷、馮振霖、原副部長李居昌和省委書記田成平、原省長劉振(請你關注:)華、原副省長杜五安、省交通廳廳長王曉林等領導親臨視察後給予充分肯定,吉林、新疆、湖北、內蒙、河北、陝西、福建及全省各地市40多批6000餘人次前來參觀學習後,給予了高度的讚揚。人民羣眾將寫有“民之路石”、“路在百姓腳下、碑在人民心中”、“惠及百姓、利在千秋”等字樣的錦旗牌匾自發地送到了交通部門。今年3月30日,省政府隆重表彰全省農村公路建設先進縣,我市佔到三分之一,分別是壺關縣、屯留縣、沁源縣、平順縣、襄垣縣,其中壺關縣為“標兵縣”。 在實施“村村通”工程建設中,我們的主要做法和體會有以下幾點: 一、典型引路,及時推廣,形成村村通共識 長期以來,農村交通條件落後,一直是制約我市經濟發展的一個“瓶頸”。由於道路交通不便,一些邊遠山區信息閉塞,通訊落後,農民思想觀念陳舊;由於道路交通不便,農民種的農副產品運不出去,賣不到好價錢;由於道路交通不便,許多旅遊景點“藏在深山人未識”,資源優勢難以轉化為經濟優勢;由於道路交通不便,偏遠的村莊羣眾生病得不到及時治療 ,小病拖成大病,甚至喪失了生命;羣眾詼諧地説:農村公路晴天“揚灰路”,雨天“水泥路”,盼修路、盼致富成為人民羣眾最迫切的願望。 “要改變農村落後面貌,必須首先解決交通滯後的狀況”,歷屆市委、市政府領導對此都有共識,但由於經濟條件、自然環境等因素的制約,這一願望一直無法變為現實。2014年,黎城縣自逼加壓,艱苦奮鬥,僅用一年時間,完成投資3500多萬元,新修通村水泥路220公里,新增通水泥路村167個,全縣通水泥路村數由原來的50個增加到217個,佔全縣行政村總數的86.1%,基本實現了村村通水泥路。黎城縣論財力不算是富縣,論人口不算是大縣,論地形條件不算是平縣,論公路基礎設施也不能算是好縣,能夠在短短一年時間內實現突破性、跨越式發展,這充分説明,農村公路建設的制約因素最主要的不是經濟條件差,自然地理條件差,而是思想不解放,沒有開拓創新精神,沒有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精神。黎城的經驗、全市農村公路的現狀和人民羣眾的迫切要求使我們下決心修建通村水泥路和油路。 市委、市政府經過充分研究後確立了用一年左右的時間,使全市85%以上的行政村實現通水泥(油)路的目標。在2014年年初的市委八屆二次全體(擴大)會議上,我們把這項工程列為全市2014年的“五場硬仗”之一,在市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上,又確定為為人民羣眾辦的10件實事之一。同時,通過組織到黎城參觀,就地召開現場會、動員會以及在全市大造輿論,廣泛宣傳等措施,有效克服了一些幹部羣眾的畏難情緒,使幹部羣眾充分認識到,集中一年時間實施村村通,不僅是客觀需要,而且積極可行,對農村乃至全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並形成了以下五點共識: 第一,村通水泥(油)路是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從交通這一角度看,可分為江河經濟、海洋經濟和路橋經濟三大階段。江河經濟屬於封建社會以前,當時由於生產力水平較低,人們征服自然的能力不強,經濟發展與自然地理條件的關係十分密切,在這一時期,一些大江大河沿岸地區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經濟中心往往集中在江河兩岸。海洋經濟屬於資本主義時代,這一時期生產力有了一定的發展,資本輸出在經濟發展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資本輸出地和資本輸入地都集中在交通方便、信息靈通的海陸集合處,由此促進了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路橋經濟屬於資本主義後期和後資本主義包括社會主義時代,在生產力迅速發展的基礎上,信息技術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沿江河、不靠海洋的內陸地區迫切要求加快發展,內陸地區往往交通不便,經濟發展首先需要架橋修路、改善交通,路修到哪裏,資金、人才、技術就會流向那裏。路橋經濟是促進經濟均衡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舉。可以説,二十一世紀就是路橋經濟時代,共產黨人要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就必須順應世界經濟潮流,大力發展路橋經濟。[1] [2][3][4][5]下一頁

推薦訪問其他精彩範文:

×市“村村通”工程建設經驗介紹

工程建設項目監管經驗交流材料

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經驗交流材料

區建設工程交易中心經驗交流材料

工程項目建設管理經驗交流材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jiaoliu/7d94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