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經驗交流材料 >

縣城經濟發展經驗材料(精選多篇)

縣城經濟發展經驗材料(精選多篇)

目錄

縣城經濟發展經驗材料(精選多篇)
第一篇:縣城經濟發展經驗材料第二篇:縣城經濟發展經驗材料第三篇:經濟發展經驗交流材料第四篇:*鎮發展民營經濟經驗材料第五篇:某鄉發展勞務經濟經驗材料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縣城經濟發展經驗材料

靈壽縣地處河北省中西部太行山東麓,石家莊市西北部30公里處,總面積1069平方公里,人口31.2萬人,共轄6鎮9鄉、279個行政村、772個自然莊。地形輪廓呈條狀,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依次形成山區、丘陵、平原、濕地等梯級地貌特徵。靈壽,古產奇木--靈壽木,質堅,宜以制杖,皇家多以此杖賜贈大臣勛戚,以示尊崇,靈壽因此而得名。

一、靈壽縣歷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藴深厚

春秋戰國時期為古中山國都城所在地,公元前2xx年——漢高祖劉邦元年置縣,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古中山國的先民們在這裏開疆拓土,創造了光耀史河的“古中山文化”。戰國名將樂羊、樂毅從這塊土地走上金戈鐵馬的古戰場。趙武靈王師略中山,而有“胡服騎射”,成就一代霸業。北齊天寶八年(公元557年)趙郡王高睿為記母功德所建幽居寺,至今塔碑猶存。北宋開國元勛曹彬名垂史冊。宋仁宗慈聖光憲皇后擁佑兩朝政績斐然。明代傅氏三代歷任兵部左侍郎、史部尚書、工部尚書,敕建“三世中樞”牌坊,通體透雕,全國僅有。抗日戰爭時期,賀龍、聶榮臻、彭真、劉瀾濤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此運籌帷幄。晉察冀邊區政府、抗大二分校都曾長駐靈壽。陳莊殲滅戰聞名中外。

二、靈壽區位優勢明顯,基礎設施完備

縣城距省會石家莊30公里,京昆高速的建成通車,融入了省會石家莊20分鐘交通圈,神黃鐵路穿境而過並設站,京贊路、207國道、寶平線、正南線等國省級公路構成靈壽骨幹公路網,是晉煤及西北部山區礦產品外運的主通道。縣域內有污水處理廠1座,大型水廠2座。擁有220千伏變電站1座,110千伏變電站2座,35千伏變電站8座。電話裝機容量2萬多門,移動通訊實現全境無縫隙覆蓋。

三、靈壽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

已探明儲量的礦藏有大理石、石英石、雲母、金、銀、鐵、錳、鉬等49種,總儲量約28億噸。其中,花崗石(大理石)儲量10億立方米,年生產、加工石材板材能力1600萬方平米,居華北第一;黃金儲量20噸,年產黃金1萬餘兩,黃金儲量、產量在太行山區位居第一;雲母儲量1340萬噸,儲量、產量、出口量均居全國第一;境內主要河流有滹沱河、磁河、松陽河等9條,有大中小型水庫29座,總庫容量3.1億立方米,地下水居石家莊市第一位,地表水儲量居石家莊市第二位。25萬畝廣闊的淺山區、丘陵區土地污染小,重金屬含量低,無農藥殘留,具有發展優質綠色無公害農業的天然優勢。森林覆蓋率39.8%,位居石家莊第一。旅遊資源多樣,有著名的五嶽寨國家森林公園、五嶽寨地質公園、三夢山、磨子坨、五郎寨、水泉溪、橫山湖、滹沱河濕地、磁河濕地等自然景觀。

四、靈壽縣經濟結構合理,產業特色明顯

(一)縣域工業:以“存量改制,增量招商”為策略,加大國有企業改革和新項目建設力度,初步形成了5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並存的清潔煤化工、紡織服裝、機械加工、建材生產、製藥等五大支柱產業。煤化工業:以正元化肥、三興焦化為代表,年銷售收入6.86億元,利税1.2億元,上繳税金7000萬元,佔全縣財政收入的四分之一。石家莊正元化肥有限公司屬中外合資企業,總資產6.87億元,淨資產2.69億元,年產合成氨20萬噸,尿素30萬噸,甲醇8萬噸,銷售收入5.8億元,利税9804萬元,正元牌產品遠銷廣東、廣西、東北等60多個省市和地區,出口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河北三興焦化有限公司,總資產1億元,年產冶金焦炭14萬噸,年銷售收入1.2億元,利税500萬元。紡織服裝業:主要龍頭企業有益康針織有限公司、名世錦簇紡織有限公司等。名世錦簇紡織有限公司年產各類染色布3200萬米、年產值3.1億元,產品主要銷往歐盟、美國、韓國等國家和地區。建材業:主要包括石材、水泥兩大行業。其中,石材業為靈壽的第一大特色產業,縣內有200多座礦山,石材花色品種多達200個,現有1600多家石材深加工企業,初步形成了盧家窪、牌坊、伍河等7個加工小區,吸納近6萬人就業,年產各種板材、異性材1600萬平方米,素有“石材之鄉”美名,產品遠銷廣東、廣西、浙江、上海等地,年銷售收入12億元,上繳税金5900萬元。礦產品加工業:主要有云母、蛭石、石英石、黃金開採加工等行業。雲母年加工能力12萬噸,產品遠銷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二)生態農業:按照“結構調優,品種調良,產業調強”的思路和標準化、系統化、產業化要求,着力培育了以食用菌為主的綠色無公害蔬菜、紅薯、乾鮮果、茶葉、中藥材、柴雞、奶牛肉牛等七條龍型經濟。食用菌種植業:種植面積600萬平方米,從業人員4萬人,年產各類食用菌12萬噸,出口2萬噸,產值6億元。靈壽縣被國家和省食用菌協會分別命名為“國家食用菌生產基地縣”、“中國金針菇之鄉”、“河北省食用菌之鄉”。煙葉種植業:丘陵區宜煙耕地12萬畝。全縣25個植煙村已組建6個村級煙葉分會,聯繫煙農1600户。xx—2014年穩定植煙面積6000畝,完成銷售收入7144萬元,上繳税金1120萬元,煙農增收3320萬元,户均年增收6900多元,取得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共贏。紅薯產業:紅薯種植面積2.1萬畝,“薯業仙鳳園”商標完成省級註冊,年貯藏能力100萬公斤鮮薯貯藏窖,全國最大。茶葉種植業:“太行綠茶”種植面積350畝,註冊成立了3家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帶動農户1200户,拓寬了山區農民致富的增收渠道,成為河北的獨特產業。

(三)旅遊業:靈壽縣旅遊資源豐富,以自然景觀、文明歷史、革命史蹟共同構成了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優勢,有著名的五嶽寨4a級國家森林公園、橫山湖景區、陳莊戰役紀念碑、抗大二分校舊址、古中山國故城遺址等景觀。2014年,積極整合旅遊資源,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景區綜合服務功能得到了大幅提升。打通了西連五台山、南接正定的旅遊通道。水泉溪景區創a升級、秋山景區步遊路及遊客中心建設、磨子坨景區遊客中心建設等項目正在積極實施,全縣景區晉檔升級步伐進一步加快。旅遊產業初步形成了以五嶽寨、橫山湖、沙湖度假村三大景區和三夢山、神仙洞等九大景點為支撐的“一線多點”旅遊格局。年接待遊客18萬人以上,旅遊收入2100多萬元。

我縣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始終把持續健康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把關注民生民計作為行政首責,統籌城鄉發展,全力推進“三年大變樣”工作,集中力量支持重大項目、重點工程、重要基礎設施建設,全縣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得到了較快發展。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54.34億元,增長13.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0.05億元,增長47.7%;全部財政收入完成2.41億元,增長20.5%,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05億元,增長14.8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完成21.1億元,增長25.78%;規模以上工業利税完成9.70億元,增長43.0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4.7億元,增長22.6%;全縣金融機構存款餘額43.79億元,比去年增加8.9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2956元,淨增58元。市考核的8項主要經濟指標,有7項進入全市前10名。

第二篇:縣城經濟發展經驗材料

靈壽縣地處河北省中西部太行山東麓,石家莊市西北部30公里處,總面積1069平方公里,人口31.2萬人,共轄6鎮9鄉、279個行政村、772個自然莊。地形輪廓呈條狀,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依次形成山區、丘陵、平原、濕地等梯級地貌特徵。靈壽,古產奇木--靈壽木,質堅,宜以制杖,皇家多以此杖賜贈大臣勛戚,以示尊崇,靈壽因此而

得名。

一、靈壽縣歷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藴深厚

春秋戰國時期為古中山國都城所在地,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元年置縣,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古中山國的先民們在這裏開疆拓土,創造了光耀史河的“古中山文化”。戰國名將樂羊、樂毅從這塊土地走上金戈鐵馬的古戰場。趙武靈王師略中山,而有“胡服騎射”,成就一代霸業。北齊天寶八年(公元557年)趙郡王高睿為記母功德所建幽居寺,至今塔碑猶存。北宋開國元勛曹彬名垂史冊。宋仁宗慈聖光憲皇后擁佑兩朝政績斐然。明代傅氏三代歷任兵部左侍郎、史部尚書、工部尚書,敕建“三世中樞”牌坊,通體透雕,全國僅有。抗日戰爭時期,賀龍、聶榮臻、彭真、劉瀾濤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此運籌帷幄。晉察冀邊區政府、抗大二分校都曾長駐靈壽。陳莊殲滅戰聞名中外。

二、靈壽區位優勢明顯,基礎設施完備

縣城距省會石家莊30公里,京昆高速的建成通車,融入了省會石家莊20分鐘交通圈,神黃鐵路穿境而過並設站,京贊路、207國道、寶平線、正南線等國省級公路構成靈壽骨幹公路網,是晉煤及西北部山區礦產品外運的主通道。縣域內有污水處理廠1座,大型水廠2座。擁有220千伏變電站1座,110千伏變電站2座,35千伏變電站8座。電話裝機容量2萬多門,移動通訊實現全境無縫隙覆蓋。

三、靈壽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

已探明儲量的礦藏有大理石、石英石、雲母、金、銀、鐵、錳、鉬等49種,總儲量約28億噸。其中,花崗石(大理石)儲量10億立方米,年生產、加工石材板材能力1600萬方平米,居華北第一;黃金儲量20噸,年產黃金1萬餘兩,黃金儲量、產量在太行山區位居第一;雲母儲量1340萬噸,儲量、產量、出口量均居全國第一;境內主要河流有滹沱河、磁河、松陽河等9條,有大中小型水庫29座,總庫容量3.1億立方米,地下水居石家莊市第一位,地表水儲量居石家莊市第二位。25萬畝廣闊的淺山區、丘陵區土地污染小,重金屬含量低,無農藥殘留,具有發展優質綠色無公害農業的天然優勢。森林覆蓋率39.8%,位居石家莊第一。旅遊資源多樣,有著名的五嶽寨國家森林公園、五嶽寨地質公園、三夢山、磨子坨、五郎寨、水泉溪、橫山湖、滹沱河濕地、磁河濕地等自然景觀。

四、靈壽縣經濟結構合理,產業特色明顯

(一)縣域工業:以“存量改制,增量招商”為策略,加大國有企業改革和新項目建設力度,初步形成了5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並存的清潔煤化工、紡織服裝、機械加工、建材生產、製藥等五大支柱產業。煤化工業:以正元化肥、三興焦化為代表,年銷售收入6.86億元,利税1.2億元,上繳税金7000萬元,佔全縣財政收入的四分之一。石家莊正元化肥有限公司屬中外合資企業,總資產6.87億元,淨資產2.69億元,年產合成氨20萬噸,尿素30萬噸,甲醇8萬噸,銷售收入5.8億元,利税9804萬元,正元牌產品遠銷廣東、廣西、東北等60多個省市和地區,出口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河北三興焦化有限公司,總資產1億元,年產冶金焦炭14萬噸,年銷售收入1.2億元,利税500萬元。紡織服裝業:主要龍頭企業有益康針織有限公司、名世錦簇紡織有限公司等。名世錦簇紡織有限公司年產各類染色布3200萬米、年產值3.1億元,產品主要銷往歐盟、美國、韓國等國家和地區。建材業:主要包括石材、水泥兩大行業。其中,石材業為靈壽的第一大特色產業,縣內有200多座礦山,石材花色品種多達200個,現有1600多家石材深加工企業,初步形成了盧家窪、牌坊、伍河等7個加工小區,吸納近6萬人就業,年產各種板材、異性材1600萬平方米,素有“石材之鄉”美名,產品遠銷廣東、廣西、浙江、上海等地,年銷售收入12億元,上繳税金5900萬元。礦產品加工業:主要有云母、蛭石、石英石、黃金開採加工等行業。雲母年加工能力12萬噸,產品遠銷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二)生態農業:按照“結構調優,品種調良,產業調強”的思路和標準化、系統化、產業化要求,着力培育了以食用菌為主的綠色無公害蔬菜、紅薯、乾鮮果、茶葉、中藥材、柴雞、奶牛肉牛等七條龍型經濟。食用菌種植業:種植面積600萬平方米,從業人員4萬人,年產各

第三篇:經濟發展經驗交流材料

精心158組織 紮實推進涅如堆鄉經濟

又好又快的發展

——涅如堆鄉經濟發展經驗交流材料

涅如堆鄉位於康馬縣東南部,平均海拔4500米,距縣城20公里,南部與不丹王國接壤,邊境線長達50多公里,東部與山南地區郎卡子相鄰,總佔地面積約1600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四分之一,下轄8個行政村(其中地理村純牧區)、10個自然村;375户,2104人,1129人勞力。 近年來,鄉黨委、政府以人為本,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把握髮展這一執政興鄉的第一要務,立足本地實際,堅持區黨委提出的“一產上水平、二產抓重點、三產大發展”的發展戰略,不斷優化農業結構,積極抓項目建設,加強勞務輸出,使我鄉經濟得到了較好的發展。2014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為878.96萬元,純收入682.32萬元;人均生產總值4177.57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3242.98元,現金收入2014.07元。我鄉的主要做法是:

一、 領導重視,組織保障有力

我鄉黨委、政府結合創先爭優活動,抓住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個基本點,把經濟發展作為一個突破口,認為經濟發展是解決我鄉各種問題的基本點,只有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鄉的各種矛盾。我鄉黨成立了以黨委書記為組長、鄉長為副組長,其他副科級幹部為成員的的

經濟發展領導小組,全面負責我鄉的經濟發展工作,落實經濟工作責任制,完善獎罰機制,為我鄉的經濟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近幾年來,我鄉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慢慢向集約型轉變,加大了科技的投入;不斷優化了農業結構,截止2014年我鄉糧、經、飼三元比列為71.44:13.5:15.06,其中糧食播種面積為3729.17畝,經濟作物704.70畝,飼草播種面積786.13畝.;產業結構也得到了調整,(),

二、 科教興鄉,解放思想轉觀念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 ,思想先行是人類行為的規則。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因我鄉地處偏僻,科學文化落後,商品經濟觀念比較淡漠,社會發展水平較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因此要想促進我鄉經濟的發展,轉變我鄉廣大農牧民的思想觀念是關鍵。為此我鄉全面落實科教興國政策,提高教育支持力度,落實自治區的教育“三包”政策,同時加強成人教育,主要轉變我鄉廣泛存在的小富即安、稍進即滿的保守觀念、等靠要的惰性觀念、封閉保守、自我循環的陳舊觀念、妄自菲薄、無所作為的消極觀念等,牢固樹立跨越發展、爭先進位的理念、敢闖敢試、敢想敢幹的理念、開放合作、共享共贏的理念、幹事創業、為民造福的理。從根本上轉變農民傳統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引導農民通過投身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轉變傳統觀念,提高文化水

平,陶冶精神情操,在走向富裕邁向文明過程中使自己真正成為這個偉大事業的價值主體和創造主體。

三、 以項目建設帶動經濟發展

四、 以勞務輸出促進農牧民增收

隨着農牧業科技投入的不斷增加,我鄉剩餘勞動力不斷增多,但因我鄉自然環境差,投資環境不好的緣故,我鄉廣大剩餘勞動力只有走出去才能實現創收增收的目標。但我鄉農牧民心中廣泛存在着這樣的心理“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在家千日好,出門事事難”等陳舊觀念根深蒂固,不願外出,“等、靠、要”思想十分嚴重。農民這些保守觀念、低追求致使我鄉勞務輸出起步難,發展更難。因此我鄉深入羣眾開展勞務輸出宣傳教育,讓農牧民羣眾認識到勞務輸出是一項投資少、風險小、見效快的富民產業,是飽了肚子、掙了票子、換了腦子的“鐵桿莊稼”。 並且我鄉成立了勞務輸出領導小組,由主管副鄉長主抓,把勞務輸出作為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並協調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配合有關部門做好外出人員的實用技術培訓和勞動力技能培訓,讓廣大農牧民掌握一些基本技能,提高農牧民就業和創收能力。在輸出行業上,我鄉主要抓住家政服務、建築施工、飲食服務等行業對勞動力需求多的機遇,重點開展了家政服務、汽車、農用車輛駕駛員等行業的技能培訓,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和有效性。2014年我鄉勞物輸出總人次3880人次,總收入達到371萬元,

五、 發揮地理優勢,搭建經濟發展平台

我鄉南部與不丹王國接壤,要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要充分發揮邊境地理優勢,邊境貿易也是關鍵。18年前,我鄉把涅如邊貿會由羣眾自發組織改為由政府出面組織的文化一體的盛會,加強了組織,規範了市場秩序,也不斷加強了與不丹王國的聯繫和附近兄弟鄉、縣的聯繫。在最近每年7月下旬舉辦的涅如邊貿會上,產品覆蓋,參加人次達到,今年的邊貿會貿易總額達到了,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切實實現了為農牧民增收創收的目標。在涅如邊貿市場建成後,我鄉將申請涅如邊貿會每年舉辦夏秋兩次,如果批准的話,我鄉的經濟將會有一個新的發展。

各位領導,同志們,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在縣委、政府統一部署下,加強基礎設施修建,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強項目建設,加大勞務輸出力度,打好涅如邊貿這張牌,我堅信:涅如堆的經濟會有新的輝煌。

謝謝大家!

第四篇:*鎮發展民營經濟經驗材料

優化環境 強化措施

努力開創民營經濟發展新局面

××鎮位於章丘市中部,轄61個行政村,5.7萬人,總面積55.9平方公里,是山東省綜合經濟實力200強鄉鎮和濟南市小城鎮建設重點鎮。近年來,我們把發展民營經濟作為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推進富民強鎮步伐的有效手段,不斷強化措施,優化環境,全鎮民營經濟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2014年,全鎮民營經濟税收達800餘萬元,佔全鎮工商税收的60% 。民營經濟已經成為我鎮農民增收、財政增長、剩餘勞動力轉移的重要途徑。

一、突出三個到位,為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民營經濟要發展,外部環境是關鍵,良好的社會環境是加快發展民營經濟的重要條件。為此,我們始終堅持做到宣傳發動、政策落實、管理服務三個到位,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輿論環境、政策環境和服務環境。

1、宣傳發動到位。××鎮作為章丘千年古城,羣眾素有務工經商的良好傳統,這種傳統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造成了民營業户“小富即安”、“小成即滿”的意識。為了改變這一現狀,近年來我們對民營經濟採取“思想放開、政策放活、路子放寬、環境放鬆、扶持發展”的策略,不斷提高民營經濟的地位,讓民營經濟唱主角、演大戲。同時,我們充分利用各種輿論陣地,採取多種形式,大張旗鼓地宣傳民營經濟的地位和作用,宣傳黨和國家鼓勵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努力創造一種從事民營經濟光榮、勤勞致富高尚的社會輿論氛圍,積極引導民營業户闖大市場、辦大企業、當大老闆,有效促進了民營經濟向規模型、效益型發展。

2、政策落實到位。我們始終堅持“眼前讓利、長遠得利、直接讓利、間接得利”的思想,對民營經濟高看一眼、厚愛一分,納入國民經濟發展總體規劃統一安排部署。在落實省、市關於發展民營經濟優惠政策的同時,我們結合實際制定了《××鎮關於加快發展民營經濟的暫行規定》,對民營經濟在註冊登記、經營範圍、基礎條件、税費徵收、户口遷入、獎勵政策等方面予以放寬。在落實優惠政策的同時,我們始終強化三條措施營造民營經濟大發展的濃厚氛圍,一是及時抓典型,從政治上關心、從思想上教育引導,使一批有開拓精神、能帶領羣眾發展民營經濟的能人走上村級領導崗位,從而帶動民營經濟的大發展。二是在經濟上獎勵、資金上扶持。每年都在鎮、村幹部大會上對做出突出貢獻的10家民營大户進行獎勵,在廣大幹羣中引起很大震動,從而使全鎮很快形成了你追我趕、徵相發展的熱潮。三是堅持每年召開兩次民營經濟大户新上項目流動現場會及每季一次的民營經濟大户座談會,讓好的民營經濟大户介紹產品結構調整、開拓市場等方面的經驗,啟發引導他們在對比中互相學習找差距,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

3、管理服務到位。近年來,我們採取多種措施,努力為民營經濟發展營造一流的服務環境。一是實施了“民營企業協理員制度”,開展了“服務在羣眾身邊、管理在服務中間”活動,對全鎮納税前30名的民營企業派駐協理員,負責解決民營業户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同時,通過改善對鎮直單位、機關部門的管理,以優質、高效的服務催生了民營經濟的活力。二是建立領導幹部與民營企業聯繫點制度。副鎮級以上領導成員每人聯繫一家民營企業,協調解決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遇到的水、電、場地、治安等困難和問題。同時,還儘可能地在信息、科技、信貸、法律等方面為民營企業提供服務和支持。

二、搞好三個結合,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發展空間

民營經濟要實現集約化發展,需要相對集中、佈局合理、設施配套的發展載體。為此,我們認真做好民營經濟發展與民營園區、專業市場、小城鎮建設相結合的文章,為民營經濟發展打造了良好的發展載體。

1、與園區建設相結合,發展加工業户。園區建設是實現生產要素優化配置、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有效措施。近年來,我們不斷加大民營園區建設力度,確立了以桃花山民營工業園為龍頭,積極規劃建設了西皋、金盤、南套、寨子、山南、茂李等6個村級工業小區的發展思路,形成了民營經濟“一園帶六區”的發展格局。98年,我們着手規劃建設了桃花山民營工業園,佔地面積416萬平方米,通過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園區實現了“六通一平”,園內企業達86家,從業人員2600多人,固定資產投資超億元,形成了以濟南金魁工程機械有限公司、濟南民星飼料廠、濟南遠大建材廠、義達精鑄有限公司等企業為代表的建築塔機、飼料加工、裝飾材料、焦寶石深加工等四大支柱產業,2014年,工業園完成總產值達3億元,併成為濟南市重點工業園之一。今年,我們圍繞擴展機械鍛打、木器傢俱、機械加工等行業優勢,進一步規劃建設了南套、茂李、寨子等6個村級工業小區,拉開了發展框架,為民營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寬闊的發展空間。

2、與發展專業市場相結合,發展經營業户。我們堅持把培育、壯大專業市場作為發展民營經濟的重要載體,立足“建設大市場、發展大商貿、搞活大流通”的原則,依託傳統產業優勢,不斷加大專業市場建設力度,形成了以繡江路沿線市場組團為龍頭、專業市場為主體、集貿市場相配套、在全市乃至全省具有較強輻射力的市場流通網絡。目前,全鎮建有鋼鐵、機電設備、三星寵物、閆家仔豬、康陳果蔬、大葱批發等六大專業市場,總佔地面積400餘畝,2014年完成市場交易額3.5億元。其中,鋼鐵市場有經營業户800餘户,固定經營攤位700多個,經營品種有鋼板、線材、車牀等150多個,年交易額達1.5億元,利税超過500萬元。在發展專業市場的同時,我們堅持以市場帶動一產、拉動二產,積極引導業户從初級產品交易向加工轉化增值發展。鋼鐵市場帶動了機械鍛鑄產業的發展,全鎮僅人力三輪車加工即達20餘家,年銷售收入達5000萬元,其它機加工企業有50多家。

3、與小城鎮建設相結合,發展商貿業户。為發揮城鎮的輻射帶動作用,吸引民營經濟更快聚集,我們本着“築巢引鳳”的原則,不斷加大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先後硬化城區全部道路,形成了城區“三縱四橫”的交通大框架,同時,實施了城鎮“淨化、綠化、亮化、美化工程”,塑造一個環境優美、設施完備、文明有序、品味較高的小城鎮,為商貿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間。目前全鎮城區商貿業户達400餘户,豐富了羣眾生活,繁榮了城鎮經濟。

三、實施三輪驅動,推動民營經濟總量迅速膨脹

我鎮作為工業老鎮,雖然民營經濟發展較快,但整體規模小,外向型、科技型企業發展滯後。為此,我們從加快民營經濟結構調整入手,採取強化領導推動、骨幹大户帶動、招商引資促動等措施,推動民營經濟實現 “生級提速”。

1、強化領導推動。我們堅持把發展民營經濟列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黨委書記、鎮長任正副組長,城建、土管、工商、財税等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民營經濟工作領導小組,並分工一名黨委副書記具體負責民營經濟工作。同時,各村也相應成立了領導小組,組建了工作班子,真正做到了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全力抓,其他領導配合抓,一抓到底的領導格局。每年初,鎮上與各村簽訂民營經濟考核責任狀,下達發展民營經濟目標任務,實行超獎欠懲,使全鎮每位幹部都受到了極大鼓舞,有效帶動了民營經濟發展。

2、骨幹大户帶動。骨幹企業是鎮域經濟實力的代表,近年來我們實施了“扶優扶強”工程,着力培植大集團、強企業,拉長產業鏈條,重點扶持了東方石化、惠津藥業等一批初具規模的企業,形成了“骨幹企業為龍頭、民營企業跟着走”的發展格局。骨幹龍頭企業的壯大,催生了一批中小民營企業。目前,全鎮已培育起銷售收入過500萬元的8家。

3、招商引資促動。近年來,我們把依靠外力、實施外向帶動作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實現了借梯上樓,借水行船。通過實行全員抓引辦、落實引辦工作領導責任制和各級幹部目標責任制,採取以情招商、以企招商、以商招商、網上招商等措施,迅速膨脹經濟總量,取得了明顯效果。通過引進引辦,加強技術合作,有效提高了民營經濟的科技含量和競爭能力。截止目前,全鎮已有2家民營企業獲得自營出口權,1家通過了iso9000認證,5家民營企業與外商建立了合作關係。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鎮民營經濟呈現出兩大特點:一是由小規模、小羣體向大規模、大羣體發展。目前,全鎮民營經濟業户已發展到1500餘户,從業人員達14900人;民營經濟涉及20多個領域,形成了10個專業村、4個主導產業,一個市級重點民營工業園和多個重點村級工業小區。二是由小地域、小市場向大範圍、大市場發展。目前,我鎮民營企業生產的三輪車已銷往河北、天津、石家莊等大城市;鋼鐵市場購銷範圍輻射至遼寧、江蘇、河南等十幾個地市。三是由低水平、低效益向高科技、高檔次發展。原先我鎮民營業户科技含量低、經濟效益低,通過實行重點企業扶優扶強、引進引辦提高科技含量,民營經濟呈現出科技含量、經濟效益、市場競爭明顯提高的良好勢頭。新上的濟南文君公司可降解快餐盒項目、惠祥集團的硝化棉項目成為科技含量高、具有廣闊市場前景的支柱項目。可以説,我鎮民營經濟初步形成了以主導產業為依託,以園區建設為重點,以專業市場為龍頭,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的發展新格局。

第五篇:某鄉發展勞務經濟經驗材料

領導重視真抓實管

勞務經濟良性發展

**鄉現有5個行政村,63個村民組,4375户,17892口人,7941個勞動力,其中富餘勞動力4373人。針對富餘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實際,幾年來,我們把發展勞務經濟定位為強鄉富民的一項重要舉措,常抓不懈,堅持走內轉外輸同步、多輪驅動之路,在打造勞務輸出

品牌上下功夫,從而使勞務輸出有了長足進步,實現了歷史性突破。2014年轉移勞動力4086人(內轉1280人,外輸2806人),佔勞動力總數的52,創收1175萬元,人均創收2875元,拉動人均增收657元。2014年轉移勞動力4300人,佔勞動力總數的54,創收3699萬元,拉動人均增收860元,再創歷史新高,勞務經濟已經真正步入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2014年,截止到3月末,轉移勞動力4200人(內轉899人,外輸3501人),足跡遍佈全國40多個城市和地區,遠涉美國、俄羅斯和日本,轉移人數佔富餘勞動力的96,佔勞動力總數的53。

目前,我鄉勞務輸出已實現了由自發的單打獨奏向規模輸出、基地輸出轉化;由原來單一的養家餬口目的向作為發家致富的重要途徑轉化;由靠單一的種植業向勞動力資源開發、多業並舉方向轉化。

一、領導高度重視,切實真抓實管,是搞好勞務經濟的前提和保障

幾年來,鄉黨委、政府一直把勞務輸出作為富民工程、德政工程和鄉村“一號工程”來抓,健全領導組織,明確責任,納入日程。形成鄉村一把手掛帥抓,鄉長、村主任具體抓,鄉村幹部人人抓、經常抓的工作氛圍。同時,把勞務輸出納入目標考核責任制,與村幹部工資、鄉幹部升職掛鈎,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嚴格考核,實行一票否決制,表現突出的給予獎勵,提撥重用,表現差的給予懲罰,絕不提撥。這樣使我鄉的勞務輸出同鄉村幹部的切身利益聯繫在一起,從而調動了廣大鄉村幹部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了幹部真抓實管、爭先創優的積極性,改變了過去那種可抓可不抓,説起來重要,抓起來次要的工作局面,使幹部充分認識到人人肩上有擔子,抓好勞務輸出不但是盡義務,而且是一種政治責任,絕不能等閒視之,從而加快了全鄉勞務經濟的發展步伐。實踐看,領導重視,真抓實管確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抓與不抓就是不一樣。

二、真正提高認識,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是搞好勞務輸出的內在動力

針對現在有些幹部和羣眾滿足現狀,小富即安,不願走出去,有的幹部和羣眾思想觀念陳舊,怕走出去學壞了,還有的對勞務輸出工作畏難發愁,怕擔風險等這些直接制約着全鄉勞務輸出工作的“攔路虎”。鄉黨委、政府及時開展了“形勢”教育。採取了組織鄉村幹部去外地參觀學習、請打工典型現身説法等有效形式來切實提高廣大幹部羣眾的認識,使他們切實轉變思想,更新觀念,體會到發展勞務經濟是形勢所逼,大勢所趨,勢在必行。後頭鄉是以農業為主(收入占人均總收入的50%左右)的全縣有名的貧困鄉,人均佔有耕地僅5.2畝(全鄉耕地107037畝,其中旱田95982畝,水田11055畝),而且耕地多為坡耕地(佔耕地30%左右),肥力低,產量差。面對收入渠道窄(第二、三產業不發達),經濟總量小(在全縣排名倒數第三位)的嚴峻現實,鄉村幹部深刻認識到按目前的經濟模式運行下去,與實現小康社會目標還相差甚遠。同時,有眼光,膽子大的農民先走出去靠打工確實掙到了錢,個別的還幹出了名堂,掙上了大錢。**七組農民&&爺倆在外打工11年,純掙15萬元;七組農民**在外打工3年,不但還上了外債,而且回來蓋上了100餘平方米的磚房(投資近6萬元);十組農民**在外打工8年,已經小有名氣,並且在大連站穩了腳(帶出60多人),年收入由原來的1萬元左右,猛增到近6萬元;**村的**舉家三口在外打工10年,不但帶出50多名同村婦女,而且在哈市家政服務中心樹立了**人的善良樸實的形象,成為村裏遠近有名的富裕户,2014年被縣委縣政府樹立為婦女勞務能人典型,**村農民**在外打工4年,投資10萬元買了汽車,蓋上了磚房,而且還有餘錢。活生生的事實讓人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前途,覺得勞務輸出確實有抓頭,而且非抓不可,充分的認識到眼下勞務經濟是農民致富是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徑。**鄉以此為契機,大力搞好宣傳發動,鼓勵農民自己走出去、集體組織送出去、靠能人領帶出去等形式來加快勞務輸出進程。通過耐心的宣傳引導,幹部抓勞務輸出的自覺性提高了,羣眾自身認識也提高了,從而使全鄉勞務大軍不斷壯大,勞務輸出呈現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

三、闢建勞務基地,搭建就業平台,是搞好勞務輸出的重要手段

幾年的實踐表明,基地在勞務輸出中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有了基地就給農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相反,農民盲目進城很難找到理想的工作,即浪費錢財又容易上當受騙。因此,鄉黨委、政府始終把闢建勞務

基地作為規模輸出和穩定輸出的重點來抓。一方面,充分利用現有沙石資源,組織人員販運沙石;利用磚場擴建用工量大的大好時機,組織人員到磚廠打工;利用現有柳編廠,組織人員從事柳編生產和協調解決中長期貸款(解決貸款55萬元,扶持養殖大户22户)扶持農民從事養殖等搞好內轉。全鄉僅這幾項每年轉移勞動力就有800餘人,人均可創收2014元以上。另

一方面,在開闢外埠基地上下工夫,通過能人牽線搭橋,政府組織,鼓勵農民自己出去闖等綜合手段,全鄉在外闢建了大連京廣集團、加格達奇農業開發公司、大連金洲蔬菜批發市場、天津葛沽鎮、唐沽鎮磨光廠、三江水稻異地開發等勞務輸出基地32處。依託基地派出村幹部5人,"一元錢"村官5人,鄉幹部2人,並委託20名能人,對基地進行管理和信息反饋。定期組織鄉村幹部對基地進行回訪,使基地得到了鞏固和加強。同時多渠道開闢新的勞務基地。今年2月份,這個鄉組織各村到大連、天津、北京等地考察闢建基地,新建基地6處,並與基地簽訂了500人的用工合同。與此同時,培養和發展勞務輸出經紀人120人。有了這些基地和能人,不但減少了勞務人員流動的盲目性,更為廣大務工人員創造了廣闊的擇業空間。尤其是對那些無門路、無技能、歲數較大、頭腦較差的農民無疑是一場及時雨。目前全鄉依靠外埠基地轉移的勞動力就有2400多人,佔外輸勞動力的60%。

四、搞好崗前培訓,提高技能,增強本領,是搞活勞務輸出不可缺少的環節

隨着勞務輸出人員的增多,勞動力就業門檻逐漸升高,多數農民很難適應市場需求。針對這一突出問題,後頭鄉依託縣職教中心、縣勞轉辦等單位,有針對性的定期對本鄉羣眾進行職業技能、維權等知識的培訓。幾年來,我們鄉每年都舉辦培訓班三次左右,使全鄉勞動力基本上輪訓一遍。通過培訓,使廣大務工人員掌握了一技之長,走出後紛紛成為用工單位的“香餑餑”、技術骨幹,普遍掙上了大錢。有的還走出國門掙到了“洋錢”。與此同時,培養吃苦耐勞精神和誠信務工意識,打造服務項目齊全,服務質量過硬的特色勞務隊伍,也是搞好勞務輸出的必然趨勢。我鄉哈市家政服務員、大連的建築工、天津葛沽餐具磨光工等都成為推得開、叫得響、過得硬的品牌勞務典型,給全鄉廣大務工人員樹立了典範,湧現出一大批行業排頭兵。

五、加強綜合服務,解除後顧之憂,是搞好勞務輸出的關鍵所在

“在家千般好,出門事事難,生活困難多,掙錢沒把握”這是廣大務工人員遇到的共性問題。只有用真心搞好動員,用真情解決實際困難,用真招解除後顧之憂,才能確保廣大外出人員走得放心,幹得安心,用人單位用的舒心。我們主要採取以下措施:一是實施了“綠色通道工程”。鄉村落實專人協助農民工辦理外出相關證件,這個做法不但提高了效率,而且減少了許多麻煩,讓農民得到實惠,深受廣大務工人員的歡迎。二是落實了“暖人心工程”。其一,優先幫助農民轉讓土地,僅此一項全鄉轉移耕地5600畝,實現了一户走出去,兩户有奔頭的目標。其二,鄉村成立黨員助耕隊(共有26個),切實幫助外出人員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其三,抓好幼兒基礎教育。經鄉村與交通部門協調,給紅光、振東兩個村開通了線車,為外出打工人員子女到縣城接受良好教育提供了便利。其他三個村都成立了幼兒園,切實解決了外出人員子女入托難的問題,給羣眾辦了一件大好事,除去了打工者的一塊心病。三是出台優惠政策。在落實好上級相關政策(推薦訪問範文網)的同時,鄉里還出台了村主任、“一元錢”村幹部帶領羣眾外出務工優惠政策,即能帶領30人以上外出務工的幹部,可與單位業務工作脱鈎,所有待遇不變。在優惠政策鼓舞下,全鄉5個村主任紛紛走出家門,深入基地成為勞務輸出的“領頭雁”,帶出農民2160人;5名“一元錢”村官發揮了作用,帶出民工210人;5個鄉幹部(佔鄉幹部總數的12)創辦了第三產業,增加就業崗位26個。在此基礎上,鄉里還出台了務工返鄉創業人員同招商引資一樣享受待遇的優惠政策,在政策吸引和感召下,有2個在外事業有成的務工人員準備近期回鄉辦廠,相關事宜正在運作中,預計總投資100萬元,可提供就業崗位50個。通過這些有效措施,使廣大務工人員吃上了“定心丸”,放下了包袱,更激發了廣大務工人員外出打工的熱情,從而使全鄉勞務經濟真正地步入協調、持續、快速發展的軌道,使勞務輸出真正成為農民增收、奔小康的主渠道之一。

幾年來,通過抓勞務經濟有效樹立了良好的政府形象,廣大幹部更加務實,黨羣和幹羣關係明顯改善,羣眾對政府更加信任,依賴感明顯增強。同時羣眾也得到了更多實惠,綜合素質顯著提高,視野開闊了,思想解放了,觀念更新了,在增加經濟收入的同時,學到了許多新經驗、新技術,變得更加文明瞭,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某鄉發展勞務經濟經驗材料》

我們向你推薦更多相關文章:

某鎮發展勞務經濟經驗材料

農村經濟發展經驗材料

某鎮發展勞務經濟經驗材料

六大舉措確保經濟發展經驗材料

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經驗交流材料範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jiaoliu/r9p33.html
專題